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英文導游詞范文

時間:2023-04-04 20:2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北京英文導游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北京英文導游詞

篇1

I am pleased to serve as your guide today.

This is the palace museum; also know as the Purple Forbidden City. It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well reserved imperial residence in China today. Under Ming Emperor Yongle, construction began in1406. It took14years to build the Forbidden City. The first ruler who actually lived here was Ming Emperor Zhudi. For five centuries thereafter, it continued to be the residence of23successive emperors until1911when Qing Emperor Puyi was forced to abdicate the throne .In1987,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recognized the Forbidden City was a world cultural legac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alace Museum, or Zi Jin Cheng (Purple Forbidden City), got its name from astronomy folklore, The ancient astronomers divided the constellations into groups and centered them around the Ziwei Yuan(North Star). The constellation containing the North Star was called the Constellation of Heavenly God and star itself was called the purple palace. Because the emperor was supposedly the son of the heavenly gods, his central and dominant position would be further highlighted the use of the word purple in the name of his residence. In folklore, the term ”

an eastern purple cloud is drifting” became a metaphor for auspicious events after a purple cloud was seen drifting eastward immediately before the arrival of an ancient philosopher, LaoZi, to the Hanghu Pass. Here, purple is associated with auspicious developments. The word jin (forbidden) is self-explanatory as the imperial palace was heavily guarded and off-explanatory as the imperial palace was heavily guarded and off-limits to ordinary people.

The red and yellow used on the palace walls and roofs are also symbolic. Red represents happiness, good fortune and wealth. Yellow is the color of the earth on the Loess Plateau, the original home of the Chinese people. Yellow became an imperial color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when only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 were allowed to wear it and use it in their architecture.

The Forbidden City is rectangular in shape. It is960 meters long from north to south and750 meter wide from east west. It has9,900 rooms under a total roof area150,000 square meters .A52-meter-wide-moat encircles a -meter—high wall which encloses the complex. Octagon —shaped turrets rest on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wall. There are four entrances into the city: the Meridian Gate to the south, the Shenwu Gate(Gate of Military Prowess) to the north, and the Xihua Gate(Gate of military Prowess) to the north, and the Xihua Gate(Western Flowery Gate )to the west ,the Donghua (Eastern Flowery Gate) to the east.

Manpower and material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ere used to build the Forbidden City. A total of230,000 artisans and one million laborers were employed. Marble was quarried from fangshan Country Mount Pan in Jixian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Granite was quarried in Quya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Paving blocks were fired in kilns in Suzhou in southern China. Bricks and scarlet pigmentation used on the palatial walls came from linq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Timber was cut ,processed and hauled from the northwe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The structure in front of us is the Meridian Gate. It is the main entrance to the forbidden City. It is also knows as Wufenglou(Five-Phoenix Tower). Ming emperors held lavish banquets here on the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year in hornor of their counties .They also used this place for punishing officals by flogging them with sticks.

Qing emperors used this building to annou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year. Qing Emperor Qianglong changed the original name of this announcement ceremony from ban li(announcement of calendar)to ban shou(announcement of new moon )to avoid coincidental association with another Emperor` s name, Hongli, which was considered a taboo at that time. Qing Dynasty emperors also used this place to hold audience and for other important ceremonies. For example,when the imperial army returned victoriously from the battlefield ,it was here that the Emperor presided over the ceremony to accept prisoners of war.共

(After entering the Meridian Gate and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Five Marble Bridges on Golden Water River)

now we are inside the Forbidden we start our tour, I would like to briefly introduce you to the architectural patterns befour us .To complete this solemn, magnificent and palatial complex, a variety of buildings were arranged on a north-south axis, and8-kilometer-long invisible line that has become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City of Beijing. The Forbidden City covers roughly one –third of this central axis. Most of the important building in the Forbidden City weree arranged along this line. The desig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palaces reflect the solemn dignity of the royal court and rigidly –stratified feudal system.

The Forbidden City is divided into an outer and an inner are now standing o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the outer count. In front of us lies the Gate of supreme Harmony .The gate is guarded by a pair of bronze lions ,symbolizing imperial power and dignity. The lions were the most exquisite and biggest of its kind. The one on the east playing with a ball is a male, and ball is said to represent state unity. The other one is a female. Underneath one of its fore claws is a cub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a symbol of perpetual imperial succession. The winding brook before us is the Golden Water River. It functions both as decoration and fire control .The five bridges spanning the river represent the five virtues preached by Confuciu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rites, intellence and fidelity. The river takes the shape of a bow and the north-south axis is its arrow. This was meant to show that the Emperors ruled the country on behalf of God.

(In front of the Gate of Supreme Harmony)

篇2

北京導游詞考試

Atadistanceof50kmnorthwestofBeijingstandsanarc-shapedclusterofhillsfrontedbyasmallplain.Hereiswhere13emperorsoftheMingdynasty(1368-1644)wereburied,andtheareaisknownastheMingTombs.

Constructionofthetombsstartedin1409andendedwiththefalloftheMingDynastyin1644.Inover200yearstombswerebuiltoveranareaof40squarekilometres,whichissurroundedbywallstotalling40kilometres.EachtombislocatedatthefootofaseparatehillandislinkedwiththeothertombsbyaroadcalledtheSacredWay.ThestonearchwayatthesouthernendoftheSacredWay,builtin1540,is14metreshighand19metreswide,andisdecoratedwithdesignsofclouds,wavesanddivineanimals.

BeijingservedasthenationalcapitalduringtheYuan,MingandQingdynasties.UnlikeMingandQingrulerswhoallbuiltmassivetombsforthemselves,Yuanrulersleftnosimilarburialgrounds.Whythedifference?

Thishastodowithpeople''''sdifferentviewsondeath.BeijingnomadscamefromtheMongoliansteppe.MongolswhoestablishedtheYuanDynastyheldthebeliefthattheyhadcomefrom:earth.theyadoptedasimplefuneralmethod:thedeadwasplacedinsideahollowednanmutree,whichwasthenburiedundergrassland.Growthofgrasssoonleftnotracesofthetombs.

Bycontrast,duringtheMingDynastyestablishedbyHanChinesecomingfromanagriculturalsocietyincentralChina,peoplebelievedtheexistenceofanafter-world,wherethedead"lived"alifesimilartothatoftheliving.Mingemperor,therefore,hasgrandmausoleumsbuiltforthemselves.Qingrulersdidlikewise.

StoneArchway

ThestonearchwayatthesouthernendoftheSacredWay,builtin1540,is14metreshighand19metreswide,andisdecoratedwithdesignsofclouds,wavesanddivineanimals.Well-proportionedandfinelycarved,thearchwayisoneofthebestpreservedspecimensofitskinkintheMingDynasty.ItisalsothelargestancientstonearchwayinChina.

StelePavilion

TheStelePavilion,notfarfromtheGreatPalaceGate,isactuallyapavilionwithadouble-eavedroof.OnthebackofthesteleiscarvedpoetrywrittenbyEmperorQianlongoftheQingDynastywhenhevisitedtheMingTombs.

SacredWay

TheSacredWayinsidethegateoftheMingTombislinedwith18pairsofstonehumanfiguresandanimals.Theseincludefoureachofthreetypesofofficials:civil,militaryandmeritoriousofficials,symbolizingthosewhoassisttheemperorintheadministrationofthestate,plusfoureachofsixiypesofanimals:lion,griffin,camel,elephant,unicornandhorse.

YonglingTomb

Yongling,builtin1536,isthetombforEmperorShizong,ZhuHoucong(1507-1566).Hestayedinpowerfor45years.

