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范文

時間:2023-03-20 10:0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天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天祥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從小愛讀歷史上忠臣烈士的傳記,立志要向他們學習。二十歲那年,他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里寫了他的救國主張,受到主考官的賞識,中了狀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馬上發現賈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禍國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軍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勸宋理宗放棄臨安逃跑,文天祥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殺掉董宋臣,免得動搖民心。為了這件事,他反被撤了職。后來,他回到臨安擔任起草詔書的工作,又因為得罪賈似道,在他三十七歲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滅亡的危急時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擔任贛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立刻招募了三萬人馬,準備趕到臨安去。有人勸他說:“現在元兵長驅直入,您帶了這些臨時招募起來的人馬去抵抗,好比趕著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擺著要失敗,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說:“這個道理我何嘗不知道。但是國家養兵多年,現在臨安危急,卻沒有一兵一卒為國難出力,豈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寧愿以死殉國。但愿天下忠義的人,聞風而起,人多勢大,國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種種阻撓,帶兵到了臨安。右丞相陳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蘇蘇州)防守。這時候,元朝統帥伯顏已經渡過長江,分兵三路進攻臨安。其中一路從建康出發,越過平江,直取獨松關(今浙江余杭)。陳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獨松關。文天祥剛離開平江,獨松關已經被元軍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臨安,跟郢州來的將領張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議,集中兵力跟元軍拼個死戰。但是膽小的陳宜中說什么也不同意。

伯顏帶兵到了離臨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東北)。朝廷里一些沒有骨氣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夢炎都溜走了。謝太后和陳宜中驚慌失措,趕緊派了一名官員帶著國璽和求降表到伯顏大營求和。

伯顏指定要南宋丞相親自去談判。

陳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營去,逃往南方去了;張世杰不愿投降,氣得帶兵乘上海船出海。

謝太后沒辦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陳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顏大營去談判投降。

文天祥答應到元營去,但是他心里另有打算。他帶著大臣吳堅、賈余慶等到了元營,見了伯顏,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嚴正地責問伯顏說:“你們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還是存心消滅我朝?”

伯顏說:“我們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滅宋朝。”

文天祥說:“既然是這樣,那么請你們立刻把軍隊撤退到平江或者嘉興。如果你們硬要消滅我朝,南方軍民一定跟你們打到底,對你們未必有好處。”

伯顏把臉一沉,用威脅的口氣說:“你們再不老實投降,只怕饒不得你們。”

文天祥也氣憤地說:“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現在國家危急,我已經準備好拼一死報答國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聲音,莊嚴的語言,把伯顏的威脅頂了回去。周圍的元將個個嚇得驚奇失色。

雙方會見之后,伯顏傳出話來,讓別的使者先回臨安去跟謝太后商量,卻把文天祥留下來。文天祥知道伯顏不懷好意,向伯顏抗議。伯顏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說:“您別發火。

兩國和議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隨同文天祥到元營的吳堅、賈余慶回到臨安,把文天祥拒絕投降的事回奏謝太后。謝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賈余慶做右丞相,到元營去求降。伯顏接受降表后,再請文天祥進營帳,告訴他朝廷已另外派人來投降。文天祥氣得把賈余慶痛罵一頓,但是投降的事已無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顏帶兵占領臨安。謝太后和趙顯出宮投降,元軍把趙顯當作俘虜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慮怎樣從敵人手里逃脫。路過鎮江的時候,他和幾個隨從人員商量好,瞅元軍沒防備,逃出了元營,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將苗再成聽到文丞相到來,十分高興,打開城門迎接。苗再成從文天祥那里知道臨安已經陷落,表示愿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東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興,哪兒知道守揚州的宋軍主帥李庭芝聽信謠言,以為文天祥已經投降,是元軍派到真州去的內奸 命令苗再成把他殺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這樣的人,但是又不敢違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騙出真州城外,把揚州的來文給他看了,叫文天祥趕快離開。

