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美范文
時間:2023-03-24 04:1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缺陷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晶體 缺陷 固體電解質 半導體材料 摻雜合金
美,讓人感覺賞心悅目,美,讓人感覺興趣盎然。美的事物總是讓人更易去接受,更愿去接近?;瘜W中的美無處不在,化學史的美,化學儀器的美,形形物質的結構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老師如何更多地去發現美,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去感受美,對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晶體結構的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感受晶體的完美,完美的晶體確實讓人心儀,但實際的物質在結成晶體時往往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實際的晶體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那么,晶體的缺陷是如何形成的呢?缺陷就是不完美,又如何去挖掘晶體的缺陷美呢?
一、晶體的缺陷
晶體的缺陷有點缺陷、線缺陷、面缺陷,點缺陷有填隙缺陷、雜質原子、空位等情況。例如:
試題1:已知一種鐵的氧化物FeO(富氧體)為氯化鈉型晶體。由于晶體存在缺陷,x<1,測得其密度為5.71g?cm,測得其晶胞邊長為4.28×10m。
(1)FeO晶體中x= (保留2位有效數字)。
(2)FeO中Fe和Fe個數比為 。
試題點評:對于氯化鈉型的FeO晶體,Fe與O的個數之比為1∶1,當晶體中的部分Fe因氧化而生成Fe時,造成正電荷的增多,在保證負電荷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根據電荷守恒,晶體中鐵離子的總數將減少,使得化學式FeO中的x<1。根據晶體的密度和晶胞邊長,可列示:
5.71g?cm=,得M=67.38g?mol,所以,x=(67.38–16)/55.84=0.92。
根據電荷守恒,當晶體中每2個Fe被氧化生成Fe時,晶體中將產生一個空位,因此,晶體中Fe與空位數之比為2∶1,在1mol FeO晶體中,空位的物質的量為(1-0.92)mol=0.08mol,Fe數為0.08mol×2=0.16mol,Fe數為0.92mol-0.16mol=0.76mol,晶體中Fe和Fe的個數之比為0.76∶0.16=19∶4。
二、晶體的缺陷美
晶體有缺陷,但若能善加利用,缺陷的晶體就能散發它的缺陷美。如能導電的固體電解質、半導體材料和特殊性能合金等,都是晶體缺陷的具體應用。
1.能導電的固體電解質
由于晶體中空位缺陷的存在,對不同晶體的導電率產生了各異的影響。因在電場的作用下,離子會通過空位而移動,從而提高了離子晶體的電導率。例如:
試題2:設計出燃料電池使汽油氧化直接產生電流是世紀富有挑戰性的課題之一。最近有人制造了一種燃料電池,一個電極通入空氣,另一電極通入汽油蒸氣,電池的電解質是摻雜了YO的ZrO晶體,它在高溫下能傳導O離子。以丁烷代表汽油,這個電池放電時發生的化學反應為:2CH+13O=8CO+10HO。回答如下問題。
(1)這個電池的正極反應是 ,負極反應是 ,固體電解質里的O離子的移動方向是 。
(2)人們追求燃料電池氧化汽油而不在內燃機里燃燒汽油產生動力的主要原因是: 。
(3)汽油燃料電池最大的障礙是氧化反應不完全產生 堵塞電極的氣體通道,有人估計,完全避免這種副反應至少還需10年時間,正是新一代化學家的歷史使命。
試題點評:由于ZrO晶體中部分+4價Zr被+3價Y替換,根據電荷守恒,O離子將產生缺位,在電場的作用下,O離子會通過空位而移動,從而導致了晶體的導電性。
由于晶體的導電是O離子的定向移動造成的,因此該電池的正極反應為:13O+52e=26O,負極反應為:2CH+26O-52e=8CO+10HO。電池正極產生O,負極消耗O離子,故電解質里的O離子應向負極移動。
由于汽油在內燃機里燃燒時能量利用率低,利用率只有10%左右,而當設計成燃料電池后,能量的利用率大致在30%左右,可大大提高汽油氧化時的能量利用率。但由于汽油不完全燃燒將產生碳,能堵塞電極的氣體通道,這是汽油燃料電池的最大障礙。
2.摻雜制半導體材料
雜質對于晶體,特別是半導體材料電學性質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如10億個正常粒子中有6個雜質粒子存在就足以使半導體的電學性質發生顯著的變化。因此,許多半導體原料(如硅、鍺等,本身由于自由移動的電子很少,幾乎不導電)在制成器件前都要摻雜,控制摻雜元素的種類和濃度,即可得到不同類型的、電阻率氛圍各異的半導體材料。例如:
試題3:在鍺(或硅)材料的一端摻入少量某主族元素的單質,就變為P型(缺電子型或空穴型)半導體,另一端摻入少量另一主族元素的單質,就變成N型(電子型)半導體。在P型和N型半導體的交界面就形成PN結,在外接電場的作用下,電子就會產生定向的移動。PN結是構成各種半導體器件(如二極管、三極管等)的基礎。試回答下列問題:
(1)P型半導體摻入的是 族元素的單質,N型半導體摻入的是 族元素的單質。
篇2
傍晚與母親散步在錦河邊,一陣陣習習的涼風吹走了我一天的煩惱,頓時間天空和心情都變得豁然開朗了。秋天來了,綿綿的細雨迎來了蕭瑟的秋,人們不經意間加上了一件外套,夏天就這樣草率地迎來了秋,秋就這樣含蓄地送走了夏。偶然抬頭,看見銀杏樹栽在河道旁,這才發現長長的錦河全被銀杏裝扮著。但,這時的銀杏看起來有些不一樣,細看發現,原來,在銀杏葉上還有四分之一的枯黃,和四分之三的墨綠。這時成片的銀杏看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既有初秋的凄美,又有殘夏的盛氣。那絲絲入扣的黃,那片片清新的綠,集夏的活力和秋的風韻于一身,美不勝收。雖然它綠的不純正——沒有盛夏時它那青翠茂盛的風采;雖然它黃的不美麗——沒有深秋它落葉滿地時人們將它是拾起時的贊美。它是缺陷的。但這時的它也是一種別樣的美,比他日的風采更勝一籌。
其實缺陷也是一種美,即使她不如完美,但它美的自然,美的真實。正是因為人有了缺陷,才能突出另一方面的完美:失明的人聽力會特別敏銳,丑陋的人不會擔心被妒忌,消極的人不會害怕自己得意忘形……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陷,缺陷是美的印證,如果一個人是完美的,那么他的缺陷就是沒有缺陷。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它的芬芳.