DinglingTomb

TheDinglingTombisthetombofEmperorWanli(reigned1573-1619),the13themperoroftheMingDynasty,whosepersonalnamewasZhuYijun,andofhistwoempresses,XiaoDuanandXiaoJing.Thetombwascompletedinsixyears(1584-1590),itoccupiesatotalareaof1,195squaremetersatthefootofDayuMountainsouthwestoftheChanglingTomb.

MaolingTomb

EmperorXianzong,ZhuJianshen,andhisthreeempressesareentombedwithinMaoling.ZhuJianshen(1447-1487)wasthefirstsonofEmperorYingzong.Hestayedinpowerfor22years.

Wehavecoveredsomeofthemostsignificanttombsofthe13Mingtombsinthetour.Ifyouarealsointerestedintheothertombs,thebestwayistocomeandexperienceyourself.ChanglingTomb

ChanglingisthetombofemperorYongle(reigned1403-1424),thethirdemperoroftheMingDynastywhosepersonalnamewasZhuDi,andofhisempress.Builtin1413,themausoleumextendsoveranareaof100,000squaremetres.Thesoultower,whichtellspeoplewhosetombitis,restsonacircularwallcalledthe"cityoftreasures"whichsurroundstheburialmound.The"cityoftreasures"atChanglinghasalengthofmorethanakilometre.

篇3

大家好,我是天天旅行社的張芳瑜,大家可以叫我張導游,今天,我要帶你們去參觀頤和園。

朋友們,我們已經到達了頤和園。大家請往這邊看,這就是著名的長廊,這條長廊可不一般,它有七百多米長,可以分成二百七十三間。請各位抬頭看,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各不相同,有的畫著牛郎織女,有的畫著三打白骨精,還有的畫著畫龍點睛、、、、、、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怪不得它被稱為“世界第一廊”。

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萬壽山,半山腰上聳立著的那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就是佛香閣。我們現在已經登上了萬壽山頂,這里是欣賞頤和園全景的最佳位置。正前面,這碧波蕩漾的湖,就是昆明湖。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大家可以坐游船或畫舫去游玩。向東,我們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湖中心有個小島,大家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玩,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我們叫它十七孔橋。請大家仔細看橋欄桿上的石柱,柱子上雕刻著許多小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古代勞動人民真是聰明能干。

請大家自行欣賞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一小時后在頤和園大門集合。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幾個事項:1、不要亂扔垃圾;2、不要大聲喧嘩;3、不要隨意雕刻;4、不要破壞大自然。

頤和園導游詞

頤和園導游詞900字

頤和園的導游詞

頤和園導游詞1500字

頤和園英文導游詞

首都頤和園導游詞

精選頤和園導游詞范文

絕對經典導游詞——頤和園

關于北京頤和園導游詞

頤和園景點介紹

頤和園導游詞500字

頤和園導游詞范文400字

頤和園導游詞300字2篇

篇4

早在70年代初,旅游與環境這個與生態旅游密切相關的問題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態旅游”這一概念是經由國外傳入我國并逐漸被大家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才標志著生態旅游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在政策的操作面上得到了支持。由中國旅游協會、生態旅游專業委員會與有關單位共同組織的,1995年在西雙版納召開了“中國首屆生態旅游研討會”,與會專家也只是就生態旅游的定義、內涵;生態旅游與自然旅游保護的關系;如何在生態旅游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生態旅游線路的優選等問題進行了理論層面上的研討,雖然會上還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倡議》,并被譽為標志著我國對生態旅游的關注和生態旅游研究的起點。但是并沒有被專家和生態旅游景區所接受,恰恰相反,國內出現的“生態旅游”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有些概念和定義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是爭議,一時間對生態旅游的內涵眾說紛紜。對于中國實際的生態旅游的開展并沒有多大的幫助。而2007中國國際生態旅游博覽會的舉辦,正是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國內與國外相結合、景區與線路相結合、普及生態旅游與發展會獎旅游相結合的新型展會。她將給近期關注中國生態旅游實踐的研究,尤其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游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和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游規劃案例研究提供一個良好的合作平臺。

當前, 隨著我們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對于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對知識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 對探知外面未知世界的渴望更是越來越強烈。正是由于人們這些強烈的精神需求,對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有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 我們國家的旅游業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據世界旅游組織 (WTO) 的統計,到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國家和第 4大旅游資源國。旅游, 特別是生態旅游,無論是從知識角度還是從物質享受角度來說,都是我們人類最好增長知識和休閑的方式。“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資料表明現在生態旅游業是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生態旅游的思想是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球生態旅游熱潮的興起而進入我國的,但真正受到國內重視是在1995年。1995年1月,中國旅游協會生態旅游專業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了第一屆“中國生態旅游研討會”,首次倡導在中國開展生態旅游活動。之后,1996年在武漢、1997年在北京召開的生態旅游或可持續旅游研討會,大大推動了生態旅游的發展,尤其是國家旅游局將1999年確定為“'99生態環境游”, 更是將生態旅游推向。由于我們國家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生態旅游在我們國家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宣傳,因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們來到我國游覽觀光。在短短的幾年里,生態旅游業在我國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由于國家間的語言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往往使得某些生態旅游資源得不到應該有的重視。然而隨著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我們會想要如何更好的對外宣傳和推廣我國的生態旅游業,如何更好的發揮其潛在價值和更好的提升其發展空間,那么言語上的宣傳及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導游詞在國外游客們進行生態旅游活動時起到的宣傳和推廣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導游詞及導游詞翻譯工作者作為跨文化語際交往的“外交人員”或“旅游靈魂”,在宣傳和推廣我國生態旅游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極為關鍵的要素。通過他們的積極參與,準確地向外國游客們傳達各生態旅游景點信息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讓他們深刻體驗和領悟各旅游景點和地域文化,從而達到對外宣傳和推廣的積極作用。

設計科學的、合理的跨文化語際交流的導游詞,必然涉及到翻譯的問題。高質量的導游詞的翻譯也會對繁榮我國生態旅游市場乃至國際旅游市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吸引更多的潛在外國游客到我國進行生態旅游活動。然而, 從目前生態旅游導游詞現有的英文翻譯資料來看卻不盡如人意。譯文中的錯誤不僅僅會引起誤解,而且無法實現它的現實意義。首先,我們要看到生態旅游不同于傳統的山水風光游,它作為一項特殊的旅游活動,有著以下幾個主要的特征:1.景物觀賞性。2. 環境體驗行。3.自然屬性。4.文化屬性。5.學習教育性。6. 脆弱行。7.保護性。8. 可持續性。正因為生態旅游具有以上幾點特殊性,所以對于生態旅游導游詞也有特殊的要求。導游員在引導、解說生態旅游景區景點時所使用的語言和方式都有它自身的特點。基于生態旅游中對其導游詞有著特殊的要求,我們在進行其英文翻譯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這些特點,用適當的翻譯理論進行生態旅游導游詞翻譯實踐是非常有必要,對提高生態旅游導游詞翻譯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篇5

關鍵詞:旅游;宣傳資料;修辭對比;翻譯;啟發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11-0201-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4

隨著中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到中國旅游觀光,旅游資料的翻譯也與日俱增。眾所周知,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將旅游資料準確地英譯,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成為擺在譯者面前的難題。本文將通過對中外旅游宣傳資料在話語內容、表現形式及訴求層面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其不同之處,進而得出翻譯啟迪。此乃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 . 話語內容對比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造成了兩種語言在話語內容上的不同。首先,中文喜好客觀融入主觀,托物寄情,借景抒情,主觀色彩極為濃厚;語言抽象含蓄而深遠,具有意境美。而英文非常注重邏輯性,重寫實,注重傳遞實質信息;其次,中文旅游資料充滿了華麗的辭藻,會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等。而英文則用詞強調簡潔樸實而自然,風格直觀。例如同樣是關于長城的導游詞,中文的介紹如下(摘自中國第一導游網站-51導游詞):

