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范文

時間:2023-04-11 15:09: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子道德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老子道德經

篇1

在孩提時代的我就曾經接觸過圣人老子的《道德經》,大家可以輕而易舉猜到當時懵懂孩童的我,對于這本書可謂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對老子以及《道德經》的初步認識還得追溯到我爺爺跟我講的故事。爺爺跟我講了很多的古代傳說,其中就有關于圣人老子的傳說——相傳老子一夜間就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成為神話傳說中的太上老君。小時候聽著這些傳說比較神秘、玄奧的東西,都是和老子相關的,但是老子是誰,什么是老子的學說,他所著作的《道德經》講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義,卻知之甚少,而且那時根本看不懂。

讀懂一本書,首先讀懂一個人。這是我閱讀書籍的座右銘,若光看一本書所講的內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為何做此書的種種原因,那就與作者做此書獻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書純粹是為了賺取稿費或者立名,那樣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強稱為寫作工作者罷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時天下大亂,諸侯紛爭,廣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代造英雄,時代也會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稱《論語》為做官必學,《道德經》為做人必學,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說法那樣的片面。一本《道德經》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為人等多方面的內容。換一種比較概括的話說可算為一本百科全書,但是《道德經》真正的分類還得算為哲學著作。

老子道家的學術充滿著辯證法,從探討宇宙天地、自然規律的變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為本,直接從關注明民生,關注社會弱者,弱勢群體出發,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對社會人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道德經》揭示宇宙萬物、自然天地、社會與人等及其運動規律,因而是一個博大的哲學思想體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運動一般規律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以及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黑格爾曾經感慨:世界的哲學故鄉在中國!

在老子《道德經》諸多哲學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處世這方面知識。下面簡單的敘述一番。

修身為本的主張在《道德經》中有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細細體味一下老子對人生修養和處世的見解,我覺得他的很多話語,句句啟迪心靈,不時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復醒,感到好像在痛飲千年陳釀,愈久愈香。

篇2

1 道與德的含義

要想厘清二者之間的關聯性,首先我們就應該弄清何謂道、何謂德?首先,今天人們提起道與德時,經常是合二為一的稱作道德,主要是指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以及人品修養等,但是在諸子百家時期,不同學派對二者之間的含義進行過較多的闡釋,例如“天道”、“商道”等,在《道德經》中明確的給出了道與德的含義,并且是最為全面以及系統的。在這之中,“道”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例如“道”可以稱得上是宇宙最高的規律以及法則。其對宇宙的看法是亙古不變的,并且也是對宇宙最高規律的整體概括。又比如道的本源性是萬物之源,是所有事情循序漸進發展的基礎,失道而行是萬萬不可的。在“道”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對自然界的崇尚,按照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而發展,違反事物發展規律的行為必將會失敗。另外,“道”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層次性的要求,不同人才處于不同的層面上,并且按照不同的角度理解“道”的本質,這樣才能遵循其發展。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比較崇尚重德積善,因此在對德的闡釋中,主要是指人的規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種表現方式,與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只有道的出現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實現途徑之一也是德。在我國古代,一些具備高尚思想與道德情操的人都被稱之為道德之士。并且德同樣也是一種思想與行為,處在道的框架之中,德與正、善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我們通常所說的仁義禮智信等包含在正、善的范疇中。在長時間的修煉中,德是可以不斷積累的,積少成多,積善成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不能強求,積德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而不應該故意為之,所以通過這一含義可以表明,德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并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唯心之物。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今天,無時無刻不體現著道與德之間的關系,在這之中,道是先于德而存在的,人類在不斷發展與傳承的過程中,逐漸探索與進取,直到今天。

2 道與德之間的關系

2.1 從“天道”看“道”與“德”的內涵及關系

人們常說天命難違,是因為天道是客觀的自然世界,是人為因素無法改變的,在天道中主要涵蓋了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是萬物本源,第二層是萬物養生,第三層是萬物運行,在本源上來看,宇宙的起源來自于道。有和無構成了萬物的本源,二者可以說是“同出而異名”,那么如何理解這一道理呢?實際上就是看似無實則有的過程,從無到有是可以轉化的,因為無并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空無的,同樣,有也不是顯而易見的事物,在有的背后實際上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預設,最終會成為“道生一”中的“一”,由此可見,有與無之間的關系與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對應的,“道”=“無”,“德”=“有”,道是萬物起源,是宇宙最基本的準則,所以二者是相生相成的關系,在提出道時,就一定會對德有所涉及,但是二者并不會以本體的形式出現,而是通過有與無的形式出現。

在萬物生養上,“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老子十分強調“道”先于萬物,并生成萬物。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道德經》中直接表明“德”養育萬物的只有一處,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于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它的功能。只有“有”(即“德”)才能?B育萬物;作為無形的“道”只有通過“德”才能作用于物,“道”一旦作用于物就已經變成“德”了,因為“德”為“道”之用,是“道所顯現于物的功能”。

在萬物運行上,“道”主“返”,“德”主“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在萬物出生環節,“道”主“生”,“德”主“養”;在萬物進一步生長發展中,“道”主“返”,“德”主“弱”。“返”是“道之動”,是“道”本身的運行方式,“弱”是“道之用”,是“道”在萬物中的顯現,也即是“德”按照“道”的運行方式作用于萬物,并決定萬物的運行方式。

2.2 從“人道”看“道”與“德”的內涵及關系

一般認為,形而上的“道”一旦落實到人生層面就被稱為“德”,但世界總是人的世界,“道”無論多么形上、多么客觀,它中會落入人的世界才會被認識、被構建。因此,按照前面已經形成的思路,在這里仍把“道”與“德”作為一個不可分離的矛盾體,放到“人道”層面進一步劃歸和梳理。人總是自覺地創造歷史,人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個“為”字,承接前面已有的分析并結合老子在人世層面關于“道”與“德”的論述,可以看出:在“人道”層面,“道”體現為“無為”,“德”體現為“有為”。

在“天道”層面,“德”主“有”、主“動”,所以在“人道”層面,“德”主“有為”。人們常常偏重于老子思想中“無為”的一面,而忽視其中“有為”的一面。其實,“無為”和“有為”是辨證的矛盾體,二者相生相伴,不可分離。特別是在“人道”層面,“有為”的特性更為明顯,主要表現在:其一,“有為”是人的顯著特性,“無為”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人要從“有為”上升或退隱到“無為”,必須依靠“德”滌去“求功”、“爭利”等私心雜念,只有通過“德”的這種“有為”方式,才能摒棄世俗的“有為”,從而達到“道”的“無為”狀態。其二,除了“德”按“道”的“無為”要求而進行的“有為”方式外,世俗中一些較好的“有為”方式似乎還是得到了老子的認可。

篇3

關鍵詞:老子;道德;史學智慧

有一個人,兩千年來一直被稱為老子,大家又沒什么意見,這人一定有過人之處。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智慧長者,曾做過周朝的圖書館館長。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思想中所體現出的智慧更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而其思想中古老的智慧,也可以作為現代人尋找新的精神家園的理論源泉。

老子的智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他是史官出身。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史學智慧最大的特點就是冷靜理智。為什么呢?西漢班固《漢書o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興衰成敗存亡禍福,然后知清虛以自得,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術也"。最熟知古今天下存亡興衰、人情真偽消長之事實非史官莫屬,他們從這些歷史事實中中總結出規律,因此更能從中吸取到大的智慧。也就是說,班固認為老子這種史學智慧是使人能獲得最大成功的智慧。

二是他的行為。老子理智的離開沒得作為的地方,據說在函谷關富有智慧的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經,在秦地終南樓觀臺講經傳道,這些或史實或傳說,都體現著一個智者的行為。關于老子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一直有人以道可道非常道來詬病他,甚至有人說這是尹喜的勒索。其實,老子恰到好處的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并非什么也不說,而是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表達最為深刻的道理。

