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學校范文
時間:2023-04-03 15:3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寄宿學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寄宿學校”風格之所以再度出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工業時代的人們仿佛置身漩渦之中,他們被欲望驅使著向前、向前,身心疲憊是必然的,而“寄宿學校”風格的時裝所蘊含的“遠離塵囂”的感受,正是當今被信息和欲望淹沒的人所百般懷想的。高領毛衣上被貫注的“青燈黃卷”情懷,粗節紗線編織的外套上所凝結的清心寡欲的志趣,格子裙與格子帽上所映射的讀書郎的恬靜氣質,大圍巾或穗飾披肩上出現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讀生涯的平靜暖意,都是如今的所謂成功階層所不曾享有的。缺什么才懷念什么,據說,在十年前畢業的學生如愿以償地掙得大錢以后,他們唯一的意愿就是憑自己那張還算年輕的面孔混進校園里去,在母校依舊破舊擁擠的宿舍區走一走,匍伏在塑膠跑道上諦聽自己昔日密集如鼓點的腳步,甚至希望有機會再吃一頓母校曾被自己詛咒過多少回的乏可善陳的飯菜……從這個角度看,“寄宿學?!憋L格在今天的復蘇,是理所應當的。
還有人指出,“寄宿學校”風格的蘇醒與它本身的“憂郁感”和“實用性”相關。穿著六七十年代流行過的船式高領毛衣、左右兩襟織法不同的粗節紗線開襟衣、開衩蘇格蘭呢短裙、白色羊毛半截襪,披一條菱格圖案大披肩,我們首先感到了什么是從這些單品上揮發出來的薄薄的憂郁感。而這種憂郁既加深了服裝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也是當今許多貌似完美的高級成衣所不曾擁有的:憂郁感仿佛是來自天空的嘆息,帶來了感動自身乃至他人的力量。對校園風格的服裝而言,產生此類憂郁的風格也許正是它的本能三毛在回憶她做大學旁聽生的生涯時說,少年時的憂郁全然不是長輩們所嗤笑的那種“強說愁”,而是發自內心的,因為前程的迷茫以及不知如何去抵御這種迷惘??梢哉f,從六七十年代起,“寄宿學?!憋L格的秋冬裝就從款式、色彩和氣質上體現了這種“迷惘的力量”。寬綽的線衣、孤獨悒郁的高領、仿佛風中之篷的穗飾披肩、大衣及外套上出現的未完成風格,都體現了這種望向未來的情緒特征。迷惘可不是頹廢,相反,迷惘體現出一定程度的羞怯、優雅和單純。
說到“寄宿學?!笔降拿隆⑷姑焙屯馓?,不得不提到它的實用性。一件冬裝的實用性常常體現在其保暖意識、洗滌的簡便,以及穿著方式的要言不煩。從這三方面的任何一面來說,“寄宿學校”風格的服裝都表現出了其他風格所不及的優越性。它用料簡樸、原始而實在,安哥拉羊毛縫制的大圍巾、蘇格蘭梭織呢剪裁的短裙、灰色式高領澳毛毛衣,以及土耳其羊毛呢披肩,那種原始而溫暖的手感就像無數代學子捧著的小火爐,蘊藏著“心有火種,而向寒處行”的執著。此外,這種多用天然纖維鉤織的衣服還保持了洗滌方面的單純性,這也是數年來流行冬裝不多見的特征。曾幾何時,那些刷膠進口羽絨衣、高溫燙字棉裙,印有熒光帶的大衣,弄得不好就讓干洗店的老師傅都“栽”了,更不要說自己在家水洗。高檔冬裝看得穿得洗不得的怪圈流行好幾年了,這使得與干洗店打交道慪了一肚子氣的人們,懷念起那些可以低溫手洗以及經得起干洗劑考驗的時裝來,懷念起大學時代一面在水汽充沛的水房練歌,一面消消停停就把毛衣和圍巾洗了的時光。不刷膠、不印字、不染金銀色熒光帶……這些看似令“寄宿學?!睍r裝遠離時尚而選擇粗樸和暗啞,但這種實用性強的暗啞卻省了洗滌方面的多少躊躇啊。
在穿著方式的要言不煩方面,“寄宿學?!憋L格的時裝可以說是貢獻了立體裁剪和刪繁就簡的精華貌似外套的斗篷、類似休閑服的一字領蝙蝠袖毛衣、粗紗節編織的氣孔狀大毛衣……都像深色的泉水一樣,既覆蓋了人體,又使人體的美得到張揚。絕大多數“寄宿學?!憋L格的時裝都沒有鈕扣,它們要么選擇套頭式樣,要么就用一枚簡單的回形針固定住前襟。質地精良、外型簡單而有書卷氣的回形針,既像音符,又像一個簡單的哲學符號,出現在此類風格的時裝上,比鉆石胸針的效果更好?;易仙⒕G色、灰藍色乃至淺金色的回形針,是書房里最簡單的文具,現在它們成了這類實用性和懷舊感兼顧的時裝上的點睛之筆,甚至連大圍巾和穗飾披肩也以回形針來固定。這種樸素的實用,折射出《簡?愛》時代才有的自律、自尊和智慧之光。
篇2
關鍵詞:農村全日制寄宿學校留守兒童傳統走讀學校風險化解
當前,隨著民工潮涌向城市,農村涌現大量“空殼村”及留守兒童,為確保留守兒童的就學及健康成長,國家適時提出了農村寄宿學校建設工程,至2005年為止,教育部、國家發展委、財政部已批復各地項目學校4852所,下達中央專項資金60億元,用于建設農村寄宿學校,建設農村寄宿學校被列為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的主要措施之一,全國的目標是今年將建成供農村過半數學生入住的寄宿學校①。我省是勞務輸出大省,農村擁有大量留守兒童,截至今年,我省已建成413所農村寄宿學校。
廣義的寄宿學校包括幼兒園、九年制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及各種貴族學校,在此限于篇幅,我們僅討論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全日制寄宿學校,這種全日制寄宿學校有公立與私立兩種形式,那么新形勢下這種大量涌現的寄宿學校與傳統的走讀學校相比有什么特點?學校的管理風險又有何變化?下面試從比較學的角度加以分析。
一、兩類學校的義務范圍及歸責制度不同,因而其風險和責任大小不同
首先,傳統的走讀學校盡的主要義務是教育、管理和保護。2007年6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章規定了學校保護的內容,集中闡述了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和未成年在校學生之間是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關系。即一旦學生在校內外發生意外事故首先要劃分學校是否存在過錯,學校有過錯則按過錯大小承擔一定的比例責任,否則學校不承擔責任,這種歸責制度民法上稱之為過錯原則。雖然,近年來日益增多的校園傷害賠償案中,學校屢屢作為被告不得不承擔巨額賠付,但法律法規及司法實踐中均不承認學校對未成年在校學生承擔監護職責。2004年5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表明了審判機關的態度,《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適應的賠償責任?!贝艘幎@示審判機關認為學校并不是生的未成年在校學監護人,否認了學校應當承擔監護責任的觀點,同時確立了一般過錯原則為學校承擔責任歸責的制度,2002年9月1日教育部頒布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詳細規定了認定學校存在過錯的客觀標準.
