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閣藏春范文

時間:2023-04-10 10:14: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閣藏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篇2

招友條件:

性格:獨特,苦難,沒有煩惱的也行。

性別:是女子便可。

人數:越多越好呀。

注意:基本上是在小荷的,時間不限。

現有人員:冬哥,小蟬,蝶,小魚等等。

我自我介紹一下!

小女生辰乃二月十二日——林?存

東閣雅苑此乃吾之閨閣,且稱小苑

【東閣孤女】

漢名:林?存

滿名:西林春覺羅瀘歧

蒙名:烏拉烏蘭

小名:顰兒

字:絡繹

小字:沁?

外號:小林黛玉

【山妹】

漢名:慕容梓禪

滿名:鈕轱轆氏班磬

蒙名:科爾沁亞塔爾

小名:冬哥

字:?純

小字:秋心

外號:青衣殿下、科依諾爾

【紫貂】

漢名:柳陰

滿名:董鄂氏云宮

蒙名:博爾濟吉特松柒

小名:凈烏

字:參差

小字:煙波

外號:雪域天犬

【飄絮無聲】

漢名:游媛

藏名:達瓦

小名:小魚

字:長魚

外號:游小魚

【小風殘樂】

漢名:蕭樂

滿名:葉佳雪?

蒙名:柯哀

小名:樂兒

字:諾樂

小字:雪夕

外號:可樂、樂樂小夾心

【李加慧】

漢名:唐梓涵

滿名:納蘭愛維

藏名:格桑偉朵

小名:慧

字:候維

外號:開心妹、小胖

【白色灬夏季】

漢名:林予?

滿名:赫舍里沁函

蒙名:札雨

小名:小徹

字:煜染

小字:子汐

外號:小白

【陌夢穎】

漢名:莫韻零

滿名:兆佳怡纓

蒙名:敖登格日樂蕓

小名:小穎

字:原希

小字:萌汐

外號:柒??

【琉璃晨曦影】

漢名:公輸阜筠

滿名:葉赫那拉懿仕納

蒙名:科爾沁烏日娜

小名:梓清

字:鸞

小字:承昕

外號:夜秋穗、冷冷小姐

【44302288】

漢名:楚櫻靜

滿名:冬果爾古洛伊

蒙名:烏仁其木格

小名:靜兒

字:盈靜

小字:夢舒

外號:夢櫻舒

【茉璃小茶】

漢名:蕭曼

滿名:愛新覺羅赤鸞

蒙名:其木格

小名:茉莉

字:琉璃

外號:茶

【皇甫斯璐】

漢名:戈埠單

滿名:烏雅青沽

蒙名:博爾濟錦伊?

小名:?兒

字:浮云

小字:沉淪

外號:戈家小姊

【珈珈】

漢名:南宮亦茹

滿名:齊佳血蘭吉

蒙名:柯爾昀

小名:珈珈

字:珊

外號:珈珈丫頭

【淚A殘雪】

漢名:殳珊歟

滿名:瓜爾佳?硯

蒙名:博羅特氏元磊

小名:映紅

字:霖襄

小字:鳶

外號:紫鳶小姐

【紫萱漫舞蝶】

漢名:夏媛

滿名:葉赫那蘭昕媛

蒙名:柯爾昀

小名:柔倩

字:萱

小字:馨

外號:小馨,紫軒

【殘碎的夢】

漢名:柳絮夢

滿名:董鄂氏莫顏

蒙名:微微木赫爾

小名:小舞

字:纖莫

小字:弦

外號:傻兔、亭子

【舞姬雅子】

漢名:楚葉殤

滿名:葉赫那蘭羽璇

蒙名:安桔洛特

小名:琦

字:雨葉

小字:雨

篇3

單句互見,即一個句子里某些詞語的互見。例如:

①“心折骨驚。”(江淹《別賦》)

“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驚。”

②“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煙”、“月”是互文,即“煙氣、月光,同時籠罩著河水、沙地。”

③“奴溫婢飽身晏起,致茲快活良有因。”(白居易《雪中晏起偶詠所懷,兼呈張常侍、韋庶子、皇甫郎中》)

“奴”、“婢”是互文,即“奴、婢溫,奴、婢飽。”

對句互見,也叫復句互見。這是作者將意思比較復雜的話,分開來說,即上句隱含著下句,下句隱含著上句,它們之間在意念上是一個整體。例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歐陽修《岳陽樓記》)

——“不因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高興或悲傷。”

②“觸風雨,冒寒暑。”(柳宗元《捕蛇者說》)

——“觸犯風雨寒暑。”

③“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詩》)

——“當窗對鏡理云鬢、貼花黃。”

以上例句意思是一個整體,起“強調”、“分說”、“互補”的作用。

互文的運用,可以收到文字精煉、新奇和渲染氣氛的表達效果。

文字精煉者,如:

