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葉片的結構范文
時間:2023-03-17 15:5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察葉片的結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實驗教師:蔣紅、徐麗娟 所在學校:果松鎮中學
目的要求:
1 練習徒手切片
2 認識葉片的結構
3 畫葉片的表皮細胞和保衛細胞
材料用具:
新鮮葉片(如菠菜、槐樹、蠶豆的葉片),顯微鏡,雙面刀片(兩片、并在一起、一側用膠布粘牢)、鑷子、載玻片、蓋玻片、葉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養皿、滴管、吸水紙、碘液、紗布、毛筆、小木板
方法步驟
方法與步驟要點
注意事項
(一) 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片的臨時切片
1 將新鮮的葉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 右手捏緊并排的兩片刀片,沿著圖中虛線的方向,迅速切割。
3 把刀片夾縫中存在的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培養皿中。要多切幾次(每切一次,
刀片要蘸一下水)。
4 用毛筆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臨時切片。
葉片下面要墊上小塊木板,以防損壞桌面。
刀片要捏緊,切割速度要快,注意安全。
為了便于觀察,載玻片的水滴中可以同時放幾片葉的橫切片,選擇切得最薄的一片用來觀察。
1.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片。
2.觀察時注意分清時的表皮、葉肉和葉脈。
仔細觀察上、下表皮細胞的區別
(三) 觀察葉片的下表皮
1.用鑷子撕下一小塊葉片的下表皮,制成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下表皮細胞的形態是什么樣子的,下表皮上有沒有氣孔?
撕取下表皮時,一定要薄,否則影響觀察效果。
注意觀察氣孔的結構。
(四)畫圖
在下面空白處畫出下表皮上一對保衛細胞及周圍的幾個表皮細胞,這一對保衛細胞要詳細畫,周圍的細胞只需勾出輪廓。
畫圖時,要真實、實事求是。
討論與交流
1.保衛細胞的結構特點對植物的蒸騰作用有什么意義?
篇2
/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在初步學會顯微鏡使用技能后,迫切想要觀察細胞的結構,而觀察細胞的前提是做好臨時裝片,所以制作臨時裝片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掌握了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方法步驟后,對其他材料的臨時裝片的制作就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師進行“觀察植物細胞結構”的探究式教學。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2.2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猜測、類比等方法,培養勇于探索、積極思維的好習慣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驗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正確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結構的方法步驟;比較和歸納植物細胞的結構;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4 教學過程
本節的實驗教學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模式,突顯實驗的“探究”功能,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學生的被動接受式學習為自主探究式學習,變學生的個人獨立學習為多方合作學習,由此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學流程如下。
4.1 復習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學生思考顯微鏡的組成及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為觀察細胞結構作準備。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到前面來展示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并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加以糾正。
4.2 創設情境,引入實驗教學
教師提問:同學們,當你們學會使用顯微鏡后,一定很想看一下構成植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細胞的真面目吧?大家想想怎么看呢?教師以問題引入新課。
4.3 探究觀察植物細胞結構的方法和步驟
4.3.1 探究活動一: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結構
教師:試想一下,把一片洋蔥或一片葉子直接放到顯微鏡下,能看清內部結構嗎?
學生:隨手把一小塊洋蔥或把一片葉子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看不到。
教師:為什么看不到呢?
學生:太厚,擋住光線。
教師:是的。顯微鏡下觀察的材料應該是薄而透明的,我們應該把觀察的材料制成玻片,放在載物臺的通光孔中央,通過反射光直接傳遞到目鏡,這樣才有可能看到物像。
學生:討論撕下表皮來看,也有的想切成薄片來看。
教師:讓學生先撕下洋蔥鱗片葉內表皮制成裝片,然后自學和討論“觀察細胞結構的方法步驟”。
學生開始自學課文,嘗試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裝片,教師巡回指導。有的學生撕下洋蔥表皮后直接放到載玻片下,發現表皮卷起來了。教師問:卷起來能看清表皮細胞結構嗎?學生說:不行。于是,學生就先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讓材料平展開來。有的學生不染色就看了,發現效果不好,于是理解應該正確染色后觀察效果好。在學生自學課文后,有的學生還是在染色、吸染液、蓋蓋玻片中出現一些錯誤的操作,此時,教師就及時而有耐心地提醒、啟發和引導學生逐步到位。教師把做得比較好的或存在問題的裝片通過顯微投影展示出來,總結學生實驗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在這一實驗中,教師改掉先向學生示范制作過程,再讓學生動手操作的一貫做法,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和探究、討論和交流、自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事實證明,學生通過多次嘗試,達到了比較好的實驗效果。最后,教師播放視頻,讓學生回顧總結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裝片的整個過程。
4.3.2 探究活動二:觀察青菜葉片表皮細胞結構
在完成了制作和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裝片的實驗后,教師在課堂中增設了觀察青菜葉片表皮細胞結構的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勤于動手、樂于探究、創新思維的能力。學生手拿葉片,思考:如何觀察葉片的細胞?葉片的表皮細胞結構是否和洋蔥磷片葉表皮細胞結構一樣呢?教師讓學生先相互討論、設計方案,然后來交流各組的設計方案。在如何取材方面,學生們討論出三種做法:切薄葉片、撕表皮、刮取部分葉肉后觀察細胞結構。學生討論,得出取材后的操作步驟如同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結構的步驟。在討論青菜葉表皮細胞與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結構是否一樣的過程中,學生們作出了2種假設: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最后教師讓學生嘗試斜向撕下葉片的上表皮或下表皮后進行觀察,有的學生還嘗試用刀片刮掉葉肉后觀察。實驗中,有學生提出是否要染色。教師讓學生通過自行探究來得出結論。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發現不染色的比染色的觀察效果好,教師指出:如果本來就有顏色的,就不必染色。整個實驗過程完全是讓學生進行探究、操作,教師利用顯微投影展示學生的實驗結果,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動手實驗的積極性。
4.3.3 探究活動三:觀察黃瓜表層果肉細胞的結構
這又是一個補充性的探究性實驗,學生通過以上2個實驗的操作后,經過反復討論、多次嘗試,最后通過教師補充,得出如下的實驗步驟:用潔凈的紗布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用刀片將洗凈的黃瓜表皮刮掉洗凈刀片后,用刀片輕輕刮取少許黃瓜表層果肉將刮取的少許黃瓜果肉碎屑均勻地涂抹在載玻片的水滴中正確蓋上蓋玻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
在每一次觀察完一種細胞結構后,教師都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地把自己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圖片畫出來,指出名稱,然后比較所畫的圖片。通過比較圖片,學生們總結出植物細胞都有相同的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
5 教后反思
5.1 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只重視“教會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探究學習”、“做中學”和“合作學習”,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是學生主動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要滲透探究的要素,深刻認識到學生的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在“研究中學習”和“探究中學習”的教育觀。
