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揚頓挫范文
時間:2023-04-04 05:13: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抑揚頓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初三的壓力,現在我真的感覺好大,真的怕考不上高中。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我的爸媽,還有其他人。他們對我是多么好,我沒有其他辦法回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好好學習。我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了?最近好難過,難道是離中考越來越近了嗎?我不知道。
每天面對媽媽,叫我好好學學。我卻常常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必須調整心態,用微笑面對中考。求學生涯中才過了不到二分之一。我沒事的時候,就一直發呆,思考著如何讓時間過得慢些,我想好好品嘗每一分鐘的滋味。可是再想好好品嘗的時候,這一分鐘已經過完了。孔子說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告訴我們好好珍惜時間,時間不會倒流。我想在未來,我應該是等不到,時光機發明的時候,應該感覺不到。我想只能在夢里回到過去了。
當然,只有現在好好珍惜時間,我想應該還不晚。看著漫天的星星在閃爍,這畫面真是讓人如癡如醉。我想以后不管發生什么事,我應該用平常心對待。
我可不相信能夠穿越......
篇2
例句:
1、教室里不時傳出同學們抑揚頓挫的讀書聲。
2、李老師講課時抑揚頓挫的語調深深地吸引了我們。
篇3
關鍵詞:幼兒;想象力;培養策略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毋庸置疑,一個人豐富的想象力并非“天生神力”,而是在后天的教育過程中精心“雕琢”而成的。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各種能力的萌芽階段。因此,只有在幼兒時期悉心播下各種能力的飽滿之種,才能在成年之后收獲各種能力的豐碩之果。想象力的培養也是如此。培養一個人的想象力必須從幼兒時期就開始著手。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幼兒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簡要論述一些幼兒想象力的培養策略。
一、閱讀繪本,讓幼兒的想象力在動聽的故事里暢游
繪本閱讀是幼兒教育階段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各種各樣的繪本以栩栩如生的畫面吸引著幼兒的視線,形形的繪本以精彩紛呈的故事震撼著幼兒的心靈。幼兒在閱讀這些畫面形象逼真、故事曲折離奇的繪本的過程中,他們的想象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之中得到了培養。因此,在幼兒繪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巧妙地引導幼兒全神貫注地觀察繪本中的插圖,還要靈活地引導幼兒聚精會神地聆聽繪本中的故事,讓幼兒的想象力在栩栩如生的畫面中以及精彩紛呈的故事里暢游。例如,教師在引領幼兒閱讀繪本《好餓的毛毛蟲》的時候,繪本中栩栩如生的毛毛蟲畫面不但不讓幼兒厭惡,相反還非常招幼兒喜愛。一條條活潑可愛的毛毛蟲迅速地吸引了幼兒的視線。幼兒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想象毛毛蟲之間的蟲言蟲語。幼兒的視線被這些栩栩如生的畫面以及精彩紛呈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幼兒的想象力自然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二、聽賞兒歌,讓幼兒的想象力在悅耳的兒歌中放飛
