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歷史研究范文

時間:2024-05-23 17:43: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學歷史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o use chemical method to deal with wastewater containing copper and chromium. For the copper wastewater, adjusting the pH of solution, using the precipitation remove the copper; for chromium (Ⅵ) wastewater, firstly making it restore to Cr3 +, and then adjusting the pH of solution, using the precipitation to remove the chromium (Ⅵ ).

關鍵詞:化學法;污水;銅;鉻

Key words: chemical method;wastewater;copper;chromium

中圖分類號:O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5-0118-01

0引言

實驗室污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主要來自于實驗室開展的無機實驗、分析實驗以及實驗室成員的科研工作,因此重金屬種類、含量及存在形態(tài)隨不同的實驗內容而異,變化比較大。

重金屬不能被生物降解為無害物,排入水體的重金屬,除了部分為水生生物、魚類吸收外,大部分沉積于水體底部。水中重金屬的濃度隨水溫、pH值不同而變化。冬天水溫低,重金屬鹽類在水中溶解度小,水體底部沉積多,水中濃度小;夏季水溫高,重金屬鹽類溶解度增大,水中濃度較高。水體被重金屬污染后,危害的時間將很長。

本實驗采用化學方法分別處理實驗室污水中的銅和鉻,探討了其治理的優(yōu)化條件。

1含銅污水的化學法處理

銅等重金屬離子在自然界中沒有自凈和生物降解能力,可通過生物鏈不斷富集,對動植物的生命活動造成很大的傷害[1]。化工、冶金和采礦等行業(yè)所排放的污水中銅等重金屬濃度可高達105mg?L-1,銅的最大允許排放濃度為0.5mg?L-1,污水中銅含量遠遠高于銅的最大允許排放濃度,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2]。

1.1 實驗原理利用形成氫氧化銅的沉淀去除銅離子。

Cu2+ + 2OH- = Cu(OH)2Ksp(Cu(OH)2)=2.2×10-20

1.2 實驗藥品及儀器CuSO4?5H2O(AR),氫氧化鈉(AR),二次蒸餾水。

PHS-3C型數字酸度計(江蘇江分電分析儀器有限公司),WFX-12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北京瑞利分析儀器公司),富華臺式離心機(金壇市富華儀器有限公司),90-2型恒溫磁力攪拌器(上海滬西分析儀器廠)。

1.3 實驗方法取50mL模擬含銅污水6份,銅離子含量達到1.66g?L-1,分別用NaOH溶液調節(jié)污水pH值:6,7,7.5,8,8.5,9,攪拌5min后,離心分離,取上層清液,測定其中的銅離子濃度,結果見圖1。

1.4 實驗結論實驗結果所示,銅離子的濃度隨著溶液pH值的增大先減小,在pH值為8時降到最小,在pH值為8以后銅離子的濃度有反而增大。這是由于銅離子可以形成多羥基配合物,當溶液堿性較強時,氫氧化銅沉淀又會以配合物離子的形式進入溶液。

2含鉻污水的化學法處理

鉻在水中主要以Cr(Ⅵ)和Cr3+形式存在,Cr3+呈游離狀態(tài)存在,毒性較小,Cr(Ⅵ)呈陰離子狀態(tài)存在,毒性大。通常認為六價鉻的毒性比三價鉻的高100倍,因此六價鉻的污染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2.1 實驗原理在酸性條件下,向含鉻污水投加還原劑FeSO4?7H2O,使水中的Cr6+還原為Cr3+,調整污水pH至堿性,使Cr3+生成難溶的Cr(OH)3而除去。

6Fe2++Cr2O72-+14H+ 2Cr3++6Fe3++7H2O

Cr3++3OH- Cr(OH)3

2.2 實驗藥品及儀器二苯碳酰二肼(DPCI),丙酮,氫氧化鈉,重鉻酸鉀,七水硫酸亞鐵,(1+1)硫酸,(1+1)磷酸,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二次蒸餾水。

PHS-3C型數字酸度計(江蘇江分電分析儀器有限公司),723A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富華臺式離心機(金壇市富華儀器有限公司),90-2型恒溫磁力攪拌器(上海滬西分析儀器廠)。

2.3 實驗方法

2.3.1 硫酸亞鐵還原Cr(Ⅵ)的實驗方法取50mL模擬含鉻污水6份,Cr(Ⅵ)離子含量達到2.51g?L-1,分別加入不同量的FeSO4使水中的Cr6+還原為Cr3+,用NaOH溶液調節(jié)污水pH值為8,攪拌5min后,離心分離,取上層清液,測定其中的Cr(Ⅵ)離子濃度,結果見圖2。

2.3.2 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Cr(Ⅵ)的分析方法運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對水中六價鉻的測定時,在硫酸介質中Cr(Ⅵ)與二苯碳酰二肼形成組成比為3:2的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長位于540nm處。

①標準曲線的繪制:向一系列50mL的比色管中分別移入0、1mL、2mL、3mL、4mL、5mL,10mg?L-1的鉻標準液,加入0.6mL(1+1)硫酸和0.6mL(1+1)磷酸,2mL顯色劑,用水稀釋至標線,搖勻,顯色5~10min后,于540nm處,測定吸光度,繪制吸光度對六價鉻含量的標準曲線。

②樣品的測定:取適量的上清液置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1+1)硫酸和磷酸及顯色劑,用水稀釋至標線,搖勻,顯色5~10min后,于540nm處,測定吸光度,從標準曲線上求得六價鉻的含量。

2.4 實驗結論實驗結果所示,Cr(Ⅵ)離子的濃度隨著硫酸亞鐵投加量的增大而減小,當硫酸亞鐵的量增加到24g?L-1后變化不大,所以取24g?L-1為宜。Cr(Ⅵ)離子的殘余濃度為0.04mg?L-1,小于國家第一類污染物排放標準。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師范生;就業(yè);實踐能力

一、引言

在當今時代迅速發(fā)展的大趨勢下,各國聯(lián)系日益緊密,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也在推動各國之間的不斷交流,而語言在各國的應用和發(fā)展也就越發(fā)重要。近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軟實力不斷增強,而作為一個大國,想要繼續(xù)發(fā)展下去一定不能像以往一樣自大封閉,而是更主動的接觸學習外部的東西。時代的發(fā)展推動了外語的傳播和發(fā)展,其應用范圍在不斷的擴張,中國更快向外發(fā)展的要求也就導致了近些年出現(xiàn)的“外語狂潮”,國內人民對于外語的推崇甚至超過了母語—漢語。雖然我們對于外語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對于母語的冷落甚至遺忘卻是不可忽視的,也是絕對不被允許的。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國家開展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人民群眾對于母語的重視程度和學習意識,其中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推進是最為明顯的變化,也是效果最為顯著的。那么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對自己進行培養(yǎng),去響應國家號召,將自己打造成一個適合新時展的高質量人才,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和社會價值呢?本文就如何培養(yǎng)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師范生就業(yè)實踐能力做出了一些簡要的概述。 《師說》有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就是傳授知識解答學生疑惑的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也就擔負著傳授知識,教育學生,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使命。漢語言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對于中華文化發(fā)展的作用也就顯而易見。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趨勢越來越呈現(xiàn)出全球化的趨勢,而中國國力也越來越強,對世界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在此種大環(huán)境之下,國際上出現(xiàn)了“漢語熱”,正巧和國內的“外語狂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于在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來說,他們是未來的語文教師,應該在大學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思想品質,但是也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之中,更應該做到的是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去到實際中了解當前漢語言文學的現(xiàn)狀,以便更好的開始自己的工作,融入社會。具體來講就是要從自身所處的實際作為切入點,調查社會現(xiàn)狀,并根據社會現(xiàn)狀對自己的社會就業(yè)實踐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yǎng)和提高,從而為樹立學生和身邊人對漢語言的重視意識貢獻出自己的微薄力量,以發(fā)揮出漢語言文學的潛在的積極作用。

二、當前漢語言文學的社會現(xiàn)狀

一般來說,社會民眾對于漢語言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語言能力有高低之分。普遍來講大家對于漢語言的認知停留在一個比較淺的層面,認為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就是單純的對于簡單口語的掌握和對淺近文字的學習,但是對于更為高深的漢語言知識卻沒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正因為社會民眾對于漢語言理解的太過片面化,所以對于漢語言的認知也就不夠深刻,也就導致了對于漢語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問題的后果。很多人對于漢語言的應用存在不標準的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比如一些字詞的讀音不夠準確,用詞用字存在錯別字現(xiàn)象,習慣性使用不符合漢語言規(guī)范的網絡用語,借用成語諧音改造成語等現(xiàn)象。同時,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教師和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觀念相較于之前也發(fā)生了改變,一味的注重漢語言表面的華麗知識的講授,卻忽略了最原始最基本的知識的傳授,變得過于功利化,以致于掩蓋了漢語言文學內部最根本的魅力和影響力。另外,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國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主張與世界各國合作交流共同發(fā)展,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崛起,而西方的一些思想也就隨之涌進中國國門,不斷沖擊著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這也使得一部分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得以壯大。而以上這些情況使得外國人對于漢語言文學的研究熱情遠遠超過了國內的民眾,嚴重影響了漢語言文學在國內的縱深發(fā)展,也使得國人不能更好的更進一步的了解和學習漢語言文學。

