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一則格言范文

時間:2023-03-24 03:2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最喜歡的一則格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我最喜歡的一則格言

篇1

格言伴隨著我們成長,它是前進中的路標,是打開心靈的鑰匙。其中,我最喜歡一則格言是: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和它之間還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呢!

在我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考試我只考了78分,我失望極了!每天都魂不守舍,我的好朋友婷婷看見了,便問我為什么這樣子,我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她了,她什么都沒說,只說了七個字:“失敗乃成功之母。”那天晚上,我琢磨了這句話。覺得,說得也有道理!人的一生,誰沒嘗試過失敗呢?沒嘗試過失敗又怎能成長呢?失敗乃兵家常事。

第二天一起床,我感覺舒服多了,一切煥然一新,這是美好的一天!從那天起,我又重新樹立目標,向著目標前進!我每次都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不懂就問,比以前多下了幾倍苦功,每天都堅持練習朗讀20分鐘課文,把課堂上做的筆記看兩遍。回到家里,小伙伴們都在院子里開心的玩,我就坐在書桌前做習題,真想把練習冊扔到一邊出去玩,但是我的目標還沒達到,我決不言棄!

終于,第二次考試又來了,我細心地審題,認真地答卷。到成績出來那一天,我翻開試卷一看,96分!我成功了!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說得真棒!從此,我便喜歡上了這則格言。

篇2

的機器人,給老師的畢業贈言,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小我喜歡的一則格言他涼

夕陽的半個臉蛋已經沒入地平線,黃昏夾著習習涼風飄然而至。我喜歡的一則格言他涼

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下雨了,雨點“劈劈啪啪”地敲打著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們村農機隊開拖拉機。他個子高高的!身體很魁梧,黑紅的臉上有一塊塊傷疤,每當我抬起頭看到這些傷疤的時候,腦海里便浮現出了一位拖拉機手給我描述的動人故事……恩父母,我最敬佩的人,小學生

篇3

一、創設情境法

利用電教媒體,創設種種優美的情境,讓絢麗明艷的色彩,賞心悅目的畫面,引人深思的圖片,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輕松活潑地走進課堂教學中。如,在教學酈道元的《三峽》時,播放長江三峽的課件,讓學生了解長江三峽的自然風光,給學生視覺的刺激,引導學生走進三峽,再導入課文,使學生有一個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知過程,教師適當插入導語,引入新課,效果明顯。又如,在教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時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二、歌曲導入法

唱歌、聽歌是初中生最喜歡做的事之一,以唱歌的方式導入課文,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精神飽滿,從而提高聽課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唱歌方法可以采用聽錄音、獨唱、合唱等方式。下面舉一例加以說明。

余光中的《鄉愁》導入方法:

教師:今天我們先聽一首羅大佑的《鄉愁四韻》,會的可以一起哼唱。

播放錄音。

聽歌完畢。

師:鄉愁是許許多多海外游子的心結,也是許許多多海外作家進行創作的不朽的話題,歷久彌新,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羅大佑的《鄉愁四韻》蘊含著強烈的思鄉之情,學生聽了這首歌,再結合課文來學習,無疑也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情感熏陶和愛國主義教育,而這樣的導入就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愛國情感的基調。

三、詩文名言導入法

引用與課文內容有密切相關的詩文,名言警句,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常用此法,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詩歌、散文的審美能力。如,在教學《一面》的導語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是近代中華民族抗爭史上一位英勇戰士的格言。他沒有搶,卻有一只直刺黑暗社會的正義之筆;他沒有萬貫家財,卻有著一顆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博愛之心,他就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該導語以魯迅的名言來加強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使學生更加敬佩這位把整個生命都獻給革命事業的偉大學者,之后,再來學習課文,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講故事導入法

講故事,學生興趣最濃,也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恰當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寫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小故事的來源有多種渠道,可以是歷史的典故,也可以是神話傳說、童話寓言等,教師甚至可以根據課文的需要虛構一個故事。

