新傳統教育范文
時間:2024-04-08 15:53: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傳統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雙語教學”的理論定義
雙語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據英國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定義是:一個能運用兩種語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將一門外語和本族語基本等同地運用于聽、說、讀、寫,當然他的母語語言知識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語言的。雙語教學的定義是: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簡言之,“雙語”和“雙語教學”的界定是:將學生的外語或第二語言,通過教學和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
在中國,雙語教學是指除漢語外,用一門外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目前絕大部分是用英語。它要求用正確流利的英語進行知識的講解,但不絕對排除漢語,避免由于語言滯后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教師應利用非語言行為,直觀、形象地提示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以降低學生在英語理解上的難度。
二、通信專業雙語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高校語言的教學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進行日常交流,更多的是為了專業知識的交流,從而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最終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學生也學到了本專業的新知識和新技能。但是,傳統通信專業英語課存在一個教學誤區,課堂上只是閱讀一些英文專業文獻的片斷;老師將原文翻譯成漢語,再講句式或篇章結構和專業詞匯;學生主要記憶一些專業詞匯,學一些書面英漢互譯技巧。學生主要通過專業英語課來學習普通英語,而不是用普通英語來學習專業知識,如果要學生將所學英語用到實際的專業中去,有時他們連最簡單的數學公式都無法用英語表達出來。這種局面的改變不能單純依賴英語語言教學來改變,而應該在英語語言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專業課的雙語教學來改變。這主要包括教師教學指導思想的轉變,以及教學所要訓練學生達到的由用漢語思考專業問題到用英語思考專業問題的轉變。
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現教育功能,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及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搞好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雙語教學正是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素質教育探索的一個新的突破口,“以育人為本”是雙語教學的最根本目標。通過開展雙語教學更好地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專業外語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三、通信專業雙語教學的設計
(一)教材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無論是國內、國外通信專業教材的變化都很大,國外教材中有不少新技術、新思想,雙語教學若采用這樣的教材,可以把這些先進技術結合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之中。雙語教學必須使用英文原版的各類學科的教材,沒有原版教材,雙語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教材的選擇上,國內已經有了大量的國外影印版教材,特別是在電信、通信等領域,所有的協議、國際標準以及輔助設計軟件都是英文的。這為雙語教學提供了很大的選擇余地。互聯網上也有大量的內容可供選取,為教師備課、寫講義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通信專業的“數字信號處理”理論隨著電子技術及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國內高校通信專業大多數都選用了國際知名大學的英語原版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已影印出版的《DigitalSignalProcessing——AComputerApproach))(2ndEdition)和優秀原版教材《CommunicationSystems(4thedition)》(SimonHaykin著)進行雙語教學;課程教學內容涵蓋完整通信系統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并將通信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并與之有機結合,并且通過自制生動形象的英語多媒體課件來幫助授課,大部分學生表示這種方法好。
(二)雙語教學方法
“雙語教學”項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1.學校使用一種不是學生在家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稱之為:浸入型雙語教學。2.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本族語,然后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他學科仍使用母語(下轉第207頁)(上接第192頁)教學。這種模式稱之為:保持型雙語教學。3.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稱之為:過渡型雙語教學。
中國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一個雙語國家,語言環境并不是中外并重,學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師自己的英語水平都是原因。所以中國的雙語教學環境決定了它的目的性,屬于“外語”教學范疇,而不是“第二語言”的教學范疇。中國的雙語教學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雙語教學”。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適量適時地給學生補充一些專業詞匯是可行而且是可取的。為了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在每一章開始之前,先布置預習或講解相關專業詞匯;在學期初適當講授一些課堂常用語,并鼓勵學生積極使用這些用語參與課堂活動;以根據學生的特點、教材內容要求和實際應用狀況,計劃一些討論題和課堂講座,這樣可以充分地利用學生想表達自己觀點的情感,調動學習積極性,釋放學習潛力。此外,針對一些學生英語閱讀理解和思維能力差的現狀,加強學生課外作業中的閱讀量,通常是針對課后某幾個問題布置一段文字閱讀,然后要求其用英文寫出問題答案并準備口頭解釋。
除此之外,通過充分利用多媒體幻燈片的優勢,集動化效果、聲音、圖片等于一體,不但可以大大地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而且采用多媒體授課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特別是雙語教學課程,這樣能夠減少板書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英文講授和與學生的交流上。學生可以把精力放在思考如何用英語來表達所選知識和與中文的表達有何不同等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由漢語到英語的轉變。
(三)存在的問題
雙語教學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就學生方面而言,在我國多年英語應試教育的特殊情景下,再加上高校擴招,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要達到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國目前培養的教師因為知識單一,外語語言能力不強,一般不具備用外語進行各種學科教學的能力。所以學校應該大力引進英語水平高,學科知識強的復合型教師。特別注重青年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的培訓和提高,將青年骨干教師推到雙語教學的第一線去鍛煉。
篇2
1通信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通信專業的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式是實驗教學。我校通信實驗教學的現狀不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要求,主要問題:(1)通信技術日新月異,新器件、新技術的更新很快,但我校通信實驗設備仍停留在面向“通信原理”的基本實驗,許多新技術、熱門方向很少涉及。而實驗教學內容仍多以演示性、驗證性實驗項目為主,綜合性、研究性實驗較少。這難以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創造性,不利于培養創新人才。(2)目前實驗指導書從原理、實驗步驟到實驗要求極為詳細,學生只要按照實驗指導書,甚至不需理解原理,就可以利用已準備好的儀器設備按步驟進行。這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談不上實施創新教育。(3)“通信原理”、“現代通信網絡”等課程電路圖及原理框圖繁多,內容難以理解,各種實驗原理的示圖、流程的講解靠實驗課時間學生很難真正的理解,此外黑板板書或掛圖等方法展示原理圖,更談不上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
2通信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為了培養適應現代通信技術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結合我校通信實驗教學的現狀,談一下通信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想法。