三、培養(yǎng)就業(yè)實踐能力以推動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前進

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的師范生,更作為中華兒女,其身上的重大使命就是就是要弘揚、發(fā)展?jié)h語言文學。而近些年來我國的就業(yè)形勢逐漸嚴峻,許多大學生出現(xiàn)了就業(yè)困難的問題,同時當前社會對于應用型的專業(yè)性人才需求量很大,面對這種形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一定要抓住機會,在大學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在寒暑假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自身的社會實踐和工作能力,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以推進漢語言文學的前進和發(fā)展。第一,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一定要以本專業(yè)知識為根本,立足于本專業(yè)的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是最直接、最全面、最仔細的一部分人,他們的研究內容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逐漸形成發(fā)展的語言文化。這部分人不僅要比一般人學的更為精深,培養(yǎng)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鑒賞能力以及較強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要了解漢語言文學學科在新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不斷的了解關注、研究這些新變化,更要不斷吸收和本專業(yè)相關的新的研究發(fā)展成果,從而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發(fā)展。而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更應該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對于上述的要求不僅要做到,還要努力做得更好,因為除了上述要求,師范生更是肩負著教育新一代的使命,所以一定要精益求精,更應該立足于本專業(yè)的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豐富自身教學方式方法,轉變自身陳腐的落后的教學理念,融入新的研究成果以推動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同時,如果想要真正發(fā)揮出自己所學為社會的發(fā)展作出貢獻,也就必須要求師范生真正熱愛自己的所學,要有更為真摯的情感,去學習漢語言文學,豐富自身所學,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實踐和工作中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自己的所學,傳授更多的知識。除此之外,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要從平時就注重自己的所學,不僅要學的多,更要學的精準,在對于漢語言的日常應用中,一定要注重準確性,對于發(fā)音、用字、用詞一定要十分嚴謹細致,尤其對于一些容易出錯的字詞,更要注意做好一個良好的示范,以自身的行為對身邊的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帶動周圍的人轉變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觀念,逐漸推動并實現(xiàn)漢語言文學的前進和發(fā)展。對于一名還沒有畢業(y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還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去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學生應該把握住機會,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技能,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對于漢語言文學更高的熱愛程度,為未來自身的發(fā)展和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第二,要創(chuàng)新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教育和工作觀念。當今時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一些新式的快餐文化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因此,漢語言文學也受到了時代的沖擊。另外,漢語言文學自身所有的一般固定性使得漢語言文學的自身更新速度是極為緩慢的,這是十分不利于漢語言文學的自身發(fā)展的。如果漢語言文學的一些自身特點不能跟隨時代潮流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那將會使?jié)h語言文化的魅力被掩蓋,無法發(fā)揮出自身的積極作用。所以對于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來說,想要為自己的未來做好一個鋪墊,那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時,不僅要積極的進行學習跟上老師的思路,更要學會有意識的對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一個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和應用,在有把握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使得知識更加融合貫通,以達到將所學的漢語言文學的知識真正變?yōu)樽约旱哪芰Φ男Чh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不管在畢業(yè)后是否從事教育事業(yè),都要記得自己的使命。作為一個學習漢語言的學生,面臨就業(yè),要記得自己的身份,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學習的知識,要學會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去散播漢語言的知識,發(fā)揮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的語言文化,并用它去感染身邊的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更多的人。而對于希望從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育的師范生來說,就更要以一個高水平來要求自己時刻注意自身的所作所為。這類人應該不斷的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改變自身老舊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學會引導學生,給學生學習漢語言的熱情和興趣,使得學生們真正熱愛這一門藝術和學問,體會到漢語言文學的魅力與積極影響,使他們自覺的按照漢語言的規(guī)范去應用漢語言知識,從而潛移默化的帶動身邊更多人對于漢語言的學習和重視,逐漸改變目前社會中對于漢語言文學的錯誤認識和應用,使得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更為規(guī)范,發(fā)揮出更大的魅力,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而這一切的基礎都在于在讀的漢語言文學的師范生。肩負著如此光榮和偉大的使命,更應該從現(xiàn)在開始,立足于實際情況,從自身做起,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學習手段和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水平。第三,引導自身適應社會要求,逐步培養(yǎng)就業(yè)實踐能力。我們學習任何一個專業(yè)知識和思想觀念都是為了走入社會,進行工作,但是我們進入社會一定就需要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那么就一定要學好漢語言。對于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這更是實現(xiàn)好發(fā)展好漢語言文學育人引導作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在讀的師范生想要更好的融入社會,走上更好的工作崗位,就一定要有意識的在大學學習中逐步培養(yǎng)自己的就業(yè)實踐能力,既要積極的了解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現(xiàn)狀,摸透研究清楚當今時代所需的漢語言文學人才的實際和具體要求,剖析明白當今時代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師范生的培養(yǎng)重點與目標,在就讀期間就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按照時代大環(huán)境和發(fā)展趨勢與條件來有意識的對自己進行培養(yǎng)和提高,以便于將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適應社會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在進行自我提高的過程和以后的工作中也不可以隨波逐流,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應該牢記初心,堅持住對于漢語言文學的那份出自于本心的熱愛和執(zhí)著,自內而外的去表達自己的所學,盡可能多的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語言文化。這就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一定要用心去感受,去學習如何應用自己的所學,也就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一定要做好所學和實際的結合,柔和地將知識和生活進行揉合,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播,在適應社會之后,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他人,將漢語言的精髓更多的表現(xiàn)展示出來,進一步對漢語言文學進行發(fā)展和弘揚,展示漢語言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學習漢語言文學,重視和喜愛漢語言文學。

結束語:

經過我們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我們可以知道,當前社會的發(fā)展的實際使得漢語言文學所處的現(xiàn)狀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而漢語言文學所應該發(fā)揮出的引導教育的作用也被大打折扣,實在是十分遺憾,但是我們不能讓這種遺憾延續(xù)下去,我們應該行動起來讓這種遺憾轉變成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在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起到的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們不僅是繼承傳統(tǒng)漢語言文學的重要部分,也是創(chuàng)新、傳播和發(fā)展?jié)h語言文學的重要力量,承擔著巨大而重要的歷史作用。面對這種社會現(xiàn)狀,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更要承擔起自身的責任,通過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來推動當今時局的變化,不負人民和祖國的期望,將漢語言文化重新發(fā)展壯大。對此,筆者的觀點就是師范生應該首先做好在校期間的工作,認真學習專業(yè)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和水準,在課余時間多進行社會實踐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和就業(yè)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走上工作崗位。在工作后也更應該多考慮如何做到知識與實際的結合,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技能,進一步以自己的努力為推動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傳統(tǒng)禮儀 青少年 成長 心理學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210-01

一、禮儀文化的內涵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時代潮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被人們所認同、又被人們所遵守的,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及要求的行為準則或規(guī)范的總和。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從古至今,“禮”在社會上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坐臥、出行、宴請、壽誕、婚喪、祭祀、征戰(zhàn)、祈福等都有“禮”的體現(xiàn)和融合。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文化樣式,正確的、開明的禮儀方式對社會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學特征

心理學概念上的青少年,是一個跨度較大的年齡范疇,一般指12-40歲的年齡區(qū)間。雖然青少年期間的年齡跨度很大,其心理發(fā)育卻非常關鍵。首先,青少年期的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非常迅速,大腦神經、大腦功能在此期間基本發(fā)育健全,但迅速的生理發(fā)育和遲緩的心理發(fā)展使得青少年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呈現(xiàn)出身心發(fā)育的不平衡;其次,青少年期的自我意識會出現(xiàn)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交往需求的提升使其社交圈擴大,但卻缺乏鑒別能力,容易沾染不良習氣;再次,此時青少年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個性和行為方式,情緒活躍且豐富,其情感已經從兒童的幼稚期向更高級的復雜的社會情感發(fā)展,容易動情并受到外界的感染,但情緒的發(fā)展尚不成熟,容易激動和焦慮,對于問題的看法也常常帶有主觀性和片面性。

三、傳統(tǒng)禮儀對于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1.塑造完美的健康人格

禮儀文化對個體人格的發(fā)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會直接在價值取向、心理結構、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產生作用。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對人的教化和陶冶,而禮儀說到底是為了滿足于人格的塑造,所以,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曾將人格看成是文化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禮儀文化必然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和行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所謂“本我”,即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原始的人格;“自我”,是由本我發(fā)展而來的、在與外界環(huán)境接觸中形成的人格結構部分,是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發(fā)展的決定性部分;而“超我”,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是人格結構中最高級的人格部分。在禮儀的影響作用中,對于“自我”的影響作用最為明顯,這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對于人格結構的影響,是作用于個體心理健康的外在影響因素,只有這種來自外界的對于“自我”的影響達到一定的目的和效果,才能促使“超我”――這種對于道德和理想有充分認知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2.提高自身的角色認知能力

“認知”是一種信息加工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學習等信息接受過程,和思維、想象、語言等應對處理和結果的預測過程。認知活動與個人經歷、智力發(fā)展、教育程度等因素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個體的認知常常會參雜很多個人的感情成分,青少年對事物的認識通常較為簡單,如對人習慣以好、壞來區(qū)分,但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可塑性很強,因此,對青少年的認知發(fā)展做出相關的影響和干預,能夠有效提升其對待事物的認知能力,區(qū)分美和丑、好與壞,使個人的心理發(fā)展更加完善。

3.提高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

青少年在接觸社會和進行社會活動時,可能會遇到諸多的困難,如溝通障礙、由于性格不同不能相互包容、互相排斥、缺乏與陌生人的交往能力等,傳統(tǒng)禮儀的原則是自律、敬人、寬容和平等,這種教育會指導青少年如何尊重他人并克服自私、自利的狹隘心理,以樂觀、豁達態(tài)度去適應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如在與其他人溝和交談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雙向溝通、相互包容、隨機應變并真實、自然地與其交往,懂得如何贊美別人或批評別人,如何拉近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以及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交談等等,這樣,才能使青少年在面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時明確自己的定位并樹立自我價值的存在感,消除孤獨、失落、自悲等不良情緒,增強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

篇4

關鍵詞:GIS;武漢大學;景觀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60135-03

1 引言

武漢大學校園景觀環(huán)境有著獨特的魅力,尤其是圍繞著珞珈山與獅子山為主體的校園景觀環(huán)境代表著武漢大學悠久的校園歷史與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兩座山周圍有著武漢大學的早期建筑群,如老圖書館、老文法學院、櫻花古堡、理學院、行政樓等。這些建筑之間形成了獨特的景觀與交往空間。珞珈山與獅子山所圍繞的武漢大學歷史校園景觀環(huán)境,有其可分析與利用的價值。

傳統(tǒng)的景觀分析是一種基于人的主觀認識的分析,是一種對環(huán)境的感性認識。而GIS強大的空間及屬性數據管理與空間分析功能為實現(xiàn)數字景觀規(guī)劃、量化分析、三維場景下的可視化景觀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通過建立GIS的景觀要素庫、三維景觀模型庫等,結合遙感影像,景觀規(guī)劃工作者可以在較真實的、較直觀的三維景觀環(huán)境下進行景觀規(guī)劃與量化分析。