如,在教學《吾家有女初長成》導入法時,教師:今天,我來講一個童話:從前有一只鴨媽媽,孵出一群小鴨,在這群小鴨中,有一只小鴨不像其他小鴨一樣小巧、美麗,長得又粗又笨,鴨媽媽最后不再喜歡它了??墒枪陋毜男▲喿詈笞兂杉雀哔F又美麗的小天鵝。同學們,這個童話的名稱是什么?學生回答:《丑小鴨》。教師:《丑小鴨》雖是一則童話故事,但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丑小鴨的故事,恐怕你們當中就有幾只“丑小鴨”。程乃珊的《吾家有女初長成》里邊的女兒就是當今的“丑小鴨”。

篇4

一、新生入學做好摸底、建檔工作

接任新的班級,招收新生,為了盡快地了解學生,開展德育工作,可以每人發一張表格,上面印有姓名、年齡、家庭住址、家長聯系電話、興趣愛好、最喜歡的科目、最不喜歡的科目、人生格言、我的理想等欄目,讓學生填好后統一收回,這樣便于班主任對學生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同時建立一份學生檔案,對以后開展德育工作很有好處。

二、以“兩規”“一則”為標準實施主體性管理模式加強德育工作

學生的可塑性強,特別是初中生正處于性格、行為、習慣的形成時期,對今后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加強對《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禮儀規范》的學習、理解、把握,使學生行為有準則,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衛生習慣和活潑、開朗、自信的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全面落實好班級德育與管理制度,多年以來,我主要實施了“三制三會”的主體性管理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制”指“人人崗位責任制”、“值日班長制”和“小組值周制”。

“人人崗位責任制”就是人人當班級管理者,每一位學生都在集體中負一定的責任,既是干部,又是群眾;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級的榮辱與集體成員是息息相關,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得到了普遍的增強。“值日班長制”就是人人要當一天班長,按學號輪流做值日班長,每天對班級安全、學習、紀律、勞動、衛生等各方面好的,不好的情況做好班級日記,下午組織放學,表揚好的,批評差的,并對全班同學提出第二天的目標和期望。“小組值周制”即“每周了望”。把全班學生按興趣相近,自愿組合,四男四女、四好四差組成實力相近,可在同一起點上展開競爭的原則,組成五到七個小組,這些小組既是學習小組,又是娛樂小組、勞動小組,同時擔負起“每周了望”工作,依據班級情況日報表分析班級一周情況,了解國內、外一周大事,主持好“每周了望”:(1)班內一周工作小結;(2)一周國內、國際要聞;(3)收集稿件。

“三會”指班會、班委會和班級監督考評委員會。班委會由班會產生,一學期兩屆,由執政班長直接負責競選產生?!鞍嗉壉O督委員會”是自我管理監督機構。班集體自我管理的“權力”組織是全體學生大會,行使制訂班級目標、制度、活動計劃等職能?!鞍辔瘯笔前嗉墶靶姓C構”,“班級監督考評委員會”是司法機構,它的職責是:審定執政班長資格,審定班委會工作、督促全體同學遵守班規,督促值日班長做好工作,協助值周小組做好“每周了望”,組織每周一次的民主生活會,監督考評各部分工作的開展情況??荚u委員會成員由全體同學民主投票選舉產生,產生后由向全體同學宣誓就職,任期兩個月,期滿由全體同學民主投票表決,如信任票不到總票數的三分之二,則當場罷免,同時產生新委員。

這種模式使班級管理和德育工作逐步由班主任管學生轉變為學生依靠集體力量進行自我管理,班主任的工作舞臺逐步由前臺轉到后臺,工作效益得以提高,學生人人成為自我鍛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體。

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多渠道地有效實施德育教育工作

(一)目標激勵法。

目標激勵法指在班集體中,科學地確定集體目標和個人目標,以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激勵和推動班集體建設的方法。通過班主任外在的鼓勵刺激,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從而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促進每個人不同程度地提高,班主任應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使學生及集體朝著可操作的目標前進。

