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護理服務模式范文

時間:2024-05-22 17:28: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居家護理服務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居家護理服務模式

篇1

關鍵詞 居家護理 政策與制度 思路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02-0030-03

Policy suggestion and think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service care

JIN Qi-lin1”,HU Dong-gen2,CHUI Ming3,WANG Ying-li4,CHEN Fen-hua1,LU Gui-ping2,CHEN Yuan-hong3

(1.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82;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4.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ABSTRACT For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this article gave the idea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adjusting home care charges,encouraging home care,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team management and so on. It proposed establishing the home care evaluation,the nursing assistants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others.

KEY WORDS Home nursing care;Policies and systems; Ideas and suggestions

我國老年護理服務主要分為老年護理院、養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養老四個方面,據統計在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后選擇的護理方式意向中,希望在家中護理者占47.16% ,選擇老年護理醫院者占19.12% ,選擇建立家庭病床的占13.19% ,選擇養老院的占19.13%。享有醫保的老年人中22.18%的生活不能自理者選擇老年護理醫院[1]。課題組通過隨機向平涼和大橋街道60歲以上老人的家庭發放《楊浦區介護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詢表》,在3 226份的有效問卷中,對介護式家庭病床護理服務有需求的有2034份,需求率為63.05%。在需求人群中,生活完全自理的占68.53%、基本自理的占15.93%,需要他人部分幫助的占5.48%,完全需要他人幫助的占3.81%。有80.63%的老年人均為家庭養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種或2種以上疾病??梢姶蠖鄶档睦夏曜o理服務需要通過家庭病床和居家養老的途徑來展開,顯示出以家庭為單位的老年護理服務具有確切的現實需要。

1 日本介護員制度[2]

日本作為世界上較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于1963年制定出老年人福利法,提出了介護一詞。日本的介護實行保險制度,建立了介護員(介護管理者和介護士)培訓制度,并已經成為一種職業,介護員相當于國內的為老服務者。區別在于國內的為老服務沒有形成統一正規的培訓機制、職業準入和保障機制。

2 居家護理的實踐

居家護理應包括專業基礎護理、心理與人文關懷和生活照顧。借鑒日本介護理念,課題組實施了“滬東模式”即家庭病床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和“大橋模式”即項目化介護式護理服務模式。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分別為125名、195名患者提供了服務,取得了“節約資源、減少費用、親情回歸、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效果。

其核心為“以醫學專業護理人員定期為居家、患有慢性疾病和疾病后遺癥、獨立生活有困難的老人提供專業的護理、心理和人文關懷服務,并通過示范帶教,使家人或社會人(保姆、志愿者等)學會專業的、非創傷性的、個體化的基礎護理技能,成為既掌握一定專業基礎護理技能,又能照顧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介護員’,形成專業護理服務與生活照料(professional nursing and life care)為一體的、適合國情的居家護理團隊和模式”。也為建立我國社區護士隊伍,使護士進社區和家庭服務提供了思路。

3 政策建議

3.1 調整護理收費

居家護理收費價格要區別于機構護理價格,要考慮護理人員與介護員及其他醫務人員上門的時間和出行成本,合理的收費標準,是開展居家護理的基礎,并列入醫療保險;目前本市家庭病床收費和單項護理收費遠低于成本,且目前家床的基礎護理費不列入醫療保險項目中(表1),不利于推廣居家護理工作。

3.2 鼓勵居家護理

制定鼓勵居家護理和養老的政策,進行居家護理和養老的患者政府給予適當補貼,居家護理費納入醫療保險目錄,拉開居家護理與醫療機構護理的自費承擔比例,節約醫療衛生資源,減輕政府和社會的投入負擔。

3.3 人力資源配置

居家護理必須由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護理人員擔任,目前公立護理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受政府編制的限制,已經很難承受居家護理的工作。解決上門護理的人力資源難題,可通過聘用剛退休的護士作為護理人員來解決,她們護理技術功底深,有豐富的溝通經驗,搭配通過培訓的醫院護工、家人和社會人(保姆、志愿者等)作為“介護員”,組成居家護理團隊,開展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成本由醫療保險、財政預算和個人或家庭共同承擔。

3.4 介護團隊管理

在當前政策和誠信環境下,居家護理工作由公立醫療機構承擔,更能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居家護理團隊由各區護理醫院統一管理,有利于統一服務標準和質量控制,并且有利于雙向轉診(醫院―護理院―家庭、養老院)。將家庭與養老機構和護理機構結合成為聯合體,使社會資源得到了更有效地利用。

4 加強制度建設

4.1 建立居家護理等級評價制度

建立適合國情和上海市實際情況的“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的需求等級評價、收費標準和籌資補償機制。建立“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的等級評價標準是介護服務計劃制訂和實施的首要步驟,根據服務對象的生活自理情況和實際服務需要,按照介護需求等級評價標準確定介護服務內容,并進一步核算收費標準,是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得以持續實施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還要解決多數居民尤其是處于經濟弱勢群體的老人,要承擔家庭護理的費用確實存在困難,及其導致的居家護理服務出現的“高需要、低利用”的現象[3]。目前有關研究均認為,發展和完善居家護理服務,必須將其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合理的經濟補償機制,加大政府的基本投入、將其納入醫療保險的范圍并提高其限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途徑[3][4][5][6]。

4.2 建立介護員培訓制度

培訓出一支規范的介護服務隊伍。一方面要結合院校護理教育,積極開展社區介護工作人員的師資培養;另一方面要擴寬培訓渠道,開展社區護士的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建立社區護士師資上崗資格制度,進入社區和家庭,廣泛開展家庭人員和志愿者護理老人的技能培訓,使有老人護理需求的家庭人員和志愿者都能掌握基本的護理技能,都能成為基本合格的“介護員”。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配合專業的社區醫療護理隊伍開展居家護理工作,從而保證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更適應國情、上海的實際情況,同時保證工作開展的質量。

4.3 建立質量評價標準

建立適應于需求等級評價的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的質量評價標準。應結合社區家庭護理服務的特點,充分考慮影響家庭護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種因素,如服務方式、服務對象、環境條件、工作時間等,研制適用于社區家庭護理服務的質量評價體系,使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的業務管理和績效評估有科學正規的依據。在此基礎上,結合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的需求評估標準,明確責任范圍和服務內容,確立服務規范,研究制定行業標準。

參考文獻

[1] 施永興,王光榮,楊芬紅,等.上海市老年護理醫院服務現狀[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551-554.

[2] 劉雪琴.日本老年介護介紹[J].中國護理管理,2005,5:54-55.

[3] 孫敏,劉丹萍,李寧秀.高齡老人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2,16(1):492-511.

[4] 陸燕飛,邵寶蓉. 家庭病床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價值和改革思考[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3,15(9):478-479.

[5] 楊柳,吳濤,張菊英. 我國家庭病床的現狀與展望[J].現代預防醫學,2004,31(6):821-822.

篇2

【論文摘要】上海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護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證“老有所養”成為一個急迫的問題。與此同時。家庭結構的變遷、人口流動性的加大,傳統的家庭照顧模式又面臨挑戰。醫療護理與生活護理的邊界不清,帶來過度住院問題,造成醫療保險基金的嚴重壓力。建立老年護理制度,成為探索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一種途徑。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進步,人口預期壽命不斷提高,同時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導致中國從1999年末就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社會的護理需求日益緊迫。

1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養老難以為繼,而設施養老不僅不符合中國人“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且嚴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養老機構560家,床位6.98萬張。設施養老供求之間存在較大矛盾,只能以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方式應對未來更為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即使在發達國家,也以居家養老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國95%的老人過著家庭生活,英國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養老院里,因此,我國探尋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模式就成為一種必然。發達國家在以居家養老為主的同時,也建立相應的服務機構,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種服務,進行社區照顧,這種家庭與社區結合的模式可以作為我國養老模式的借鑒。

目前我國社會化的居家養老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老年護理服務提供不足;二是護理費用負擔沉重。據老齡辦13前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顯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滿足率卻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務滿足率為22.61%,護理服務則僅為8.3%。居家護理不足,導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醫院護理代替居家護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絕出院的情況經常發生,理由就是出院后無人照料。僅以上海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基金為例,其所負擔的上海城鎮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的醫療費用比為1:3.5,醫改實施前為1:2。對2001年_2o07年醫保支付范圍內醫療費用分析可知,在職職工與退休職工的門診次均費用無顯著差別,而住院次均費用有顯著差別。老年人醫療費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規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護理途徑而過度住院,造成醫?;鸬睦速M。由于醫療護理和生活護理往往并無明確的邊界,導致監管困難,而過度監管又會造成社會矛盾,因此,為控制過度住院的費用必須另辟蹊徑。

