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的由來范文
時間:2024-04-22 16:1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遙感技術的由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地理信息技術學習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技術主要是利用大量的數字,通過軟件將數字轉化為系統的數據,并將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為人們所應用。地理信息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為各個建筑工程的建設與國家系統等相關行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地理信息技術不但在國家建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還在教育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地理信息技術還為全球數字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建設全球數字化時,需要涉及到全球的生活環境、生活狀態、生活質量等,地理信息技術作為數字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不但可以使人們清晰地看到世界圖像,還能看到世界的發展狀態。
在高中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中,地理信息技術使學生們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風俗、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使學生們將地理學理論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地理信息技術由于近年來被普遍應用,所以成為了地理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開拓了學生眼界。
二、地理基礎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要求了在高中地理中將地理信息技術加入學習課程,地理信息技術在高考中時有體現。高中地理的必修課主要以基礎的地理知識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而選修的地理課本則偏重于地理知識的依據。這種課本形式的設定有助于學生全面的學習地理課程。在地理必修教程當中,主要內容是:地理信息技術的概念,特點與應用的案例;而對于地理信息技術的由來涉及較少。因此,在這樣的教程安排下,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必須要掌握該部分內容高考考什么和平時上課講什么的區別,把握重點教學內容,并合理區分開。教學過程中需要明確地理信息技術的目標是什么,并加入具體的生活實例,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感覺輕松,進而實現這部分知識在課本中編排的初衷――學習生活中用的上的發展前沿的地理。地理信息技術的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遙感目標
地理信息技術的目標主要是為了在時間生活中發揮作用,在地理信息技術實際應用中遙感技術作為主要的支撐力量,被實際應用在各個行業。所以想要學好地理信息技術,先要掌握了遙感技術的應用。遙感技術被應用最為廣泛的及時建筑工程及教學當中,由于其具有感應色彩及圖像的特征,遙感圖像可以感知到建筑物體的顏色。
(二)GPS目標
GPS手機定位,21世紀以來,GPS定位系統被應用的較為廣泛,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利用GPS導向系統帶領學生練習GPS指示功能,來掌握了GPS導向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野外活動的范圍,明確學生對地理信息學習的目標。
(三)GIS功能目標
目前,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將GIS加入到互聯網中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互聯網與GIS科學地融合到一起,演化成了一種專業的地圖軟件。這種軟件是GIS和聯網相結合的一款較為簡單的軟件,在高中地理的學習應用中較為普遍。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實際操作,應用較為簡單,但是由于其原理較為復雜,還需要老師耐心講解。一般來說學生只要可以熟練掌握高中地理必修中的軟件應用就好,其原理高中生還不能輕易理解。
三、地理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分析
地理信息技術中的每項技術都有相應的技術原理,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中要明確地指出每項技術的作用。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舉例說明每項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原理。例如,在利用要按系統進行圖像收集時,就可以體現在教當中;利用GIS進行地理分析時,就可以體現在網頁中公交路線指示的應用;在行車過程中,可以開啟GPS導航系統。以這樣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書的目標,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提高地理學習信息技術意識
(一)加強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
讓學生增加課外活動量,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地理信息技術,這樣在課堂教學中不但會方便理解還會增加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例如,在選擇學校周圍的書店地址時,如果外出尋找不但會浪費時間,還不會了解各個書店的書籍種類,無法判斷其書店的規模,不知道具體的路線及價格等相關設施,但是利用互聯網與GIS相結合技術,在網頁上進行選擇合適的書店就相對比較方便,利用多彩的圖像(采用的是遙感技術)、交通路線等相關的地理信息技術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在尋找書店的時候將相關的技術記下來,并進行整合,這樣學生不但對地理信息技術的學習產生動力,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生活效率。讓學生在時間當中體會地理信息技術的快捷之處,找到地理信息技術學習的目標。
(二)正確看待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一項技術,大多數學生只是聽說過,還沒有實際應用過,即使是已經在實際應用當中,很多學生都不知道他們所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所任地理信息技術的周期較短,但是已經普及到各行各業,許多網頁的查詢,都是在應用地理信息技術。高中在學習信息技術時,應培養其積極的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在學生現實生活中了解地理信息的教學目標。
篇2
由來已久的探月夢想
人類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 “人類不會永遠留在地球這個搖籃里?!?/p>
中國的航天“情結”由來已久:古代神話中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飛天被稱為“最美的形象”……
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這樣寫道:中國最早發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現代火箭的雛形。
