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災害范文
時間:2023-03-23 20:58: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洪水災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暴雨突發性強、強度大、歷時短。每年汛期,午后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暴雨,絲毫沒有前兆,一次暴雨過程一般不超過1h,而降雨量可達40~70mm,降雨范圍在10km2以內。
2.暴雨與冰雹經常同時出現。尤其是7月的暴雨,往往是雷鳴電閃,狂風大作。先降幾分鐘到幾十分鐘的冰雹,緊接著傾盆大雨隨之而來,集水迅速匯流,2~3h后下游遭受洪災。
3.上游受雹災,下游受洪澇災害,即在暴雨籠罩范圍內成雹災,而下游地區有時滴水未降,卻易遭受洪澇災害。
4.洪水造成財產損失大。山區洪水峰高量小,洪水歷時短。由于洪峰流量大,所到之處,河水猛漲,沖毀農田、房屋、橋梁、堤壩,使水庫漫溢、決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縣共決口小型水庫13座,塘壩近60座。
二、防洪措施
1.注重壩群建設,層層設防,削減洪峰。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園河流域建成了“五庫一壩”工程,即張灣、堿泉口兩座中型水庫,園河?。?)型水庫,劉灣順壩,陽山、趙壁山水保骨干壩??刂屏饔蛎娣e687.15km2,總庫容達4000多萬m3,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總調蓄量2900萬m3。
汛期運行方式是:上游的陽山、趙壁山兩座水保壩攔泥排清水,輪流沖刷張灣水庫庫區泥沙,中游堿泉口水庫調洪淤泥壓堿泉,下游的張灣水庫是中型調洪骨干水庫,起攔洪調蓄、補給園河清水庫水源之作用,劉灣順壩分洪導清,將洪水導入排洪渠入原河道,園河水庫利用張灣水庫“澄渾排清”的水量灌溉西安鄉1333hm2水地。“五庫一壩”聯合運用,有效地攔洪滯洪,調洪蓄水,確保了下游2333hm2農田,西安、羅山兩鄉近3萬名群眾,3條公路干線及京呼銀蘭通信光纜的度汛安全。
篇2
1洪水洪澇災害等級劃分及分析
自古以來,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多發的國家。洪水來勢洶洶,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農業生產,特別是農業經濟。農業是一種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并以土地資源為對象的部門,是國民經濟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產業部門,其發展狀況不但影響著城市的布局與現代化,同時還擔負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建設與發展。但是,農業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以洪水為甚。洪水的爆發導致農田被淹沒、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甚至大面積死亡,最終導致糧食減產。當前工業的發展使人們的物質愈加富足的同時也使環境被大肆污染破壞,隨之而來的就是極端水文事件的頻發。凡是因為水量過多而造成的人類生產生活受損的都屬于洪澇災害的范圍,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簡單的描述詞并不能詳細的記錄災區受災范圍、面積以及程度等信息,為了方便研究,一些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等級劃分,分為四級:一級輕度澇災,是指小范圍內“大水”“大雨”,但未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影響;二級中度澇災,指降水持續時間長、局部地區受災;三級大澇,受災范圍較廣、大量農田被淹、城垣倒塌、有人、畜死傷;四級特大澇災,降水時間長,強度大,范圍廣,并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破壞。
2洪水暴發導致農田被淹
洪水對農業產生的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大量農田被淹。一級洪災發生時,由于受災范圍小、洪峰流量較小,一般不會對農田造成損失;二級洪災發生時,受災面積增大,洪水流量較大,帶來的損失也比較大;三級洪災發生的特點是大范圍、高強度、降水較集中,這個程度所造成的損失也可想而知。從一級輕災的“傷禾苗”到二級中災的幾公頃、幾十公頃,再到三級重災的數千、數萬乃至數十萬公頃,隨著洪災等級不斷上升,受災農田面積也在急劇擴大。由此可見,農田是洪災發生損失最為慘重的領域之一,而這種破壞是最直接也是最嚴重的。
3洪水暴發使得農作物受損,糧食減產
洪水暴發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是毀滅性的。洪水發生可以在短期內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起到毀滅作用,而最終將造成糧食減產甚至絕收。洪水規模的不同對農作物的影響程度也不同,洪水的強度小,對農作物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并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即使是農作物減產也不影響人類的正常的生產生活。但對于農民及農村經濟來說卻并非如此,農村的經濟是由農民撐起來的,而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關乎農民的生存發展,農業經濟收入主要來自于農村糧食、農作物的收成。一旦洪災發生,隨之而來的糧食農產品減產也必然會對農民生計造成滅頂之災,農村經濟也將因此一蹶不振,農民對農業的依賴以及熱情度也會降低,農村經濟將進一步遭到破壞。除此之外,洪災的爆發還表現在其他方面,河流泛濫、內澇積水、山洪暴發、毀壞建筑物及其他物資,造成流域兩岸大量的人員傷亡、疾病,交通和通訊受阻,并次生農林病蟲害,滑坡、泥石流等其他自然災害,由此,洪水暴發的災害可見一斑。
4結語
篇3
關鍵詞:安康市;漢江上游;洪水災害;風險評價;GIS;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S42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7)06-0088-07
AbstractThe flood disaster has occurred frequently with serious losses in Ankang City, which locates in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flood disaster system, based on GIS and AHP, the flood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on Ankang City was studied from the hazard and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The natural factor indexes, including annual rainfall and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in nearly 50 years, terrain elevation, slope and water system of Ankang City, were considered to analyze the flood hazard. The economic indicators, such as population density, GDP density and annual grain output per unit area,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flood vulnerability. Then the AHP method was used to compute the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exes,and the grid of ArcGIS was used to overlay the hazard and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The results of flood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for Ankang City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ood disaster risk of Ankang City concentrated mainly along the Hanjiang River, and decreased generally from the main stream to the branches. The results were in consistent with the “7.18” flood events in 2010, which show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Meanwhile,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asonabl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planning for Ankang City.
KeywordsAnkang city; Upp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Flood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GIS; AHP
