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的治療范文

時間:2023-03-31 06:56: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濕病的治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風濕病的治療

篇1

1通痹湯

取當歸、丹參、海風藤、獨活各18克,雞血藤、透骨草、鉆地風各21克。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劑,分早晚2次服下。此方具有祛風通絡、散寒除濕、養血活血的功效,適合有肢體疼痛、重著、腫脹、屈伸不利、患處皮色不紅、觸之不熱、遇寒痛增、舌質淡、苔白、脈弦等實寒癥狀的風濕病患者使用。患者若有肢體關節酸疼、游走不定、時發時止、來去迅速等風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防風、羌活和威靈仙。患者若有肢體關節腫脹、酸痛如墜、痛處重著不移、肌膚麻木不仁等寒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薏米、萆。患者若有肢體關節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得熱痛輕、遇寒疼痛加重等寒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制川烏、制草烏或桂枝、細辛。

2清痹湯

取忍冬藤60克,敗醬草、青風藤、老鸛草各30克,土茯苓21克,絡石藤18克,丹參20克,香附15克。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劑,分早晚2次服下。此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適合有關節疼痛、捫之發熱、遇熱痛增、關節屈伸不利、舌質紅、苔黃、脈數等實熱癥狀的風濕病患者使用。患者若同時出現風熱襲表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連翹和葛根。患者若同時出現氣分熱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生石膏和知母。患者若出現熱入營血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生地、丹皮和元參。患者若出現濕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防己和白花蛇舌草。患者若出現熱邪傷陰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生地和石斛。

3化瘀通痹湯

取當歸18克,丹參、透骨草各30克,雞血藤21克,制乳香、制沒藥各9克,元胡、香附各12克。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劑,分早晚2次服下。此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的功效,適合有外傷史、痛處固定不移、疼痛呈針刺樣、皮色紫暗、病情頑固不愈、關節出現畸形、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有瘀斑、脈澀等瘀血痹阻癥狀的風濕病患者使用。患者若有畏寒肢冷、患處冷痛等寒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桂枝、制川烏、制草烏。患者若有發熱、大便干結、小便色黃等熱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敗醬草和丹皮。患者若有肢體倦怠、氣短懶言等氣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黃芪。患者若有頭暈目眩、倦怠乏力等血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制首烏和生地。患者的肢體關節若出現較明顯的畸形,可在此方中加入炒穿山甲、烏蛇和全蝎。

篇2

【關鍵詞】 風濕病;引經藥;臨床應用

風濕病是一組主要侵犯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以及免疫系統等的疾病[1],因其主要以關節、肌肉疼痛、腫脹甚則臟器受累為主要臨床表現,中醫將之稱為“痹證”或“痹病”。目前現代醫學對此類疾病治療常采用的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等,其中生物制劑是一種以細胞因子為靶向的高活性多肽免疫制劑,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中藥的“引經藥”。中醫學認為,痹證的發生發展與經絡密切相關[2-3]。經絡既是人體津液氣血運行的通路,也是病邪侵襲人體的通道。在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臟腑失調的基礎上,風寒濕熱之邪趁虛侵襲,或勞累過度感受外邪誘發,風寒濕熱痰瘀痹阻,經絡滯澀不通,臟腑、肢節氣血運行不暢,疼痛由是而作。中醫雖以“痹證”概括風濕病,但由于不同的風濕病,關節腫痛的好發部位亦各有不同。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恰當的配伍引經藥物作向導,使藥力直達病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疾病治療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將引經藥在風濕病治療中的認識淺析如下。

1 頭頸部

風濕病累及頭頸部者臨床并不多見,其中約8%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出現顳頜關節炎,表現為顳頜關節疼痛、張動受限等。由于顳頜關節部位屬足陽明胃經循行所過之處,臨床在辨證施治時可用白芷作為引經藥,配合細辛、川芎等,以開骨竅,止疼痛。此外,類風濕關節炎及脊柱關節病(如強直性脊柱炎)亦可累及頸項部,可出現寰樞關節半脫位及頸椎活動不利,頸項部僵硬不適感,引經藥可選用葛根、羌活、升麻,并可與芍藥、甘草等配伍以柔肝舒筋,緩痙止痛。

2 四肢關節

風濕病累及四肢關節者較為多見,其中上肢部位常用引經藥有桂枝、桑枝、羌活。桂枝味辛微甘,性溫,氣味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氣輕清上揚,善走上肢,具有溫經通絡之功[4]。正如《藥品化義》所言:“桂枝專行上部肩臂,能領藥至痛處,以除肢節間痰凝血滯。”桑枝味微苦,性平,祛風濕、利關節,善走上肢,尤以治肩背酸痛,經絡不利為常用。《本草撮要》云:“桑枝,功專祛風濕拘攣,得桂枝治肩臂痹痛。”此外,肩臂疼痛還可用片姜黃作為引經藥,片姜黃“橫行手臂”而長于治肩臂掣痛[5],《類證治裁》亦云:“片子姜黃,能引至手臂。”下肢關節可選用獨活、川牛膝、海桐皮。牛膝味甘苦酸,性平,其走而能補,性善下行,具有補肝腎,強腰膝,利筋骨,通經絡之功效。《醫學衷中參西錄》云:“牛膝,原為補益之品,而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欲其下行者,恒以之為引經。故善治善治腎虛腰疼腿痛,或膝痛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之疾。”海桐皮味苦性平,入肝腎之經,祛風濕,舒經通絡,常與獨活配伍,適用于下肢關節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癥。穿山龍味苦性平,舒筋活絡,祛風止痛[6]。《陜西中草藥》云:“治咳嗽,風濕性關節炎,大骨節病關節病。”其可作為髖關節、肘關節、膝關節等四肢大關節之引經藥,并配合其他部位的引經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此外,下肢抽筋者可選用木瓜,足跟痛者可選用骨碎補、鉆地風,痛風足踝腫痛明顯者可選用防己、蠶砂等。對于一身上下關節皆腫痛者,亦可多藥合用,各取所需,如《本草正義》云:“頤之師門,恒以羌活專主上部之風寒濕邪,顯與獨活之專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瘍之一切風濕寒邪著于肌肉筋骨者,亦分別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獨活各為主治,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節牽攣,手足上下交痛,則競合而用之,宣通絡脈,更能神應……非以羌、獨之善走宣通為治,則效力必緩。”在臨床應用引經藥時亦需注意藥物的寒熱屬性,如風寒濕常宜用桂枝、片姜黃、羌活、獨活,風濕熱宜用桑枝、防己[5]。

3 軀干部(腰骶部)

風濕病中以強直性脊柱炎最易累及軀干部,尤以腰骶部明顯。腰部是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循行的部位,引經藥可選用羌活、獨活、鹿角片、狗脊、細辛等。狗脊味苦、甘,性溫,入肝、腎、膀胱經,能固髓填精、溫少陰之經、引太陽督脈之陽氣,又可作引經藥之用。《本草正義》云:“狗脊能溫養肝腎、通調百脈,強腰膝,堅脊骨,又能固攝沖帶,堅強督任、引經向導。”鹿角片味咸澀,性溫,入肝、腎、脾經,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活血消腫,為強壯督脈之要藥[7]。《張氏醫通?脊痛脊強》云:“脊者,督脈及太陽經所過,項脊常熱而痛者,陰虛也,六味丸加鹿茸。常寒而痛者,陽虛也,八味丸加鹿茸。”臨床上多以鹿角片代替鹿茸[8-9]。國醫大師朱良春在治療風濕病時也常用鹿角通利督脈。細辛味辛性溫,王好古謂之:“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4 小關節部位

清代溫病學派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之說,風濕痹證日久亦可深入筋骨,痰瘀膠結,可見關節腫大畸形以及類風濕結節等。蟲類藥最能搜風剔絡,竄筋透骨,引藥入絡,如全蝎、蜈蚣之品。此外,藤類藥亦善走經絡,祛風濕,解痙攣,對于風濕病久病入絡同樣適用。《本草便讀》云:“凡藤蔓之屬,皆可通經入絡,蓋藤者纏繞蔓延,猶如網絡,縱橫交錯,無所不至,其形如絡脈。”《本草綱目》亦云:“藤類藥物以其輕靈,易通利關節而達四肢。”常用的藤類引經藥物有青風藤、雷公藤、忍冬藤等。青風藤味苦性平,為治療風濕痹病之要藥。《本草匯言》云:“青風藤,散風寒濕痹之藥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風病軟弱無力,并頸強偏廢之癥,久服常服,大建奇功。”忍冬藤味甘性寒,清熱解毒,涼血通絡,善清絡中虛熱,對風濕熱痹或風寒濕痹郁久化熱者有良效[10]。

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中,引經藥應辨證使用,有的放矢,既要重視引經藥的功能,又不拘泥于引經。引經藥除引導藥物直達病所外,尚發揮著主要的治療作用。如羌活不僅可引藥達肢體上部,又有祛風濕的作用;狗脊可引藥入腰脊,但亦有補肝腎,祛風濕的作用;青風藤、忍冬藤不僅可以引藥入骨節絡脈,現代藥理研究亦說明其有明顯的抗炎止痛作用,可以降低紅細胞沉降率和抗鏈球菌溶血素“O”等。因此,結合現代藥理研究結果,恰當地使用引經藥,不僅可以引導藥物到達治療的部位,發揮治療作用,而且可以起到精簡藥方,減藥增效的作用。

5 參考文獻

[1]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97.

