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范文

時間:2023-03-30 13:1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在山的那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那時我還小,不知道

但我很想知道在山的那邊是什么

終于上學了,我和同學爬上了最高的山

在山頂,卻沒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因為,在山的那邊還是山

現在,我爬上了更高的山

篇2

臧連儒

我終于見到了你

——凝聚著信念的海

成功者的桂冠啊

我終于擁有了你

我的海!

但,你卻不曾知道

我為了你

付出的艱辛

我為了看到你,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

我為了擁有你,一次次地戰勝失望

我的汗水,洗浴著巖壁

我的步伐,踏破了山谷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方走去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我不能停止我要去找海

我要去找

我要去找……

在又一坐山的后面

我看到了你

我的海

母親的話

是對的

在山的那邊

確實是海

是憂郁的海

你那一望無際的身姿

是在向魚兒展示孤獨嗎

你那單一的藍色性格

是在向鳥兒展示孤獨嗎

你為何總是嘆氣

怨恨地拍打著礁石

你為何總是孤獨

來到你面前的成功者太少嗎

我已經成為一名成功者

你又在向我展示著什么

如果要用你那沙啞的氣息

來慶祝我的到來

不,其實,已經不用了

我在向山頂峰茫沖刺的征途中

當我的汗水

我的腳步

我的信念

凝聚在一起的時候

我已經領會到了成功的意義

這比看見你

篇3

作者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首詩內容新穎,別具一格,詩人從小不愿被困居于狹小的山區,他向往大海,向往新的天地。

作者從小向往大海,對大海連同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本以為爬上一座山,就可以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卻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及了。但是,長大后,他明白了,“山”象征著重重艱難險阻。海象征著理想境界,要想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經千辛萬苦的。只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

作者王家新有著自己的理想,就是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人生理想。要想實現它,我們不可能“一步登天”,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磨難和坎坷。挫折是一股風,吹落了希望的花兒;挫折是一場暴雨,淋濕了我的夢想;挫折是電閃雷鳴,整得我們垂頭喪氣。

挫折是一座高山,看上去你可能會覺得艱難無比。但是,只要你勇敢無畏,毫不放棄地爬,等到頂峰時,你會發現,天空將是一片燦爛,理想將開出鮮艷的花朵。

就拿我來說吧!今天正好數學測試。我想:每問題,數學!我在班上可是頂呱呱呀1這回肯定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第一名非我莫屬了!

于是,我“嘩嘩”地做了起來。突然,出現了一道“攔路虎”,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啊!著道題整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一個鋼管,內直徑是1米,管壁厚1米,長6米,每立方米可賣60元,這根鋼管可賣多少元?”

我緊盯著這道題一動不動,仿佛整個人都置身于數學世界里,盡情地翱翔著、思考著。突然,我眼睛一亮,哎!對了!我一拍腦門,恍然大悟,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磨難是一所大學,怎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考驗, 怎能長成蒼天大樹。

有句名言說得好,“不經風雨,難成大樹,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難”

篇4

一、意蘊之一――單純的理想化的人生階段與殘酷的現實的人生階段的對撞

《在山的那邊》被詩人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又分為兩節。筆者以為第一部分詩人賦予了它現實生活中兩種人生階段的象征意蘊,它寫出了詩人帶著美好理想在現實生活艱難前行的感受。第一節寫到:“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我以為“小時候”這一表示時間的詞語,既實指詩人的童年,又象征了對世界和生活充滿美好理想的單純人生階段,而“海”就象征了人對世界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樣,第二節,有一個相對應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一天”,可以理解為詩人帶著單純而美好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碰撞而陣痛不已的人生階段,而“山”就是殘酷現實世界的象征。在這個階段,詩人用“鐵青”一次來形容面對的世界,感覺到了實現理想的艱難與茫遠――“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對理想產生了質疑:“媽媽,那個海呢?”在這樣的象征意蘊下,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兩種人生階段接軌的強烈對撞。

