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文化概論范文

時間:2024-04-17 17:31: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河東文化概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河東文化概論

篇1

【關鍵詞】變電站改造;排序;歷時估算

工程項目過程管理主要著眼于項目目標的實現,即成本、質量、進度和項目過程的控制,目前的項目過程管理注重數據分析過程和量化管理,以達到預控目的,使得工程項目過程管理處于一種可控狀態。在國外各種案例的分析與應用中,都是以一些大型的工程和典型的施工過程為研究對象,項目管理的過程控制也是應用在大型電站建設的項目中。

1.國內外變電站改造過程管理的現狀

項目過程控制理論在國內的綜合自動化改造過程中的應用也有不少,但過程控制理論與方法在改造過程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可供人們參考的范本,也就是沒有經過系統分析與研究。在國內的一些期刊(如: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電工技術 等)上也有不少論文,江震勐在 2007年3 月《電世界》中的《變電站自動化改造》一文中提到自動化改造方案和一些二次回路的改進措施,如二次回路的事故音響改為在后臺設置延時等技術問題,在 2006.18《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工程應用中的“變電站自動化改造”一文中提到的是在改造中遇到的問題,如生產廠家設備技術標準、不同廠家的接口問題、設備抗干擾和通訊規約等問題,《在電工技術》2007/2 期 “高頻開關電源系統工程實踐”中講述的是站內直流系統這一部分接線方式與組件配置及功能的實現, 其討論的主要是改造方案、改造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很少涉及改造的過程控制的詳細內容。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規范自動化改造過程,為改造過程管理提供一個有科學依據的過程控制作業指導書,項目管理者可以依照其進行科學、有序的工作。

在我國,項目管理已成為一門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叉學科,項目管理范疇發展為全壽命管理,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管理理論與方法不斷有新突破,在理論上已形成復雜性系統(高度不確定性、多目標、多維變量)的決策和各種資源配置與控制運行等理論;在方法上,與計算機結合形成項目管理系統(PIMS)、項目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等。

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改造過程管理中,從項目開始一直到結束,人們側重研究技術層面的理論和方法,比如通訊規約、技術改造方案、不同廠家的接口等問題。從管理層面考慮較少,在過程管理中,能偶爾的應用項目管理方法,能對項目過程的進度進行歷時估計,工程進度表就是甘特圖的一例應用,對工程的各方面協調與配合研究較少,沒有一套有效的方法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常常是工作中遇到問題,才開始梳理工作中的不足,沒有充分考慮工作中的不確定因素,導致工期延長、工程質量不高??傊覈冸娬咀詣踊脑爝^程管理的研究現狀還處于很少應用項目管理理論和方法的階段。

項目過程管理理論在我國經歷了這幾年的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的很多領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應用情況也不盡相同,要發揮項目管理過程管理理論的作用,必須要研究應用領域的運作過程和特點,這樣項目過程管理理論才會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才能轉化為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本文首先對國內外項目過程管理與現狀進行研究,通過大量實際項目調查和近年參加的多個項目現狀分析,深入研究變電站過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運用項目管理的方法與理論,設計變電站改造項目過程管理指導書,并根據變電站改造項目過程管理指導書要求進行項目控制和實施。

2.變電站自動化改造項目的過程管理含義及原則

2.1 項目過程管理的含義

項目過程的概念是現代組織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ISO9000:2000《質量體系基礎和術語》中,將過程定義為:“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边^程的任務在于將輸入轉化為輸出,轉化的條件是資源,通常包括人力、設備設施、物料和環境等資源。組織應當對過程進行策劃,建立過程績效測量指標和過程控制方法,并持續改進和創新。

2.2 變電站的改造過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2.1 缺乏工作計劃和控制

改造過程中很少有科學的控制方案,只有一個非常粗略的工作順序表,經常導致加班,但有時又沒事做的場景。一般情況下,大家都能夠做到把工作內容想清楚并安排相關人員落實。但只做到這些是不夠的,還要做到為實現目標而進行必要的技術準備;組織人員擬定完成目標的工作方案;制定工作進度、成本、質量標準、資源配置等工作計劃。做好計劃工作能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避免浪費、降低成本、加快進度,起到以最小的代價縮短項目運作周期。

2.2.2 工作協調方面出現問題

由于各種原因,在改造過程中,各個活動配合不協調,經常有部分人等待、部分人在加班,不能有效的解決活動間、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下級與上級之間、專業人員與應用人員之間、領導與被領導之間、項目經理與組員之間配合的問題,經常會出現一些茅盾或誤解,造成項目質量的降低和進度的拖延。項目經理需要從項目一開始就保持各方面密切的溝通。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得以解決。

2.2.3 缺乏對工作過程的監控和結果的考核

由于項目的實施基本上都是以具體的工作負責人為主,項目的計劃、時間安排、進度的控制往往不由項目經理決定,所以項目經理處于被動位置,造成項目經理對項目進程了解不多,對預期的結果缺乏直觀的認識,只能聽信具體的工作負責人匯報,對過程中問題隱患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因此對項目過程的監控和考核很不利。

2.3 項目過程管理實施的原則

(1)以人為核心人是質量的創造者,工程質量過程管理必須“以人為核心”,把人作為管理的動力,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人的責任感,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提高人的素質,避免人的失誤;以人的工作質量保證工序質量、促進工程質量。

(2)以預防為主“以預防為主”,就是要從對工程質量的事后檢查把關,轉向對工程質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對產品的質量檢查,轉向對工作質量的檢查、對工序質量的檢查、對中間產品的質量檢查,這是確保工程質量的有效措施。

2.4 建立變電站改造的過程作業指導書的必要性

針對上述普遍存在的問題,必須規范變電站改造的過程管理,應用項目過程管理理論編制變電站改造的過程管理作業指導書,可有效改善過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勞動效率,能有計劃的對工程中的人力資源、時間、和各個工序實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通遼市河西220KV變電站自動化改造項目概述及其作業指導書設計