2.1建立新的實驗教學體系通信專業所設計的方向眾多,如程控、光纖、微波、短波、衛星、移動等,而每一個方向在通信領域都十分重要。在實驗室建設中應根據培養計劃實施有重點的建設。同時針對我校通信專業生源不一,能力不同的特點,應分層次開設實驗,以便實施因材施教[1]。開設的實驗主要分三個層次,即:專業基本實驗、綜合系統實驗和創新研究實驗。專業基礎實驗系列以驗證性實驗和設計行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硬件驗證性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提高基本動手能力。綜合系統實驗室重點開設移動通信及組網、無線傳輸技術等方面的實驗,通過實際接觸當前通信的熱點技術,讓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研究實驗室主要是針對本科生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及研究生課題開設,使他們接觸科研前沿,為其提供高水平的實驗測試、仿真平臺,使其實際科研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加強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1]。
2.2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采用網上教學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網絡教學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諸多途徑[2]。網絡教學要求學生實驗前必須預習,并面向學生進行引導式、交互式、自主式的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通過網絡輔助教學、仿真演示實驗操作的技巧技能和各種實驗測試方法;把實驗與實際的應用情況、當前的技術潮流相聯系,逐漸深入地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探討;引導學生掌握獲取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這些盡可能地引導學生了解當前社會對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要求,讓學生能夠有目的、有興趣地區學習、鍛煉,真正達到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2.3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只適合訓練基本操作,不能調動學生主動性。因此實驗教學內容上應壓縮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項目。此外,對于已經十分成熟的通信技術一般不宜安排過多,而對于通信中一些新興、關鍵技術則要適當安排一定的實驗內容。綜合性、研究性的實驗包括以應用開發項目為基礎的課程設計,各種設計與制作的大獎賽,參與國內外各類大賽的設計與制作,科研開發項目系統或部分模塊設計等[3]。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完成一定規模和難度的項目、子項目或模塊,這是課程實驗的延伸和發展,作為課程設計或開放性實驗,會吸引一些基礎知識扎實并有興趣的同學參加。這些訓練可以加強學生的實驗功底,改善其工程素養,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發揮其創造能力。
2.4通信實驗室面向學生開放由于課內實驗時間非常緊張,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在規定的實踐內能完成規定的一些實驗項目,要增加創新內容很困難。如何調動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吸引學生走進實驗室,全面開放通信專業實驗室是重要有效的措施。通信專業實驗室全面向學生開放。首先,讓那些在實驗課中沒有做好的實驗,有機會回到實驗室重新做,加強理解驗證。其次,對于綜合性實驗,在實驗前一周將任務書下達給學生,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業余時間,針對任務書查閱資料,完成課程設計中的開題報告,提出設計技術路線和設計方案,以及所需的實驗器材等;然后,開題報告由指導老師審核[4]。由于方案是學生自己設計的,因此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做實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增強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篇3
一、形成教育場域的“跨界”思維
(一)物理場域的跨界政校行企社等不同的組織間最明顯的邊界當屬地理空間上的物理邊界。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等組織機構都有著明確的物理邊界,特別是近些年來,高校大學城、工業園區的出現,校企之間人為邊界更加明顯。盡管物理邊界的人為劃分有利于政校行企社等組織機構間明確其社會功能與職責,便于各種資源的使用與配置,但是,這也為各組織間共育共享人才培養帶來了一定困擾。因此,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實現跨界首要進行的就是物理場域上突破,高職院校需要與協同組織間加強跨界協同的頂層設計,通過建立合作關系,推進校內外的跨界協同。
(二)社會場域的跨界“社會邊界是區分不同組織的主要標志,它是存在于‘相異性’和‘同一性’之間的界限。”[3]社會邊界的存在明確了組織的社會使命與分工,決定了社會對其的價值期望,指導著組織活動。社會邊界的存在幫助社會成員及其組織明確了身份,確定了其與身份相對應的權利和權力,這對社會組織和成員來說至關重要。但是,從協同創新的視角反觀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不難發現,社會邊界也導致了組織機構內部的人固守著對組織社會職責的認識,不愿突破社會邊界謀求協同創新。如高職院校教師固守著教書育人的想法,不愿深入行業企業、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機構中去發掘非專業素質教育可用的有利資源。同樣,也導致行業企業等組織機構難以接受因為師生參與而增加的額外成本。這就要求,協同創新進行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時,要辯證地看社會邊界的存在。從“變”與“不變”中把握政校行企社各組織間的協同創新。所謂“不變”就是各組織機構在協同創新中首先堅持組織本應有的職能和使命,同樣,變就是要學會通過合作實現1+1>2的效應。
(三)心理場域的跨界心理邊界是Zerubavela所指的“心理圍墻”,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限制線,這條限制線將個體/群體/組織與周邊的環境區分開來,是人能實現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終界限。”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心理邊界,不同的組織群體也有相應的心理邊界,他們有一致對外的心理契約。如高職院校的老師認為他們職責在于培養高技能人才,企業員工則認為他們應該關注產品的質量和銷量等。因此,政校行企社等組織機構在合作時面臨的重要問題是不同的組織機構成員存在著不同的心理邊界。不同的心理邊界導致政校行企社等各組織間在協同培育高職學生非專業素質教育時出現了相互的心理排斥。就行業企業等組織機構而言,他們的排斥主要表現在擔心因為育人工作的介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進度和效率,甚至有些組織機構擔心會為此出現機密泄露問題等。就高職院校而言,多數教師更多地把經歷放在與職稱晉升關系較大的專業教學和科研上,認為非專業素質教育是在增加額外工作量,對協同展開非專業素質教育抱持敵視心理。因此,政校行企社等相關組織間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同進行非專業素質教育,需要組織和組織成員集體祛除心理之“壁”。總之,跨界的教育需要跨界的思考,需要從物理、社會、心理三維場域突破壁壘。高職院校作為育人主體,必須主動走出校門,與政行企社等聯姻,這是改變非專業素質教育在高校水土不服的關鍵。
二、遵循課程設計的“生成”邏輯
(一)非線性的邏輯起點當前高職院校課程設計呈現出線性演繹的痕跡,即以任務為主線,強調知識、技能和職業的線性對應。依據齊格蒙•鮑曼的觀點,線性的腳本設計無法遵循思想傳達的邏輯,只有遵循非線性邏輯才是遵循了發展的特點。線性的邏輯起點容易將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課程設計和開發帶入單向的邏輯假設中:課程設計開發的過程就是設定任務、制定標準、實現任務的簡單過程。然而,現實是知識和能力不會主動進入學生大腦,課程也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必須從非線性的邏輯起點出發,充分利用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施的生成資源,將課程作為“創造和創新創造我們和我們文化的工具”,以非線性的思維設計開發課程,才會有非線性的課程存在。
(二)多維性的課程內容設計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課程設計遵循非線性設計的邏輯起點,強調創新性經驗生成的課程目標。這里的經驗可以理解為,學生個體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的體驗,經驗生成是學生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獲得的學習體悟和感受。創新性經驗的生成既是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是對學生成長規律的有效把握。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不自覺地生成經驗正是非專業素質教育實現學生知識內化、行為培植的過程。創新性的經驗生成需要多維性的課程設計。至少包括如下三個維度:一是師生是非專業素質教育課程內容的設計者,同樣也是非專業素質教育課程實施的設計者,這樣才能實現非專業素質教育課程內容設計和課程實施設計的深度融合;二是非專業素質教育課程內容設計除了遵循已有的預設內容,更應該關照到有可能的生成部分;三是課程內容設計中要充分發掘潛在的和隱在的課程資源。
(三)不確定性的課程實施設計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是情景性、生成性的教育。人們不要寄希望于這樣的課程能夠像課堂上專業課程實施一樣,即使課堂上的專業可能也不能希望課程實施按照課程內容設計方案一模一樣的執行下去。非專業素質教育課程是預設的,更是生成的。不確定性的課程實施正是學生在不同的場域、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的真實反映。學生的經驗生成產生于具體的實踐中,而非課程內容一步步被動接受的結果。當然,這并不是說不需要課程開發和設計,而是希望我們在課程實施過程把握好預設和生成并存的原則,將課程實施方案作為指導,具體的實踐則必須遵循好流動和變化的規律。
