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范文

時間:2023-03-21 01:2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岳陽樓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段時間的舟車勞累后,終于望見了岳陽樓的冰山一角,這讓在車上的我們越發按捺不住想去揭開神秘岳陽樓之面紗。于是,下了車,在導游一番囑咐下,我們踏上了游覽岳陽樓的路途。一進景區,一道頗為刺眼的陽光迎面襲來,不經意的一望去,哇!夕陽沐浴下的洞庭湖一碧萬頃,遠處山島隱約,看了不大一會兒,才發覺自己早已被甩在人群之后,便不再留意,徑直走去。一路上,岳陽樓各朝代的建筑結構之縮影以及各朝各代的名人墨寶紛紛看過,觸摸著名家墨寶,一股岳陽樓古色古香的書韻詩韻氣息便卷入鼻中,才覺前方路似乎太遠,真想一步就登上那神秘的岳陽樓!

就這樣,我們的步伐又加快了,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頗負盛名的岳陽樓下。已走到岳陽樓下豈有不上樓之道理?登上二層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朝書法大師張照所書寫的《岳陽樓記》,其字融入了歐陽修筆法的勁峭嚴正,虞世南字形婉雅秀逸,還有褚遂良字體的疏瘦勁練,集大家之所長,堪稱書法一絕。許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稱奇一番后,禁不住誦讀起來:“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岳陽樓之所以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看來和范仲淹的千古之名記《岳陽樓記》不無關系。誠如《岳陽樓記》開篇所述洞庭勝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此等壯景,才是名副其實的巴陵之絕啊!站在岳陽樓之上,憑欄極目,向西從南望,洞庭湖大橋煙波浩渺,遠嵌天際;向西從北望,洞庭湖大橋如長虹飲澗,坐落天邊;令人產生那長江氣吞山河萬里之勢;向西凝目,湖心君山孤島在萬頃碧波中蕩漾,勝似蓬萊仙境。不知有哪位大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江漢間多瓊臺杰閣,而岳陽為最。”欲比滕王閣一眺西山,黃鶴樓擬一漢陽之樹,而岳陽樓呢?湖天一色,一碧萬頃;山岳潛形,商旅駐足;萬千氣象,大觀天成。令人“心曠神怡,榮辱偕忘”,幾乎如臨世外。難怪唐人李白詩云:“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我則看來,還不如“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說起岳陽樓,李白是脫不了干系的。話說唐乾元二年春,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轉途岳陽登此樓,興奮之情溢出言表,吟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因故得名“岳陽樓”。

岳陽樓名始李白,讓岳陽樓久負盛名的卻是北宋兩位重臣范仲淹和滕子京。家境貧如糟粕的范仲淹從小立下“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在參加政治時事時,抨擊時弊,抵御西夏,數次向朝廷舉薦德才兼備的大臣滕子京,滕子京從統帥千軍萬馬的節度使貶知岳陽,又通過重修岳陽樓震驚了朝野,而滕子京又深知文以樓名,樓以文傳的道理。盡管李唐以來,以岳陽樓為題的詩賦極多,卻大都“平淡無奇”因此他以時任岳陽郡守之職,親作“求記”長書,懇請摯友范仲淹撰寫岳陽樓記。大概是效仿了洪州都督重陽盛宴引出王勃《騰王閣序》之千古名篇,就這樣,歷史上又一駭世宏文《岳陽樓記》問世,由此岳陽樓名聲大噪,千古不衰,屢毀屢修,心想著,倘若沒有文人出自內心熱愛贊頌江山,景再怎么秀麗,也缺乏藝術底蘊,更別再談有什么旅游價值了。再說來,這樓中囊括詩圣遺篇,偉人筆墨,天下名樓,三者互給補足,融為一體,真可謂是相得益彰。從整體上看,有如錦上添花,妙哉妙哉!

篇2

——題記

一個大好的晴天,我與同學歡暢游玩在千古名樓之中,妙哉!

一段時間的舟車勞累后,終于望見了岳陽樓的冰山一角,這讓在車上的我們越發按捺不住想去揭開神秘岳陽樓之面紗。于是,下了車,在導游一番囑咐下,我們踏上了游覽岳陽樓的路途。一進景區,一道頗為刺眼的陽光迎面襲來,不經意的一望去,哇!夕陽沐浴下的洞庭湖一碧萬頃,遠處山島隱約,看了不大一會兒,才發覺自己早已被甩在人群之后,便不再留意,徑直走去。一路上,岳陽樓各朝代的建筑結構之縮影以及各朝各代的名人墨寶紛紛看過,觸摸著名家墨寶,一股岳陽樓古色古香的書韻詩韻氣息便卷入鼻中,才覺前方路似乎太遠,真想一步就登上那神秘的岳陽樓!

