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栽培技術及管理范文
時間:2024-04-18 16:5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樹栽培技術及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茶樹栽培;茶園管理;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38
茶葉飲品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而我國作為茶樹的原產地,向來以品種多、范圍廣著稱。近年來,隨著保健意識的逐漸增強,茶葉中對人體有益的功能成分被人們所知,茶葉市場越來越緊俏。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茶樹因存在較高的經濟效益而被廣為栽培。
1 有效利用茶樹特異資源
我國茶樹栽培歷史悠久,茶樹種質資源十分豐富。而特異茶樹資源,是依據茶樹的外形特征進行分類,特指除基本型以外的、具有獨特形態特征的茶樹種質資源。優良的特異茶樹種質是遺傳技術研究和創新品種方面的物質基礎。
多樣性的茶樹種質影響著茶樹某些特殊的芽葉形態在茶葉新產品中的開發利用,比如,芽葉形態特異的茶樹資源――浙江省的安吉白葉茶 1號、福建省的白雞冠和白芽奇蘭,就運用于新產品開發中,目前已經上市銷售。由于這些茶葉在形態特征上與常見茶葉不同,而且其氨基酸含量特別高,茶葉滋味鮮爽,受到剛廣大消費者的親睞。
一些觀賞性狀強的茶樹資源具有形態多樣、繁殖能力強、易造型、花期長等特性,因而在盆栽盆景、庭院造景、綠地建設道和路綠化等方面等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成為綠化園林的一部分。
2 應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管理
20世紀 60年代,地理信息系統( G I S )開始迅速發展,成為一項地理學研究技術。茶園管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近幾年,社會經濟環境與自然資源環境的日益變化,共同影響著茶葉的生產,使得茶葉在復雜的環境中風險性和變異性不斷增加。再加上復雜的茶葉種植系統包含土壤、植被、茶樹品種等諸多要素,每日都會產生的大量數據,其中也包含空間數據。如果采用傳統的數據管理系統與方法進行處理,就會因為局限性而影響信息的準確性,導致決策的失誤。因此,我國茶場開始引進GIS系統,有效利用GIS所特有的空間信息管理與處理加工功能進行信息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3 推廣生態茶園模式
3.1 茶樹栽種方面
生態茶園主要是在一片茶園上通過人力措施進行組合的生態系統,不僅栽種茶樹,還要套種林木、綠肥、農作物、土壤微生物、茶園病蟲害及其天敵等生物群落,遵循生態平衡的原則,使得茶園就像一個小型的“自然界”。在這個生態系統內,茶樹的生長可以與茶園生態環境形成和諧統一。
在生態茶園的整體規劃上,可以概括為“山頂戴帽,山腰系帶,山腳穿鞋”幾個字。具體而言,就是有效利用土地,“山頂戴帽”就是將防護林種植在茶園頂部;“山腰系帶”就是在茶園道路兩側及周圍種植隔離帶;“山腳穿鞋”即就是將果樹或其他林木種植在茶園底部。
在垂直配置上,茶園可以形成“喬一灌”2層結構,上層種喬木,下層種茶樹,也可以形成“喬―灌―草”3層結構,上層種喬木,下層種茶樹,地面種植豆科矮桿作物或綠肥。值得注意的是,生態茶園中應該“因地制宜”,依據不同地段、坡位的具體情況來統籌兼顧茶樹和伴生林木、農作物效益。
3.2 管理技術方面
管理土壤,包括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水土保持等幾個方面,這是茶樹栽培技術的中心環節。栽植前,為了提高蓄水能力,應做好深翻改土、增加孔隙、熟化土壤等準備工作。定植后,則要依據茶園雜草的生長情況,有選擇地在茶季間隙期“淺耕除草”。比如,在茶樹“封行”后,要適當減少淺耕除草,而在茶“封園”后,要每年或隔年進行一次深耕。
管理樹冠,修剪是增強樹勢,獲得茶樹高產穩產的關鍵,也是延長茶樹經濟年齡的有效途。而幼齡茶樹還可以通過定型修剪來加速擴大樹冠,以達到提早開采的目的。除了修剪茶樹之外,還要定期修剪行道樹、遮蔭樹和防護林,使得茶園內合理的密度和遮蔭度得到保持,這樣可以確保茶園內的透氣通風條件,為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提供條件。
防治病蟲害,一般情況下,茶園可以通過改善透光通風條件,將病蟲害滋生的場所消滅。或者可以發揮“小自然界”的優勢,利用“弱肉強食”的生物食物鏈,將專吃茶樹害蟲的益蟲、益鳥或有益的微生物、病毒投放在茶園中,不用施藥就可以消滅茶樹害蟲。
綜上,有效利用茶樹特異資源、應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管理、推廣生態茶園是我國茶業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有機茶;栽培技術;丘陵崗地;鄂東北
中圖分類號:TS201.6;S5-33;S280(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6-3861-05
有機茶是指在無任何污染的產地,按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和方法生產出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的鮮葉原料,在加工、包裝、貯運全程中不受任何化學品污染,并經有機茶認證機構嚴格審查頒證的茶葉[1]。有機茶要求茶葉產地遠離污染,茶葉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農藥、肥料等化學物質,茶葉加工過程中不受機具和燃料的污染,茶葉制品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防腐劑、添加劑、人工色素等物質,茶制品生產、提取過程中不使用有機溶劑,并且在貯藏、運輸、銷售各環節中不受污染。有機茶的認證工作由國家批準的有機茶或有機食品認證部門負責,其特別強調對生產過程的控制,要求建立質量跟蹤控制體系,如果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就可以從市場一直追溯到茶園。近年來湖北省有機茶栽培面積逐年擴大,茶葉質量越來越高,全省已有72個茶葉生產企業獲得了國際、國內有機茶認證[2],湖北省孝昌縣的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就名列其中。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多年來大力開發有機茶,打造出了一系列名牌產品;課題組以該企業有機茶生產基地為試驗點,針對鄂東北丘陵崗地發展有機茶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多年的系統研究,最后將當地適合有機茶生產栽培與管理的技術組裝配套,實現了系統化、規范化,完善了鄂東北丘陵崗地茶區有機茶生產技術體系,推動了鄂東北丘陵崗地茶區有機茶的生產規模擴大,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現將鄂東北丘陵崗地有機茶生產栽培與管理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 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有機茶生產基地概況
試驗于2008~2011年在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有機茶生產基地完成。該公司位于湖北省孝昌縣,是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私營農業企業,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擁有大型冷藏庫和設備齊全的加工包裝車間,其有機茶生產基地位于湖北省孝昌縣小悟鄉觀音湖生態旅游區縱深處的大悟山南側,茶樹種植地平均海拔在600 m左右,總面積在200 hm2以上;現有可采茶園67 hm2,其中有機茶園28 hm2,基地周圍聯營茶園152 hm2,遍及小悟鄉的33個行政村、1 500戶茶農;鮮葉生產量大,品質極佳。該茶樹種植生產基地位于大別山南麓,以中山、低山-丘陵地形地貌為主要特征, 屬長江中下游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山間時常云霧繚繞,農業生態氣候條件特別適合茶樹生長。
2 鄂東北丘陵崗地有機茶園建植技術
2.1 選址及環境要求
有機茶園對環境條件要求很高,茶園要遠離城市和公路,周圍5 km內不得有排放有害物質的工廠、礦山等的存在,以海拔較高、不受外來污染、環境條件優越的山地或丘陵地帶為宜[3]。建園時要對茶園環境的水、大氣、土壤等立地條件各項指標進行測試,茶園周圍的大氣環境質量應符合國家規定的一級標準要求[4];茶園的用水質量應符合國家規定的旱作農田灌溉水質要求[5];茶園的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國家規定的Ⅰ類土壤環境質量要求[6];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為:鎘(Cd)≤0.20 mg/kg、汞(Hg)≤0.15 mg/kg、砷(As)≤15 mg/kg、銅(Cu)≤50 mg/kg、鉛(Pb)≤35 mg/kg、鉻(Cr)≤90 mg/kg。茶園土壤要深厚,有效土層應超過80 cm,養分含量全面而且平衡,在0~45 cm土層里的有機質含量不得少于15 g/kg,有效氮含量不得少于120 mg/kg,有效鉀含量不得少于100 mg/kg,有效磷含量不得少于20 mg/kg[7]。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有機茶生產基地處在風景秀麗的觀音湖生態旅游區內,經過測試,環境條件各項指標均符合有機茶的生產與發展要求。并且在建園后也在持續保持其環境條件符合有機茶生產的要求,因為適時跟蹤檢驗檢測環境條件是非常必要的。
2.2 茶樹種植要求
由于鄂東北丘陵崗地在冬季的氣溫較低,無性繁殖的茶苗只適合在春季日均溫達10 ℃左右時栽植,不應在寒冷的冬季定植;定植方式可采用矮密型雙行種植方式,即雙行密植,行業內推薦的定植規格是大行距150 cm、小行距33 cm、叢距33 cm,密度90 000株/hm2左右,樹冠高度控制在70~80 cm有利于冬季抗寒和夏季抗旱管理。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有部分茶農在2007年底栽培了一部分無性茶苗,結果遇到了2008年早春的大雪,茶苗全部被凍死;而試驗所栽培的無性茶苗是在2008年3月栽培的,結果茶苗全部成活。可見在該地建設有機茶園時,要注意栽培時間和栽培方式。
2.3 建設防護林
有機茶園要求與一般生產茶園、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區等相隔水平距離1 km以上,且中間要有隔離帶。在建設有機茶園時,設立防護林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技術要求。當地冬季的西北風比較大,對茶樹的凍害影響較嚴重。防護林隔離帶的寬度應在50 m以上,防護林植物以冬季不落葉的樹種為佳,我們在試驗區的防護林主要種植了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配合當地鄉土樹種濕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lem.)混植,結果在冬季的防風效果較好。
3 鄂東北丘陵崗地有機茶栽培技術
3.1 茶樹建園技術
3.1.1 茶樹良種的選擇 為建設高產優質茶園,選用優良茶樹品種是先決條件,但在選用良種時,應該考慮生產目的茶類的要求。在鄂東北丘陵崗地茶區主要生產名優綠茶,所以選擇春季發芽早、春茶產量高、葉形較小的中小葉種品種為宜,如龍井43號(C. sinensis cv. Longjing No.43)、福云6號(C. sinensis cv. Fuyun No.6)、福鼎大白(C. sinensis cv.Fudingdabai)等。
3.1.2 茶樹種植方式 茶園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試驗采用大行距120~150 cm×小行距33 cm×叢距15~33 cm、雙行密植種植方式,密度75 000~90 000株/hm2左右。這種種植方式有利于茶樹個體和群體的共同協調發展,能迅速形成寬闊的綠葉蓬面,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資源,快速成園投產[8]。
3.2 茶樹樹冠培養及修剪技術