三、把握教學過程中的“重構”本質
(一)解構單元化的教學內容從協同創新的視角來看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的過程,首先必須解構“學科化”的非專業素質教育過程,才能建構起生態性的教育實踐過程。一般來說,非專業素質教育通常沿襲專業素質教育學科教育方式方法,采用單元化教育。即將非專業素質教育的某一專題內容,以教材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后通過課堂教學,將教材內容分解成若干單元和章節,教育的過程主要以學科單元為單位,對知識進行分解講解。這樣的教育過程有兩大弊端,一是人為的將非專業素質教育的三個層面(知識習得、行為培植、素養提升)分解開來,更多關照了知識習得層面;二是這樣的教育過程容易隅于學校、教室、課堂等固化區域中,教學過程中多以老師的講解為主,學生更多處于被動參與的狀態。
(二)重構系統化的教學過程如上所言,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需要將非專業素質主題學習作為一個系統,不要人為地將教育專題分成若干單元。而應該是將非專業素質教育學習專題作為系統的學習內容,展開系統化的教學實踐。具體的做法是,根據選擇的教育專題,選擇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教學實踐,如同專業實踐一般“經過多種類似或相似情境的比較,即通過‘做中學’,獲得非完全符號系統的意義建構,或者實現一定程度的符號建構,進而在新的有形的情境中實現遷移”。[5]如此系統化的學習才是對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的回歸。
(三)重構情境性的學習實踐非專業素質教育不以習得多少非專業知識為目的,而是通過非專業素質教育的培養能夠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此,真正觸動人心的非專業素質教育是在開放的、具體的情景中實現的,這樣的非專業素質教育過程是情景建構的過程,是在具體情景中實踐的過程。如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要求高職院校首先摒棄學科式教育的方式方法,走到校園內外,通過置身一定的情景,展開具體的實踐體驗,形成正確的認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這種情境性建構教育,其生態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體的情景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在具體教育實踐過程中,能夠真正將學生的認知、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培植良好的行為習慣。總之,重構系統化、情景性的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過程,實際就是對高職學生非專業素質教育的生態把握,是協同創新的展開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四、體現教育評價的“理解”基礎
(一)評價標準的生成性基于理解基礎上的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評價,同樣要和以往的教育教學評價一樣制定評價標準,但是這種預設的評價標準必須是導向性的,是一個大致的標準,而具體的評價標準是在評價過程中生成的。從協同創新的視角反觀,高職非專業素質評價標準的生成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評價標準的制定必須是評價主體與被評價主體一起商定而成,評價標準既代表了評價者的意志,也反映了被評價者的需求和意愿。另一方面,評價標準的預設必須是導向性的,具體的評價標準雖是生成的。但是這并代表評價標準沒有基本的“底線”,以理解為基礎的評價,同樣要在兼顧學生、學校、社會等多方需要的基礎上設立基本的評價標準作為導向。
(二)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從協同創新的視角來審視高職非專業素質教育評價,必須以理解為基礎,展開具體的過程性評價,才能保證關注到學生發展的全景,前后關照學生的變化,根據學生趨好以及趨好的程度進行綜合評定。協同創新中,以理解為基礎的高職非專業素質評價,評價者必須由始到終,在具體的教育情景中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中,評價者以理解為基礎,通過對被評價者(學生)的在具體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行為表現、先后變化等進行判定。在進行評價過程中,要求被評價者要以理解為基礎,根據對老師的任務理解,創新性地展開具體的實踐學習活動,而不是簡單地對老師要求的執行。當然,過程性評價并不是不關注評價的結果,而是根據評價過程,更多樣性地反映評價結果。
篇4
為了加強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機電類知識的能力,進行具有針對性課程綜合設計實踐,本專業開設機電傳動和機電專業課程設計,按班級由不同老師帶領。創新型實踐指實踐內容、實踐方案、實踐設備、實踐成果等至少有一方面有突破性進展的實踐。創新型實踐的題目可以是教師科研項目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機器人設計大賽的內容。為了提升學習運用實際知識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參加機電一體化、機器人設計等全國大賽,并獲得多項獎項。創新型實踐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在畢業設計中,指導教師積極與外面企業合作,讓學生能深入工廠,發現存在的實際問題,作為畢業設計課題,既為企業解決了難題,又使自己得到了鍛煉。
實踐內容新發展
從實踐內容上,以機電一體化等專業課程的實踐環節作為核心內容,由“單一型”、“基礎型”向“綜合型”、“設計型”和“創新型”轉變,規劃實踐教學新體系。實踐方法上,由“老師演示”向“學生自主設計”轉變。具體以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實驗中心為依托,以課程改革和建設為載體,進行實踐內容的整合和規劃,今年實踐更新率接近15%。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實驗中心現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踐課程共計40個左右。綜合性、設計性實踐課程比例達到80%以上。
抓住“十二五”發展機遇,夯實實踐硬件建設
利用“十二五”投資新購進的儀器設備,大力改造原有實踐、規劃新實踐。在對國內外同類高校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立適合我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新體系。將機電專業實踐劃分為基礎型實踐、綜合性實踐、設計型實踐和創新型實踐四個層次。以此來進行實踐環節的規劃和儀器設備的購置。利用先進多媒體技術和實驗設備的緊密結合,建立系列的綜合實踐平臺。圍繞專業核心課程開發系列設計型、綜合型和創新型實踐,讓學生更多的進入實驗室進行實踐活動和設計創新活動,鼓勵學生探索、創新實踐。通過實踐、教學和科研的緊密結合,實現實驗室運行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引入先進的設備和儀器,讓更多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課外研究或設計實踐。充實和加強實踐教師隊伍建設。根據學科發展的計劃,形成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隊伍互通,教學、科研和技術兼容。
校內實驗室和校外企業實踐的改革
進行實驗室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實踐,規劃開放實驗室,開發機電專業的課程設計型、綜合型和創新型實踐,讓學生更多的進入實驗室進行實踐活動和設計創新活動,給學生以更充裕的時間、更廣闊的空間去探索、創新實踐。開放實驗室資源,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創新性設計,培育創新思想[3]。隨著實驗室開放力度的加大和教學實訓基地的建設,營造多元化的教學環境,探索全新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與實驗理念。通過開放實驗室和學生競賽實驗平臺建設,使實驗室逐漸成為學生課內外和科技創新活動的第二課堂,為他們走出校門參加工作提供了實際鍛煉機會。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和運行機制,通過與企業的聯合,建立培養學生的實踐基地,通過與企業的實際應用的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5
11月初,我們在CETV3上看到了一部和以往的《家有兒女》略有些不同的《家有兒女新傳》。這部《新傳》除了延續一貫的幽默、詼諧風格之外,內容上更涵蓋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課外教育及社會教育等諸方面,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部電視劇目前已登錄全國30多家省級衛視。學大教育作為這部劇的戰略合作伙伴,也逐漸走入人們視線。
據了解,學大教育目前已在全國30個城市設立分公司,是全國最大的中小學生1對1個性化教育連鎖機構。學大自主研發出個性化教育模式(PPTS),在教育界也廣受好評。在這部100集的《新傳》中,我們不但能發現關于學大教育的廣告海報和臺詞,也能看到學大教育為主人公解決學習問題的個性化教育理念的植入,學大教育將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滲透到劇集的方方面面。
學大教育的總裁金鑫表示,此次與《家有兒女新傳》的合作不僅是商業運作行為,更是為了將個性化教育理念深度傳播,讓更多家庭受益。《家有兒女》前幾部的播出效果都不錯,作為一個電視劇品牌已經成功樹立起來了。而學大正是想借助電視劇的高收視率和全國性的播出平臺將自己個性化的教育理念傳給客戶。投資方天地人傳媒也非常認可學大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因此,雙方的合作可謂水到渠成。
盡管這樣的商業合作模式在教育行業尚屬首次,但是金鑫表示,從他們目前了解到的反饋來看,評價都是積極的。隨著電視劇的廣泛播出,學大全國各地分校都接待很多咨詢和報名的學生。目前,這種情況還在繼續。