[2] 雷正科,雷洪濤.婁多峰教授治痹病經驗擷英[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2):73-75.

[3] 呂東富.痹證用藥規律研究――503例痹證臨床資料分析[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03.

[4] 郭亮,吳春寶.“頸舒湯”治療頸椎病案[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4):773-774.

[5] 施杞,謝興文,李寧,等.引藥在傷科中的運用[J].中醫正骨,2005,17(6):1-2.

[6] 邱德華,石仰山.石氏傷科對引經藥的臨床應用[J].中醫雜志,2000,41(12):757.

[7] 楊學青.閻小萍教授對“和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認識及組方特色[J].中國臨床醫生,2012,40(11):70-73.

[8] 劉宏瀟,馮興華.補腎活血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研究及抗骨化作用實驗探討[D].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

[9] 阮志磊,李衛衛.中醫對強直性脊柱炎病位病因病機之淺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4):57-58.

篇3

【摘要】目的:探究益賽普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療效。方法:選取我院自2007年3月―2009年2月期間收治的風濕免疫疾病的患者48例,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只選取患者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每個患者在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以及改變病情的抗風濕藥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皮下注射益賽普,時間3個月,進行評價。結果:顯效的人數為27人,占56.3%,有效的人數為20人,占41.7%,無效的人數1人,占2.0%,益賽普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有效率為98.0%。結論:益賽普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效果很顯著的,同時副作用較小,但需要進一步觀察才能真正完全應用于臨床,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關鍵詞】益賽普;風濕免疫疾病

風濕免疫病是指主要侵犯的是運動系統,包括關節、骨骼、肌肉以及關節周圍軟組織,例如肌腱、筋膜、韌帶、滑囊等部位的病,常見的主要有自身免疫性的結締組織病、骨與關節以及系統性血管炎病變,是目前常見疾病之一,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以及不便,益賽普在多種文獻中提及,治療風濕免疫疾病效果良好,本文就是針對益賽普治療風濕免疫疾病進行療效分析[1]。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07年3月―2009年2月期間收治的風濕免疫疾病的患者48例,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只選取患者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40例,年齡25歲―58歲之間,平均年齡42.9歲,病程時間為1年―15年,各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晨僵、關節畸形、腫痛、功能障礙,雙手以及手腕X攝片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骨質訴訟、關節脫位、骨質疏松等改變,實驗室檢查中可見血沉增快、類風濕因子陽性、C蛋白增高。

1.2 方法:每個患者在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以及改變病情的抗風濕藥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皮下注射益賽普,每次25mg,一周兩次,選擇注射的部位位于上臂三角肌的下緣,用1ml用水溶解后進行左右皮下交替注射,注射完畢后讓患者自行壓住注射部位,約5到10分鐘,3個月后,如病情控制良好,可將藥量減輕至一周一次。

1.3 療效評價 :評價的標準包括顯效、有效、無效,其指標分別為:

顯效:關節壓痛、腫脹明顯減輕,晨僵時間顯著縮短,類風濕因子、血沉以及C反應蛋白等下降大于75%;

有效:關節壓痛、腫脹減輕,晨僵時間縮短,類風濕因子、血沉以及C反應蛋白等下降30%―75%;

無效:關節壓痛、腫脹無改善,晨僵時間無縮短,類風濕因子、血沉以及C反應蛋白等下降低于30%[2]。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用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所有計數數據然后采用χ2進行檢驗,并且P

2 結果

通過對患者進行評價檢測,我們得出,顯效的人數為27人,占56.3%,有效的人數為20人,占41.7%,無效的人數1人,占2.0%,詳細可以參考表一,48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通過益賽普治療的療效評價統計表。

3 討論

通過以上的數據表明,益賽普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有效率為98.0%,出現無效的1例,可能是因為個體差異造成的,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我們可以說益賽普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治療效果是很顯著的。

益賽普是通過生物技術研制出來的新型生物制劑,有“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的美譽,風濕免疫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是TNF,在病人的體內往往可以檢測出大量的TNF,而益賽普主要作用是與體內多余的TNF進行結合,相比于傳統的藥物,特異性強,療效顯著,對正常組織細胞的損害也很小,因此,長期使用也不會造成患者的骨質破壞,可以有效的保護關節,是傳統藥物無法媲美的[3]。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只研究了類風濕疾病的情況,對于強制性脊柱炎以及銀屑病等我們并沒有對患者進行實踐檢驗,但是通過相關文獻記載,我們也可以肯定益賽普不論是對中樞或是外周的關節炎的炎性反應有關,也能快速起效,改善炎性反應,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對于銀屑病患者而言,副作用較傳統藥物小。益賽普起效快、免疫性低、療效顯著、耐受性好、不良反應輕,但是由于其是生物工程的產物,因此國內上市的時間短,并且在國外報道中可能會增加腫瘤、結核以及感染等發病風險,因此還是需要進一步觀察遠期的療效、對骨質的影響以及長期效應,令愛由于其價格昂貴,因此在使用時候最好嚴格篩選病例,目前最好僅用于中、重度的病例或是傳統常規治療的療效不佳病例。

綜上所述,益賽普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效果還是很顯著的,同時副作用較小,但需要進一步觀察才能真正完全應用于臨床,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裴濟民,王俊麗,孟凡濤. 短期使用益賽普與來氟米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療效觀察[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26( 2) : 48.

[2] 廖澤濤,古潔若,黃烽,等. Etanercept 治療未分化脊柱關節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初步研究[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9,11( 10) : 596.

篇4

關鍵詞 風濕心臟病 防治 爬療俯臥養生斜床

風濕心臟病是由風濕熱所致的心臟病,較常見風濕熱是一種累及全身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炎癥疾病,其病變主要侵犯心血管系統、大關節、漿膜皮下組織及中樞神經系統,風濕熱急性發作時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心臟損害。累及心臟瓣膜而造成的心臟病變,表現為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中有一個或幾個瓣膜狹窄和(或)關閉不全。患病初期常常無明顯癥狀,后期則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咳嗽、肢體水腫、咳粉紅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有的則表現為動脈栓塞以及腦梗塞而死亡。本病多發于冬春季節,寒冷、潮濕和擁擠環境下。

沈某,今年62歲,2007年經廣東省某人民醫院和廣東省第二中醫院確診患有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并中度關閉不全,二尖瓣輕度關閉不全,三尖瓣輕度關閉不全等風濕心臟病病癥。醫院醫生要他開刀換瓣,甚至留下床位打電話來要他馬上住院。因為各種原因,沈某更希望用保守醫療。兩年多來,他上到北京,下去香港,拜訪了不少頂尖專家名醫。因為內科與外科、西醫和中醫的治療常常有交叉之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不同專家對他診斷已很明確的心臟病開出了基本相同的治療方案,絕大多數醫生都建議他動手術換瓣。但最后,他聽從了王博士(中西醫雙博士)的建議:積極保守治療,如時機恰當,做手術也未嘗不可。他通過中西藥調理,飲食治療、頻譜照射,民間祖傳秘方、太極拳、散步等運動,心理調適等來控制心臟病的發展,但是,效果不大。直至2009年底,沈某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爬行俯臥睡覺,情況才有了好轉。現將他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的體會介紹如下:

1 爬療俯臥養生斜床的介紹

爬療俯臥養生斜床是廣州百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專利產品,包括床面、支撐床架和升降活動架,本床面傾斜度可自由調節角度,適合用于爬療俯臥鍛煉理療養生上下斜睡,結構簡單,堅固實用,美觀大方,價格低廉,特別適合中老年人使用,可以大大加強人體的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松弛肌體,增強內臟功能,使人健康長壽。能夠防治中風、高血壓、腦溢血、頸椎炎、脊椎炎、肩周炎、關節炎、腰肌勞損、骨質疏松、胃下垂、子宮下垂等疾病和美容、減肥。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基本理療養生服務。

2 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的方法:

2.1 使用須知

(1)爬行俯臥睡覺。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效果最好。

(2)因為緊張會導致相反的效果。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最好是有一個相對隱秘、獨立的環境。其次,環境要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安靜舒適,這樣可以從思想上放松心情,構筑一個良好的使用前提。再次,一定要注意保暖,調節臥室的溫度和濕度,避免受涼或者大量出汗。最后,床具的軟硬度要適中,床褥要干凈、蓬松,經常清洗并接受陽光曝曬。

需要強調的是:對于爬療俯臥養生斜床的作用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它只是我們所采用的健康身體的方式之一,并非所有人都應該采用。此外,裸睡時皮膚直接暴露在環境中,灰塵和蟲螨會引起皮膚過敏和哮喘的發生,對于有特異性體質的人應該特別小心。

(3)穩定心神,注意勞逸結合。不少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時,會突然發生心動過速,增加心臟負擔,造成心功能不全,因而要寬心平氣,淡泊守神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還可以隨著運動技能和身體機能的提高循序漸進的增加爬療時間和次數。但是,每天練習次數和時間要適當。只有適當的運動才可以增加心臟的代償能力,過猶不及。

