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的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時間:2024-04-11 18:13: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荔枝的栽培技術與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荔枝的栽培技術與管理

篇1

關鍵詞 樹莓;根蘗繁殖;栽培管理

中圖分類號 S66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4-0085-01

樹莓(Raspberries)又稱木莓,是薔薇科(Rosaceae)懸鉤子屬(Rubus)多年生灌木樹種,在國際上被稱為第3代水果品種。經營樹莓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是互助縣群眾新起的發家致富之門。樹莓用種子繁殖不易成苗,多采用根蘗分株繁殖,根蘗繁殖是樹莓最常用的繁殖方法,應用也最廣。樹莓根部在生長過程中可產生不定芽,萌發成根蘗苗,與母株分離后即可成為獨立植株[1]。樹莓根蘗苗的繁殖不但繁殖速度快、簡單易操作,而且還能很好地保持母株的優良性狀。正確掌握樹莓的栽培管理技術,既能培育出健壯的植株,又能優質、豐產,為樹莓在互助縣的深加工提供優良的種質資源。

1 根蘗繁殖

1.1 品種選擇

此次選用的樹莓品種為歐美國家近年培育出的優良秋果型樹莓品種艾菲尼婭(Aafieneye)和漢查爾德(Hecridee)[2-4]。

1.2 種植地選擇

種植地設在互助縣塘川鎮高羌村,海拔2 380 m,年均氣溫4~6 ℃,年降水量300~400 mm,雨熱同季,年日照時數2 560~2 800 h,年總輻射量6200 kJ/cm2,無霜期130 d。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地下水位1.8 m,土層厚1.5 m,質地疏松肥沃,土壤為粟鈣土,pH值7.3。試驗地地處寧-互公路旁,距縣城10 km,西寧市22 km,交通十分便利。

1.3 土壤消毒與施肥

4月中旬至5月初在繁殖地塊施硫酸亞鐵300 kg/hm2、尿素187.5 kg/hm2、二銨225 kg/hm2、腐熟的羊糞30 t/hm2作底肥,并施呋喃丹37.5 kg/hm2進行地下害蟲的防治。

1.4 GGR浸根

樹莓根蘗繁殖材料選取三年生母株,在栽植前將樹莓母株放入150 mg/kg GGR溶液中浸根2 h后再栽植,可促進根蘗苗的萌發。

1.5 樹莓母株的栽植

栽植前進行全面深翻整地,并結合整地清除圃地雜草、石塊等。將三年生母株按0.15 m×2.00 m的株行距栽植,栽植密度為3.45萬株/hm2。

1.6 樹莓的根蘗繁殖

栽植后在距母株50 cm左右的地方進行適當斷根,可促進樹莓生根發苗。當根蘗苗長至0.5~0.8 m時進行摘心打頂,抑制根蘗苗地上部分生長,促進根系和地徑生長。對生長過密的根蘗苗,留強去弱,適當疏苗,使株距保持在10~15 cm。

實生苗以根徑0.3 cm以上、根長15 cm以上、主根2條左右、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根蘗為最好,移栽時容易成活。挖根蘗苗時盡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隨挖隨栽。

根蘗苗當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出圃后,應及時平整出圃苗留下的坑穴,并施適量的有機肥補充土壤肥力,最后進行冬灌或澆一次透水,有利于樹莓根蘗苗的萌發。

2 栽培管理

2.1 GGR浸根

在樹莓苗木栽植前,將GGR配成100 mg/kg溶液,倒入用塑料鋪底的坑內,再加適量黏土,配成泥漿,栽植時將樹莓根部浸入,使泥漿均勻粘附在根系上,做到速蘸速栽。

2.2 樹莓栽植

栽植前全面深翻土地,結合整地清除圃地雜草、石塊。栽植前先挖定植溝,定植溝寬60~70 cm、深50~60 cm,為南北走向。挖溝時地表層土壤與底層土分開堆放,回填時先把表土回填到溝底10 cm厚,再把表土與農家肥混合均勻填入溝內,肥土層比溝口(地面)低15~20 cm,然后用熟化的表土填平定植溝,在定植溝兩側用底層土做梗,以便于灌水。栽植時挖穴定植。定植穴根據樹莓苗木的根系大小確定,一般以30 cm×30 cm為宜,栽植時保持樹莓根系舒展。栽植方式采用帶狀栽植,株行距為0.3 m×2.0 m,栽植1.65萬株/hm2。

2.3 樹莓的綁縛

樹莓枝條柔軟,結果后枝條易彎曲下垂到地面,弄臟果實,也不便采摘;下垂的枝條彼此遮蔭,不利于通光,而且相互摩擦也容易產生物理損傷,減少產量。因此,當樹莓大部分枝條開始萌芽、展葉時必須及時綁縛上架(未萌芽前)。架材選用木桿,木桿高度距地面1.3~1.4 m,在木桿上拉2道Φ10鐵絲,上層鐵絲固定在木桿頂端,下層鐵絲距地面1 m。桿間距4~5 m。引綁枝條,使之均勻地分布在鐵絲上,形成扇面。綁縛牢固,防止風吹移動。

2.4 田間管理

2.4.1 灌溉及除草。樹莓圃地土壤經常要保持濕潤,水分不足時及時灌水,每次灌水量不宜多,潤透根系分布層即可,要防止土壤板結和雜草叢生,要根據土壤和雜草生長情況進行中耕除草,宜淺不宜深,以免傷害根系和不定芽。雨水過多時應注意排澇。土塘封凍前灌封凍水1次,提高樹莓植株的越冬性,有利于翌年生長。

2.4.2 施肥管理。每年封凍前圃地深翻1次,同時施入有機肥。在冬季需要埋土防寒的地方,春、秋季結合挖土防寒或

撤除防寒土時施入基肥。生長季節分別于開花前、果實膨大前酌情追施化肥,方法是在距株叢30~40 cm處開10~15 cm深的溝,將化肥施入后覆土蓋嚴。

2.4.3 樹莓栽植后的整形修剪。樹莓1年中進行3次修剪。第1次修剪于開花前進行,剪去枝條頂部干枯枝,以利于留下的芽發出強壯的結果枝,同時從基部疏除過密、抽干、破傷、斷裂、病蟲枝。然后將枝條及時綁縛到架桿上;第2次修剪在基生枝萌發到20~30 cm時進行,每株叢內保留12~15個生長健壯分布均勻的基生枝,其余的均從基部剪去,以利于植株生長和結果;第3次修剪在果實采收后進行,在秋天結過果之后,將結果母枝齊地剪去,以利翌年生長。

2.4.4 越冬防寒。樹莓在-35 ℃時需要進行防寒處理,故在互助縣只需灌足冬水,自然越冬即可。

2.4.5 病蟲害防治。樹莓易發的病害為莖腐病,該病危害樹莓基生枝,一般發生在新梢上,先從新梢向陽面距地面較近處出現一條暗灰色似燙傷狀的病斑,長1.5~2.5 cm,寬0.6~1.2 cm,病斑向四周迅速擴展,病部逐漸呈褐色,病斑表面出現大小不等的黑點,木質部變褐壞死。隨著病部的擴展,葉片、葉柄變黃枯萎,最后整株死亡。高溫多雨的季節為發病盛期,在互助縣以6—8月最為常見。防治方法:5—7月發病初期噴甲基托布津500倍液。

樹莓易發的蟲害為金龜子,金龜子主要為害樹莓的花、果,約持續1個月。在發生金龜子蟲害時用2.5%甲蟲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可有效防治此類蟲害。

3 參考文獻

[1] 許洋.樹莓和黑莓栽培技術研究—I 生長及開花結實習性[J].林業科技通訊,2000(11):11-13.

[2] 張志勤.ABT處理樹莓扦插育苗成活率試驗初報[J].陜西農業科學,2003(3):6-7.

篇2

【關鍵詞】中職;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有效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B-0065-02

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是農村中職學校現代農藝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應當圍繞“培養適應當地水果生產的中級果樹工”進行開展組織教學。本文分析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構建適應當地水果生產的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有效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一、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材部分內容與本地水果生產發展脫節。目前,橫縣職業教育中心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教學采用的教材是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果樹生產技術》。這本書的內容較為枯燥,案例分析少,教材部分內容與本地水果生產發展脫節,部分技術性內容落后于本地生產一線所采用的技術。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上推廣的果樹新品種、新的栽培技術在教材中未被提及或較少提及。如教材第三章第二節——梨、第四節——桃,是教材中介紹的主要果樹,占篇幅較大,內容詳細。而梨、桃在我們當地沒有栽培,教材第三章第一節——柑桔主要優良品種,介紹的是溫州蜜柑、蕉柑、椪柑等品種。而這些品種近年已被市場淘汰,果農不再種植。而當前生產上推廣種植的沙糖桔、沃柑、貢柑、黃金柑等品種沒有提及。橫縣本地主要栽培果樹有荔枝、龍眼、香蕉,沒有列作主要果樹,沒做重點介紹。火龍果、番木瓜也是我們當地的栽培水果,但教材沒有提及。本教材的一些技術內容主要注重高產栽培,而對無公害、高品質、產業化關注不夠。沒有適用教材,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對教材內容進行簡單刪除和補充。

(二)教學進度、教學內容與當地水果生產的季節性沒有相聯系。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按照教材內容的排列順序進行授課,授課內容與現時果樹生長發育情況、生產管理措施不同步,導致實訓課不能有效開展,學生不能掌握相應技術。如荔枝正在處于開花期,應及時到荔枝園開展花期管理的實踐,而按照教材順序講授的內容卻是香蕉栽培課。香蕉一年四季都能抽穗開花,相關的實訓課很容易開展。而荔枝花期一旦錯過,要再等一年。學生在校也就兩年,錯過就不容易補回來。