3.1 通遼市河西220KV變電站改造項目概述

河西220kv變電站自動化設備是于1999年7月份投入運行,采用的是東方電子的DF1331系統,能夠實現遙測量、遙信量的采集與轉發功能。設備運行近十一年,且設備功能已經不適合變電站的發展和系統建設智能電網的要求。

3.2 河西220kv變電站自動化改造項目工作分解

河西220kv變電站工作可以分為10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承前啟后,不可或缺。第一部分是廠家聯調,監控設備在工廠生產出來送至調試車間進行組屏加電調試,對各個屏上的測控設備進行組網,加入模擬量,進行遙信、遙控傳動。待所有廠驗功能進行測試完畢后,進行設備組屏包裝,運往施工現場;第二部分是準備階段,首先是確認新設備到站日期,進行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編寫、審批。協調改造期間人員安排、后勤資金安排、確認甲供材料是否到達現場,進行臨時雇工人員的安全合同簽訂、對運至現場的設備進行拆包裝、核對設備數量、獲取安裝調試資料;第三部分是調試階段,對調試廠與廠第一次通訊的設備、調試其它設備、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調試完畢編寫調試報告,注明可否開始安裝;

第四部分是安裝調試部分,進行準備工作、查看工程物資到位情況、核對工程人員是否到位。核對現場保護盤的布局,在核對現場保護盤的布局時還要考慮1)核對主控室內每一面保護屏內的每根線的作用及每根電纜的走向;2)將改造時可用的電纜做好標記,并核對其上面的電纜芯長度是否合適;3)核對室外端子箱內的電纜走向,并將可用電纜做好標記,尤其是交、直流混用的電纜,在 2000 年前的變電站當中,有很多諸如此類的電纜。第五部分是辦理相關手續,包括編制改造方案,制定工作計劃和停電計劃、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批準、向變電站值班人員辦理工作許可手續。第六部分是安裝,包括以下部分1)打開電纜通道(全站改造的變電站建議將電纜溝全部打開,為日后安裝可快速進行創造便利條件;2)敷設電纜;3)提出停電申請并得到許可4)拆除舊設備;5)安裝新設備。第七部分是調試,對新設備進行調試,并交付使用,辦理工作結束手續。第八部分是驗收送電部分,依次進行得到安裝調試人員完工答復;所有設備外觀檢查均無異常;進行逐項試驗,在進行逐項實驗的時候,要首先得到安裝調試人員完工答復;繼而對所有設備外觀檢查均無異常;進行逐項試驗;尤其對交、直流、信號回路絕緣測試,符合要求,并核實開關、刀閘遠方/就地操作動作正確,其中最重要保護裝置帶斷路器傳動,檢查控制回路的完好性。同時保證保護裝置同監控系統得通訊暢通、正確;檢查信號回路同保護裝置、監控系統一致、信號動作、命名正;必須在現場進行升大電流試驗,檢查電流回路的完好性、驗收合格、最后要安裝人員交付調試報告。第九部分是合閘送電,作為變電站改造成功的標志就是送電成功,送電成功代表整個回路正常,一、二次設備沒有問題。在送電前,需要安裝調試人員與值班人員一起檢查一次設備和二次回路帶電后情況,并確認良好。第十部分收尾部分,工程結束后,需要整理舊設備、工作現場,并與與值班人員交接所有資料,還需要將施工圖交回設計單位已備初竣工圖,最后,撤離改造工作現場。

3.3 項目活動的排序設計原則

項目活動的排序是至關重要的一項工作,如能排列出科學合理的活動排序,那就為以后改造工程的控制和優化打下堅實的基礎。項目過程管理應用于改造工程時,不能完全照搬項目過程管理理論,還需根據工程自身的特點進行排序。具體應用時有如下原則和注意事項:

(1)堅持根據最佳實踐來確定活動間的軟性邏輯關系

(2)進行排序前要熟悉工作流程,更要具有項目管理知識,排序工作要有工程技術人員和項目管理人員的共同參加和協商后方可定稿。

(3)活動排序方法有很多,在工程中要使用符合人們習慣的方式方法,如箭線圖法符合人們的習慣,應用起來方便、易于被人們理解。

3.4 變電站改造項目活動歷時估算

說明:該設計參考改造變電站規模為220KV為雙母線,6條 220KV線路;66KV為雙母線,14條線路;兩臺主變,一臺站用變,4臺電壓互感器。保護裝置全部為微機型保護。在自動化改造中歷時估計的活動清單就是WBS的分解結果,約束條件是安裝和調試人員的技術水平、人員數量的限制等。所擁有的資源尤其是技術人員水平和數量,可以滿足工作的需要。在估算時充分考慮完工的最樂觀時間、最保守時間和最可能時間,對于每一種活動:

都采用三種估算值、樂觀時間、悲觀時間和最可能的時間、每種活動的時間則取決于加權值,加權值為:

我們把關鍵路上的工序的始節點依次記為 1,2,…,n。由此可計算出項目完工時間的概率,或有一定概率值的項目完工時間。

下面分析變電站改造過程的安裝調試過程。安裝調試過程由前期準備、安裝設備、調試等工序(或稱活動)組成。各項工序需按規定的順序,花費一定的時間去完成。所有工序完成后,安裝調試工程告以結束。

并計算出最可能完工的概率,下面的時間是通過收集每個活動歷史信息(歷史信息是通過近兩年的變電站改造數據得來的),采用專家評定和類比估算的方法,最終得出各個活動的歷時估計。

(1)在廠家聯調階段,具備調試的情況下,調試時間可按下面計算:

220KV 線路保護裝置:8小時/套6套共48小時

主變保護裝置:8小時/套2套共16小時

66KV 線路保護裝置:2小時/套14套共28小時

PT 并列裝置:1.5小時/套 2 套共 3小時

小電流接地、消諧裝置:3小時/套1套共3小時

這個時間已包括廠家處理問題時間,這是2個人在調試時邊調試邊處理問題所用的時間,共用時間86.5小時。

(2)安裝調試階段,具備安裝調試的情況下,時間可按 323.0小時計算。

(3)驗收送電部分

共用時間19.5小時

(4)收尾部分

共用時間4小時

整個工程用時528小時。

經過以上研究得出的結果,在項目改造實施過程中,已經的到了良好的效果,工程進度、工程質量達到了在控、能控、可控的狀態。

4.結論

項目管理在我國已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但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改造過程中很少應用,本文通過項目管理理論和方法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改造過程中的應用與研究,嘗試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改造過程管理,期望對我國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改造過程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并對規范這一工程的過程控制產生影響。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1)本文根據自動化改造過程現場所提出的管理思路符合理論聯系實際的指導方針。本文基于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改造過程現場,并記錄其改造過程,進行分析總結,結合國內外過程控制的先進理論和方法,達到深化關于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改造過程的應用與研究。

(2)本文設計的河西變電站工程項目過程控制指導書對該項目實施具有前瞻性的指導意義。河西變電站工程項目過程控制指導書給出變電站改造過程的詳細設計內容。即改造項目的工作分解、歷時估算和進度的安排。經實踐檢驗該指導書易于掌握、務實高效,具有前瞻性。

(3)本文設計的實施河西變電站工程項目過程控制方法科學、合理。本文所設計(方法),該方法解決了施工工期長,過程不受控制等問題。

(4)本項研究的局限性。河西變電站工程項目過程管理僅限于控制指導書設計和實施。有關項目過程管理中的組織管理、績效管理、質量管理是本文進一步研究的主要內容,筆者將在今后的理論學習和實際工作中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江震勐.變電站自動化改造.電世界,2007.3: 26-27.

[2]劉一平.項目實施過程管理與控制.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2.

[3]張金鎖.工程項目管理學.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0.

[4]2005 ―2010 年東北電網電力公司職代會工作報告,東北電網公司文件.

篇2

關鍵詞:《三國演義》;羅慕士;典籍英譯

一. 引言

《三國演義》深刻地描繪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生動地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字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三國故事在民間代代流傳,《三國演義》則因“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點而人人可讀。它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譯介到世界各地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在進入21世紀后不到10年的時間里,國內譯界對《三國演義》的英譯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本文擬以羅慕士譯本為藍本欣賞并分析其翻譯技巧,對《三國演義》英譯研究和進一步的發展提出淺陋的看法,求教于方家。

二..《三國演義》的英譯研究及賞析

1. 《三國演義》英語譯本研究概論

湯姆斯翻譯的《著名丞相董卓之死》被認為是最早的《三國演義》英語片段譯文,載于1820年版《亞洲雜志》。《三國演義》的英語全譯本,國內學界公認比較受歡迎的有兩個:一個是較早的鄧羅英譯的《三國志演義》,1925年由上海別發洋行出版,共二卷。另一個是現在市面上比較流行的新譯本,由羅慕士翻譯,1992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及北京外文出版社聯合出版,是目前譯界最主要的研究文本。

2.羅慕士譯本介紹

羅慕士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研究系的漢語教授,在漢語語言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推出了他的《三國演義》全譯本,于1991年在英國出版,1995年在中國出版。譯本分為上中下三冊。西方評論界一直認為羅慕士的譯文 “易于閱讀”?!笆且徊坑闪_慕士譯成英語的戰爭史詩,原著忠于史實,譯文生動流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翻譯中心也對該譯本進行了獎勵。

3. 羅慕士譯本翻譯特色賞析

(1)以源語文化為出發點。即在將其英譯時,譯者竭盡全力地保留原著中的文化形象,將所有內容(如:回目,對聯,詩歌,各章節結束語等)無一遺漏地翻譯成了英語。因而,該譯本是《三國演義》到目前為止惟一的、地道的全譯本。

(2)提供了長達250多頁的詳盡注釋。對于古代王朝的年號宮殿名和人物的封號,漢語的謙稱、敬辭,習語、典故和古代中國的風土人情等都進行了詳盡地解釋,體現了作者傳達中國文化的良苦用心。

(3)使用現代漢語拼音。音譯中國人名和地名,真實地反映了漢語的發音情況,如:Cao Cao ,Liu Bei, and Sun Quan etc.

(4)改譯法再現文化意義。第五回“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的“英”字,字面意義是“英雄”,指劉、關、張三人,羅慕士把“英雄”改譯成了“兄弟”,“三英”譯作“the three brothers”,突出表現了原文的內涵意義。

(5)意譯法避免歧義。在《三國演義》中,有大量塑造人物形象的傳統語言,如:“兩耳垂肩”,“豹頭環眼”,“丹鳳眼,臥蠶眉”羅慕士將其譯為 “His ears lobes were elongated”(兩耳垂肩), “a blunt head like a panther’s, huge round eyes” (豹頭環眼),“Eyes sweeping sharply back like those of the crimson-faced phoenix, and brows like nestling silkworms(丹鳳眼,臥蠶眉), 使西方讀者逐漸了解并吸收不同文化內涵,并融入其中。

(6)替代法。例如: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該表述是結義時的誓言,廣為流傳。但這種表達在英語中并不適用,因此羅慕士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譯為“dare not hope to be together always”這樣,讀者在理解中文表達時就不會產生困難。

(7)異化中體現異域文化。例如:“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依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召軍破賊,特來應募?!?被譯為“I’m from Jieliang in Hedong, but I had to leave there after a local bully who was persecuting his neighbors and have been on the move these five or six years”, 此處“江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其特殊含義,而不是指 “river and sea”。

