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武松范文

時間:2023-03-24 01:0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滸傳武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水滸傳》乃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刻畫的生動傳神、栩栩如

生、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十分有韻味。故事情節更是驚心動魄、曲折離奇、

引人注目。其中,武松打虎一節更是讓我目瞪口呆,那“一撲、一掀、一劈”真是讓我驚心動魄,腦海中閃現英雄一詞。的確,用英雄一詞形容武松著實再恰當不過了。他為了大哥而殺潘金蓮和西門慶,后又知道自己犯下殺人罪而主動自首。更是體現了他那正直、豪邁、敢作敢當的英雄氣概,后因遭人陷害而嫉惡如仇,雖殺有許多人,但都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所以,可見,武松也是一個有原則,講原則的人。一身正氣,光明磊落,同時也造就了一個恩怨分明的武松。既使孫二娘開始想殺了他,但又因比武較量,與其和張青結為兄弟,后在二人的幫助下,假扮修行的行者,夜走蜈蚣嶺,后再次遭人陷害而不得以有殺死孔亮,逃離山莊。之后結實施恩,聽說兄弟被欺負后,又前去報復蔣門神,直打的蔣門神跪地求饒,后又得罪張督監和張團練,兩人狼狽為奸,設計陷害武松,但最終被嫉惡如仇的武松殺死,且在墻上寫下“殺人者,打虎武松也”字樣,再一次證明了武松是一個光明磊落、不怕死、敢作敢當、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篇2

小管營施恩向武松告訴哀曲之事,說蔣門神奪他的快活林,自己不肯讓,結果吃了人家一頓拳腳,兩個月起不得床,請武松為她出這口無窮怒氣。

武松聽了,哈哈大笑,他說根本沒把蔣門神放在眼里,還敢嘲笑蔣門神。要說像結果大蟲一般結果了。武松正欲出發,老管營又準備了清酒、果品之類的美食,把武松招待了一番,并叫小管營與武松拜了兄弟,當晚,武松吃了大醉,管營當心武松醉酒誤事,于是商定后天起程去酒樓找蔣門神計較。

原來武松的本事全仗酒力才使得出來。一路上,每遇到一個酒店,武松就進去喝上三碗,將近喝了三十五六碗。

武松先后支走了小管營和仆人,徑直到了蔣門神所奪得酒店門前,裝作喝的大醉的樣子,前癲后到,東倒西歪。進得店里,故意在店里鬧事找茬。主婦人和眾酒保大怒,紛紛奔上前來拿人。武松略施拳腳,有的人有的被人進酒缸,在地求饒,一個屁滾尿流,有一個乖的趁隙溜走。武松料定他是去報與蔣門神的,大步趕了出來。正好迎著報告傳將出來的蔣門神,再大闊路上撞見,蔣門神先是吃了一驚,奔將來,待瞧見清只一醉漢,于是只顧上得前來,那曾想武松是有心來算計他的,只見他搶身向前,把兩個拳頭在蔣門神面前晃一晃,突然又轉身而走,一副挑畔的神氣,蔣門神何曾受到這樣的鳥氣?大怒。輪拳將上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使出平身的真才實學“玉環步”“鴛鴦腳”,打的蔣門神在地求饒……

篇3

一、以酒寫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充實

在書中,酒是串聯起各人物關系的紐帶。作者用酒來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英雄形象。在整部小說中,雖然酒出現的頻率頗高,但是一點也不顯得重復和累贅。伴隨著酒的每一次出現引出不一樣的故事人物,可以說就酒是串聯起整部小說人物的紐帶。比如:《水滸傳》中有很多人物性格中都有粗魯的特質,但每個人物性格的粗魯又是不一樣的,這可以從每個人物的宴飲描寫中挖掘出來。武松是粗魯的,但我們更多地感覺到的是他的英勇與無畏;李逵也是粗魯的,但卻帶著豪放與爽朗;魯達更是粗魯無二了,卻覺得光明正大。更詳細點說,武松是我們印象里的打虎英雄,武藝高強且桀驁不馴。在他打虎英雄的成名道路上,三碗不過崗是他標志性的里程碑。十八碗酒壯大他的膽子,激發出了他的英雄本色,最終幾十拳打死老虎的結局,也是酒后力量的發揮。喝酒打虎是武松打虎英雄形象背后的最佳詮釋。之后武松醉打蔣門神,表現了武松敢于反抗,敢于與惡勢力做斗爭的無畏精神。其中酒更是成為了刻畫武松這一英雄氣節,表現武松精神風貌的重中之重。李逵成為《水滸傳》中與酒最為貼切的英雄人物。在對他的飲宴描寫中,他通常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姿態,可以看出他不拘小節,豪爽粗魯的人物性格,使得他鮮明的個性躍然紙上。魯智深也是一位酒中漢子。他同別人喝酒時得知金氏父女被人欺負,之后痛打鄭屠夫,體現了他光明正大卻又心急粗魯的性格。在拳打鎮關西之后安排金氏父女先行離開則又體現了他粗中有細的性格特點。總而言之,酒不僅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是展現了相似性格特點中的不同之處。這種細膩手法的表達,酒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以酒論事,使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