各位朋友,首先祝賀大家將要成為真正的“好漢”了,因為今天我們將登上北京的八達嶺長城,真正領悟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意境了!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人的驕傲,它蜿蜒曲折,氣勢磅礴,是從太空中用人眼能看到的兩處人類奇跡之一。

而英文的導游詞則少了很多主觀色彩,開門見山地介紹實質內容,如(摘自http:// ):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is a stone and earth construction built by the erstwhile Chinese Empire as a fortification to protect North China from attacks by nomadic groups. Built throughout the 5th century B.C.,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a series of walls clubbed together to form one continuing fortification. Several parts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had to be rebuilt and repaired from the 5th century through the 16th century B.C. The first wall was built between the years 220 B.C. to 206 B.C. by Qin Shi Hu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所以從漢語的思維方式來看,會覺得英文用詞似乎過于直白、直接因而缺乏文采。

2 . 表現形式對比

漢語行文受古代駢體文的影響,講究整齊對偶,表現為四言八句,運用大量平行對偶結構,以求行文工整、聲韻和諧達到詩情畫意的境界。

以中國部分城市旅游宣傳標語(摘自http:// )內容為例:

廣州中山市:偉人故里,錦繡中山

鶴壁:山水人文精品,古韻生態鶴壁

廣東肇慶市:肇慶山水美如畫,堪稱東方日內瓦

山東青島市:海上都市 歐亞風情

安徽黃山:黃山徽文化,譽滿全天下

福建武夷山市:東方伊甸園,純真武夷山;

陜西:古老與現代,淳樸與自然

海南海口市:椰風海韻 南海明珠

河南:弘揚文化,傳承文明

湖南旅游:人文湘楚 山水湖南

江蘇:來江蘇,訪名城,游古鎮,品吳韻,尋漢風

寧夏:雄渾西部風光,秀美塞上江南

其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特定城市壯美景色的喜愛之情和悠久歷史的自豪感,使中文讀者很想親臨其境,親身感受一番。因此,它的表達功能也比較突出,并且因為它有強烈的呼喚讀者觀賞的主旨,目的是號召讀者按照作者的介紹意圖來行動,因而也不失為一種感召文本。簡而言之,中文旅游文本以號召為目的,通常信息功能和表達功能特別突出。

而英文旅游文本則表達客觀、簡約,句式結構邏輯嚴謹,層次分明,如(摘自http:// ):

With surroundings like this, you’d thrive too.――See more holiday traditions

Stars aren’t the only lights that guide people here. ――Explore holiday light displays

Here, toasts write themselves. Visit a NC winery today.

While the slopes whisk you away, the views call you back――Ski, snowboard and more this winter

在英文中,句子結構相對于詞匯而言更加重要,多使用祈使句和其他簡單句,通俗易懂。

3 . 訴求層面對比

根據英國翻譯家紐馬克對于文本體裁的劃分――“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喚型文本”(vocative text),旅游資料應屬于呼喚型文本,因此中英文的旅游宣傳資料有著共同的作用就是傳遞信息和誘導行動。然而,漢民族的寫作美學一貫強調“意與境混”的上乘境界,追求那種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高度和諧、融為一體的渾然之美。以國旅的一條旅游線路的介紹為例(摘自中國國旅官方旅游網站):

收拾好行囊,整理好心情,我們今天開始巴厘島的異域風情之旅,讓我們去感受巴厘島的美景,巴厘人的質樸,巴厘的悠閑生活方式。

首先我們將沿著美麗的海岸公路來到世外桃源【百度庫山中湖風景區】,這里涼爽清新的氣候讓人歷經低地熱氣后更神清氣爽,并可于此欣賞到曼妙翠綠的梯田美景。道路蜿蜒而上,經過長滿蕨類植物、野花和象草的陡峭懸崖,進入山區之后,空氣變得更為清新涼爽,湖光山色,湖上水煙緲緲升起,仿佛仙境一般,美不勝收。接著我們將前往巴厘島最著名的水上活動集中區――【南灣】迎向海闊天藍,體驗碧海藍天,徜徉在南洋的風情之中。然后我們將體驗【峽谷泛舟】,清涼的河水時而平緩,時而激烈,兩岸美麗的原始森林,瀑布讓人徹底地忘記世俗的煩憂。

從中可以看出,中文的旅游宣傳文本常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具體的事物獲得抽象的人格和情感,情景相融,虛實相生,受這樣的審美觀的影響,漢語讀者淡化景物的具體描寫,重視此描寫背后的文化底蘊或者傳達的藝術氛圍。相比較而言,英文讀者,受西方傳統哲學的影響,偏重理性,講究天人各一,突出個性,主客觀對立。所以他們在對語言形式的訴求方面忌諱重復堆砌,運用簡單的句子結構能夠實現信息的傳遞即可,同樣是對旅游線路的介紹,英文就要明了得多:如(摘自http:///)

The Indonesian island of Bali is a favorite destination for both adventurers and those in need of a little relaxation. The waters off the coast of Bali’s white beaches are an ideal spot for diving, while the dense jungles, teeming with monkeys and hidden stone temples, call out for exploration. Hike the rugged path to the summit of Mount Batur, and your effort will be rewarded with a stunning view. Then coax your sore muscles back into action with a massage at one of Bali’s many luxury spas.

所以,綜合上面論述的話語內容和表現形式的差異,可以看出中英文旅游宣傳文本滿足了各自民族的訴求。這同時又啟示我們在翻譯時,要注重對譯入語讀者訴求的把握。

4 . 對旅游資料翻譯的啟迪

4 . 1 確立讀者接受主體地位

旅游翻譯要實現傳遞信息和誘導行動,就不得不注重讀者接受主體地位。譯文如果充分考慮了讀者的接受能力,則能吸引游客。因為讀者只有對文本感興趣,才可能會有去實地旅游的欲望。旅游英語翻譯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傳播中國文化。如何使中國文化“走出去”也必須考慮讀者的接受主體地位。譯者翻譯原文本時,如果能從讀者的角度來考慮,注意譯入語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不同,關注譯文讀者對原文化的理解能力,就能提高讀者的接受度,從而促進旅游資源的宣傳,讓中國文化順利地“走出去”。

4 . 2 正確應對中西文化差異

4.2.1 調整和刪減

基于兩種文本類型的差異:中文文本信息、表達功能突出,有較明顯的傾向性;英文文本更多地以信息文本功能為重心。中文主觀色彩極濃,語言空靈、含蓄,辭藻華麗;英文簡潔、自然、流暢,具有明快之美。例如:中文在描寫景色風光時,常用四字成語,并運用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給人一種美的意境。但在翻譯時,如果直譯,英文讀者就會認為譯文嗦,有華而不實的感覺。因為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崇尚簡單明確,他們感悟不出中國式的對偶、排比等修辭給人的那種美的意境。所以,我們在翻譯時就應該刪減掉中文文本中許多抽象、華而不實的語言成分,將其譯成簡潔流暢的英文譯本。

4.2.2 文化借用

所謂文化借用,就是借用西方文化中比較知名的人物或事件來解釋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內容。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西方客人拿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進行對比,增加他們的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特有的內容。比方說民間傳說中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可以比作譯語文化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把濟公比作劫富濟貧的RobinHood,從而傳神地將人物的關系和濟公的身份傳達給譯文的讀者,同時使譯語讀者有一種親切感。這不但拉近了文化距離,同時保證了地道的譯語。

5 . 總結

除了上述提到的策略之外,還有很多的方法和手段,比如改寫、解釋等等。其目的都是為了減少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差異,更好地使旅游翻譯符合旅游業的發展。然而“翻譯不僅要跨越語言障礙,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鴻溝。歸根結底,語言的翻譯就是文化的翻譯。”這說明翻譯最終要從語言層次的轉換回歸到文化建構層面。民族文化的特異性給翻譯帶來了諸多麻煩,但我們不能為了刻意滿足譯語讀者心理和審美習慣而對原作改頭換面如讓洋人穿上黃馬褂,畢竟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文化交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翻譯中既不可“全盤西化”,也不可“全盤歸化”,只有客觀公正地對待文化差異才能促進世界各國文化的多元化,做到“”“多元互補”。在旅游篇章的宣傳或互譯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到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運用合適的策略進行處理,是旅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對這種文化差異的合理處理,不僅可以使外國游客在中國享受到很好的旅游服務,而且更有利于中國文化在國際上擴大自己影響力,為把我國建設成“世界旅游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Newmark, Peter. Approches to Translation[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Nid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3.