聽賞兒歌是幼兒教育階段音樂教學的主要形式。節奏明快的兒歌以抑揚頓挫的節奏吸引著幼兒的注意力,主題鮮明的兒歌以異彩紛呈的主題撬動著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在聽賞這些節奏抑揚頓挫、主題異彩紛呈的兒歌的過程中,他們的想象力也就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了培養。因此,在幼兒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恰如其分地引領幼兒準確無誤地感受兒歌的節奏,還要靈活自如地引領幼兒入情入境地領悟兒歌的主題,讓幼兒的想象力在抑揚頓挫的節奏里以及異彩紛呈的主題中放飛。例如,在教學兒歌《蝸牛與黃鸝鳥》的時候,幼兒在教師的鋼琴伴奏聲中放聲歌唱。幼兒在歌唱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出了一只意志堅定的蝸牛在堅持不懈地朝著葡萄樹的頂部爬去,旁邊一只不明就里的黃鸝鳥勸說這只小蝸牛,葡萄成熟還早呢?你著急爬到葡萄樹頂上去干什么?幼兒陶醉于這些抑揚頓挫的節奏和異彩紛呈的主題之中。在幼兒陶醉于曼妙的音樂之際,幼兒的想象力必然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三、繪畫涂鴉,讓幼兒的想象力在多彩的畫筆下馳騁
繪畫涂鴉是幼兒教育階段美術教學的主要形式。各式各樣的畫筆以五顏六色的色彩觸發了幼兒蠢蠢欲動的欲望,形形的畫法以趣味盎然的形式讓幼兒產生了躍躍欲試的心理。幼兒在使用這些五顏六色的畫筆,采用這些形形的畫法進行繪畫的過程中,他們的想象力也就在潤物無聲之中得到了培養。因此,在幼兒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想方設法激發幼兒繪畫的欲望,還要千方百計教會幼兒通過各種繪畫形式表現自己的思想。讓幼兒的想象力在五顏六色的畫筆下以及趣味盎然的畫法中馳騁。例如,在幼兒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利用小小的手掌進行隨心所欲的手掌畫,也可以讓幼兒利用形狀不同的樹葉進行奇思妙想的樹葉畫,還可以讓幼兒利用刮畫紙進行令人深思的抽象畫等。幼兒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參與到了各種各樣的繪畫活動中去。幼兒癡迷于這些五顏六色的畫筆以及妙趣橫生的畫法。幼兒癡迷于奇趣的繪畫過程之中,想象力定然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綜上所述,在幼兒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繪本教材內容,利用繪本中栩栩如生的畫面、精彩紛呈的故事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的想象力在動聽的故事里暢游;在幼兒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透徹了解兒童歌曲內容,利用兒歌中抑揚頓挫的節奏、異彩紛呈的主題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的想象力在悅耳的兒歌中放飛;在幼兒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選擇各種繪畫形式,利用五顏六色的畫筆、妙趣橫生的畫法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的想象力在多彩的畫筆下馳騁。總之,幼兒教師要多措并舉在幼兒心中播下一顆飽滿的想象力之“種”,讓幼兒的想象力之“種”伴隨著幼兒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葛婕.芻議兒童想象力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6(6).
篇4
你多半會大吃一驚,“我聽上去是這樣的嗎?”也許你們對自己的聲音會感到沮喪,在心里可能會說:“這不可能是我!我覺得我的嗓音更深沉(更響亮、更圓潤……)。”
記住:對自己聲音的懷疑會使最自信的演講者都變得有些拘謹。
其實一些著名的演說家和演員的嗓音也不是很理想。……但我們現在沒有時間去接受幾年的演講培訓。所以就讓我們花一點時間幫你克服嗓音上的一些困難,讓你能在演講時給聽眾留下最好的印象。
我們將從嗓音的幾個因素開始:
音質
你的嗓音首先為人們所注意的就是音質,是刺耳帶鼻音、單薄還是洪亮。
如果要與他人溝通思想與感情,你的嗓音一定要符合兩點要求:
容易聽懂
有抑揚頓挫
我們也沒有必要讓你的音質摧毀你的自尊,因為我們不必學得像電視里的新聞播音員那樣。
記住:重要的是溝通你的思想。
音量
很可能,別人理解你演講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你的音量了。
距離的因素:聽眾離得越遠,你的聲音就該越高。當你把聲音傳向遠處時,你會自然的調高音量。就像你在樓底沖著你樓上的朋友喊一樣。但是,我們也千萬不要忘記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短距離。對你自己而言,你的聲音總是要比你的聽眾所聽到的響,
試試你的音量:把右手置于胳上,就在你的肋骨下面,不要頂著。吸一口氣,感到你的膈膨脹了嗎?現在閉氣一秒鐘然后在呼氣時大喊一聲:“嘿”。發現自己的嗓門有多大了嗎——還沒有扯開嗓子吼呢!