在老年護理保險推出以前,各國無論社會保險還是商業保險均不負擔護理費用,參保人為轉移護理費用而過度住院,出現制度缺陷下的投機行為。投保疾病保險或養老保險之類保險的老年人將醫院當作護理場所,大量老年人長期的住院費用加劇了各國醫療保險支出。為規避道德風險,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經營者也希望建立專門的老年護理保險。對此,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建立老年護理保險,通過護理保險將解決老年人的生活護理問題,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節約醫療保險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啟示我國建立老年護理保險既有必要也很可行。護理保險是指借助國家或社會力量,對需要照顧的老年人提供相應的生活護理服務。與養老退休金從經濟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護理保險是集治療、護理、生活于一體的一種保障方式,通過對老年人的身心護理,使其度過愉快的晚年。通過建立護理保險制度,把護理問題納入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依靠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有護理需求的人員,特別是老年人的護理問題。由于國情和傳統不同,各國實施的方法也各具特點,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1)單獨作為法定的護理保險制度,這以德國、以色列等國為代表;(2)作為醫療保險制度的一部分,這以荷蘭等國為代表;(3)實施基本以實物給付的護理服務制度,這以丹麥等國為代表;(4)實行以公費負擔的護理津貼制度,這以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稅收作財源(居民稅);(4)是以嚴格的給付條件為基礎,屬于老人社會福利的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德國和日本。

美國以商業性的老年護理保險為主,一般采用現金直接給付護理費用。目前美國老年護理保險與醫療保險一樣,有向“管理式看護”方向發展的趨勢,許多保險公司介入護理服務市場,將保險服務與護理服務結合起來使得實物護理服務的給付增加。德國建立了單獨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實行護理保險跟隨醫療保險的原則,所有參加法定醫療保險的人員都必須參加護理保險。護理保險提供在宅和住院兩類護理,并承擔一些相關的其它費用。日本實施強制性的護理保險,65歲以上人員保險費從養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歲人員在繳納醫療保險費時繳納護理保險費。護理保險采取實物給付為主,現金給付為輔,按照專門機構認定的等級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

2上海建立老年護理保險試點的設想

上海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平均水平更為提前,且呈現出高齡化、發展迅速等特點。根據市統計局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58萬人,占總人口的8.9%;15~64歲的人口為1408萬人,占79.1%;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12萬人,占11.9%。據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檢測統計信息的數據,至2006年末,全市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老年撫養系數為28.1%。雖然尚處于社會經濟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但對未來的挑戰不容忽視。

為解決高齡老人的養老問題,上海打造“9073”服務格局,即90%家庭養老、7%居家養老、3%機構養老。2008年起居家養老的對象從主要面對6O歲以上、生活自理困難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寬到8O周歲以上、獨居或純老家庭的本市城鎮戶籍、月養老金低于全市城鎮企業月平均養老金的老人,經過評估給與養老服務補貼和養老服務專項護理補貼。但相比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退休參保人員,符合目前居家養老申請的老人只占相當小比例,且有相當大部分人群并不重疊。因此,為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退休職工普遍存在的居家養老問題,有必要進行老年護理保險試點,探索符合上海情況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

2.1制度設計原則

上海從2001年起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大制度,實現了對戶籍人口的制度全覆蓋。醫療保險基本覆蓋戶籍人口,可以實行護理保險跟隨醫療保險制度,使護理保險成為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后的第六大險種。護理保險可以先從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開始試行,首先覆蓋6O歲以上人員,同時服務有特殊需要的60歲以下。護理保險試點成熟后,向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人群擴展,逐步將全部醫療保險參保人群納入護理保險中。

2.2主管部門

老年護理保險制度涉及到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在試行時可以由醫療保險機構主管,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為原始參保數據。條件成熟后由社會保障機構統一管理,參保人員由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構成。

2.3資金籌集模式

參加護理保險暫不增加目前醫療保險繳費比例,而從個人醫療保險帳戶資金中劃撥,并從目前結余的工傷保險中劃撥一定比例資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鎮職工醫?;鸾Y構不合理.個人帳戶沉淀,嚴重削弱了基金統籌能力。個人賬戶由兩部分組成,個人按工資水平2%繳納部分和單位繳費部分。為了改變個人賬戶資金沉淀的結構,可以從個人賬戶資金中劃撥一部分,如1.5%作為護理保險基金,則有17.5億。以2007年末城鎮職工參保人員為基數,按照12%的退休人員需要護理、月平均護理費用800元、護理保險平均支付比例50%計算,護理保險基金年支出需17.6億。從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中劃撥的資金基本與護理保險的支出資金相等,而工傷保險中劃撥的資金可以作為風險保障資金。

2.4服務范圍

初步考慮護理保險提供的服務范圍包括為設施養老和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的醫療護理、生活護理服務項目。為了鼓勵居家養老,應把家庭護理,設施養老中的生活護理、醫療護理全部納入護理保險中。倡導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模式,以社區為依托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險服務。

2.5保險支付

護理保險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醫療保險的支付形式,確立由醫院、養老院、護理機構、社區等組成的定點機構,由護理保險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點機構比例購買護理服務。其中生活護理可以借鑒目前社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形式,以社區為依托,由助老服務人員上門進行護理服務,護理保險通過社區向助老人員支付費用。同時為鼓勵家庭成員照顧,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護理服務。為防止道德風險,鼓勵義工服務,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的服務不直接支付現金,而是以“時間儲蓄”的形式,為將來個人及直系親屬接受護理時抵沖護理時間。

2.1制度設計原則

上海從2001年起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大制度,實現了對戶籍人口的制度全覆蓋。醫療保險基本覆蓋戶籍人口,可以實行護理保險跟隨醫療保險制度,使護理保險成為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后的第六大險種。護理保險可以先從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開始試行,首先覆蓋6O歲以上人員,同時服務有特殊需要的60歲以下。護理保險試點成熟后,向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人群擴展,逐步將全部醫療保險參保人群納入護理保險中。  2.2主管部門

老年護理保險制度涉及到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在試行時可以由醫療保險機構主管,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為原始參保數據。條件成熟后由社會保障機構統一管理,參保人員由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構成。

2.3資金籌集模式

參加護理保險暫不增加目前醫療保險繳費比例,而從個人醫療保險帳戶資金中劃撥,并從目前結余的工傷保險中劃撥一定比例資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鎮職工醫?;鸾Y構不合理.個人帳戶沉淀,嚴重削弱了基金統籌能力。個人賬戶由兩部分組成,個人按工資水平2%繳納部分和單位繳費部分。為了改變個人賬戶資金沉淀的結構,可以從個人賬戶資金中劃撥一部分,如1.5%作為護理保險基金,則有17.5億。以2007年末城鎮職工參保人員為基數,按照12%的退休人員需要護理、月平均護理費用800元、護理保險平均支付比例50%計算,護理保險基金年支出需17.6億。從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中劃撥的資金基本與護理保險的支出資金相等,而工傷保險中劃撥的資金可以作為風險保障資金。

2.4服務范圍

初步考慮護理保險提供的服務范圍包括為設施養老和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的醫療護理、生活護理服務項目。為了鼓勵居家養老,應把家庭護理,設施養老中的生活護理、醫療護理全部納入護理保險中。倡導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模式,以社區為依托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險服務。

2.5保險支付

護理保險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醫療保險的支付形式,確立由醫院、養老院、護理機構、社區等組成的定點機構,由護理保險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點機構比例購買護理服務。其中生活護理可以借鑒目前社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形式,以社區為依托,由助老服務人員上門進行護理服務,護理保險通過社區向助老人員支付費用。同時為鼓勵家庭成員照顧,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護理服務。為防止道德風險,鼓勵義工服務,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的服務不直接支付現金,而是以“時間儲蓄”的形式,為將來個人及直系親屬接受護理時抵沖護理時間。