(二)創造成功法。

創造成功法指在班集體建設中,班主任幫助某些學生在某些方面發揮特長,顯示力量并取得成功,增強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自信心,使他們體會成功的快樂,例如:對于體育好,而文化學習差的同學,就應在運動會中發揮體育優勢,讓其成功,同時幫助他分析成績差的原因,體育取得成功的經驗,多鼓勵、幫助,使他取得進步。

(三)榜樣示范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具有代表性的榜樣具有鮮明性、生動性、感染性等特點,與學生思想的上進性、行為的模仿性相吻合,可達到建立良好班集體的目的,作為班主任,要著手去發現那些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典型,把他們不同的成功經歷和成果作為榜樣,使班級的言論有一種向上的氛圍,使學生有新的奮斗目標,在潛意識中不斷向上。

(四)系統活動性。

篇5

如果ISON彗星不負眾望,成為一顆萬眾矚目的耀眼明星,那么公眾和媒體無疑會問:這般明亮、肉眼可見的大彗星多久會出現一次?以前也有無數人問過同樣的問題,但是,不同的人會給出各不相同的答案。

當我在少年時代剛開始涉足天文時,最喜歡的書中有一本是Hubert J.Bernhard、Dorothy A.Bennett和Hugh S.Rice合著的《新編天空手冊》。在其中的彗星表部分,作者寫道:“每世紀至少有15至20顆彗星可以被普通人看見,而非常壯觀的大彗星平均每百年出現4顆。這些天體會令目睹的人們激動萬分,因而永難忘懷?!?/p>

但是在1974年的一本天文學文集中,著作等身的伊薩克·阿西莫夫卻給出了相當悲觀的估計:“20世紀對于彗星觀測而言相當不走運。1910年我們看到了哈雷彗星回歸,當時異常壯觀??墒亲源艘院螅瑤缀鯖]有出現過一顆肉眼可見的彗星,更不必說壯觀的大彗星了。”

George Lovi是《天空與望遠鏡》雜志的長期專欄作者,在1990年5月的《天空漫游》專欄中,他對于看到亮彗星的可能性提出了非常樂觀的預言:“在哈雷彗星上次回歸(1986年)期間,我曾經告訴人們,它不會像許多人預期的那樣成為一次壯觀的天象。然而,我當時還大膽做出了一則安慰性預言: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內,我們就將看到一顆非常壯麗的彗星。每十年就會有一顆亮彗星到來,這是我有生以來的經驗?!?/p>

到底多久就能看到一顆肉眼可見的亮彗星呢?ISON彗星的出現已可計日而待,在預報它的過程中,我決心也嘗試著對上述問題給出一個更加準確的答案。

何謂“亮彗星”?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我調查了20世紀伊始至今出現過的所有彗星。下面就是我定義的兩類彗星:

普通彗星以肉眼觀看時非常暗淡,或只能用光學輔助設備看見。大多數周期性彗星——人們清楚地知道它們的軌道,并曾多次觀測到它們——都屬于這一類。這類彗星悄無聲息地來臨又離去,僅為一些發燒友級的業余愛好者所知,這些愛好者必須通力合作,用高品質的雙目望遠鏡或天文望遠鏡才能捕捉到這些彗星。它們通常在人們眼中非常平淡無光,不過像是一些暗弱的絨球,即便在大望遠鏡里也是如此。

而那些大彗星則以其驚人的亮度和迷人的結構在眾多彗星中出類拔萃,它們伸出的巨大彗尾或許會橫貫全天的四分之一以上。這類彗星堪與最明亮的恒星或行星爭輝。在極少數事例中,大彗星是如此明亮,以至于短期內可在白天目睹。