一家民辦的培訓機構,又是針對中小學教育的培訓機構,怎樣贏得家長們的認可成為機構發展壯大的重中之重。金鑫坦言,自學大教育成立之初到現在,7年間,他們一直在修正自己的品牌溝通策略。在媒介選擇上,學大教育也力求精準,不僅在各種相關教育媒體上如《家長報》、考試網等對家長、學生很有影響力的媒體上進行廣告投放,還定期組織公益講座,傳播個性化教育理念。
篇6
1高職通信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心理
1.1專業知識的困惑俗話說“術業有專攻”,由于通信行業的發展速度要求有大量的人才與之相匹配,因而對專業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故要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他們將來能學有所成。通信專業是一門涉及范圍極廣的工程學科,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并不是要求學生將教材倒背如流,而是要立足基礎知識,提高學習的能動性,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并理解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實踐出真知,唯有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融會貫通,解決各種難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才算真正地掌握專業知識。通信類專業課程繁多復雜,有讓大部分學生覺得難學且枯燥的內容,如深奧難懂的理論知識、海量公式、數據、圖表及專業術語等,不同科目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想學好,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抗壓力。如果沒有及時調整好學習心態和改變學習方法,容易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形成不愛學習或逃避學習的心理。這無論對于對學生本人的發展還是通信行業專業人才的培養來說都有不利影響。因此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
1.2學習及生活環境的不適告別中學緊張的學習生涯,剛入大學容易貪圖安逸,放縱自己,荒廢學習;離開父母的嚴格要求,早已滋生的惰性開始蔓延開來,生活變得不規律;多年習慣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作祟,容易造成和身邊同學及老師的關系不融洽。若缺乏積極的學習動力、沒有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對學生的思想及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作為通信專業高職學生,若專業對口一般是在工程、建設、監理等工作崗位工作,需要將在校掌握的理論及積累的實踐技術發揮至工作中。由于經常性的出差,要求能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而任務的繁重性則要求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這些都是該專業學生有待學習和必須提高的方面。
1.3人際交往的障礙如何處理來自不同成長環境和性格迥異的同學之間的關系是近年來學生心理咨詢最主要的問題之一,這體現出當下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許多學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個人原則和作風,不善與身邊人溝通交流,做事不懂顧及別人的感受,習慣活在自己的那片小世界里。如果長此以往,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將難以化解心理矛盾,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病態心理,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通信專業學生的就業環境相對比較開放,且對專業知識及實踐技能的高要求,需要學生不斷地在與他人溝通交流中學到工作經驗,完成工作任務,需要經常性地與人溝通交流,這就考驗個人的知識結構及綜合能力素質,較差的交際能力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在團隊中的角色作用。
1.4自我認知的偏差大學生從溫室家庭走出,進入校園學習,再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環境和角色的變換需要對自我有清楚的認識和及時地調整定位。否則將影響到在新的環境中的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更嚴重的會產生自卑心理,喪失信心,做事畏縮不前。總結其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1)內因,自己期望過高。無論是新生進入大學校園還是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都是帶著美好愿望和無限期待開始接觸新的團體和事物。此時學生會發現學習成績和表現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標準,取而代之的是人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在此期間學生很容易在自我認識方面產生迷惑,與期望值的落差造成消極的自我否定心態。2)外因,不良思想以及殘酷現實的影響。IT技術及互聯網的發展讓人們能夠輕松的獲取外界的各種信息,對網絡的過分依賴和追求享樂生活的思想讓部分學生看不上基層工作,好高騖遠,偏執地認為在基層工作是耽誤前程。其實在通信行業,大多數缺乏工作經驗的畢業生往往都要從基層工作開始做起,比如運行維護和設備管理等。當他們看到工作枯燥無味而仍有許多人競爭的殘酷就業現實環境時,很容易心灰意冷,心理上害怕競爭。
2職業指導教育對學生就業心理的引導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就是職業教育,通過教育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質,最終使學生走上就業崗位。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加大了對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的重視,將就業工作視為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因為就業工作不僅關系著學生的切身利益,也影響著學院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和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由于學歷層次原因,高職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但很多地方出現的“用工荒”和“就業難”冷熱兩種局面,說明并非工作難找,而是畢業生對于第一份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之畢業生涉世未深、經驗不足、自我調節能力差等原因,面對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復雜的擇業環境,高職學生很容易因為內心矛盾而產生種種困惑。因此,高職院校在畢業生離校前進行職業指導教育十分有必要,對于通信專業學生職業指導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開展:
2.1分階段、分層次、有針對性開展就業指導教育就業指導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根據不同年級和階段的學生性格特點和心理狀態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教育,幫助學生順利地從學生向社會人的角色轉型。一年級學生要重點開展職業規劃設計教育,找準方向;二年級學生應重視就業觀念和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和指導;三年級學生應側重加強就業形勢分析、求職方法技巧以及就業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提高。在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每個層次和階段要做到各有側重,目標明確,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2.2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與人際關系的訓練職業指導教育不僅是針對學生個體為就業做準備,而且也需要注重培養當前畢業生的團隊精神,加強素質教育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訓練,這有助于學生踏入社會時更好更快地適應新的環境,發展全面健康的人格;反之,部分學生則會在個人主義的引導下消極痛苦,這將影響身心健康。在通信行業無論是設計、監理還是施工,許多時候工作的完成是需要在團隊協作的情況下才能完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使我們更愉快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
篇7
Abstract: As a core curriculum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IS)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ecialt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in problems in experiments anddiscusse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關鍵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管理信息系統實驗教學;同個系統貫穿法
Key words: specialt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experiment teaching;the same system through the experment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4-0240-02
0引言