文天祥沒辦法,又帶著隨從連夜趕到揚州。第二天天沒亮,到了揚州城下,等候開門進城。城門邊一些等著進城的人坐著沒事都在閑談。文天祥一聽,知道揚州正在懸賞緝拿他,不能進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個人為了免得被緝拿,改名換姓,化了裝,專揀僻靜的小路走,想往東到海邊去,找船向南轉移。

篇2

2、文天祥高山上的松柏萬古長青。

3、文天祥就像一塊堅硬的石頭,受盡磨礪都不變始終。

4、文天祥像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罷休。

篇3

岳飛、文天祥不再是民族英雄了。這是怎么一回事?簡單地說,這是自稱依據唯物主義史觀的學者,以今天對屋里屋外人的理解,回看歷史所得出來的結論。當年原是屋外的人,今天變成屋里人了;換言之,岳飛、文天祥當年誓死抗拒的“外患”,今天變成了“兄弟”;當年氣蓋山河的悲壯之舉,今天變成了“兄弟鬩墻”,所以他們的歷史地位在新的標準下改變了。

中國教育部《歷史教學大綱》編纂者將岳飛、文天祥從“民族英雄”降格為“杰出人物”,如果在教學上執意推行,所造成的影響是令人憂心的。民間在岳飛、文天祥身后為他們建祠立廟,樹碑立傳,歷代人的追思懷念,是人們心中自然的意愿,廣大人民會接受這種新看法嗎?我懷疑。

回顧歷史,我們應該專注的是什么?應從哪一方面去擷取歷史教訓?相信這也是新加坡人不久前提出學習岳飛的“盡忠報國”所關心的課題。

入侵的是什么民族重要嗎?

岳飛、文天祥所處的時代,外患此起彼伏,國土喪失,奸擄掠,人民歷盡屈辱,這時他們挺身而出,收復國土,解救生民,最后岳飛慘烈捐軀,文天祥從容就義。試問,這段史實的重點在哪里?入侵的是什么民族重要嗎?過去他們和漢人什么關系、今天和漢人又是什么關系,重要嗎?還是抗敵英雄血脈中流淌著的對鄉土人民的一片摯情,為維護國家人民的尊嚴而浴血奮戰,值得重視?

且不說在宋人心目中,不論是契丹、遼人、西夏、金人、元人,都是蠻橫入侵的外患,根本沒有現代人“大中華民族”的概念。

所謂“歷史唯物主義”的學者將宋岳飛、文天祥和明戚繼光、鄭成功所抗拒的外患比對之后,評定戚繼光、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不是。這明顯有提升和低貶他們歷史地位的意味。從史實來看,比較這四位英雄人物的忠義文采,比較他們所面對的磨難以及他們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這是有欠公平的。

岳飛、文天祥所處的時代中原板蕩,夷狄交侵,國家危難深重,他們所表現的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義。岳飛是軍事天才,是宋朝眾多將領中最為金兵所畏懼的一員大將。岳飛雖不以詞章名世,但他的《滿江紅》詞慷慨激昂,傳誦千古(雖有學者疑為偽作,但未有定論);《五岳祠盟記》字字鏗鏘,擲地有聲。他留下的名言是:“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岳飛冤獄而死,死得慘烈。

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際,領兵抗敵,欲挽狂瀾于既倒,不幸兵敗被俘。在獄中他備嘗艱苦,斷然拒絕元人的誘降,至死不屈,最終英勇就義。他堅貞的民族氣節,萬世流芳。文天祥的名篇《正氣歌》氣勢磅礴,他留下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啟發

在很接近我們的年代,五四以來,中,在中國本土,在南洋,在海外,文學創作、戲劇演出、歌曲傳唱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聽到感覺到《滿江紅》和《正氣歌》的影子。岳飛、文天祥對后世志士仁人的節操,文學上的摯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啟發,廣遠的影響。

所以,岳飛、文天祥的豐功偉績,千古頌揚的民族氣節,不管時空,一句話,你們打的是自己的同胞,就把他們擱置一旁,公平嗎?合理嗎?

篇4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20題;共100分)

1.

