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飛渡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8 21:23: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斑羚飛渡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斑羚飛渡教案

篇1

摘要: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最重要的是做好學生學習的引領者,通過老師的精心引導,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豐富語文知識內涵;恰當應用多媒體課件,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幾點看法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要讓學生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最重要的是做好學生學習的引領者。通過精心引導,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豐富語文知識內涵,調動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

一、課堂,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

教材只是教學的藍本,是死板的東西。教師如果只把教材上的內容“照本宣科”的傳授給學生,是難以達到提高語文知識水平的目的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用自身已經擁有的直接經驗、生活感悟去理解教材、感悟生活。

如:一位教師執教《木蘭詩》的過程中,她讓學生不看注釋,想想“紅妝”是什么,有一位同學不假思索的說:“是胭脂水粉”,頓時,教室里一片哄笑,使這位平時比較頑皮的同學也尷尬的跟著傻笑起來。

老師卻鼓勵說:“你的觀點很有創意,能將你的思考過程告訴同學們嗎?”這位同學竟然漲紅了臉說:“我覺得木蘭的家庭充滿著溫馨和關愛,當姐姐得知在戰場上馳騁多年的愛美的妹妹凱旋而歸的時候,自然會想到妹妹回來要化妝,就幫她準備胭脂水粉。”當他說到化妝的時候,還做了一個照鏡子的動作,同學們笑得更精彩了。

老師因勢利導,又讓同學們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對“當戶理紅妝”的情景以及木蘭到家時的熱鬧氣氛進行描繪。

“一石擊起千層浪”。同學們爭著發言:有將自己梳妝打扮的,有為妹妹準備漂亮衣服的,有為妹妹整理房間的,有爸媽熱淚盈眶的,姐姐喜笑顏開的,有弟弟興高采烈的,有傭人庭院穿梭的,直到老師宣告暫停,仍有同學躍躍欲試。

為了“紅妝”一詞,學生既敢大膽猜測,放飛想象,又能尊重事實。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來參與了課堂活動,因此他們能把詩中的每一幅畫面描繪的惟妙惟肖,整個課堂閃耀著學生再創造的光輝,我感受到了課堂中學生的成長。

二、正確處理學生課堂上的“節外生枝”,捕捉有價值因素

對于學生而言,其想象力、判斷力以及創新力等處于不斷的發展中,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案預設的教學過程往往與課堂的真實情境之間經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離。而這樣的偏離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等“學生文化”的外現,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從上文的這一教學過程中,我看到了學生的智慧正在綻放,情感正在撞擊,視野正在擴展,這是比任何設定的所謂知識的目標更為可貴的資源。

正如上述這一堂課,是一堂 “節外生枝”的課,因為教師沒有按照預備教案中設計的進程授課。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使他們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并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對自己以及對身邊的人和事有深刻的感悟,因此,教學效果很好。

由此我想到在許多課堂環境里,如果我們不死板的按法定、權威、強制、統一的要求去限制學生,相反我們不失時機抓住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捕捉住其中有價值的成分,用愛心、耐心、細心去引導學生,讓學生獲得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這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思想感情,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這樣他們想象的翅膀就能得以舒展,思想就能得以飛躍。

三、把語文教學引向生活,豐富語文學習內涵

教材是一種逐步規范化的語言材料,其語言根基來源于生活,是生活語言不斷發展的結果,社會在不斷進步,生活語言也在發展。生活語言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很多民間文學、歇后語、諺語得以廣泛流傳,就是應用了大量的生活語言。

生活是學習語文的沃土,因此語文教學不應該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還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有用的語文知識,這樣語文的內涵就能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夠打破常規,注意引導學生把書本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樣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有很好的效果。

如:在一節活動課前,有位老師要求同學們下去用心收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作品,到活動課時拿來讓大家一起品讀。

活動課上,一位平時膽小的女同學念出了一首民間流傳的勸善民歌《福》:

白果樹上白鴿多,養兒養女受奔波。白天銜食喂長大,晚上拉來捂暖和。捂得毛干翅膀硬,又嫌老娘吃得多。

—— 娘啊,今天我有好人好客來,你不要拐去又拐來,拐得鼻涕口水來。

——我偏要起來拐一拐,拐得鼻涕口水來,你那龍的身子也要從我的蛇肚子里鉆出來。

這首民歌在同學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時。老師就讓同學們對這首不起眼的民歌展開了討論。