二、意蘊之二――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對抗

在現實世界,詩人對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產生了質疑:“媽媽,那個海呢?”。緊接著在第二部分提出了一個詞“信念”。詩人寫到:“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意味著面對現實生活,經過痛苦、懷疑、掙扎,詩人選擇了精神追求。在這部分,“海”不再僅是美好理想的象征,更是詩人不屈服于現實、永不放棄追求的頑強、執著的精神的象征。

在詩歌第二部分,現實世界被詩人弱化,縮小,精神世界被放大,清晰而美麗地突顯出來――在第一部分的現實世界里,它是“隱秘的夢想”,沒有色彩,沒有形狀,只是一份小小的朦朧的幻想,而在第二部分,詩人賦予了它感情、色彩、聲音:“為我喧騰”“雪白”“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精神世界完勝現實世界,詩人高呼:“人們啊,請相信――/……/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也就是說,詩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對抗:第一部分,現實世界大,精神世界渺小,詩人向往、痛苦、懷疑;第二部分,現實世界縮小,精神世界放大,詩人堅定、執著、自信。

三、意蘊之三――理想主義自身的脆弱與頑強成長的對比

對“理想主義”,《現代漢語規范詞典》這樣詮釋:“認為設想的事物與實際存在的事物更完美”。也就是說,理想主義者對世界的認知是建立在自己對世界的完美的想象上的,所以他們在現實世界會碰壁無數,本身潛藏著一種“脆弱性”。詩人在第一部分就刻畫了這樣的理想主義者:“我常伏在窗口癡想”,說明“我”對世界的認知是建立在想象上的;“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刻畫出了理想主義者在現實世界碰壁后的痛苦與失望,甚至懷疑自己的追求:“媽媽。那個海呢”。但詩人希望人們不要丟失理想主義,面對現實世界,懷揣著理想,應該頑強,決不放棄和屈服。詩人在《山那邊的海》一文中這樣表示:“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后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對同代人的這種了解,我在這首詩的后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后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峰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后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于是詩人創作了第二部分,為第一部分的“脆弱”塑造了理想主義者頑強的另一面:“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并運用想象描繪了一幅與第一部分的冰冷、沮喪形成鮮明對比的畫面:“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畫面明亮而美麗,令人充滿驚喜。詩人通過這種對比,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永不放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理想的海,信念的海,就會帶領我們的人生走到我們期盼的完美的境界。

篇5

南京的氣溫為啥這樣奇葩?網友可是立馬吐槽開啦!

愛吃肉骨頭:只要在南京呆過一段時間,以后到赤道不怕熱,到南極不怕冷。作為南京人,我感到很驕傲!

菜虎:中國天氣領導者南京,穿脫衣物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哦,你的南京。不,是你的南京。南京,你值得擁有。

執著的飛life:為什么說南京春如四季?因為早上出去地鐵吹暖氣,中午回來吹的是冷氣!剛才一刷新天氣軟件,好家伙,明天5℃~27℃!22℃的溫差啊有木有!讓我到底怎么穿啊!南京豈止是春如四季,簡直是24小時把一年的天氣都過了一遍啊!

南京唯一視界:前天我們穿著襯衫擼著袖,在遮陽傘下吃著冰淇淋還唱著歌;昨天我們頂著呼嘯的寒風沖刺在上班的路上,多少沒添衣服的人,在狂風下露出了猙獰的臉。致春如四季的南京,多大仇啊!

南海一帆懸:是夜,風甚急,氣溫驟降,日中尚如盛夏,入夜則似寒冬。蓋石城之春如四季之隨機。余客居于此已近三載,尚不能泰然處之,況新晉之諸生?余幼時,常慕石城,私以為,此地六朝之都,貫華夏之名,必有其超然之處。及至弱冠,終嘗所愿,萬里求學于此,鐘山錦繡,玄武漣漪,不負吾多年濡慕之情。然,夏,則酷暑難耐;冬,則嚴寒難挨。及至春,則如四季隨機,令人目不暇接,難以自持。余每自問,緣何六朝開國之君建都于此?時至今日,方才明了,蓋諸皇欲以此地天氣之無常錘煉其子嗣后裔性格之堅韌。今,石城仍以諸皇之禮待吾等,一如既往,春如四季,每念及此,余心甚慰。

笑哈哈:樓上的諸位,反應太大了吧?南京春天氣溫多變,難道是今年才有的事嗎?你翻翻前些年的報紙,每到這時候不都要炒作一下這個話題?

