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馬范文

時間:2023-04-03 14:55: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木牛流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曾利用木牛流馬解了蜀軍的斷糧之危。我問講解員:“《三國演義》里面描寫的木牛流馬和這個模型一樣嗎?我以前看過一些資料說木牛流馬是獨輪車,但這個模型是沒有輪子的,只有四條腿。它為什么和資料描述不一樣?” 講解員回答道:“雖有文字記載,但實物無存,于是后代復原木牛流馬,也產生了不同版本。其一,木牛流馬是裝有四輪或獨輪的運輸工具;其二,木牛流馬是以四叉行走的機械;其三,馬是水路兩用的運輸工具,流馬裝有密封的浮筒,可在水中漂流,因而被稱為‘流馬’;其四,木牛流馬是借助索道滑行的滑車,其依據是滑車至今可見于云貴山區。”

“復原的木牛流馬有這么多版本,到底哪個更有說服力呢?”我又把問題給了講解員。“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我們館內的復原模型是按照‘四腿機械說’來制造的,你提到的‘獨輪說’大家也比較認同。這兩種說法都有依據,你可以查查資料,或許能解開疑惑。”聽了講解員的建議,回校后我便查起了資料。

我贊成獨輪說

為了揭開我國這個古代科技之謎,我看到《中國機械報》曾經開展了關于木牛流馬的大討論,專家們主要提出了四種學說:獨輪車說、雙輪車說、四輪車說、四腿機械說。獨輪車說是指一個輪子滾動帶動車向前行駛,雙輪車說認為木牛流馬有兩個輪子,四輪車說則認為有四個輪子,而四腿機械說認為木牛流馬沒有輪子,由四叉行走,可跨越障礙物的機械。持四腿機械說和獨輪車說的人較多。

《諸葛亮集》有專章介紹制作木牛流馬的方法,有結構、尺寸,明確介紹“人行六尺,牛行四步”。通過“四步”可以看出木牛流馬行走不是依靠輪子,而是靠腿前行。

古往今來,運輸工具層出不窮,但是萬變不離“輪”,車輪滾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運輸效率,但是必須修有平整的馬路來支撐,它不能跳躍障礙物,也不能跨越溝溝坎坎,而四腿動物卻能輕易跳過溝坎和各種障礙物。看來“四腿機械”是一個全新的思路,擺脫了輪子運輸的固定方式,而采用四腿動物跳躍來通過不平坦道路,古老神奇的木牛流馬正是這種思路的產物。

館里的木牛流馬模型以四肢代替車輪,它利用連桿傳動原理,用手上下搖動栓在木牛流馬嘴上的駕桿,它的兩只前腿就能向前作同步或異步移動,其頭、尾也隨之晃動,而且膝關節均能彎曲,遠望就像真的牛、馬在行走,特別成功的是其舌頭作為整個工具的開關(舌頭向上啟動,向下則關閉)。這個舌頭開關的作用讓我想到《三國演義》的情節,諸葛亮吩咐下屬,將木牛流馬口內舌頭扭轉,牛馬就不能行動,我們便丟棄木牛流馬離開。背后魏兵趕到,牽拽不動,扛抬不去,我們再派兵去,將牛馬舌扭過來,長驅大行,魏兵一定覺得奇怪。后來諸葛亮還吩咐下屬扮成鬼神去拖木牛流馬,魏軍更加驚慌便棄木牛流馬而逃了。館內的復原模型就是按照這段原文描述研究制造的。

雖然四腿機械說符合歷史記載,但還是有很多人不贊同,而認同獨輪車說。獨輪車說是著名機械專家劉仙洲教授領銜提出的。他認為木牛流馬因功能而定型,它是在棧道上由人操縱的運輸機械,人操縱獨輪車也比較容易。諸葛亮是為了解決前線用糧的問題,它應有機械的優勢,要比普通的運輸工具省力。因為要大量生產才能完成軍隊運糧的需要,所以它的制作工藝不能復雜,技術難點不高,這樣才能由幾十人或者上百人來制作。作為被大批量使用的機械,操縱的人應該一學就會,這樣才能被大多數人使用,所以它應用起來應該不難。

看過大量專家學者的研究分析和歷史記載,我比較贊同獨輪車說。北宋的陳師道有一段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小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宋代高承寫的《事物紀原》中也有記載:“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獨推”即“獨自一個人推動”,“小車之有前轅者”即“只有前輪的小車”,可以推斷出是獨輪車,只有一個人推獨輪車才能前進自如,靈活變化。再因它的制作以功能為主,諸葛亮的本意是做個適合在棧道上運輸的機械。有專家專程考察過北川棧道,發現起起伏伏,寬不過五六尺,當兩輛獨輪車相遇時可以勉強通過,所以獨輪車占道面積不大,比較合理。另外,當年諸葛亮統率十萬大軍,需要幾千輛木牛流馬才能“載一歲之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一歲之糧”有多少呢?據《居延漢簡釋文》卷二載:漢代大約每人每月食糧為大石一石八斗。漢代一石約為今30斤,所以“一歲之糧”約為今648斤,這就是木牛載重量的相對數字,所以推車子會比較省力而且效率高。

木牛流馬是兩物嗎?

