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時間:2024-04-16 17:23: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部編版高中歷史知識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民版;高中歷史;課程知識;教學體系

一、人民版高中歷史課程知識點

從目前人民版高中歷史課程教材的編寫情況來看,其在知識體系上,具有以下優點:在處理知識方面更為靈活;知識的包容性以及專題性較為突出;知識的個性化以及選擇性更為明顯。但同時其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歷史內容缺失、重復以及跳躍等;知識的系統性較為破碎;知識的學術化以及專業化不斷增強,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比如在高中必修一中關于西歐封建專制制度方面的內容缺失,導致學生對于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階段的封建制度構建所呈現出的進步性不能進行深入地了解,更無法深入認識法國民主力量和專制之間的斗爭所呈現出來的殘酷性、反復性以及復雜性。

針對上述內容,筆者認為在編寫高中歷史教材知識點以及在教學時,均應有意識地對其實施調整,淡化高中歷史課程的學術化以及專業化色彩,改變以往教材中專題孤立靜止這一狀態,增強教材中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推動其發展。其調整措施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第一,在歷史內容上對具有其他學科色彩的這些內容實施“歷史化”,比如在處理中國繪畫、京劇、戲劇、元曲、相對論、明清小說、國外憲法等相關內容的時候,應該防止純科學、法學、藝術、政治學以及文學的學術化以及專業化特征的出現,最好用具體的歷史事件或者相應的時代背景來將這些內容帶出,而不是單獨地進行某些制度、歷史人物、事件以及現象的介紹。第二,注重初中教科書與課標的參照,補充以往所忽略的知識點;第三,盡量避免概念的抽象化,加強語言通俗化,降低其難度,以便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歷史教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課程知識各模塊的整合

縱觀近年來我國的教學改革情況,在高中歷史課程的結構改革上,有很多突破性的嘗試,這些嘗試不管是在實踐上,還是在理念上,一直到今天為止,都具有一定的啟發價值和借鑒價值。因此,在進行教學體系的調整過程中,除了要認識到這一點內容外,同時還應該審慎、積極地汲取國外歷史教育觀念中的積極因素。鑒于此,筆者認為在高中階段,進行教學體系調整時,應將高中歷史課程知識的基礎性放在首位,讓學生對世界歷史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第一,從思想文化、政治以及經濟這三個方面來進行古今中外歷史的敘述,基于政治活動、文化活動和社會經濟活動之間密切的關系,以及其互相作用的特征,在建立和完善高中歷史教學體系時,應整體研究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注重教材中各模塊之間的統籌兼顧與互相參照,加強三者之間的聯系,從發展和聯系的角度來全面、深入且客觀地進行歷史專題的敘述。

第二,加強各模塊內部之間的整合。基于《標準》中的相關內容,教師可將教科書作為其整合的“依托”,基于其自身對歷史宏觀、微觀的理解,在不違反課標的改革精神和不違背其改革目標的基礎上,對歷史教學體系重新進行建構與整合。比如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必修一,教師可采取以問題作為核心的方式來實施整合,整合單元1、單元3、單元4以及單元8的相關內容,著重探討我國政治發展的簡史。此外,還可采取以對比為目的的方式來其進行局部的整合,比如為了理解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特點之間的不同點,可把單元1、單元6以及單元7中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結合,以此來分析和探討中西古代制度的不同。

(二)通史體例的編寫

其編寫可從以下兩個方案來實施設計:方案一為中外歷史“合編”通史體例,將高中歷史課程知識點分為三個模塊,即古代世界、近代世界以及現代當代世界。其中古代世界主要敘述的是人類出現至1500年這一段的歷史;而近代世界則闡述的是16世紀至20世紀初這一階段的歷史;現代當代世界則為20世紀后的歷史。通過這種體系的設計,使高中階段的學生逐步了解人類在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等方面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方案二為中外歷史“分編”通史體例。從初中歷史課程教材知識體系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考慮,鑒于該階段的知識體系較為松散,信息量較小且知識較為零碎等,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對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的認識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因此,在高中歷史中將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進行分編,使學生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一個深入、理性且整體的認識和了解,提升學生對本國歷史發展道路及其文明特征的認識與理解,從而使其樹立一種正確國際意識,培養其愛國情感。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歷史課程上必須要注重其基礎性,在必修課方面可基于政治、文化以及經濟這三個模塊之間的互相影響和作用,來進行中外合編通史或者分編通史的編寫。而在選修課程上,則應把多樣性以及選擇性作為其編寫與調整的原則,可通過專題史的編寫來達到這一目的。在打好基礎后,再由學生自己來繼續拓展并深化歷史方面的知識,以此加深其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促進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廣義.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Ⅰ第三單元教學設計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2]劉亞芬.高中歷史新課程難點問題突破研究——以人民版必修一為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胡小娟.淺談高中歷史教材中圖文史料對歷史教學的作用——以人民版教材為例[J].大觀周刊.2012.(14):275-275.