繼20世紀60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Gordon B.Davis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MIS學科的Ph.D學位課程后,許多大學紛紛成立了MIS學科,開設了相關專業,從事MIS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統是介于管理科學、數學、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之間的一個邊緣性、系統性、綜合性的交叉學科,系統的觀點、數學的方法和計算機的應用是MIS的三要素,也是管理現代化的標志。
目前,全國各高校的許多專業都開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因為專業背景不同,開設課程的面向對象不同,教學內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1]。對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的學生,不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常見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原理、功能和結構以及管理信息系統在管理和決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實施和評價方法。作為信管專業核心專業課程,“管理信息系統”是培養系統分析員的主要課程之一。[2]該系統雖然最終是以軟件產品的形式呈現的,但卻不能像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的實驗教學那樣,由教師完成問題的分析、處理算法的設計等;也不能像軟件工程的實驗教學那樣,僅重視單純技術而忽視管理學科知識。因此,設計良好的實驗教學體系一直是困擾該課程教學的重要因素[3]。
1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特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這個專業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職業目標是系統分析員和企業信息管理師。管理信息系統是培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學生在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維護、管理和建設等方面的實際能力。具有如下特點[4]:
1.1 綜合性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它的理論基礎來源于應用數學、管理理論、計算機技術、運籌學等相關知識。因此它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不僅要學習相關的管理知識,還要學習相關的計算機技術,才能更好地學習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這個要求也是與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
1.2 實踐性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本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統的理論,還要通過實踐掌握信息系統建模的全程,通過實踐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論知識。
2信管專業管理信息系統實驗教學現狀
2.1 過分偏重管理,等同于一般管理類專業要求授課內容沒有與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區別對待。課程教學重點在于經濟管理知識或信息學知識,對計算機技術在管理中的技術支撐不夠突出,只介紹的MIS系統開發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組織系統開發,具體的系統開發技術和實現細節涉及不足,也沒有專業的實驗室從事實驗教學。這樣實驗教學過程中勢必只注重演示型的實驗,學生缺乏真正的動手能力。
2.2 只重技術,忽略管理特征由于學生缺乏管理的實踐經驗,加上許多前導的計算機類課程,使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產生誤解,認為管理信息系統就等同于綜合的程序開發課程,把學習的重點放在信息系統開發技術方面,對管理思想、理論比較弱化,實驗教學變成了管理信息系統開發[5]。實際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學習應在管理思想、理論的支配下,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實施和評價。將計算機技術與管理理論相結合起來,既要偏工又要偏管。
3實驗內容的具體設計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應該在學生學完了管理類課程(比如管理學、會計學、生產運作管理、企業管理等)和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SQL Server 2000、程序開發語言java、c++、c#、等等),掌握了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開發系統的技術后開設的,是前面基礎知識的綜合應用,是本專業的核心專業課。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或者大四上學期。
3.1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要求管理信息系統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實驗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應當根據課程教學要求確定實驗內容。根據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該課程的主要知識單元有:
知識單元一:信息系統的概念和作用。該部分的實踐環節,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或者到社會中調查、分析各種信息系統,加深對管理信息系統概念的理解,增強感性認識。這可以與管理生產認識實習相結合。
知識單元二:信息系統的技術基礎。建設和維護信息系統的核心技術包括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和開發工具的使用。在實踐環節中應使學生加深前面學的技術的了解。
知識單元三:信息系統的應用。使學生認識組織中常用的各種信息系統,熟悉其功能和組成,比如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供應鏈管理(SCM)系統、客戶關系管理(CRM)系統等。
知識單元四: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管理(信息系統規劃、開發方法、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評價與運行管理)。
前面三個知識單元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組成一個整體,目的是為了最后實現一個管理信息系統(知識單元四)。因此,第四部分是實驗環節的重點,其他三個知識單元是貫穿于知識單元四的實現過程中。
3.2 “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設計根據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分為三個層次和兩個階段。第一,是認知層次,通過演示操作和流程觀察及案例分析了解有關應用理論,讓學生感性認識管理信息系統是什么;第二,是應用層次,通過典型管理信息系統的模擬操作應用,構建學生的應用能力;第三,是開發層次,通過開設專門的《信息系統開發》課程及其課程設計,按照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原理以及開發方法,開發一個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開發能力的培養。一個階段是隨著教學進展的基礎實驗,另一個階段是課程設計,實現一個真正的MIS系統。
3.2.1 基礎實驗課程實驗教學應該與理論教學相匹配,即:實驗內容、實驗時間應該與理論教學的進度一致[6]。因此應該伴隨著課堂教學的進度,開展基礎實驗,目的是加強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理解。這里采用“同個系統貫穿始終”的實驗方法,在開始做實驗時,學生就將系統確定下來,將這一個系統的開發過程貫穿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當然選做的系統應該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比如學生補考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企業人事管理系統,運動會成績統計系統等等。要求學生按照課程進展完成課題的系統分析和設計任務,所有圖表都要用VISIO2003工具繪制完成。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基礎實驗(表1)。
3.2.2 課程設計實驗因為在開始基礎實驗前就進行了選題,每完成一個基礎實驗的同時,也就完成了課程設計涉及的相關部分。因此,課程設計實驗主要根據前面的基礎實驗,進行系統的程序設計和調試,也就是系統實施部分。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自己擅長的系統開發工具。實驗的內容決定了實驗室的配備,課程設計環節應該具有以下實驗配備[7]。
硬件:實驗室中,應配備一臺數據庫服務器、一臺web應用服務器和一定數量的學生用機。將他們已TCP/IP協議互連成局域網,每臺機器可連接到Internet。
軟件:數據庫服務器安裝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統和SQL 2000 Server數據庫。web應用服務器安裝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統和IIS等服務組件。學生機上安裝Visual 等必要開發工具和一些模擬教學系統,比如ERP系統等。
4結語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這里設計的實踐教學,真正使學生明確了管理信息系統的概念、結構和總體規劃方法,掌握了研制管理信息系統的相關技術、研制方法和開發工具,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具有了系統分析員的基本素質,能夠較快適用崗位要求。
參考文獻:
[1]嚴京濱,于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實驗教學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9):72-74.