木牛流馬最早的記載見于《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A交戰,射殺A。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根據這段文獻記載,也有人認為木牛流馬是兩種運輸工具――木牛和流馬。

他們認為,在《三國志》中談到木牛和流馬有幾個地方,一是《后主傳》中“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諸葛亮傳》中“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二是《后主傳》中“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諸葛亮傳》中“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這里陳壽在一事兩敘中對木牛和流馬毫不混淆,分別記述,所以木牛流馬不是同一物。另外,陳壽評價諸葛亮時說:“木牛流馬,兼出其意。”一個“兼”字也說明木牛流馬的關系是并列的。

這些人還認為,在《作木牛法》和《作流馬法》對木牛流馬分別說明,也可以證明木牛流馬是兩種東西。木牛首次在戰爭中使用是在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但木牛速度太慢,編隊行進每天只走了二十多里路,無法解決軍糧轉運問題。退兵后,諸葛亮決定改進木牛。第二年,終于將木牛改進為運力更大的流馬。

查閱資料后我發現,文獻中對木牛的描述側重功能與形態,對流馬側重的是尺寸。綜合文獻,“木牛”“一腳四足”,“流馬”“前后四腳”,所以“木牛”與“流馬”是兩種不同的運載工具是有道理的。“木牛”“流馬”應該是由一個人設計然后推廣使用的兩種運輸工具,用途都是運糧,工作原理一脈相承,但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結構更合理。二者載重不一樣,“木牛”“載一歲糧”,“流馬”裝兩個“二斛三斗”,它們都應是一種省力運載機械。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征――牛角,加之行進速度如牛之慢而無馬之快,可以認為原始設計為木牛,后來才稱為流馬。

篇2

一位叫金鋒的老人,憑著《三國演義》中對木牛流馬百余字的描述,做了一個“木牛流馬”雛形,并和黑龍江莊河步云山溫泉簽下協議,成立了“木牛流馬”俱樂部,制造各種大小、樣式不一的木牛流馬。其中最大的一個木“木牛流馬”500余斤,外型和古籍中“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于腹……”的記載非常相似。據了解,游客可以在該俱樂部親身體驗諸葛亮木牛流馬的神奇。

村民鑿洞挖寶16年

十幾年前,一位家住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的農民馬清榮,做了一個夢,夢見離家20多公里的大姚縣趙家店鄉馬鞍山里藏有“寶”,1990年十月十五(農歷)開始,馬清榮在山上搭起窩棚,除吃飯睡覺,開始鑿洞挖寶,持續了16年。現在,他已經打下洞穴500米,仍沒找到寶藏,他發誓要將洞一直打下去,直到找到“寶”物為止,他的“愚公”精神感動了周圍的村民。村民主動給他送來糧食和蔬菜,還有一位老板出資為他接通了水管。

品牌雞糞

山東省高唐縣高唐鎮付堂村的陳玉國經常到各地養雞場收購雞糞,然后加工裝袋運往縣農資市場銷售,讓雞糞成了暢銷品。

近年來,當地的養雞業發展迅猛,許多有頭腦的農民,瞅準了農家肥這個市場,做起了買賣雞糞的生意。他們組織人員到各村養雞場收購雞糞,經過加工,成為易存放、易吸收的成品再銷往各地,有的還為自己的“產品”注冊了商標。現在,該縣農資市場搞雞糞生意的就有七八家、與化肥唱起了對臺戲。

廁所賣了“寶馬價”

繼去年4月成都金沙車站廁所經營權拍出40萬元的天價后,火車北站旁的一個88平方米的公廁再以58萬元的“寶馬價”落槌。據悉,之前該廁所一年的承包價格僅為16萬元。

業內人士估計,以58萬元一年的價格計算,公廁加商鋪一天的營業收入只要達到1590元就能保本,盈利情況估計也可觀。

寵物家教收入上萬

“訓練狗狗不咬人、不亂叫還值得花錢,但要讓它學會站立、握手這些額外‘技能’,就完全沒有必要。”……最近,專為寵物做上門“家教”的行業悄然現身滬上,作為一個新鮮行當,引起了不少寵物主人的議論。據了解,寵物“家教”提供的服務主要分為三大類:基礎家教、進階家教以及高級家教,收費標準從數千元到上萬元不等。

