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奧秘曾仕強范文
時間:2023-03-25 11:0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易經的奧秘曾仕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查字典原創投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好!
提起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我想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他經營的松下電器至今依然聲名顯耀,他本人也被譽為“經營之神”,然而有誰知道,他的管理哲學就是中國的《易經》。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西方的管理學,由于哲學上的局限性,已走到盡頭,出現了危機。為了克服這種危機,求得發展,他們便回過頭來,求助于東方文化,于是以中國易經及易學思想為核心的管理哲學開始大放異彩。
《易經》歷來被奉為“群經之首”,臺灣師范大學曾仕強教授則客氣地稱其為“群經之始”,說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關于《易經》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把它看做中國古代占卜用書,在我看來未免太片面了。
《易經》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在當今社會竟然受到那么多中外人士的熱切追捧,它對我們的個人事業和企業成長究竟有怎樣的現實指導意義?接下來我就把自己學習和研究《易經》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
易經的原理貫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著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對自然、人生和社會規律探索的經驗成果,其中不易、變易、簡易的“三易”原理,就是在現代企業組織變革、運營創新、戰略決策等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中國的文化結構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性格,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是一個文化成熟較早的國家,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為我們留下了恢宏的治國之道與管理之道。易經中蘊藏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六十四卦更是耐人尋味。《易經》乾卦告訴我們:不論你是身處“潛龍勿用”階段,還是已達“飛龍在天”,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境遇下都要懂得適時調整和應對。乾卦的卦辭其實很簡單,就是四個字:元、亨、利、貞,從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里,我感悟到成為一個卓越的領導者不僅要有好的品格,還要懂得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懂得固本培元,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執行力和控制能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幾千年來乾坤卦的這句卦辭成為了炎黃子孫做人做事的準繩。它的意思是說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斷運行,我們做事就要像天那樣不斷運行,不斷努力;土地的地勢厚廣,可以承載萬物,我們做人就要象大地一樣,要積累道德,才能承擔事業。歷代不少學者,能深刻體會這種精神并自覺加以踐行,如孔子,幾乎達到了忘記吃飯、忘記憂愁、忘記年齡的地步,他激勵學生們要效法自然,珍惜時光,努力進取。清華大學也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正是對易經文化精粹的傳承。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市場的競爭說白了就是文化的競爭,企業的成長不能忽視企業文化的構造。企業管理哲學是企業文化的基礎,松下幸之助的成功是因為他懂得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元素,而《易經》作為中國本土文化,我們更應該汲取其優秀基因,同時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建設自身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這是塑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
乾德如天高,坤德似地厚。翻開報紙,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我們說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做為個體,我們也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學了《易經》我們就會明白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道理:一件事情達到了極點就會走向反的方面,一個人倒霉到了極點就會開始走運,自古榮辱周而復始,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把握樂天知命的無憂人生呢?