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8.

陳剛.導游翻譯中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J].中國翻譯,1987(3).

篇6

關鍵詞:解說系統;旅游地;牌示

中圖分類號:F59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4)6-0053-01

旅游解說系統作為一種媒介,在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發揮信息、引導、教育、娛樂和啟發的功能,幫助游客很快融入環境、獲得知識、修正行為、提升情感,同時旅游地的管理者也利用解說系統達到管理游客行為的目的,使旅游目的地獲得可持續發展。通過合理的旅游解說規劃設計,可以增加游客對景區性質和特征的了解,深化景區的文化內涵,加強景區整體形象和品牌塑造。旅游解說系統從提供信息服務的方式、角度來看,可以將旅游解說系統分為向導式解說系統和自導式解說系統兩類;從空間上一般由四部分構成:交通網絡導引解說系統,景區解說系統,接待設施解說系統,游客服務中心以及外部協作解說系統。其中景區解說又包括軟件部分(解說員、導游員、咨詢服務等)和硬件部分(導游圖、導游手冊、牌示、語音解說、視頻解說、多媒體解說等)。

1 交通網絡導引解說系統

交通網絡導引解說系統包括節點和路徑兩方面的解說。交通節點是游客的集散地,游客經由節點進入城市和景區,并從中感知到對旅游景區的第一印象,所以節點中各部分的解說在系統總體結構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1.1 景區外部的主要交通干道標示解說

在游客進入和中轉的交通樞紐、節點和沿途設置引導標識牌、或者物聯網感應器等,對游客行進沿途和節點做出具特色的導引解說系統。在景區附近所有可能的交通節點設置引導指示牌,進行交通路徑導航。同時,吸引部分潛在游客對景區的關注,使得部分人員在指示牌的引導下進入景區消費。

1.2 景區內部交通網絡路徑的解說系統

設立一定引導性的解說牌示,顯示不同旅游路徑、所在位置、目的地、方向和距離。此外作為部分險峻地勢還應有不少安全牌示和警告牌示,從而進行良好的游客管理和疏導。

1.3 交通網絡導引解說系統建設具體工作

①統計交通節點個數、需要設置交通引導牌或感應器的個數。如根據不同功能設置交通引導牌“前方路口左轉,距仙女山5 km”。“前方路口靠右直行,距仙女山1.5 km”。

②在交通干道設置電子交通公告牌。通過實時更新的信息,公布旅游景區附近交通情況。

③統計設置旅游歡迎指示牌。如“仙女山國際旅游度假區歡迎進入重慶武隆”。

④統計設置內部交通引導指示牌。明確地點位置、旅游路徑、前方景點的距離,附加二維碼,供游客掃描獲取信息,以及設置安全告示牌等。

2 景區解說系統設計

景區內部解說系統一般由軟件部分和硬件部分構成,軟件部分指導游員、解說員、咨詢服務等具有能動性的解說,硬件部分也即自導式解說系統,有導游圖、導游畫冊、牌示、電子顯示屏、多媒體觸摸屏等,提供文字圖片、幻燈片、語音解說、視頻解說、多媒體解說等多種表現形式。

2.1 標示牌規劃

①全景牌示:在仙女山的門戶的全景牌示設計作為景區整體形象的濃縮展示,是策劃設計的重點,需要制作精致,與仙女山的整體環境相融合,從牌示材質、色彩、圖示、文字解說上要做到精益求精。

②指路牌示:向游客清晰、全面、直接地表示出方向、前方目標、距離、旅行時間等要素。

③景點牌示:這類牌示用以說明單個景點的信息,可以體現解說系統的教育功能。除了外形的獨特設計,景點牌示的文字圖片信息內容十分重要,這是在傳統旅游解說系統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④其他牌示:作為地勢奇特的喀斯特景觀,部分地段需設置忠告牌示,告知游客各種安全注意事項。景區內各種服務功能建筑物的導引牌示,如廁所、餐廳、小賣部、停車場等牌示則需簡明、形象、生態。

2.2 智能解說系統

利用景點二維碼、景區APP應用等技術,對景點進行智能解說系統,旅游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點擊景區APP,獲取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解說信息。在外形和內容設計上應突出其核心吸引力和景區整體形象。

2.3 人員解說服務

對景區導游講解人員進行系統培訓,提升導游從業人員的解說服務能力,使部分解說員具有外語解說能力。同時,強化解說內容、解說方式、工作態度等的素質提升。

2.4 景區解說系統建設具體工作

①統計設置各種景區指示牌。包括全景牌示、指路牌示、景點牌示、其他牌示,制作中英文對照信息牌示。

②整理文字介紹。包括講解導游詞、景點文字介紹、設施文字介紹等。

③構建智慧旅游解說系統。包括音頻解說內容、視頻介紹內容、互動多媒體內容、二維碼、APP應用等。

④導游講解人員培訓。對景區講解員、導游員、景區服務管理人員進行統一培訓,提升景區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

3 接待設施解說系統設計

接待設施解說系統主要指景區內部以及景區周邊旅游者入住和到訪的各類賓館、旅館、餐飲設施、旅游購物場所的解說系統。仙女山風景區及周邊的餐飲、娛樂、住宿等接待設施的解說系統在美觀、便捷、內容等方面有待提升,解說形式應與仙女山的環境機理及發展定位契合,整體布局,各顯特色。如賓館內的牌示應體現出在仙女山整體背景下的自身主體特色,飯店內的菜單設計可結合現代信息技術、考究的解說載體、富有傳奇色彩的解說信息,甚至完善的中英文對照,凸顯仙女山的自然神奇與休閑動感。

3.1 APP應用展示

通過APP應用軟件,將景區及周邊的餐飲、娛樂、住宿等接待設施進行集中,顯示地理位置、服務內容、服務特色、價位等信息,為游客提供選擇的空間。

3.2 設置服務接待設施牌示

統計設置服務指示牌,包括指餐飲牌示、娛樂牌示、住宿牌示、廁所牌示、商店牌示等服務設施的方位。

4 游客服務中心

在武隆仙女山景區入口應設立游客中心,內設問訊處、接待室、導游接洽室(配備熟悉景區內的自然景觀、風俗民情、土特產品等內容的專職導游),旅游資料存列室(如制作景區沙盤、旅游景區掛圖、旅游特色產品展示),智能解說系統展示區(如3D導游以及展示喀斯特自然風光、神話傳說等地理環境的4D影視等技術運用)。游客中心應經常向游客提供旅游印刷物,可供游客隨身攜帶,這是一種重要的自助游客信息支持方式。

篇7

一。識字寫字

1、(義烏卷)讀下面這段文字,根據拼音寫出相應漢字。

世博會,見證了東方古國的巨大進步,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智(huì)______、活力和進取心,見證了中國走向世界的不(xiè)______努力,中國元素、中國氣派、中國特色都在世博會盡情揮(sǎ)______.――世博會讓中國更加美好。

【解題導航】此題主要考查了常用字的字形。書寫時應力求正確、規范、美觀。參考答案:慧、懈、灑。

二。解說圖標

2、(曲靖卷)下圖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它是一個活潑可愛的漢字“人”的卡通造型,也被視為一滴俏皮的水。請從這幅圖中任選“海寶”的兩個部位介紹其特點及寓意。