還記得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我想“千手觀音”這個節目是讓大家刻骨難忘的。燦爛的色彩與迷人的舞姿融為一體,令人如癡如醉.演員們配合的天衣無縫,和著音樂翩翩起舞,有如進入了仙境一般。而這一切都是由聾啞人表演的,這是多么震撼哪!他們是缺陷的,他們不能像健全人的生活那樣自如。但正是這種缺陷造就了她們的完美,敢問:有那位健全人有這樣的能耐?因此,雖然她們的身體的缺陷的,但她們展現給觀眾們的又是無與倫比的完美。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的許多缺陷也是與生俱來的, 譬如相貌、身材、脾氣、秉性、智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 一經形成后 , 就很難改變, 甚至根本無法改變。因此我們要去適應它,要換個角度看問題,它的另一面就是完美。
篇3
痕,多少成功與失敗的身影,多少興奮與苦楚的結晶,多少驚喜與失落的腳印。
天空下著淅瀝的小雨,落在滿是灰塵的地面,流下了它可愛頑皮的笑臉;淚水流過沮喪的臉,留下的卻是茫然的雙眼;大雁掠過蔚藍的天空,留下不僅是振翅的余音,還有奮斗的剪影……我不禁暢懷大笑,既然萬物都不會完美,我又何必追求過多,留下的就剩我斑駁淚痕的臉頰。
月痕,讓月亮更美,淚痕,讓我們學會堅強;傷痕,見證曾經的輝煌。為什么世人都討厭痕,難道它不完美?我漠然,如果世間萬物都追求完美,那么,我們還是現在真實的我們嗎?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還未長出翅膀的天使,背上已有翅膀的印記,只是我們并不懂得該怎樣讓自己打破痕的束縛,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藍天罷了。
痕,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可能約束我們的一生,因而需要我們勇敢的面對,面對可怕而又可愛的痕。我知道,只要用心去體會,就會發現,其實痕在世間最為可貴。
月光照亮了黑夜,痕卻因此而打破了這份完美,出現了無奈的痕,參差斑駁的樹影,泥濘坎坷的小路,破舊古老的房屋……仿佛又呈現了一幅幅畫面,渴求的雙眼,期盼的眼神,急切的心情……難道這些就僅僅是痕,就再也沒聯想到什么嗎?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有缺陷才算美,才能叫做完美。
其實,痕無過,有錯的是我們,只緣我們的心太過倔強,缺少自信,缺少勤奮,缺少對痕的關注,對痕的理解,對痕的關愛。萬物相依相存,只因有痕。
鳥啼蟬鳴,給生機昂然、恬靜幽雅的田野增添了幾分天籟,繁星閃爍,變幻莫測,給無垠的天空增添了幾分遼闊,樹影、小路、房屋……給大地增添了幾分神秘。
篇4
每一個人都有缺陷,每個人都會渴望完美,完美對我們而言真的是完美嗎?
我曾為缺陷煩惱不已,也曾為完美不斷追求,我渴望得到完美。我希望我自己沒有一絲缺點,沒有別人可以指責的地方。要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在古今的長河上,也找尋不到這樣的一個人。人是絕對不可能完美的,但是我們可以尋找另外一種完美。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茉莉花,香氣襲人,但不夠艷麗;牡丹花,雍容華貴,卻少了些芳香;玫瑰花,色香俱全,卻全生都長滿刺。每個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有缺點,不可能完美。也許這樣才是最真實的吧!而完美呢?或許才是不真實的。端坐在思想的長河上,我發現完美即是不完美,沒有了缺陷,就沒有完么可言。完美和缺陷是相對而言的,在我們為完美不斷追求,不斷奮斗的同時,缺陷也會成為一種美,正是缺陷使我們不斷追求,不斷奮斗的??梢哉f,它是完美以外的完美。可是,一旦我們擁有了完美,我們就會喪失斗志,不再努力奮斗。從這一個角度來說,完美其實不是真的完美。
即使完美是不真實的,但我也會渴望得到完美,因為在為完美而追求的路上,我已經是完美的。至少我為完美奮斗過,努力過。缺陷并不可怕,正是因為有了它,我們才會擁有真正的完美。不要坐以待斃了,難道我們寧愿為缺陷而煩惱不而,也不要為完美頑強奮斗嗎?要相信我們在為完美努力的同時,我們就是完美的!