[2]薛華成.管理信息系統第5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蔡淑琴,石雙元,湯云飛,等.“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實驗教學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4]王曉煜,王倩.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探索[J].中國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5]呂永林.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07):108-110.
篇8
關鍵詞:信號系統四基元;信號與系統;物理概念
作者簡介:沈姍姍(1985-),女,江蘇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助教。(江蘇?南京?210046)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6-0051-02
“信號與系統”是電子信息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由于該課程是以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通信電子電路、數字圖像處理等為后續課程,并且基礎課程涉及線性微分方程、復變函數、離散數學、電路分析等多門數學課程的內容,不僅在專業學習課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對于理論和實踐兩個體系都有很高的要求。為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在總體把握教學方向上,要結合本專業方向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清楚知道自己的專業和自己所學課程的關系,目標明確,學生會更加感興趣。另一方面在教學細節上不僅要教會學生利用相關性質和理論進行解題,更重要的是注重將數學推導出的結論,和信號或系統的物理意義結合,而不是緊緊機械地進行算題。最后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工程實際,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改善教學效果。
一、教學“三提倡”重新整合教學內容
1.提倡教學內容與電子信息專業緊密相聯系
對于廣義的信息與信號系統,小到我們的生活大到國家軍事、工業生產,無所不在,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基本單元,[1] 如圖1信息與信號系統四基元所示。對于不同專業的“信號與系統”的教學應該建立在廣義信號與信息系統上,根據不同的專業有所區別、因地制宜、側重不同的教學內容。
信息與信號系統四個基本單元主要由通信系統—信號與信息的傳輸,計算機智能系統—數字信號處理,控制系統—信號的自動化控制,感測系統—信號的獲取和處理四個部分組成。不同的專業在相同的基礎內容上應該給予學生不同的側重,使得學生明確自己所學的專業課在本專業范圍內的應用領域。比如對于通信專業的學生應該側重通信信號與系統,也即信號的傳輸的內容教學;而對于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則應該側重與信號的控制系統內容的整合。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該面向信號的獲取和處理,如何獲取信號、削弱信號中的多余成分、濾除混雜的噪聲和干擾、將信號變換成數字系統可以處理分析和識別的形式是本專業信號與系統學習的側重內容。因此,電子信息專業應該在信號系統的理論基礎上以信號的采集和處理為重點,以信號的傳輸為輔助內容進行介紹,更加突出專業特色,明確專業目標。
2.提倡注重物理概念的解釋啟發學生思考
由于“信號與系統”的學習中需要運用到工程數學和高等數學的基礎知識,學生和老師很容易把它當作一門數學課來學習和講解。然而數學的推導和計算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利用已得到的數學結果,根據信號系統的相關性質,進行應用和變換。為了讓學生更有興趣和更深入地學習這門課程,“信號與系統”理論的講解應該注重從信號與系統的物理概念角度來解釋數學表達式,這是尤為重要的。
比如講到信號的尺度變換性質時,可以結合語音信號的壓縮和擴展來闡釋該性質的物理概念。信號的尺度變換說明時域持續時間壓縮對應頻域的頻帶展寬,時域持續時間擴展對應頻域的壓縮。單從時域上來看,語音信號的壓縮導致語音速度的變快,信號的拓展導致語音速度的變慢,信號尺度變換建立了信號時域的壓縮和擴展與信號頻域的關系。從頻域上來看,語音信號壓縮導致頻域展寬,必然帶來包含的高頻分量變多,聲音也就變尖。如果語音信號時域展寬則導致頻域頻帶范圍變小,高頻分量變少則聲音變沉悶。這樣學生從聽覺的角度切身感受到聲音的尖銳和沉悶與該性質的關系,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該知識點。
再比如講到傅里葉變換的時候,不僅僅要給出周期信號的傅里葉級數和傅里葉變換的表達式,還要闡明和比較他們的物理意義。傅里葉級數實際上就是基波頻率整數倍的點上的幅度值和相位值,而非周期信號的傅里葉級數無窮小,無窮小并不代表沒有意義,相對大小還是存在的,如公式(1)所示。[2]
其物理意義是頻譜密度,單位頻率上頻譜的分布。和傅里葉級數不一樣在于傅里葉變換表示頻譜分布的概念,討論對應點上的數值沒有意義。如果學生還覺得理解困難可以結合物體的密度、概率密度等概念進行類比教學,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講授到典型信號的傅里葉變換時也可以運用頻譜密度的物理概念來解釋數學公式,比如余弦信號的傅里葉變換是在一個正頻率和一個負頻率點的兩個沖激。如圖2所示:
其中,非正余弦信號的周期信號可以由無窮多個正余弦分量疊加而成,因為余弦信號本身是只含有一個頻率分量的周期信號,所以對應傅里葉變換只有一個頻率點,負頻率是由于數學計算的結果。從頻譜密度上理解,是一個確定的數值,而無限小,,因此對應于該頻率點上是一個沖激信號,和沖激信號的幅度無窮大相吻合。
淡化數學公式的推導,強調物理意義是信號與系統學習的關鍵。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思索和總結。
3.提倡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結合
篇9
關鍵詞:實踐教學;教學改革;創新;通信實驗
現代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從事通信領域研究、設計和應用的工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因此,通信技術的應用與實踐能力成為新時期通信與信息系統類人才培養的評價指標。而通信專業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創新人才,通信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改革刻不容緩。
針對通信技術發展迅速,而我校通信專業起步較晚,其實驗室設備和實驗教學方法相對滯后,本文分析了目前通信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的現狀,從通信專業實驗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實驗方法和技術手段等提出適應新時期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
一、通信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通信專業的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式是實驗教學。實驗室是高校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我校通信實驗教學的現狀不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要求的狀況,主要問題如下:
(一)實驗設備及教學內容滯后,系統性差
通信技術日新月異,新器件、新技術的更新很快,但我校通信實驗設備仍停留在面向“通信原理”的基本實驗,許多新技術、熱門方向很少涉及。而實驗教學內容仍多以演示性、驗證性實驗項目為主,綜合性、研究性實驗較少。這種“光看不練”的實驗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創造性,不利于培養創新人才。而且實踐課程體系的設置較少考慮縱向課程的自然銜接和橫向各教學環節的相互配合,更沒有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培養和學科素質培養。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后
目前實驗指導書從原理、實驗步驟到實驗要求極為詳細,學生只要按照實驗指導書,甚至不需理解原理,就可以利用已準備好的儀器設備按步驟進行。這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談不上實施創新教育。
“通信原理”、“現代通信網絡”等課程電路圖及原理框圖繁多,內容難以理解,是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做實驗相當費力且效果差。各種實驗原理的示圖、流程的講解靠做實驗課時間學生很難真正的理解,此外黑板板書或掛圖等方法展示原理圖,更談不上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