【解題導航】此題主要考查對圖畫的觀察和解說能力。只要抓住形體特征,從任意一個角度言之有理即可。答題示例:(1)身體:圓潤的身體.展示著和諧生活的美好,可愛而俏皮。(2)拳頭:翹起的大拇指,表示對舉辦世博會充滿自信。也是對全世界朋友的贊許和歡迎。(3)眼睛:大大圓圓的眼睛,充滿了對未來城市的期待(4)整體:“人”字互相支撐的結構也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創的理念。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撐,和諧相處,城市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三。擬寫對聯

3、(臨沂卷)上海世博山東館開館前夕,某同學在了解山東館的諸多特點后,出于為山東館“聚人氣,增魅力”的目的,擬撰寫一副對聯。下面是該同學結合展示內容擬出的上聯,請你據此寫出下聯。

上聯:“智慧長廊”凝聚齊魯圣賢智慧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導航】此題主要考查了學生擬寫對聯的能力。擬寫對聯要按照它的特征進行,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應、意義相關等。本題要注意的是要結合展示內容。參考答案:示例一:““齊魯家園”盡展山東好客情懷;示例二:“城市窗口”閃耀山東科技光芒。

四。口語交際

4、(金華卷)夏令營活動中,一些外國朋友對浙江館情有獨鐘。被譽為“浙江之心”的金華,風景獨好。活動結束時,請你用一段簡明得體的話來介紹我們金華的名勝古跡,邀請外國朋友來觀光旅游。(60字左右)

【解題導航】此題主要考查學生撰寫導游詞的能力。撰寫導游詞要能緊扣主題,以簡潔、精煉的語言把地方特色概括出來,吸引游客的興趣。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金華,素有“浙江之心”的美稱。金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這里,人文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我們不僅有源遠流長的婺江,還有被稱為“人間奇景”的方巖;不僅有名聞天下的雙龍洞,還有歷史遺跡八詠樓。千年古剎傳承民族文化,現代建筑折射社會繁榮。如果要細細品味我們金華的風采,還是請您到我們這里來走一走吧!

五。提煉信息

5、(09北京卷)在宣傳周的啟動儀式上,你要向同學們介紹世博會。請從下面的材料中提取兩條主要信息,作為你介紹的要點。

【材料】從早期的蒸汽機、火車、無線電,到現代的計算機、航天器、基因技術,以及在建筑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水晶宮、埃菲爾鐵塔等,這些標志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成果,都是借助世博會這個平臺向公眾展示和傳播的。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被說成是“改變了美國”的一屆世博會,美國從此走上了世界經濟強國之路。日本先后5次主辦世博會,世博會成為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助推器。據專家預計,上海世博會將對中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生直接作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主要信息一:

主要信息二:

【解題導航】信息提取即概括文段的主要內容。它主要考查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解讀此類題目,需要你在閱讀時能抓住要點,提煉時言簡意賅。示例:①世博會是展示、傳播人類文明發展新成果的平臺。②世博會可以起到推動主辦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六。創意表達

6、(重慶卷)2010年上海世博會重慶館設計主題確定為“山地森林城市”,面積600平方米的館內設有“天生重慶”、“人文重慶”、“奇跡重慶”3個展示區,分別呈現了壯美的三峽景觀、獨特的人文元素以及未來重慶城市規劃。觀眾可欣賞刺繡、版畫、川江號子、銅梁龍等具有巴渝特色的民俗文化,體驗高科技產品……

請為重慶館寫一句贊美的話,至少要使用一種修辭方法。

【解題導航】此題主要考查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答題的關鍵是既要圍繞“重慶館”這一主題,又要使用修辭。示例:比喻――重慶館,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世博園,熠熠生輝;對比、排比――上海夜景甲華夏,香港夜景甲亞洲,重慶夜景甲天下。

【模擬演練】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漢字并改正句中的錯別字。(3分)

創新是世博會亙古不變的靈魂;推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róng融合是世博會一如即往的使命。

亙 róng改為

2、下圖是上海世博會會徽圖案,請根據你的觀察、理解和聯想談談這個圖案的創意。

3、閱讀材料,對出下聯。

在世博園的浙江館里,有一個特殊的展區,那就是經過半年時間推選出的最能代表浙江30年發展與活力的6戶“最浙江”家庭。在浙江省11個地市中,我們金華獨占了兩席。一個是義烏的周曉光家庭。30年來,周家人從小貨鋪起家,用雙手創造出了一個擁有38億產業的財富神話。另一個是武義俞源的俞鳳法家庭。俞源村是歷史悠久的古村落,俞家祖上就是書香門第,年近八旬的俞鳳法與子孫們仍住在世代相傳的祖屋里。他經常采集中草藥,勤勞樂善,他的家庭是浙江鄉村傳統耕讀文化的縮影。

上聯:小貨鋪中創神話

下聯:

篇8

關鍵詞: 文化認知 導游口譯人員 跨文化意識

引言

隨著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勝利召開,旅游、尤其在中國的旅游已經掀起新一輪的。游歷中國是外國友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如何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醉人的風景和淳樸的風土人情展現出來、讓外國友人了解到一個真實的中國成為導游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給他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對中西方之間的文化認知不夠,必將給導游翻譯――這一跨文化交際行為帶來障礙和困難,甚至導致交際的失敗。由此可見,僅僅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是遠遠不夠的,導譯人員必須在增強自身跨文化意識的基礎上,提高文化素質,進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做一名真正的“民間大使”。

一、導游口譯者的能力素養概述

一名導譯員能力的高低與其綜合素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旅游業是一項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天文等因素于一體的綜合性事業。這一綜合性特點決定了導游者身上所具有的綜合素質的自然性和必要性。當導游者和翻譯者加在一起時,這種綜合性和豐富性就顯得更加的突出和引人注目。旅游翻譯這一應用文體的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陳剛,2004)。

旅游業這一朝陽產業在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下對導游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高層次、外向型、復合型人才。一名出色、成功的導游應具備以下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及文化素質。這些素質中,身體、心理素質是前提,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業務素質是基礎,文化素質是關鍵。加強文化素質的自我修養,可以為思想道德素質奠定文化基礎,有助于專業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而這也正是文化因素在交際中所起到重要作用的具體體現。

不言而喻,導游翻譯屬于口譯。“口譯是在人們跨文化、跨語言的交往活動中,為消除語言障礙,由能運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語言的人,采用口語表達方式,將一種語言所表述的思想內容以別種語言做出轉述的即時翻譯過程”(張文、韓常慧,2006)。導游翻譯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對于導游而言,把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所隱含于交流的行為過程和語言表述中的那些信息能準確地予以轉述,是一件難度相當大的事情。因此,導游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代碼轉換的過程,而是在跨文化意識的指導下,以轉述意義、傳達信息、交流思想為目的和宗旨的。然而,口譯的“即時性”使得譯員沒有時間或可能像筆譯者那樣慢下節奏來進行思考,或者通過查閱字典、資料,上網,請求他人等來獲得翻譯的準確性,在“即時性”的壓力環境下,導譯員通常運用簡單的語言代碼轉換,結果往往造成譯語和源語“貌合神離”的結果,而這種交際效果正是我們最不愿看到的。在很多情況下,“口譯員所處的語言環境遠比筆譯員生動、多變、復雜”(劉宓慶,2004)。

