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15 16:5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訪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家訪計劃

篇1

班主任家訪工作計劃

一、家訪的現實意義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以及現代教育形式的發展告訴我們,單純依靠教師是搞不好教育的,必須和家長密切配合,家訪是必不可少的。家訪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是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聯系溝通的有效途徑。通過家訪可以使教師、家長更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況,選擇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們個方面的素質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素質,管理好班級,必須全面了解學生。只在學校了解學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也要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這就需要老師也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大部分是通過家訪來實現的。通過家訪教師同時也可以了解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教育理念,向家長宣傳黨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方法等等。因此教師必須進行家訪。結合本班實際,特制訂本學期家訪工作計劃如下。

二、本班學生家庭教育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大部分居住在聯隊,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學生素質的高低往往也和家長的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會教育孩子的家長,他的孩子的素質是不低的。

有些家長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希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他們總是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能明白家長的苦衷,而卻不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不知道教育應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往往會發生一些本不該發生的事,甚至會發生令家人后悔終生的事。和學生座談時不少學生反映他們的父母都打過他們,沒有挨打的學生寥寥無幾。

還有部分學生家庭教育狀況不容樂觀,家長們對教育的投入很少,除了給孩子交學費以外,就很少有其他的教育投資了,更談不上給孩子訂閱課外讀物了。這就在很大方面造成孩子閱讀面狹窄,課本以外的知識了解的很少,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不少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把孩子交給老師就算完事了,孩子的成績好壞和自己沒關系,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把教育孩子的事推卸的干干凈凈。

三、家訪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

2、了解學生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3、征求家長對教師教學、班級、學校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4、向家長提供先進的教育信息。

5、糾正家長錯誤的家教方法,向家長傳授較科學的家教方法。

6、家訪時不可與家長發生爭吵和沖突,態度要和藹,要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問題。

7、不能接受家長的吃請,更不能接受家長的禮物。

8、家訪后要及時記錄和整理,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四、家訪重點

1、后進生,查找落后的原因及在家表現。

2、優等生,了解在家表現及家庭教育情況。

3、問題生,隨機家訪。

篇2

【關鍵詞】美國;嬰幼兒;家庭訪問計劃;高危家庭;父母育兒支持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3)07/08-0090-05

家庭訪問(home visiting,簡稱家訪)是一種結構化的父母育兒支持計劃。通常家庭訪問員(簡稱家訪員)會定期到嬰幼兒家中了解父母關注的問題,觀察孩子與父母的互動,幫助父母理解兒童發展的一般規律,向父母傳授嬰幼兒保教知識與技能,借此加強家庭與社區的聯系,密切親子關系,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伴隨訪問的深入,家訪員可以成為父母育兒的有效資源,而父母則成為孩子成長的強大后盾。近年來,家訪計劃作為提高父母育兒技能以及加強高危家庭與社區聯系的核心策略,受到美國政府的空前重視。2009年《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Reinvestment Act)為提前開端計劃(Head Start)和早期提前開端計劃(Early Head Start)撥款10億美元,用于擴展對3歲以下嬰幼兒及其家庭的服務。每周的家訪和每月的小組活動是其最主要的服務形式。2010年美國《病患保護和平價醫療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規定,聯邦政府將在五年內投入15億美元聯邦基金,為高危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家訪服務,服務對象包括低收入嬰幼兒家庭、未滿21歲的孕婦、有暴力虐待史的家庭、忽視和虐待兒童家庭、發育遲緩兒童家庭及軍人家庭。美國已有32個州貫徹落實了本州的嬰幼兒家訪計劃。全美每年大約有40萬0~5歲嬰幼兒接受家訪服務,約占嬰幼兒總數的2%。雖然嬰幼兒家訪計劃的形式各有不同,但均對嬰幼兒及其家庭有顯著支持作用,其經驗值得借鑒。

一、嬰幼兒家訪計劃

除了到嬰幼兒家里提供服務這一形式上的共同點外,不同早教項目家訪計劃的內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一是家訪員的背景不同,有的是聘請專業人士(通常是公共健康護士或者社會工作者)作家訪員,有的則是請社區內經過培訓的嬰幼兒父母或主要照看者等非專業人士作家訪員。二是家訪計劃的內容、頻次、服務持續時間以及與社區內其他家庭服務資源的聯系等不盡相同。三是家訪計劃的發起者不同,公共衛生、教育、人類服務、兒童福利或其他部門都有相應的家訪計劃。全美約4600個嬰幼兒家訪計劃服務點基本可以歸為下表的六個項目。

二、家訪計劃的特點

1.聚焦高危家庭

無論是從最初的設計還是從最終的結果考察,美國大部分嬰幼兒家訪計劃的重點都落在高危家庭上。這些家庭通常有初為人母的低齡母親或低體重新生兒,還包括非英語母語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等。大部分家訪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這些家庭嬰幼兒的入學準備水平,避免嬰幼兒遭受潛在的虐待或被忽視。這充分體現了美國政府在財政支持和相關政策制定上對弱勢群體家庭嬰幼兒的傾斜。

長期的縱向研究表明,接受過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深入的家訪服務后,高危家庭子女的高中畢業率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率下降了,對公共福利資源的依賴減少了。這些社會收益遠遠超過為這些高危家庭提供家訪服務的費用。

2.加強家庭與社區的聯系

除了鼓勵父母的積極育兒行為外,家訪員常常會鼓勵父母履行自身的成人責任。比如作為工人、學生和公民的責任等。家訪員也會向父母介紹職業培訓項目,鼓勵他們完成高中學業,讓他們了解獲得公共支援或者家庭所需的其他服務的途徑。

3.深入嬰幼兒家庭

因為家訪場所是在嬰幼兒家中而不是在公共場所,所以家訪員能夠直接觀察到父母和嬰幼兒在家中的自然互動。從而更好地了解家庭的需求,為他們提供與其處境相適應的指導策略。

4.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家訪員會根據嬰幼兒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成員的互動方式、所在社區、家庭的整體需要及其他直接因素來制定有針對性的服務計劃。