(4)使用前2個小時合理飲食等。

風濕性心臟病易發生水腫,應少吃含鈉豐富的食品,同時,必須限制食鹽的攝入量,防止水腫加重,防止心臟負擔增加。還有戒刺激性食飲和興奮性藥物:辣椒、生姜、胡椒、煙、酒和大量飲濃茶,服咖啡因、苯丙胺等興奮藥對心臟也會帶來負擔。其次,減少高脂肪飲食:高脂肪飲食攝入后不易消化,會增加心臟負擔,有的還會發生心律失常。再次,緩進飲料:進食飲料不要太多,一次不超過500ml。需要多喝水時,分成幾次喝,每次少一點,相隔時間長一些。最好常飲檸檬汁。口服檸檬汁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有良好的療效。最后,節制性生活。由于夫妻雙方進行性生活時,心跳會加快,血壓會升高,心臟的負擔也會隨之加重。因此,風心病患者宜節制性生活。以上事項都要注意,以免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鍛煉時力不從心。

2.2 使用項目和方法

(1)爬療:爬行。爬行是標準的全身運動,簡單、安全、無痛、有效。由于爬行主要是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傾斜的床面上進行,當人體的血流方向與地球的引力基本相一致,即人體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上的位置是頭低腳高時,人體就可以反向調整身體,防病治病。

沈某開始練習爬療每天早上練習1次,時間10分鐘。2個月后每天早上下午各練習1次,時間每次20分鐘。4個月后每天早午晚各練習1次,時間每次30分鐘。隨著運動技能和身體機能的提高,還可以循序漸進的增加爬療時間和次數。爬療使用時:爬療者在床面上,進行前后直線或轉圈爬行了。初練時,爬速宜慢些,時間可短些。另外,還可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自由選擇匍匐爬行、跪撐爬行、俯式爬行等方式、爬行次數和時間長短。

匍匐爬行:兩眼前視,俯臥、屈肘、跪撐使用兩肘撐地交替向前轉圈爬行,再向后退轉圈爬。重復6遍,間歇30秒。

跪撐爬行:兩眼平視,胸、腹部放松,跪撐,手掌撐地兩掌撐地,用掌、膝來爬行,頭部略抬。兩掌和跪膝有節奏地交替環繞爬行兩圈,旋速宜慢,圈幅宜小。

無論是匍匐、跪撐還是向前轉圈爬行時首先是攀高爬行,頭朝高的一頭,呼吸均勻,上身在高位、下身在低位、下肢放松,兩掌撐在床鋪斜面高的一邊沿著床鋪向上慢速爬行,爬行累了,休息一下。

俯式爬行是在床面斜面上,頭朝低的一頭,呼吸均勻,上身在低位、下身在高位、身體放松,上體前俯,直臂撐床,兩掌沿著斜面往下俯爬或者跪膝撐爬。兩掌移動宜隉,重心不要過分前傾,以免摔倒。爬行累了,休息一下。

(2)俯臥:俯臥。貼著鎖骨下主要是左側的胸部皮膚,手掌按摩左前胸區。接著,用右手大拇指或者食指和中指,按左胸的屋醫穴(鎖骨中線與第四根肋骨交叉的地方)、淵液穴f腋窩中線與第二根肋骨交叉點)、輒筋(淵液穴下兩個手指寬度的地方),3個穴位各按5分鐘。然后俯臥睡覺。

國內醫學界絕大多數的醫生都不提倡俯睡;而民間近幾年對兒童采用俯臥式睡姿睡眠的呼聲較高。俯臥其實很簡單,就是趴著睡覺。實在不舒服或

者睡累了,可以轉身左右側睡或者仰睡。由于爬療俯臥養生斜床床面上還設有俯臥時呼吸用的10cm通孔,心臟病患者可以把口、鼻伸出洞外呼吸。俯睡使用的床墊最好厚一點、軟和一點。俯睡者在床面上,不用枕頭在傾斜角度10°以上的床上隨意長時間俯臥。不過,由于研究時間不長,經驗不足,建議各種疾病較重的患者不要俯臥。

(3)斜睡:本床也可以用作睡眠時采用的臥具,以解決爬療、俯臥頭低腳高在傾斜的床面上運動進行反向調整,但是時間不夠的問題。但是,妊婦則不宜斜睡,因為胎兒頭部在下怕供血不夠。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斜睡,事先也必須征求醫生意見。其他人斜睡睡前一個小時應該盡量少喝水。斜睡時應該按照用低枕頭、不用枕頭和以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斜睡角度循序漸進地進行斜睡。

斜睡方式分2種:上斜睡和下斜睡,最好斜睡。

1)、上斜睡:頭朝高的一頭,睡在上身高、下身低、傾斜高度不同的傾斜床上稱為上斜睡。

國內外專家發現,不少冠心病人常常在晚間發生心絞痛,甚至猝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平臥睡覺時,回流于心臟的靜脈血量比站或坐時增加,使心臟負擔加重。因此,夜間頻發心絞痛的患者要睡上身高、下身低、傾斜高度不同的傾斜床,由于改變,使下腔靜脈回流到心臟的血液減少而使心臟的負擔減輕。這樣不僅可避免或減少了心絞痛的發作,而且克服了服藥帶來的頭痛、頭昏等副作用。冠心病人頭朝高的一頭,在傾斜的床上睡覺。注意睡眠臥姿。冠心病患者最宜采用頭高腳低右側臥位。睡眠時頭高腳低,可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心臟負荷,有利于心臟“休息”。冠心病患者若疴隋嚴重,已出現心衰,則應采用半臥位,以減輕呼吸困難,避免左側臥或俯臥。采用右側臥位睡眠時,心臟不受壓迫,呼吸通暢,有利循環功能的調節,減少心絞痛的發生。英國專家對500例患有冠心病的病人進行試驗,這些病人睡在普通的平放床時,夜間經常發生心絞痛,只能靠硝酸甘油和其他擴冠狀動脈藥預防,但自從他們睡傾斜床后,夜間幾乎不再發生心絞痛,故無須再服硝酸甘油等救命藥了。

研究人員曾對50名嚴重冠心病患者進行試驗,睡在傾斜床上的冠心病患者肺動脈舒張壓和中心靜脈壓,均比睡在平放床上的同類病人低。

2)、下斜睡;除了冠心病和嚴重的心血管患者外,絕大多數人可以在傾斜的床上不用枕頭,頭朝低的一頭,上身低下身高的下斜睡。

國外研究發現,由于人類直立帶來諸多弊病,因此有人提出可以用類似下斜睡的倒立運動來進行反向調節。倒立運動目前在國外非常流行。3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治療風心病的效果

去年十二月份前兩年多的時間,患者沈某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是空腹吃藥:什么阿司匹林腸溶片,阿托伐他汀鈣片,銀杏葉滴丸,丹參滴丸,舒通諾,麝香保心丸等都吃遍了。另外,再吃安利公司紐崔萊天然B族維生素片,蛋白質粉,果蔬纖維素嚼片和深海魚肝油丸等保健品也都吃遍了。早餐后,再吃正規醫院醫生開出的中藥或者民間醫生開出的刺猬心臟配制的所謂民間秘方等各種中草藥。但是,還是經常胸悶氣短;一個星期外出兩三次,走平路還沒有走出小區,頸部喉嚨就常有疼痛和強烈的燒灼感,有時候喉嚨以及往下10~20cm整片部位都有疼痛燒灼感,醫生說是心絞痛,持續發作幾分鐘后,可自行緩解。平時上樓梯、洗澡時喉嚨也有疼痛感,有時就是心絞痛。隔天針灸、刮痧和理療一次有好轉甚至不疼;停止針灸、刮痧和理療一段時間又開始疼痛。

2009年12月,沈某開始基本停止服藥打針等一切治療方法,僅僅在早上起床后每天服用麝香保心丸一粒,(以前每天服六粒,還要服用其他很多藥)。開始轉而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治療心臟病。今年二月份至今,他再沒有胸悶氣短;再沒有發生過心絞痛,喉嚨也很少有疼痛感。2010年7月,他到廣東省某中醫院做了心臟彩色超聲檢查,心臟有關指標逆轉。超聲報告表明:堅持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可出現心功能慢慢逐步好轉的跡象和效果。

表1是患者沈珞在安靜狀態下由繪出心血管圖,打印的心臟彩色超聲檢查報告列表。

結果:

從表中可知,沈某通過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半年后,HR從91次/分,降低到正常的75況分,具有顯著差異。二尖瓣口舒張期血流E和A2010年比較以前均有明顯的下降。特別是以,CW測其Vmax和脈壓差PG以及平均壓差MG都有持續下降恢復正常的趨勢,三尖瓣關閉不全(輕度)居然沒有了。這都證明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是有療效的。通過對沈某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半年的跟蹤隨訪,沈某沒有因風心病的原因而影響工作,他認為,自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后,過去那種頭暈腦漲、四肢無力、容易疲倦的感受有了較大的改善,自我感覺良好,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工作。