①“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

——“燕趙、韓魏、齊楚六國的金石、財寶是六國君主所經營、收藏積累起來的精英。”

不用互文,就要說成:“燕趙之經營,燕趙之收藏,燕趙之精英”(其它四國亦復如此寫),那就顯得拖沓累贅了。運用互文,不僅文字十分精煉,且句式整齊,瑯瑯上口。

②“西和諸戒,南撫夷越。”(《隆中對》)

——“西和撫諸戒,南和撫夷越。”

為強調安撫之策而分說,文筆簡煉,意思互補。

③“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開東閣門、坐東閣床,開西閣門、坐西閣床。”

簡潔行文,有利于突出木蘭歸家的歡樂情懷。

④“戰城南死城北,野不葬鳥可食。”(《漢樂府·戰城南》) .

——“在城南城北都打了仗,都有戰死的人。”

簡約文辭,狀戰爭的殘酷。

詞語新奇者,如:

①“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客人下馬,主人、客人在船。”

單句交錯濡墨,狀主客之間的親昵情境,新穎別致。

②“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

——“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為客開,今始為君開。”

對句交錯互補,以突出厚愛友人的拳拳之心,構思新奇。

③“陵陽佳地昔年游,謝眺青山李白樓。”(陸龜蒙《懷宛陵的舊游》)

——“謝眺、李白登過的山,謝眺、李白登過的樓。”

單句互見,青山和樓均屬李、謝二人,構思奇妙。

④“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趁著春色宜人,春日融融的大好時光,放聲歌唱,縱情飲酒,結伴回到勝利后的故鄉去吧!”

“白日”、“青春”;“放歌”、“作伴”交互使用,狀夫妻歸鄉的喜悅之情,錯綜新奇。

渲染氣氛者,如:

①“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叫囂隳突于東西南北。”

通過“叫囂”“隳突”,“東西”“南北”對應互文,渲染了悍吏來到鄉間,到處狂呼亂叫打擊逼人交稅的緊張氣氛。

②“岸芷汀蘭。”(《岳陽樓記》)

——“岸上、小洲上都長著小草和蘭花。”

“岸”“汀”,“芷”“蘭”交互成文,狀“郁郁青青”的浩瀚氣勢。

③“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將軍、都護連角弓都拉不開,鎧甲也難披掛。”

把“將軍”、“都護”分開寫,以渲染邊塞的嚴寒。

④“公入而賦,大遂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左傳·隱公元年》)

賦,賦詩。融融、泄泄:快樂的樣子。一言“入”、言“中”,一言“出”、言“外”,其實二人都有進有出,先在隧中,后在隧外。“融融”“泄泄”,“出、入”“中、外”,參互成文,以渲染母子和好如初的歡樂氣氛。

諳悉互文,有助于正確理解古代詩文的含義,不辨互文會導致誤解文意。例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記》)

——“釀泉水香又清,酒也既香又清。”

這是單句互見,“泉、酒”,“香、冽”在意義上交錯補充,文筆新奇,翻出了奇妙而嶄新的意境,突出了山水之美,游人之樂,具有感人的魅力。而《初中文言文評點譯釋》(最新初中語文課本配套用書,長春出版社,96年9月第4次印刷)對譯的“泉水清澈,酒味芳香。”如此一譯,便失卻了文詞互補的新意,平淡無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秦漢時的明月、關塞”。

用語新奇。如果把“秦”和“漢”孤立地分開理解為“月”專屬秦代,“關”專屬漢代,那就索然寡味了。

《唐詩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誤釋為“月亮還是秦朝的月亮,邊關還是漢朝的邊關。”《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出版)誤析為“此地在漢是關塞,明月猶是秦時”。如此注譯,割裂了“秦”“漢”,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難以領會該詩氣勢浩瀚、雄渾高遠的意境。

篇4

凡讀過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的人,無不為其描繪的美景所傾倒:“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這瑯琊山便是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5公里處,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瑯琊山古稱摩陀嶺,后何以名瑯琊,歷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東晉瑯琊司馬睿曾寓居于此而改稱瑯琊。另一種說法是:西晉鎮東大將軍瑯琊王司馬釉率數路大軍“出涂中”(指滁水流域)滅吳,吳主孫皓“詣釉請降”獻璽即在此,因而山稱瑯琊。而《古今圖書集成?瑯琊山匯考》載又一說:“人以其有似于山東東海之瑯琊山,故亦名為瑯琊。”

瑯琊山險峻而秀麗。其山峰“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數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拔,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瑯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布山間,歸云洞、雪鴻洞……神秘莫測。九洞十一泉,處處引人入勝。瑯琊山景色清幽,素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

深秀湖位于回北門通往瑯琊山寺院的轉彎處,古為一水潭,是游人臨溪垂鉤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瑯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這里辟為一新的風景區。因其三面環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瑯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制件,具有明顯的現代建筑特色。橋上筑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筑特點,湖面側建有三間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游服務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游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峰閣是瑯琊山風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建筑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筑會峰亭的殘基上(原會峰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毀)。新建筑的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這里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群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大概是因為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這里象一座檢閱臺,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郁,所以此閣才命名為會峰閣吧!由于會峰閣立在瑯琊山的最高峰,人們都愛來此了望祖國的壯麗山河。站在會峰閣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煙霧蒼茫,村莊星羅棋布,河塘閃亮如鏡,在晴朗無云天氣還可以隱約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江如帶,浩渺東去.