有的說:“真的很押韻哦,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的說:“簡單明白,容易讀懂”;有的說:“人物形象確實鮮明,一個是不孝而又虛偽的兒子,一個是曾經為了兒子日夜奔波勞累,現在是年老體衰而又倔強的母親”;有的說:“用詞也非常的準確,僅用‘白天’‘喂’和‘晚上’‘捂’就將母親含辛茹苦養育愛子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樣是‘拐’字,前者表現兒子對老母的厭惡之情,后者卻表現了母親倔強的性格,同時還表現出了人物行動的特征”;還有的說:“拐得鼻涕口水來也寫出了人物的年齡特征和身體狀況,通過對比的手法,主題表現得更清楚……”

在這堂課上,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竟然輕而易舉地把詩歌教學中的押韻、韻律、詩詞欣賞等知識用來分析這么一個不起眼的“福”,同時利用分析這個“福”理解了詩歌教學中的押韻、韻律等知識,解決了詩歌教學的難點。

四、恰當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多媒體課件集文、圖、聲、畫于一體,具備了圖文并茂、聲情并茂、直觀形象的特點,因此為廣大教師所青睞。同時多媒體課件作為新興產物進入課堂,教師在使用時音畫并舉、動靜結合,適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對保護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其求知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篇2

本學期,學區掀起了課改教研活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新課標和理念?怎樣才能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些問題擺在了教師的面前。我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個主題擺在了教師的面前,并對此主題作了大膽實驗和探索。在實驗中,我感到以前自己沒有真正理解“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學習的教學形式。在課堂上只要一提到合作學習,就簡單采用小組討論學習交流的形式。但在教學實踐中,我感到諸如時代背景離同學們實踐生產較久遠的一些優秀文章,只簡單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仍達不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目標,教學過程仍舊是灌輸、填鴨式的過程。同樣,很多學生對“什么是合作?怎樣合作?”等問題知之甚少,特別是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上往往是走上兩個極端:要么互不干涉,彼此之間我行我素,或是妒嫉別人比自己出色,要么出現抄襲、代做作業等不正確的合作學習方式。所以針對以上認識上的弊端,我開始對我班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嘗試實驗研究。

一、合作學習是師生積極互動的過程

現代教育認為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簡單相加,應重視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發展。由此看來,教學過程是實現雙重教育價值的過程,它不僅促進人的社會化的發展,也促進人的個性化的發展,是師生積極互動的過程。例如我在本學期作文課上發現,由于學生認識水平低,思路較窄,每次習作總有學生說“我不想寫作文”,還有的干脆說:“我不知道什么”。我剛讓學生“放膽”寫下去,結果一節課寫下來,沒有什么收獲。這使我發現反對教師包辦代替是對的,但教師的地位并不能取代。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有責任組織、策劃、幫助和促進學生達到學習的目的。課堂上師生共同學習,需要的是熱情和理解,師生應該自由地展開各自的情感與理性、直覺與感覺、經驗與知識的交談。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并不是單純的主客體、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師生雙方均作為真實的活生生的主題,投入到教學中,投入于師生積極的對話中,各自敞開自我,接納對方,互相傾聽,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共同卷入此時此刻的教學中。又如在推普活動中,我們年級的活動形式是詩歌朗誦和故事會。當同這們表演完自己的節目時,我們采用了小記者采訪的形式來談活動后的感受。師問: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主持人是誰?生:有董浩叔叔、鞠萍姐姐……師:現在我來當鞠萍姐姐,我想采訪一下親愛的小觀眾們,你們對這次活動有何看法?有什么感受?說說你的心里話。此時此刻,教師與學生的心更近了,有說不盡的話語。之后,我又讓同學們互相采訪交流。這樣,真正實現了同學們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傾聽、在合作中進步。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時,對于“孔子不能決也”與孔子是大學問家是否相矛盾這一問題,學生意見出現分歧,我抓住這個契機組織學生課上展開辯論,并把學生分成正反雙方,先小組合作討論十分鐘,然后開始辯論,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他們用自己智慧的語言,充分的論據去駁倒對方,去感受語言的魅力,去品味成功的喜悅。在整堂課中,我的話語不多,但卻巧妙地把雙方聯系起來,讓學生得到口語的鍛煉、思維的訓練、合作意識的增強。這堂課真正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真正做到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讓學生著實過了一把當主人翁的癮!