2.6給付條件

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需要按照對參保對象的評估情況設立不同等級的給付比例和時限。評估必須堅持公平、公開,可以由醫療保險機構牽頭在醫院設立專門評估部門,并有一定的社區工作者參加。每~年或兩年重新進行一次評估,以使護理等級適應實際情況。可以參照日本模式,65歲申請護理的參保人必須在限定的情況種類中。65歲以上參保人申請護理時,經過專業機構評估護理等級??梢蕴接憣DL作為確定護理級別主要依據的可行性,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等級評估標準。護理保險按評估等級支付相應護理費用,并確定一定的自負比例。

2.7相關措施

護理保險不僅涉及到保險費用給付,更重要的是護理水平的提高和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這就需要增加護理人員包括專業和非專業、增加護理培訓,以滿足護理需求。護理保險所籌措的資金使用分為三部分:一是支付專業護理機構護理費用;二是支付以社區服務為代表的非專業護理機構服務費用;三是購買其他護理服務。通過資金使用的導向作用,增加社會對護理服務的投入。

衛生和民政部門需要聯合制定護理事業發展計劃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專業設施護理總量、建立專業護理人員名冊。興辦一批專業護理機構,為生活嚴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務。鼓勵民間資本投入護理產業,開辦民營護理機構,提升護理總量。其次增加專業護理人員,與衛生院校聯合培養專業護理人員,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護理服務。第三,鼓勵家庭護理,發展和培訓非專業護理人員,推廣“時間儲蓄”概念,增加社會對護理事業的關注度和參與度。發展NGO組織和公益性社會團體,提供多種護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區老年護理服務設施,5年之內,做到2.5公里半徑內都設有一所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和助老服務社。

篇3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居家養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譜的改變以及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已初具規模。社區護理的健康觀、預防觀與中醫護理的整體觀、預防觀不謀而合。中醫護理以其速效、顯效和在預防、保健、醫療、養生、康復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能很好地適應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尤其是中醫護理技術因簡、便、驗、廉等特點深受廣大社區群眾的青睞,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廣覆蓋的要求,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應用前景廣泛。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的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積極采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與民族醫藥的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特色和優勢”。

    1 應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區護理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護理的健康觀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個具有生物、心理、社會等多方面需要的整體[1],強調家庭、社會以及心理對人的健康的影響,這與中醫護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體觀一脈相承。中醫護理歷來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將人與生存環境的和諧、人體心身的和諧視為健康的基本標準,并貫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論與實踐之中。社區護理的主要內涵是向個人、家庭、社區人群提供以健康促進為目標的護理服務,以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為要務,這與中醫護理的“治未病”的預防觀不謀而合,中醫護理的預防觀印刻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強調以增強體質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適應自然變化、內以促進機體抗病能力、機體協調能力的養生原則??梢?中醫護理的整體觀與預防觀在社區現代護理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護理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次,中醫護理來源于民間,其特有的飲食文化、養生保健及簡、便、易、廉的護理技術更容易為廣大社區居民所接受[1].社區人群對中醫護理有著深厚的感情,這為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社區中醫護理模式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最后,國際社區護理蓬勃發展的背景以及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不斷發展與成熟,為中醫護理快速進入社區護理提供了可能。

    2 應用現狀

    2.1 中醫護理在社區居家護理中的應用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醫療資源的分配仍存在著不均衡性,經濟發展實際和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形成,居家護理將成為適應大眾需求的一種主要的社區護理工作方法。居家護理是在有醫囑的前提下,社區護士直接到病人家中,應用護理程序向社區中有疾病的個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長期家庭療養性的慢性病病人、殘障人、精神障礙者,提供連續的、系統的基本醫療護理服務[2].社區護士將成為居家護理的主力軍。中醫護理以其優質、顯效、簡便的特點,不斷豐富著居家護理的內涵。

    2.1.1 在居家護理評估中的應用中醫護理評估與社區居家病人評估的主要內容相似,包括病史、臨床表現、體檢及治療情況等。中醫護理評估技術是在整體觀和辨證觀的指導下,在現病史、個人生活史、家庭環境評估、癥狀與體征評估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中醫護理評估內容的引入加強了居家護理評估的深度與廣度。目前,進行居家病人護理需要評價時,常用居家病人護理需要評估量表。為了充分利用中醫護理的優勢,可以對此量表進行修訂,增加中醫護理評估內容。

    2.1.2 在慢性病人居家護理中的應用社區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病、肺心病、糖尿病、潰瘍性結腸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腎功能衰竭、骨和關節病變需要牽引和臥床者等。中醫護理以其優質、顯效、簡便的特點,在社區慢性病人居家護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區護理工作中大部分護士能夠使用中醫養生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辨證下的中醫護理干預。干預項目的應用率依次為:用藥指導、生活起居調養、情志調護、健康膳食、康復指導,而用藥指導、生活起居調養和情志調護的中醫護理干預,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項[3].可見,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護理、藥膳護理更貼近生活,因其護理方法簡便易學、直觀安全、效果顯著,更適合在社區普及推廣。中醫護理技術如針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藥貼敷、中藥熏洗、中藥靜脈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臍療、中藥離子透入等在社區慢病居家護理中應用廣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簡便易行,備受社區居民的喜愛。但在實際工作中,針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術主要由中醫醫生操作,中醫護士很少應用。中藥貼敷、中藥熏洗、中藥靜脈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護士按照醫囑實施。中醫養生方法及護理技術因其低廉性,對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尤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覆蓋率,有利于提高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力度,盡快縮小城鄉差距。

    2.1.3 在居家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在社區,需要康復護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穩定但需繼續治療或康復的病人、殘疾人等。常見的有術后病人、腦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癱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傷病造成的功能障礙、殘疾者。中醫藥膳護理、情志護理以及針灸、按摩等護理技術在防止壓瘡、增進病人的心理健康、促進病人的營養、畸形和殘障病人的康復護理、健康教育、家庭環境適應性改變的指導等方面應用廣泛,使向病人提供優質的康復護理成為了可能。

    2.1.4 在老年人居家護理中的應用目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決定了居家養老成為我國養老服務的主體。同時,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分居養老將成為今后家庭養老的主要方式。雖然,在社區老年人居家護理中,為老年人,尤其是為分居養老的老年人提供飲食養生、起居養生、睡眠養生、運動養生、精神養生、藥膳養生等方面的知識指導以及傳授灸法、按摩、中藥敷貼、中藥熏洗等簡便易行的中醫護理技術對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國社區中醫藥衛生服務體系尚未完善,社區中醫護理人力嚴重不足,中醫護理在老年人居家護理中的應用較少。

    2.2 中醫護理在社區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在社區健康教育實踐中,中醫護理與社區護理有機結合,在充分利用現代護理健康教育理論、模式、程序以及實施方法的基礎上,在社區健康教育內容中滲透著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中醫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指導、心理調適、性養生保健、用藥指導、運動養生等在社區婦女、兒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復護理等方面不斷拓寬著社區護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中醫護理與社區健康教育內容正在逐漸完美融合。

    3 小結

    社區護理是護理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雖然,中醫護理在社區護理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由于我國尚未制定中醫護士的執業制度、社區中醫護理人力嚴重不足、護士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水平低下以及中醫護理健康教育體系尚不健全等諸多原因,中醫護理融入社區護理的步伐緩慢醫學|教育網整理搜集。因此,我國的社區護理應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與法規;多途徑培養社區中醫護理專業人才;提高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中醫護理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利用中醫在預防、養生保健、康復等方面的優勢,實現中醫護理現代化,開創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護理模式,促進我國護理事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紅云,趙燕利。中醫護理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家庭護士,2008,6(3):665.