以往的基于GIS景觀分析多為宏觀層次的如景觀斑塊分析、景觀指數分析、景觀指數分析、景觀生態(tài)分析等。張林艷等(2008)對景觀格局分析指數的選取進行了研究,“在簡要闡明構建景觀格局指數中頗具代表性的理論基點(如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景觀鑲嵌模型)的基礎之上,針對普遍存在的混淆和誤用景觀指數的事實,敘述了合理選用景觀指數的基本原則。最后,引介國外Ritters和O’Neill等人所推薦的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5個景觀指數:平均斑塊邊緣一面積比、蔓延度、相對斑塊面積、分維數及斑塊類型/景觀類型/土地覆蓋類型”①, 為廣大景觀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參考。張永達等(2004)進行的以GIS為核心的昌平區(qū)景觀生態(tài)分析與規(guī)劃信息系統(tǒng)研究,采用COM 組件技術建立一個通用的GIS 平臺,并在此平臺基礎上開發(fā)景觀指數分析與景觀規(guī)劃等模塊,主要為景觀指數的分析與景觀規(guī)劃研究提供參考;②蔡明玉等(2008)進行了基于3S 技術的城市輻射效應景觀分析,采用了3S 技術進行緩沖區(qū)分析,并以蓬萊市為例從景觀與斑塊兩個層次對城市輻射效應與景觀結構關系進行了研究;③賈維花等(2011)進行了基于TM 影像的曲阜市農村居民點空間景觀分析;嚴登華(2004)進行了東遼河流域景觀格局及其動態(tài)變化研究;劉國海等(2011)進行了基于GIS 技術的森林景觀空間格局分析(以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qū)為例);王彬等(2007)進行了基于GIS 的廣東地名景觀分析;郝彩蓮等(2011)進行了灤河流域景觀格局變化及其驅動因子分析;Ruedisser,J等(2011)利用GIS 技術在澳地利進行了生物多樣性研究;Carver,S 等(2011)利用GIS技術提出了一套可反復利用、可借鑒的方法支持測繪以保護自然景觀,并在蘇格蘭的兩個國家公園:Cairngorms 公園與Trossachs 公園進行驗證,支持景觀特征的評估、發(fā)展與控制……由此可以看出,以GIS技術為平臺進行宏觀層面的景觀分析論述十分常見,但是對于中微觀層面的景觀分析的論述卻比較少,因此,在這一領域急需做出理論與實踐性的探討,為中微觀層面的景觀分析與規(guī)劃提供參考。本研究試圖在GIS環(huán)境下對武漢大學校園景觀進行分析,探索中觀層次的景觀分析方法。

2 研究目標

研究從三個方面展開,具體目標如下:

1)校園景觀GIS建庫

根據對珞珈山與獅子山的調研,結合武漢大學地形圖,構建景觀分析原始數據庫。建庫的主要內容包括:地形、現(xiàn)狀建筑、現(xiàn)狀交通、現(xiàn)狀綠化、現(xiàn)狀水域,形成數據庫,全面反映校園景觀的真實情況。

2) GIS環(huán)境下的景觀分析方法探索

根據建立的GIS校園景觀庫,對現(xiàn)狀景觀要素進行分析,得出現(xiàn)狀結論與問題,以及對以后的景觀規(guī)劃設計提出一些建議。如,地形分析(坡度、坡向)、建筑物分析、綠植分析、水域分析、道路分析、日照分析、天際線分析、節(jié)點分析、視域分析、視線分析、視點分析、高程分析、軸線分析等等。

3 )三維景觀可視化研究

結合三維建模軟件,通過建立景觀要素三維模型,實現(xiàn)校園景觀的三維可視化瀏覽與動畫等功能,將武漢大學歷史校園景觀展現(xiàn)出來,讓規(guī)劃師、公眾與決策者能夠對武漢大學歷史校園景觀有一個詳盡的理解,為以后的校園景觀規(guī)劃提供參考。

3 研究內容

3.1校園景觀GIS建庫

關于校園景觀GIS建庫,研究需要實現(xiàn)的目標如下:

1)真實再現(xiàn)現(xiàn)狀。通過對地形、屬性的描述、照片及簡介鏈接等多樣化的手段,還原一個豐富、真實的現(xiàn)狀環(huán)境(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

2)能夠支持空間、景觀分析,數據結構和數據內容要能夠支持后續(xù)的空間、景觀分析。進行的空間與景觀分析能夠為后期的景觀規(guī)劃提供所需求的數據與信息,能以量化的方式為后續(xù)規(guī)劃與管理做出指導,形成關于武漢大學校園歷史景觀的珍貴資料。具體而言,研究需要完成以下建庫內容:

①地形數據庫:對所選片區(qū)進行地形TIN模型建立,形成高程數據庫。

②現(xiàn)狀建筑數據庫:對片區(qū)內約千棟建筑的普調數據,進行信息入庫,包括建筑名稱、建筑結構、建筑層數、使用單位、建筑風貌、建筑質量、建筑功能及年代等,同時建立武漢大學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型,納入到GIS數據庫中。

③現(xiàn)狀綠植數據庫:對現(xiàn)狀綠植進行兩個層級分類,一類是沿道路的行道樹劃分為帶狀要素,二是片區(qū)的綠植劃分為點狀要素,點狀要素可以分為大型點狀與小型點狀要素。

④現(xiàn)狀交通數據庫:對現(xiàn)狀道路的調研數據進行GIS建庫,建庫內容包括:道路名稱、道路類型、道路寬度、服務對象、人車流量、暢通情況、路面質量、鋪裝類型、歷史價值、照片鏈接、道路斷面、校門、交通標志等。

⑤現(xiàn)狀水域數據庫:對現(xiàn)狀的水域進行數據統(tǒng)計并進行GIS建庫,建庫內容包括:水面面積、形狀、水面周長等等。

3.2 GIS環(huán)境下的景觀分析

地形坡度與坡向分析:數字高程模型(DEM)是GIS技術的關鍵數據庫之一,通過建立武漢大學珞珈山與獅子山的數字高程模型,進行三維地理空間模擬,產生出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匯水面積等等,通過這些因子在地貌形態(tài)模擬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上的應用,可以為后期景觀分析(景觀視線分析與天際線分析)與規(guī)劃提供依據。

建筑分析:對于建筑的分析主要是對武漢大學現(xiàn)存的老建筑進行建設年代、建筑層數、建筑風格與使用情況等進行分析。對于老建筑的分析有利于形成歷史建筑保護與后期景觀保護規(guī)劃,例如根據GIS分析的建筑年代在校區(qū)的分布情況進行建筑分類保護,根據分析的建筑層數控制后期規(guī)劃與建設。

綠植分析:對于綠植的分析可以深入到綠植的面積、綠植的種類、綠植的生長規(guī)律,喬木的生長年齡、冠徑大小。根據綠植的生長規(guī)律預測武漢大學歷史校區(qū)綠植未來變化情況,指導未來綠植規(guī)劃與建設。

交通分析:對于交通的分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交通的可達性、交通與景觀空間的聯(lián)系性、交通對于景觀視線的引導性等等。景觀分析中的交通分析是關鍵點,交通分析可以為后期的景觀分析中的交通規(guī)劃提供量化的依據。

水域景觀分析:武漢大學歷史校區(qū)中的水域只有未名湖與月亮湖,武漢大學歷史校區(qū)有著東湖良好的水域景觀,對于水域景觀可服務的范圍與可視性進行分析,指導后期水域景觀規(guī)劃。

軸線分析:軸線是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重要的元素,武漢大學老校區(qū)在進行規(guī)劃時嚴格考查了軸線關系,合并校區(qū)后也存在著明顯的軸線關系,對老圖館—工學部一號樓軸線、理學樓—行政樓軸線、人文館—卿體育館軸線三條軸線進行分析,研究景觀軸線規(guī)劃景觀豐富度與景觀缺失,為未來的景觀規(guī)劃與建設提供建設性方案。

4 關鍵技術與技術路線

本次研究的關鍵在于對現(xiàn)狀景觀環(huán)境的分析,因此關鍵技術在于如何使現(xiàn)狀的環(huán)境在GIS環(huán)境下再現(xiàn),并對各類景觀要素進行定量性的分析。

本研究首先從國內外已有的基于GIS的景觀分析入手,收集武漢大學歷史校區(qū)的景觀要素數據,把相關數據輸入到GIS研究平臺,形成GIS基礎數據庫,以此為基礎完成坡度/坡向、現(xiàn)狀容積率、綠化率、水體面積、道路可達性、現(xiàn)狀天際線、現(xiàn)狀軸線、景觀節(jié)點、景觀視域、景觀視線、景觀視點的分析,形成現(xiàn)狀景觀圖紙;完成前期分析后,根據景觀規(guī)劃要點:地形、建筑物、綠植、水域、道路、天際線、節(jié)點、軸線等進行GIS景觀規(guī)劃數據庫的建立;最后形成GIS景觀規(guī)劃總數據庫,實現(xiàn)景觀規(guī)劃設計數據查詢與景觀規(guī)劃管理(技術路線詳見圖5)。

5 總結

基于GIS的景觀規(guī)劃研究是對傳統(tǒng)景觀規(guī)劃研究的批判性提升,既吸取傳統(tǒng)景觀規(guī)劃研究中的相關要素,又利用GIS分析的先進技術實現(xiàn)傳統(tǒng)景觀規(guī)劃研究中不容易的量化分析,是景觀規(guī)劃研究質的升華。本研究目前已完成武漢大學歷史校區(qū)相關景觀要素的前期數據調查與收集,并進行了GIS基礎數據庫建立,初步進行基于GIS的景觀分析。當然,在研究中有著許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希望得到更多專家與學者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賈維花,尹永宜,侯彩青.基于TM影像的曲阜市農村居民點空間景觀分析.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J].2011(3).

[2]嚴登華.東遼河流域景觀格局及其動態(tài)變化研究[J].資源科學,2004(1).

[3]劉國海,陳華江,羅多,田亮.基于GIS技術的森林景觀空間格局分析——以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qū)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4]王彬,司徒尚紀.基于GIS的廣東地名景觀分析[J].地理研究,2007(2).

[5]郝彩蓮等.灤河流域景觀格局變化及其驅動因子分析[J].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11(2).