茶樹樹冠的大小、生長勢與茶葉產量和質量密切相關[9]。要實現有機茶高產、優質和高效,茶樹的樹冠培養技術是關鍵。此外,成年有機茶園的輕修剪、深修剪和重修剪以及臺刈也十分重要。
3.2.1 幼齡茶樹的樹冠培養技術 幼齡茶樹的樹冠培養技術可歸納成三個字,即“矮、寬、壯”。“矮”即茶樹高度要適中,一般控制在70~80 cm高為宜;“寬”即茶蓬面的寬度要求大;“壯”即要求茶樹骨干枝粗壯、結實。幼齡茶樹的定型修剪分4次完成,第一次定型修剪是在茶樹栽植一年后、樹高30 cm以上時,對離地15 cm以上的主枝和部分側枝實施修剪;第二次定型修剪是在二年生茶樹樹高達50 cm以上時,將離地30 cm以上的枝梗全部水平剪去;第三次定型修剪是對三年生茶樹將離地55~60 cm以上的枝梗全部水平剪去;第四次定型修剪是對四年生茶樹在離地60~70 cm左右處剪成弧形,并培養樹冠。幼齡茶樹貫徹“以養為主,適當打頂”的采養方法,即在茶梢生長達到定剪高度以上后進行打頂采摘,主要是防止早采、強采和亂采。
3.2.2 生產茶園的輕修剪與深修剪技術 茶樹的輕修剪或深修剪是為了控制茶樹樹冠的高度和剪去細弱枝(雞爪枝)、復壯樹冠、提高茶樹育芽能力、擴大有效采摘面而制訂的修剪方式。輕修剪每年進行一次,在鄂東北丘陵崗地茶區,應該在上年秋季或次年春季的3月10日前完成;秋季修剪如果太早,容易抽出晚秋梢,這會在冬季遭受凍害,而修剪太晚,對春季名優茶生產將產生不利影響。深修剪一般間隔3~5年進行一次,每次深剪一般剪去樹冠面向下10~15 cm的所有枝條[10],以促發新梢。
3.2.3 衰老茶樹的重修剪或臺刈技術 根據茶樹衰老程度不同,采用重修剪或臺刈的方式,以達到增強樹勢和更新復壯茶樹的目的。重修剪應剪去茶樹高度的1/2~2/3,或離地30 cm處齊頭剪去;臺刈是在離地5~10 cm處剪去以上的全部枝梗。經過重修剪或臺刈的茶樹要注意肥水管理,正確培養樹冠,防止過度采摘。
4 鄂東北丘陵崗地有機茶園管理技術
4.1 有機茶園的土壤管理
土壤是有機茶生產的基礎,保水、保土和培肥土壤是有機茶園土壤管理的中心環節。有機茶園土壤管理強調以下技術措施:①茶園四周要建隔離溝,修筑等高梯田,茶樹等高條植;茶園內修筑竹節溝以攔截水土,防止水土流失。②建立合理的茶園生物覆蓋面,防止雨水直接沖刷土壤,增加雨水入滲率,減少地表徑流量。③茶園鋪草,對常規種植的三年生以下幼齡茶園和重剪、臺刈的改造茶園,要用秸稈、碎草等有機物覆蓋土表,從而改善土壤環境、培植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生物活性、減少水土流失和抑制雜草生長。④合理耕作,對于土壤肥沃松軟、無雜草、樹冠覆蓋率高的茶園,應實行減耕或免耕方式;對于土壤板結,雜草較多的茶園,要做到土壤淺耕與除草相結合、深耕與施基肥相結合,提倡使用生物手段(如放養蚯蚓等)來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11]。
4.2 有機茶園的施肥技術
有機茶園的肥料種類必須經過嚴格選擇,防止濫用。主要施用沒有受到重金屬、農藥及其他有害化學物質污染的或經過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如人類排泄物、家禽家畜排泄物、人工堆漚肥、海產品廢料等。可以施用天然的礦物質, 如礦硝、礦產鉀鹽(無水鉀鎂礬等)、白云石、磷礦粉等。可以施用由生物技術生產的有機液肥做葉面肥。允許施用經有關部門批準的持有生產許可證的正規廠家生產的有機茶專用肥;不能施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城市垃圾、工業廢水廢渣及其他污水等,禁止施用各種化肥,如尿素、硫酸銨、硝酸銨、氯化銨、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硫酸鉀、氯化鉀、各種復合肥、復混肥、稀土元素肥料、生長素以及化學合成的各種葉面營養液等。有機茶園謹慎施用的肥料包括硫肥和微量元素葉面肥,如硫酸銅、硫酸鋅、鉬酸銨、硼砂等,只有在缺素的條件下才可施用,但噴灑濃度要控制在100 mg/L以下[12]。
為確保有機茶高產優質生產,在幼齡茶園期間除了重視施用農家有機肥外,還必須重視間作豆科(Leguminosae)綠肥作物,以便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特性來提高土壤含氮量。如秋播的黃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大莢箭舌豌豆(V. sativa L.)及蠶豆(V. faba L.)等,春播的大葉豬屎豆(Crotalaria pallida Ait)、速生烏豇(Vigna cylindrica Skeels)、檉麻(Crotalaria juncea L.,)、伏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黑毛豆[Glycine max(L.)Merr.]、米豆[V. umbellata(Thunb.)Ohwi et Ohashi]等。在茶樹成園后要加強有機肥的施用,特別是施用養分含量高的有機肥,如茶子餅肥、魚粉、豆餅肥、蠶蛹、血粉、屠宰場下腳料、礦產鉀鹽、礦硝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施用有機茶專用肥。在茶樹生長季節, 為了促進茶葉增產和品質提高, 也可以葉面噴施由純生物技術生產的氨基酸液肥等。有機茶園允許施用的肥料一覽見表1,禁止施用的肥料一覽見表2。
4.3 鄂東北丘陵崗地有機茶園蟲害及凍害防治
鄂東北丘陵崗地有機茶園在生長過程中往往受到蟲害和凍害的影響,特別是冬季及早春的凍害對春季名優茶的生產及全年的經濟效益影響重大;在生長季節里,茶小綠葉蟬(Empoasca flavescens Fab.)、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茶毛蟲(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等時有發生,對夏秋茶及全年茶葉總產量影響較大。
4.3.1 蟲害防治 有機茶園病蟲害控制關鍵在于保持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其主要控制技術措施包括保護茶園生物的群落結構以維持茶園的生態平衡,優先采用農業技術措施以加強茶園栽培管理,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以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有條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礦物源農藥。①利用“林中茶”種植模式保護茶園生物多樣性,維持茶園生態平衡。在茶園周邊多種樹,茶園內行道旁種植遮陰樹,在風口處建防風林。②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加強茶園栽培管理。通過春季和秋季及時分批采摘茶葉可以帶走部分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卵并有效抑制茶小綠葉蟬、茶蚜、茶橙癭螨(Acaphylla theae Watt)的大發生;秋季9~10月施基肥可以滅殺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茶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和茶尺蠖已經入土中的蛹;冬春培土可以防止部分蟲卵和蛹繭的孵化與羽化;春茶后的5月在需要改造的茶園進行深修剪、重修剪或臺刈,秋茶后進行輕修剪等都可以有效抑制茶葉害蟲的大發生。另外,利用燈光與色彩誘殺害蟲、機械捕捉害蟲、選用抗病抗蟲品種、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曬土、清潔茶園、輪作倒茬、間作套種等農業技術措施,都可達到有機茶園防治蟲害的目的。如在5月下旬和9月下旬使用葉蟬信息素誘捕器誘捕假眼小綠葉蟬(E. vitis Gothe)雌雄成蟲非常有效。③積極倡導生物防治技術。在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有機茶園的病蟲害防治試驗中,利用生物農藥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 virus,Ecob NPV)液在1~2齡幼蟲期噴施濃度為2×1010PIB/L的稀釋液防治茶尺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還可在茶尺蠖幼蟲期噴施1 000倍蘇云金芽孢桿菌水劑稀釋液或100倍油劑稀釋液進行防治,效果也不錯;在夏秋季于茶毛蟲3齡期,噴施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opolyhedro virus, Eups NPV)制劑稀釋液能獲得良好防治效果。另外,通過保護茶葉害蟲的天敵如灰喜鵲(Azure-winged Magpie)、青蛙(Rana nigromaculata Howell)、蜘蛛(Araneida)、茶尺蠖絨繭蜂(Apanteles sp.)等都能取得一定的防治茶園害蟲的目的。④使用植物源農藥,如苦參堿、印楝素等,可有效控制茶小綠葉蟬和茶尺蠖的發生。
4.3.2 凍害防治 鄂東北丘陵崗地茶區主要生產春季名優綠茶,但茶園凍害對企業經營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如2008年春季的大雪使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早春名優茶產量下降了50%左右,名優茶的品質也大大下降。茶樹受凍后不僅生長受阻、產量下降,而且葉片花青素含量增加,成葉的邊緣變褐,葉片呈紫褐色,嫩葉出現“麻點”、“麻頭”等非綠色斑點(塊),造成茶葉滋味苦澀,品質下降幅度大,嚴重影響當季茶葉的經濟效益。所以應該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預防茶樹凍害,確保茶樹安全越冬,一旦凍害發生,要及時采取有針對性地挽救措施,使茶樹盡早恢復生長,從而保證茶園的持續穩定生產。①凍害預防的措施。茶園四周要設置防護林,夏季茶樹行內鋪草保墑,進入秋冬季對茶行深耕培土、重施有機肥等,接到凍害預報后及時準備熏煙材料并在凍害來臨前點火熏煙防凍,增強茶樹的抗寒能力。新茶園栽植茶樹的時間不應該在冬季完成,應該在3月種植較好,以避開冬季凍害。②凍害挽救的措施。茶樹一旦遭受凍害,就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挽救措施,使茶樹盡早恢復生長。在雪后的化雪時注意預防風害,可先除去茶樹上的雪,再覆蓋稻草或塑料薄膜等防止冷風凍害;在氣溫穩定回升后及時修剪,剪除受凍枝葉,及時補充肥水。如在2008年春季,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對28 hm2有機茶園進行了及時有效的凍害后處理,當年樹勢就得到了恢復,為來年的茶葉豐產奠定了基礎。
5 小結
以湖北省孝昌縣的管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有機茶生產基地為試驗點,針對鄂東北丘陵崗地發展有機茶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4年多的系統研究,將當地適合有機茶生產栽培與管理的技術逐漸補充、組裝配套,實現了系統化、規范化,完善了鄂東北丘陵崗地有機茶生產的主要栽培和管理技術體系。其技術要點如下:一是有機茶園建園的選址必須是茶園周圍的環境質量要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定植方式實行矮密型雙行種植方式,茶園的防護林隔離帶不可或缺;二是根據生產目的茶類的要求選用適合對路的優良茶樹品種,針對不同定植后茶樹年齡實施合理的樹冠培養及定型修剪技術,切實防止過度采摘;三是科學有效地實施有機茶園的土壤與施肥管理,嚴格選擇施用的肥料種類,重視施用農家有機肥,重視間作豆科綠肥作物,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結構、減少水土流失、抑制雜草生長;四是保持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先采用農業技術措施加強病蟲害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以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有條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礦物源農藥;五是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預防茶樹凍害,確保茶樹安全越冬,一旦凍害發生,要及時采取有針對性地挽救措施,使茶樹盡早恢復生長,從而保證茶葉的持續穩定生產。
參考文獻:
[1] 宗慶波,匡 勝.湖北省有機茶生產現狀與開發思路[J].茶葉,2002,28(2):62-64.