篇3

我縣組織骨干教師編制了初中語文教學案,好多教師面對成型的教學案無所適從,干脆就直接拿著現成的教學案上課,語文課從此失去了應有的趣味,變成了對答案,變成了機械式的問答,教師也失去了自我。究其原因還是教師擁有了教學案,而失去了對教材的審讀、深讀、解讀,失去了自我的教學風格,失去了對學情的應有的把握。

首先,教師要借助二次備課來鉆研教材。其實,我們在從事任何教學活動之前,都要對教材進行“裸讀”。即拋開所有的資料,閱讀教材,走進教材,對教材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能夠根據學情準確把握教材的切入點,在平淡無奇的文字中見新奇,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這樣,把我們自己對教材的獨特理解和教學案相結合,讓教學案成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結合本班學生的情況對教學案進行有機整合,就如同我們在熟讀《唐詩三百首》后去寫首詩,是匠心獨運的創造,學生聽這樣的課,如沐春風,是一種別樣的享受。聽海,似波濤洶涌迎面而來;看山,方悟深山聽蛙鳴的道理。只有“入乎其中”的與文本的對話,理解作者在特定時代特定場景下的情感,才能體悟作者融入到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而后方能走出文本,在廣闊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重新審視作品,愚鈍的心才會開悟,模糊的視野才會更加清晰。

其次,教師要借助二次備課把薄教材讀厚,能做到旁征博引。俗語說:“要給學生一瓢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還要變成一條汩汩流淌的小溪,抑或是潺潺泛著波光的河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再如王崧舟老師在全國首屆中華古詩文經典教學觀摩會講《長相思》,引起了轟動,被專家譽為當代小語界的經典之作。王老師說,其實誰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上課之前,連教案也沒有。而后,王老師在教學反思中披露,自己曾經為這節課苦苦琢磨了三個月時間,這三個月他一直試圖在古詩文教學上有所突破,做了大量的閱讀,僅讀書筆記做了數萬字,研究了納蘭性德的生平。我們想想王老師僅僅為了一節課就做了如此大量的準備工作,算不算厚積薄發,是不是旁征博引,這樣的教學肯定由原來的必然王國逐漸走向自由王國。

我們閱讀任何文本,都會想象與之相同的文本,這樣既可喚醒自己的教學,也會喚醒學生的回憶,能做到這一地步,好多文本學生無需我們的指導也能明白。例如我們讀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自然會聯想“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等;閱讀《斑羚飛渡》,自然就會想起《狼》、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篇。

第三,教師要借助二次備課發現教材中誘發學生想象的地方。我們教師只有對教材有自我的見解、獨到的理解,并對教學設計爛熟于胸,課堂上才能揮灑自如,如庖丁解牛般做到游刃有余,從而使自我的課堂散發出特有的魅力。例如劉亮程的句子:“我一回頭,身后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詩人眼里的開花,似清風徐來,似美妙童話,似言猶在耳。又如鮑爾吉·原野的句子:“沒有什么生物比蝴蝶更了解空氣。透明的空氣在蝴蝶看來,像海浪一樣,是浩浩蕩蕩的。”用通感,把人對空氣的感受轉嫁給蝴蝶,用蝴蝶來感受空氣,把空氣想象成浩浩蕩蕩的“海浪”,實在是平中出奇。還有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文字的表現力、感染力比顏色、線條、聲音等更全面、更豐富,也更準確、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發展。

最后,教師要借助二次備課整合教材,整合教材也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整合教材的目的是把教材的教育功能釋放,甚至放大,更顯語文教學的特殊之處。例如第二冊第一單元,在單篇課文的教學完成之后,還可進一步延長其價值里程,進行單元整合閱讀,開展“個性與環境”的課題研究,思考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

①環境對個性的影響?思考作者幾次見到方仲永的情景,前后有什么變化。魯迅在三味書屋多年好奇心依然強烈,外界的條件會不會影響個性的發展?