二、文化認知與跨文化意識

從以上導譯人員素養的綜述中,可以看到導游人員的能力有多種,但衡量口譯人員水平的標準很多,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譯者的跨文化意識水平。此外,陳剛教授也在2002年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導游詞譯者之必備”。顯然,導游在口譯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導譯者是否具備跨文化意識或者具備的這種意識強還是弱都會直接影響到翻譯的質量和效果。只有不斷地增強跨文化意識,導譯者在導游的過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圓滿而出色地完成導譯的任務。“跨文化意識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譯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和調節方法,或者說它指的是口譯者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判斷能力”(趙軍峰、蔣楠,1998)。該定義中的“認知”和“思維”讓我們認識到跨文化意識與認知科學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從認知的角度研究導游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認知觀。

認知(cognition)一詞源于拉丁語,是心理學的一部分,與情感、動機、意志等心理活動相對應的大腦理智的認識事物和獲取知識的行為和能力。在人們認知的過程中,思維起著至關重要的核心作用,因為“它是信息加工過程中最高的綜合階段”,而且“思維既是認知的核心,又是屬于認知過程的,所以,從不嚴格的意義上講,思維與認知是互相等同的”(趙艷芳,1999)。人的認知源于人與大自然、與社會和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人的一切行為受其認知過程的制約。

(二)認知觀下的語言、文化理解。

在人類語言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的認知起到了決定作用,沒有認知的發展就沒有語言的發展,也只有認識了事物,人們才能用語言來描述和表達。語言的發展是一種社會現象,遵循著一定的發展階段和規律,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思維借助語言作為主要的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的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思維的發生是人類語言形成的動機、基礎和必然結果,人類是先有思維,然后再創造文字和語言的。因此,不同的語言特征反映了各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流傳媒介,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一切言行都自覺不自覺地反映一定文化內涵”(胡蓉、任靜明,2002)。文化的內涵相當寬泛,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文化這名稱的定義是:一個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薩丕爾,1964)”也就是說,文化是指在不同的自然環境里人們的語言、行為、思維和心理感知的總和。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對自然與世界的不同的感知,創造了自己特有的語言與文化,這其中就有一個對本土語言與文化的心理感知過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思維方式是從方法論的角度對民族文化其他實踐活動進行抽象概括的過程。人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思維方式差異就更大,不同文化群體都有在自己文化語境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慮問題的認識,反過來講,各民族之間形色各異的文化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思維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卡爾?普萊布拉姆認為: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睦鄰關系不僅因為各民族語言的繁雜受到影響,在更大程度上因為思維模式的差異,即定義認知根源和組織連貫思維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礙。導譯員需要對不同文化群體的思維方式的認知有著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對異國文化進行認知,達到跨文化交際成功的目的。例如:中文用“黃色影片”表示“”,而英語則用“blue film”表示,因為在漢語里,“黃色”的意義之一是“下流的、的、低級的”,如“黃色雜志”、“黃書”等。而英語里為什么用“藍色”來比喻“黃色、下流”呢?據說,在電影剛發明的時候,沒有彩,影片大多呈藍色,昏暗不清,下流題材的影片更是呈灰藍色。也有人說,這與性病――花柳病、淋病(blue balls)有關,得了這種病的人,其生殖器和血管常呈藍色。現在,西方很多與性有關的藥品都采用紫藍色包裝。按照中國人的思維,“綠茶”為“green tea”,那么“紅茶”就是“red tea”了,但在西方“black tea”才表示“紅茶”。這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很大的關系。在中國顏色的劃分并不像西方國家那么具有層次性,我們雖然知道“紅茶”和“紅糖”的顏色是有區別的,但我們仍然都用“紅色”來描述它們。再如:“怡紅院”的英文譯名是“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因為在英語里,“green”的文化含義才是漢語里“紅”的話語意思,意為:輕浮的、淺薄的。

(三)認知圖示與文化認知能力的建構。

圖示(schema)一詞來自希臘語,最早是由康德(I.Kant)于1781年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提出的。但作為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學范疇的圖式概念的使用則始于英國經驗主義心理學家Barlett,他在1932年出版的《記憶: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中提出的。他認為:“圖式是對過去的反應或經驗的積極的組合。”現代圖示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同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

由于不同社團的成員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同文化傳統、社會背景、及風俗習慣的影響,形成不同的認知結構和價值觀念,這種帶有文化色彩的認知心理形態以圖式的方式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就形成了認知文化圖式(劉萍、曾文華,2003)。由此可見,文化圖示指的是除了語言這個純文本之外的某種文化知識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知識而構成的知識結構,它是已經儲存在人類頭腦中關于文化理解的模型。它的作用相當于語境里面的“文化語境”,對于理解語言和解讀文本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圖示是認知的基礎,同時又具有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不斷循環和發展提高的功能,因此,導譯者如果能夠不斷地完善自身的認知圖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圖示,通過圖式的不斷重組與激活,就能不斷地提高對于文化的認知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實現跨文化交際。在文化圖示缺省、相異的情況下,靈活運用多種翻譯策略重新構建新的文化圖示,能夠達到跨文化翻譯的目的。例如:“班門弄斧”這個成語的翻譯有多個版本,導譯員在向外國游客介紹時,就要考慮到西方的文化背景,“Don’t teach your grandma how to make an apple pie.”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apple pie”在美國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的東西,顯然,孫子教奶奶做“apple pie”是一種毫不謙虛、賣弄本領的一種行為,與“班門弄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巧妙轉移文化圖示的翻譯方法的確能給源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帶來文化的共享,利于跨文化的交流。再如:在介紹浙江大學這所中國著名的學府時,導游如果將其簡單地譯成“Zhejiang University”并不能體現出浙江大學在中國的地位,也顯示不出這所學校的特色,如果輔以“Oriental Cambridge”(陳剛,2004),然后再配合著浙江大學的景色向游客們介紹這所名校,他們就能夠容易直觀地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地位與魅力,這種方法同樣轉移了文化圖示,極大地提高了交際的效果,達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導游翻譯實例中的文化認知剖析

文化可分為自文化和異文化兩種,自文化的認知對于導譯人員而言相對容易,因為“一個人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文化”(Byram,1989)。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本土語言的認知與他對本土文化的心理感知是同步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習得目的語的同時也習得了目的語文化,因此對于目的語文化的認知必須有意識地對待,即,不斷學習和積累。

前不久筆者看央視的一檔關于中國美食英譯方面的節目。其中在講“夫妻肺片”(四川的一道名菜)時,印象最為深刻。“夫妻肺片”最早被翻譯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看到這樣的翻譯,估計外國游客不僅不敢對這道美味的菜肴“動之以筷”,而且會把中國這一文明古國想象成可怕的“食人國”。其實“夫妻肺片”就是我們平時吃的豬肺切成片配上四川風味的辣醬油。因此直接翻譯成“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中文菜單英文譯法》)。諸如此類令中外游客啼笑皆非、莫名其妙的翻譯還有很多,比如:“麻婆豆腐”翻譯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滿臉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雞”翻譯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沒有過性生活的雞)……導游在翻譯過程中之所以會犯看似低級的笑話,歸根結底是對本國文化的認知水平不足,具體地講是對飲食文化的了解不夠透徹。如果導游事先已經了解了這些美味佳肴的用料和制作過程,即使翻譯得不夠地道,相信游客也會了然于心,以避免在導游過程中給國外游客帶來不便,或引發國際笑話。又如:中外聞名的敦煌壁畫常被譯成the Dunhuang frescoes。其實fresco主要指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畫的“濕壁畫”,而敦煌壁畫中并沒有真正的濕壁畫,因此,這種譯法是不夠準確的,翻譯為the Dunhuang murals更為合適。如果翻譯成“frescoes”會使外國游客把敦煌壁畫和濕壁畫混淆在一起,然而兩者之間在選材和制作方法和過程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經過敦煌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敦煌壁畫屬于干壁畫,而且是干壁畫中的膠彩壁畫。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差,最重要的是對壁畫這一藝術文化的性質缺乏了解。同是壁畫藝術,中外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由此可見,即使導譯人員能夠熟練運用一門外語,也并不意味著他就了解了這種語言的文化內涵。導譯人員要想出色地完成導譯的任務,必須有目的、有意識、認真地學習異語文化,并把這種文化與自己國家的本土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加以對比,從而找出兩種語言背后文化的相似和差異。

結語

導譯人員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素質的提高是導譯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譯員只有對自文化和目的文化的差異進行全面的了解并不斷完善自身的文化認知圖示的基礎上,才能夠提高對文化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并增強自己的文化素質,進而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素養,最終實現導游過程中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6).

