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營養范文
時間:2023-03-30 17:30: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嬰幼兒營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營養即為機體通過攝取食物,經過體內消化、吸收和代謝,利用食物中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作為構建機體組織器官,滿足生理功能和體力活動需要的過程。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維生素及水。其中營養素不能在體內合成,而必需從食物中獲得的,稱為“必需營養素”。其中包括9種氨基酸,2種脂肪酸,碳水化合物,7種常量元素,8種微量元素,14種維生素,共計40余種。
從出生到12個月為嬰兒期,是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1-3歲為幼兒期,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完成從以母乳為營養到以其他食物為營養的過渡期。由于嬰幼兒期的生長極為迅速,對營養素的需要極高,而各器官的發育尚未成熟,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因此,如何科學喂養確保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極為重要。
1 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是嬰兒喂養的最好方法。健康的乳汁含有嬰兒期需要的最合適比例的營養成分,是最具完全營養的天然食物。
母乳蛋白質易于消化吸收利用;母乳中含有較多的脂肪酶,易于消化吸收,且含有很多的必需脂肪酸及其他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含有大量的乳糖,有利于腸道礦物質的吸收;母乳中的鐵、鋅等的生物利用率極高;母乳中含有多種免疫物質,有利于增強嬰兒的機體免疫能力;母乳可在腸道內產生促雙歧乳酸桿菌生長因子,有利于殺滅致病菌。
2 營養需要
2.1 熱能幼兒對能量的需要通常包括基礎代謝、生長發育、體力活動以及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的需要。嬰幼兒時期基礎代謝的需要約占總能量需要量的60%。由于幼兒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基礎代謝率高于成年人。生長發育所需能量為小兒所特有,多動好哭的孩子需要的能量更大。一般嬰兒熱能是否足夠可從生長發育及健康狀況得到反映。嬰兒體重、身長增長速率如停止或下降,就有可能是熱能、營養素攝入不足或患有疾病。如嬰兒體重增長超過身長的增加,可能是攝入熱能量過多。熱量攝入超過需要時對健康不益,可使體內脂肪細胞異常增多而導致肥胖。
2.2 蛋白質 幼兒對蛋白質的需要量相對比成人多,而且質量要求也比成人高。一般要求蛋白質所供能量應占膳食總量的12%-15%,其中有一半應是優質蛋白質。蛋白質以動物性食物、豆類及堅果類食物含量高,且質量較好。牛磺酸在體內富含于正在發育過程的神經系統中,對維持視網膜及中樞神經系統的膜結構與功能的穩定性方面起主要作用。
2.3 脂類 對于幼兒,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在30%-35%為宜,幼兒膳食中含有適量的脂肪也有助于增加食欲。此外,脂肪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類脂中的膽固醇對嬰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也是必要的。其中的必需脂肪酸-亞油酸是嬰兒生長所必需。
2.4 碳水化合物 2歲以下的幼兒,較多的能量來自于淀粉和糖是不合適的,2歲以后要逐漸增加來自淀粉類食物的能量。碳水化合物在腸內發酵,刺激腸蠕動引起腹瀉,不能攝入過多。另外盡量避免選擇含有太多膳食纖維和植酸鹽的食物,否則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利用。
2.5 礦物質
2.5.1 鈣 膳食中鈣的吸收率僅有35%,奶及其制品是其最好的來源。牛乳中鈣含量最高。
2.5.2 鐵 膳食中良好的食物來源是動物的肝臟和血,蛋黃中含鐵較高。
2.5.3 鋅 鋅最好的食物來源是蛤貝類,其次為動物的內臟、蘑菇、堅果類和豆類等。
2.5.4 碘 碘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乳汁碘含量取決于母乳或乳牛飲食中碘含量。
2.6 維生素 維生素包括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攝入后排出較慢,要注意蓄積中毒問題。水溶性維生素在體內只有少量貯存,攝入不足即可出現缺乏癥。
2.6.1 維生素A 維生素A與機體的生長、骨骼發育、生殖、視覺及抗感染有關。它可在肝臟內蓄積,過量時可出現中毒。
2.6.2 維生素D 幼兒是特別容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的易感人群。主要來源是戶外活動時紫外線照射皮膚,使7-脫氫膽固醇轉變成維生素D,因此要注意多曬太陽。
2.6.3 維生素E 由于維生素E的需要量受飲食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影響,人工喂養時要注意維生素E的攝入。
2.6.4 維生素K 嬰兒出生頭幾天的腸道內無細菌,不能合成維生素K,由于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低,母乳喂養兒維生素K水平不高,必要時可適當補充。
2.6.5 維生素B 維生素B為水溶性維生素,在體內儲存極少,需從膳食中補充。
2.6.6 維生素C 母乳喂養兒很少有維生素C缺乏,人工喂養兒可使體內維生素C水平低下。
3 配方食品
配方食品既要注意滿足嬰兒的營養素基本需要,又要避免過多營養素而引起的有害作用,對配方食品中的營養素應注意以下幾點:蛋白質的氨基酸模式要與人乳相似;加入配方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不宜過高,尤其蔗糖不宜過多;配方乳粉可用植物油代替部分牛乳脂肪來達到較好的吸收率;一般配方食品中均強化維生素D,維生素E含量應與多不飽和脂肪酸相應,新生兒應用的配方乳中應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K;配方乳品應盡可能除去過多的鹽含量,另外要適量地補充鈣鋅鐵。其他營養素在配方食品中也是重要的,母乳的正常含量是一個基本依據。
4 嬰兒輔助食品
嬰兒輔助食品又稱斷乳食品,輔助食品的添加應隨嬰兒生長發育營養需要和消化機能成熟情況,遵循從一種到多種,由少量到多量,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的原則。菜水、果汁、蛋黃、面糊、稀粥、肉泥等都人們常用家庭自備的嬰兒輔助食品。
篇2
關鍵詞:嬰幼兒;營養與配餐;課程設計
為推進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從2001年9月起試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嬰幼兒的健康,更是對其他一切能力培養的基礎,培養一個健康向上的孩子成為每一位家長所夢寐以求的,更是國家之根本和未來。而嬰幼兒消化系統尚不成熟,消化能力弱,適應性差,對嬰幼兒身體健康造成無形的困難。在我國,部分農村及落后地區幼兒園的管理者并沒有覺察到幼兒營養配餐的重要性與營養師配備的必要性,幼兒園都沒有的專業的營養師,而是由一些營養觀念較低的食堂工作人員負責幼兒配餐,或者由教師代替幼兒保育員或者營養師的職責,這些工作人員不具備專業系統的營養知識,對營養的供給的質與量把握不當,易造成幼兒營養不均衡。有調查表明,我國幼兒因營養配餐不合理造成幼兒生長發育遲緩的現象,農村為39.1%,城鎮8.9%。這時家庭和幼兒園應該根據嬰幼兒年齡特點和生長發育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營養配餐。在幼兒園設立專職營養師,并對幼兒園教師及食堂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和指導,加強他們健康的配餐意識。讓幼兒園給嬰幼兒提供充足合理的營養,滿足嬰幼兒對疾病的抵抗和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保證嬰幼兒身體健康。