篇2
【關鍵詞】河南方言;中;文化內涵
一、引言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e)關于語言的定義是這樣的:“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傳達概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種文化功能,不是一種生活遺傳功能。”[1]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之大。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現象,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文化,通行于某一地域的方言自然就反映當地的社會歷史文化。
本文試圖以河南方言里的“中”為考察對象,將兩者結合起來加以闡釋。文中材料主要來自于古書文獻及本人作為河南人的親身經歷與感受。需要說明的是:“中”并非只有河南人用,中原地區的一些其他地方也有用的,比如河北、山東的一些人,但是,運用最普遍最典型的是河南人,所以本文只論述河南人言語中的“中”。
二、河南方言里的“中”
河南方言與普通話相差實在不大,歷史上北方官話很長一段時間以河南方言為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詞匯和語法系統。“中”在河南方言里是個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匯,它不但包含了普通話里的所有含義及用法,并且較之普通話里的“中”,河南方言里的“中”意義更為復雜,而且語法功能和語用功能也非常特殊。
(一)形容詞性的“中”
河南方言里的“中”可以充當形容詞,一般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肯定或積極的評價。此時,“中”位于句末,前面總要出現一個名詞,構成“名+中”的結構。其意義基本上相當于“好”“行”“可以”“不錯”。例如:“這件衣服中。”(意思相當于這件衣服好。)
“中”在充當形容詞的時候,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形容詞在句中主要做謂語和定語。但是河南方言里形容詞性的“中”只能做謂語或謂語中心。河南方言里沒有“中”做定語的例子。
2、“中”能受程度副詞“很”“真”修飾。一般不受“非常”修飾。能受否定副詞“不”的修飾。例如:
(1)這小伙子文筆很中。(意思相當于這小伙子文筆非常好。)
(2)這輛車真中。(意思相當于這輛車非常好。)
(二)動詞性的“中”
河南方言里,“中”有的時候具有動詞性,它隱含著一個動作,而且這個動作常常和烹飪有關。例如:“媽,饃中了,都蒸了三十分鐘了。”對于不懂河南方言的人,聽到這些句子肯定會摸不著頭腦。此時,“中”就相當于一個動補短語。“饃中了”意思是“饃蒸好/蒸熟了。”
動詞性的“中”具有以下語法特點:
(1)“中”用于肯定句。后面往往加上一個“了”字,表示事情的完成。否定句時,“不中”前面往往有一個“還”字,后面不出現“了”。例如:“面條還不中。”
(2)不受程度副詞修飾。
(三)“中”與“啊”連用構成感嘆句,表達一定的感彩,既可以表示喜悅之情也可以表示憤怒之情。此時“中啊”后常常帶人稱代詞或人名。“啊”讀升調。例如:
(1)中啊小伙子,聽說你考上北大啦! (表示喜悅之情)
(2)中啊你,翅膀硬了,不聽話了! (表示憤怒之情)
(四)“中”與“啦”連用構成祈使句
河南方言里,表示禁止、請求意義的祈使句,常在句子的開頭加上“中啦”,用來加強語氣。這時,“中啦”后常常不接人稱代詞或人名。但也有特殊情況。“啦”讀輕聲或降調。
(1)中啦,你們別吵架了!(禁止意義)
(2)中啦,咱回家吧。(表示請求意義)
(五)“中”可以用于對問話的回答
“中”用于答話中,表示肯定的回答,一般位于答句的句首,用法同普通話中的“行,可以,好吧,嗯”。問句的內容是征求對方意見,希望對方給予肯定的回答。例如:“這件衣服借我穿穿吧?”“中,拿去吧。”
“中”用于回答別人時,其否定式是“不中”,一般位于回答句的句首。“不中”之后往往有明確的理由。例如:“你下午再來吧?”“不中,我下午有事,明天吧。”
“中”用于問句中,表示征求對方意見或建議,其形式是“中不中?”。經常位于問句的句末,“中不中”的意義同普通話中的“行嗎/吧?”、“可以嗎/吧?”等。“中不中”后往往不用疑問詞“嗎”、“吧”等。對“中不中”的回答,肯定形式是“中”,否定形式是“不中”。例如:“你看這樣中不中?”“中! / 不中,太大了!” 問句里的“中不中?”、“中不中呢/吶?”也常常用其省略形式“中不?”來替換。“中不”后一般也不用疑問詞。
(六)“中”的重疊和連用”
1、兩個“中”或三個“中”重疊,中間沒有停頓表示非常愿意做某事或極為贊同某件事。例如:“明天我請你吃飯。”“中中,正好我沒錢了。”
2、如果兩個“中”或三個“中”連用,中間的停頓較長,這時,傳達出的感情也就不太干脆利落,帶有一些不耐煩的意味。“中”往往拖長音且是升調。例如:“張磊,你從餐廳回來時給我捎份刀削面吧!”“中,中,懶死你吧。”
3、用于答話中表示否定的“不中”可以連用或者重疊,其形式是“不中不中”,表示強烈的否定或者否定程度的加深。“不中不中”位于回答句的句首,用法同“不中”。例如:“急啥?等等看吧!”“不中不中,再等就沒戲了。”
三、“中”的文化闡釋
語言結構系統與一個民族的心理素質有關,這早已被證實。19世紀德國心理學家馮特認為:“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心理具有社會性,而表達人們心理工具的語言也具有社會性。語言是為交際存在的,交際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思想的,因此,語言是為交際過程所制約并帶有心理烙印的一種符號系統。一個民族的詞匯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這個民族的心理素質。”下面就從中原文化出發,探討河南方言“中”的使用,這里所說的中原文化是指以河南為代表的狹義的中原文化。
(一)中庸心理