辦公室成寵物樂園

位于上海法華鎮路的一家雜志社,員工上班帶來的寵物數量幾乎與員工人數接近,雜志社里時常發生貓狗鳥之間的“寵物大戰”。原來,該雜志社老板是個“狂熱”的寵物愛好者,受到老板收養流浪貓以及愛養小動物的影響,員工們也都開始盛行帶寵物上班,使辦公室變成了寵物樂園,給辦公室嚴肅的環境增添了很多活力和熱情。專家認為,這種辦公室爭養寵物的現象,是將企業文化等同于“老板文化”的一個典型。

南京涌現“炒玉族”

由于投資翡翠能大幅升值,南京已悄然涌現一批“炒玉族”。一王姓女士在新街口通靈翠鉆一次竟狂購了7.5萬元的翡翠手鐲,經銷售人員介紹,該女士不是用于自己佩戴,其主要是看中了一些翡翠一年50%以上的增值空間。據通靈翠鉆人士表示,翡翠之所以成為升值品、投資品,主要在于其稀缺性。

古法造紙年收入20萬

貴州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古法造紙作坊是當今保存完好的造紙“活化石”,該村200多戶人家中,從事造紙業紙生產的就有40多戶,至今保留著原始的家庭作坊和全部手工制作的生產方式,工藝世代相傳。

該村的造紙藝人王興武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研制生產出的原生態的鮮花草紙獨具特色,造型美麗自然,栩栩如生,紙張長期不變色,原生態無污染,深受客戶歡迎,產品遠銷我國香港、深圳、廈門等地,出口美國、法國以及東南亞等,僅此一項年純收入可達20余萬元。

老外菜市場賣洋豬肉

“賣肉,賣肉,加拿大豬肉!”7月10日,在重慶學田灣農貿市場里,一位加拿大老外的豬肉鋪開張了,不過他賣的加拿大冷鮮肉價格比相鄰攤販貴得多,最貴的排骨每斤20塊錢,比本地排骨貴一倍;精瘦肉13塊8一斤,最便宜的保肋肉也是6塊錢一斤,比市價貴30%%。

遺憾的是,加拿大的“洋豬兒”并未能在市場上立住腳,開業僅一天,就選擇了關門。

篇3

大竹縣勝利街小學五年級陳星穎

前不久,我看了《三國演義》,由衷地敬佩諸葛亮。什么取二川、排八陣、燒新野、六出祁山、七擒孟獲、草船借箭,還有諸多小計,使我看得津津有味。

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人,這是我崇敬他的原因之一。記得諸葛亮用火燒赤壁的計策,將曹操整得焦頭爛額,只得敗走華容道。讀到這個典型的戰例的時候,我不禁連聲叫好。諸葛亮草船借箭,更是讓魯肅佩服得五體投地,周瑜也自嘆不如。

諸葛亮還善于用人。他那次讓張飛去挑戰馬超,又用計說服了馬超。這是他用人的高明之處啊!

諸葛亮還是一位發明家,發明了“木牛流馬”建了奇功。他不但用木牛流馬從劍閣運糧直抵祁山大寨,供給蜀軍,而且還用計截獲魏軍萬余石糧食,千匹木牛流馬。魏軍不僅丟了糧草還損兵折將,士氣大減。

在這里,我要向諸葛亮提出一點建議。諸葛亮在第五次出祁山時,都快要打敗魏軍了,可那劉禪卻宣布收兵。我覺得諸葛亮可以不聽劉禪的話,而應該繼續攻打魏軍,這樣即打敗了魏軍,又能將功折罪,豈不兩全其美嗎?

我還有幾個問題弄不明白,一直在我的腦海里飄來飄去,就是諸葛亮在用“空城計”的時候,不怕司馬懿真的攻進城來嗎?諸葛亮那么多的錦囊妙計從何而來?諸葛亮也忒神了吧!

篇4

1、孔明是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2、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諸葛亮,字孔明,徐州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后,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后于蜀漢建興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歲。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在五丈原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在五丈原逝世。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政治: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

經濟: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

軍事:改良連弩,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1、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

2、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后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稱。東晉桓溫追封為武興王。

3、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塑造了許許多多的英雄豪杰,使我百看不厭。

諸葛亮是最令我絕對欣賞的英雄。諸葛亮字孔明,有勇有謀,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他出山輔助劉備打下江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忠心護主,受劉備托孤后七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七擒孟獲,巧布八陣圖……無不使人拍手叫絕,草船借箭更加顯示了他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卓越才能。諸葛亮還是一個發明家,他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他的聰明才智無人能及,這與他在隆中的勤奮學習,積累是分不開的。他打開了知識的寶庫,把理想變成了現實。

諸葛亮為蜀國的統一大業,勵精圖治,殫精竭慮。多么讓人敬佩!