洪水暮κ僑球許多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1]。我國是世界上洪水災害發生頻繁且損失十分嚴重的國家之一。頻繁發生的洪水災害不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帶給人們巨大的精神恐慌,嚴重影響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2]。面對如此嚴重的洪水災害,修建水庫等工程措施與洪災風險評價為主的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成為防洪減災行之有效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人類活動的加劇,洪水災害造成的風險依然存在,其造成的損失呈上升趨勢,所以開展非工程措施的洪水災害風險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指導防洪工程的建設,以更加有效地防洪減災,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洪災損失,已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3,4]。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洪災風險的評價已做了許多研究。例如何報寅[5,6]、陳華麗[7]等采用因子疊加分析得出湖北省洪水災害綜合風險評價圖;王建華[8]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構建洪水災害風險評價模型;Anselmo等[9]通過建立水文水動力學模型對洪水災害進行了風險評價;劉家福等[10]將GIS與AHP集成方法相結合,得到了洪水災害綜合風險評價圖;張會等[11]利用GIS技術評估了遼河中下游的洪災風險,并繪制了洪水災害風險區劃圖。其中,借助GIS方法,從洪水災害危險性和易損性兩方面選取評價指標建立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比較成熟,并廣泛應用于洪災風險評價之中,而且與實際情況相比,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位于秦巴山區漢江上游的安康市,每年汛期期間,由于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發展強盛,加上西南低渦及強臺風影響,在其特殊的地形地貌條件下,很容易引起暴雨等強降雨過程,為洪水的發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河流水量增加,水位升高,使河流兩岸地勢平坦的區域面臨淹沒的困境,從而形成洪水災害[12]。例如1983年7月、2005年10月和2010年7月等出現的大洪水,均給安康市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13-15]。而且根據曹麗娟等[16]開展的未來氣候變化對黃河和長江流域極端徑流影響的預估研究發現,未來漢江流域發生洪水的可能性將增大。因此隨著全球氣候異常多變引起的極端降水事件增多,以及近些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漢江上游安康市進行洪水災害風險評價,有助于安康市科學制定防洪減災規劃,最大限度地減輕洪災損失,促進社會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合理規劃利用。
本文基于洪水災害系統理論,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從洪災形成的致災因子、孕災環境和承載體等三個方面選取評價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和ArcGIS相結合的方法,對安康市進行洪水災害風險評價,以期為安康市防洪減災提供決策依據。
1研究區域概況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最南部,下轄漢濱區及旬陽、石泉、平利、紫陽、嵐皋、寧陜、鎮坪、漢陰、白河縣等1區9縣(圖1)。地處秦嶺和大巴山的中間位置,漢江上游由西向東由石泉入境,經過白河后流入湖北省。地勢中間低,南北兩側高,構成“兩山夾一江”的自然地貌景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起伏較大。氣候受大巴山和秦嶺制約明顯,屬于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位于秦嶺以南,處于南北氣候的過渡地帶,具有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特征。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量充沛,而且受特殊的環流形勢影響,多連續性降水或暴雨,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且降水變率大[12,17,18]。安康市境內河流均屬漢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漢江、月河、旬河、任河、嵐河、黃洋河、蜀河等,河網密布,水系發達。復雜的地形地貌特征、大氣環流狀況及網狀水系,使得安康市易出現暴雨洪水。
據歷史文獻記載[19],從公元180年以來,安康共發生較大洪水51次,其大洪水13次,屬于洪災多發區。例如1983年安康大洪水,使全省48個縣不同程度地受災,受災農田117.5萬公頃,受災人口764.3萬人,倒塌房屋283 490間,全年經濟損失達151 278萬元,使安康老城區基本被毀,嚴重影響安康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穩定[13]。
當前安康市是國內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優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安康經濟的快速發展。近些年來,安康市正在利用其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多種產業。因此,對安康市進行洪水風險評價對其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稻堇叢
安康市1960―2009年降水數據由安康市氣象局提供,高程和坡度數據取自SRTM-3 DEM,人口密度、GDP密度、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耕地面積等數據來自《陜西省2010年區域統計年鑒》[20]。
2.2研究方法
2.2.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洪水災害系統是致災因子、孕災環境和承載體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復雜系統,它構成了洪水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基礎[21,22]。本研究即依據洪水災害系統理論,從致災因子、孕災環境和承載體三方面出發,將安康市洪水災害風險評價分為洪水災害危險性評價和洪水災害易損性評價兩部分。洪災危險性評價主要從致災因子和孕災環境兩方面分析,致災因子選取降水量和降水變率作為評價指標,孕災環境主要選取地形和水系指標;洪災易損性評價主要從社會因素分析洪水災害造成的承載體的受災情況,采用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人口密度、GDP密度、單位面積年糧食產量等指標。據此,根據安康市近幾年洪水災害情況,遵循數據的客觀性、可獲取性等原則,建立了安康市洪水災害風險評價的指標體系。
2.2.2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通過對評價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并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進而對評價指標實現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8]。通過具體的數學計算,可確定各評價指標對洪水災害風險影響的重要程度,即權重。這種方法計算簡單且有數學依據,適用于區域洪水災害風險評價中指標權重的計算,具有較大的合理性。本研究參照相關文獻[8, 23,24],結合1983、2005、2010年安康市洪水災害情況,并請相關專家對評價指標賦值,建立了判斷矩陣,然后求解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和對應的特征向量,最后通過一致性檢驗(CR
2.2.3因子疊加ArcGIS具有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本研究利用這一優勢,在ArcGIS 10.0軟件中,運用空間分析工具的地圖代數功能,根據指標權重值對安康市洪水災害危險性和易損性進行疊加,得到安康市洪水災害風險綜合評價結果。對安康市洪水災害風險評價運用如下公式[ 25]:
3洪水災害風險評價
3.1洪水災害危險性評價
洪水災害危險性評價主要分析致災因子和孕災環境各因素對造成洪災危險性概率的大小,主要包括降水量、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
3.1.1降水量對洪水災害危險性的影響安康市降水量具有年際變化大、空間分布不均的明顯變化特征,這是造成安康市洪水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綜合分析了安康市1960年至2009年近50年的降水量和降水變率,并根據降水量越大、降水變率越大對洪災危險性影響度越高的原則[25,26],賦予綜合降水因子對洪災危險性的影響度(表1)。在ArcGIS 10.0軟件中,利用ArcMap的反距離權重插值法(簡稱為IDW)對降水量及降水變率數值進行空間插值,得到安康市10個站點近50年降水量和降水變率兩個插值圖層,再利用Combine函數疊加這兩個圖層,并根據表1賦予其所屬級別的影響度,得到綜合降水影響因子圖(圖 2)。
由圖2 知,降水因子影響度在紫陽縣和鎮坪縣出現高值,其次為石泉縣、嵐皋縣,其原因在于這些地區處于西南暖濕氣流的迎風區,加上地形的影響,出現多個暴雨中心;而旬陽縣由于暖濕氣流的移動,降水量減少,影響度出現低值。
3.1.2地形對洪水災害危險性的影響地形高程和坡度影響洪水淹沒范圍。安康市南北秦嶺和大巴山區地勢高,而中部漢江沿岸谷地地勢較低,洪災威脅性大。即地勢越低,地勢起伏越小,發生洪水災害的可能性越大。地形高程采用SRTM-3 DEM 數據,坡度采用相對標準差來反映。根據絕對高程越低、相對高程標準差越小對洪災危險性影響度越高的原則[25,26],賦予綜合地形因子對洪災危險性的影響度(表2)。利用ArcMap軟件疊加DEM和高程標準差柵格圖,得到綜合地形影響因子圖(圖3)。由圖3 知,地形因子影響度高值主要分布在漢濱區中部盆地,其次為漢陰、旬陽、白河等地,這是由于這些地區位于漢江兩岸河谷地區,地形平坦且地勢起伏度小。
3.1.3水系對洪水災害危險性的影響水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安康市受洪災影響的危險程度。安康市各支流呈網狀分布在漢江南北兩岸的山地和丘陵地帶,組成了安康市的河流水系網[27]。在汛期暴雨時節,支流水量快速地向干流匯集,導致水位迅速升高,再加上低洼地區排水不暢,易造成洪災。根據河流等級越高、水量越大影響范圍越廣的原則,把研究區劃定為一、二級緩沖區。地形平坦的干流及一級支流河段,緩沖區寬;二級及其他支流等地勢陡的河段,緩沖區窄,并賦予各級河流合理的緩沖區寬度[26,28]。在ArcGIS 10.0軟件中,運用Buffer功能將提取的河流矢量圖按不同的干支流、不同的地形高程做出不同級別的緩沖區(表3);然后依據距河流越近對洪災的危險性影響度越高的原則[25,26],賦予河流各級緩沖區影響度:一級緩沖區為0.9,二級緩沖區為0.8,非緩沖區為0.5,進而得到綜合水系影響因子圖(圖4)。結合圖4 知,緩沖區寬度在地勢較低的漢江干流及一級支流處最寬,并依次向兩邊遞減,水系因子的危險性影響度以河流干流為中心逐漸向兩邊遞減。