篇5
夫妻失和家庭解體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市“兩會”上,市婦聯提交的一份材料顯示,2004年全市登記結婚的人數比2003年增長5.5%,登記離婚的卻比2003年增加了54.4%。全國針對十大城市展開的離婚調查顯示,北京離婚率和漲幅位居榜首,上海和重慶的漲幅緊隨其后。調查顯示,“婚外戀”和“包二奶”是家庭解體的罪魁禍首。
有這樣一對夫妻,以前十分清貧,但夫妻二人勤勞儉樸,很是恩愛。后來丈夫外出打工,漸漸由小包工頭變成了大老板,家中購置了新房,買了汽車,物質生活日益富裕,夫妻之間的感情卻一天天變壞。丈夫沾染上、賭等惡習,甚至包養起“二奶”來了。妻子也來個“以毒攻毒”,與丈夫雇的小車駕駛員關系曖昧。于是,夫妻倆大吵大鬧,最后只好分道揚鑣,家庭徹底破裂。
長壽區某企業一財務人員,挪用數萬元公款被檢察機關逮捕后,人們發現,這個女財務人員之所以要挪用公款,是因為在家庭之外,養了一個“小白臉”(情人),為了讓心中的“白馬王子”過上有車、有房的幸福生活,她不惜挪用公款。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包二奶”、“養小白臉”等現象,使一些好端端的家庭在一夜之間破裂。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社會轉型時期,特別是在網絡時代,一些人受國外性解放等觀念的影響,加上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不少人便“飽暖思欲”,追求刺激和享樂,男的尋花問柳“包二奶”,女的也不甘落后養情人。夫妻雙方一旦違背互相忠誠的義務,就很容易失和,從而導致家庭破裂。
虐待老人天理難容
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子方懂父母恩。人類的發展進步,都是一代接一代、一輩接一輩努力的結果。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現象卻令人寒心。在我市發生了這樣一件怪事:一位老人去世時留下一份特殊的遺囑,將價值20余萬元的房產贈送給照顧他的保姆。老人因病去世后,在處理遺產時,兩個女兒都要求分得遺產。老人的鄰居稱,在他們同老人認識的8年時間里,從沒見老人的子女去看過老人,平時都是保姆照料老人,連為老人處理后事的費用,都是保姆出的。
前不久,我市某區一老人自殺。自殺的原因,也是兒女不孝所致。老人多年前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從此把老人當作包袱。兒子惡語相向,女兒長達數年不去看望父親。老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絕望而自殺。
2005年11月中旬,我市某地發生一起兒子殺死老子的惡性案件,其原因是兒子認為“父親老了不中用,是個包袱”,為了除掉這個所謂的包袱,這個孽子竟然不惜殺害生父。
老有所養,少有所依。然而,在社會轉型時期,這種最基本的家庭美德,在一些家庭逐漸缺失。分析原因,既有社會競爭壓力加大、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等客觀原因,更有子女對老人缺少愛心和責任等主觀原因。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都相繼開辦了“敬老院”、“老人公寓”,不少人拿錢把老人送到“托老所”,但不能“一送了之”,在精神上還是要多給老人一些安慰,不要到了老人孤寂憂郁而終后才去表達悔意。
教子無方貽害無窮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哺育孩子、教育子女,是天底下每一個做父母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然而一些父母對子女教育、管教不當而引發的后果卻是相當嚴重的。
據統計,1998年以來,長壽區共抓獲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作案成員875名,占總作案成員4190名的20.9%。按年齡階段劃分,14歲以下的作案成員共179名,占未成年人作案成員的20.5%,14歲至18歲的作案成員696名,占未成年犯罪總數的79.5%。據公安機關破案后分析,這些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主要是受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
一是過度溺愛。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讓孩子養成了不良的意識和行為習慣,極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現在,一些父母將獨生子女視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飛了,嬌生慣養,讓孩子從小養成惟我獨尊的“小皇帝”和“小公主”意識。特別是一些孩子花錢無度,追求高消費,一旦家庭不能滿足,就會走向歧途。
二是疏于管教。一些家長對子女的缺點錯誤,或是不管不問,放任自流,或是蜻蜓點水,關心幫助不夠,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些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時而悉心的管教,養成不良品性,或由小錯而大錯,直至違法犯罪。
三是家庭暴力。對生活在暴力家庭之中的未成年人來說,因耳濡目染,或親身體驗過暴力侵害,心理受損明顯。長壽區某廠子弟校15歲學生李某,因父親常常使用打罵等暴力手段教育孩子,結果使孩子懼怕而離家出走,墮入盜竊犯罪的深淵。
四是上行下效。有的父母本身品行不正,行為不端,對子女的思想、道德、行為都起到嚴重的毒害作用。去年5月,長壽區刑警支隊在偵破了一個未成年人盜竊團伙后發現,這些孩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大都是因為父母道德不佳、行為不軌,孩子從小耳濡目染,自然上行下效。
篇6
關鍵詞:國際銀行業歐美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缺陷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6-1770(2010)04-035-03
金融危機爆發后,銀行風險管理成為眾矢之的??陀^地看,造成金融危機的成因很復雜,監管缺位、政治干預、外部欺詐、銀行家的貪婪、利益沖突以及傳導效應,都是產生金融風暴的重要因素。但銀行業風險管理未能發揮應有作用,確應檢討。斯蒂格利茨教授認為,銀行風險管理是造成金融危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看,金融危機也是檢驗銀行風險管理的試金石。對于號稱已經建立了全面風險管理體系(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的西方銀行而言,本應發揮“識別風險、度量風險、轉移風險和管理風險”四大職能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實際上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此,西方銀行界已經提出質疑,在風險管理演變了數十年后,在數以百億計的資金投向風險管理數據和軟件、各方面風險管理專家層出不窮、各種模型日趨成熟的前提下,為什么仍不能避免危機的爆發。