篇5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師范生;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

一、漢語言文學的社會現(xiàn)狀

一般而言,社會各界對漢語言的認知上面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大部分人對漢語言的認知是不夠深入的,停留在一個相對比較淺的層面的,我們普遍認為對漢語言的學習就是簡單地口語交流、日常使用和較淺的書面閱讀,但對于高深的漢語言知識并沒有做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正是由于社會大眾對漢語言的了解和學習不夠深入就導致了我們在使用漢語言時存在很大的問題甚至造成了一些嚴重的后果。 F在很多人對漢語認識存在的不規(guī)范現(xiàn)象主要有:字詞的發(fā)音不夠準確、用詞存在錯別字、語句使用不符合語法、借用或隨意改造成語、偏愛使用網絡用語等。就大學課堂教學來說,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對漢語文學的學習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存在一味追求表面的華麗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更加深入的實質性內容的傳授,變得越來越功利性,進而掩蓋了漢語言文學最根本的影響力和魅力。除此之外隨著中國市場化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西方一些經濟形態(tài)和思想也不斷涌入中國,進一步沖擊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一現(xiàn)象在某種程度上使得部分國人的崇洋的心理日益壯大。至此出現(xiàn)了對外國文化和語言的學習和研究熱情明顯超過了對傳統(tǒng)文化和漢語的研究,這就嚴重影響了漢語言文學在國內的深入發(fā)展,使得國人不能更進一步發(fā)揚中國文化,也不利于漢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二、培養(yǎng)就業(yè)實踐能力的方法

(一)立足專業(yè)知識,提高自身修養(yǎng)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對漢語言的學習是最直接、最仔細以及最全面的,他們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研究會比一般人更加了解漢語言的文化內容和覆蓋的知識,在傳播和創(chuàng)新漢語言文學方面更加有經驗。他們的學習和研究內容會更加的深入有內涵,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字鑒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寫作能力以及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去研究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更應該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對于自身的專業(yè)要求不僅要做到而且要爭取進一步做的更好,師范生對于自身的學習要堅持立足于本專業(yè)的知識,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也要轉變自身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豐富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融入新的教學和研究成果以推動漢語言文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除此之外,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要從平時就注重自己的所學,不僅要學的多,更要學的精準。對于一名還沒有畢業(y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還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去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學生應該把握住機會,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技能,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對于漢語言文學更高的熱愛程度,為未來自身的發(fā)展和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要創(chuàng)新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教育和工作觀念

當今時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一些新式的快餐文化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因此,漢語言文學也受到了時代的沖擊。一方面對于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師范生來說要做到在學習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時,不僅要積極的進行學習跟上老師的思路,更要學會有意識的對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一個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和應用,在有把握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使得知識更加融合貫通,以達到將所學的漢語言文學的知識真正變?yōu)樽约旱哪芰Φ男ЧA硪环矫娼處熞淖冏陨砝吓f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學會引導學生,給學生學習漢語言的熱情和興趣,使得學生們真正熱愛這一門藝術和學問,體會到漢語言文學的魅力與積極影響,使他們自覺的按照漢語言的規(guī)范去應用漢語言知識,從而潛移默化的帶動身邊更多人對于漢語言的學習和重視,逐漸改變目前社會中對于漢語言文學的錯誤認識和應用,使得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更為規(guī)范,發(fā)揮出更大的魅力,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函數教學 解決問題 應用能力 高職生

[作者簡介]胡勇(1967- ),男,江蘇鹽城人,鹽城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數學教育。(江蘇 鹽城 224005)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6-0181-02

一、研究的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勞動者所應具備的數學素質已有了新的期望。期望學校所培養(yǎng)的人才是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作為基礎課程的數學,也要適應這方面的要求。①在高職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是高職數學教學工作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筆者以函數教學為研究的焦點,通過測試和訪談研究了影響學生利用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主要方面,反思了高職函數教學,以尋找相應的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措施。

經過對文獻的閱讀和思考,筆者發(fā)現(xiàn)對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主要包括四方面:閱讀理解,整理信息的能力;抓住問題關鍵,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檢驗,選擇符合實際的解的能力;等等。這樣的分類更能體現(xiàn)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所以,本文也將采用這一框架,從理清題意(閱讀審題)、問題轉譯(建立數學關系)、加工操作(數學內部加工操作)、檢驗回顧(數學外部檢驗)這四個方面對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進行研究。②

同時這些文獻反映出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應用問題的困難與原因主要包括:理清題意(閱讀審題)和問題轉譯(建立數學關系),另外,一些學生加工操作(數學內部加工操作)等方面能力偏弱,情感意志也薄弱。③針對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學生存在的障礙和困難,少數研究者提出的改進策略或教學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要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應用問題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問題轉譯能力;根據問題的實際意義,培養(yǎng)對建立的數學模型的精加工能力;對函數知識在社會實踐中的常見應用作分類教學等。④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及研究工具。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高職學生,由于受實際條件的限制,筆者沒能隨機選擇地區(qū)、學校和班級,只在筆者任教的學校中挑選了設置較早、規(guī)模較大的兩個高職專業(yè):影像技術專業(yè)、護理技術專業(yè)。從中選取樣本400名進行了四次測試,并對被試中的70多名學生進行了訪談。

2.測試與訪談的實施。確定好每次的測試時間后,測試時由各班班主任參加監(jiān)考,確保考試時的考紀考風。測試結束,筆者對學生的測試情況迅速進行分析和整理,匯總答卷上各種錯誤的類型,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之后再針對答卷中產生的較為普遍的錯誤,對學生進行了訪談。接受訪談的學生對這樣的訪談活動都比較支持配合,訪談時對訪談內容也進行了錄音,同時還作了紙上記錄,訪談結束后我們也及時進行了歸納整理。

三、測試結果與分析

通過測試及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高職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應用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測試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尚欠缺。他們在解題的四大步驟中,以下錯誤(或困難)常發(fā)生,現(xiàn)將這些錯誤(或困難)及造成的原因簡單總結如下:(1)理清題意,閱讀審題環(huán)節(jié)。學生發(fā)生這些錯誤,主要原因是閱讀能力較差,不能審清題的意思,導致遇到這類實際問題時不知從何入手,無法開始答題,理不清解題的具體路徑和目標,這個步驟是學生實際問題解決中錯誤最突出的方面。(2)問題轉譯,建立數學關系環(huán)節(jié)。發(fā)生這些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不能綜合各類信息,不能發(fā)現(xiàn)題中字里行間所含的數學關系,將文字信息轉譯成數學語言來表達有較大困難,圖表信息的讀取也比較薄弱,最終無法將文字題正確地數學化。(3)加工操作,數學內部加工操作環(huán)節(jié)。學生在集合與函數知識缺陷方面發(fā)生加工操作類的錯誤,其主要原因是對學習的各類函數的概念、性質、圖像的有關知識欠缺,不能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條件、問題的實際意義對關系式進行靈活的處理和加工。(4)檢驗回顧,數學外部檢驗環(huán)節(jié)。這方面發(fā)生的錯誤主要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常常忽視了實際問題中各類關系式使用的特定范圍,忽視了對關系式的全面分析,忽視了問題中的各類條件對關系式的影響。

四、提升高職學生應用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措施

基于以上研究中的發(fā)現(xiàn),筆者反思了高職函數有關的教學現(xiàn)狀,提出了幾條提升高職學生應用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措施,以期對教學有所幫助。

1.在函數教學活動中加強高職學生對實際問題題意的理解。馬克思指出:“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時,才算真正達到了完善的地步。”⑤我們在平時的函數教學中,要加強對各類應用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求解策略的指導,加強高職學生對實際問題題意的理解,要想方設法改進我們的函數教學活動。

首先,我們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閱讀理解能力,教會學生劃分題目的層次,弄清每一層次的獨立含義和相互間的關系,從而全面整體把握題目的含義。另外,有些函數的應用問題還有相應的圖形,對這些配置了圖形的實際應用問題,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圖形,從圖中找出需要的量。讓學生觀察圖中有哪些點、哪些線,有沒有特殊的點和特殊的線,點與點、點與線、線與線有什么關系,這些點、線的圖形特征與題目中的文字、數據又是如何對應的。只要能將數形加以充分結合地思考分析,仔細觀察圖形、充分聯(lián)想數據,則這類圖形的問題就能找到突破口。還需值得注意的是,不了解應用問題的知識背景也是造成一部分學生理解題意困難的原因。教學中要想方設法補充實際生活的實例,讓學生多練、多看,經歷各種模型的建立過程,當前的高職教材盡管已有部分內容注重了與實際問題的聯(lián)系,但由于教材的系統(tǒng)性原因及各高職專業(yè)特點的不同,許多的教材及教科書中應用現(xiàn)實情境的例子還不多,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讓學生多熟悉一些問題情境,消除畏難心理,樹立起解決問題的信心。

2.找準問題轉譯的突破口,學會從實際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轉譯的能力。高職學生在應用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在問題轉譯這一環(huán)節(jié)會出現(xiàn)許多錯誤。出現(xiàn)問題轉譯困難,最主要的是學生對實際問題還沒有具備較高的轉譯能力,找不到相應問題轉譯的突破口。因此,在高職函數知識的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主動投身到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來,準確而快速地找出問題中所需的各量,發(fā)現(xiàn)各個量間的聯(lián)系,將問題實現(xiàn)成功轉譯。用好、建好必需的模型是實際問題轉譯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師生對話、學生討論等方式去講一些關于模型建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上面提到的一些背景知識,教師可以發(fā)動學生分頭去收集,讓學生在對這些問題的交流討論中,增加對生活實際的了解,認識數學的價值,激發(fā)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

3.培養(yǎng)學生實際問題解決中的加工操作能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加工操作,如由關系模型寫具體的函數關系式,對函數關系式再進行進一步的運算,等等。正確的加工操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日常艱苦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很多高職學生由于基礎較差,又怕艱苦,所以常常在加工操作階段出錯。函數教學過程中一是需要對學生加強基礎訓練,如數和式的基本運算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計算手段和方法;二是需要對學生合理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加以支持和引導,在遇到現(xiàn)實問題復雜數字的運算時能夠借助計算工具,提高解題效率。有了計算器的輔助,測試題中的許多問題就可以用直觀的方法得到解決,加工操作的錯誤也會減少。另外,由于學生對以前學習的一些數學基礎知識容易遺忘,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幫助學生進行溫習,做到溫故而知新。