(6分)給下列劃線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熾熱________(zhì

chì)

驍勇________(náo

xiāo)

膾炙人口________(kuài

huì)

鏗鏘________(jiānɡ

qiānɡ)

說客________(shuō

shuì)

寧死不屈________(nìnɡ

nínɡ)

2.

(4分)看拼音寫詞語。

xié

shāng

huì

zhǔ

dìng

guǎ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10分)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并按要求分類。

膾________人口

________風而起

大義________然

陰謀________計

寧死不________

洋洋________意

花言________語

________然正氣

褒義詞:________

貶義詞:________

4.

(12分)補充詞語。

貪________怕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正氣

花________巧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善戰

________

________人口

大義________

________

5.

(5分)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6.

(9分)按要求寫句子。

(1)用“一邊……一邊……”把下面兩個句子合并成一個句子。

小紅看電視。小紅嗑瓜子。

(2)照樣子,仿寫句子。

①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更高了。

________,因為________。

②回家睡著了,倒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夢。

________各種各樣________。

7.

(5分)把陳述句換成把字句

①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奪目。

②黃鸝吃了卷葉蟲。

8.

(2分)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________。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埃塞俄比亞(黑人奴隸)人,善于講________。

9.

(3分)讀讀寫寫

①他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jīn

jìn________。

②回到家里,他xìng

zhì

bó________地說:“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bái

feì________,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10.

(8分)讀拼音,寫詞語。

jìng

méng

long

shì

juàn

l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shēn

ào

níng

zhòng

táo

zuì

yō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1.

(1分)寫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

當春風吹綠了大地的時候,人們的身心一齊蘇醒,一種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頭。________?

12.

(3分)寫出反義詞

腐朽—________

危急—________

兇猛—________

13.

(4分)形近字組詞

將________

膀________

鏘________

榜________

14.

(2分)給下列詞語歸類

膾炙人口

驚慌失措

洋洋得意

寧死不屈

褒義詞________

貶義詞________

15.

(5分)把陳述句換成把字句

①雨水淋濕了我的衣服。

②工人們開鑿出了一條越江隧道。

16.

(5分)將下列陳述句改成反問句

①那是文天祥。

②文天祥不會屈服。

17.

(1分)說出下列句子運用的說明方法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膾炙人口的詩句,是我國南宋時期偉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________

18.

(5分)擴句

①小紅看書。

②這是大樓。

19.

(5分)縮句

①爸爸在床上聽到窗外一陣陣的鑼鼓聲和歡呼聲。

②五彩繽紛的焰火在夜空中構成了一幅美妙無比的圖案。

20.

(5分)將下列句子改為陳述句。

①字典不正是我無聲的朋友和老師嗎?

②難道那條街不熱鬧嗎?

二、閱讀題

(共5題;共25分)

21.

(5分)讀課文《司馬遷發憤寫》回答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這里的“橫禍”不能換成“災禍”,因為?

22.

(5分)讀課文《赤壁之戰》,交流回答

《赤壁之戰》這篇課文讀起來和我們以前學習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23.

(5分)閱讀課文《文天祥》選段,回答問題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膾炙(kuàizhì)人口的詩句,是我國南宋時期偉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這正是他那熾(chì)熱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的真實寫照。

通過閱讀說說文天祥是一個怎樣的人?

24.

(5分)閱讀課文《文天祥》選段,回答問題

1271年,蒙古汗國改稱大元,并在之后的四年中,大舉南侵,先后攻陷了南宋許多地方。南宋的許多文官武將貪生怕死,不是棄城逃跑,就是不戰而降。—時間,朝廷內外驚慌失措。在這危急時刻,在江西贛(ɡàn)州做地方官的文天樣,變賣了自己的家產作為軍餉(xiǎnɡ),征集義兵組成勤王軍,投人到轟轟烈烈的抗元斗爭之中。但是,他的起兵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悲觀地認為元軍來勢兇猛,文大祥帶的兵都是臨時招募來的,這不是趕著羊群去和老虎斗,白白送死嗎?文天祥鄭重地說:“國家有難,卻沒人來解救,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組織勤王軍,就是想為天下人做個抗擊元軍、不怕犧牲的榜樣,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衛國家。”果然,許多軍民聞風而起,有的來投奔文天祥,有的則在各地起兵,互為聲援,抗擊元軍的力量—時聲勢大增。

然而,勤王軍盡管士氣旺盛,卻缺乏訓練和作戰經驗,與驍(xiāo)勇善戰的元軍相比,戰斗力相差甚遠;再加上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抗元斗爭頭敗了。

選段寫了一件什么事?

