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詩范文
時間:2023-03-15 02:3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鶴樓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黃鶴上天訴玉帝,
卻放黃鶴江南歸。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
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君平簾下誰家子,
云是遼東丁令威。作詩調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篇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翻譯:老朋友在黃鶴樓向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前往揚州,孤帆的影子越來越來遠,慢慢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到長江水流滾滾好像自天邊而來。
篇3
(江蘇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03)
摘 要:詩歌翻譯意象為首,譯者一方面要與原詩對話,力求實現(xiàn)個人期待視野與原詩歷史視野的融合;另一方面要與譯文讀者對話,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水平以期譯文取得最好的接受度。翻譯過程究其實質就是兩次對話的完整實現(xiàn)。
關鍵詞 :接受美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意象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2-0174-03
李白詩歌英譯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此后諸多傳教士、外交官、漢學家、詩人、學者都翻譯過李白詩歌,如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弗萊徹(William J.B. Fletcher)、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許淵沖等等。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藝術特點,甚至被認為“詩歌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另一個是聲律)”[1]。“意象是詩詞性質的集中體現(xiàn),離開意象,詩歌的特性就喪失殆盡”[2]。由于意象具有形象性、非獨立性、多義性、文化性、象征性等特點,意象翻譯在文學翻譯中尤為困難。本文擬選取李白著名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5個英譯本為個案,從接受美學視角,對翻譯過程中的意象再現(xiàn)進行評析。
一、接受美學理論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
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s)發(fā)端于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的聯(lián)邦德國,主要創(chuàng)始人為康士坦茨學派的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接受美學最主要的理論淵源是哲學闡釋學和現(xiàn)象學美學,同時也從俄國形式主義、布拉格結構主義、美學和文學社會學、阿多諾的社會批判美學、薩特的存在主義等理論中汲取了營養(yǎng)。
與以往文藝文學理論只認同讀者對作品的被動接受不同,接受美學認為讀者在作者-作品-讀者關系中,并“不是單純做出反應的環(huán)節(jié),他本身便是一種創(chuàng)造歷史的力量”[3]。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4]。在接受美學看來,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不只是作者所賦予或作品所包含的,而是也包括讀者所理解的。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在讀者的閱讀中才逐步得到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并不是既定的客觀存在,也并非對所有時代所有讀者都完全一樣。
姚斯在哲學闡釋學“前結構”“前理解”“偏見”“效果歷史”等概念范疇的基礎上,提出了“期待視野”這個概念。期待視野指讀者在接受一部作品前由其原先各種經(jīng)驗、趣味、素養(yǎng)、理想等綜合形成的一種審美期待。姚斯認為,每個讀者都帶著已有的期待視野開始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改變或實現(xiàn)這些期待,與文學本文的歷史視野達到某種程度的視域融合。文學接受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建立、改變、再建立期待視野的過程。伊瑟爾借鑒現(xiàn)象學“圖式結構”“具體化”“重建”等理論,提出了文學作品的召喚性。伊瑟爾認為,文學本文只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圖式化框架,這個框架在各個層次都留有空白和未定性,留待讀者去確定、填充,也即具體化。這種留有空白和未定性的圖式框架構成了文學作品的召喚結構。它們使讀者得以“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5]。
接受美學因其在文學作品的概念、讀者的作用、讀者的地位等方面的新見解開拓文學研究的新時代,同時也為翻譯研究和實踐提供了新的審視視角。首先,在哲學闡釋學和接受美學之后,譯界對翻譯活動的本質有了重新認識。“翻譯活動不再被看做是一種孤立的語言轉換活動,而是一種主體間的對話。”[6]呂俊指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實質上是一種對話的參與”[7],譯者經(jīng)歷的兩次視域融合,實際是兩次對話,即譯者與原文的對話、譯者與譯文讀者的對話。其次,與讀者地位的提升相應,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地位開始得到重視。再次,接受理論為譯文的多樣性提供了依據(jù)。需要指出的是,譯者主體性和譯文多樣性并不意味著譯者居于翻譯活動主宰地位,可以隨心所欲。譯者一方面受制于原語文本及其背后的作者,“原文文本對譯者有一定的制約性,有被決定了的性質,它不是可以被隨意解釋的”[8],另一方面還受制于目的語讀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譯本的多樣性始終被限制于一定范圍之內。超過這一范圍,翻譯便不再稱之為翻譯。”[9]