《嬰幼兒營養與配餐》課程的高等教育起步較晚,還處于探討探索階段,在全國范圍內相關專業設置該課程的并不多,缺乏可以借鑒的成熟經驗,其課程設置上也存在上述問題。尤其是嬰幼兒營養與配餐的課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一切基本為空白。相關教材也反復多樣,教材的編寫依據各不相同,有些主要以《營養配餐員》國家職業標準為參照,有些卻沒有,教材編寫團隊也各自獨立,沒有交叉,且呈現區域抱團現象,形成的也是一家之言。
1、課程目標設置
針對上述現象,我們提出《嬰幼兒營養配餐》課程設置,課程旨在將嬰幼兒營養理論與營養應用有機結合,突出嬰幼兒營養配餐職業技能鑒定的指導,把嬰幼兒營養餐設計和營養餐制作的實踐結合起來,進一步使學生在理論上熟悉嬰幼兒營養學的相關原理和適合嬰幼兒烹飪學的基本理論; 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熟練掌握嬰幼兒營養餐設計與制作基本技能,充分結合烹飪理論、營養學理論和菜點制作的實踐,掌握核心職業能力,取得相應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使學生成為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型人才。
2、課程教學內容
全面闡述嬰幼兒營養配餐相關的知識內容,包括嬰幼兒生長發育特點及體質檢測(如嬰幼兒體格發育的主要指標及測量方法、評價指標);嬰幼兒營養常識(包括嬰幼兒所需膳食種類及營養需求等);嬰幼兒食物選擇(如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嬰幼兒食物的需求及飲食禁忌);嬰幼兒食品安全、中毒及預防(如嬰幼兒食品安全現狀、飲食器具安全等方面);嬰幼兒營養食譜的制定方法與實例(如嬰幼兒每餐營養能量攝取和營養素供給量計算,食物品種和數量的確定);嬰幼兒常見疾病的食譜設計;嬰幼兒營養餐的烹飪要求;嬰幼兒科學喂養的原則與方法(如嬰幼兒分階段喂養、各階段喂養注意事項、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嬰幼兒常見營養問題及其處理(如喂養不當的原因與表現及防治措施);嬰幼兒膳食調查、計算與評價。
3、課程特征分析
《嬰幼兒營養與配餐》課程綜合性強,內容豐富,涉及學科較多,幾乎囊括了營養學、食品科學、烹飪學、醫學及中醫學、飲食文化學等多門學科知識,具有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性質;實踐性強,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相當的食譜設計和菜品設計及制作能力,對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應用性突出,在課程的設計部分,對于不同情況的嬰幼兒進行配餐設計,營養食譜的設計要靈活多樣,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應用性極強。
4、課程教學方法
針對上述課程特點,我們可以采用針對職業教育更加靈活的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引導學生思考現實問題的指導性教學法,學生多以自主學習為主,而非傳統的以老師講授為主,要求使用多種技術,以合作小組方式研究課題、解決問題,研究和協作結果以最終項目成果的方式提交。它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使學生獲得在合適的職業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職業能力為主要任務,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它是“行動導向”教學法的一種。進行《嬰幼兒營養與配餐》課程項目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4.1 立項。 即確定嬰幼兒營養與配餐任務,這是項目教學成功的前提。首先,項目任務一定要緊扣嬰幼兒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次,立項目標不能太大,讓學生經過較短時間學習便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引發學生感興趣;如果目標定得太大,會因為遲遲見不到成果而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會慢慢消失,影響教學效果。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統籌幾個不同情況嬰幼兒營養與配餐的子項目任務,綜合考慮項目設置,使項目之間具有前后關聯性、承接性,以便學生掌握和理解。
4.2 計劃。 每一次營養與配餐項目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組進行,每組人數不可過多,一般6人左右。根據營養配餐項目難度,小組成員可由學生自由結合或教師指定,必要時適當均衡每組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構成,主要以能順利完成項目任務為分組原則。每個小組按照課題實際需要各自獨立確定工作計劃、工作步驟和程序,最終應得到教師認可。在此過程中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個人的知識欠缺將通過共同討論、集思廣益得以彌補,教師給予必要幫助,確定最優解決問題方案。
4.3 實施。 根據各組最優解決方案,確定小組成員分工和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確立的步驟和程序工作,按計劃實施并完成。工作過程中學生要按照預定計劃進行自我和相互檢查,判斷進度是否合適。教師注意觀察學生能力,加以點撥指導,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
4.4 評價。 每個小組要隨機抽取人員到臺前匯報成果,匯報完成后,各小組之間互評,然后教師點評,要求各小組進行總結,通過對比師生評價結果,找出造成結果差異的原因。教師可向優秀團隊進行獎勵或提出表揚,激勵學生。
4.5 總結。 營養配餐項目完成后教師要對其進行總結,比如在此次教學中,哪些情況是按計劃進行的,哪些情況是計劃沒有考慮到的,出現了什么特殊情況,此次教學前的設想還有什么地方有待改進,總體教學效果如何等,并將相關資料歸檔備用,以使下次該項目教學更加完善。
5、課程成績考核
考核以學生完成的營養配餐項目、任務作為主要考核依據,以多次考核總結評價:以單元課程教學內容中可展示的結果和學生完成的項目任務為依據進行綜合實踐考核。對單元課程教學中的理論知識進行理論考核,每個模塊完成后進行一次理論考試,二次成績相加作為期末的理論考核成績。
事實上,從專業角度上講,要培養一個具有較高水平的嬰幼兒營養配餐專業人才,并不容易,不僅要求具有相關的營養、餐飲衛生、醫學等專業知識背景,而且要具有很強的寶寶餐飲設計能力,還有一定的嬰幼兒科學知識(心理學、行為學等),絕對是一個復合性人才的高標準要求。在人們對嬰幼兒健康問題和飲食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及未來,嬰幼兒營養配餐專業人才必然會迎來一個社會需求的高峰,所以《嬰幼兒營養與配餐》課程教學的探索嘗試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情。盡管目前課程進一步開展新教學方法的軟件和硬件條件還不完全具備,但這是課程必然努力追求的,也希望得到學院和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指導。
參考文獻
[1] 綦翠華,王茂山,湯衛東.《營養配餐》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討[J].食品工程, 2010(2).
[2] 眭紅衛.《營養配餐》理實一體化課程建設探討[J].現代企業教育,2014(11).
[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001.
[4] 謝景學. 合理膳食對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6(5).
[5] 鄧紅.《營養配膳與制作》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1).
[6] 鄒新斌,肖霞.項目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比較研究[J].科協論壇,2012(11).