就這樣,我們的步伐又加快了,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頗負盛名的岳陽樓下。已走到岳陽樓下豈有不上樓之道理?登上二層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朝書法大師張照所書寫的《岳陽樓記》,其字融入了歐陽修筆法的勁峭嚴正,虞世南字形婉雅秀逸,還有褚遂良字體的疏瘦勁練,集大家之所長,堪稱書法一絕。許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稱奇一番后,禁不住誦讀起來:“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岳陽樓之所以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看來和范仲淹的千古之名記《岳陽樓記》不無關系。誠如《岳陽樓記》開篇所述洞庭勝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此等壯景,才是名副其實的巴陵之絕啊!站在岳陽樓之上,憑欄極目,向西從南望,洞庭湖大橋煙波浩渺,遠嵌天際;向西從北望,洞庭湖大橋如長虹飲澗,坐落天邊;令人產生那長江氣吞山河萬里之勢;向西凝目,湖心君山孤島在萬頃碧波中蕩漾,勝似蓬萊仙境。不知有哪位大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江漢間多瓊臺杰閣,而岳陽為最。”欲比滕王閣一眺西山,黃鶴樓擬一漢陽之樹,而岳陽樓呢?湖天一色,一碧萬頃;山岳潛形,商旅駐足;萬千氣象,大觀天成。令人“心曠神怡,榮辱偕忘”,幾乎如臨世外。難怪唐人李白詩云:“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我則看來,還不如“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說起岳陽樓,李白是脫不了干系的。話說唐乾元二年春,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轉途岳陽登此樓,興奮之情溢出言表,吟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因故得名“岳陽樓”。

岳陽樓名始李白,讓岳陽樓久負盛名的卻是北宋兩位重臣范仲淹和滕子京。家境貧如糟粕的范仲淹從小立下“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在參加政治時事時,抨擊時弊,抵御西夏,數次向朝廷舉薦德才兼備的大臣滕子京,滕子京從統帥千軍萬馬的節度使貶知岳陽,又通過重修岳陽樓震驚了朝野,而滕子京又深知文以樓名,樓以文傳的道理。盡管李唐以來,以岳陽樓為題的詩賦極多,卻大都“平淡無奇”因此他以時任岳陽郡守之職,親作“求記”長書,懇請摯友范仲淹撰寫岳陽樓記。大概是效仿了洪州都督重陽盛宴引出王勃《騰王閣序》之千古名篇,就這樣,歷史上又一駭世宏文《岳陽樓記》問世,由此岳陽樓名聲大噪,千古不衰,屢毀屢修,心想著,倘若沒有文人出自內心熱愛贊頌江山,景再怎么秀麗,也缺乏藝術底蘊,更別再談有什么旅游價值了。再說來,這樓中囊括詩圣遺篇,偉人筆墨,天下名樓,三者互給補足,融為一體,真可謂是相得益彰。從整體上看,有如錦上添花,妙哉妙哉!

篇3

就在慶歷四年的時候,我的好友滕子京被貶謫到巴陵郡。滕子京很傷心也很悲憤,可這又什么辦法呢?他只能拿出經歷治理這里。到了第二年,原來貧窮落后的郡竟然變成了繁華的城市,用四個字來說,那就是“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既然滕子京功勞這么大,他怎么不犒勞一下自己的功力呢?于是,他就重新修建岳陽樓,并在岳陽樓的上面刻上從唐朝到現在詩人的詩文。建好了以后,人們歡呼,而他卻說:“建好了又怎么樣,我只想大哭一場。”并且,他叫我寫篇關于岳陽樓的文章給他。

我看了看他給我的岳陽樓的畫像,只有洞庭湖與他相稱。洞庭湖啊!與遠處的山銜接,與長江交融,浩浩蕩蕩的,沒有邊際,而且氣象萬千呀!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奇光嗎?呵呵,前人的敘述詳備了呀!在畫中看了看,有許多與我一樣被貶的人和詩人在這里。

哼!像那連綿的雨繁密的樣子,整月不晴的時候,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迫近傍晚天色昏暗,只聽見虎在咆嘯和猿在悲啼。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的感覺,擔心別人說自己的壞話害怕別人譏諷自己,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冷落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十分悲傷。

篇4

 1.制定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做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統一。

 2.把握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學習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理解“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的內涵及其在篇章結構中的作用。理解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的作者的政治抱負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 3.從疏通字詞入手

就全文來看,有如下字詞需要疏通:

 1、“夫”:指示代詞,那;2、“勝狀”:佳景;“勝”,事物優越美好的叫勝;“狀”,景色;3、“一”:全;4、“銜”:含,包含;5、“浩浩”:水勢盛大; 6、“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7、“橫”:充溢,意為廣闊;8、“涯”:邊際;9、“暉”:日光,這里意為陽光照耀;10、“陰”:暗,指天色昏暗;11、“氣象”:自然景色;12 、“則”:乃是;13、“大觀”:壯觀,雄偉的景象,“觀”,景象;14、“備”:完全,詳盡,15、“然則”:既然這樣,那么,16、“通”:到達;17、“極”:窮盡,這里意為直到;18、“遷客”:降職外調的官吏;19、“騷人”:詩人,這里指失意的詩人;20、“于”:在;21、“物”:自然景物;22、“得無”:能不;22、“若夫”:連詞,用在一段的開頭,引起論述,可譯為“像那”;2 3、“霪”:久雨;24、“霏霏”:雨雪紛飛的樣子;25、“開”:舒展,這里指天放晴;26、“陰風”:陰慘慘的風;27、“號”:放聲長鳴;28、“濁浪”:渾濁的浪濤;29、"排空":凌空,沖向天空;"排",推,沖擊;30、"耀":光輝;31、"潛":隱藏;32、"檣":船桅;33、"楫":船槳;34、"摧":摧折;35、"薄暮":傍晚;"薄",迫近,靠近;36、"冥冥":晦暗;37"斯":這;38、"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頓;39、"則":就;40"去":離開;41、"國":國都;42、"憂":擔心;43、"讒":說別人的壞話,這里指讒言誣陷;44、"譏":非議,詆毀;45、"蕭然":蕭瑟凄涼的樣子;46、"感極":傷感到極點;47、"者":……的情況,它的定語是"去國懷鄉……感極而悲。"48、"至若":連詞,表示另提一事,可譯為"至于","又如";49、"和":溫和,和煦;50、"景":日光;51、"驚":震驚,這里指波浪翻騰;52、"上下天光":上面的天色,下面的湖光;"光",景色;53、"錦鱗":美麗的魚兒;"鱗",借代魚;54、"芷":一種香草;55、"汀":小洲;56、"郁郁":濃郁,形容芳香;57、"青青":形容茂盛;58、"而":連詞,順接;59、"或":有時;60、"長煙":指空中的云霧;61、"一空":完全消散;62、"浮光":浮動的水面的月光;63、"躍金":閃著金光;64、"靜影":倒映在湖水中的靜靜的月影;65、"沉璧":形容水中的月影像沉在湖中的一塊白玉;"璧":平圓形的玉;66、"何極":哪有窮盡;67、"心曠神怡":心情暢快;"曠",開朗,"怡":和悅,愉快;68、"偕":一起;69、"把":持,端;70、"臨";面對;71、"洋洋":得意喜樂的樣子;72、"嗟夫":表示感嘆;73、"求":探求;74、"仁人":品德高尚的人;75、"或":或許;76、"為":作,這里指心理活動;7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傷喜悅,不因為個人處境的好壞而喜悅悲傷;這兩句話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方法;"以",因為;78、"居":處于,位于;79、"廟堂之高":朝廷中的高位;"廟堂",宗廟明堂,指朝廷;80、"處江湖之遠":指被貶謫到邊遠的地方作地方官;81、"是":這。

 4.在突破字詞的基礎上疏通文義,理解全文。設計下列練習進行鞏固。

(一)填空(1)《岳陽樓記》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希文,宋朝________家、________家;(2)《岳陽樓記》是歷代名篇,文章以凝練優美的語言勸勉友人學習古仁人的“________”的高尚情操,并抒發了“________”的遠大政治抱負。(3)下列不是對偶的一項是(

)A.北通巫峽,南極瀟湘。B.日星隱耀,山岳潛形。C.朝暉夕陰,氣象萬千。D.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二)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 岸芷( )謫守( )霪雨( ) 嗟夫( )霏霏( ) 薄暮冥冥( )岸芷汀蘭( )浩浩湯湯( ) 寵辱偕忘( )

(三)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1.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誰與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進亦憂,退亦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選擇1.下列句子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

A.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B.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C.先/天下/之憂/而憂 D.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3.句子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運用對比、夸張的修辭方法,極言洞庭湖湖光山色變化無窮,為下文具體寫洞庭湖一陰一晴景象作伏筆。

B.“銜遠山、吞長江”運用比擬、對偶的修辭手法,賦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氣勢,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構成一幅動的畫面。

 C.“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運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把一動一靜時的光影色態寫得十分生動形象,給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是實寫之景,渲染出一種悲涼凄慘的氛圍,烘托了登樓者的傷感之情。

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岳陽樓與滕王閣、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 B.《岳陽樓記》以“記”為名,借題發揮。

 C.范仲淹,子希文,謚號文正。“唐宋家”之一。

 D.“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是一幅題岳陽樓的名聯。

(五)默寫

1.滕子京政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修岳陽樓的盛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人之述備矣”與________________ 形成照應。

4.時間上寫洞庭湖美景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空間上寫洞庭湖美景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花鳥草魚落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各題: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解釋下列詞語。

