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的詩意范文
時間:2023-04-11 02:24: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惠崇春江晚景的詩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惠崇春江晚景》古詩的意思是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這些可都是烹調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它表明季節(jié),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jīng)透露出來。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游玩。“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jié)。
詩的三四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詩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xiàn)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 詩畫融合 審美意境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66-01
詩歌和繪畫是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但是詩歌和繪畫可謂異形同心。中國優(yōu)秀的山水畫要表現(xiàn)意境美感,注重畫境和詩境的完美融合,我國南宋著名藝術家吳龍翰指出:“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詩歌和繪畫雖然屬于不同的藝術形式,但兩者有著很強的相通之處,根據(jù)詩歌的意境進行作畫,或依照一定的畫作做詩是中國文藝史上經(jīng)常有的事情,并且不乏佳作,如蘇軾的《題惠崇春江晚景》。詩歌與繪畫的巧妙融合,在增強中國山水畫作形式美感的同時,能更好地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凸顯藝術魅力,讓中國繪畫藝術更具審美情趣。后漢的劉褒是我國繪畫史上最早依據(jù)詩歌意境作畫的人,他根據(jù)我國的《詩經(jīng)·北風詩》、《詩經(jīng)·云漢詩》做的畫作具有強烈的冷熱感。依照畫作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有著較早的歷史,蘇軾不是首創(chuàng),杜甫以前甚至更前就有了,早在我國的六朝時期就開始在畫扇、屏風上題詩了,到了我國的唐代時期,由于國力的強盛、經(jīng)濟的發(fā)達、文化的全面繁榮,杜甫的題畫詩才得以凸顯出來。到了元朝時期,在繪畫作品上題寫詩句或詩詞興起并走向成熟,到了明清時期題畫詩最為盛行。這一時期的山水題畫詩歌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從形式到內容都有著巨大的進步和創(chuàng)造發(fā)展,同時表現(xiàn)出豐富的審美情趣,成為文人雅士、達官貴人以及附庸風雅之人爭相表現(xiàn)和顯現(xiàn)的一種形式。
中國山水畫與詩融合的另一個表現(xiàn)就是在畫面的構思、章法的運用、形象的塑造、色彩的調配方面趨于詩化。也就是畫家在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時,沒有在上面題詩,但是整首詩卻是撲面而來的詩意,這種風格的繪畫作品又被民間稱之為“無聲詩”或“有形詩”,我國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他的山水畫大多都是“無聲詩”,如《輞川圖》畫意突出,詩情很濃。
我國先有了山水詩,后有了山水畫的興起,六朝時山水詩為我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首先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之境的大門,盛唐抒情詩大行其道,尤其是表現(xiàn)出山水風情方面的駕輕就熟,對于中國山水畫的成熟更是順水推舟。到了唐代詩人王維那里,立足中國盛唐詩歌的藝術土壤,加上個人藝術天分,詩境與畫境一下子徹底融通,我國北宋的著名藝術評論家張舜民指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郭氏父子更是在境界上強調畫出詩意,這一切都得益于宋意山水畫,蘇軾對王維詩畫的評價不僅僅是對其作品的欣賞評價,而且給很多創(chuàng)作者極大的啟發(fā),引領眾多畫家去追隨詩人,去借鑒汲取詩歌的意境。宋代畫作的詩意表現(xiàn)為四種形態(tài)——空間境界、自然情趣、生活情味以及理喻,代表著宋代繪畫的典型特色,即審美意境。
詩歌描繪主要是利用文字喚醒想象,畫家更多是激發(fā)觀者體驗,盡管兩者在形式上大不相同,但是,這樣的藝術元素投放在讀者的心里所喚起的想象與體驗,卻是難分難解的。王維的畫作都可以稱之為“無聲詩”,如讀者看過《江山雨雪霽圖》就會立即想起他的《漢江遠眺》中的兩句著名詩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畫中有詩意,意境大美,同時,王維的著名詩歌《山居秋暝》,在詩中作者選用雨后空山、浣女、漁舟、明月、清泉。每句詩都是一幅畫,讀者如同觀看動態(tài)電影,這就是王維的詩歌,詩中有畫境。