從實際效果看,全面風險管理還有很多漏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本文謹從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體系、度量和管理四個角度入手,對歐美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中存在的缺陷進行分析,并試圖對國內銀行業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出建議。
一、理念:形式上的風險管理
表面上重要的風險管理在實際銀行經營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對于危機前的風險管理,西方學者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即:櫥窗裝飾(WINDOW DRESSING)。很多銀行總裁并沒有真正理解或者認識到風險管理的潛在價值。風險管理被更多的當成對監管者的應付,或者是“最佳實踐”清單中的一項,是獲得投資者認可、提高股價的要件。
總體而言,風險管理部門在銀行的地位并不高,風險管理人員的待遇也是相對較低的。銀行CEO普遍是從業務績效好的部門產生,而不是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管理人員也很難介入到日常業務決策中。
二、體系:“不全面”的全面風險管理
從危機中銀行業的表現看,貌似全面、完整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不完整,在現實經濟沖擊面前有些不堪一擊。
(一)割裂的處理各類風險,忽略了風險之間的聯動性
對于大多數銀行而言,所謂全面風險管理,實質上是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等各類風險分別進行度量和管理,并將各類風險匯總形成銀行的總體風險,并相應計提資本。但金融危機的事實是,各類風險之間存在很強的聯動性和相關性:
1.流動性風險與市場風險之間的聯動性。以交易賬戶為例,在市場普遍看空銀行持有的證券化產品時,這些產品的流動性基本喪失,導致盯市價格(MARK TO MARKET)急劇下跌,銀行賬面損失慘重。
2. 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之間的聯動性。在銀行流動性緊張的前提下,銀行對客戶收緊銀根,并進而導致客戶違約率上升,使資產質量進一步惡化。
3. 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趨同。一般意義上交易賬戶和銀行賬戶的處理是與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緊密結合的。但由于危機后交易賬戶的損失也通過信貸利差、信用等級遷徙等方式估算,二者的會計處理趨于接近,風險的實質趨同,二者區別變得模糊。
(二)對流動性風險管理不夠
在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存在一個誤區,即把流動性缺口、流動比率等各類分析當成是流動性風險管理。實際上這些方法是對流動性的日常業務管理,而非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則是對各種可能危及銀行流動性的事件進行識別,并通過各種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分析對銀行產生的影響,進而采取措施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或把損失降至最低。
例如,通常導致流動性風險的因素包括:信貸質量問題(如貸款質量急劇惡化)、操作風險事件(如重大內部案件、高管層犯罪事件等)、業務模式出現問題(如當年出現巨額虧損)、以及其他對銀行信譽構成重大損害的情況。流動性風險管理人員應及時跟進了解上述情況,在彌補的同時評估對銀行流動性可能產生的影響,并通過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籌措資金、與市場溝通等方式積極化解。
從危機的實際情況看,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顯然對流動性風險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導致北巖銀行、貝爾.斯登等機構的迅速倒閉。
三、度量:有破綻的模型工具
危機中的表現說明,風險定量模型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實驗室”的產物,在危機的現實面前破綻百出。美洲銀行在2008年年報中總結教訓時,把過于依賴定量模型擺在了首位。在本輪危機中,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等定量模型都暴露出很大的缺陷。
(一)市場風險模型基本失靈
銀行在度量市場風險方面基本采用的是“在險價值”模型(VALUE AT RISK),其基本原理是:以銀行在過去一定期間損失數據為基礎,構建交易損失的概率分布,并以歷史數據估計未來在某一置信區間下的損失。
由于本輪危機實屬百年不遇,危機中很多交易性產品的流動性幾乎喪失殆盡,因此出現了遠遠高于歷史數據估計的嚴重損失。對此,理論界的解釋是“厚尾”(FAT TAIL)及“內生風險”(ENDOGENOUS RISK)。
所謂“厚尾”,即:實際損失的概率分布不是正態分布,而是小概率的尾部分布損失高于假設的損失程度。所謂“內生風險”,即:由于各銀行采取了類似的VaR模型,在出現類似的風險信號時,采取了相對一致的判斷,同時拋售相關產品,導致市場出現一邊倒的單邊市,市場流動性喪失,進而加大了損失。
(二)信用風險模型效果不佳
模型在度量預測危機中的信貸風險的效果并不好。以美國次級貸款為例,商業按揭貸款證券協會(COMMERCIAL MARTGAGE SECURITIES ASSOCIATION)調查顯示,2006年獲得美國次級房貸的借款人中間,61%獲得了很高的信用評分,完全符合申請正常貸款的條件。
事后研究表明,美國次級貸款違約率表現出如下特征:
一是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借款人的違約率高于平均水平。很高比例的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南美移民)借款人在申請貸款時符合信用評分條件,但最終貸款降級為次級貸款。
二是可調節利率次貸的違約率高于平均水平。截至2008年末,可調節利率次貸(ADJUSTABLE RATE MORTGAGE)的違約率為33.02%,遠高于次貸平均違約率22.37%。
三是2001年至2005年發放的次貸質量惡化最快。
四是印第安納等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違約率高于美國平均水平。
五是次貸違約率與貸款抵押率正相關,即:抵押率越高,違約率越低。
遺憾的是,在當初發放次級貸款時,多數美國銀行的模型都沒有發現上述規律,所以也沒有運用這些規律。此外,信用風險模型應該是動態的,并隨著經濟周期變遷中的利率、失業率等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不斷調整相應違約率及違約損失率。但實際上多數銀行的信用風險模型缺乏這種動態調整功能。
(三)系統性風險的壓力測試
