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詩范文

時間:2023-04-08 06:3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寓言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有自己快樂的童年,詩也有自己快樂的童年。俄國詩人克雷洛夫就給了詩歌一個快樂的童年。

詩歌,被人們稱為文學的結晶,文學作品中的最高境界,而出自克雷洛夫筆下的詩歌,正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美中之美。各位讀者,我并不是夸張,而是實話實說。一定有人不相信我說的話,但只要看一看這本書,你就一定會心服口服!

這本書的特點就是幽默滑稽,我們看的心情不會過于沉重,這一點是它最好的地方了。呆呆的烏鴉,狡猾的狐貍——《烏鴉的干酪》它讓我感到烏鴉十分高傲自負,狐貍費盡心機要搞到那塊干酪,它很聰明,是一個成功的獵食者;絕望的農夫,斯文的死神——《農夫與死神》讓我感到做人不要太悲觀,而且,死神有時也會有和藹可親的那一面;誠實的樵夫,不誠實的村民——《樵夫與女神》它告訴我們,誠實的人會受益無窮,而不誠實的人一定沒有好下場;多管閑事的梭魚,大方的貓——《梭魚與貓》它告訴我們,要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多管閑事的人,一定要吃虧;亂下結論的狐貍,可憐的受騙者——《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告訴我們亂下結論可不好,最后挨到受騙者的胖扁是必然的!

克雷洛夫的詩句豐富多彩,我被他深深地吸引了,他寫的詩歌倍兒優美,想像力倍兒豐富,哲理性倍兒高,我倍兒佩服他。雖然克雷洛夫已經離開了人間,但是,他和他的作品,我們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篇2

在寓言詩《鳥的評說》中,麻雀、燕子、黃鸝、百靈等鳥,它們唇槍舌戰,互相攻擊、詆毀,都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各自對方的所謂“缺點”。讀罷寓言詩,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詩人的名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生動地說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哲理。

道理容易懂,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卻往往既看不到“尺有所短”,同時又忽視了“寸有所長”。有的工廠生產技術問題,我國技術人員、專家完全有能力解決,廠領導卻非要出高薪聘請外國的洋專家不可,不相信“寸有所長”;又比如在選拔人才問題上,往往是求全責備,非要找個全才、天才不可,否認“尺有所短”。有一句俗語說得好:“人是吃五谷雜糧長大的,怎能不犯錯誤。”十個手指也有長短,一個人不可能三百六十行,行行稱狀元。所謂多才多藝也是相對而言的,真正的全才是不存在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便概括了這一普遍道理。

選拔人才,不能求全責備,就是要看到他們身上出眾的才能,否則,就會埋沒人才。牛頓是物理學家,但不善辭令;孫臏是軍事家,但未必能親臨前線;陳景潤是有名的數學字,但不是個好數學教師。我們不能因此說牛頓的三大定律無價值,孫臏的兵書對作戰沒用處,陳景潤對歌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就是錯的。相反,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三人都是名副其實的人才,都是對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

使用人才,用人所長。對于人才,應該避其所短,揚其所長,而不是不作具體分析,盲目地一概而論。有的知識分子在某一個專業方面有特長,就應該讓他心安理得地搞科研,而不是硬把他提拔到領導的崗位上;有的知識分子專業知識平平,但他卻有某個方面的管理經驗和特長,我們就應該把他安排到這個部門的領導崗位上,讓他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在管理方面的才能和積極性。如果安排不當,同樣也是埋沒人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撼,我們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正確看待自己和別人,切忌寓言詩中的鳥兒看待事物的片面性和絕對化。

篇3

浴鹽:

浴鹽亦稱浴晶,壓制成片狀稱為浴片,是一種浴用制品,通常具有誘人色澤、松弛或清新的香氣。可添加到水中進行沐浴,其目的是清潔皮膚,增加沐浴的樂趣。

浴鹽的歷史由來已久,據記載,最早發現鹽對皮膚有著特殊養護功效的是歐洲的水手們,他們常年在海上漂泊,使他們的皮膚干裂和老化。他們便用深海中的海水來清潔和沐浴,結果發現干裂的皮膚開始光滑老化的角質層則開始脫落。受此啟發,希臘人將取自深海的鹽精煉成浴鹽用于皮膚的保養。

幾個世紀以前的歐洲宮廷貴族也是利用天然海鹽中所含的大量礦物質來軟化肌膚上的老厚角質,從而達到美容養顏的功效。

篇4

論文摘要:現代語言學家之父于20世紀初提出兩個重要概念一“語言”和“言語”。他認為,人的言語行為分為語言和言語兩部分。區分語言和言語有利于研究語言的語言學和言語的語言學。

一、引言

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直到19世紀初才有德國語言學家注意到區別語言和言語的必要。他指出,語言是一切所述的話的總和,而言語則是日常運用語言的每一個活的動作。

俄羅斯語言學家也曾經強調語言和言語的區別。他說:“現實中,只有言語,詞只有在言語中才有意義。言語中的詞每一次出現只相當于一次思維動作,而不是若干次,換句話說,我們所說的或理解的每一個詞都不能有一個以上的意義。”

在近代語言學歷史中,給語言和言語做出系統理論解釋的是現代語言學之父。他提出“語言”和“言語”兩個重要概念之后,語言學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一般認為,所有20世紀的語言學派的觀點和理論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它的影響。認為,人的言語行為分為語言和言語兩部分。區分語言和言語有利于研究語言的語言學和言語的語言學。言語研究正逐漸取得與語言研究同等的地位。

掌握語言,特別是外語,語言知識是必不可少的。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從語言系統中取得,二是從言語實踐中獲得。有了語言知識并不等于掌握語言。為了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還必須掌握諸如有關語用要素、言語行為類型、篇章作品等與詞語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還應通過系統的訓練來培養運用兩類知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言語技巧,培養記憶、語感以及善于模仿、樂于交往一類素質。

語言和言語是俄語教學中既對立又統一的一對矛盾。二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側面,也是俄語教學過程中兩個不同的語言概念和教學層次。因此,在俄語教學中外語教師應正確認識語言和言語的對立統一關系,擺正并協調好二者在教學中的相互位置,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學到語言的有關知識和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技能。

二、語言和言語的關系

1.語言是言語的工具和產物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也是社會中傳遞信息的工具。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沒有階級性。語言在社會中有很大的作用,但對社會有依賴性。且認為,語言是一種表示意念的符號體系。而語言符號所連接的不是事物的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即聲音的心理印象。他把物質的語言心理化了。他認為,語言符號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性的,但符號約定俗成,在共識體系中是不變的,個人不能改變它。語言體系是符號之間的關系構成的。要使言語為人所理解并產生效果,必須有語言;但要使語言能夠建立,也必須有言語。語言既是言語的工具,又是言語的產物。