只有大彗星可以確鑿地被稱作亮彗星,但反而言之,許多明亮的裸眼彗星未必夠資格被列入“大彗星”。在這項調查中,我將設定非常高的標準,以免ISON彗星被牽強附會地“拔高”以迎合炒作。

光的干擾

另一個不利因素就是光污染。過去40年中,它不僅改變了地面的景觀,還破壞了本來純凈無瑕的夜空。如今,要想在多數大城市及其近郊目視發現一顆彗星,那么其彗頭和彗發的亮度就必須在2等(這相當于北極星和獵戶座腰帶三星的亮度)以上。遺憾的是,今天的城市居民必須前往遠郊的觀測點,才能充分領略一顆大彗星的雄姿。而在城市天光的映照下,它常常被壓制成為一團暗淡的光斑,拖著一條模模糊糊、若隱若現的彗尾。

此外,人造衛星告訴我們,有些彗星在通過近日點時會短暫爆發,亮度可達0等以上。近年來,“太陽風天文衛星”(Solwind)、“太陽極大使者”衛星(SolarMax)和SOHO衛星已經發現了一些這樣的彗星。但此時它們正在非常接近太陽的距離上奔向或離開太陽,而太陽光太強烈了,因此通常很難看見它們,故而我不打算討論這種情況。

本文末頁的表格列出了20世紀伊始至今的亮度至少曾達2.0等的所有彗星。我的主要參考資料是彗星觀測家John E.Bortle所編纂的《亮彗星年表》和Gary W.Kronk創立的Cometography網站(http:// )。

過去112年中,曾出現過25顆亮彗星,平均約4.5年一顆。當然,它們出現的精確間隔并不是4.5年。實際上,1911年10月中旬,Beljawsky彗星和Brooks彗星曾同時現身于西方天際的薄暮余暉中。想象一下,兩顆彗星同現天際!而在1927年的Skjellerup-Maristany彗星和1941年的de KockParaskevopoulos彗星之間,則有14年的空白期。

彗尾帶來的變化

在25顆樣本彗星中,有11顆的亮度曾達到負星等(這意味著很亮了)。然而,即便很亮的彗星,如果其視位置的地平高度很低,也可能最終無法看到它——在地平線上幾度以內,永久分布著一層霧氣,彗星的光芒會被這層霧氣嚴重地吸收。當彗星處在晨昏的明亮天光中時,它的外觀看上去也會顯著縮小,特別是彗尾。

彗星的外觀和行為,就像人的外貌和行為一樣變化多端,沒有哪兩顆是一模一樣的。決定一顆彗星性質的最重要因素或許就是它的彗尾(一顆彗星可能有多條彗尾)。由于彗星所含物質的多少以及與太陽、地球的最近距離的不同,彗尾有可能會接近消失,或者根本就不出現,而有些彗星則會生出碩大的彗尾。

我至今仍然記得,在1986年1月初,一個星期六的寒冷冬夜中,有數萬人聚集在紐約州長島的瓊斯海灘上。當地的天文俱樂部在那里布置了許多望遠鏡,以便公眾觀賞哈雷彗星,當時,它正身處西方的低空。我也帶著我的10英寸(25.4厘米)多布森望遠鏡來觀測,我使用的是低倍率,以便獲取較大的視場。人們耐心地排成長長的隊列,等待用望遠鏡看一眼彗星。當他們透過目鏡,只看到一塊小小的星云狀光斑及其恒星狀的核心時,每個人都會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彗尾在哪里?”一名困惑的婦女高喊著,似乎在質問所有人:“要是彗星沒有尾巴,它有什么好看的?”

因此可以說,當普通人評判一顆彗星的壯觀程度時,就看它的彗尾了。

彗星的等級

綜合考慮彗星的亮度、彗尾的外觀、在天空中的高度,及其相對于晨昏天光和黑暗夜空界限的遠近距離,我將25顆樣本彗星分為三個級別:

精彩級:一顆非常奪目、令人震撼的彗星,自身便極具吸引力,即使碰巧看到它的人也會止步,并驚呼:“天哪,快看那里!”