三.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羅慕士《三國演義》英譯本的意義

《三國演義》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反映了許多中國深層的傳統價值觀念和民族文化內涵。羅慕士的英譯本是全譯本,便于中外讀者全面了解《三國演義》的整體內容以及字里行間所承載的中國民族文化。因此,探討這些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和民族文化內涵在英語的體現,不僅可以讓西方文化也感溶一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且,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四.總結

總之,從以上譯例,我們可以看到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因此,要透徹地理解原文,獲得滿意的譯作,譯者不但必須掌握兩種語言,而且必須了解兩種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風土人情,道德觀念,歷史地理,社會現狀等并靈活使用各種翻譯手段,最終達到提高翻譯質量的目的。當然,中國典籍翻譯是一項艱苦的、耗時費力的創造性勞動,需要外語工作者懷著一顆拳拳之心,為弘揚民族文化而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

參考文獻:

1. 曹春玲任菊秀. 全球化語境下的異化翻譯[J].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8 (2):75

篇3

國學的內容范圍,前人多以中國傳統的四部分類來列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是古代書籍的分類,但也反映了對書籍所承載的學術的一定分類。

近人章太炎1922年講《國學概論》時,明確把國學的本體內容分為經學、哲學、史學、文學,這也是從四部借鑒而來,雖然子部并不都是哲學,集部也并不都是文學??梢娝膰鴮W講法已把四部的書籍分類概念轉換成學術分類的概念,而且使用了近代的學術概念來表達國學的主體內容。

另外,章太炎晚年的《國學講演錄》把國學的內容分為五大類: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這一分類也主要是參照經史子集四部的分類而來,但又不拘于四部。其實小學在傳統分類中屬經部,章太炎重視小學,認為音韻訓詁的小學是治國學的基礎,故獨立為一類,不再從屬于經學。其實,從體系上說,小學是治學的方法,和經史子集并不能并列。章太炎的分類是基于重視國學研究的角度。

我們今天講國學,應先依照傳統的書籍分類與體系加以介紹,而后可以做國學內容分類的說明。

古代中國典籍的分類不完全等同于知識學術的分類,但書籍的分類也是根據書籍的內容進行分別的,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對知識、學術的分類。中國學問知識的傳統分類有兩個主要代表,一個是《漢書?藝文志》,一個是《隋書?經籍志》,前者是六分法,后者是四分法。

漢哀帝時劉歆寫成《七略》,把當時的皇家藏書作了分類整理。班固作《漢書?藝文志》,采用了《七略》的分類體系及其說明?!镀呗浴分械妮嬄允蔷C述學術源流緒論,班固未加采用;其余六略三十八種是分類體系,這就是六分法:

一、六藝。有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共九類?!读嚶浴方Y語稱:“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可見這里所說的六藝即是六經。

二、諸子。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共十家。《諸子略》結語稱:“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己。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兑住吩唬骸煜峦瑲w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浇袢ナゾ眠h,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逼鋵嵶涌梢允羌遥也灰欢ㄊ亲樱@里把“子”和“家”混同,如“小說家”列入諸子,可導致任何“家”皆可以入于“諸子”之類,為后來的子部內容脫離諸子,而收入許多雜家雜類打開了方便之門。

三、詩賦。有賦三種,加上雜賦、歌詩,共五種。結語稱:“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p>

四、兵書。有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共四種。

五、數術。有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共六種。

六、方技。有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共四種。

六大類共三十八種。在《七略》六分法的分類中,兵學、醫學、占卜與經學、子學、文學并立,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當時知識體系與書籍數量分布的狀況。

《七略》的六分法中,六藝相當于后來的經部,諸子相當于后來的子部,詩賦相當于后來的集部,只是當時還沒有史部,也說明這個時期的文化中,史學書籍還沒有兵書、術數、方技的書籍來得多而重要??梢姡瑫姆诸愂且砸欢〞r代書籍的數量分布為基本依據,蓋漢代史學書籍還不夠多,故不以立為一類。所以書籍的分類和知識的分類在出發點上就不是同一的。當然,不同時代的知識生產狀況不同,也會隨著文化發展而變化。

再說四分法。魏晉以后,歷史、佛經、文學的文獻增多,而古代科技發展較為緩慢,漢代《七略》的六分法已不能適應書籍分類需要。魏晉的鄭默、荀勖進一步收集文獻圖書,鄭著《魏中經簿》、荀著《中經新簿》,將群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甲為六藝等、乙為諸子等、丙為史記等、丁為詩賦等,次序為經、子、史、集,初步形成了后來四部分類的體系。李充以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對圖書進行了整理編目。與漢代的《七略》相比,此種分類把《七略》六分法的后三部分兵書、術數、方技并入了諸子,表明這部分書籍當時已不占重要地位;而把“史記”獨立出來為單獨的一部,突出了史學書籍的重要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唐初官修的《隋書?經籍志》中,雖然在具體類別上沿襲《七略》,但在總的部別劃分上,以經、史、子、集四者命名分部,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書籍分類中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了史部的地位。此種做法雖有其合理性,但較大的問題則是把在《七略》中獨立的兵書、術數、方技并入了諸子,使諸子類變得很繁雜,很多并入其中的科技類書籍與諸子并無關系。最后,清朝編輯《四庫全書》時,也是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表明經、史、子、集分類法自隋唐以來居于主流地位。

《隋書?經籍志》中的四部分類如下:

經: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緯書、小學,共十類。

史: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共十三類。

子: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共十四類。

集:楚辭、別集、總集,共三類。

以上共四部四十類,子部最雜,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亦早指出此點。

此外又有:

道經(附):經戒、餌服、房中、符篆(均不列書目)。

佛經(附):大乘經、小乘經、雜經、雜疑經、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

道、佛書共十五類,加上四部的四十類,共五十五類。

清代的《四庫全書》,沿用了《隋書?經籍志》的四部分類法而略有變化:

經部,即經學,經部之下又分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四書列為經部,顯示了宋以后的經典變化,是很有意義的。

史部,即歷史,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官職、政書、目錄、史評等十五類。

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書畫)、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共十四類?!端鍟?經籍志》把兵書、術數、方技并入了諸子,已經使得諸子類變得繁雜,《四庫全書》更把佛、道典籍并入了子部,使子部的問題更加突出,雖然這種做法并不是始于《四庫全書》的。

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五類,共四十四類。

《四庫全書》類別廣泛,書籍浩如煙海,幾乎囊括了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的全部。但在四部分類上,子部的兩大問題(科技類、宗教類的并入)已十分明顯。

為了便于學習,近代梁啟超曾提出“國學入門書要目”,便于學習者確立國學的根柢。他的最基本書目也是依據四部的思路:

經部:“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

子部:《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史部:《戰國策》《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集部:《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

這些便是他認為最基本的國學典籍(書目前的經史子集部名是我們所加)。他說:“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皆須一讀,若并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p>

以上是依中國傳統書籍的四部分類及其呈現的中國學術的范圍。不過,近代國學大師已經不完全按照傳統書籍分類的四部說明中國學術的范圍。如章太炎的《國學講演錄》,不再執著于四類的分法,認為國學內容分五類: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不僅在四部外增加小學,也把集部直接提煉為“文學”。他在《國學概論》中則表示,中國傳統學術的主體內容是以經學、史學、哲學、文學四大類為主,這是把子學直接提煉為“哲學”、集部直接提煉為“文學”。這些都對傳統的四部觀念從國學內容的角度作了近代學術化的詮釋和改進。

圖書的四部分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主流學術的分類觀念,但因四部本是書籍的分類,不僅從學術知識的分類角度來看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就其沿襲的分類概念本身也不盡合理。據前面所說看來,其中問題最突出的是“子部”。從概念來講,“子”本是諸子學,但先秦以后,墨家、名家、法家等皆已斷絕,漢代雖還保存不少諸子的書,實際仍在傳承的子學唯剩儒道兩家,所以“諸子”的概念已經不能貫通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稘h書?藝文志》已經把“諸子”向“百家”轉變,而魏晉以后的子部內容越來越繁雜,名實混亂,問題最多。

與子部相關的大問題有二:

一是如何安排宗教類的書籍。《四庫全書》把佛道列入子部,并不合理,因為佛藏、道藏在唐宋以后已經成為獨立浩大的典籍體系,成為專門的知識部類。而且佛教、道教也不是“諸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魏晉時期佛教、道教書籍開始大量增加,在書籍分類中也產生影響,并占據了獨立的地位。如梁阮孝緒編《七錄》:“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紀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數術;六曰佛錄;七曰道錄。”《七錄》在經、史、子、集四部外加了佛、道二錄,反映了佛教、道教書籍急速增多的事實,也提示出國學內容分類需要有所變化,用今天的話來說,即在經學、史學、哲學、文學四大類外再加宗教類的合理需求。《隋書?經籍志》中的四部分類后面,又附加了道經、佛經,顯然也是關注到佛、道經典書籍的規模數量和獨立地位。《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釋家類小序注意到《七錄》和《隋書?經籍志》的做法:“梁阮孝緒作《七錄》,以二氏之文別錄于末;《隋書》遵用其例,亦附于志末,有部數卷數而無書名?!杜f唐書》以古無釋家,遂并佛書于道家,頗乖名實。然惟錄諸家之書為二氏作者,而不錄二氏之經典,則其義可從。今錄二氏于子部末,用阮孝緒例;不用經典,用劉煦例也。諸志皆道先于釋,然《魏書》已稱釋老志,《七錄》舊目載于釋道宣《廣弘明集》者,亦已釋先于道,故今所敘錄,以釋家居前焉?!保ā端膸烊珪偰俊?,1236頁)其實《隋書》并不是把佛道書附于子部之末,而是把佛道書附于四部之外,故《七錄》和《隋書》中佛、道書都有獨立的地位。而《四庫全書》不僅把佛道書錄于子部之中,而且佛道之書也沒有相對獨立的類目,比起《七錄》和《隋書》來就更不合理了。

二是如何安排科學技術的知識?!端鍟?經籍志》和《四庫全書》把人文社會知識與自然科學書籍混合在子部之中,顯示出對科學技術的不重視,這是當時科技知識發展緩慢造成的限制;而在《漢書?藝文志》中屬于科學技術的部分另為獨立,不與諸子混雜,從知識內容分類的角度看,應是比較合理的。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算學、醫藥學、農學等十分發達,應在分類中有自己獨立的部類地位。

以上主要講的是書籍的傳統分類的問題。從書籍分類轉回國學內容,考慮到以上所說,如果我們像章太炎一樣,用現代的學術語言表達我們對國學內容的分類的理解,那么,參考《漢書?藝文志》《七錄》以及《隋書?經籍志》的書籍分類做法,可界定經學、哲學、史學、文學、宗教、科技六部為國學內容的主體,庶幾可以較合理地成為中國古代知識的主體分類。其中哲學主要是儒家和其他各家思想,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科技即包括兵學、農學、醫家、天文、算法、術數等。就學術分類與書籍分類的對應關系來說,經學對應于經部書籍,史學對應于史部書籍,哲學對應于子部書籍一部分,文學對應于集部書籍一部分,宗教對應于佛經道經,科技對應于天文術數類書籍。至于主體內容之外的細節,就數不勝數了。