5.2 課前師生準備充分
開放實驗材料是觀察植物細胞一節探究式教學的基礎。學生在初步掌握了使用顯微鏡技能后,非常迫切要觀察多種植物的微細結構,所以教師課前讓學生自愿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多種植物材料。如:洋蔥、青菜葉、新鮮的黃瓜、成熟的番茄等。實驗中還要準備好3H鉛筆、繪圖紙、尺等完成繪圖。教師除了準備好學生準備的材料外,還要準備好清水、碘酒溶液、鑷子、刀片、解剖針、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實物投影儀等,為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做好準備。
5.3 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師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制作動畫、剪輯視頻、圖片展示等,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幫助學生規范操作。
篇3
關鍵詞 生物實驗材料 靈活使用
中圖分類號 Q-331 文獻標志碼 B
生物實驗材料和器具都是開展生物學實驗的必備條件。教師靈活使用生物實驗材料,能用更低的成本更快更便捷地達到實驗目的,甚至創設生物實驗,從而有效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效益。
1 合著用,合理共享材料
“合著用”生物實驗材料,是學生分組實驗常見的做法。特別是所用材料有限時,教師更需要讓同組的學生合理共享實驗材料。為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并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關注,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工協作,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動手操作和動眼觀察的機會。比如學生3人一組解剖觀察雞翅時,雞翅上的皮膚、脂肪、肌肉束、韌帶和肌腱都分布較廣泛,所以剝去雞翅上的皮膚、尋找脂肪、分開肌肉束和找出韌帶及肌腱等幾個步驟,可以讓學生輪流操作一遍,而避免讓某一位學生全部操作完成。又如小組合作“觀察雞卵的結構”,其中的第一個步驟“取一個雞蛋,感受卵殼對外力的承受能力”可讓每位學生都操作一遍,而“將新鮮的雞蛋浸沒在約40℃水中”、“將雞蛋的鈍端輕輕敲出裂紋,用鑷子將破裂的卵殼連同外殼膜除去”、“將蛋殼磕打出一條裂縫后用雙手掰開,將蛋清和蛋黃一塊輕輕地倒入培養皿里”等接下來的幾個步驟,則可讓學生輪流為主操作一個步驟。這樣通過讓幾位學生合作使用實驗材料,充分發揮有限實驗材料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實驗操作訓練,達成實驗目的。
2 替著用,降低實驗成本
“替著用”是指將生物實驗材料替代使用。這在北師大版《生物學》教科書上已有不少實例。比如“觀察膽汁的乳化作用”時,所使用的動物膽汁,既可以是魚的,也可以用雞的代替;“觀察腎臟”時,新鮮的動物腎臟可以是取自羊的,也可以是取自本地常見的豬、牛等其他哺乳動物的。
“替著用”實驗材料,能有效降低實驗成本。在筆者所任教的學校,金葉假連翹(別名“黃金葉”)頗具園藝價值,是校園隨處可見的綠籬、綠墻植物,取材方便,同時葉片的下表皮易于撕取和觀察,所以是“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的好材料。因此,筆者讓學生們自行摘取校園綠籬植物金葉假連翹的鮮嫩葉子,將其用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中,代替了常用的菠菜、青菜、蠶豆、槐或大葉黃楊等實驗材料。又如“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的實驗,北師大版的《生物學》教科書都是以兩性花中的桃花為解剖和觀察對象的,但按教學進度,授課時正值11、12月份,南方少見桃花。而同是兩性花的山茶花則正當花期,花大宜觀察,雄蕊多且雌蕊明顯,正是替代桃花的最佳材料之一。
由此可見,生物實驗教學材料,有不少在當地,甚至在校園里就很容易找到,經濟實惠,只要多動腦動手,就能合理替代原有的實驗材料,從而降低實驗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3 連著用,充分利用材料
“連著用”是指通過合理設計,將實驗材料在多個生物實驗中連續使用,從而使得實驗材料得以充分利用。前面所述,將金葉假連翹連續用于“制作葉片的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和“觀察葉片的下表皮”三個實驗中,就是一個“連著用”生物實驗材料的例子。光合作用的探究是七年級生物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其中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合作用的a物是淀粉”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幾個探究實驗可以合并成一個實驗,并以青菜秧(即幼嫩的小青菜)為材料。將根部完好的新鮮青菜秧浸于清水中培養一段時間,待其生長正常后,避光放置24 h以將其貯藏的淀粉耗盡,再取出實驗組放在強光下照射3 h,對照組則仍避光培養。從實驗組中取一株鮮綠挺拔的青菜秧,從葉片、葉柄基部(白色部分)、葉柄與葉片交界處(帶少量綠色)和根部分各取一小段,葉柄和根部縱切成薄片;將上述從實驗組所取的四部分材料分別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利用水浴加熱脫去綠色;待葉片綠色褪盡,取出材料置于培養皿中用清水漂洗干凈后分別滴加1~2滴碘液,靜置0.5~1 min后觀察顏色變化;再取對照組綠色挺拔的樣本重復以上實驗步驟。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可以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結論;分析綠色部分(葉片和葉柄上部)與白色部分之間的實驗結果差異,可使學生明白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分析少數根部出現微藍色的原因,可使學生知道根部貯藏有淀粉,并通過討論可知這些淀粉的來源是葉片等綠色部分光合作用的產物。這個實驗不僅選用學生熟悉且易得的青菜秧來取代銀邊天竺葵等較不易大量取材的實驗材料,而且還將青菜秧“連著用”,分別用于三個光合作用系列探究實驗,大大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和實驗效益。
4 勻著用,鞏固實驗效果
在生活中不能“有了一頓充,沒有了敲米桶”,在生物實驗課上使用生物實驗材料,也要省著用、勻著用,其主要目的是留下必要的實驗材料,以供重復實驗,鞏固實驗效果。“觀察種子的結構”這一實驗,要求學生解剖和觀察大豆、玉米等種子,識別種子的基本結構,同時學會處理和解剖種子的方法,掌握觀察種子結構的程序。如果其中某一實驗步驟操作有誤或實驗方法使用不當,都會直接影響下一步的操作,影響實驗效果。實驗中,給每位學生都下發了三個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安排學生先用其中的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各一個實施實驗后進行小結和評價。結果發現:不少學生在大豆種子的種臍對側用解剖刀劃小口時力度太大,把胚都給切得破損了,嚴重地影響了觀察效果;不少學生不是縱向切開而是橫向切開,玉米種子,嚴重地影響了下一步滴加碘液進行觀察的實驗操作。為此,教師讓學生再用剩下的種子進行重復實驗,從而糾正了第一次實驗的錯誤操作,鞏固了實驗效果,很好地達到了實驗目的。又如,“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分組實驗中,教師給每一組都提供了2或3朵蟲媒花,但都安排學生先用一朵花按步驟進行解剖和觀察,經過對實驗的小結評價后,再用剩下的1~2朵花重復實驗一兩遍,最終讓學生真正認識花的基本結構,掌握解剖和觀察花結構的方法。
5 巧著用,創新生物實驗
“巧著用”,也就是巧妙使用生物實驗材料,可以創新生物實驗,提高課堂效益,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探索光合作用的系列實驗,如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和檢驗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都需要太陽光的照射,但由于南方學校授課往往正值梅雨季節,做這些實驗時光照不夠,所以教師往往就用室內的強光來代替陽光照射。做植物的蒸騰失水實驗時,也要求把蒸騰作用實驗裝置放到溫暖、有陽光的地方。沒陽光照射時,就可以把該實驗裝置放到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浴霸燈光下照射一段時間,讓植物體內的水分在溫暖的強光下能夠以水蒸氣形式散失到體外。“巧著用”生物實驗材料,不僅能夠創新常見的課堂實驗,還能夠創設學生趣味實驗。將新鮮紫背菜(又名觀音菜、紫背天葵等)的葉片放入盛有適量清水的容器里(清水要浸沒葉片)進行加熱,其背面的紫紅色素溶于清水中,清水變為紫紅色。在這呈紫紅色的液體中滴加適量酸醋,可觀察到隨著酸醋量的增加,液體漸漸變得偏紅;而向紫紅色液體中滴加適量配制好的堿性洗衣粉液,則可觀察到隨著堿性洗衣粉液的增加,液體漸漸變得偏藍。巧妙使用紫背菜及其他材料創設的這個趣味實驗,能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紫紅色素能隨著細胞液的酸堿度不同而改變顏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其創新和實踐精神。
又如,將幾片葉脈清晰而堅韌的葉片完全浸沒于200~300倍堿性洗衣粉溶液中煮沸5~6 min,放置24 h后取出葉片沖洗干凈,并用牙刷在水流中刷去葉肉組織部分,即可觀察到剩下的白色葉脈部分。這個實驗運用家庭常見的洗衣粉巧妙處理葉片,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葉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此葉脈貼在玻璃板上晾干即可制取葉脈書簽,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創設實驗和實踐操作的內在樂趣和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恩山.生物學(八年級上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4-85.