25.

(5分)閱讀課文《文天祥》選段,回答

元朝統治者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滿身的刑(xínɡ)具,關押在一間陰冷的囚(qiú)室中,企圖使他屈服。但是,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金石之性,要終愈硬,性可改耶(yē)?”三年牢獄生活的折磨,始終沒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見文天祥軟硬不吃,又聽說不少地方有營救文天祥的舉動,恐日久生變,決定要殺他。1283年1月8日,元朝皇帝試圖用作最后的努力,親自勸降,文天祥說:“我是宋朝的狀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無可為者”。第二天,文天祥就被元朝統治者殺害了。

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話體現了他熾熱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20題;共100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二、閱讀題

(共5題;共25分)

21-1、

22-1、

23-1、

篇5

不過,現在我要說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張千載。

張千載跟文天祥是同鄉好友,從小在一起讀書,被老師視為“雙璧”。可惜張千載的運氣不是很好,當文天祥高中狀元、飛黃騰達甚至官至宰相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小舉人,郁郁不得志。

文天祥知道他的才學,就想拉他一把,推薦他出來做官。但張千載心氣很高,始終沒有去見文天祥,一直在家里種種田、讀讀書,安貧樂道。

后來到了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軍抗元失敗,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北)被俘,一路北上押解到大都(今北京)。張千載聽說后,立即變賣家產,等文天祥一行路過他的家鄉時,就跑去上下打點,請求跟隨文天祥一起去大都,照料他的起居。元軍統帥也很敬仰文天祥的為人,就答應了。于是,一路上,張千載天天服侍文天祥,給他喂飯,幫他洗漱,像一個忠心的仆人。

到了大都后,文天祥被關押起來,張千載就在附近找了個房子住下,每天去給文天祥送飯,文天祥在獄中寫的一些詩文,他也花錢買通關系,將它們秘密帶了出來,其中就包括那首著名的《正氣歌》,在民間廣為流傳。

就這樣,張千載傾家蕩產,不避寒暑,盡心盡力地服侍了文天祥三年之久,直到文天祥被忽必烈下令處決。此時已身無余財的張千載,不知道又用了什么辦法,硬是將文天祥的尸體運了出來,而且還將在俘虜營中自殺殉夫的文夫人歐陽氏的尸體也一起找來,火化后將二人的骨灰帶回了老家。

后人敬佩文天祥的這位義友,把這種朋友之間的情義稱為“生死交情,千載一鶚”(張千載號一鶚)。

看這個故事的時候,讓我又想起來“”時的一個故事。

“”初期,傅雷被打成了,經常要接受檢查甚至辱罵、毒打。傅雷是一個品行高潔的人,受不了這些侮辱,就于1966年9月3日在家里服毒自盡,妻子朱梅馥也上吊自殺。

傅雷夫婦的尸體被火化后,因為他們的長子傅聰正在英國,次子傅敏也被關進“牛棚”,再加上當時人人都噤若寒蟬的社會環境,他們的骨灰一直放在那里,沒有人敢去認領,即使是他們的親朋好友,也都因各種各樣的顧慮而踟躕不前。

在那樣一個時代,再加上傅雷夫婦的身份,如果骨灰得不到認領,很可能會被丟棄街頭。這時候,一個誰都想不到的人站了出來,把他們的骨灰帶回了家。

這個人叫江小燕,是上海一個普通的女工,跟傅雷一家毫無關系,只是因為她讀過傅雷的書,知道他是一個好人,不忍心讓他的骨灰拋灑街頭,就冒充他的干女兒,將骨灰帶回了家。

更可貴的是,江小燕不光留存了骨灰,還專門給上級寫信,為傅雷夫婦辯護。可想而知,在那樣的年代,這樣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結束后,傅雷的長子傅聰返回國內,江小燕這才把留存了十幾年的骨灰鄭重地交給了傅聰。