4.結合實際問題的意義,要求學生重視對實際問題的檢驗回顧。對于應用函數知識解決的實際問題,要培養(yǎng)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數學解進行檢驗的習慣。這樣的良好習慣需要教師的嚴格要求,要讓學生掌握一些檢驗回顧的常用方法,如代入法、估算法、還原法、比較法等,要提醒學生在檢驗時不單純是檢驗實際問題的計算和解答方法,還要注意檢驗得出的解是否符合實際意義。如果得出的解連問題的實際意義都不符合,這樣的解立即就能否定掉。教師平時教學中也要重視檢驗回顧環(huán)節(jié),解完一道題或者一組題回顧總結一下,有沒有規(guī)律可揭示,有沒有經驗可總結,這正是波利亞推薦的解題的最后一個步驟。也許高職學生升學壓力較小,學習缺乏動力,因而會放松對自身的要求,缺少攻克難題的精神,缺乏進取之心,一個問題解決了不愿意再多看一眼,但反思回顧對于數學學習是極其重要的。

5.教師要加強自身素養(yǎng),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教師也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加強自身的素養(yǎng)。當前,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正不斷加強,各學科知識與數學在不斷融合,與函數知識的關聯(lián)更為密切。也許教師在自己當學生的時候,沒有接觸多少應用函數知識解決的實際問題,但是,今天,他們必須挑戰(zhàn)自己,將其他學科知識與數學知識巧妙、靈活地相結合,以增強學生對函數概念、性質、圖像的理解,特別是培育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對于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要站在數學應用的高度和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認識。

6.在函數教學中善用追問,激發(fā)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在測試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部分高職學生由于找不到應用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切入點,在解題時會不講究依據,自己憑空造出題中沒有的條件或結論,隨意編出一些自己想要的關系。為了避免解題中上述現(xiàn)象的發(fā)生,需要教師能常常提醒學生,教學中要善用追問,以激發(fā)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如“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根據哪個條件得到這個結論的?”“你還有其他的構思或想法嗎?”“下一步該做什么?”“能這樣解嗎?”通過這樣的追問來幫助學生經常來反思自己的思維,抓住要解決問題的思路,層層深入,逐步展開,長久以往,就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和說理的習慣。

[參考文獻]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②繆雪松.用波利亞解題思想解函數應用題的實驗研究[J].中學數學教學,2002(4):9.

③韓穎.學生解文字題中的錯誤[J].數學教學,2004(4):35.

篇7

專業(yè)興趣度和專業(yè)關心度既是反映教學效果的一面鏡子,又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影響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大學生主動投入到專業(yè)學習中,尋求高效學習方法,激發(fā)探索專業(yè)的好奇心[1]。我國高校管理類專業(yè)教育模式呈現(xiàn)重教輕學現(xiàn)象,管理類專業(yè)作為應用型專業(yè),不僅要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更要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目前我國高校培養(yǎng)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方面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校企合作,現(xiàn)階段校企合作表現(xiàn)出精細化程度不高的弱點,去粗取精,走集約式的發(fā)展道路是校企合作的未來發(fā)展方向,也是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和提高學生專業(yè)興趣度與專業(yè)關心度的良好途徑[2]。韓國是亞洲教育強國,韓國高校教育提倡不僅要重視教,更要重視學。本文旨在通過反映中韓高校管理類專業(yè)學生專業(yè)興趣度和關心度現(xiàn)狀,為完善我國高校管理類專業(yè)建設提出改進方案。

二、對象和方法

2013至2014年對山東交通學院和韓國國立公州大學管理類專業(yè)學生進行問卷調研。發(fā)放問卷345份,回收335份,有效問卷310份。中國學生共計237名,其中男生86名,女生151名;四年級學生45名,三年級學生112名,二年級學生74名,一年級學生6名;韓國學生共計73名,其中男生36名,女生37名;四年級學生28名,三年級學生24名,二年級學生21名。問卷在韓國學者李熙愛(2001),鄭景錫(2013)學位論文研究基礎上翻譯補充完成,最終數據使用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效度和信度檢驗

表1 效度檢驗結果

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初次分析顯示“上課很愉快”變量載荷.485小于.5,予以刪除,調整后因子分析結果KMO值.909,表1顯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專業(yè)興趣度因素和專業(yè)關心度因素集中總方差的61.554%。信度分析結果克朗巴哈系數.898,表明變量各項間具有高內部一致性。

(二)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國籍差異學生專業(yè)興趣度(F值129.008,Sig.值.000)和專業(yè)關心度(F值16.362,Sig.值.000)呈現(xiàn)顯著差異;我國高校學生性別差異專業(yè)關心度(F值4.449,Sig.值.036)呈現(xiàn)顯著差異,年級差異學生專業(yè)興趣度(F值3.586,Sig.值.014)和專業(yè)關心度(F值5.197,Sig.值.002)呈現(xiàn)顯著差異。均值方面,我國高校管理類專業(yè)學生專業(yè)興趣度(4.0098)高于專業(yè)關心度(3.546),按年級來看,專業(yè)興趣度(一至四年級4.0278,3.9505,4.1429,3.7741)呈現(xiàn)“忽高忽低”趨勢,專業(yè)關心度(一至四年級3.3333,3.5243,3.7125,3.1956)呈現(xiàn)“兩頭低,中間高”趨勢。韓國高校學生專業(yè)興趣度和關心度在性別、年級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篇8

關鍵詞:焊接專業(yè);工程實踐;國際焊接工程師;職業(yè)培訓

作者簡介:李美艷(1982-),女,山東龍口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講師;韓彬(1973-),男,山東東營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山東 青島 266580)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2018)、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年教師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QN20131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8-0151-01

一、焊接專業(yè)的發(fā)展

焊接是通過加熱、加壓或兩者并用使同性或異性兩工件產生原子間結合的加工工藝和聯(lián)接方式。焊接應用廣泛,既可用于金屬也可用于非金屬。石油石化行業(yè)中,管道連接、壓力容器以及鉆采裝備的制造等都離不開焊接技術。并且,隨著石油鉆采向海洋以及深海領域的發(fā)展,對焊接質量要求更為苛刻,迫切需要開發(fā)更加先進的焊接技術和設備。

高校傳統(tǒng)的焊接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源于蘇聯(lián),以培養(yǎng)工程技術專門人才為主,我國最早于1952年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立焊接專業(yè),隨后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等也紛紛建立了焊接專業(yè)。為適應通才教育的需要,1998年全國近百所高校把焊接專業(yè)與鑄造、鍛壓合并為材料成型及控制(以下簡稱“材控”)專業(yè)。自專業(yè)合并改革后,部分焊接課程內容的壓縮和實踐教學學時的縮短,對國內焊接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產生了極大的沖擊。[1]以石油院校為例,材控專業(yè)的畢業(yè)生踏入工作崗位后,很難短時間內適應實際生產中的技術要求。因此,將專業(yè)基礎教育與工程培訓相結合,來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訓能力是現(xiàn)階段高校培養(yǎng)焊接技術人員的主流方向。

我國石油院校材控專業(yè)主要是突出焊接工程領域相關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使本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能在石油、石化以及航空、航天、船舶、汽車、機械等相關行業(yè)從事焊接工藝設計及評定、焊接質量檢測、生產技術管理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例,2013版材控專業(yè)本科培養(yǎng)方案中,更加強調焊接基礎理論、焊接工藝、焊接材料、焊接結構以及焊接生產等專業(yè)知識,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石油院校焊接專業(yè)工程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焊接專業(yè)特別強調綜合工程實踐能力,尤其是作為一名焊接技術人員,不僅應具有一定的工程應用意識和扎實的基礎理論,還應該掌握焊接冶金原理、焊接工藝、焊接設備、焊接應力與變形控制以及質量檢測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并且應具有一定的焊接工程實踐應用能力,能夠在該領域從事設計制造、技術開發(fā)、生產及經營管理等工作,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目前,各高校在本科教學中主要是以課堂講授為主,由于每位教師講授風格不一,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體現(xiàn)教師的主觀創(chuàng)造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當前高校以“90后”學生為主體,課堂“猛灌式”教學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求知探索欲望,以及實際生產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工程實踐教學進度。

對于國內多數高校的焊接方向(專業(yè))或材控專業(yè),雖然綜合實訓、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yè)設計(論文)等環(huán)節(jié)已經被設置在本科培養(yǎng)方案中,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部分學校或教師對實踐教學的主觀認識不足,且重視程度不夠。其次,開展校外實習實踐難度較大,目前很多企業(yè)單位不愿意接收高校學生開展參觀實習,高校聯(lián)系實習單位和實習基地途徑受限。最后,校外實習成本較高也是阻礙實踐教學發(fā)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此外,工程技術背景是高校焊接方向(專業(y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順利開展的保障,而目前部分高校尚缺乏這一條件,致使學生實踐環(huán)節(jié)不足、實際應用能力差,與社會需求有較大的偏差,缺乏競爭力。[2]因此,高校在培養(yǎng)焊接專業(yè)人才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專業(yè)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還應加強工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專業(yè)技能。

國際焊接工程師(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簡稱IWE)是ISO14731國際標準中所規(guī)定的最高層次的焊接技術人員和質量監(jiān)督人員,是焊接相關企業(yè)獲得國際產品質量認證的要素之一,對焊接企業(yè)的產品認證、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起到重要作用,對焊接技術人員資格在世界范圍內相互認可的趨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昌航空航天大學等全國20多所高校先后在本科生教學中引入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認證,[3]推動了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實踐證明,基于IWE培訓認證的工程實踐教學在拓寬學生就業(yè)渠道、提高就業(yè)競爭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工程實踐教學與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相結合的優(yōu)勢

石油石化行業(yè)裝置和設備多屬于高溫、高壓、強腐蝕介質范疇,尤其是壓力容器,要求具有較高的焊接質量要求,這就對我國石油院校材控專業(yè)學生的焊接專業(y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采用德國的培訓模式,培訓內容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包括焊接行業(yè)的現(xiàn)行國際標準(ISO)、德國標準(DIN)、歐洲標準(EN)、部分國家標準(GB)以及有關焊接材料、工藝、結構和生產四部分內容;實踐部分主要關于氣焊、氣割、手工電弧焊、氣體保護焊的實際操作。[4-6]將工程實踐教學與在校本科生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相結合具有以下優(yōu)勢:

第一,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去探討材控專業(yè)教學模式的變革,構建“學歷學位教育+職業(yè)資格認證”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積極探索理論教育與就業(yè)前培訓相結合、專業(yè)教育與工程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改革模式,這是石油院校焊接人才培養(yǎng)中最基本、最直接和最核心的問題。

第二,通過實踐教學與IWE培訓教學體系相結合,培養(yǎng)專業(yè)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且能夠適應企業(yè)需求的優(yōu)秀大學生。同時,有助于促進材控專業(yè)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第三,積極探索符合石油院校材控專業(yè)的IWE培訓體系,結合本專業(yè)課程設置,調整和改進IWE課程培訓內容及進度安排,使課堂與實踐中的各個要素得到有機重組。

第四,以此為契機,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材控專業(yè)教師的工程訓練和實踐水平,建設一支專業(yè)知識扎實、工程實踐經驗豐富、工程能力強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第五,在原有焊接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加強與工程訓練中心的有機結合,切實有效的促進焊接專業(yè)實踐教學的開展。

第六,通過IWE認證體系引入到石油院校材控專業(yè)在校學生的本科培養(yǎng)過程中,有助于拓展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綜上所述,材控專業(yè)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既能取得畢業(yè)證、學位證,畢業(yè)時又可取得IWE證書。不僅提高了自身專業(yè)能力和素質,而且拓寬了就業(yè)渠道,在二次就業(yè)中擁有了更多的機會。[3,7]但同時,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作為與國際接軌的前沿職業(yè)培訓,時刻面臨著經濟時代的挑戰(zhàn)。作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體力量,學校和教師都應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為契機,做好材控專業(y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工作。

參考文獻:

[1]初雅杰,王章忠,李曉泉,等.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yè)實踐教學同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結合[J].中國冶金教育,2011,(6):44-47.