[2] 湖北省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 2010年湖北通過杭州中農質量認證中心認證有機茶[EB/OL].http:/// greenfood/tabid/614/InfoID/21781/frtid/583/Default.aspx,2011-04-11.
[3] 盧振輝,傅尚文,劉 新.有機茶無公害茶生產技術[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37-47.
[4] GB 3095-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
[5] GB 5084-1992,農田灌溉水質標準[S].
[6] GB 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S].
[7] NY/T 5197-2002,有機茶生產技術規程[S].
[8] 吳月德.有機茶栽培土壤管理和施肥技術[J].福建農業,2012(2):9.
[9] 俞永明.無公害茶的栽培與加工[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10] 徐 勇.茶樹修剪技術小議[J].茶業通報,2012(1):27-28.
篇3
關鍵詞:油茶;栽培;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7008602
1 引言
油茶屬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與油橄欖、椰子及油棕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的主要產品是茶油,由于其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含量低,長期飲用對預防心血管硬化、心血增高有顯著的作用,所以被譽為“東方的橄欖油”。油茶一般3年掛果,5~7年進入盛果期,盛果期長達幾十年。
樅陽縣雨壇專業合作社2010年引種栽植30畝油茶(皖潛1號,皖潛2號),經5年多的科學栽培管理,現在所有茶樹都已掛果,根據標準地采摘鮮果折算畝產達604.5 kg,其表現性狀良好,由此可見,油茶適合樅陽縣丘陵及山地大面積推廣栽培,現將其栽培管理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2 主要造林技術
2.1 苗木的選擇
2.1.1 選用優良品種及科學配比
苗木的質量是影響茶園建園的關鍵,因此選擇油茶苗木必須采用省林業廳審定適合當地的良種,如長林系列、大別山系列、皖潛1號、皖潛2號等。
又由于油茶是異花授粉植物,為提高油茶坐果率,每片油茶園至少要選擇3個以上花期,果實成熟期盡量一致的優良品種,比例一般按2∶2∶1或1∶1∶1混種。
2.1.2 選擇壯苗種植
嫁接苗非帖木萌芽苗,一年生優良嫁接苗高20 cm,二年生嫁接苗高25 cm,地徑0.35 cm,根苗必須根系完整,無病蟲害(表1)。
2.2 油茶園的選址
油茶對造林地要求不甚嚴格,凡生長有映山紅、杉木、茶樹、馬尾松等植物的丘陵、山地均可作為油茶造林地.為實現高產穩定,油茶林地應選擇紅壤、黃壤、紅黃壤地,土層深度60 cm以上,土質疏松、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地下水位在1 m以下,pH值4.5~6.5。海拔高度100~500 m的低山丘陵地區,應選擇陽光充足的陽坡和半陽坡,坡向以南向、東向或東南向為好,所選林地要開闊,無寒風,坡度25°以下的中下坡為宜。
2.3 科學整地
在造林前一年秋冬季進行整地,根據立地條件、地形、坡度以及林糧間作的要求,因地制宜進行全墾、帶墾或穴墾。凡坡度在15°以下,水土流失不嚴重,林糧間作的都可采用全墾整地,進行全面深挖,清除樹根、石塊等雜物,然后挖穴,坡度較大的宜采用沿水平線帶狀整地或水保魚鱗坑整地,帶寬1~1.5 m,帶與帶間隔1.5m的草埂,防止水土流失,穴要排成品字形,以便層層攔蓄水土,穴的規格為60 cm×60 cm×60 cm,株行距為2 m×3 m或3 m×3 m。
2.4 回填
在栽植前一個月進行,在每穴施雞糞、牛糞、菜籽餅等農家肥2~5 kg,填土拌勻,回填待栽。
2.5 造林
油茶造林有直播、植苗及扦插方法,但以植苗最為普遍。植苗在冬、春季均可,最好早春,輕粘土宜陰天栽,沙壤土宜雨天栽,壤土宜雨后晴天栽,植苗時,穴土要細碎,苗干要端正,略為深栽,根系舒展,分層密接,上覆松土,對于營養杯苗,盡可能保持營養土不被破碎,避免傷及根系。不同品種的油茶苗,要按比例混合栽植,嫁接苗的栽植深度以嫁接口露出地面為宜。
3 撫育管理
3.1 及時補植及培蔸
發現缺株和病株,要以同齡壯苗補植,并加強管理,使補植苗與林地幼苗生長基本保持一致。同時對未栽正的或根系的苗木要及時扶正及培土。
3.2 除草松土
一般要連續撫育3年,每年撫育兩次,主要是除草、松土、培蔸、培土和擴穴。第一次在5~6月份,第二次在8~9月份。松土深度以3~5 cm為宜,要求不傷根、皮、枝;蔸邊淺,冠外深,對成年油茶每年冬季結合施肥深挖一次,墾復深度以20 cm以上為好。
3.3 實行林糧間作,以耕代撫
新造油茶林地,可在林內間種豆科、花生、綠肥等矮桿作物,忌用藤蔓作物。結合作物管理,以耕代撫,促進幼樹生長。間作距離樹蔸50 cm以上。
3.4 合理施肥
幼林施肥以氮肥為主,配合氮磷鉀肥,定植當年6~7月份根系恢復后,適當澆些稀薄的人糞尿,或每株施25~50 g的尿素或專用肥。不宜過多,以免造成肥害;第二年3月份新梢萌動前施速效肥,每株100~400 g;12月上旬以每株5 kg土雜肥或人畜糞肥為越冬肥,隨樹體增長,施肥量適當增加,5~7年后進入盛果期。3月份施速效肥,每株5~10 kg,11月份施農家肥每株10~15 kg,每次施肥采取環狀溝施,即沿樹冠投影外緣挖深30~40 cm的環狀溝或半月形溝,把肥均勻放入。
3.5 整形修剪
(1)1~2年幼樹保留春梢,培養主枝和副主枝。
(2)定干一般主干高80~100 cm,促進樹體的生長發育,形成飽滿分枝,均勻的樹冠,控制油茶早期結實,促使部分用于抽發壯枝,擴大樹冠。
(3)4~5年后中下部內膛枝可讓其適當掛果,把上部花芽抹去,幼樹修剪宜輕,除去腳枝、病蟲枝外,密生枝、高叉枝、重疊枝可根據實際情況酌量合理修剪。
(4)修剪應在茶果采收后到春梢萌發前進行,以早春為好。
(5)修剪的步驟是:先剪下部,后剪中上部,先修冠內,再修冠外,要求小空,內飽外滿,左右不重,枝葉茂繁,通風透氣,增大結果體積。
(6)修剪一般向陽宜輕剪,陰坡要重剪,密林重剪,稀林輕剪,冠下重剪,中上輕剪或不剪,幼樹輕剪,同時油茶是梢頂開花結果,所以只能疏刪,不能短截。
(7)修剪的剪口要平滑,剪下的病蟲枝,寄生枝應盡快搬到林外燒毀。
3.6 蓄水保土
為防止水土流失,油茶行間應沿水平方向開挖竹節溝,溝寬40cm,深50cm,節長1~2 m,每年在墾復油茶樹時,結合清理溝內雜物與淤泥。
3.7 保護和引放土蜂
在土蜂多的地方要保護土蜂,在向陽坡可以人工引放土蜂,通過土蜂傳媒,促進油茶異花授粉。
4 主要病蟲害防治
4.1 主要病害
(1)炭疽病,主要在果實、葉、枝和樹干上發病,造成果實開裂,果實和葉片的大量脫落,枝條死亡,樹干潰瘍等,嚴重影響樹體生長和茶果產量,甚至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①冬季用50%多菌類,可濕性粉劑500倍液;②夏季在發病期用50%退藥特可濕性3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內吸性殺菌劑防治。
(2)軟腐病,由真菌引起,主要在果實、葉、芽和梢上發生造成大面積落葉落果,芽梢枯死,通常3~6和10~12月為發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主要通過營林和管理措施,改善通風條件的預防為主。用1%波爾多液50%多菌靈300~500倍液。
(3)根腐病,主要為害一年生苗木,先侵染苗木根部,患病組織初期褐色,后長出白色綿毛狀物,受害苗木根部糜爛,葉片凋落,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發病后盡可能清除重病株,以熟石灰拌土覆蓋或50%退菌特,50%多菌靈等澆灌根莖處。
4.2 害蟲的防治
能造成經濟損失的油茶害蟲主要有以油茶尺蠖和茶毒蛾為代表的食葉害蟲,包括刺蛾類、蓑蛾類、金龜子類和葉甲類;以茶梢尖蛾和油茶綿蚧為代表的枝梢害蟲,包括油茶蛀梗蟲和蚧蟲類;以藍翅天牛為代表的蛀干害蟲;以及種實害蟲茶籽象甲等。防治措施應綜合考慮如下幾點。
(1)采用綜合治理的措施,從加強營林管理,增強樹勢破壞和惡化害蟲的生存和為害環境,通過修剪、清除或減少病蟲枝、過弱枝,削除越冬害蟲,采用生物防治,保護 。
(2)對鱗翅目和銷翅目等食葉性害蟲,可在2~3齡時用90%敵百蟲,50%辛硫乳油等防治有較好效果。
(3)對蚜蟲和介殼蟲等刺吸式害蟲,可用40%樂果乳油或氧化樂果乳油防治。
(4)對茶梢蛾等鉆蛀害蟲,在成蟲盛發時,卵初孵化時或幼蟲在轉移柱梢盛期以40%氧化樂果等強滲透內吸作用化學農藥噴灑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余付本.安徽省鄉土樹種造林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篇4
關鍵詞 龍泉金觀音茶園;栽培;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7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7-0052-01
龍泉金觀音茶園是選擇茗科1號、金牡丹等茶樹良種開發的適制烏龍茶、紅茶的新茶園。近年來,龍泉市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憑借名校院所的科技支持,引進了茶樹良種茗科1號等新品種,成功地開發了龍泉金觀音烏龍茶、紅茶產品。現栽培的面積已近2 000 hm2,企業和農戶的栽培管理水平日漸提高。現將龍泉金觀音茶園栽培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1 高標準建園
選擇茗科1號、金牡丹等茶樹良種。龍泉金觀音茶園應選擇在海拔900 m以下、坡度25°以下山地或丘陵地,地塊內無潴水,集中連片、有規則的緩坡較為理想。采用雙行單株條植或單行條植的方式進行種植。雙行單株條植即大行距1.5 m,小行距26~33 cm,叢距25 cm,每叢植茶苗1株,種植茶苗的密度在6.0萬株/hm2以上。單行條栽茶園:種植的行距在150 cm左右,叢距33 cm左右,種植密度約19 950叢/hm2,每叢種2~3株,共需苗6.0萬株/hm2左右。對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對于茶園內的排灌溝和蓄水溝,應合理地進行設置,確保茶園達到旱可灌、澇可排的目的。龍泉金觀音茶園應及時建立噴灌系統,這點尤其重要,其是龍泉金觀音烏龍茶秋茶品質和產量的有力保障。根據往年觀察,山地茶園由于缺水造成品質最好的龍泉金觀音烏龍茶秋茶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的情況時常發生,致使當年效益減少近1/2。因此,有水源條件的茶園盡量安裝噴灌系統,以保證茶園的高產高效[1]。
2 合理施肥
龍泉金觀音茶園在生產中應重視有機肥的施用,配施磷、鉀肥或茶葉專用肥,減少氮肥的施用。一般在全年茶季結束后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施用一定量的復合肥,以促使茶梢的健壯生長,增加葉片的厚度,豐富茶葉內的物質含量,增加茶葉產量,與常規施肥的茶園相比,茶葉產量增加可超過15%。全年茶季結束后進行施肥,可在茶園耕鋤的基礎上進行,施有機肥3.00~3.75 t/hm2、過磷酸鈣225~375 kg/hm2、餅肥2 250 kg/hm2、硫酸鉀150~225 kg/hm2。對于幼齡的茶園,可適當地減少施肥量,施肥時在離茶樹根頸部的15~45 cm處挖深20~25 cm的條形溝;對于成年的茶園,應適當地增加施肥量,施肥時在茶行間挖深20~30 cm的條形溝,施肥結束后應及時地覆土[2]。