三是思想,漢朝史學家班固將其概括為"清、虛、卑、弱"四個字,并認為這是取得最大成功的智慧。我們先以《道德經》為藍本解釋一下這四個字,然后再加上"反、本、無"三個字就全面了。

第一個字"清"意為水靜猶明,是說我們的心應該象一泓清水般清澈寧靜,才能產生智慧,水不干凈或動或亂,即使天空中有一輪美麗的月亮也沒法映現于水中,所以"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道德經》第二十六章)"清凈為天下正"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正如憨山大師注曰:"此誡君人者,當知輕重動靜,欲其保身重命之意也。然重字指身。輕字指身外之物,即功名富貴。" 人只有真正的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脫離出外界的紛紛擾擾,用一顆平常心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這樣也變擁有了真正的智慧。

第二字是"虛",是說虛懷若谷,才能海納百川,自《尚書?大禹謨》就說,滿招損,謙受益,就有欹器警世,水滿則覆。而老子則更深刻的發揮了這個思想,第十六章的"致虛極,守靜篤"就是流傳千古的名言。 "致"的意思就是達到、做到。真空無象曰"虛"。"致虛極",就是要做到沒有任何一點私心雜念,沒有任何污染雜質,要空明、清澈。"守靜篤",空寂無聲,沒有任何響動就是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守靜篤"講的是要修煉內心,保持內心平靜不亂,一心不二用地"守"住自己的心。

第三字是"卑",是說要像道路啊,水啊一樣善于處下。這樣才能善利萬物而不爭,所謂"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社稷王"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就是說只有能受國之垢的人,才能成為江山社稷的主人。老子又說"大國者下流"(《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因為"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只有像水處在下游一樣才能匯集成江河湖海;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

第四字是"弱",即柔弱勝剛強。老子以水為例說明這個道理:"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世界上沒有什么比水再柔弱的了,但是能攻克堅強之物的事物中卻卻沒有哪個能比得上水的。因為任何事物都不能替代它。水利用它柔的特性而戰勝比它強大的事物,這就是柔弱戰勝剛強最好的例證了。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道德經》第四十三章)這句話也很好的表明了同樣的道理。

第五字是"反",對《道德經》核心的總結以第四十章最為精辟,有三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其中"反者道之動"。是說相反相成,相互轉化的哲學道理。它衍生出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有無相生,尤其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及《淮南子?人間訓》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對這句話的注解更是影響深遠。

第六字是"無",無是清靜無為,所謂無為而天下正,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核心意思都是不占有,不干預的大道情懷和不妄為,有所不為的合理哲學。

最后用一個字是"本",這是上面講的道理的概括,老子說,吾獨貴食母。母為本,本即道。這一是說上面說的道的理是根本的道理,二是說道是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一種哲學智慧,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國人的道法自然,無神理性的根本世界觀。

老子思想中的智慧主要體現了他清、虛、卑、弱的人生智慧。現代社會,人們對老子思想的研究極為重視,主要是現代人生活在一個物質高速發達,而人們在精神層面的發展卻無法與物質發展相平衡,從而出現了很多矛盾,如人被物質所奴役,是個體情感、精神、情趣被淹沒等等。老子的人生智慧可以讓人們得以借鑒,用來超越種種利害與得失心,以平淡、自得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煩擾。

參考文獻:

[1][漢]班固,撰,曾憲禮.漢書(卷三十)[M].岳麓書社,2008:786.

篇4

【關鍵詞】老子;自然觀;現代教育;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老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道法自然”這一命題中,盡管他的思想更多的表現在哲學方面,但其對現今教育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老子的自然觀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遺產,不管我們將老子的“自然”理解為“自然界”還是“人文自然”,抑或是一種自然狀態,其背后都是一種不可言說的永恒規律――“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認識論、宇宙生成論只居次要地位,老子思想的實質是“自然主義”,是“無為”政治。法自然、宗無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的思想,集中體現了老子的自然觀念,體現了老子對萬事萬物的認識。對此,老子強調說:大德之人的行為,都是遵循大道的自然規律,而不是完全無所作為。他的自然觀念,從自然和社會兩個角度來講,集中體現在道法自然和人法自然兩個方面。

從《道德經》看,有許多是反對教育,反對學習,甚至主張愚民。如“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富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少私寡欲,絕學無憂”(《道德經》第十九章)。“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道德經》第三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而老子是真的反對教育,反對人民素質的提高嗎?其實不然。

就從老子留下《道德經》這本書而言,表面上是為了出關而作,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當然,老子完全可以不寫,不寫就是無為。然而,他還是寫了,雖無法身教,但仍以自己的言辭教育后人。老子還做過孔子的老師,孔子曾“適周問禮”與老子,并對老子的訓教佩服備至,認為不枉此教,而并非其所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實際上還是為了教育后人,從而達到其治世的目的,而不是真正的要人無知。二千多年來儒家的教育觀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在兼容并包的今天,老子的思想也有著其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在中國的教育制度不斷發展的今天,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教育,倡導自然教育,順從自然規律,順應人的本性,對社會、施政者、個人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倡導各行其志,改變簡單的衡量人的標準

儒家思想“執著于人間世道的實用探索”,以氏族血緣為社會紐帶,使人際關系(社會倫理和人事關系)非常突出,占據了思想考慮的首要地位。儒家形成的是以德智兼修、德才兼備為核心的教育思想,以授道德、教“六藝”為核心,盡管教育的內容很廣,但貫穿其中的就是以仁治國,根據“仁”的標準,傳授統治理論和統治方法,訓練統治技能。何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些都是統治管理者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實用性成為儒家最大的特點,在兩千多年的傳承中,這種教育思想被很好的傳承下來。

現代社會高效率、快節奏的生活中,人才這樣的概念也越來越單一、簡略,越來越向是否對社會有用,能夠給社會創造多大的實際價值這樣的標準靠攏。教育制度也隨之越來越完美,清一色的教育讓越來越多人喪失了自己的本性,變得越來越簡單,也泯滅了自己的本性,失去了自己的獨立張揚,甚至失去了自己的思考,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向往這樣的生活,競爭力的加劇,致使許多人扭曲自己來獲得榮譽,如一個儀表堂堂的大學教授剽竊他人學術成果,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教育界的悲哀,而學術造假的大學教授僅有他一人嗎?然而,在目前社會所倡導的人才衡量標準之下,教授的行為似乎又不全是他的錯,沒有權威的論文、沒有權威的研究成果,他又怎樣在這方熱土立足,又怎能登上人生的高峰,而自己又沒有這樣的實力,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他只能鋌而走險。能都潛心研究學術,不在乎名利的又有幾人。因此這說明社會的風氣和大環境會影響著很多的人。

“希言自然”道法自然要求的是順應自然規律。這個自然規律應該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而不是人為的規定的準則。社會所要倡導的應該是順應每個人個性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提倡的應該是全方位衡量一個人的標準。“為無為,則無不治”,讓人們形成一種自愿自為的觀念總比硬性的規定要好的多,從行為上改變一個人并不難,而從內心深處改變人的觀念則困難的多。“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憂”(《道德經》第八章)。老子以水喻得道之人,由于與世無爭,所以才不遭到怨恨,也正是因為無爭,遵循著本性自然,不刻意追求什么,才能像水一樣至善,所謂“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道德經》第二十章)。

二、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

何謂“自然”?“自然”即是“本來如此”、“自己如此”、“應該如此”,它表現為規律性和存在性的統一,老子認為,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它先于天地而產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獨立不改,同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但老子并沒有把道看做一切事物的本原,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將天、地、道德本原歸結于自然。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中說:“法,謂法則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這是對于“道法自然”的一個很好的解釋,道法自然并不是道即自然。如陳鼓應說:“道法自然,道純任自然,自己如此”。雖然這種解釋有一定道理,但“法”的意思卻被不適當的刪除了,“道”就是“一切”,“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法自然”,王弼所謂的“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便是對這很好的解釋。“道法自然”便是遵循天地間萬物的規律,聽任其是,任其自然發展。落實到教育者身上,其實老子是倡導一種少說多做的教育方法,這其實是與儒家的言傳身教是相輔相成的,作為儒家思想的一種重要的補充,老子的思想也有著其不可替代的意義,給我們以許多積極的啟示。