中國山水畫與詩是相通的,畫中流淌著詩意,詩中疊放著畫意。但是山水畫與詩絕不是相等或相同,他們只能相似或相通,如果把王維《山居秋暝》中的山、松、月、泉、竹、石、蓮等一下子都摹寫于娟素,詩的神韻就會大減,畫的情緒也絕無。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jù)王維的詩句在腦海中再造一個優(yōu)美意境,創(chuàng)造一幅美麗的圖畫,但是一經(jīng)畫家定格,就會嚴重限制和束縛讀者的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畫家不能直接用繪畫來圖釋這詩中的畫,只能通過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讓讀者去更好地把握畫中詩。詩中畫是讀者幻化出來的畫,它的妙處在于雖有畫,但他仍然是詩;在朦朧的感覺中,詩與畫融為一體。畫中詩,詩也是體驗出來的詩意,它的妙處在于給讀者帶來濃濃的詩意,但它依然是畫,在創(chuàng)造者與再創(chuàng)造者的心中把畫與詩融為一體。在觀賞畫中詩意油然而生,在吟誦詩歌中萌生無盡畫意,這一切都是在讀者的吟誦欣賞體驗中。空間藝術的山水繪畫作品有了時間性,時間藝術的詩畫具生了空間畫面感。意境之來就是這種由聯(lián)想、知覺、聯(lián)結的相互滲透轉化的時間和情感的聯(lián)生體,帶給讀者觀眾無盡的審美情趣和理想。
從唐代開始,我國山水畫開始注重詩畫合一,提升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意境,宋代成為我國詩畫的鼎盛,發(fā)展到明清風氣大盛。中國山水畫境之美得益與詩結緣,在意與美的雙向前進中拓展,給山水詩意境與美感的成熟提供了沃土、陽光、雨露,中國山水畫走向至高至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篇3
關于春的名字,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詩經(jīng)》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到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浣衣時猛然感到水的溫情……當人們驚訝地奔走相告時,大家一致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音來為這個季節(jié)命名――“春”。這是一個多么可愛的字眼啊!這個音讀起來是何等的鏗鏘有力且美好優(yōu)雅,這個字的形狀是何等齊整妥帖且極具對稱的美感啊!
重溫經(jīng)典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詩經(jīng)》里的春日遲遲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小雅?出車》
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先秦時期的一位女子輕唱:“春天的時光啊慢又長,花木豐茂又好看;枝頭的黃鸝啊叫不停,采蒿的人兒多又多。”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春天是古代青年男女成親的美好季節(jié),桃花燦爛綻放,把春裝扮得美艷動人。美麗善良的姑娘就要出嫁了,她會把歡樂和喜氣帶給她的婆家,讓我們一起祝福她和她的夫君幸福美滿。
《論語》里的暮春三月
(曾)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先進篇》
孔子問弟子們的志向,曾的回答簡單樸實,富有生活情趣:“在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jīng)穿在身上,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旁邊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一路唱著歌走回來。”他寥寥數(shù)語就勾勒出一幅春日郊游圖,呈現(xiàn)給我們生命的充實和歡樂,我們似乎也從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和詩的馥郁。
三月集體出游后來演變?yōu)樾揿顒樱慈藗兺ㄟ^沐浴除災祈福,時間固定在每年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之為“上巳日”。再后來,春日出游成了文人墨客雅聚的重要活動,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就記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唐詩宋詞里的春意闌珊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生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這樣的春意格外惹人愛。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冬的鴨子們早已察覺初春江水的回暖,它們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茂盛的蔞蒿,蘆筍也開始抽出小小的嫩芽,此時河豚也要逆江而上了。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韓愈《早春》