高爾基說過情節是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用的結果。眾所周知,《水滸傳》的故事情節曲折動人,精彩異常。其中,酒是推動小說情節發展演變的關鍵,酒加劇了情節中的矛盾與沖突,使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林沖被逼上梁山這一過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這個過程中,酒是催化劑。先說說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前,他的性格其實是有點懦弱和壓抑的。高衙內調戲他的妻子時,林沖敢怒不敢言。魯智深為他打抱不平時,林沖還多加勸阻。后來林沖鋃鐺入獄,妻子上吊自殺,他卻借酒消愁,郁悶悲苦無處發泄,無可奈何。當故事發展到時,林沖的憤怒終于沖破臨界點,仇恨爆發,在酒的作用下,林沖殺了陸虞侯等三人,奔上梁山。在林沖的故事情節刻畫中,風雪山神廟是林沖命運的轉折點,從一個忍辱負重者變為一個抗爭者。這一轉變更加鮮明的揭示了整部小說的主題-封建統治的罪惡與黑暗是造成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的根源。縱觀林沖被逼上梁山的整個過程,酒推動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與發展,并且在《水滸傳》中,各個英雄人物故事情節的展開,酒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以酒談民俗,反映宋元時期等級制度森嚴

小說中諸多飲宴描寫,說明當時飲酒風氣盛行,已然成為一種風尚,甚至是一種文化。《水滸傳》中對酒的濃墨描寫反映了宋元時期的民俗;突出酒在人際交往中的重大作用。例如,梁山108將宴飲時的座次排定就證明了身份地位不同,會有尊卑之分,主客之別,不然就會與禮不和。宋江在江湖上很受人尊崇,因而每到一個地方,都是坐在首位,這是地位的差別。在不同的場合,身份不同,也是有不一樣的座次。總的來說,就算是肝膽相照的英雄好漢,在當時來說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說明封建等級制度在人民思想中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的,梁山108將的反抗是不徹底的。有壓迫就會有反抗,108將反抗的是宋朝廷的黑暗與腐朽,但是等級制度的分割卻不是他們反抗的中心。所以就這一點而言,酒文化的盛行卻是當時人民思想的蒙蔽。

篇4

更有趣的是,“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一回書里,武松因殺死西門慶、潘金蓮,被發配到孟州。途經十字坡時,因天熱找口酒喝,便來到孫二娘開的酒店。對這家酒店,武松早有耳聞,知道是家黑店,于是格外謹慎,故意找碴兒戲弄孫二娘,逼她使出蒙汗藥酒來。兩個公人因饑渴,端起酒來便喝,而武松乘孫二娘不備,將酒潑在暗處,口中還故意喊:“好酒!還是這酒沖的人動!”孫二娘拍著手喊:“倒也!倒也!”兩個公人,只見天旋地轉,禁了口,往后倒去。武松也把眼虛閉緊了,仰倒在凳邊。待孫二娘來抬人時,武松突然將孫二娘放倒在地,壓得鬼叫。這時菜園子張青趕到求情,武松才放了她。孫二娘于是調了一碗解酒藥,張青扯住耳朵灌將下去。沒半個時辰,兩個公人如大夢初醒一般,看著武松說道:“我們卻如何醉在這里?這家恁么好酒,我們吃恁不多,便咋地醉了。記著他家,回來時再問他買吃。”武松、張青、孫二娘都大笑起來,兩個公人如云里霧里,不知笑從何來。去鬼門關轉了一圈又回來,還要夸獎孫二娘酒好,可見這蒙汗藥的作用!