現代社會簡單的衡量人才的標準,反過來進一步影響著教育制度,死板教條式的教學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當然我們不可否認,言傳身教式的教學可以更直觀的教育學生,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的內容。但在正統教育的思想中,師道尊嚴、師說神圣,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滿堂灌輸、全盤接受成為更有效、更便捷的方法。八股教學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重言教,忽視學生的個性需求,已經被社會所淘汰,但現在很多地方的應試教育卻進一步把滿堂灌輸、全盤接受當成了提高教學成績的法寶,學生被一味的牽著鼻子走路,沒有一點獨立自主的精神,主要原因正是教育者言之過甚,教之過甚。

老子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經》第二章)。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少說多做是育人最好的方法,但這種至高的境界很少能有人達到,所以老子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學習并不是逼出來的,而是施教者以身作則,少說多做,正確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興趣,而不是一味的通過一次次測試分數、評比等指標壓著學生學,要以“不言之教”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和效果。儒道結合,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效果。

三、返璞歸真、淡泊名利

人法自然從個人學習的角度來講便是返璞歸真、淡泊名利,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作為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與自然的關系,不是相互對立,而是相互統一。作為萬物的靈長,人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而要以“無為”促使自然更加和諧的發展,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強調“無知”、“無為”、“無欲”,與其將其看做是老子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不如將其看做老子對現實的反擊。老子向往“小國寡民”的理想王國,正是對現實最大的逃避,對人欲最大的抨擊。馮友蘭先生說過:“道家認為人若順其自然發展,不必勉強,則自有社會的、道德的生活,道家雖未標明主張性善,而實則是極端地主張性善者”。順應自然,不必勉強,本真的活著,應是人類最佳的狀態。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即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講到底,就是人要效法自然。怎樣才能效法自然呢?就是學習不違背他的本性,用柳宗元的話說:“愛之太殷,憂之太勤……則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種樹郭橐駝》)。如同自然的生物一樣,氣候、土質、濕度不同,環境和物種也不同。各個物種只有在適合的環境中才能充分生長,適其本性,改變它就一定會變味,橘逾淮則為枳,口味不一樣。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莫身不殆”(《道德經》第十六章)。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在強調,人的心本來就是虛名,寧靜的。但是人往往會被欲望所控制,因此觀察其物而不得其正,萬事萬物紛紛蕓蕓,各自回到它們的根本。就如現在的家長和老師一樣,根本就不管孩子的愛好和想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看到別的孩子多才多藝,唱歌跳舞,也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各個輔導班學習,殊不知孩子想的是自己的畫作。特別是大學以前的教育,學生被完全剝奪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他們能做的就是接受應試教育的摧殘,完全放棄自己獨立的自由想法,在老師的指導下考出高分成為唯一的目標。

在中國教育的發展歷史上,以老莊為代表的先秦道家以“法自然”等卓越理念確立了中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萌芽,在隨后較長的儒、釋、道教育思想相互交融的過程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不斷得到延續和發展,從魏晉玄學到唐宋禪宗佛學到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再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家王守仁、戴震,直至近現代啟蒙思想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綿延不息。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道法自然,在兼容并包的今天,借鑒老子自然思想的教育價值,儒道結合,充分發揮教育的最大價值,使國民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己本性而成長。

參考文獻:

[1]司馬遷.老莊申韓列傳?史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李澤厚.中國古代化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4]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北京:中華書局,1984.

[5]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

篇5

關鍵詞:道德經;深度翻譯;文化內涵

1.引言

《道德經》是影響中華民族2500年的道家開山之作,也是中國傳統典籍的經典之作。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物,既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所在。其影響之深遠不僅對于中國文化,對于世界各國的宗教、哲學、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當前,世界性的“老子熱”正是老子道德文化真理的現實再現。因此,翻譯界對為什么要翻譯典籍達成共識之后,產生爭議較多的則是《道德經》英譯版本的選擇和翻譯策略問題。筆者認為,在進行《道德經》英譯的時候,應當選擇最接近原著本來面貌的文本為底本,采用深度翻譯策略,在傳遞原文書面意義和語言形式的同時,來再現原文文本的作品風格和文化內涵。

2. 選擇《道德經》英譯底本應遵循的原則

編輯出版有多個不同文本的古代文獻,應當選擇最接近原著原來面貌、最少受到后人篡改的文本作為底本,這是版本學最基本的一條原則。翻譯古代文獻,也應當遵循同一原則。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譯者同時也是編者,面對不同的文本或同一文本的不同釋讀,必須作出自己的選擇。世傳《道德經》版本繁多,流傳較廣,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王弼本和河上公本這兩個注本的傳本,世傳本經過多次傳抄、刻印,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祖本的原貌,導致世傳本中多解、難解和無解之處比比皆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道德經》甲乙兩種抄本出版后,海內外掀起了一陣《道德經》研究熱潮。帛書本《道德經》與世傳本相比較并沒有根本的不同。帛書本《道德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與世傳本相比,它更加嚴格地恪守語法規則,保留了許多語法虛詞,這些虛詞為《道德經》的解讀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解決了前人在校釋時解決不了的一些難題;之后,《道德經》研究進入了相對穩定期。然而,1993年考古學家在湖北荊門郭店1號楚墓出土的竹簡《道德經》又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轟動,掀起了一陣研究熱潮。竹簡本與世傳本和帛書本相比,在內容篇幅、篇章結構和用字方面都存在著重大差異。雖然竹簡本是《道德經》現存最早的版本,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是內容卻遠不如帛書本豐富,不可取代帛書《老子》。因此,筆者認為應該以帛書本作為現代注釋本的底本或譯本的源本,同時,就帛書本和竹簡本兩個版本的重疊部分而言,應該將更古老的竹簡本作為源本,訂正帛書本中的訛誤,才符合版本學的基本原則。

3. 文化翻譯策略

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特定社會文化的產物,其中必然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文化傳播的媒介首先體現在語言作品的內容上,如中國傳統典籍《道德經》記錄著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

翻譯通常被看做是跨語言的活動,即將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筆者認為翻譯不是單純的語言轉換,而是文化之間的交流。

美國翻譯理論家奎姆·阿皮爾(Kwame Anthony Appiah)提出了“深度翻譯”的理論。所謂“深度翻譯”是指一種學術翻譯,即通過注釋將文本置于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中,使源語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作為一種翻譯方法,深度翻譯在認識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列舉各種注釋,幫助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文化,樹立文化差異意識。

筆者以英國漢學家亞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英譯本為例,分析深度翻譯方法的應用。為了能更好的理解《道德經》原文及英文譯文,筆者選取了梁海明《老子》的中文譯文以供參考。筆者對于英譯文本的研究主要從數字方面進行分析。因為在《道德經》中,老子多處使用數字,這些數字不僅僅是簡單的數量關系,其中還隱含著古老的中國文化內涵。

· 數字“五”的翻譯

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

梁: 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五味雜亂讓人胃口敗壞,五音紛雜讓人聽覺失靈。

Waley: The five colors confuse the eye. The five sounds dull the ear. The five tastes spoil the palate.

中國讀者在閱讀此譯本時能夠明白這三個“五”的所指,但是不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西方讀者看了這個翻譯會困惑不解,不知道“five colors” ,“five sounds”,“five tastes” 是指哪五種顏色?哪五種音符?哪五種味道呢?在中國古典文化中,“五色”指青、黃、赤、白、黑;“五音”指中國古代音樂中的五個音階(宮、商、角、徵、羽);“五味”指酸、甘、苦、辛、咸。為了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使西方讀者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魅力,筆者認為應在此處對這三個“五”進行進一步的解釋“The five colors refer to blue, yellow,red,white and black. The five sounds mean Gong,Shang,Jiao,Zhi and Yu. And the five tastes are sourness,sweetness,bitterness,spiciness and saltiness.”