全日制寄宿學校多實行封閉式管理,即從周一到周末,學生吃住都在學校,在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過程,還是健康成長學會做人的過程,上課有授課教師,下課有生活老師,毫無疑問,未成年在校學生對學校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人身依附性,此時學校實際上承擔了家長的監護職責,對未成年在校學生的健康成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家長卻因與子女脫離不可能再承擔監護職責,如在司法實踐中生搬硬套法規必然導致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出現缺位,出現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空白,從根本上來說可能會損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審判實踐中常推定此類學校承擔監護責任,如此一來,與傳統的走讀學校相比,這類學校一責任范圍大大增加,學校的管理風險也成倍增加。
二、兩類學校的管理對象即在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大不相同
其次,從在校學生本身來看,傳統的走讀學校學生一般沒有脫離家長監護,心智健康成長的環境優于留守兒童,而寄宿學校寄住的大多是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關愛及家庭溫暖,多數與其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心理上,性情上與正常在父母身邊成長的兒童大不一樣,他們或是孤僻難以接近,或是急于表現自己而整天好動,不聽勸阻,無論哪種情況都對教師的教學和學校的管理帶來新的壓力,也成為校園傷害事故頻繁發生的誘因。
近年來大量案例顯示,在此類糾紛中,對寄宿學校的責任追究越來越嚴格,已突破傳統的走讀學校適用的一般過錯責任而適用推定過錯責任,即學校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時推定其有過錯,甚而適用公平原則,即學校沒有過錯時依據公平原則學校也應承擔責任,且對這類學校的定位也越來越接近監護人的地位,以下兩個案例或許能說明這種趨勢。
16歲的張沖是北京博文全日制寄宿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被同學董強毆打擊碎,在經歷四個多月肉體和精神折磨之后,含憤蒙羞自殺。張沖父母將博文全日制寄宿學校告上法庭,要求博文學校向其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120萬元,精神損失180萬元,2000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認定博文學校作為全日制寄宿學校應對未成年在校學生承擔監護不力責任,賠償張沖父母14.3萬元,其中精神撫慰金8萬元②。
8歲的司陽是鄭州市一所全日制寄宿學校學生,在課間休息上樓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后經搶救但一直處于昏迷狀態,多家醫院診斷為持續性植物狀態。其家長以食物中毒為由到法院要求賠償213萬多元,鄭州市法院委托司法部司法鑒定中心重新鑒定以缺乏證據燦沒有認定是中毒。學校稱:校方已采取了急救措施無過錯,承擔責任證據不足。后此案經河南省高級法院兩審終審判決認為司陽中毒無充分證據證明是因學校提供的飲食導致的,也沒有證據證明中毒事故與學校完全沒有關系,考慮到本案的特殊情況權衡雙方利益,依據公平原則判決由學校賠償總數額的60%即284631.69元③。
以上案例不難看出,對于全日制寄宿學校而言,已實際代替了家長充當未成年在校學生的監護人角色,責任范圍隨之擴大。管理風險也大大增加。監護權在民法上本來是一種具有人身支配性的親權,為何轉移給了學校呢?原因在于此類學校是全日制寄宿學校,這些學校的學生因住校脫離了家長的監護,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未成年人不能脫離監護人而單獨居住,其監護人不能出現缺位,因此這類學校理所當然的被推定為監護人,對未成年在校學生的健康成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此類學校承擔巨額賠付已成為必然,近年來屢屢發生的此類案件,動輒訴諸法律,賠付巨額賠償致使學校陷于無盡訟爭之中無暇顧及教育教學,對教師而言,學校承擔的巨額賠付帶來的巨大壓力會使教師小心翼翼,令本應活潑的課堂變得被動沉悶,因而在整體上損害了教學成果,對教育這一百年大計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對于公益性的農村全日制寄宿學校來說,教育經費有限,中小學實行的是義務教育,很多學校學生太多,教師相對少,不可能像家長一樣對所有學生都盡到監護職責,學校的主要職能是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在我省農村還有相當一部分學校,校舍簡陋,教師工資都不能按時足額發放,要求這樣的學校對所有在校學生承擔監護責任,動輒賠償幾十萬元,實在是勉為其難,也是不現實的,此種做法對學校而言只能束縛學校手腳令教師陷于被動無奈,從而削弱其本應具有的教育職能,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最終,從整體上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繁榮。
不容置疑,農村全日制寄宿學校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風險的增加,責任的擴大等等,那么如何化解、轉移風險,走出被動還原學校教書育人的本職面貌呢?筆者有以下兩點建議。
一、建立建全學生家庭信息檔案
為確保未成所人的合法利益,法規要求學校要積極履行合理救治保護義務,現實中就農村中小學而言,履行此義務并非易事,往往受諸多客觀因素限制,諸如留守兒童父母在外,祖父母年邁,即使發生傷害,家長也不能及時承擔監護責任,第一救助人實際上就是學校,因此學校應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聯系到學生真正的監護人——家長,以免貽誤救治時機致使傷情擴大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因此就為學生建全家庭信息檔案,包括學生本人的照片,家長詳細的通訊方式地址等。
二、考慮為學生投保意外傷害保險
在目前教育部門沒有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賠付的情況下,建議農村全日制寄宿學校應立即為在校學生投保,以轉嫁其所不能承受的風險。新形勢下的農村全日制寄宿學校正成為意外事故頻發的場所,因此為學生投保意外傷亡事故險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呼吁教育部門應重視起來,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如可考慮從教育專項資金中拿出一部分,學校、家長各承擔一部分,相信會解決資金難的問題。
除以上兩點以外,相信如果學校、家長和社會都來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將不難解決新形勢下出現的任何難題。
篇3
【關鍵詞】 飲水;安全;組織和管理;學生保健服務;農村衛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5 R 1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7-0662-02
為了解北海市農村寄宿學校生活飲用水的水質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而有效預防和控制腸道傳染病在農村學校的發生和流行,保障農村學校飲用水衛生安全,筆者對北海市53所農村寄宿學校飲用水水質進行了衛生監測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北海市有農村學校共471所,教職工12 140人,在校生231 611人;其中寄宿制學校53所,寄宿住校生53 172人,教職工4 412人。生活飲用水為鄉鎮或農場集中式供水的學校有9所,占16.98%;為自備水源的學校有44所,占83.02%。此次對全市農村53所寄宿中小學進行調查。其中村小學5所,初中19所,完全中學29所;水源類型以深井地下水為主,個別為淺井地下水。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采用統一的調查表,在現場由經過培訓的技術人員對農村寄宿學校進行衛生基本情況、飲水衛生安全現狀等相關內容調查。
1.2.2 水質監測 對各類農村寄宿學校飲用水(末梢水)進行采樣監測,采樣地點選擇食堂或學生用水點。水質監測項目為色度、渾濁度、臭和味、肉眼可見物、pH值、總硬度、鐵、錳、砷、氟化物、氯化物、硫酸鹽、耗氧量、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鉻(六價)、鉛、鎘、汞、總大腸菌群、細菌總數。
1.2.3 采樣、檢驗和評價 取水方式均為水泵機器取水,水樣的采集和檢驗依據《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的要求進行,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進行評價,水質檢測項目中有1項指標不合格則該水樣評為不合格。
2 結果
2.1 水質總合格率 北海市農村寄宿學校生活飲用水水質總合格率為15.09%,其中市轄區學校水質合格率為6.25%,合浦縣學校合格率為18.9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39,P>0.05)。見表1。
2.2 不同供水渠道水質合格率 鄉鎮或農場集中式供水水質合格率為3.33%,寄宿學校自備水源供水水質合格率為11.3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81,P>0.05)。見表2。