[2]胡蓉,任靜明.英漢語言中民族文化色彩透視[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2).

[3]劉宓慶.口筆譯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4]劉萍,曾文華.認知文化圖式的差異和翻譯策略[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3,(2).

[5]薩丕爾.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M].陸卓元.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1).

[6]趙軍峰,蔣楠.論口譯者的跨文化意識[J].中國科技翻譯,1998,(5).

[7]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關鍵詞: 導游專業 英語教學 母語文化

一、導游專業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旅游活動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民間外交活動,旅游促進了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人際交往,增進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消除因相互隔閡而造成的誤解、猜忌,對加強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維護國家安定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在這方面,導游人員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在游客心目中,“導游人員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民間大使’,他們幫助游客認識中國,增進中國與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導游人員的導游講解、日常交談,甚至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游客,都在擴大著中國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影響”(旅游服務:9―10頁)。

國內曾對來華美國游客作過一次抽樣調查,認為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占26%,而對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感興趣的卻達56.7%,如此看來,旅游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本土文化、接受中國的一個重要途徑。導游人員作為“民間大使”,在向外國游客提供口頭講解時,“其主要功能是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曾丹,2006)。另據WTO預測,中國在未來幾十年中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給傳播中國文化也創造了良好的契機,這無疑對旅游服務專業的學生加強本土文化學習方面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導游“民間大使”的歷史使命要求導游人員學習掌握中國傳統文化,而作為導游專業基礎課程的英語課中加強本土文化教學不僅能拓展、鞏固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好地為國內外旅游者服務。

二、中專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學現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外語界教育者們開始在外語教學中對文化因素加以重視。但是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種重西方文化、輕母語文化的現象。

1.母語文化在教材內容中缺失

教材是學生學習外語最主要、最可靠的知識載體,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外語教材的特殊功能還不能完全被其他教學材料所取代”(束定芳,2004)。但是現行中專教材中的文化含量如何呢?根據北京師海歌老師對職業中專國家規定教材《英語》作了一項文化含量調查顯示:整套教材1―4冊中,目的語文化含量分別為21.88%、29.1%、8.33%、20.83%,母語文化含量分別為3.1%、16.7%、33.33%、4.17%,也就是說,整套教材母語文化含量為約10%,而目的語文化含量為25%(師海歌,2005)。由此可見,職業中專英語教材中母語文化含量極低。由于教材中極少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當學生試圖用英語表達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時,他們常常表現得無所適從。

2.母語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缺失

從教師方面來說,首先,因為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弱、學習態度不端正、興趣不高、課堂難組織等原因,導致他們不思進取、敷衍了事,仍舊抱著任務型觀點,把教材上的內容教授一遍便算完成任務。其次,英語課在職教中僅是一門文化基礎課,老師不必通過高考之類的考試來檢測教學成果,學校對教學效果也缺少有效的評估手段,教師對教學改革缺乏動力和壓力,因此,傳授母語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更是空白。

3.學生母語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缺失

既然母語文化在教材和教學中都涉及較少,那么學生母語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怎樣?我為此設計了一份調查試卷于2011年3月對學生進行了測試,調查學生用英語正確表達帶有中國特色文化內容的能力以及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狀況。73名被試為武夷山旅游職業中專學校導游專業09級學生。測試內容為我根據自身導游的經驗、通過與其他英語導游訪談、結合武夷山本土文化甄選出來的,具體分為三個部分:1)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2)武夷山為之聞名的三教文化:儒教、佛教、道教;3)武夷地方文化:烏龍茶、石刻、大王與玉女的神話故事、武夷民俗“趕圩”。調查結果顯示:

正確率比較高的為第一部分,55.5%的學生能表達這些節日的英文名稱,其中12.7%的學生能說一些節日的情況;對于第二部分,只有一人能說出其名稱,無人能表達其內容。而第三部分,除“趕圩”外,15.8%的學生能用英語表達其名稱,其中有7.9%的學生能說一些有關大王與玉女的神話故事,其他則無人能用英語表達。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1)中專導游專業英語教學中的確存在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2)教材對學生的英語學習作用不可替代,教材中學過的內容,學生表達正確率偏高;教材中沒有涉及的,即使非常簡單,學生的掌握程度也很不理想。

三、導游專業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教學的途徑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1982)提出的“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理論認為,語言習得主要是通過語言輸入來完成的,教學精力的重點應該放在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上。這種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應該為i+l,即語言的輸入應該略高于學習現有的語言水平。英語學習中文化的輸入也同樣如此。只有具備較廣泛的本民族文化知識,才能較好地理解和掌握另一種文化,才能更好地履行“民間大使”的責任。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實現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兼容并蓄呢?下面僅從大綱定位、教材內容、提高教師文化素養三個方面探討實現文化教育的途徑和策略。

1.教學大綱的定位要實現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兼容并蓄

首先,有必要制訂出外語教育中語言與文化有機結合的目的語文化教學大綱和母語文化教學大綱。由于文化項目紛繁復雜,我們制訂文化大綱時,既要考慮到文化教育的階段性也要考慮到文化項目的實用性(雷義桂,2006)。考慮到初中階段交際文化項目已經接觸得比較多,以及游客對入鄉隨俗觀念的理解和寬容,中專階段導游專業使用的教材知識文化的因素應加大。

2.教材內容的選編

國家規劃教材最好實行一感綱多本,以滿足不同學制、不同專業的需要。教材編寫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同步發展。Andy Kirspatrick認為,英語課程設計應該反映學習者的生活、文化和價值觀,以維護自己的民族特性(轉載自陳蓓,2007)。教材內容也需要體現學習者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吳念、肖燕,2006),旅游專業尤其如此。因此在選取語篇時,我們首先考慮那些富含語言精華的文學作品和介紹雙方風俗習慣的語言材料作為學習的語篇。除此以外,不同的學校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編寫校本教材,作為教材的補充。

3.教師文化素質的培養

首先,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自我充電,自我完善,加大對本土文化知識和具有中國特色英語詞匯的攝入;其次,學校或教育機構應組織專門的系統的培訓學習,這是最主要的方式。培訓的主要目的幫助英語教師補充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敏感性。培訓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文化知識的培訓和文化能力的培訓。

四、結語

在非英語環境中,職業中專導游專業英語教學融入本土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既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也順應現今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師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外,還應注意加強中國文化輸入,培養學生借助于英語盡力表達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地達到培養合格導游專業學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曾丹.論導游詞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6.5.

[2]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一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師海歌.應用母語文化進行英語教學研究.http://220.189.248.210/uploadfile/2005論文%5c2%5c.