4 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治療風心病的研究

4.1 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可以降低風心病人過高的HR,避免發生心血管意外。對于風心病人來說,心率和血壓同樣重要,可以作為發生心血管意外的預測指標。隨著心率的增快,風心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均直線上升。這是因為神經調節失去平衡,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表現為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加強,使心臟排出量增加,血壓上升。所以,心率是反映交感神經興奮性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導致血壓升高的重要因素。心率加快可使血管內的血流加速、血壓增高,引起血管內膜受損,導致損傷處出現脂質沉著,引起動脈硬化和脂質斑塊的形成。同時,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加強容易引起心臟左心室肥厚,而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壓和風心病患者猝死率明顯增加。因此,心率可作為發生心血管意外事件及死亡的預測指征。心率一般應該維持在60~80次/分,太快太慢都不好。長期安靜時心率大于80次/分鐘的患者,要注意減輕工作壓力及精神壓力,要盡量減輕體重,多運動,低鹽飲食,戒煙,忌酒等,爬療俯臥養生斜床的使用效果與其不謀而合。

4.2 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過高的每搏輸出量SV和心輸出量CO,二尖瓣口舒張期血流E峰和A峰。都很可能向好的方向發展,沈某的SV去年116ml心率HR91次/分。因為每搏輸出量是隨心率的增加而減小,今年二月份,沈某的SV因為心率HR減小到88次/分,而每搏輸出量增加到136ml。可喜的是今年七月份,沈某的SV因為心率HR減小到75次/分,而每搏輸出量不增反減小到130ml。即使心率低于90次/分的情況下,每搏輸出量隨心率的變化很小,相對變化量不大于3%,這也證明了過高的每搏輸出量sv有可能向好的方向發展。

反映血液循環系統功能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心輸出量CO2也是血液動力學的重要參數之一。心率HR對心輸出量的影響早已為醫學界所熟知。正常健康人的心率一般為75次/分,并可以在50~200分范圍內波動。心率的加快是增加心輸出量的一個

有效因素。而心輸出量與心率之間存在函數關系,心率較低的情況下,心輸出量隨心率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沈珞的心輸出量隨心率的減小會有所下降,也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而當心輸出量達到極大值后,心輸出量隨心率的增大而下降。

當然,心輸出量的增加不僅僅與心率有關,這已是另一個話題了。

二尖瓣口舒張期血流E峰和A峰,這是一種判斷心臟舒張功能的方法,2010年7月的檢查比較以前均有明顯的下降。心動周期中舒張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為E峰,舒張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為A峰,E/A兩者比值,正常人不應小于1.2,中青年則更大。舒張功能不全時,E峰下降,A峰增高,E/A降低。如果二尖瓣口血流E0.5,武漢同濟、協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都不作左室順應性下降的診斷,這樣出具診斷,價值不大,對病人反而增加思想負擔。另外,如果60歲以上的人,估計半數都這樣的,到90歲,那基本上都這樣的。那還有什么意義。

4.3 檢測表明,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半年后在主動脈瓣病變狹窄并返流方面可產生下列作用:以CW測Vmax和脈壓差PG以及平均壓差MG都有持續下降恢復正常的趨勢,而輕度三尖瓣關閉不全可以治好。

以CW測Vmax的持續下降,標志著因為收縮期五彩鑲嵌射流束經主動脈瓣向主動脈的血流速度減慢,主動脈狹窄程度得到持續降低,甚至連輕度三尖瓣關閉不全也順帶治好了。

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治療風心病為什么有一定的療效,首先,我們應當知道:風濕性心臟病是甲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病態反映的一部分表現,屬于自身免疫病。它在心臟部位的病理變化主要發生在心臟瓣膜部位。病理過程有以下三期:

1)炎癥滲出期:由于鏈球菌的感染,使心臟的瓣膜出現炎性反映,瓣膜腫脹,變性,那么其活動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2)增殖期:由于瓣膜長期處于充血水腫狀態,瓣膜血液循環不良,瓣膜會纖維樣變性壞死,結締組織增生,這種結締組織會成為瓣膜上的累贅。因為它并不具備正常心肌細胞的功能。此期引起瓣膜增厚變形,失去彈性。

3)瘢痕形成期:由于膠原纖維等增生,損傷處機化,形成瘢痕,從而影響心臟瓣膜功能。感染反復發作,以上病理變化在瓣膜部位的變化,也是此起彼伏,一個部位通常發生重疊的病理變化。

由于心臟瓣膜的病變,使得心臟在運送血液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如瓣膜狹窄,使得血流阻力加大,為了吸人和射出足夠多血液,心臟則更加費力地舒張和壓縮,這樣使心臟工作強度加大,效率降低,心臟易疲勞,久而久之造成心臟肥大,如二尖瓣狹窄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左心房壓力的增高,導致肺靜脈和肺毛細血管壓力增高,形成肺瘀血,肺瘀血后容易引起以下癥狀:1:呼吸困難2:咳嗽3:咳血;有的還會出現聲音沙啞和吞咽困難。

當心臟瓣膜關閉不全時,它帶來的問題首先是部分血液返流,這種返流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使心臟壓力增大,泵血量減少,在循環中氣體交換造成的部份損失,所以風心病病人常感到呼吸困難。

慢性瓣膜病變患者應保護心臟功能,預防風濕活動及各種感染,必要時進行手術糾治,對狹窄的瓣膜可用瓣膜切開,對嚴重鈣化和關閉不全的瓣膜需置換人工瓣膜及時控制鏈球菌感染是預防風濕熱發生或復發的主要方法,而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正好對癥解決或者減輕上述問題的癥狀。

這是因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起作用。也就是說由于地心的引力,所有的物體都是重的一頭在下輕的一頭在上。從這個意義上說,由于爬療、俯臥、下斜睡都是在傾斜的床面上進行,把人體的重心偏向地心,不但不違背自然規律,而是順應了自然規律。同時也可以說,是人類為了克服地心吸引力的影響,增進健康而不得不采取的主動行為起了作用。人類的活動是直立狀態下進行的,血流方向與地球的引力相悖,致處于高的人體心臟、大腦等器官供血有困難,人類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進化,解放了雙手,卻把腦袋和內臟等器官置于“高處不勝寒”的位置,人進化后的大多數疾患,都跟把腦袋和內臟等器官置于高處的直立行為有關,都跟人體血液的流動方向與地球引力相悖有關。腦袋和內臟是不可能因此減少營養供應的,為了保證人體分分秒秒正常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心臟只好更加賣力的工作,這樣往往增加了心臟的負擔,心臟容易積勞成疾。同時,“高處不勝寒”也增加了腰椎的垂直負重,使腰肌、背肌常處于緊張狀態,易于勞損。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上的爬療、俯臥、下斜睡這些動物運動,把腦袋和內臟等器官恢復到地平線的水平位置運動鍛煉,,既能夠減輕心臟負擔,加強人體的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松弛肌體,增強內臟功能,防治心腦血管病,又能夠緩解人體直立行走、立或坐導致的腰、背肌勞損和脊椎的負壓。爬療、俯臥、下斜睡時,身體的重量分散到四肢,膝關節、踝關節都能減輕負擔,因此對治療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關節炎也都有效果。同時,由于爬療俯臥養生斜床所涉及到的爬療、俯臥。下斜睡,都是在傾斜的床面上進行的,能夠盡量使人的體態和血流方向與地球的引力基本相付,即人體在本實用新型床傾斜的床面上的活動位置是類似倒立的頭低腳高時,就會對人體原來直立運動的結果起到反向調整的作用。因為,爬療俯臥養生斜床可以盡量用方向相反與時間也盡量對等的方式方法來反向調整人類直立運動所帶來的弊端,所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具體來說:

(1)爬療

爬療實際上是在不停的手掌腳掌腳踝的按摩。臨床實踐表明,手部和腳掌按摩是防治心臟病有效的輔助方法。如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出現心功能不全時,按摩手部腳掌.勞宮、內關:神門等穴位可以改善四肢末端的血液循環狀態,加強心臟功能;有利于改善心肌的缺氧,缺血狀態,減少或防止心絞痛,心肌梗死的發生。中醫認為,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動的重要關口。如果腳踝柔軟有彈性,那么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老化僵硬,那么回心的靜脈血液就會像“塞車”一樣淤滯在腳踝附近,這樣會使心臟的負擔加重。因此,通過爬療上下活動、旋轉、拉伸、強化、按摩腳踝,使腳踝由僵硬轉化為柔軟靈活狀態,尤其對于老年人,不但可以使回心血液順暢地通過腳踝,還可以緩解心臟病的癥狀。

運動醫學專家也指出,爬行既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血流,又能防治因直立(或坐)的時間過長,導致的腰、背肌勞損和脊椎病。它還可以治療胃病、風濕病、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等疾病。爬療法還可以使突出物還納,還有利于小關節紊亂糾正復位,并使椎間孔恢復正常外形,從而解除對神經根的擠壓。爬行能使破裂的椎間盤組織疏散變形或游走的神經根得到減壓而獲得治療;可使軟組織松解,解除肌肉痙攣,消除體重對椎間盤的擠壓,改善循環,并