3.1.4洪水災害危險性綜合評價在ArcGIS 10.0軟件中利用地圖代數功能的柵格計算器,將綜合降水影響因子插值圖層、綜合地形影響因子柵格圖層和綜合水系影響因子圖層根據各指標權重進行疊加,得到洪災危險性影響的綜合評價結果。各影響因子對洪水災害危險性影響的疊加公式如下:
式中,H為洪災危險性影響度,P為綜合降水因子影響度,M為綜合地形因子影響度,N為綜合水系因子影響度。
安康市洪水災害危險性評價結果 (圖5) 表明,洪災危險性等級整體上按照河流沿線分布,以干流為中心向兩邊遞減,即離干流越近,危險性越高。由于漢江干流沿岸地勢平坦,處于河流的一級緩沖區內,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類活動逐漸加劇,改變了下墊面等孕災環境,不透水面積增加,在降水量多的情況下,地勢平坦的地區容易積水且難以排出,因此洪災危險性最高。漢江干流及其支流的二級緩沖區洪水災害危險等級次之;安康市西北部和東南部由于山地多,地勢起伏較大,孕災環境較穩定,洪水災害危險性比較低。
3.2 洪水災害易損性評價
易損性評價主要是分析洪水災害對人民生命安全、經濟、農業等的影響程度,包括受災人口數、經濟損失、農作物減產等情況。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將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越來越多以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作為構成經濟效益的主體;而與此同時,自然也不同程度地反饋給了人類,如洪災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在同一洪水災害影響下,不同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等情況不同,遭受的損失也有差異。安康市經濟發展對農業依賴性高,同時安康市的石泉縣、紫陽縣、漢濱區、旬陽縣等幾個縣區均位于漢江及其支流邊上,洪災發生時不僅對當地糧食產量影響很大,而且也嚴重威脅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命安全。根據安康市1983、2005、2010年洪災受損情況以及各縣區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性,選取了代表性的人口密度、GDP密度、單位面積年糧食產量等作為易損性的主要衡量指標。根據人口密度、GDP密度、單位面積年糧食產量越高,洪水災害易損性越高的原則,將其劃分為5個等級,并賦予相應的影響度(表4),在ArcGIS 10.0中得到各指標的影響度分布圖。為綜合評價安康市各縣區承載體的易損性,參照相關文獻[25,26],運用ArcGIS 10.0的Grid模塊,將三項指標的影響度分布圖進行等權重疊加,得到洪水災害易損性綜合影響度分布圖(圖6)。由圖6知,漢濱區、漢陰、石泉等縣區人口密度、GDP密度、單位面積年糧食產量均高,易損性也高;紫陽縣、白河縣次之;嵐皋縣、平利縣處于中等易損性;旬陽縣、寧陜縣處于較低易損性;而鎮坪縣由于山地多,人口多分布在狹長的河流兩岸谷地區域,密度小,經濟較落后,處于低易損性。
3.3洪水災害風險綜合評價
洪水災害風險綜合評價是致災因子、孕災環境的危險性和承災體的易損性的疊加。由公式(1)得到安康市洪水災害L險評價等級圖(圖7)。
由圖7可知,安康市洪水災害高風險和較高風險主要集中在漢江干流,且逐漸向兩邊支流遞減,其原因是漢江干流沿岸地區,各支流匯聚,水量較大,尤其是汛期受副熱帶高壓和西南暖濕氣流影響,降水量較多且多暴雨,使水位較高;此外,該區域地勢低平,人口城鎮聚集,人類活動顯著,改變了下墊面環境,使河水匯集速度快且排水不暢,加劇了洪災的危險性;漢濱區經濟基礎雄厚,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積廣,洪災造成的絕對經濟損失巨大,承災體的易損性高,因此洪災風險性高。漢江干流及其支流的二級緩沖區洪災風險等級次之,由于此處有河流流經,地勢較低,汛期降水量較多,為洪災提供了孕災環境和致災因子。安康市西北部和東南部由于山地多,地勢起伏大,孕災環境較穩定,洪災危險性低;居住的人口較少,經濟發展較落后,易損性較低,因此洪災風險等級比較低。因此,漢江干流沿岸等洪災風險比較高的區域,政府等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增加投入,完善洪災預警系統,提高堤防等防洪工程的建設標準,加強洪水災害風險管理工作,提高災后恢復能力。
4驗證
2010年7月漢江上游發生嚴重的洪水災害事件,使安康市遭受了1983年洪災之后最嚴重的一次特大洪災。據統計,這次洪災主要分布在漢江干流沿岸的漢濱區及漢陰、紫陽、旬陽、平利、嵐皋等縣區;受災人口65.31萬人,損壞房屋2.47萬間,作物受災面積達2.181萬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7.7億元 [15]。將2010年安康洪水實際受災情況與安康市洪災風險綜合評價結果對比驗證,可以得出兩者具有較高的吻合度,說明基于GIS和AHP的評價方法可行性較高,可為安康市防洪減災部門制定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結論
本研究依據洪水災害系統理論,從引發洪水的致災因子、孕災環境和承載體三方面出發,分危險性和易損性兩部分評價了安康市的洪水災害風險。危險性評價結果表明,安康市洪水災害危險性等級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漢江干流沿線。該區域地勢平坦,人類活動顯著;處于河流一級緩沖區內,遇到暴雨時節河流匯集速度快,造成水位迅速升高,導致河流兩岸農田、建筑物等被淹沒。易損性評價結果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漢江沿岸地區人類活動增加,城鎮越來越密集,洪災造成的絕對經濟損失將越來越大,因此,承災體的易損性高。從洪水災害綜合風險評價結果來看,洪水災害高風險和較高風險區域主要集中在漢江上游干流兩岸,其洪水災害危險性和社會經濟易損性均高。而安康市西北部和東南部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地勢起伏大,且不在河流緩沖區內,危險性低;而且經濟相對落后,易損性低,因此洪災風險等級也比較低。本研究結果與2010年安康市洪水受災情況基本吻合,說明該研究結果可為安康市制定合理的防洪減災預案、建設防洪工程等以減輕洪災損失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劉家福,張柏. 暴雨洪災風險評估研究進展[J]. 地理科學,2015,35(3): 346-351.
[2]陳鵬,孫瀅悅,張立峰,等. 基于GIS的城市洪水災害風險評價及時空演變――以哈爾濱市為例[J].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4,13(3):170-175.
[3]許有鵬,李立國,蔡國民,等. GIS 支持下中小流域洪水風險圖系統研究[J]. 地理科學,2004,24(4): 452-457.
[4]徐鎮凱,黃海鵬,魏博文,等. 基于系統多層次灰色模型的洪災風險綜合評價方法――以鄱陽湖流域為例[J].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5,13(1):20-23.
[5]何報寅,張海林,張穗,等. 基于GIS的湖北省洪水災害危險性評價[J]. 自然災害學報,2002,11(4):84-89.
[6]何報寅,張穗,杜耘,等. 湖北省洪災風險評價[J]. 長江科學院院報,2004,21(3):21-25.
[7]陳華麗,陳剛,丁國平. 基于GIS的區域洪水災害風險評價[J]. 人民長江,2003,34(6):49-51.
[8]王建華. 基于模糊綜合評判法的洪水災害風險評估[J]. 水利科技與經濟,2009,15(4): 338-340.
[9]Anselmo V,Galeati G,Palmieri S,et al. Flood risk assessment using an integrated hydrological and hydraulic modeling approach: a case study [J]. Journal of Hydrology,1996,175: 533-554.
[10]劉家福,李京,劉荊,等. 基于GIS/AHP集成的洪水災害綜合風險評價――以淮河流域為例[J]. 自然災害學報,2008,17(6): 110-114.
[11]張會,張繼權,韓俊山. 基于GIS技術的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研究――以遼河中下游地區為例[J].自然災害學報,2005,14(6):141-146.
[12]靳俊芳,殷淑燕,龐獎勵. 近60 a來漢江上游極端降水變化研究――以安康地區為例[J]. 干旱區研究,2014,31(6): 1061-1067.
[13]孟嬋,殷淑燕. 清末以來陜西省漢江上游暴雨洪水災害研究[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26(5): 46-51.
[14]安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 安康年鑒2006(總第九卷)[M]. 安康:安康市文化印務公司,2006.
[15]安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 安康年鑒2011(總第十四卷)[M]. 安康:安康市地方志辦公室,2011.
[16]曹麗娟,董文杰,張勇. 未來氣候變化對黃河和長江流域極端徑流影響的預估研究[J]. 大氣科學,2013,37(3):634-644.
[17]張楷. 漢江上游暴雨洪水特性研究[J]. 災害學,2006,21(3): 98-101.
[18]查小春,黃春長,龐獎勵,等. 漢江上游鄖西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研究[J]. 地理學報,2012,67(5): 671-680.
[19]李幼木. 漢江安康流域洪水規律分析及水庫對安康城區的防洪作用[J]. 科技綜述,2007,35(10):37-39.
[20]陜西省統計局. 陜西區域統計年鑒2010[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1]史培軍. 三論災害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 1-9.
[22]魏一鳴,范英,金菊良. 洪水災害風險分析的系統理論[J]. 管理科學學報,2001,4(2): 7-11,44.
[23]夏萍,汪P,李寧秀,等. 層次分析法中求權重的一種改進[J]. 中國衛生統計,2011,28(2): 151-157.
[24]Yang X L,Ding J H,Hou H. Application of a triangular fuzzy AHP approach for flood risk evaluation and response measures analysis [J]. Natural Hazards,2013,68: 657-674.
[25]李景宜. 流域生態風險評價與洪水資源化:以陜西省渭河流域為例[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6]廖丹霞,楊波,王慧彥,等. 基于GIS的河北省灤縣洪水災害風險評價[J]. 自然災害學報,2014,23(3): 93-100.