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意象翻譯評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于玄宗開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一說作于開元十三年)。該詩是李白頗具代表性的一首七絕,古往今來,備受推崇,明人陳繼儒曾譽之為“送別詩之祖”。詩中意象豐富,黃鶴樓、煙花、揚州、孤帆、遠影、碧空、長江等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動態(tài)畫面。表面看來該詩句句寫景,實際卻句句抒情,情景交融,引發(fā)讀者無盡想象,生成詩歌雋永意境。
原詩及5首譯詩①如下:
(一) “黃鶴樓”意象
黃鶴樓故址位于今湖北武漢蛇山黃鶴磯頭,為古代名勝之一。相傳仙人子安曾乘鶴到此。詩人首句用之,給了孟浩然此番出游一個很高的起點。孟此去揚州,仿佛也像仙人般自由灑脫。Paul Kroll的譯文(下稱克譯)把“黃鶴樓”譯為“Yellow Crane Terrace”, John Turner的譯文(下稱特譯)譯為“Brown Crane Tower”,其余3位譯者的譯文(下分別稱許譯、孫譯、楊譯)則譯作“Yellow Crane Tower”。經(jīng)查,“terrace”有臺地、臺階、梯田、排房等意,卻并無塔、樓之意。也許是因為譯者并未見過黃鶴樓,對該樓的形狀不甚了解,才有此誤譯。而“Brown”是棕色或褐色,并非黃色。誠然,從外立面顏色來看,黃鶴樓確實有點棕褐色。但此黃非彼黃也,黃鶴樓的“黃”并非指塔樓顏色,而是與“鶴”組成“黃鶴”這一有特殊含義的名詞,所以譯者的理解有失偏頗了。此二誤譯可視作譯者期待視野的消極影響。
(二)“揚州”意象
唐玄宗時廣陵郡又稱揚州,因此標題中的廣陵和第二句詩中的揚州,指的是同一地點。作為歷代文人墨客憧憬之江南名都的揚州,在本詩中不僅僅是個簡單的地名,更是一個帶有濃厚文化意味的意象。標題中的“廣陵”,許譯和楊譯選擇了省譯;克譯和特譯選擇了音譯:Kuangling;孫譯亦是音譯:Guangling,但加注解釋了廣陵這個地名所指地域范圍的歷史沿革。第二句詩中的“揚州”,克譯、楊譯皆為音譯:Yang-chou/Yangzhou;特譯省譯;許譯River Town,孫譯thickly-peopled Yangzhou。筆者認為,楊譯和孫譯各有千秋,其他譯文則略顯不足。原語讀者都知道廣陵和揚州實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叫法,但對于不知情的目的語讀者來說,看到題中的Guangling和文中的Yangzhou,他們可能會困惑孟浩然到底是去哪里。所以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前理解,且避免標題冗長,可以像楊譯那樣,省略標題中的廣陵,只翻譯第二句詩中的揚州。又或像孫譯那樣,兩種稱呼都譯,但對其中之一文后加注,表明兩者為同一地點。揚州在唐代是兩京之外最繁華的都市,時稱“揚一益二”,意即揚州第一,成都第二。提到揚州,可能大家腦子里都會浮現(xiàn)出一副繁華景象,但到底如何繁華,建筑、交通、生活等等場景是什么樣子,又會因人而異。因此揚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該詩的一個空白和未定性。克譯、特譯、楊譯都保留了這一空白,只是音譯,未加任何注釋;孫譯做了具體化,“thickly peopled”就是譯者的填充,是譯者期待視野和詩歌空白對話后的結果。這樣做有利有弊,益處是一定程度上傳遞了揚州的特點;弊端是將揚州的特點局限了,使譯文讀者只知其人口稠密,不解其風景秀麗風情旖旎。這樣一來,空白過于確定,譯文讀者的想象空間受限。如果說孫譯留給讀者的空白過小,許譯的空白則過大,大到有點脫離原詩。也許是踐行“淺化”策略,許譯的揚州叫River Town,盡管是大寫,讀者也很難把它和揚州聯(lián)系起來,恐怕只能根據(jù)揚州曾稱“江都”而略猜一二了。
(三)“煙花三月”意象
三月本只是表示月份的專有名詞,無關情感,但因“煙花”二字,這個時間一下生動起來,“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也因此被贊為“千古麗句”。也因為“煙花”二字,三月不宜再理解為確切月份,更宜理解為春天這個季節(jié)。此二字可算該詩最大的意義未定點,自誕生以來,已有多種闡釋。盡管各種闡釋都認為它是形容春景,但“煙”字作何解并無定論。且舉三解為證:“指春天籠罩在蒙蒙霧氣中的綺麗景色”[10];“形容柳如煙、花似景的春色”[11];“形容陽春的妍麗景色”[12]。5位譯者在這個問題上也是見仁見智。克譯:Among misty blossoms of the third month;特譯:’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許譯:while willow-down and flowers reign;孫譯:In this flowery April clime;楊譯: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煙”在該詩中是一種比喻,是虛筆,只是交代當時的季節(jié)及其美景——柳如煙、花似錦的春天。如果譯為“in/among/mid the mist”,就坐實了。假設黃鶴樓和江面真的霧氣朦朧,詩人如何能目送孤帆直至影遠,又何來碧空。就融合原詩視域、再現(xiàn)原詩意境而言,許譯甚好,但前提是讀者了解中國文化。一來中國詩詞歷來有柳如煙的比喻,willow-down巧妙暗含了原詩的“煙”字;二來垂柳和繁花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春天的象征,譯文既交代時間,又避開“三月”“四月”之爭,保留了原詩的朦朧含蓄美。此外reign一詞與上句尾詞Crane押韻,為譯文的音美增色不少。可惜,對于不諳中國文化的目的語讀者來說,willow down帶來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中國人見垂柳而知春天,但在英語文化中垂柳并沒有這種約定俗成的象征意義,因此很難達到相似反應。
(四)意象群:“孤帆”“遠影”“碧空”“長江”“天際”
這幾個意象是本詩中最重要的意象群。所謂意象群,就是指“在詩詞創(chuàng)作過程中,當主體將若干意象表示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畫面或動作并傳達出內心的情義層次時,就構成了意象群。意象群的組合,構成了詩詞的意象系統(tǒng),形成意境”[13]。錢鐘書先生說:“夫言情寫景,貴有余不盡。然所謂有余不盡,如萬綠叢中之著點紅,作者舉一隅而讀者以三隅反,見點紅而知嫣紅姹紫無限在。”[14]這與接受美學的觀點不謀而合。伊瑟爾認為,正是在一部作品的意義空白中,隱藏著作品效果的潛能。“一部作品的未定性與空白太少或根本沒有,就不能稱為好的藝術作品,甚至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15]文學本文的召喚結構就好比那著點紅的萬綠叢,有余而不盡,給予讀者能動反思和審美想象的余地,讓讀者得以舉一反三去尋找那無限姹紫嫣紅,也即深入?yún)⑴c作品潛在意義的實現(xiàn)。以本詩為例,古今中外的讀者從本詩的景中就闡釋出了不同的情:與所敬愛的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對揚州的歆羨之情、對不能同行的惋惜之情等等。
這兩句詩的5譯文中,許譯一減二增,可謂獨樹一幟。一減是指“孤”字省譯,二增是指在天空前增譯“無邊無際”,在河水前增譯“無窮無盡”。去lonely或solitary而添boundless和endless,再加上獨一無二的rolling,譯文離愁別緒減弱,豪邁氣概增強,倒也符合李白詩歌激情飽滿、境界開闊的特點。只是兩處增譯略有過度具體化之嫌,限制了讀者對“碧空”和流向天際的“長江”的想象。去掉這兩個詞,譯文并不會影響讀者的理解。在不影響讀者理解的情況下,譯者填補空白或具體化未定性,會破壞原詩的含蓄和模糊美。