三、家訪計劃對嬰幼兒及其家庭的影響

1.提高嬰幼兒入學準備水平

嬰幼兒從出生到3歲,大腦迅速發育,從而為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許多家訪計劃都制定了與提高嬰幼兒入學準備水平相關的目標,為父母提供促進嬰幼兒學習的方法,要求父母參與促進嬰幼兒各方面發展的活動,鼓勵積極的親子互動。一些家訪計劃還與早期教養機構合作,為嬰幼兒未來的學業成功作準備。隨機實驗發現,相比對照組,參加了高質量家訪計劃的兒童在小學中年級的認知發展和行為表現、語言發展、數學成績等都相對較好。此外,分層隨機抽樣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家訪計劃可以促進父母的積極育兒行為,如鼓勵孩子在家閱讀,愿意送孩子進入早期教養機構接受教育等,從而為孩子日后的入學做好準備。

2.有效促進嬰幼兒健康發展

家訪計劃關注的重點之一是為嬰幼兒創設能支持他們身體、認知和社會情感發展的良好環境。一些從產前開始的家訪計劃非常注重向懷孕婦女宣傳關于胎兒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的知識。孩子出生后,家訪計劃要確保嬰幼兒能獲得適當的身體保健、免疫注射、疾病醫療服務,還要向嬰幼兒父母傳授有關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營養膳食和體育鍛煉的知識。隨機實驗發現,高質量的家訪計劃可以有效支持嬰幼兒的健康發展。相比對照組,參加產前家訪計劃的父母,孩子出生時的健康狀況更好,母乳喂養和嬰幼兒接種疫苗的比率更高,嬰幼兒語言發展滯后問題的發生率更低,問題行為更少,心理發育更健康。

3.減少嬰幼兒被忽視和被虐待事件的發生

嬰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安全舒適的環境。由于年齡弱小,他們比年長兒童更可能受到虐待。家訪計劃通過在家庭環境中與父母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減少嬰幼兒被忽視和被虐待事件的發生。家訪員會向父母普及預防嬰幼兒被虐待的知識、技巧和行為。例如,家訪員會教育父母如何以更負責的態度與孩子互動,管教孩子。滿足孩子的發展需要。一些家訪計劃還會嘗試通過向父母介紹社區的相關資源(如心理健康服務、防止藥物濫用服務等),以減少家庭的壓力,從而避免父母不良的管教行為。一些隨機實驗表明,參加家訪計劃一年后,嬰幼兒身心虐待事件的發生率明顯減少:參加家訪計劃兩年后,首次生育母親和有抑郁傾向母親的心理狀態明顯更加積極了。此外,參加家訪計劃的少女媽媽也很少發生忽視或虐待子女的問題了。

4.提高父母支持子女整體發展的育兒能力

為了保證嬰幼兒健康成長和為學業做好準備,家訪計劃會為嬰幼兒父母提供一些資源和工具,以幫助他們支持嬰幼兒充分發展。家訪計劃鼓勵父母的正面育兒行為,一些家訪計劃會通過結構化的課程對父母進行教育,另一些則會在家訪時根據父母的特定需要給予具體的指導。隨機實驗表明,相比對照組,參加了家訪計劃的低收入父母更有可能與孩子一起閱讀、游戲,更有能力為孩子創造有助于他們發展的家庭環境,他們了解到了更多的兒童發展知識,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動。一些關于家訪計劃的效果評估研究表明,父母參加家訪計劃后,正面的育兒行為增加了,與孩子有了更多的語言交流,會更頻繁地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

四、提高家訪計劃質量的建議

1.進一步提高家訪的品質

高品質的家訪應滿足三項基本要求。首先,家訪員應深入家庭,保證家訪的高頻次,延長單次訪問時間。相關研究表明,每周1次的家訪要持續3~6個月才能顯現效果,持續2年更理想。其次,家訪計劃應針對項目執行的各個環節制定明確的目標,并根據目標對執行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和調整,從而保證計劃的設計和執行一致。一些家訪計劃會通過收集質量控制數據來監測和改進項目的實施狀況。例如,如果數據顯示家訪計劃的參與者流失率較高。那么程序管理者可以通過輸入服務提供者以及過去和現在的參與者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以改變某些項目因素,從而提高家訪質量。再次,家訪計劃應聘用合適的家訪員,以達到預期目標。可以考慮安排非專業人員與專業人員共同進行家訪,從而為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服務。關鍵是要保證家訪員具有合適的知識和技能,能滿足所服務家庭的需要。

2.為親子兩代人提供組合式服務

有研究表明,家訪計劃與以教育機構為基礎的早期教育項目相結合,或者與其他針對父母、子女兩代人的家庭支持項目相結合,可以取得最佳效果。例如早期提前開端計劃(Early HeadStart)有家庭式、中心式、家庭與中心結合式共三種服務模式。關于早期提前開端計劃有效性的研究表明,與單純的家庭式或中心式的嬰幼兒早期教育服務相比,當兩者結合時,兒童的入學準備水平和父母支持孩子認知和社會性發展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篇3

“新年好!來,我看看周愉胖了還是瘦了???”