兩江總堵:確實是這樣的,老人常說的“二八月,亂穿衣”“三月三,凍得把眼翻”“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可是老輩兒“南京靈”一代代總結下來的生活經驗哦。

不太瘋狂的兔子:為什么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沒有人出來解釋一下嗎?

伊本新德:每年3月,太陽直射點會從南半球向北半球移動,北極的極夜地區逐步縮小,冷空氣勢力有所減弱。此時暖氣團乘機掌握大權,乘冷空氣休息時,拼命升溫。殊不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冷空氣余威殺到,根基不穩的暖氣團必敗。冷暖殊死搏斗是春季天氣特點,只是本次鬧大了。

jnspace302:現在的天氣不正常,多少也與人類肆意破壞大自然有關系。尤其在現在的中國,到處能看到、感受到環境被污染和被破壞。

kxl8275243:關注了一下3月上旬的各地天氣新聞,這種情況不算少見,造成氣溫如此反常的原因,主要還是由于近來北方冷空氣勢頭忽強忽弱造成的。天氣的突變并不少見,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反映了大氣環流也是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這也是天氣反常的主要原因。當然,正像樓上說的,現在的天氣不正常,與人類肆意破壞大自然有相當的關系。

篇6

于是,在年幼的時光里,山的那邊是有著無限美好的遠方,是充滿期待的一心想去看看的地方,是種在童心里不會凋謝的七彩的夢想。只等有一天,跳上一輛開往遠方的火車,就開始了去山那邊的美妙旅行。

及至漸漸長大,幻想的翅膀折斷在成長的風雨里,也就慢慢學會了現實的篤信:山的那邊其實還是山,也跟山的這邊一樣,春天有干凈的陽光和溫暖的花開,夏天里有年輕的男孩和女孩如櫻桃般青澀的愛情,秋天有白發蒼蒼的老人獨自坐在落日的黃昏里,冬天里有細碎的雪花落在玻璃窗外的安靜。日子一天天過去的時候,甚至不會再想起山的那邊,只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如孤傲的獅子般守著自己的領地自由馳騁。

直到有一天,身邊的朋友漸漸有人離開,趕很遠的路,到山的那邊去開創屬于自己的精彩,才又重新想到了山的那邊,才知道山的那邊依然是自己想去卻又被遺忘了的未曾到過的地方,而那些種在幼小心靈里的要到山那邊去看看的夢想,也已日漸枯萎在歲月的風里,變得遙不可及了。

于是,對那些遠走他鄉、奔赴山那邊的我的朋友們,我很羨慕你們的堅持和勇敢,而你們的離開,也成了烙在我生命中的長久的掛念。

很慶幸你們有的人去到了那邊后又回來,依然親切的陪在我的身邊,跟我一起分享你們在山那邊看到的美麗的風景和一路行來的精彩。當我細細聆聽著這些有關山那邊的話語的時候,心里仿佛激蕩起和煦的春風,那些多年深埋在童心里的關于山那邊的夢想,又紛紛破土冒芽,開出明亮的花兒來。我要用這些花兒,再次美麗我逐漸平淡的生活。

也很傷感你們有的人一去就再沒回來,成了打在我記憶里的一個死死的結,糾纏在想念里怎么也解不開。午夜夢回的時候,我想念你們,想念你們親切的臉龐,想念曾經你們在身邊的那些美好的日子。不知道你們在山的那邊找到自己的幸福和精彩沒有?我想告訴你們,我想你們了,你們回來看看我,好嗎?