2.3 影響水質的主要指標 影響水質的主要指標是pH值,其次是微生物指標中的總大腸菌群和細菌總數,感官和一般化學指標各種供水類型偶有超標現象,其中鐵、氨氮等化學污染指標見于各種供水類型,尤以學校自備水源供水為甚。農村學校水質pH值合格率合浦縣高于市轄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18,P
2.4 飲水衛生管理情況 農村學校飲用水有專職管理員的19所,有兼職管理員的32所,有飲水衛生管理制度的僅8所,均無飲水污染應急處理預案和衛生許可證,供水管理人員無有效健康證和衛生知識培訓合格證明;無論是集中式供水或自備用水均未進行消毒等水質處理措施;學校供水水池每年清洗2次的有11所,清洗1次的有16所,不足1次的有26所;學校飲用水水質每年監測檢驗1次的有12所,未進行監測檢驗的31所。水池清洗與否對水質微生物指標有明顯的影響,每年清洗1次以上的合格率明顯高于未清洗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31,P0.05)。見表4。
2.5 水源衛生防護情況 水井方圓30 m內有污染源的學校有7所,占13.21%;水井有井蓋的有15所,井口密封的有18所,有專用水井房屋的10所。水井衛生防護距離符合衛生要求的水質微生物指標合格率高于不符合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16,P0.05),見表5。
3 討論
監測結果顯示,北海市農村寄宿學校生活飲用水總合格率僅為15.09%,水質合格率較低,存在較為嚴重的介水疾病傳播風險[1]。尤其是利用國債資金投入建成的鄉鎮集中供水工程水質合格率為3.33%,同樣存在危害農村學校師生健康安全的風險,與真正意義上對飲水安全工程的要求,差距甚遠,值得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分析結果表明,雖然農村寄宿學校飲用水質合浦縣的合格率高于市轄區,自備用水高于集中式供水,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農村寄宿學校飲用水質總體合格狀況縣、區無差異。統計分析顯示,影響北海市農村學校水質的主要指標是pH值,超標率達60.38%;其次是微生物指標中的總大腸菌群和細菌總數,超標率為39.62%。這可能是北海市及周邊地區原生地質條件引起pH值偏低,水質呈酸性[2],同時,由于長期的管理與開采分離,農村自備水源取水井布局不合理及違章打井和亂取水的現象存在[3],造成地下水源地尤其是海邊學校因超采出現局部的海水入侵等環境地質問題,更加重水質的酸性污染。酸性水能促進金屬溶解,對金屬有腐蝕性,因而有可能引起金屬急慢性中毒;在水質改善上,pH值影響混凝和氯消毒效果[4],給水源消毒處理增加難度,這給北海市大部分使用自備水源的學校帶來了威脅。市轄區學校水質因pH值超標率為81.25%,較合浦縣為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是由于市轄區學校多近海邊,更易于受地理地貌因素影響所致;而合浦縣學校水質因微生物指標超標率為51.35%,較市轄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考慮與農村生活污水和糞便污染有關。
北海市農村學校對飲用水均未進行有效的消毒,缺乏必要的凈化和消毒設施,容易導致飲用水微生物污染[5],再加上學生往往有飲用生水的習慣,因此容易造成疫情暴發。分析表明,水池清洗與否致水質微生物指標超標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致pH值超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定期進行水池清洗是防止水質微生物污染的一項基本而有效的措施。
北海市農村地區飲用水普遍缺乏必要的衛生防護,水源水或管網末梢水極易受到糞便和生活污水污染[6],13.2%的學校取水點與污染源(廁所、污水溝及垃圾堆等)距離未達到衛生要求;有7所學校水源受糞便污染,易引起傷寒、副傷寒等腸道傳染病病菌污染[7];加上集中供水工程水質凈化消毒設施缺乏,最后導致飲用水水質微生物指標超標。
4 參考文獻
[1] 覃忠書,黎明強.某農村飲用水源水健康風險評價. 現代預防醫學,2008,35(8):1 416-1 424.
[2] 肖力,邵建,鹿敏琦.寄宿制學校自備飲用水水質分析. 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03,10(6):336-337.
[3] 鐘格梅,唐振柱,黃江平,等. 2006年廣西農村集中式供水水質衛生狀況調查. 環境與健康雜志,2008,25(2):132-134.
[4] 劉波. 北京市通州地區農村學校自備飲用水衛生學調查. 環境與健康雜志,2007,24(1):55.
[5] 唐振柱. 廣西寄宿學校飲用水衛生現狀和水傳播腸道傳染病調查. 環境與健康雜志,2007,24(1):29-31.
[6] 楊虹,鐘格梅,唐振柱,等. 廣西城鄉部分中小學寄宿學校飲用水污染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應用預防醫學,2006,12(6):341-344.
篇4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學校;低齡寄宿生;管理;措施
一、農村寄宿學校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完善管理機制
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低齡寄宿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因此,農村寄宿制學校必須要注重良好學習生活氛圍的營造。首先,要積極拓展低齡寄宿學生的文體活動場所,引進一定的圖書和相應的體育器材;其次,還要求學校建立較為科學化的靈活的學生管理制度,協調低齡寄宿生生活、學習時間,使得低齡寄宿學校學生能夠勞逸結合,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二、農村寄宿制學校要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由于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的低齡寄宿生還處于身心發育時期,還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成年人。因此,在低齡寄宿生的管理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關心、關愛、幫助。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建立一支師資力量較強的教師隊伍。農村低齡寄宿學校的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還要注重對低齡住宿學生的關愛,做到“教而育”,要充分意識到低齡寄宿學生的特殊性,幫助低齡寄宿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農村寄宿制學校要強化學校與家長合作意識
農村寄宿制學校強化與低齡寄宿生家長的合作教育,能夠提高低齡宿生在校的適應力。首先,低齡寄宿生的教師要積極與家長進行聯系,加強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其次,要定時通過家長會、進行家訪等形式將學生在學校的表現進行及時反饋,幫助家長了解學生;最后,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相互配合,調整教育的方式,對低齡寄宿生的身心發展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農村寄宿制學生低齡化越來越成為普遍現象,我們要重視對農村低齡寄宿生知識文化、道德品質的培養。要積極以科學化的方式引導和培養學生,不斷增強學生的知識素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本文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對農村寄宿制學校低齡寄宿生的管理進行簡要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夠引起廣大農村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為農村低齡寄宿生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鑒。
篇5
關鍵詞:農村教育;寄宿制學校;小學生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158-01
農村學校結構調整后,學校的地理位置偏遠,造成上學不便利等問題。寄宿小學就是為了解決上學問題成立的,但是在寄宿學校運營管理過程發現了很多問題,其中學生內心情感的問題尤為嚴重。由于寄宿生與家人長期無法進行交流,在寄宿中感到孤獨與寂寞,如果沒有及時調節,就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心理發育。
一、寄宿學生心理現狀
1、心理健康指標
根據不同地區的學生心理調查發現,寄宿小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而且不同地區存在較大差異。在指標中較為常見的因素有恐懼、焦慮、沖動,而孤獨、自責的檢出率較低,根據地區不同檢出率有較大變化,偏北地區的學校恐懼、身體疾病、焦慮較高,偏南地區學校沖動、焦慮、孤獨的檢出率較高。
2、心理問題差異
根據調查資料分析出,焦慮、自責、沖動等問題受到地區影響較大,而且根據年級不同,健康指標也會有很大變化。除了自責外,心理問題受到年級差異影響顯著,根據分析,焦慮、恐懼、過敏的問題中,五年級評分高于六年級,孤獨評分四、五年級都高于六年級,沖動評分五年級明顯高于其它年級,身體疾病評分五年級也處于較高的分段,四年級與六年級并無過大差異。心理健康指標會受到性別影響,根據調查發現,女生的心理問題評分要高于男生,其中焦慮、恐懼、身體疾病明顯高于男性,存在極大差距。
二、寄宿學校情感關懷策略
1、創造溫馨的環境