對于流動性下降的情況下,違約率陡升、交易賬戶損失擴大的現象,前已經論及,這里不再贅述。而銀行基本未能在對模型進行壓力測試時,引入各類風險系統性問題的壓力測試,而停留在對個別指標變化的測試,對現實中可能造成的損失嚴重低估,并導致在面對實際危機時措手不及。
(四)早期預警問題
本輪危機中暴露出多數銀行的一個致命缺陷:缺乏對宏觀經濟風險的早期預警(EARLY WARNING)。多數銀行在危機到來之后才倉促采取措施,但為時已晚。而高盛、匯豐等金融機構則受益于相對健全的早期預警模型,及時退出高風險領域,把損失降至最低。
對于模型失靈問題,我的看法是:
第一,各類模型都有嚴格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指望某個模型能永遠對風險做出精確的度量是不現實的。
第二,風險管理是藝術,不是科學。模型工具是決策的輔助,而不是決策的替代。
第三,銀行決策者應以模型和數據為基礎,對業務經營和風險形勢做出前瞻性的預測,并相應調整模型的參數。這樣模型的結果才更有預測力。
因此,模型失靈的問題不僅僅是模型自身的問題,更是決策失誤的管理問題。
四、管理:最大的短板
管理風險方面出現的問題是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中最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大致可以歸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業務模式的管理,二是對風險的管理。
(一)業務模式管理
業務管理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
一是業務戰略規劃。如UBS、花旗等銀行在對風險并不了解的情況下,大量持有次貸和結構性產品;房利美、房地美大量持有次貸證券化產品;RBS在對荷蘭銀行損失情況不完全了解的前提下,貿然收購荷蘭銀行,都屬于業務戰略規劃的問題。
二是業務模式。例如本輪危機中,部分證券化產品在多次包裝重組后,業務已經復雜到連專業投資銀行專家也不能理解的地步。
業務戰略和業務模式的問題,靠風險管理是無法解決的,其根源在于戰略風險和業務模式合理性。
(二)風險管理
對業務的風險管理問題包括:道德風險問題,風險管理與業務模式脫節,風險管理不能體系化,風險管理被模型取代,風險管理缺乏前瞻性等方面。
1.道德風險。由于發放按揭貸款的金融機構廣泛實行“發起并轉讓”(ORIGINATE AND DISTRIBUTE),自身并不最后承擔違約風險,導致放貸機構急功近利,漠視貸款的實際風險,從而產生道德風險。
2.業務模式與風險管理脫節。在很多金融機構內部,做業務是做業務,風險管理是風險管理,二者完全不相關。同時,各種風險管理依附于不同的業務條線和產品,自身未形成體系,更談不上自上而下地對各類風險整體把握和聯動管理。
3.風險管理外包。風險管理外包的問題在證券化產品中最為突出。由于有評級機構對證券化產品的評級,放貸機構忽視對借款人實際還款能力的把關,導致對借款人的實際風險并不掌握,騙貸問題突出。
4.以定量模型取代管理。風險管理是藝術,而非科學。模型對風險的定量化,并不能取代對風險的判斷和實際管理。危機前,很多金融機構沉睡于模型產生的樂觀的數字結果上,忽視了對現實風險的把握,最終形成巨大損失。
5.事后管理而非前瞻性管理。大多數銀行注重風險發生后的事后管理,忽視對風險的前瞻性預測,不能做到主動行進行風險管理,未能采取措施先于市場周期有效退出。
五、啟示和建議
歐美銀行業在危機中的教訓告訴我們,建立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西方銀行已經在完善風險管理的道路上走了數十年,其風險管理體系在現實經濟危機面前仍然功虧一簣。
目前國內各銀行都在致力于打造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在此過程中,應注意吸取西方銀行業的教訓:
一是應把業務模式與風險管理緊密結合起來,避免業務與風險管理“兩張皮”的現象。在進行業務規劃和拓展的,應注意與風險管理偏好、戰略和措施相結合,防止出現風險管理的真空。
二是應積極培育風險文化。培育風險文化不能停留在口頭,而應著重機制建設。1.確保風險管理在各業務環節的作用發揮。2.針對信貸風險、操作風險“小概率、大損失”的特點,加大懲罰力度。3.實現風險管理垂直化,確保風險管理的獨立性。
三是加快風險管理模型開發,提高風險管理的數量化水平。
四是加強宏觀經濟早期預警,建立覆蓋國別、地區、行業、客戶的全方位早期預警體系。
五是加大對系統性風險的研究力度,嘗試對各類風險聯動性的壓力測試。
六是提高銀行董事會、高管層對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能力,自上而下主動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篇7
【關鍵詞】 鋁鎂合金管 焊接技術 缺陷防治措施
隨著國民經濟和新材料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型材料廣泛使用,其中鋁鎂合金因其獨特的耐腐蝕、低溫強度高、質輕、持久耐用等性能,受到了越來越多工業應用上的關注,尤其是在石油化工和低溫工程的應用上備受青睞,廣泛應用于管道制作和其他強度高、耐腐蝕工業制造的需要。但由于鋁鎂合金質堅量輕卻壁薄,的特點,因而使得在其焊接時容易出現氣孔,給工程質量帶來一定的影響。如何在滿足鋁鎂合金材料使用的前提下,消除焊縫中的氣孔是鋁鎂合金焊接工藝質量前提保證,也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正視的問題。
1 氣孔形成及其主要因素
1.1 氣孔形成
氣孔從本質上來說,是由于焊接時在熔池凝固形成過程當中,尚有部分未來得及逃逸的氣體殘留在焊接金屬之中,在一般情況下,氣體可能是空氣、一氧化碳、氫氣和氮氣等等;鋁鎂合金主要成分是鋁摻入少量的鎂而制作出來的材料,加入鎂是為了保證鋁美合金的硬度,其中不含碳,因而沒有一氧化碳的形成;同時氮氣與鋁及其合金不能相溶,故也沒有氮氣氣孔形成的可能。我們常說的鋁美合金焊縫的氣體就是氫氣孔。探究氫氣孔的來源,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是水分解而來,其中空氣中的水分、焊接材料以及母材表面氧化膜吸附的水分等,都是有可能造成氫氣孔形成的原因,因而在實際過程當中水的因素可以間接的理解為氣孔形成的因素。
1.2 影響氣孔形成的主要因素
1.2.1 材料特性
從化學性能上分析,一方面氫在高溫時能大量的溶解于液態鋁之中,一旦溫度下降溶解量減少,導致在鋁鎂合金焊接完成以后,有大量的氫氣析出;由于熔池快速凝固,致使部分氫氣或者其他混合氣體來不及逃逸而形成了大量的氣泡。另一方面鋁鎂合金散熱性好、密度低對氣體的析出產生制約;加上在焊接高溫下,鋁鎂合金和空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氧化鎂和三氧化二鋁覆蓋于焊接體表面,其中氧化鎂吸水性很強,這也是氣泡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用TIG焊也不能有效地去除其水分,因而使得鋁鎂合金焊接氣孔在所難免,這在實際的操作當中,應該引起重視。
1.2.2 氬氣的流量與純度
從操作上看,氬氣的流量是影響熔池保護效果的一個非常重要參數;如果氬氣的流量較小,沖擊焊接環境中空氣較少,相對保護熔池能力較差;氬氣的流量大,一方面造成生產成本加大,另一方面有可能使得強氣流在熔池周圍停留時間過短,造成大量空氣的介入,造成保護區失去保護的意義,更易使得焊縫產生氣孔。氬氣的純度也是主宰焊接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純度低,意味著雜質多,也就增加了弧柱氣氛中氫的含量, 從而降低陰極霧化效果,這也是不利的因素。在實際焊接工藝當中,由于操作人員知識的有限,不懂得其實際性的理論和知識,對氬氣流量與純度的影響產生忽略,造成焊接質量的缺失,這是我們要防范的。