“王老師新年好!呀,衣服都淋濕了!老師,給您熱水袋。”二年級小女生周愉為王老師開門后,懂事地遞上手里的紅色熱水袋。

“周愉,寒假作業完成了嗎?”王老師把小周愉摟在懷里問?!白鐾炅耍蠋熚夷媒o你看!”小周愉馬上興沖沖地跑進房間,拿來《寒假生活》?!袄蠋?,作業我基本完成了,就是作文還沒有修改好?!毙∨⒆屑毜貐R報著。“我在做作業時,媽媽都在一邊陪著我一起讀書的。媽媽還說:‘我要陪你一起前進!’”惹得王老師和周媽媽都笑了起來。

“我們家周愉很乖,在家還幫我掃地,就是有時候有點粗心,大大咧咧的。”周媽媽也向老師介紹女兒的寒假表現。

“她在學校也很懂事,幫助同學非常熱心。”王老師和周媽媽開始交流起周愉在家和學校的情況。而周愉則搬來自己看的書,向王老師炫耀起自己的“戰績”……

家長:喜歡面對面的交流

“家訪絕對有必要,”面對記者的提問,周媽媽堅決地說?!蔼毶碜优茈y管,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雖然電話等手段也是一種交流方式,可是當面談,總比其他方法,談得多一點。而且現在我女兒是住宿,家離學校比較遠,我們和老師的交流也少,家訪就更重要了。”周媽媽對記者稱贊起王老師:“暑假、寒假,王老師都會來,檢查作業或者談談周愉的情況,很負責任。”

周愉似乎也很喜歡家訪:“我好喜歡王老師來。去年暑假,我的暑假作業弄錯了,如果不是王老師來家訪時檢查,我有一大半作業都要漏掉了。而且老師來的時候我們一起聊天,很開心的?!?/p>

一次家訪改變一個學生

新黃浦實驗學校二年級的男生小楊個性內向,膽子非常小,剛入校時不愿意住宿,晚上經??摁[,甚至有逃跑的經歷。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的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最差的,小楊的父母非常擔心,卻一籌莫展。班主任孟慧老師去年暑假對小楊家訪,深入了解造成他內向的重要原因———從老家山東搬到上海,小楊一直難以適應。孟老師對他父母說“小楊上學期進步了”,更鼓勵小楊要在新學期努力做堅強的小男子漢。受到表揚的小楊非常開心,在第二個學期中開始合群,成績也眼看著一點一點提高,他父母對老師感激不盡。

還有一次,一個高年級學生想做小干部表現自己的能力,但沒有被選上,他沒有告訴老師自己的真實想法,回家跟父母吐露心聲,孟老師家訪時了解到他的想法后在第二個學期給了他一個機會,他果然干得有聲有色。三年級班主任張安巡老師說:“家訪原本就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不能因為現在工作忙就忽略了。”

傳統家訪與現代交流并行

孟慧老師說,平時開家長會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忙而沒有參加,這些學生往往成為家訪的重點對象。

很多老師表示,平時在學校接觸孩子并不完全了解他們的家庭環境。有些單親孩子表面上很堅強,從檔案表格上也看不出什么異常,但他們其實需要更多關心,只有走進他們的家庭,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

孟慧老師說:“傳統的家訪幫助我更完整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讓我隨時能夠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法?!?/p>

“家訪應該視情況而定的,班主任新接一個班時,家訪是必須的。”寒假里有時一天跑四、五家學生的王老師說:“但有些家長認為家里的事是隱私,特別是破碎的家庭,他們不一定歡迎家訪,那我們也不強求?!彼院芏嗬蠋熢趥鹘y家訪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手機、電郵或m地址公布給家長,把“家訪”融入每天的工作中。

篇4

2月2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1.5%,其中新建住宅價格上漲 1.3%,二手住宅價格上漲2.4%;房屋租賃價格則下降0.6%。此統計數據一經,立即引發大量爭議。那么,關于全國房價的統計數據是否出了問題?原因又在哪里?

在訪問美國紐約住房研究部門時,我曾在座談中詢問對方紐約的平均房價和漲幅,進而問到最核心區域曼哈頓地區平均房價漲幅變化。對方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拿出了磚頭厚的一摞統計數據,問我們關心的是上城、下城,還是中城的房價。我們說上城吧,對方翻到上城區,又問我們是需要高檔公寓還是普通住房,是新房還是舊房;我們說新建的高檔公寓吧,對方才把上城區新建高檔公寓的房價指數報給了我們;最后也沒有看到紐約全市的新建住宅平均房價指數。對方解釋說,可能有些機構會做這方面的統計,但我們這里沒有也不需要。由此可見,美國的房價統計是非??茖W和細化的。

由此反觀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平均房價指數,不難發現其引發爭議的原因。

過去,全國平均房價是根據全國的商品住宅銷售額除以銷售面積計算的,這種算法由于淡化了價格因素,受銷售額和銷售面積變化影響較大,并不能真實反映市場變化情況。比如通常情況下,東部地區的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就占了全國一半以上份額,如果東部的銷售額漲幅較大,就會拉高了平均房價指數,西部地區感覺房價指數并沒有公布的那么高。同理,如果中西部地區市場火熱,雖然銷售額和銷售面積漲幅較大,但因為總量占比較低,也不會對全國平均房價有多大影響,也無法真實反映當地的房價變化水平。

現在,計算全國70個大中城市平均房價指數,是根據各地上報房價數據加權平均計算的,雖然比過去更合理一些,但依然受到區域分布和品種差異的較大影響。全國70個大中城市樣本選擇分布比較平均,東中西部各有一定比例,所以,各地區間的價格變化差異反映到全國水平層面上,就會出現跟本地實際情況感覺差距較大的現象。

同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包含了普通商品住宅、高檔住宅和保障性住房價格,消費者通常關注并切身感受的是主城區商品房價格,而平均房價在品種上包括了保障住房(如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房等),在區域上包括了大量上市交易的郊區住房。特別是像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不僅土地供應、房屋銷售成交越來越郊區化,隨著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的加大和比重的不斷提高,都會影響到一個地區的平均房價水平,所以,公布的房價肯定和消費者切身感受的房價差距較大,這個現象一直存在。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影響房價指數最重要的因素是區域分布的變化(假設不包括保障性住房的純商品住宅統計數據)。如果上市交易的項目以中心城區為主,房價指數肯定會高,相反,如果上市交易以郊區為主,房價指數肯定會大大低于切身感受到的中心城區的水平。

另外,還有統計數據來源的方式問題:統計局的房價數據是根據開發商填報的統計調查表。一般開發商在報表時可能只是預估,不能真實反映實際交易價格,或者上報時數據和實際上市時價格變化較大,但沒有在報表中體現出來。