寄宿小學的生活與學習基本都在學校,而學校環境對學生情感的成長至關重要。人文環境作為隱性指標,可以使用暗示、制度、管理、熏陶間接影響學生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使人格健康順利的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通過環境進行教育,學生用學?;蛘咦约簞撛斓那榫?,體會生活帶來的感受。校園的花草樹木、亭臺樓閣,需要帶給學生溫馨的感受,例如將建筑的顏色進行調整,張貼卡通畫像,開辟校園、家園溝通專欄,通過自身價值帶給學生溫馨的直觀感受。學生在解讀校園人文環境時,可以展示學生的精神狀態,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通過環境感受到心靈的凈化。寄宿小學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在校時間,并且根據統一管理優勢,幫助師生共同創造溫馨的環境。寄宿學校是學生學習文化的場所,也是學生生活的家園,更是培養學生身心共同發展的搖籃。農村寄宿小學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讓校園充分體現出人文環境。
2、教師給予情感支持
情感是學生在滿足需求后產生的內心體驗,具有獨特的動力效果,在調節意向與維持內心定向上,會起到助力或者阻礙的作用,也是影響學生行為與教育效果的因素。人性深處希望被人渴望與欣賞,隨著閱歷增加,渴望也在不斷深化。如果教師賞識學生,投入愛與關懷,學生就愿意貼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指導與幫助。
3、建立同伴關系
社會學家與心理醫生都認為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對兒童形成個性非常重要,也是小學生形成個性、行為、價值觀的關鍵。同伴之間的交流溝通可以豐富學生知識,并且鍛煉社交技能、自我控制、合作與交往,為學生提供情緒和認知的源泉,為今后處理人際關系提供基礎。集體不等于個人的總和,但是又依賴個人之間的關系。對寄宿制學生來說,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生活與學習上的問題都需要自己處理,如果周圍存在同伴關系,就可以緩解學生的壓力,幫學生適應環境和生活。引導寄宿學生建立同伴關系,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中非常重要。
4、提高家校溝通有效性
生活向學校提出了復雜的要求,如果沒有社會的支撐,單純依靠學校的教育,將無法收獲完美的教學效果。小學生如同一塊未經雕琢的大理石,為了將大理石雕琢成藝術品,就需要通過家庭、學校、集體、自身、書籍、經歷進行培養,這六種要素相互配合。在教學過程中,家庭與學校肩負最重要的部分,而學校的工作必須由家庭支持需配合才能改變,學校也需要對家庭教育進行引導與幫助。學校與家庭需要建立平等的關系,農村家庭并沒有特別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學校必須尊重家長,重視家長在情感教育的地位。學校需要讓家長感受自己受到的重視。例如定期邀請家長進行參觀,親自對學校的教學情況進行考察,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的方法,幫助家長了解學生個性。
5、注重自我教育培養
自我教育是學生在接受教育與外部環境影響后,形成自覺的內化、反思、調節能力。自我教育建立在自覺意識上,無法通過外力強加,而是通過自我覺醒實現的能力。真正的教育是激發學生自我教育,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學生了解教育的意義。寄宿制學校并不是單純教育學生知識,也是培養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活的意義,所以培養自我教育能力十分重要。
寄宿學校是新的基礎教育群體,長期缺少家庭的幫助與教育,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寄宿學生的心理教育必須由家庭、社會、學校共同努力,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將所有資源整合起來,共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使學生心理健康正常發展。
參考文獻:
[1] 海波,王守紀,楊兆山.關于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適應問題的思考[C].農村教育與農村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2012(11).
篇6
內容摘要:藏區寄宿制辦學模式已成趨勢,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管理、發展更是關注的焦點。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藏區寄宿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質的提高;家校聯系;家庭教育
隨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撤校合校已成趨勢,于是寄宿制學校得到了蓬勃發展。我校于2006年成為天祝藏族自治縣縣城中唯一的一所小學寄宿制雙語學校。這對保證學齡兒童入學并完成義務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寄宿制學校的不斷發展和壯大,越來越多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藏區寄宿制學校的運行并非易事,學校不但要承擔普通學校的教育角色,還要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角色;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進步,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必須將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范疇。鑒于家庭和學校在教育學生中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針對這一現象,本人從自己所在的寄宿制學校,就此問題進行研究探討,認為藏區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對心理健康的潛移默化,加強集體心理素質的提高。
1.創建美麗舒適的吃住環境,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教育。低齡寄宿的民族學生,大多來自合并以前的鄉村學校,學生大多數是藏族孩子,由于過早地離開父母,缺乏關愛,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母的關懷與情感的交流與撫慰是他們最需要的,正是這種父母與孩子的天然聯系,才促使孩子健康成長??扇绻^早地隔斷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間成為空白,造成孩子心靈情感貧乏,易使孩子成為性格孤僻,沒有責任感,沒有同情心,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貧乏兒童。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便突出表現于學校生活當中。因此民族寄宿學校,首先要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隱形課程,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起著熏陶作用。校園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樓一墻,每個角落都應給人以美的享受,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與心靈的凈化。另外,住宿生的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宿舍和餐廳度過的,住宿樓和餐廳人文環境的美化更應成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陣地之一,有意識的將宿舍環境家庭化,生活化,并盡量滿足藏族學生的飲食習慣,使他們進校如到家,愛同學如愛兄弟姐妹,消除學生的思家情緒,培養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能力。