篇3
【關鍵詞】營養不良;嬰幼兒; 家庭因素;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2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1-0072-02
嬰幼兒營養不良是因能量和蛋白質不足引起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性疾病,其病因較多。我們調查了一組營養不良嬰幼兒所處的家庭環境,探討其發生的家庭環境因素。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4~ 2008年本院兒科住院的186例營養不良小兒。性別:男89例,女97例。年齡:6個月以下54例,7個月~3歲122例,3歲以上10例。
1.2 入院原因:因腹瀉、支氣管肺炎、佝僂病、貧血等疾病而就診入院者186例。無1例因營養不良而就診入院。
1.3 診斷標準:根據小兒喂養史,臨床表現診斷。依據體重低下、發育遲緩及消瘦的程度分度[ 1]。輕度營養不良66例,中度營養不良101例,重度營養不良19例。
1.4 通過詢問患兒父母獲得資料。
2 家庭因素
2.1 家庭小兒數目:二個及以下者114例,占61.3%;三個及以上者72例,占38.7%。
2.2 家庭人口:≤5人124例,占66.7%;>5人62例,占33.3%。
2.3 喂養方式:母乳喂養99例,人工喂養36例,混合喂養51例。
2.4 居住環境:農村患兒182例,97.8%;城鎮患兒4例2.2%。戶人均居住面積22平米或以上(不包括租賃住房者 )。
2.5 父母文化程度:以父親統計:高中及中專17例,初中56例,小學93例,文盲20例,后兩者占共113例,占60.8%;以母親統計:高中13例,初中45例,小學101例,文盲27例,后兩者共128例,占68.8%;父母雙方均為文盲者10例。
2.6 職業:以家長(父親)統計:農民(包括外出務工者)134例,占72.0%,工人24例,個體戶26例,干部2例。
2.7 家庭經濟收入: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下54例,占29.0%;2000~3000元82例,占44.1%,3000~4000元36例,4000元以上14例。
3 討論
3.1 居住環境:不少資料顯示,嬰幼兒居住環境陰暗、潮濕,光照不足,影響小兒生長發育與健康[ 2]。本組絕大多數患兒家庭居住向陽平房,且院落面積大,戶外活動方便,故認為居住環境對本組的發病影響不大。但本組30例來自打工族家庭,在城市租賃房屋,居住狹小、陰暗,是導致其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
3.2 家庭小兒數目: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家庭中兒童數量越多,對兒童的健康影響愈大。而本組家庭兒童數目并不多, 2個及以下者占61.3%,提示小家庭也同樣會忽視小兒的營養狀態,尤其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對小兒過于溺愛,挑食、偏食, 不適當的進食所謂營養補品及零食過多,反而影響小兒食欲,導致不能正常進食,久之產生營養不良。
3.3 家庭經濟狀況:本組發病傾向務農職業、低經濟收入家庭。經濟狀況與小兒發育生長關系密切,高收入家庭小兒飲食及營養物質豐富,營養結構較為合理,生長發育好。低收入家庭食品供應較差,在兒童輔食方面花費少,而輔食多少直接影響兒童營養與健康。再者,低收入家庭也不能及時治療小兒疾病,故易引起營養不良。
3.4 喂養方式:本組調查顯示,不論何種喂養方式,均有可能發生營養不良,其主要原因是哺喂不當。雖然本組母乳喂養率高,但多數不能給患兒及時斷奶添加輔食,或輔食添加不合理,以致引起小兒營養不良。資料表明,斷奶超過1.5歲,未及時添加輔食,營養不良的發病率明顯提高,因為晚乳質量已遠遠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輔食品種單一,質量不高,如僅添加谷類輔食,如稀飯、面條,以及人工喂養兒乳制品配置過稀等,都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哺喂不當的原因既與經濟因素有關,也與父母的喂養觀念和方法有關。
3.5 父母文化程度:患兒父母文化程度與職業對小兒營養不良的發生有重要影響。本組顯示,父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者發病率低,小學及文盲發病率高。在導致營養不良的諸多因素中,父母文化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3]。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獲得營養與喂養知識,樂于接受這些知識,并把它們付諸實施。相反,父母文化程度越低,營養與喂養知識越少。對本組調查發現,許多家長缺乏喂養知識,在喂養方面存在許多誤區:如家長不知食物中的基本成分;不知母乳是最好的食品,誤認為奶制品優于母乳;不知何時添加輔食,有的小兒已滿周歲還未添加輔食;不知如何添加輔食,導致輔食添加不合理;有不少家長認為營養不良是“生賴”,不是疾病,大了自然會好,故本組無一例因營養不良就醫,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小兒營養不良的發生。
3.6 打工族家庭:值得一提的是,本組30例來自農民進城務工家庭。這有三種情況,一是夫妻均外出務工,把小兒托付給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們受傳統育兒觀念的影響很深,更缺乏科學喂養知識;二是丈夫外出,妻子在家。由于忙于家務和農活,尤其是農忙時,小兒得不到悉心照顧,喂養粗放。三是夫妻帶上小兒外出務工。由于居住環境較差,忙于生意和工作,無暇顧及小兒。加之上述原因,這樣的家庭小兒更易發生營養不良。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給與足夠的重視,勿使他們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筆者認為,減少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發生,除應及時治療能夠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的各種疾病外,根本措施在于改善小兒所賴以生活的家庭環境,諸如增加家庭的經濟收入、對嬰幼兒父母進行科學育兒知識宣教等等。事實證明,通過健康教育干預,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發病率會大大降低[ 4]。
參考文獻
[1] 王慕逖.兒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6
[2] 董金陵,蔡素芳,于偉,等.深圳南山地區不同戶籍兒童中毒營養不良患病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04
篇4
[關鍵詞] 嬰幼兒;營養發育;喂養方式;母乳喂養;添加輔食
[中圖分類號] R195.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6(c)-0155-02嬰幼兒是國家的希望所在,嬰幼兒的營養發育狀況直接影響其今后各方面體質的發育發展。嬰幼兒時期對嬰幼兒的喂養方式直接影響其營養發育狀況,因此研究科學合理的嬰幼兒喂養方式并對其進行普及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本文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本市共580名嬰幼兒進行調查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為本市0~18個月嬰幼兒580人,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進行抽取。其中0~4個月的嬰幼兒117人,5~6個月的嬰幼兒123人,7~12個月的嬰幼兒160人,13~18個月的嬰幼兒180人。所有嬰幼兒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嬰幼兒無明顯疾病,胎齡37~42周,并且沒有先天性疾病或異常。
1.2 研究方法
利用訪談形式對嬰幼兒的父母進行定期跟蹤訪談調查,制作調查表格進行比較研究。考察指標為[1]:利用精確度5 g的ACS型電子稱測量嬰幼兒體質量,利用精確度為0.1 cm的WB-Ⅱ臥式嬰兒身長測量器測量嬰兒身長。對喂養方式進行分類,母乳喂養:指對0~4個月(包含4個月)的嬰幼兒僅單純進行母乳喂養,未加用其他乳制品和代乳制品;混合喂養:指對0~4個月(包含4個月)的嬰幼兒進行母乳喂養和乳制品或代乳制品的混合喂養;人工喂養,指對0~4個月(包含4個月)的嬰幼兒只進行乳制品或(和)代乳制品喂養,不進行人工喂養。對輔食添加時間進行分類:4個月(包含4個月)前添加輔食為過早;6個月添加輔食為過晚;4~6個月添加輔食為合理。評定標準為[2]:W/A(體質量除以年齡)低于2個標準差以下者去掉,W/A低于均值減1個標準差的定為營養稍差,其余為營養正常。
1.3 觀察目標
4個月內不同的喂養方式下嬰幼兒的營養發育狀況,各種喂養方式對嬰幼兒營養發育狀況的影響及對比;輔食添加后,輔食添加的頻率對嬰幼兒的營養發育的影響,不同時期添加輔食對嬰幼兒營養發育狀況的區別。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用頻數及頻率來表示病例數及所占的比例,兩組間恢復情況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市對0~4個月(包含4個月)的嬰幼兒數量為117例,采用母乳喂養方式的比例為63.24%,完全不用母乳喂養的比例為16.24%,采用混合喂養的比例達20.51%。本市居民對嬰幼兒仍主要采用傳統方式進行喂養。0~4個月(包含4個月)采用母乳喂養方式的嬰幼兒營養稍差的比例為24.32%,采用人工喂養方式的嬰幼兒營養稍差的比例為52.63%,采用混合喂養方式的嬰幼兒營養稍差的比例為25.00%。4個月(包含4個月)內采用母乳喂養方式的嬰幼兒營養狀況顯著較采用人工喂養方式的嬰幼兒好。采用混合喂養方式的嬰幼兒營養狀況與采用母乳喂養方式的嬰幼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喂養方式的嬰幼兒營養狀況情況[n(%)]
輔食添加的頻率對嬰幼兒營養發育的影響情況顯示,小于4個月(包含4個月)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營養稍差的比例為10%,4~6個月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營養稍差所占比例為6%,大于6個月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營養稍差所占比例為50%,不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營養稍差的比例為34%。4個月以下和6個月以上為嬰幼兒添加輔食,嬰幼兒營養稍差和營養正常的比例相差不大,4~6個月為嬰幼兒添加輔食,嬰幼兒營養正常的比例顯著高于營養稍差的比例。具體見表2。