或異二者之為 不以物喜 居廟堂之高 微斯人 其必曰

2.文段中“進”照應_________,“退”照應___。

 3.文段中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 表達作者政治抱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 4.文段中作者巧妙地用兩個設問句來逐層深入地闡明觀點。第一個設問句先從________面說,后從________面說,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突出一個“________”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句,將文勢推向,從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

 5.“古仁人”的“憂樂”與“遷客騷人”的“悲”“喜”形成鮮明對比,前文中概括寫“遷客騷人”的悲的句子是“________”,喜的句子是“________”。

 6.翻譯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誰與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一組對偶句寫出你的志趣抱負,要求哲理深蘊,志向高潔,并闡述以此句作為抱負追求的理由。

篇5

關鍵詞:《岳陽樓記》文言文教學 誦讀

“五四”之后國人廢除讀經,當然也就廢除了誦讀這一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教育形式。到底要不要讀經的爭論現在仍在繼續。支持讀經者認為:“一本《大學》,一千五百字,就能讓你的一生脫胎換骨”;并認為廢除讀經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斷層,“沒有誦讀,使我們遠離了大師”。經典誦讀的傳統沒有了,大師成長的氛圍也就沒有了;沉穩而艱苦的誦讀沒有了,讀書的熱情也就異化了,分數成了教育的靈魂。這種說法是否中肯姑且不去討論,但其對誦讀這一傳統教學手段的充分肯定,則有其合理之處。

誦讀之所以為人詬病,主要原因:一是誦讀過于艱苦,尤其傳統的誦讀多講究“童子功”,從幼兒開始培養對語言文字的直觀感覺,被認為是“扼殺孩子的天性”。二是誦讀講究“好讀書,不求甚解”,早年的私塾教育,孩子入學后三年不開講,不重理解,而是一味“死記硬背”,被認為是教師的無能和教育“巫蠱化”的表現;特別是教育實用主義思想盛行后,主張教育就是生活,認為誦讀屬“注入式”、“填鴨式”的教育手段,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與創造,轉而注重“啟發式”教學,開發學生智慧。三是技術支撐無法解決,看不見摸不著的思想可以通過文字來記錄與傳承,而有形的誦讀卻講究韻律、氣息,就像唱歌一般,在多媒體技術沒有出現之前,無法準確的記錄與傳授。

上述三點,是誦讀淡出教學領域的主要原因。其中第三條屬純技術原因,現在我們擁有了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強大的多媒體技術,這一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其余兩條屬思想認識問題。如果認為誦讀過于艱苦,那么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之重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至于不重講解單純誦讀當然有失偏頗,但也不是一點也不合理。理由一是少年兒童的記憶力最強,誦讀強調背誦記憶,其實是符合少年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征的。二是古典詩文是情感的濃縮,是文化和歷史的凝聚,在學生階段全部理解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應注重的是積累、積累、再積累,隨著歲月的流逝,閱歷的增加,慢慢就會品出詩文中的滋味,這就是所謂的“頓悟”。相反,現在文言文教學,一不小心就淪為教師單方講解,學生被動接受,同樣有“灌輸與填鴨”之嫌,并且剝奪了學生想象、重現、思考及至理解的機會,更是應試教育的典型代表。

文言文是一座語言寶庫,文言名篇讀之字字珠璣、誦之金聲玉振。盡管隨著語言的演變,文言已經退出了日常的生活與交流,作為語言它的實用工具性已基本喪失,但文言并沒有離開我們太遠,相反,它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已經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成為我們生命的系統軟件之一,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激活源代碼。在中學階段開設文言課程,其目的也正在于此。因為文言也是一種語言,所以誦讀就是激活的辦法之一。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采用誦讀這一傳統教學手段,其必要性至少有以下幾點:

1.有助于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必須擺脫不理解就不能讀的傳統觀念。重講解、輕誦讀,其實也是一種誤區,況且講解難免帶上教師個人的見解,出現偏差是難免的,對學生而言,則是一種經過他人咀嚼的東西,難得體會到原汁原味的精彩。這就是外國的詩歌鮮有翻譯得動人心魄之作的原因。誦讀則是在誦的過程中,企盼靈光一閃的頓悟,既是與千年之前思想的對話,也是發自內心的共鳴。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雖然有點笨手笨腳的嫌疑,但是所領會的卻是思想的精髓。

2.有助于完整地把握語言之美。文字與音律結合在一起才構成了語言,語言從來沒有離開過音律,文言文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文字,還包括韻律。樣式上有詩、詞、曲,技術上則有平仄、壓韻、對仗。不用說文言韻文,即使是文言散文,也具有“金聲玉振”的音律特點。文言名篇更像是一首歌,而只看歌詞是感覺不到一首歌的精妙之處的,需要投入的演唱。要在誦讀中感受韻律,培養語感,甚至可以在誦讀中學習氣息的運用,領略古人“嘯”的情趣。