[2]趙洪運.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思考與探討[J].成人教育,2011,(9):49-50.

[3]常鳳華,張巖.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與高校工程化人才的培養(yǎng)[J].電焊機,2009,39(3):14-16.

[4]錢強.國際資質焊接人員培訓規(guī)程及實施[J].焊接,2004,(9):33-36.

[5]韓佳泉,常鳳華.從焊接人員的國際認證解讀工程教育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意義[J].黑龍江電力,2006,(12):401-403.

篇9

關鍵詞:洛陽學;地方學;河洛文化;文明源頭;包容文化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6)12-0133-05

在國外,地方學被稱作“地區(qū)學”(regionalscience),是20世紀60年代才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美國學者馬納斯?查特杰認為,地區(qū)學是“研究人與物質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形態(tài)以及人適應物質環(huán)境的方式和能力的學科”①。地區(qū)學的研究對象包括該地區(qū)從古至今的方方面面,幾乎無所不包。國外的漢城學、倫敦學、羅馬學等地方學研究已經比較成熟。在我國,敦煌學、徽州學等地方學研究雖然早已有之,但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地方學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逐漸興起,并迅速形成研究熱潮。洛陽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有著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而且在中原城市群建設和構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總結洛陽城市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還是推進洛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都完全有必要開展洛陽學研究。

一、我國地方學研究的興盛

從中國知網2015年年底以前的統(tǒng)計結果來看,出現(xiàn)在以“篇名”作為搜索項中的以城市名稱冠名的地方學,有北京學、上海學、天津學、長安學(一名西安學)、重慶學、成都學、溫州學、泉州學、潮州學、徽州學、吐魯番學、敦煌學、邯鄲學、武漢學、鄂爾多斯學、玉門學等十幾種。

從文獻基礎來看,徽州學、吐魯番學、敦煌學等地方學研究起步較早,且都以新發(fā)現(xiàn)的大批文獻及其他研究資料作為學科基礎。以徽學為例,徽學研究大約始于20世紀30年代,其學術基礎是那些不少于40萬件的徽州文書檔案。徽州文書檔案,被稱為繼甲骨文、漢晉簡牘、敦煌文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之后的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五大發(fā)現(xiàn)”②。當然,徽州學的文獻基礎還有著大量的徽州典籍,它包括豐富的徽人著述,齊全的徽州府志縣志;眾多的徽州譜諜;眾多的以非文字形式保留下來的文化遺存和館藏文物;以口述和演唱形式保留下來的徽州無形文化遺產。

除徽州學、吐魯番學、敦煌學以外的多數地方學,大都是在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才逐漸出現(xiàn)。從這些城市的文化底蘊來看,也可細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古代文化較為興盛,如西安學、邯鄲學等;二是在近現(xiàn)代城市地位非常突出,如上海學、武漢學等;三是特色較為明顯,如泉州學、潮州學等。此外,北京學因其古代文化的興盛和現(xiàn)代化的高度發(fā)展可歸為復合類。

1980年,上海歷史所和上海史研究會舉行了多次會議,征詢各界人士對于上海研究的意見。7月份的會議上,上海學術界討論成立上海史研究會,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特約研究員江聞道先生提出上海學的問題,并從西語“學”的字源,稱之為Shanghaiology。他認為,上海史研究是一門“上海學”(Shanghaiology),很值得下功夫把它搞好。③1986年,在唐培吉教授主持下,上海大學成立上海學研究所,并舉行了“首屆上海學研討會”④。幾十年來,上海史研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如唐振常主編的《上海史》、張仲禮主編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特別是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5卷本《上海通史》,將上海學與上海史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全書600多萬字,是迄今海內外有關上海史的著述中規(guī)模最大者,涵蓋考古資料、文獻檔案資料、政府文件、方志等各個方面的內容。

1994年,北京研究學者陳平原提醒學界要注意“北京學”,并“預感到‘北京’作為學術課題的‘偉大意義’”。⑤1998年1月,北京聯(lián)合大學成立北京學研究所,并在1998年6月30日召開了成立大會。2005年4月,在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北京學研究基地舉行的揭牌儀式上,北京學研究所與北京學研究基地合為一體,成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和北京市教委領導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十幾年來,該基地共開展了100多項研究課題,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清史》圖錄?北京及周邊地區(qū)清代建筑遺址圖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首都宗教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國家級課題,以及“支撐北京郊區(qū)可持續(xù)旅游發(fā)展的產業(yè)與環(huán)境戰(zhàn)略研究”“北京宗教文化研究”“北京名人故居調研”等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⑥

2000年春,在《人文雜志》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有專家學者提出“長安學”的概念。2007年,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在“西安碑林與碑刻研究的歷史與文化空間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了建立“長安學”的構想與期望。2008年11月,受教育部“211”重點學校工程重大項目委托,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設計和實施的“長安文化與中國文學”課題,在西安市召開了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全國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就“長安學”“長安文化”的學術界定、內涵、外延、研究方法及發(fā)展前景等問題的討論,標志著長安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⑦

以城市名稱命名地方學往往是以省、市級行政區(qū)劃作為研究坐標。因而從理論上講,有多少個城市就可能有多少個地方學,而且其數量也會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而發(fā)生變化。然而,地方學研究的可持續(xù)性主要是以這些地方學研究能否持久開展作為重要參考指標,因而我們提出一種地方學,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其能不能持續(xù)地存在下去,而是對這種學問的研究能不能持續(xù)深入下去。否則,這種地方學也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對這個城市的文化發(fā)展也很難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二、洛陽可以有“學”

1.洛陽是中國文明的重要源頭

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也就是說,從《史記》所稱的黃帝時代,中國就進入了文明社會。黃帝時代包括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前期。而仰韶文化則是位于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qū)的文化,因1921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古洛陽轄域內澠池縣的仰韶村而得名,它由裴李崗等文化發(fā)展而來。仰韶文化已經是一種定居的農業(yè)文化,其時已處于父系氏族社會。仰韶文化歷時2000年之久,被視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對后來的華夏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沿洛水之北自東向西30公里內,現(xiàn)存城址有夏都斟二里頭遺址、商都西亳偃師商城遺址、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及隋唐洛陽城遺址,人稱“五都薈洛”。⑧都城遺址分布之密集,聯(lián)系之密切,時間跨度之大,均為世上所罕見。二里頭文化就是夏代的夏文化,而夏代是中國國家的開端。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洛陽是中國文化的多重根脈

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是河圖洛書,而河圖洛書出現(xiàn)于洛陽。伏羲依據河圖畫八卦,歷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和河洛文化的濫觴。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繹八卦,后成為《周易》的源頭。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范》。《易?系辭上》所說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周易》和《洪范》兩書,在漢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古代在民間流布廣泛的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學,皆可追源至此。

“中國”一詞的出現(xiàn)與洛陽城的營建密切相關。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的西周早期成王時的青銅器何尊。其內底鑄銘文記載了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于新建成的東都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于洛邑,即“余其宅茲中國,自之V民”⑨,與《尚書?周書?梓材》《逸周書?度邑》《詩?大雅?民勞》等文獻中關于“中國”的記載相互印證,起到了證實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⑩同時,“中國”兩字作為詞組,首次在何尊銘文中出現(xiàn),意義重大。

周公制禮作樂,是在洛陽完成的,這奠定了儒家學說的基礎。后來孔子不遠千里,從魯國到洛陽“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B11,并在老子及其弟子的接待和陪同下,參觀了東周圖書館,參觀了王城的王宮殿堂,對老子產生了深深的崇敬,贊美老子的學問像龍一樣高深莫測。《禮記?曾子問》記載孔子論禮之語,其中有四處皆說聞諸老聃。不言而喻,孔子在周公思想的基礎了發(fā)展的儒家學說,受到了老子思想的重大影響。

佛家學說首傳于洛陽。東漢永平七年(64),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金人,遂派大臣蔡音、秦景等10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于永平十年(67),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還洛陽”。B12次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白馬寺也成為中國佛教的“祖庭”“中國第一古剎”。北魏遷都洛陽前后,開始開鑿龍門石窟,并大建寺院。北魏太和二十年(496),西域沙門跋陀首創(chuàng)少林寺。神龜元年(518),“都城之中及郭邑之內檢括寺舍,數乘五百,空地表剎,未立塔宇不在其數”B13。這些佛教建筑雄偉華麗,誠如《洛陽伽藍記》序中所言:“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都逾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跡。于是昭提櫛比,爭寫天上水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剎與靈臺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綈繡,土被朱紫而已哉!”永初年,洛陽佛寺達到1367所,其中最為壯觀者為永寧寺。永末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遷都鄴城,洛陽的寺院雖有不少遷往鄴城,但洛陽在戰(zhàn)禍之余仍有寺院421所。B14

道家學說誕生于洛陽,縱橫學家的代表人物蘇秦是洛陽人,魏晉玄學興盛于洛陽,宋明理學初創(chuàng)于洛陽,等等,這些都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再贅述。