篇5

內地缺少了犀角、象牙雕刻的竹木牙角器拍賣,仿佛瘸了腿。今春一些行家原本指望漆器,銅器以及竹木雕刻能有一輪好行情,然而行情整體下調并未格外施恩,只有文房藝術品、佛像、家具數項表現尚可。

由此,今春雜項工藝品板塊看點也就主要在名家私人舊藏專拍上。尤其是紐約佳士得的安思遠藏銅鏡、普孟菲藏文房珍玩,香港蘇富比的水松石山房藏珍玩、私人雅藏珍玩御器,香港佳士得的文德爾伉儷珍藏掐絲琺瑯器,香港邦瀚斯的瑪麗及莊智博鼻煙壺珍藏專場,中國嘉德的翦淞閣文房寶玩、埃斯肯納茨藏明清家具,北京翰海的北京工美集團藏工藝品、天珠、瑰寶堂藏珍,北京匡時的茶道具,西泠印社的明清御窯金磚、任伯年遺珍、田黃石、香具專場等等,各自都代表著一類文物藝術品私人收藏的重要成就。

綜合看,占市場主體的還是文房珍玩類,專場上拍數量最多,紐約、香港、北京市場都是主流;其次是銅器,包括銅鏡、琺瑯器、佛像等,而紫砂、茶具、家具、鼻煙壺等私人舊藏專場的規模小。

文房珍玩領軍

文房珍玩或者稱文玩清玩,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寬廣的概念,具有所謂文人情懷的藝術品,無論何種材質,都可列入其中,舉凡文人墨客的案頭佳器、雅玩擺設,皆可入藏。這類藝術品材質豐富多樣,但都有一個共性:必須具有工藝之外的文化附加值。宋代以降,文人士大夫無不重視文房珍玩,明晚期達到最,由此而誕生了一大批專門著作,如《長物志》《考槃余事》等等,對這類藝術品的審美把玩、設計制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由此明清時期產生了一大批專制此類藝術品的行家里手。

拍場上,北京翰海最早將這類藝術品設為專場拍賣,上拍品材質多到不勝枚舉,占主流的是竹木牙角器,其次是陶瓷、漆器、銅器,以及金、銀、銅、鐵、石、料器、匏器等等材質。若能證明出自名家之手,或者曾經皇室宮廷、達官顯貴、著名文人士子所用,或者有明確著錄者,價值不菲。由于材質多樣、內涵豐富,這類藝術品明清以來就受收藏者重視,現今收藏文房珍玩成名成家者亦不在少數,今春各地上拍的專場就是最好的學習案例。

三月初率先開拍的紐約市場,紅了好幾年的普孟菲舊藏專拍仍引人注目。前幾年,普孟菲舊藏的犀角器、象牙雕刻的拍賣,曾經引發全球范圍內的熱潮。熱潮退去,由于法律法規的限制,牙角器內地交易受阻,既便是紐約、倫敦市場也受到重要影響,這兩類藝術品上拍數量大幅減少,僅香港尚有少量上拍(圖一),內地僅見零星拍品。缺少了牙角器,普需菲舊藏今春轉向主推紫砂、硯臺等傳統文房珍玩,138件拍出六成,成交額643.76萬美元,可以說未能再續輝煌。19件成交價超過10萬美元,紫砂器五件、瓷器兩件、端硯兩件、硬木家具六件、白玉、青金石、銅器、料器文玩各一件。紫砂文房器成交價格普遍較高,宜興蓮瓣式水丞50.65萬美元,宜興段泥式水丞(圖二)38.65萬美元,清乾隆宜興段泥彩繪山水圖筆筒(圖三)36.25萬美元。清乾隆御制松花石雕龍紋硯配雙兔呈祥蓋盒(圖四)亦拍至36.25萬美元,高190.5厘米的明末清初黃花梨萬歷柜(圖五)拍至45.85萬美元。

香港拍場數蘇富比的水松石山房藏珍玩、私人雅藏珍玩御器專拍品質較高。水松石山房以文玩收藏知名,此次是蘇富比第四次上拍其收藏,81件拍出68件,成交額6737.28萬港幣,多數成交品價格超過估價數倍。14件價超百萬港幣,其中被定為明嘉靖時期的紫檀嵌玉石人物圖長方蓋盒拍到了2082萬港幣。私人雅藏珍玩御器專拍74件拍出六成以上,成交額2069.95萬港幣,四件價超百萬港幣,高價品不多,長14厘米的清乾隆“御玩”款瑪瑙臥鹿蓋盒(圖六)拍至122萬港幣。