3.有助于增強記憶能力。記憶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可能與先天的素質有關,但也是可以通過科學訓練得以提升的。我們一談到大師,便會想到博聞強記,其實這與先天并無多大關系,大多是后天艱苦的誦讀培養出來的。現在的實驗也證明,學生對經典詩文的背誦量一旦突破兩百篇(首),接下來的背誦就變得非常容易而且高效。因為在強化記憶的誦讀過程中,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4.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文言難學,在于艱澀難懂、詰屈聱牙,誦讀則可使聱牙變得流暢,艱澀變得淺顯。真正的誦讀,就像唱歌一樣,能使學生在音律之美中不自覺地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誦讀,不僅僅是流暢朗讀,不單是嘴巴對音節的正確表述,其實是一種綜合感官活動,要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這是運用誦讀教學手法必須明確的前提。文言文的誦讀教學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分為三步,試以《岳陽樓記》為例作一說明:

1.重構文中的情景。MTV為什么比純音樂更容易感人?就是因為融入了一定的情景。情景包括情感和場景、語景,重構情景的主要任務是再造情感、發揮情感。學者葉嘉瑩說:學古典詩歌就是讓你對宇宙萬物、花開花落、草長鶯飛都有所關心。哪怕最枯燥的文言都有情感,況且許多文言名篇特別是詩歌都蘊含了特別豐富的情感。《岳陽樓記》中大規模的鋪陳寫景,都是為言志服務的。在指導誦讀的時候必須引導學生真正地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情感,理解了情感,很大程度上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情感的再現要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實現,是通過背景分析、主旨介紹特別是作者的人格魅力誘導來完成。本文的作者范仲淹,學生對其本人不甚了了,而且其人在政績上也乏善可陳,要通過作者本人的形象來激感,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要善于利用同一時期的、個人事跡比較典型的、學生又比較熟悉的文人,如歐陽修、辛棄疾和他們的作品《醉翁亭記》、《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林語堂的《坡傳》等等,營造一個憂國憂民的文人群體形象,來彌補作者個人事跡的欠缺,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也能夠更加深化文章的主題,這也是誦讀擺脫有口無心的必經之路。

2.解構韻律產生語感。從技術上來說,誦讀指導要解決停頓、重讀和節奏以及語氣問題,這些要素定型之后,語感也就成形了。之所以選擇以《岳陽樓記》為例來談韻律的結構,是因為本文介于文言韻、散文之間,且有四字儷駢文的特點,比較適合于誦讀。

四字句對音節上的要求最為簡單,只需要一個停頓,而且基本處于中間位置,變化不多。在重讀的處理上也比較簡單:偏正結構的,修飾語重讀;陳述和動賓結構的,動詞重讀;并列結構的,分點重讀。在節奏上更沒有什么變化。所以本文的誦讀,要注意的是四字句以外的句子的韻律解構。

一是過渡性詞語的把握。最為典型的是“若夫”、“至若”、“而或”和“則”字。前三詞表順接,宜輕誦緩出;“則”字表轉折,需短促重讀,以表明主旨。

二是語氣助詞的把握。“也”、“矣”、“乎”、“耶”,用在句尾段末,表示疑問、感嘆等語氣,需根據語氣的要求來處理;“嗟夫”和“噫”都是單獨出現,表示強烈的語氣,但前者高亢后者低沉,需要不同的處理。

三是中心句的把握。本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一個對偶句,要從輕重緩急的變化中體現主旨,前半句激昂,后半句沉穩。“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此句為副中心句(也有人說這句才是中心句),也要認真處理,要用低沉的語調充分表現出對現實的憂慮。

3.拓展學生想象和發揮的空間。人們往往受文言韻律的表象迷惑,首先強調文言語感,但語感其實是情感內核的外現,本質上還需要情感的支撐。各人的理解與領會不同,產生的情感也不盡相同,自由的思想,當然應該有自由的誦讀,文言誦讀講究節律但不應是大合唱,而要引導學生自由地誦讀,只要自己感覺符合心境即可。除講解基本的句讀、停頓、重讀、節律之外,絕不可死板地規定每一個字詞句的誦讀形式,不僅使誦讀變得機械、呆板,而且還限制了學生想象和發揮的空間。

誦讀是一種“笨功夫”,需要量的積累。背幾句“床前明月光”很容易,但想依靠幾首唐詩解決博大精深的語言問題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有絕對的誦讀數量來支持。所以除課文之外,保證課外的誦讀量也是十分重要的。持久、大量地誦讀經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和知識,它對學生最大的影響就是形成一個豐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人生發展的基礎。這也是語文學科的終極目的。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陳夢稀.現代教育學.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篇6