練習:深吸一口氣,然后用吹起的方式把它呼出來,就像吹蠟燭一樣。反復練習這兩個動作,幫助自己在不扯開嗓門的情況下也能提高嗓音。
確定音量:有一些機械裝置用起來很方便,但是你要把它們帶來帶去,多麻煩!所以,一般應從聽眾的反應判斷音量是否合適。在說話的時候,看看后排的人,看他們是否表現出聽清楚的樣子,如果你不太確信,那就問他們。
語速
你知道自己說話有多快?自己計時算一下,在一段的開頭做個記號,大聲朗讀一分鐘,然后數數你讀過的字數。一般應該是每分鐘150字左右。
在一般的演講中,語速和演講的思緒是密切相關的。對演講內容很熟的演講者在說不同內容時語速也會不一樣。例如,它們在說主要思想和難點時的語速要比說笑話和總結是慢。
記住:演講不是體育比賽。演講的目的在于溝通,而不是比誰說得多。
篇5
【關鍵詞】旋律美 節奏美 專注感 境界美
語言是一門藝術,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是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托和存在形式,教學語言是教師教書育人的載體,是教育行業的專門用語。課堂里教師美的語言,可以成為萌發學生思維的春風,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如泉水汩汩流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弦,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教師的語言美對學生的語言習慣、邏輯思維的培養與形成都起著很大的作用。下面就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美淺談一些體會。
一、聲音美
教學語言的聲音美,主要包括旋律美和節奏美兩個方面內容。
巴甫洛夫學說告訴我們,人的優勢興奮中心不是固定在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而是隨著刺激物的變化而轉移。因此,教學語言要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情況的需要,富于旋律感和節奏感,使之時高時低、時緩時急、抑揚頓挫,富于聲音美。這樣,學生的優勢興奮中心便可以隨著教學語言旋律和節奏的變化得到轉移和強化。
1.旋律美
旋律美美在抑揚頓挫。教師組織教學猶如一個樂手在奏樂,明快和諧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會讓人陶醉。因此,教學語言的抑揚頓挫就恰似一首和諧的旋律,富有美感且有規律性變化的語言節律會讓課堂變得富有音樂性,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主要表現在教師上課時的語音、語調、語速變化及其表現力變化上。同樣的內容,不同的語調,效果會明顯的不同。例如在講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時,教師語調中一定要體現出作者或化聽覺為視覺,或融聽覺、視覺于一體的寫作手法。再如講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我們教師一定要帶著極為濃烈的、飽滿的深情低回、動情地教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極便于我們老師發揮抑揚頓挫誦讀的教法,抑揚頓挫地誦讀、讀背,指導學生邊讀邊揣摩詩的美妙意境,把自己也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中去涵詠、體會。
2.節奏美
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教師應有這種能力——用23種不同的語調說同一句話、這才具備語言表達的功力。”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努力運用張弛相宜、頓挫分明的語言,使課堂教學體現教學的節奏美,當音高、音量、音速、音色所構成的外在節奏與教學內容的詳略、主次組合布局所構成的內容節奏相互協調時,就能緊扣學生心弦,引起學生的共鳴。在使用教學語言時,應注意三種因果關系。首先,由于教學進程具有鮮明的階段性,所以在語言的流程中,要顯示出不同層次的節奏;導入語引人入勝,過渡要平穩自然;闡釋語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用語要準確;提問語難易恰當,用語要平實;結束語精煉概括,用語要深長。其次,由于學生心理運動的規律在單位時間內呈高低起伏的節律,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心理周期變化,運用語言的聲波和聲調不斷調節、轉移、強化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學生就能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般的韻律美中,激發出旺盛的求知欲。最后,由于濃淡交織的情感化語言能夠驅動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所以教師教學語言的節奏還應以情感變化為基礎,通過語言的情感節奏,調節學生的情感律動,使他們全身心地進入最佳學習情境中。總之,疾徐有度、跌宕起伏的情感化語言節奏,不僅能使學生產生音樂美、聽覺美的,而且能夠使他們在感同身受、同化融合的情感體驗中,采擷到最美的知識和智慧的花朵。
二、言談舉止美
1.要有專注感