例 2. 數字“六”的翻譯

原:六親不和,有孝慈。(第十八章)

梁: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不和睦,于是才會提倡孝慈。

Waley: 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the six near ones” refer to father, son, elderly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husband and wife)

在中國人的家庭倫理關系中“六親”是表示家庭成員及其關系,指父、子、兄、弟、夫、婦。東方看重家庭人倫,中國人的家庭倫理關系在整個社會關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西方注重個人主義,西方的家庭倫理關系比較簡單。如果沒有此注釋,西方讀者看到此處會感到費解。Waley的注解讓西方讀者一目了然,在領悟這句話含義的同時能積極引導西方讀者進一步了解中國古典文化。

例3. 數字“一”、“二”、“三”的翻譯

原: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

梁: 道產生原初混沌的元氣,這原初元氣生出天和地,天地生出陰氣和陽氣及和氣,和氣生出千差萬別的物質。

Waley: 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 three things, up to ten thousand.

此處,Waley譯出了字面意義,把“一”、“二”、“三”譯為簡單的數字,并沒有體現出《道德經》的哲學內涵。本句中的“一”、“二”并非通常所說的數字,在道學中有特指意義。“一”可以理解為道是天地未分時的原初混沌的元氣; “二”的含義是“陰和陽”。譯者若能以注解的形式對其加以闡釋,其間的文化內涵才能被西方讀者領略。這句話不妨譯作: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 — yin and yang, then another new things, up to all things of the world.

數字在中西方傳統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通過以上數字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翻譯方面采用深度翻譯的策略,能將原語中的文化內涵表現出來,很好的達到文化交流傳播的目的,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5. 結語

面對一部有多個不同版本的典籍作品時,譯者的責任不僅僅是翻譯,他還必須在校勘方面下功夫。譯者須對不同版本進行比較,選擇最早、最接近原著本來面貌的版本作為源本。源本一旦選定,譯者在進行《道德經》翻譯時,應采用深度翻譯策略,將翻譯文本置于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中,引導西方讀者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古典文化,忠實傳遞中國文化的意、韻、味。

來稿屬于基金項目成果,項目名稱:從英譯《道德經》看典籍翻譯的文化傳真和應采取的翻譯策略,項目編號:2011YF071.

參考文獻:

[1] Appiah, K. A. Thick Translation [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2000

[2] 老子著.Arthur Waley 譯.道德經 [M] .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篇6

一、 企業的戰略規劃和管理:

1、 企業的戰略規劃:

對一個企業來說,戰略規劃相當的重要,換句話說您的企業未來想達到一個什么樣的規模,想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來完成,也就成了計劃、執行、修正、再執行的問題。而大多數的老板對規劃只是初級的幻想或者是夢想,總是人云也云,根據一時的喜好,不斷的更改自己的決策,調整自己的產品,朝令夕改也就成了大多數企業老板顯示的權威所在。因為在實施規劃的過程中,老板更加關注的是短期利益。對短期利益的追求使企業陷入了非良性的市場運作。試想一下: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沒有導航會使一個什么樣的結果。企業在行業之中處于風口浪尖,短期利益的追求會使企業逐步的丟失市場,直到最終現金流的短缺葬送企業的前途。所以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那么作為老板們,根據企業的狀況制定合理的近期和長遠目標,制定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文化理念,制定適合企業發展的經營管理理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2、 市場競爭策略:

有人說市場就像是染缸,根據顏料的顏色而改變。但是各位企業家們,其實顏料的色澤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那就需要我們根據參與市場競爭的產品、行業的趨勢、市場的容量、環境的優劣、地方的消費習慣和風俗、消費群細分、渠道的差異等等來制定市場競爭的制勝策略。而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的競爭策略依舊是以低成本策略為主,其次是差異化策略。大多數企業都是通過一輪一輪的產品失敗來宣布告終,還美其名曰產品策略是第一策略,試想一下你的產品市場存量到底有多少,放量的機會有多大?幾年前名不見經傳的匯源果汁進軍西安市場的時候,“容氏果汁”在96年就已經紅遍了整個西安城,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匯源安排人員深入市場做調查,發現容氏主要是集中在KA、B類大型買場和傳統的批發渠道,學校和傳統的零售店的份額較小。經過決策利用人海戰瞬間將匯源的產品免費鋪到學校、士多店的所有柜臺,利用渠道差異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占據了西安的市場份額。只是考慮短期的市場利益我相信匯源也不會有今天的輝煌。敢問一下各位老板們,你的營銷團隊有沒有這種洞察力,你們自己又有沒有這種判斷力和決策力?

3、 戰略實施程度:

每一次戰役的勝利都是指揮官和士兵努力的結果,每一項策略的實施同樣需要團隊來完成。您的團隊有沒有這種作戰力和執行力呢?估計大多數的老板都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企業內部錯綜復雜的人事關系根本就沒有流程來定位責、權、利的問題。途中有非常著名的飛奪瀘定橋戰役,當時中央政府下令要用一天的時間走完200多里的山路,當時的夜以繼日的趕鋪瀘定橋,最終獲得了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的任務,沒有形成石達開那樣的悲慘結局,都是因為當時執行決策的結果。我們呢?很多中小企業的老板認為,結果的好壞都在營銷,其實不然。整個企業的供應、生產、財務、內勤、銷售是一個鏈條,隨便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最終都會對結果形成影響。筆者曾經服務過一家快銷品企業,企業部門之間沒有明確的分工,責、權、利基本上沒有明確,部門之間沒有協調,最終都是以老板的喜好來安排工作,來決定一切。大家可想而知這家企業的經營狀況。據調查中小型企業的營銷之外的其他部門領導都是老板的親戚、朋友,因為和老板的這層關系導致執行力較差。反正結果的好壞都不會影響到他們的職位和薪水,各位老板們更是司空見慣。試想一下你企業的狀況,沒有基本的執行力,企業還會有機會嗎?   二、 員工的文化素質:

對于中小型企業,員工的組成無非就是老板的親戚、朋友、左右鄰居,外加一層就是廉價的當地的生產工人。企業沒有基本的文化理念,沒有適合市場的人員淘汰機制,沒有人員的培訓機制,沒有合理的競爭機制,甚至沒有合適的責權利的劃分。各位老板們,等待你的結果也只能是失敗了。當時張瑞敏接掌海爾大權的時候,第一步就是員工的洗腦,最終讓海爾飛向了世界,這一切的一切還不能讓諸位吹響員工改革的號召嗎?

三、 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技術、設備改造創新和產品創新:

據不完全統計,中小型企業沒有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沒有設備改造的創新能力。大部分企業的產品都是在市場上跟風,依據行業內較強、較大的企業產品為標竿,進行模仿,沒有屬于自己企業的品牌和產品,短期的利益驅動最終戰勝了企業將來市場的定位。所以說最終技術的創新、設備的改造、產品的創新,都會直接形成生產力的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而生產力的提高、質量的穩定,最終會幫助企業贏得市場的勝利。河南正龍食品有限公司,通過牛面、大骨面來塑造營養型油炸食品,最終通過產品概念的創新贏取了整元面的市場份額。而廣東新錦豐食品有限公司,一味的跟風白象的牛面、大骨面,甚至連名稱都是一樣的,最終呢?不單是迎來了和白象的一場官司,連自己味之家的市場地位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您說這樣的低級錯誤還不能因以為借嗎?