(三)傳統教學模式不適應中職學生需求。中職學校現代農藝專業果樹栽培課基本沿襲了大專院校的教學模式。大專院校的教學模式以理論課教學為主,輔之以實驗室實驗,野外見習、實習,注意理論基礎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掌握,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為重點。這種教學模式在中職教學中效果不好,學生厭學、棄學現象較為嚴重。大專院校的學生都是從普通高中選的優秀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邏輯能力、接受能力都很強。而中職學生大多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學生,他們學習基礎較差,教師對這些學生講理論課,認真聽課的人不多,要他們靜下心來專心聽完一節理論課難度很大。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弱,老師講得再深入淺出,學生也很難理解。農村中職學校現代農藝專業果樹栽培課程教學任務是培養中級果樹工,掌握生產技術更重要,所以應加強實訓課的教學。

二、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有效教學措施

(一)編寫適合當地果樹生產的本土教材。在保證果樹栽培課程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的前提下,對原教材中不適合本地栽培的果樹種類進行刪除,突出當地主要果樹種類及品種,補充原教材中沒有的新品種、新技術。例如,原教材中第三章第二節梨、第四節桃予以刪除。把柑桔、荔枝、龍眼、芒果、香蕉列為主要栽培果樹,做重點介紹。補充列入番木瓜、火龍果、板栗等次要果類。果樹的生產發育規律、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是果樹栽培的基本理論。原教材中這部分內容要保留。合理密植、早結果、高產栽培,這部分內容要做適當修改,以適應水果生產由過去注重產量向注重質量的變化。高效、無公害、產業化栽培是果樹栽培技術課程的核心,這部分內容要理論聯系實際,多列舉現實案例,主要采用實訓課教學,使學生看得懂、聽得懂,能說會做。

(二)改革教學方法。具體如下:1.簡化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壓縮理論課內容,把理論課滲透進實踐課中。中職生在校時間只有兩年,第三年就出去頂崗實習,在校時間很短,過多的理論課堂教學必定影響實踐課的開展。學生很難真正學到技術。果樹的育苗、樹冠修剪、果園土肥水管理、疏花疏果、果實套袋、果實采收等技術,操作性都很強,靠理論講授,學生難以掌握。只有動手實踐操作才能真正掌握技術,動手做過就不容易忘記。一些理論知識可以穿插在實踐課中講解。例如,果樹嫁接成活原理,影響嫁接成活因素等,可以在實訓課中老師一邊示范操作一邊講解。一些理論知識可以簡略。如主栽果樹品種特性,靠理論講授解決不了問題,把學生帶到果園將不同品種的枝、葉、花、果一對比.老師稍作講解,簡單明了,學生就容易識別品種。2.以實訓課教學為主,創造條件使學生多動手訓練。在充分利用校內果園基礎上,老師要多接觸果樹生產專業戶、技術員、專業合作社,創造條件把課堂搬到果樹生產專業戶、專業合作社的果園,與生產相結合。學生在老師和技術員的指導下開展實訓操作。學生學到了技術,也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為果園做了一些工作,果農、學生雙方都有利。3.利用項目教學法開展實訓課的教學。將課程中每一種果樹的教學內容當作一個項目。整個課程實訓項目內容安排如表1所示。老師根據授課時間與當地果樹的生長發育情況、生產措施,安排相應的項目教學。如在清明前后安排果樹嫁接育苗實訓課、六月份荔枝果成熟時可安排荔枝果實采收實訓課。每個項目內容的實施要落實到小組或個人。如生苗的培育可落實到小組,苗木嫁接要落實到個人。項目實施時,老師先示范操作,講解技術要點和注意事項,后學生動手訓練。老師和果園技術員在旁邊指導,及時糾正不當的操作方法。在此過程中老師應以民主平等的身份創造一個輕松活躍的氣氛與學生交流、探討。項目實施完成時,老師和果園技術員即時檢查、評估,對小組或個人的實訓效果進行評分,學生及時將項目實施過程的技術要點總結,以書面形式記錄在筆記本上交給老師,當作當天的作業。最后,老師進行回顧總結。4.對一些實踐性強,但又缺乏實訓條件的課程內容采用視頻教學。老師平時注意收集一些與課程有關的視頻,或在生產現場自行拍攝。視頻教學直觀、感性,學生易于探受。播放視頻時老師要和學生一起觀看。當視頻播放完某一個技術環節時,老師可暫停視頻,作小結或提問學生,進一步補充講解。5.利用QQ群或微信群,將生產生活中與果樹栽培課有關的有趣的所見所聞拍成照片或視頻,與學生分享、討論。創造一個課余學習氛圍。

(三)改革考核辦法。考核成績要能體現學生對當地主要果樹栽培技術的理論掌握,更要突出對實用技術、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學校應通過改革考核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加技能訓練。課程的考核把學生的期末總成績分三部分。期末筆試卷面成績占20%,技能考核占50%,技能考核是指各個項目內容技能實訓操作的平均分,由果園技術員或老師評出。實訓記錄總結占30%,即各個項目的總結記錄平均分。這種考核辦法有利于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真正掌握技術。學生不用死記硬背也能取得高分,學生不再畏懼考試,不再厭學。中職果樹栽培技術課程任務是培養中級果樹工,是參與果樹生產的一線工作人員,會做、能熟練操作比能說會寫更重要。總之,果樹栽培技術課程要根據中職生的特點,摒棄過去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以實驗、實習為輔的教學模式。改為以實訓課為主,強化實訓課的教學,輔之以視頻、微課等手段,使學生學習不再感到困難。教學與生產一線相結合,學生真正掌握了果樹栽培技術,培養出來的學生得到社會的認可。

【參考文獻】

[1]楊文秀,趙維峰,鄧大華.農林高職院校南方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16)

篇3

關鍵詞:荔枝;產業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S66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009-2

中國是荔枝原產國,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隨著科技和市場的國際化,我國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步伐的加快,荔枝產業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重大挑戰,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是目前我國荔枝產業發展現階段最亟待的問題。也是推動今后我國荔枝產業將朝著商品化、科技化、生態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增強我國水果產業發展后勁的需要。

1 國內外荔枝產業現狀

荔枝在國際水果市場屬小宗商品,主要以國內消費為主,國際貿易市場有限,原因在于各荔枝生產國都具有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和能力,同時缺乏足夠的冷藏和保鮮措施以及其他的出口設施;據粗略統計,荔枝國際貿易量每年約為5萬t左右,荔枝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相當高,平均每千克3-8美元,穩穩地占據著國際水果的中高檔市場,出口潛力巨大。目前中國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廣西、海南和臺灣等省區,少量分布在四川和云南。最新數據表明,我國荔枝總面積866.82萬畝,總產量155.2萬t。產品銷售以鮮品為主,荔枝干或者其他加工產品為輔。

2 中國荔枝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目前制約我國荔枝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是:產品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生產成本高,產期集中,保鮮和貯運難等。

2.1 荔枝種植品種多亂雜劣,結構欠合理

地方品種主要在產地銷售,國內外打不出品牌,產地有的地方缺少優良品種,大路貨居多,上不了規模,打不出品牌。

2.2 總體產品科技含量低,產量和品質不穩定

目前中國的荔枝生產管理還比較粗放,荔枝勞動者整體科技水平低,加大資金投入能力有限,病蟲害經常發生災。造成總體荔枝產品科技含量參差不齊,產量和品質極其不穩定。

2.3 產期集中,保鮮難,流通難,加工難

荔枝成熟期是每年的4至8月,但大部集中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但目前我國產區冷藏保鮮儲運的基本設施基本上還未能配套,容易斷鏈和脫節,直接影響了產品的遠銷。造成荔枝如果搶不得黃金時間采收和運輸銷售,荔枝這一“水果貴族”只能就地賤賣,甚至難賣。我國荔枝加工企業規模不一,多數地方缺乏龍頭企業。

2.4 荔枝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

我國荔枝種植是家庭為主分散式的,荔枝協會比較少,即使成立有,也存有規模也不大、管理不規范、運轉不靈活、資金難保障、促進作用不明顯等問題。目前,全國還沒有產區能很地利用專業合作組織搞活荔枝產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的。

2.5 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不足

我國荔枝產區中,多數基礎設施落后,服務斷鏈。表現在:道路狹窄不平、水利灌溉設施殘舊落后、水果市場缺乏、宣傳不到位、流通隊伍不強等。

2.6 荔枝出口貿易受阻,國際市場打不開局面

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要求非常嚴格,如荔枝進入美國要過三關,即需通過FDA檢查,聯邦藥物管理局和海關的檢查。造成我國荔枝出口貿易受阻嚴重,國際市場打不開好局面。

2.7 政策投入不夠

荔枝作為我國的大宗熱帶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對作為荔枝產業主力軍的民營生產、加工企業貸款問題上條件非常苛刻,貸款時間和速度也無法保證。

3 中國荔枝產業發展趨勢

3.1 品種結構和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優化

未來中國荔枝產業發展更加注重品種選育,一些優勢老品種得到鞏固和推廣,向外型和風味佳、豐產的新品種將逐步代替一些低品質、低產量、發展潛力小的品種。如桂味、妃子笑、香荔、懷枝等一些老牌品種將進一步擴大,貴妃紅、無核荔枝、雞嘴荔等將逐漸代替一些雜牌品種。預計全國在10年內可全部淘汰低劣品種,貴妃紅、無核荔枝等名優新品種將推廣至總面積的20%以上。預計全國荔枝適植區域限制近年來不會有較大的增長,總面積仍將保持在60萬hm2左右,重點是進行產業布局調整,優良品種的新植面積仍會增加。主要做法是在海南、廣東增加早熟優質品種比例。比如廣東現已選育出優質細核甜三月紅荔枝新株系――陽春紅荔枝,維持廣西中熟品種面積,適當增加四川、福建晚熟品種比例。