嚴格地說,國學知識體系包羅廣大,如張岱年先生所說:“總起來說,中國傳統學術包括哲學、經學、史學、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以及宗教、藝術等。其中自然科學有天文、算學、地理、農學、水利、醫學等,這些都是國學的內容?!保ā秶鴮W叢書序》)而今天我們向一般社會大眾概括介紹的“國學”內容,則是關注其主要部分,并不是巨細無遺地介紹。當代的國學介紹,又是根據當代社會文化的需要,如主要是介紹其歷史人文的部分,對科技、藝術的部分一般就不作介紹了。

同時,介紹國學主要內容時可以參照傳統書籍的四部分類,但參考四部分類只是一種方便,不必全拘泥于傳統四部的分法。如《四庫全書》子部書籍中兼有儒、釋、道,前面已經說過這是不太合理的,改良的辦法如上所說,是把釋、道兩家移出子部,另為獨立之宗教類,子部中保留儒家等各家作為哲學類。于是,基于這個思路,如果不考慮科技的部分,則可以說國學的主要內容是經學、史學、哲學 (思想)、文學和宗教五大部分,而不是章太炎所說的五個部分。這個辦法的特點是既增加了宗教的獨立部分,又包容了經、史、子、集的主體結構形式于其中。

篇4

(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摘要】民俗修學游是專項民俗產品和修學游的結合,符合全民旅游大背景下“體驗游”、“深度游”和文化旅游的發展趨勢,不僅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緩解區域旅游發展不平衡問題,還有利于民俗文化的開發和傳承。深度全方位開發特色民俗修學游產品,必須采取以民俗文化傳承人為核心、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的主體開發模式,建立民俗社區,還原民俗事項,開發活態特色民俗產品,并采取社區主導、企業參與、政府協調的公共開發模式。

關鍵詞 民俗修學游;文化遺產;開發;傳承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6.009

民俗修學游,顧名思義,即是以民俗活動作為修學內容的一種旅游形式,它是在旅游業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以及人們越來越注重旅游體驗的前提下提出來的。中國旅游研究院武漢分院《2013中國旅游業發展報告》統計結果顯示,2012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國、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第一大國內旅游市場國,中國“旅游時代”已經來臨。在全民旅游的大背景下,傳統的觀光游已然落伍,個性化、注重過程參與性的體驗式旅游越來越受歡迎。如外國人在中國過大年,體驗包餃子的活動,通過揉面、搟餃子皮、包餃子的程序,親身體會制作餃子的過程,對中國傳統的春節習俗會有更深的體會和理解,源于民間的民俗是最具體驗價值的。

一、民俗修學游的提出背景

當代的中國旅游,基本是依托于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遺產旅游[1]。民俗修學游是一種文化遺產旅游。民俗屬于文化的范疇,是旅游產品中最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組成部分。中國的文化豐富多樣,呈金字塔型,塔基是以民俗為代表的民間文化,塔中是通俗文化,塔尖是精英文化。民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雛形和原始形態,民間文化和通俗文化向上發展提煉出精英文化,三者并行發展,相互影響、滲透、依存,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2]。民俗作為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屬于文化遺產范疇。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Her itage),1979年實施了“世界遺產名錄”項目;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會議正式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截至2012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的世界遺產共有43項(包括自然遺產9項,文化遺產30項,雙重遺產4項),在數量上居世界第三位。另外中國擁有數不勝數的國家級、省市級文化遺產。民俗類別中的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包含在遺產中的物質遺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內容極為豐富。

現階段的遺產旅游局限在觀光層面,體驗價值低。“世界遺產”概念的普及帶來了遺產旅游熱,只要哪個景區被冠以“世界遺產”的標簽,就像擁有了一塊“金字招牌”,迅速受到大眾追捧,旅游者趨之若鶩,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文化遺產受重視和關注,民俗游也迅速風靡起來。旅游的本質在于它的奇異性,在民族旅游中正是由于民族邊界的存在而創造了旅游吸引力[3]。奇異性帶來了吸引力,參與性則決定了旅游者的體驗價值?,F在的民俗游大多表現為在風景區、民俗文化村、古村落、非遺項目村等參觀游覽、了解風俗、采風創作、看老人表演民俗事項等,依然只停留在看的層面。

民俗修學游的魅力在于,可以摒棄只看不練的淺層次體驗,提高旅游者的參與度和體驗價值,是個性化旅游的新方式。修學游興起于100多年前的英國,是以青少年為對象,集旅游與學習于一體的全新體驗形式,現已風靡全球。在中國,修學游主要以出境修學為主,是出國留學的“預演”。修學游的內容主要包括游覽著名景點、參觀當地高等學府等。在出境修學游中,學習英文成為一大亮點:全程英文交流,入住當地家庭或學校宿舍,教授英語等,讓學生在領略異國風情的同時感受異國文化,了解國外靈活而先進的教育模式。中國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世界上最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以及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對全世界旅游者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也是發展民俗修學游最深厚的文化根基。將中國大眾化、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民俗作為修學游的內容,勢在必行。山東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也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儒家文化對世界文化尤其是亞洲的日本和韓國文化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因此,山東曲阜的儒家文化修學游對日本和韓國的游客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據統計,2001年7月到8月,山東曲阜僅接待的韓國修學團就多達4000人。僅在2013年前9個月,“三孔”景區就接待修學團隊206個,修學團人數19889人,同比增長63.8%,團隊數量和增長幅度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日韓游客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對國人的影響根深蒂固。2013年12月29日曲阜成立了孔府文化體驗基地,供游客對中國古典禮儀和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和體驗。該基地再現了孔府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古代禮儀,向游客展示和傳播東方文化內涵。這一體驗基地的建立,吸引了更多國內外游客前來曲阜體驗充滿魅力的孔府儒家文化。