解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無意義。即“遠”是“江湖”的定語,放在“江湖”的后面,即為定語后置,“之”在“江湖”和“遠”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翻譯: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擔憂他的君王。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岳陽樓記:《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文章通過對洞庭湖的側面描寫襯托岳陽樓。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岳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有”;“拂士”當釋為“能夠直諫矯正君主過失的賢士”;“必”即“如果、果真”;“隨”即“輕易、隨便”;“植”通“置”,“放下”之意;“葛”,古代用來織布的一種植物;“詬病”屬同義并列,“恥辱”之意;“豈遽”屬同義連用,同“豈詎”、“庸詎”,“難道”的意思;“進平技”即“進于技”;“結發”當釋為“成婚、結婚”;“愁思”乃同義復詞,即“悲傷、憂愁”;“過”即“探望、看望”之意;“冷袖”當釋為“罷舞”。

筆者曾撰《對新編中學語文若干注釋的商榷》的系列論文,先后發表在《北京師大學報》等十幾家刊物上,其中有的注釋已在新版課本中得以更正。這里積多年教學所得,再對中學單冊文言文課文的若干注釋提出自己的看法,供編者和同仁參考。

一、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新編初五冊《岳陽樓記》)

其中“翔集”,課本未注釋,目前通行的教參資料譯為“時而飛翔,時而聚集”。其實,這是不了解“集”的古義而造成的失誤。“集”,《說文解字》注云:“群鳥在木上。”《經籍纂詁》下冊卷130(1049頁)亦云:“集,群鳥在木上也。”可見,“集”本義是“群鳥停在樹上”,古人在使用時,如側重點落在“群”字上,則表“聚合”義;如側重點落在“停”字上,則表“棲止”義。因此,一只鳥停在樹上也可叫“集”,如《莊子·山木》:“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于栗林。”引申之,也可指其他動物的停棲,如《聊齋志異·促織》:“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因此,“翔集”指“飛翔”和“停棲”,二字義相反對。與之相應的“游泳”二字,課本未注釋,目前通行的古文選本亦未注釋,以為此義習聞慣見無需加注吧。其實不然,“翔集”是兩個詞,義相反對,“游泳”在此亦是兩個詞,意義上也正相反對。“游”,古文作“@①”,《說文解字》:“@①,浮行水上也。泳,潛行水中也。”《詩·邶風·谷風》:“泳之游之”,“泳”與“游”分言,義別。《列子·黃帝篇》:“彼中有寶珠,泳可得也。”《水經注·江水》:“有潛客泳而觀之,見水下有兩石牛。”“泳”皆謂潛行水中。《辭源》修訂本釋“泳”為“浮游”,實誤。“泳”本為“水中潛行”,渾言之,凡游于水中皆可謂“泳”。《爾雅·釋水》:“潛行為泳。”郝懿行義疏:“游與泳對文則別,散文亦通。”因而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泳”亦可指“浮游”。但作為專收詞語概括義的辭書,只列這個隨文而釋的使用義,顯然是不妥貼的。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二句對仗工穩,意思是:沙鷗時飛時停,魚兒時浮時沉。

《岳陽樓記》中這種工整的對句并不少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語言特點,對比證義。如下文“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二句,前句課本注云:“浮動的光閃著金色。”此注不確。“躍”是“跳躍”,不作“閃耀”解。“躍金”跟“沉璧”相對,“璧”是實物,“金”亦是如此,不當解為“金色”,而應指金子、黃金。兩句皆比喻,浮光如躍金,靜影似沉璧。意思是:浮動的月光象跳躍的金子,靜靜的月影如沉下的璧玉。這樣理解,始為合理。

二、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

(新編初五冊《岳陽樓記》)

其中“憂讒畏譏”一句,課本注釋為:“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有些選本注“譏”為“譏刺”或“譏笑”。在現代漢語中,“譏諷”與“譏刺”、“譏笑”義近,大體上指“不負責任的挖苦、嘲弄”,含貶義。然古代漢語中的“譏”,其含義與此卻有較大差距,不可不察。

《漢書·馮奉世傳》:“京兆尹王章譏鳳專權不可任用。”曹操《軍策令》:“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與工師共作卑手刀。時北海孫賓碩來候孤,譏孤曰:‘當慕其大者,乃與工師共作刀邪?”此二例中的“譏”,都指嚴肅、鄭重的批評。