3.2 栽培技術、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

為提高荔枝經濟效益,我國將繼續采用標準措施發展荔枝生產:優化品種構成、結合配方施肥,實施管道灌溉、修剪與樹冠調控、采后分級保鮮處理等,栽培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還會進一步增強,未來5提。全國掌握先進荔枝栽培技術人數將達到世界的68%,荔枝單產會保持在4400kg/hm2以上,高于全球荔枝單產2775kg/hm2平均水平,收獲面積保持在31萬hm2以上。荔枝產品質量處于世界中上水平,一些發達國家注重加大到果園和專業合作組織的投入,生產能力略高于我國。

3.3 生產規模化、組織化

和其他農業產業一樣,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整體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農產品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由于荔枝產品產期短、產量大,目前中國荔枝產業鏈的完成還比較松散和軟弱,銷售方面還是主要靠經銷商到產地直接收購,交易手段落后,采后處理設施及倉儲設備仍不完善。根據目前我國對荔枝產業的重視程度,為延伸產業鏈,我國荔枝產業必然從提高栽培技術、增強品質、提高產量、搞活荔枝產品深加工、激活荔枝流通環節等方面入手,大力扶持和培育荔枝中介組織,建立荔枝生產協會、荔枝流通協會、荔枝加工銷售協會等荔枝流通載體。區域化、規模化、組織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

3.4 產品包裝和加工技術日趨成熟

我國將加大培訓力度,著重增強荔枝果農和農民工掌握先進的荔枝采后選果、包裝和低溫處理技術,估計培訓果農60%以上;將從政策和技術上重點扶持荔枝加工企業發展。將據專家預測,今后荔枝采后低溫處理能力要由目前的不足30%提高到50%以上,加工產品要由目前的不足5-8萬t提高到50萬t左右,其中用于荔枝罐頭30萬t,用于制荔枝干15萬噸,用于制酒16萬噸。

3.5 進出口貿易逐漸增大 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我國水果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受到嚴重沖擊,雖然我國是荔枝主產國,仍有來自越南毛荔枝的沖擊,出口門檻也將增高。然而我國非常注重對荔枝進行深入研究,相關人員必然更加熟練掌握WTO規則,熟悉并能熟練運用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透明度原則、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提高荔枝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和應對能力,擴大傳統出口市場份額和開發新市場。

4 中國荔枝產業發展對策

4.1 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

政府作為荔枝產業發展的指導主體,加強對荔枝果農的政策和財政支持,給予相應補貼。通過建立荔枝生產、加工、流通和內外貿統管的協調機構,實施有效的宏觀管理。加大荔枝專項科研資金投入,建立新技術的生產示范基地,給果農提供更多學習新技術的機會,政府無條件指導各地建立荔枝協會,組織學習相關法律法規,重點扶持一些主產區(可延伸到鄉鎮)荔枝協會的建立和發展。對荔枝果農進行相對補貼,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及時推出荔枝農業保險。在水利、道路等設施方面,重點加大對荔枝主產區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網絡信息體系,及時提供詳細、準確的信息,促進荔枝產業鏈的形成,特別是荔枝上市的相關信息,按小時更新,以便各地客商及時掌握,維護果農利益。

4.2 調整結構、優化布局

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穩定種植面積,在此基礎上優化荔枝產業生產布局。按照荔枝各品種的生態適宜性、種植習慣和商品特性統一規劃,優化區域結構和品種結構。一方面充分發揮品種特性,生產質優價高的荔枝;另一方面可避免各地盲目種植優質品種,上市期過于集中,縮短荔枝鮮果供應期。

4.3 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科技含量

政府部門加強引導,鼓勵和幫助果農組建荔枝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協會帶動荔枝果農的生產能力,提高荔枝果農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荔枝果農實行標準化生產和采后商品化處理,擴大銷售,提高荔枝的市場競爭力。通過推廣無傷采摘、分級、洗果、打蠟、標注標識、標準化包裝等,在技術服務、信息咨詢、產品促銷、市場開發、標準化生產、規范經營行為、行業損害調查等方面發揮作用,提高荔枝的商品率和商品價值。

4.4 加強技術攻關,培養龍頭企業,解決保鮮難和加工難問題 荔枝的貯運保鮮技術尚未在世界范圍內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荔枝加工品主要為荔枝干、冷凍荔枝和荔枝罐頭等初級加工品。繼續加大投入,加強技術攻關,適當扶持一些有潛力的企業,增強荔枝酒、荔枝果汁、荔枝醬、荔枝調味品和保健品等深加工品技術,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延伸荔枝價值增值鏈。

4.5 實施品牌戰備,提高我國荔枝競爭力

篇4

1.生產規模。據統計,至2003年5月,全市林業用地宜果宜茶面積30.50萬畝。已栽培果樹、茶葉面積20.洲萬畝,其中果樹19.88萬畝、茶葉1.娜萬畝;已投產面積12.79萬畝,其中果樹12.13萬畝、茶葉0.36萬畝;總產量96318噸,其中果樹95982噸、茶葉336噸。在全市42個統計單位中,栽培面積超過2萬畝以上的有5個鎮,依次是紅場鎮魂.00萬畝、雷嶺鎮3.8tl萬畝、西肪鎮2.76萬畝、金玉鎮2.20萬畝、谷饒鎮2.03萬畝,合計面積Itl.83萬畝,占總面積70.92%;而其他37個統計單位合計面積6,。8萬畝,占總而積29.()8%,其中面積50畝以下的有,個,51~1000畝的有14個,1001~3000畝的有8個。

2.種類結構。我市林業用地果樹、茶葉有50多種,主栽樹種20個,主要是荔枝、楊梅、橄欖、青梅、余甘子、柿、桃李、龍眼、香蕉、柑桔、林擒、芒果以及茶葉等。面積超1萬畝以上的有7種,依次是荔枝5.79萬畝.占27.66%,總產量15745噸;楊梅3.()7萬畝,占14.67%,總產量17900噸;橄欖2.34萬畝,占11.20%,總產量9訓1噸;青梅1.65萬畝,占7.91寫,總產量398,噸;余甘子1.〔,l萬畝,占7.23%,總產量4搜08噸;柿1.()(5萬畝.占5.08%,總產量72471噸;茶葉1.03萬畝,占4.92%,總產量336噸。

3.生產水平。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發展,我市果樹、茶葉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但總體水平仍較低。主要體現在分散經營,規模化程度不高;良種良法推廣應用體系尚未形成,栽培管理粗放,標準化生產尚屬起步;果品綜合開發程度差.產品加_〔附加位低,商‘}}:流通不順暢等問題仍很突出,導致在同等川地條件卜,產量產值差距很大。果樹產量每畝16。一1758公斤.平均772公斤.產值1511元;茶。1一產f代征畝一()一3洲公斤.平均洲公斤.產值1880元

二、存在問題

1.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不夠茶果業生產仁要在較為邊遠的山區.經濟較為落后,而It前期擊要較多的投人。當前,政府在政策卜、資金卜的扶持力度遠遠不夠。因此,需要各級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2.科技支撐力度不夠。區(縣)、鎮林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人員不穩定,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果、茶栽培管理新技術、新方法難以及「{寸進行應J刊推廣.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優良品種比例偏少。全市林業少11地果樹、茶葉優良品種所占比例僅31.83%.其中荔枝優良八占種比例最高.也只達55%。

4.栽培管理水平不高。由1缺乏科學規劃,在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中,沒有按J營、體區域布局要求,全市果園、茶園大多數屬農戶分散經營竹理,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竹理難于實現。5.拋荒果園增多。由于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增加,導致許多地方大片果園丟荒。因此.需要通過租賃、轉包或轉租等方式,加快土地向種針果茶能手流轉集中。6.龍頭企業帶動和綜合開發程度低。我市果產品的采后處理、貯藏、加工、運輸、流通等產后開發較差,市場開發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影響了產品的進一步增值。全市果品產后處理率不到5%,僅有占總量2。%左右的果品采取了低水平的貯藏、加工、運輸和異地市場流通。

三、發展優勢

1.資源優勢。我市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自然條件優越.適宜多種果樹、茶葉栽培。目前我市栽培的山地果樹主要有荔枝、楊梅、橄欖、青梅、余甘子、柿、林擒等l()多種.是全省山地果樹種類最多、品種資源最豐富的地級市之一。許多名優品種在全國各地享有盛譽.并形成一定規模。如潮陽西腫的烏酥楊梅、潮陽金玉的三棱橄欖、潮南雷嶺的荔枝、潮南紅場的青梅、澄海的樟林林擒、南澳的桔紅等。

2.區位優勢。我市位于粵東沿海,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毗鄰臺灣、東南亞各地,港、澳、臺同胞以及世界各地的華僑眾多,僑鄉優勢明顯。汕頭又是我國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市場開發與建設經驗豐富,這些條件都有助于我市果品產業化與WT(一)接軌發展。

3.技術優勢。我市現有與果樹相關的科研機構有2家.擁有較強的、潛在的專業技術優勢,積累了豐碩的科技成果,尤其是汕頭市林業科學研究所近年來通過鑒定的《三棱橄欖的繁育與應用》、《潮汕地區優質楊梅品種及栽培技術的研究》等科技成果,已為我市的果樹生產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撐。