早春二月,長安街上細小的春雨如酥,草芽破土,遠遠望去淺綠朦朧一片。可走近仔細看時,地上只是稀稀朗朗、極為纖細的芽。一年中就數(shù)這早春的景色最美,它遠勝過煙柳滿京城的晚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遼闊的千里江南,黃L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昔日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如今亭臺樓閣都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中,這讓江南顯得神奇而迷離。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月是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花紅柳綠,好鳥相鳴,春意正濃。“煙花”指柳絮如煙、繁花似錦,一年十二個月中,也只有三月可以用“煙花”一詞來形容。李白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佳句贈別孟浩然,將離別之情詩意灑脫地表達出來。而這首送別詩經(jīng)過人們的千年吟誦,使得揚州仿佛永遠停留在煙花三月的詩情畫意中。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宋】晏殊《破陣子?春景》
這是一幅情趣盎然的春日盛景圖:燕子飛來時正趕上社祭,清明節(jié)后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的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在枝葉上,只見那柳絮在空中輕揚……
在唐宋時期,春社與上巳節(jié)、中元節(jié)成為當時詩詞中最常見的節(jié)日習俗。社日時,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女子可以停止勞作,與家人一起踏青嬉戲。
陳年趣事
古人在大好春光里如何撒歡
桃紅柳綠,鶯歌燕舞,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時節(jié)。從古至今,人們對春日郊游一直很青睞。先秦時,青年男女喜歡借郊游之機尋找浪漫的愛情;魏晉時,人們在郊游中注重陶冶情操;隋唐時,人們郊游講究享受野餐的樂趣;宋代至明清時,人們郊游更偏愛于健身休閑……不管你喜歡什么樣的春游方式和迎春活動,只要能走出家門,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盡情撒歡,那么你就沒有辜負這大好春光。
花朝盛會:踏青賞紅拜花神
踏青賞花自古便是民間悅目娛心的一大樂事,而祭拜花神更是古人迎春時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動。花朝節(jié)取“晨花朝放”之意,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范蠡在《陶朱公書》中記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
節(jié)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掛在花枝上稱為“賞紅”或“護花”,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時的盛況寫照。
唐代對花朝節(jié)很是推崇,據(jù)說女帝武則天嗜花,每逢花朝節(jié)便廣集百花與米搗碎,蒸制花糕饋賞群臣。民間上行下效,花朝節(jié)蒸糕賞花蔚然成風。到了宋代,民間盛行撲蝶會,開封城內以花中撲蝶為賽,以撲蝶多者為勝。洛陽百姓則喜歡暢游龍門石窟,挑選新鮮野菜回家烹食,故花朝節(jié)又稱“挑菜節(jié)”。
時至明清時期,花朝節(jié)已歷經(jīng)千年,但依然長盛不衰。當時最為講究的還是慈禧的花朝宴,花朝節(jié)當天,頤和園內的牡丹花叢都會被系上紅黃兩色絲綢,錦花相映,一片璀璨春色。御膳房則以花為輔料,制作各色糕點,園里還會唱一出傳統(tǒng)劇目《花神慶壽》。
清代小說巨匠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的金陵十二釵皆為花神轉世,他更將林黛玉的生日定為二月十二花朝節(jié),以此暗喻其為眾花之首。
可以說,花朝節(jié)從春秋伊始由對自然的崇敬逐漸演變成一場全民娛樂,不論達官顯貴還是市井黎民,都在這春色斑斕的節(jié)日里釋放深埋一冬的熱情。
單身派對:郊外辦起“相親會”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封建禮教嚴苛,男女授受不親。對于那時的青年男女們來說,春天就是解禁的季節(jié),所以他們迎春的最佳方式就是好好地談一場戀愛。
踏青春游成就了一段段佳偶良緣,談情說愛也成了先秦時期郊游的一大特征。《詩經(jīng)》中記載的大量的愛情故事都是在郊游期間發(fā)生的,比如《出其東門》的首句便是“出其東門,有女如云”,意思是說出了城東門,滿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而《溱洧》就描述了當時在溱水和洧水兩條河邊,鄭國的“士與女,殷其盈矣”,意思是說前來郊游的青年男女站得到處都是,其陣勢堪比今天各大城市辦得風生水起的相親大會。在結伴郊游的過程中,他們增進對彼此的了解,然后兩情相悅,互贈信物,這應該就是我國最早的自由戀愛吧。
文青春游:天然花茵無須座
古代的文藝青年最喜歡邀上兩三知己結伴同游,踏青尋柳,賞花看山,聽涓涓流水之聲,聞百花盛開之香,以陶冶心性。
《開元天寶遺事》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趣聞軼事:唐代學士許慎在花園里擺設露天宴席,邀請親朋好友賞花觀景。宴間有席但并不設座,于是有人問他:“你設宴賞花為何不設座呢?”他笑答:“我有天然花茵,何必再設座具!”原來,許慎讓仆人收集花園里掉落的花瓣鋪在地上,讓客人坐在花瓣上。想必這種奇思妙招也只有極為風雅的文藝青年才能想得出。