四、 企業的融資環境:

篇7

大家好!我是導游員

非常歡迎大家來到中國道教源頭老君山參觀。在參觀期間有兩個小小的要求:第一,請不要吸煙,因為老君山是天然林海,一級防火單位;第二,請大家在參觀的時候,不要離開登山盤道和休息臺,因為老君山地勢險峻,并有野獸出沒,以免發生危險。謝謝合作。

第一項:老君山的得名

老君山旅游風景區位于西岳華山之陽,地處秦嶺東南段北端的陜西省洛南縣巡檢鎮,在該地有一歷史非常久遠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名曰老君洞,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內溶柱林立,姿態萬千,錯落有致,特別是與道教傳說中的神物酷似的系牛柏、煉丹爐、圣君臥榻、天門、豆腐坊、仙塔、玉柱、青牛等溶柱景觀更是引人入勝,令人神往。相傳太上老君從周國趕往秦國途中,在河南靈寶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住,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于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太上老君迫不得已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

太上老君對受制于人的尷尬處境深感關切,發誓要修得正果,他便來到洛南老君山潛心修煉。時年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在老君洞終于功德圓滿,修煉成仙,玉皇大帝親駕相迎,也到此處與太上老君切磋仙道,遂成道教一統。后太上老君到達秦都西安,又降至終南山樓觀臺講道,至此,道教傳統才深深的扎根于中華大地。故民間人士在這陡峭的山崖上建造老君廟、玉皇殿以志紀念,老君廟、玉皇殿那歷盡蒼桑、飽經風霜的錚錚風骨,浩立于峭崖絕壁之巔,儼然向世界宣告中華道教在這里誕生。遍布山間的秦磚漢瓦、古跡遺存,承載著我們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先民們虔誠的神靈崇拜,民國八年,這里的鄉民又勒石樹碑,記載著這一史跡,于是,老君洞所在的群山峻嶺也就叫起了老君山,老君山也就成了中華道教第一山。

第二項:道教文化藝術碑林

道教文化藝術碑林是老君山旅游開發項目的一個人文景觀,將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線,輔以各界名流和游客的詩詞、散文、觀感、題詞,全面、系統地再現道教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多角度、全方位地記錄道教文化在老君山發揚光大的不朽歷程。如果那位來賓有興趣,我們可以給您免費提供一塊碑位,永久留下您的人生足跡。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我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閆光臣先生游老君山的觀感詩。

第三項:老君山生態旅游與老子文化

老君山和太上老君聯系在一起,就有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太上老君的學名叫老子,他的著述叫《道德經》,是道教始祖和中國的哲學之父。

黑格爾把老子的思想和歐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學相比,認為有著重要的共同之處,有點像我們在西方哲學開始時那樣的情形。黑格爾尊崇老子哲學,把它同希臘哲學一樣看成人類哲學的源頭。黑格爾是十九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偉大的代表,他的宏大的思辨哲學體系的建構終結傳統的古典哲學。哲學就是在批判和繼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中誕生的。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這就是說,治理一個大國就像煎一條小魚,要慢慢地將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動,否則就使魚破碎得不成樣子了。美國前總統里根很欣賞老子的這一智慧,深知其三味,他在1987年國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這句話,用這一理念來指導其經濟政策,引起強烈反響,《老子》一書暢銷美國,一時紐約紙貴。

現在,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這一團紫氣,是飄到哪里就給哪里帶來祥瑞,帶來智慧的,這一團紫氣不僅在中國飄了幾千年,又飄出了國門,給世界帶去了智慧的芳香。

因此,當老君山生態旅游與老子文化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洛南老君山就成了世界頂級的旅游資源,我們又成功地在旅游服務領域注冊了老君山商標,開創了我國旅游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先河。

篇8

關鍵詞:自然;無為;天道;人道;治道

    《道德經》的最高概念是道。道是天道、人道、治道的統一,是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淵源和基本理論問題。而《道德經》一書中的“自然”與“無為”兩個概念則是道(政治理論)的本質屬性和政治行為的根本要求。

    這兩個重要的概念互為表里,共同構成了老子政治理論體系、理論淵源的本質要求,是理解老子政治思想之本源及其體系結構的兩把鑰匙。有學者認為,老子的“自然”是事物的初始狀態,原始遙遠卻有源可尋;是事物的純樸本性。筆者認為,老子講的自然是一種狀態,是一個過程,是一種屬性,它是指萬事萬物按照自己的存在形式,通過各自的運行方式,排除外力的干擾而自我存在、自我發展、自我完成,既包含了自然世界,也囊括了人類社會。這里講到的自然,是側重于自然世界的,體現了老子遵循自然的思想。他從自然宇宙萬物中體會出“道”的思想,正如《廣雅·釋詁》:“然”,成也。而“無為”則是自然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它寓于自然之中,更側重于人本身。“無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也不是指無所作為,它是指不亂為,不要胡亂干涉。正如老子的弟子文子在《文子·自然》中引用老子的話,對“無為”作了解釋:“老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夏瀆冬陂,因高為山,因下為池,非吾所為也。’”[1](p368)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他的解釋很顯然有一層不對萬物橫加干涉,順物而為的意思。《淮南子·修務訓》對“無為”也有一個相當明確的解釋“:或曰:‘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為不然……由此觀之,則圣人之憂勞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聞也。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焉,故五谷得遂長……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2](p728)這段話的意思是,所謂“無為”,絕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按照客觀規律去做,什么事該做就做,什么事不該做就不做,也就是文中說的“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這才算是“無為”。

    一、天道無為:“自然法”與老子政治思想之理論淵源老子從自然宇宙之道中總結出“無”的特征,與他對自然界的崇拜是分不開的。“老子考察出萬事萬物———包括社會價值層面———均是相對而存在,并無永恒與絕對;他認為,產生萬事萬物的那個‘有’(存在),也應該是相對的,不足以代表永恒絕對。”[3](p“)5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王弼注為“將欲全有,必反于無也”,因此老子賦予了“無”為“道”(政治理論)的永恒與絕對。“如果說老子‘道’的理論起點是自然宇宙,那么,‘道’的運行和作用的發揮就是以‘有’和‘無’相結合,自然而然展開的”[4](p143)。香港中文大學劉笑敢教授提出“人文自然”的概念。劉教授指出:《老子》書中的五處“自然”都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大自然。“道法自然”的“道”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和總根據,而這個總根據是以自然為效法的對象。“‘道’是老子的終極關懷符號,而‘自然’則是這種終極關懷所寄托的最高價值”[5](p143)。

篇9

[關鍵詞]愛心意識 責任心意識 老子道德經 德性教育

大學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讓受教育者掌握專業技能,同時也應有相應的德性教育,力爭使受教育者成為全面發展的研究性人才。《禮記》教學篇中記載:教也者,長善救失。所以,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如何在授業,即傳授技術基礎課程的同時,將道德教育,做人教育滲透到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科技人才,使學生能夠適應高度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值得探索的課題。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大膽嘗試,在此做一簡單總結,希望引起同仁的更多關注與探討,推進教育內涵的進一步深化。

一、培養愛心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盡職盡力意識

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一個集體就像一臺機器,如果機器的每個零件正常工作,那么這臺機器就運轉良好并能充分發揮機器的功效;如果我們集體中的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本職工作盡心盡力地作好,那么我們的集體就生機勃勃,團結進取,同時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損失和內耗。

一臺機器的核心部件對整個機器的輸出動力的大小和功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集體的班干部就是一個集體的核心。筆直發現一個班的班風與班干部本人的做人態度(愛心意識,團結意識)、學習態度有很大的關系,如果班干部上課認真聽講,班干部具有責任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工作盡職盡力,這個班的班風、學風就好;相反,班干部不起好的帶頭作用,班級像一盤散沙,班風、學風差。因此,班干部的愛心意識、團結意識、工作盡職盡力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直接影響集體的生命力。針對這一特點,筆者給學生進行了耐心的啟發和引導。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恩始太上曰: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

目前在校的學生,未來都會任職于各個崗位,可能成為行業的領導者,項目的負責人,甚至只是一名普通的從業者。但我們中的每一位從業者肩上都擔負著各種責任,而這些責任不僅關系到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且也將關系到周圍人的利益和幸福,同時關系到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我們每個人應該從現在身邊小事中,就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做事盡職盡力意識,這樣才能“修心、齊班,近而才能齊家、齊廠、齊國”了。如果我們人人能夠在工作中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意識,工程責任意識,未來也就不會發生“三鹿奶粉”類似的事件了!