《水滸傳》里的蒙汗藥是種什么?解藥又是什么配成的?《水滸傳》畢竟不是醫書,所以沒有介紹。正因為《水滸傳》是小說,故不少讀者以為是作者想出來的東西。其實不然,據古書載:

蒙汗藥乃是用曼陀羅花制成。曼陀羅又名風茄兒、洋金茄花、山茄子,產于我國西南各省。為一年生草本,高四五尺,茄葉互生,卵圓形,端尖,邊緣呈不規則波狀分裂。夏秋間開花,花紫色或白色,有漏斗形三合瓣花冠,邊緣五裂,果實為卵圓形,有不等長尖刺,熟時四瓣裂開。葉、花和種子含茛菪堿、東茛菪堿等成分,具有麻醉、鎮痛作用。現用曼陀羅制成的洋金花制劑,多用于手術麻醉。

用曼陀羅制成蒙汗藥,是何人何時發明,尚不知。但古書中有關此藥的記載頗多。如宋代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載:“五溪蠻漢,杜杞誘出之,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對其制法,明人魏浚在《嶺南瑣記》及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都有同樣記載:“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以寤。”

蒙汗藥為粉末狀,下在酒里,故成懸浮液,酒色顯得渾黃。蒙汗藥與酒配伍,真可謂“珠聯璧合”,麻醉效果更佳,藥力見效快,真是出門便倒,倒頭便睡。

篇5

水滸故事的流傳有兩個系統。咱們熟悉的《水滸傳》,屬于文人改造過的、適合出版、于世道人心暫無大礙的系統。不過,便是這本《水滸傳》的讀者,對那批好漢或逃犯,有自己心目中的座次,和書中的座次大不一樣。魯智深名列中品,讀者倒喜歡。盧俊義是坐主席臺的人,而讀者不買賬。

自古已如此。明代有一種馬吊牌(麻將的前身),大牌上印著二十名水滸好漢的像,頭牌自然是宋江,值萬萬貫;其次武松,千萬貫,其下又有三阮、魯智深等,各值百萬至數十萬貫;而大刀關勝,靠關公的老面子,忝居其列,只標三萬貫。盧俊義賊氣不足,圖像上不得馬吊。那么宋江呢?在流行的《水滸傳》版本中,宋江并無什么英雄之舉,難得出手,只殺了個女人。他為什么仍值萬萬貫?一個原因是,在民間的系統里,宋江也是個狠角色,不像在書中那樣首鼠兩端。

魯迅曾說中國社會有“水滸氣”。這種氣可做兩種理解。第一種是愛幻想。受累或受氣之余,花幾文錢,聽說書先生口若懸河,什么武松打虎,李逵殺人,神飛意馳半個時辰,施施然而歸,晚飯也合口些。需要說明的是,對多數人而言,并不是幻想有什么好漢來解救自己,而是幻想自己做好漢,如阿Q的自己革命,先殺小D,后殺王胡,搶元寶和寧式床,和吳媽困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小人物的最高幻想,大致如此。至于“解民倒懸”云,是歷代逐鹿者編造出來的,而農民從自己的經驗中知道,便是宋三郎來,恐怕作風更像李逵,排頭價砍將過來,你還來不及叫一聲“我是階級兄弟”,頭已落地。在歷史上,宋江便是這么個強梁,他若是真的心懷仁義,早已下場如王倫,而來不及做故事的主角,呼保義而天罡星了。

“水滸氣”的第二種,是隨時可以為賊,在道德觀上,并無障礙。匪首上法場,萬人同觀,快意之余,兼復嫉妒,哪怕自己也遭過他搶。遠的事情,細節不能盡知,民國間有幾年,豫皖數省,宋江多如牛毛。有的農民,農忙時下田,農閑時上山,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就算不能發大利市,至少給家里省些花用;而其所搶劫的物色,從腳下布鞋到頭上氈帽,不走空就行,有失賊體,實介于山大王與破爛王之間。這種價值觀,與官方的自然沖突,所以歷代禁刊《水滸傳》,禁演水滸戲。晚明左懋第指《水滸傳》為“賊書”,“此書盛行,遂為世害,……始為游手之人,終為穿窬劫掠之盜,世之多盜,弊全坐此,皆水滸一書為之祟也。”