2.創造寬松的班級環境,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民族寄宿制學校嚴格的管理,極為緊張的學習生活,導致孩子出現煩躁不安、喜怒無?;虺聊蜒?、孤僻自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果在學校教育中只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升學成績,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會使學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心靈受到無形的傷害。因此除了常規教育之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寄宿生一周有五天時間在學校度過,接觸最多的便是學校和教師,營造班級寬松的心理環境,班主任是關鍵人。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要愛心治班,真正關心每一位同學,真誠與他們交往;要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讓學生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有得到認可的機會;要多渠道、全方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二.家校聯系重視養成教育,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變化,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需要我們極大的努力和耐心幫助,多年來,寄宿學校里經常發生各種各樣的事,剛入校的孩子不適應離開父母的新環境,不適應學校的飲食、起居、管理等生活。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有些孩子因想家就偷偷地哭了,老師詢問,只好說肚子疼、頭疼,遇到這樣的情況,宿管老師不得不給家長打電話......因此,所有的宿管班主任都為此想盡了辦法,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變化,像父母一樣關愛他們,預防問題發生。我班里有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想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又怕傷害到他們,于是我經常找與他們要好的同學了解他們的情況。全校四百多名學生寄校,面對小學生歸集后的安全保障、飲食起居、性格培養,習慣養成等諸多問題和責任,學校和教師就要圍繞如何辦好寄宿制小學,不斷進行實踐探索,讓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目前,我校所做工作已初見成效。
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家長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入民族寄宿制學校,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就變得越來越少,尤其是對于那些低齡的寄宿學生,從七、八歲開始就要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這是對孩子身心發展的極大挑戰。即使有寒暑假期的見面或者是臨時回家請假的機會,但是父母也只是關注孩子的吃飯、穿衣和學習這些表面的問題。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父母疏于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內心傾聽,這樣父母與孩子的隔閡就越來越大。為了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學校定期召開公寓樓學生家長會,邀請家長到學校實地體驗,并舉辦家長接待日活動,讓家長到學校體驗和感知寄宿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學校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并進行家長談話,師生談話,親子談話等活動。通過談心、交流,了解寄宿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學校積極引導家長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心理變化提供寬松、民主的家庭環境,讓他們在愉悅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獲得安全感、尊嚴感、發展感和成就感。順便教給家長一些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學生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培養和教育。
篇7
【關鍵詞】 公共衛生管理;衛生學;評價研究;農村衛生;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G 481 G 483 R 1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9-0779-03
寄宿制學校(boarding school)的創辦對于發揮農村現有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作用顯著,但隨著“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的逐步實施,農村學校在安全、衛生、集體活動的組織管理等方面情況不容樂觀[1-2]。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和活動的場所,教室面積、采光照明、課桌椅、宿舍及廁所等是否符合衛生標準, 與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和學習、生活有著直接的關系[3-4]。寄宿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和宿舍中度過的,廁所的使用頻率也較高,寄宿制學校教室、宿舍和廁所的衛生安全狀況更應受到重視。了解農村寄宿學校衛生安全狀況,可為逐步改善農村中小學生的學習環境提供科學依據,為此,筆者對安徽省東西南北中5個地區的農村寄宿學校進行了抽樣調查與評價。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安徽省東西南北中5個地區,分別選取全椒縣、岳西縣、績溪縣、濉溪縣及長豐縣的25個農村寄宿學校的教室、廁所和宿舍進行抽樣調查,其中小學6所、初中8所(1所為民辦學校)、高中3所、完中6所、1所九年一貫制及1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民辦學校)。25所學校內所有教學樓和宿舍都為抽樣對象,每層抽取東南側、南北側及中間3間教室(共251間)和宿舍(共429間)、廁所(83間)作為觀察對象。
1.2 衛生學調查 按照《學校衛生監督綜合評價》(GB/T 18205 - 2000)、《中小學校教室采光和照明衛生標準》(GB 7793 - 87)、《采光測量方法》(GB 5699 - 85)、《室內照明測量方法》(GB 5700-85)、《學校課桌椅功能尺寸》(GB/T 3976-2002)相關要求進行測量。
測量儀器有數子式照度計(TES - 1330A)、普通聲級計(TES - 1350A)、皮尺、鋼卷尺、課桌椅測量尺等,以上儀器使用前均經標準校正。采光及照明按照《中小學校教室采光和照明衛生標準》和《室內照明測量方法》規定,測量時間為9:00-11:00,14:00-16:00。
1.3 衛生學評價 根據《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評價普通教室人均使用面積、教室前排課桌前緣與黑板距離、教室內各列課桌間縱向走道寬度、后排課桌后緣至黑板距離、黑板衛生情況、教室采光及人工照明、玻地比;宿舍布局及安全防護設施、學生宿舍人均使用面積、學生宿舍廁所及盥洗設施、宿舍室外廁所等情況;男女廁所蹲位及小便池設置情況,廁所結構完整情況及人工照明設施。根據《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學校課桌椅功能尺寸》、《教育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全國愛衛會辦公室關于農村學校衛生廁所建造的指導意見》對教室平均噪聲級、課桌椅符合率、宿舍及廁所檢測的部分內容作相應補充。
2 結果
2.1 教室衛生情況
2.1.1 教室人均面積 小學教室面積最小為35.4 m2,最大為61.4 m2,平均為46.6 m2;中學教室面積最小為30.9 m2,最大為67.0 m2,平均為56.8 m2。表1顯示,中小學教室人均面積合格率分別為69.0%和29.2%。部分教室學生總數超過100人,最多為125人,每班學生數不超過50人的教室只占40.2%。教室學生較多,座位擁擠,致使教室最前排課桌前緣與黑板距離較近,而后排課桌與黑板的距離較遠,合格率分別為13.1%和88.0%,各列課桌間的縱向走道不小于0.6 m及教室前排邊座學生與黑板遠端形成水平視角不小于30°的合格率分別只有39.0%和4.8%。
2.1.2 教室自然采光 被調查學校教室96.8%(243/251)采用南北雙向采光。但測量發現,教室白天課桌最低照度最小只有11.5 lx,后墻反射系數合格率只有8.8%(22/251)。
2.1.3 教室人工照明情況 調查發現:教室照明燈具平均為6盞,不少于9盞的教室占8.8%。表1顯示,教室燈具安裝不規范,燈桌距在1.7~1.9 m的教室只有19.9%。如果根據新的《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2004),教室課桌面的照度標準值為300 lx,合格率為87.3%(219/251)。
2.1.4 課桌椅符合率 檢查學生14 063人,課桌、椅身高符合率分別為14.5%(2 033/14 063)和14.3%(2 018/14 063)。盡管課桌椅符合率較低,但所有學校都能做到一人一席。
2.1.5 教室黑板衛生 教室黑板衛生與學生健康成長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對學生視力的影響更為顯著。調查發現,75.3%(189/251)的黑板保持完好或稍有破損,有眩光的黑板占66.1%(166/251)。教室黑板表面反射系數合格率為43.4%(109/251),67.3%(168/251)的教室沒有黑板燈,有2盞黑板燈的教室占25.5%(64/251)。用裸燈作黑板燈的現象普遍存在,易導致黑板產生眩光。
2.1.6 教室平均噪聲聲級 普通教室環境噪聲聲級平均為76 dB,最小為56 dB,最大為101 dB,均達不到要求規定的“不得高于50 dB”。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數學校建造于居民區內或鄉鎮街道,且有的學校距交通主干道(包括公路和鐵路)較近;二是學校范圍太小,音樂教室與普通教室沒有分開甚至大部分學校就在普通教室上音樂課;三是學校運動場就在教學樓底層,生活區與教學區相距較近。
2.2 宿舍衛生狀況