篇4
在長興縣的西北部,分布著郁郁蔥蔥的綿綿群山,在群山東部有一處三面環山的狹長山谷,眾多山泉小溪在此匯流成一條大溪,顧名思義稱其為“合溪”。
就是這么一處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卻讓世代居住在此的長興百姓吃盡苦頭,“大雨一下水盈丈,晴未三日溪灘白”?;叵肫?999年的“6·30特大洪災”,長興百姓至今仍心有余悸。當年這場洪澇災害,全縣共有48.5萬人受災,內澇受災農田52萬畝,1000多家工礦企業停產,大部分國道被沖毀,導致縣內交通中斷24小時,全縣經濟損失達17.29億元。
建設合溪水庫,確保當地防洪、飲水安全,是長興人民多年來的夙愿。可由于財力有限,一直未能付諸實施。對此,長興縣人大代表心急如焚,多次向縣人代會提交關于合溪水庫建設的建議。在代表們的強力推動和長興縣政府的積極努力下,合溪水庫終于獲批立項,并于2007年底正式開工建設。
為了讓這幾代長興人的夢想得以實現,代表們對事關25萬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和飲水安全的合溪水庫建設更加關注了,尤其是水庫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據統計,從2008年開始,長興縣人大代表共提出25件有關合溪水庫上游環境保護的建議,其中包括陳建中等代表提出的《關于要求對合溪水庫上游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建議》,徐振華等代表提出的《關于建立合溪水庫上游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等等。建議指出,合溪水庫作為長興縣城鄉居民今后生活生產的主要水源,縣政府要切實加大上游環境保護力度,抓緊制定水環境保護規劃,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確保水庫水源水質安全。
為確保這些建議得到有效辦理,長興縣人大常委會連續5年組織常委會組成人員和部分人大代表進行跟蹤督辦,并多次赴實地開展調研,有力督促政府全力以赴辦理好代表建議。
辦理結果
水庫建成清泉入口 百姓夙愿得以實現
針對代表們提出的建議,長興縣政府非常重視,多次召開縣政府常務會議和專題會議,主要領導還親自帶隊赴合溪水庫上游進行實地調研。
在充分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2009年縣政府出臺了《合溪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規劃》、《合溪水庫集雨區限制和禁止類產業目錄》和《合溪水庫飲用水源保護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從嚴控制新上建設項目,并劃定了水庫畜禽禁養區、限養區范圍。2012年,縣政府又相繼出臺《長興縣合溪水庫水源保護區管理辦法》和《長興縣合溪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建設辦法》,明確了保護區的劃分范圍、部門職責、保護區禁止類行為等內容,并建立了合溪水庫生態補償機制,從水質監測專項獎勵、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工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對合溪水庫上游鄉鎮給予生態建設補助。
“一龍鎖合溪,山川出平湖”,歷經4年艱苦建設,合溪水庫——這座總投資9.314億元,集雨面積235平方公里,總庫容達1.11億立方米的大(二)型水庫,終于通過驗收正式投入運行,今年6月起正式向長興城區供水,長興人民的多年夙愿也終于得以實現。
篇5
【關鍵詞】城市水災害;現狀;危害;防治方法
1、城市水災害及其類型
1.1 城市水災害
水災害是以大氣圈、水圈、土圈為主產生的災害,如洪災、澇漬災害、潮災、旱災、泥石流災等。水災害是相對人類而言的,在人類生存的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水災害,這就是災害的普遍性。近20年來,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市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和城市洪水災害三大水環境問題,水危機已成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制約和障礙。[1]
1.2 城市水災害現狀
氣候差異大,地勢復雜,是我國致災因素和災種多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緊張,經濟密度在地理上分布很不平衡,所以對水災害更為敏感,易產生巨大災害損失。
城市化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城市人口眾多,建筑密集,財富集中,是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水災害具有種類多、損失重、影響大、連發性強、災害損失增長嚴重等特點。城市水災害主要表現為:雨水資源大量流失;雨水徑流污染嚴重;城市洪災風險加大;生態環境破壞;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2]
1.3 城市水災害的類型
根據長期統計分析,危害我國的水災害種類很多,其中危害最大、范圍最廣、持續時間較長的是干旱、洪水、澇漬、風暴潮及災害性海浪、泥石流、水生態環境災害。其中城市水災害主要由干旱、洪水、澇漬等引起。
1.4 城市水災害防治現狀
1.4.1缺乏城市水災害防治規劃
在城市的發展建設中,有時為了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甚至擠占河道,從而降低了河道的分洪能力,加劇了洪水災害。另外,由于城市地域狹小,集水面積小,人口密度大,生產活動集中,取水也集中,所以容易出現資源型缺水;同時,排污集中,對水環境破壞力大,又容易出現水質型缺水。[3]
1.4.2防洪措施單一
在城市水災害防治規劃中,沒有科學統一的標準,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城市河段的防洪標準偏低,容易發生超標準洪水。在城市化地區,由于建筑物和地面襯砌的影響,使得不透水面積增加,截斷了水分入滲及補給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徑流增加,滯洪、蓄洪能力下降,常造成洪澇災害。[3]
1.4.3暴雨、洪水預報方法不完善
在洪水預報、防汛調度、通訊手段等方面落后,科研投入少。
1.4.4地下水次生污染嚴重,致使水質污染發展很快[4]
1.4.5市民和企業防災意識淡薄,城市防洪資金籌措渠道不暢
2、城市水災害的起因
造成城市水災害的原因很多,但在所有致災原因中,自然因素占主導位置。我國水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度高,致災的自然因素十分復雜,主要包括地形、地勢、地貌、地質、地理位置、大氣運動和植被分布等。除自然因素外,人類不當的或缺乏必要保護措施的開發活動,對河流會構成直接的威脅。主要因素為:
2.1 城市人口增加、經濟增長,用水量增加
2.2 城市化對降雨的影響
2.3 城市發展導致污水排放量增加
2.4 城市建設使下墊面性質發生變化,改變了徑流形成條件[3]
3、城市水災害的危害
城市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造成人員傷亡和國家、集體及個人的財產損失。
3.1 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水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也將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城市人口的急驟增加,好多新建的公用設施、企業和住宅向容易受災的低洼地區或溝谷等危險區域發展的趨勢增加,易造成更大損失。
3.2 對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影響
城市和工礦現代化程度越高,對生命線的依賴就越重,而自然災害對生命線工程的潛在威脅也就越大。如不加以防御,必將導致極其嚴重的后果。
3.3 對地下設施的影響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不斷擴大和發展,城市中好多設施都在向地下發展,在地下生活和活動的城市人口將日益增加,如果在城市內出現洪澇災害,首先應有足夠的設施確保地下人員和財產的安全。
3.4 對社會運行機制的影響
城市災害不僅可以給災區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可以使社會動蕩不安,破壞社會正常運行機制,從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4、城市水災害的常規防治措施
4.1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既能減少水資源的需求量,又能減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減輕對水體的污染。
4.2 盡量減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積,增加下墊面的透水性
積極開發城市湖泊的作用,興建城市蓄水設施,修建雨水滲透設施,向地下補充地下水,既可減輕城市洪澇災害,又可以緩減城市水資源不足所引起的問題。
4.3 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
加強管理,合理開發,充分發揮現有各種防洪工程和防洪設施的作用。完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改進防洪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形成城市防洪建設的良性循環。
5、對城市水災害防治的建議
5.1 提高管道建設標準
5.2 綜合利用水資源,充分利用污水
在沿河適當位置建設污水處理廠,將原來排向河道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截流收集起來就地處理,注入河道作為水源。這樣,既擴大了城市凈化水域面積,為退污還清后的河道提供穩定可靠的水源保證,又節約水源,有效地凈化空氣,改善環境。在當前水資源嚴重不足情況下,實現污水資源化,是城市節水的必然途徑。[5]直接回用和間接回用是城市污水資源化的兩種有效途徑。
5.3 高額保險作保障
5.4 完善法制,加大執法力度
我們應當建立和完善危機預警機制及危機狀態下的社會治安、社會救援、市場監管、信息反饋與溝通、指揮協調等方面常備不懈的危機應急管理機制,并制定應對可能危機的長期戰略,城市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克斯毛維克,特加大-古波特,陳吉寧編著.城市水管理中的新思維――是僵局還是希望[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2.
[2]車伍,李俊奇著.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左其亭等著.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理論?方法?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
[4]周振民著.城市水務學[M].科學出版社.