專注感就是要使自己進入角色,有一種專心致志的感覺。教學經驗說明,如果沒有專注感,在課堂上就會出現緊張、分心的毛病。教師課堂上的專注感,不僅表現在講課的思路上,而且表現在善于觀察上。授課者應該學會善于把自己放在聽眾的位置,始終邊講課邊清楚地監聽自己的講授,注視聽課人的情緒,通過“二心二用”研究聽課人的“內心世界”,掌握其心理變化。因為聽課人每一個微小的動作、微妙的神態,往往就是授課人的一面鏡子。講課人只有專心注意于聽課人的哪怕一點微笑的心理變化,才能根據實際情況,準確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影響聽課人。
2.善于使用態勢語言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面部表情、動作姿態雖然不發出聲音,但都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影響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教學中時而出現的態勢語言能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解除學生持續智力操作的疲勞感;②態勢語言直觀形象,可與講授形成珠聯璧合之勢,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感知教材;③適時而又分寸的態勢語言能幫助教師控制教學秩序,發揮組織教學的功能;④態勢語言能幫助教師準確地表達對學生的熱愛、信任、關心、諒解等美化感情,加強師生心理相容。但不適宜的、過頭的態勢語言都可能適得其反,不但對教學無益,還會影響教師形象。因此,教師在使用態勢語言時應自然、得體、講究分寸。
三、境界美
塑造學生完善人格,注重個體生命體驗,關注個體的精神世界需要教師語言的全面參與。教師通過語言將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傳遞給每一個個體,實現文化的傳承,提高學生人文的素養,提升師生精神的境界。教師通過語言,實現平等主體之間精神的對話,將自身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質、生活經驗、心靈感悟通過平凡、質樸的語言影響感染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崇高、神圣的,教師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對學生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常言道:修“辭”先修“身”。教師語言藝術是奠基在對教育事業,對教育對象的高度負責和熱愛之上的。而豐厚的知識積累則是語言藝術的“源頭”,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在品行上作出表率,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上下功夫。
篇6
你多半會大吃一驚,“我聽上去是這樣的嗎?”也許你們對自己的聲音會感到沮喪,在心里可能會說:“這不可能是我!我覺得我的嗓音更深沉(更響亮、更圓潤……)。”
記住:對自己聲音的懷疑會使最自信的演講者都變得有些拘謹。
其實一些著名的演說家和演員的嗓音也不是很理想。……但我們現在沒有時間去接受幾年的演講培訓。所以就讓我們花一點時間幫你克服嗓音上的一些困難,讓你能在演講時給聽眾留下最好的印象。
我們將從嗓音的幾個因素開始:
音質
你的嗓音首先為人們所注意的就是音質,是刺耳帶鼻音、單薄還是洪亮。
如果要與他人溝通思想與感情,你的嗓音一定要符合兩點要求:
容易聽懂
有抑揚頓挫
我們也沒有必要讓你的音質摧毀你的自尊,因為我們不必學得像電視里的新聞播音員那樣。
記住:重要的是溝通你的思想。
音量
很可能,別人理解你演講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你的音量了。
距離的因素:聽眾離得越遠,你的聲音就該越高。當你把聲音傳向遠處時,你會自然的調高音量。就像你在樓底沖著你樓上的朋友喊一樣。但是,我們也千萬不要忘記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短距離。對你自己而言,你的聲音總是要比你的聽眾所聽到的響,
試試你的音量:把右手置于胳上,就在你的肋骨下面,不要頂著。吸一口氣,感到你的膈膨脹了嗎?現在閉氣一秒鐘然后在呼氣時大喊一聲:“嘿”。發現自己的嗓門有多大了嗎——還沒有扯開嗓子吼呢!
練習:深吸一口氣,然后用吹起的方式把它呼出來,就像吹蠟燭一樣。反復練習這兩個動作,幫助自己在不扯開嗓門的情況下也能提高嗓音。
確定音量:有一些機械裝置用起來很方便,但是你要把它們帶來帶去,多麻煩!所以,一般應從聽眾的反應判斷音量是否合適。在說話的時候,看看后排的人,看他們是否表現出聽清楚的樣子,如果你不太確信,那就問他們。
語速
你知道自己說話有多快?自己計時算一下,在一段的開頭做個記號,大聲朗讀一分鐘,然后數數你讀過的字數。一般應該是每分鐘150字左右。
在一般的演講中,語速和演講的思緒是密切相關的。對演講內容很熟的演講者在說不同內容時語速也會不一樣。例如,它們在說主要思想和難點時的語速要比說笑話和總結是慢。
記住:演講不是體育比賽。演講的目的在于溝通,而不是比誰說得多。
音調和抑揚頓挫
沒有什么比變換音調更能改進你的演講的整體效果了。但是剛開始學演講的人往往不會充分利用他們的最好音調和抑揚頓挫。相反,他們總是用一種音調演講。即使他們說得很容易理解,但這樣的演講就太無聊了。更嚴重的是,這會使演講者無法表達他(她)的思想,通常發生演講者的聲音變化不夠多,沒法表達意思的細微差別的情況,而真正的溝通卻正是建立在這一點上的。
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練習:
我們來試試看一個簡單的“噢”字能表示多少種意思。我們可以用10種不同的方式來說這個詞。自己試一試,用不同的音調和抑揚頓挫說“噢”,表示下列的意思:
現在我懂了。
我不能等了。
我很失望。
你想讓我相信這個嗎?