篇4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有效性依然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非常時髦的詞匯,動輒以有效性冠名的教學策略不在少數。另外,有的專家則避開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而認為語文教學沒有無效的,語文教學只存在低效和高效的差別。還有的專家則認為語文教學存在著顯性效果和隱性效果,當下一節課看似無效的,但長期的系列的教學卻是成效卓然。由此可以看出兩點:一是語文教學還存在大量無效甚至低效的情況,二是語文教學還可以在有效性上做更多文章。

一、語文有效性教學的誤區舉隅

1.語文課堂組織形式的有效性的誤區舉隅

蘇教版的教材給了教師一個方向性的課堂組織形式,有活動體驗、文本研習、問題探討等,當中還穿插閱讀寫作指導。在實際教學中,有時我們的教學會兼而有之,針對不同的文體,教師采取的課型也各有不同。下面筆者就列舉個別語文課堂組織存在的誤區。

(1)多種形式的“讀”在課堂中展現了,就是有效的

有的教師非常重視“讀”這一最重要的手段的運用,配樂朗讀、教師范讀、帶著問題讀、分角色朗讀、自由讀、指名讀、全班齊讀等多種方式體現在教學中,讀的形式搞得轟轟烈烈,卻缺乏體驗感悟,這樣的多形式朗讀很難說是有效的。比如,有個教師在教學《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一課時,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看客對伽西莫多的辱罵的章節,一個學生讀:“的怪物!”第二個學生讀:“騎掃帚把的家伙!”第三個學生讀,第四個學生讀……每個學生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依次讀下來。但刑場的辱罵是這樣一個接一個的說出來嗎?文章后面講到“別的成千種侮辱性的語句像雨點般落在他身上,場上處處都有人詛咒他,嘲笑他,向他叫罵,向他投石子。”因此教師的朗讀指導應在一個一個指導之后,讓學生合起來用嘲諷的語氣一起讀出來,然后通過比較讓學生感受一個一個朗讀和一起讀各自的話的誦讀效果。

(2)課堂熱鬧,學生活躍就是有效的

課題內容一般都有一個基調,或沉郁,或歡快,或清新,或深厚,或篤志等。不同的課例應該有不同的課堂氛圍。比如,在教學《雷雨》時,讓學生分角色對話,學生非常活躍,課堂中笑聲不斷,掌聲不斷,似乎這樣的課堂效果是很好的,但卻背離了《雷雨》的感情基調。

(3)多媒體的運用就是有效的

教師把一種粉筆形式的教學手段改換成了投影形式的教學手段,換句話說,就是用多媒體機械地替代了粉筆,僅此而已。甚至對多媒體產生了依賴感,一節課的幻燈片就多達三四十張,課堂教學就是在學生不斷地瀏覽課件中完成的。

另外,小組合作形式就是學生主體地位體現的觀點,學生活動的時間多就有效的觀點,也是我們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2.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效性的誤區舉隅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這是常識。教師備課往往要依照《教學大綱》《學科指導意見》等教參來確定自己的系列教學的內容。只有形成系統性的教學,才能真正發揮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1)文言文教學

文言的疏通、文言結合就是有效的。或者先言后文,或者先文后言,或者邊文邊言,文言文教學如果只是停留在就這課的文言而言,學生在學過之后不會知識遷移,不會舉一反三,那么學習效果就非常有限了。

(2)作文教學

現場作文、現場修改就是有效的。作文教學的能力如果沒有提升,換一個題目學生恐怕還是會在考場上對作文“捉襟見肘”。

(3)現代文閱讀教學

技法指導、應用舉例就是有效的。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把技法歸納成甲乙丙丁,而每一個甲乙丙丁中又有子丑寅卯,然后讓學生學會解讀,這樣的分解看似清晰有效,但化簡為繁的做法實在讓人頭痛,況且現代文寫人記事繪景抒情議論手法各不相同,主題也難以捉摸,單純的技法指導、應用舉例很難說是有效的。

(4)語言文字運用教學

能讓學生記住就是有效的。講練析練四步教學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了一些語言文字運用的要領,可是語文教學是不是就是講講練練就能完成語言文字運用教學的?文味又該從哪里尋找?興趣又怎么能培養起來?