這就夸大了。先有梁山泊,后有《水滸傳》。書中阮小五說,“如今那官司,一處處動撣便害百姓”,金圣嘆評論道:“千古同悼之言,水滸之所以作也。”金圣嘆之意,便是人們常說的“”。但中國的羅賓漢如此之多,羅賓漢的叫好者如此之多,簡單一句“”,已不能解釋。老話叫“少不讀水滸”,意思是少年血氣方剛,戒之在斗。所斗為何?真宋江的事跡流傳不多,大致和別的盜匪無異,剽掠而已。小的盜匪,攻村掠寨;大的盜匪,沖州撞府,都是在打糧草,最大的要奪天下,化為官府。這種以暴力為優先手段的“水滸氣”,為官民所共享。所以禁水滸也罷,禁《打漁殺家》也罷,實在是抽絲之舉。論其高明,還不如文人之改造水滸故事,使宋江心向朝闕,最后大家歡喜,共做同志。文人以天下為狗任,往往多事;歷代改寫或續寫的《水滸傳》,不下數十種,都是應時之作。比如民國時的幾種續作,多寫宋江抗金,同赴國難的故事。公法退而私刑進,禮失而求諸野;但國難當頭,訴于盜匪,也是夠有想象力的。

宋江再怎么說,也是個賊。只是賊與英雄,在老價值觀里,不過是一線之別,在官方而言,只差著合法性;在民間,只需要有一點點理由。有了這點理由,便可大大方方地殺人放火,而以“兇猛為好漢,悖逆為奇能”了。至于以為這種力量,對官府有什么牽制,令其有所忌憚,實在只是帝制下的幻想。

篇6

不必說《三國演義》中激烈的戰爭,也必說《紅樓夢》中柔情似水的話語,更不必說《西游記》中艱辛坎坷的旅程,單是《水滸傳》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忠義”二字,便可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我們回味無窮。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水泊梁山與列位英雄好漢同行,領略《水滸傳》獨具的韻味。

宋江這個梁山第三任首領,謙虛謹慎,仗義疏才,任人唯才,具有高超的管理,組織能力,是我們學習的典范。“及時雨”這個綽號不是白得的,晁蓋等七人智取生辰綱,被官府緝拿,幸得宋江告知,才免此難;武松在柴進莊上因脾氣暴躁受人冷淡,宋江則反客為主對武松體貼入微,使武松感激萬千;李逵因激動,曾多次與宋江大吵大鬧,而宋江則毫不生氣,以寬廣的胸襟容納住了這個“黑旋風”……“義”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是啊!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曾多少次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曾幾何時,想起了“退一步,風平浪靜。忍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曾多少次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取笑過性行古??耐?В??負問保?逄???耍?鷸毓??耍空餑訓啦蛔鬩運得魎謂??ldquo;義”值得我們學習嗎?

行者武松這一形象,更有他那傳奇的魅力,無時無刻都在顯示著勇敢,機警,大義凜然,光明磊落,臨危不懼的優秀品質,宋江的“義”可以令人感動,而武松的“義”便可驚天地,泣鬼神。為報施恩之恩,武松大鬧快活林,醉打蔣門神,飛云浦怒殺官差,手執一把樸刀,血濺鴛鴦樓,為施恩奪回了權利。回到現在,想想自己,當朋友遇難時,我們曾真心地幫助過他們嗎?我想我們中,極大部分人都會說沒有,我想我們當時,早就會被困難嚇得兩腿發軟了罷!

當然,《水滸傳》這個民間巨作向我們詮釋的并不光是“忠義”二字,還有的——便是“孝”字。上梁山后,宋江曾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回鄉看望父親;公孫勝因母親的原因,曾拒絕上梁山入伙;李逵在梁山享盡清福之時,想起母親,正要背母上山之時,不想母親竟被老虎吃掉,李逵一怒之下,連殺四虎……當然,還有很多孝敬的例子,都成為了后人傳頌的佳話。再次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父母因天冷讓我們加衣,我們則不顧父母的感受摔門而去;有時我們犯些錯誤,則不斷的埋怨父母的過失,這樣的我們還是孝子還是好學生嗎?當然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孝”,也不懂得報恩,若還是在過去,估計已背上“大逆不道”的罪名了罷!