四、發展對策

1.明確發展思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效益為中心,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提高產量和質量.強化果品采后商品化處理,大力發展果品加工業.加快產業化步伐,積極開拓市場.使山地果樹產業真正成為汕頭林業的支柱產業之一。編制《汕頭市果林生態林業區總體規劃》,并認真組織實施。我市林業用地果樹、茶葉發展的重點是楊梅、橄欖、青梅、荔枝、油甘、柿、番荔枝以及高香型單叢茶等。

2.加快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積極引進業主或引導有種植果茶經驗的耕山專業戶,通過租賃、轉包或轉租等方式,加快土地向種管果茶能手合理流轉,實行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管理。建立水果協會,提高果農組織化程度,形成科學的發展水果產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采用“公司十基地一農戶”的形式,促進果樹龍頭企業、業主與果農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供、銷一條龍的科學生產格局。

3.建設示范園區,起示范輻射作用。在潮南區雷嶺設立荔枝豐產示范園區,紅場設立青梅、茶葉豐產示范園區;在南陽區西肪設立楊梅、柿豐產示范園區.金玉設立橄欖豐產示范園區,谷饒設立余一甘子、桃李豐產示范園區;在澄海區東里設立林擒豐產示范園區,為廣大群眾種植果茶起示范、輻射作用。往.果茶生產工作的重點。還)種植方面,重點做好潮南區雷嶺、紅場、沙隴、腫崗、兩英、成l月、仙城;潮陽區貴嶼、谷饒、金玉、關埠;澄海區鹽鴻以及南澳縣的種植工作。②低產低質林分改造方面,幣點做好潮南區雷嶺的荔枝.紅場的青梅、茶葉、橄欖、余甘子.兩英的荔枝;潮陽區西腫的楊梅、柿,金長的橄欖、楊梅,谷饒的楊梅、余甘子、桃李、柿以及南澳縣的茶葉等改造工作。味基地建設方面.爪點做好潮南區雷嶺的荔枝,紅場的青梅、茶葉,兩英的橄欖;潮陽區西腫的楊梅、柿,金玉的橄欖,谷饒的余甘子、桃李;澄海區東里、鹽鴻的林擒等10個生產基地建設工作。

4.建立健全果茶良種繁育基地。汕頭市林科所正在籌建潮汕名、優、稀果樹茶葉良種繁育從地8()()畝.設立品種園、母本園、采穗圃和苗木培育中心。將嚴格“三證”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良種化、優質化。同時,開展優良品種的引進和區域試驗、一表征.并對現有的優良品種進行提純復壯。

篇5

關鍵詞荔枝;出口;國際競爭力;策略

1中國荔枝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1.1生產要素條件

荔枝是世界上對氣候條件要求最嚴格的熱帶亞熱帶果樹之一。我國荔枝產區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熱帶亞熱帶地區,是少有的種植荔枝適宜區,同時由于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地域廣闊,地形多樣,從南到北形成了不同的小氣候,使得我國荔枝同一品種的成熟期從南到北各不相同,延長了我國荔枝鮮果的市場供應期。另外,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生產管理、高素質熟練的勞動力資源等是荔枝生產的高級要素,也是影響荔枝生產的重要方面。

1.2產品需求狀況

一是荔枝國內市場規模。目前中國每年荔枝人均消費量約為1.2 kg,是中國人均蘋果消費量和柑桔消費量的1/10左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與荔枝貯運保鮮技術的提高,中國荔枝消費還將繼續增長。二是荔枝國內需求結構與轉換能力[1]。中國居民荔枝消費以鮮食為主,其次為荔枝干,中國水果需求結構與國際市場需求結構不一致,轉換能力較弱。三是國內荔枝需求質量。消費者對荔枝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內在品質要好,而且要求外觀包裝漂亮,因此優良品種與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市場需求量大,價格高。

1.3經營主體的狀況

中國荔枝的栽培管理技術和產后貯運保鮮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荔枝生產中農藥、化肥使用不當,新技術推廣應用困難,市場觀念薄弱等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另外,從組織化程度來看,中國荔枝主產區都成立了專業合作組織,大部分合作組織運行尚在探索階段,對荔枝產業促進作用較小。最后,中國農村每10 000名農村人口只有農業科技人員15人,而日本有100人,荷蘭有200人。

1.4政府行為

政府主要是通過制訂荔枝政策法規等行政手段和采購農產品等市場手段來影響荔枝國際競爭力,如農資物質價格調控、農藥化肥的使用、農業稅的征收等;有的則采取間接手段,如增加荔枝科研的投入、荔枝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農民科學技術的培訓等[2]。

2中國荔枝生產出口現狀及出口限制原因

2.1中國荔枝生產情況

目前,廣東是荔枝原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主要的荔枝產區,2005年廣東荔枝產量為86.2萬t,占全國荔枝總產量的60%,2005年末荔枝園面積27.8萬hm2,是全國荔枝總面積的48%,廣西是中國第二大荔枝主產省份,2005年產量33.5萬t,是全國總產量的23%,福建盡管荔枝園面積較小,僅占全國的6.7%,但產量卻占全國總產量的11%。中國南方其他省份也有少量栽培,但栽培量少,重慶、四川、云南和貴州4省總栽培面積不足全國總栽培面積的2%,產量不足全國總產量的1%。

2.2中國荔枝進出口貿易分析

中國荔枝進口量歷年變化大,基本保持在9 000 t以下,近5年平均進口量為6 372 t。泰國荔枝較中國早熟,中國荔枝98%以上從泰國進口,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關稅減免,預計今后從泰國進口的荔枝還會有所增加。綜合分析中國鮮荔枝國際貿易情況,中國雖是荔枝生產大國,但5年來凈出口荔枝平均為478 t,與中國150萬t的產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2.3中國荔枝出口限制原因

一是保鮮技術限制。雖然中國荔枝保鮮技術近年取得了很大進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保鮮效果仍然不夠理想,目前國內最長的冷藏保鮮期為38 d,好果率為90%。荔枝保鮮技術要求高,保鮮成本高,產品貨架期短,品質下降,限制中國荔枝出口。二是產品質量不高,主要是荔枝果品農殘超標較嚴重。由于沒有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果農科學施用農藥化肥技術水平低,造成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另外,外觀品質差,采后商品化處理程度低,且檢疫性病蟲害較嚴重。三是國際荔枝市場培育不夠,荔枝出口企業無力承擔市場培育費用,國際荔枝現實市場小。四是國際市場進口限制增多,非關稅壁壘不斷加強。國外技術壁壘、綠色壁壘正在削弱或部分抵消中國荔枝產品的優勢,使中國喪失加入世貿組織后可能贏得的貿易機會。

3提高中國荔枝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建議

3.1優化區域布局,調整品種結構

要按照區域比較優勢原則,調整荔枝區域布局,使得荔枝種植向最佳生態適應區集中,形成幾個具有鮮明特色、世界知名的荔枝優勢產業帶區,建立一批規模較大、市場相對穩定的優勢出口基地[3-4]。積極引導果農改善果園栽培條件,尤其是水利、土壤條件,提高栽培技術,實施科學、規范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抓好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間接減少荔枝的生產成本。

3.2實行標準化生產管理,推廣科學生產技術

一是加緊制訂統一的與國際接軌的荔枝生產標準體系。采前優良品種選育、果園管理(包括病蟲害防治、疏花疏果、施肥、采收等)、采后貯藏與保鮮、上市前的商品化處理(包括洗果、分級、貼標、包裝等)以及運輸和上市銷售,所有的環節都應有相應的標準。二是建立相應的標準化推廣體系。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手段,大力宣傳標準化在水果生產中的作用,增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標準化意識;建立標準化信息咨詢服務體系;研究開發快速監測方法,實現監督監測手段的現代化等。

3.3加強質量監控,發展綠色果品

一是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圍繞提升產業素質和增強荔枝市場競爭力,抓好大型標準化基地建設,積極組織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發展綠色荔枝。二是各級農業部門要積極爭取計劃、財政等部門的支持,創造條件,設立綠色荔枝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標準制定、認定認證、基地建設、市場營銷和監督檢查等。三是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加大對綠色荔枝生產技術培訓,普及水果質量安全基礎知識,提高廣大果農生產者的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四是加大對綠色荔枝的宣傳,提高消費者的質量安全意識,通過擴大消費需求拉動荔枝的生產、貿易和流通。

3.4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發展荔枝加工業

荔枝加工是荔枝產業鏈上非常重要的環節,對緩解中國當前荔枝鮮銷壓力,延長產品營銷時間,擴大流通半徑,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荔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增強中國荔枝產業國際競爭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利用現代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精深加工,重點開發果汁及果汁飲料、果酒等市場容量大、前景廣闊和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具體要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扶持荔枝加工企業發展;增加荔枝加工科技投入,提高加工產品科技含量;加強質量管理,打造優勢品牌;積極推廣荔枝干加工技術規程,統一荔枝干加工的原料質量標準和工藝流程,加強質量安全檢測,打造優質品牌。

3.5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和產銷中介組織,提高產業組織化

一是培育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荔枝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等中介組織。培育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資本運作,培育其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和科技創新主體。發展專業合作社和協會,吸引高級專業人才,引導從事荔枝產業的加工企業、種植大戶,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自發組成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等中介組織,以此為橋梁,促使優勢企業與優勢農戶結合,參與市場競爭。二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產銷中介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龍頭企業在引進、示范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等方面的作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利用龍頭企業開拓市場能力強、信息靈敏的優勢,把市場信息、適用技術、管理經驗及時傳送給農戶,組織開展荔枝購銷。

4參考文獻

[1] 舒肇甦.我國荔枝出口現狀與發展建議[J].保鮮與加工,2006(6):1-4.