身長八尺,面如冠王,頭戴綸巾,身披鶴氅。諸葛亮不僅外貌美,更有內在的修養與氣質。《空城計》面對十五萬魏軍,他鎮定自若,臨危不懼,坐在城樓上撫琴,琴韻絲毫不亂。把優秀的司馬懿都騙過了,不敢輕易進城。他娶妻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為笑話:“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這更加充分的說明了諸葛亮重才,重德,不重貌。

諸葛亮的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今后,在學習上我要向諸葛亮一樣,多讀書,多積累。用全新的自己迎接美好的未來。

篇10

關鍵詞:諸葛亮;治軍;將帥;軍紀嚴明;德才兼備

諸葛亮是我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歷來倍受人們的尊崇和敬仰。在他20多年的戎馬生涯和軍事實踐中他學習和借鑒了先賢的治軍經驗,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當時戰爭形勢的客觀情況,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整的治軍方略。他把“存國家安社稷”(1)作為治軍的目的。認為“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于所任之將也”.主張“治軍不可以不從內,治軍以武為計”。(2)要求對將士“教之以禮儀,誨之以忠信”(3)的同時,“戒之以典型,威之以賞罰”。嚴格選擇德才兼備,素質過硬的將帥。他以身作則,軍紀嚴明,愛護將才,珍惜人才,發明木牛流馬和作戰器械、改進軍械,完善八陣圖。為蜀漢的軍事建設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和智慧。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 諸葛亮以“存國家安社稷”為治軍之目的

作為政治家兼軍事家的諸葛亮,他并不以單純的軍事觀點來治軍,他以政治家輔政的眼光來看待軍隊與國家的關系。明確指出國家的安危決定于軍隊的強弱。他把治軍作為治理蜀漢的重要內容。認為治軍的目的是為了“存國家安社稷”。只有建立一支軍事上過硬的隊伍,才能使蜀漢江山的安穩和壯大得以有效的保障,成就霸業,恢復漢室才有望實現。而蜀國幅員小,人口少,國力有限,兵源不足,建立一支高素質,強戰斗力的精銳部隊則極其重要。

2 諸葛亮以“治軍不可以不從內,治軍以武為計”作為治軍的宗旨

諸葛亮認為治軍必須從軍隊內部建設上下功夫。既要重視兵將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培養兵將的優秀品質,同時要加強軍事訓練,提高他們的作戰能力。為此,諸葛亮采取了兩條措施:一要重教化,二要重習練。重教化就是對兵將進行“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的宣傳教育,并用適當的法規約束他們的行為,把兵將的思想教育和部隊的軍事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他摒棄了“商鞅長于理法而不可以從教化”(4)的弊病,推崇孔子“不教而戰,是謂棄之”(5)的治軍理念。主張對兵將進行“教之以禮儀,誨之以忠信”的同時,還要“戒之以典型,威之以賞罰”。他專門寫了《論斬斷》的教令,其中指出了不從教令的七法:“輕、慢、盜、欺、背、亂、誤軍”等,違犯這七種禁令者都要處斬。他把“三綱五常”的儒家道德觀念和不從教令之法一并貫徹到每一個兵將的心中,要求兵將要樹立道德的大義為國家建功立業。重習練就是加強軍隊的軍事訓練。他說“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只有不間斷的加強軍事訓練,練就一身過硬的軍事本領,提高兵將的實戰能力,才能在戰爭中處于不敗之際。

3 諸葛亮把選拔和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將領作為治軍的核心

“國以軍為輔,……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于所任之將也”。即軍隊的強弱決定于將帥的才能。他認為“夫將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6)“夫將者,人命之所懸也,成敗之所系也,福禍之所倚也”(7)。將帥是國家的棟梁,是英明杰出之人才。不僅肩負著無數士兵的生死、戰爭成敗的責任,而且也身擔國家存亡的責任。將帥如果選擇得當,軍隊就會強大,國家安全就有保障,反之國家就處于危難之中。