站在忠義堂前,看著水泊梁山奏出的輝煌樂章。思索著一代又一代的責任,領悟著“忠”“義”“孝”三的含義。《水滸傳》給我們的啟示,似一葉扁舟,在我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漣漪……

篇7

在書中,酒是串聯起各人物關系的紐帶。作者用酒來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英雄形象。在整部小說中,雖然“酒”出現的頻率頗高,但是一點也不顯得重復和累贅。伴隨著酒的每一次出現引出不一樣的故事人物,可以說就酒是串聯起整部小說人物的紐帶。比如:《水滸傳》中有很多人物性格中都有“粗魯”的特質,但每個人物性格的粗魯又是不一樣的,這可以從每個人物的宴飲描寫中挖掘出來。武松是粗魯的,但我們更多地感覺到的是他的英勇與無畏;李逵也是粗魯的,但卻帶著豪放與爽朗;魯達更是粗魯無二了,卻覺得光明正大。更詳細點說,武松是我們印象里的打虎英雄,武藝高強且桀驁不馴。在他打虎英雄的成名道路上“,三碗不過崗”是他標志性的里程碑。十八碗酒壯大他的膽子,激發出了他的英雄本色,最終幾十拳打死老虎的結局,也是酒后力量的發揮。喝酒打虎是武松“打虎英雄”形象背后的最佳詮釋。之后武松醉打蔣門神,表現了武松敢于反抗,敢于與惡勢力做斗爭的無畏精神。其中酒更是成為了刻畫武松這一英雄氣節,表現武松精神風貌的重中之重。李逵成為《水滸傳》中與酒最為貼切的英雄人物。在對他的飲宴描寫中,他通常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姿態,可以看出他不拘小節,豪爽粗魯的人物性格,使得他鮮明的個性躍然紙上。魯智深也是一位酒中漢子。他同別人喝酒時得知金氏父女被人欺負,之后痛打鄭屠夫,體現了他光明正大卻又心急粗魯的性格。在拳打鎮關西之后安排金氏父女先行離開則又體現了他粗中有細的性格特點。總而言之,酒不僅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是展現了相似性格特點中的不同之處。這種細膩手法的表達,酒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以“酒”論事,使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

高爾基說過情節是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用的結果。眾所周知,《水滸傳》的故事情節曲折動人,精彩異常。其中,酒是推動小說情節發展演變的關鍵,酒加劇了情節中的矛盾與沖突,使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林沖被逼上梁山這一過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這個過程中,酒是催化劑。先說說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前,他的性格其實是有點懦弱和壓抑的。高衙內調戲他的妻子時,林沖敢怒不敢言。魯智深為他打抱不平時,林沖還多加勸阻。后來林沖鋃鐺入獄,妻子上吊自殺,他卻借酒消愁,郁悶悲苦無處發泄,無可奈何。當故事發展到時,林沖的憤怒終于沖破臨界點,仇恨爆發,在酒的作用下,林沖殺了陸虞侯等三人,奔上梁山。在林沖的故事情節刻畫中,“風雪山神廟”是林沖命運的轉折點,從一個忍辱負重者變為一個抗爭者。這一轉變更加鮮明的揭示了整部小說的主題-封建統治的罪惡與黑暗是造成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的根源。縱觀林沖被逼上梁山的整個過程,“酒”推動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與發展,并且在《水滸傳》中,各個英雄人物故事情節的展開,酒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以“酒”談民俗,反映宋元時期等級制度森嚴

小說中諸多飲宴描寫,說明當時飲酒風氣盛行,已然成為一種風尚,甚至是一種文化。《水滸傳》中對酒的濃墨描寫反映了宋元時期的民俗;突出“酒”在人際交往中的重大作用。例如,梁山108將宴飲時的座次排定就證明了身份地位不同,會有尊卑之分,主客之別,不然就會與禮不和。宋江在江湖上很受人尊崇,因而每到一個地方,都是坐在首位,這是地位的差別。在不同的場合,身份不同,也是有不一樣的座次。總的來說,就算是肝膽相照的英雄好漢,在當時來說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說明封建等級制度在人民思想中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的,梁山108將的反抗是不徹底的。有壓迫就會有反抗,108將反抗的是宋朝廷的黑暗與腐朽,但是等級制度的分割卻不是他們反抗的中心。所以就這一點而言,酒文化的盛行卻是當時人民思想的蒙蔽。

四、結束語

篇8

《水滸傳》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書中寫了許多梁山英雄好漢的故事,比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等等。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膾炙人口,突出了好漢們英勇無比的光輝形象,深受我們的喜愛。可是一位叫的王仁同學讀了《水滸傳》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武松把老虎打死了是不愛護野生動物,因此稱不上英雄好漢。對于他的這個觀點我是不贊成的。