可使外因致病物資減少,從而達到鎮痛目的和預防作用。

我們的研究結果提示,長期爬行能使腿腳部的血液產生回流,形成新鮮血液的良好循環。有可能改善和延緩血管的老化。當CO增加時SP、DP和MAP仍有下降,其機理可能是使用爬療俯臥養生斜床的雙向調節作用,增強了迷走一胰島素系統的活動,形成迷走優勢,使心肌對收縮血管物質的敏感性下降,而對代謝產物或其它舒血管物質的敏感性增強,血管的舒張能力增強,在SV上升的同時有更大的緩沖儲備力,因而SP、DP和MAP不致驟升,有人報導倒立練習可使血管內皮舒張因子的能力增強,特別是骨骼肌肉的血管舒張,導致阻力降低,有利于腦部微循環的血液灌注,對預防腦溢血有積極意義。

爬行時,因為是,避免了內衣褲成為霉菌孳生的溫床,去除了衣物對身體的束縛,給人一種無拘無束的舒適自由;有助于神經壓力的調節,有利于增強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有利于皮膚的排泄和再生。保證皮膚的呼吸通暢,促進新陳代謝的速度,消除疲勞,放松肌肉的緊繃。有利于增強適應和免疫能力。

另一方面,增加了皮膚與空氣的接觸面,血液循環達到完全放松,使肢體更舒適。皮膚充分呼吸,油脂消耗加快,有助于放松心情、消除疲勞,對失眠、頭痛、腹瀉等疾病和減肥均有所幫助。

(2)俯臥

俯臥可以說是輕微的按摩運動,其實有很多優點,特別是對心臟病患者。

1)俯臥與仰臥、左側臥、、右側臥位睡眠利的情況比較,俯臥時經常會有抬頭挺胸的動作,帶動了頸部、胸部、背部、、腹面部及四肢的運動和增加了血流。俯臥時人特別是心臟病患者的胸部壓迫床,床會給一個反作用的壓力正好按摩人的胸廓,能夠提高人的肺活量,促進呼吸系統的發育成熟,促使心肺等器官機能正常的運轉。同時,俯睡有利于胃內食物的消化,減少食物返流人氣管,也有利于空氣進入肺部,保持呼吸道通暢,減少支氣管肺炎的發生。

2)從心理發育的研究結果來看,胎兒在媽媽子宮里的時候,是頭部朝下,腹面部朝內,背部朝外的蜷曲姿勢,嬰兒在本床上頭低腳高俯臥,頭部與胎兒在媽媽子宮里時候的傾斜方向相一致,與地心吸引力基本相一致,所以,俯臥睡姿容易讓人特別是兒童獲得安全感。這種姿勢是最自然的自我保護姿勢,人容易睡得熟,從而提高睡眠質量,睡眠好,血壓穩定,心臟也好。

3)俯臥有助于口腔異物的排出。長期臥床的心臟病、中風或慢性病人,如果家人疏于照顧,總是讓病人仰臥,很容易在背部及臀部等部位長出褥瘡。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讓病人2~3小時翻一次身,由仰臥改為俯臥。而且,調整睡姿還可以幫助病人排痰,使痰液不會堆積于后肺壁。

4)從心血管血流動力學看:俯睡時、人體胸部、腹面部循環血量、每搏量、心血輸出量和中心靜脈壓增加,心率減慢,血壓、全身血管阻力下降,迷走緊張度增加,血管調節能力增強,上述部位主要是胸部心臟部位的血管可能增粗,與全身血管相適應,塑造健康完美胸腹部和全身血管系統,特別是能夠塑造健康完美心臟部位的血管系統。

5)俯睡時、加人體循環的血量比在正常范圍內增多,即有效循環血量增多,促使更多的血液回心,由于每博輸出量、心輸出量和地球的引力作用,促使更多的血液涌向胸、腹、面部,擴充了胸、腹、面部的血管,使胸、腹、面部血管壓力升高,這樣,長期的良性刺激,使胸、腹、面部血管得到加強,久而久之就能提高胸、腹、面部血管的彈性和增強抗壓性。

(3)下斜睡

國外研究發現,中老年人每天進行兩三次抬高雙腳的練習,每次5~10分鐘,就會使全身受益,尤其是對腿部、心臟、頭部大有裨益。因為抬腳有助于腳和腿的血液回流,讓長時間繃緊的大腿、小腿處于松弛狀態,使雙腿得到充分休息。同時,腿腳部的“老舊”血液回流到肺部、心臟,心臟又可將新鮮血液輸送到腿腳部。這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心臟健康,對大腦的供氧也大有益處。

爬療、俯睡和下斜睡也與倒立運動和抬高雙腳的練習相似,都是反向調節。實際上,爬療、斜睡和俯睡和倒立是一個原理:即利用地心吸引力和血管落差的作用,來糾正人直立生活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只是傾斜的角度和時間長短不同。人體因腦袋和內臟等器官處于“高處不勝寒”的緊張狀態,長時間過高壓力使腰肌、腰椎、背肌經常處于緊張狀態,也增加了垂直負重,使到肩膀及各部肌肉緊縮,天長日久漸失彈性而使全身緊繃。下斜睡時,因為地心吸引力和血管落差的作用,可即時放松肌筋緊張壓力,并因拉伸骨節獲得良好骨節空間,氣血循環效果更好,營養輸送更加充分,自然百病不侵了。

篇5

1 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內蒙古通遼028007;2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內蒙古通遼028007

【摘要】風濕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復雜的慢性疾病,病情遷延,反復發作,很難根治,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筆者對近年來蒙醫藥治療風濕性疾病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蒙醫藥治療風濕性疾病提供參考。

關鍵詞 風濕性疾病;蒙醫藥;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2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1-0045-02

風濕性疾病是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經等的一組慢性、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風濕性疾病為臨床常見病,未經系統治療的風濕性疾病可反復發作遷延多年。西醫治療本病時多用非甾體抗炎藥。改變病情的抗風濕藥,如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雖然可取得一定療效,但常因不良反應較多、價格昂貴而限制其臨床應用。風濕性疾病屬于蒙醫“黃水病”范疇。蒙醫辨證分型將該病分為“熱性黃水病”和“寒性黃水病”。現將蒙醫藥治療風濕性疾病近年來的研究進展概況綜述如下。

1藥效學研究

1 1消炎鎮痛機制研究王秀蘭等[2]研究表明,蒙藥五味風濕膠囊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腫脹、棉球致大鼠肉芽腫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小鼠熱板致疼痛和醋酸致疼痛有顯著的減輕疼痛作用。劉晶晶等[3]研究發現,蒙藥忠倫阿湯通過降低CIA大鼠血清和滑膜軟骨中IL-17水平,從而控制CIA大鼠病情發展,發揮干預類風濕關節炎的作用,并且存在量效關系。李林等[4]發現不同劑型的蒙藥忠倫阿湯對小鼠耳廓腫脹、熱板試驗和扭體試驗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Ⅱ型膠原誘導關節炎大鼠的足腫脹有顯著地改善。烏力吉巴特爾等[5]研究發現蒙藥痛風靈膠囊可顯著改善AA大鼠的關節炎癥狀與病理改變,明顯抑制AA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1含量,并與給藥劑量成正相關,這亦可能是痛風靈膠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作用機理之一。許良等[6]從蒙藥森登-4湯中分離得到了森登-4湯的抗炎鎮痛有效部位。

1 2對免疫系統的影響王秀蘭等[7]研究了蒙藥五味風濕膠囊對佐劑性關節炎的作用及機制,結果:五味風濕膠囊可抑制AA大鼠關節組織IL-1β、TNF-α、PGE2、NO水平,提高血清SOD活性;可抑制AA大鼠脾細胞增值能力;抑制AA大鼠腹腔巨噬細胞培養液對C57BL/6J小鼠胸腺細胞增值能力的影響。提示本方對大鼠AA具有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高自立等[8]觀察發現,蒙藥忠倫阿湯可能通過免疫調節,降低血清IL-1、IL-6、TNF-α的含量,減輕炎性細胞因子對關節炎的刺激作用,發揮干預類風濕關節炎的作用。