2.2.1 宿舍衛生設施 男、女生宿舍分別為217間(50.6%)和212間(49.4%),其中單側外廊樓房297間(69.2%),有陽臺樓房45間(10.5%),筒子樓48間(11.2%),平房39間(9.1%)。平房或一樓宿舍相對濕度過大,部分平房為舊的教師宿舍,年久失修,大多為套間,通風及采光條件差。表2顯示,學生宿舍每室居住人數合格率為29.6%(127/429),而學生宿舍人均使用面積不低于3.0 m2的合格率只有6.1%(26/429)。宿舍區內配備廁所的宿舍346間(80.7%),剩余83間為宿舍外廁所,其中距宿舍不超過30 m的只有27間(32.5%),設有路燈的只有11間(13.3%)。
2.2.2 宿舍衛生管理 學生宿舍居住擁擠,能做到一人一床的宿舍有359間(83.7%)。高低床的上鋪97.5%有防護攔。84.1%(361/429)的學生宿舍有專門的衛生管理人員,宿舍區衛生有專人定期打掃的宿舍362間(84.4%)。學生宿舍紗窗紗門配置率較低,且不能及時更換。只有57.6%(247/429)的宿舍配備消防器材。
2.3 廁所衛生情況
2.3.1 教學樓內廁所衛生 調查25所學校,只有4所學校教學樓內有水沖式廁所,其中有1所學校2樓以上廁所由于沒有自來水而不能使用。表3顯示,學校廁所蹲位嚴重不足,照明設施及洗手設施的配置率分別為53.6%和78.6%。
2.3.2 教學樓外廁所衛生 教學樓外獨立廁所共55間,90.9%(50/55)結構完整,有頂、墻、門、窗,其中男、女廁所分別為28間(50.9%)和27間(49.1%);旱廁和水沖式廁所分別為30間(54.5%)和25間(45.5%)。農村學校旱廁內衛生條件較差,廁所內無污水廢紙及大小便溢出的分別為70.9%和83.6%。獨立設置的廁所與生活飲用水水源和食堂相距30 m以上的合格率為94.5%(52/55)。
3 討論
3.1 教室面積合格率較低 農村地區由于鄉村撤并,中心學校學生人數增多,但學校建筑設施未能及時補充,尤其在北方地區,由于人口較多,教室嚴重超負,人均教室面積合格率中小學分別為69.0%和29.2%。教室面積不足,第一排課桌與黑板距離相應縮小,致前排學生視覺疲勞和斜視,嚴重影響學生的視力發育和身體健康[5]。《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還要求課桌椅的排距小學不宜小于850 mm、中學不宜小于900 mm、課桌端部與墻面(或突出墻面的內壁柱及設備管道)的凈距離不應小于120 mm等,大多數學校不能達到此要求[6]。學生在相當擁擠的教室上課,空氣不流通,增加了患呼吸道傳染病的風險,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
3.2 教室采光照明情況普遍較差 教室采光照明合格率較低,采光系數、后墻反射系數及照度均勻度合格率分別為21.3%,8.8%和2.8%,遠低于同類調查報道的一般水平[7]。教室采光不合格的原因是農村學校教室玻璃面積小、窗戶使用毛玻璃、四周墻壁不經常粉刷、附近有高大建筑物及樹木遮擋,使教室自然采光較差[8]。有的教室桌面平均照度最小只有11.5 lx。造成教室照度低的原因多是由于照明燈具配備不足、燈管使用時間過長降低了發光效率,以及燈管壞了未及時更換或因燈懸掛過高等因素造成。農村學校日光燈配置合格率只有8.8%,還不能保證全部使用。學校黑板燈安裝高度不規范,燈桌距合格率只有19.9%。教室黑板表面反射系數合格率只有43.4%,也低于同類研究報道的一般水平[9],黑板燈配備不足,且較多學校使用裸燈,易使黑板產生眩光,對學生視力影響較大[10-11]。
3.3 課桌椅符合率問題尤為突出 農村寄宿制學校課桌椅符合率為14.7%和14.3%,遠低于其他地區[12]。調研過程中發現:有的學校教室只采用一種型號的課桌椅,大多是最大型號的課桌椅,因而小學的課桌椅符合率通常較低。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會影響其脊柱及視力發育,養成不良坐姿。另外,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就是在部分山區,尤其是皖南地區,許多學校的課桌椅是由學生自備的,學生往往在學習期間就只使用唯一的一套自備課桌椅,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身體發育要求,給兒童少年正確坐姿的養成和視力及脊柱的發育都將造成不利影響[13-14]。由于學生在校時間大部分是在課桌椅上度過,課桌椅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與成長,這個問題應引起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
3.4 宿舍衛生問題不容忽視 宿舍人均面積合格率為6.1%,部分學校還存在2人一鋪或大通鋪的現象,極易導致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15-16]。消防設施及晾曬設施配置率較低,只有個別學校為學生宿舍配備紗門紗窗。此外,宿舍區盥洗設施及廁所配備不足,給學生生活帶來不便且存在安全隱患。部分學生宿舍通風條件較差,不僅有蟲媒及老鼠, 環境和個人用品也不衛生,而且宿舍衛生管理制度不健全,無專人管理,寄宿學生健康及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17]。
3.5 廁所蹲位普遍不足 廁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蹲位過少,洗手設施相對不足。有一所學校男女生分別99人和84人共用1個蹲位,遠遠達不到標準要求,甚至有的學校男廁所沒有小便池。有的教學樓內無廁所,室外廁所離教室過遠,洗手設施離廁所較遠等,造成學生的等候時間過長,學生便后不能及時趕回教室上課或養成便后不洗手的不良衛生習慣[18]。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衛生安全狀況不容樂觀,主要是教室班額過大,采光系數低,人工照明不良,課桌椅不符合學生身高,學生宿舍居住擁擠,廁所蹲位嚴重不足。這些指標甚至達不到對農村普通學校教室、宿舍和廁所衛生學調查的一般水平[19-20]。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建筑設施設計不合理,新建、擴建和改建的教室未經衛生行政部門現場審查和竣工驗收;教育經費緊張及學校后勤管理工作不當也是學校衛生條件較差不可忽視的原因。
(致謝:本課題得到安徽省學校體育衛生協會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4 參考文獻
[1] 林志文,林克柏,裴正春.??谑袑W校衛生監督結果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3,24(1):81-82.
[2] 黃堅,張奕梅,鄭向洪.深圳市部分學校衛生監督監測結果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4,20(6):743-744.
[3] 高權,林靜.北京市1992~2003 年中小學校教室衛生狀況分析.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04,11(5):273-276.
[4] 王秀萍,梁紅英,張凱,等.深圳市福田區2000~2001年學校衛生監督監測綜合評價.中國學校衛生,2003,24(1):37-38.
[5] 李才明,張濤,尹卉,等.成都市12 所中學教室衛生監測報告.中國學校衛生,2002,23(2):168-169.
[6] 靳愛華,戴子念,薛峰.邳州市10 所中學教室衛生狀況10年監測結果分析.中國校醫,2002,16(6):568.
[7] 林丙昌,秦芳.曲阜市城鄉中小學校教室衛生狀況調查.職業與健康,2005,21(12):2 028-2 029.
[8] 趙麗娜,梁惠寧,陳廣昭.南寧市93所學校教室衛生監測結果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4,25(6):753.
[9] 王文明.江蘇省大屯礦區中小學校教室衛生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6,27(7):644.
[10]楊冬梅,周鳳梅.北京市通州區中小學教室黑板燈衛生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226.
[11]MONTILHA RDE C, TEMPORINI ER, NOBRE MI, et al. Utilization of optical devices and equipments by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Arq Bras Oftalmol, 2006,69(2):207-211.
[12]嚴志玲,王萍,曾憲柳,等.柳州市二所新建校區教室衛生監測報告.中國校醫,2007,21(3):274.
[13]CHUNG JW, WONG TK. Anthropometric evalu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furniture design. Ergonomics, 2007,50(3): 323-334.
[14]SAARNI L, NYGARD CH, KAUKIAINEN A, et al. Are the desks and chairs at school appropriate? Ergonomics, 2007,50(10):1 561-1 570.
[15]TUNCEL AA, ERBAGCI Z. Prevalence of skin diseases among male adolescent and post-adolescent boarding school students in Turkey. J Dermatol, 2005,32(7):557-564.
[16]OKYAY P, ERTUG S, GULTEKIN B, et al. Intestinal parasites preval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school children, a western city sample―Turkey. BMC Public Health, 2004,4:64.
[17]倪桂蓮,韓榮貴.東勝區城鄉中小學校建筑衛生現狀調查.中國校醫,2005,19(3):290.