3 病蟲害防治
龍泉金觀音茶園以生產紅茶和烏龍茶為主,烏龍茶鮮葉要求一定的成熟度,鮮葉留養時間長,與生產綠茶茶園的病蟲種群不同,防治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龍泉金觀音茶園以農業防治、生物物理防治為主,注重茶園生態建設,強化茶園對病蟲害自身的調控能力。主要利用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等綠色防控技術,盡量壓低蟲口基數,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確保茶產品的質量安全。一般可放置粘蟲板450張/hm2,可有效地對茶園的害蟲進行防控。
4 采摘技術
4.1 茶葉采摘期調控
對于幼齡的茶園,應及時地進行定型修建,一般在茶苗的平均高度超過20、40、50 cm時分別進行,剪口的高度分別控制在與地面的高度15、30、40 cm以上,同時配合增施肥料、采高養低等措施,迅速地對茶園樹冠的覆蓋率進行提高,培養出豐產樹冠,保證茶園的早產與高產[3]。對于成齡的茶園,其修剪應該在夏茶后進行,修剪后可促進高檔春茶、秋茶產量的提高,有效地減少了夏暑低檔茶的產量,增加整體的經濟效益。夏茶后修剪的作用:一是控制好茶樹的高度,使金觀音茶樹不會太高,不易老化;二是調節、控制秋茶的采摘時期。龍泉金觀音烏龍茶采摘時間以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為宜。夏茶后適時修剪可避免秋茶采摘過早,影響品質,或采摘過遲造成凍害,影響產量。一般情況下,修剪后52~58 d秋梢即可達到龍泉金觀音烏龍茶的采摘標準。因此,秋茶采摘的時間要根據夏茶后修剪時間、輕重以及氣候條件、茶園管理水平而確定,而確定夏茶后修剪時間是至關重要的[4-5]。
4.2 采摘方法
根據生產茶的種類,確定合理的采摘方式。根據季節的適制性,春季前期生產龍泉金觀音紅茶,后期生產龍泉金觀音烏龍茶;夏季生產低檔紅茶,秋季生產龍泉金觀音烏龍茶。生產上,同時需要對市場供求及勞動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以確定生產茶類。龍泉金觀音烏龍茶在采摘時應根據采摘的標準進行,做到“樹冠內、外分批采,成熟一批,采摘一批”,達到提早采摘、延長采摘季節、提高鮮葉勻度的目的。對于多茶類的生產地塊,在春季進行采摘時,應先采摘茶樹上細嫩的芽葉進行紅茶的加工,待留在樹上的單片葉具有一定成熟度后再采摘進行龍泉金觀音茶的制作,以提高多茶類茶園的整體效益。夏茶的采摘應按照紅茶的標準及時進行,秋茶按烏龍茶的采摘標準進行。春季紅茶要求細嫩采,夏茶按1芽1葉或1芽2葉及時采。用于制作烏龍茶的鮮葉對成熟度和均勻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在中小開面2~3葉時進行,在天氣晴好的情況下于9:00―16:00進行采摘,(下轉第55頁)
(上接第52頁)
此時采摘的鮮葉質量最佳,一般不宜在陰雨天進行采摘。龍泉金觀音烏龍茶的采摘應做到分批采摘,以保證每一批采下的鮮葉原料的嫩度及葉片的大小基本一致,以有利于后期的加工。當茶園中10%~15%的芽梢已達中開面時即可進行采摘,在春季,茶青具有較好的持嫩性,采摘時應以中開面為主;秋季氣候干燥,嫩梢的持嫩性不佳,采摘時應以小開面為主。
5 參考文獻
[1] 焰,呂立哲,汪威江,等.機采茶園栽培管理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8(3):42-44.
[2] 葛晉綱,劉海洋.茶樹栽培及茶園管理技術的研究動態與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0(25):13659-13662.
[3] 毛貴飛,郎進寶,汪碧麗,等.茶葉生產的發展與衰老茶園改造[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S1):94.
篇5
【關鍵詞】循證護理;腫瘤手術;無瘤技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umor free techniqu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0, 150 patients with tumor were treated with tumor free technique surgery. The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ermed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and regular nursing group. Compare these two groups with operation time, the average length of time in hospital, degree of satisfaction, health knowledge score and 1 year survival rate. Analyze the survey results. Results: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as much lower than the regular nursing group in operation time, the average length of time in hospital, but much higher than the regular nursing group in degree of satisfaction, health knowledge score and 1 year survival rate. Conclusion: Using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umor operation with tumor free technique can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 and 1 year survival rate. Nursing effect is satisfactory.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 Tumor operation; Tumor free technique
循證護理(EBM)是醫學護理領域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觀點和思維。我國臨床護理實踐經驗證實循證護理在臨床中應用效果良好。無瘤技術是應用于腫瘤治療過程中一種技術,其目的在于減少和防止癌細胞沿血道、淋巴道擴散以及癌細胞創面種植,有效防指腫瘤的醫源性擴散與種植,提高腫瘤的手術治療效果。目前,EBM也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腫瘤手術無瘤技術配合過程中。現對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腫瘤手術無瘤技術的配合中循證護理應用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150例采用無瘤技術進行手術治療的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160例腫瘤患者中男性88例,女性62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35.1歲。腫瘤患者中患消化道腫瘤者78例,婦科腫瘤36例,骨癌12例以及頭部腫瘤14例。將所有腫瘤患者隨機分成循證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所患腫瘤類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比較循證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患者在等候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滿意度、1年生存率和護理知識方面的情況。護理知識評價包括術前用藥目的、術前備皮、飲食要求、術后活動要求、減輕疼痛方法等,按打分計算,滿分為100分。對于患者滿意度調查,在患者出院前請其填寫調查表,結果以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5個級別反應。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處理,運用t檢驗及卡方檢驗,P
2 結果
循證護理組的手術等候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常規護理組,兩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惡性腫瘤患者在進行腫瘤手術過程中造成的腫瘤細胞種植或轉移會給腫瘤患者的手術的成功率及手術治療效果帶來嚴重的影響,直接威脅著腫瘤患者的生命。目前,醫學領域逐漸發展起來的無瘤操作技術可以避免或者減少腫瘤手術過程中人為因素造成的腫瘤經血行轉移或局部腫瘤細胞的種植,以期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后,盡量延長腫瘤患者的無瘤生存期[1]。近年來護理領域中備受人們關注的循證護理是指以有價值、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依據,提出護理過程中的問題,尋找醫學研究中實證,運用實證,為患者們提供整體化的護理,在注重統一化護理行為的同時又不忽視個體化的護理[2, 3]。在腫瘤手術無瘤技術配合中我們運用循證護理的方法,收集無瘤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惡性腫瘤手術的種植轉移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針對影響無瘤技術的各種因素制定并實施腫瘤手術無瘤技術配合方法。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循證護理后,循證護理組的手術等候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常規護理組;而循證護理組的滿意度、1年生存率及護理知識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該結果說明循證護理可以彌補傳統護理的不足,有效提高手術護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在尋求和運用證據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護士們的業務水平。另外,做到有法可依,不僅維護患者的利益也維護護理人員自身得合法權益。因此,循證護理在腫瘤手術無瘤技術配合中的應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玉梅. 我國臨床實踐中循證護理的運用情況與影響因素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 2007, 22(11): 981-983.