3 討論
對于嬰幼兒營養發育與喂養行為的相關性的分析在國內并不多見,但是隨著我國醫療整體水平的提高,與國際接軌的速度加快,對嬰幼兒營養發育的重視程度提高,該方面的研究已經逐步引起各專家學者的重視[3]。母乳喂養在我國仍是主要的喂養方式,尤其是對4個月以下(包含4個月)的嬰幼兒。該時期母乳喂養對嬰幼兒的營養發育比其他方式有著更明顯的優勢[4]。關于輔食添加的時間和頻率對嬰幼兒營養發育的研究還不完善,但已初步達成輔食的添加時間和頻次對嬰幼兒有較大影響的共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嬰幼兒在4個月以下(包含4個月)采用母乳喂養的其發育狀況較采用人工喂養方式喂養的有較明顯的優勢。采用母乳喂養的與混合喂養的對嬰幼兒營養發育的影響并不顯著[5-6]。嬰幼兒在4個月以下(包含4個月)添加輔食的,對其營養發育的影響不明顯;在4~6個月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發育狀況顯著高于不添加輔食的;在6個月以上添加輔食或不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發育狀況顯著較差。可見4個月以下是否添加輔食對嬰幼兒營養發育影響不大;4~6個月添加輔食對嬰幼兒營養發育影響重大,該時期是添加輔食的最佳時期[7];6個月以上添加輔食對嬰幼兒營養發育的影響較大。
研究組認為,本市市民對嬰幼兒母乳喂養有利于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有普遍的認識,對輔食添加也有一定的認識,但整體仍然缺乏科學喂養知識。本市市民對嬰幼兒的喂養仍多以采取傳統方式喂養為主,未有效利用食物資源對嬰幼兒進行科學合理的喂養,是導致本市嬰幼兒生長發育水平低下、營養狀況不良的主要原因。今后本市應當加大對嬰幼兒科學喂養方式的宣傳教育,利用各種措施向廣大市民普及科學合理的嬰幼兒喂養方式,幫助市民改變觀念,轉變不良的喂養方式,提高本市嬰幼兒的發育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秀華. 不同喂養方式對嬰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 中國醫療前沿,2007, 12(10):112-113.
[2] 李應蓮. 三種不同喂養方式對四個月嬰兒發育情況觀察[J]. 航空航天醫藥,2003,22(2):221.
[3] 楊媛媛,王懿,楊文方,等. 嬰幼兒營養發育與喂養行為的關系(英文)[J].中國臨床康復,2005,6(11):67-69.
[4] 孫會,洪銀慧,夏紅玲,等. 嬰幼兒喂養方式與輔食添加現狀調查[J]. 社區醫學雜志,2011,23(11):229-230.
[5] 孫聰穎. 嬰幼兒喂養知識現狀及健康教育[J]. 中國婦幼保健,2010, 12(8):117-118.
[6] 許少瓊. 三種不同喂養方式對嬰兒智力發育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154-155.
篇5
關鍵詞: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Logistic回顧分析;相關因素
Infant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Child Health Clinic in the Prevalence Rate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HUANG Qiu-ho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Liuyang City,Liuyang 410300,Hu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antile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children health care clinic survey results,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Methods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0 to August 2013, physical examination, a total of 3250 cases of infant to draw blood detection routine group medical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o observ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and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prevalence, adopting Logistic related factors were reviewed. Results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iron deficiency anemia patients, 3250 case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368 cases with detection is iron deficiency anemia were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detection rate of 11.3%. Aged 6 months - 1 iron deficiency incidence is highest, at 13.7%, incidence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minimum 1~2 years old age, at 10.5%. ConclusionEarly childhood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s seen, especially in infants under one year of age appear the highest rates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so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and popularization of infant and young child nutrition knowledge, especially the consisting of 6 months later to ad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mprove the level of infant and young child nutrition,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Children health clinics;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Logistic retrospective analysis; Related factors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保健意識不斷提高,對嬰幼兒營養健康水平更加重視,嬰幼兒營養健康水平亦有明顯提高,然而在對嬰幼兒進行體檢時發現其營養水平并不樂觀,仍然存在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等。嬰幼兒時期的營養水平直接關系著兒童腦發育及身體發育,影響兒童生活質量,為對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病情況及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筆者對我保健門診部門進行體檢的共3250例健康嬰幼兒進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自2010年5月~2013年8月進行健康體檢嬰幼兒共3250例,男1690例,女1560例,年齡1個月~3歲,其中1個月~6個月320例,6個月~1歲1856例,1~2歲1074例。兒童均為單胎、足月正常兒,出生體重在2600~4200g。排除妊娠期母體感染、貧血及高癥病等,所有體檢兒童均無圍產期窒息史。排除遺傳代謝性疾病、先天性疾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
1.2方法所有嬰幼兒均進行血常規、體格發育、血微量元素檢測,檢出鐵缺乏156例,缺鐵性貧血212例共368例(其中男206例,女孩162例,平均月齡為(18.62±3.24)個月,經濟收入每月≤1200元173例,>1200元195例,)為對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病基本情況進行觀察,特選取本次體檢中200例營養狀況、月齡、家庭經濟狀況基本相同的健康幼兒作為參考組。
1.3檢測方法末梢血血常規的檢測采用日本Sysmex,Xs 800i檢測,分析分類血細胞計數;末梢血微量元素檢測采用北京博暉新光電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生產的BH-5100五通道原子吸收光譜儀,主要為鈣、鋅、鐵、銅、鎂五種元素。鐵元素標準含量:7.52mmol/L
1.4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判斷標準參照第七版兒科學標準,血液化驗檢查血紅蛋白6個月~6歲
1.5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對觀察者基本情況進行分析。
2結果
2.1觀察組嬰幼兒平均月齡為(18.62±3.24)個月,順產85例,剖宮產283例,經濟收入每月≤1200元173例,>1200元195例,嬰幼兒平均出生體重為(3.25±0.43)kg,母親職業:工人226例,教師56例,干部86例。參考組嬰幼兒平均月齡為(17.75±4.03)個月,順產65例,剖宮產135例,經濟收入≤1200元108例,>1200元92例,嬰幼兒平均出生體重為(3.36±3.21)kg,母親職業:工人88例,教師55例,干部57例。數據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回歸分析在此體現)。
2.2本次檢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嬰幼兒中男孩206例,占55.98%,女孩162例,占44.02%。;男孩貧血率明顯高于女孩,P