篇6
關鍵詞: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0-0184-1
0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它也是不可再生資源,是我們時展和社會進步的源頭所在。但是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都是建立在破壞水資源以及對環境的破壞的基礎之上的。在這樣的現狀下,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要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環境,人們要在這樣的前提下發展經濟,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水平
1 水利工程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聯系
現代社會的不規則發展,造成的自然災害,對于當前發生的洪水災害來說,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是極大的,危害到受洪水災害的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一部分群眾人口的傷亡,這樣破壞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受災群眾的經濟損失,受災嚴重的地方和受災群眾的家庭靠辛苦掙來的長期積累下來的錢財一時之間瞬間消失;洪水災害使受災地區的社區的以及國家的基礎設施遭到嚴重毀損,使受災地區一部分農民辛苦耕耘的自然資源也遭到了破壞;尤其是特別嚴重的洪水災害,那造成的人口死亡率就大大提高了,造成的社區及國家的基礎設施的損害是相當嚴重的,更重要的是受災地區的群眾會家庭支離破碎,原本完好的家庭會因為洪水災害而破壞,長期積累下來的財富也會因為洪水災害變為沒有,使還活著的受災群眾生活會面臨困難。洪水災害造成的影響之大之廣,當今全球為了社會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今全球凡是受到過嚴重的洪水災害的國家,都會把防洪抗災列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課題,既然是作為課題的話,就會積極的研究和討論怎樣才能預防洪水的發生
針對我國的自然環境的特征和社會經濟的是時代歷史,我國把洪水抗災列為是我國的歷史任務,把這一任務的建設成為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方針政策,這一措施得到鍛煉全國上下的普遍的重視與肯定。不間斷的加強和鞏固防洪減災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倡導和積極響應社會公眾提高抗災減災的意識,這些仍然是當今時代與社會公眾的一項歷史使命。提到防洪減災,那防洪抗災工程體系就是一個基本的措施,確保工程配套設施完善和工程狀況良好才能充分發揮防洪工程體系的效益的關鍵所在,也是達到了人與自然資源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同樣是一項重要舉措。
2 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水利工程的要求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一要求下,防水減災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有效率的控制經常遇到洪水的侵害,確保使受到過洪水災害的地區在絕大部分地區甚至是在未來的絕大多數的年份里使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不會受到影響,可以在未來的很多年保持社會發展的正常運行;在遭遇到大洪水侵害時,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務必將洪水災害控制在預先規劃好的局部地區,這樣才能使國家經濟的發展得到持續,運作正常,人民群眾的生活不至于發生動蕩,也不會影響國家在未來的的長遠計劃,才能按計劃完成,這樣的也不會造成嚴重的自然環境的災害;當遭遇到特大的洪水災害的時候,關鍵是要對洪水的出路事先做出及時的安排,對于局部的地區受到災害的時候,要使局部受災地區得到及時而迅速的援救和恢復。如能在防洪減災這一歷史任務上達到上述的目標,雖然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局部地區,某些年份暫時會受到影響,但是在大的方向上是不會使國家的發展發生長期的大的波及這樣可以使它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這樣一個好的勢頭。
3 遵循自然規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我國水利工程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利用,對于我國的水利工程和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F代學技術的應用,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消耗也迅速增加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確造成了環境的不斷的惡化,使得一些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污染,然自然環境的惡化程度遠遠超過了之前發展科學技術的初衷。水資源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基礎,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水資源,尤為重要的是水利工程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外部環境的惡化對工程建設的效率也同樣有著及其嚴重的影響。當前,整個社會對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對其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水利工程建設中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利工程已由單項工程建設逐步發展成流域綜合開發,并形成整體系統,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型水利工程涉及范圍廣,即使同樣的工程建設到不同的地點也會產生不同的環境影響。因此遵循自然規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我國水利工程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4 結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要求就是人對于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水舉措以及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些在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水利工程工作所提到的一個主要要求。要充分的尊重水資源的循環、其再生的規律還有就是與相關系統之間的關系,這個是堅持可持續發展以及在水利工程應遵循的原則,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充分應用,但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水利工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周葉中,鄧聯繁.黨的作風建設的新視野[M].人民出版社,2002.
[2] 中國人民大學“三個代表”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學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2講[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篇7
洪水的形成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河流和湖泊的蓄水能力下降、堤壩潰決也會導致洪水。洪水的形成還與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關。究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短時間的暴雨或者長時間的持續性降水導致的。人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或者加劇了洪災的發生,例如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導致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積,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水能力下降等。
我國大陸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年降水量從1600毫米遞減到不足200毫米,多寡懸殊。東部地區不僅降水多,而且全年降水量的60%-80%又集中在6-9月份的4個月里,其中最大的降雨,又往往占全年降水的30%-50%。據調查,最大洪峰流量與多年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之比,在北方達到5-10倍,南方達2-5倍。因此,我國東部地區往往暴雨洪水集中,它是我國洪水災害的主要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長江、珠江、松花江、嫩江、遼河及淮河等洪水災害此起彼伏,損失嚴重并呈逐步加重趨勢。特別是1998年長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引起嚴重的洪水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
洪澇災害的防治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減少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盡可能使已發生的洪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在現代防災體系中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對防御洪水起到了重大作用。提高暴雨預報的精度和準確率,提前防范,可以有效地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防洪則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