內地文房珍玩專場首推中國嘉德的翦淞閣文房寶玩,其次是西泠印社的數個專場。翦淞閣是市場上認知度較高的收藏品牌,中國嘉德瓷器工藝品部總經理劉越譽其“代表了一種高品位的、高質量的文玩收藏”。今春上拍35件精品悉數拍出,成交額12671.85萬元,可見其質量之精。曾經王世襄舊藏的明代周制魚龍海獸紫檀筆筒(圖七)可謂文房名品,其價值如何早有定論,2003年秋即拍出209萬元,此次成交價高達5520萬元,創木制筆筒的最高價。著錄于《閱微草堂硯譜》的清乾隆紀曉嵐自用紫云硯(圖八),是所知僅存的紀氏八硯之一,拍至586.5萬元。

西泠印社素以文房雅玩品專拍負盛名,歷年印章、篆刻、紫砂、竹雕等專場曾創造過多個第一,不斷拓寬這一類藝術品的范圍,今春供玩賞的篆刻、御窯金磚、任伯年遺珍、田黃石、香具專場更讓人稱絕。篆刻、田黃石兩場成交額達8328萬元,小門類大作為,重317.5克的林壽堪作田黃石香山九老薄意擺件(圖九)拍至1035萬元。源于天津古董世家的清雍正雁翎法盞爐(圖十)以977.5萬元成為香具專場的頭牌。一對明永樂金磚(圖十一)以80.5萬元成為金磚專場的標王,該場拍品悉數拍出。金磚、石雕、紫砂盆多用于文人雅居,金磚常置于書房,“喝茶、品香、彈琴、會友,更增添了雅居生活之味”。該公司連續兩屆上拍的石雕、紫砂盆專場均佳績頻傳,今春石雕專場成交超過97%。顯然,西泠長期致力于“藝術融入生活”的耕耘,的確獲得了市場的回饋。

篇6

《唐人寫經卷》

首殘,紙質,烏絲欄,楷書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四十一卷。十五接紙,每紙28行,行17字。尾署“大唐永徽三年五月六日嚴壽敬書于圣善寺”。鈐“圣善寺”長方印,唐永徽三年(652年)。

《北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圖1)

高31.5厘米,橫48.2厘米。姜黃色藏經紙,卷軸裝,全25紙,卷首9紙缺。每紙22行,行14字,字類顏體,墨色較濃,行列整齊,卷尾印經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六”和雕版年月“大宋開寶五年壬申歲奉敕雕造”,下方鈐有“陸永印”小長方墨印。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在四川成都雕印,簡稱“開寶藏”,是我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經。

北宋初年,雕版印刷以四川為盛,開寶四年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5000余卷的《開寶大藏經》,使四川雕版印刷業趨于極盛。書籍校勘精審,雕版疏朗明快。其大字版字大如錢,墨色如漆,宋本的雕印十分精美,成為后世雕版印刷的楷模。

《北宋福州東禪等覺院刊本大藏經》(圖2、3)

院藏有14卷。這批藏經的刊印前后經30余年,經過住持慧空大師沖真、傳法賜紫智華、僧契璋、傳法沙門智賢、傳法廣慧大師達杲等5人之手,陳伸、王興、王惠、李意等4人所印造。

此經均系青色硬紙皮,經折本,高30.2厘米,橫11.2厘米。每版3開,每開12行,行17字,金字楷書題簽,藏經紙,單欄,木刻歐或顏體。首頁鈐有“鼓山大藏”楷書朱文方印,版末鈐有印造者墨色小長方印。東禪寺大藏又稱《崇寧萬壽大藏經》,為福建鼓山永泉寺請印,在東禪寺刻版,是我國第一部私刻大藏經。現藏有:

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庚申刊本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六(經)

元豐八年(1085年)乙丑五月刊本勝N獅子吼一乘大方便廣經(推)

元v六年(1091年)辛未刊本菩薩善戒經卷第八(賢)

元符三年(1100年)庚辰十一月刊本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八(沛)

大觀四年(1110年)庚寅刊本佛吉祥德贊卷上(桓)

改和二年(1112年)壬辰二月刊本佛說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第九之十(密)和殘本

這批藏經可使我們了解到北宋刊福州版的真實面貌和北宋中晚期福建福州印刷業的發達狀況。同時也說明福州東禪等覺院是當時我國東南部的大禪林。這些藏經是為研究雕版印刷史和佛教史的難得資料。

《趙城縣廣勝寺大藏經》(圖4)

1976年從太原市崇善寺征集。卷軸裝,赤軸,黃表紙,寬29.5厘米,共21紙,每版27行,行19字。紙首注經名、卷數,張序,編號小字一行,此卷編號為“黍”。卷首為廣勝寺印制《釋迦說法圖》,內容為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此大藏經刻于山西省解州(今山西運城)天寧寺,為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的補雕印本。