這一組意象群中,5譯文差異最大的要數(shù)“長江”。克譯、孫譯:Long River;特譯、許譯:River;楊譯:great river。細品原詩,“長江”確實既可以像克譯和孫譯那樣作專有名詞來譯,特指長江,因為詩人告別的地點真真實實的就在長江邊,也可淺化為像楊譯那樣的普通名詞或許譯那樣某一條江的名字,因為詩人寄情于景的是江水,長江換成其它江河,比如湘江,比如珠江,詩人寄托的情感是一樣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依然存在。
雖然5種譯文在再現(xiàn)意象群時采用的詞匯、句式、詩行、韻律不盡相同,但都傳遞出與原詩相近的景和情。究其原因,是因為譯者力求接近原詩和詩人的歷史視野,充分理解原詩,正確傳達了原詩的圖式框架。
接受美學因其對讀者作用的肯定、對讀者地位的重視、對文學作品意義的開放性態(tài)度,對文學翻譯具有很大啟示意義和借鑒價值。翻譯究其實質是一種對話和交流,翻譯過程就是兩次對話—原文與譯者、譯文與讀者之間的對話。意象是構建中國古典詩歌審美空間的重要手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意象豐富,情景交融,意境雋永。通過對該詩5個英譯本中意象翻譯的探討,本文得出一些啟示:其一,翻譯詩歌意象時,譯者受個人審美趣味、審美經(jīng)驗、審美能力、所處歷史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難免對意象意義、價值做出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和闡釋。其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既要尊重原文和原語文化,以原文為據(jù),又要考慮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讀者的接受水平,采取適當翻譯策略,使譯文得到更好接受,喚起目的語讀者與原語讀者類似反應。
注 釋:
①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70;孫大雨.英譯唐詩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01;徐靜.唐詩英譯的意象圖式概念識解運作.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5):49.
參考文獻:
〔1〕陳植鍔.詩歌意象論[M].秦皇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3.
〔2〕〔13〕朱曉慧.詩學視野中的宋詞意象[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7,26.
〔3〕〔4〕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3,64.
〔5〕〔15〕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43,44.
〔6〕許鈞.翻譯的主體間性與視界融合[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290.
〔7〕呂俊,侯向群.翻譯學—一個建構主義的視角[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76.
〔8〕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67.
〔9〕胡開寶,胡世榮.論接受理論對于翻譯研究的解釋力[J].中國翻譯,2006,(3):11.
〔10〕傅德岷,盧晉.唐詩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38.
〔11〕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395.
〔12〕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注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258.
篇4
1、現(xiàn)存的黃鶴樓是在1985年建成的,1981年10月開始動工。新建的黃鶴樓和長江大橋、晴川飯店交相輝映,恢復了原來的特色,但比舊樓更加宏偉。直到2018年,黃鶴樓再次進行景觀修復改造,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進行維修和更換。
2、黃鶴樓最早建于公元223年,屬于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建黃鶴樓的目的是作為瞭望守戍的哨樓,但隨著江夏地區(qū)的發(fā)展,黃鶴樓的軍事作用衰退,再加上周圍優(yōu)美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逐漸成了觀賞樓。
3、關于黃鶴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這附近有一個姓辛的婦人開了一家酒館,一天,一個衣衫襤褸的道人來到店里,辛氏沒有嫌棄他,反而奉上美酒,老道人于是在墻上畫了一只仙鶴便飄然離去,客人拍拍手,墻上的黃鶴便翩翩起舞,于是酒館吸引了很多客人前來。十多年后,這位道人又來到這家酒店,他騎在黃鶴背上乘著云飛上了天。辛氏為了感謝道人,就在這里建了一座樓,命名為“黃鶴樓”。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5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之是到達的意思。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白。
2、原文: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譯文: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6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在這里要代表**旅行社,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我叫***,是**旅行社的導游。這位是司機**,駕駛經(jīng)驗非常豐富,所以各位在旅游途中可以放心地欣賞窗外武漢的美景。
好了,現(xiàn)在我們要開始向今天游覽的目的地——黃鶴樓出發(fā)了。
剛過了九月九重陽節(jié),我們知道,中華民族向來就有登高抒懷的傳統(tǒng)。所以在風景優(yōu)美、視野開闊的的山地、湖邊以及江邊建造的高大樓閣,就成為古代觀景吟詩的最佳場所,像洞庭湖邊的岳陽樓、南昌贛江之濱的滕王閣,還有就是我們的黃鶴樓,都因為宏偉的規(guī)模、復雜的建筑結構和奇特的屋頂造型而著稱于世,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又以其歷史之悠久,樓姿之雄偉而居三樓之首。