二、通信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可見,目前實驗教學的現狀很難滿足當前專業技術的發展與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 為了培養適應現代通信技術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談一下通信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想法。
(一) 建立新的實驗教學體系
為適應新時期通信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實驗教學改革要以重組實驗教學體系、優化課程結構為先導。實踐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考慮縱向課程的自然銜接和橫向各教學環節的相互配合,以及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培養和學科素質培養。
通信專業所設計的方向眾多,如程控、光纖、微波、短波、衛星、移動等等,而每一個方向在通信領域都十分重要。在實驗室建設中應根據培養計劃實施有重點的建設。同時針對我校通信專業生源不一,水平參差不齊,要求不同的特點,我們將實施分層次開設實驗,以便實施因材施教。主要分三個層次開設實驗:專業基本實驗、綜合系統實驗和創新研究實驗。
專業基礎實驗系列以驗證性實驗和設計行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硬件驗證性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提高基本動手能力。綜合系統實驗室重點開設無線傳輸技術、移動通信及組網方面的實驗,通過讓學生實際接觸這些當前通信的熱點技術,使之真正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研究實驗室主要是針對本科生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及研究生課題開設,使他們接觸科研前沿,為其提供高水平的實驗測試、仿真平臺,使其實際科研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加強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1]。
(二)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實現立體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實驗教學中采用網上教學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網絡教學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血多途徑[2]。
“通信原理”、“現代通信網絡”等課程是通信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課程特點是電路圖及原理框圖繁多,內容難以理解,是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做實驗相當費力且效果差。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實驗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實驗內容變化較大[2]。因此,為適應發展的需要,將通信專業實驗課程制作成網站的形式,作為輔助教學使用。
網絡教學要求學生實驗前必須預習,并面向學生進行引導式、交互式、自主式的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通過網絡輔助教學、仿真演示實驗操作的技巧技能和各種實驗測試方法;把實驗與實際的應用情況、當前的技術潮流相聯系,逐漸深入地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探討;引導學生掌握獲取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這些盡可能地引導學生了解當前社會對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要求,讓學生能夠有目的、有興趣地區學習、鍛煉,真正達到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目的[3]。
(三)改革實踐教學內容
如何配合課程內容的改革,設計出好的實驗,使學生在有限的實驗學時內既熟悉實驗環境,由接觸到最新的技術,完成規定的實驗內容,能進行一些創新性的實踐,是實驗內容設計所要解決的問題。
通信實驗教學的任務應使學生能獨立完成兩類實驗,一類是適應技術新發展的基礎性實驗,這對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術和工程素養是必要的,它仍然是課程實驗的主體,全體學生都必須能夠全面掌握;另一類是綜合性、研究性的實驗,其中包括以應用開發項目為基礎的課程設計,各種設計與制作的大獎賽,參與國內外各類大賽的設計與制作,科研開發項目系統或部分模塊設計等[4]。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完成一定規模和難度的項目、子項目或模塊,這是課程實驗的延伸和發展,作為課程設計或開放性實驗,會吸引一些基礎知識扎實并有興趣的同學參加。這些訓練可以加強學生的實驗功底,改善其工程素養,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發揮其創造能力。#p#分頁標題#e#
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只適合訓練基本操作,不能調動學生主動性,而綜合性、研究性實驗要求學生從方案的選取、實驗步驟的確定、實驗儀器和手段的選擇到實驗分析總結報告的撰寫,全過程規劃設計,這樣能夠充分鍛煉其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實驗技能的有機結合能力。因此實驗教學內容上應壓縮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項目[1]。對于已經十分成熟的通信技術一般不宜安排過多,而對于通信中一些新興、關鍵技術則要適當安排一定的實驗內容。
(四)通信實驗室面向學生開放
目前隨著教學體制的改革,課內實驗時間非常緊張,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在規定的實踐內能完成規定的一些實驗項目,要增加創新內容很困難。如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如何調動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吸引學生走進實驗室,全面開放通信專業實驗室是重要有效的措施。
通信專業實驗室全面向學生開放。首先,讓那些在實驗課中沒有做好的實驗,有機會回到實驗室重新做,加強理解驗證。其次,對于綜合性實驗,在實驗前一周將任務書下達給學生,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業余時間,針對任務書查閱資料,完成課程設計中的開題報告,提出設計技術路線和設計方案,以及所需的實驗器材等;然后,開題報告由指導老師審核,由于方案是學生自己設計的,因此,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做實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增強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5]。
此外學校每年針對學生興趣設立開發性學生創新課題,給予一定的資金資助,設立指導老師,按科研課題管理,定期檢查。同時,根據學生興趣組織實踐活動小組,讓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任組長,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進行創新實驗,顯然,這種實驗有利于充分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初步的科研能力,為今后從事通信領域研究、設計和應用打好實踐基礎。
(五)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要充分發揮實驗室的效能,沒有一支學術造詣深、思想穩定的隊伍,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實驗室建設中要充分重視實驗室教師隊伍的建設,突出“以人為本”的指導理念,完善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促使實驗技術人員安心工作,充分發揮和保護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建立實驗室教師繼續教育體系, 實現自身的發展[5]。
提高實驗教師學術水平的一條可行之路是積極開展科研開發,一些有條件的實驗室還可以對內甚至對承接工程檢測項目。科研工作不僅能為實驗室建設積累經費,更能培養一大批實際動手能力強的教員和學生,調動實驗技術人員和青年教師的積極性,使實驗室建設乃至學科建設進入良性發展階段。最終達到提供實驗教學效果,提高實驗設備儀器利用率,提高實驗室效益和吸引力。
三、結束語
各高校對通信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信息化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各高校追求的目標。針對我校通信專業起步較晚,實驗室設備及教學內容相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滯后,本文從通信專業實驗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實驗方法等提出適應新時期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雷菁,劉春紅,李貴林. 關于通信專業實驗室建設的幾點構想[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30(8):53-59