《山西通志》

黃竹紙,蝴蝶裝,全書30卷,分訂20冊,版本為仿宋刻本,顏體字。書內的“職官”“選舉”只記到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李維禎,續前補后,加以重修,是為萬歷山西通志,亦稱李志。崇禎二年(1629年)付印。序尾記有“崇禎二年夏午臨川祝徽書于古夏都公署”和“安邑縣知縣曹麟趾校”。祝徽是明末主管運城鹽務的官吏,通志的序文是他在古夏都安邑所寫。清之后編篡志書都很重視這個版本,保存甚少。

《二十一史》(圖5)

存18史,明萬歷二十四年至三十四年北京國子監刻本,明末清初傅山批注。

其版式均為左右雙欄,單魚尾。半頁10行21字,白口大字,行格疏朗。字體為方正仿宋字,端莊凝重,雕刻精美。每冊卷首題名下都鈐有篆書白文“傅山之印”。幾乎每卷都有傅山紅、黑毛筆圈點批注。批注有時為小楷,有時為行草,有的在書冊的封面,有的在書頁的上端,有的在邊白中縫。批注有短有長,不拘一格,有的是對內容的提要,有的是對人物或思想的評論。書頁中還畫有各種符號。有的書頁圈點密集,杠道不斷,圈內有圈,杠外畫杠。傅山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書家,真、草、隸、篆無所不能,尤以行草著名。

《豫章先生文集》(圖6)

17卷,宋代羅從彥撰,元代曹道振編次校正,明嘉靖三十三(1554年)年謝鸞重校新刻。

書前附有近代著名藏書家和版本目錄學家傅增湘于庚辰夏(1940年)六月六日書寫的題跋。跋中對此本的內容和版刻流傳經歷、版本優劣作了詳細說明。跋后鈐有“傅增湘”白文小方印。此本半頁13行23字,黑口,單魚尾,四周雙欄。卷首序文已不存。首為豫章羅先生年譜,卷端題名后依次鈐“佩德齋珍藏印”“密庵藏書”,下題“進士曹道振編次校正,后學謝鸞重校新刻”。次為目錄,共分17卷,后傅增湘長子傅忠謨鈐“忠謨讀書”印。此本為明嘉靖三十三年謝鸞重校刻本,狹行細字,褚墨精麗,雕鏤精致,極似元本。

《歸震川文集》(圖7)

29卷,明代歸有光撰,門人周詩校,明萬歷四年(1576年)翁良瑜雨金堂刊本。

書前附“歸先生文集小引”,題名依次鈐“雙鑒樓藏書印”“佩德齋珍藏印”,后題“萬歷三年十月既望門生周詩拜書”。文集目錄題名下有“雙鑒樓”印。此本紙白墨黑,行格疏朗,半頁10行20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書口下印版刻者“雨金堂”。每冊卷首題名下鈐“雙鑒樓”印。卷末尾題下鈐“忠謨讀書”“佩德齋珍藏印”“傅沅叔藏書印”。可知文集為傅增湘舊藏。每卷書中都有清著名藏書家錢謙益紅筆批點的評注。有些卷中還用紅筆直接在刻本上對文字進行校訂勘正。

傅增湘(1872~1949年)是著名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字潤沉、源叔,別署雙鑒樓主人、藏園居士,筆名書潛、長春室主人等。畢生從事圖書收藏、古籍校勘、版本研究。共收藏宋、金、元、明、清精刻本、名抄、名校本達20 萬卷以上,為海內藏書大家。學界評價“海內外之言目錄者,無不以先生為宗”。

《古詩歸》(圖8)

15卷,明代鐘惺、譚元春選定,明代輿、閔振業、閔振聲校閱,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閔刻三色套印本。

此書首序為鐘惺、譚元春分別于萬歷四十五年丁巳歲八月、十月撰的兩篇“詩歸序”。鐘惺的序后鈐“鐘惺之印”,譚元春的序后鈐印“元春”。次序為輿寫的“詩歸敘”,敘尾也有“輿印”。再后為閔振業撰的“小引”,后鈐“振業印”。書中收錄有古逸至隋的古詩。此本紙白如玉,墨印詩文,朱、黛兩色印評點,色彩斑斕,十分精美。其中朱色為鐘惺的評點,黛色為譚元春的批注。詩句上方是對詩文的逐句細評,詩前批注是對詩題的評論,詩后的雙行細字是詩文總評。其版式為四周邊框,無豎直界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在行旁套印不同顏色的批點評注。每頁雖經數次套印,但不同色彩之間很少參差,說明閔刻的套印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杜工部集》(圖9)

20卷,唐代杜甫撰,五色套印本。此書四周單邊,黑口,雙魚尾,頁8行20字。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刊印,蕓葉Q藏版。