1.2.3 焊接工藝
焊接工藝講究步驟和流程的合理性,其中包括坡口準備、組對方式等等,以及焊接工藝參數的正確性;如果坡口位置不對或是焊件組對存在縫隙,很容易造成空氣的涌入。焊接參數要調整和變化,也對氣體逸出和溶入熔池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焊接速度過慢,無疑使得氫氣的容量較大,造成氫氣氣孔的產生。焊接速度過快,容易在工程質量上不能得到保證。在實際過程當中,操作人員應該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摸索鋁鎂合金焊接經驗,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發現,用較快的焊接速度加上較大的焊接電流可以有效的阻止氣孔的產生。
1.2.4 焊接操作技術
焊接操作技術無疑也是保證鋁鎂合金焊接質量的保證之一;由于現代工程具有較為復雜的操作環境,因此對焊接操作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焊接操作技術與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經驗密切相關,這是內在的要求;而外部空間的局限有可能會造成實施焊接操作時不當或者難度加大,焊接槍口與工作表面不能保持正確的角度,角度大小的變化有可能使得氬氣挺度不足,造成缺陷。鎢極伸出長度過長、電弧過長或不穩等,都有可能使得焊縫產生氣孔,造成焊縫質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這就需要焊接操作者需要運用理論知識和經驗來進行分析和探討;一般來說在約束環境下,水平管仰焊接頭部位可采用交叉接頭法,有利于焊縫質量的保證,避免氣孔的產生。
1.2.5 其它影響因素
焊縫質量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除我們闡述的材料特性、氬氣的流量與純度、焊接工藝、焊接操作技術原因之外,還有環境溫差、濕度的變化以及工具保養、焊絲產品質量都是影響操作質量結果的重要方面,在實際操作之前或之中,要保持常態戒備狀態、加強質量保證意識,維護鋁鎂合金焊接的工程的完美質量結果。
2 鋁鎂合金管焊接技術例舉
工程:10000Nm3/h制氧工程冷箱內鋁鎂合金管道;材質:AlMg4.5Mn;材質規格:a616mm×8mm~a150mm×4mm等;焊接數據:管壁厚6mm,間隙:4~6mm;焊接層數:2層3道。
2.1 焊前準備
2.1.1 坡口加工及焊件清理
如圖1所示:坡口采用機械加工而成,為了方便焊接一般采用V形坡口,。焊件坡口周圍需要進行清洗工作,在焊接操作范圍內一般采用鋼絲刷焊件表面的污垢和氧化膜,必要的時候采用丙酮清洗,直至污垢和氧化膜消除,為焊接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焊絲通常采用丙酮預先清潔,后用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清洗,再用清水漂洗;工序完成后再用硝酸(濃度為25%~30%)進行鈍化處理,最后用熱水清洗干燥后放入烘箱。
2.1.2 焊接組對與定位焊
焊接組對看似簡單學問很深;組對時可參照焊接工藝參數:操作:手工鎢極氬弧焊方法;鎢極直徑:3.0~4.0mm;鎢極伸出長度:3.0~4.0mm;焊絲直徑:3~4mm;噴嘴直徑:14mm;氬氣流量10~12L/min來進行。組對時先將襯環與左端管段的內外壁進行定位點固焊,然后將右端管子套入襯環點固焊。
2.1.3 焊接預熱
焊接預熱是正式施焊前必須要準備的工作之一;一般方式采用氣焊槍加熱,火焰溫度不宜太高。
2.2 焊接工藝規范
在實際操作當中,我們發現選用較大的焊接電流和較高的焊接速度能有效的保證鋁鎂合金焊接的工藝性,實際操作采用電弧電壓在22~28V,焊接電流控制在210~240/A;多層焊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逐層填充,而不是一次性填滿。具體操作可采用先焊管的一端,而后再焊另一端的角焊縫,最后采用中間填充。應當注意的是焊層間需要及時的清掃,防止殘渣的余留。(如圖2)。
2.2.1 操作要點
操作要求一是要有進行堆焊試驗,條件具備時在正式開始;二是引弧操作需要先進行穩定前的嘗試引弧操作;三是焊絲送進時角度的選擇,一般與焊縫表面的夾角為15度左右,使焊絲端部始終處于氬氣保護中;四是針對鎢極觸及焊絲或熔池的現象,應該操作停止,進行清理后再次實施。
2.2.2 其他相關要求
一是環境相對濕度要控制在80%左右,若是在惡劣天氣下或者大風天氣,應該注意氬氣的保護;二是氬氣純度要保證,注意氣瓶內壓的高低,若太低應停止使用。
3 結語
手工鎢極氬弧焊焊接鋁鎂合金管道,氣孔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需要及時在工作中查漏補缺,從焊接工藝、操作、內外部環境上進行分析和探討,找到影響氣孔形成的原因,并對癥下藥。對施工操作人員應該加強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雙重結合,提高安全生產意識和保證焊接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篇8
雞湯有沒有營養?
雞肉煮熟后,一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到雞湯中,所以雞湯除含有脂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外,還含有肌凝蛋白原、肌肽、肌酐和嘌呤堿等營養物質。雞骨溶出物也較為豐富,如膠質、鈣、磷等。雞湯所含有的硫和硫氫化物則賦予其獨一無二的風味。
燉煮時間越長,雞湯越有營養?
單磷酸次黃嘌呤是雞湯中一種重要的鮮味成分,但該成分在長時間加熱后會水解為磷酸和有明顯苦味的次黃嘌呤,從而劣化湯的滋味。谷氨酸是雞湯中最主要的風味物質,隨烹飪時間加長,其含量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
此外,冷凍雞肉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可當雞入水燉湯開始,隨著燉煮時間的延長、火力的增大,蛋白質會進一步分解,這時雞肉中的蛋白質含量開始逐漸降低。
所以,雞湯并非燉煮的時間越長越有營養,而應控制在一定的時間內。燉煮1~1.5小時,基本可以達到最大的營養值。而燉煮時間過長,雞肉和雞湯中某些成分就會降低、鮮味隨之遜色。
雞湯營養不如雞肉?
很多人認為,雞湯濃縮了雞肉的營養,喝一碗雞湯不但暖身,還可以最大程度地獲取營養。其實,大家都進入一個誤區。與雞湯相比,雞肉中的優質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含量更高。而且在燉煮雞湯的過程中,雞肉已被燉得很爛,更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雞肉才是營養豐富的“寶貝”。據《內經》記載,雞有溫中益氣、補虛填精、益五臟、健脾胃、強筋骨等功效,適用于營養不良、畏寒怕冷、神疲乏力、月經不調及產后缺奶等人群。
所以,吃湯里的雞肉,適當喝一些湯當作調味,才是科學有效的滋補方式。
燉湯放鹽,先下還是后放?
雞湯燉煮好后再加精鹽,這樣烹煮出來的雞肉更嫩、湯汁更鮮美,而且也可以精準控制用鹽量。
Tips:哪些人需要喝雞湯?