3.洛陽是中國早期對外交流的核心地區(qū)

東漢時洛陽廣陽門外有胡桃宮,另有蠻夷“置邸以居”的“蠻夷邸”,B15中外交流十分頻繁。北魏時,又在城南地區(qū)新辟四夷館、四夷里,以接待四方來客:“永橋以南,圜邱以北,伊洛之間,夾御道有四夷館,道東有四館,一名金陵,二名燕然,三名扶桑,四名崦嵫。道西有四里,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曰慕義。吳人投國者處金陵館,三年已后,賜宅歸正里;北夷來附者處燕然館,三年已后,賜宅歸德里。”“東夷來附者處扶桑館,賜宅慕化里;西夷來附者處崦嵫館,賜宅慕義里。”B16

東漢末年,朝鮮半島北部先后興起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其時都處在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由于受到東漢的強烈影響,這幾個國家并沒有向奴隸社會發(fā)展,而是模仿東漢的剝削方式和政治制度,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早在西漢時,居住在日本島上的倭人就通過朝鮮半島與漢朝有了交往。東漢時雙方關系更為密切,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派遣使臣與漢通好,劉秀遂以“漢委奴國王”金印相贈。B17這顆于1784年在日本福岡縣志賀島崎村出土的金印,成為中日友好的歷史見證。《后漢書?安帝記》載:“(永初元年)冬十月,倭國遣使奉獻。”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這是倭國使者第二次進入洛陽。后倭國發(fā)生內亂。大約至二世紀末,卑彌呼為王,又稱為“大倭王”。曹魏統(tǒng)治時期,卑彌呼于景初三年(239)六月遣使入洛,魏王朝十分重視,特發(fā)詔書,冊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并授予倭國使者官職,賜予他們厚禮。并在倭國使者回國時,由帶方郡太守遣建中校尉梯y回訪倭國。這是史載中國使者第一次訪問日本。《晉書?惠帝紀》記載“東夷十七國、南夷二十四部并詣校尉內附”,可知日本許多小國都曾到洛陽朝貢。隋唐時期,日本使者亦多次入洛,其中大業(yè)三年(607)日本著名使者小野妹子“入洛”,在其所呈倭王致隋煬帝的國書開頭即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B18,這表明在中日兩國關系史上又開新篇章。

自張騫出使西域之后,通過絲綢之路,漢朝與中亞、歐洲建立了經常的貿易關系。東漢時,聯(lián)系更為密切。西域諸國于“建武中,皆遣使求內屬,愿請都護。光武于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許之”B19。明帝時,以征伐北匈奴,始置西域都護。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定西域,并于永元九年(97),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國(羅馬),“窮臨西海而還”B20,即一直到達條支海(波斯灣)。甘英這次出使,雖然沒有直接開辟與大秦通商的道路,但也反映出東漢要與歐洲建立關系的愿望。延熹九年(166),大秦商人來到中國,以大秦王安敦的名義,贈送漢桓帝一些禮物。此后漢與羅馬的貿易關系更為頻繁。東漢時期,印度、緬甸等國與中國的關系也更為密切。據記載,和帝永元六年(94),永昌境外的敦忍乙王莫延曾派遣使者來訪,“譯獻犀牛、大象”B21。永元九年(97),緬甸北部的撣國王雍由調派遣使者向漢王朝贈送珍寶。東漢政府則回贈以金印。安帝永初元年(120),雍由調再次遣使來漢,并“獻樂及幻人”B22,緬甸的音樂和雜技,在當時深受歡迎。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漢與印度的聯(lián)系就日趨密切。特別是漢明帝派人去印度取經以后,印度的僧侶大量來到中國,譯佛經,傳佛學,對中國的文化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

4.洛陽在中國民族史和移民史上地位獨特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以及隨后的永嘉之亂,五胡進入中原,晉室南遷。中州士民隨之南下者甚眾。《晉書?王導傳》稱:“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B23其后,唐代安史之亂、唐末與五代亂世、宋室南遷之時,黃河流域都有大批漢人南遷,并與南方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漢民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客家民系。今天,客家人仍自稱為“河洛郎”,從福建遷往臺灣的閩南人稱自己所說的方言為“河洛話”。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穿漢服,改用漢姓,使洛陽所在的河南郡成為中國多個姓氏的著名郡望。這在中國民族大家庭的形成過程中意義重大,在中國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洛陽文化具有鮮明的包容性特征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B24。夏商周三代,洛陽是中國的中心地區(qū),三代的都城也多次設在洛陽及其附近。

西漢文帝時始建太學,漢武帝時大興太學,但直到王莽執(zhí)政時,始“為學者筑舍萬區(qū)”B25。東漢光武帝劉秀為太學生出身,深知太學的重要性,所以在天下干戈未休、宮室未飾之時,便先建太學,置博士祭酒等職,并經常親臨太學,使太學成為有校舍有組織有教師有領導的教育機構。太學所學經學,西漢武帝時只設有五經博士,到東漢時則立有十四博士。因而清代學者皮錫瑞稱東漢為“經學的極盛時代”。B26

東漢以后,佛教進入中原,西域商人紛至沓來,洛陽成為商業(yè)興盛之地。洛陽的胡人聚落亦所在多有。北魏遷都洛陽后,洛陽人口迅速增加。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到北魏進入中原的西域商販:“自蔥蛞鹽鰨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附化之民萬有余家,門巷修整,閭闔填列。”B27僅洛陽的胡商即有3000余家。

洛陽文化的先進性促成了洛陽文化的包容性。《洛陽伽藍記》卷二記載了南朝蕭梁使者陳慶之出使北魏回國后的感受:“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復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則。”從中可知,在西域佛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等的相互激蕩下,各色人等在洛陽交錯而居,呈現(xiàn)出一派和諧共處的局面。

三、叫響“洛陽學”正當其時

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中部地區(qū)重要的工業(yè)城市。鞏固提升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建設全國重要的現(xiàn)代裝備制造業(yè)基地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迫切需要進一步提高洛陽的知名度,而叫響“洛陽學”就是一項重要舉措。

“中華圣地,千年,絲路起點,牡丹花城”是對洛陽歷史文化特色的高度概括,而“中華圣地”則是對洛陽最本質、最核心的定位。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而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因此,中華文化的復興,首先是河洛文化的復興,而開展洛陽學研究,無疑是傳承弘揚河洛文化的一項重要措施。

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涉及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在世界多元文化矛盾和沖突的背景下,需要各參與方的包容,要達到和諧共贏,洛陽的包容文化可資借鑒。從包容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這個意義上來說,迫切需要倡導和建立“洛陽學”。

近些年來,洛陽市有關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都非常重視并積極推動洛陽學研究工作的開展。在洛陽市有關部門的籌劃下,多次商討成立洛陽學籌備會。與此同時,基于洛陽在河洛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河洛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多次在洛陽召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洛陽學研究工作的開展。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洛陽師范學院、河南理工學院、河南科技大學等研究單位和高校都有一批研究洛陽的學者,為洛陽學的籌建和洛陽學相關機構的成立提供了人才基礎。前幾年,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和洛陽市的有關研究人員,一并對洛陽的相關研究資料進行了整理,為洛陽學的籌建準備了豐厚的學術基礎。作為古代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洛陽,在建設“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開展“洛陽學”研究,可以說是適逢其時。

注釋

①張廣照、吳其同:《當代西方新興學科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58頁。

②周紹泉:《徽州文書與徽學》,《歷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③《上海文化界人士談上海史研究(發(fā)言摘要)》,《上海史研究通訊》1980年第1輯。

④曾軍:《上海作為方法――探索一種反思性上海學的可能性》,《學術界》2011年第12期。

⑤陳平原:《蓄意記憶與記憶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年。

⑥張妙弟:《北京學研究十年回顧與思考》,《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⑦李強:《源遠流長的長安文化與長安學》,《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⑧安鋒:《中原“之根”文化體系的重構――以洛陽為例》,《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9期。

⑨馬承源:《何尊銘文初釋》,《文物》1976年第1期。

⑩如:《尚書?周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B11《孔子家語》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B12《郝氏續(xù)后漢書》卷八十三(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B13《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3049頁。

B14楊f之:《洛陽伽藍記》序,見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2頁。

B15《后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中華書局,2006年,第2928頁。

B16《欽定歷代職官表》卷十七,《洛陽伽藍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B17后藤守一:《古墳文化》,《日本考古史講座》第5卷,河出書坊,1955年,第8頁。

B18《隋書》卷八十一《東夷?倭國傳》,中華書局,2010年,第1226頁。

B19《后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中華書局,2006年,第2910頁。

B20《后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中華書局,2006年,第2910頁。

B21《后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傳送京師,縣蠻夷邸。”李賢注:“蠻夷皆置邸以居之,若今鴻臚寺也。”中華書局,2006年,第2851頁。