篇4
關鍵詞 造林樹種;葉片;解剖分析;干熱河谷;元謀段
中圖分類號 S71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9-0167-02
金沙江干熱河谷區元謀段作為干熱河谷最為典型的一個代表,干熱的氣候條件使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覆蓋率不足1%,水土流失嚴重,自然條件惡劣,是我國造林極端困難的少數幾個地區之一。干熱河谷一般最冷月均氣溫>12 ℃,最熱月均氣溫為24~28 ℃,日均溫≥10 ℃的日數大于350 d,植被以木棉(Bombaxceiba)、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黃茅草(Heteropogoncontortus)等干旱稀樹灌草叢植物群落為主,土壤為燥紅土的河谷地區[1-5]。長期以來,該地區造林樹種單一,成活率極低。因此,選擇適合干熱河谷造林抗旱樹種,提高造林成活率已成為該區生態恢復的首要任務。從“八五”期間開始,干熱河谷主要造林樹種水分生理生態學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研究揭示了相思、合歡類等干熱河谷適生樹種具有特殊的水分平衡機制和較強的水分吸收能力[6-8]。為進一步探討典型造林樹種的抗旱機理,本文選擇5個樹種為試材進行解剖學觀察,探討葉片組織結構解剖及其與干熱環境的關系。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于2004年2―3月取自元謀干熱河谷區海拔1 100~1 250 m人工林或天然次生林內,年均溫達21.9 ℃,最熱月均溫在28.5 ℃(6月),最冷月均溫15.9 ℃(12月),≥10 ℃的年積溫為8 552.7 ℃,年均降雨量615.1 mm,干濕季節分明,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94.6%。坡度平緩,土壤為燥紅土,自然植被以稀樹灌草為主。樣本選取各個群落中不同管理干部下生長良好的優勢植株,樹種有五年生的滇刺棗(Zizyphus mauritiana Lam.)、絹毛相思(Acacia holosericea A.Conn. ex G. Don.)和新銀合歡(Leucaena leucacephala(Lam.)De Wit),十二年生的馬占相思(A.mangium Willd.)和蘇門答臘金合歡(Acacia glauca(L.)Moench)。
1.2 試驗方法
采集植株上層各個向光處不同方位的成熟葉5~10片,FAA固定液固定,石蠟制片,切片厚5~8 μm,番紅-固綠染色,加拿大樹膠封藏,LEICA顯微鏡觀察照像,顯微測微尺測定,所有測量數據均為10個視野的平均值,每項指標測量數據20組,取算術平均值為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滇刺棗葉片解剖結構觀察
滇刺棗葉片包括上表皮、上柵欄組織、下柵欄組織、海綿組織與下表皮,葉厚253 μm。上表皮細胞方形,下表皮細胞圓形,排列緊密,內含較多單寧等內含物,尤其是下表皮;細胞外角質層不明顯。1層上柵欄組織細胞較長,占整葉1/2以上;細胞排列緊密,葉綠體含量很豐富。海綿組織細胞圓形,細胞排列較緊密,細胞間隙較小,在一定區域形成空腔,內有小葉脈通過,緊靠下柵欄組織細胞內含物豐富。1層下柵欄組織細胞較短,排列緊密,葉綠體含量較豐富。葉主脈較發達:上下表皮細胞圓形,排列緊密,其外角質層很厚。上下薄壁組織較發達,上下薄壁組織許多細胞內含有較多結晶等內含物;2個維管束,1個較厚的由韌皮部與木質部構成,韌皮部內還含有較多結晶;較薄的1個韌皮部與木質部均很小,韌皮部內同樣有結晶;2個維管束周圍有1~2層含有較多內含物的薄壁細胞構成維管束鞘細胞。
2.2 絹毛相思葉片解剖結構觀察
絹毛相思葉片由上表皮、上柵欄組織、海綿組織、下柵欄組織與下表皮組成,葉片厚274 μm。表皮細胞圓形或方形,排列緊密;表皮細胞外披很厚角質層,厚約4.1 μm;上、下柵欄組織細胞為2~3層,排列緊密,大小整齊,長條形,各占1/3葉厚,細胞內充滿了葉綠體;但在葉脈維管束通過的地方常常缺失而被維管束的韌皮纖維細胞所取代;海綿組織細胞為長橢圓形,較大,6~7層細胞,細胞排列緊密,無細胞間隙,緊靠上下柵欄組織的1~2層細胞內含物豐富,多為單寧等。海綿組織細胞內有葉脈通過,該葉由于是平行脈序,無主脈分化,整葉中6條支葉脈明顯發達,3條較大,3條較小。較大支脈,較厚的角質層下是小而圓形的表皮細胞,表皮下是2~3層壁木栓加厚的薄壁組織。其內是較厚的2個半圓形較多層的韌皮纖維組織、韌皮部與木質部都較發達,在2個近圓形的相對的維管束內夾著2~3層的薄壁細胞。
2.3 馬占相思葉片解剖結構觀察
馬占相思葉片由上表皮、上柵欄組織、海綿組織、下柵欄組織與下表皮組成,厚約374 μm。表皮細胞方形或長橢圓形,排列緊密,具有很多表皮毛,下表皮較小呈圓形,含有較多單寧等內含物,少數保衛細胞下具很大氣室;角質層厚約5.6 μm;上柵欄組織排列緊密,2~3層大小較一致的細胞組成,葉綠體含量很豐富;下柵欄組織細胞2層,排列同樣緊密,少數幾個細胞含有少量單寧等物質。海綿組織細胞排列也較緊密,在少數區域有空腔,約由6層薄壁細胞組成;一些細胞中含較多單寧等物質;緊靠上下柵欄組織處1層細胞明顯含有較多單寧物質,葉脈維管束較小,維管束外有韌皮纖維,維管束周圍并沒有單寧等其他物質的存在。葉主脈明顯,維管束很發達,表皮細胞壁加厚并有較厚的角質層;上、下薄壁組織細胞較薄,只有3~4層,且內含物豐富,多單寧等物質。薄壁組織內上相互對稱的2個半圓狀維管束,韌皮纖維組織發達,在2個半圓維管束內夾著2~3層壁加厚的薄壁細胞。
2.4 蘇門答臘金合歡葉片解剖結構觀察
蘇門答臘金合歡葉片由角質層、上表皮、柵欄組織、海綿組織和下表皮組成,平均葉厚144 μm。葉片橫斷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層,上表皮由1層排列整齊而緊密的細胞組成,平均厚度5.5 μm,下表皮排列不規則,但細胞間結合也很緊密,細胞內內含物較少。上角質層平均厚度1.8 μm,角質層較厚;氣孔的下面有孔下室,氣孔密度441.0個/mm2;柵欄組織比較發達,細胞1層,呈長條狀,排列緊密,約占葉厚1/2~2/3,均值為75.4 μm,細胞內葉綠體的含量豐富,葉綠體大而多;海綿組織細胞較小,細胞圓形至長方形,排列較為疏松,形成較大的細胞間隙;海綿組織內葉脈維管束較小,分布較疏松,維管束鞘細胞發達木質纖維化;主脈維管束較小,不發達,大小為210 μm,無維管束鞘伸展區,下薄壁組織也不太發達,細胞內有較多結晶,細胞壁稍有加厚。
2.5 新銀合歡葉片解剖結構觀察
銀合歡葉片由上表皮、上柵欄組織、海綿組織、下柵欄組織與下表皮組成,平均厚度為179.0 μm。表皮細胞長圓形,排列緊密,細胞外有角質層;上柵欄組織細胞1~2層,細胞長條狀,很長,細胞排列緊密,細胞內含有較多葉綠體,占整葉1/2以上,為110.0 μm;海綿組織不發達,占整個葉片比例小,細胞圓形或不規則形,排列緊密,細胞間隙小。靠近下表皮的一定區域細胞排列較緊密,初步形成下柵欄組織,細胞比上柵欄組織小,1~2層。下柵欄組織內有葉脈通過,并在在很多區域形成氣孔腔。葉脈維管束不發達。葉主脈不明顯,主脈內維管束不發達,而相對而言上下薄壁組織較發達,由多層薄壁細胞組成,在靠近表皮細胞處2~3層細胞不加厚,但含有單寧等物質。上下薄壁組織不發達,尤其上薄壁組織不存在,為柵欄組織取代;下薄壁組織3~4層細胞,靠近表皮細胞的1層細胞較大,并厚角化;維管束很不發達,大小為230.0 μm,由韌皮部與木質部構成,韌皮部內少數細胞內含有結晶。
3 結論與討論
研究表明,觀察試驗中的5種樹種葉片厚度在123.0~359.4 μm,比中生植物的厚,葉片都趨于小型化,說明其保水作用強。5個樹種葉角質厚在1.1~14.4 μm,此種較厚的角質層可以抑制蒸騰失水,保持體內水分,同時還有機械支撐作用;葉下表皮中散有大量氣孔,氣孔平置或下陷,較大的氣孔密度能使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加大,利于散熱而避免因熱害而使原生質及葉綠體變性;葉片的柵欄組織發達,海綿組織趨于退化,海綿組織與棚欄組織之比在1.03~2.18,發達的柵欄組織可減少強烈的紫外線灼傷;5個樹種都具有粗壯主脈,相對輸送效率較高,也保證了較為充足的水分供應。從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這些樹種葉片具有顯著的旱生結構特征。
這5個樹種都是源于熱帶亞熱帶半干旱或半濕潤地區,喜光,耐干旱貧瘠。從解剖結構看,其葉片均表現出旱生等面葉特點,多為等面葉;葉片及角質膜厚,氣孔密度大,氣孔器下陷,厚的角質膜和表皮毛發達,發達的柵欄組織,海綿組織排列緊密,多數植物葉片含晶細胞,貯水組織發達。同時具發達的葉脈,有異細胞組成的維管束鞘,具雙生韌皮部,葉內具有發達的木質部外纖維。這些特征與干熱環境相適應,是這些樹種對干燥或強光生境的長期適應的策略。
4 參考文獻
[1] 金振洲,歐曉昆.元江、怒江、金沙江、瀾滄江干熱河谷植被[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2] 李正理.旱生植物的形態和結構[J].生物學通報,1981(4):9-12.