太棒了!
這很精明,但不夠光明正大。
小心!
真疼啊!
真討厭!
可憐的小東西。
小竅門:
有經驗的演講者會在稿子的關鍵處做上記號,幫助他們確保每個詞都念得很準,強調重點部分,且為強調放慢語速。做記號的方法并不神秘,每個演講者都有一套適合自己演講風格的記號體系,自己創造一套簡單的記號體系(這里的記號,或者是關鍵詞一定要是很簡單的)來幫助自己在稿子里易出問題的地方做上記號。
節奏
停頓起到斷句的作用。正如標點符號逗號、句號分隔開書面的東西一樣,長短不同的停頓把話分成一個個的意群。隨意的停頓會把聽眾弄糊涂且嚴重影響你的演講。確保停頓在一群之間而不是在其中。此外,記住書面演講和口頭演講是不同的,不是每個逗號都需要停頓——也不是沒有標點就一定不要停頓。
你還可以通過停頓來強調。例如,當你在說完一句很重要的話之后停頓,你其實是在告訴聽眾,這是重點。請注意,在某些情況下,恰到好處的停頓比什么話都更有效地傳遞你的意思。記住:大多數情況下,停頓對發言者而言總比對聽眾顯得要長一些,所以能夠表明你很好地駕馭局勢。
篇7
那是靠近學期結束的一課,叫《春聯》。開始上課了,諸老問同學們:“你們猜猜看,今天我們上什么課?”我們異口同聲地說:“《春聯》”。“對,就是《春聯》”。諸老一邊說一邊寫下了課題。然后說:“有那個同學能說出課文中所有的春聯?”同學們各個爭著舉手。諸老說:“那個矮個子的,對對對就是,還愣干啥,不趕快回答我的問題!”那位同學站起來說:“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是里杏花紅……”“停停停,諸老又說道“小同學,你一口氣說那么多,不覺得累呀,快坐下吧!”瞧,他這一行話,又把人逗笑了。接下來,諸老又問:“你們覺得這哪一段說明了春聯讀起來…”我們異口同聲地說:“抑揚頓挫。”“對對對,啊不對不對不對……我們全班又一次哄堂大笑。
你覺得朱老上課好不好玩?告訴你,好玩的事多著呢,你再往下看。
有一天,朱老上語文課,教我們讀詩,她覺得我們讀得一點味道也沒有并且還說古人讀詩講究抑揚頓挫,說著就晃著腦袋讀了起來:“炮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hellip;”
這朱老,可把我們笑的肚子都痛了。
告訴你一個秘密,以前我們最不喜歡上語文課,覺得每一分鐘都度日如年,可是自從上了朱老的課就覺得40分鐘過的太快了,一眨眼就上完了。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 特點 研究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180-01
通常來說,小學階段是小學生是他們語言能力發展的啟蒙階段,這一學期的語言學習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語言教學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和語言交際等方面的教學。可以說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小學生們基本的認知能力初步形成的階段。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是迅速的,我們老師應該牢牢把握學生成長的這個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加強學生對語言的興趣,在學生語言學習方面給予足夠的指導,更好地促進學生在語言學習方面的巨大進步。
1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學習的重要性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語言表達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會嚴重的影響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熱情。如果在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活潑、形象具體、幽默詼諧、自然得體、悅耳動聽,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會更好地幫助學讓接受信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記住老師所講的內容,還可以更好地幫助學讓對老師所講的內容進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不斷地促進學生的能力的發展,更好地激發學生對美的感知,有效地促進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總之,語言教學在我國教育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主要特點
首先,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抑揚頓挫,錯落有致的特點。老師教學最主要的是要不斷地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所以,語文老師在教授課程的時候要很好地把握教學語言的特點來激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老師上課的語言要想做到抑揚頓挫,最為主要的是要通過句式的整散長短,語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語調的抑揚頓挫來達到目的。所以,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一定要不斷加強對教學語言的調控,老師要注重對教學語言地巧妙編排和組裝合理。教學語言的抑揚頓挫主要可以從:(1)老師在講授到重難點的時候要加強語調,一字一頓,聲音響亮;(2)過度語言有一些講背景等知識的話語,我們可以稍微的加快語速,音調也可以變得低緩一些;(3)在表現一些較為強烈的心情和反應的時候,例如:興奮、壯烈、激昂等可以用快結構的語言,慷慨激昂。當表達寧靜、優美、悲哀等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些慢節奏的語言,溫情脈脈等方面來體現。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安靜的場景,這樣可以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當這節課的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老師所講的故事或者是文章,可以盡量用設問的形式,這樣可以為本節課留下較深的疑問,從而更好地加深學生對課堂的印象,加深學生對課堂的理解。