2臨床研究

布仁巴圖[9]以蒙藥痛風靈膠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68例,其中治療組48例服用痛風靈膠囊,對照組20例服用正清風痛寧片,兩組患者均服藥3個月,兩組治療期間不用其他非甾體類抗炎藥、激素和止痛藥,臨床觀察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1 6%,對照組總有效率90 0%。董海清[10]以蒙藥敖其日奈日勒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72例,治療組36例服用MTX+蒙藥敖其日奈日勒嘎,對照組36例服用MTX治療,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0 91%,對照組總有效率81 82%,說明了蒙藥敖其日奈日勒嘎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有效。兩組的總有效率相仿,但治療晨僵、關節屈伸不利、腫脹程度、壓痛數等癥狀方面蒙藥敖其日奈日勒嘎+MTX組優于MTX組。何玉芳[11]以蒙藥薩仁嘎日迪治療風濕性關節炎89例,治療組45例服用薩仁嘎日迪為主藥,巴達干偏盛者加五味清濁丸,赫依偏盛者加沉香十七味丸,血偏盛者加文冠木四味湯,疼痛劇烈者加嘎日迪-5,血脈受損者加額爾敦烏日樂或嘎日迪-13,關節紅腫者加外哈布德仁治療,對照組44例服用雷公藤片治療,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7 8%,對照組總有效率88 6%。黃腦日布等[12]以傳統蒙醫沙療治療風濕性關節炎50例,剛開始為10min,以后每次增加5min,逐步達到60min左右,每日1次,7~14次為1療程,其沙溫應保持在45~50℃左右,觀察結果顯示治愈41例,占82%,顯效9例,占18%。斯琴巴特爾等[13]以蒙藥滿嘎爾-3味治療踝關節損傷性骨關節炎100例,經應用該方外敷4周后,100例患者均恢復正常行走,1年后隨訪95%正常,5例遠期療效差。王阿日亞等[14]以蒙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20例,赫依—希拉型給予阿嘎日-35味、森登-4味散、驢血干-25味,赫依-巴達干型給予阿嘎日-35味、森登-4味散、珍珠通絡丸,希拉-巴達干型給予阿嘎日-35味、驢血干-25味、珍珠通絡丸治療,1個療程為1個月,連續服用1~3個療程,結果顯示痊愈10例占50%,顯效6例占30%,好轉3例占15%,無效1例占5%。白萌等[15]以蒙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112例,主藥給予泵拉哈-25、孟根烏蘇-18、薩仁嘎日迪的基礎上熱性可加用召蘭-5湯或申登-4湯,寒性可加用那仁滿都拉或別沖-15,血脈受損者可用額而敦烏日樂或嘎日迪-13,關節紅腫者可外用哈布德仁-9治療,15d為1個療程,輕癥患者可用1個療程,重癥患者可用2個療程,經過治療治愈86例,好轉2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 4%。

3小結

蒙醫認為風濕性疾病是主要由長期飲食不節,起居不當,如恣食膏脂酒類、或啖腐餿之品,淋雨、受濕、過勞、中寒等引起三根失調,巴達干、赫依增盛而生寒、寒勝折火,不能溫煦七素以助其正常生化功能,則血液之生成受遏,而膽之精華-黃水激增,擴散于機體表里所致。主要癥狀為皮膚發青粗糙、瘙癢、長瘡癤、浮腫,頭發及眉毛脫落,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腰肌痛,牙齦易出血,脈數而澀[16]。

總之,近年來關于蒙醫藥治療風濕性疾病的研究,已初步顯示了蒙醫藥對風濕性疾病的治療是多途徑、多機制的綜合效果,這和蒙醫的整體觀念一致;顯示了蒙醫治療風濕性疾病的優勢和潛力。但在治法選方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故缺少可重復性。筆者建議今后的研究應著重于風濕性疾病蒙醫辨證分型的規范化治療方面。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41-847.

[2]王秀蘭,白青松,王歡,等.五味風濕膠囊抗炎鎮痛作用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8,12,(12):38-40.

[3]劉晶晶,董秋梅,楊巧芳,等.蒙藥忠倫阿湯對膠原誘導性關節炎大鼠白細胞介素17的影響[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4):616-621.

[4]李林,高自立,屈愛桃,等. 蒙藥忠倫阿湯的抗炎鎮痛作用及對膠原誘導關節炎大鼠足腫脹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3):184-186.

[5]烏力吉巴特爾,包玉華. 蒙藥風痛靈膠囊對佐劑性關節炎的治療作用與機理研究[J].亞太傳統醫學,2014,10(7):15-17.

[6]許良,高揚,劉研,等. 蒙藥森登-4湯抗炎鎮痛有效部位及其化學成分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1):1-3.

[7]王秀蘭,霍萬學,魯人杰,等. 蒙藥五味風濕膠囊對佐劑性關節炎的作用及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8):1258-1262.

[8]高自立,董秋海,王濱,等. 蒙藥忠倫阿湯對膠原誘導性關節炎大鼠血清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2,458(7):599-602.

[9]布仁巴圖. 痛風靈膠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10):1034.

[10]董海清. 蒙藥敖其日奈日勒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26(5):572-574.

[11]何玉芳. 蒙藥薩仁嘎日迪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3,3(3):1.

[12]黃腦日布,李英,巴圖,等.傳統蒙醫沙療治療風濕性關節炎50例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3,8(8):13.

[13]斯琴巴特爾,斯琴,錫林,等.蒙藥滿嘎爾-3味治療關節損傷性骨關節炎100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3,(60):25-26.

[14]王阿日亞,董向利.蒙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20例臨床觀察[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3,18(3):219-220.

[15]白萌,烏蘭巴特爾.蒙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112例臨床分析[J]. 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3,10(9):10.

篇6

風濕病,中醫稱之為“痹證”,是指由于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引起氣血痹阻不通而出現的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發沉以及活動障礙為主要癥狀的病癥。中醫在此方面的發展,遠遠早于西醫。由于中藥取材于天然植物,所以普通老百姓心中“中藥治療風濕病”的觀念根深蒂固。但是,中藥治療風濕病存在不少的誤區。

誤區一:風濕病不是大病,死不了人,主要就是疼痛,痛得厲害就去抓幾副中藥對付。

以關節疼痛為表現的風濕性疾病,可以包含在3類疾病的范疇中。第一類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多發性肌炎、系統性硬化癥等,這類疾病,容易使內臟器官受累,病情較為兇險。第二類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等,此類疾病一般表現為關節腫痛,嚴重時可致關節畸形,功能受限。第三類是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骨質疏松等,此類疾病,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輔以物理治療,病情可以很快得到控制,但容易反復。所以,一旦出現風濕病的某些表現,建議及時去正規醫院的專科就診,明確病情是關鍵。

誤區二:風濕病是不治之癥、不死的癌癥。

風濕病雖然難治,但并不是無藥可治,無論是累及內臟的狼瘡、血管炎,還是影響關節的類風濕、痛風等,只要及時發現,在最佳治療窗口期得到正規有效的治療,臨床緩解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不少患者,一味考慮疾病的慢性化,對于中藥治療風濕病的緩慢效果,抱著“死不了,活不旺”的態度,在效果不好時沒有及時調整治療,導致錯過最佳的治療窗口期,致使疾病進一步惡化,以至發展至無藥可救的地步。因此,及時了解自身病情的發展,進行必要的檢測和化驗,是有效治療的首選。

誤區三:風濕病是慢性病,中藥安全無毒,是首選。

目前療效肯定的治療風濕的中藥中,雷公藤有生殖毒性和肝毒性;馬錢子有神經毒性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附子、草烏、川烏中含有的烏頭堿,有心臟損害和神經毒性。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ICU病房就曾收治過中藥炮制的“膠囊”導致患者心跳驟停的病例,經搶救一周,患者才轉危為安。

誤區四:相信病人口碑相傳的療效。

篇7

楊本華 副主任醫師,就職于河南風濕病醫院。擅長影像學診斷、風濕病診治、結核病防治及科普創作。結合臨床醫療工作主持開展臨床實用研究課題十多項。主持完成科研成果五項,出版專著三部,撰寫發表學術論文46篇。

“風濕病是因為受風吹和濕浸所致的疾病嗎?”――從字面上看當然沒錯。然而風濕病的病因相當復雜、并非如此淺顯易懂。中醫和西醫對風濕病的認識各不相同。因為中醫治療風濕病有優勢,所以本文重點討論中醫風濕病病因。

中醫風濕病病因

祖國醫學二千多年以來沒有形成較為理想的風濕病病因學理論。著名風濕病學者婁多峰教授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又通過數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將風濕病的病因概括為“虛、邪、瘀”三個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病因學理論。

虛(精氣血津液等物質不足,臟腑經絡組織功能失調、低下):⑴ 稟賦不足,可為營衛、氣血不足及臟腑經絡組織功能低下等。就臟腑言,以腎虛較為突出。⑵ 勞逸過度,過度勞累(包括勞力、勞神、勞精過度)主要傷及營衛氣血,氣機郁結,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恚怒傷肝,肝郁氣滯,氣滯血瘀,痰瘀互結;損傷腎氣。安逸過度(過度安閑,不勞動,不運動)易使氣血運動遲緩,脾胃功能減弱。筋骨脆弱,肝腎虛弱,陽氣虛,血行不暢。痰濁瘀血內生,阻滯脈絡。⑶ 病后產后(大病、久病或婦女產后)導致正虛。正虛還可由飲食失調、外傷等引起。以上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響,難以絕然分開。

邪(外感六之邪侵襲人體): ⑴ 季節氣候異常 (暴寒暴暖),超越了人體的適應和調節能力。⑵ 居處環境欠佳(居住在高寒、潮濕地區)或長期在高溫、水中、潮濕、寒冷野外等環境中生活工作。⑶ 起居調攝不慎(日常生活不注意防護),如睡眠時不著被褥,夜間單衣外出,病后和勞后受電扇、空調之風寒,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瘀(瘀血痰濁):⑴ 七情致瘀,以怒思為多。怒則氣逆,思則氣結,兩者均致氣機運行失和,郁滯不通。瘀血既成,阻滯脈絡。⑵ 跌仆外傷(閃挫暴力引起局部組織經絡損傷),血行不暢或血溢脈外,留滯局部,形成瘀血。局部筋脈失養,抗御外邪能力下降。⑶ 飲食所傷,暴飲暴食,恣食生冷,過食肥甘,飲酒過度等飲食失節,則損傷脾胃,脾失運化,痰濁內生,阻滯經絡。

虛邪瘀三病因既是辨證的結果,又是論治的依據,其審辨的準確與否,對治療效果常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即所謂“審證求因,據因論治”。臨證時詳察細辨,多能執簡馭繁,抓住病因本質,指導遣方用藥及調攝防護,常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西醫風濕病病因

篇8

風濕病的特色療法有哪些?