缺鐵性貧血嬰幼兒均為小細胞低色素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其中輕度貧血226例,占61.4%,中度貧血142例,占38.6%。
2.36個月~1年嬰幼兒貧血檢出為255例,貧血檢出率13.7%;1~2歲嬰幼兒貧血檢出率為113例,貧血檢出率10.5%,P
2.46個月~1年時純母乳喂養820例,缺鐵性貧血檢出132例,占16.1%,非母乳喂養1036例,缺鐵性貧血檢出123例,占11.9%,兩組數據比較有顯著差異,P
3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保健意識明顯提高,嬰幼兒營養狀況明顯改善。然而兒童發展中仍然普遍存在鐵缺乏癥。嬰幼兒生長發育較快,1周歲內為出生后的第一個生長突增高峰,體重為出生時的3倍,血容量及血紅蛋白分別增加3倍及2倍,血液增加導致造血原料需求量加大,然而1周歲內嬰幼兒咀嚼及消化功能尚不完善,同時飲食結構較為簡單,鐵來源較少導致鐵攝入量缺乏,從而導致貧血發生。本次研究中,男性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明顯大于女性兒童,這可能與男性兒童成長需要有著直接關系,男性兒童鐵需求量明顯大于女性兒童,而鐵補充含量未能滿足,從而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同時研究亦發現在6個月~1歲,采用純母乳喂養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明顯大于非母乳喂養兒童,這是由于母乳雖然具有嬰兒所需大部分能量,然而單純母乳喂養會導致嬰兒營養單一缺乏,而母乳喂養亦會受到母體機體情況的營養,當母體鐵缺乏時亦會對嬰幼兒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門診中,醫護人員要將喂養知識告知嬰幼兒家長,在母乳喂養的同時,給予其他食物補充,如蔬菜泥、雞蛋黃、水果泥、配方奶粉等。本次研究中發現未及時添加輔食的貧血患病率為 28.3%,嬰幼兒是否及時添加輔食、及添加時間和品種是否合適,與缺鐵性貧血的發生亦有著直接關系,人乳鐵含量較少,而嬰幼兒出生至6個月時機體儲存鐵亦基本消耗,因此若在出生6個月后未及時添加輔食,可導致缺鐵現象的發生。輔食應添加含鐵量豐富食物如動物血、肝臟、紅色肉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2歲內嬰幼兒消化功能較弱,腹瀉、感冒等均會導致嬰幼兒食欲下降,胃腸道吸收功能的降低,從而導致鐵攝入及吸收減少,從而增加了疾病的發生率,影響嬰幼兒的正常發育,因此要合理均衡飲食,采取有效手段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邱玉玲,李永萍.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3):121.
[2]戴曉月,朱曉梅.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相關因素分析[J].南通醫學院學報,2009,29(06):540.
篇6
關鍵詞:兒童保健門診 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臨床治療效果 血常規
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由于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引起的貧血,主要發生在嬰幼兒時期,以6個月到2歲幼兒常見,患兒病情發病緩慢,其臨床表現與患兒貧血嚴重程度有關[1]。一般表現為患兒的皮膚蒼白、食欲不振,嚴重會導致患兒免疫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心率加快。長期的營養不良和貧血,會影響患兒正常的生長發育,威脅患兒身體健康[2]。臨床中主要采用口服鐵劑對癥治療,但是患兒吸收效果不佳。本研究對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者,在常規口服鐵劑的基礎上實施兒童保健,取得了良好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醫院兒童保健門診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12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兒均為單胎分娩;患兒不伴隨其他先天性疾病;患兒監護人在知曉本次研究后。排除標準:患兒伴有其他重大疾病;患兒對治療使用藥物有過敏史;患兒監護人在了解本次研究后,拒絕參與。
按照患兒的入院順序并結合組間匹配的原則,將患兒分為常規組和保健組兩組,每組61人。保健組中男性患兒31人,女性患兒30人;年齡范圍在6個月到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04±0.14歲。常規組中男性患兒32人,女性患兒29人;年齡范圍在8個月到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05±0.13歲。比較兩組患兒上述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兒監護人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式
1.2.1 常規組
患兒采用口服鐵劑進行治療,按元素鐵劑量補貼,每日補充鐵元素1~2mg/kg,在每次進餐時分2~3次進行口服,每日總劑量不超過30mg。同時為患兒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連續治療12周。
1.2.2 保健組
患兒在常規組口服鐵劑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其他保健治療。包括:對患兒母親的調節、輔食調整和預防。具體辦法如下:
(1)告知患兒母親盡量采用母乳喂養,母乳中含有抗體較多,同時如果母體本身患有缺鐵性貧血,可以同時口服多糖鐵復合物膠囊(紅源達0.15g,按Fe計算),上海醫藥集團青島國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33)治療,每次1粒,每天1次。在改善母體貧血的同時,可以幫助患兒更好地吸收鐵劑,同時母乳中乳鐵蛋白可以提高患兒的免疫力[3]。
(2)注意嬰幼兒的飲食結果,保證飲食的均衡和營養,多為患兒提供含鐵輔食,鼓勵患兒禁食蔬菜和水果,促進鐵劑在腸道的吸收,糾正兒童厭食和偏食的不良習慣[4]。
(3)在患兒患有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疾病時,會導致患兒的免疫力下降,應在患病期間注意感染性疾病的預防,加強患兒生活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減少患兒患感染性疾病的概率[5-6]。
1.3 觀察指標
(1)療效評定標準:經過治療后,臨床治療結果包括治愈、好轉和無效3種情況。其中治愈表現為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血常規指標恢復正常范圍之內;好轉表現為患兒癥狀基本消失,血常規指標基本恢復正常;無效變現為癥狀未消失,血常規指標未改變。治療有效包括治愈與好轉患兒之和。
(2)血常規指標: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鐵和血小板。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表示治療有效。血紅蛋白正常范圍在120~200g/L,血紅蛋白在90~119g/L表示為輕度貧血,在60~89g/L表示為中度貧血,在小于60g/L時為重度貧血;紅細胞正常范圍在5.7~6.4×1012/L;血小板正常范圍在150~250×109/L;血清鐵正常范圍在7~18μmol/L。
(3)兩組監護人對治療方法的滿意度評分:監護人通過患兒的治療方法、依從性、治療效果和治療過程進行評分,每項25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治療效果越好,監護人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各項血常規指標比較
在實施治療前,兩組患兒各項血常規指標數據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實施治療后,保健組患兒的各項血常規指標均優于常規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各項血常規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經過治療后,保健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為100.00%,高于常規組的93.4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3 兩組患兒監護人對治療方法的滿意度評分比較
保健組患兒監護人對治療方法的滿意度評分為92.37±1.36分,常規組患兒監護人對治療方法的滿意度評分為90.14±1.04分,保健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173,P=0.000)。
3 討論
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體內鐵元素缺乏,影響患兒體內血紅蛋白的合成,同時可以使多種含鐵酶降低,可以導致體內細胞功能紊亂,影響體內造血細胞。缺鐵性貧血不但導致患兒神經疲勞、營養不良、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降低,還會導致患兒組織器官異常,如口腔黏膜異常角化、舌炎等。而常規的口服鐵劑治療,可以對癥幫助患兒治療,但是鐵劑吸收效果不佳[7]。而配合保健治療,從改善母體情況,鼓勵母乳喂養,從而提高患兒身體免疫力,改善患兒貧血情況;從調節患兒飲食結構,多進食含鐵的食物、維生素含量高的蔬菜和水果,輔助鐵劑的吸收;提高患兒對感染性疾病的預防,減少感染性疾病的感染概率。從而提高對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疾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證實了,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保健治療可以改善患兒各項血常規指標,提高監護人對治療方法的滿意情況,從而提高患兒及監護人對治療的配合度。
參考文獻
[1]朱瓊,戚屏,汪潔云.不同年齡段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0,31(7):933-938.