“三鹿系列案件”為牟取非法利益,42天賺4756萬元昧心錢,喪失做人的基本道德――愛心、良心和社會責任心,使無辜嬰兒遭殃以致喪命。見圖1,愿董事長田文華以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判處無期徒刑,張玉軍、高俊杰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處死刑,耿金平犯生產、銷售有意食品罪,被判處死刑……“三鹿系列案件”值得每一位科學技術人員深思。

國家安全審核員黃鋼漢曰:“利益,誰都喜歡,但不能讓利益沖昏了頭腦,不能讓良心在利益中丟失。所謂的有道德,就是有良心,講道德,也就是講良心。良心是什么?良心就是平等、公平、公正、誠實,良心就是將心比心,良心讓我們注意他人,關心他人,如果失去良心,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的死活。”

總理9月27日在出席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年會時談到:“最近我們出現的問題奶粉事件。這從一個方面暴露出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在生產監管環節還有許多問題,也暴露出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尤其重視企業道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這個問題還沒過去,但請各位企業家相信,我們會迅速提出振興中國整個食品業的規劃。不僅是食品,更不僅是奶制品,使整個中國制造成為中國人放心、世界人民放心、有信譽的產品。我在位一天,我一定能和我的政府一起帶領人民走過這段艱難的歷程。”

社會公德意識包括了社會責任意識、愛心意識,即良心意識。

中國文化教育注重“內趨力的教育和約束”――即強調人類善的本性的恢復,注重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只有來自人內部道德力量的約束,才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根本。古人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好的制度,如果用“魔心”之人來操縱,也一樣會鉆空子、出問題的。其解決的關鍵,是要把人的利欲熏染之心,化歸為道德仁義之心。因此,如果我們教育從根本的“愛心、盡職、務實、責任”教起,發揮人善和愛的本性,人會變得更加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社會就會變的更加和諧,我們身邊就會避免很多災難和事故。

筆者樊百林是崇德基金會“甘泉目”特聘教育專家,為崇德基金會“甘泉目”捐增書、光盤等物品,如《弟子規》、《弟子規》講解光盤、《德育課本》,《大學》,《論語》,《三字經》,《蔡志忠系列漫畫》,《水知道答案》,《腦內革命》,《素描技法》,《老子道德經》等書籍。同時熱心捐助貧困山區家庭兒童上學,捐助孤寡殘家庭錢和書,如江西省石城縣琴江鎮仙源村人尿毒癥患者張超群,江西省石城縣琴江鎮大人米畬村惡性骨肉瘤患者溫小芳,江西省石城縣小別鄉小別村溫集良腎病患者,見圖2,江西省寧都縣田埠鄉金錢壩村余蘭英的兩個孫子7歲和9歲的(孤兒)等,熱心捐資貧困山區修橋,如江西省石城縣羅口大橋(見圖3)。以上共計十幾萬元。做這些公益事業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從書中汲取精華,培養愛心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意識,為和諧社會盡一份微簿的力量。古人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筆者樊百林一顆無私奉獻的愛心,社會責任心的體現。這與三鹿系列案件中田文華等人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社會需要更多的像樊百林見圖4這樣無私奉獻、關注青少年德性教育發展的教育專家、企業家和普通公民。

二、教學總結

筆者樊百林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于德性教育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希望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以點帶面”,以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為基點,激發學生對于德性教育的思考、對于人生哲學的思考,從而達到雙重教學目的,即:掌握科學專業技術的同時,達成學生對于德性教育的認識和思考。作為德性育人的“點”,責任意識的培養應從愛心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盡職盡力意識三個方面詮釋,以便使受教育者有一顆真切的責任心,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書育人是一個長期的、廣泛的、多層次的系統工程,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課堂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愛心意識、責任意識、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的教育和培養,事關學生的前途與命運,事關集體企業的前途與命運,事關國家的繁榮與富強,事關民族的興旺發達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都應積極探討做人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培養出新一代誠實守信、具有真才實學、具有責任感和愛心的大學生,使中華民族的未來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與大學生暢談公平正義與責任感.新華網.2008-5-5.

[2]唐文忠.淺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01).

[3]震陽子.老子道德經.大連出版社,1994.

篇10

近代以佛學詮釋《老子》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沿用傳統的方式,以佛學與《老子》互證;另一種方式是用哲學的名義進行思想解讀,間以佛理。在傳統的詮釋中,出現了一些很重要的代表作。例如被譽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的馬一浮,在1920年撰《老子注》,指出“以老子義印合般若方等,于禪則與洞山為近,觸言玄會,亦似通途寥廓,無有塞礙”,通篇以佛理解《老》。如釋《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諸法實相,緣生無性,以緣生,故可道;無性,故非常道。一切言教,假名無實,以假名,故可名;無實,故非常名。真常之體,不可名邈,可者,許其暫立,實無可立。非常者,責其終遣,亦無可遣。”佛教認為一切存在皆出于緣起,從本體上看則無自性,這一思想正可印證老子的可道常道、可名常名。又釋“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一語:“常無者,會極之深談;常有者,隨流之幻用。色不異空,故常無;真空不礙幻有,故言妙。空不異色,故常有;幻有不礙真空,故言徼。妙即空觀,徼即假觀。”以般若學之空對應老子之無,以真空幻有釋老子之常無常有,顯得圓融貼切。再看第6章“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之注:“三界虛偽,唯心所作,本來無有,世界眾生,但依阿賴耶識變現而起,了相無妄,當體即是妙明真心,故天地出于玄牝。玄牝即是谷神,但就隨緣出生義邊說,名似別,究竟唯一真如,不可變異。”佛教的無性、真空、阿賴耶識、真如都是指本體而言,所以此注同樣是從本體論上證明佛老是相通的。可惜的是,馬一浮的《老子注》只注了《老子》前32章,但對研究近代的佛老會通思想仍足資借鑒。

丁福保注佛經多種后,又注《老子》,書名《老子道德經箋注》。據此書《敘言》,他在注《老子》以前,已收集多種古注讀之,其詮釋宗旨各異,就某一宗旨來說,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非老子思想之全部,正如《涅?經》載盲人摸象之喻,盲人所說非象之全體,但論其一肢一節,則未嘗不近似。丁注則甄擇各家注解,參引《莊子》、《抱樸子》等道家經典,又以佛典證之,意在全面闡明老子之學,并強調其注的一個特殊之點是“引《抱樸子》之說,發明老子所謂道與一也”。可見,丁福保作為一個佛教學者,十分尊重道家之說。因此,他雖也是以佛解《老》,但能夠突出道家的特點,這與馬一浮《老子注》純以佛理解釋不同。丁福保說,歷史上不乏高僧注《老》,據隋唐各書《藝文志》載,羅什、慧琳、慧觀、慧嚴、義盈、文儻法師等,皆撰《老子道德經注》,至明末憨山大師亦著《老子道德經解》二篇,最為精核。他決心注《老子》,也是效法上述各位高僧之意。或有人疑其所注《老子》,采納《抱樸子》道即是一的觀點,又多引道書中回光返照、凝神于玄關一竅等學說,以佛學家眼光視之,皆為外道。他解釋說:所謂外道者,因釋道二家名詞之不同耳,若論其理則一也。《大智度論》曰:“初學系心緣中,若眉間,若額上,若鼻端。”智者大師《小止觀》曰:“爾時當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即凝神于玄關一竅也,在佛家謂之禪定。”唐圭峰大師曰:“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三乘學人欲求圣道,必須修定。離此無門,離此無路。”明陶望齡曰:“常無,空觀也。常有,假觀也。同謂之玄,中道觀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不思議三觀也。”知此則于釋老二家得其圓融之道矣。故曰名詞雖異,其理則一。第十三冊,143認為佛學不僅與老子思想相融,也與道教教理尤其是內丹學說相通,此點反映出丁福保的學術眼光確有過人之處。具體到《老子道德經箋注》,解釋全面,佛道圓融,是其基本特點。試看第1章“常無欲以觀其妙”之注:習常之時,謂之常有。常既習成,不可執著,立即遣去,謂之常無。《大寶積經》曰:“文殊師利言,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后雖無心,以久習故,發箭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系心一處,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案:系心一處,即常有之時也。習成既久,無心得定,雖得定亦無所執著,無所分別,即常無之時也。《莊子•大宗師》:“顏回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宋懷禪法師曰:“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今時人學道至此,方有少分。”案:悟此方知老氏此句之妙。第十三冊,145先引佛典《大寶積經》之“系心”與“無心”解釋老子常有、常無的基本含義,突出常無乃心無執著之意,繼引《莊子•大宗師》“坐忘”以證,再引宋代高僧義懷之禪語,點明老子的“觀其妙”即為無分別心,不起妄心,是學道所追求的境界。所解佛、老、莊融會貫通,義理貼切,富有意蘊。