典范級:獲得了廣泛關注和贊譽,但不及精彩級那么強烈。

普通級:亮度衰減得很快,或者與前兩者相比不顯得“突出”,在這種意義上可謂普通。上述的精彩級和典范級都可被視作“大彗星”,而普通級則不然。

還有兩顆彗星差一點入圍榜單:1961年的Wilson-Hubbard彗星和2007年的霍爾姆斯(Holmes)彗星。2007年10月23日至24日,后者曾在不到兩天的時間里出人意料地爆發,亮度從17等飆升至2.5等。裸眼觀測時,它看上去更像一顆新星或英仙座里的一顆中等亮度的黃色恒星。

一些讀者或許不同意我對于其中幾顆彗星的歸類。有人可能認為,池谷—關氏彗星不配被稱作精彩級彗星,因為從中北緯地區觀測,它的地平高度一直很低,而且由于持續的大霧天氣,在密西西比河以東很難看見它。但是在1966年1月的《天空與望遠鏡》上,Leif J.Robinson這樣評論池谷—關氏彗星:“這是自1910年以來,全世界的業余天好者第一次欣賞到如此壯觀的彗星景象。”

有些人可能認為,海爾—波普彗星和Bennett彗星應被歸入精彩級,而非典范級。我的年齡讓我恰好有機會在最佳條件下看到了這兩顆彗星以及West彗星,我一貫認為Bennett彗星比海爾—波普彗星更壯觀。海爾—波普彗星只在一個方面優于Bennett彗星:前者出現在傍晚便于觀測的時間,擁有非常巨大的觀眾群;而后者美中不足地出現于黎明前。因為海爾—波普彗星曾經被如此之多的人看到,它就應當被列入精彩級嗎?你盡可以如此想,但若是這兩顆彗星在各自最壯觀的時刻聯袂現身,我認為Bennett彗星擁有壓倒性的優勢。West彗星則是一柄懸于天際的“五色寶劍”,它絢美得驚心動魄,可以輕而易舉地將Bennett彗星和海爾—波普彗星擠出精彩級之列。

最后,我不得不這么說,每個人的偏好都是主觀的,無法以對錯評判。恰如一句拉丁文格言所道:“眾口難調,無須爭論。”

正確的時間,錯誤的地點

有些情況下,即便一顆彗星展現出了壯觀的雄姿,你也有可能看不見它,因為其可見帶可能局限在赤道以南或以北的很遠地方。例如在1996年,澳大利亞和非洲南部的觀測者徹底錯過了百武彗星那條令人震驚的長尾,但是在2007年1月末,當麥克諾特(McNaught)彗星的壯觀巨尾在傍晚時分統治著西方的天幕時,南半球的觀測者正處于最佳觀測位置,而此時北半球的人們卻或多或少在觀測帶之外。

實際上,1917年、1927年、1941年、1947年和1948年彗星的最佳觀測位置都主要在南半球。所以,從1912年到1956年,對北半球來說是壯麗、明亮彗星的空白期。湊巧的是,毗鄰這段時期的1911年和1957年恰是兩個以亮彗星著稱的年份。

Bortle說道:“看來,的確存在著沒有壯觀彗星可見的漫長空白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彗星不會來臨。彗星出現的時間是詭異而漫無規律的,等待彗星的到來簡直可以說是痛苦的?!焙懿恍?,彗星常常就是以這種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

最終的估計

讓我們回到前文所列的三個答案上,審查一下這些回答者對亮彗星出現率的估計與1900年以來的實際情況是否一致。

《新編天空手冊》認為,每世紀平均有15至20顆可見彗星,其中有4顆堪稱“壯觀”。在20世紀,有23顆亮彗星出現;如果我們將“壯觀”一詞限定在精彩級彗星上,則有5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這兩個數值都相當接近《手冊》給出的數據。