各地房地產交易部門的合同備案成交價格應該是市場最真實價格變化的體現,但也受到各地區管理制度和效率的影響,如果不能做到網上成交即時備案,也會影響到當期價格變化指數。根據統計法,只有統計部門有權公布統計數據,所以,為避免數據混亂,房地產交易部門的數據不宜對外公布,只能作為決策參考。

同時,在統計樣本和方法上,需要更科學、更細化、更實際的統計方式進行統籌計算,而絕非簡單的數學公式“加權平均”,否則必然是失真的,且極易引起社會民意的強烈反彈。

篇5

嫁接桂花的最佳時間是每年春季的3-4月份。因為這段時間的溫度已經有所回升,很適合接穗的生長。而且,此時植株處于生長期,具有較強的生長能力。在嫁接完之后,新芽兒更容易成活。

2、嫁接方法:

(1)處理砧木:選擇一盆長勢良好的野桂花,從其下端挑選一根相對粗壯的枝條作為砧木。將它從靠近基處10-15cm的位置橫截,然后在橫截面的周圍,用刀具挖一個長度在2.5cm左右的U型槽。槽不需要挖太深,能讓其中的木質部漏出來即可。

篇6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評價方法;教學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05-011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蘇州市“十二五”規劃課題“五年制高職公共英語多元化教學評價的實踐探索”(編號:110702668)的科研成果。

教學評價是為了更好地引導教師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育發展。多元意指事物的發展到了一個很豐富的境界,有多種分類。具體到教學評價而言,多元的概念包含了評價主體的多元、評價原則的多元、評價指標的多元及評價方法的多元。本文探討的是教學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一、多元化教學評價方法

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評價方法有德爾菲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神經網絡評價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理想點法、加權平均法,以

及將各種方法進行綜合評價的方法。本文介紹前六種方法。

1.德爾菲法。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又稱為專家咨詢法,采用專家匿名的形式,將其經驗和建議進行匯總,并將匯總結果不斷反饋給專家,反復分析與修改,最終得到滿意的結果。[1]這是20世紀40年代由O?赫爾姆和N?達爾克首創,經過T?J?戈登和蘭德公司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德爾菲法依據系統的程序,專家間不互相討論,不發生橫向聯系,經由調查人員,通過多輪次調查專家對問卷所提問題的看法,反復征詢、歸納、修改,最后匯總成專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為預測的結果。

具體實施步驟如下:①組成專家小組。根據課題需要,確定專家組成員。選定的專家要在本領域或專業較為權威,且有豐富的經驗,確保專家質量;②向專家提出所要預測的問題及有關要求,并附上相關問題的所有背景材料;③各個專家根據自己所收到的材料提出預測意見,并說明自己是怎樣利用這些材料提出預測值的;④將各位專家第一輪意見匯總,列成圖表,進行對比,重新分發給各位專家;⑤從第二輪開始,專家需要對分類的每個指標做出具體評價,并標注其重要性程度。一般情況下,經過三四輪的反復,專家意見就能基本趨于一致,達到系統的要求。

2.模糊綜合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是基于模糊數學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實際上就是將影響一個事物的多個屬性或因素進行量化,根據評價目標選擇合適的模糊算子,利用模糊數學的相關運算法則,對屬性進行綜合評判。其評價過程可歸納為四步:①將影響評價目標的若干因素逐級分解,并將每一級因素構成一個模糊集合,即因素集;②確定用于評價各因素集中因素模糊概念的評審等級,如優秀、良好、一般、較差、非常差;③通過模糊統計法、對比排序法等方法建立隸屬函數,并計算出每一個因素相對某一評審等級的歸屬程度,即隸屬度,最終構建模糊綜合評價關系矩陣,每一級指標各因素的隸屬度構成一個獨立的模糊關系矩陣;④根據每一個因素集中各因素的權重分配情況,將模糊權重向量與模糊矩陣進行合成,求出最終的評價值。[2]

3.神經網絡評價法。神經網絡評價法是一種模擬自然界生物大腦神經系統的經驗模型。它首先分析已經輸入的規則,然后對不斷輸入的數據進行學習,充分利用積累的經驗建立相應的初始權重矩陣,并進入迭代過程,不斷學習、修正,使最后的輸出結果與期望值越來越接近。[3]BP網絡能學習和存貯大量的輸入――輸出模式映射關系,無需事前揭示描述這種映射關系的數學方程。它的學習規則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過反向傳播來不斷調整網絡的權值和閾值,使網絡的誤差平方和最小。

4.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Method)于1904年由心理學家Clialos Speanman 首次提出,是從研究指標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信息重疊、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不相關的綜合因子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但不同組的變量不相關或相關性較低,每組變量代表一個基本結構――即公共因子。

5.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簡稱PCA)是一種降維的統計方法。其思路就是變量的降維簡化,即在保證盡可能減少數據丟失的情況下,通過數學變換,將高維變量(原變量)系統向低維變量系統進行映射,利用生成的低維數據的每個主要因素的貢獻率作為權重,構成高維數據各因素的指數形式線性組合。[4]主要成分就是原高維變量的綜合,對主成分進行解釋能夠很好地分析出構成評價系統的主要影響因素和系統特征。[5]通過變量的降維,能夠消除各指標之間可能存在的數據冗余,將重疊的數據消除。[6]

6.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該方法是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教授薩蒂(T.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這種評價方法,能夠整合人們對評價問題的主觀概念,將評價的復雜問題進行逐層分解,使過程更加條理化,很大程度上簡化了問題的解決流程,最終得出可信度高的分析結果。[7]

7.各種評價方法的比較,見表1。每種評價方法各有利弊,在不同的評價系統中,應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將各種方法結合進而揚長避短是未來評價方法使用的發展趨勢。

二、多元化教學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就是根據一定的評價目標確定的、能反映評價對象某方面本質特征的具體評價條目。指標是具體的、可測量的,是目標的觀測點,是可以通過對客體的實際觀察獲得明確結論的。[8]

簡言之,評價指標是衡量事物的角度或維度。在衡量教師教學中,評價指標的確定涉及學生評價、教學督導和教研組三個維度。通過分析上述各評價方法的應用與優缺點,本課題采用德爾菲法進行評價指標的選取,并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最終歸納出以下指標:

1.教學評價指標――學生維度,見表2。

2.教學評價指標――教學督導維度,見表3。

3.教學評價指標――英語教研組維度,見表4。

實踐是檢驗評價指標和評定標準科學性、可行性的最終依據。評價指標的合理與否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驗證,經過反復的實踐和改進,課題組最終確定了上述三個維度的評價指標。目前,實際使用效果良好,對英語組教師的教學提高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田月龍.基于AHP的高職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系統研究與開發[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08.