其次,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舒緩連貫,疏密相見的特點。懂得教育藝術和教學語言技巧是對老師最為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個合格的優秀的老師必須要具備的素質。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必須做到教學語言,句子連貫和拘役清晰、邏輯合理,然而,在說話的時候也不能夠緊鑼密鼓,沒有停頓。老師所說的語言必須要流暢,并且不能夠沒有任何的起伏,語調平淡無奇,這樣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注意語調的高低起伏變化,而不能夠一直使用一種語調。還有,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調配信息,合理地安排講課的重難點,對于不同程度的知識應該要注意語調的差異。老師上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在緊張中擁有松弛,在激動之中也要有舒緩,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才可以張弛相繼,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節奏變化更有利于愉悅的學習,從而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老師在上課過程中都需要有一些導語,可以讓學生稍作休息,然后再讓學生逐漸進入狀態。老師在進行講述的時候要不急不緩,還要先讓學生進行激烈的討論,再合理地組織語言,才可以不斷地加強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最后,小學教學語言還具有言為心聲,飽含真情的特點。老師講課應該帶有豐富的感情,理解、感悟、合理地運用語言,更好地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潛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源泉,不停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興奮點,從而產生有效的、積極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該將自身需要講授的知識熟記于心,只有在老師在清楚和熟練地掌握自身所講的內容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地運用具有情感的、完整地、繪聲繪色的講授這些較為重要的知識點。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的工具,老師應該讓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抑揚頓挫、深情飽滿、聲情并茂、和諧動聽,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讓學生聽得更有趣味,更有激情,更加津津有味,讓學生在課堂上精神飽滿,提高課堂效率。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更好地運用教學語言,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趙財經.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改革 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0(04).
篇9
語文課要把學生的目光、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除了我們語文老師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充分地備課等外,我覺得我們語文老師上課的語言美是個關鍵。同一句話、同一個詞,不同的語文老師說出,學生的反應會絕然不同。譬如,對違反紀律的學生,有些老師會直言不諱地去責罵甚至體罰學生,而郭沫若的老師對小郭沫若偷桃違紀卻說:“昨夜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郭沫若馬上答曰:“他年折桂步蟾宮,必定有我。”你看,同樣是批評,效果絕然不同:小郭沫若不但勇敢地承認了錯誤,無形當中還培養了男子漢敢作敢當的精神,而且空前地高漲了學習熱情。很明顯,我們看出郭沫若的老師的語言美在含蓄、美在文采。
何謂語言美?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下面我想結合自己多年上語文課暨做班主任的一些經驗、體會談幾點自己膚淺的看法。
語言美美在含蓄