[3] 何永彬,盧培澤,朱彤.橫斷山――云南高原干熱河谷形成原因研究[J].資源科學,2000,22(5):69-72.
[4] 王勛陵,馬驥.從旱生植物葉結構探討其生態適應的多樣性[J].生態學報,1999,19(6):787-792.
[5] 鄧彥斌,姜彥成,劉健.新疆10種藜科植物葉片和同化枝的旱生和鹽生結構的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1998,22(2):164-170.
[6] 高潔,張尚云,傅美芬,等.干熱河谷主要造林樹種旱性結構的初步研究[J].西南林學院,1997,17(2):59-63.
篇5
讓學生清楚生物實驗觀察的具體任務是培養初中生觀察能力的先決條件。只有當教師制定好觀察計劃之后,學生才能根據這個計劃去進行仔細的觀察,從而有效提升實驗觀察的針對性。比如,在進行“觀察葉片的結構”這個教學實驗的時候,教師必須要在開展實驗以前,告知學生觀察的目標與任務:1.觀察切片的詳細進程;2.采用顯微鏡觀察葉下表皮與葉的橫切結構;3.觀察葉片下表皮的具體狀況。在進行實驗的進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實驗進行的步驟,采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提醒學生必須要仔細觀察的地方,如操作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等。這樣,學生可以明白觀察的重點所在,提升觀察的效率。當實驗完成以后,教師還應當根據觀察的目標,采用問題的模式來了解學生觀察之后的成果。比如,1.葉片當中哪些細胞中存在綠色顆粒結構?這些顆粒結構是怎樣分布的?2.為什么在每次切片完成以后都必須要進行沾水?倘若學生在課堂中能夠仔細的觀察,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都非常容易找到,同時還能夠加深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印象。
二、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
運用科學的符合自身特點的觀察方法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措施。所以,在初中實驗教學的過程中,生物教師應當結合實驗的具體內容,指導學生去掌握動態觀察法、層次觀察法以及重復觀察法等各種觀察方法。比如,層次觀察法,主要指學生依照生物實驗的特征與目標,在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從整體到局部的方式,通過循序漸進,逐漸深入,最終達成認知該事物的目標。例如,在進行“觀察木本植物莖的結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宏觀地看一下新鮮莖段的外部特點,比如木質部的粗細、莖段橫截面的顏色組成以及樹皮的結構等。在整體觀察以后,學生就能夠大體上掌握木本植物的構成,清楚其主要是由木質部、形成層、韌皮部以及樹皮等部分組成。之后,教師在指導學生采用顯微鏡來觀察莖段的橫截面,仔細觀察韌皮部的韌皮纖維、篩管以及木質部當中的木纖維與導管和形成層當中的細胞排列情況。在學生觀察完以后,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莖橫切面的放大照片,讓學生進行對比參考。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后,學生就能夠全面的認知木本植物莖的主要結構。當學生已經觀察完成之后,教師則應當利用之前展示的圖片,詳細向學生講解莖的每個結構的主要作用,比如形成層不斷側向分裂增生、加粗樹干以及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為植物供養料等。如此,學生就能夠將自己所觀察的結果與教師所講的功能進行結合,進一步加深自己對于知識的印象。
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一)做好觀察前相關的知識準備
生物實驗就是針對生物知識所實施的驗證。學生在觀察實驗以前,其自身提前準備的知識越充分,對于知識的認知就越深刻,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收獲的也就越多。比如,在進行魚鰭的血液流動實驗當中,要求學生把浸滿水的棉球包住魚鰓位置,使魚能夠保持呼吸。但是,許多學生都不清楚浸水棉球的具體作用,把棉球包裹在魚的其他部位,導致魚呼吸困難進行不斷的掙扎,導致實驗遭受影響。所以,學生在開始實驗之前,必須提前做好相應的知識準備。
(二)熟悉實驗的基礎操作
學生在觀察生物實驗之前,必須掌握相關的基礎操作與實驗的大概流程,才能夠保障實驗的正常進行。比如,需要顯微鏡操作的實驗,學生應當提前學習注意事項(準確對光、調鏡頭),觀察時眼睛的動作(兩只眼睛同時睜開),放置位置(桌面略偏左),握取鏡動作(左托右握)。此外,學生還應當學習顯微鏡相關設施的操作方法,比如,裝片與切片的制作方法等。所以,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應當不斷加強自身的操作訓練,掌握相關的技術,不然就會因為自身的操作問題影響實驗的結果。
(三)觀察中結合自身的思維
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深入的思考,才可以透過實驗的表象看清本質。否則,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水平。所以,生物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應當針對學生進行指引,通過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去進行觀察與思考,最終通過適當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逐漸引向實驗的本質。
(四)科學地記錄實驗結果
篇6
姓 名 學 號 教 師 成 績 日 期 20xx 年 5 月 10日
實驗典型液壓回路系統綜合實驗
時間:地點: 學時數:
一、實驗目的意義
通過拆卸,拆卸、組裝若干液壓閥,觀察認識液壓與氣壓元件中液壓泵和控制閥的結構;并通過人造板熱壓機(或冷壓機)現場操作、觀察,加深了解熱壓機(或冷壓機)結構原理、液壓系統,掌握實際操作能力;請學生自行設計一個調壓回路或調速回路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加深對典型液壓回路的認識和動手設計能力;并依據某一人造板產品擬定工藝要求、調整確定操作控制程序,以鍛煉綜合應用能力。
二、實驗方法(工藝設計與計算)
1)現場操作并觀察熱壓機(或冷壓機),分析其傳動系統,液壓與電器控制方法與構件,熟練其工作原理。做好結構簡圖、傳動系統、液壓與電器控制系統的記錄(手工畫草圖)。
2)設計一個典型液壓調壓回路或調速回路,并說明其結構,分析其工作原理;
3)依據某一人造板制品擬定工藝要求、調整確定操作控制程序。
三、實驗主要儀器與試劑
游標卡尺、活動扳手等工具、液壓基本回路(應具有定量泵、油缸、管路,并備有溢流閥、節流閥、換向閥,可供選用)、液壓控制元件、實驗壓機或生產壓機。
四、實驗主要過程(操作與要求)
利用齒輪泵、葉片泵、柱塞泵與液壓控制閥實物進行拆卸組裝;
按每組每人拆卸齒輪泵、葉片泵(或柱塞泵)各一個,要求:
(1)拆卸過程采用邊拆邊記,分元件寫出拆卸零部件,過程圖并手工畫出結構簡圖,量好主要尺寸;組裝按先拆后裝的順序進行。如齒輪泵拆卸, 零部件依先后排序為:端蓋、密封件、一對齒輪、泵體,思考其如何工作,如何產生泄漏三途徑和困油現象?