2.語言是具體的說話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音義結合的詞匯和語法的體系。而言語就是在特定的言語環境中為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對語言的使用。語言存在于言語之中。

言語交際包括兩種過程,一是構建話語,即說寫過程·二是理解話語,即聽讀過程。言語交際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口頭交際,即說和聽;一種是書面交際,即寫和讀。且強調的是說寫過程,而現在對理解過程更重視。

《蘇聯大百科全書》的《言語》條對“言語”的解釋也是這樣的:“言語是社會(部落、部族、民族)成員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表現為交際和思維過程中的語言運用(包括口頭形式),就是言語行動。同時,言語又是這一活動的產物的總和,即由言語單位(句子)所組成的語言材料。”

3.語言和言語的共同特征

(1)二者都具有顯著的社會交際功能;

(2)二者都是受社會歷史發展和一定的社會特征制約的社會現象,產生于人類生產活動,存在于記憶環境和社會成員相互交往之中;

(3)二都有一定的交際功能,為人們之間的交際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三、語言和言語的區別

1.語言是現成的,言語是臨時的語言的詞匯單位和語法規則都是從言語中抽象和概括出來的客觀存在的現成的語言手段。具體的詞組、句子和話語則不是現成的單位。在學習語言時,我們只要記住現成的語言單位和語法規則,就可以創造出能滿足各種交際目的的話語。在交際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交際對象、不同的情境運用現成的語言材料臨時組織話語。

2.語言是有限的,言語是無限的

語言中的音位、音節、詞素、單詞和語法規則是固定的、有限的。而在具體的交際中,我們可以根據需要,用有限的單詞和語法規則組成無限的詞組或句子。

例如,記住單詞crapb~,kpacrmbr~,,/~om,ro和語法規則,我們就可以在言語活動中根據交際需要,組成許多詞組,如crapb~ro,crapbrif且om,kpacrmbrfi,/~om,kpacrmhrifro等。如果我們不是記現成的語言單位,而記實際具體的自由詞組,就無法記住無限數量的詞組。

3.語言是穩定的,言語是多變的

如果語言不穩定,就無法交際。語法規則是基本不變的。隨著時代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不斷發生變化,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也不斷變化。新的詞匯產生,舊的詞匯滅亡。而言語是多變的,言語的意義經常發生變化。一個詞匯用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意義。例如下列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詞匯,用在計算機俚語中,就有了新的意義:

4.語言不受語境制約,言語受語境制約語言單位是供全社會的、備用的結構單位,詞素、詞匯、詞組、音素、音位等語言單位常常是可脫離語境而存在的言語是個人在一定語境中運用語言結構單位的過程和結果,句組、段落、段組、篇章等言語單位不可脫離語境。不處在語境中、不表達意義、適合于社會所有人的句組、段落、段組、篇章是沒有的。

一個句子在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意義。例如根據不同的語境可以表示:每天第一次見面,有禮貌地打招呼——“您好”;或兩個人發生爭吵時,也會經常說,此時它的意義表示“非常吃驚并反駁對方”。又如(我太需要你的鞋了),如果把這句話放在不同語境之中,意思是:我才不稀罕你的鞋呢。

5.語言是社會性的,言語是個人的個人不能創造語言,不能改變語言;言語是個人的經驗,言語有自己的鮮明特點。且在劃分語言和言語時,把語言確定為是一種社會的、不依賴于個人的現象。

6.語言是同質的,言語是異質的語言和言語不同,它是人們能夠分出來加以研究的對象。語言科學不僅可以沒有言語活動的其他要素,而且正是沒有這些要素攙雜在里面,才能建立起來。言語活動是異質的,而語言卻是同質的:它是一種符號系統;在這系統里,只有意義和音響形象的結合是主要的;在這個系統里,符號的兩個部分都是心理的。且說:“語言以儲藏于每一個個人腦子里的印跡的總和的形式存在于集體中,有點像一部詞典,引出相同的冊數分配給每一個人使用,語言的這種存在形式可以拿下面的公式加以表明:

1+1+1+1+1=1(集體的樣本)。

7.語言和言語掌握的途徑不同

從心理學和外語教學法的角度來看,語言和言語之間最根本的區別之一就在于掌握兩者的途徑及由于掌握而產生的結果不同。語言可以且必須經過實踐來掌握,通過運用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的途徑掌握,即通過運用這種語言的言語來掌握。

四、區分語言和言語有利于提高外語教學的質量

在當今的外語教學中,如何處理好語言知識教學和言語技能培養的關系,是每一個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它決定了外語教學的成功與否。

外語教學應該把言語層次的教學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把言語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把語言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二位。語言知識的教學可以說只是整個教學的一種內容、條件和手段,培養言語技能才真正是語言教學的目的。知識的傳授必須緊扣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語言知識教學要服從言語技能的培養需要,為言語技能發展服務,并最終轉化為能力。為達到這一目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語言和言語的區別,要求教師不斷創新,采用最科學、合理的方式,利用現有的先進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室,利用網絡組織外語教學,力圖使每次的課堂言語活動都能成為較為真實的言語環境,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環境并投入其中。

2.語言和言語是一對矛盾體,其辯證關系要求外語教學方法因人而異。且說:“語言系統要經過無數次的經驗才能建立起來。”實踐證明,任何語言的掌握都要有經驗的積累。外語教師應該將課堂教學與課后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根據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傳授語言知識,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

篇5

這讓人想到距離北京有200多公里的承德人,他們就能字正腔圓地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比北京人講得更標準,是因為承德一度是清朝皇帝的避暑山莊,那里的普通話是滿族人說的官話,接近北京話,又沒有北京話的土味兒,是標準的清王朝官話。承德作為清王朝的陪都、夏宮近300年,除了皇帝帶來的皇室宗親、扈從大臣,還有滿族的八旗將士常駐承德,因此承德成為“旗人”相對集中的地方。滿族人的官員都努力學普通話,而不是北京話。另外,東北、北京的商人、小販、腳力等,他們遷徙到了承德,承德也成了東北、北京人的聚居地之一。由于不斷地交流、同化,承德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就形成了。其實,漢族人古代的普通話并不是當今的北京話,而是當今客家人說的話,就像現代的古漢語大師不是北京人、陜西人、河南人,而是遠離中心文化的廣西客家人――王力。王力的家鄉在廣西的博白縣,那個縣有160萬人口,90%都是客家人。古漢語中的許多發音與當今客家人的語言發音相近、有些甚至完全吻合。