二、民俗修學游的作用和意義

(一)民俗修學游能將民俗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有效的結合起來

民俗很多時候是要靠口頭傳承的,在傳承的過程中會發生變異,有些甚至會隨著傳承人的逝去而消失,如口承語言民俗如神話、傳說、故事、歌謠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社會性的民俗事項因漸漸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而逐漸消失,如居住習俗、喪葬習俗和節日習俗等。為了保護這些民俗,專家、學者和民俗工作者采用科學的方法,如“田野作業法”、“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方法,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將這些民俗文化記錄下來供后人學習和研究。然而就像遺產保護與遺產旅游是脫節的一樣,我國民俗保護與民俗旅游、民俗界與旅游界、民俗部門與旅游部門也是脫節的。民俗保護界將民俗事項記錄整理,大多止于民俗保護,沒有進入民俗旅游領域;而旅游界大多只進行民俗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和管理,但他們又很難理解民俗文化內涵。文化遺產不是僵化的教條,不是博物館的陳列品,它既是遺產,也是資源,也可以變成文化資本,就看我們怎么開發和利用它[4]。再棒的文化都在紙上,都在書里,現場看不到,感受不到,你的文化就不能說棒(魏小安,2013)。民俗修學游必須要讓民俗界和旅游界共同參與、通力協作才能行得通,必須將民俗的保護和開發結合起來進行,才能恢復民俗作為活態文化的生命力,而不是作為研究資料束之高閣。

(二)民俗修學游可以將旅游者納入到民俗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中來

癡迷昆曲的人肯定不會滿足于在劇院看昆曲表演,他會希望自己也能有模有樣地唱上一段兒;喜好中國年俗的外國游客肯定也不會只是想吃一碗餃子,看一場秧歌表演,他們更愿意在一戶農家住下來,從過小年請灶王爺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好好品味一個完整的中國年。然而對于我國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工作的重點大都放在傳承人制度的建立和實施上,在民俗文化的參與性和體驗性上做的少之又少。如大眾網報道,截止到2013年底,山東省共有國家級傳承人60名,省級傳承人262名,市級傳承人1460名,縣級傳承人3821名。山東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規定,每名傳承人至少帶徒弟3名,對收徒傳藝成效顯著的給予獎勵,不履行傳承義務的將被“摘掉”傳承人的帽子。但是對于文化遺產的大眾參與性卻沒有類似的規定。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哪怕沒有外界的壓力也一樣能做得很好。同樣的,如果大量的旅游者都對某一項民俗感興趣,都愿意花錢、花時間去體驗、去學習、去傳播這項民俗,必將帶動這一民俗的傳播、發展和傳承,傳承人的工作也會變的更加有意義。民俗修學游就是在旅游者和傳統民俗文化之間搭建的一座橋梁,給旅游者提供一個機會和平臺,讓其主動參與到民俗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中來。

(三)民俗修學游能提高旅游者的體驗價值,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歷史不可重演,體驗應當深化(魏小安,201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帶動了中國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中國旅游業從最初“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觀光游,到現在提出的“體驗游”、“深度游”等概念,其本質的變化是旅游者越來越注重旅游活動的參與性和體驗性。旅游者參與程度越高,旅游體驗越好,旅游經歷越難忘,就會重復購買,旅游價值就越大,從而使旅游企業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修學游本身是一種扎根于當地文化的深度游,和一般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游有著本質的區別。民俗文化有其產生的社會環境,這一環境與民俗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需要旅游者深入體驗。這種體驗,使旅游者停留的時間和空間得到延伸和拓寬,當地旅游業也就突破了“門票經濟”的局限,使旅游收入擴展到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行業的全部領域,從而實現了區域“大旅游”的發展。從更深層次來看,若將某地的民俗修學旅游產品有形化,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修學旅游紀念品,如旅游者通過修學游自己制作的剪紙、皮影、泥人等,這些紀念品對旅游者而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實際意義,可以明顯提升他們的參與熱情和體驗價值,具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民俗修學旅游產品的有形化還可以創立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品牌營銷,就像美國迪斯尼,其經濟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四)民俗修學游能有效進行旅游者分流,緩解地區旅游發展不平衡問題

中國旅游發展“東熱西冷”現象突出,這和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相吻合,也與旅游發展的經濟利益驅動相關。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和旅游者對西部少數民族文化興趣的與日俱增,在中國的中西部,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聚集區,開發民俗修學旅游產品,建設文化特色旅游區,必將推動中西部旅游產業的繁榮發展。中國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如若進行差異化開發,旅游者各取所好,就可以有效的對旅游者進行分流,從而緩解經濟發達、旅游區位條件好的東部地區的旅游壓力,從根本上解決游客在流量和流向等方面東西差異大的難題,緩解我國區域旅游發展不平衡問題。

(五)民俗修學游具有教育功能,能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即是民俗文化教育的結果。民俗修學游的發展應當喚醒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復蘇,提高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傳承文化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應當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并使國民引以為豪;應當向國際社會展示和傳播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文明。近年來,我國掀起了國學熱,很多大學都建立了國學研究所,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都加強了國學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國家日益重視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旅游業也應該順應這一潮流,強化其教育功能,在游客游覽過程中對其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以一種寓教于樂的輕松方式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真正樹立起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大國和強國風范。

三、民俗修學游的開發構想

民俗修學游不等同于民俗觀光游。民俗觀光游只是觀賞民俗事項,走馬觀花,事后即忘,沒有深層次的旅游體驗。民俗修學游則是愛好某一民俗事項的旅游者深度學習和體驗這一民俗事項的旅游活動,是專項民俗產品深度游和體驗旅游的結合,滿足了現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順應了當今旅游發展的趨勢。

(一)民俗修學游主體開發模式的構想

傳統觀念認為,民俗傳承的主體是該民俗事項的傳承人,國家也因此建立了相應的傳承人制度以及傳承工作的考核機制,以確保民俗文化的傳承效果。然而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并不明顯,內在動力的不足是導致傳承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文化的傳承需要外部的激勵機制。