篇8
突發暴雨應急預案1
1、事故類型和危險程度分析
公司所在地區5~11月為臺風季節,平均每年有臺風影響3次,災害最大臺風為2015年8月8日,中心最大風力12級,2016年9月15日出現最大臺風暴潮,中心風力達12級以上。由于臺風期風暴可引起增水,臺風增水或汛期漲水;且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150mm,上述情況可能會對生產造成較大影響。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1)應急搶險工作實行公司統一組織領導和分部門牽頭負責相結合的原則。
2)參與救援行動的公司人員和機械設備應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服從指揮,配齊安全設施和防護工具,加強自我保護,確保救援過程中的人身安全。
3)參與救援行動的全體公司人員要在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安全、高效、有序完成救援任務。
3、組織機構及職責
1)應急組織體系公司成立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
(1)總指揮:彭志洪
(2)副總指揮:吳小烽
(3)成員:蔡治寰、張清和、高海同、雷冬明、郭明祥、徐水土、王黎明、戴堯城、何文峰、尹克明、何貞貞、雷峰、胡新華、王濤
(4)指揮部設:綜合協調組、安全保衛組、搶險救援組、醫療救護組、后勤保障組、事故調查組、善后處理組等專業處理組,具體承擔事故救援和處理工作。
2)指揮機構職責
(1)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在發生安全事故時,負責事故現場應急處置和搶險救援以及善后處理的組織指揮工作。
(2)專業處理組的職責
綜合協調組:負責安全事故的報告,通知指揮部成員及相關單位組別立即趕赴事故現場,協調各專業處理組的搶險救援工作,及時向公司總經理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事故搶險救援進展情況,落實上級領導和公司領導關于事故搶險救援的指示和批示;具體由王濤負責。
安全保衛組:由公司保安隊負責,具體負責對事故現場及周邊地區進行警戒、控制,組織人員有序疏散;由張清和負責。
搶險救援組:公司保安組負責,進行搶險救援;由張清和負責。
醫療救護組:公司保健室負責,行政部其它組別配合,聯系XX醫院急救中心,組織有關醫療單位對傷亡人員實施救治和處理;具體由蔡治寰負責。
后勤保障組:由行政部負責,有關部門和單位配合,組織協調有關部門,提供各種搶險救災物資和通訊保障工作;具體由蔡治寰負責。
事故調查組:由公司安全生產委員會及時介入,配合現場勘察取證,以及上級調查組對事故進行調查處理工作;具體由吳小烽、高海同及有關專家成員組成。
善后處理組:由行政部和各單位等部門配合,處理傷亡人員的善后工作;具體由蔡治寰負責。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一)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
1、通過設置的監控錄像進行監控,監控錄像由消防控制中心負責進行監控。
2、通過現場工作人員監控,由現場工作人員通過巡檢方式進行監控。
3、通過日常氣象信息收集,應急指揮組成員應定制中國移動(聯通)天氣預報信息服務,隨時掌握天氣情況。公司任何部門收到政府機構發出的防臺風、防暴雨、防洪水緊急預防信息,必須馬上同時轉達到彭志洪、張清和、蔡治寰吳小烽處。
(二)防止臺風、洪水、暴雨災害的安全對策與措施
1、當氣象預報發出臺風、暴雨、特大洪水的紅色預警警報時,應急指揮組自然成立,總指揮召開會議部署應急響應工作。應急指揮組應至少提前6小時向全公司發出預報信息。
2、工務部、公共事務部、行政部必須安排應急值班人員,并將應急值班人員向全公司通報(包括姓名、聯系方式、值班地點)。
突發暴雨應急預案2
為確保選礦廠在發生破壞性暴雨時,各項應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進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國務院《發生破壞地暴雨急條例》結合我選廠工作實際,特制的本預案
一、應急機構的組成
1、領導小組
選廠防暴雨災工作在上級防暴雨減災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組織實施。選廠防暴雨減災領導小組由廠長為組長,副廠長和各工段長為小組成員,選廠調度為指揮部。
2、主要職責
(1)加強領導、健全組織、強化工作職責,加強對破壞性暴雨及防暴雨減災工作的熟悉和了解,完善各項應急預案的制定和各項措施的落實。
(2)充分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地震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組織、指導全長防震抗震知識的普及與教育,廣泛開展地震災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訓練,不斷提高廣大員工的防震抗震的意識和基本技能。
(3)認真搞好各項物質保障,嚴格按預案要求積極籌備,落實飲食飲水、防凍防雨、搶險設備等物質,強化管理,使之始終保持良好戰備狀態。
(4)破壞性暴雨發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組織各方面力量全面進行減災工作,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5)調度一切積極因素,迅速恢復生產秩序,全面保障生產和員工生活的穩定。
二、臨震應急行動
1、接到上級暴雨、臨雨預(警)報后,領導小組立即進入臨戰狀態,依法有關消息和警報,全面負責各項抗震工作。各有關組織隨時準備執行防雨減災任務。
2、組織有關人員對所屬建筑進行全面檢查,封堵、關閉危險場所,停止各項大型活動。
3、加強對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學品的管理,加強對大型鍋爐、供電輸電機房機庫重要設備,場所的防護,保證抗震減災順利進行:
4、加大廣大員工宣傳教育,做好員工思想穩定工作。
5、加強各類值班值勤,保持通信暢通,及時掌握基層情況,全力維護選廠產和生活秩序。
6、按預案落實各項物質準備。
三、震后應急行動生
1、無論是否有預報,警報,在本區范圍或鄰近地區發生破壞性暴雨后,領導小組立即赴本機指揮所,各搶險救災隊伍必須在震后1小時內在本單位集結待命。
2、領導小組在上級統一組織指揮下,迅速組織選廠搶險救災。
(1)迅速發出緊急警報(連續的急促鈴聲和呼喊聲),組織仍滯留在各種建筑物內的所有人員撤離:
(2)迅速關閉、切斷書店(應急照明系統除外),防止暴雨過后滋生其他災害。
(3)迅速開展與搶救人員為主要內容的現場救護工作,及時將受傷人元轉移并送至附件救護站搶救。
(4)加強對重要設施、重要物品的保護。
3、積極做好廣大員工的思想宣傳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穩定人心,迅速恢復正常秩序,全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4、迅速了解和掌握選廠受災情況,及時匯總上報公司辦公室。
四其它
1、進入暴雨緊急狀態后,選廠指揮部將通過各種方式各種命令、指示、防震減災領導小組將通過電話、口授等形式傳達各種命令、指示。
2、在抗震減災應急行動中,要密切配合,服從指揮,確保政令暢通和各項工作落實。
突發暴雨應急預案3
為保證集團區域內發生暴雨洪水災害時,應急處置工作能協調、高效、有序進行,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特制定本預案。
一、組織機構
成立XX集團暴雨洪水防范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如下: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領導小組下設七個工作組、一個辦公室和一個督導組
設立暴雨洪水防范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設立暴雨洪水防范應急工作督查組
二、責任片區劃分
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防范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陳啟明同志負責集團防汛和預防暴雨洪水災害的全面工作;第一工作組負責虎頭嶺農貿公司防汛及預防暴雨洪水災害工作;第二工作組負責黃金山農貿公司防汛及預防暴雨洪水災害工作;第三工作組負責農貿市場、娛樂場所、牛頭山居民區、大湖池居民區防汛及預防暴雨洪水災害工作;第四工作組負責中學、小學、醫院片區的防汛及預防暴雨洪水災害工作;第五工作組負責工、副業單位(含民營企業)片區防汛及預防暴雨洪水災害工作;第六工作組負責東風、紅旗農貿公司防汛及預防暴雨洪水災害工作;第七工作組負責民主農貿公司、種豬場防汛及預防暴雨洪水災害工作;暴雨洪水防范應急工作督查組負責督查七個工作組和各二級單位預防暴雨洪水災害工作措施的落實情況。暴雨洪水防范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各工作組之間的協調及材料報送等工作。各二級單位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制定工作預案、明確責任片區、責任人員和工作職責。
三、預警預防重點及工作要求
1、加強對中、小學安全管理,全面排查暴雨洪水可能給學校帶來的安全隱患并予以排除,尤其要對學生公寓、教學樓、食堂、廁所實行重點監控以及小學教學網點的監控,發現隱患及時處理,并向集團暴雨洪水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報告。教學樓、學校食堂、學生公寓有安全隱患時,停課后再組織搶修。
2、加強對居民住房、村民住房的安全監控。各工作組按責任片區落實領導責任制,督促相關單位明確工作職責、制定工作預案,逐村、逐戶、逐片全面排查居民住房、村民住房安全隱患,發現情況及時告知居民或村民,并采取相應措施,確保居民、村民生命安全。密切關注“五保戶”、“困難戶”、“打工戶”和弱勢群體對象住房及輔助設施情況,幫助他們消除安全隱患。
3、加強企業安全監控。全面排查企業生產區、生活區和輔助工作區安全隱患,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如有單位不配合的視情況強制停業整頓。金鳳凰裝飾材料公司第三條生產線旁的山體有滑坡的可能,督促企業采取相應措施,中科實業在建工程在暴雨洪水期間停止建設,永恒紙業、佳豐香料、恒豐茶廠、食品廠、服裝廠、建材廠、大米加工廠等企業都有不同程度安全隱患,逐一排查,確保企業員工生命安全。
4、確保山塘水庫安全渡汛,斗門塘、龜山湖二十四小時派人值班,水位達到警戒線時及時泄洪,虎頭嶺、黃金山、民主等農貿公司的山塘水庫每天派人巡查,做到蓄水、泄洪兩不誤。