[2]趙芳.高職院校教師績效綜合評價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8.

[3]任博芳.系統綜合評價的方法及應用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0.

[4]林佩賢.Excel在德菲爾法資料統計分析中的應用與評價[D].廣州:暨南大學,2009.

[5]杜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6]劉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國超大城市公用事業供給評價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9.

篇7

【關鍵詞】35°大傾角;支架防倒防滑

中圖分類號:TD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1-098-01

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南屯煤礦93上05工作面,煤層傾角大、采深大、煤層松軟、設備數量多、設備重量大,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實現工作面高產高效,在國內外尚無成功的前例。在兗州礦區及南屯煤礦,深部松軟煤層35。傾角條件下的綜放開采尚屬首次。因此研究35。傾角安全高效綜放工作面開采技術,不僅可以緩解礦井接續緊張的壓力,而且可以提高礦井經濟效益和煤炭資源回收率,有利于礦井實現可持續開采。

為了防止工作面支架及前后輸送機的倒滑,在93上05工作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倒滑措施,通過實踐發現,這些措施可有效地控制設備倒滑。

一、工作面支架軟鏈接防倒裝置應用

工作面中間支架為ZFQ6500―18/35型放頂煤液壓支架,設計適用角度為25°,支架配有調架千斤頂與防倒滑千斤頂的耳座或銷孔。93上05工作面最大傾角達到了35°,根據理論計算及結合國內大傾角工作面的生產經驗,93上05工作面支架需裝上防滑千斤頂與防倒滑千斤頂。鑒于此套支架的防倒裝置在93上01工作面使用時,多次發生連接頭和千斤頂的損壞,且在降架、移架時千斤頂與頂梁經常干涉,故在93上05工作面使用軟鏈接防倒裝置。

安裝方法如下:在工作面傾角大于15°的地方或在工作面傾角小于15°而支架有倒滑傾向的地方,每5架為1組,每組中相鄰的支架用1根防倒千斤頂(鏈)和前后2根防滑千斤頂相連。這樣支架間可以互為調正、導向。

二、過渡支架防倒滑措施

下過渡支架對整個基本支架起到定位的作用,將端頭處的過渡支架用防滑千斤頂及防倒千斤頂聯結好,這個支架組為基本支架起導向定位的作用。其措施是:在每2架的底座間前后各設1調架千斤頂,兩頂梁間設1防倒滑千斤頂。割煤時要保證第一架處底板平整,拉架前用調架千斤頂和防倒滑千斤頂調正后再拉移,拉移支架后用單體支柱輔助調整。然后再以第一架為導軌拉移2#、3#過渡架。

三、中間支架的防倒滑措施

使用液壓支架的防倒防滑千斤頂,并用液壓單體支柱輔助調整歪斜支架。在工作面傾角大的地方支架應自下而上依次拉移,在拉移前如果支架間距超過規定時,用上方支架的調架頂調整支架位置,先調底座間距,然后再調傾斜度,調整后以下方支架為導軌拉移支架,以防個別支架下傾造成倒架。如拉移后支架還歪斜,再用下方支架的防倒滑千斤頂調整。拉移支架時可用單體支柱輔助調整防倒。

對于低位放頂煤液壓支架,在傾角大的情況下存在著防止支架扭斜的問題,即在放煤過程中,煤流有向下的分力,會對支架尾梁施加側向力,此時如果支架的支撐力不夠時,尾梁就產生側向擺動,從而帶動支架扭斜。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在于保證支架有足夠的初撐力和支護強度。同時,一旦發生扭斜時,可用安裝在支架底座后端的防滑千斤頂將其調正。

四、控制頂煤防止支架倒滑

在工作面傾角較大的區段,采用在金屬網下上工字鋼頂或工字鋼腿制造假頂的方法控制好頂煤的完整,防止出現支架歪倒現象。

五、初采期間的防倒滑措施

初采期間,為減少工作面傾角,在斷層處以下適當留底煤開采,以順平工作面運輸機為原則。

六、支架控制后部輸送機的下滑措施

在大傾角工作面,后部刮板輸送機所處的底板傾斜角大,設備自重和下放煤體所產生的斜面分力較大,刮板輸送機極易產生下滑,由于后部刮板輸送機承擔主要的運煤任務,因此后部刮板輸送機的防滑尤其重要。為此,支架采用一個“燕尾”形防滑托板,分別同支架底座后部用耳銷連接,與后部刮板輸送機設置的導槽配合,使支架、后部刮板輸送機互為支點,不僅防止了后部輸送機下滑,同時也平衡支架縱向扭距,減小了支架的扭動,形成一種新的有特定防止支架及后部輸送機下滑的“燕尾”裝置,其結構示意圖見圖1。

七、結論

篇8

##中心派出所

##中心派出所位于海門的西部,西臨通州川港,北靠三星疊石橋,轄區總面積39平方公里,共有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2.97萬人、外來人口3000人。轄區內有二個大的木材市場、有500多家個體小家紡,人員混雜、流動量大,是二類治安復雜地區。今年以來,天補派出所樹立“警力跟著警情走”的理念,以分級巡防為抓手,加強勤務機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治安管控能力明顯增強,安全防范能力明顯上升,打擊破案能力提高。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深化分級巡防,實現警力跟著警情走。,