(2)分別整理寫出齒輪泵、葉片泵的工作原理,并畫出齒輪泵、葉片泵的結構簡圖(要求標注實際主要尺寸)。
(3)寫出其它元件的拆卸觀察結果。
五、實驗原始數據記錄與結果計算
齒輪泵中,齒數Z=9,兩齒輪軸距離d=40mm,端蓋螺栓孔直徑d1=6mm,
齒輪分度圓直徑da=49mm,齒輪軸直徑d2=14mm,模數m=5。
葉片泵中葉片數=9,葉片尺寸長=15mm,寬=10mm,厚=1mm
六、實驗的分析與討論
齒輪泵的工作原理:齒輪泵的殼體內裝有一對外嚙合的齒輪,齒輪兩側靠端蓋封閉。殼體、端蓋和齒輪的各個齒間槽組成了許多密封的工作腔。當齒輪按某個方向旋轉時,右槽吸油腔由于嚙合著的輪齒逐漸脫開,密封工作腔容積逐漸增大,形成部分真空,郵箱中的油液被吸進來,并隨著齒輪旋轉。當油液到達左側壓油腔時,由于輪齒在這里逐漸進入嚙合,密封工作腔容積不斷減小,油液便被擠壓出去,吸油區和壓油區是由互相嚙合的輪齒、端蓋以及泵體分隔開。
齒輪泵的優缺點:外嚙合齒輪泵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尺寸小,質量輕,制造方便,價格低廉,工作可靠,自吸能力強,對油液污染不敏感,維護容易。缺點是一些機件要承受不平衡徑向力,磨損嚴重,泄漏大,工作壓力的提高受到限制,且它的流量脈動大,因而壓力脈動和噪音都較大。
齒輪泵工作時有三個主要泄漏途徑:齒輪兩側面與端蓋間的軸向間隙;泵體孔和齒輪外圓間的徑向間隙;兩個齒輪的齒面嚙合間隙。其中對泄漏量影響最大的是軸向間隙,因為這里泄漏面積大,泄漏途徑短,其泄漏量可占總泄漏量的75%---80%。軸向間隙越大,泄漏量越大,會使容積效率過低;間隙過小,齒輪端面與泵的端蓋間的機械摩擦損失增大,會使泵的機械效率降低。泄漏是影響齒輪泵高壓化的主要障礙。解決泄漏問題的對策是選用適當的間隙進行控制:通常軸向間隙控制在0.03mm--0.04mm;徑向間隙控制在0.13mm--0.16mm。高壓齒輪泵往往通過在泵的前、后端蓋間增設浮動軸套或浮動側板的結構措施,以實現軸向間隙的自動補償。
齒輪泵工作時,為了保證齒輪泵的齒輪平穩地嚙合運轉,吸、壓油腔嚴格地密封以及連續地供油,必須使齒輪的嚙合重迭系數大于1。這樣,當前一對齒尚未脫開嚙合前,后一對齒就開始進入嚙合,依此類推進行工作,這樣就會產生困油現象。解決辦法通常是在浮動側板上開卸荷槽,卸荷槽開法是在高壓嚙合區開槽,使得嚙入時形成的高壓油流入壓油區,也就是壓油口,而低壓區開槽使得嚙出時形成的真空區與吸油口相通,這樣就解決困油現象。
葉片泵分為雙作用泵和單作用泵:轉子、定子、葉片和配油盤等組成。定子內壁近似橢圓形。葉片安裝在轉子徑向槽內并可沿槽滑動,轉子與定子同心安裝。當轉子轉動時,葉片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壓向定子內表面,并隨定子內表面曲線的變化而被迫在轉子槽內往復滑動,相鄰兩葉片間的密封工作腔就發生增大和縮小的變化。葉片由小半徑圓弧向大半徑圓弧
處滑移時,密封工作腔隨之逐漸增大形成局部真空,于是油箱中油液通過配油盤上吸油腔吸入;反之將油壓出。轉子每轉一周,葉片在槽內往復滑移2次,完成2次吸油和2次壓油,并且油壓所產生的徑向力是平衡的,故稱雙作用式,也稱平衡式。
篇7
【背景介紹】
四川省第四屆初中教育教學研究共同體活動中,生物學科論壇圍繞“重要概念教學策略研究”的主題,開展同課異構活動,來自四川省不同學校的六位優秀的生物教師進行了課堂教學展示和研究。大會特邀湖北省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的程顏老師展示了一節示范課。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涵蓋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植物的蒸騰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三個主題。本節內容包含的知識點較多:如導管的功能,葉片的基本結構層次,氣孔的結構和功能,蒸騰作用的意義等。學生的分組實驗要求也比較高,需要學生在熟練使用顯微鏡的基礎上練習徒手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以及制作葉片下表皮臨時裝片觀察氣孔的形態和分布。為了便于教學,我把教材內容次序略作調整,安排2課時完成:第1課時,通過觀察植物散失水分的現象,引導和啟發學生尋找葉片中散失水分的結構。通過練習徒手切片,制作并觀察蠶豆葉片的臨時切片,描述葉片的基本結構,再通過制作菠菜葉下表皮的臨時裝片,知曉氣孔的結構與開閉機制,認同氣孔是水分進出葉片的“門戶”和氣體交換的“窗口”。從而引入蒸騰作用的概念。第2課時,從教材的“觀察與思考”切入,首先認知導管的存在與功能,明確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線;然后通過設問“水如何從低處往高處流”以及資料分析玉米一生耗水量的分配,引導學生討論蒸騰作用的意義;最后通過生物圈水循環的示意圖,分析綠色植物如何參與其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強化保護綠色植物,人人有責的意識。
【教學實錄】(第2課時)
一、復習引入,鞏固蒸騰作用的概念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植物的蒸騰作用,那什么是蒸騰作用?
生: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師:記憶準確。蒸騰作用散失的水主要是通過植物葉片的什么結構進入大氣中的?提示一下,我們上節課觀察菠菜葉下表皮裝片時,顯微鏡下一個個的“小嘴巴”是什么?
生:氣孔,水是通過葉片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的。
二、觀察思考,找尋水分在植物中的運輸路線
師:大家都知道,葉片中散失的水分來自于植物的根,那么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是如何運輸到葉片的呢?
(大部分學生都知道是通過莖里的輸導組織將水分從根運輸到葉片,有一位同學答道是靠導管運輸的。)
師:導管。這位同學記憶力真棒,我們在學習植物的基本組織時,教材就是以導管為例來講述輸導組織的。今天我們就來親自動手找一找導管在哪里吧!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浸在紅墨水中的芹菜,指導學生觀察芹菜的葉和莖有無顏色的變化。)
師:大家不妨把莖橫向切成小段,看看你能發現什么?再縱向切開每一小段,找尋紅墨水在莖中的運輸路線。請一定注意解剖刀的正確使用方法。
(學生開始觀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生:橫切面上有一些紅色的圓點,從紅色圓點縱切下去,發現了一根紅色的管道。
師:觀察的非常仔細,紅色的部分包含了一根根中空的管道,形態和我們喝飲料的吸管極為相似,我們叫它導管。導管不僅分布在植物的莖中,根和葉脈中也有。這些導管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運輸的管網,同時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也隨之運輸到植物的各個部分。
(教師出示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途徑示意圖)
師:現在哪位同學能上來,在示意圖的提示下,描述一下水是如何在植物體內運輸的?
生:首先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水分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運輸到植物體的各部分,最終葉片中的水會通過氣孔散失到大氣中。
師:思路清晰,講得非常好。我來補充一下,土壤中的水是通過根毛細胞進入植物體。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板書如下:)
師:大家發現了嗎,在植物體內水是沿著什么方向運輸的?
生:從低處向高處運輸。
三、設疑推進,共同探討蒸騰作用的意義
(一)模擬實驗,演繹“蒸騰拉力”
師:自然界中水都是從高處向低處流,而在植物體內,水卻能從低處向高處走,大家想想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現象?
生:高樓里的自來水,能從一樓到六樓。
生:喝飲料用吸管能把水吸到高處。
……
師:自來水是在水泵加壓的情況下才能從低處向高處流,可是植物的“水泵”在哪里呢?我們再來看看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的一生中耗水量的分配表,你又能發現什么呢?
生:玉米一生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的水分大約有202 kg,占到耗水總量的98.96%,而自身真正需要的水只有2 kg左右,僅僅占到耗水總量的1%左右。
師:為什么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大部分又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呢?這不會是一種浪費嗎?
(學生分組討論,面露難色,無人回答。)
師:這個問題確實難度系數大,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海綿如何吸到水”這個有趣的實驗吧。
(教師出示一塊干燥的海綿塊,把它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讓它吸飽水。同時課件展示這個過程)
師:海綿塊A能很快的吸到水,因為它是干燥的、缺水的。如果海綿塊A是已經吸飽水的狀態,它還會繼續吸水讓水槽里的液面下降嗎?
生:不會。
(教師出示另一塊相同大小的干燥的海綿塊B,將它放在原先已經吸飽水的海綿塊A的上方。)
師:現在我還有一個干燥的海綿塊B,如果垂直放在海綿塊A的上方,請同學們推測實驗結果。
生:海綿塊B會從海綿塊A吸水,水槽液面下降。
師:再同樣放置一個海綿塊C,實驗結果如何?
生:海綿塊C會從海綿塊B吸水,水槽液面持續下降直到海綿塊C吸飽水。
(教師同步課件演示)
師:同學們的推理能力非常不錯。現在沒有干燥的海綿塊了,我還想讓這三塊海綿源源不斷的吸水,使水槽液面下降,你們能幫我嗎?