5、加強公共場所安全管理。市管辦二十四小時監控農貿市場安全,發現隱患及時向集團主要領導和暴雨洪水防范應急工作小組報告。暴雨比較集中時關停網吧。
6、加強供電設施管理。電力公司對集團區域內高壓線路、已接管的低壓線路全面負責,用電單位負責區域內的用電安全,各單位要做好預防雷電安全知識宣傳。
四、嚴明工作紀律
各工作小組成員必須深入到責任片區,領導、督促責任片區相關單位落實工作責任制,因工作馬虎、麻痹大意、缺崗缺位造成的責任事故,依法追究相關領導責任。
五、做好值班安排,按要求報告片區內暴雨洪水災害情況
1、集團暴雨洪水防范應急值班室設在集團招待所,聯系電話。。
2、各二級單位從6月8日至6月11日安排人員值班,具體值班人員名單報集團備案。每天上午10:30時、下午15:30時向集團暴雨洪水防范應急值班室報告災情。重大災情隱患隨時向集團暴雨洪水防范應急值班室報告,并向集團主要領導報告。
3、集團暴雨洪水防范應急值班室和各二級單位值班室要作好值班記錄,以便備查。并保持記錄的整潔完整。
突發暴雨應急預案4
為進一步做好高溫季節、強降雨、雨雪天氣等自然災害應急工作,防止給敬老院內特困老人及工作人員的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特制定此應急預案。
一、應急組織機構
1、極端天氣應急工作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各班組負責人及班組成員職責:
(1)做好日常巡查工作,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防范極端天氣(高溫、強降雨、雨雪)帶來的影響。
(2)一旦發生極端天氣(高溫、強降雨、雨雪)導致大面積停電等事故時,及時做好相關應急工作,盡快恢復供電等。
(3)根據極端天氣(高溫、強降雨、雨雪)帶來的'影響,決定是否啟動應急預案。
(4)及時向上級報告災情并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
(5)必要時請求外力支援。
(6)全體成員應在組長的統一指揮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合作,做好極端氣候的防范工作。
2、極端天氣應急搶險隊
隊長:
隊員:
(1)平時加強配電房、消防系統、電路系統、水電房的安全檢查。
(2)發生極端天氣(高溫、強降雨、雨雪)同時引發災情時,組織人員實施救援行動。
(3)及時向自然災害應急小組匯報極端天氣(高溫、強降雨、雨雪)產生的后果。
(4)事后總結應急處置的工作經驗。
(5)一旦發生極端天氣(高溫、強降雨、雨雪)及時組織院內老人轉移至安全地帶,確保院內老人生命安全。
二、應急程序
1、敬老院應急程序
(1)一旦發生極端天氣(高溫、強降雨、雨雪)時,應迅速采取相應應急措施。
(2)及時報告自然災害應急工作組組長(夜間通知總帶班人員),報告自然災害(高溫、強降雨、雨雪)造成的具體災害(如雷擊起火、雷擊停電、雷擊引起設備故障、洪澇災害等)情況。
(3)如在正常工作時間內,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應由辦公室以電話等多種形式向各部門發出通知,積極組織應對,盡量避免不安全事件發生。
(4)如時間緊急,應立即報告自然災害應急工作組組長(夜間通知總帶班人員),說明詳細情況,向各部門發出通知,及時安排護理組妥善安排老人做好避險工作,如遇強雷雨天氣,應提醒各班組將用電設備的電源切斷,以防止雷擊損壞設備。
(5)如極端天氣引發洪澇災害,應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抗洪。
2、各班組應急程序
(1)各班組接到自然災害(高溫、強降雨、雨雪)通知后,應該在允許情況下把所有用電設備電源先行切斷,待天氣恢復正常后再投入使用。
(2)接到自然災害(高溫、強降雨、雨雪)的通知后,立即做好防火、防汛、防停電的準備。
(3)突然發生自然災害(高溫、強降雨、雨雪)引發的停電情況,應立即通知各班組開啟應急燈照明、及時啟用備用電源,并及時通知電工或值班人員積極配合處置。
(4)加強巡視老人房間,安撫院民,同時注意防火、防汛、防觸電。
三、保障措施
1、辦公室加強對院內安全隱患部位的自查自糾工作,發現問題立即解決。
2、安全員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保證24小時隨時待命。
3、服務室常規備有應急燈、電筒等照明用物,定期檢查,保持完好狀態。
4、醫務室加強日常管理,應急呼叫保持暢通,配備足夠的救治藥品。
篇9
關鍵詞:洪水保險制度;自然災害保險制度;洪水保險計劃;中國洪水保險模式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6-0136-04
1 引言
城市洪水保險在國外歐美等國早有研究和實施。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1968年提出的洪水保險計劃,它提出了國家、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個人和企業在洪水保險中的互相關系與作用。其目的是通過社會參加社會保險的積累對洪水風險給全社會帶來損失的補償,從而保證全社會成員的滿足程度在洪水風險中不會減少很多,從整體上提高全社會的社會福利。發達國家如美英法等國的洪水保險計劃幾經修改完善,己成為一種可實施的國家洪水保險計劃。
2 美國洪水保險
2.1 洪水保險產生背景
20世紀30~7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修建了大量的水庫、堤防等防洪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洪水災害損失,防洪工程所取得的防洪效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洪泛區土地的無序開發及其人口、資產的不斷增加,水災損失與政府的災害救濟費用每年仍呈增長趨勢。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美國聯邦政府于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考慮用非工程措施來解決洪水災害問題,美國的防洪政策也由此作了相應的調整,開始注重非工程措施的減災作用。洪水保險作為主要非工程措施之一,逐漸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并開始研究和推廣實施。
2.2 洪水保險制度建立
美國的洪水保險,是從立法著手,由政府運作,利用私人公司,通過商業手段,逐步實施和發展起來的。目前美國已建立了一套較好的洪水保險運作模式,調動了聯邦政府、當地社區和個人的積極性,并最終提高了洪泛區的管理水平,減少了洪災損失,從而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建立強制性洪水保險的國家,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就開始著手洪水保險的研究。195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災害保險法》,設立了聯邦洪水保險制度,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洪泛區征收洪水保險費,一方面可以增加洪水高風險地區成本,抑制土地開發,避免更多的洪水災害損失,另一方面能減輕政府救災的財政負擔。在這期間,防洪保險是由保險公司承擔,但由于洪水災害損失預測困難很大,一場大的洪水可以導致數家保險公司破產,保險公司對從事防洪保險沒有積極性,洪水保險在執行初期并不順利。
1965年,美國聯邦政府、國會和保險公司開始協商解決洪水保險問題。1968年國會通過了《全國洪水保險法》并據此制定了《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建立了國家洪水保險基金。國會授權住宅與城市建設部組建了聯邦保險管理局,負責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的管理,聯邦保險管理局又與擁有120多家保險公司的國家洪水保險協會建立了合作關系。至此,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由政府運作管理,保險公司參與實施,在全國各地逐漸開展起來。
《全國洪水保險法》提出了洪水保險計劃,并規定該計劃由全國洪水保險人協會具體管理,不過這時的計劃實施仍采取自愿形式,即由該協會的成員公司(起初為130個)通過其人,向符合投保全國洪水保險計劃條件的社區銷售洪水保險。一旦洪水發生,承保公司收不抵支時,聯邦財政承擔保險公司的部分賠償金,這不但可以穩定承保洪水保險的保險公司的經營,也可以使受災地區得到經濟補償。1973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洪水災害防御法》,并于次年實施。首先該法不但擴大了洪水保險計劃的責任范圍,如將塌方、地表移動等列入賠償范圍,而且還將聯邦洪水保險基金由40億美元增加到100億美元,并規定,居住在洪泛區的受災者若未購買洪水保險,將不能獲得聯邦政府的災難援助或災害貸款等優惠政策,其中包括利息僅為2%的長期貸款和2000美元或更多的豁免優待。這種方法頗具吸引力,增強了人們投保洪水保險的愿望,也強化了人們的洪水風險意識。
聯邦洪水保險計劃是由聯邦政府保險組織,其特點是資本屬國有,業務經營具有壟斷性,其經營有專門政策法律規范。一般自負盈虧,少數情況予以補貼。保險一般用固定費率制,且費率較高。
全國洪水保險計劃(NFIP)由聯邦保險管理確定費率,確定洪水風險區域和風險等級,建立洪泛區建設規范。對座落于確定為防洪標準為100年區域的民用建筑保險限額為250000美元,非民用建筑為500000美元;對地方政府沒有確定防洪標準的,則分別為250000美元和100000美元。保險費率的制定綜合了全國的情況,將其分為若干個組:A――水庫及河道沿岸;V――海濱地區;B,C,X――代表有較低風險洪水地區的財產。建筑標準主要集中在底層,地下室的高度要符合100年一遇標準,禁止影響防洪通道。只有地方政府采取了防洪減災措施的地區,才能得到聯邦政府在防洪建設項目上的援助,個人才能對這些社區的財產購買保險。
國家洪水保險實施中的困難有,逆向選擇的存在,風險不易分散,很難精確估計損失,保險費率太低,沒能正確反映洪水風險損失,而導致的補貼似乎加劇了洪泛區的發展。
Browne,Mark J.&Robert E.Hoyt(2000)利用1983年到1993年美國50個州數據,分析了“美國國家洪水保險項目”實施情況,指出盡管該項目40%的保單得到補助,但項目覆蓋率依然很低。由于收入水平和洪水保險價格等原因造成居民和企業對洪水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1993年該項目所承擔的損失不到實際洪水損失的8%,這一情況在低收入地區更為突出。研究表明對于低收入群體來說,保險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洪水風險轉移方法。
2.3 洪水保險基礎研究
洪泛區洪水風險圖、洪水保險費率圖是實施洪水保險的基礎和依據,也是開展洪水保險的前提。60年代初期,美國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歷時數年時間編制完成了全國洪水風險圖,并根據情況的變化,不斷修訂洪水風險圖對不同頻率洪水淹沒范圍、水深作了區劃。洪水保險費率圖則在洪水風險圖的基礎上對各個地區的保險費率作了區劃。