一切都時過境遷了,語言這玩意也是個嫌貧愛富的“勢利眼”,連英國人的英語如今都不是標準的英語了,只有雜交的美國英語才是最好聽的英語。好聽不好聽有時不是音律與調門,而是實力。美元硬過英鎊之后,誰能說一口美國的英語就是時尚。按語音學家的分析,這世界上法國人的語言發聲最優美,可卻從沒形成過世界性的“法語熱”,或許是法國人鬧暴力鬧得過多,過于恐怖,株連了“優美”的法語,活該!鬧的結果就沒好下場。

字正腔圓的中國標準普通話歷經數百年的普及,已經在中華大地形成一統,但也歷經了波折。這些年,帶頭破壞標準普通話的就是那些引領時尚的明星們。他們絕大多數是可以字正腔圓地說話,可偏偏要拿腔拿調地說著港臺普通話,這完全不是因為港臺腔優美,而是那里的時尚比大陸早了兩步,可早走兩步的時尚畢竟不是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呈現出強勢的走向,如今不僅人民幣在世界堅挺,漢語在全世界也走紅了。已有80多個國家建立了257所孔子學院和58個孔子課堂,有3000多萬老外在接受漢語與中國文化的教育,可見語言也是“勢利眼”吧!

篇6

《朝野僉載》“侯思止”條解讀

近代漢語“他誰”的源流

由“虎口”説開去

區域語言學綜觀

代詞詞尾“著”的來源

中古譯經的協同副詞及其來源

小議近代漢語副詞的研究

古漢語詞典編纂的一些問題

上古漢語介詞詞組的語序問題

漢語“等待”義動詞歷時考察

學術自傳:追回流失的歲月

上古漢語關係從句的類型學考察

日本中世“篇立音義”與漢字研究

試論西周金文否定詞“某”的性質

出土先秦文獻連詞的起源與發展

兩周金文“取予”類動詞研究

上古漢語的同義詞“首”“元”“頭”

《訓世評話》中的特殊語言現象及其語言性質

《訓世評話》中“是”的兩種用法及其來源

從《訓世評話》看明初幾組常用動詞的興替

清代旗人漢語的滿語干擾特徵初探

無定“把”字句的生成機制

漢語語法化中的語義重新分析和語義演變

BA式雙音狀態形容詞的形成與演變

明清山東方言裏的音節刪減現象

從《左傳》中的“P(V/A)+之”看先秦漢語的述賓關係

上古漢語中助詞“也”的産生和使用

從古人薟讀看上古漢語的輕動詞句法

對上古漢語否定句裏代詞賓語位置的進一步討論

古漢語的名詞化標記:指稱、語用與話題

先秦漢語中的領主屬賓句——兼論“王冕死了父親”的歷史來源

主動思考“被動”——關於古漢語被動句的樸素思考

漢語周邊語言與“VP去”相關的語序關聯

論英語主語優先型語言類型的歷史根源——與漢語對比的角度

“趁錢”南北詞義考——由偏指引起的詞義演變

從存在義到不定指代義和多量義:“有X”類詞語的詞彙化

元明方俗語詞瑣記——以《老乞大》爲中心

變與不變——漢語史中語言接觸引發語法改變的一些問題

多樣性與歷史演變:以鄉話(湘西)的名量詞系統爲例

青海甘溝話複數標記“們[mu]”的類型特徵及歷史比較

十七到十九世紀中文語法書:中西語言學傳統的融合

從出土文獻資料看漢語字詞關係的複雜性

從楚簡和秦簡看上古漢語詞彙研究的若干問題

YH127坑疾病卜辭系連初探——以貞卜丮與“殙”事件爲例

由字形、文句通讀評估浙江大學《左傳》簡

原始漢藏語動詞後綴*-s在上古漢語裏的遺跡——去聲別義新證

從上古漢語構詞形態的角度再談商、周兩代語言區別

篇7

[關鍵詞] 語言教學;實驗教學體系;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12-0078-04

2007年教育部正式啟動了“高等學校本科生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大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改革,推進高校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隊伍、管理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推進高等學校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以倡導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為核心,探索教學理念、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的全方位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質量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自2003年教育部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也逐步發展為基于網絡化的教學,使學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自主化學習,廣大高校教師對網絡化教學的模式予以充分的探討和研究,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發現許多問題,涉及到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網絡學習環境等,但對于如何開展語言實驗教學都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如何構建語言實驗教學體系,也一直處于探索之中。

一 語言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 教學理念和實驗教學體系不統一

傳統的語言教學是基于課程體系的講授式教學,而語言實驗教學則為更加注重實際操練的實訓化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借助于現代化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作、觀察、分析、訓練,以獲得直接經驗,培養技能、技巧的一種教學形式和方法。因而傳統的語言課程教學體系不能適應這種建立在“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獨立操練的實驗教學理念,雖然近年宋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做了改革,但在實驗課程設置、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上,整個教學體系未能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學的改革,達不到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整合和優化,更談不上實驗教學內容的現代化、信息化、綜合化。

2 教學模式與實驗教學手段方法的矛盾。

在當今的外語網絡化教學中,沒有更好的引入實踐環節。雖然構建了數字網絡化實驗室,教學模式上也實現了網絡化,但在教學上卻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能充分利用數字網絡技術來進行外語實驗教學的卻不多。很多數字網絡化實驗室的大部分功能并沒有開發和利用起來,甚至把數字網絡化的實驗室當作了多媒體教室、當作計算機房宋使用,針對數字網絡實驗室開發的實驗教材不多,結合教育技術方法的實驗體系沒有建立起來。

二 語言實驗教學體系的理論基礎

1 建構主義與語言實驗教學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主體,學生的認知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且主體的認知結構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語言教學系統與傳統語言教學模式存在著顯著不同,其一,能夠促進語言教學模式的多樣性發展,促進并形成主體和客體等各要素間能動交互的穩定的結構形式;其二,是教育價值能夠實現完整意義上的構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該說為外語實驗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持,特別是為語言實驗教學的網絡數字化特征提供了基礎和支撐,而網絡化外語教學環境也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實施提供了技術化的支持,從教育價值的構建角度分析,兩者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共同為外語教學的新模式,新方法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 自主學習理論與語言實驗教學

構建新型外語實驗教學體系,自主學習理論能夠進一步突出自主性、創新性和科學的教育價值理念:能夠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化的教學模式理念,真正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學習方式。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從原來單一課堂教學方式轉變到以學生為主、為學生創造多方位的外語學習環境。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平臺、學習網站等進行自主學習與測試,自主考核學習過程與實訓結果,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隨時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強化訓練,通過多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三 實驗教學體系建設

北京郵電大學多年來在語言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確定了語言實驗教學的理念和思路,構建了完整的語言實驗教學體系,并于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語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1 語言實驗教學的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加強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適應信息化時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基于該理念,語言實驗教學中心首先完成了對教學觀、教師觀、學習觀、媒體觀以及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轉變;并掌握了科學的方法與內容(五個掌握);針對不同實驗教學課程,構建了五個語言實驗教學平臺,最終達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四個功能),一句話,就是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具體體現在:

一個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語言知識與綜合應用能力、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實驗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實驗教學體系。

六個轉變――變“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變“教師包辦”為“學生自主”;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變“教材學習”為“資源共享”;變“單科實驗”為“多科整合”;變“傳統手段”為“現代手段”。

五個掌握――一是要掌握三種語言與文化:外國語言與文化、計算機語言與計算機文化、中國語言與文化;二是要掌握三種理論:教育理論、語言學理論、跨文化交際理論;三是要掌握三種媒體:大媒介(電子系統)、小媒介(幻燈、投影、錄音等)、綜合媒介(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結合構成的信息網絡);四是要掌握三種技術:編制技術、使用技術、維護技術;五是要掌握三種方法:教學方法、科研方法、創新方法。

五個平臺――針對不同實驗教學課程,構建五個語言實驗教學平臺,即:信息網絡化平臺、大學英語網絡學習平臺、外語資源服務平臺、語言技能訓練平臺、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

四個功能――培養學生在實際語言應用環境中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交際能力、促進實驗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2 實驗教學體系的建立

針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特色和教學實際情況,語言實驗教學中心建立并完善了“四個面向、三個層次、多個模塊”的層次化、實訓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四個面向是指:面向全校信息信通、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經濟管理、人文、國際等9個學院35個本科專業的實驗教學體系:面向全校41個研究生、博士生專業的實驗教學體系:面向外語專業本科生的實驗教學體系;面向外語專業

研究生的實驗教學體系。

三個層次是指:按照“語言基礎”、“技能技巧”、“設計研究”三個層次,語言實驗教學中心獨立開設實驗課,在對全校通用人才培養方面構建了由“語言基礎訓練”、“技能技巧訓練”、“設計研究型訓練”三大實驗教學板塊組成的相對獨立的“一體化、三層次”的語言實驗教學體系。

多個模塊是指:在每個層次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劃分成不同的模塊。

實訓化是指: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在實驗室內得到實驗訓練,在課外得到進一步的實踐鍛煉更是必需的,因此,中心特地把語言實驗教學與校園文化活動、科技創新活動以及開放實驗項目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緊密聯系課外實踐的、實訓化教學體系。

(1)語言基礎訓練

語言基礎訓練主要是在任課教師的主導和實驗教師的協助下,利用語言實驗教學中心的多媒體語言實驗室和數字網絡語言實驗室,對學生進行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實驗教學,主要集中于語言基礎知識的訓練和強化,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下,教師設計各種不同的學習情境,通過協作學習、會話討論、教師點語評等形式獲取知識,提高語言技能和各種交流技能。這一層面的實驗教學包括:技能基礎訓練模塊、語言習得模塊、知識驗證模塊,如各語種的視聽說、語音語調、翻譯基礎等基礎型實驗。

該層次的實訓活動以輔助教學、夯實基礎為主線,主要對應如基礎英語、基礎日語等核心“基礎類”課程,是課堂教學的有機延伸和擴展,內外互動,相輔相成,以強化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性。

(2)技能技巧訓練

技能技巧訓練是在基礎板塊內容的基礎上,對語言能力和技能要求高一級的課程進行能力訓練與提高式的實驗教學。充分突出語言自主學習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方法,提高學生自我規劃、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使外語學習成為真正意義上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層面的實驗教學主要集中于支撐報刊選讀、寫作等語言“能力類”課程,如寫作、口譯等課程的教學。開設的實驗模塊主要有各語種的高級視聽說、專題口譯等技能技巧實驗。

(3)設計研究型訓練

設計研究型訓練主要以自主創新實驗等培養學生進行研究、創新以及獨立工作的能力。利用先進的設備,融合先進的教學理論,對技能要求高,能力要求強的技能類的課程進行實驗教學。充分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理論、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實現資源共享,開展利于學習者技能提高和知識擴展的新型教學方式,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這一層面的實驗教學,主要應用于高技能和高交際能力的課程訓練。完全著眼于學生個性發展需求,重點在于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學生以學術專題形式進入自主創新性學習、通過自主課題研究進入實驗室研究、可以參與教師課題等形式進入設計研究實驗、可以通過畢業論文的創新實驗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研究實驗的主要內容有開放型實驗項目,如本科生進行數理統計中因子分析在語言測試中的應用、同聲傳譯訓練的探索與實踐、外語電視訪談節目與外語素質與能力提高的探索、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模式的探索、電子化教學實驗等設計研究型實驗。

四 實驗教學的實踐

根據上述實驗教學體系, 目前語言實驗教學中心每學年主要開設的實驗教學課程數達四十多門課程以上,在實驗項目的設計過程中,突出了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充分利用了實驗室現有的設備設計實驗項目。目前共開設44門課程,168個實驗項目,其中語言基礎型實驗87個,占52%,技能技巧型實驗57個,占34%,設計研究型實驗24個,占14%。年受益學生達14000人。根據本學科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結合中心的特色與優勢,在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主要有以下特點:

1 建立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

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基礎是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深刻認識學生在實驗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改革學生只是實驗操作者的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建立開放式、研究式實驗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激勵學生自主創新。因此,本中心實驗教學人員十分重視努力探索和建立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用開放式實驗教學思想指導實驗教學全過程,實行多種形式、相互銜接、漸進性的開放式實驗教學,努力營造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環境””。中心主要的實驗室全天面向學生開放,不受課時限制。學生在實驗室完成的實驗任務既可以是老師布置,也可以是自選,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實踐。

2 漸進式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式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傳統語言教學往往局限于專門技能訓練,容易培養出“學究和書蟲”,存在一些弊端,針對這一情況,中心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加大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變單一技能訓練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能力培養。教師首先將科研成果設計成課程實驗項目,利用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進入課題研究領域:再將自己承擔的科研課題項目分解為小項目,吸收學生進入小項目的研究,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實證調查、資料收集等工作,使學生實踐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從中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最終,學生能夠發揮其創新能力,獨立承擔部分科研工作。

3 重視運用最新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改進傳統語言實驗教學方法,鼓勵教師利用最新的實驗教學手段,大膽探索,改變過去滿堂灌的單向式實驗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1)積極培訓教師掌握和應用實驗教學新技術。

自2002年始,中心每學期定期專門培訓教師多媒體實驗教學課件設計制作、圖像、音頻及視頻文件編輯處理等,幫助教師掌握和應用多媒體實驗教學技術,并鼓勵教師進行實驗教學課件設計的交流和研討。目前,中心實驗教學課程全部使用多媒體網絡實驗教學,并有完整的實驗指導書和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及電子教案。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網絡實驗教學平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中心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將實驗課實驗教學資源上網,方便學生自主學習。此外,中心還開辟了教師論壇等欄目,實現師生網上互動,輔助實驗教學,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和互動式實驗教學,擴大了實驗教學覆蓋面,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