語文課,不同于其他課程話語明確、精準,相對而言,語文課的語言要來得含蓄得多、委婉得多。很多時候講究含蓄。比如,語文課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多用與學生談話式、對話式、提問式、探討式等上課。在談話、對話、提問、探討當中循循善誘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民主的氣氛中掌握知識,開啟智慧。學后,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上杜甫的《石壕吏》時,如果這樣問學生:“老婦人對差役說了些什么?”學生只好復述課文,思考的價值就不大。如果我們把問題稍微變動一下“老婦人為什么對差役說這一席話?”味道就不同了。后面的問語給了學生思考的余地,學生就會想到一連串的問題:老婦人說了什么?她說三個兒子的目的是什么?說出孫子和媳婦的用意又是什么?不說出老翁的原因是什么?老婦人苦苦哀求無效,最后向差役提出了什么要求?老婦人為什么要提出自己應征的要求?問題思考清楚了,學生就會很自然地深刻理解到:老婦人一家的遭遇是悲慘的,老婦人被征,只能說明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這樣提問,抓住了全詩的主旨,體現了詩人的構思意圖。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就能理解到詩人寫此詩時痛切而又委婉的含意,與作者產生共鳴。
面對早戀的學生時,我們做班主任的就不能直言直語、露骨地去批評學生。如果此時你非常露骨地、毫無顧忌地去指責他們,甚至報告家長去嚴懲,那么,很有可能適得其反,以致產生對立,后果更糟。如果我們老師在感情上理智些,在話語上含蓄些,我想會有效果的。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做班主任的一定要多多地想辦法靈活處理。如有一次,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找幾個未熟的酸酸果,分別給他們吃,分別問味道如何?他們此時往往都是酸彎了腰狀,嘴里直說“酸、酸……”“你們的事,就是這酸酸果!”他們基本上都呈猛然、愕然、愧然狀,酸果僵在嘴邊……此時,我再乘機動情地曉之以理,他們果真將感情暫束之高擱,學習成績又上升了。
語言美美在幽默
我個人認為,幽默是語文老師的素質,優秀的語文老師無不具有幽默的語言、幽默的品質。相對而言,現代的學生是不太喜歡一本正經的老師,他們倒樂意接近幽默的老師。因為幽默給人平易、給人輕松、給人開心、更給人智慧。當年,幽默的錢玄同教授在北師大講傳統音韻學,講到“開口音”與“閉口音”的區別時,一學生請他舉一個例子。他說——北京有一位京韻大鼓女藝人。形象俊美,特別是一口潔白而又整齊的牙齒,使人注目。女藝人曾因一次事故,掉了兩顆門牙,應邀赴宴陪酒時,坐在賓客中很不自在,盡量避免開口,萬不得已,有人問話才答話。她一概用“閉口音”,避免“開口音”,這樣就可以遮丑了,如這樣的對話:
“貴姓?”“姓伍。”“多大年紀?”“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
以上的答話,都是用“閉口音”,可以不露牙齒。等到這位女藝人牙齒修好了,再與人交談時,她又全部改用“開口音”,于是對答又改成了:
“貴姓?”“姓李。”“多大年紀?”“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戲。”——學生聽了都捧腹大笑。笑后牢牢掌握了知識。
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盡量講普通話時,舉一例:時,有一思想宣傳隊下鄉演出,報幕員普通話走火,說成“思想宣傳隊,現在‘嘎勢’演出!”(學生笑彎了;“嘎勢”——方言,為:“開始”意)以后就特注意咬準字音,以防走火。
有時,幽默不僅體現在語言上,我覺得我們語文老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上課時的很多動作,無不能體現幽默。事實上也是,形體語言的幽默,有時更加幽默。
語言美美在抑揚頓挫
我們語文老師上課絕對不能用一個音調上到底,這樣很容易使學生覺得寡淡無味,甚至昏昏欲睡。同樣的內容,不同的語調,效果會明顯地不同。講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作者或化聽覺為視覺,或融聽覺、視覺于一體。老師抑揚頓挫,學生亦頓挫抑揚。講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我們教師一定要帶著極為濃烈的、飽滿的深情低回、動情地讀教“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極便于我們老師發揮抑揚頓挫地讀誦的教法,這一課文我認為完全可以花50%的功夫去抑揚頓挫地讀誦、讀背,邊讀邊揣摩詩的美妙的意境,把自己也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中去涵詠、體會。
語言美美在抓住重點
語文課,也應該切忌套話、大話、空話、廢話。不要惟恐學生聽不懂地對全文的每個詞、每個句子都講,面面俱到、平均使力,這樣既不可能講清課文,學生聽起來也覺得煩瑣,不得要領,不能得到應有的美的欣賞。
上《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作者魏巍為了表現志愿軍戰士對敵人之恨、打擊敵人之狠,用了一系列動詞,講授時就必須抓住。像“猛插”、“切斷”、“趕”、“占領”、“阻住”、“高喊”、“打”、“摔”、“撲去”、“抱住”、“掐住”、“緊握”、“銜”等等。緊緊扣住課文,將這些動詞講深、講透,志愿軍戰士對敵人之恨也就很好地揭示出來了。這樣抓住了重點剖析,學生被強烈地感染,覺得過癮,有親臨其境之感,也就自然而然地與志愿軍戰士產生共鳴——恨敵人,這也是一種美的感受。
語言美美在破難點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一課的難點就是全文里20個“其”字的意義和用法,囊括了文言文里“其”字的所有意義和用法,我用編序號之法引導學生逐個解之。為了鞏固,我又選用了一則寓言,來趣練“其”字:
篇10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鑒賞課;策略
很多語文教師在提起詩歌教學的時候,往往追求的是一種詩意美。然而,在中考的詩歌鑒賞考題上,我們發現,考生對于詩歌獎賞類的題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畏懼心理,會無從下手。所以作為文學歷史上鮮有文學魅力的詩歌,面對如今的“00后”考生,也陷入了困境。所以本文想研究的是在詩歌鑒賞課堂上,教師要多多使用現代化多媒體媒介以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轉變學生對于詩歌的認知,使其愛上詩歌。