我所現有民警8人,其中所領導4人,社區民警4人,保安聯防隊員18名。我所根據不同警情,開展分級巡防,配備不同的警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見警率。三級巡防即平時,配備1/3警力,分值班組、夜巡組、機動組三個組。值班組由正、副班民警2人和5名聯防隊員組成,夜巡組由8名聯防隊員(分2個組)組,機動組由其它民警和聯防隊員組成,三級巡防保證有2名民警和13個聯防隊員的警力。二級巡防,配備1/2警力。在三組級巡防的基礎上增加了設卡組和清查組,并由民警帶隊,增加4名保安聯防隊員。這樣二級巡防總警力是4名民警,17名聯防隊員。一級巡防,配備2/3警力。在二級巡防的基礎上,增加了1個設卡組,加強了機動力量,增加了2名民警和16名村級保安聯防隊員,即總警力是6名民警,16名專職保安聯防隊員和16名村級保安聯防隊員組成。同時要求在一、二級巡防中確保有一名正職所領導在位,負責組織、指揮、協調及檢查轄區巡防開展情況。

二是推行勤務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提高見警率。

我所根據警力實際和轄區治安特點,推行勤務機制改革,實行靈活機動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見警率。一是改革接處警值班機制。變值班為上班,將值班民警分為4班,實行主副班制度,正班民警主要負責110的前期接警,向副班民警發出處警指令;與所內民警共同處理好副班民警移交的各種疑難糾紛和治、刑案件;組織夜巡組做好夜間巡防工作,適時對易發案地段進行設卡。副班民警主要負責接受正班發出的各種指令,實行巡邏與接處警相結合的動態處警機制,形成“有警接警、無警巡邏”的工作格局,提高見警率和管事率。二是推行錯時巡防機制。我們除了每天晚上由副班民警帶領輔警力量,在0830-1120、1300-1730、2000-2230時段內,加大對轄區重點場所、重點部位、重點村落、重點路段進行巡訪外,每天有二支專職夜巡隊,每組4名保安聯防隊員,騎自行車2300-0500在轄區重點部位特別是高發案路段、治安復雜部位、農村小路,警車難以跑到的地段,進行不間斷地巡邏,并視情擔任臨時性設卡任務。三是實行社區彈性工作制。社區民警根據社區實際情況,以警務站為平臺帶領保安聯防隊員自行安排勤務,以社區巡邏、入戶調查等為主要形式對社區的暫住人口、私房出租戶、行業場,所進行登記清查,采(收)集社會面上各類情報信息,并利用好早上、中午、晚上等休息時間開展工作。

篇9

關鍵詞:生姜;栽培技術;加工方法

生姜簡稱姜,學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以其地下根狀莖供食用。生姜內含多種營養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另外,還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和姜醇等,因而具有特殊的香辣味,是我國人民普遍使用的香辛調味蔬菜,可生食、炒食或加工成多種食品,有“菜中之祖”的稱號。生姜加工成干姜、炮姜可作藥用,是我國中醫藥的常用成分;近年來還發現姜能使血液變稀,是一種溫和的抗凝劑。因此,生姜是集調味品、加工食品原料、藥用食材為一體的多用途蔬菜,現將生姜高產規范化栽培及加工技術介紹如下。

1 產地環境條件

生姜產地的生態、空氣、水分環境條件應符合GB/T18407.1-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的規定。選擇肥沃疏松、土層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塊,土壤pH以6.5~7.5為宜。

2 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根據市場需求選擇豐產、優質、商品性好、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優良品種,目前主栽優良品種有:常寧無渣生姜、湖南雞爪姜、祁東龍爪姜、隆回虎爪姜、長沙紅爪姜、撫州生姜、來鳳生姜、棗陽生姜、銅陵白姜、玉林圓肉姜、福建紅芽姜、四川竹根姜、綿陽生姜、廣州肉姜。

2.2 種姜處理

2.2.1 選種消毒

在上年的留種地選擇健壯植株的姜塊采收貯藏,播種前選形狀扁平、顏色好、節間短而肥大、無病蟲害的姜塊,用草木灰溶液浸泡 15~20 min進行消毒,防止腐敗病(姜瘟)的傳播和為害。在選種消毒時,凡發現有水漬狀變色病斑、表皮容易脫落的姜塊,必須淘汰掉。

2.2.2 曬種、催芽、切種

在播種前1個星期,選擇晴天將種塊翻曬數天,使姜皮變干發白,然后放入墊有稻草的籮筐內,使其芽頭朝內,一層層放好后再蓋上草簾或稻草,用繩子將筐體扎緊,放于爐灶上部,利用柴草的熱煙加溫,使筐內保持濕潤和20~30 ℃的溫度,經過20余d,待幼芽長至1 cm左右時取出備用。也可將種姜放于溫室或塑料大棚內,保持20 ℃以上的溫度條件進行催芽。催芽后,把種姜切成50~80 g的小塊,每塊留1~2個幼芽,蘸上草木灰即可播種。

2.3 大田準備

2.3.1 整地施肥

冬前深翻土地,使其風化疏松。播種前,每667 m2將土雜肥2 000 kg、腐熟有機肥3 000 kg、復合肥30 kg、菜枯50 kg均勻撒于田間,深翻入土,整平地面。

2.3.2 開溝做畦

開好畦溝、腰溝、圍溝,達到溝溝相通、雨停田干。采用深溝高畦栽培,畦寬1.2 m,溝寬30 cm,畦高30 cm,每畦均勻縱開3條種植溝。

2.4 種植

一般于3月下旬至4月下旬選擇晴暖天氣種植。將已催好芽并切成小塊的種姜按20 cm左右的株距逐一排放于種植溝內,姜芽朝上,隨即蓋細土4~5 cm。每667 m2種植7 000~8 000株,用種量為350~400 kg。

2.5 田間管理

2.5.1 中耕培土

一般中耕2~3次,生長前期深中耕、薄培土,生長中后期淺中耕、厚培土。

2.5.2 搭棚遮陽

盛夏季節陽光強烈、天氣炎熱時,搭建高1 m左右的平架,架上鋪蓋稀疏稻草或雜草,擋住部分直射強光,以利于植株生長。秋后光照強度減弱,應撤去陰棚,增加光照,提高產量。