《楚辭·大招》:“誅譏罷只。”王逸注:“譏,非也。”“非”即責備、責難之意。《公羊隱公二年傳》:“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譏。”何休注:“譏猶譴也。”《廣雅·釋言》:“譏,譴也。”《說文解字》:“譏,誹也。誹,謗也。”“謗”古義亦為譴責。如《國語·周語》:“厲王虐,國人謗王。”《辭源》修訂本:“譏”字條下第二義項為“譏刺”,其書證是《漢書·梅福傳》:“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譏刺鳳,為鳳所誅。”事實上,這里所說的“譏刺鳳”,不能以今律古,理解為“諷刺王鳳”。在古漢語中,“譏”與“刺”義近。“譏”是嚴肅的批評,“刺”是尖銳的指責。如《漢書·龔遂傳》:“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這里的“刺”,本字當作“@②”,《說文解字》:“@②,數諫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數其失而諫之。譏刺字當用此。”可見,“譏刺鳳”應釋為“批評指責王鳳”。《鄒忌諷齊王納諫》:“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其中“刺”亦為“指責、批評”之意。《左傳·隱公元年》:“稱鄭伯,譏失教也。”“譏失教”即“指責莊公有失教誨。”據此,《岳陽樓記》中“憂讒畏譏”的“譏”,是指“嚴肅的批評”。這句是說那些受降職遠調的遷客,登斯樓睹此景,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擔心會受到壞人的攻擊詆毀和好人的批評指責,有此兩層憂畏,故產生“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情緒。《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111頁)注為:“譏,非難、指責”,并以《岳陽樓記》中“憂讒畏譏”為書證,可見釋“譏”為“批評、指責”是符合文意的。

“譏”這個詞,在宋代是否已演變成為表示“諷刺”、“譏笑”的意思呢?我們可以從宋代歐陽修《上范司諫書》中找到答案:“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職者,受責于有司;諫官之失職也,取譏于君子。有司之法,行乎一時;君子之譏,著之簡策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懼也。”“范司諫”即范仲淹。本文之“譏”,皆“批評指責”之意。歐陽修說的“君子之譏……甚可懼也”,正是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畏譏”二字的最好注腳。

三、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新編初五冊《岳陽樓記》)

其中“或異二者之為”一句,課本注為:“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或,近乎‘或許’、‘也許’的意思。”目前通行的古文選本均執此說,似乎這已成定論,然而愚意以為此說尚可商榷。

首先,從文意看,盡管各選本都認為“或”表示揣測、估計和不肯定的語氣,可是文章前一句說:“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既已探求,怎么又只是揣測?既是揣測,又怎么可以據此立論,表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中心思想呢?可見,“或”絕不能理解為表揣測不定語氣的副詞,而應當解作動詞“有”。

其次,從詞義看,“或”訓為“有”,于古有征。《廣雅·釋詁》:“或,有也。”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岳麓書社1985年版64頁)注云:“或,猶‘有’也。”吳昌瑩《經詞衍釋》卷三(中華書局1983年版55頁)注云:“或猶‘有’也。古‘有’字通作‘或’。”“或”的這種用法在古代典籍中并非鮮見。略舉二例:《尚書古義》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呂覽》引此“有”作“或”。高誘曰:“或,有也。古‘有’字通作‘或’。”鮑照《在荊州與張使君李君士聯句》:“三尹無喜色,一適或垂竿。”“無”“或”對文,即“或”猶“有”也。“或”與“有”,古音同屬匣母,“或”屬職部,“有”屬之部,之職對轉。“或”“有”二字古代經常通用。在《岳陽樓記》這句中,“或”即“有”的通假字。“或異二者之為”是說有異于上述兩種人的所為,這是在經過探索之后,而語氣肯定地指出“古仁人之心”與當時遷客騷人有根本差別,從而為下文表達中心思想打下穩固的基礎。

四、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新編初五冊《孟子二章》)

其中“拂士”,課本注釋為:“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弼。”此注欠妥。

楊伯峻《孟子譯注》、王力《古代漢語·常用詞》、《辭海》皆訓“拂士”之“拂”通“弼”,義為輔佐、輔弼,唯《辭源》修訂本“拂士”條注云:“能夠直諫矯正君主過失的人。拂通弼”,并以此句為書證。權衡以上二說,愚以為《辭源》修訂本的說法更為妥貼。其理由如次:

篇8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竇土序撰

注釋

(1)杜少陵五言絕唱:杜少陵即杜甫。漢宣帝許后之陵,在陜西長安縣南,其地稱少陵原。杜甫曾在此居住,自號“少陵野老”。五言絕唱是指杜甫的《登岳陽樓》五言律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2)范希文兩字關情:范希文即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江蘇吳縣人。有《范文正公集》傳世。其中《岳陽樓記》最為著名,尤以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為世人所傳誦。兩字關情即指其中的“憂”“樂”兩字。

(3)滕子京百廢俱興:滕子京即滕宗諒,字子京。北宋河南人,與范仲淹同舉進士,歷任殿中丞、知州、天章閣待制,因故被貶到岳陽,次年他主持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4)呂純陽三過必醉:呂純陽即呂洞賓,名巖。唐代進士。傳說他后來入終南山修道成仙,為“八仙”之一。自號純陽子。據《岳陽風土記》載,呂洞賓好酒,曾三醉岳陽樓。樓上有他留的字。他的《絕句》詩云:“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5)詩耶,儒耶,吏耶,仙耶:詩人嗎?儒家嗎?官吏嗎?神仙嗎?