篇4

關鍵詞 居家養老 冠心病 健康管理 德爾菲法 社區護理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8-0014-05

冠心病是世界人口死因構成比最大的疾病,被稱為“第一殺手”[1]。近年來,我國冠心病患者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呈迅速上升趨勢[2]。預計到2020年,冠心病將成為全世界最首要的死亡原因和最大的疾病負擔[3]。源于第3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2003年中國35~74歲人群冠心病直接經濟負擔為157.1億元。因冠心病防治知識普及不夠,冠心病存在三高一多現象:即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復發率高,并發癥多;居家養老造成的疾病治療管理不利,導致有效生命年的減少,疾病負擔沉重,因此冠心病防控工作已經迫在眉睫。本研究旨在通過德爾菲法進行專家咨詢,構建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整合衛生資源,減輕患者負擔,達到優化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目的。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根據專家咨詢法的特點與研究目的,確定專家入選條件及專業特長。納入標準為:①冠心病??漆t生、冠心病專病護理專家、社區護理專家或二/三級護理管理專家;②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副主任護師、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③愿意參與本研究兩輪專家咨詢。上海市范圍內15名函詢對象最終入選,其中女13位,男2位;年齡(38.8±6.3)歲;工作年限(19.3±5.4)年,從事管理工作年限(8.3±5.5)年;職稱為正高7人,副高8人;博士2人,碩士3人,本科8人,大專2人。所有專家均認為構建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非常有必要。

1.2 方法

1.2.1 第1輪函詢

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和質性訪談結果,由研究組成員初步擬定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第1輪函詢信。問卷內容包括:①問卷填寫說明及要求。②構建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的問卷。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中一級管理指標3個、二級管理指標6個,專家對每個條目的贊同程度分為“完全同意”、“修改后同意”、“不同意建議刪除”三個等級,并設有修改意見欄,專家可對條目進行修改、補充、刪減。③專家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專家的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學歷、職務、職稱、從事管理工作年限、總體工作年限等)、對居家養老工作和冠心病的熟悉程度與對本研究的判斷依據、對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必要性的認可度等。結合專家意見和統計學結果對第1輪問卷進行修改、刪減與補充,形成第2輪函詢信。

1.2.2 第2輪函詢

第2輪函詢內容包括:①對第1輪專家意見的反饋。②問卷填寫說明及要求。③構建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問卷。每個條目的重要性評價標準同第一輪,并附上第1輪的統計結果。讓各位專家參考第1輪的結果反饋再次進行判斷,并進一步提出修改意見。

1.2.3 函詢信發放

采用電子郵件和紙質函詢信相結合的方式發放和回收函詢信,專人進行電話或郵件填寫指導,確保函詢信的有效率。

1.2.4 篩選標準

參考相關文獻[4-5],以重要性賦值均數>3.5,滿分比>20%和變異系數>20%為篩選標準,結合專家意見和統計結果進行條目篩選。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條目的算術平均數、滿分、變異系數,各級指標的肯德爾(Kendall)協調系數(W)并對其顯著性進行檢驗,運用專家排序法原理計算各指標的權重。

2 結果

2.1 專家的積極系數

用函詢信的有效回收率表示。本研究第1輪發放問卷15份,回收有效函詢信1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第2輪發放函詢信15份,回收有效問卷15份,有效回收率依然為100%。

2.2 專家的權威程度( Cr )

由專家對問題進行判斷的依據(用判斷系數Ca表示)和專家對問題的熟悉程度(用熟悉程度系數Cs表示)兩個因素決定[6-7]。這兩項指標值的獲得以專家自我評價為主。計算公式為Cr=(Ca+ Cs)/2。本研究Cr=0.86,一般Cr>0.70為可接受,由此可見專家對本研究具有較好的權威性,函詢結果可信。

2.3 專家意見協調系數及顯著性檢驗[8]

第2輪專家咨詢后,計算專家意見的肯德爾(Kendall)協調系數(W)并對其顯著性進行檢驗,檢查專家對各級指標評價結果的一致性程度(表1)。

2.4 兩輪專家函詢指標修改情況

在第1輪專家函詢中,共修改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一級管理指標0項,二級管理指標6項。通過第1輪函詢之后的修改和反饋,已經對于一些統計結果不符合篩選標準的指標給予刪除。因此在第2輪函詢后,結合統計結果、篩選標準和專家意見,未進行指標修改。

2.5 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構成

函詢最終形成構建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包括冠心病居家養老健康管理小組(包括全科醫師、家庭護士和健康管理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三級綜合性醫院3個一級管理指標;上門服務,直接實施治療和護理工作、隨訪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心血管疾病病例進行登記和報告、落實健康咨詢和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進工作、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冠心病居家養老健康管理小組的技術指導和培訓,以及落實遠程醫療、遠程咨詢等指導工作6個二級管理指標(表2)。

3討論

3.1 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德爾菲法又稱為專家函詢調查法,是通過采取匿名的方式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經過反復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修正,使專家的意見逐步趨向一致,最后根據專家的綜合意見,從而對評價對象作出評價的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預測、評價方法。本研究兩輪調查問卷的回收率均在100%,不僅滿足統計學的要求,同時也反映了專家對此項研究的關心和支持。在調查中,專家均提出了多項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反映了專家對此次調查的參與程度。選擇專家是利用德爾菲法進行研究的成敗關鍵,專家應具有較好的學科代表性和地區代表性。選取15名上海市行政區域范圍內的冠心病??漆t生、冠心病專病護理專家、社區護理專家和二/三級護理管理專家,同時要求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副主任護師、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優秀護理和心內科專家作為函詢對象。經統計,專家的權威系數為0.86,證明專家的權威程度較高。從表1中不難看出,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各級評價指標的專家協調系數顯著性檢驗均P

3.2 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基本特征

3.2.1 既滿足居家愿望,又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逐漸升高,冠心病患者數量日益增加,而老人子女卻逐漸減少,因此人口老齡化面臨著雙重挑戰,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正是為適應這種需要而提出的。它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進行有機結合,順應了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要求,滿足老人居家的愿望,通過社區服務來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同時也利用二、三級醫院的專業診療資源實施遠程咨詢和管理,是解決城市老年人養老的經濟適宜方式。同時,通過有效的健康管理,運用現代的健康風險評估技術,及時發現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危險因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協調整合不同級別、不同類型、不同任務的醫療機構資源,從而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的目的。

3.2.2 三級聯動,實現續、動態、全程的健康管理

通過冠心病居家養老健康管理小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二、三級綜合性醫院三個層面的分工協作,共同努力,對為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提供高效、安全、優質、無縫隙的一體化健康和疾病相關服務,從而促進患者的健康,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對冠心病高危人群開展定期檢查和危險因素監測,爭取早發現、早治療;對現有的冠心病患者開展個性化治療、健康教育和定期隨訪,控制慢性病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實現對社區居民連續、動態、全程的健康管理。

3.3 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意義及優勢

3.3.1 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六位一體”功能

即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為一體的服務模式。運用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開展防治工作,集中于轉診、保健、康復、健康教育4個方面。不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針對社區人群開展了冠心病疾病知識的普及教育活動,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針對性的對冠心病患者開展了監測和干預實驗,這都充分發揮了社區衛生的六位一體功能,引導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模式和運行機制的積極轉變。

3.3.2 提高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診斷率,減少慢性并發癥

冠心病診斷水平治療技術的提高依賴于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冠心病防治科研工作如虎添翼。各種科研突破、創造方法不斷應用于臨床,如放射技術、超聲技術、冠狀動脈造影技術明顯提高了冠心病診斷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運用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二、三級醫院的醫療資源,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例如不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傳遞冠心病的疾病信息、預防方法、開展系列講座或社區義診咨詢為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的核心內容,促使個體或群體改變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居家養老冠心病患者的診斷率,減少慢性并發癥的發生,也將對慢性病的管理起到深遠的影響。

4 總結

隨著我國老齡化產生的不僅有“空巢老人”現象,還有“患病空巢老人”現象。這是現今社會醫療和養老模式面臨的新挑戰:養老和治療雙重問題都亟待解決。當然,社區養老和養老機構養老是目前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但這并不能夠解決我國現有的所有患病老人的治療和養老問題。因此多元化的養老方式和合理有效的治療途徑會成為我國養老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單從冠心病居家養老患者的健康管理出發,初步建立了居家養老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希望借此模式的開展,拋磚引玉,將慢性病居家養老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進一步進行發展,從而有效應對養老資源緊缺的現狀,通過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把患病老人養老問題“轉危為安”,在讓老人安度晚年的同時,整合醫療資源,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 郭燕宏. 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抑郁狀態調查[J]. 護理學雜志, 2005, 20(3): 19.

[2] Moran A, Zhao D, Gu DF, et al. The future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aging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a:proj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icy mondel-China[J]. BMC Public Health, 2008, 27(8): 394.

[3] 王穗瓊, 廖廣仁, 賴華偉. 冠心病患者二級預防用藥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藥房, 2008, 19(11): 874-875.

[4] 關勛強, 李瑞興, 劉運成. 醫學研究生教育評價研究與實踐[M]. 北京: 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 2001: 80-84.