生:可以把海綿塊C里的水擰干,使它變回干燥的狀態就又可以吸水了。
師:大家非常聰明。“海綿如何吸到水”其實是一個模擬實驗,大家能告訴我,海綿塊A、B、C分別模擬了植物的什么器官呢?
(學生們恍然大悟,迅速遷移到海綿塊A模擬植物的根,海綿塊B模擬植物的莖,海綿塊C模擬植物的葉。)
師:植物不能像我們用手擰干水,大家想想它會用什么方式來“擰干”葉片中的水分呢?
生:通過蒸騰作用來散失水分。
師:葉片中的水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使葉片總是處于缺水狀態,葉片自然會向靠近它的莖吸收水分,莖缺水就向根吸收水分,于是產生了一種向上的蒸騰拉力,植物體內的水就能從低處向高處走了。所以蒸騰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對植物體是不是一種浪費呢?
生:蒸騰作用幫助植物從低處向高處運輸水分,散失的水不是浪費呀!
師:確實不是浪費,蒸騰作用不僅幫助植物從低處向高處運輸水分,而且還可以促進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的運輸。
(二)創設情境,感受蒸發散熱
師:蒸騰作用還可以幫助植物度過炎炎夏日。大家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植物,烈日當空,你不能躲進空調房,也不能使用遮陽傘,站在室外的你身體會發生什么變化?
生:會曬黑;會出汗;會中暑……
師:人出汗是可以降低體溫的。汗液在體表從液態蒸發成氣態的過程中是會從體表帶走熱量的。大家可以借助蒸發速度更快的酒精來感受一下。
(教師拿出盛滿酒精的小燒杯,讓學生用手指蘸取酒精,放在空氣中體會涼意。)
師:你們現在能理解植物怎樣在烈日下給自己降溫了嗎?
生:蒸騰作用在散失水的過程中,會帶走體內的熱量,降低自身的溫度。
(教師讓學生總結蒸騰作用的意義,承上啟下。)
四、圖文分析,感悟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師:植物的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非同一般,而植物體內散失到大氣中的水最后到哪里去了呢?
(教師出示生物圈水循環示意圖)
師:請同學們從圖片中找找自然界里水以什么形式存在?
生:海洋里的海水,湖泊、河流里的淡水,空氣里的水蒸氣,還有冰山上的冰。
……
師:大家不要忘記還有地下水。水在生物圈中以氣體、液體和固體三種形式存在,湖泊、海洋里的水蒸發到大氣中形成云,在合適的條件下以降雨或降雪等形式落回地面,形成一個循環。綠色植物參與其中了嗎?
生:綠色植物通過根吸收水分和蒸騰作用參與了生物圈的水循環。
師: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能夠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其實植物對自然界的貢獻遠遠不止這些,你們能舉出更多的例子嗎?
生:綠色植物的根能固定周圍的泥土,減緩水土流失。
生:植物能夠制造氧氣。
生:森林還能調節氣候。
……
師:不錯,植物的莖葉還能承接雨水,同樣能減緩水土流失,而且枯枝落葉像海綿一樣吸納更多雨水,貯備豐富的地下水……據估計,森林能把50%-80%的降水轉入地下,一萬畝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于一個100萬立方米的水庫。一公頃林地比裸地可以多儲水3000立方米,而且土壤流失會相對減少60﹪左右。一座森林就是一座綠色的水庫。
生:森林為我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綠色植物是我們的朋友。
篇8
關鍵詞:榫頭定位;偏移;扭轉;葉片型面
中圖分類號:F41 文獻標識碼:A
1傳統的臥式型面樣板檢測與創新設計后的立式綜合檢測的優缺點
臥式型面測具檢測葉身型面輪廓度,必須借助型面樣板,通過型面樣板與葉身或型面測具肋下基準面透光的方式來人為觀察判斷,使用時極容易產生誤差,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偏斜檢測機構,是通過平板繞轉軸旋轉,由擋銷和平板之間的線性值控制確定的;扭轉機構是通過臺階式插銷的直徑差來實現檢測要求的,兩種機構都只能控制極限值,該測具加工制造相對簡單,但對葉片的位置度檢測不夠全面,人為因素影響較大,而且不能讀出偏差的實際數值。綜上所述,傳統的臥式型面測具,僅適用在各項性能要求較低余量大的小批量葉片生產的工序中使用。創新設計后的立式型面綜合測具,采用立式裝夾定位能克服臥式測具的葉身容易變形,實現各截面檢測樣板限位導向滑動,在同一定位夾緊狀態下檢測出葉片型面的綜合偏差,采用直線運動導軌,偏移和扭轉在轉臺上實現,支座平移,百分表可測得葉片進、排氣邊方向的位移變化值,轉臺旋轉,百分表可測得角度變化值,葉身盆、背方向的變化量由兩側的百分表測得。創新前、后如圖1(a)、(b)所示。
2立式綜合型面測具的結構及檢測方法
目前各機種葉片的型面精度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更好的滿足設計要求,立式型面綜合測具的偏移、扭轉不但測量精度提高,而且還能讀出實際的偏移、扭轉誤差值。立式綜合型面測具的結構如(圖1)(b),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①定位及夾緊機構;②偏移、扭轉機構;③確定截面位置機構及型面樣板;④測量機構。定位及夾緊機構:為了便于葉片葉型測量,將葉片立式放置,用葉片榫頭部分定位,即葉片榫頭兩側面、底面和一端面,為了安裝和取出葉片方便,采用楔塊原理定位的結構,使葉片定位夾緊力比較穩定。當安裝葉片時,向前轉動螺釘推動楔塊來實現葉片定位;取出葉片時,只要向后轉動螺釘拉動楔塊向外移動,就可以將葉片取出。①偏移、扭轉機構;②偏移機構采用直線運動導軌,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葉片的理論位置由插銷實現,拔下插銷由底板前后的可調螺釘推動支座在底板上滑動,兩側的板條作為導軌,支座帶動完全定位的葉片在導軌中移動,實現葉片進、排氣邊方向的偏移,前方裝有一個百分表,反映葉片沿進、排氣邊方向位移的真實值。
扭轉機構是用偏心軸帶動轉盤繞葉型理論中心進行旋轉,轉盤下方帶有旋轉軸,理論位置用臺階限位塊控制,臺階限位塊位于轉盤正前方的鍵槽內,轉盤右側中心裝有測量銷,百分表接觸到測量銷的表面。當臺階限位塊下移,轉盤旋轉,百分表反映旋轉角度的線性值,完成測量后,由底板后方的彈簧裝置將轉盤復位到原始狀態。
(1)確定型面位置機構及型面樣板
葉片各截面的位置由測具兩側的兩對立板上的定位槽確定,槽寬和槽高與樣板的寬度和高度保證滑動靈活的較小配合間隙,當各截面葉盆、葉背型面樣板的后端面與兩對立板的外側面齊平時,為葉片各截面原始型面的位置。通過測量各截面型面樣板的后端面與兩側立板外側面的相對差值,直接讀出葉片各截面葉盆、葉背方向的誤差值。葉片型面樣板的型面部分由UG直接采點形成,提高了設計效率和型面形成的準確性,而且直接在三維模型中生成,可以直觀的觀察出樣板與葉身是否發生干涉,尤其是樣板的倒棱方向。
(2)測量機構與綜合誤差的檢測
測量機構由三部分組成,有葉片進、排氣邊方向的偏差測量機構,有葉片扭轉角度的線性測量機構,還有葉片盆、背方向的偏差測量機構。葉片進、排氣邊方向的偏差測量由底板前方的百分表實現。當插上插銷時,百分表調零,拔下插銷,轉動底板前后的可調螺釘推動支座在底板上滑動,百分表反映葉片沿進、排氣邊方向的偏差值。葉片扭轉的角度值由測具右前方的百分表實現。當臺階限位塊處于轉盤位置時,百分表調零,當臺階限位塊下移,轉盤旋轉,百分表反映旋轉角度的線性值,完成測量后,由底板后方的彈簧裝置將轉盤復位到原始狀態。
扭轉角度換算關系式為:а=arctg(X/L)
其中:а為葉片扭轉角度;X為百分表讀數值;L為葉片旋轉中心至百分表測量頭中心的距離。
葉片葉盆、葉背方向的偏移由型面樣板移動的位移確定,位移的數值由兩側杠桿機構上的百分表讀出。杠桿機構葉盆、葉背兩側各有一套,具有上下移動的可調功能,實現每個截面偏移量的測量。當杠桿的觸頭與立板外側面接觸時,百分表調零;當杠桿的觸頭與各截面型面樣板后端接觸時,反映葉片葉盆或葉背的偏差值。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雄花序;雄花;解剖結構;小孢子囊
中圖分類號:S664.2;Q944.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3-3090-04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taminate Inflorescence and Anatomic Observation
of Male Chestnut Flower
CHEN Juan, Nie Yu-ting, Liu Jin, Yao Hong-yan, CHENG Shui-yuan
(Key Laboratory of Economic Forest Germplasm Improvement and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Hubei Province/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taminate inflorescence and anatomic structure of male chestnut flower were observed. Results showed that staminate inflorescence on the base of branch formed first, then upward successively. About 50 days were need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staminate inflorescence on the base of branch to fully develop the staminate inflorescence on the top of the branch. On the same staminate inflorescence, male flower clusters of the base formed first, then upward successively. About 20 days were need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staminate inflorescence on the base of the male flower cluster to fully develop the staminate inflorescence on the top of the branch. 5~7 male flower formed a cluster, the flower number in a cluster was odd number usually, one on the top and each two parallelly arranged downward. The flower on the top came into bloom first, and then downward successively. The flowers parallelly arranged came into bloom at the same time. Sporangium of male flower of chestnut was monolocular.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pollen grains in the sporangium. 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ifferent sporangium in one male flower. Chestnut had larger quantity of male flowers and pollen and long period of pollination compared with female flower. It is remain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whether was necessary for anemophilous pollination.