2、陳慧芳, 項國梅. 惡性腫瘤手術無瘤操作技術的配合體會[J]. 實用護理雜志, 2002, 18(10): 26.
篇6
摘要:介紹了茶樹菇的高產栽培技術,以期指導菇農在茶樹菇栽培中解決污染率高、產量低、品質差等問題。
茶樹菇(Agrocybechaxinggu)又叫茶薪菇、茶菇、楊樹菇、柳松菇、柱狀田頭菇,其營養豐富,香味濃郁,味道鮮美,是一種具有開發前景的珍稀食用菌。近年來,武夷山市茶樹菇栽培規模逐漸壯大,形成了茶樹菇產業。但由于茶樹菇栽培歷史不長,在栽培中仍存在污染率高、產量低、品質差等問題。現將其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栽培季節
茶樹菇通常在春、秋季栽培出菇,但當季出不完菇,需經越夏、越冬處置,到氣溫適宜時,菌袋才能出完菇。這不僅使菌袋營養損耗大,而且降低了栽培設施、資源的利用率。因此,武夷山市栽培茶樹菇,選擇在冬季或秋未冬初進行,經冬季和早春季發菌,菌絲即可長滿全袋,待春季氣溫回升適宜出菇時,即可進行催蕾出菇管理。這樣出菇期長,基本上當季可出完菇。具體時間安排在10~11月制袋接種,翌年4~10月出菇。
二、制袋
1原料
茶樹菇是一種對纖維素、木質素分解能力較弱的木腐菌;氮源豐富,生長速度快,出現原基及子實體速度快。因此,用麩皮和玉米粉為佳;用棉籽殼比用木屑效果好,產量高;木屑用細木屑為好,需經曬后貯存備用。
2培養料配方
棉籽殼62%,雜木屑15%,麩皮20%,碳酸鈣1.5%,石灰1.5%,掌握培養料含水量63%~65%。
3配料、裝袋
棉籽殼在制袋前3~4d,按料水比1∶1.2加入水,堆積發酵,翻堆2次備用。裝袋前按配方加入其他原料,干拌2次,使原料充分混合均勻后再加水攪拌2次,調整培養料含水量達65%左右,以捏緊料有少量水滲出為準。采用15cm×30cm的栽培袋,每袋裝干料300g。
4滅菌
采用常壓滅菌。在滅菌前期,需排盡灶內冷氣,待灶內溫度達100℃開始計時,維持100℃24h后,再悶4h退灶,冷卻到30℃以下方可接種。
5消毒接種
接種室在接種前用氣霧消毒劑消毒,菌袋置接種室內的接種箱中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每袋菌種可接30~40袋栽培袋。
三、保溫發菌
將接好種的菌袋,搬入培養室進行排場堆疊,一般6~8層,覆膜。發菌15~20d后,接種口菌絲向四周蔓延,封鎖料面,此時應進行翻堆檢查。在發菌過程中要翻堆散熱,互換位置,使發菌均勻。若遇霜凍天氣,培養室需加溫,以促進菌絲生長。發菌室要經常通風換氣,但要注意不能使溫度產生波動。冬季發菌,長達3~4個月,營養積累豐富,出菇質量好,產量特別高。
四、出菇管理
1催蕾出菇
利用晝夜自然氣候溫差及通過人為創造的干濕差,進行強刺激,3~5d后,菌袋表面出現點點細雨水珠,經2~3d后即可出現密集的白色原基,接著分化成大批菇蕾。
2溫度管理
出菇場所溫度宜控制在18~24℃,讓菇蕾充分生長發育,形成大批優質菇。出菇階段溫差不宜大,棚內溫度要相對穩定。
3濕度管理
在出菇階段,水分管理以輕噴勤噴“空氣水”為原則,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0%~95%,晴天可噴霧5次,以保持覆蓋報紙濕潤水不下滴為宜;天氣潮濕時可減少噴水次數。轉潮階段,相對濕度要適當降低,停止噴水數日,讓菌絲恢復生長。茶樹菇生長期間,要切實協調好保濕與通風的關系。
4出菇管理
當菇蕾出現,原基形成珊瑚狀,淺褐色,菌柄長到一定長度時,要把袋口反卷3~5cm;隨著菇蕾的長大,逐漸拉直袋口,直到采菇。茶樹菇具有趨光性,且CO2可促進菌柄伸長,故茶樹菇在生長發育期間,要注意袋內空氣和散射光的調節,以提高茶新菇的商品價值。
5補水
茶樹菇原基出現后,料面一直暴露于空氣中,培養料易失水,所以要經常保持栽培場所的空氣濕度在90%左右,但不可一直處于這種狀態,可采用干干濕濕的管理辦法。當采收2批菇后,培養袋明顯變輕,必須向袋內補充營養液。
五、采收與加工
1采收
當菌蓋邊緣顏色較淺,菌膜未破或微破時即可采收,采收時握住整叢菌柄輕旋拔出,摘除殘留的菇根,再次把袋口捏攏,在料面上造就一個出菇的環境,養菌7~10d,等第2批菇蕾出現時,再把袋口打開。室內溫度控制在16~26℃。長過2潮菇后,可進行脫袋覆土,澆灌營養液,或倒頭出菇。每袋可產鮮菇400g左右。
2加工
茶樹菇采收后去雜質和殘根,進行分級,立即放到冰庫冷藏,保鮮出口。茶樹菇子實體細而長,易烤干,烤干分檢后,及時裝入塑料袋內,密封裝箱。
六、病蟲害防治
6.1雜菌污染防治
茶樹菇栽培過程中主要病害是雜菌污染。茶樹菇菌袋的雜菌污染率較其他菇類高。常見的雜菌主要是綠色木霉、鏈孢霉、青霉、黃紅曲霉等競爭性雜菌。尤以綠色木霉危害極大,一旦受污染,可致菌袋報廢。防治方法:①拌料時從加入麩皮裝袋至上灶,時限不超過6h,防止基質變酸;②滅菌溫標控制在100℃后持續24h;③搬運過程防止料袋破孔;④選擇晴天夜間進行接種,嚴格無菌操作;⑤發菌培養注意控溫、防潮、通風、避光;⑥按期翻堆檢查,發現雜菌污染及時處理。
篇7
關鍵詞 茶樹栽培技術;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1-0328-02
關于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教學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農學專業高職教育起步較晚,因此在實踐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制約了該校農學專業的發展。為此,筆者以《茶樹栽培技術》課程為例,總結了該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措施,現將教學目標、方案、質量標準介紹如下。
1 制定實踐教學目標
《茶樹栽培技術》課程培養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茶樹栽培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從事實際工作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培養職業道德高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積極啟動了“雙證書”教育制度,通過實踐教學設置單項生產實訓及綜合生產實訓,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及校外實訓茶園,可以使學生掌握茶樹栽培的各項生產實踐技能,通過參加職業技能考核,獲得職業技能證書,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的崗位適應能力。
2 修訂實踐教學方案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漸漸提高,已經從看重學歷逐漸轉變成看重個人的工作能力和經驗,因此這就要求廣大高職院校在對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抓好學生對課堂中學習的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其能夠充分有效地鍛煉自己,使其在未進入社會之前就具有一定的處事能力、職業技能,提高其綜合素質。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各個高校認真、科學制訂實踐教學方案,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1]。
2.1 增加實踐課時數
實踐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應用,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2]。因此,在進行教學改革時,應當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偏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實踐教學環節的傾向,深刻認識實踐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特殊作用,在教學計劃中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地位,以強化實踐教學來構建創新人才培養的扎實基礎。
盡量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創造機會讓其自己動手操作,且實踐課程隨農時而定。比如,《茶樹栽培技術》課程安排在第3學期,但是對于該課程考核持續全年,即根據茶樹的生長季節特性開展茶樹栽培、種植、修剪、采摘、病蟲害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實踐訓練,根據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記錄學分。
2.2 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茶樹栽培技術》根據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和課程目標,采取先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后建立理論教學體系,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于農業生產實踐之中的原則,把臨滄茶園企業員工具備的職業知識目標、職業能力目標、職業道德目標,分別定位于實踐教學環節之中,以理論教學、生產實訓、綜合實訓為主線,構建茶樹栽培學的教學體系,創造“工學結合”的仿真性,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實踐環節包括生產實訓教學和綜合生產實訓教學。
2.2.1 生產實訓教學。在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的基礎上,根據時間和教學大綱,在校內生產基地進行實訓,由指導教師安排實訓的目的,并將學生分組,使其能夠初步掌握一些茶樹栽培的技術,有利于其今后的實踐實習。
2.2.2 綜合生產實訓教學。該環節在第4學期開展,是對生產實訓教學的進一步鞏固,明確學生實訓的實習內容及目標,使其能夠單獨完成個人的任務目標。在該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其能夠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其獨立處事能力,若最終學生還是不能自己解決問題,教師要對其進行指導,跟學生一起分析問題,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2]。
2.3 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2.3.1 校內實訓基地。為了實現校內生產性實驗實訓與校外頂崗實習有機銜接與融通,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高度重視校內實訓室及實訓基地建設。按照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實驗實訓條件建設要求,以生產性、開放性、共享性、示范性為目標,學校先后投入逾335萬元用于實訓室及實訓基地建設。現有校內建有茶葉生產加工實訓室、茶葉審評實訓室、茶葉生物化學實訓室、茶葉深加工實訓室等4間,茶樹扦插苗圃、生產茶園實訓基地2處。