雖然雞湯的營養價值不如雞肉,但部分腦血管病、意外顱腦損傷、晚期腫瘤等疾病患者由于吞咽困難、不能進食,機體處于一種蛋白質分解增強、能量消耗增加的高代謝狀態,此時需要采取腸內營養支持,雞湯是可選食物之一。雞湯的能量及蛋白質含量較高,且是流質營養物,鮮味濃郁,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幫助消化。雞湯也可作為消化功能發育不健全的嬰幼兒和消化功能衰退的老年人的功能性食品原料。
雞湯也適合易出汗又分泌乳汁的產婦飲用。不過,最好肉和湯一起吃,這樣既保證獲得充足營養,又可促進乳汁分泌。
篇9
摘 要:美術在當今呈現繁榮景象,對美術教育認識不斷提升。缺陷更顯清晰,身處其中的筆者更能體會受教育其中得失。正視市場前景下,美術教育模式的缺失,才能讓文化藝術真正的繁榮,有效提升。
關鍵詞:美術教育 培養模式 文化缺失 擴招 市場運作
人們物質上的提升也帶動了精神的需求,所以美術在這個機遇下備受推崇。當今,對美術的關注多了,美術愛好者也越來越多,從幼兒園到高校都開美術課,各種美術培訓火熱招生。從不會寫字的孩童到白發蒼蒼的老者都能揮毫潑墨。從街邊廣場、公園、小區、酒店、畫廊、博物館、美術館等也都能時時看到名目各異,參差不齊的作品展。作品在近些年層出不窮,細細品滋,不咸不淡,大都少了一種藝術吸引力,那是藝術的魅力――內在文化涵養,也就是作品應具備的藝術思想。造成這一缺陷的根源在于當代美術教育的培養模式。
初級美術教育重視程度依然沒有落實到位?!八刭|教育的號召”已經是老話了,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特別強調要開展音、體、美以及實踐活動課。但是考試模式下,學校還是把語、數、外視為重點培養,美術等相關科目只看做是學習之余的調節,學習目標不做要求。臨近考試,副科就提前取消了。實際上在啟蒙階段教育孩子識圖、賞析、聯想是最容易激發興趣和求知欲的。美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在起初教育階段就開始被忽視。
在中學美術教育學校通常要開設專門的美術課程。為什么美術教育在此階段一下子得到重視?因為不僅專門的藝術類院校招收美術,全國各綜合類院校都設立美術系,擴招的規模很可觀。高升學率的誘惑使得中學都在培養特長生。我們再看一下高校高校為什么會快速擴大規模招生,1999年召開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其中談到:加快教育發展“既可以減緩升學壓力,為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環境,滿足廣大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需求,提高國名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又可以擴大教育消費和投資,拉動國內需求,促進經濟持續增長,還可以減輕就業壓力”。文件一發表,高校便大張旗鼓擴招,藝術類高考實行低分制,對文化基礎科目要求放松,所以高校不愁招不到學生。
這階段開設課程不是面向所有學生,而是以后準備沖擊藝術類高校的學生。學校老師、家長、學生為了一致目標,抓住捷徑進入重點高校,所以中學里美術課堂也很吃香了。課程科目設置單一,僅僅是應對考試開的素描、色彩、設計基礎。同城來不及補教學生審美認識,從文化角度去看待藝術??梢哉f 沒有初級美術認識,直接到技法訓練,學生也不管喜不喜歡,為了想象中的藝術家夢想囫圇吞棗的吃“硬飯”。這個階段學生,美其名曰:特長生。為了這個光環,為了升學誘惑,“特長生”肯吃苦,家長肯掏錢。基礎造型訓練再枯燥,強度再高都能被接受。一些老師教學生說:“不理解沒關系,把正面、側面等各角度頭像畫法背過了,以不變應萬變?!庇钟小吧士梢愿爬榱肆敛款伾冒?X”等等。在不懂審美規律不知光影關系時,老師絞盡腦汁為學生總結出各種萬能模板與公式。從學習目的和開設課程,我們不難看出這既然不是對初級美育的有效補充,這種保證升學率的有效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審美認識造成一定誤區。
有幸金榜題名,接受高等美術教育,常常被認為是步入了藝術殿堂。彼時“特長生”,此時真正成為一名“藝術生”,頭頂光環更顯榮光??墒牵袊斍暗母叩冉逃延小熬⒔逃鞭D為“大眾教育”,此模式轉為成為不爭的事實。此外,一方面早期美術教育文化缺失,另一方面考入高等藝術類學府的學生很多并非個人愛好,對解壓后的美術學習提不起興趣,還有高校沒有仔細考核課程設置和師資去應對擴招后局勢,更有甚者綜合類高校紛紛成立美術院系卻沒有自己課程安排,借用美院模式,聘用外校教師上課,沒有經驗,不切實際的拿學生做實驗,慢慢改良。我們拿中國畫教學為例,很少有高校將畫史、畫論以及古詩文作為這一專業重要課程設置,相反地,更突出政治、英語、計算機的要求,這是必修課。專業課側重造型、技法訓練,沒有展開對歷史經典作品的深入研討學習。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仍舊沒有養成獨立思考,學習研究的習慣,寫字、畫畫是為了交作業,拿學位。
盡管應試安排,課程設置有太多不如意,高等教育階段學生造型,技法都有了較大提高,適時展開創作。在其中始終沒有重視培養美術教育的文化修養。
學校正規教育中美育的文化境遇尚淪為如此,培訓機構更難做要求。生活越富足,攀富心理越嚴重,培訓大都是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大學生或在校教師創辦的,盈利為目的是不用辯解的,說是藝術啟蒙,文化傳媒,是為了擴大招生,短期培訓又怎能對美術有完整的長遠的認識?
最后談談藝術交流,這是促進藝術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全國美展的帶動下,各省市地區經常組織藝術考察創作展覽,有能力辦個展的也大有人在。學校已經培訓機構也都把藝術交流展覽作為美術教育的第二課堂開展。因此,接連不斷一批批作品面世,“高”“大”“奇”常常是能贏得獎章備受推崇的。這些所謂“精品力作”形式夸張,技法獨特,現代裝飾感強給人感官以及極大刺激。藝術品如同街邊美女,社會開放了美女越來越多,打造美女的手段也多了。她們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美,炫耀更多的曲線。在這炫目的街景里,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個性得以痛快伸張。只為迎合市場,此時請思考一下何為“美”?