B22《后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華書局,2006年,第2851頁。

B23《晉書》卷六十五《王導傳》,中華書局,2012年,第1746頁。

B24《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中華書局,1985年,第1371頁。

B25《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4069頁。

篇10

敦煌寫本以佛教經典為主,還包括佛典之外的道書、經史子集四部書和其它典籍,而 且在佛經等卷子的背面、裱紙和備用紙上,也留存了豐富的公私文書,多為傳世文獻所 未見。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些文書現(xiàn)分藏于英、法、俄、中、日等國的公私收藏 者手中,為學者的使用帶來諸多不便。雖然20世紀60年代公布了英國圖書館藏和北京圖 書館藏的大部分文書縮微膠片,70年代末法國國立圖書館藏卷也全部公布,使學者全面 掌握敦煌文書最主要的三大館藏成為可能。但是六、七十年代所制成的膠片和照片,清 晰度十分有限,特別是法藏文書,由于原件上面包了一層薄紗,拍照效果很不理想,所 以很多重要文書無法識讀。而且由于編目工作的局限,許多正背面都有重要內容的文書 非看原件無法進行研究。從1985年開始,作者相繼走訪了各國大小收藏單位,包括英、 法、俄及日本、德國、丹麥、瑞典、美國等較零散的單位,還有海峽兩岸各個分藏單位 ,從而全面地接觸大量寫本原件,并在收集散見未刊文書及文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上做 出很大努力,有不少補前人所闕之發(fā)見。例如在第三講《敦煌藏經洞文物的早期流散》 中,作者從零碎的資料中輯出斯坦因到來以前藏經洞文物流散的情況,并認為1900年敦 煌藏經洞開啟以后到1907年斯坦因進洞以前,流散出來的敦煌絹畫和經卷中不乏精品。 如原為廷棟舊藏、后經許承堯售出的卷子,現(xiàn)分藏于安徽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 原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藝術博物館、臺北“中央”圖書 館、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等處。從已經發(fā)表的 北大、上圖、上博、天津藝術博物館藏卷和作者經眼的臺北“中央”圖、天理圖、弗利 爾的許氏舊藏卷看,其中不乏精品。(注:《敦煌學十八講》,第57-60頁。)作者還指 出,尚未經敦煌學者仔細調查的安徽省博物館藏卷,從《中國古代書畫圖錄》發(fā)表的《 本際經》和《書信》卷子來看,也是早期流散出來的重要典籍和文書。(注:《敦煌學 十八講》,第59頁。)再如,屬于葉昌熾舊藏、現(xiàn)藏于美國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的《 地藏菩薩像》,因其色彩過新,以致讓研究者遲疑不定,而長期沒有正式發(fā)表。1997年 2月,作者有機會走訪弗利爾美術館,見到這幅學界尋覓已久的于闐公主供養(yǎng)《地藏菩 薩像》,遂向館方提供了其在入藏該館前的流傳情況和相關記載,在得到館方許可后, 予以發(fā)表,以便學人探討。(注:榮新江《葉昌熾——敦煌學的先行者》(Ye  Changchi: Pioneer  of  Dunhuang  Studies),《國際敦煌學項目通訊》(IDP  NEWS)No.7,Spring199 7,第5頁。)這些早期資料的收集鑒定,不僅有利于全面收集敦煌資料,亦為散藏敦煌 寫經的真?zhèn)伪鎰e提供了標本。

關于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的流散、收藏、整理與研究的情況,作者曾著有《海外敦煌 吐魯番文獻知見錄》。(注:榮新江《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知見錄》,南昌:江西人民 出版社,1996年。)本書第五講《敦煌寶藏的收藏與整理》則增加了中國收集品的情況 ,重點在未刊資料以及近年來中外合作編輯出版海外敦煌文獻大型圖錄的工作。特別是 自1992年始,俄國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國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與上 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俄藏敦煌文獻》大型圖錄,影印俄藏18000余件全部資 料,此項工程的完成,將給學術界提供大量新材料。1991年2-8月,作者曾應英國圖書 館之邀,去做S.6981-13677號非佛教文獻的編目工作。(注:榮新江《英國圖書館藏敦 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S.6981-13624)》,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7月。) 由于這部分文書殘片大多沒有首尾和題名,而且所存文字極少,比定工作十分艱難。20 00年,作者又把自己和其他學者對這些殘片的陸續(xù)比定結果和改訂意見,匯總發(fā)表。( 注:榮新江《<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補正》,宋家鈺、劉忠主編《英 國收藏敦煌漢藏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379-387頁。)關 于各國寫本的編目工作,作者特別表彰了二戰(zhàn)后在戴密微推動下,法國科研中心的敦煌 研究小組對法藏敦煌寫本的編目。與已刊敦煌寫本目錄相比,法目著錄最詳,每號內各 項內容均一一分別著錄。其優(yōu)點在于著錄詳盡,可以讓看不到原卷的人盡可能了解原卷 的外觀,特別是一些縮微膠卷或照片上看不到的紅字和朱印;其每項內容附有研究文獻 出處,與東洋文庫目錄相仿,雖然不夠完備,但極便學者使用;目錄按伯希和編號排列 ,便于檢索,又用主題分類索引的方式做了統(tǒng)一安排。作者認為這是目前處理敦煌寫本 編目的可取方法。(注:《敦煌學十八講》,第111頁。)

由于廣泛接觸過寫本原件,在整理敦煌寫本所應遵循的規(guī)范這一問題上,作者多補前 人所闕。如由于用敦煌寫本補《全唐詩》的影響,敦煌詩歌一直是按同作者或同類詩的 方法歸類整理的,這樣往往割裂了敦煌本原卷抄寫詩歌的內在理路,違背了原編者的抄 寫原則。王重民先生曾把P.2492詩集寫本著錄為“白香山詩集”,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 社影印宋刻本《白氏長慶集》,也把它作為附錄。然而最近發(fā)現(xiàn)的俄藏Дx.3865是緊接 P.2492詩之后的詩冊散頁,兩件可以直接綴合,俄藏卷除了接著法藏卷的白居易《鹽商 婦》外,以下還有李季蘭詩(首句“故朝何事謝承朝”)、白居易《嘆旅雁》、《紅線毯 》、岑參《招北客詞》,顯而易見,這個卷子只是唐朝一個詩文合抄集,而不是白居易 自己的詩集。如果不直接閱讀文書原件,特別是全面掌握文書資料,是很難有這樣的認 識的,作者進而指出:“可見敦煌詩集抄本的形態(tài),與今人的別集不同,整理敦煌詩歌 ,應當充分尊重原卷詩歌的次序和同卷上相關聯(lián)的其他內容。”(注:《敦煌學十八講 》,第277頁。)作者認為,基于這種認識而精心整理敦煌詩集的著作,當推徐俊的《敦 煌詩集殘卷輯考》,此書不論從校錄之精審,還是從忠于原文而言,都可作為今后四部 書整理工作的典范。

敦煌學自始就是一門國際性的學問,經過近百年發(fā)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學術成果, 今人的研究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深入。有關敦煌學學術史的回顧,鑒于中國 已出版的有關“敦煌學史”的論著,偏于中國學者的成就,而忽視了外國同行的貢獻, 作者在法國戴仁教授《歐洲的敦煌研究》一文基礎上,從中國學術界的視角,來審視歐 美學者利用敦煌西域出土資料對東方學的研究,特別是利用敦煌資料對漢學研究所作之 貢獻,以及暴露出來的一些缺陷,以期理清一個線索,為全面整理近百年的敦煌學學術 史作準備。作者強調,在與敦煌漢文寫本密切相關的各種胡語的研究上,歐美學者仍然 占有明顯優(yōu)勢,而此類材料的解讀考釋,必將有助于漢文文書的深入研究。作者又專辟 一章,分析了幾乎同時接觸到敦煌資料的中國和日本學界對敦煌資料的利用和不同的學 術走向。作者在總結20世紀中國敦煌學的特征時指出,敦煌學人只有具備較為廣闊的學 術根基,才能抓住新材料、開拓新學問;敦煌學研究要想把路子拓寬,就要兼容并蓄, 盡量促成敦煌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影響;開展國際性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對中國學術的 進步至關重要。這些經驗性的總結仍然是今后中國敦煌學研究的重要準繩。就日本學者 而言,他們在敦煌學的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到了八、九十年代,日本 敦煌學研究在涉及范圍上雖不及中國學者廣泛,但在某些領域,如佛教典籍、道教史、 唐史、非漢語文獻,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作者以2000年《亞洲學刊》(Acta  Asiatica )第78號所發(fā)表的百橋明惠、森安孝夫、高田時雄、吉田豐四人的文章為例,指出“面 對一個個富有實力的日本敦煌學中堅,特別是他們在藏文、粟特文等方面的成果時,我 們仍然不要忘記‘敦煌學在日本’這句激勵過許多中國學者奮發(fā)上進的話語”。(注: 《敦煌學十八講》,第191頁。)

進行學術史的回顧,并非簡單地臚列前人眾說,重要的是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以期在前人 基礎上對課題的研究有所推進。由于作者對多個問題進行過深入探討,因此多能指出前 人研究的不足。如作者在總結歸義軍史研究的狀況之后,清醒地認識到歸義軍的政治制 度、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待深入探討。作者爬梳過有關的漢藏文書,撰 有《通頰考》,(注:榮新江《通頰考》,《文史》第33輯,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第119-144頁。)對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歷史進行了個案研究。同時敏銳指出“目前,在敦 煌歷史研究中,最有潛力而且也是最難的研究課題,就是吐蕃統(tǒng)治敦煌問題,希望有年 輕的學者把這項研究深入下去。”(注:《敦煌學十八講》,第232頁。)近年在莫高窟 北區(qū)洞窟中,與元代漢文文書、西夏文佛經、回鶻文殘片同出的有兩葉四面完整的敘利 亞文《圣經·詩篇》,作者認為“這一發(fā)現(xiàn),大大增加了我們對蒙元時期景教傳播的認 識,也向我們提出了一些目前還難以解釋的新問題。”(注:《敦煌學十八講》,第244 頁。)作者還指出“經過語言學家多年的努力,現(xiàn)在大多數于闐語的文獻已經解讀,但 是還有不少譯自漢語佛典的于闐語文獻沒有比定,也還有相當數量的世俗文書沒有圓滿 地翻譯出來。這些材料主要是屬于十世紀的文獻,與沙州歸義軍的漢文文書可以互相發(fā) 明,因此還有待深入研究。”(注:《敦煌學十八講》,第280頁。)以上諸例,皆為作 者深入研究之后的學術心得。在整個學術史回顧中,作者之重點在“導”不在“評”, 即引導后來者如何在材料占有和問題深入上去超越前賢。諸如此類金針度人的提點于本 書中隨處可見。在后論中,作者則集中從中古時代的宗教史、唐朝各個階層的社會和文 化、吐蕃王朝對敦煌的統(tǒng)治與漢藏文化交流、用本民族的史料研究西北民族史四方面, 對新時代的敦煌學進行了學術展望。

在敦煌文獻流傳過程中,一些文物商人為牟取暴利,仿造敦煌卷子,為學術研究帶來 諸多不便。近年來,一些來歷不明的敦煌寫本小收集品陸續(xù)發(fā)表,辨別其中的偽本遂成 為敦煌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榮先生多年關注敦煌寫本辨?zhèn)危〉昧肆钊瞬毮康某煽儭!∑湎嗬^發(fā)表了《所謂李氏舊藏敦煌景教文獻二種辨?zhèn)巍?注:林悟殊、榮新江《所謂李 氏舊藏敦煌景教文獻二種辨?zhèn)巍罚愀邸毒胖輰W刊》第4卷第4期敦煌學專號,1992年, 第19-34頁;英文縮寫本‘Doubts  concer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wo  NestorianChinese  Documents  

Unearthed  at  Dunhuang  from  the  Li  Collection’,ChinaArchaeology  and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