但是黃鶴樓開始建筑時,并不是為了觀賞風光用的。三國時期的吳黃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孫權為了實現(xiàn)“以武治國而昌”,就在長江邊上的蛇山上建了一座樓用來了望軍情,這是黃鶴樓的前身。后來戰(zhàn)爭過去了,黃鶴樓也逐漸成為了人們游山玩水的好地方。尤其是唐朝時的幾位文人,更在黃鶴樓的歷史留下了非常特別的痕跡。大家可以猜猜是哪幾個人?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對了,這是崔灝的,大概也是關于黃鶴樓最有名的詩句了。那么還有一首,“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寫的。
說到他們兩個,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呢。據(jù)說崔灝在黃鶴樓題詩后不久,李白也來到了黃鶴樓。李白是個豪放而又浪漫的詩人,登上黃鶴樓,看滾滾長江東流去,詩興大發(fā),也準備寫首詩,可是正當他要題筆時,突然看見了崔灝的詩。他覺得崔灝的詩寫得太好了,自己如果再寫,豈不毀了一世英名。所以李白就寫了一首打油詩,然后擱筆走了。“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聽到這首詩大家也可以知道,面對如此美景,卻沒有寫出好詩,李白的心中肯定是非常惆悵的了。所以總希望有一天可以與崔灝比個高低。
后來,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揚州,來到黃鶴樓,分別之際,他依依不舍,滿懷激情的寫下了一首送別詩,也就是“故人西辭黃鶴樓”。這首詩將黃鶴樓雄偉壯麗、登高望遠的意境描寫的非常美妙,一鳴驚人,成為千古絕唱。詩評家評論,在描寫黃鶴樓的上千首詩中,崔顥的七律——登黃鶴樓,李白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稱得上是并列第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引來李白同崔顥斗詩,最終贏得并列第一,使黃鶴樓名傳千古的一段文壇佳話。后來有好事之人據(jù)此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座李白“擱筆亭”。現(xiàn)在黃鶴樓公園內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就是李白擱筆亭了。
至于黃鶴樓名字的由來,有因仙得名和因山得名兩種說法。
很久以前,有位姓辛的人在黃鵠山頭賣酒度日。有一天,有位衣衫襤褸的老道蹣跚而來,向他討酒喝,辛氏的生意雖然本小利微,但是他為人忠厚善良,樂善好施,看見老道很可憐,就慷慨地答應了。酒足飯飽以后,老道非常感謝辛氏。以后老道每日必來,而辛氏則有求必應。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有一天,老道又來到酒店,辛氏一見,急忙準備酒菜款待老道,老道攔住說:今天我不喝酒,我是來向你告別的。又說每日飲酒,無以為謝,就給你的酒店畫一幅畫作紀念吧。說完,老道拾起地上的橘子皮,在墻上畫起來,不一會就畫好了一只鶴,由于橘子皮是黃色的,所以這只鶴也是黃色的。畫完以后,老道對辛氏說:只要你拍手相招,黃鶴便會下來,為酒客跳舞助興。
辛氏一聽,非常高興,看老道畫好的鶴,栩栩如生,非常漂亮。他轉身要向老道表示謝意,感謝老道給他的酒店畫了這么好的一幅畫,可是老道已不知去向。第二天酒店來了客人,他想起了老道的話,拍手一試,黃鶴竟然真的一躍而下,引頸高鳴,偏偏起舞,舞畢又跳回到墻上。客人看著非常有趣。消息傳開后,吸引了武漢三鎮(zhèn)的老百姓和遠近的游人,都來店中看黃鶴起舞。
從此酒店生意興隆,辛氏也因此發(fā)了財。十年后的一天,老道又出現(xiàn)在酒店,問辛氏說:“不知十年來你所賺的錢,還清了我的酒債沒有?”辛氏急忙說:“非常感謝,我現(xiàn)在很富有。”老道一聽哈哈大笑,并取下身上所帶的鐵笛。對著墻上的黃鶴吹了一首奇妙的曲子,黃鶴聞聲而下,隨著笛聲唱歌跳舞。一曲吹完,只見老道跨上黃鶴飛走了。從此以后老道再也沒有回來。辛式為了紀念老道和他的黃鶴,于是將多年的積蓄拿出來,在酒店旁蓋起了一座高樓,起名黃鶴樓。千百年來,這個故事在我國廣為傳播,成為黃鶴樓因仙得名最有影響的傳說。
但是經(jīng)過考證,黃鶴樓因山得名的真實性是最大的。黃鶴樓所在的蛇山,是由東西排列而首尾相連的七座山組成,從西而東依次有黃鵠山,殷家山等,全長二千多米,好象一條伏蛇,所以有蛇山這個名字。黃鶴樓建在其中的黃鵠山山頂。古漢語中,鵠和鶴兩個字是通用的,所以又叫黃鶴山,黃鶴山上的樓閣,當然就取名為黃鶴樓。
各位游客,我們已經(jīng)來到黃鶴樓。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黃鶴樓其實是解放后重修的。之前,由于戰(zhàn)亂等原因,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后一座“清樓”修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在這之后近百年沒有再重修過。一直到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才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是運用了現(xiàn)代的建筑技術施工,既不失黃鶴樓窗同的獨特造型,又比歷代的舊樓更加雄偉。
重建的黃鶴樓因為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所以離開了故址,建在蛇山西端的高觀山的西坡上,離江邊大約有一千米。雖然相對于它的故址離長江遠了許多,但是因為樓的地面標高比江面高出三十多米,加上山高樓更高,氣勢雄偉,視野開闊,氣勢實際上更勝于舊樓。黃鶴樓建筑群由主樓、配亭、軒廊、牌坊等組成,分布在三層平臺上,沿中心軸線逐層升高。第一層平臺是黃鶴樓公園的西大門,中央是勝象寶塔。第二層平臺上的牌坊,就是我剛剛提到過的“三楚一樓”牌坊。兩側是曲廊和南北配亭。我們可以看到,在兩亭間這個巨石上,是一組黃鶴歸來的銅雕。
一只佇立遠望;一只低頭覓食,站在靈龜巨蛇之上,寓意黃鶴回到龜蛇對峙之地。第三層平臺的中央聳立著黃鶴樓。飛檐有5層,里面其實有九層,是取長長久久,或者說是天長地久的意思。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lián)和文物等。一會兒我們可以在里面細細地觀賞。而登樓遠眺,三鎮(zhèn)風光盡收眼底,也可以讓我們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懷。
篇7
這首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又傳說費祎登仙駕鶴于此,這首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
2、《黃鶴樓》全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崔顥黃鶴樓賞析。
篇8
武漢黃鶴樓導游詞范文【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在這里要代表**旅行社,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我叫***,是**旅行社的導游。這位是司機**,駕駛經(jīng)驗非常豐富,所以各位在旅游途中可以放心地欣賞窗外武漢的美景。
好了,現(xiàn)在我們要開始向今天游覽的目的地黃鶴樓出發(fā)了。