2.3.2 校外實訓基地學校應該主動去營造各種機會,拓展校企之間、校際之間、學科與科研單位之間的合作,通過互惠互利的原則,穩定實習基地,為學生實踐與創新提供平臺,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和創造精神非常有利。目前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已與云南滇紅集團、云南瀾滄江企業集團茶葉分公司、云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云南和成集團茶葉有限公司、臨滄市茶葉科學研究所、永德銀竹茶廠、臨滄市銀尚茶葉有限公司、臨滄健身茶葉有限公司等10家茶葉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穩固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2.4 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2.4.1 “師帶徒”法。在茶園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或技術員,直接指導學生實訓。例如:在茶樹無性繁殖、嫁接、樹冠修剪、茶葉采摘等生產環節,學生跟著做,接受快,效率高,效果好,能夠達到實訓目標,形成學生自己的工作習慣。
篇8
關鍵詞 普洱大葉茶;無性系;良種;栽培新技術;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5-0059-03
普洱大葉種茶樹是制作傳統名茶普洱茶和滇紅茶的優質茶樹品種,茶樹栽培技術會直接影響茶葉鮮葉的產量和品質,進而影響成品茶的質量,導致茶農和茶企經濟效益的下降。近年來普洱、西雙版納茶區廣大茶葉科技工作者在茶樹扦插育苗、品種搭配栽培組合、樹冠結構造型、成年茶園修剪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栽培技術創新,并在幼齡茶園建立于茶苗培育實踐中,檢驗了“彎枝”對幼齡茶園樹冠造型的作用效果。從不同茶園、不同樹齡的茶地采集的標本,分析了根系狀態與樹冠生長長勢的關系,提出了相應的栽培方法。
1 普洱大葉茶的生物學特征特性
1.1 根的特征特性
普洱大葉茶樹屬云南大葉種,其根分直根系(種子育苗)、須根系(扦插育苗)2類。直根系由主根、側根、須根、吸收根組成;須根系苗期至幼年期的茶樹沒有主根。目前普洱市發展茶園主要是推廣無性系良種,采用扦插育苗。扦插苗木無主根,但定植若干年后,隨著定植入土方式不同、土壤狀況不同、耕鋤管理差異,須根逐漸轉化、退化,形成1~3根直根,直根的長度可伸長到250 cm以上,這些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影響了茶樹的生長發育,從而影響了茶葉的質量和產量。從采集到的同一茶園的茶樹標本根系可以看出,根系生長良好的,其枝葉生長茂盛,真實體現出“根深葉茂,本固枝榮”。茶樹根系生長要求土壤深厚,有效土層應達100 cm以上,地下水位在100 cm以下,通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達1.5%以上,pH值4.5~6.5,深耕改土,深施有機肥料是保證茶樹根系良好生長的重要保證[1]。
1.2 莖的特征特性
普洱大葉茶樹是典型的喬木型,植株高大,分枝部位高。茶樹幼年期頂端優勢十分明顯,但此時可塑性較強,可通過人為干預改變其生長的頂端優勢,促進合軸分枝。筆者通過多地茶園調查認為,經3~5年人為修剪后進入投產期的茶園,茶樹生長已經逐漸失去了明顯的頂端優勢。因而,在樹冠造型與培養上要盡量擴大樹冠采摘面,形成立體造型,就可能實現優質豐產。
1.3 樹冠的特征特性
良好的茶樹樹冠結構是優質、高產、高效的基礎。一般優質、豐產樹冠應具有分枝結構合理、莖枝粗壯、高度適中、樹冠寬廣、茂密,樹冠面上有一定的載葉量。大葉種茶樹第1分枝離地面較高,云南茶區多數是開墾梯臺種植,普遍將樹冠高度提高到80~100 cm,幅面寬度達到130~180 cm,考慮到大葉種生長的頂端優勢問題,樹冠采摘面均采用平剪,這樣的樹冠形成后,樹冠面上的葉層集中,厚度不夠,冬季修剪后葉片更少,看上去光禿禿的,嚴重影響茶樹的生長和翌年的產量,而且樹冠下部枝桿,光照過多,苔蘚、地衣生長危害嚴重。另外,臺地茶園采茶只能站在臺地的內側一邊,當采摘面達到160~180 cm時,因采不到外側的茶葉,只能在茶行樹冠面上每隔250~300 cm剪開1個半圓形缺口以便采摘外側邊緣的鮮葉。這樣一來,樹冠實際采摘面積自然減少很多,導致茶葉產量的下降。
原云南普洱茶樹良種場研究員肖時英教授,退休后創立“普洱市時木茶廠”進行“立體生態茶園”建設研究,茶樹種植方式由原來雙行、小行距40 cm,擴大到80~120 cm;樹冠修剪由平面修剪改成1個平面和1個斜面組合的立體采摘面,使茶樹采摘面擴大到200 cm以上,可站在梯地內外兩側采茶,采摘面積比對照擴大1倍以上,茶葉產量也增加了1倍。經過比較,平面樹形產量為2 766 kg/hm2,而立體樹形產量則達到了5 611.5 kg/hm2。筆者對該茶園調查后發現,茶園內茶行整齊,無缺株斷行現象,茶樹長勢良好,枝葉繁茂,苔蘚地衣極少,病蟲危害輕微。該種植方式是目前普洱大葉茶最先進的栽培方式。
2 茶樹無性系良種栽培新技術
2.1 茶樹扦插育苗技術的創新
原來的扦插育苗,是在要求施入基肥的“熟土”上面鋪1層3~5 cm的無菌“心土”保障插穗正常生根,而后的生長從下面吸收養分成長育苗。現在的方法多數采用鋪墊“完全心土”育苗。選擇水稻田或其他平整的旱地(選擇旱地時在地面上鋪1層農用薄膜,兩端完善排水系統),用木板、竹笆或磚圍邊做苗畦,上鋪20~25 cm的“心土”,提供苗期全程生長,保障不受土壤病菌感染[2]。
2.2 茶樹品種搭配與組合種植技術的創新
建設新茶園,選擇早、中、晚生品種搭配。普洱市時木茶廠肖時英教授創新的一帶茶行種植2個茶樹品種,經過10多年的生產試驗證明,其生產效果十分明顯,結合錯時修剪,較好地緩解了春茶“洪峰期”的問題。
2.3 茶苗種植時,根系入土方式對茶樹生長的影響
筆者從不同地方、不同樹齡的茶園采集到幾十株茶樹標本,觀察分析發現,茶樹的生長發育與種植時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關系密切,以根系分布均勻、斜向土壤深層的長勢最好。
2.4 茶樹幼年期樹冠培養方式的創新
一般茶樹幼年期樹冠培養采用3次定型修剪,耗時3年。筆者帶領學生在云南熱帶作物職業學院新茶園進行茶樹樹冠培育試驗,將第1次定型修剪改為“彎枝”,有效地降低了大葉種茶樹的分支高度,10 cm以下分枝達到3~5枝。普洱市原生茶葉公司在倚象鄉茶葉基地進行生產試驗,第2年用“雙杠”將茶枝壓向臺地兩側(代替第2次定型修剪),使樹冠寬度迅速擴大,臺面生產小枝迅速增多,2年完成樹冠培養標準,實現投產。
2.5 大葉種茶樹樹冠形態結構的創新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云南大葉種茶樹頂端生長優勢強,只能平修剪或凹形修剪。茶學專家肖時英教授在自己種植的茶園進行樹冠造型研究,將樹冠修剪成1個平面和1個斜面的立體造型(類似“廠”字形),使樹冠采摘面擴大了1倍以上,而且可以方便地站在臺地兩邊采茶和耕鋤管理,有效地改變了茶樹的頂端優勢,產量倍增。
2.6 生產茶園修剪時間錯開的創新
茶園內種植不同萌發期的品種,可以錯開春茶洪峰。普洱市時木茶廠肖時英教授將立體樹冠的兩邊分別在當年秋冬季和翌年春茶后修剪,更加有效地實現了對茶樹萌芽的調節和控制。同時,通過修剪深度的掌握,解決了春茶集中猛發和茶芽細小難采的問題。
3 普洱大葉茶栽培新技術的實施
3.1 茶樹扦插育苗技術
茶樹是異花授粉作物,后代變異大,茶樹良種都采用扦插育苗。云南大葉種茶樹扦插育苗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制定省級地方標準。有關常規育苗方法程序的資料介紹較多,這里不再多說。筆者調查認為,培育壯苗重點在3個環節:一是插穗枝條的培養;二是扦插的土壤選擇;三是扦插后的管理。影響插穗發根的主要因素有:茶樹品種、插穗的老嫩程度、枝條的粗細與長短、插穗留葉量、腋芽動態等內因和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等外界環境因素。筆者調查發現,生產上常出現的問題是插穗扦插后開花多的現象。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枝條生長中的“階段發育”問題,其次是母樹的C/N營養平衡關系。階段發育問題可通過對母樹的深修剪,降低階段發育年齡,同時增施氮肥,抑制花芽分化,減少開花,從而降低插穗養分損失,培育壯苗[3]。
為避免茶樹根結線蟲病的危害,目前育苗多采用鋪“完全心土”育苗。一般選擇交通方便的水稻田作育苗基地,用其他旱地育苗時可用無毒、無害的農用薄膜隔開。鋪全部衛生土地做法是,先視園地地勢、地形情況,開挖排灌水溝,按苗床寬度110~120 cm,畦溝寬度35~40 cm標準,用木板、竹笆或磚塊砌邊圍成苗床基礎框架,平整壓實地面,如為旱地再鋪上農用薄膜,在苗床地面上撒施鈣鎂磷1 500 kg/hm2、硫酸鉀150 kg/hm2,上鋪20~22 cm厚的酸性紅、黃壤心土,提供保障苗期根系生長的全部需要。
在普洱市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扦插育苗的全程按排:第1年冬季對母樹不修剪,施適量的有機肥,第2年采摘春茶后5月進行深修剪,程度視母樹情況確定,10月做好扦插準備工作,11月完成扦插,進行精心管理,以苗高25~30 cm時打頂,促進分枝,培育壯苗,6月上旬至7月中旬完成移栽,8月下旬補苗1次。第2年雨季來臨時再用同齡、同品種茶苗進行第2次補苗。
3.2 茶樹品種的選擇與搭配組合
云南省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位置,茶樹異花授粉產生了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但傳統的種植方式形成相對種植品種單一,同一茶園,茶樹發芽相對集中,春茶期間最易形成“洪峰期”,給采茶、加工帶來困難,同時,品種單一也不利于抵抗自然災害及病蟲危害。選擇多品種組合搭配,各品種優勢互補,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錯開洪峰期,調劑采茶勞力和加工設備,增產增收。茶樹品種應優先選擇已適應當地種植的良種茶樹,注意發芽期的早、中、晚熟品種搭配,一般早生品種占50%~60%,中生品種占30%~40%,晚生品種占10%左右。普洱市時木茶廠在7.33 hm2茶園里種植27個茶樹品種,在一臺茶地上種植2個品種組合(雙行單株,每小行1個品種,一般臺地寬度為2 m),并且利用立體修剪,在不同的季節分2次修剪,錯開了發芽期,取得了很好的增產效應。
3.3 茶樹種植方式
在普洱茶區普通生產茶園,農業生產靠天吃飯,茶苗移栽成活率的高低與移栽季節關系最密切,移栽以雨季6月上旬至7月中旬最好。種植方式與成活率有一定關系,但種植方式對后期茶樹影響很大。筆者分析8~10年樹齡的同一茶園中采集的茶樹標本根系發現,茶工種植時,茶樹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可歸為3種類型:一是根系自然分開向土層深處生長,四周根系分布平衡;二是根系偏向一邊,斜向土層深處生長;三是根系與莖桿折成近90°角呈“L”狀排列種植,根系在土壤中幾乎是水平方向生長。其中第1種類型的茶樹長勢最好,根深葉茂,莖桿直徑在10 cm以上,第2種居中,第3種最差,莖桿直徑在3~4 cm。因此,種植茶苗一定要使根系自然舒展分開向下,才有利于茶苗的成活和后期的茁壯成長。
3.4 優質豐產樹冠培育方式