阿西莫夫的悲觀估計又如何呢?他在書中提出的個人觀點是,自1910年看到哈雷彗星以后,缺乏肉眼可見的彗星——無論是光彩奪目的,還是剛達到肉眼可見程度的。

實際上,盡管我們所提及的《阿西莫夫論天文學》一書出版于1974年,但它是以阿西莫夫寫于1959年至1966年的一系列文章綱要為基礎的。1910年的哈雷彗星被我列入了精彩級,但是下一顆精彩級彗星直到55年后才來臨,那就是池谷—關氏彗星。此外,我已在前文中提到,在這段時期的很長時間中,北半球缺乏可見的亮彗星。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阿西莫夫的悲觀估計。

至于George Lovi,1990年,他說在自己的一生中平均每十年就至少出現一顆好看的彗星。如果我們同時考慮精彩級和典范級,那么至少按照Lovi的看法,20世紀共有13顆彗星可被歸入“良好”(如果不只是“壯觀”)的彗星。這平均為每7.7年一顆,完全符合他所劃定的每十年至少出現一顆良好彗星的頻率。

令人嘆息的是,1993年2月Lovi離開了人世,而他在1990年所做的預言不久就得到證實:1996年,百武彗星就上演了一場恢弘壯麗的天象。

彗星的密集期

在確定亮彗星的出現頻率數值的過程中,我們只能夠根據平均值的規律來進行嘗試。但由于彗星的出現是無規律的,所以兩顆亮彗星之間的等待期可能顯著短于或長于平均值,有一個波動范圍。

在20世紀,精彩級彗星的平均出現頻率是每20年一顆。但是,就像前文所述的,曾有55年我們沒有看見過精彩級彗星。相反,在過去48年中,我們幸運地看到了不少于4顆精彩級彗星——平均12年左右一顆。這看似不可能,但是我們的確生活在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明亮、壯觀彗星的密集期。

現在是ISON彗星的登場時間了。它能否稱得上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第五顆精彩級彗星?幾個星期內,我們就能得到答案。請大家跟我一同期待吧!

1901年以來的最佳彗星

1910年的“一月大彗星”

亮度:2.0等或以上,1月13日~27日

1月17日,這顆彗星白晝可見,看上去是一顆尾巴長達1度的雪白色天體。

1910年的哈雷彗星

5月6日~27日

通過近日點后,它演變成了一顆巨大而壯觀的天體,出現在清晨時分的東方。5月19日黎明,月亮落山后,人們看見其彗尾長達120度——全天的三分之二。

1965年的池谷—關氏彗星

10月15日~31日

這顆彗星是克羅伊策掠日彗星的一員。它是20世紀最明亮的彗星,白晝完全降臨后,人們也可以在太陽近旁幾度的地方看見它的身影。日本的觀測者說,它看上去“比滿月還要亮10倍”。在10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它伸出一條長長的扭絞彗尾,就像東方地平線上的一道細長的探照燈光束,延伸出至少25度。它的彗核分裂成了三塊碎片。

1976年的West彗星

2月18日~3月8日

2月25日過近日點,此后,在下午較晚的時段可以用肉眼看見。隨著它轉入黎明前的天空,伸展出了一條壯觀的彗尾,到3月8日,這條彗尾至少有5道分支,最長的是一條約30度的塵埃尾。在1976年5月的《天空與望遠鏡》雜志上,它被描述為“一眼迷人的彩光噴泉”。彗核的分裂產生了4塊碎片。

1996年的百武彗星

3月19日~4月4日

3月25日,它來到了離地球僅0.1018天文單位的近處,這是自1556年以來,飛抵如此近距離的最亮彗星。在黎明前的數小時內,幾乎可以在頭頂正上方看見它以0等的亮度閃耀著,在黑暗天幕的映襯下,伸出一條長達100度的巨大彗尾。John Bortle稱之為“千年來最壯觀的彗星之一”。

2007年的麥克諾特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