首先,我覺得我們要弄清楚故事發生時間的問題,《水滸傳》里的故事都是發生在北宋末年的,聚距離今天已經非常遙遠,和我們現在根本不是一個時代,我們不應該盲目的使用今天的行為準則和思想境界來要求古人,否定英雄。

其次,我們要弄清楚武松打虎的目的,是為了好玩濫殺動物,還是挺身而出為民除害。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被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是一只十分兇殘的吊睛白額惡虎,它在被武松打死之前已經傷害了許多無辜百姓了,路人們談虎變色,但是都不敢面對它,如果不是成群結隊相互壯膽,甚至都不敢從景陽岡那個地方走過。由此可見,武松打虎完全是為了百姓安全,是為民除害。這一點,從事后武松因為打虎受到百姓的歡呼,官府獎勵和表揚也可以看出來,當時武松打死惡虎的行為肯定是對的。而且,武松的生命當時也受到了老虎的威脅,想想那種情況危急的情形,就算是在今天,當任何一個人受到野生動物傷害時,也都會毫不猶豫反抗的,何況武松當時是只身面對一只嗜血成性的野生惡虎,還不是現在動物園里人們飼養的已經沒有野性的老虎,那需要多大的勇氣呀。再想想現在,我們有時面對一只小狗都會心驚膽顫,落荒而逃,兩種情況一對比,誰還能說武松不是英雄?

最后,我們還要說明老虎數量的問題。我想,在宋朝時老虎的數量一定是很多的,因為在自然界,老虎幾乎沒有天敵,當時的人們沒有槍炮,只手空拳對老虎也構不成威脅。并且在宋朝時,中國還是封建農業社會,科技沒有現在發達,人口也沒有現在那么多,城市也很少,人們留給老虎的生存空間是很大的,老虎已經多到威脅人類的地步了。不像當今所謂的文明社會,人們肆意擴張,為了自己生活舒適,大量侵占老虎的生存空間,使老虎變成了瀕危動物而需要刻意的保護。從書中另一個“李逵殺虎”的故事也可以看出,老虎在當時幾乎無處不在,幾乎是有山林的地方就有老虎出沒。我想,就算在今天,當一種動物的族群數量龐大到威脅人類生存安全時,它也不會受到《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的,比如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袋鼠,它們雖然可愛,但是數量龐大,威脅到別的物種生存了,所以每年也要受到政府有計劃的獵殺。在如今都是這樣,何況是在還沒有制定《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宋朝呢。

所以,我認為武松不但是一個英雄,還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英雄。

篇9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以鮮明的愛憎感情,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形象故事!如《武松打虎》就是其中之一。

武松是《水滸傳》中杰出的人物,他是山東清河縣人,人稱二郎。他身高八尺,渾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發的男子漢。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是因為他武藝高強,勇猛過人。在景陽岡,武松遇到一只吊睛白額大虎,他臨危不懼,一把抓住大虎的頭按下黃坑里,然后用左手緊緊揪住虎的頂花皮,右手握成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猛打六七十下,直到大虎氣絕。景陽岡打虎這一壯舉,顯示了武松無比神威的英雄氣概,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民戰勝惡勢力的正義理想。

如今我們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也會經常碰到一些“攔路虎”,通常有許多人都會臨陣退縮或者逃避不敢面對,自從我學習了《武松打虎》這篇課文之后,使我懂得做人遇到困難時要臨危不懼,我要學習武松打虎的精神。要無論在學習上或是生活上遇到了困難時都要不慌張、不退縮,勇于挑戰,勇敢面對,勇往直前。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解決難題,努力成為學習和生活上的“打虎英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關鍵詞] 朱有燉;水滸故事;思想嬗變;傳播途徑

[中圖分類號]I207.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2)03-0089-05

在朱有燉存世的三十余種雜劇中,有兩部以“宋江”等“義賊”為主要人物的“偷兒傳奇”頗為引人注意。然就對這兩部雜劇的論述看,學界多立足于對其文本的解讀,少有從文獻價值的角度予以考慮,正因如此,由于研究界面的限制,造成了研究興趣的過于集中,從而使相關研究陳陳相因者多,富有新意者少,甚為遺憾。其實,如果從水滸故事流變過程衡量之,不難發現,以朱有燉的身份地位、時代環境及影響,其水滸戲在這一流變過程中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甚至某些方面已經超出了對戲劇文本本身的評價。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對元代水滸戲贊不絕口而對明代水滸戲不屑一顧時,朱有燉的水滸戲很好地予以了正面回應。這也說明,對于不同時代的作品,正確的評價應當是多方位的,而不是拘泥于局部、一葉障目而偏離于客觀立場。所以,基于此,筆者擬將朱有燉水滸戲置于水滸文化流變這一宏大背景下,談一談自己的鄙陋之見。