1、風濕病的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簡稱“理療”,是一種古老而年輕的治病方法。它是應用自然界的和人工的物理因素,如光、聲、電、熱、水、磁、蠟等來防病治病的手段。對風濕病人的防治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治療方法。物理治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熱療、水療、激光治療、熱敷療法、熏洗療法、蒸汽療法、沐浴療法、沙浴療法、日光浴療法、濕泥療法等等。

物理療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減輕疼痛,是一種不錯的輔助治療方法。比較常用的物理療法有:①離子導入。②紅外線照射:腫痛部位照射,每天1次,每次15到20分鐘。③蠟療:將蠟袋加溫軟化,放到發病的部位,每日1次,每次15到20分鐘。

2、風濕病的傳統療法

傳統療法對治療風濕病有不少都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但在過去,就是在今天對治療風濕病仍發揮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在內服法中除中藥內服外還有食物療法、藥酒療法等。而外用方法就更多了如針刺、灸法、拔罐、推拿、氣功及運動療法,如“太極拳”等,貼敷療法、藥物外擦療法、熏洗療法、熱熨療法、熱敷療法、熱蠟療法、坎離砂冶法、洗足療法、沐浴療法、蒸汽療法、濕泥療法、煙熏療法、砂浴療法、蜂毒療法、藥棒療法、日光浴療法、抓火療法、拍火療法、礦泉療法、麝火療法等數十種療法。臨床上應在專科醫師指導下,對癥選用。

3、風濕病的娛樂療法

娛樂一般包括文娛、文藝、體育三方面的內容。唱歌、跳舞、下棋、打牌、聽音樂、看戲、看電影、看電視等屬于文娛活動;寫詩、繪畫、詠詩、讀書、看報等屬于文藝活動;體操、太極拳、太極劍、氣功、各種球類運動、田徑運動、游戲、騎馬、騎自行車、參觀、旅游、打獵等屬于體育活動。適度的娛樂活動,可以開闊患者的視野,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有助于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恢復良好的心理狀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助于增進人際關系,建立與社會環境之間的正常關系,克服逃避環境、孤僻、衰退、離群獨處等病狀,減少生活的單調和苦悶,提高病人的興趣和熱情,陶冶情操;有助于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從而促進疾病的康復。

此外,適度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及代謝,增強體質與毅力,利于改善和恢復關節的運動功能,預防關節骨質疏松與強直、攣縮和肌肉萎縮。

常見的風濕病特色療法

1、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是指針刺和艾灸兩種治療方法,因兩者常常配合使用,故常合稱針灸。針灸療法是祖國傳統療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指應用針剌和艾灸的方法,通過腧穴的作用,促使經脈通暢、氣血調和,從而達到祛除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針刺治病是用特制的金屬針具刺入身體一定部位或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針刺治療風濕病有較好的療效,但要選好適應癥。一般應用于風濕病關節腫脹、疼痛和功能障礙等的治療,另外發熱的風濕病人也可應用。艾灸是指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后,置于痹痛部位或穴位上,相距皮膚0.5~1厘米處施灸,不要燙燒傷皮膚,灸至有溫熱感、不燙、皮膚微紅為度。艾灸不但可以治病,還能強身防病,故在沒有痹痛發作時也可應用。艾灸主要適用于風濕病人膝、踝、腕關節酸沉冷痛、屈伸不利等的治療,常與針刺配合使用。一般來說對于病情處于急性期,血沉高,腫脹明顯的患者暫不予針灸治療。患者過于饑餓、疲勞、精神緊張時,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婦女懷孕三月以內者,小兒頭項部囪門未合時,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熱、邪熱內熾等證,如高熱、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嘔吐、嚴重貧血、急性傳染性疾病、皮膚癰疽疔癤并有發熱者,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癥,孕婦的腹部、腰骶部、顏面部、頸部及大血管走行的體表區域、黏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2、推拿療法

推拿,俗稱“按摩”,是采用按摩法刺激患者肌體的一定部位、運動患者的肢體進行治病的一種療法。是祖國醫學中的一種古老的治病方法,具有舒筋活絡、理氣活血、驅風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減輕關節周圍的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關節及周圍組織的物質代謝與營養,有利于改善關節功能,適用于慢性關節炎的病人,尤其對風濕病人的慢性期或恢復期,在關節疼痛控制之后施行推拿治療,對于加快關節功能的恢復,有重要作用。作為恢復關節功能的輔助療法,具有效果好、簡便易行的特點。但對于急性炎癥尚未控制,血沉較高伴有發熱等關節外癥狀的患者,推拿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對長時間服用激素類藥物伴骨質疏松的風濕病患者,在實拖推拿時,切忌力量過大,以防發生骨折。

3、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古稱“角法”,近代又名“吸筒療法”。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用某種方法產生負壓而使杯罐吸著于皮膚,造成局部刺激甚或皮膚瘀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由于此法簡便易行,且有可靠療效,現已發展成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療法。臨床多用的是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氣罐等。本法適應于風、寒、濕痹,尤其是頸項、腰背及四肢軟組織較豐厚處的疼痛、麻木、功能障礙等。拔罐治療一般適用于風濕病人的肩、膝關節等大關節具有冷痛、沉重、屈伸不利等癥狀的治療。另外,與火針相配合治療指關節腫脹效果較好。但如果有下例情況的應禁止拔罐:①中度或重度心臟病、心力衰竭患、嚴重心肌病變者。②有出血傾向的疾病, 如血友病、紫癜病或咯血,以及白血病等。③全身高度浮腫。④高度神經質、狂躁不安、痙攣抽搐不合作者。⑤惡性腫瘤、結核。另外,拔罐時注意不要使病人受冷受風;在前次拔罐處出現的皮膚瘀血現象尚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處再拔罐。

篇9

關鍵詞 傣醫 風濕病 常用藥

西雙版納是傣醫藥發祥地之一,有2500年的發展歷史,治療風濕病有理論依據,也有豐富的臨床資料。我們在西雙版納地區,通過召開傣族醫藥調查會及個別走訪在當地享有聲譽、擅長治療風濕病的傣族民間名醫,把傣族醫生從古至今逐步積累了各自有效的治療風濕病的常用藥及用法、用量,介紹如下。

1.七葉蓮:五加科植物鵝掌柴Aralia octophylla Lour藥用根、根皮、葉。傣語:黨掇,性味功能:苦、涼,鎮痛止血、涼血解毒、散瘀消腫、止癢,主治風濕病。內服:1―2兩泡酒或水煎服。外用:鮮品搗敷。

2.八角風:八角風科植物八角風Alangium chinense(Lour)Harms,藥用須根、根皮、葉,傣語:哈埋波。性溫:味苦、辛,功用行氣去濕、祛風止痛,治風濕病,內服:每次5錢。

3.銅錘草:菊科植物銅錘草Spilanthes callimorpho A.HMoore全草,傣語:芽帕批。性溫:味辛麻、有小毒。功用通經活血,消腫散瘀,麻醉止痛,祛風濕。治風濕病。內服:每次用1―3錢泡酒或水煎服,鮮品搗爛敷患處。

4.大仙茅:仙茅科植物大仙茅Curtuligo copitullata(kour)O.Ktze根莖,傣語:爬借玉娃。性寒、味苦,有利尿排石、消炎鎮靜的功效,治風濕病。內服:每次1-2兩水煎服,外用:搗爛敷患處。

5.大劍葉木:鴨跖草科植物竹節蘭Pollia aclisia Hassk的根,傣語:占點領,性溫:味甘,有補虛、祛風濕、通經作用,治風濕病,內服:每次1兩水煎服,酒為引。

6.山雞椒:樟科植物山雞椒Litsea cubeba(Lour)Pers的果實、根、葉。傣語:沙海藤,性溫:味辛、微苦。有祛風散寒、理氣止痛的功能,治風濕病。內服:每次1-2兩水煎服。

7.三條筋:樟科植物柴桂Cinnamomam tamala (Buch-Ham)Nees et Eterm的樹皮。傣語:棕應,性溫:味辛苦,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治風濕病。內服:每次2兩水煎服,外用粉調敷于患處。

8.五爪金龍:葡萄科植物五爪金龍Tetrasitigma hypoglau-cum planch的根和藤,傣語:哩宋白,性溫:味辛麻,有舒筋活血、祛風濕、散瘀腫、止血生肌的功能,治風濕病。內服:1兩水煎服,外用搗爛敷患處。

9.紅葉鐵線蓮:毛莨科植物紅葉鐵線蓮Clematis rubis rubi-folia C.H.Wrigth,藥用全草。傣語:芽喝挽聾,性涼、味苦澀,有治風濕關節痛、肋間神經痛的功能,治風濕病。內服:1兩水煎服。