[2] 王吉平,田克純,覃遠年,周海燕。通信專業實驗網絡輔助教學研究與實踐[J]. 企業科技與發展,2010(2):102-104
[3] 周海燕,李天松,符杰林等。關于通信網絡實驗室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29(2):180-184
[4] 宋依青,朱宇光,徐強。通信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實驗室建設的新思路[J]. 常州學院學報,2007,20(2):90-93
[5] 劉勇,岳冰,丁群,朱勇,等。通信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環節改革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210-212
[6] 李天松,周海燕,黃建華。校企共建實驗室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29(2):176-179
[7] 孫文彬。開放性創新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2):145-151
篇10
方法將75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38例接受胺碘酮治療,即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150 mg,1 mg/min維持靜脈滴注6小時,0.5 mg/min維持靜脈滴注18小時;37例接受普羅帕酮治療,即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70 mg,未轉為竇性心律者,30~60分鐘后再靜脈追加70 mg,口服普羅帕酮450 mg/d維持,觀察24小時轉復成功例數,同時觀察兩組病死率和不良反應。結果24小時內轉復成功率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不良反應輕微,無死亡病例。結論和普羅帕酮相比,胺碘酮靜脈給藥在24小時內轉復新近發生的心房顫動同樣安全有效。
ぁ竟丶詞】胺碘酮;普羅帕酮;心房顫動
文章編號:1003-1383(2006)03-0242-02中圖分
類號:R 541.75文獻標識碼:Aお
新近發生的心房顫動(Recent-onsetatrialfibrilation)一般是指發病在48小時內。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不論是否有心臟器質性疾病,有房顫患者的病死率為無房顫患者的2倍。房顫患者發生血栓栓塞疾病,導致中風嚴重致殘的發生率是其他病因的2倍。臨床研究發現新近發生的心房顫動及時轉復能夠改善癥狀和預后。已經證實,Ic類抗心律失常藥(如普羅帕酮)對新近發生的房顫能有效轉復[1]。近年來III類抗心律失常藥(如胺碘酮)在房顫轉復方面倍受重視,本文比較了胺碘酮與普羅帕酮靜脈給藥轉復新近發生房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對象與方法
1.對象75例心電圖證實快速房顫的住院患者,此次發病在48小時內,未用過任何抗心律失常藥。男41例,女34例, 年齡42~68歲,平均53.57±6.56歲,平均心室率為123.25±17.40次/分。風濕性心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甲狀腺功能異常、收縮壓
2.方法75例隨機分成兩組,38例接受胺碘酮治療,37例接受普羅帕酮治療,心電監護下用藥,胺碘酮首劑150 mg以0.9%生理鹽水稀釋至20 ml,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1 mg/min維持靜脈滴注6小時,0.5 mg/min維持靜脈滴注18小時,在第一個24小時后加用口服胺碘酮600 mg/d,服用1周后減量為400 mg/d,2周后減量至200 mg/d維持;普羅帕酮首劑70 mg,以0.9%生理鹽水20 ml稀釋,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未轉為竇性心律者,30~60 min后再追加70 mg,用法同首劑,同時以口服普羅帕酮450 mg/d維持。記錄血壓、心率、給藥至轉復時間,觀察時間24小時。
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Ъ煅椋成功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А0.05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房顫轉復成功率比較胺碘酮組2小時內轉復14例(36.8%),8小時內轉復22例(57.8%),24小時內轉復36例(94.7%);普羅帕酮組2小時內轉復17例(45.9%),8小時內轉復29例(78.3%),24小時內轉復35例(94.6%)。24小時內房顫轉復成功率比較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2.房顫轉復過程中的安全性緩慢靜脈推注藥物過程中,兩組出現不同程度的心室率減慢,但并未出現低血壓反應和長R-R間歇現象。不良反應輕微,無死亡病例。
討論
Danias等[1]的一項研究發現,對于發病在72小時內的房顫,24小時內自行轉復的可能性僅有44.6%,而48小時內自行轉復的可能性也僅有56.4%。發病在1周以上,自行轉復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此,及早轉復,特別是對快心室率的房顫,不僅改善癥狀,同時改善預后。對于發病在1周內的房顫,一般情況下多采用藥物復律,胺碘酮和普羅帕酮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藥物。2001年ACC/AHA/ESC房顫指南將胺碘酮(口服或經靜脈)列為IIa類適應證,證據分級為A級;將普羅帕酮列為I類適應證,證據分級為A級[2]。
グ返饌是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為鉀通道阻滯劑,它能延長心肌細胞動作電位時程,延長復極時間,延長有效不應期,有效地終止各種微折返、防顫、抗顫,是一種較好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臨床證實,胺碘酮靜脈應用不會對血流動力學產生影響,對于靜脈注射的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抗交感神經有關[3]。胺碘酮吸收緩慢且不完全,生物利用度僅35%~65%,一次口服用藥后需3~7小時(平均6小時),方可達到血藥濃度的高峰。其靜脈給藥后5~30 min血藥濃度達高峰,2 h后明顯降低。為了及早轉復,采用靜脈負荷量推注后,持續靜脈滴注,維持一定的血藥濃度,24小時后胺碘酮改為口服,預防房顫復發。本研究發現,胺碘酮靜脈用藥24小時內房顫轉復成功率高達94.7%。胺碘酮首劑從300 mg減少至150 mg,在不減低轉復成功率的前提下,接受胺碘酮轉復的38例,無一例出現低血壓和長R-R間歇。
テ章夼鐐為Ic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是一個強力的鈉通道阻滯劑,99%在肝臟代謝,其代謝產物5睬庋躉普羅帕酮,和N踩デ饣普羅帕酮,同樣具有普羅帕酮的鈉通道阻滯作用和較弱的β阻滯作用。普羅帕酮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不但決定于原藥,也決定于它的代謝產物。本組普羅帕酮靜脈用藥24小時內房顫轉復成功率高達94.6%
ケ狙芯糠⑾鄭 24小時轉復成功率兩藥無差別。證實Ic類抗心律失常藥(如普羅帕酮)對新近發生的房顫有肯定療效,胺碘酮靜脈給藥在24小時內轉復新近發生的心房顫動同樣安全、有效。因其他毒副作用(如對甲狀腺、肺組織的毒性),胺碘酮在臨床上不作為抗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選藥物。僅用于對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無效,或有禁忌時 (如合并嚴重左心功能不全、急性心梗)才考慮使用,因胺碘酮能擴張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增加血排出量,而負性肌力作用較弱,同時還可延長房室旁路的傳導,也可用于預激綜合征并發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的患者。
參考文獻
[1]Danias PG, Caulfield TA, Weigner MJ, et al. Likelihood of spontaneous con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o sinus rhythm[J].J Am Coll Cadiol, 1998, 31: 588-592.
[2]Fuster V, Ryden LE, Asinger RW, et al. ACC/AHA/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Executive Summary[J].Circulation, 2001, 104: 2118-2150.
[3]White CM, DunnA, Tsikouris J, et al. An assessment of the safty of short-term amiodaront therapy in cardiac surgical patients with fentanyl-isoflurane anesthesia[J].Anesth Analg, 1999, 89 (3)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