[2] 趙秀娟,李益先,麥任娣.淺析荔枝的保鮮及出口[J].福建果樹,2007(1):34-35.

篇6

摘 要: 鳳山紅燈籠是從自然實生變異中選育出的優質、豐產穩產荔枝新品種。果實正心形,皮色紅艷,平均單果質量25.5 g,果肉黃蠟色、厚1.0~1.3 cm,肉質爽脆細嫩,味清甜帶微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8%,可滴定酸0.081%、還原糖9.92%、蔗糖5.59%、總糖15.8%、維生素C 214 mg?kg-1;可食率80%,焦核率82%以上。坐果力強,抗裂果性好。在廣東汕尾,3月中旬開花,6月下旬成熟。

關鍵詞: 荔枝; 新品種; 鳳山紅燈籠; 優質; 豐產

中圖分類號:S66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980(2012)02-0314-02

New high quality litchi cultivar, Fengshan Hongdenglong

OU Liang-xi1,2,CHEN Jie-zhen1,2,CAI Chang-he1,2,CUI Bao-guo3,XIANG Xu1,2,SUN Qing-ming1,2,YE Lin-huan3, CHEN Quan3,QIU Yan-ping1,2,LI Zhi-qiang1,2

(1Institute of Pomology,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Guangdong 510640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South Subtropical Fruit Biology and Genetic Resource Util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Guangzhou,Guangdong 510640 China; 3Shanwei Fruit Research Institute,Shanwei,Guangdong 516000 China)

Abstracts: The new litchi (Litchi chinensis Sonn.) cultivar, Fengshan Hongdenglong, was selected from seedling variations. The cordate fruit is 25.5 g on average weight. Fruit skin is bright red and beautiful. The aril is 1.0 to 1.3 cm thick with waxy yellow color and light fragrance, crisp, sweet. Containing 17.8% soluble solids, 0.081% total acid 9.92% reducing sugar, 5.59% sucrose, 15.8% total sugar, 214 mg?kg-1 vitamin C. Edible percentage of fruit is 80%,and percentage of abortive seed fruit is more than 82%. The fruit have high and stable yield and less fruit cracking. In Shanwei,Guangdong province, it starts flowering at mid-March, and fruit harvested in the late June.

Key words: Litchi; New cultivar; Fengshan Hongdenglong; Quality; High and stable yield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原產我國華南地區,已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1],享有“嶺南果王”的美稱。我國荔枝品種資源豐富[1],但在生產上,栽培品種多樣性少、優質穩產栽培品種少、果農收益低等仍是荔枝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新品種培育方面,實生選種仍是重要的手段[2],在自然界中,因荔枝品種間的天然雜交、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等使得實生群體中不同個體產生性狀的差異,通過實生選種手段,培育出優質、豐產穩產、少裂的新品種,對調整荔枝品種結構,提高果農的收益、促進荔枝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選育過程

鳳山紅燈籠荔枝發現于廣東省汕尾市鳳山管區鯉魚尾山崔保國果園,第一代樹(母樹)只有1株。母樹苗木來源于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水平鄉,1991年秋種植,同時種植的有糯米糍、妃子笑。糯米糍、妃子笑從1994年開始掛果,而這母樹遲遲不開花結果,經觀察發現其葉片與周圍的糯米糍、妃子笑明顯不同,樹干也沒有發現明顯的嫁接口,是一株“變異株”,其第1級主枝分枝角度小,樹勢直立,長勢旺,樹冠比同期種植的糯米糍寬大,其形態和長勢呈現出極大程度的“實生性”。1996年冬季對“變異株”進行重環剝后,1997年第1次掛果約25 kg,果實色鮮紅美觀、肉質爽脆味清甜。植株開始掛果后坐果力強,裂果少,豐產。從2002年開始,以《荔枝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3]、“荔枝新品種DUS測試指南”[1]為依據,從葉、花、果實三大器官特征與國家果樹種質廣州荔枝圃保存的300多份資源進行比對,結果表明鳳山紅燈籠是一個新的荔枝種質。經多年在汕尾、廣州兩地的品種區域試驗表明,“變異樹”遺傳性狀穩定,豐產、少裂,果實品質優良,商品性好,2011年1月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鳳山紅燈籠。

2 主要性狀

2.1 果實性狀

果實正心形,果皮鮮紅色,厚1.58 mm,果肩雙肩稍隆起,果基微凹,果頂鈍圓;縫合線雙側明顯,較寬、深,初期為帶微綠的黃色,小龜裂片少,果實過熟后轉為暗紅色;龜裂片中等大、密、呈多邊形隆起,裂片峰有短小的尖突,少數鈍;龜裂紋窄、中等深。平均單果質量25.5 g,縱徑3.54 cm,大橫徑3.67 cm,小橫徑3.44 cm,果形指數0.97,果肉黃蠟色、厚1.0~1.3 cm,肉質爽脆細嫩,味清甜帶微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8%,可滴定酸0.081%、還原糖9.92%、蔗糖5.59%、總糖15.8%、維生素C 214 mg?kg-1;可食率80%,焦核率82%以上。坐果力強,成熟時平均每穗掛果10.5個,多的果穗掛果達27個,“球”狀果穗多;抗裂果性好,一般年份裂果率5%以下。低位嫁接換種5 a生樹平均株產12.5 kg。

2.2 植物學特征

鳳山紅燈籠荔枝植株長勢旺;小葉3對,偶有2對或4對,立面對生,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葉基寬楔形,葉緣平直無波浪。小葉長12.47 cm,寬4.3 cm,葉形指數2.9,10片小葉厚2.17 mm,葉片較糯米糍、懷枝大、厚。

花穗中等大,長22.58 cm、寬15.13 cm,花穗軸綠色、褐毛少,雄花高10.78 mm、寬9.23 mm,雄蕊6~8枚,一般7枚,花絲半開張;雌花高8.36 mm、寬5.49 mm,子房黃綠色、子房室明顯,柱頭深裂至子房、呈弧形或倒“八”字形,退化雄蕊6~8枚,一般6枚,較開張。

2.3 生物學特性

2.3.1 枝梢生長習性 紅燈籠生長旺盛,在肥水管理良好情況下,幼年未掛果樹每年可萌發5~6次新梢;結果樹采果后一般只抽生2次秋梢,第1次秋梢7月底8月上旬抽出,第2次秋梢適宜抽生期為9月底10月初。

2.3.2 開花結果習性 在廣東,鳳山紅燈籠荔枝1月下旬至2月上旬“露白”,3月中旬至4月中旬開花,多數情況下先開少量雄花,然后開雌花,再開雄(能)花;同穗花期20~23 d、雌花期6~7 d;同株樹花期約20~25 d、雌花期7~10 d。

小果并粒分大小后的25 d內,幼果脫落嚴重,約61%,此后落果減少,至種子焦核化時又會出現較多的落果,至采前累計落果率約76%,成熟時果穗平均坐果數約10.5個,果實6月25日前后成熟,與糯米糍同期,屬中遲熟品種。

2.3.3 抗逆性 鳳山紅燈籠果皮厚度為1.58 mm,比糯米糍的0.93 mm和懷枝的1.01 mm明顯增厚,抗裂性明顯比糯米糍強,在同一區域和同等的栽培條件下,鳳山紅燈籠通常年份裂果率在5%以下,而糯米糍的裂果率為20%~40%。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種苗培育或高接換種

以黑葉、白蠟、懷枝、雪懷子為砧木嫁接,親和性良好,鳳山紅燈籠的豐產、少裂及果實的優良特性得以保持,而以妃子笑為砧木嫁接親和性差。

3.2 建園、定植與幼齡樹樹冠培養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有機質豐富、排灌水條件良好、地下水位1 m以下、開闊向陽、避風寒的地方建園。幼齡樹高30~50 cm時即可進行定干,選留分布均勻、長勢均衡的3~5條枝條培養主枝。留定的枝條長至20 cm時進行摘心,培養枝條分布均勻、呈半圓頭形、緊湊的立體樹冠。

3.3 培養適時健壯結果母枝

紅燈籠荔枝成年結果樹采果后可抽生2次秋梢,采果后10 d內要及時進行土壤施肥,遇干旱氣候應及時灌溉,以促進枝梢的適時萌發,培養適時健壯的結果母枝。紅燈籠的末次秋梢以9月底10月上旬抽生、11月份轉綠成花、掛果好。

3.4 施肥及病蟲害防治

花穗現蕾后施放壯花肥,肥料以腐熟的花生麩、復合肥為宜,果實生長發育過程中要均衡施放壯果肥2~3次,葉面噴施復合型核苷酸等。果期注意做好荔枝蒂蛀蟲的蟲情測報防治,果實生長發育及成熟期如遇連續的陰雨天,應及時噴藥防治荔枝霜疫霉病。(本文彩照見封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LI Jian -guo. The Litchi[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8:50-103.

李建國主編. 荔枝學[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50-103.

[2] SUN Qing-ming, OU Liang-xi, XIANG Xu, CHEN Jie-zhen, QIU Yan-ping , LI Zhi-qiang , CAI Chang-he. Progress in breeding for litchi (litchi chinensis Sonn.)[J]. Journal of Fruit Scince,2010,27(5): 791-796.

孫清明,歐良喜,向旭,陳潔珍,邱燕萍,李志強,蔡長河.荔枝品種選育進展[J]. 果樹學報, 2010,27(5): 791-796.