一、對考證《水滸傳》成書時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水滸傳》的成書時間一直是困擾《水滸傳》研究的老問題,多年來爭議不斷,但由于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難以統一,正如馬幼垣所言“我們僅有可靠的下限,沒有上限”[1]139。但無論持何種觀點,有一個時間點不容忽視,那就是明初,因為超過這個界限,也就等于承認《水滸傳》成書于元代,“有元一代之文學”恐怕也就要改寫,否則,也就成了明代文學的標志性著作。朱有燉及其水滸戲,因其特殊的時代關系,事實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一,從內容上言之,朱有燉的水滸戲有別于《水滸傳》,其故事主體在《水滸傳》中找不到對應情節,具有“分水嶺”的意義。比如《豹子和尚自還俗》中魯智深在劇中原本就是僧人身份,與《水滸傳》中一出場的魯提轄相比大相徑庭,至于劇中寫他重新入寺為僧僅僅因為“自去年被我哥哥宋江打了我四十大棍,我受不得這一口氣”,與《水滸傳》中光明磊落、豪爽直率的形象相比,不免顯得肚量不夠,狹窄自私。下山后,宋江深感有負當初誓愿,分別派李逵、魯智深妻兒和老母勸其上山等諸多情節,更于《水滸傳》中找不到蛛絲馬跡,完全可以認為,這是朱有燉另起爐灶式的創造,如果說有所參照,按其《仗義疏財》小引所云亦當是《宣和遺事》及元代水滸戲而非其他,“也就是說,朱有燉當時所能看到的記載宋江一伙的最為詳盡的文獻,只是《宣和遺事》”[2]。《水滸傳》成書后,這種狀況徹底改變,水滸戲創作基本據《水滸傳》改編,罕有借徑前代者,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如果我們把注意力往下移,看看自萬歷以來的各種水滸戲,便會發覺一幾近規律性的形式。這些在《水滸傳》流通以后才出現的劇作,根本上都是改編。為了戲劇效果,為了滿足民眾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的觀念和完美團圓的要求,為了與同樣取材的劇作有別,枝葉增減、情節更換和鋪衍,都是必然的、需要的,“但故事主干和模式以及人物性格則鮮與《水滸傳》大異”。比如李開先《寶劍記》、陳與郊《靈寶刀》、沈璟《義俠記》等等,其與《水滸傳》之間的承續關系顯而易見。

其二,在朱有燉兩部水滸戲中,都涉及到梁山好漢的人數和名號,這些人數和名號異于《水滸傳》、同于《宣和遺事》,體現了一種漸變的痕跡。關于人數,脈望館本所載梁山好漢規模已達一百單八人,“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字樣見于《仗義疏財》宋江的開場白中,但這在周藩原刻本中是沒有的,說明趙琦美在搜集整理時作了修改,并不等于朱有燉創作時如此。而其名號,尤以《自還俗》所言最詳:

“第一名智多星吳加亮,第二名鐵大王晁蓋,第三名玉麒麟李義,第四名青面獸楊志,第五名混江龍李海,第六名黑旋風李逵,第七名九紋龍史進,第八名入云龍公孫勝,第九名浪里白跳張順,第十名活閻羅阮小七,第十一名霹靂火秦明,第十二名立太歲阮小五,第十三名莽二郎阮進,第十四名大刀關必勝,第十五名豹子頭林沖,第十六名小旋風柴俊,第十七名金徐寧,第十八名撲天鵬李應,第十九名赤發鬼劉唐,第二十名一直撞董平,第二十一名插翅虎雷橫,第二十二名美髯公朱彤,第二十三名神行太保戴宗,第二十四名賽關索王雄,第二十五名病尉遲孫立,第二十六名小李廣花榮,第二十七名沒羽箭張青,第二十八名沒遮攔穆橫,第二十九名浪子燕青,第三十名鐵鞭呼延綽,第三十一名急先鋒索超,第三十二名行者武松,第三十三名拼命二郎石秀,第三十四名火船攻張岑,第三十五名摸著云杜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