Key words: chestnut(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 staminate inflorescence; male flower; anatomic structure; microsporangium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為殼斗科(Fagacea)栗屬(Castanea)植物,原產于中國。板栗的適應能力極強,耐干旱,耐瘠薄,能在荒山、沙灘大量發展,且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使之成為中國很多山區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首選經濟樹種之一,被譽為“鐵桿莊稼”[1]。生產上認為,板栗的雄花極多,雌花相對很少,雌花與雄花之比可達1∶2 000~1∶3 000[2],而且板栗雄花序先于雌花形成,在營養分配、輸導上不利于雌花的孕育,是限制板栗產量形成的關鍵因素,弄清板栗雌雄花分化和發育的規律及機理,調控板栗形成較多的雌花,對于提高板栗產量非常重要[3]。對于板栗花芽分化的過程前人已開展了一些研究,如任立忠等[4]指出板栗的花芽孕育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雄花的形態分化可持續10多個月,而雌花只有2~3個月。白志英等[5]發現板栗雄花中有退化的雌蕊,并認為在花芽原基分化時,如果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使之向兩性花的方向發展,多產生結實花。張林平等[6]觀察了板栗雌花簇分化的過程,也有不少學者研究了施肥及噴施激素等對雌雄比例的影響[7-12]。然而由于板栗芽的組成復雜,從冬前形成芽到第二年花序形成之間,從外在形態上是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以及其與內部結構的對應關系如何,都還不是很清楚。同時,對板栗雄花分化過程雖然有了一些研究[5],但是成熟雄花的結構尤其是內部孢子囊的結構還報道很少,為此,通過對板栗花序發育過程進行觀察,并通過石蠟切片技術研究了板栗成熟雄花內部孢子囊的形態結構,旨在為板栗雄花的發育及其與雌花簇形成的關系研究打下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板栗來源于黃州市新港三路橘子園內生長健壯的板栗樹,定期對板栗雄花序發育規律進行觀察統計并拍照記錄,同時采集一定發育時期的板栗雄花序直接解剖通過體視顯微鏡觀察其結構。
1.2 雄花及孢子囊結構的觀察
采用石蠟切片法對雄花及孢子囊的結構進行觀察。選擇一雄花序基部尚未完全開花的雄花簇,將其從花序軸上用鑷子小心地取下,并用FAA固定液固定24 h后進行乙醇梯度脫水,二甲苯逐級透明,石蠟包埋,Leica RM2145半薄切片機切片,蘇木精-伊紅染色,Nikon eclipse E200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花藥內部結構,并用Tiger ProMedia系統攝像。
1.3 花藥中色素吸收光譜的測定
選擇包裹于花朵內部的花藥100個,用鑷子小心地將其取出,并用80%的丙酮研磨提取,用Agilent Cary 1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其吸收光譜。
2 結果與分析
2.1 板栗雄花序生長發育規律
觀察結果表明,分化雄花序的芽冬前包裹在多層芽鱗中越冬(圖1a),3月上旬芽體開始萌動,芽鱗逐漸脫落,首先露出的是基部葉片的托葉,基部葉片托葉較大,緊緊包裹在葉片原基外側(圖1b),3月中上旬可見葉片露出(圖1c),剝開托葉和葉片(圖1d)可見葉腋處有小的突起狀結構(圖1e),可能為雄花序原基,4月上旬可見基部雄花序伸出葉片(圖1 f、1g),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依次向上進行,枝條頂部雄花序最后露出葉片,5月10日前后可見部分枝條基部雄花序的基部花簇開始露出花絲(圖1h),5月20日前后可見基部3~4個雄花序上雄花全部開放,完全開放的雄花花絲伸直,花藥位于花絲頂端,露在整個花序的最(圖1i)。每個結果枝上雄花序的數量5~13個不等,雄花序軸長5~25 cm,一般中部雄花序軸比基部和上部雄花序軸長,頂部幾個雄花序基部可分化出雌花簇(圖1i)。一個結果枝上從基部雄花序開始生長至最頂部一個雄花序發育完全需要50 d左右,而從基部雄花序開始開花至頂部雄花序完全開花需要20 d左右。
2.2 板栗雄花在雄花序上的著生規律及開花順序
試驗統計表明,板栗雄花5~7朵成一簇,組成聚傘花序,50~200個不等的聚傘花序著生在同一花軸上形成荑花序(圖1h)。花序軸上一個花簇中雄花的朵數以基數和頂部較少,中間較多,平均一花軸有雄花500朵左右。雄花簇開花的順序為從基部逐漸向上進行,頂部雄花簇最后開放,屬于無限花序(圖2a、2b和2c),但也有極少數頂部花提前露出花絲(圖2c 箭頭所示)。同一個雄花簇中,頂部花最大,中部和基部花呈兩兩對稱排列,中部兩朵花體積大于基部兩朵花,雄花簇中花朵的開放順序與荑花序上花簇的開放順序正好相反,頂端的最先開放,中部兩朵花幾乎同時開放且均先于基部兩朵花開放(圖3a)。
2.3 板栗雄花解剖結構
通過對單朵雄花進行解剖,可以看到每朵雄花有萼片6枚,無花瓣,萼片綠色,其上密生絨毛(圖3b、3c)。花絲細長而透明,基部密生絨毛,花藥淡黃色(圖3d),測定花藥的有機溶劑提取液的吸收光譜表明內含有少量葉綠素(圖4)。
對板栗雄花簇進行石蠟切片制片并平行于花序軸做橫切,結果顯示,板栗雄花為單被花,這與上述解剖鏡下觀察結果一致,同一花簇中相鄰花朵之間由于相互擠壓而使花朵呈不對稱結構,頂端的雄花花藥幾乎都已露出花朵之外,在花被內側看不到成熟小孢子囊,然而在花朵的基部卻仍能看到少數尚未分化完全的小孢子囊,甚至還有一些剛突起的小孢子囊原基,可見是一個無限分化的過程,因此,每朵花中孢子囊數量是不確定的(圖5)。
在只有少數花藥伸出花朵之外的中部的雄花中觀察到有許多小孢子囊(花藥或花粉囊),小孢子囊兩室,呈近似橢圓形結構(圖5),同時在所觀察的6個樣本中(6朵不同雄花的切片)發現了有一朵花中有一個四室的小孢子囊(圖5箭頭所示)。
3 小結與討論
板栗冬前的一個芽在第二年春天天氣轉暖后就漸漸發育成一個長長的枝條,枝條上有很多的葉片,枝條頂部還會伸展出許多的雄花序,并逐漸伸長分化出雄花,雄花中又分化出很多的小孢子囊和花粉粒,而且有些雄花序基部還分化出雌花簇(圖1),每一個新的器官的出現與其芽內部結構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任立忠等[4]指出雄花序原基一般在第一年的6月中旬至8月中旬便開始孕育,其形態分化可持續10個多月,而李映志等[13]則將板栗一次花序分為冬前花序和冬后花序,冬前花序原基的形成始于6月中旬,終止于8月中旬,冬后花序原基源于上年8月中旬冬前花序原基停止形成后,莖尖分生組織分化出的腋芽生長錐狀原基,可見芽內部結構與花序原基分化發育的對應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板栗花器官結構復雜,郭素萍等[14]以及任立忠等[4]都觀察到在板栗雄蕊原基中央有一個平坦或稍凸起的結構,認為可能為退化雌蕊的部位。而在栗雌花中也有雄蕊[15],只是在雌蕊柱頭之下,避免了自花授粉[4]。但是成熟雄花內部的結構如孢子囊的形態等研究較少,白志英等[5]認為板栗雄花數量多,分化先后進程不一致,是造成其分化持續時間長的原因。觀察發現板栗雄花小孢子囊數量多且呈無限分化的趨勢,這與白志英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
板栗雄花多,雌花少,一直被認為是制約板栗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實際上,板栗雄花序發育持續時間長,不同枝條或同一枝條不同位置的雄花序開花時間不一致,同一花序上不同位置雄花的開花時間也不一致,且其花序原基的形成時間也不一致[13],而板栗雄花序的這種發育規律最后導致不同雄花開花時間不一致,散粉持續時間長,可能是適應板栗雌花發育進程不一致的一種機制。
前人對于板栗成熟花粉粒進行了掃描電鏡觀察,但對于孢子囊的結構及孢子囊中花粉粒的數量研究較少,通過對雄花的解剖,發現板栗雄花具有綠色的萼片,無花瓣,孢子囊中花粉粒體積小,數量大,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適應風媒傳粉的一種特性,然而板栗雌花簇柱頭為針狀結構,只有頂端很小的面積能夠接受花粉[16],僅依靠蟲媒很難使板栗充分受精,而通過對板栗雌花序套防蟲網試驗表明,隔絕昆蟲傳粉大大減少了柱頭上花粉的數量[17]。且也有學者指出,板栗雄花基部有褐色腺體,在盛花期散出特殊香氣,能引誘昆蟲,主要是甲蟲、金龜子、金花蟲、蜜蜂等,有蟲媒花的特點,在試驗過程中也發現板栗雄花序開花時香氣濃郁,花序上有多種昆蟲,表明板栗也具有蟲媒傳粉的特性。
總之,板栗雄花多,花粉數量大,開花散粉時間長,對于相對數量較少的雌花而言,是否為適應風媒傳粉所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國彬,蘭彥平,曹 均.中國板栗生殖生物學研究進展[J].果樹學報,2011,28(6):1063-1070.