一、探究詩歌背景,體會詩歌意境
我們要努力通過了解作品在什么年代產生的以及作者在創作時的生活狀況,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風格等,這些都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創作時的真正意圖以及作品的情感內涵。因為每一部作品都有著它獨特的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特色。所以只有充分熟悉作者的寫作特點,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
例如,作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杜甫,他的詩風格變化無窮,大多是以沉郁頓挫的風格為主,這和他一生的主要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時期,所以他的一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坎坷,體味了世間的悲慘凄涼。所以學生要想真正理解杜甫詩歌的真實感情,就要切身地了解杜甫的人生經歷、寫作風格,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二、把握詩歌意象,深究詩歌內涵
詩歌是可以通過意象來很好地表達哲理,是以象征性為主要特點,意象是可以體現作者創作時的情感變化,是作者用來寄托情感最好的物、景、事。詩歌在創作過程中講究的是凝練以及含蓄,在抒發自己情感的時候并不會直接表現,而是通過各種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在詩歌創作中,楊柳以及長亭會是離別的意象,杜鵑代表著凄涼、悲苦,夕陽、流水代表著憂愁,月亮和鴻雁象征著離愁別緒。所以,在初中語文詩歌鑒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意象的主要特點,探索詩歌真正的內涵,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象寓意,體味詩歌的情感內涵。
三、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歌意蘊
作者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講究的是遣詞造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道出了詩歌對詞句的重視。許多的詩歌正是因為運用了某個詞句而使得整首詩歌擁有了獨特的韻味。
例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歌的意境悠遠,語言精美,是一首具有高度藝術魅力的詩歌。在“來從楚國游”中的“從”凸顯了詩人偉大的氣魄;“山隨平野盡”中的“隨”字把靜轉化為動,給人以一種空間感;“江入大荒流”的“入”字體現了江水的磅礴氣勢,也借此展示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所以,在初中語文詩歌鑒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品味詩歌中的詞語藝術,通過反復地推敲來錘煉詞句,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所擁有的豐富意境,領悟詩歌的豐富內涵。
(一)抓住“詩眼”,整體感知詩歌意蘊
在詩歌中最為凝練和生動的字詞被稱為詩歌的“詩眼”,詩眼是整首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詩歌的“詩眼”,這樣學生就可以輕松地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感知詩歌的情感表達,感知詩歌的意蘊。
(二)反復推敲字詞
在初中語文詩歌鑒賞課堂上,學生只有對關鍵的字詞進行反復的推敲和錘煉,才能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情感內涵。例如,在李商隱的《無題》這首詩中,整首詩的構造詩象迷離、含義深邃,并閃爍著迷人的藝術光輝。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樣就可以使得學生體會到字里行間的韻味。
四、反復吟誦,感知韻律
詩歌最主要的閱讀方法是吟誦。吟誦需要學生反復地朗讀,通過熟讀來體會精髓。“吟”是指拉長自己的聲音來誦讀,“誦”是指用抑揚頓挫的聲調來體會節奏。通過吟誦可以很好地體會到詩歌的節奏以及聲音,從而進入作者的世界,從而與作者達到心靈上的互通。“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說讀書就應該先通讀,體會靜思,這樣不但可以了解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還可以與作者心靈想通。
教師在指導學生吟誦時可以從因聲求氣、因聲入境、因聲入神三個方面展開教學。因聲求氣要求學生掌握好作品的聲律特點,體會它的抑揚頓挫;因聲入境是指通過借助動作、音樂來營造詩歌的氛圍,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可以有一種畫面感,從而身臨其境;因聲入神是指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來體現作者的情感變化,吟誦的最高境界便是體會到情感。
綜上所述,在詩歌鑒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探究詩歌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從而提高詩歌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