二、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再解讀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向學習結果的,也就是有效性的終極表現形式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但是在理論指導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時成了教師預設的一廂情愿,城鄉學生的能力差異使得教學的“效果”表現各有不同。比如,《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論語〉選讀》教學做了兩個要求,即基本要求和發展要求。省一級高中等一類學校的學生接受能力強,完成兩個要求的教學可以說是有效的;三類學校的學生就不一定能夠全部完成,但完成了基本要求的教學也可以說是有效的。

所以,我認為,有效性就是指按照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教師有意識地提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有所提高。

此外,語文教學要講究有效性本身沒有問題,可是能否只就一節課的個別地方來評判這節課的有效性很值得探討。我們要允許一節課存在缺陷,試想一節課能激發學生多少的學習興趣,一節課能培養學生多少的學習習慣,一節課能提高學生多少的學習能力,一節課又能融入學生多少思想態度和價值觀判斷。一節課的有效性和這節課有效性的延遲也必須是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一節課的有效性應該成為課程系列教學有效性鏈條的一個重要環節。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依據于教學內容的定位,在把握語文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體現語文課程教學的特點,做得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學生主動質疑、解疑的過程

(1)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體現在大部分學生的主體作用

有專家認為:“如果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這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為什么不是100%的學生去積極主動參與才算是一堂高效的課?

從客觀上看,我們知道學生個體對學科學習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對語文學習并不敏感,教師所要做的應該是要使大部分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語文學習。從主觀上看,教師有時把幾個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放大到全班學生。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體現在幾名優等生身上,在課堂的提問上教師如果只集中在少數的幾個“思維敏捷”“伶牙俐齒”的學生身上,就很容易忽略掉其他大部分學生,使得其他人跳躍性的接受語文,這種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課堂有時甚至影響到班級整體的接受能力,根本談不上師生間的平等對話。

(2)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體現在學生主體作用的不可替代

有的教師天生是個急性子,做事風風火火,教書也是雷厲風行。在課堂教學中有自己的教學思路,喜歡用自己的理解來替代學生的回答。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提問,作者為什么在夜里獨自徘徊?學生剛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話,教師就接過話說好,這句話既指出了時代背景又表達作者無法排遣的積郁。學生剛剛產生的思想火花就立刻被教師掐滅了。所以,教師在激活學生思維的時候要學會傾聽,學會等待。傾聽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等待是給學生一個允許思考的空間。

2.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解讀和感悟文本的過程

語文的課堂氛圍總要依附于教學內容的主題。有的課要強調誦讀,有的課要突出感悟,有的課要合作探究,有的課獨立自主。有的教師則在“讀”上做文章,也把語文的“讀”分成:初讀、細讀、品讀、賞讀。其實無論怎么讀,無論怎么教都離不開教學使用的文本。教師的教學必須要把文本吃透,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學習語文。而學生不僅要學習文本的語言、內容,還要去碰觸、領悟蘊含在語言文字后面的感情。也就是說,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除了使課堂緊扣文本,還必須要有語文味。

筆者在教學《〈論語〉選讀》的《求諸己》一文時,對于“求”和“諸”都做了詳細的解讀,但唯獨發現“己”這個字很難落實。后經查閱資料,發現“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的“內”字去掉并不影響句意,那么這個“內”字或許就體現了孔子提倡的道德的自覺性。于是,課堂教學就引導學生解讀道德的自覺性。這樣一來,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更引導學生把握了孔子的文化思想內涵。

此外,復習課的文本解讀也很有講究。有位教師曾就現代文的探究題開了一節公開課。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提煉問題,聯系文本,思考歸納,整堂課理性地分析了探究題的問題、變式問題、答題套路等,學生很有收獲。可是這樣的復習課還是語文課嗎?復習課的有效性是不是就體現在解題能力的提高呢?教師所要做的除了幫助學生學會解題以外,恐怕還要教學生學會反復誦讀,生成感悟,把握主旨,品味語言。有了對文本的深層次的解讀和感悟,任何問題的變式或是解題套路的歸納都成了避易就難的做法。