終于知道,隱居沙漠的歐陽風為什么會說這樣的話了,他說,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想到山的那邊去看看,等真翻過山,到了那邊,才知道其實也沒什么,回頭看看,感覺還是這邊好。

可是,你們已經遠去得不再回來了。山的這邊,每年桃花開的時候,那個叫黃藥師的人依然會收到一壇名為“醉生夢死”的酒。多年以后,他知道世上根本沒有這樣的酒,“醉生夢死”不過是她同他開的一個玩笑。我們以為永遠不會忘記的那些人和事,就在我們的念念不忘里被我們忘記了。

起風的時候,看著山的那邊,眼睛里有清澈的憂傷逆流成河。我總是站在干凈的陽光里,看一樹一樹的花開,然后日復一日的懷念那些去了山的那邊不再回來的讓我牽掛的人。

篇7

是一座高大的山。

在山的那邊是河,

是一條清澈的河。

山象征著長壽,

水象征著快樂。

山圍繞著河,

河環抱著山。

山是永不動搖的父親,

河是永遠前進的母親。

我則是在山與河

之間的小鳥,

每天在山與河

之間飛翔。

我永遠快樂!

篇8

父子倆便起了床,父親用麻利的手腳,戴上斗笠,荷上鋤頭,“吱———”地打開門,走去。兒子的動作顯得嫩生了許多。摸下床,掬了一捧清水,清醒了自己,水缸中一圈一圈漾著他惺忪的睡眼。然后拎起灶上昨夜整好的干糧,朝著渺茫的晨霧中那個略有些佝僂的身影奔去……

這是一方好美的水土。是啊,來這里拍照旅游的人都這么說。綠水環抱著青山,相環相繞,相廝相守,美了這里的風景,也美了這里的人。只是光著腳的兒子不懂,為何如此迷人的風景,留不住那張記憶深處母親模糊的臉,讓爹和自己成日守著那塊巴掌大的地,還讓自己光著腳丫子滿山溜。只是這些疑問,似乎都沒有個清晰的答案,兒子疑惑,山水也疑惑了。

那塊巴掌大的地,便是當地人稱作“壩子”的山間小盆地。不大,卻隱著兒子童年所有的歡娛,鋤草、澆水、施肥,甚至是看著太陽從山的那邊落下。而此刻,兒子和父親正躬著背,勞作。

兒子累了,直起腰來。“爹,俺還得在這里多久?”

父親一怔,“說啥?伢子。”

“爹,俺老師說讓俺回學校上課……”父親沒回話,雙眉稍稍蹙了一下。

“爹,老師說了,上了學,有了學問,就能出山。山的那邊可大了!老師說出了山,就能讓視野變大———”

“啥,‘視野’不‘視野’的?俺只懂種地!”

兒子不還嘴了。他懂爹的脾氣。只是他用稚嫩的眼,瞅了瞅銀霧彌漫的青山,又低下頭勞作。

而爹也納悶了。“山的那邊,真有‘視野’么?說不準有,要不他媽為啥死活不肯回來?———不想咯,不想咯。”

正午,山霧便揭開了面紗,山才筆挺地屹于水中,父子倆歇下來,坐在田埂上。父親黝黑的臉上沾滿汗水,手一抹,便又沾上些泥的芳香。

兒子又呆了,望著山的那邊。

“伢子,又怔!快吃,干活。”兒子收回眼神,有些失落。于是,又是勞作。

紅日西薄。天際再次被染紅,不過,是金燦燦的,烘得兒子的心暖暖的。

兒子瞇縫起眼,似乎在眺望著什么,臉頰紅彤彤的,又有話要說,“爹,瞧!”

爹也直起身子。

“爹,看。太陽落到山的那邊去了。那里肯定遍地都是金子。太陽也喜歡那邊。”

爹倏然有了欲哭的念頭。是呀!說不準伢子出了山,能找回他娘呢!想到這里,心里不禁幻想出他娘回來的情景,心里也就暖了。

“伢子,上學去吧!爹許了。”兒子臉上真的暖了。他能回學校了,能有“視野”了。

篇9

電影《東邪西毒》中,面對一望無際的荒漠,歐陽鋒對洪七說,山的那邊,其實還是山。那么,誰又知道天的那邊會是什么,會有什么?