2.5.3 施肥管理

生姜極耐肥,應多次追施,施肥原則一般為前輕后重。在苗高30 cm時進行第1次追肥,每667 m2將腐熟糞肥500 kg加水稀釋5~6倍后澆施,或將尿素10 kg配成0.5%~1%的稀肥液澆施。收取種姜后進行第2次追肥,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1 000 kg,在距離植株10~12 cm處開穴,將肥料穴施后蓋土。初秋天氣轉涼時進行第3次追肥,撤去姜田的陰棚或遮陰物,結合除草和培土每667 m2施復合肥25~30 kg,均勻撒施在種植行上。

2.5.4 水分管理

種植時必須澆透底水,以保證生姜順利出苗。幼苗生長前期以澆小水為主,保持土壤濕潤。植株旺盛生長期需水量相應增多,土壤相對含水量應在75%~80%。雨水較多時要及時清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秋后撤去陰棚或遮陰物后要勤澆水,以促進姜塊分枝和膨大。采收前減少澆水,以促使姜塊老熟。

3 采收與留種

3.1 采收

姜的采收可分為嫩姜(子姜)采收、鮮姜(老姜) 采收、種姜采收3種方法。

3.1.1 嫩姜(子姜)采收

一般于8月初開始采收嫩姜(子姜)。

3.1.2 鮮姜(老姜)采收

一般于10月中下旬至11月進行鮮姜(老姜)采收。當植株開始枯黃后,選晴天齊地面割斷植株地上部,挖出姜塊,應盡量減少損傷。

3.1.3 種姜采收

種姜可與鮮姜一起采收;也可在幼苗出土長出4~5片葉時采收,即于6月中下旬將植株根際的土壤扒開采收種姜,然后再覆土蓋住根部。種姜不宜采收過遲,以免傷根。

3.2 留種

留種用的姜塊最好另設留種田進行栽培,在生長期間多施鉀肥(如草木灰等),少施氮肥(如尿素等)。采收后晾曬數天,以降低姜塊水分含量,然后進行貯藏。也可在大田生產中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為害的植株進行采收,晾曬后貯藏作種。

4 病蟲害防治

生姜主要病蟲害有姜腐敗病、姜根結線蟲病、姜斑點病、姜炭疽病、姜枯萎病、姜葉枯病、姜立枯病、姜病毒病、姜螟、小地老虎、異型眼蕈蚊、薊馬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藥劑防治為輔”的原則,嚴禁使用國家禁限用的高毒、高殘留、高生物富集性、致畸、致癌、致突變的農藥及其混配農藥。嚴格按照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的規定施用農藥。

4.1 農業防治

選用抗(耐)病優良品種及無病種姜;實行4年以上的輪作栽培,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肥,增強植株的抗病蟲能力;及時清園,鏟除雜草,清除田間枯枝落葉;深耕凍垡,消滅越冬病原、蟲蛹,減少病蟲源基數。

4.2 物理防治

懸掛藍色(黃色)黏蟲板或藍色(黃色)機油板誘殺薊馬;使用頻振式殺蟲燈和性誘劑誘殺夜蛾科成蟲。

4.3 化學藥劑防治

4.3.1 姜腐敗?。ń粒?/p>

播種前每667 m2用溴甲烷25~35 kg熏蒸土壤,具體方法為:播種前30 d左右,使用專用施藥器具按30 cm左右的間距將藥液施入15~25 cm深的土層,每點注入藥液2~3 mL,然后用塑料膜覆蓋3~5 d,撤除薄膜15~20 d后整地備播。

4.3.2 姜根結線蟲病

每667 m2用3%米樂爾顆粒劑10 kg、80%二氯異丙醚乳油3 kg熏蒸土壤(方法參考4.3.1);或用1.8%阿維菌素2 000倍液灌根,每穴灌藥液100~150 g,灌后可澆1次水。

4.3.3 姜斑點病

于發病初期葉面噴施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4.3.4 姜炭疽病

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于發病初期進行葉面噴施,每隔10~15 d噴1次,連噴2~3次。

4.3.5 姜枯萎病

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浸泡種姜塊1~2 h,撈起后拌草木灰播種。發病初期在病株及其四周澆灌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0%雙效靈水劑200~300倍液,每隔3~5 d澆灌1次,連續防治2~3次。

4.3.6 姜葉枯病

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65%多果定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200~1 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5~7 d噴1次,連噴2~3次。

4.3.7 姜立枯病

在發病初期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或40%拌種雙懸浮劑600倍液、或10%立枯靈懸浮劑300倍液、或50~100 mg/L的井岡霉素、或農抗120水劑200~3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2~3 d噴1次,連噴2~3次。

4.3.8 姜病毒病

可用20%毒克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病毒寧水溶性粉劑500倍液、或0.5%抗毒劑1號水劑25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5~7 d噴1次,連噴2~3次。

4.3.9 姜螟

可用50%殺螟松乳劑500~800倍液或90%敵百蟲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

4.3.10 小地老虎

可用滅殺斃8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防治。

4.3.11 異型眼蕈蚊

播種前用40%二嗪農粉劑拌種,用量為種子質量的0.4%;發現幼蟲為害根莖部時,可噴淋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200倍液灌蔸,采收前7 d停止用藥。

4.3.12 薊馬

可用5%啶蟲脒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

5 生姜加工

5.1 制作糖醋姜

選成熟的子姜切成片,用少量鹽腌漬12~24 h,瀝去鹽水晾曬2~3 d,放入壇中并加入糖醋液后封壇,半個月后即可食用。每100 kg姜片所用糖醋液為食醋80 kg+白糖20 kg配制而成。

5.2 泡制嫩姜

選新鮮嫩姜洗凈晾干后放入壇中,加入食鹽水(按5 kg水加入400 g食鹽的比例配制)、5%的白酒(可保持生姜白嫩,姜味更濃)和適量香料(紹酒2.5%,糖3%,干辣椒5%,花椒、八角、茴香各0.05%,香精0.5%)進行泡制,7 d后品嘗其中心部分,達到咸酸適宜、嫩脆可口即可。注意揭壇時不要將壇槽水或油脂帶入壇內。