[2] 呂平會,李龍山,何佳林,等.中國板栗生產與加工[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夏仁學,徐 娟,李國懷,等.板栗的開花結果習性與性別表現[J].武漢植物學研究,1998,16(2):154-158.
[4] 任立中,楊其光,杜國華.板栗花性別和器官分化的研究(Ⅱ)板栗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分化[J].安徽農學院學報,1981(2):41-50.
[5] 白志英,路丙社,張林平,等.板栗雄花芽分化研究[J].經濟林研究,2000,18(3):42-44.
[6] 張林平,李保國,白志英,等.板栗雌花簇分化過程觀察[J].果樹科學,1999,16(4):280-283.
[7] 陳建華,曹 陽,李育忠,等.不同板栗品種的礦質元素含量與開花結實的關系[J].經濟林研究,2005,23(2):1-4.
[8] 徐 娟,夏仁學,李國懷,等.板栗氮素營養與花性的表現[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8,17(3):271-280.
[9] 陳順偉,方新高,朱杭瑞,等.N、P和調花豐產素對板栗生長及花性別調控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1999,12(3):299-303.
[10] 黃宏文,張力田,盧 瑛,等.磷對板栗結實性能及產量的影響[J]. 園藝學報,1991,18(1):21-26.
[11] 姜國高,張 毅,劉寄憲,等.關于板栗雌花促成的探討[J].中國果樹,1981(1):3-6.
[12] 楊國順,劉昆玉,倪建軍,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板栗花芽性別分化及結果枝生長的影響[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7(6):464-465.
[13] 李映志,夏仁學.板栗一次花冬前及冬后花序的分化發育研究[J]. 福建果樹,2008(2):4-8.
[14] 郭素萍,李保國,張守慧,等.太行山板栗化學疏雄實驗初報[J].河北林果研究,1998,13(2):170-173.
[15] 中川昌一.關于果樹結果之諸問題(4)[J].農業及園藝,1973,48(7):7-16.
篇10
一、和風細雨,以情激勵學生
教育學研究表明:師生情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性的,而是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教師要與學生建立積極的情感,與學生在情感上交融,變“要他學”為“他想學”。
生物學這門課程的開設雖然已有近百年歷史,但是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造成了學生普遍對生物學的輕視和漠視,很多學生把生物當作一門可有可無的“副科”來看待,也壓抑了中學生物教師的積極性,使得生物課也在逐年走下坡路。
本人不以生物為“副科”,也從不因身為一個生物教師而泄氣,而是以此為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摸索探究著生物的教學方法,并極力著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物的氛圍:首先以情動人,關心學生,我在教學中注重平等,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從不打罵學生,使學生產生一定的親和力;其次尊重學生的想法與好奇心,絕不潑冷水,維護好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增強信心;再次,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小制作,無論是誰都給予恰當的評價;第四,講述科學家的一些小故事,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遠大的理想有一定的幫助。把學生的“地位”升上來,教師的"地位"沉下去,使學生與教師在心靈上產生了交流,從而獲得了一些新的體驗,把學生厭學的心理給扭轉過來。
二、清新活潑,以“標本”導入新課
備課的內容有很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等。其中,把握教學難點是最重要的內容,但是如何將難點化解,是每一個教師上課前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在破解難點中,最關鍵也是最難把握的就是教學方法,好的教師會以“巧”來解剖任何難點,使一切難點都在不經意間解析至簡,讓學生輕輕松松地跨過知識障礙。
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受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教師上課也是“照本宣科”,念完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往往是根據書本知識死記硬背,既談不上動手,更談不上動腦,這樣做的結果是沒有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沒有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只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死胡同,久而久之,學生必生厭倦。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科,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同化和順化的過程,因此盡可能地安排較多的體驗式學習,使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和感性的知識去完成新的認識,這樣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本人在上每一堂課之前,都要做好各項準備,力求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在講述“葉片的結構”時,我采摘好不同種的樹葉給同學們觀察,然后提出問題:“大家注意到沒有,葉子的哪面是正面,哪面是背面?”、“葉片正面的顏色與背面的顏色相比較哪個較深?為什么?”還有“將葉片撕一撕,會以現什么現象?此外葉片還有哪些結構?”,每個班的學生都紛紛舉手,逐一回答,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循序漸進,用問題誘導深入
在學生對葉片的結構有了宏觀的認識后,進一步指出要想認識葉片更細微的結構,需要我們去探究葉片的顯微結構。要處理這一教學難點和重點時,我先引導學生對照課本上的模式圖,看看自己在顯微鏡下能看到圖中所示的哪些結構。“你是如何區分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的?”、“是不是所有的細胞都含有葉綠體呢?”“葉脈的細胞特殊在何處?”,通過一系列問題,將學生的觀察、思考引向深處,不是要告訴學生“這是什么?”,而是要讓學生明白“這是為什么?”,借助于這種從具體到一般的認知策略,通過構建一個互動和探討的環境,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促進了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提高。
而對于那些受感官能力限制而不易獲得的較為復雜的結構或生理過程等知識,則充分利用模型、多媒體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將其再現。例如:在“莖的結構”中,木本莖和草本莖維管束的結構、功能及其區別是本節的難點之一,維管束的結構既復雜又很微觀,肉眼根本無法看到,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本人將維管束的放大模型展現在學生面前,又讓每人提筆大致畫出其結構,這樣維管束的功能以及其兩莖的區別就了然于胸了。
四、深層探索,讓學生盡情“表演”
在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葉片的結構后,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有關的有趣現象,例如:“為什么雨后許多植物的寬大葉片上,常有水珠滾動,水分并沒有滲到葉片中去?”、再如“葉片的下表皮細胞疏松,而上表皮緊密的用處?”
根據初中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我在各個小組間設立了“小裁判”,學生根據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與學生展開辯論賽,讓學生自主發揮能動性,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最后讓一個學生做總結,在他們評價他人的同時也提高了反思、表達的能力,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良好氛圍的形成。
五、巧妙結語,為下一堂課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