[5] 郭秀華. 實用醫學調查分析技術[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5: 35-37, 237-239.

[6] 曾光. 現代流行病學方法與應用[M]. 北京: 北京醫科大學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4: 250-270.

[7] 梁萬年. 醫學科研方法[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237-238.

篇5

關鍵詞:老年人 長期照護 護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227-01

世界衛生組織將長期照護定義為“保證不具備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繼續得到滿足其個人喜歡及較舒適生活質量,獲得最大可能的獨立程度、資助、參與、個人滿足及人格尊嚴[1]。長期照護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老年人,且以患有慢性病的孤寡和傷殘老年人為主[2]。在家庭、社區、養老院和福利院等機構中,為其提供醫療護理服務、長期照料服務和社會心理服務。主要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而不是解決特定的醫療問題,用于滿足基本需求而非特殊需求,是介于老年養老服務于醫療服務之間的一種中間照料服務,一般可達半年或數年以上,甚至在生命存續期內都需要他人給予各種幫助。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迅速推進,“如何養老”已成為政府和全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這需要改變傳統的養老觀念和完善養老照護模式,整合全社會各種資源,合力應對老齡化問題,實施長期照護模式。為此,本文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我國目前老年人長期照護模式的類型及實施現狀研究綜述如下。

1 我國長期照護模式的應用現狀

根據服務提供對象、服務發生場所和所實施服務的專業化程度,目前我國國內長期照護主要實施的模式有家庭式、養老機構式和社區-居家式三大類。

1.1 家庭式長期照護模式

以單個家庭作為長期照護的基本單元,家庭成員獨立進行和完成長期照護。鑒于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要求和老年人傳統養老觀念的需求,它成為目前我國老年長期照護的基本模式,此種模式為: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庭中,由家庭成員對老年人承擔經濟、生活和社會心理支持的全部責任。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和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居住方式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挑戰。家庭結構小型化,“4-2-1”的倒三角格局,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不斷升高,居家養老功能弱化,“空巢家庭”的出現、人口流動性增加和住房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老年人越來越難以得到足夠的舒適的照料,家庭在提供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方面的負擔也日益加劇。因此,尋求家庭之外的,對家庭長期照護起輔助支撐作用的的長期照護模式勢在必行。

1.2 養老機構式長期照護模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多種性質和形式的老年長期照護機構相繼涌現,如老年公寓、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老人服務中心等。然而,長期照護機構對服務對象的照護不規范化不專業化、分級制度不規范也備受人們的詬病。國家行業標準《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根據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性和需要,將機構中的照護對象分為自理老人(一般照顧護理)、介助老人(半照顧護理)、介護老人(全照顧護理),現狀卻是部分機構執行自定分級標準或根本沒有分級。長期照護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分為日常生活照料服務、醫療護理專業服務和特別照顧服務三大類,一些機構往往只實施日常生活照料服務,康復、日常保健等服務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機構內的專業護理人員只占少數,大部分照料人員以一般的護工為主。楊建軍指出機構式養老雖可以減輕老年人家庭負擔;有能力提供專業化、科學、及時的護理,但卻使得政府和社會財政負擔重,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且目前老年人觀念上不太接受,不愿遠離自己居住的家庭和社區去機構接受長期照護。這些都嚴重影響并削弱了長期照護機構服務的整體水平和服務質量,服務對象的滿意度不高,沒有實現機構和服務對象的“雙贏”。

1.3 社區-居家式長期照護模式

社區作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和照料護理服務的基礎平臺,往往起著承接公共服務、提供便利服務、組織教育培訓、進行健康教育和實行行業管理的重要作用。楊建軍指出居家-社區式長期照護模式使得老年人可以不離開居住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區,又能得到相對專業化和多方面全方位較完整的養老照護服務,老年人的服務滿意度非常高。由于老年人的傳統養老觀念和中國老齡化的基本特點,對居家養老非常偏愛,使該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社區-居家式長期照護模式應該是適合國情且被社會接受的最主要的長期養老照護模式。

2 影響老年人接受長期照護服務的因素

2.1 多數老年人對長期照護費用承受能力有限

田申在其調查中指出,老年人由于退休、自身勞動能力減弱等原因,退休工資和自身存款成為其主要經濟來源,經濟來源單一,收入欠佳,經濟承受能力較差,無法承受機構高昂的護理和服務費用。現行的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明確規定不予支付特別護理和日常護理等服務性項目的費用,明確將長期照護費用排除在外,這無疑阻礙了老年人對長期照護服務的利用。

2.2 傳統觀念的影響

一些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心里秉承“養老歸根”的理念,不愿去服務較好的養老機構,寧愿呆在家中接受不正規不專業的護理或者缺少照料,而且還要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此外老年人之所以不把養老照護機構當作首要選擇,還因為家里感覺溫馨熱鬧,而養老機構沒有親人的陪伴與呵護,老人感覺失落與寂寞,心理滿意度與愉悅度不高,這也會影響他們的身體恢復和精神慰藉。也有部分子女認為送老人去養老院是不孝行為,極不體面,寧愿置老人于家中,自己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擔當照顧老人的責任,讓家里的老人在晚年生活可以感受家的溫馨溫暖。

3 結語

老年長期照護在發達國家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已經完善得比較成熟,而在我國目前正處于不斷探索之中。綜合三種模式的優缺點,評估我國的基本國情,分析老年人的養老觀念和養老需求,社區-居家式照護模式既符合國情,又能迎合老年人的傳統養老觀念,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需要,能被社會廣泛接受,應該成為我國社會首選的長期照護模式。

參考文獻

篇6

上海市浦東新區惠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01399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東新區惠南鎮老年失眠患者對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服務項目的利用情況。方法 通過文獻檢索、咨詢專家及結合當地的情況的編制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服務的利用狀況調查表。隨機抽取社區內65歲以上老年人200人,進行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的利用情況入戶調查。結果 對診療利用166例,對藥物指導利用59例,對健康教育利用33例,對居家護理利用8例,對心理護理利用0例;影響服務利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宣傳力度,患者自身素質,全科醫生團隊的服務能力。結論 大多數社區失眠患者缺乏對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服務的認識和利用,對社區失眠患者推廣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的服務內容成為必要當務之急,全科醫生應依照患者需求著手,關注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深入家庭,主動服務。

[

關鍵詞 ]居家;失眠患者;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服務利用

[中圖分類號]R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654(2015)02(c)-0185-03

Investig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in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 System

YIN Jun ZHANG Tao PENG Xiaolian ZHANG Chunchao YAO Meimei

Huin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Pudong New Area,Shanghai,20139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utiliz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Project for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in HuiNan town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search, consulting specialists and combined with local conditions to prepare questionnaire for the utiliz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Project. Randomly select 200 elderly people aged 65 or over in the community and visit their home to survey the utiliz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Project. Results 166 cases of clinical service use, 59 cases to utilize guide to use drugs, 33 cases use the health education, 8 cases use home care, and 0 case use psychological c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ervice utilization includes: policy propaganda intensity, the patient’s own quality, the service ability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Conclusion Most of the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lack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It is the first imperative to promote the service content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Project to the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General Practitioner should proce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patients,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go to the families, and provide active service.