當然,這些文人墨客春游時除了附庸風雅之外,也會遇到一些難題。古代可不像現(xiàn)在,很多村莊小鎮(zhèn)都有飯館、農家樂,所以古人郊游時吃喝常常成為一難。《浮生六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古時春游賞花大都是文人雅士的癖好,而他們很重面子,提著鍋碗瓢盆去踏青賞花不僅麻煩還有失格調。于是,蘇州的文人們就想出了一個點子,他們請了一個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餛飩的小伙計跟隨他們一同春游。這樣帶著酒菜、炊具去賞花,既解決了吃喝難題,又有野炊的別樣趣味。
古代文人大都把郊游視為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許多士人把理想寄托于山水之間。有“中國山水詩第一人”之稱的謝靈運在郊游方面最為講究,《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有一套郊游的專業(yè)行頭――頭戴曲柄笠,腳蹬木屐。木屐前后都有齒釘,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謝公屐”,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登山專用旅游鞋。
閨蜜有約:解下紅裙相垂掛
古代的大家閨秀、世族小姐們平時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只有春天來了,方可走出閨房,在芳草地上相伴嬉鬧,在樓臺水榭中暢聊心事,享受難得的大好春光。
唐代女子春游踏青蔚然成風,不論貧富,皆傾城而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這樣描述:“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杜甫在《麗人行》中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另據(jù)《新唐書中宗本紀》記載:“景龍三年二月己丑,中宗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這反映了唐代就有女子拔河這項運動。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蹴鞠竟然也是古代女子喜愛的春日休閑項目,清代李漁在《美人踢球》中這樣描寫:“蹴鞠當場二月天,春風吹不兩嬋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拂峨眉柳帶煙。”可見大家閨秀們在春游時都一改往日嬌羞矜持的本色,紛紛女漢子附身。
另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京城長安仕女聯(lián)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鋪席藉草,圍坐一圈,并插桿結索,解下身上的紅裙相遞垂掛,當作野宴的帷幄,這種“造屋”賞花的風俗至今仍流行于日本。可見,即便是閨閣小姐們在郊游時也是不拘小節(jié)、自由隨意的,少女的青春風韻展露無遺。
舞文弄墨
和文學大家一起讀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
天上L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春》
我愛這遲來的春天,因為這樣的春天不是依節(jié)氣而來的,它是靠著自身頑強的拼爭逐漸擺脫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溫暖,苦熬出來的。也就是說,極北的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它從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著果敢,心無旁騖,直到把冰與雪安葬到泥土深處,然后讓它們的精魂化作根芽萌發(fā)的雨露。
春天在一點一點化開的過程中,一天天地羽翼豐滿起來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解凍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春天的天空呢?
――遲子建《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
春光在萬山環(huán)抱里更是泄露得遲,那里的桃花還是開著,漫游的薄云從這峰飛過那峰,有時稍停一會,為的是擋住太陽,讓地面的花草避開光焰的威嚇。巖下和山溪長滿了薇蕨和其他鳳尾草,紅黃藍紫的小草花點綴在綠茵上頭。
――許地山《春底林野》
春天,枯黃的原野變綠了。新綠的葉子在枯枝上長出來,陽光溫柔地對著每個人微笑,鳥兒在歌唱飛翔,花開放著,紅的花、白的花、紫的花。蔚藍的天,自由的風,夢一般美麗的愛情。
每個人都有春天,無論是你或者是我,每個人在春天里都可以有歡笑,有愛情,有陶醉。然而秋天在春天里哭泣了,這個春天,在迷人的南國的古城里,我送走了我的一段光陰。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喜鵲在枝頭,春風楊柳燕影斜。風如酥,花似火,十里桃花相映紅。雨后春筍爭相破土而出,小麥青青,一片粉花翠浪,遠處近處的田疇里,春風泛起漣漪。
陽春三月,微風和煦,綠柳含煙,漫天飛著軟綿綿的柳絮。
――宗璞《花的話》
今天早晨,我又走過校園。這時候,晨光初露,曉風未起。濃綠的松柏、淡綠的楊柳、大葉的楊樹、小葉的槐樹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綠水滿盈,不見一條皺紋,宛如一面明鏡。還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從綠草湖畔、丁香叢中、楊柳樹下、土山高頭傳來一陣陣朗誦外語的聲音。僅從聲音里就可以聽出那種如饑似渴迫切吸收知識、學習技巧的熾熱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