民俗文化的傳承應當調動廣大社區老年人積極參與。2010年11月1日零時開始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14歲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是16.60%,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我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聯合國的預測,中國的老齡化趨勢在2015年以后將會出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到202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到17.1%,2030年達24.4%,2040年達到35.9%,2050年將會達到38.9%?!拔锤幌壤稀钡娜丝谒ダ馅厔萁o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中國的養老問題迫在眉睫。但是如果將社區老年人組織起來學習和傳播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泰安的皮影、濰坊的木板年畫和剪紙、各地方戲曲等,讓社區老年人參與到民俗事項的傳承和傳播中,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調動老年人力資源進行民俗旅游開發,還可以探索出一條積極有效的將民俗旅游開發和社區養老相結合的雙贏之路。

民俗傳承應當走進校園,走進學生課堂。中國的民俗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涵括了中華傳統美德、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左定超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支撐,這個民族就是空虛的民族??v觀當下社會生活,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教育存在嚴重的缺失,外來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長此以往,會造成民族文化傳承的斷裂,導致子孫后代無根可循。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這種情況正在好轉,今年就不斷出現有關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進校園進課堂的新聞報道:天津市河東區實驗小學美術教師何英將“皮影戲”搬進課堂,成立了工藝制造社團光影工作室;濟南匯才學校將抖空竹、跳大繩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運動搬進了中小學體育課堂等。這不僅能夠傳承民族的傳統文化,還能使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也是順應國家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僅中小學,大學校園也應利用科研、師資等優勢資源普及民俗文化的相關知識,提高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青年的文化自信、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

社區老年人和廣大學生參與到民俗事項的傳承和傳播中來,必將形成濃厚的區域性民俗文化氛圍,進而產生巨大的輻射作用,影響到更多的人,尤其是民俗愛好者。通過耳濡目染,他們也會自發地參與到各種民俗文化活動中來。久而久之,區域民俗文化環境就會形成,并逐漸成為區域性的旅游吸引物,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旅游者前來參與體驗,這樣就形成了民俗文化發展的良性循環。在民俗修學游活動中,社區居民和在校學生可以充當講解員和示范者,通過言傳身教、表演示范,使民俗文化具有更強的說服力、感染力,并使這些旅游者自愿成為民俗文化有力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二)民俗修學游產品開發內容的構想

民俗修學游產品應針對不同需求的旅游者進行定制化的設計和開發。民俗博物館和體驗基地只能提供一種民俗展示、表演和淺層次的參與和體驗,缺乏深層次的體驗和互動。對民俗修學游產品的開發,必須采取民俗學研究的立體思維方法。立體思維方法是六維的,長寬高多角度的觀察是靜止的三維;第四維是時間,即民俗產生、發展、轉化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等;第五維是內部空間,即民俗的本質(發展規律)等;第六維是外部空間——環境,包括生態環境、自然與社會環境、民俗文化背景等[5]。六維的立體思維方法實際上是把民俗還原到它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土壤和環境中,恢復其活態文化的本質和全貌,使其散發生命力。也只有這樣的民俗才是真正的民俗,具有更加強大的吸引力。這樣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民俗在博物館和書本上是看不到,也體驗不到的。因此,只是單純的建立一個民俗博物館,象征性的表演一些民俗節目遠遠不能滿足當代旅游者的需求。民俗修學游要求建立全真性的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鎮、民俗文化城,我們不妨統一稱之為民俗社區。在這些民俗社區中,民俗不再是展示和表演,而是實實在在的老百姓的生活。民俗修學游就是讓旅游者深入到民俗社區中體驗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民俗活動。只有這樣,旅游者才能真切的感受最原真、最完整的民俗,他的體驗才是豐富的、有價值的,也是旅游者最期望得到的。

對于民俗社區而言,恢復民俗文化并不是歷史的倒退,因為民俗本身就具有社會性、集體性、變異性、傳承性和播布性的特征。民俗是發展的,我們只有讓民俗回歸到群眾中才能恢復其多樣化和生命力,凸顯其價值。所以,建立民俗社區,不僅僅可以開發民俗旅游,更有利于移風易俗,促進社會的發展。

(三)民俗修學游產品開發模式的構想

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最難處理的是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各種關系的平衡,政府、旅游企業、社區三方權利和責任如何界定的問題。政府主導容易偏離市場需求,對市場反應遲鈍;企業主導容易導致短視行為,追求短期收益的后果就是掠奪式開發,最終造成環境的破壞。因此,民俗修學旅游產品的開發,應該采取公共開發模式——以社區為主導,吸引旅游企業積極參與,政府引導協調的共同開發模式[6]。社區主導才能實現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保障社區居民的根本利益;吸引旅游企業的資金和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參與民俗修學游產品開發過程;政府充當協調者的角色,利用其公信力和權威保障開發過程規范、有序、高效。只有理清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民俗修學游產品的開發才能順利進行。

除了上述三個核心利益主體之外,還需要將民俗學專家納入到民俗修學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來。將民俗學專家收集和研究的靜態民俗學資料,還原到民俗社區居民的生產和生活中,真實的展現出來,形成特色鮮明的民俗產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俗修學游是適應中國目前旅游發展大環境下“深度游”、“體驗游”、“文化旅游”、“遺產旅游”等各種需求的優秀旅游產品,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文化遺產開發和傳承的方式。只要政府、企業、社區和相關專家學者進行良好的分工協作,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民俗修學游產品,調動傳承人、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形成民俗文化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前來參與、體驗,民俗修學游必將迎來蓬勃發展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徐嵩齡.我國遺產旅游的文化政治意義[J].旅游學刊,2007(6):48-52.

[2]王娟.民俗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5-16.

[3]徐贛麗.旅游和民族性的再創造[J].民俗研究,2006(1):129-136.

[4]蕭放.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