篇7

【關鍵詞】槜李生物學特性栽培

一、歷史及文化背景

我國水果品種眾多,但能入選《新華字典》及其他字詞典的水果品種唯有槜李。由于槜李在遠古時期,一直屬皇室貢品,民間知者甚少。

槜李,在百度中可搜索到139000多條信息。孔子的《春秋》、《黃帝內徑·李問》、《漢書》、《左傳》、《史記》、《公羊傳》、《射雕英雄傳》等幾十本名著當中均有記載,是典型的千年名果,由于品質口感超群,在中國“十大名李”當中,一直位居首位,是水果精品當中的精品,也是浙江省唯一列入瀕危搶救保護的水果。

槜李樹樹形優美,花似雪海,遠望晶瑩如雪,古有“清雅素潔勝梅花”之說。從春秋戰國至今,槜李已有2500多年歷史,曾分布于各地,由于品種退化等原因,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純種槜李,果肉鮮潤如琥珀,完熟后漿液極多,味鮮甜爽口,帶有酒香,吃時只需在果皮上刺一小孔,慢慢吮吸果汁,回味無窮。古人有“爪掐纖痕留顆顆,瓊漿吸盡潤詩喉”之名句,吸完汁后只剩下皮和核。素有“南國荔枝,嘉興槜李,西京葡萄”之稱號,商品開發價值較高。

二、槜李的生物學特性

槜李屬薔薇科李屬,是中國李的古老良種,但怕澇,花期怕晚霜。樹勢較開張,嫁接苗管理到位,第3年始果,可自花授粉,單株產量15~35千克,經濟壽命35年左右,大田栽培每667平方米應控制在1250千克之內,方能確保品質。以短果枝和花束狀枝結果為主。果實扁圓形,單果重65~125克,果粉中等,果皮紫紅色,強韌,肉色櫈黃,肉質硬,完熟時致密,漿液極多,可溶性固形物17~21%,常溫下可存放一周左右。粘核,單核重1.22克。3月下旬至4月初開花,果實于6~8月中旬成熟。

三、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及建園

選地勢高燥,光照好,避風,無澇害的地塊,一般以南北向進行建園規劃,并開定植溝,溝深40cm以上,寬50cm,施好基肥,基肥為腐熟的有機肥為主,每667平方米施用2000~2500千克,同時每畝施用鈣鎂磷肥50千克。與基肥混勻后,再在基肥上覆20厘米的土。開好排水溝,盡量做到深溝高畦。

2.定植

按行距4m,株距3m,進行定植,每667平方米栽55株,0.5m飽滿芽處定干。若在行間再栽種幾株與槜李花期相近的本地李樹,可提高坐果率。

3.土肥水管理

幼樹期一般以氮磷鉀肥為主,結果樹必須施足有機肥,并增施鉀肥。生長期特別是幼樹期,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成齡果園可以進行生草栽培,夏秋干旱可適當進行噴水和覆蓋。

4.整形修剪

采用自然開心形。要確保樹勢中庸適中,對弱樹進行重短截,促進其生長勢,對旺樹要輕剪疏刪,以緩和樹勢。夏季修剪以調正枝角度,拉枝為主。

5.防止霜凍

晚霜危害是造成槜李落花落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有寒流或霜凍的天氣預報,于凌晨3時起熏煙防霜到5時半后,可減少花和幼果凍害。近年來,采用大棚設施栽培防止霜凍,提高坐果率有明顯效果。

四、病蟲害防治

槜李樹抗病性能,均其它李樹品種抗病,但仍應做好病蟲害的防護工作。在冬季修剪后和萌芽前對果園進行消毒,可噴施3~5度石硫合劑清園。夏季合理修剪,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能減少發病機率。

1.蚜蟲

春季開花前,可用15%蚍蟲林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進行防治。

2.紅蜘蛛

7~8月高溫季節,紅蜘蛛造成葉片發黃,嚴重時全樹提早落葉。可用1.8%阿維菌素3000倍或克螨特2000倍等藥劑劑進行防治。

3.刺蛾

6月下旬至8月中旬,可采用高效氯氰菊酯4000倍進行防治。(注:養蠶區,可改用敵敵畏800倍液)。

4.李紅點病

當有5%的病葉時,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700倍液進行防治。

5.李軟腐病

發現有0.5%以上的病果時,可用65%代森鋅600倍液進行噴施。

五、采收

篇8

關鍵詞:大棚西瓜;早熟;高產;栽培技術

苦瓜又叫錦荔枝、涼瓜、癩瓜等,屬葫蘆科苦瓜屬,為一年生攀緣性草本植物。苦瓜營養價值高,藥用價值也相當高,有明目清心、養血滋肝、潤脾補腎、清暑降熱的功效,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人最理想的食療蔬菜,具有“藥用蔬菜”之稱[1]。另外,從苦瓜中提取的一些活性蛋白質,如苦瓜素和苦瓜核糖體失活蛋白質等具有抗突變、抗腫瘤和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1,2]。隨著人們對苦瓜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的逐步了解,喜食苦瓜的人越來越多,苦瓜已成為一種高檔次的大眾化食用品種。目前,貴陽市苦瓜以常規栽培為主,集中在6~7月上市,常規苦瓜種植技術,遠遠不能滿足夏冬季節消費需求。2005年南明區農業水利局從四川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引進雜交1代苦瓜品種碧秀,進行棚架栽培試驗成功,經過多年示范種植,表明碧秀苦瓜適應于貴州高海拔山區種植[3],通過裙膜移栽、搭隧道棚架等配套技術,4月中旬移栽,7月初開始采收,10月中下旬采收結束,采收期到達100d左右,實現淡季時有新鮮苦瓜產品上市。現將棚架、高產、延晚的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特征特性

碧秀苦瓜較耐高溫,對光照要求不嚴,喜光不耐陰,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提高坐果率,光照不足,易造成落花落果。喜濕不耐澇,土壤積水易爛根,生育旺盛,結果性好,果實大,腰身較豐滿,果長25~40cm,橫徑6.0~8.5cm,單果重約580g,肉厚,苦味適中,皮色白美,肉質脆嫩。2009年在永樂鄉連片種植13.3hm2,平均產量達67.5t/hm2,產值10.5萬元/hm2以上,最高產量達到96.75t/hm2、產值23.25萬元/hm2,創貴陽高海拔地區高產歷史紀錄。

2栽培技術

2.1整地施基肥

盡量選擇近年來未種過瓜類的肥沃田塊,定植前10d左右,先耕翻整地,施入有機肥45~75t/hm2、鈣鎂磷肥450 kg/hm2、氯化鉀225kg/hm2、三元復合肥450kg/hm2,肥料撒施均勻后深翻起壟整畦,畦寬4~5m,長度不限。也可在畦做成后,再在畦面上做成瓜溝、瓜穴,然后在溝穴內施足底肥(這有利于公頃株數較少、有機肥量不足的情況下使用,但所施底肥一定要與土混合均勻,并且要有1層25cm以上的土間隔,以防移栽時植株根系直接接觸肥土造成燒苗)。

2.2穴盤苗管理

碧秀苦瓜品種已由成都金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從四川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將種子買斷,以種苗的形式向西南地區銷售,預定收到種苗后,7d內定植的,將穴盤苗從紙箱中取出,將苗保留在穴盤內煉苗5d左右,煉苗過程中,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避雨、保溫,光照太強時可適當遮蔭,逐漸讓苗子葉片變厚,莖干老健,等待合適的時間定植于大田。若需等待較長時間再定植,需將種苗從穴盤中取出,假植于10cm×10cm(或更大)的營養缽中。在假植后10d可以用500倍左右的葉綠精灌根。管理中注意煉苗、保暖,濕度不能太大,光照過強時注意遮蔭;擺放間距稍大些,以免藤蔓相互纏繞,等待合適的時間定植于大田。

2.3裙膜移栽

苦瓜喜溫不耐陰,在早春陰雨低溫、光照不足的情況下,植株容易出現葉色發黃、莖桿纖弱、幼苗徒長等癥狀。4月上旬,貴陽的氣溫相對穩定后,選擇晴天移栽,先用地膜覆蓋畦面,株距2.0~2.5m,每畦面栽2行,定植1 800~1 875株/hm2,栽苗深度以幼苗子葉平露地面為宜。栽苗時要盡量挑選壯苗,盡可能淘汰病苗、弱苗、畸形苗。定植后一定要隨即澆足定根水,然后用4根小竹或豆棧插入地上,底部按40cm距離,高55cm用繩綁成錐體,用地膜圍上(形如落地“女式長裙”,筆者以此取名為裙膜移栽技術)。該技術解決了貴陽高海拔地區4~6月氣溫不穩定導致的低溫凍苗、高溫燒苗、小拱棚低燙苗等問題。在低溫天氣下,將裙膜的頂部封住,起保溫作用,高溫天氣將裙膜的頂松開,避免高溫燒苗,4根桿和膜也可防暴雨、冰雹惡劣天氣,同時解決以前采用單株小拱棚時間短、燙苗的問題。采用裙膜移栽,圍膜時間長達30d左右,效果突出,苗期植株生長健壯。

2.4搭隧道棚架

苦瓜抽蔓后要及時插架搭棚,棚架所用材料最好是直徑4cm以上的竹子,基部深插入土后,尖梢與畦對面的竹架尖梢對接捆綁,最終做成高度為2.0m的隧道形拱棚;同時在拱棚的兩腰都加一橫拉桿以確保棚架的穩固性(不能做成平架棚,因為拱形棚所能提供的光合作用面積遠大于平架棚,植株中后期的結果量也會優于平架棚)。但不管是哪種棚,因中后期掛果量的劇增,原棚架無法承受過重,故都要及時在棚架下用大量直桿撐住以防倒架,尤其是雨水天氣更要及時扶棚穩桿以免倒架后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5整枝牽蔓