[2]陳福蘭.兒童保健門診中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患病情況及相關貧血原因探析[J].當代醫學,2019,25(1):62-64.
[3]黃金妹,沈紅.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版),2020,4(5):94-95.
[4]孟海霞.兒童體檢門診中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現狀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30):86-88,92.
[5]石秀麗,陳秀英,楊靜,等.營養指導在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中的保健效果[J].醫學美學美容,2020,29(14):44.
篇7
前幾年出現了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粉產品就成為老百姓最為關心的食品之一。然而,奶粉市場究竟應該怎樣做好進一步規范?對此,食品餐飲行業的兩會代表委員分外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人大代表張彥森這一次來北京參加兩會,就帶來了有關“我國嬰幼兒羊奶粉行業應規范品牌雜、暗添加問題”的提案。作為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天津狗不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天津宏仁堂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彥森是食品餐飲行業的名人,他本人對我國的食品行業的發展也有很多獨到的認識和見解。
張彥森發現,近年來,嬰幼兒羊奶粉以豐富營養、不易導致過敏等優點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成為我國乳制品消費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產品。近幾年,嬰幼兒羊奶粉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成為乳制品消費的重要產品,是很多寶寶依賴的食品。但該領域存在貼牌生產、暗自添加麥芽糊精等問題,給嬰幼兒食品安全帶來不確定性,他建議盡快整治規范。
張彥森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羊奶主產區集中于陜西、黑龍江、山東等省市,大多用于加工嬰幼兒羊奶粉,并主要銷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年產值數十億元。目前,浙江杭州、溫州等地區市場上嬰幼兒羊奶品牌多達80多個,涉及近30家乳品企業。品牌數量之多,令人驚訝。在奶粉的標簽上,產銷分離現象十分普遍,生產廠家大多集中于陜西、黑龍江、江西等地,但品牌運營商很多,分散于多個東部沿海城市。有的乳品生產企業,同時有六七個嬰幼兒羊奶牌子,有的甚至高達十四五個牌子。
可以說,品牌雜亂是幼兒羊奶粉市場面臨的新問題。張彥森對記者說,近年來,嬰幼兒羊奶粉發展勢頭良好,市場售價比牛奶粉價格高,吸引了眾多投資者進入該領域。但囿于QS認證和嬰幼兒奶粉生產許可資質的門檻很高,于是有些人就借雞下蛋,找有資質的乳品廠定制羊奶品牌開展營銷。受暴利驅使,食品領域的貼牌生產、產銷分離問題目前較為突出,在嬰幼兒羊奶粉市場更成為普遍現象。
篇8
【關鍵詞】母乳喂養;人工喂養;肥胖;超重
【中圖分類號】R723.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699-02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全球超過2000萬兒童出現超重現象,預示著肥胖癥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其流行率正迅速遞增。Formiguera研究提出[1],兒童肥胖癥本身屬于一種疾病,同時也是誘發多種疾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以心血管與代謝性疾病最為突出,對兒童生長發育有重要的影響,臨床上需要予以重視。本文通過觀察分析早期喂養方式對2歲以下嬰幼兒肥胖的影響,總結臨床意義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接受體檢的2歲以下嬰幼兒240例,男128例,女112例,均為我院建卡進行隨訪的對象,均為家長同意自愿參與檢查及實驗。所有嬰幼兒皆為足月兒,出生體重在2.5~4.2kg,平均出生體重在3.0±0.2kg。首次隨訪年齡為出生后43±5天,均無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及全身性疾病,照0~4個月喂養方式的差異分為A組(母乳喂養)131例和B組(人工喂養)109例,觀察比較兩組嬰幼兒在不同月齡的肥胖、超重+肥胖發生率。兩組嬰幼兒從月齡、性別、出生體重等信息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0~4個月喂養方法:①A組(母乳喂養):0~4個月內完全采取母乳喂養(只喂母乳),按需哺乳,在4個月后開始添加輔食;②B組(人工喂養):0~4個月內完全采取配方奶喂養(只喂配方奶),并在4個月開始添加輔食。
1.2.2 體檢方法:由專業的醫務人員分別在嬰幼兒的3個月、6個月、12個月、18個月及24個月月齡時進行身長及體重的體格測量。身長的測量采用臥式量板,測量值精確至0.1cm;體重的測量采用杠桿稱,測量值精確至10g,并計算出BMI值。
1.3 評價標準:依據WHO所推薦的兒童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值,制定以下評價標準,超重:BMI值在對應的月齡的P85~P95;肥胖:BMI值超過對應的月齡的P95。
1.4 統計學方法:本組肥胖率、超重+肥胖發生率的數據均使用卡方軟件V1.61版本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在月齡為18個月時肥胖率與12、24個月時超重+肥胖發生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3個月月齡體檢為肥胖、超重+肥胖的嬰幼兒,在往后的月齡中肥胖、超重+肥胖發生率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
3.討論
本研究中統計發現,母乳喂養和人工喂養兩組嬰幼兒在月齡為18個月時肥胖率與12、24個月時超重+肥胖發生率比較有顯著差異,另外,母乳喂養和人工喂養兩組嬰幼兒3個月月齡體檢為肥胖、超重+肥胖的嬰幼兒,在往后的月齡中肥胖、超重+肥胖發生率比較存在明顯差異,表明0~4個月內給予母乳喂養能夠預防出現嬰幼兒的早期超重和肥胖癥,其保護作用突出。本研究歸納母乳喂養對于兒童肥胖、超重的預防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3.1 嬰幼兒早期給予母乳喂養,將母乳作為生命早期的主要營養,可能會對嬰幼兒機體今后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患病易感性造成影響,由于早期的營養攝入和代謝水平很可能會留下代謝的印記或者產生程序化,從而對機體的功能、結構及物質的代謝產生出長期甚至是終生的影響,直接對兒童乃至成年后的健康造成不可估計的影響。另外,母乳的性質類似于羊水,因此,母乳喂養對于嬰兒來說,能夠使新生兒脫離子宮后生長對于宮內及羊水的環境有連續性[2,3]。