剛過了九月九重陽節(jié),我們知道,中華民族向來就有登高抒懷的傳統(tǒng)。所以在風景優(yōu)美、視野開闊的的山地、湖邊以及江邊建造的高大樓閣,就成為古代觀景吟詩的最佳場所,像洞庭湖邊的岳陽樓、南昌贛江之濱的滕王閣,還有就是我們的黃鶴樓,都因為宏偉的規(guī)模、復雜的建筑結構和奇特的屋頂造型而著稱于世,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又以其歷史之悠久,樓姿之雄偉而居三樓之首。
但是黃鶴樓開始建筑時,并不是為了觀賞風光用的。三國時期的吳黃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孫權為了實現(xiàn)以武治國而昌,就在長江邊上的蛇山上建了一座樓用來了望軍情,這是黃鶴樓的前身。后來戰(zhàn)爭過去了,黃鶴樓也逐漸成為了人們游山玩水的好地方。尤其是唐朝時的幾位文人,更在黃鶴樓的歷史留下了非常特別的痕跡。大家可以猜猜是哪幾個人?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對了,這是崔灝的,大概也是關于黃鶴樓最有名的詩句了。那么還有一首,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寫的。說到他們兩個,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呢。據(jù)說崔灝在黃鶴樓題詩后不久,李白也來到了黃鶴樓。李白是個豪放而又浪漫的詩人,登上黃鶴樓,看滾滾長江東流去,詩興大發(fā),也準備寫首詩,可是正當他要題筆時,突然看見了崔灝的詩。他覺得崔灝的詩寫得太好了,自己如果再寫,豈不毀了一世英名。所以李白就寫了一首打油詩,然后擱筆走了。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聽到這首詩大家也可以知道,面對如此美景,卻沒有寫出好詩,李白的心中肯定是非常惆悵的了。所以總希望有一天可以與崔灝比個高低。后來,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揚州,來到黃鶴樓,分別之際,他依依不舍,滿懷激情的寫下了一首送別詩,也就是故人西辭黃鶴樓。這首詩將黃鶴樓雄偉壯麗、登高望遠的意境描寫的非常美妙,一鳴驚人,成為千古絕唱。詩評家評論,在描寫黃鶴樓的上千首詩中,崔顥的七律登黃鶴樓,李白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稱得上是并列第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引來李白同崔顥斗詩,最終贏得并列第一,使黃鶴樓名傳千古的一段文壇佳話。后來有好事之人據(jù)此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座李白擱筆亭。現(xiàn)在黃鶴樓公園內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就是李白擱筆亭了。
至于黃鶴樓名字的由來,有因仙得名和因山得名兩種說法。
很久以前,有位姓辛的人在黃鵠山頭賣酒度日。有一天,有位衣衫襤褸的老道蹣跚而來,向他討酒喝,辛氏的生意雖然本小利微,但是他為人忠厚善良,樂善好施,看見老道很可憐,就慷慨地答應了。酒足飯飽以后,老道非常感謝辛氏。以后老道每日必來,而辛氏則有求必應。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有一天,老道又來到酒店,辛氏一見,急忙準備酒菜款待老道,老道攔住說:今天我不喝酒,我是來向你告別的。又說每日飲酒,無以為謝,就給你的酒店畫一幅畫作紀念吧。說完,老道拾起地上的橘子皮,在墻上畫起來,不一會就畫好了一只鶴,由于橘子皮是黃色的,所以這只鶴也是黃色的。畫完以后,老道對辛氏說:只要你拍手相招,黃鶴便會下來,為酒客跳舞助興。辛氏一聽,非常高興,看老道畫好的鶴,栩栩如生,非常漂亮。他轉身要向老道表示謝意,感謝老道給他的酒店畫了這么好的一幅畫,可是老道已不知去向。第二天酒店來了客人,他想起了老道的話,拍手一試,黃鶴竟然真的一躍而下,引頸高鳴,偏偏起舞,舞畢又跳回到墻上。客人看著非常有趣。消息傳開后,吸引了武漢三鎮(zhèn)的老百姓和遠近的游人,都來店中看黃鶴起舞。從此酒店生意興隆,辛氏也因此發(fā)了財。十年后的一天,老道又出現(xiàn)在酒店,問辛氏說:不知十年來你所賺的錢,還清了我的酒債沒有?辛氏急忙說:非常感謝,我現(xiàn)在很富有。老道一聽哈哈大笑,并取下身上所帶的鐵笛。對著墻上的黃鶴吹了一首奇妙的曲子,黃鶴聞聲而下,隨著笛聲唱歌跳舞。一曲吹完,只見老道跨上黃鶴飛走了。從此以后老道再也沒有回來。辛式為了紀念老道和他的黃鶴,于是將多年的積蓄拿出來,在酒店旁蓋起了一座高樓,起名黃鶴樓。千百年來,這個故事在我國廣為傳播,成為黃鶴樓因仙得名最有影響的傳說。
但是經(jīng)過考證,黃鶴樓因山得名的真實性是最大的。黃鶴樓所在的蛇山,是由東西排列而首尾相連的七座山組成,從西而東依次有黃鵠山,殷家山等,全長二千多米,好象一條伏蛇,所以有蛇山這個名字。黃鶴樓建在其中的黃鵠山山頂。古漢語中,鵠和鶴兩個字是通用的,所以又叫黃鶴山,黃鶴山上的樓閣,當然就取名為黃鶴樓。
各位游客,我們已經(jīng)來到黃鶴樓。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黃鶴樓其實是解放后重修的。之前,由于戰(zhàn)亂等原因,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后一座清樓修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在這之后近百年沒有再重修過。一直到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才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是運用了現(xiàn)代的建筑技術施工,既不失黃鶴樓窗同的獨特造型,又比歷代的舊樓更加雄偉。
重建的黃鶴樓因為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所以離開了故址,建在蛇山西端的高觀山的西坡上,離江邊大約有一千米。雖然相對于它的故址離長江遠了許多,但是因為樓的地面標高比江面高出三十多米,加上山高樓更高,氣勢雄偉,視野開闊,氣勢實際上更勝于舊樓。黃鶴樓建筑群由主樓、配亭、軒廊、牌坊等組成,分布在三層平臺上,沿中心軸線逐層升高。第一層平臺是黃鶴樓公園的西大門,中央是勝象寶塔。第二層平臺上的牌坊,就是我剛剛提到過的三楚一樓牌坊。兩側是曲廊和南北配亭。我們可以看到,在兩亭間這個巨石上,是一組黃鶴歸來的銅雕。一只佇立遠望;一只低頭覓食,站在靈龜巨蛇之上,寓意黃鶴回到龜蛇對峙之地。第三層平臺的中央聳立著黃鶴樓。飛檐有5層,里面其實有九層,是取長長久久,或者說是天長地久的意思。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lián)和文物等。一會兒我們可以在里面細細地觀賞。而登樓遠眺,三鎮(zhèn)風光盡收眼底,也可以讓我們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懷。
好了,講了這么多,大家一定都迫不及待的要去感受一番了吧。我們先在這里解散,大家可以自由的參觀。兩個小時后還在這里集合。希望大家玩的開心,不過還想提醒各位的是不要太開心而忘了時間哦。
朋友們,都到齊了。我們今天的游覽到這里也要結束了。夢導非常感謝各位的支持與配合。如果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還請指出來,以便我改正,以后更好地為大家服務。希望今天的游覽可以給大家留下一個非常美好的回憶。謝謝!