茶樹理想的優質豐產樹形前面已經介紹。筆者經過多年的觀察以及在校園試驗地的茶樹栽培實踐研究認為:云南大葉種茶樹理想的樹冠造型培育應抓緊在幼年期,關鍵是降低茶樹一級骨干枝的分支部位。大葉種茶樹頂端優勢明顯、生長旺盛,在苗期多數植株已經長高到30 cm以上,莖桿下端葉片脫落,常規的3次定型修剪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普遍形成傘狀的“高腳茶樹”,因此云南省茶園平均產量不高。筆者培育樹冠的方法是:改第1次定型修剪為“自由彎枝”,第2次定型修剪為用“雙杠壓枝”往茶行兩邊壓條,第3次定型修剪用籬剪按設定的“理想造型”修剪出雛型,一般在種植后2足年即可初步定型,達到試投產要求。“自由彎枝”就是不挑方向,哪方空間大就彎向那方,“雙杠壓枝”就是用2根木棍像雙杠一樣固定后將茶樹枝條分別壓向臺地兩邊。“彎枝”的作用是抑制了主干生長的頂端優勢,促進了側芽萌發。“彎枝”的好處是不傷害剛成活的幼年茶樹,不減少已經形成的生物產量,被彎曲的枝葉仍然可以繼續進行光合作用,為生長提供養料,側芽萌發生長快、成活率高。彎枝后分支部位可降低到10 cm以下,當新枝成長起來后,及時解除主枝的綁縛,主枝與新枝共同形成一級骨干枝,改變了樹形結構,加快了樹冠培養進度[4-5]。
4 存在的問題
上述關于扦插育苗用“完全心土”技術比較成熟,得到廣大茶農認可并采用。茶樹品種搭配組合栽培技術、茶樹樹冠立體造型修剪方式等技術由普洱市時木茶廠肖時英教授首創,實施效果良好,值得推廣。存在的問題,一是對無性系大葉種茶樹的栽培技術還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完整的綜合研究。二是茶樹栽培時,根系入土的分布方式對茶樹生長量、生長勢的影響實效缺乏對比研究數據。三是“彎枝”代替第1、2次定型修剪與傳統的定型修剪對樹冠培養的效果差異同樣缺乏對比試驗數據。這些都有待于在隨后的研究工作中開展。
5 參考文獻
[1] 駱耀平.茶樹栽培學[M].4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31-134.
[2] 陶仕科,王新華.云南大葉茶建園及苗期管理技術[J].中國茶葉,2009(2):22-23.
[3] 呂永康,熊昌云.新茶園建設與茶苗移栽的教學實踐[J].云南熱帶作物職業學院學報,2012(4):63-67.
篇9
關鍵詞茶葉;無公害;栽培技術;園地環境質量;建園;良種選擇
中圖分類號 S571.1.0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104-02
隨著人們營養保健意識的增強和消費安全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要求生產無害化食品和飲料呼聲愈來愈高。茶葉是一種商品,又是食品,對衛生質量安全要求很高。因此,加快開發生產無害化茶葉,降低有害物質的污染,提高茶葉產品衛生質量,是保障人們消費安全、開拓市場營銷空間,增強茶葉銷售聲譽與出口競爭實力和國際茶葉貿易接軌的需要,也是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和建設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因此,要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周密安排,大力發展無公害茶葉,做大做強茶產業,推動新世紀閩北茶產業的提速發展。無公害茶葉是指不含農藥殘留、重金屬、細菌等公害污染物質的衛生質量指標控制在有關最大限量標準以內的茶葉。現將其無公害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園地環境質量要求
一是選地。無公害茶園建設要求選擇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和周邊無污染源的山場作為茶葉無害化生產基地。二是檢測。要求進行大氣、水質、土壤等方面的環境質量檢測分析,組織評估論證,從而確定其能否作為生產園。三是隔離。無公害茶園要求遠離交通干線、工廠和城鎮5 km以上,與常規農業區之間至少要有50~100 m以上寬度的隔離帶。四是屏障。無公害茶園一般以上、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為宜,也可以選擇用果園、森林和作物為屏障[1]。
2高標準化建園
2.1新建茶園標準
新建無公害茶園的土壤要求土層深達1 m以上,耕作層深50 cm以上,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1.5%,pH值4.5~6.5,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地或平緩山坡地;要根據茶園規模大小和地形地貌,做好園、林、水、路的科學規劃,合理設置茶園干道、支道、步行道和水溝、渠道路、蓄水池等排灌水利設施;在茶園山頂營造防護林、道路旁植樹、邊緣保留自然植被、園內留植樹空間、土埂和梯壁種草或套種綠肥,提高茶園植被覆蓋度,防止水土流失[2];按照高起點、高投入、高標準、高效益的要求,在坡度10~25°的山坡地建等高梯級茶園;在茶園開墾時要求梯層等高水平,大彎隨勢,小彎取直,全面掀開山皮,深翻50 cm左右,修筑土埂和梯壁,做到外高內低、外埂內溝、梯梯接路、溝溝相通、整齊協調、園貌美觀,同時還要注意利用好表土回溝,提高地力,以免造成浪費。
2.2現有茶園技改標準
對已投產茶園要通過園改、、樹改和種改等技術手段,按有機栽培模式逐步轉換為無公害茶園。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園改。對前無埂后無溝的、植被度低且水土流失嚴重的茶園要進行拉好等高線,修筑平臺和開溝排灌,在梯層內挖好15 cm深的“竹節溝”,梯層前沿構筑20 cm高的梯埂,使茶園能保持梯層外高內低,園面向內傾斜,做到小雨不出園、大雨不沖園、暴雨能排澇,減輕水土流失,變“三跑”為“三保”,提高茶園的防災抗災能力。二是。茶園土壤改良主要是通過深翻改土和增施有機肥的技術措施。一般要求茶園行間挖深寬各50 cm左右的施肥溝,深施重施有機肥料,一般以經過無害化處理后的農家肥、土木灰、綠肥、餅肥類等為好,施農家肥15.0~22.5 t/hm2、餅肥類2 250~3 000 kg/hm2、專用肥或有機肥975~1 200 kg/hm2即可。同時還可以利用稻草、雜草等資源進行茶園行間鋪蓋,為茶樹生長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三是樹改。樹冠改造一般有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臺刈4種方式。輕修剪和深修剪適宜于常規性效益好的投產茶園中進行,對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低效茶園要采取重修或臺刈技術處理,重修剪方法是剪去整株茶樹的1/3或1/2;臺刈方法是離地面25 cm處用利刀斜割或鋸子平鋸掉整株茶樹,不論是用刀或鋸均要求完整光滑,若有破損勢必影響新一輪茶芽萌發生長。以上2種技改時間從閩北茶區來說,比較適宜春茶后(5月20日前)進行較好。此時進入梅雨季節,雨量充沛,氣溫適中,晝夜溫差大,有利改造后茶樹萌發。四是種改。對品種混雜、品質差、無效益、樹齡長、樹勢嚴重衰退的茶園,要進行換代改種,選擇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優質高效的新品種,以提高種植效益。
3茶樹良種選擇
無公害茶園要根據當地的土壤性狀、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種植的茶樹品種[2]。一般以選種無性系、抗逆性強的良種為宜,根據品種特性,盡可能做到早、中、遲芽品種之間的合理搭配。茶苗質量要求,苗高20 cm以上,莖粗達2.5 mm,植株粗壯、無病,有利提高成活率。烏龍茶區一般以選武夷肉桂、白芽奇蘭、丹桂、黃觀音、黃奇、茗科一號、春蘭、金萱、翠玉、紫龍袍等良種為宜;綠茶區可選福鼎大毫茶、九龍大白茶、元霄茶等綠茶良種[3]。
4種植規格要求
茶園在定植前要開好種植溝,施足基肥,無公害茶園施基肥一般以充分腐熟后的農家肥、茶樹專用肥、餅肥為好,不宜施無機肥,可施農家肥15.0~22.5 t/hm2或茶樹專用肥1.5 t/hm2或餅肥類2 250~3 000 kg/hm2;也可選用通過無害化處理后的垃圾、廄肥或雜草、草木本綠肥作基肥。施入基肥后用客土覆蓋,根據梯層茶園面寬度可采取單行雙株或雙行雙株條栽方式種植,一般以行距1.5 m左右,株距40~50 cm,植茶苗密度為3.75萬~4.50萬株/hm2為宜,嚴禁使用基因工程、輻射處理技術繁育的茶苗。
5培育茶園植被
無公害茶園植被度比自然茶園要高,要求在園內梯壁、土埂和園面空間上種草,可選種與茶爭肥力較低的百喜草、平托花生、圓葉決明等矮化的無副作用的草種,種植規格一般為30 cm×30 cm,采用種子直播法,每穴播種3~4粒,若土壤肥沃宜稀,土壤貧瘠宜密,種草的目的是提高植被、固土護坡和減輕水土流失;可在茶園山頂營造防護林帶,周邊保留自然植被,道路兩旁植樹,適宜在茶園種植的樹種一般以黃檀、合歡、苦楝、銀杏等抗病蟲害強和闊葉樹為好,園內種樹規格一般為15 m×15 cm,道路旁以株距40 m為宜,嚴禁油桐、錐粟、毛竹、桃、李、柰之類的經濟林入園,避免與茶爭肥和引發共性病蟲害;茶園中種草植樹能有效地調節微域氣候、改善生態環境、減輕和降解來自空氣塵埃中飄浮的有害物質的污染,提高茶園生態環境的質量和效益。同時,茶園要求生物多樣性,與多物種共生共存,按有機農業方式建立養殖場(如豬、羊、雞、鴨、兔、魚等),為茶園提供有機肥源。
6科學經營管理
無公害茶園的管理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培養地力。可通過種植豆科類綠肥、茶行間鋪草、放養蚯蚓等農藝措施來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狀,增強土壤生物活性。二是茶園施肥。以施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基肥可在冬季或春季施下,冬季一般宜于當年10月至11月中旬、春肥于翌年的2月上旬至3月上旬對茶園進行施肥,其施肥量給占全年總量的50%。在施肥過程中,要大力推廣應用專用肥、有機肥和生物肥,禁用硝態氮肥,以降低重金屬污染。三是病蟲害防治。無公害茶園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茶葉質量和天敵安全的農藥品種,禁止使用國家規定不準在茶園上使用的藥劑,嚴格控制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力求達到安全有效、省工節本、降解農殘和保護天敵的效果。同時要推廣生物防治,讓害蟲、天敵及病菌三者,在不受人為干擾之下互相制約,達到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病的良好效應。目前在無公害茶園中可大力推廣應用天霸、阿克泰、871菌株、白僵菌等生物農藥,放養赤眼蜂、寄生蜂、瓢蟲、蜘蛛、病原菌等天敵,這些藥劑和天敵有益于保護茶樹,且有較長時間控制病蟲作用的優點。此外,積極推廣應用農業和物理防治,根據病蟲發生特點、生活習性,積極采取人工摘除、捕殺、誘殺等手段進行防治,也可在茶園中放養雞、鴨等禽類動物,消滅害蟲,減少蟲口密度,以促進茶園生態的良性循環[4]。
7合理修剪采養
無公害茶園修剪技術、時間、方法與常規茶園基本一致,在修剪中不論是采用修剪還是機剪,都應注意培育傘形樹冠蓬面,該種樹冠有利于機械化采茶。在修剪時間上,據試驗,烏龍茶在春茶采后進行修剪,更有利于夏茶早萌發、芽頭密、整齊快長,能提高采摘指數和產量。對已經投產的無公害茶園應以采為主、以養為輔,要適時地、分期分批地采摘,做到先采正茶、后采腳茶、能采則采、采凈而止,盡量不留或少留成熟新梢。對幼齡茶園或改造后的茶園應以養為主、以采為輔,實行打頂養蓬、采中養側、采密養稀、采大養小的措施,保持有一定量的嫩梢新葉,培育豐產高效的樹冠[4]。無公害茶園在鮮葉采摘中,應注意污染問題,特別是采茶機用油應選用無鉛汽油為好,以防止散發的氣體物質污染鮮味,影響茶葉衛生質量。此外,無公害茶園通過合理修剪與采摘后,還能減輕病蟲為害,縮小害蟲的繁殖生息空間,有效抑制害蟲的生存和蔓延,以促進茶樹生長,提高茶園的綜合效益[5-7]。
8參考文獻
[1] 吳新華.無公害茶葉高效益生產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8):146.