朱芾煌的《老子述記》也是一部佛老會通之作。據該書《述老緣起》,1936年春,朱芾煌完成《法相辭典》后,漫游至杭州西湖附近的黃龍洞,洞中玉皇殿上有扁題“玄之又玄”,便問洞中道士此語之義,道士答曰乃“高之又高”,繼之曰“深之又深”,再問則語塞,可見道士并不明白“玄之又玄”的真正意思。道士反問朱芾煌此語何解,朱曰:“觀上文云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則所云玄者,恐是上說常無有兩門。常無,即止。常有,即觀。此玄之又玄,恐即止后修觀,觀后修止之意義,非謂高深。”第十五冊,1道士不能理解本教最重要的經典,確是對道教的一個反諷,而朱芾煌的解釋無疑比道士要高明得多。也許道士的無知對朱芾煌產生了某種激勵,并在王云五的勸說下,他很快撰成《老子述記》。與丁福保之解類似,朱注在廣引道家典籍如《莊子》、《列子》、《淮南子》等的基礎上又征引佛典以申述老旨,但朱注基本上不涉及道教典籍與教義,此其與丁解相異處。僅以止觀二義釋《老子》首章為例,如用止觀的方法解釋“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曰:“兩,謂前說常無常有,即是止觀二法。同出者,同出于一。……或止,或觀,皆是心一境性故。而異名者,謂初亦名惚,后亦名恍;初亦名靜,后亦名慮;初亦名止,后亦名觀;初亦名定,后亦名慧;初亦名奢摩他,后亦名毗缽舍那;初亦名無分別影像所緣,后亦名有分別影像所緣。如是等別,故曰異名。……諸靜慮者靜慮境界,皆非尋思所可思議,是故同謂之玄。”第十五冊,5又用止觀修習的次第與結果解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曰:“上句明修之次第,次句名修得勝利也。或止或觀,皆不可思議,同謂之玄。然初業者,必唯修止,或唯修觀。止后修觀,觀后修止。如是輪轉,串習純熟,最后方得止觀雙運,故曰玄之又玄。……由此止觀逮修習故,最后證得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神通,說為眾妙。即此止觀,是彼能證所由,故曰眾妙之門。”第十五冊,6由于佛教的止觀二學與老子玄理確存在相通的地方,兩者的互相激發,自然有助于闡明老子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之道。

從《老子》合于佛理并可互相釋證這點來說,晚清佛學界著名人物楊文會的《道德經發隱》亦很有特色。楊著雖然只注解了《老子》第1章、第6章、第50章,但每章解釋都頗為有見。第1章、第6章之注主要援引佛理說明老子之道的本原性意義,如認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相當于華嚴宗的“理事無礙法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相當于華嚴宗的“事事無礙法界”;“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的含義“與釋典佛說如來藏以謂阿賴耶同意”第十一冊,527,等等。第50章之注則是楊文會關于老子思想中生死問題的新看法。關于該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的解釋,歷來存在分歧,其中的關鍵是對“十有三”的理解,如韓非子《解老》認為指“四肢與九竅”,河上注亦認為是“九竅四關”,即不離十三之數;王弼則把“十有三”解釋成十分之三等等,楊文會認為“各家注解無一合者”,而以佛理釋之,頓覺通暢。他解釋說:生之徒三句,最難發明,須用華嚴十世法門釋之,則句句有著落矣。一切釋典皆論三世,獨華嚴論十世,于過去世中說三世,所謂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于現在世中說三世,所謂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于未來世中說三世,所謂未來過去、未來現在、未來未來。共成九世,攝歸一念,則為十世。此之一念,非現前剎那不停之念,乃是無念之念,不生不滅,元清凈體,所以能攝九世而為十也。此中生之徒十有三,即是三世未來,死之徒十有三,即是三世過去,人之生動之死者亦十有三,即是三世現在。第十一冊,528討論生死問題是佛教的長處,楊文會以華嚴宗的十世說解釋老子所言出生入死過程中的“十有三”,并以不生不滅、元清凈體的“無念之念”證成圓滿之十,以說明老子之道具有超越生死的性質。這一解釋,自然屬于楊文會的創見,在老學史也是有價值的。

西學視野下的以佛解《老》

近代以來,由于受西學的影響,用哲學、政治學等專科的方式研究《老子》成為普遍現象,這是有別于傳統老學的重要表現,佛教老學也不例外,如梁啟超的《老子哲學》既有西方哲學的視野,又釋之以佛理,大同法師的《老子哲學》同樣如此。由于梁啟超的《老子哲學》筆者已有專文論述,故這里重點分析大同法師的《老子哲學》。該書受到梁啟超《老子哲學》的明顯影響,不僅書名相同,一些解釋的思路相同,如以佛教之真如釋老子之道,而且書中肯定梁啟超對老子思想的評述:“梁啟超先生亦謂:‘老子說什么人,才能夠把自己所有的貢獻給天下?非有道之士不能了。老子要想獎勵這種為人貢獻的精神,……這幾句話極精簡又極簡易,我們如果專務發展創造的本能,那么他的結果,自然和占有的截然不同。’”大同雖為佛教人士,但沒有門戶之見,“以新見解,新思想而發揮老子之哲學,使佛家道家融會貫通,新學舊學合而為一,此為該書之特長也。”白圣序該書以哲學的方法提煉老子思想的主要內容,并認為老子哲學與佛家相通,因為佛教與老子都以說明宇宙真理為目的:“所有一切經論,皆以指破人間黑暗,詮明真理之最高學說,故佛經可謂純粹印度哲學與老子為純粹中國哲學正同。因此二者皆為哲學,同以指破人間黑暗,詮明宇宙真理為目的,其間不無相通點。”對于佛老相通之處,該書分為道與真如、寡欲與去貪、無身與無我、玄同與應機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1)道與真如。這是從本體論上看佛老的相似性。老子的道“乃為宇宙之本體,人生之實性”,有種種異名:“約數目而言,謂之一,……約功用而言,謂之無,謂之虛,謂之谷,謂之神,謂之不死,謂之玄牝。……約能生萬物為萬物之母而言,謂之母,謂之大象,……總之,無論道之名字如何多,皆不離一道體,同其體而異其名而已。”之所以有這么多名字,都是為了具體說明道之本體與妙用。真如也有許多異名,大同列了三十四種,如法性、法界、實性、實相、真諦、真空、自性等等,并列表說明了異名、得此異名之原因、常見經論。這些異名之間并不矛盾,關鍵在于怎樣去說解,善解說者處處圓融,不善解說者處處礙疑。大同認為老子之道與《起信論》的真如一致,并從道體、道相、道用三個層面比較。如關于“道體”的比較:其論道體則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故其所謂道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不可認識之物,無異佛教之言真如之體,“非前際生,非后際滅”,亦超越時間與空間,猶若“以色身見我,以音聲聞我,是入邪道,不能見如來”之不可認識,此所謂我,即法身之代名詞,因佛之法身,非凡人所能見能聞也。老子言道“其上不?,其下不昧”,平等無二,無異佛教言真如“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且老子謂道體不可說不可名之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似真如之體,“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也。“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此執古之道,不似諸佛之證真如理乎?道與真如都為本體概念,具有永恒性、超越性、平等性等特點,可以相互融通。而從“道相”來看,老子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正與真如之相,不可見不可聞相類似,而至道之相,若日之光,若月之明,又與真如之相,有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一致。關于“道用”,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似真如能生世間善因果法;老子言道“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又論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皆以道為體,可見天地萬物人類禽獸之實體,有情無情離之,即不能生長,此意等于佛教之真如為一切法之實體,為一切有情之本性。“是故老子所言之道,與佛教所言之真如,極端相似。”大同還指出老子與佛教的不同:“惟老子證無為之道之方法似太簡單,不過教人‘無欲以觀妙’,‘少私寡欲’,‘為道日損’而已。此皆消極法門,雖有‘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之積極救世界之語,然終不如佛教之行六度萬行,所及廣大。況佛教證真如理,必經三大阿僧祗劫,五十二位,而老子于此,未予說明,但教人行無為之事,不言之教,則又似佛教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頓悟法門焉。”這當然是屬于見仁見智的看法了。