定植成活后的苦瓜抽蔓很快,要及時用細編織帶牽引以利瓜蔓上架。從基部算起,1m以下側蔓全部摘除,只留1根主蔓上架。苦瓜主蔓的分枝能力非常強,上架之后主蔓很快又會長出許多側蔓,此后不再摘除側蔓而是及時牽引側蔓分成扇形爬架,以利主側蔓均勻爬滿棚架,互不遮光。苦瓜以側蔓結果為主,到了中后期,滿架的枝蔓掛果極多,一些細小的側蔓也會掛上瓜條,枝葉也極為繁茂,此時要及時摘除過分密蔽和細弱的側枝以及黃葉、病葉,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延緩植株衰老。

2.6肥水管理

苦瓜結果量大,采收期長,只要管理得當,貴陽高海拔地區能延緩到10月中下旬。由于采收期長,需肥量也很大,在結果初期,一般用20%的稀糞或沼液澆灌,配合底肥基本滿足生長需求;但到了中后期,早期所施的底肥已遠遠滿足不了生長所需,容易出現枝條瘦弱、葉色變黃、結果少、瓜個小、瓜味變苦、瓜形畸形甚至植株早衰等,故在進入結果盛期要及時追肥,以補充供給。一般在盛果期選擇無雨的天氣,對水澆施或埋施(位置最好遠離植株80cm以外),追肥量為硫酸鉀75kg/hm2、過磷酸鈣150~225kg/hm2加尿素150~225kg/hm2(或硫酸銨225~300kg/hm2)或者直接施用三元復合肥150~225kg/hm2,也可配合腐熟農家肥直接在畦中間開溝埋肥。一般每10d追肥1次,如果施肥后幾天都無雨則要考慮大溝灌水,以利肥分吸收。苦瓜植株不耐濕怕雨澇,若遇較長連綿陰雨天氣或大暴雨而排水不良時,植株生長不良極易感病爛瓜甚至發病死亡,故平時最好早挖深溝做渠,做到能排能灌。

篇9

摘要闡述了碧秀苦瓜的特征特性,總結出一套適宜于貴州高海拔山區種植的棚架、高產、延晚栽培技術,包括整地施基肥、穴盤苗管理、裙膜移栽、搭隧道棚架、整枝牽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采收等內容,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碧秀苦瓜;特征特性;栽培技術;貴州山區

苦瓜又叫錦荔枝、涼瓜、癩瓜等,屬葫蘆科苦瓜屬,為一年生攀緣性草本植物。苦瓜營養價值高,藥用價值也相當高,有明目清心、養血滋肝、潤脾補腎、清暑降熱的功效,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人最理想的食療蔬菜,具有“藥用蔬菜”之稱[1]。另外,從苦瓜中提取的一些活性蛋白質,如苦瓜素和苦瓜核糖體失活蛋白質等具有抗突變、抗腫瘤和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1,2]。隨著人們對苦瓜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的逐步了解,喜食苦瓜的人越來越多,苦瓜已成為一種高檔次的大眾化食用品種。目前,貴陽市苦瓜以常規栽培為主,集中在6~7月上市,常規苦瓜種植技術,遠遠不能滿足夏冬季節消費需求。2005年南明區農業水利局從四川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引進雜交1代苦瓜品種碧秀,進行棚架栽培試驗成功,經過多年示范種植,表明碧秀苦瓜適應于貴州高海拔山區種植[3],通過裙膜移栽、搭隧道棚架等配套技術,4月中旬移栽,7月初開始采收,10月中下旬采收結束,采收期到達100d左右,實現淡季時有新鮮苦瓜產品上市。現將棚架、高產、延晚的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特征特性

碧秀苦瓜較耐高溫,對光照要求不嚴,喜光不耐陰,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提高坐果率,光照不足,易造成落花落果。喜濕不耐澇,土壤積水易爛根,生育旺盛,結果性好,果實大,腰身較豐滿,果長25~40cm,橫徑6.0~8.5cm,單果重約580g,肉厚,苦味適中,皮色白美,肉質脆嫩。2009年在永樂鄉連片種植13.3hm2,平均產量達67.5t/hm2,產值10.5萬元/hm2以上,最高產量達到96.75t/hm2、產值23.25萬元/hm2,創貴陽高海拔地區高產歷史紀錄。

2栽培技術

2.1整地施基肥

盡量選擇近年來未種過瓜類的肥沃田塊,定植前10d左右,先耕翻整地,施入有機肥45~75t/hm2、鈣鎂磷肥450 kg/hm2、氯化鉀225kg/hm2、三元復合肥450kg/hm2,肥料撒施均勻后深翻起壟整畦,畦寬4~5m,長度不限。也可在畦做成后,再在畦面上做成瓜溝、瓜穴,然后在溝穴內施足底肥(這有利于公頃株數較少、有機肥量不足的情況下使用,但所施底肥一定要與土混合均勻,并且要有1層25cm以上的土間隔,以防移栽時植株根系直接接觸肥土造成燒苗)。

2.2穴盤苗管理

碧秀苦瓜品種已由成都金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從四川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將種子買斷,以種苗的形式向西南地區銷售,預定收到種苗后,7d內定植的,將穴盤苗從紙箱中取出,將苗保留在穴盤內煉苗5d左右,煉苗過程中,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避雨、保溫,光照太強時可適當遮蔭,逐漸讓苗子葉片變厚,莖干老健,等待合適的時間定植于大田。若需等待較長時間再定植,需將種苗從穴盤中取出,假植于10cm×10cm(或更大)的營養缽中。在假植后10d可以用500倍左右的葉綠精灌根。管理中注意煉苗、保暖,濕度不能太大,光照過強時注意遮蔭;擺放間距稍大些,以免藤蔓相互纏繞,等待合適的時間定植于大田。

2.3裙膜移栽

苦瓜喜溫不耐陰,在早春陰雨低溫、光照不足的情況下,植株容易出現葉色發黃、莖桿纖弱、幼苗徒長等癥狀。4月上旬,貴陽的氣溫相對穩定后,選擇晴天移栽,先用地膜覆蓋畦面,株距2.0~2.5m,每畦面栽2行,定植1 800~1 875株/hm2,栽苗深度以幼苗子葉平露地面為宜。栽苗時要盡量挑選壯苗,盡可能淘汰病苗、弱苗、畸形苗。定植后一定要隨即澆足定根水,然后用4根小竹或豆棧插入地上,底部按40cm距離,高55cm用繩綁成錐體,用地膜圍上(形如落地“女式長裙”,筆者以此取名為裙膜移栽技術)。該技術解決了貴陽高海拔地區4~6月氣溫不穩定導致的低溫凍苗、高溫燒苗、小拱棚低燙苗等問題。在低溫天氣下,將裙膜的頂部封住,起保溫作用,高溫天氣將裙膜的頂松開,避免高溫燒苗,4根桿和膜也可防暴雨、冰雹惡劣天氣,同時解決以前采用單株小拱棚時間短、燙苗的問題。采用裙膜移栽,圍膜時間長達30d左右,效果突出,苗期植株生長健壯。

2.4搭隧道棚架

苦瓜抽蔓后要及時插架搭棚,棚架所用材料最好是直徑4cm以上的竹子,基部深插入土后,尖梢與畦對面的竹架尖梢對接捆綁,最終做成高度為2.0m的隧道形拱棚;同時在拱棚的兩腰都加一橫拉桿以確保棚架的穩固性(不能做成平架棚,因為拱形棚所能提供的光合作用面積遠大于平架棚,植株中后期的結果量也會優于平架棚)。但不管是哪種棚,因中后期掛果量的劇增,原棚架無法承受過重,故都要及時在棚架下用大量直桿撐住以防倒架,尤其是雨水天氣更要及時扶棚穩桿以免倒架后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5整枝牽蔓

定植成活后的苦瓜抽蔓很快,要及時用細編織帶牽引以利瓜蔓上架。從基部算起,1m以下側蔓全部摘除,只留1根主蔓上架。苦瓜主蔓的分枝能力非常強,上架之后主蔓很快又會長出許多側蔓,此后不再摘除側蔓而是及時牽引側蔓分成扇形爬架,以利主側蔓均勻爬滿棚架,互不遮光。苦瓜以側蔓結果為主,到了中后期,滿架的枝蔓掛果極多,一些細小的側蔓也會掛上瓜條,枝葉也極為繁茂,此時要及時摘除過分密蔽和細弱的側枝以及黃葉、病葉,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延緩植株衰老。

2.6肥水管理

苦瓜結果量大,采收期長,只要管理得當,貴陽高海拔地區能延緩到10月中下旬。由于采收期長,需肥量也很大,在結果初期,一般用20%的稀糞或沼液澆灌,配合底肥基本滿足生長需求;但到了中后期,早期所施的底肥已遠遠滿足不了生長所需,容易出現枝條瘦弱、葉色變黃、結果少、瓜個小、瓜味變苦、瓜形畸形甚至植株早衰等,故在進入結果盛期要及時追肥,以補充供給。一般在盛果期選擇無雨的天氣,對水澆施或埋施(位置最好遠離植株80cm以外),追肥量為硫酸鉀75kg/hm2、過磷酸鈣150~225kg/hm2加尿素150~225kg/hm2(或硫酸銨225~300kg/hm2)或者直接施用三元復合肥150~225kg/hm2,也可配合腐熟農家肥直接在畦中間開溝埋肥。一般每10d追肥1次,如果施肥后幾天都無雨則要考慮大溝灌水,以利肥分吸收。苦瓜植株不耐濕怕雨澇,若遇較長連綿陰雨天氣或大暴雨而排水不良時,植株生長不良極易感病爛瓜甚至發病死亡,故平時最好早挖深溝做渠,做到能排能灌。