那么,諸葛亮是如何選擇將帥的呢?德才兼備,選賢任能。他首先指出將帥具備“德”的重要性。他對德的標準當首推“忠”。“人之忠也,猶魚有源。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兇。故良將守之,志立而名揚”(8).即是說,忠是為人之本,守忠是良將立志揚名之基。他在《將苑?將志》中提到“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以身殉國,一意而已”。且要求將帥“貴之而不驕,委之而不專,扶之而不隱,免之而不懼。故良將之功也,猶璧之不污”(9);“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10)。“良將之為政也,使人擇之,不自舉;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飾,妄譽者不能進也”(11)等。諸葛亮對將帥強調以德為主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其軍事素質和作戰指揮才能。他要求一個優秀的將帥應該是能“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御之備,強征戰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12)。只有做到這些,才可以“出軍任將,張擒敵之勢”,否則,“若將無思慮,士無士氣,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他指出“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后乃行其事”(13),且“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14)。諸葛亮還根據“將之器”將將帥分為六類,即“十夫、百夫、千夫、萬人、十萬人、天下之將”。這六類將帥,不僅要擁有才能,而且要具有德能。如萬人之將要具備善于體察部屬苦勞饑寒的仁德等。此外,諸葛亮還根據大將在戰場上的表現將他們分為三個等級。將“圖難于易,為大于細,先動后用,刑于無刑”的將帥列為上等,將“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的將帥列為中等,將“身中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的將帥列為下等(15)。如此分類將帥,對將帥的才能要求是極高的。

諸葛亮對將帥嚴格要求和選拔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將士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氣氛的和諧。并善于培養和愛護軍隊內部的骨干分子和中堅力量。他說“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后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功之。將若能此,所向必捷矣。”(16).在如何激勵將士方面,諸葛亮有獨到的見解,他說“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17)。諸葛亮從物質、精神等方面對士卒無微不至的關懷,這是他治軍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他還要求將帥“中察人事”、“察眾之心”、知“人之心腹”(18)。就是為了把握士卒的心理狀態,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為此,諸葛亮在《人和篇》中指出:“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自戰矣。若使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勝于匹夫,況眾人乎。”所以諸葛亮堅決反對軍隊內部步調不一,拉幫結派,互相傾軋。他認為一個好的將領對部下要“知有所甚愛,知有所不足愛”,要“以其所不足愛者養其所甚愛者”。“士之不能皆銳,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固也。”(19)。“夫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戰者為爪牙”(20)。這反映出治軍之細。正是諸葛亮這種不拘于死板模式的機械要求,衡量千軍萬馬,加上調度有方,打起仗來收到了“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的效果。

4 諸葛亮把“以法治軍”作為治軍的根本保障。

諸葛亮借鑒古代軍事家的治軍經驗,推崇“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的治軍理念,為完成統一大業,興復漢室,他根據當時天下三分的形勢,特別強調以法治軍。他“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罰刑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賞不可妄施,罰不可妄加,賞虛則勞臣怒,罰妄加則直士恨”(21)。他把賞罰的原因和利害關系談的十分透徹。他常以“吾心似秤,不能為人做輕重”為執法信條,公正無私。如諸葛亮斬馬謖、獎王平,貶李嚴都是他公正執法的表現。馬謖在臨刑前對諸葛亮的處罰毫無怨言,李嚴在流放后聽到諸葛亮去世后的消息,感念至深,發病而死。難怪晉人袁準著文立論:“刑法嚴而國人悅服,用人盡力而下不怨”(22),這確實是對諸葛亮理政治軍,執法嚴明給予的高度評價。

正是由于諸葛亮以身作責,心平如秤,賞罰嚴明,教習結合,對將士能夠從各個方面嚴格要求,因而他治軍和治國一樣,成效顯著。戰爭的實踐也證明了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軍隊,不失為一支部伍整齊、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勁旅。在奪取漢中之戰中,親臨前線指揮的法正通過與曹操的較量,就向劉備說,魏國將帥“才略,不勝國之將帥”(23)。直到蜀亡,郭頌在《世語》中還稱贊“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24)。因此袁準記載諸葛亮的治軍成效時說“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上如山,M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25),足見諸葛亮治軍法紀森嚴,軍風整肅。

5 發明、改進軍械和運輸工具,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了八陣圖。

諸葛亮十分重視軍械的改進和發明。他發明并監制的“五折鋼鎧十折矛”、“優質斧”削鐵如泥的“神刀”銳利的“鐵(銅)蒺藜”(俗稱“扎馬丁”)等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他“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26)。諸葛亮當時改進的連弩,被稱為“元戎,”說是“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由于增大了發射力,又號為“摧山弩”,在當時是殺傷力很大的勁弩。諸葛亮在北伐期間為解決糧草運送的困難,還專門發明了一種很特別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大大的節省了人力物力。另外,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