[Key words]Home care; Patients with insomnia; General Practition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Service Project; Service utilization

[項目基金] 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委衛生創新項目基金(PKJ2012-Y39)。

上海市浦東新區衛計委優秀醫學青年人才培養基金(PWRq2014-13)。

[作者簡介]尹君(1984-),女,安徽蒙城人,大學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社區老年護理和健康教育。

老年人由于合并多種慢性疾病,長期失眠減弱精神和體力的恢復,造成精神活動效率的下降和社會功能的降低,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從一定意義上反應了整個社會的健康狀況[1]。大多數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的方式,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場所,養老是傳統的家庭服務功能[2],俗話說:“家有一老,好比一寶”。目前,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服務作為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一項重要實踐和探索,以慢性病患者、殘疾人、社區高齡老人和失能老年人等為重點[3]。該中心護理部針對居家養老失眠患者的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的服務利用情況,自2013年1月開始成立調查小組,采取問卷調查,現將調查結果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12月在社區門診健康信息管理軟件中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抽取年齡≥65歲的失眠癥病人200人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65歲以上被診斷為失眠癥患者;②社會心理因素較穩定,無顯著人格障礙;③有良好的溝通能力;④排除精神疾病引發失眠;⑤調查對象對調查內容知情同意。

1.2 調查方法

問卷的內容在文獻檢索、咨詢專家及結合當地的情況的基礎上設計,正式使用前隨機選取了惠南鎮20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失眠患者進行預調查,D量表信度系數Cronbach=0.90,經四名副主任醫師及四名主管護師討論修改而成。服務利用調查問卷包括:對診療的利用、對居家護理的利用、對用藥指導的利用、對健康教育的利用、對心理護理的利用,答案采用有/無兩種組成,便于老年人回答,所有問卷由二名主管護師入戶面對面交流法進行調查。

1.3 統計方法

利用Excel2003進行描述性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總回收率為100﹪,總有效率100﹪(200/200)。

2.1 一般資料

200名失眠居民中,男120例,女80例,年齡64~85歲,平均74.5歲。學歷:高中及以上42例,初中48例,初中以下110例。病程3個月~20年,平均10.125年。失眠程度:輕度失眠61例(30.5%),中度失眠83例(41.5%),重度失眠56例(28%)。居住情況:獨居者74例(37%),夫妻相伴54例(27%),與子女居住72例(36%)。與家庭醫生簽約情況:簽約114例(57%),未簽約86例(43%)。收入水平情況:農村低保110例(55%),小城鎮保險44例(22%),城鎮職工退休46例(23%)。

2.2 利用結果

該調查中診療有166例,藥物指導59例,健康教育33例,居家護理8例,心理護理0例,見表1。

2.3 對七項優惠措施利用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利用位于前三位的分別是免費健康體檢169例(35.4%),優先雙向轉診88例(18.4%)及居家電話健康咨詢66例(13.8%),而優先建立家庭病床僅為4例(0.8%)。

3 討論

因生理代謝功能特點決定了老年人和青年人精神思想因素不同[4],所以家庭醫生對老年失眠人群的服務要更加有針對性,為居民就診提供便利、實惠,真正的建立家庭醫生-居民之間的信任。有調查研究[5],居民不愿意簽約的主要原因還是“對社區家庭醫生不信任”,所以作為提供服務的全科醫生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 增加宣傳力度

該調查中發現社區失眠老年患者100%合并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睡眠障礙問題以及慢性睡眠不足可增加慢性病的風險。而調查人群中86例未簽約人群中有66人對全科醫師家庭責任制政策不知曉,而另外20人是因為對服務內容不了解而拒絕簽約,所以加強對政策和服務內容的宣講是提高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對居家養老的失眠患者,發放家庭醫生大頭貼(內容包括姓名、電話、門診時間、服務項目),提高家庭醫生知曉度,使失眠患者在日常保健和疾病診療時,能及時與家庭醫生團隊聯系。

3.2 依照患者需求著手

從收入水平來看,收入越高的失眠老人的利用率越高,因為收入的高低決定了個人的支付能力,低收入者限制了利用需求,所以要關注低收入人群的健康需求并給予提供經濟合理的服務。從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對全科醫師家庭責任制服務利用率越高,因為文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對政策的理解度和健康管理意識,低文化程度則限制了老年人對其全科醫師家庭責任制服務的利用。對于居家養老失眠患者,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收入水平和身體狀態都大不相同,所以全科醫生應從失眠患者的健康需求出發,指導居民對現有的全科醫師家庭責任制服務合理利用,真正做到健康和醫療基金的雙重守門人。

3.3 深入家庭,主動服務

調查中,獨居的失眠老人有37%,夫妻相伴的有27%,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家庭護理,老年人在無法得到身心照顧和滿足時,會增加心理負擔和焦慮情緒,加重失眠的發展。在當前,衛生部醫改辦針對全科醫生如何做好家庭醫生制服務,提出了“4R戰略” [6]即關系(relationship)、節?。╮etrenchment)、關聯(relevancy)、回報(reward),這是全科醫生實現角色轉變的指導原則。所以全科醫生應采用“4+1”的工作模式[7],即4 d全科門診(中心、站點)+1 d社區綜合服務,整個團隊要對失眠患者的家庭睡眠環境、照顧者信息、健康情況、及心理需求等進行全面評估,完善居民健康檔案,制定個體化、針對化健康管理方案,再根據老年人的特殊性制訂護理計劃進行康復訓練、心理輔導等針對性護理[8]。本調查中的診療、藥物指導、健康教育全是在全科門診實施的,全科醫生開展居家服務幾乎為零。享受居家護理的只有8人,也是因為建立了家庭病床的患者,而服務內容限于上門送藥、抽血、測量血壓和血糖。鄧躍輝、周琳認為以社區為基礎、以護士為主導的社區老年人健康護理干預對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及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式觀念有積極作用[9],加快社區護理在全科醫生團隊中的建設很有必要。

3.4 關注心理健康

由于獨居老人的生活依靠較少,心理孤獨,渴望得到全科醫生團隊的照顧,該研究中獨居失眠老人對全科醫師家庭責任制的利用率最高,所以要加強對社區獨居失眠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心理護理。該調查對居家護理、用藥指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的利用很低。其中心理護理的利用為零,突出了全科醫生的服務模式的不全面性。居家養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還需要來自社會的幫助,主要是來自社區的照顧[10]。在利用項目中優先建立家庭病床的僅有0.8%,明顯服務利用不足。李敏[11]建議養老資源更多地向社區配置,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快速發展。

但是目前家庭醫生服務的規范內容尚沒有出臺,鑒于全科醫生人力資源配置,全人群服務模式在服務內容上還無法保證服務內容的覆蓋和質量[12]。上海是我國首先進入老年社會的城市,家庭醫生如何為社區失眠患者提供連續性、協調性、可及性的綜合醫療保健服務模式,促使居民主動與全科醫生簽訂契約,并積極參與到家庭醫生的健康管理,是醫改新形勢下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創新和內涵的提高探索方向。

[

參考文獻]

[1] 耿瀅.關于家庭醫生式服務維護老年人健康的調查報告[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7):126-127.

[2] 敬乂嘉, 陳若靜.從協作角度看我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與管理創新[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33-140.

[3] 余澐,張天曄,劉紅煒,等.上海市社區家庭醫生制服務模式的可行性探討[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10):7-11.

[4] 金哲順,金明龍.老年人失眠的基本特征及其治療[J]. 醫療前沿,2014(3):116-117.

[5] 張波.上海浦東新區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認同度的實證研究[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3,6(8):53-57.

[6] 梁萬年.“4R戰略”讓全科醫生走向家庭醫生[N].健康報,2011-06-16(007).

[7] 杜兆輝.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服務在社區健康管理中決策原則的思考[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3,12(5):346-347.

[8] 劉俊超.社區居家老人護理需求調查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 2011,8(17):166-167.

[9] 鄧躍輝,周琳. 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7):17.

[10]李玉玲. 社區居家養老[J]. 江??v橫,2008(1):29.

[11] 李敏.社區居家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4,20(2):102-106.

篇7

關鍵詞 高校;居家養老;醫療服務模式

本文就以高校醫院為依托開展高校居家養老人群醫療服務的優勢、服務形式、內容、人員等方而作了些探討。高校醫院對高校社區居家養老人群開展醫療服務的優勢

首先,隨著新醫改的深入,高校醫院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已成必然選擇,為高校社區居家養老人群提供醫療服務,是拓展醫院業務,促進醫院發展,更是高校醫院的職責所在。其次,因為高校醫院就近、方便及專業性,長期為高校老年教職工及社區老年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有利于培養良好的醫患關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特別近些年國家重點針對基層醫務人員的業務培訓極大地提高了高校醫院醫務人員的全科意識和綜合服務能力。此外,高校醫院隸屬于高校管理,能同時得到衛生部門和高校政策、資金、人員等的各種支持,如高校強大的教學科研力量及設施,有的高校還設醫學、心理學、社會工作專業,健傘的基層組織機構,如工會、離退休工作處、學生會等,將為校醫院管理、開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醫護人才培養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醫院開展高校社區居家養老人群醫療服務優勢可謂得天獨厚。高校居家養老人群醫療服務模式思考