武漢黃鶴樓導游詞范文【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能在這風和日麗的陽春三月陪同您一起暢游江南名樓黃鶴樓。我將竭盡所能為您提供全面周到的導游服務,祝大家玩的開心。
黃鶴樓被中國歷代詩人吟詩誦贊,一直享有天下絕景的美譽,與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且以其歷史之悠久,樓姿之雄偉而居三樓之首,享有天下絕景的美譽。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中的鶴有很多種類,有白鶴,灰鶴,丹頂鶴,黑頸鶴等等,但是沒有黃鶴,那么,武漢的老百姓為什么給自己家鄉(xiāng)的標志性建筑起名叫黃鶴樓呢?這個美麗的名稱來自一段美麗的神化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個姓辛的人在黃鵠山頭賣酒度日。一天,有位衣衫襤褸的老道蹣跚而來,向他討酒喝,辛氏的生意雖本小利微,但為人忠實善良,樂善好施。他見老道非常可憐,就慷慨答應。酒足飯飽后,老道非常感激辛氏。后來,老道每日必來,辛氏就有求必應。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有一天,老道又來到酒店,辛氏一見,急忙準備酒菜招待老道,老道急忙攔住,說今天我不喝酒,我是來向你告別的。又說每日飲酒,無以為謝,但我會畫畫,我給你的酒店畫一幅畫作紀念。說完,老道拾起地上的橘子皮,在墻上畫了起來,不一會兒就畫好了一只鶴,由于橘子皮的顏色是黃色,所以這只鶴也是黃色的。畫完后,老道對辛氏說:只要你拍手相招,黃鶴便會下來,為酒客跳舞助興。辛氏一聽,非常高興,他立即去看老道畫好的鶴,覺得栩栩如生,非常漂亮。他轉身要向老道表示謝意,感謝老道給他的酒店畫了那么好的一幅畫,可是老道已不知去向。第二天,酒店來了客人,他想起老道的話,拍手一試,果然那只黃鶴一躍而下,引頸高歌鳴,翩翩起舞,舞畢又跳回墻上,客人十分高興。消息傳開后,吸引了武漢三鎮(zhèn)的老百姓和遠近的游人,都來店中看黃鶴起舞。從此酒店生意興隆,辛氏因此發(fā)了財。十年后的一天,老道又出現(xiàn)在酒店,辛氏一見,十分高興,拉著老道說,你一去十年,我多方打聽你的下落,不知去向。今天你回來了,請你再也不要離開。等辛氏講完,老道對辛氏說:不知十年來你所掙的錢,還清了我的酒債了沒有?辛氏急忙說:非常感謝,在你留下的黃鶴的幫助下,我現(xiàn)在非常富有。老道一聽,哈哈大笑,并取下身上所帶的鐵笛,對著墻上的黃鶴吹起一首奇妙的曲調,黃鶴聞聲而起,隨著笛聲唱歌跳舞。一曲吹完,只見老道跨上黃鶴,黃鶴載著老道飛走了,此后老道再也沒有回來過。武漢三鎮(zhèn)的老百姓十分想念這只給他們帶來幸福吉祥的仙鶴,紛紛建議辛氏在酒店旁建一座樓閣,供奉老道和黃鶴,以資紀念。同時也為云游四方的老道和黃鶴指引方向,希望他們早點回來。辛氏接受大家的建議,將多年積攢的錢拿出來在酒店旁蓋起了一座高樓,他有感于黃鶴幫他致富,于是取名為黃鶴樓。千百年來,這個故事廣為傳頌,成為黃鶴樓因仙得名最有影響的傳說。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至今約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其間屢毀屢建,不絕于世。這是因為黃鶴樓已經(jīng)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名勝建筑,它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興衰。自從清同治十年,即公元1884年黃鶴樓被毀后,人們一直企盼著黃鶴樓重現(xiàn)江城,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改革開放后,黃鶴樓才得以重建,這充分反映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今天我們參觀的黃鶴樓是以清代黃鶴樓為藍本,于1981年動工修建,1984年建成的,離最后一座黃鶴樓被毀的時間整整有一百年。
黃鶴樓所在的蛇山,是由東西排列而首尾相連的七座山組成,自西而東為黃鵠山,殷家山,黃龍山,高觀山,大觀山,棋盤山,西山,全長二千余米,因其形同伏蛇,故名蛇山。黃鶴樓建在黃鵠山頂,在古漢語中,鵠、鶴二字通用,故又稱黃鶴山,黃鶴山上的樓閣,當然就叫黃鶴樓。但是人們更愿意接受因仙得名的傳說。
為了使大家更好地觀賞黃鶴樓我用五個字來概括黃鶴樓的特點:高、奇、險、美、妙。高就高在山高樓更高,上刺青天與云霞比翼;奇就奇在神仙跨鶴,神話流傳;險就險在臨江而立,下臨無地;美就美在登樓遠眺,武漢風光盡收眼底;妙就在妙文人墨客,軼事流傳。
好,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黃鶴樓公園。黃鶴樓公園是由主樓、配亭、軒廊、牌坊、古肆商業(yè)街等組成。主樓凈高51.4米,共五層,外形類方正,四望如一。每邊長35米,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個翹角飛檐凌空,博采歷樓之長,匯北雄南秀之風。金黃色的琉璃屋面古樸富麗,紅葫蘆形寶頂入夜閃閃發(fā)光,各層均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下面我們就一起進主樓看一看吧。