前有道光甲午(1834年)冬季涿洲盧坤、唐元縝、潤洲刺史樊晃序,以及王琪后序等。

此本為五色套印,是明清刻本中套色最多者,其正文為墨色,五名家評注分別為王世貞(紫)、王慎中(藍)、王士慎(朱)、邵長蘅(綠)、宋(黃)。是書對研讀、欣賞杜詩有較高價值。

套版印刷術是在單色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使閱讀書籍時更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明代文學家兼畫家陳繼儒便將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及套色印刷術稱為印刷史上的三變。套印方法因工序復雜,技術要求嚴格,因而許多套印書每版只能印幾十部,不像今天每版可印幾萬、幾十萬冊,且可重復使用。在當時,套印書就因其刻印精良,彩圖絢麗而深受人們歡迎。

《詞致錄》(圖10)

12卷,明代李天麟撰,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刻本。四周單邊白口,白魚尾,頁10行20字。每冊版心有刻工姓名如趙聯壁寫、楊樹聲寫、郭之屏書、朱軒刻、夏云刻、陶汝成刻、陳木刻、郁士奇寫、陶惠刊等字樣。

前有“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都御使關西溫純撰序”“萬歷丁亥浙江監察御使傅好禮撰序”,后有“萬歷丁亥仲夏屬吏兩浙都轉運鹽使司同知莆陽唐守恭跋”。

前還有楊深秀序,并鈐“深秀氏五品官爵”“深秀”印。

《宋人題跋七種》(圖11)

明汲古閣刻本。四周單邊無魚尾。版心有書名卷數及汲古閣字樣。頁8行19字。其內容有:

淮海題跋二卷(宋)秦觀撰

姑溪題跋二卷 趙郡李之儀撰

石門題跋二卷(宋) 沙門德洪撰

西山題跋三卷

無咎題跋一卷(宋)南陽晁補之撰

宛丘題跋一卷(宋)淮陽張耒撰

鶴山題跋 七卷(臨邛)魏子翁撰

皆為明海虞毛晉訂。名人的批校、評點、題跋是中國古代文人研讀作品的心得與體會,對于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價值。

《祥異繪圖集注》(圖12)

10卷,明代方儀編,明抄本。版框,欄線,書口上方刻“祥異繪圖集注”,下方刻“靜觀主人藏”,朱色魚尾。四周朱絲雙欄,頁11行,行8~15字不等,甲卷至壬為占卜卷,每頁上圖下文,有圖876幅,手繪。癸卷大部為文“風角總占”,半頁11行,行12~29字不等。

書卷首序云:“洪熙皇帝日:在天為五行,在人為五事,修則休征應,失則咎征應,天人感應之機,神矣!人心仁愛人君,常示變以敬之,明君必敬天于所示敬,皆惕厲修之,未嘗有忽也。此《祥異繪圖集注》一編,明乎天人之際,審矣!朕嗣承天統,只若天道動靜,云為恒慎,諸此股肱大臣,與國休戚相均,今各賜以覽之。非惟使達夫吉兇之機,亦庶幾知天理之變云。”

明抄本《祥異繪圖集注》是一本關于星象占卜的書。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卷,是國內少見之圖文并茂手抄本原本。

《集古印譜》(圖13)

4卷,明代太原王常撰。前有“武陵顧從德校”以及“明萬歷三王武陵顧從德識序”字樣。前有墨刻印太原王秣登序印藪。版心有“顧氏蕓閣”字樣。朱印本,四周單邊。其凡例稱:一、集古印法每項玉先,次瑪瑙、次寶石、次銀、次銅、次磁。二、以秦漢璽冠之首。三、王璽君印冠之首。四、官印多從其類。五、蠻夷亦附官印之末,蓋亦朝廷之賜。不宜別置一項。六、一部曲將軍印不能盡收,唯刻其稍異這者若干。

卷一:秦漢小璽:王印、君印、公印、侯印、將軍印、督印、軍印、尉印、軍曲印、大夫印、太守印、史印、令印、丞印等約1200枚。卷二:上平私印約580枚。卷三:下平私印約580枚。卷四:昃聲私印約580枚。

《五色線》(圖14)

2卷,明代毛晉訂,明刻本,無作者。四周單邊,無魚尾,白口版心有書名卷數及汲古閣字樣。頁8行19字。毛晉跋:“考中興與館閣書目,稱不知作者。摭白家雜事記之。為類門舊跋亦不著年月姓氏……凡我同好勿與碧云鯨共置,幸甚矣。湖南毛晉書于白龍潭舟次。”

篇7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鐘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浣溪沙

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云來往月疏疏,

玉鴨薰爐閑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浣溪沙

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訴衷情

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挪殘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時。

菩薩蠻

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是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

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攤破浣溪沙

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玉樓春 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不知醞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臨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蝶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蝶戀花 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 上巳召親族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漁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瑞鷓鴣 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并蒂連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