此時的傅聰,已是名揚世界的大鋼琴家,就問她有什么可以報答她的,江小燕說,給我一張票吧,我想聽聽你的演出。

傅聰說,那天他哭了很久,既為父母的骨灰失而復得,更為江小燕高貴的品行。

許多事情原本跟這些小人物沒有多少關系,但他們卻出人意料地站了出來。只是因為他們樸素地相信那個人是好人,不應該受到那樣的待遇。

篇6

英國搶占香港,破壞了中國的,英國的目的是企圖在軍事上和經濟控制中國。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進犯北京,,清政府又被迫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于10月24日簽訂《》。就這樣,英國占領了九半島西部的一個大島。這是英國所取得的香港這一侵華基地得以進一步鞏固與加強。

在一次談判會上,中國政府一再表示,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在此情況下,中英兩國政府開始了關于香港的問題談判。

終于,在1997年7月1日凌晨00:00,祖國了,當鮮艷的五星紅旗飄揚在香港時,舉世矚目,萬眾歡騰。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一洗國恥,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篇7

過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釋及譯文

譯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注釋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現在廣東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軍在廣東五坡嶺與元軍激戰,兵敗被俘,囚禁船上曾經過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經,因為精通一種經書,通過科舉考試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歲考中狀元。

⑶干戈:指抗元戰爭。寥(liáo)落:荒涼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從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灘:在今江西省萬安縣,是贛江中的險灘。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軍打敗,所率軍隊死傷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俘虜。他經惶恐灘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無依的樣子。

篇8

古稱別稱,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的名稱和正式名稱以外的名稱。在中學語文課本里,涉及地名古別稱最多的莫過于《〈指南錄〉后序》,現在我們就按文天祥當時的北行路線和脫險行程逐一對號,適當拓展。

文天祥出使元營,在“戰、守、遷皆不及施”之時,加上“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因此到北關后不久就被軟禁“不得還”。北關,是南宋都城臨安的北門;臨安,即今天的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林升寫的《題臨安邸》,這里把“臨安”“杭州”并提,是因為早有“杭州”之名,南宋偏安于此才改名為“臨安”的。其實,杭州最初叫錢塘,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便是沿用古稱;所謂“錢塘湖”,當時釋為“杭州西湖”。杭州除了錢塘、臨安之稱外,還有“武林”之別稱。“武林”原是西湖西北面的山名,過去常以它代杭州,黃宗羲在《柳敬亭傳》里提到的《武林舊事記》,這“武林”就是指杭州。

為圖“將以有為”,文天祥忍辱與賈余慶等“并往”北上,“歷吳門、毗陵,渡瓜洲”,直至“復還京口”。吳門,今蘇州;周邦彥《蘇幕遮》中亦有“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句。毗陵,今常州。京口,今鎮江。因蘇州城西四十里,有座姑蘇山,所以人們又把蘇州叫做姑蘇,唐張繼有詩云:“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野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至于“瓜洲”“京口”,古詩詞中亦多有所見。豪放詞人辛棄疾代表作題目就叫《京口北固亭懷古》;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更是婦孺成誦:“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陸游《書憤》中也提到過“瓜洲”:“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可見,“瓜洲”地名,自古及今,一直沒變。

回到京口,文天祥得以逃脫,直奔真州――今儀征市――而來,本欲圖謀中興,不料維揚帥李庭芝聽信謠言,“逐之城門外”。“維揚”二字代表揚州,截取于《尚書?禹貢》里的話――“淮海維揚州”,姜夔《揚州慢》小序頭一句就是“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又叫廣陵,有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證。揚州還有個別名――江都,“順治乙酉二年,江都圍急”(《梅花嶺記》),此“江都”即揚州,而今江都是江都,揚州是揚州,江都縣屬揚州市轄管。文天祥在逃脫過程中,曾至海陵到通州。海陵就是今天的泰州,通州就是今天的南通,現在“南通縣”已改名為“通州市”,那是以“復古”來區別“南通市”的。