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是黃鶴樓的一樓大廳。大廳寬22米,長14米,您看這些古香古色的大柱,周長有兩米,它們直通頂層可以說是整棟樓的擎天柱。迎面的這副白云黃鶴圖,高9米,寬6米,畫面上黃鶴樓居中聳立,上方一仙者騎者黃鶴,吹者鐵笛似離似歸,下面人們載歌載舞,整副畫面洋溢著浪漫神奇的氣氛。畫兩側柱子上還掛者清末重臣張之洞的一副名聯(lián):
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大廳名聯(lián)后是一巨幅雕屏,上繪歷史上黃鶴樓的造型,技藝高超,又古色古香,堪稱藝術精品。
好,請大家隨我繼續(xù)向上參觀。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地方并非二樓,而是一樓與二樓的夾層,俗稱跑馬廊。這樣的跑馬廊每二層之間都有,大家可以算一下,黃鶴樓本有五層,再加上每兩層之間的跑馬廊,內部一共就有九層,因此,黃鶴樓又有了外五內九的建筑結構。這里陳列著一些歷史的名人字畫,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大家看,二樓中陳列著唐宋元明清和現(xiàn)代六座黃鶴樓模型。他們各自代表了其處各自時代的建筑風格。您瞧,這座唐朝的黃鶴樓,一樓和城相連,外看只有兩層,整體結構比較簡潔粗獷,給人一種古樸雄渾的感覺。再看一下宋代的樓,由樓、臺、軒、廊四部分構成,每層翹首重檐,飛達四敞,展現(xiàn)了宋代精致雋逸的藝術風格。元代的形式延續(xù)了宋代的風格,明代則依然是兩層。大家再看,這里還有一些布蓬之類的東西,您知道這是什么用的嗎?沒錯,這就是咱們古時人們用的遮陽傘。請看這邊清朝的黃鶴樓,它分三層,第一層有12個檐,代表著一天12 個時辰,第二層十二個檐,代表一年有12 個月,第三層的二十四個檐則代表一年24個節(jié)氣。能將中國傳統(tǒng)的天文歷法文化融入其中,是它的最神奇之處了,遺憾的是在1884年的夏天也就是清光緒十年,它被雷火擊毀了。最后一座就是現(xiàn)在的黃鶴樓了,它以清代黃鶴樓為基本,于1984年重修,既不失黃鶴樓傳統(tǒng)的獨特造型,又比歷代的樓更加雄偉壯觀。
請大家扶好樓梯隨我到三樓。這里是一副名為文人薈粹的陶版瓷畫。畫面人物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再現(xiàn)了歷代文人墨客來此吟詩作賦的情景。您看,中間那位黃袍加身的正是唐代大詩人崔顥。相傳有一年,崔顥慕名來到黃鶴樓,他游覽后即興賦了一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意境美妙,是描寫黃鶴樓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可是由于唐代著名詩人很多,崔顥名氣又不大,因此,詩雖好,但無人賞識。又一年,詩仙李白來到黃鶴樓,當?shù)乩习傩找娫娤蓙泶耍指吲d,紛紛要求李白為黃鶴樓寫一首詩。李白游覽后覺得黃鶴樓傳說奇特,風景優(yōu)美,于是詩興大發(fā),答應寫詩。人們準備好文房四寶,李白飽蘸濃墨,凝神屏氣,提筆欲寫,可就在這時,他一抬頭,看到了墻上崔顥的詩,他當場就愣住,搖搖頭,擱筆不寫。圍觀的人們不知何故,紛紛詢問為什么,只見李白嘆了口氣,吟出一首打油詩:
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吟完,擱筆而去。由于李白的推崇,崔顥的詩名聲大振,黃鶴樓也隨著崔顥的詩名傳四方。
四樓是黃鶴樓的文化活動場所,陳列了當代書畫名家游覽本樓的即興之作,這里還專門備下了文房四寶,若是哪位游客有興趣,不妨在此一顯身手。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黃鶴樓五樓的觀景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這里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這幅名為江天浩瀚的組畫,它面積達90平方米,在全樓壁畫中是最大的。它由10幅彩畫組成,正面墻上的三幅是組畫的中心,第一幅由上而下記載了遠古的長江文化演替發(fā)展的過程。第二幅是在石綠底色上用金線描出的水浪占據(jù)了全部畫面,使人似乎站到了長江的一個橫斷面上,感受著急流東去的波濤。第三幅反映的是三國以后黃鶴樓產(chǎn)生和興廢的過程。其它七幅,畫在額枋上,分別是:長江源流,上游瀑布,三峽風光,廬山奇景,太湖風光,江流入海和滄海橫流。
篇9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翻翻《全唐詩》,崔顥留下的詩作并不多,然而這一首尤為聞名。而且由此敷衍出許多傳說來。傳說之一是詩仙李白登臨黃鶴樓,詩興大發(fā),也想抒發(fā)心中感概,不想早有前人崔顥的名作在此,就此罷筆。可見,絕唱始終是絕唱!能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并不多,崔顥因一首《黃鶴樓》而享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這也許就是我無法忘記此詩的原因之一吧。
黃鶴樓位于湖北武漢武昌鎮(zhèn)的蛇山之巔。身為一個湖北人,每次在開往武昌站的火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在飛速的火車上隱隱地瞥見她的身影,然而至今沒有登臨,實為遺憾。不過聽見登過此樓的人回應說現(xiàn)在的黃鶴樓竟然設有電梯,實在是倒人胃口。江南名樓之一的黃鶴樓不能因為昔人已去而作如此大膽夸張之筆吧?如此這般,還不如模糊朦朧的知曉黃鶴樓的模樣為好,還不如借崔顥的《黃鶴樓》借以緬懷吧!