采用多樣化的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形式,滿足不同類型老年人對居家養老社區醫療服務需求:①政府購買服務形式: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由高校醫院提供社區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的形式,特點是政府通過為居家養老居民購買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券、健康保險或居家護理險(如長期護理保險、臨終護理險)等確保居家養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務。我圍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擔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并不實際,但可通過發放政府購買的部分醫療項目免費服務券、提高社區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報銷比例、提供專項補貼鼓勵老年人購買健康保險及長期護理保險等保險產品、針對弱勢老年人開展無償或低收費的基本保障社區醫療服務等等,以體現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區居家養老醫療服務。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類服務形式:根據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養老老年人分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白理3種人群,針對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特點是有限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對生活能夠自理者主要開展健康教育增強自我保健意識,組織適宜的體育鍛煉康復訓練等活動,與居民訂立契約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應開設家庭病床,定期上門巡診,為照護者提供護理常識和技能培訓,外出就醫時提供上門接送等特殊服務。③按病癥種類服務形式:根據老人所患病癥種類,提供專項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特點是有很強的針對性,方便同類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針對病癥不同階段的健康問題南醫療服務團隊修訂實施健康促進計劃、健康日標、評價效果等。如美國有專門為社區老年癡呆癥患者提供的特別護理服務。研究表明通過實施多因素干預措施可降低社區老人跌倒發生率,居家醫療服務可強化城鎮高血壓患者依從性,促進血壓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篇8

【關鍵詞】 腦卒中; 居家護理; 常規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hom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stroke.Method:40 stroke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s of neur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ome nursing after leaving hospital.Within one month after leaving hospital,the situations of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home nursing.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to home nursing was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Result:Patients’ situations of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before after they left hospital for one month.The mean scores of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troke; Home nursing; Regular nursing care

First author’s address:The Bra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1.025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的特點。中國每年新發腦卒中患者約200萬人,存活的患者中70%~80%因為殘疾不能獨立生活[1]。卒中后患者存在心理障礙者高達36.08%[2]。這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由于受到醫療資源、患者經濟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經過治療,病情穩定出院后仍然存在功能障礙,后續需要大量的康復訓練和指導。許多家庭缺乏康復護理知識和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無法獲得持續的照護和治療,錯過最佳康復時間而處于后遺癥期[3]。本院自2012年5月以來,為出院后的腦卒中患者提供居家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1月于本院神經內科與神經康復科出院的腦卒中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1)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初次發病;(3)出院時改良巴氏指數(ADL)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1.2.1 出院前準備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出院時予以出院指導,出院后電話回訪患者康復情況。觀察組由居家護理團隊與患者及主要照顧者共同制定康復計劃,并與患者約定首次訪視時間,之后每周訪視1次,共4次。

1.2.2 以團隊協作的方式開展居家護理

1.2.2.1 居家護理團隊的組成 居家護理團隊由1名康復醫學科醫師與2名康復醫學科護士組成,其中醫師是由主治以上擔任,護士由工作8~10年,具有本科學歷的專業組長擔任,均具備熟練的腦血管病相關知識、康復訓練技能、溝通技巧。重點關注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功能障礙、可導致疾病復發的危險因素以及與疾病康復相關的護理技能。

1.2.2.2 上門前準備工作 首先由護士電話聯系患者及家屬,查閱患者病歷資料,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準備血壓計、聽診器、血糖儀、體溫表、手電筒、量尺、傷口敷料、管道、記錄單、各種量表及自制滿意度調查表等有關用物,與醫生共同來到患者家中進行訪視。

1.2.2.3 居家環境改造 針對患者殘障情況和對家庭的環境評估給予改造建議以提高患者居住的便利性。如增加門廳及房間內照明,夜間光照要充足;各種開關、桌面應略低于一般高度,移去不必要的家具,保持患者活動區域無障礙物;地面要平坦、防滑且沒有高低差;衛生間、廚房內增加防滑墊,墻壁上安裝扶手;患者臥床時床旁加靠背椅予保護等。

1.2.2.4 康復訓練指導 針對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礙,根據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及偏癱肢體Brunnstrom分期,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如指導其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糾正其異常模式;進行Bobath握手進行患肢的自助訓練,避免肩關節半脫位;毛線壓迫性向心性纏繞,緩解肩手綜合征引起的手部腫脹;教會患者轉移訓練,患肢負重訓練,穿脫衣服訓練,吞咽功能障礙訓練,進食能力指導,個人衛生訓練,排便功能訓練等,作為住院護理的一個有效的延續和補充??祻歪t生和護士一起通過講解、示范等方式對患者及主要照護者進行培訓,直到熟練掌握為止。

1.2.2.5 提供疾病相關健康指導 針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測量生命體征,了解在家的生活情況、心理狀況,并進行飲食、用藥、活動等方面的健康指導。包括跌倒和誤吸等風險預防、排痰方法、皮膚與傷口護理、導尿管護理、鼻飼管護理、預防疾病復發的相關措施等。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出院前及4次訪視結束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宗式焦慮量表(SAS)、宗式抑郁量表(SDS)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4次訪視結束后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調查。比較兩組患者出院時及出院后1個月的ADL、SAS及SDS的評分結果,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及患者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出院前后ADL、SAS、SDS評分比較 兩組出院前ADL、SAS及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院后1個月的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所提高,焦慮、抑郁程度改善,觀察組出院后ADL、SAS及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平均住院時間及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平均住院日短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居家護理積極效果

3.1.1 確保患者得到有效連續而無縫隙的康復護理指導 據有關研究顯示,大約98%的腦卒中患者及家屬希望在出院后能夠得到醫務人員的指導與照顧[4]。居家護理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和家庭情況,通過有效的家庭改造和康復指導,幫助患者順利的從醫院式康復環境過渡到家庭式康復環境。確?;颊甙磿r用藥,合理飲食,堅持康復訓練,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減少功能障礙對患者的影響,降低疾病復發的危險因素。金秋月等[5]通過對63例腦卒中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證明延伸護理服務能夠有效地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3.1.2 患者焦慮和抑郁減輕,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腦卒中患者進入康復期,常遺留各種功能障礙,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負性情緒,如焦慮、抑郁、恐懼等。出院后一方面與家屬朝夕相處,家屬的關心和照顧對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都起到了積極作用[6]。另一方面通過居家護理對患者進行SAS、SDS評定,了解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及時給予恰當的指導和幫助,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較好的面對現實,增加患者康復訓練的信心和決心。熟悉的家庭環境是患者進行ADL訓練的最佳場所。根據患者自理能力和家庭條件,居家護理團隊幫助患者及家屬制定康復計劃,指導康復訓練的步驟和方法,使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整個ADL訓練過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研究顯示,有康復意識并能夠自行堅持鍛煉的患者生活質量較高,生活態度比較積極,心理狀態較好[7]。

3.1.3 縮短腦卒中患者平均住院日 患者病情穩定后不愿意離開醫院,除與腦卒中引起患者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關外,還與患者及家屬的疾病知識和照護技能缺乏,患者無法得到持續性照護有關[8-9]。因此,針對患者的病情和照護需求,給予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重視患者腦卒中的二級預防并關注以患者家庭為中心的腦卒中一級預防[10-12];采用多種形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知識和照護技能的健康教育,通過一系列出院準備服務,患者病情穩定,ADL能力仍小于60分者為其提供居家護理,確保患者在家也能獲得持續的專業照護和康復指導,這樣患者及家屬愿意出院。因此,縮短了平均住院日。

3.1.4 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 患者常規出院后,醫務人員只能在電話回訪時,回答患者及家屬疑惑的問題,而無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達到一對一康復指導的效果,最終可能因為康復效果不理想而影響滿意度。居家護理除了為患者提供疾病相關健康指導外,還提供適合患者康復的居家環境改造和一對一的康復訓練指導,根本上解決了患者在家繼續康復的照護問題。因此,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3.2 居家護理面臨的問題與建議

3.2.1 護士人力資源短缺 培養社區護士的康復理念和技能,讓更多的社區護士走進患者家中,為其提供專業的康復指導,可以更好得緩解居家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

3.2.2 醫療保險體系不完善 傳統康復觀念認為,腦卒中發病后3個月是康復的“黃金時期”[13]。仍有部分患者認為醫院人力、物力齊全,在醫院每天接受康復指導會比在家中接受康復指導恢復得更好、更快,尤其是公費醫療患者經濟負擔輕,因此長期占床,不愿意出院。作為居家護理工作者應不斷完善自身康復知識水平和技能以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政府部門也應適當給予政策傾斜,考慮將居家護理納入醫保范圍內,并提高報銷比例,而相對在慢性病床上的報銷給付方面應多做衡量,讓患者不至于占慢性病床太久造成資源浪費。

3.2.3 患者的醫療安全和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 醫護人員在患者家中實施護理操作時,是否有相應的配套設備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是否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護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都是開展居家護理業務時需要不斷完善和規范的內容。

居家護理是適應大眾需求的一種主要的社區護理工作方法,是住院外補充形式,在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4]。王茹玲等[15]介紹了日本老年服務為主的居家護理發展、服務內容、保險政策等,為我國社區醫療的發展模式提供了借鑒?;跁r間、地點、人力、政策等限制,如何進一步跟進,制定出詳細的實施居家護理標準指南以及培養高水平居家護理人才,還有待更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吳兆蘇,姚崇華,趙冬.我國人群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3):236-239.