篇2

從2008年秋季到現在,我已把從人教版的歷史三本必修及選修一和選修四完整地教了一遍。在教學中,我發現了諸多問題,也存在較多困惑。

一是發現學生初中歷史知識掌握得太少了。由于許昌市初中歷史教學的現實,中招考試采取開卷形式,對學生的要求較低,導致學生初中歷史知識的儲備十分有限。如對簡單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分不清。這對高中歷史教學是十分不利的。

二是高一新教材內容的時間跨度過大、體例新、容量多、學術性強、難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內在邏輯嚴密。它給歷史教師展示才華帶來了機遇,但也給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一節課45分鐘根本講不完,不是內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內容好似壓縮的太空餅干,再加上學生初中知識的“膚淺”,前后內容無法銜接。如在講解必修一第三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我們要介紹北宋為何要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鏟除地方割據的基礎,那就必須講解唐中期是如何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以及五代十國是如何形成的,這就必然會花費不少時間,但如果不介紹這個過程,而大講特講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其結果事必無法培養出學生的能力,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不符合。

三是教師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還未更新。這個問題較為復雜,不是一兩句可以說完的。在教學上還表現為“滿堂灌”、“填鴨式”的舊的教學方法,這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聽課的積極性。即便有討論,也會由于學生對初中歷史知識掌握的膚淺,而無法深入地進行討論。

最初接觸課改第一年,歷史老師們普遍反映:講好歷史課,難;講好新課改中的歷史課,更難。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內容的老化和知識點的瑣碎,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準確傳授知識、把握重難點的同時把歷史課這份粗糧精工細作成宮廷御宴。

非常榮幸的是,在校領導的倡議和重視下,課改第二學期即2009年秋季我們許昌高中開展了“高效課堂”活動。我聆聽了一些走在課改前沿的老師們的課,領會了一些教育專家們的課改精神,認真閱讀了《高效課堂二十一條》,在教學中開始轉變教學理念,對高效課堂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先后在學校公開講了三次“高效課堂”模式課,既有成功之處,也有遺憾不足。現總結一下,懇請領導和同行指正。

真正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說實話,對于我這個有十五年教齡的教師來說,一下子把講臺讓位于學生,做起來很不適應,關鍵是很不放心,擔心學生一知半解,知識掌握不到位。但是現在的新課程形勢和教材編寫特點都促使我們教師必須轉變思路,再搞“一言堂”、“填鴨式”必將下課!特別是我閱讀了李炳亭的“高效課堂22條”之后,終于下決心嘗試這種模式。最初,在講到“分封制”、“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國的三權分立制”“戊戌”“俄國農奴制改革”等內容時,我讓幾名學生提前編歷史短劇,學到這些內容時就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盡情展示,結果出乎我的預料,不管學生是以歷史短劇、新聞會還是以辯論會的形式展示,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融會貫通以及語言組織、表演才能都讓我佩服,在贊賞、鼓勵中,學生在課堂上淋漓盡致地展示自己,體會學習的快樂。

采用多媒體授課,課堂內容豐富,感染力增強。本人克服重重困難,初步掌握了PPT的制作方法,通過網上查詢、搜索相關知識、提供更多的圖片、視頻和文字資料,讓學生除了提高提取歷史信息能力外,還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堅持不懈、認真細致地編好導學案。在接觸高效課堂之前,我曾講過歷史必修一、必修二的內容,當時我就嘗試讓學生預習,至于怎樣預習、達到什么效果就沒去細想。直到看了杜郎口中學的預習提綱,我才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每學期,幾位歷史老師能始終如一地編寫導學案,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改、總結,逐步形成了一套更有效指導學生預習的學案,其流程是:課程標準——重點難點——知識梳理——相關鏈接——難點突破——檢測結果——反饋信息。這些導學案一課課地及時編寫、及時發放,在高效課堂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課下在征集學生評價時,反映良好。

解放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誠然,教育的對象是學生,當我們教師的理念和方法轉變時,學生也應該轉變。然而,在我所了解的高一大部分學生中,認可“學習成績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教師講課水平”的大有人在,老師的講解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從而造成這部分學生被動學習、自主性差、知識面狹窄,在組織一些討論時一部分學生一言不發,在大屏幕打出相關知識時,先慌著抄寫,甚至不想漏掉一個字。傳統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師生配合“默契”,效果也是有的。但經過八次課改,若課堂還是“濤聲依舊”,我們培養的學生何時才能創新?解放學生,關鍵還要看教師的引導。這一方面,我感到建立平等、和諧、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是基礎,課堂“放權”是可行的,在知識的海洋里,讓學生成長為劈風斬浪的舵手,我們只做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