《黃鶴樓》在我的心中這么的重要,是因為崔顥借黃鶴樓憑吊先人,借黃鶴樓回味往昔,借黃鶴樓抒發(fā)鄉(xiāng)愁,更重要的是崔顥在空境的心境中能把捉到生命的意義。不是功成名就的烈烈壯志,也不是失意悲觀的苦惱意識,更不是怨天尤人的憤憤不平,而是在尋找故土,尋找自己的家園,尋找詩意的生命樂土。
篇10
關鍵詞:題壁詩;文化現(xiàn)象;人文景觀;唐代
中國的古代詩歌有大量的標明為題詩之作。題詩,是我國古代詩歌形態(tài)的一大類別,是古代常見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傳播形式,也是古代文人富有藝術意味的生活內容。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也而構成的景觀,具有歷史性。所以不難理解,題壁詩也成為了一種人文景觀。題壁詩的起源很早,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逐漸流行,在唐代盛行。唐代是一個意識開放,活動豐富的時代,學子的流動性增加。不管是思鄉(xiāng)懷遠還是人生感悟,都會通過詩歌的形式來表達人生感受,而在途經(jīng)的驛站名勝古跡等地方留下詩詞墨寶,就產(chǎn)生了唐代的題壁詩,保留到后世也成為了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
一p題壁詩的材料性質
題壁詩并不是專指流于墻壁上的詩句,而是指唐代詩人隨手題壁、墻屏風、竹樹等物質上面的詩篇,書寫上隨性直觀,除了題留在建筑物上的詩句外,也有詩人把詩題留在石壁、竹子、樹葉等山間的自然物質上。如唐代僧人玄覽的題竹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就是因為在山野中一時找不到筆墨紙張,而不得不使用其他工具代替。這首詩顯然是以竹葉為紙,將筆墨直接寫在自然物質之上。為了方便詩人留詩,唐代的一些寺院和驛館都設有詩板供人題詩所用。詩板也叫詩牌,是一種用木頭制成的薄板,顏色是木料本身的顏色,用墨色在上面書寫。詩板的存在也成為了人們觀賞的一個內容,故鄭谷詩句”勝地昔年詩板在,清歌幾處郡筵開。江湖易有淹留興,莫待春風落庾梅“,寫的就是文人雅士一邊飲酒一邊欣賞詩板的情景。
二p唐代題壁詩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特征
唐代是一個開放的朝代,頻繁的對外交流使得唐人的思想更加廣闊,唐人喜好游歷交友,熱愛山水名勝,外交活動頗多。而在征途上的文人士子達官番屬數(shù)量更多,層次更高,性情豪放,促進了題壁詩的發(fā)展,成為了一種時尚。據(jù)唐人詩集統(tǒng)計,當時題壁詩的作者有數(shù)百十家,許多著名詩人都有這種愛好。崔顥最有名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就是題在黃鶴樓墻上的詩。據(jù)說李白有一日上黃鶴樓看到崔顥的題壁,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太上頭。”李白在黃鶴樓不敢題詩但又不死心,跑去崔顥詩中提到的鸚鵡洲也題上了一首詩,想和崔顥一比高低:“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前四句有三句重復鸚鵡,第四句用疊韻“青青”,顯然是故意模仿黃鶴樓。雖然李白的名氣要比崔顥大但后人對這首詩并不買單,只有宋人的《瀛奎綠髓》有記載。而李白自己似乎也覺得不如崔顥的《黃鶴樓》,于是后來去鳳凰臺再仿一首:“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后人評:“今觀二詩,真是敵手也”,“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這也體現(xiàn)了題壁詩出人意料的溝通信息功能,也形成了特有的人文景觀,同時黃鶴樓也因此聞名遐邇。
三p特殊場合下的人文景觀
題壁詩也有很多是留在驛館古寺,如元稹的《見樂天詩》云:“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館無人虎印泥。忽向破檐殘漏處,見君詩在柱心題。”唐憲宗元和元年正月元稹從江陵返回長安,題詩于沿途各驛站。同年秋,白居易從長安赴江州,走的是元稹的舊路,心中充滿了對元稹的思念,便一路尋找元稹的題詩作為慰藉:“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這種留在驛館的題詩就如一張紙便條留在驛館表達著友情和親情,成為了特有的人文景觀,而留在開放公共空間,不受時間限制的供后人瀏覽,加上詩人親筆書寫留下的書法效果會產(chǎn)生更大的視覺刺激與記憶,因此觀賞歷代的題壁詩也成為了一個旅游亮點。
四p人文景觀與文化符號
}壁詩是一種古人的涂鴉,不僅展示了詩人的情懷,也道出了時代的變遷,以特殊的書寫形式傳遞著種種信息。詩人薛逢看到白馬驛滿壁的題詩后,寫下了“滿壁存亡俱是夢,百年榮辱盡堪愁”來表達題壁與觀壁時候的感受。同時也從側面表達了唐代題壁詩的興盛,形式內容的豐富,成為了獨特的人文景觀,這種景觀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此時此情此景有感而生,遂賦詩潑墨,是即興的。所以題壁詩的名篇很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更直接更生動也就更能打動人心,而這種人文景觀也成了我國獨有的燦爛篇章。
【參考文獻】
[1]劉洪生.唐代題壁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2]崔勇,劉玲娣,劉金柱.古代題壁詩詞叢考―中華文史新刊[M].上海:中華書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