(2)寡欲與去貪。這是從證道之法門來看佛老之相同點。大同說:“老子謂人皆各有其大道,惟吾人終日在欲樂之中,故不能證得。欲證此大道,必須知足,少私,寡欲,即為證老子無為之道之法門,猶如佛教欲證真如之理,必須不貪五欲,不染六塵,去除煩惱也。”大同又說:“佛教注意去貪,不貪五欲,不染六塵,保守天真,保守本性,正與老子以寡欲求道相似。” “是故佛教之教人知足去貪,亦正如老子之教人少私寡欲,同出一轍,并無出入,夫二人者,實同為示吾人以正道,破世途昏迷之偉人矣。”大同既注意到佛老求道方法之同,也注意其異:“佛教六塵,均極具體,而老子則頗含糊。”佛教主張禁欲,要求斷絕一切欲念,是出世的,老子則只主張少私寡欲,實際上是入世的,所以兩者的差別其實不在具體與模糊之別,而有關出世與入世之殊。

(3)無身與無我。這是就解脫方法上比較佛老之同。大同認為老子教人無身以解脫世俗之累,與佛相似,他說:“試思吾人何為而終日貪求欲樂,要富貴,爭名利耶?無非欲養一色身而已。為欲養一色身,而卒至喪身失命,豈非弄巧成拙?故老子教人輕視自身,不厚養其身,進言之,即謂人若無身,遂亦無憂患。……人因有此色身,故眾患畢至,諸苦咸集。佛教云:‘身為苦本’,亦此意也。”認為老子不厚養其身,這是符合老子本意的,但說老子主張無身,則是誤讀,因為老子是主張貴身的,朱熹對無身之說也有批評。應該說,大同抓住了老子思想的一部分,即老子的不厚益其生與佛教的色身為苦是一致的,就這點來說,接下來的分析有其道理。大同指出,人身之苦不外乎內心發生與外界侵迫兩途:內患———生計之苦,如衣食住;生理之苦,如老病死;心理之苦,如貪嗔癡。外患———法律之苦,如秦王之法律;習慣之苦,如腰纏萬貫;知識之苦,如日知月忘。“此等憂患,雖有內心發生與外界侵迫之不同,然皆以有此色身之故,如無此色身,又何有憂患?老子謀根本解決,故教人無身,一切憂患自無矣。”大同繼而指出:“老子之無身,非如佛教小乘之了知我空,乃如佛教大乘之無身,故云‘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其意謂以己身寄托于天下,不以為己有,如能不以其身為己有,則無一切憂患。”把老子之無身與大乘佛教之無身比較,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

(4)玄同與應機。這是就對待他者的態度而言佛老之相通。大同認為,玄同與應機的含義相似:“老子所謂玄同者何?乃為無人我之相,與物齊同之意。佛教所謂應機者何?乃隨類化身,應機說法之意。”重要的是,佛老都有平等的精神:“老子與佛教,偉大之處,在同以人物兩類,平等看待,……二人悉抱與萬物玄同,以百姓之心為心,普度眾生之宗旨,其偉大之精神,為儒家所少有。”大同說:觀此所謂“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等于佛教隨類化身,“彼為貓犬,彼為嬰兒,吾亦為嬰兒”之意。老子之“常善救人”,“常善救物”,等于佛教“盡虛空,遍法界,我皆令人無余涅?:胎卵濕化,無量眾生,我皆救之,共成佛道”。老子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等于佛教不分怨親,平等普濟之意。故老子之玄同,以人與我,乃至人類與萬物,一律平等看待,而佛教應機轉化身,亦不限于人類,四生九有,人物禽獸,無有不度者。指出佛老都具有平等的思想,包括人與人平等,人與物平等,可謂抓住了佛老相通的一個關鍵。大同把老子的平等思想稱為平等主義:“農與農戰,工與工戰,商與商戰,黨與黨戰,族與族戰,國與國戰,轉戰不已,皆不平等所致也。老子測知此情此景,心傷意悲,故大聲疾呼,提倡平等主義。”眾多的社會流弊,都源于不平等,故老子欲矯世之弊端,使高下皆平,有余不足均等,無分貴賤貧富,無分智愚巧拙,無分強弱大小,去一切之不平等,而各種戰禍可止。大同還分析了佛老平等思想之根由,一是從本體言:“老子以為天地萬物皆以道為本體,佛教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真如為本體,既同為一道,同一真如,故無貴賤高下之分別。”一是從功用言:“因人有人之功用,物有物之功用,物雖有長短,高下,貴賤,美惡之別,但其各有所能,各有所用。……在形式上論大小,必無結果,從根本上論其功用,則天地萬物,自能與人玄同平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佛教人士的大同,能夠用平等會通的眼光看待其它各家學說,值得肯定。他在《老子哲學•自序》說:“夫釋道儒墨,各有所長,彼此非無可增益也。真學者,應以真理為目的,茍有真理可求,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蓋取彼之長,補我之短,蜪假以成一家之言,乃能有益也。故吾研求佛學之余,乃兼治老子也。”主張各家要取長補短,平息學說的門戶之爭。因此,大同不僅以佛解《老》,又撰《佛家以出世為入世,道家以無為為有為,孔子推己及人,墨子視人猶己,有無異同,試會通比較論之》一文,附于書后。該文先論及學說與時代的關系:“夫學說之起,莫不與時代有密切之關系,莫不為時代救弊補患而產生,佛道孔墨四教,豈能出乎此時代范圍之外哉?……因時代之不同,佛家則以出世為入世,道家則以無為為有為,孔子則推己及人,墨子則視人猶己,四家目的無異,其所處之時代環境,其所用之方法有不同耳。”又論四家之同:“四家之同者,其出發點同,其救世愛人同,令人離苦得樂同也。……又此四家,自度度人同,由體起用亦同,由小我而大我亦同。”繼論四家之異:“然所愛之方法則不同,佛家以慈悲,道家以無為,孔子差別之愛,墨子平等之愛也。”最后總結說:“吾愛此四教,吾敬此四教,去門戶之見,謀團結之方,組織救世救人之團體,光大圓融之教理,建設人間凈土,創造人間天國,以淑世救民,敦風易俗,補政治之不足,此則吾對此四教之熱望也。”倡導宗教平等,融合儒、道、釋、墨諸家之學,重建中國文化之主體,用學術與宗教救世,這既是大同法師的希望,也是時代的要求。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