5.3 制作脫水姜片

將晾干的薄姜片放進烘房,在4 h內逐漸升溫,待溫度升到65 ℃時維持10 h。當姜片能用手掰斷時即可出烘房,檢驗分裝后入庫存放。

篇10

關鍵詞加拿大一枝黃花;除草劑;適宜濃度;施藥適期

加拿大一枝黃花近年來入侵海寧市并不斷蔓延,2004年全市發生面積已近295hm2,給農林業生產已造成一定危害。為了保護海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平衡和自然景觀的完整性,保障農林業生產安全,我們于2005~2006年進行了防治加拿大一枝黃花的除草劑篩選小區試驗、除草劑濃度試驗和除草劑施藥適期試驗。

1除草劑的篩選

化學防治是高效省工的技術措施。因此,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除草劑。我們通過查閱資料及借鑒防治其他闊葉雜草的經驗,選擇了農達、草甘膦、甲磺隆、使它隆、好實多等除草劑進行篩選試驗。草甘膦是一種濃度10%的滅生性除草劑;農達為高濃度的草甘膦;甲磺隆為內吸性除草劑,被植物根、莖、葉吸收后,可迅速向頂部和基部傳導,有爛根作用,但對某些后茬作物有抑制作用;使它隆為選擇性除草劑,對禾本科雜草無效;好實多為江蘇省農藥研究所南京農藥廠生產的防治闊葉雜草的新產品。

2005年的除草劑篩選試驗在海寧市海昌街道硤西社區荒地進行,設5個處理,分別為:41%農達3L/hm2(A)、10%草甘膦15L/hm2+10%甲磺隆90g/hm2(B)、20%使它隆600 mL/hm2(C)、30%好實多900mL/hm2(D),以不噴藥作對照(CK1)。3次重復,隨機排列,每小區面積8m2,小區內固定0.11m2作為藥前查基數和藥后查防效之用。

試驗在2005年3月24日進行,噴藥前調查加拿大一枝黃花基數,用水量750kg/hm2。噴藥后在3月31日、4月8日、5月19日各調查1次防效。

從試驗結果看(見表1),以草甘膦加甲磺隆、使它隆防效較持久,防效分別達到100%、95%;其他處理效果不夠理想,農達僅有短期效果,后期又長出許多新的加拿大一枝黃花植株,而好實多只對生長勢有影響,造成葉片細長,生長較慢,對加拿大一枝黃花基本沒有防治效果。

由于農達與普通草甘膦作用差異不大,且價格明顯高于草甘膦,而好實多沒有防治效果。因此,2006年的除草劑篩選試驗僅保留了草甘膦、甲磺隆、使它隆3種除草劑,設5個處理,分別為:10%草甘膦30L/hm2+10%甲磺隆180g/hm2(E)、10%草甘膦30L/hm2噴施1次(F)、10%草甘膦30L/hm2噴施2次(G)、20%使它隆1.8L/hm2(H),以不噴藥作對照(CK2)。

試驗在海寧市農發區華塑機械廠內荒地進行,施藥時間為2006年4月6日(處理G第2次噴草甘膦為6月9日)。由于試驗時間偏遲,而2006年春季氣溫回升快,加拿大一枝黃花生長早,植株高大,故用水量調整為1 500kg/hm2。試驗方法同2005年。

2006年的小區試驗結果(見表2),草甘膦加甲磺隆防效為100%,施用2次草甘膦防效也為100%,使它隆防效為89.86%,施用1次草甘膦防效為85.80%。

通過2a的除草劑篩選試驗,明確了草甘膦加甲磺隆、使它隆、草甘膦3種除草劑(除草劑組合)均可取得較為理想的防效,是防治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對口除草劑。

2除草劑施藥濃度試驗

合適的施藥濃度,既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又能減少除草劑的用量,節省成本,最大限度地發揮除草劑效益。

2005年在海寧市農發區比爾特公司廠門口荒地內進行施藥濃度試驗,設4個處理,分別為:10%草甘膦100倍液+10%甲磺隆90g/hm2(A)、10%草甘膦50倍液+10%甲磺隆90 g/hm2(B)、10%草甘膦33.3倍液+10%甲磺隆90g/hm2(C),以不噴藥作對照(CK)。在3月31日施藥,用水量750kg/hm2,小區面積12m2,不設重復,每小區內固定0.11m2作為藥前查基數和藥后查防效之用。施藥前調查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基數,4月15日、5月9日2次調查防效。

從調查結果分析(見表3),10%草甘膦33.3~100倍液+10%甲磺隆90g/hm2防治加拿大一枝黃花防效均可取得理想防效,只不過見效速度不同,以10%草甘膦50倍液+10%甲磺隆90g/hm2見效最快。

因此,10%草甘膦的施藥濃度以50倍液較為適宜,但必須用足水量,做到每片葉片均能噴到除草劑。20%使它隆、10%甲磺隆的適宜施藥濃度有待進一步試驗確定。

3除草劑施藥適期試驗

試驗在海寧市硤石街道群利社區一荒地內進行,藥劑選用10%草甘膦15L/hm2+10%甲磺隆90g/hm2,用水量750kg/hm2,設4個處理,3個藥劑處理均只施藥1次,間隔10d施藥,施藥時間分別為3月29日、4月8日、4月18日,以不噴藥作對照(CK)。小區面積12m2,不設重復,每小區內固定0.11m2作為藥前查基數和藥后查防效之用。

每次施藥前查定點區加拿大一枝黃花的株數,5月19日查防效。從調查結果看(見表4),無論是在3月底施藥,還是在4月上中旬施藥,10%草甘膦15L/hm2+10%甲磺隆90g/hm2防治加拿大一枝黃花防效均可達到100%。

從試驗結果和全市化學防治情況調查看,3~4月份施藥均可取得較為良好的效果,但早期施用效果更好,以3月底4月初、加拿大一枝黃花葉齡15~20葉時最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