10.陽荷:姜科植物陽荷Zingiber scriolatum Diels,藥用根莖,性溫、味辛,有治風濕跌打的功效,主治風濕病。內服:1兩水煎服,外用搗爛敷患處。

11.買麻藤:買麻藤科植物買麻藤Gnetum montanum Markgr的莖葉。傣語:麻梅,性溫、味微苦。有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跌打損傷的功能。主治風濕病,內服:1兩水煎服。

12.羊耳菊:菊科植物羊耳菊Lnula cappa(Buch―Ham)DC,藥用根,傣語:哪罕。性涼、味微苦,有清熱、舒筋絡、利尿、止痛的功能,主治風濕病,內服2兩水煎服。

13.條竹:禾本科植物條竹Thyrsostachys olivei Gambie,藥用狀莖、嫩筍芽,傣語:埋唱。性寒味苦甘,有治風濕骨痛的功能,主治風濕病,內服:每次2兩水煎服。

14.寬筋藤:防己科植物寬筋藤 Tinospora sinesis(lour)Merr,藥用藤,傣語:竹扎令。性涼、味苦,有祛風除濕、治氣虛體弱的功能,主治風濕病。內服:每次1兩水煎服。

15.露水草:鴨路草科植物露水草Yanotis(kour)Roem etschult,藥用根。傣語:芽喝瑯。性溫、味甘,有舒筋活絡、祛風濕、利尿的功效,主治風濕病。內服:每次2兩,水煎服,酒為引。

篇10

一、敷貼療法

敷貼療法又稱“外敷”療法,是將經過制作的藥物直接敷貼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敷貼所用物品是按不同的方法將藥物制成的固體、半固體,依其性質和制法分為藥膏及膏藥。藥膏是以適宜的基質如植物油、蜂蜜、醋、蛋清等加入所需藥末,調成糊狀敷用。如將桐油加入生石膏粉中,調成糊狀,外敷治療關節紅腫熱痛。膏藥即傳統的黑膏藥,通過作料、煉油、下丹三步成膏,如傳統的狗皮膏等。古今有很多治療風濕病的敷貼療法,如《外科正宗》以回陽玉龍膏治皮痹、《外科大成》以二術膏治筋骨疼痛、《普濟方》以全蝎乳香散治諸風濕、《醫學從眾錄》以九汁膏治鶴膝風、《痹證治驗》以痹證膏治風寒濕痹、《中國膏藥學》以羌白膏治療風濕熱痹等。

二、外搽療法

外搽,一般與涂搽、搽擦同義,是將藥物制成液體或半流質藥劑,直接涂搽患處或同時配合摩擦手法,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素問?血氣形志篇》曰:“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外搽藥物有祛風濕、鎮痛、消腫等作用,使用時若再加以搓擦,不但起到了按摩作用,又可增加藥物的通透性,為治療風濕病的常用外治方法。水劑、油劑、酒劑是常用制劑。古今有很多治療風濕病的外搽療法,如《萬病回春》以立患丹治濕氣兩腿作痛、《婁多峰論治風濕病》以消腫定痛搽劑治療關節腫痛、《痹證通論》以紅靈酒治皮痹等。

三、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利用藥物煎湯,趁熱在患處進行熏蒸、淋洗的治療方法(一般先用藥液蒸汽熏,待藥液溫時再淋洗甚至浸泡)。它是借助藥力和熱力,通過皮膚作用于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治療風濕病的目的。清代民間療法大師趙學敏在《串雅外編》中專立了熏法門,詳細介紹了熏蒸洗滌等療法。熏洗療法主要以砂鍋、盆等為容器,用于手、足部位的病痛。若肘、膝部位的病痛,則以瘦高的木桶為宜。古今有很多治療風濕病的熏洗療法,如《太平圣惠方》以附子湯方治五指筋攣急、《雞峰普濟方》以五枝湯治筋骨痛、《圣濟總錄》以三節湯治歷節風手足不遂疼痛、《婁多峰論治痹病精華》以二草二皮湯治療關節腫痛屈伸不利等。

四、蒸汽療法

蒸汽療法又叫熏蒸療法、汽浴療法,是利用藥物煮沸后產生的蒸汽來熏蒸肌體,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療法。蒸汽療法能夠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驅除病邪,是內癥外治、由內透表、通經活絡、無微不至、無孔不入、發汗而不傷營衛的好方法。蒸汽療法又分全身蒸汽療法和局部蒸汽療法。傳統的蒸汽療法設施簡陋,如《太平圣惠方》以蒸藥方治療腳腰疼痛、《圣濟總錄》以蒴湯治療皮痹、《普濟方》以熏蒸方治療腳痹的方法等。現代蒸汽療法已普遍使用電源加熱、自動控溫的蒸療機。使用蒸汽療法應控制好溫度和時間,以免出汗過多。

五、沐浴療法

沐浴療法是在水中或藥液中浴身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沐浴療法有礦泉水浴、熱水浴、不感溫水浴、藥水浴等,據情選用。兒童、老人及病情較重的風濕病患者,沐浴時要有人護理。

六、熱熨療法

熱熨療法是用中草藥或其他傳熱的物體,加熱后用布包好,放在人體一定的部位上,作來回往返或旋轉的移動而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就掌握了用火燒石塊熨治關節和肌膚疼痛的方法。熨法通過使特定部位皮膚受熱或借助熱力逼藥氣進入體內,起到舒筋活絡、行血消瘀、散寒祛邪、緩解疼痛等作用。以用材不同,熱熨療法又分磚熨、鹽熨、藥熨等。熱熨療法主要用于偏寒型的風濕病。如《外臺秘要》以延年腰痛熨法治風濕腰痛、《絳囊撮要》以熨衣方治骨內風寒濕氣、《衛生寶鑒》以拈痛散治肢體疼痛等。

七、熱敷療法

熱敷療法是將一發熱的物體置于身體的患病部位,或身體的某一特定位置上(如穴位)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祛除寒濕、消腫止痛、舒展筋骨、消除疲勞等作用。熱敷療法有:藥物熱敷療法、水熱敷療法、醋熱敷療法、姜熱敷療法、蔥熱敷療法、鹽熱敷療法、沙熱敷療法、磚熱敷療法、蒸餅熱敷療法及鐵末熱敷療法等。歷史上,藥物熱敷的方藥很豐富,如《外臺秘要》治風濕藥方、《種杏仙方》治腰痛方及治筋骨攣縮腳膝筋急痛方、《泉州本節》治腳手關節酸痛方等。使用本方應注意避免燙傷皮膚。

八、熱蠟療法

熱蠟療法是用液態或半固態的黃蠟、石蠟或地蠟,涂布或熱敷局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簡稱“蠟療”,屬于溫熱療法的一種。蠟在加熱熔化后,涂敷在局部,冷卻過程中對局部形成均勻的壓力,有利于水腫的消散。由于溫熱的作用,又能促進新陳代謝。因此對各種慢性炎癥如關節炎、滑囊炎及腱鞘炎等有良好的療效。蠟含有油質,對皮膚及結締組織有、軟化及恢復彈性的作用,因此對關節強直、疤痕攣縮、術后黏連和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等,有改善運動器官功能的作用。

九、藥棒療法

藥棒療法是用特制的木棒蘸上配好的藥液,在人體適當的穴位上進行叩擊,使拘急之經脈柔潤,閉阻之經脈通暢,從而起到治療作用的一種療法。據清?吳謙《醫宗金鑒?正骨心法?外治法篇》載:“振梃,即木棒也,長尺半,圓如錢大,或面杖亦可。蓋受傷之處,氣血凝結,疼痛腫硬,用此梃微微振擊其上下四旁,使氣血流通,得以四散,則疼痛漸減,腫硬漸消也”,可謂有關藥棒療法的最早記述。民間有“打棒子”、“敲膀子”等稱謂。今人依治療部位不同,使用不同形狀之木棒,并蘸藥液用不同手法叩擊,發展了“藥棒療法”。主要以川烏、草烏、田三七、乳香、沒藥等驅寒、活血、止痛藥物配成藥液。依體質虛實及局部情況采用點叩、平叩、橫叩、混合叩等不同的叩擊方法。微微振擊,切忌重叩。

十、中藥離子導入

中藥離子導入是根據離子透入原理,運用中藥藥液,借助藥物離子導入儀的直流電場作用,將藥物離子經皮膚導入肢體,并在局部保持較高濃度和較長時間,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以達到鎮痛、消腫作用。依據不同的證型,選用清熱消腫止痛方、驅寒消腫止痛方、活血化瘀方等。

十一、牽引療法

牽引,亦稱拔伸。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中有用懸吊牽引法治療骨科疾病的記載。現在牽引療法不僅是下肢不穩定性骨折的不可缺少的治療方法,也是頸椎病、腰椎間盤脫出癥等風濕病的重要治療手段。風濕病出現的關節攣縮,若關節間隙無明顯狹窄,在局部配合熱療、按摩的同時,施以牽引療法,有利于改善關節功能。常用的牽引方式有器械牽引、皮膚牽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