[18]聶志學,賴建萍,應潛.鷹潭市學校衛生監測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7,9(3):250-251.
[19]徐能義,李香蘭,趙金龍.包頭市區中小學校衛生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3,24(5):552.
篇8
由于父母與孩子長期分開,親情交流很少,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影響比較大。我們知道,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同樣如此,這對孩子心理成長非常不利。有些父母對孩子關心不夠,溝通僅限于詢問學習成績,親情的缺位,必定會讓孩子變得憂郁、冷漠,甚至出現叛逆心理。生活單調,寄宿生缺少認同感。農村小學本來就沒有太好的硬件設施,如果相應的軟件也跟不上,教育就會變得簡單生硬,寄宿生活當然也會變得單調和乏味。因為集體生活難免會有許多競爭,這也會讓一些孩子倍感壓力。如果這些留守兒童長時間得不到認同感,就會變得孤僻和偏執。
二、農村寄宿制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留守兒童寄宿學校,家長以為有學校教師管理就萬事大吉了;學校和教師以為有嚴格的日常管理,教育就會水到渠成。其實不然,留守兒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有一定的心理訴求,當這些心理期望值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所以,針對寄宿生心理特質,做出教育方式的適時調整,也是因材施教的體現。
1.做好調查,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
留守兒童是特殊群體,在教育管理上要體現其特殊性。為了準確掌握這些孩子的基本情況和心理動態,不妨給這些留守兒童建立成長檔案。成長檔案最好和學生家長一起建立。記錄學生家庭地址、聯系電話號碼、家長工作地址和電話號碼。學生自身情況包括年齡、生日、愛好、特長,甚至飲食習慣和嗜好都可以登記造冊。便于教師隨時做出針對性施教和管理。如學生生日,如果教師能夠親自為學生過生日,就會讓學生感動至極。
2.真情關愛,凸顯人性教育理念
學校對寄宿生管理應該實行分包制,就是一個教師管理多少個學生。對這些留守兒童來說,分管教師不是父母卻勝似父母。因此,管理教師要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對這些留守兒童的管理,不能只是約束和訓誡,還要付出足夠的熱情和愛心才行。學習上細心輔導,積極給予鼓勵和表揚,讓學生有成就感,學習就有較大的進步;生活上多多關心,對生病學生悉心照顧;活動上優先照顧,不管是學習活動還是娛樂活動,要對這些留守兒童給予政策傾斜,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這對培養其自信心很有幫助。
3.加強溝通,建設教師家長學生聯絡網
留守兒童和父母聯系的機會很少,聯系的渠道也很單一,由于家長比較忙,很少主動給孩子打電話。有些留守兒童因為害怕父母訓斥,更不愿意主動給父母打電話。這唯一的親情熱線常常處于冰冷的狀態。要建立聯絡網只能由教師牽線搭橋,教師可以主動和家長聯系,給家長介紹孩子在校表現,要求家長主動跟孩子聯系交流,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同時,還要建立學生定期匯報制度,要求學生定期給父母匯報學習思想情況。只要親情熱線熱起來,教育效果當然水到渠成。
4.搞好活動,增強留守兒童認同感和歸屬感
學校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特別對這些留守兒童來說,參加集體活動才能夠找到家的感覺,不管學習成績好壞,每一個人都需要掌聲和贊美。通過參加活動,會讓這些留守兒童的生活有充實感。教師要充分考慮孩子的需要,多多發起一些適合留守兒童參與的活動,如果能夠真正做到“與民同樂”,相信一定可以拉近師生距離。因為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自然就是春風化雨。
篇9
一、存在的問題
寄宿制學校不同于普通的全日制中小學校,學生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生活在學校里,這就對寄宿制學校的學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遠離父母,很多學生并不能一下子適應這種轉變,如果缺少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被壞的因素影響,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寄宿制學校比起學生以前生活的鄉村環境更加復雜,加之中小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并不成熟,他們很容易被學習之外的事情誘惑,再加上學生長時間吃住在學校,學生缺少了父母的督促,也會使他們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甚至迷失方向。農村家庭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寄宿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個性和共性的問題研究重視不夠,心理健康教育、疏導不及時。
寄宿學校的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完全的自理能力,這就需要在生活上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注。寄宿制學校過于封閉,學生通常會在住校期間思念家人,感到孤獨、寂寞。如果教師和學校不注意同他們的交流和溝通,就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不利于他們性格的養成。
在安全方面,一些學生節假日返家,路途較遠,有些學生還得自行回家,學校沒有專職的生活指導教師,學校住宿管理也不到位,不嚴格等,都是隱患。
在家校合作教育方面效果不明顯,很多家長依然在用低效的、甚至是錯誤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導致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出現偏差,卻又把責任歸咎于學校和教師,對學校教育產生抵觸情緒,令人擔憂。
二、主要對策
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要針對寄宿制學校學生的特點,積極尋求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工作規律,明確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管理的工作水平。
1.加強規范管理,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效能
學校要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如,寄宿生紀律、寢室規章、衛生值日制度、請假制度等,保證每個細節都要求到位,使各項工作的開展都有據可循。學校要充分發動政教處、年級組長、班主任、生活教師等各方力量,責任到人,保證每個環節都不出現紕漏,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引導學生自覺遵守校規校紀,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自律性。另外,學校要建立和完善學生自治組織,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將學生自我管理與學校各行政部門和教師結合起來,發揮學生管理的最大效能。
2.注重心理輔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年齡還較小,心理不是很成熟,遠離父母,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學校要針對這種情況對學生進行特殊的關懷和照顧,注意學生情緒上的微小變化,針對每個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促進他們個性和心理的健康發展。另外,寄宿學校的學生中還有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他們的心靈更加脆弱和敏感,教師和學校要對這部分學生付出更多的關懷,要特別注意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和交流,使他們感受到學校和集體的溫暖。建立寄宿生心理健康檔案,開展寄宿生心理健康狀況問卷調查,進一步完善心理輔導室的設施,進一步擴展學生傾訴、宣泄的空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等,不失為培養寄宿生積極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徑。
3.構建家校心育網絡
教育是系統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因為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他們單純地重視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或者根本不懂得何為心理健康教育。我校通過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開設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專欄、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等方式,抓住家長易忽視的學生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行指導,從而引起家長對孩子心理問題的普遍關注,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進親子溝通,提高家長教育孩子的成效。
4.豐富課外生活,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寄宿制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生活單調,活動范圍小。學校應該有計劃地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下活動,組織興趣小組,充分利用學校各項基礎設施,充實學生的課外生活。這樣,一方面能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愛好和生活習慣,遠離不良嗜好,降低他們的違紀行為;另一方面豐富的課余生活有助于發揮孩子們的特長和天賦,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
重視安全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學校對學生的安全管理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統一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學校的管理行為,為寄宿學生提供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的安全服務。另外,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學校也要要求教師不斷向學生灌輸安全知識,進行安全教育,提高他們自身的安全意識。
5.創建特色班級豐富教育內涵
作為一名教師,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是穩定班集體的關鍵。用學生感興趣樂于參加的特色活動去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不僅為教學雙邊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認知基礎,而且為學生的教育搭建了自我管理、自主創新、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共同進步的平臺。
在創建特色班級活動中,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實際,鼓勵教師大膽創新,凸顯個性。例如,“音樂劇特色班級”,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唱英語歌曲、演英語童話劇等,使學生認識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小品特色班級”,通過編排小品,讓學生通過喜聞樂見的活動,寓教于樂;“太極特色班級”,經教師的引領,學生深深領悟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特色班級創建活動,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熱情,使學生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培養了師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達到了班級帶動學校整體教育優化的目的。
6.構建家校共育體系,助推學生健康成長
我校是一所新建的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占有一定的比例,因為家長教育角色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心理、學習等方面都比正常家庭學生存在更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重在家校共育工作上探索、研究、實踐,主要以電話家訪、班級QQ群、校訊通、電子郵箱、家校聯系卡、“親情電話”、手機短信、微信等作為家校聯系渠道,讓家長和教師及時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各種表現,優點發揚光大,缺點督促改正,困惑及時解答,讓家校合力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邀請家長參加開學典禮、校園藝術節、運動會、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演練等活動,讓家長們感受到學校素質教育的有序和諧,調動了他們教育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開展學校開放日活動,家長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課堂、走進宿舍、走進餐廳,讓家長們感受到學校教育別樣的風采。