4 構建實驗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

語言實驗教學中心各門實驗課程都改革了成績評定辦法,強調平時學習訓練,建立了過程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實驗考核方法,包括:實驗表現、實驗考查、數據記錄與分析、書面作業、實驗測試、階段考核、語言實踐7種形式。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采用不同的教學質量監控和考核機制和模式。形成了應知應會筆試考核、綜合實驗答辯考核和創新實驗學術論文考核等

多種考核模式為一體的多元化、系統化、能力化的實驗教學考核體系,既注重過程評價又注重結果考核,促進了學生實驗興趣和能力的提高。

例如:基礎實驗采取“平時+自主+筆試”的考核方式,重點監測、評價和保證學生對“應知應會”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綜合型實驗采取“目標+環節+答辯”的考核方式。實驗考核分項進行,統籌兼顧設計過程、設計結果、設計報告。創新型實驗采取“目標+環節+報告+答辯+論文”的考核方式,創新型實驗在綜合型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和培養學生撰寫學術論文,對自己完成的創新研究的精髓進行提煉和總結,從而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

通過幾年的實踐,多元化的考核評估辦法得到了學生們的贊同和認可,認為它能科學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學生實驗課程、教學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的真實水平,激發了學生自主訓練和探索精神,培養了學生務實、求真的學風,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五 結語

語言實驗教學中心依托北京郵電大學的信息網絡技術的特色,結合實驗室建設與發展現狀,以實施創新教育為主線,以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通過構建語言實驗教學體系,實現了個性化、主動式的學習模式,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營造的外語學習環境進一步體現學習過程的交互性、開放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工科專業大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適應信息化時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語言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還需要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璐,汪成楚,建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加快高校創新人才培養[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4):60-62

[2]孫立偉、新型外語訓練中心的構建與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9

[3]賈國棟,基于課堂與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9,(6):82-85

[4]蔡基剛,試論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刀,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18-22

篇8

1 引言

本文將重申和展開我們長期以來的一個想法:語言哲學與語言研究的關系,就像營養缽對缽中的小苗的關系,也像搖籃對搖籃中的嬰兒的關系。

西方語言哲學是發生在西方哲學20世紀初期至70年代的那一場由語言性轉向帶來的分析革命及分析哲學的產物。它的初衷是“以語言為手段來重鑄哲學的千年老題”(baghramian 1999:xxx)。由分析革命而來的“西方語言哲學”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著述,這些著述富有智慧、營養和啟發。我們將這一豐富資源稱為“營養缽”(a nutritive bowl 或feeding block),這一營養缽無意中或實際上已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營養,醞釀、發育和激勵了語義學、語用學、句法、翻譯論、修辭、外語教學及二語習得等語言學分支學科的創立和發展,盡管這些只是語言哲學的副產品。下文的每一小節的結尾處,我們將呈現每一語言學分支所沿承的哲學軌跡。

尤其是,我們將在第3節看到,我國一些學者從語言哲學這營養中,發掘出全新的研究方向:我們可以用新的方向和新的解答方式來引領新的語言研究和發展。這種語言研究,既吸收分析傳統的營養,又對中國當代語言研究作出新的探索。

2 從語言哲學到語言學的軌道

本節探討語言學各分支是如何從語言哲學那里發展來的。

2.1 從指稱理論到語義學

哲學的各種指稱理論告訴我們語詞如何與世界關聯。指稱問題是語言哲學中討論得最熱烈的問題。何以如此,martinich的一句話可以說是一語中的,“指稱問題的確重要,因為哲學家的典型看法是:語言與實在相聯系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指稱”(martinich 2001)。這個實在(reality)就是西方哲學家時時關注的存在(being)。看人們怎么用指稱,就是看人們怎么用語言表示存在。frege的“論含義和指稱”(frege 1952/1999),russell的“摹狀語”(russell 1956),strawson的“論指稱”(strawson 1950)等等,都是哲學家對指稱問題的關注成果。他們的工作只是表明他們的觀點:“語言與實在相聯系的主要方式是指稱”。也就是說,他們為了弄清實在是什么,才對語言中的指稱感興趣。

基于同樣的理由,哲學家也對名稱與指示詞感興趣,因為名稱、指示詞與指稱相關。searle認為,每一個專名都與一組或多或少是確定的摹狀語相聯系,這組摹狀語確定一個名稱指示什么樣的對象(searle 1958)。簡言之,名稱間接指示。kripke論證說,名稱與它們的命名物直接關聯。他推斷說,專名確保在每一個可能世界中辨別出相同的個體(kripke 1972)。evans認為,無論是描述理論還是因果理論都回答“假定出現指稱,什么東西確定什么樣的對象被指稱”這個問題(evans 1973)。

關于命題態度,哲學家是這樣考慮的。“哲學家想要知道信念的對象是什么。”信念可否用一種語言學方式表述?他們認為,“信念可以有一種語言學的表述方式”(martinich 2001)。于是就出現了哲學家大量研究“瑪麗相信/知道/認為/愿望/期待(等等表示命題態度動詞)”的語句。實際上,這就是:存在某個被相信的事件(事件也可以成為對象,不是哲學家想不到這個上面來)或人。這是在用語言描寫存在。

圍繞語句的真值與詞語的意義(truth and meaning)這個項目做文章的作者及作品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語句的真值問題有什么哲學意義呢?西方哲學家大致上從兩個方面來回答。第一,邏輯實證主義者有這樣的看法:一個語句僅當它具有真值時才是有意義的。然后,另一些哲學家持不同意見:語句有沒有意義不在于它是不是具有真值。若是這個語句是在做某件事,雖然它沒有真假可言,卻是有意義的語句。第二,哲學家傳統上關注于人們所持的信念或所說的話是否為真;倘若為真,那么語言似乎必須以某種方式與世界相聯系。只有語句為真,哲學家才能從語言中看到與世界相聯系的地方,而一談及“世界”就關上了西方哲學的千年老題:存在。

結論:從哲學旨趣到作為其副產品的語義學軌道。軌道1:世界的樣態→語詞如何與世界關聯+語詞/名稱/命題指稱什么→指稱理論→語義學基礎; 軌道2:世界的樣態→語詞如何與其他語詞關聯+語詞如何與使用該語詞的說話人的信念和意向相關→意義理論(指意義的真值條件理論)→語義學(作為一種副產品)。(注意:在二值邏輯的前提下)