從儒、道、佛思想到宋學,中庸心理貫穿始終。什么是中庸?簡單說就是不偏不倚,調和折中。中庸之道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中留下了烙印,給河南人的印跡尤深,這是因為:道家的始祖老子是河南人;孔子雖出生在山東,大部分時間卻在河南境內周游;玄學名士多為河南人,“竹林七賢”齊聚河南武陟的竹林,談玄說理;理學的創始人二程,其主要活動也是在河南;佛教也是首先傳到河南的,以洛陽的白馬寺為證。
中庸,是河南人為人處世的一大法寶,在構詞上“中不中”就體現了這一觀念。例如:對一個人提的建議表示懷疑時,不直接說“不中!”而是用商量的語氣反問“中不中?”。
(二)封閉心理
這一心理與地理位置有關。古代學者認為帝王之所即為中,人們認為君的國都是土中,大地的中心,傳說武王伐紂成功后,便考察四方,尋找“土中”,結果找到了“伊洛平原”,定都洛陽。歷史上,開封、洛陽、鄭州、安陽都做過甚至多次做過都城。長期居于國都的臣民難免會產生封閉的心理,以京民自居,以為處天下之中,優越感倍增,覺得離了誰都好過,類似于近代清朝北京人的想法。北京的四合院很出名,其實河南的這種建筑也相當多,現在很多農村也還按照這樣的模式構建著自己的家園,獨門獨戶,很有點兒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這種心理在語言上會產生反映,例如“中原”、“中州”的說法,相傳禹治水分為九州,即八方加中央,中即四方之中,河南就是那時候的中州。另外還表現在對周圍民族的稱呼上,將南方人稱為“南蠻”,將山東東部、朝鮮、日本等地的人稱為“東夷”等等。
(三)中,即為太極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曾仕強在《百家講壇?易經奧秘》中說:“中,就是太極,太極就是萬事萬物的總源頭”。曾教授是研究易經的知名學者,這么說自有其中的道理。《周易》所說的“中”與我們熟知的“中庸之道”其實是互相吻合的:“《易》卦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當下卦中位,第五爻當上卦中位,兩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為不偏,《易》例稱‘中’。凡陽爻居中位(即九二、九五),象征‘剛健守中’之德,稱‘剛中’;凡陰爻居中位”(即六二、六五),象征‘柔順守中’之德,稱‘柔中’。若陰爻處二位(六二),或陽爻居五位(九五),則是即中且正,在《易》爻中尤居美善象征,稱為‘中正’。”(出處《哲學辭典》)
另外,熟悉太極拳的人知道,太極拳中講究“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管什么招式什么力度,運動中都要“中氣貫脊,上自百會,下貫長強,如一線穿成也。”遵循這一指導原則,練習的人就不會前俯、后仰、左搖、右擺。無論是《易經》中的太極,還是太極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是至關重要的,河南方言“中”的使用就受到了它們的影響。
(四)其他
“中”在《漢語大詞典》中還有一個義項,即“中和之氣”。什么是中和之氣呢?《老子?四十二章》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產生萬物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一”指由道所產生的最初統一物,“二”指陰陽二氣,“三”指由陰陽二氣互相激蕩,互相作用(“沖”)而產生第三個事物即和氣,和氣產生萬物。可見“中”確實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可以產生萬物啊。河南先民由于喜歡這一文化詞而經常使用它不足為奇。
另外,本文認為“中”的使用跟人們的虛榮心理也有一定關系,有時候一件事情很難辦成甚至壓根就辦不到,但很多情況下有些人會拍著胸脯說:“中!沒問題,包在我身上了。”這跟商丘人說“管!”一樣牛氣,事情辦成辦不成是另外一回事,先顯示一下我的“能耐”再說。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和研究,我們對河南方言里“中”的特殊意義、用法以及它的文化內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中”可謂是河南方言的標志,不僅其使用頻率極高,而且它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也非常豐富。一方面,“中”在河南方言中所具有得褒義特征,表示“肯定、贊揚、贊美、認可、可以、好、行、能”等特殊意義。另一方面,河南省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以及其悠久歷史賦予方言“中”的豐富文化內涵,使得河南人對“中”的熱愛將在河南方言里世代相傳。
參考文獻:
[1]【美】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商務印書館,1980年5月.
[3]侏德熙.語法講義[M].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4]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5]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6]張公瑾,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林寶卿.漢語與中國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8]申暢,申少春.河南文化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9]李如龍.關于方言與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1).
[10]曹志耘.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的對象和方法[J].語文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