念奴嬌 春情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干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長壽樂

南昌生日,微寒應候,望日邊六葉,階?初秀。愛景欲掛扶桑,漏殘銀箭,杓回搖斗。

慶高閎此際,掌上一顆明珠剖。有令容淑質,歸逢佳偶。到如今,晝錦滿堂貴胄。

榮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綠綬。更值棠棣連陰,虎符熊軾,夾河分守。

況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看彩衣爭獻,蘭羞玉酎。祝千齡,借指松椿比壽。

行香子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行香子 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孤雁兒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沈香煙斷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歹帶]人嬌 後亭梅開有感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樓楚館,云間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

坐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云斷。

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待西樓,數聲羌管。

滿庭芳

小閣藏春,閑窗銷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

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恰似、何遜在楊州.

從來,如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玉減,須信道、掃跡難留。難言處,良窗淡月,疏影尚風流。

滿庭芳

小閣藏春,閑窗銷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

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恰似、何遜在楊州.

從來,如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玉減,須信道、掃跡難留。難言處,良窗淡月,疏影尚風流。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慶清朝慢

禁幄低張,雕欄巧護,就中獨占殘春。

客華淡佇,綽約俱見天真。

待得群花過後,一番風露曉妝新。

妖嬈艷態,妒風笑月,長[歹帶]東君。

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競走香輪。

綺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

更好明光宮殿,幾枝先近日邊勻,金尊倒,拚了盡燭,不管黃昏。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多麗 詠白菊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

恨瀟瀟、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

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

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

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

似愁凝、漢阜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

篇8

五柳先生今作古,藥欄菊意客猶濃。雖無琴瑟鐘期耳,卻遇人間陸士龍。

墻外行人已覺清,幽幽月色倚窗明。伴燈殘照書蟲醉,古卷重山拾翠盈。

執筆韶華似水流,琴心閱卷總幽幽。梨花妝面西風擾,莫道藍橋度歲秋。

眉底空山流水繞,行云霧閣指中飛。但邀明月清心枕,菊酒東籬客意稀。

人生醉夢來無處,落腳天涯在四方。過往回眸猶可忘,臨行一路采花香。

春風別盡水流尋,總念卿卿共撫琴。自古多情空自嘆,禪茶一味洗塵心。

柳思流水千江去,窮墨催干幾載匆。詩酒年華需悟意,一杯歲月笑聲中。

夜游西子影朦朧,慢覺池心著色中。羞了云衣眉上柳,猶窺月語戲荷風。

小樓昨夜雨絲盈,點滴芭蕉鬧到清。晨起芙蓉還欲困,又聞宿鳥入窗鳴。

性定于蘭鬧自休,清風在手賦溫柔。章臺柳路書叢岸,渡里觀行墨雨舟。

浮生兩袖清風骨,來去紅塵墨意思。始拾韶光書倦色,柴扉半夢半癲癡。

陳風一別洗春秋,志氣仍為入骨修。華歲門庭還若市,淡中可悟百年悠。

竹里雕櫳云暮開,香爐裊裊自悠哉。愔愔靜里屏風碧,弄筆清秋小楷來。

半幅明霞秀毓君,紅綃帳外綠羅裙。風前落落寒虛月,臥榻清波一卷云

***

柳霧春容曉色思,云簾鎖碧綠蘿遲。西風剪卻三千意,可解清秋惜故知?