[4]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5]雷義桂.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兼容并蓄[J].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篇10

關鍵詞:雙語教學;教學目標;考試安排;教學效果

“雙語”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將兩種語言進行結合的授課方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紛紛開展了“雙語”教學課程,但是,由于受到師資、教材、設備、學生自身接受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實踐課程領域,學生對實踐操作的興趣大于對外語學習的興趣。因此,如何在實踐授課過程中融入外語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培養學習外語的興趣,是“雙語”教學的目標。Premiere是專業的視頻剪輯工具,在新聞制作領域的普及程度較高,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較多新聞工作者都將Premiere視為首選的剪輯工具,利用Pre?miere對拍攝好的新聞素材進行排版、視音頻轉場特效添加、疊加合成、色彩調節、輸出等操作,《視音頻編輯》課程由此得以開設。Premiere軟件的大部分說明文字為英文,對學生的英文閱讀、中英翻譯能力要求較高,導致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在下載軟件時,不得不求助其他專業人員,從而導致失去耐心,對剪輯課程的興趣也越來越低。英文能力較強的學生不僅可以吸取國內各大權威新聞網站的知識,還會不定時登錄境外專業新聞網站,參考一些國外記者制作的優秀新聞稿件和新聞視頻,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力。因此,在這樣的形勢下,縮小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差距,提升學生剪輯水平,對“雙語”教學任務的有效開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就《視音頻編輯》課程本身的知識學習而言,不僅需要學生熟知非線性編輯的系統概念和系統構成,也需要學生對數字視音頻的相關參數有詳細的了解,并掌握Premiere的剪輯流程。在外語方面,不僅要能夠讀懂Premiere配置的相關外文詞匯并理解其內涵,也要能夠看得懂無中文翻譯的新聞視頻。

(二)能力目標

通過大量的練習,學生能夠運用非線性編輯編軟件完成細致的剪輯與完整的視頻輸出,并熟練掌握基礎特效的添加與特效參數的修改。例如,國內外視頻運用比較經典的轉場特效———無縫轉場,要求學生能夠對外文視頻進行準確的翻譯,并且做成雙語字幕添加在視頻中。

(三)思想目標

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視音頻編輯》雙語課程不僅需要學生學習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生學習一門外語,屬于雙重知識的積累。該課程要求學生有認真鉆研、積極尋找創新思路的精神,鼓勵學生迎難而上、攻破難題,做一名提升自身思想境界的新青年。

二、教材

《視音頻編輯》課程的主要教材是馬克西姆·亞戈著作、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AdobePremiereProCC2019經典教程》。該教材通過多個案例,系統而詳細地介紹了Premiere的參數配置以及具體步驟,并且給予學生大量的提示,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重點、提高學習效率。當學生打開Premiere軟件時,會發現界面的很多功能都有英文標注,英語較差的學生就需要大花費量的時間去認識這些英文詞匯,從而影響了學習效率。學生也會參考其他專業教材進行輔助學習,例如,李延周、王小飛編著,人民郵電出版社的《新印象PremiereProCC短視頻剪輯/拍攝/特效制作實戰教程》,將PremiereProCC的各項重要功能與短視頻中的各類型技巧性效果相結合,通過實戰案例的形式來展開講解。該教材并不是偏理論化的講解,而是偏實際操作的技術講解。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視音頻編輯》課程包含的主要方法有:1.講授法。講師通過講解非線性編輯的相關理論知識,并融合其他學科知識來加強學生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解“字幕設計”章節時,還會講解關于“符號學”和“設計美學”的相關知識。2.討論法。關于非線性編輯的操作有多種選擇,教師會組織學生對多種操作步驟進行討論,并選擇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操作步驟進行分析。例如調整視頻速度的方式,教師會講解四種操作方式,由學生選擇他們認為最高效、最方便的一種操作方式來進行討論。3.實訓法。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之后,開始進行實際操作。教師會為學生提供剪輯的素材與案例,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制作并上交作品,之后,教師會對其作品進行打分。雙語教學方面,會根據學生的外語水平以及教師師資力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英語水平較高、聽說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采取英文“浸泡”式教學,即教師全程進行英語授課,營造出一種全英文收聽的氛圍;針對英語水平欠佳,尤其是聽力水平較差的學生,可采取中英文混合式教學,即教師授課時使用英文與中文同時進行教學。當前,山西傳媒學院2019級新聞專業學生總人數為98人,通過英語四級考試的有35人,占總人數的36%,說明學生英語水平有所欠缺。若采取全英文的授課方法,就會導致更多的學生無法聽懂,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因此,采用中英文混合式教學較為穩妥。對一些重難點理論知識的解釋,教師可以先用中文進行梳理,再用英文進行二次講解。在給學生展示的課件中,對基本參數,可采用英文進行標識;較為高深的專業性詞匯,可采用中英文進行注釋,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Premiere分別有海外英文版和中文版兩種,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英語水平進行選擇安裝,一般建議學生優先安裝英文版Premiere,以便提前進入英語環境,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課堂討論方面,一般的日常簡單交流,可要求學生選擇英語進行溝通,遇到晦澀難懂的英文詞匯可選擇中文進行輔助交流;實訓方面,教師可經常提供英文版視頻素材,并用英語進行特效操作教學。

四、考試安排

《視音頻編輯》課程考試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采用實訓方式進行考核。課程學習結束以后,教師會給學生布置剪輯作業,需要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剪輯要求完成作品,并刻盤上交。剪輯要求包括:輸出格式為MOV或者MP4、每個成片時長為5~10分鐘左右、添加轉場特效與素材內特效、添加字幕并利用摳像技術消除原素材的水印、音量大小穩定在正常分貝數等。通過這些要求,能夠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視音頻編輯技術、非線性編輯軟件運用原理以及該軟件在新聞領域職場當中的運用。視頻制作方面,不僅要鼓勵學生運用英文版Premiere來完成作業,還要鼓勵學生多在網站上收集一些相關的英文無字幕原視頻進行編輯。此外,學生自己也可以積極面對鏡頭,用一段流暢的英文,完成新聞采訪或新聞訪談類的視頻拍攝。

五、教學效果

筆者曾教授山西傳媒學院2019級新聞學專業的學生《視音頻編輯》課程,并且采用了雙語教學的授課方式,不僅讓學生學到了專業基礎的技術知識,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社會能力。有學生表示,雙語教學的精髓不在于兩種語言,而在于兩種教學方法、兩種教學思想,將兩種方法結合,能夠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加扎實,專業素養更具國際化視野;也有學生表示,在課堂上自己學到了很多專業詞匯,比如,Add/Removekeyframes是“添加/刪除關鍵幀”、AdditiveDissolve是“附加溶解”……這類詞匯在學生的日常英語學習中很少涉及。關于對《視音頻編輯》課程未來授課的建議,有學生表示,教師上課前可以將主要詞匯表發給學生進行預習,讓學生初步認識這些生澀的單詞,對本節課要學習的專業知識有初步的了解;也有學生表示,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課堂把握能力要求更高。在課堂上,一部分學生因為聽不懂專業詞匯或者專業理論知識而喪失了對本課程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把控好中英文輸出比例,時刻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此外,也有一部分學生表示,在關鍵知識點的教學上還是要以中文為主、英語為輔,確保學生能夠學懂,掌握相關理論知識。

六、結語

《視音頻編輯》課程作為新聞學專業的一門基礎選修課程,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目的,又融合了雙語教學的授課方式,為學生進行相關技術或合作的對外交流提供了學習渠道。近年來,以英語進行各種學術交流的活動越來越普遍,雙語教學能夠促進我校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培養出更具國際視野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安冬敏.淺談《材料合成與制備技術》雙語課程本科教學[J].教育現代化,2020,7(51):138-140.

[2]常幸,余東升,賈潤萍.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雙語課程教學的探索[J].廣東化工,2020,15(47):230-231.

[3]李麗.流體力學雙語課程思政案例設計與實施[J].經濟師,2021(8):194-196.

[4]張杰.互聯網+雙語導游詞講解精品課程建設[J].語言藝術研究,2021(11):85-86.

[5]劉羽.非線性編輯實務教程[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6]韓卓,李慧,李作美,馬龍,李硯,曹珂珂.混合式教學在《食品化學》雙語教學中的初探[J].廣州化工,2021,19(49):153-155.

[7]王莉瑋,方潤,高仁金,張于弛.混合式教學在雙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學刊,2021(31):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