由于家長和學校的密切配合,很多學生進步明顯,在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學習狀態、藝術特長、體育運動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優化和發展。
篇10
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制設置,使其家庭教育逐漸趨于邊緣化。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制時間與普通學校一樣,分為春秋兩個學期。一般情況下,其春季學期為每年3月1日開學,7月10日放假;其秋季學期為每年9月1日開學,1月10日放假。學生在學期間的法定節假日,有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節假日時間共計14天。其周末時間全年共計74天左右,寒暑假時間全年共計101天左右。以上三項節假日時間累計共189天。以一年365天計算,寄宿制學校小學生全年在校時間共計176天左右。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學生每周均從星期天下午入校,直到星期五下午才放學離校,中途不回家。也就是說,一年有近一半的時間,學生是在學校度過的。在這段時間內,其家長與孩子處于分離狀態。由于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減少,空間距離拉大,因此,農村寄宿制小學的這一學制設置,十分不利于家長與孩子間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系,致使其家長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的顯性地位下降,影響力減弱。寄宿制小學的管理模式,在責任和義務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由于寄宿制學校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全程食宿和相關教育,為農村家庭減輕了相應的負擔,因此,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所關心的只是孩子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很少過問孩子的在校情況。
大多數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沒有意識到,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課堂。寄宿制學校的產生,使學生家長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時間,不僅不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家庭教育,也不用為孩子提供食宿等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從而在形式和實質上,使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一種“在家父母管,在校學校管”的不利思想。與此同時,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文化水平偏低,致使其家庭教育文化含量缺失。調查發現,農村地區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在92位受訪者中,有3.3%的家長表示沒有聽說過或者不知道家庭教育這一概念,有96.7%的家長聽說過或者知道家庭教育這一概念,有76%的家長(包括沒聽說過家庭教育的)不知道如何開展家庭教育,只有24%的家長認為,自己能夠進行家庭教育,但其對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卻不是很清楚。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的。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教育行為是否得當。父母的教育行為是否得當,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則直接與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成正比。所謂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是指家長在對孩子世界觀形成上的有效影響力,對孩子的學習態度與方式的指導能力,以及提升孩子人際交往、認知自我等能力的總和。[2]家長文化水平越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就越高。調查發現,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的人數為0,擁有高中學歷者也只占到總調查人數的8.7%。家長文化水平的極度低下,嚴重影響了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庭教育的質量。我國目前有近6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在一些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高達28.29%。
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主體是其祖輩。農村老年人多是文盲、半文盲,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鳳毛麟角。他們不僅無法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和照料,且其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法上,與現代社會嚴重脫節。由于孩子長期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缺乏應有的父母關愛,致使其對父輩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由于祖輩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道德修養的提升,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部分孩子不懂文明禮貌,學習成績差,乃至性格孤僻。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側重于道德倫理教育,往往將孩子的價值與家庭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美國教育學家科爾曼曾將孩子的家庭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利用孩子的勞動力;第二階段,將孩子的教育視為家庭投資;第三階段,孩子的最終學習成就與家庭利益關系不大。受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農村地區兒童與其家庭之間的關系,往往處于科爾曼所謂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相關實地調查也證實了這一結論。據調查,我國農村地區的小學學生家長,往往利用孩子寒暑假、周末等休息時間,讓孩子為家庭干活,以減輕家庭生活壓力;與此同時,農村地區的小學學生家長,往往將孩子入讀寄宿學校的相關費用開支,視為家庭投資。對于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需要利用孩子的勞動力,以分擔家庭生產勞動;另一方面,他們又強烈地希望,通過接受應有的教育,孩子日后能肩負起改變家庭命運的重任。由于農村地區小學生家庭普遍認為,孩子的價值,僅體現在其為家庭所做貢獻的大小,以及其今后能否提升家庭的社會地位上,因此,在對農村兒童的家庭教育中,其家庭成員(家長)缺乏對兒童學習的有效指導和規劃,致使其家庭教育始終無法達致科爾曼所謂的第三個階段———孩子的最終學習成就與家庭利益關系不大(家庭對兒童的教育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而只是專注于培育兒童)。
這嚴重制約了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受家長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忙于生計等原因影響,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與學校的聯系溝通甚少。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農村寄宿制小學低年級(1~3年級)學生,均是星期天由家長送到學校,星期五再由家長接回家。在此期間,其家長雖與老師見面的機會多,但是溝通很少。很多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都認為,孩子只要在學校身體健康,不哭不鬧就行,因而其很少給老師打電話,或者以其他方式,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至于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4~5年級)學生,由于其大多結伴上學回家,其家長認為他們已經具備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其除了參加學校指定的家長會之外,一般不會主動到校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部分家長因為各種原因,甚至無法參加必需的家長會。由于家校溝通不暢,農村寄宿制小學生教育無法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二、對策建議
由于受歷史傳統、地理人文環境、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經濟發展遠落后于城鎮地區。落后的經濟,嚴重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提高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與地區差距,使農民從為家庭生存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如此,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才能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及充裕的經濟能力,關注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工會、團委、婦聯等相關職能部門的應有作用,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活動。對此,可依托工會、婦聯、團委組成專業服務隊或志愿者服務隊,充分利用其力量,對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開展定點定期幫扶,以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的整體水平。
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完善農村寄宿制小學的軟硬件設施建設。與城鎮小學相比,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教學基礎設施相對匱乏。自實施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各項政策措施,以充分保障農村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在此基礎上,相關教育部門除應繼續在住宿環境、教學設備等方面,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的投入外,更應加強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逐步提高其教師待遇,并為其配備必要的生活教師、心理教師、安保人員等教輔人員,以緩解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因教學基礎設施匱乏、師資力量薄弱而帶來的辦學壓力,使其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幫助。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可借助民間力量,以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途徑單一的問題。對此,政府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大力扶持各種非政府組織,為其提供相對寬松的制度和相關法律支持,使其成為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水平的有益補充,以助推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暢通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與學校溝通平臺。家長學校設立的初衷,旨在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的教育素質,以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為目的。
據調查,多所農村寄宿制中心小學雖都開設有家長學校,但或因學校教學資源緊張,或因學校忙于學生教學管理,或因學生家長外出打工、生產生活繁忙等諸多原因,多所農村寄宿制中心小學從未開展過針對學生家長的相關培訓和交流活動,致使其家長學校的實際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家長學校是聯系學校、家長、教師、學生的重要紐帶,因此,要切實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水平,應切實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通過家長學校,對學生家長進行相關培訓與指導,以形成家校共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