(6)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這是改用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佳句,該詩中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佳句。

(7)南極瀟湘:這里當指南邊直到瀟水和湘水。

(8)揚子江北通巫峽:揚子江即長江。巫峽為長江三峽之一,在湖北省巴東縣西,與四川巫山縣接界。

(9)巴陵山西來爽氣:指巴陵山在岳陽西方。巴陵,岳陽古為巴陵郡。古代傳說夏后羿曾斬巴蛇于洞庭湖,積骨成丘陵而得名。爽氣指明朗開豁的自然景象。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10)岳州城東道崖疆:岳州,隋代置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陽市),元改為路,明改為府,南朝宋置巴陵郡。岳州城即今之岳陽市。東道巖疆指東西接連高山。巖疆,指山巖之邊界。亦有解作“崖州邊疆”者,言“崖州指今廣東南部一帶”,意恐聯想過遠。

(11)潴者:潴一作渚,水停聚之地。唐代韓愈《岳陽樓別竇可直》詩有“潴為七百里,吞納各殊狀”句。

(12)峙者:直立、聳立著的。

(13)鎮者:一方的主山稱鎮,描繪山勢雄鎮一方的樣子。

(14)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改用陶淵明《飲酒》詩中佳句。《飲酒》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15)竇游:字坫,一字子州,號蘭泉。云南羅平淑基村人,清道光間官于湖南。該聯一說竇撰,何紹基書;一說何紹基撰。據雁寒《岳陽樓長聯及作者竇 》一文,該聯作者當可肯定是竇。

(16)岳陽樓:是江南三大著名樓閣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它原為三國東吳魯肅練水軍的閱兵臺。唐開元四年(716),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在此建樓。宋慶歷五年(1045),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的次年,重修岳陽樓,主樓兩側還建有三醉亭、仙梅亭、懷甫亭。請范仲淹寫了《岳陽樓記》一文,盛傳海內,岳陽樓因此聲譽倍增。

鑒賞

這副對聯的顯著特點之一是:用問答手法指點江山,寫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其顯著特點之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詩文名句、傳說逸事,描情繪景,撫今追昔,抒發作者的情懷淋漓盡致,內涵十分豐富;其顯著特點之三是:排比法的運用頗富表現力,上下聯用了兩組排比句,從各個角度有層次地反映岳陽樓的傳說佳話和四周形勢景象,揭示了岳陽樓著名和雄偉奇特的原由。

篇9

談笑有鴻儒(通“洪”,大)

【詞類活用】

(1)有仙則名(名詞作動詞,出名)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均為使動用法,譯為“使……亂,使……勞累”)

【一詞多義】

(1)名:A.有仙則名(出名)

B.名之者誰(命名)(《醉翁亭記》)

C.不能名其一處(說出)(《口技》)

D.卷卷有爺名(名字)(《木蘭詩》)

(2)之:A.何陋之有(助詞,不譯,賓語前置標志)

B.事無大小,悉以咨之(他,他們)(《出師表》)

C.主人處處款之(《于園》)/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我,我們)

D.謹食之,時而獻焉(它,它們)(《捕蛇者說》)

E.屬予作文以記之(這件事)(《岳陽樓記》)

F.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這)(《愚公移山》)

G.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岳陽樓記》)

H.輟耕之壟上(到、往)(《陳涉世家》)

I. 此之謂失其本心(助詞,置于主謂間,不譯)(《魚我所欲也》)

J.公將鼓之(《曹劌論戰》)/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助詞,補足音節,不譯)

【重要句式】

何陋之有(有何陋,賓語前置)

【重要詞語】

(1)往來無白丁(偏義復詞,指“來”)

(2)惟吾德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3)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4)往來無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5)可以調素琴(調弄,這里指彈)

【重要句子】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蘚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粗俗的人。〕

(3)有仙則名,有龍則靈。

〔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有了龍就成了靈異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勞累。〕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文法提示】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頌揚“惟吾德馨”。表達了作者不求宦達、不慕榮華、不媚世俗、安貧樂道的人生情趣和孤介不阿、清峻高潔的思想品位。

(2)類比手法的運用。用“山”“水”類比“陋室”,引出主旨句:“惟吾德馨”。

(3)駢散結合,句式整齊,朗朗上口。

【中考鏈接】

(2012江蘇蘇州卷)閱讀《陋室銘》,完成6-9題。(共8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而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 )(2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可以調素琴

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

7.下面哪一句加點詞的詞類活用不是使動用法?( )(2分)

A.無案牘之勞形

B.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

C.腰白玉之環(《送東陽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篇10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于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于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于“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于“從這里”“在那里”。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于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于“……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于判斷動中,相當于“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后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于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介詞“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