2.7病蟲害防治

碧秀苦瓜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炭疽病、疫病、霜霉病、枯萎病等,主要蟲害為瓜食蠅、蚜蟲;病害要做到早發現、早防治。白粉病發病初期噴藥保護,可用20%三唑酮(粉銹)乳油2 000倍液,或50%多硫膠懸劑600倍液進行噴霧,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病毒病發病初期,噴施1.5%植病靈1 000倍液或高錳酸鉀1 000倍液進行防治;同時用10%吡蟲啉1 500倍液,消滅傳毒蚜蟲,可減輕危害。炭疽病發病初期噴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7~10d噴1次,連噴2~3次。枯萎病防治可于定植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5kg/hm2加細土375kg,撒在瓜穴內或溝內。

2.8適時采收

苦瓜開花結果的適宜溫度范圍是23~30℃,貴陽地區在4月中旬移栽,7月逐漸進入采收期。苦瓜一般在花后14~16d[4]達到商品標準,為保證瓜的食用品質和增加以后的結果數,提高總產量,最好是采收中等成熟的瓜條。當果實已充分長成,果皮上的條狀和瘤狀粒迅速膨大并明顯突起,頂部的花冠變干枯、脫落,果實前半部明顯地由綠色轉變為白綠色,表面呈光亮感時為適采期。采收時間以早晨露水干后為宜。

3參考文獻

[1] 向長萍,吳昌銀.苦瓜營養成分分析及利用評價[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0(4):388-390.

[2] 薛穎,宋曙輝.苦瓜等蔬菜防癌抗促作用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1997(4):78-80.

篇10

關鍵詞:海南地區;龍眼;產期調節

中圖分類號:S667.2 文獻標識碼:B

1 引言

龍眼俗稱桂圓,主要產于我國南亞熱帶地區。其果實影響豐富,對人體滋補功能明顯,在歷史上與北方人參齊名,可見其功效。龍眼的生長環境較為挑剔,要求栽種地區全年無霜,這正好和我國海南地區的自然環境不謀而合,海南島地處熱帶邊緣,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素來被稱為“天然大溫室”。這里常年光照充足,光合作用潛力高,島上水果種類繁多,尤其適合菠蘿、荔枝、龍眼等植物的生長,所以龍眼在海南成為優先發展的水果產業是十分正確的。在以前由于傳統栽種和管理方式的不科學,對于龍眼果樹催花效果很不理想,從而導致了海南地區的龍眼產業一度受到很嚴重的打擊,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有些地區甚至砍掉龍眼果樹改種其他的經濟作物。針對于這種情況,海南省農科院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和實驗,終于取得了龍眼反季節催花技術的成功,使一直困擾著廣大龍眼種植戶的產品供應周期集中,而導致經濟效益嚴重下降的現象得到了十分有效的解決,使龍眼種植的劣勢,轉變成龍眼種植的優勢。此舉不僅促進了海南地區龍眼產業的發展,還對于廣大種植戶經濟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使海南形成了種植反季節龍眼的熱潮,促進了海南地區農業整體的發展。本文主要針對于龍眼的品種選擇、控梢催花技術和反季節龍眼栽種失敗的原因進行簡要分析,以便于龍眼種植業在海南更好的發展。

2 龍眼的品種選擇

龍眼的品種選擇是關系到廣大果農最終是否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的第一步。筆者認為龍眼品種的選擇不能片面性地選擇在別的地區高產的龍眼品種,而是要根據當地的具體自然環境,選擇更適合當地生長的龍眼品種為宜。其次,在龍眼品種的選擇上政府要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因為不同的品種成果的采收期也有一定的差別,在總體上不影響果農的收益的情況下,將同一地區的各部分選擇不同的品種進行栽種,以便于更加符合當地的總體發展。海南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栽培的龍眼品種大多是海南地區的原生態品種,主要分布在村莊和居民點,并沒有形成連片的大規模種植區域。隨著龍眼嫁接技術的大范圍推廣,海南地區從福建、廣東和廣西等地區引進了包括儲良、石硤、大烏圓等品種。經過在海南地區進行嫁接之后的反復試驗證明,儲良和石硤比較符合海南本地的自然環境,從而被大規模地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推廣,其中儲良在整個海南地區的栽種面積最大,其次為石硤,其余的引進品種和海南地區原有的實生樹僅在個別的果園有所種植。

3 龍眼的反季節栽培技術

龍眼的反季節栽培技術的實施,主要是因為龍眼提品的周期相對較短,而上市期又較為統一,這就導致了在龍眼大豐收的情況下,廣大果農依舊不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市場的龍眼是在一瞬間供大于求,果賤傷農的現象時常發生。根據市場調查得出結論是,龍眼在4月到5月之間或者是9月末以后上市能夠達到市場價格的最大值。龍眼的反季節催花時間為9月下旬和4月上旬。如果所處地區的灌溉相對較為方便,則催花時間可較為靈活,在6月末到7月初之間進行催花的技術操作,可以使龍眼在春節期間上市,從而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

3.1 龍眼反季節催花的影響因素

龍眼的反季節催花和正常開花之間的差別很大,對于反季節催花的影響因素也比較多,這其中主要包含氣候、枝梢成熟度和枝體的營養積累等因素。溫度和水分是影響龍眼開花和著果的兩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在當年的9月以后到第2年的3月之前,進行催花的成功率相對較高。如果在上半年進行催花工作,因為水分和溫度比較充足,龍眼果樹的新梢尚未成熟,頂芽在這一時期也開始萌動,此時如果進行施藥催花操作則很有可能造成頂芽萌動抽出新梢,成花率很低,或者出現先抽梢、后抽穗,導致成花質量差,著果率低。無論是正造還是反季節催花技術,都需要龍眼果樹擁有足夠的營養積累,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采用催花處理的龍眼果園必須要擁有相對來說較高的管理水平。采取催花工作是需要選取樹勢壯旺、樹體內部營養積累豐富的龍眼果樹。這樣在經過催花處理之后,龍眼果樹的反季節成花率相對較高,花朵可以吸收充分的營養,著果率也相對較高。在反季節龍眼果樹開花抽穗和著果期間,一定要注意龍眼果樹的營養補充,以此來保證龍眼果樹花穗和幼果的正常生長。要針對海南地區的復雜氣候條件,做好相應的防護工作。

3.2 龍眼控梢期的統一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海南終年適宜病蟲發生,要在各“易感”期,及時施藥防治,膨大期至收獲要做好蒂蛀蟲防治工作,確保產量和商品率。

龍眼控梢期的統一管理主要是為了使在反季節催花期保持統一一致,便于統一的一次性的工作,而不是分期分批的階段性對待,在調節枝梢的成熟度中可以采取肥水管理、藥物處理以及其他的人工方法對果樹的結果母枝的抽生和老熟進行調控。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可以充分控制結果母枝老熟期達到一致,還可以控制龍眼反季節催花和坐果的日期。如果出現枝梢老熟參差不齊的現象發生,就會直接影響到整體的催花期和坐果期,就不利于整個果園的總體管理工作,對龍眼果實的上市時間也會造成影響。由于海南的氣候原因,導致了海南地區常年處于病蟲害的高發期,所以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4 龍眼反季節栽培失敗原因

4.1 催花藥施藥時間選擇不合理

大部分的龍眼反季節栽培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催化藥的時間選擇上不合理而引起的。由于海南地區冬季的普遍溫度在龍眼的營養生長溫度以上,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進行施藥,就很容易導致催花藥尚未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時就沖梢。在冬季由于海南地區的氣溫和降水的關系也會導致龍眼果樹提前沖梢,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反季節催花的效果,甚至會有催花不成功的現象發生。其次,在同一地區甚至同一果園內的不同植株之間的末次梢的物候期也不盡相同,所以才在統一時間進行施藥,就很容易引起部分的植株在藥效尚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時,產生沖梢的現象,嚴重影響催花的效果。

4.2 催花藥施藥方式不合理

催花藥的施藥方式大多選擇采用水溶解藥之后將其施于土壤當中。但是有些為了省工省力或是果園缺乏灌溉條件的果農采取的是將催花藥干粉施于土壤中的辦法進行施藥,這種辦法由于催花藥不能通過水進行充分的溶解,從而使藥物的濃度過高,龍眼樹的根系吸收藥物不力,最后導致整體吸收藥物不足,從而造成了催花的不成功。還有一部分果園采取水溶解藥之后施藥,但是在施藥之后未進行覆蓋,造成水分的蒸發,使原本已經溶解的藥物再次析出,從而達不到催花的效果。

5 結語

龍眼果樹的反季節栽培是提高果農收益、促進海南地區整體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只有充分了解龍眼果樹反季節催花要點,注意在催花的過程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總結反季節催花失敗的原因,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在以后龍眼反季節催花的過程當中采取更合理的施藥方法和施藥時間,從而保證反季節催花的成功率,更好地為廣大果農創造效益。

參考文獻:

[1]華 敏.龍眼產期調節栽培新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2]李耀先. 華南龍眼種植氣候生態區域的綜合分析[J]. 廣西農業科學, 2001(4): 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