1994年,美國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環月探測器,不但開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與含量的探測,并意外發現了在月球南極區有水存在的信息。當年,歐洲空間局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詳細計劃,根據計劃,他們將逐步建立月球科學研究基地。隨后,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航空航天科學家們也開始了行動,從而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新一輪的探月。
美國人的發現和其他國家的行動在中國的航空航天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1994年,我國探月工程也被提上了論證日程?!叭澜绗F在對于月球探測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中國如果無動于衷的話就會在競爭中落后,喪失發言權。”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
在世界探月整體升溫的局面下,中國探月計劃終于得到了政府高層的重視。緊接著,政府方面開始進入實質性的程序。
200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同年10月5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世界空間周”慶祝大會上,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杰在《面向21世紀的中國航天》的報告中首次公開表明了中國探月的決心。
探月,不是誰都能玩的游戲
探月工程不僅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而且還與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據美國的一份官方報告稱,載人航天所取得的各項重大成就仍對當今世界格局和國際地位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影響。在科技力方面,載人航天集當今世界航空航天的技術之大成,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科研能力,就不可能發展載人航天;在經濟力方面,載人航天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科學技術,需要國家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勁的經濟能力就不可能發展航天事業。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研究員沈驥如認為,發展航天事業,是對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科技發展水平、參與國際事務能力和樹立國家形象的挑戰。中國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如果沒有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根本無法進行探月工程。
2007年3月1日,中國科學院推出了《2007高技術發展報告》。探月計劃總工程師葉培建撰文說,未來30年內,中國有望探測火星、金星。火星探測的大幕也將在兩年后正式拉開,屆時,中國將和俄羅斯進行聯合火星探測。
看上去,中國繞月探測計劃進展一帆風順,這背后卻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和財力的付出。欒恩杰透露說:“大約有1萬余人參與這項工程。中國一切從零開始,通過三年時間,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嫦娥一號’人造月球衛星和整個系統配套工程。這個研制速度與其他國家相比已經非????!?/p>
至于資金,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去年8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能夠明確說的是第一期繞月探測,國家批的14億人民幣所占GDP的比率并不高。再從政治上來說,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都有重大意義。而更為重要的是將對科技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科普宣傳?!?/p>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可以預見的是,太空探測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軸。
中國為何要進行探月
作為人類的生產力、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航天事業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精神。雖然說開拓新的活動天地是人類的天性,但日益緊張的地球資源、外太空的無盡誘惑、外層空間潛在的豐富資源和巨大利益才是吸引人類進入太空的實際動力。
1967年,聯合國制定并通過了《關于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與其他天體活動所應遵循原則的條約》(簡稱《外空條約》),其中明確了外層空間為全人類所共有。但目前只有那些擁有讓航天器進入外層空間能力,并擁有讓航天器發揮持久作用能力的國家(或集團),才真正擁有外層空間“話語權”,并憑借其科技能力,在“天”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從可以預見的未來看,人類現在面臨的資源枯竭、人口激增等亟待解決的幾大問題,只有通過擴大人類生存空間,向外層空間要資源、要空間來解決。而共同開發、和平利用才是人類面對共同的外層空間應有的共同態度。
美國和俄羅斯的探月經驗已經表明,其反過來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力度有多大。所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帶動了材料技術、控制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醫學、生物技術、環境工程等基礎學科的發展。
對中國來說,探月工程可以帶來這幾方面的好處。
首先是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包括太陽能電站、月球礦藏、40%含氧量的土壤、足夠地球7000年電量的氦―3、旅游資源等。日本已經將太陽能電站作為21世紀的重要戰略,并且根據日本公司的研究,如果重復使用發動機投入使用,每人次25萬美元就可真正進行月球旅行。
其次是整個的二次開發帶來的作用,包括對航天器本身、航天技術本身的促進,以及對于人工技能、機器人、遙控作業、辦公自動化、超音速飛行、光通訊、數據處理,超高強度、超高溫材料,電能微波傳送,無污染飛行器,空間生命研究等高科技產業都將起到輻射作用。特別是超遠距離的電能微波傳送、光通訊、機器人、遙感技術以及材料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幾個行業領域。
此外還有應用衛星技術,有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已經進行了23次成功的商業發射,共計成功發射了25顆商業衛星,有274個轉發器在太空運轉,還為國際用戶提供了5次搭載服務。覆蓋亞歐美及澳大利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75%的人口提供衛星通信服務。
現在中國正著力建立以應用衛星為主要平臺的天地一體化的天基信息系統,重點解決國家在信息高速公路、電視教育、環境污染、交通導航等方面急需解決的難題和熱點問題。登月的要求會迫使衛星技術在最低層獲得質的提升,從而將更大地促進衛星應用和應用衛星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