2.2 從意義理論到語用學

2.21 二值邏輯的束縛

根據二值邏輯,一個句子非真即假。而邏輯實證主義者卻認為:一個語句僅當它具有真值時才是有意義的。于是語言中大量沒有真值的句子,如祈使句“請開門!”所有疑問句,道德判斷句“你不該那樣做”等等,都成了無意義的句子,但直覺告訴我們,這個結論顯然是錯誤的。

2.22 austin的哲學研究對語用學的提升

為了掙脫二值邏輯的束縛,austin提出“言有所述句”(constatives)與“言有所為”(performatives)的劃分(austin 1962)。前者描述事態,事態為真為假,依賴于它們是否與世界的樣態相符。后者不具有真假值,但有適切條件(felicity conditions)的限制。后來他取消了這樣的劃分,認為一切言語都是言有所為,我們說話就是在做事。searle發展和改進了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強調言語行為與說話人的信念和意向的關系。言語行為理論后來成為語用學家的經典話題,而austin等哲學家的原意不過是在為沒有真值的句子也有意義而尋找解釋的理由。

轉貼于

2.23 wittgenstein的意義使用論

wittgenstein的“意義即使用”觀點認為,句子的意義在于使用,“不要問意義,要問使用”(wittgenstein 1953/1999)。也就是,他將語言意義約束在語言使用的游戲中。在他看來,運用語言是一種活動,我們使用的語詞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意義。“想象一種語言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forms of life)(《哲學研究》第19節)。這是當代語用學中較有影響的意義使用理論。

2.24 grice的意義理論

grice (1957)批駁邏輯實證主義的意義證實論。他認為,意義是會話雙方互動的產品,不能脫離人的交際意圖孤立地進行分析。說話人a 必須試圖使話語x在聽話人身上產生某種效果;同時,聽話人必須領會到說話人的這一意圖。交際實際上是意圖的傳遞與交流。顯然,grice把語言的意義與人的心智關聯了起來。grice意義理論一直是語用學的經典話題。

結論:從哲學旨趣到作為其副產品的語用學軌道:世界的樣態→語詞如何與其他語詞關聯,語詞如何與使用該語詞的說話人的信念和意向相關→意義理論(意義的使用理論+多元劃分+意義是互動的產品)→語用學(作為一種副產品)。(注意:沖破了二值邏輯的束縛)

比較上文提到的軌道2,才知道為何都從世界的樣態出發,卻得到了不同的結果:一個是語義學,別一個卻是語用學。

2.3 從意義理論到不同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翻譯論

tarski為了最終地提出真(值)的語義理論(the semantic theory of truth)(tarski 1956),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其中之一是如何避免像說謊者悖論那樣的語義悖論。他的智慧是,首先區分工具性語言(a metalanguage)與對象性語言(an object language)。我們用工具性語言來談論、解釋和分析對象語言即被討論的語言的特性。為了避免自我指稱問題,他建議,“為真”、“為假”這個兩個詞應該放在工具性語言里做謂語,而不是放在對象語言里作謂語(baghramian 1999:42)。于是,對tarski的t-約定:x is true iff p,我們可以這樣例示:

“snow is white” is true iff snow is white.

此句中,引號內為對象語言,引號外為工具性語言,是對對象語言的解釋。

工具性語言概念被錢冠連(2003d)擴展,而應用到對翻譯的思考。他說,工具性語言是解釋、分析和討論對象語言的語言。也就是說,工具性語言是對對象語言的解釋和再度解釋。這是一種語言之內的解釋。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翻譯正是一種語言之內解釋關系的延伸。因此,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翻譯是一種工具性語言的擴展觀。

直接關注和思考翻譯問題的英美哲學家有quine (1960)和其學生davidson (1970/1975)。為了搞清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純經驗的方式證明從一種語言譯為另一種語言的問題,quine提議應研究最原始翻譯(radical translation)的情形,即“迄今為止從沒有接觸過外界的人的語言的翻譯”。 他把翻譯場景拉遠到一個文明世界首度發現的原始部落,假想一個田野工作的語言學家,試圖翻譯該部落的土著語言,通過對這種情形的考察,我們可以弄清楚,翻譯的要求和條件是什么。davidson將“最原始的翻譯”擴展為“最原始的解釋”(radical interpretation),以包括同一種語言之間的解釋和理解。要理解某人的語言,必須依賴雙方具有相同的對世界的看法,這就是davidson,quine 所稱的“信念溝通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davidson論證,如果我們所知道的全部就是說話人認為是真的句子,而且,如果我們不能設想他的語言就是我們自己的語言,那么,我們連翻譯的第一步都無法邁出。既然對信念的認識來源于解釋詞的能力,那么,我們從一開始便必須假設存在著普遍的一致。因此,信念溝通原則便是認定某人具有某種信念心態的前提條件。

結論:從哲學旨趣到作為其副產品的翻譯論:軌道1:語義悖論→對象語言與工具性語言的區分→解釋關系(同一語言之內解釋)→不同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翻譯→翻譯論(作為副產品);軌道2:翻譯手冊→最原始的翻譯→解釋(早先不知道的外語的翻譯)→(學習/翻譯/解釋一種語言的要求和條件)→翻譯論(作為一種副產品)。

2.4 從哲學研究到作為其副產品的句法

結論:從哲學旨趣到作為其副產品的句法軌道:dummet的軌道:哲學的目的→思想結構的分析→通過對語言的分析(作為思想的工具)→句法(作為副產品)(dummet 1991);russell的軌道:傳統的哲學問題→哲學句法的功用→句法(作為副產品);錢冠連的建議:句子的結構→宇宙的結構→思想的結構→語言、宇宙、思想三者的同構→語言全息論→句法(作為一種副產品)(錢冠連2003a)。

3 受分析傳統的語言哲學啟發而產生的新的語言學發現

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與利用西方語言哲學資源中的營養與智慧,以新的視角去關注如何將語言問題和現實的外部世界、人的行為、社會交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起來。這便是所謂的節外生新枝。下面是朝這個方向努力的幾個例示。

3.1 純分析性考試模式危害外語教學

這個問題,對于處在相當迷信現代化考試手段(純分析性考試,即打鉤鉤、畫圈圈)的中國外語人,是聽不進去的。我們曾經在多種場合指出:還是要整合性考試,純分析性考試弊大于利(錢冠連 2003b)。如果我們搬出著名哲學家的話便是:“現在存在著一種很大的壓力,競相利用新的教育技術,借助最新的科學發展來設計課程與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可能加害與扭曲創造能力的正常發展,因為這些方法削減了呈現在愛探索的頭腦面前的這些材料的范圍與復雜性,把行為放在一些固定的框框之內限制起來了” (chomsky 1972, baghramian 1999: 295)。

難道,搞掉人的創造能力就是現代教育的目標嗎?