離開通州,文天祥順江東下,沿海南逃,在四明、永嘉上過岸,最后來到了三山。四明、永嘉、三山,即現時的寧波、溫州和福州。四明和三山,本皆山名,四明在寧波南面,三山在福州市內,又名九仙山,有二十四奇景,為名勝集中區。南朝宋詩人謝靈運擔任過永嘉太守,當年永嘉郡的治所就在今天的溫州市。順便交代一下,《〈指南錄〉后序》課文的插圖上標有“臺州(臨海)”字樣,而這篇序文未言及此地名,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里倒提到過,柔石的家鄉,“是臺州的寧海,這只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寧海在清朝屬臺州府,魯迅先生是照舊習慣說的。如今的臺州市轄椒江、黃巖、路橋三區和臨海、溫嶺兩市及玉環、天臺、仙居、三門四縣。

篇9

秋風習習,不寒不暖,又是一個旅游的好季節。這天,我們一家開車到蓮花峰進發。剛踏進蓮花峰,映入眼簾的是那古蓮花峰石,這小石峰是由一群凸起的巨石拱圍而成,傳說是宋丞相文天祥在石上望不見帝舟,頓足而生成,在陸地上望去似含苞欲放的蓮花因而得名。

順著彎彎的小路,兩旁綠樹濃陰,朝東門拾級而下,是“龍虎雙廂”刻著清朝人狂草的龍虎兩字。只見龍字一氣呵成,若怒龍騰飛那虎一筆寫就如吊睜下山猛虎,好一個風云際會,讓人望而敬畏。

沿著石路一轉,來到一座塑像面前,這是留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絕唱的抗元英雄文天祥的塑像,只見他神態凜然,巍巍遠望,一臉憂國憂民的神態。順著他的眼光遠眺,只見大海一片茫茫,“少帝旌旗極目中,孤臣血淚盈懷抱”,隱隱約約中,我們仿佛身處在金戈鐵馬的古代戰爭,仿佛聽見了愛國英雄文天祥的靈魂在呼喚。

旅游勝地蓮花峰的遐邇聞名,只因有“丞相勤王到海涯,精忠踏碎石蓮花”的傳說,而文天祥愛國、報國的赤子情懷確實讓人敬仰,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讓人從旅游觀光中得到了另一種啟迪。

蓮花峰啊!你記載著歷史,激發著我們的愛國情懷。同時,你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自強才能自立。

篇10

多少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屹立不倒、巍峨聳立;多少人可以在時間的風霜中容顏不老、歲月長存:又有多少人可以在人們心中流芳百世、千古留名……

1279年,在一個氣氛讓人緊張、更讓人悲傷的晴天,文天祥被敵軍押解著經過零丁洋,縱使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文天祥依舊不從,始終保持著他那顆赤子之心, 身上也已經是被敵軍弄得遍體鱗傷,但即使如此,文天祥還是高傲的仰起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出了他的人生準則,不管敵軍對他的愛才之心是真或假都阻止不了他對愛國之心的態度,那就是堅持自我,唯心不從。南宋沒落,朝廷一片腐敗,多少人自顧安危,只求自己的利益,不在乎別人的生死,更不要說在乎國家的榮辱了,但是無奈,身為宋人,保護自己的國家和百姓是他應盡之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他是一名南宋的大將,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我想他也會選擇縱身一躍,完成自己的使命。慷慨激揚的愛國熱情、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和舍生取義的人生觀念是中華民族的崇高表現,文天祥用他的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一切。

回顧現今社會,多少人為了自己面前的一點蠅頭小利,不顧他人與國家的安危,即使喪盡天良,為了能夠滿足他們的貪心,為了能夠達到他們的利益,他們也在所不惜。我們覺得做人做事都應該有自己道德原則、人生底線,有些東西不可逾越,即使時間逝去已染有幾百年,但是留在后世人心中的那份忠誠依舊不曾改變,我們要向這位英雄學習、致敬,更要將他的精神繼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