3.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要體現在精心的問題設計和靈動的課堂生成上

經過幾年的“要預設還是要生成”的拉鋸戰,當下比較認同的看法是既不能預設過度,也不能生成泛濫。預設過度,課堂教學看似井井有條、思路清晰,實質上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個性化解讀,課堂呆板,缺乏活力,效率得不到保證。生成泛濫,顯得課堂教學隨意、淺顯、凌亂,教學重點和難點得不得突出解決。

(1)教師要做好精心的問題設計

第一,教師要做好導入的情境創設。有效的課堂導入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更能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學所需要的情鏡。例如,題目導入,故事導入,排比句導入,詩歌配樂朗誦導入,開門見山導入,復習導入法,引用名言導入,比較分析導入,賦比興導入等。比如,在教學《高山仰止》一課時,既可以從題目導入,指出高山仰止是指道德的高尚令人仰慕,孔子的弟子是怎么評價他的,由此明確這一課的學習目標,也可以單刀直入導入,請從文中找出有“高”字的一句話并朗讀,并思考孔子高在哪里,從而品味語言,體驗感情。第二,設計的主問題指向性必須要準確、明確。幾個主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點到面,由現象到本質。幾個主問題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能使課堂漸入佳境,重點難點突出。比如,《鳥啼》一文的問題設計可以分成:鳥啼不等于鳥叫(解決描寫鳥啼叫聲的段落),鳥啼不等于鳥鳴(解決描寫鳥啼聲意蘊的段落),鳥鳴給人類的啟示(解決哲學思想“向死而生”的段落),最終來探求珍愛生命意識。最后把問題引向這還是不是鳥啼?由此,將思路轉換到鳥啼之外,更多地喚醒人類珍愛生命的自然世界。比如,蝴蝶破繭、斑羚飛渡、青松倒掛……甚至是普通的母雞孵蛋。任何生命的覺醒都應該被納入對生命珍愛的典籍中。我以為這樣才能更好地詮釋勞倫斯對生命的禮贊。第三,問題設計要深入文本,同時要能聯系生活實際,體現語文學習的生活情趣。比如,《仁者愛人》中有一章講到“廄焚”,孔子問“傷人乎”不問馬。如果生硬地教給學生,這一章就是講孔子的仁愛觀,特別可貴的是愛地位低的人,學生理解了,恐怕應年代久遠而無法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以強調“為什么這里還加上‘不問馬’”,這一看似多余的句子是真真切切地道出了當時的貴族認為馬匹要比馬夫更重要的社會現實,進而理解孔子這種仁愛觀的可貴。這樣的問題引導入理入情,學生更容易接受,學習《論語》的興趣更容易被調動起來。

(2)教師要有教學機智,善于引導學生,給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機智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教師缺乏教學機智,就很容易成為教案教參的傀儡。教師的點評可以使總結性的,也可以是提示性的,也可以是激勵性的,還可以是深入式的。教師如果對一些學生“天馬行空”的生成問題手足無措,就有可能使課堂教學陷入被動,學生就會不知所措。教師可以采取硬話軟說、正話反說的方式來應變處理課堂尷尬。比如,學完了《高山仰止》你認為孔子的道德高在哪里?一學生回答不知道,這個回答分明是在生硬地抵抗課堂教學。教師可以硬話軟說:“你已經不知道從哪里追尋孔子了,看來圣賢之師真是高深莫測啊!”通過三言兩語既避其鋒芒,又巧妙地扣住了教學重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

4.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要體現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

語文教學必須要完成“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當然,“三維”目標的確定不能囫圇吞棗,模糊其詞,而要清晰明確,有所側重。比如,《亡人逸事》一課,教師要明確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感受孫犁平實又深沉的寫作特點,以及作品中人物之間綿密深厚的夫妻情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重視細節描寫的同時感受人物形象表現出來的人格魅力。可以說,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無法達成,這堂課就一定是無效的。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無論體現學生學習的即時效果,還是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都必須最大限度發揮課堂40分鐘的作用。學生學習語文素養的提升,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單位時間內,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提高或降低教學要求,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魏清.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2]余文森.有關教學有效性的幾個思考[N].教育時報,200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