不可否認的是,主角許曉萌和江可可對支教并沒有抱有什么崇高的目標。對許曉萌來說,這只是掙脫父母對自己的約束,肯定自己的過程;而對江可可來說這更只是為贏得愛情而參與的一場游戲。可是,當鄉村的景色不再能打動他們,地方的風俗不再新鮮,甚至連愛情也不能成為在這簡陋的地方生活下去的理由,江可可選擇提前離開,而許曉萌卻繼續留下。沒有對錯,也沒有判斷的標準,只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同而已。天的那邊從來就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也不是憑著一股熱情,一時沖動,或者任何不純粹的目的而能輕易達到的。

江可可回到城市,回到原來的生活,而破落選擇獻出生命,許曉萌在得知破羅因公殉職,毅然拋卻霓虹閃爍的生活來到水咕嚕小學,沒有贊美言辭,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過多的后續她為學生多么的盡心效力,有的只是她來了,帶著他要的照片,繼承了他未完成的事業,也許又是一輩子。熱情冷卻,雜質褪去,然后你到達那邊的天,你會忽然發覺自己已經融入天地之間,身上沒有任何雜念,只是帶著一顆純凈的心,angel”s heart。

篇10

小蕓就是山這邊的女孩,山這邊是一個貧苦的小山溝;而山那邊是一個繁華的城市。

小蕓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女孩,她十歲了,沒有念過書,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她有3個哥哥,1個姐姐,2個弟弟。在那個貧苦的小山溝,哪戶人家要是生了3個女兒,那3個女娃就是克星,會讓家里的人都死絕。娘生了姐姐與她后,在也不敢生了,怕呀!

村里人都有個習俗,女孩子不能上學,不能出去,反正都是幫別人養。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孩家只能在家學秀針,秀紙,縫縫補補。

小蕓做夢都想上學,識字。哥哥都上中學了,弟弟上小學。就是小蕓與姐姐小茹沒有上過學。奇怪的是,小蕓與哥哥姐姐的關系很好,只有弟弟,弟弟叫小航,弟弟跟哥哥姐姐的關系很差。爺爺最疼的人是小航。飯桌上,小蕓與姐姐小茹從來都不敢上桌子吃飯,因為是女娃子,女娃子不能吃肉,只有家中的男娃才能吃。

大哥小劍一個星期才回來,有時候,爹不讓大哥回家,因為從縣城到趙家村坐車要2毛錢的,可走路吧,將近100里路,娘、爹和爺爺心疼啊!所以,爹說,哥不許一個星期就回家,最進也要1個月回來一次,還有二哥小新,在縣城讀初一,爺爺規定了,二哥一個月回來一次,一個月的生活費5元錢。

小蕓是一個女孩子,村里規定了,女娃子不能讀書,小蕓多么想識字呀。娘、爹和爺爺,都不許小蕓和小茹讀書,女娃子讀啥子書呀!

村里的小學就是倆茅草,學校里只有男娃,沒有一個女娃。聽大哥小劍說,山那邊的女娃子呀,都讀書,不像我們這里。讀書就是力量。小蕓多么羨慕山那邊的孩子呀,都能念書,要是她是山那邊的孩子該多好呀

可是,娘不許她念書,尤其是爺爺,女娃子念啥子書呀。哥哥、弟弟生日的時候,娘都會選些禮物,啥新書包呀、新文具盒呀、或者1根棒棒糖、還有2個雞蛋。要知道,在小蕓與姐姐的記憶里,她連糖是啥味兒都不曉得。她生日的生活,娘可能都忘了,偶爾,娘會給她2個雞蛋。

小蕓想念書,娘可不讓,又一次,娘還給小蕓扇了倆耳巴子。小蕓哭了,她多么羨慕山那邊的娃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