3.2 修辭新論

猜想:凡是語言使用過程中,涉及呈現方式、描述屬性與認知活動時,必涉及修辭活動。修辭可以是一種哲學活動:(1) 從尋找不同的呈現方式與不同的認知內容出發(frege 1952, 1999):土豆(埋在土里的黃豆,比喻),洋芋(從南美洲輸入的芋狀植物,報告來源),洋芋就是馬鈴薯(像掛在馬脖子下的鈴,比喻);(2)從轉貼于

描述(摹狀)事物屬性與交待事物指稱出發(russell 1956):“打不倒的矮個子”(形象比喻與堅強比喻);(3)從討論事物的非嚴格(非固定)指示記號出發(kripke 1972/1980);(4)從工具性語言出發(tarski 1956);(5)從認知相似性出發(wittgenstein 1953/1999):這里的修辭用法的機理是:選擇了一個既相似又偏離于原型的最新最巧的表達式,如“豬腦袋”形容愚蠢如豬;(6)從尋求命題事態出發;(7)從尋求語言與存在之間的關系出發:“猴子探海”:我們是在欣賞像猴子的巖石,還是在欣賞導游的語言藝術(錢冠連 2003c)?

3.3 后語言哲學路子

分析哲學家本來是用語言分析解決形而上學的千年老題,我國一批語言哲學博士從分析哲學的老問題中,充分挖掘與利用西方語言哲學資源中的營養與智慧,以新的視角去關注語言問題和現實的外部世界、人的行為、社會交際與日常生活。他們用這種節外生新枝的辦法,解答了一些頗有意義的哲學問題。例如,《在語言中盤旋——先秦名家“詭辯”命題的純語言思辨理性研究》(劉利民2007),這個研究以語言性認知操作三模式論為框架,對先秦名家的思想命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種新解釋,引起了我國哲學界的充分注意。又如,《咖啡的芳香:論感覺經驗的不可說性》(梁瑞清 2007),該文在對不可說進行概念分析的基礎之上,指出傳統的不可說問題其實是指感覺經驗的現象屬性以及感覺話語的現象意義具有弱式不可說性,提出了語言地圖說、感覺話語的意義三分說和經驗網絡假說等原創理論。又如,《明達語言維度觀及其哲學關照》(王愛華2007),這個研究在前人從哲學和語言學路向對明達語言(metalanguage) 研究的基礎上建構了明達語言維度觀 (a dimension view of metalanguage),并以此視角審視語言哲學里的三個重要而又具有爭議的話題:(1)語言與實在的關系;(2) 語言與心智 (mind) 的關系;(3)語言的不完備性。對每一個話題,本文  都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4 結論

篇9

雕塑是什么?現代雕塑發展的出路在哪里?設計思維的注入對于雕塑藝術的本體語言的影響是好還是不好?《雕塑》雜志社提出“雕塑與設計”這個主題,我也常常思考,并使我再一次深切慎思雕塑創作的現實意義。

在人類的藝術史中,雕塑可能是最早出現的藝術,雕塑的出現源自人類對于空間的感知,進而用以表現現實生存狀態。也就是說,視覺感知是第一位的,而后才去思考雕塑創作的精神領域。筆者以為,幾千年來,中國的雕塑藝術發展一直處在“匠人”的狀態,多表現當時的生活以及神話故事等內容,而西方則在其發展領域較早形成了相關精神領域的思維活動。直至1979年星星美展的出現,中國雕塑藝術才算是真正走向精神的表達。例如王克平的雕塑《沉默》作品,這件作品表現的是一個眼睛被遮蓋、嘴巴被封住,視覺與語言都沒有自由的形象,這件作品也是星星美展的代表性作品。中國現代雕塑很長一段是在向西方學習,直至有一批藝術家開始追求中國雕塑的本土語言才開始走向另一個結點,雕塑本體語言得到空前發展的同時,其本體語言也在這個階段趨于完善。時過境遷,中國本土雕塑藝術發展至今已更加成熟,雕塑藝術的表現也更加形式多樣。在這方面,中央美術學院隋建國以《時間的形狀》著稱的觀念雕塑便很有代表性;他的作品尤其注重觀念與精神狀態的表達,又不失對空間、造型等雕塑本體語言的一大拓展。1

關于設計,王受之認為:“設計指的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2從這個概念上講,雕塑屬于人類內在情感與思想的視覺呈現范疇。設計史研究在中國相對較晚,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藝術中存在設計理念的缺失。因此,將設計與雕塑在某種參照系予以關注無疑具有不容忽視的學理高度和現實意義。通常,根據設計的藝術、科技、經濟等重要特征,3雕塑顯然可以在此語境內展開深入闡述。

因此,作為雕塑工作者,思考雕塑與設計的關系問題,或是從設計的角度去拓展雕塑創作和雕塑研究的新路徑,便顯得很有必要。對此,筆者首要關注的是雕塑與設計如何實現和諧與統一,雕塑對設計的借鑒應該側重點在哪兒,如何使雕塑藝術在其本體語言上達到更好地發展?基于這樣的考量,筆者認為:

首先,雕塑藝術不能為了設計而雕塑。就城市環境雕塑為例,許多城市建設者、環境設計、空間等設計的參與者,經常說的是如何設計一件雕塑。這種現象表明,在許多人的觀念中,雕塑藝術僅僅是屬于設計的一部分。其實,作為一個雕塑藝術家,更多的應該去跟雕塑需求方說:“我們在創作一件環境雕塑作品,而不是設計一件雕塑”。雖然,環境雕塑作為環境設計的一部分,或如有的研究者所認為,是對環境的一種裝飾,但是雕塑創作不能只是為了適合環境需求或是作為一種純裝飾作用而存在于空間中。雕塑藝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各種設計材料、價值觀的介入,使雕塑藝術不斷地“廉價化”,這里的“廉價化”,不僅僅是材料上的廉價,更是人們對于雕塑藝術的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廉價。這種認識誤區的根源正在于設計的介入。

在常規的視域中,設計多為一種產品生產,這些產品具有物理的屬性,它反映著商品的價值規律以及科技水平、設計的市場趨勢,為時代選擇的必然結果,具有其他藝術沒有的特質。4顯然,雕塑藝術不能被劃分入批量生產的產品。雕塑藝術在環境空間中更多的需要成為一個與環境設計、空間設計并列存在的獨立體,它應該能承載起社會、環境以及歷史進程發展的需求。