[2]孫永勝,劉金泉,吳花林,等.卒中后急性期焦慮抑郁共病研究現狀[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3(9):354-355.

[3] 鄭丹丹,王艷華,王淑偉.腦卒中的家庭康復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230-231.

[4] Bixby M B,Naylor M D.The 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hospital discharge screening criteria for high risk older adults[J].Medsurg Nurs,2010,19(1):62-63.

[5]金秋月,張金菊.延伸護理服務對腦卒中患者獨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10(24):146-148.

[6]歐明亮,張貴升,陳軍輝.老年腦卒中患者抑郁狀況及其生活質量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11(31):4439-4440.

[7]高霞,高磊,張雯雯,等.腦卒中慢性期患者生活質量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11(33):839-842.

[8]李曉蘭,王育紅,丁芬.腦卒中家庭照護者對康復知識的掌握狀況[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2(1):92-93.

[9] Sun H,Chen S,Jiang B,et al.Public Knowledge of stroke in Chinese urban residents:a community questionnaire study[J].Neurol Res,2011,33(5):536-540.

[10]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指南撰寫組.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54-160.

[11] Furie K L,Kasner S E,Adams R 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J].Stroke,2011,42(1):227-276.

[1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卒中一級預防指南”撰寫組.中國卒中一級預防指南2011[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44(4):282-288.

[13] Fritz S L,Light K E,Patterson T S,et al.Active finger extension prediets outcomes after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individuals with hemiparesis after stroke[J].Stroke,2005,36(6),1172-1177.

[14]彭蓮香,李莉,鐘小輝.居家護理對控制小兒支氣管哮喘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2):96-98.

篇9

為此,建議:

1.完善法律法規,強化養老服務業發展法律保障。完善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等措施辦法,讓更多的養老機構特別是民辦養老機構取得許可證。

2.構建分類施養、各盡其責的養老服務體系。一是進一步明確政府基本職責定位,按照政府托底、社會參與、市場推動、家庭支持的原則,發揮各自作用、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社區居家養老的績效考評機制。三是養老服務中心(站)要圍繞服務網絡建設、服務設施建設、服務隊伍建設、服務制度建設、服務成效等內容開展評比檢查監督,不斷提高養老服務質量。

3.優化老齡疾病防治護康體系。一是建立完善老年保健服務網絡,在具備條件的二級以上的綜合醫院開設老年科,增加老年病房數量。二是轉變服務模式,鼓勵開展巡回醫療服務,建立社區的全科醫生、家庭簽約醫生等制度,推進面向養老機構和社區的遠程醫療服務。三是繼續做好新農合的制度建設,擴大參與范圍,提高籌資水平。四是鼓勵和建立專業的老人醫療康復和護理機構。

4.利用“互聯網+”推進“智慧養老”建設。一是建立統一的智能化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鼓勵養老服務企業加強信息管理系統建設。二是通過軟件管理系統,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完善緊急呼叫監控服務設施;鼓勵養老服務機構利用智能化軟硬件產品,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網、物聯網等手段建立信息共享互動服務平臺,提供老人智能看護服務。

5.加強老齡學科教育和專業人才培養。一是按照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和重點發展領域,統籌部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開設老年學、老年護理學、老年心理學、老年社會學、臨終關懷等課程。二是加強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組織開展養老護理人員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工作。三是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社區志愿者隊伍。

篇10

關鍵詞:中醫護理;社區

中醫護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辯證施護、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的護理方法,是祖國傳統中醫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中醫護理在社區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針對不同的社區服務對象,調動整個中醫護理體系,完成相應的預防保健、康復護理、疾病護理等社區服務功能。尤其是中醫護理技術因簡、便、易、廉等特點深受廣大社區群眾的青睞,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廣覆蓋的要求,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應用前景廣泛。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的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積極采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與民族醫藥的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特色和優勢.

1.1在慢性病人社區居家護理中的應用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醫療資源的分配仍存在著不均衡性,經濟發展實際和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形成,社區居家護理將成為適應大眾需求的一種主要的社區護理工作方法。社區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病、肺心病、糖尿病、潰瘍性結腸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腎功能衰竭、骨和關節病變需要牽引和臥床者等。中醫護理以其優質、顯效、簡便的特點,在社區慢性病人居家護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區護理工作中大部分護士能夠使用中醫養生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辨證下的中醫護理干預。干預項目的應用率依次為:用藥指導、生活起居調養、情志調護、健康膳食、康復指導,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護理、藥膳護理更貼近生活,因其護理方法簡便易學、直觀安全、效果顯著,更適合在社區普及推廣。中醫護理技術如針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藥貼敷、中藥熏洗、中藥靜脈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臍療、中藥離子透入等在社區慢性病居家護理中應用廣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簡便易行,備受社區居民的喜愛。但在實際工作中,針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術主要由中醫醫生操作,中醫護士很少應用。中藥貼敷、中藥熏洗、中藥靜脈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護士按照醫囑實施。中醫養生方法及護理技術因其低廉性,對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尤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覆蓋率,有利于提高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力度,盡快縮小城鄉差距。

1.2在社區居家康復護理中的應用

在社區,需要康復護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穩定但需繼續治療或康復的病人、殘疾人等。常見的有術后病人、腦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癱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傷病造成的功能障礙、殘疾者.如我科專病腦卒中是目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均很高,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顯下降,但許多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對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對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具有較大臨床意義,接受早期肢體康復訓練比自然恢復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足部畸形減少、關節畸形減少、日常生活獨立者明顯增多,早期康復訓練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癱瘓肢體的功能和生活活動能力。另外,中醫藥膳護理、情志護理以及針灸、按摩等護理技術在防止壓瘡、增進病人的心理健康、促進病人的營養、畸形和殘障病人的康復護理、健康教育、家庭環境適應性改變的指導等方面應用廣泛,使向病人提供優質的康復護理成為了可能。

1.3在老年人居家護理中的應用

目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決定了居家養老成為我國養老服務的主體。汪潮【1】 的調查顯示,家庭病床上門護理可以減輕家庭負擔,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成為老年人可接受的形式。隨著4―2―1結構(即4個祖輩,2個父輩,1個獨生子女)的家庭數量的增多,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居家護理需求也日趨增加。張建鳳等【2】調查研究顯示居家護理治療可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減少衛生資源浪費,同時滿足出院后繼續康復和治療的需求。開展居家護理能較好地符合老齡化社會的實際需要,不僅提供持續性醫療照護,較好地解決住醫院難的問題,而且維持了家庭的完整性,提高了病人生活質量,降低醫療成本【3】。同時,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分居養老將成為今后家庭養老的主要方式。為老年人,尤其是為分居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中醫護理的養生保健 運用養護統一、寓護于養的護理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中醫藥學歷經數千年,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形神統一、動靜結合”為主的養生保健和延年益壽的理論。針對老年人群,采用氣功、太極拳、自我按摩等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對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國社區中醫藥衛生服務體系尚未完善,社區中醫護理人力嚴重不足,中醫護理在老年人居家護理中的應用較少。

中醫護理在社區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在社區健康教育實踐中,中醫護理與社區護理有機結合,在充分利用現代護理健康教育理論、模式、程序以及實施方法的基礎上,在社區健康教育內容中滲透著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中醫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指導、心理調適、性養生保健、用藥指導、運動養生等在社區婦女、兒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復護理等方面不斷拓寬著社區護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中醫護理與社區健康教育內容正在逐漸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汪潮.王坤,顧澤寬.上海乍浦街道離休干部社區衛生服務需求醫院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04(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