3.2 由于瘦素的缺乏或抵抗皆會促進食物量的攝入增加,而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瘦素,能夠在嬰幼兒的體內發揮良好的生物活性,因此,純母乳喂養的嬰兒要對比人工喂養的嬰兒血清中的瘦素要高。嬰幼兒在生命早期從母乳中獲取瘦素的量越多,就越可以積極地對嬰兒的代謝起到良好的平衡作用,減少今后缺乏瘦素或者抵抗的發生,從而預防肥胖癥[4,5]。另外,母乳中富含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顯著增強胰島素的作用及增加各種組織中胰島素受體的數目,從而有效控制飽腹感與食欲,阻斷肥胖癥的病理作用[6,7]。
3.3 哺乳的行為能夠對嬰兒的能量攝入進行調控,主要是由于哺乳的行為能夠保證嬰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動攝入所需食物量,而乳母也可同步針對哺喂嬰兒的攝入量及吸吮頻率做出生理反應,因此,母乳喂養的嬰兒可以以此建立起有效的攝入能量的自我調節機制。而人工喂養的嬰兒容易因為忽略了嬰兒的個體差異或者擔心配方奶營養不足,進行過量、過濃地喂養,導致嬰兒體內的飽腹感與饑餓感的信號逐漸減弱,從而導致攝入能量過多而不知,也從而容易導致此類兒童今后出現肥胖與超重率明顯增加[8-10]。
綜上所述,嬰兒期尤其是嬰兒早期實行母乳喂養,能夠有效預防2歲以下嬰幼兒肥胖發生,對嬰幼兒健康正常發育有重要意義,值得大力提倡。
參考文獻
[1] Kramer MS,Guo T,Platt RW,et a1.Infant growth and health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3 compared with 6 mo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Am J Clin Nutr,2003,78(2):291-295.
[2] 趙汝勤,林建國,馮永旗.母乳喂養對兒童單純性肥胖的影響[J].兒童保健雜志,2007,15(3):302-303.
[3] 蔣競雄.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的干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15(3):219-220.
[4] 戴家振,洪琴,張春梅,等.早期喂養方式對2歲以下嬰幼兒肥胖影響的縱向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6):502-504.
[5] 余濤,毛萌.兒童單純性肥胖的診斷和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11):874-876.
[6] 張慶蓮,汪云利.兒童肥胖的現狀與預防[J].成都醫學院學報,2006,1(1):72-76.
[7] 關志東.兒童肥胖代謝綜合征的臨床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0,8(5):74-75.
[8] 李莉萍,盛志華.徐州市托幼機構3~6歲兒童肥胖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07,5(9):10-11.
篇9
肥胖嬰幼兒為何越來越多?
勇勇是個小男生,打小個子就比別的小朋友高,也比別的小朋友壯,吃飯也很正常,但是勇勇媽咪一直很糾結,每次稱體重,勇勇都會超標,“是偏胖5斤還是5公斤,我一直沒勇氣看。”
現在勇勇已經4周歲了,每天幼兒園放學后,都很期待外公給他帶的小點心,“非高糖的不愛吃,要是不給他吃吧,他還喊餓,他頂不住餓,老人也心疼,于是體重也一直沒見下來過。”勇勇媽曾經考慮過,“似乎他注意力沒法轉移的時候就愛吃東西,現在胖有一半是因為零食吃得多。就是他最瘦的時候,肚子也是滾圓的。“現在,不說少吃,就連運動勇勇都顯得慢一些,勇勇媽多少有點“揪心”:舍不得餓、運動又少,再胖怎么辦?
“我家寶寶4個多月,體重19斤,是不是有點胖。”在一個媽媽寶貝QQ群里,一位網名叫夜太美的媽媽問道:“我們家是純母乳喂養,聽說斷奶后孩子會瘦,但現在好像明顯偏重了。“
“我家天天22個月,體重27斤,最近頭上、腦袋后面都長了痱子,天一熱她就很不舒服,前段時間長到眼睛上,急得自己抓癢。”聽別人說這可能跟胖有關,一胖就怕熱,一熱就容易生痱子。”
當今,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患有肥胖癥的嬰幼兒越來越多,這讓很多家長對此很揪心。在醫學上,嬰幼兒肥胖癥是指嬰幼兒體內脂肪積聚過多,體重超過按身高計算的平均標準體重20%肥胖癥是常見的營養性疾病之一,嚴重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
兒童肥胖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發病,臨床上分為單純性肥胖癥和病理性肥胖癥兩大類,其中單純性肥胖癥在兒童期最多見,大約占兒童肥胖總數的95%,病理性肥胖又稱為繼發性肥胖是繼發于其他疾病而產生的,僅占兒童肥胖的5%。單純性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及環境、以及神經內分泌與能量代謝等有關。
兒科專家提醒
預防寶寶肥胖應從孕媽抓起
兒科專家認為,3歲以內嬰幼兒的肥胖應該從源頭抓起,也就是說,要追溯到媽媽懷孕期間的飲食。
孕后期為妊娠期的后3月,母親營養過剩,體重增加過快、過大,如果孩子吸收得又好,極有可能生出體重八九斤的巨大兒。兒科專家提醒說,如果孩子本身就是巨大兒,那么以后就有可能產生肥胖的癥狀,因此媽媽孕期就應該控制飲食,避免留下隱患。3歲以內防止過度喂養
寶寶在3歲以內過于肥胖,如果排除巨大兒的問題,那么過度喂養就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現在,不少家長都希望孩子吃得越多越好,加上初乳、兒童奶酪這些高脂肪輔食的喂養,孩子極有可能偏胖,因此,寶寶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1歲以內,每天700―800毫升奶是正常量,每個孩子個體不一,吸收功能也不同,家長不能盲目攀比,看見同齡孩子吃得多,就開始擔心孩子吃不飽。
現在有不少家長常常覺得孩子3歲以內胖不當回事,常常說”等孩子上幼兒園就會瘦的”。實際上,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比小班肥胖得多,孩子在家吃早飯,然后是早副餐,午餐,午睡后還有小點心,晚上有晚飯。一天五頓,家長還擔心孩子吃不飽,放學接孩子必帶點心。其實正規幼兒園的飲食是很合理的,家長的點心完全沒有必要,這時候就應該讓孩子去玩、運動,等到晚上再吃。
因此,3歲以內的肥胖,家長也需要重視,適度喂養、控制飲食非常重要。注意別把孩子的胃口撐大,偏胖的孩子要多喂低脂肪的食物和水果,不要喝甜飲料。
溫馨小貼士
如何計算標準體重?