其次,守望雕塑本體語言的純粹性。在談到雕塑藝術創作時,不得不提到雕塑的本體語言。現在許多環境雕塑借鑒了設計語言,表現在材料、空間表現、裝飾手法等諸多方面,這也促使在雕塑藝術出現了各種分類――架上雕塑、城市雕塑,有的學者還提出了純藝術雕塑及裝置雕塑的概念。那么,談到雕塑藝術的本體語言,筆者強調雕塑語言的純粹性。純藝術論強調通過以“真、善、美”為表現核心的藝術本體語言的彰顯,而進入相對獨立的藝術狀態為宗旨。純藝術雕塑便為拋開雕塑的商品價值和利益而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雕塑藝術的本體語言首先應該是其造型、空間以及其所表現的精神性。而今,環境雕塑中產生的經濟價值已經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雕塑藝術本體語言的表現,至少在精神性方面是這樣的。現當代許多雕塑藝術的發展,促使了許多實驗藝術的出現,許多雕塑藝術家開始運用設計的思維進行創作。這些雕塑的材料以及造型更加趨于美觀,追求強烈的視覺沖擊,內容更加傾向于所謂的“觀念”,而多多少少擯棄了許多傳統雕塑造型。這種發展趨勢,確實給雕塑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不可否定的是,這同樣也相對造成了雕塑本體語言的流失――它可能是雕塑藝術的發展,但也可能是雕塑走向消逝的轉折點。怎樣尋求一個支點,在雕塑本體語言的基礎上,進行尋求雕塑藝術的發展,是作為一位雕塑家應關注的首要問題。

雕塑作為一門藝術,它應該是根據空間或者相關的歷史、文化為背景進行的創作,旨在表現人類社會的精神,并關注現實中的人生百態。雕塑不應僅僅以物質化的表象存在于現實空間,而應成為一種獨有的精神性存在,并影響到現實社會,進而以其特有的開創性影響未來;不應為了去做一件“雕塑”而去忙于設計,過多地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和經濟價值,卻枉顧其中的現實、歷史與人文精神。

另外,筆者認為雕塑藝術應為時間的藝術。雕塑雖然具有三維立體性特征,屬于空間的藝術,但是筆者認為雕塑藝術更應屬于時間的藝術,它的價值將經由時間的磨礪而愈發耀眼。在時間平臺上,設計更多的存在于單一的時態中,具有時效性、服務性。而雕塑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不論在現在,還是在過去,乃至在未來的時態中,均是成立的,均可以產生其價值需求。因此,雕塑藝術應去承載更多的人文思想,貼近社會生活,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例如,在環境雕塑中,我們既可以創作關于古人以及古人生活場景的雕塑作品,也可以旨在表現當下人的生活狀態,還可以通過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去創作一些不曾存在、未曾發生的或是想象中的事物。這些作品放在某個環境中都是可以成立的,并且同樣發揮著其應有的審美價值。而設計則不同,雖然設計師可以設計出“概念”的作品,例如概念車、概念手機、概念空間等,但是這些設計作品無一例外均應服務于當下人某種功能需求,這一點與雕塑非常不同。

所以說,雖然兩者存在諸多不同,但是作為一個雕塑藝術家應以發展的眼光去應對雕塑與設計的關系,即雕塑在很多地方可以向設計學習,在作品中滲入設計的元素,最終更好地去完善作品。正如王受之教授將設計定義為將一種計劃、規劃、設想、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的過程。雕塑與設計屬于平行的兩個藝術門類,不存在孰輕孰重的比較。所有的藝術都是美的藝術,任何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都不能凌駕于另外一方之上。作為一個空間獨立體,雕塑有著自己的“氣場”,一件好的雕塑藝術作品,應該能夠提升某個環境的品位和層次。例如,米開朗基羅為圣彼得教堂建造的雕塑作品――《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在藝術史上這些雕塑作品甚至比圣彼得教堂被予以更多注目。同樣,文化、社會大環境更是雕塑藝術表達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在教堂中創作一件彌勒佛肯定不合時宜。

縱觀中國古代藝術,“雕塑”與“設計”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再現了中國古代人生活的拴馬樁,便成為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從考察發現的拴馬樁地理分布結構看,拴馬樁所處方位均是馬匹擁有量最多的區域。拴馬樁柱頭獅子、猴子等各種雕塑造型,在賦予拴馬樁趣味與審美的同時,也使我們對于古代雕塑藝術和當時風俗民情的研究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同時,在某些方面,它也可以歸入設計的范疇,因為它被創造出來的另一個重要目的便是拴馬。這些拴馬樁雖然已經失去了當年用來拴馬的實用性,但作為雕塑藝術來講,它依然大放光彩,成為雕塑與設計完美結合的一個絕佳詮釋。

前文曾提到,雕塑藝術越來越“廉價化”,這種“廉價化”可能基于運用廉價材料不易保存的緣由,但更多的應來自其在未來時態中,是否依然能夠體現其價值的思考――許多作品在出現后的二三十年甚至更短時間便已遺忘在人們的腦海中。雕塑藝術的時間性應該充分地體現在摒棄現實的眼前的經濟價值體系,而追求更加廣闊的、宏觀的時間狀態,應該能充分體現一個時代或是一個社會的某種狀態,乃至縮小到藝術家個人的審美感受中,從而能夠讓更多的觀眾接受并去思考藝術的本質意義。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設計藝術在其本體語言的發展上,也更多地向繪畫藝術、雕塑藝術不斷地借鑒,在其實用性的基礎上向更加的具有藝術性、精神性的表達上轉變。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畢業作品展中的不少作品,便十分強調實驗性與學院性的表達。這些作品摒棄了傳統設計藝術的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通過強調作品的藝術性和精神性,贏得了眾人的好評。

事實上,中國的現代雕塑藝術的發展歷程十分短暫,可以說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門類。這決定雕塑藝術應在多個方面向其他藝術借鑒,并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不過,筆者仍要堅持的一點就是,在借鑒其他藝術的同時,雕塑的本體語言仍為守望的要點,不能以發展的名義拋卻自身的核心價值。這也是一門傳統藝術得以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沉淀并保存下來的關鍵。時間終將使無數設計,在名利場邏輯中黯然隱退,卻能給經典的雕塑作品冠以永恒的光輝。

注釋:

1呂澎《塑造“時間的形狀”――隋建國的藝術》[J].《榮寶齋》,2010(08)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

3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7頁

篇10

月亮和星星竊笑

不可一世的太陽也有今天

是不是江南煙雨已退休賦閑

來此旅游住下已經幾天

濛濛籠籠的外表誘惑著視線

深藏不露的伎倆慣玩不厭

窗外視線已經模糊

我堅信模糊中的群山依然逶迤向遠方

山坡上依然翻騰著驚濤駭浪

那條小河依然在歌唱

此時,可能因發胖而情緒波動

間歇的鳥語,蟲鳴猶在

歌聲中依然飄來那熟悉的花香

路上的馬達濕漉漉的

嗜睡的人已睡得腰疼

煙雨里,純凈的陽光和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