畫者無心,觀者無意,沒有深刻感悟生活,審視自然,把握藝術創作規律,不去品讀,沒有思想摩擦與共鳴,那藝術交流意義何在?更難作為教育一種方式。
藝術史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教育模式小美術教育卻沒有被提升到重視文化的角度去對待,沒有認識到美術教育時文化傳承,美術創作是文化延續與創新。如此以來,美術人才的培養方向不是具有文化修養,思想內涵的藝術家,與工匠無異。美術教育的價值不就大打折扣了嗎?
參考文獻:
1.金丹元.藝術感悟與審美反思.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6.2。
篇10
眾所周知,手機的基本功能不外乎通話,或者發短信――而稱之為“第五媒體”,至少在目前來說,似乎還難以逃避夸大或拔高之嫌。既然手機是電話,那么,它就存在著極強的私人性,往往僅限于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媒體一般是指那種報道新近發生的、足以引起社會極大多數人共同興趣的、新聞的傳播機構。否則,其意義就等同于媒介。
手機的私人性與媒體的公共性的矛盾
說及媒介,大概所有的物件都可以稱之為媒介。這也就是早年的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所謂“媒介是人的延伸”的泛媒介理論的一種非?;\統的表述。 泛媒介理論幾乎將任何一種物件都泛化成了媒介;而媒體卻迥然有別。媒體可以是社會公器,也可以是政黨或集團的宣傳工具。媒體首先必須具備國家法律法規框架之下的合法采訪身份,無論是實行審批制還是備案制的國家,媒體都必須能夠獨立行使自己的采訪權。再者,媒體本身就擁有一種公共性(或者說公開性),其所采集的信息是新近發生的,適合于公開傳播給社會所有階層民眾的(不觸犯國家法律法規),而且一般也關系到極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或興趣的新聞信息。所以,媒體往往又被學界稱之為大眾媒體,或者新聞媒體;而手機顯然是最具個人性的傳播工具,其傳播的范圍往往只局限于親戚、朋友等等熟人之間。
除了一般的通話以外,手機以短信傳播的內容絕大部分還是私人之間的信息。雖然其中難免也有公開性的信息,但絕對不是手機短信的主流。身處當下信息泛濫的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不計其數,真正需要通過手機來獲得外界最新信息的情況僅僅只有例外。手機短信所傳送的往往是個人之間相互取悅、調笑的信息,譬如眾口相傳的略帶以及搞笑的段子,就常常在成年人之間流傳。而視頻或照片則相當罕見,畢竟其必須耗費的費用要遠遠高于文字短信。視頻往往是通過移動硬盤隨處攜帶,從網上下載電影、相聲段子等音視頻文件基本上成了一種常態,而數字照片的保存也基本如此,或者以電子郵件上的網盤、MSN等方式來傳送此類文件。至于那些匪夷所思、聞所未聞的視頻或照片,多半風行于年輕一代新新人類(譬如高中學生與大學低年級的學生),而不是普通民眾生活中的常態,譬如,2004年底與2005年初紅極一時的網絡紅人“芙蓉姐姐”的“S”形照片就曾經以彩信的形式在一些年紀較輕的手機使用者中相互傳閱,成為他們解構甚至顛覆平庸生活的一種調料。
在2006年6月份世界杯期間,一些年輕人之間偶爾也會傳送一些足球賽中的搞笑片斷,往往是一個人通過手機獲得的視頻在幾個人之間傳看。稍加觀察就可以發現,視頻或照片(即所謂的彩信)還僅僅在極少一部分年輕人中間流行,迄今多年尚未達到普及的程度。即使對于年輕人而言,他們也只是對此類內容充滿好奇,玩玩新鮮罷了。
手機短信平時所傳送的內容一般都具有私密性,往往與大眾媒體所傳播的公開性的內容迥異。媒體傳播的內容往往會受制于國家政策法令以及社會公共道德,而手機傳播的內容隨心所欲無傷大雅。手機的私人性與媒體的公共性就是一對天然存在的矛盾。如果說手機就是“第五媒體”,豈不就是說它可以并列于現代四大大眾媒體之后,甚至還有后來居上的可能?答案顯然很值得懷疑。
天然缺陷與消費窘境
諾基亞公司最近在全球11個國家(包括中國、法國、印度、日本、美國等國)進行的一項深度調研結果表明,消費者正熱切期待移動多媒體電腦時代的到來,認為未來的手機應該成為一臺移動多媒體電腦。毫無疑問,手機廠家正在為自己生產的手機尋找問世的理由。盡管消費者的消費要求和購買力可以推動科技與產業前進的腳步,3G時代的手機也可能會有紛繁復雜的應用功能,但手機功能的進化與否,最終的決定者,既不是網絡運營商,也不是手機廠商,恰恰是消費者自己。
2006年7月,河南省開始試播手機電視,使用中國移動通信網絡的手機用戶點擊“手機電視夢世界”,就可以實時收看和收聽河南有線下屬各頻道的電視和廣播節目。手機電視的市場前景究竟會怎樣?目前還是悲觀者居多。一般而言,其存活的關鍵,除了其自身的廣告收入,恐怕就只有不遺余力地向手機用戶推介產品而帶來的一些收入了(電視購物),不過,這兩種盈利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仍然值得懷疑。
如果說手機電視的移動性有多便捷的話,那么,在地鐵中接移動電話已經勉為其難,又何況是手機電視呢?此外,一旦遠離市區,同樣也無法接收其發射的信號。再說,公交車上的移動電視、電梯入口處的樓宇電視等等分眾媒體也瓜分了手機電視的絕大部分市場。即使像日本東京那樣的移動通信市場高度發達的國際化大都市,并且收費也便宜,手機的屏幕尺寸也限制了圖像的清晰度而影響用戶的接受。
最根本的一點是,手機電池的電量無法保證節目長達數小時、連續性的播放。
表面上看來,以上所述只是手機傳播在現實中的暫時障礙,似乎只要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即可解決。實則不然,手機廣告已經令人相當厭煩,而且僅僅受眾局限于年輕的新新人類這一消費能力較弱的群體,其前景如何也一目了然。
泛媒介情景下的超前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