[2] 陳良君.原生態無公害茶葉栽培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7(2):64.
[3] 王榮民.廬江縣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73-374.
[4] 郭桂義,胡孔峰,孫慕芳,等.無公害茶葉及其病蟲害防治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06,45(3):335-336.
[5] 張景文,溫皓,劉環美.無公害茶葉優質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6):91-92.
[6] 李帆羽,唐邦權.雷山縣茶園栽培管理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6, 9(5):20-22.
篇10
[關鍵詞]修剪;定型;封行;防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S571.1;F32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2-0000-01
茶葉樹為亞熱帶樹種,生存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栽培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15-25℃之間,降雨量要控制在1000-2000毫米之間。茶葉的最低日平均氣溫為10℃,以后隨氣溫的升高而生長增快,日平均氣溫15-20℃時生長較旺,茶葉產量和品質較好,日平均氣溫超過20℃生長雖旺盛,但茶葉粗老質量差,當日平均氣溫低于10℃時,茶芽生長停滯進入休眠。我國一般茶葉新梢生育4-5月為最旺盛時期,其次在7-9月。以酸性紅壤、紅黃壤、黃壤的丘陵、高山環境為宜;易旱易澇、石灰質、近中性或堿性土壤不宜栽植。茶葉樹新梢不采摘的自然生長,茶葉每年只發2-4輪,管理好,采摘技 術措施得當可達到5-8輪新梢。
茶樹是一種長壽的常綠樹種,定植后可收獲幾十年。新建茶園是百年大計,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認真地選擇茶園地是獲取高產、穩產的基礎,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地進行施工設計,使其實現規模化、良種化、機械化創造條件。一般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緩、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沃、濕潤、能排能灌、集中連片的紅壤、黃壤為主。茶園地確定后,開墾種植時應有利水土保持的原則,15度以上的坡地應筑水平梯田,梯田寬不能小于165M,坡度大于30度以上的陡坡不宜作茶園,以免水土流失嚴重,茶樹生長不良減產。茶園地不論平 地或梯田都應深耕達70M以上。
種植茶樹的步驟和實施措施:
1)開定植溝施基肥。種植前應進行土壤深翻、平整、施足基肥。肥料以含有機質的堆廄肥、餅肥和一定數量的磷肥為好。用量依土質而異,一般每畝施堆廄肥30-50擔或餅肥50-100K,骨粉或過磷酸鉀15-25K。按茶行設計布局,開定植溝,深寬為20-50厘米,施入肥料后與土充分拌勻,蓋土耙平再按株叢距種植。
2)種植方式和造林密度。一般采用單行條栽(高寒山區茶園),為了提高茶葉樹群體對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以密植密播和培養低矮型的比較合適。行叢距90M×20M×25M,畝栽茶苗4000-5000株。如果是扦插繁殖的茶苗,每穴種植2-4株為定,待茶苗成活后根據茶苗生長情況進行間苗、補植,每穴保留2株即可。栽植完畢即壓緊土壤澆定根水。為防止苗木失水,保證成活,種植時茶苗應剪去 部分枝葉,必要時在高溫的旱季還要適當遮蔭、澆水抗旱保苗。
3)土壤管理是茶葉樹栽培技術的中心環節,措施包括中耕除草、施肥、水土保持與灌溉等。茶葉樹行間松土可防止表土水分蒸發,使水滲到土中,增加土壤空隙,減少水土流失。一般每年春、夏、秋季各進行一次,深度7-10M為宜,茶園“封行”前宜淺耕,“封行”后 結合施肥進行。
4)施肥。茶葉樹在生長期和多次修剪、采枝葉過程中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養料,因此必須對茶園進行肥料補充,才能獲得穩產、高產。施肥量依據樹齡樹勢,采葉量和土壤條件來決定。幼齡茶樹春夏季結合抗旱以施水肥為主,秋季施基肥。施肥方法以穴施和溝施為好。采葉茶樹所需肥料,應以氮肥為主,磷、鉀肥次,一般每50K鮮葉施肥量,氮肥2.0-2.5K、磷肥0.5-0.7K、鉀肥0.5-0.8K。基肥在秋季結合中耕進行,茶樹生長活動期2-9月施肥以葉面 噴施為佳。追肥多用速效氮肥,如尿素、硫酸銨等。
5)水土保持。茶園多建在山坡地上,沖刷嚴重,要建設好排灌系統,間種綠肥、蓋草、培土,減少水分蒸發,增加土壤養分,抑制 雜草生長,提高茶葉產量。
一 茶園的建設必須采取高標準高質量的技術水平
茶園是茶樹生長基地,在進行鐵觀音茶樹栽培中應搞好茶園基礎建設,為茶樹生長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在開墾前,預先進行規劃設計,依照山勢采用等高梯層方式,用水平儀逐片測量,每層力求環山等高水平,砌石筑岸。岸底寬45厘米,岸面寬25厘米,梯層寬度根據坡度大小和梯層高度而定。每個梯層面修整成外高內低,以利保水、保土、保肥。同時,茶園之間合理布局機耕路和人行道,道路兩旁栽種銀合歡、楊梅等,為茶樹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 品種的選擇應該選取純度較高的品種
為了確保茶樹品種的純度音純度,我們從育苗扦插和選擇苗穗母本樹著手,然后從選穗育苗著手,采取自選、自育、自種和以苗育苗的方法。
三 合理密植重視土壤開墾,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是茶樹賴以生長的物質基礎。茶樹能否快速成園,關鍵在于是否重視茶園土壤全墾,一次施足基肥。土壤深墾能直接為茶樹根系發育提供良好的水、肥、氣、熱條件,又能促進土壤進行一系列的理化變化,提高保水、保肥能力。茶園開墾時,要求進行平整,深挖60厘米,然后開好種植溝,畝施餅肥150公斤,鈣鎂磷150公斤,埋稻片750公斤,經過充分熟化,回土挖穴。再選擇純壯、高度14~15厘米的鐵觀音苗定植,同時力求做到帶土移栽,避免根部損傷。一經定植后,茶苗能迅速發揮吸收與輸導養分之功能,促進地上部生長。為了彌補鐵觀音茶樹分枝稀疏的不足,采用單條列式和雙條列式相結合的辦法,縮小行株距,適當密植。行距120~130厘米,株距30厘米,每畝植鐵觀音苗4000株。
四 應用修剪技術,培養豐產樹型
茶樹幼年期,營養生長旺盛,頂端優勢強,但鐵觀音茶樹有其分枝弱的特性。采取定型修剪與抽枝剪法即剪強枝,留弱枝,剪霸王枝留側枝,剪中心枝留旁枝,改變以往一刀切或以采代剪辦法,使枝梢能均衡生長。冬季進行一次整型修剪,促進側枝生長。現樹高86厘米,樹幅112厘米,主干枝5支,主干粗1.7厘?米,一層分枝14枝,從而形成了強壯樹冠骨架。
五 搞好茶樹保護,及時防治病蟲害
做好病蟲害的觀察、調查、特別是注意觀察、調查小綠葉蟬、紅蜘蛛的發生量,并采用不同農藥進行防治。
六 合理采摘,采養結合
把好茶樹采養技術關,是確保持續豐產、穩產措施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聲傳,李澤賢,何蓮,魏杰,劉紅梅.無公害茶葉生產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0,(05).
[2] 李賽君,鄭宏發,常碩其,黃懷生,袁英芳,黃仲先.加強名優綠茶生產技術研發促進湖南茶葉穩步發展[J]湖南農業科學,2008,(01).
[3] 許佑善,李仁林,陳華,楊清明.六安茶區無公害名優茶生產技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