未到西風半疊詩,紅妝著墨玉寒池。花朝折柳催煙筆,宿霧因秋帶雨姿。

夜識芭蕉帶露幽,窗生小別又中秋。月明還倚相思樹,落照寒宵燕子樓。

重簾難拾留香路,薄惹微痕風又著。高閣寒流影下秋,問花人在云深處。

寒宵古硯留香久,聚墨多為琴瑟鳴。還撿青花云鬢幕,春山不若舊時盈。

香痕點滴墨為姿,流水清風硯作池。簾幕輕寒花未徹,半含朝雨海棠時。

年年月色顧朝暉,難奈相思桂雨飛。清冷梳眉方寸切,中秋獨念玉山歸。

檢點三春容易去,綠楊煙外梧桐雨。樓頭欲借鬢前風,花底離愁迷月路。

光景匆匆似水流,等閑離別又逢秋。江南綠意今仍在,滿目青青幾許幽。

南北浮云聚小樓,一窗風雨墨中流。玉華寒色青朝洗,龍井茶莊夕拾秋。

玉腕羅裳脈脈揮,流云入幕兩依依。蘭舟邂逅清風步,西子叮嚀明月歸。

小扣柴扉別月明,臨窗拂曉落花清。凝眸柳外穿風去,芳草情思早向卿。

林花掃盡胭脂洗,夜色空庭燕語清。卷地風來猜綠意,黃梅時節女兒情。

自君別后梅時雨,小巷重樓綠著紗。客舍街頭風又往,心思素雪淡年華。

小字紅箋羞月色,嬋娟夢外總催春。年年歲歲花開候,作雨相思彼岸人。

古橋流水渡紅塵,碧柳黃鶯別是春。誰念江南秋月影?華燈初上一歸人。

芳竹含煙正滿樓,閉門閑客倚窗幽。年年點檢青梅事,唯獨西風不識秋。

隔戶垂楊盛晚妝,吳山楚水卻茫茫。又添明月相思樹,唯獨回文錦里藏。

篇9

乍行人共看,初語客多憐。

臂膊肥如瓠,肌膚軟勝綿。

長頭才覆額,分角漸垂肩。

散誕無塵慮,逍遙占地仙。

排衙朱閣上,喝道畫堂前。

合調歌楊柳,齊聲踏采蓮。

走堤行細雨,奔巷趁輕煙。

嫩竹乘為馬,新蒲折作鞭。

鶯雛金鏇系,貓子彩絲牽。

擁鶴歸晴島,驅鵝入暖泉。

楊花爭弄雪,榆葉共收錢。

錫鏡當胸掛,銀珠對耳懸。

頭依蒼鶻裹,袖學柘枝揎。

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

頻邀籌箸掙,時乞繡針穿。

寶篋拏紅豆,妝奩拾翠鈿。

戲袍披按褥,劣帽戴靴氈。

展畫趨三圣,開屏笑七賢。

貯懷青杏小,垂額綠荷圓。

驚滴沾羅淚,嬌流污錦涎。

倦書饒婭姹,憎藥巧遷延。

弄帳鸞綃映,藏衾鳳綺纏。

指敲迎使鼓,筋撥賽神弦。

簾拂魚鉤動,箏推雁柱偏。

棋圖添路畫,笛管欠聲鐫。

惱客初酣睡,驚僧半入禪。

尋蛛窮屋瓦,探雀遍樓椽。

拋果忙開口,藏鉤亂出拳。

夜分圍榾柮,朝聚打秋千。

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

互夸輪水碓,相教放風旋。

旗小裁紅絹,書幽截碧箋。

遠鋪張鴿網,低控射蠅弦。

詀語時時道,謠歌處處傳。

匿窗眉乍曲,遮路臂相連。

斗草當春徑,爭球出晚田。

柳傍慵獨坐,花底困橫眠。

等鵲前籬畔,聽蛩伏砌邊。

傍枝粘舞蝶,隈樹捉鳴蟬。

平島夸趫上,層崖逞捷緣。

嫩苔車跡小,深雪履痕全。

競指云生岫,齊呼月上天。

蟻窠尋徑劚,蜂穴繞階填。

樵唱回深嶺,牛歌下遠川。

壘柴為屋木,和土作盤筵。

險砌高臺石,危跳峻塔磚。

忽升鄰舍樹,偷上后池船。

篇10

日歷上已寫著兩個大字——“立春”。

于是,我決定了,我要去尋找春的氣息,在萬般思考后,我決定了,將古色古香而又沉寂的“龍山寺”,定為我的計劃執行地。而“尋春之旅”,也由此開始……

初到“龍山寺”,這個僧教圣地早已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了。雖說人多,可大家都很尊重各位僧人們,都不敢大聲言語,所以,沒什么聲音,一點嘈雜,都沒有。

抬起頭,仰望藍藍天空,凝視白白云朵。不經意間,卻瞥到了那棵老榕樹。一片片翠綠的葉子點綴這棵歷盡歲月滄桑的老榕樹,襯托著這座寂靜的古色古香的寺廟,現得挺寂寞挺孤單的。春的第一縷氣息,我從這棵老榕樹上看到了。

我走出人潮擁擠的后殿,決定到別的地方繼續尋找春的濃厚氣息。

我來到大門緊閉的“藏經閣”前,坐在冰涼的石階上。這兒,比任何地方都安靜,是個好地方!

坐在石階上,我凝視著天,還是余光的功勞——我看到了更美的景色——青色的裊裊煙霧中,我隱約看到了桃花的蹤跡——可真不是一般的美。

和著寺廟空氣中蒙蒙的青煙,眼際的桃花,好似一帶紫色的霞靄,朦朧了天地邊景。微風徐來,那青中帶紫,紫中有青的煙霧,隨之漫漫息變幻。

這,是春的氣息!!!夢幻的春跡!!!

低下思緒繚亂的腦袋,卻在不經意間瞥到了那青翠嫩綠的小草芽,從厚厚的鞭炮屑中探出那稚嫩的小綠腦袋來。

在芬芳的春泥之上,是它!又短又細,嫩綠嫩綠,站在那枯黃的死去的母體旁,讓人不禁產生憐憫之情。是它!是小草!

這,又是春的氣息!!!

在這美妙的古色古香的寺廟中看到如此美景,感受到春的濃厚氣息,真是我上輩子修來的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