一歲以內的小孩6個月以前:月齡乘以0.6加上出生體重。6個月以后:月齡乘以0.5加上出生體重。一歲以上小孩:年齡乘以2加8或者加7,胖一點的加8,瘦一點的加7,得數就是孩子的標準體重。這個計算方法可以延續到16歲。
輔食添加的要點
食品衛生非常重要
要重視孩子的飲食衛生。因為他們消化道的抵抗力低,容易患消化道傳染病。給嬰兒吃的蔬菜和水果一定要新鮮,不要吃剩菜、剩飯。
勤給孩子喂水
嬰兒的身體內水分占體重的70%左右。如果氣溫高,出汗就會多,孩子對水分的需要量就明顯增加。一般-情況下,可2小時喂1次水,如發現孩子嘴唇干、尿少時,可適當多喂些水。4個月以內的嬰兒不宜喂冷飲。
夏季不宜斷奶
由于天氣炎熱,嬰兒也和成人一樣胃酸等消化液的分泌減少,不愛吃東西,這是正常現象,不必擔心。如果準備給嬰幼兒斷奶,也要盡可能避開這個時期,因為母乳中含有多種能夠防病的抗體,可預防夏季流行性腹瀉和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發生。
適當調整膳食結構
應當隨時調整嬰兒的膳食結構,減少肉類攝入量,多吃些清淡可口的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合理搭配,以增加孩子的食欲。主食可多食粥類,例如大米粥、赤小豆粥、綠豆粥、荷葉粥、扁豆粥等。以芝麻醬、甜面醬、雞蛋、火腿等為主要原料,同時搭配涼拌面清涼爽口,孩子也喜歡吃。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篇10
[關鍵詞] 嬰幼兒期;添加輔食;營養缺乏性疾病;健康宣教;母乳喂養
[中圖分類號]R17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0(b)-128-01
嬰幼兒期是小兒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特別是嬰兒期,如果家長不注意掌握科學的喂養方法,培養小兒良好的飲食習慣,輕則會引起小兒營養性疾病的發生,如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肥胖癥以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癥等,重則會影響小兒一生的健康。因此加強小兒喂養方面的健康教育,及時糾正錯誤的喂養觀念和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1 小兒喂養誤區
1.1 認為奶粉比母乳好
由于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加上廣告誤導,有的人認為奶粉價錢貴,又添加各種諸如DHA等所謂的“黃金”成分,所以一定比母乳好。
1.2 不注意及時添加輔食
嬰兒期的小兒無論采用何種喂養方式,都要及時添加輔食,才能保證小兒的生長發育。4~6個月內的嬰兒以純母乳喂養最好,但6個月后,母乳已不能完全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此時應注意及時補充蛋黃泥、肝泥、果泥、菜汁等食物,以補充母乳不足。
1.3 根據小兒喜好
家長往往根據小兒的喜好來選擇食物。而小兒喜歡的并不一定是他們所需要的,久而久之,將養成挑食、偏食、愛吃零食的習慣,影響小兒健康成長。
1.4 認為藥補最好
現在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因此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營養極為關注,盲目從藥店或商店買回大量的營養品或補品補之。雖然補充了不少營養品,最后還可導致營養缺乏病。
1.5 家長壟斷飲食權利
部分家長完全不考慮小兒的營養需求和口味,自己喜歡吃什么就做什么,久之,使小兒養成了與家長一致的飲食習慣,包括不好的飲食習慣,例如口味偏咸等。
1.6 強迫小兒進食
小兒的食量因人而異,受性別和活動量的影響,但也和遺傳因素有關。強迫進食不僅會導致小兒消化功能障礙,長期還可形成精神性厭食而引發營養性疾病。
1.7 認為小兒吃得越多越好,吃成個小胖墩最開心
幼兒肥胖會為成人肥胖帶來隱患,由此發生各種并發癥或心理的異常也不少見。最為常見的為哮喘、脂肪肝、心理自卑、暴飲暴食、不和群等現象。
2 對策
2.1 全面開展健康宣教
醫療衛生部門應以社區為單位,利用各種形式,如電視、廣播、板報、培訓班等廣泛宣傳小兒喂養科學知識,普及各種科學喂養常識。
2.2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家長都能掌握一定的科學喂養知識
2.2.1 大力提倡母乳喂養,講究孕期及哺乳期營養。要讓家長們知道母乳是嬰兒最好的、最理想的營養食物,母乳喂養是人類最自然、最合理的喂養方式。
2.2.2 每一位家長,要學些營養學知識,掌握烹飪技術,以促進小兒食欲,注意合理搭配,葷素、咸甜、干稀、粗細糧合理搭配,少吃“垃圾食品”,使小兒攝入多樣食物。
2.2.3 保證每天熱量供應,各種營養素的合理配比及各餐的合理分配。幼兒按一日三餐兩點熱量分配為:早餐20%~30%,午餐30%~35%,晚餐25%~30%,兩次點心共占10%~15%,每日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所產生的熱量各占總熱量的11%~15%、25%~30%、50%~60%。動物脂肪占總脂肪的50%。動物蛋白加豆類蛋白占總蛋白的50%。
2.2.4 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如安排良好的進餐環境、餐前不劇烈活動、不吃零食、自主進食、專心進食,不在進餐時獎勵或懲罰孩子等。
2.2.5 學習心理學知識。家長要善于運用心理學知識,學會暗示,還可順便講解各種食物對身體發育的好處,以促進小兒對進餐的興趣。
2.2.6 對于身體欠佳的小兒,要分別對待:①營養不良兒:除了分析病因及時治療外,加強營養及促進食欲也很重要。可選擇清淡的、孩子喜歡吃的飯食,應稍加糖類以補充熱量不足。食欲好轉后可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②貧血幼兒:對于輕度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一般只需采取飲食糾正。其飲食應注意采用含鐵質豐富的食物,如綠葉蔬菜、蛋黃、動物血、內臟等;富含維生素C及礦物質的水果,促進鐵質的吸收和利用;要注意飯菜的色、香、味,以增進小兒食欲。③肥胖幼兒:幼兒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進食過多,也有由于遺傳因素、內分泌失常或缺乏運動所致。對于肥胖兒以飲食管理最為重要。要保證小兒基本營養及生長發育的需要,限制高熱量飲食的攝入,限制糖類及脂肪,供給足量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逐步控制攝入量,同時要加強體格鍛煉,鼓勵戶外活動。
[參考文獻]
[1]吳坤.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2-134.
[2]陶方標.婦幼保健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