洪水風險圖的繪制是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在全國公開招標選定多家公司完成的,合作期限一般為3~5年,多家公司為全國分區繪制了洪水風險圖,并提供有關技術咨詢服務。
2.4 洪水保險運作體制及方式
國家洪水保險計劃是由聯邦政府管理和運作,洪水保險基金由國家統一管理,具體操作則由保險公司完成。保險公司執行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的洪水保險計劃,主要是向洪泛區居民出售洪水保險,并在洪災發生時及時辦理有關賠償手續和墊付賠償資金,其保費收入上繳國家洪水保險基金,賠付也由國家洪水保險基金支付,保險公司不承擔風險,風險由聯邦政府承擔。個人可通過保險公司或保險咨詢公司購買保險,一般每個家庭每年為洪水保險需支付300~400美元。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根據保險公司保單的售出情況返還保費的32.5%,作為保險公司的收益和費用,保險公司再從這些費用中返還10%~20%給洪水保險咨詢公司。目前,全國有91家比較大的洪水保險公司參與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的洪水保險計劃,還有約130家洪水保險咨詢公司通過這91家洪水保險公司參與這項工作。
當洪災發生后,保險公司不是賠付洪災的全部損失,只是賠付其中的一部分,如對于房屋賠付約68%,并且限定最高賠付標準,房屋最高賠付標準為25萬美元,屋內物品最高賠付標準為10萬美元。
2.5 洪水保險激勵與約束機制
美國的洪水保險并非是強制性的保險,而是由社區、保險業和銀行業共同參與,通過一系列相關法律、政策和規定,來鼓勵居民購買保險。
政策規定行洪區內原則上禁止修建房屋,已建的要遷出。在洪泛區,建筑物基礎要高于100年一遇水位。保險計劃實施之前已有的建筑,要采取防御措施。遭受洪水毀壞的房屋,在利用保險賠付重建時,必須滿足防御100年一遇洪水的要求。開發新項目,必須取得許可證,并保證其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將最大限度地減少未來有可能發生的洪災損失,聯邦政府才會為建筑物及其內部的財產進行保險。
政策還規定社區如果不參加洪水保險,當出現洪水災害后,社區的重建和恢復將無法獲得政府的財政幫助和信貸擔保。洪泛區居民如果不參加洪水保險,他在購買和建造房屋時,將無法獲得銀行的貸款,這一措施也減少了銀行的貸款風險。
地方政府在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實施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指導洪泛區開發建設,劃定不同標準洪水淹沒區域,規定洪泛區不同區域建筑物底部的高度;二是發放洪泛區建設許可證。
2.6 洪水保險基金管理
美國的防洪保險基金是非盈利的,并由聯邦政府統一管理。如果發生較大洪水,洪水保險基金不夠支付保險賠償時,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會向國家財政臨時借款,日后再從洪水保險基金中還付。目前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管理的洪水保險基金仍欠聯邦政府財政17億美元,2000年洪水保險售出434萬個保單、15億美元,實際支出16億美元。
2.7 洪水保險計劃執行
在美國,約有2萬個社區涉及到防洪問題,目前已有1.97萬個社區參加了國家洪水保險計劃,聯邦政府洪水保險計劃不強迫社區參加洪水保險,但一般規定在100年一遇洪水淹沒區以內必須購買洪水保險,高于100年一遇洪水區域不要求必須購買,目前美國洪泛區中參加保險的社區達90%以上,但參加保險的居民只有40%。
3 法國自然災害保險制度
1982年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法律,建立一個新的自然災害保險制度:規定法國境內的財產在購買財產險的同時可以購買附加險(自然災害一切險)來免受自然災害而帶來的直接物質損失和利潤損失,但是否為自然災害需由政府公布發令來認定。法律將自然災害定義為:由異常的自然力量造成的事件,包括洪水,滑坡與沉陷,干旱、雪崩,地震和海嘯。這項附加險的費率是根據每一合同設置的單一費率為基礎計算出來的,政府作為再保險人對中央再保險公司進行擔保。例如1982年8月至1983年10月,對于投了火險和其他財產損失險,以及利潤損失險的,自然災害綜合險的保險費率是5.5%。這個費率是公共管理部門根據洪水平均每年造成6億法郎的損失而制定的,原則上它可為洪水這一頻繁的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提供賠償,以及支付保險公司的管理費和中間人的傭金。1983年10月起,災害險費率調至9%。同時法律規定,對于涉及自然災害的風險,保險公司不得在世界再保險公司尋找保護。立法授權中央再保險公司在國家的保證下對這些風險進行擔保。不過,這并非強制制度,保險公司可以選擇再保險,也可以挑選再保險人。
這種制度由于立法的支持有效的克服了私人保險公司遇到的“逆向選擇”的困擾。因為在傳統保險做法下,逆向選擇使得洪水風險變成“不可保的”。但是由于大多數人面臨的風險較小,只有少數人面臨的風險很高。因此由于投保人數少帶來的經濟問題,會引發該制度的嚴重的不平衡,甚至該制度的存在都會收到威脅。
4 英國洪水保險計劃
英國是少數提供私人洪水保險的國家之一。1961年政府和保險業間簽署了一個協議,協議給定了政府必須提供足夠的防洪措施,而保險業必須為所有財產提供洪水保險,而且保險費率不得超過所有投保財產的0.5%。
洪水保險是和所有自然災害綁定的,且由于財產抵押要求財產必須投保所有災害險,因此洪水保險實際上是強制性的。這種保險形式,由于保險費率與實際的洪水風險無關,因此道德風險成為主要問題。不管是政府還是投保人都對洪水風險漠不關心,缺乏責任感。在協議簽訂前,英國和其他大部分發達國家一樣,都是由國家承擔災害補償救濟責任,但自從1961簽訂協議將此責任轉嫁給保險公司以后,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于協議并未規定政府的防洪力度,政府的防洪投資實際上是減少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每年的防洪投資為GDP的0.2%~0.9%,而英國不超過0.03%。盡管洪水風險損失只占到總財產的10%,但由于洪水風險是強制保險,風險實際上在所有的財產所有者之間分攤,故洪水保險的滲透率在75%和95%之間。從20世紀90年代起,全球氣候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厄爾尼諾現象,越來越頻繁的自然災害,包括洪水、颶風等使保險業感受到潛在的巨大威脅。天氣變化,防御工程的老化和財產值的增加導致了洪水風險的增長。這種壓力使保險公司可能會退出協議,除非政府采取更為實際的防洪措施來減輕未來的洪水風險。一種方式是直接增加防洪投入,例如修建堤防;另一種是地方政府必須控制洪泛區財產的風險損失增加,加強洪泛區管理,例如禁止在洪泛區修建新建筑。
2002年,協議作了一些實質性的修改。洪水保險由無條件提供改為有條件的,且保費不再是統一的,而是有差別的?!坝袟l件”不僅指經濟上的考慮,而且也包括其他難以評價和控制的非經濟的因素,如防洪措施。除了政府采取各種努力使得高風險區的財產可保以外,保險業也可以要求投保人采取預防措施作為投保的條件。這種修改使得道德風險問題得到了一些緩解,但仍不能完全解決。
5 中國洪水保險模式實踐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恢復保險業以來,對洪水保險開展了積極的研究,并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嘗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教訓。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洪澇災害的保險賠款累計近200億元。對于受災投保企業迅速恢復生產、受災家庭重建家園,保障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國家已經開始探討將洪水保險作為加強洪水風險管理的一種手段,但尚未進入全面推行階段。洪水風險分析與區劃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為推進洪水保險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5.1 通用型洪水保險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1980年重建以來,水災損失被納為賠付的范疇。但是,洪水保險并不單獨列項,只是各種自然災害保險中的一項。它采取適用于各種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綜合條款,因此,稱之為通用型洪水保險。
5.2 定向型洪水保險
1986年1月至1988年12月,1992年秋季至1996年秋季,水電部、財政部、民政部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兩個階段開展了安徽省淮河行、蓄洪保險。在保險試點期限內,一旦行洪,農作物直接受到的損失部分,將由保險公司據保險條款的規定負責賠償。國家不再撥付農作物遭受直接水毀損失部分的救濟款;同時,作為執行保險合同的先決條件,行滯洪區的圍堤堤頂高度不得超過國家指定的標準,超高者必須鏟除。淮河行、蓄洪區的洪水保險試點是一種享有國家補貼的商業性保險。因被保險對象限制在特定的行滯洪區內,并有洪水保險。
5.3 專向型洪水保險
我國防洪工程戰線長。在重大水災年份,水毀工程必須及時修復,資金缺口大,國家財政負擔很重。對防洪工程實施工程保險,是一種專向型洪水保險。
5.4 政策型洪水保險
1985年至1993年民政部推行的農村救災保險是與洪水保險相關的政策性保險。全國設立了102個試點縣。保險范圍涉及農房、耕畜、勞動力與農作物等,實行“低保額、低保費、低賠付和高保面”的“三低一高”原則。試點期間針對不同區域特點探索出四種保險模式,①商業性保險模式;②借貸保險模式;③互保共濟模式;④儲糧儲金模式。這些試點為我國開展洪水保險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開展洪水保險具有借鑒意義。但各種試點方式都暴露出一些問題。除此之外,由于洪水是小概率事件,在特定的試點時間和試點區域,洪水不一定發生,因此根據試點得出的結論對洪水保險的借鑒意義是有限的。
6 結語
在我國,建立國家洪水保險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具體實施方式上需要慎重。片面的宣傳或簡單照搬他國的經驗,可能會對決策者產生誤導。美國洪水保險體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只有以立法與國家計劃的形式、以及與經濟手段相結合來推進洪泛區的洪水風險管理,才能達到抑制洪災損失隨經濟發展急劇增長的目的。我國的洪泛區土地已經人滿為患,洪水高風險區的開發已成既定事實。但是我國的城市化剛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如何發揮洪水保險的作用,避免高速城市化過程中人為加重水災損失的趨向,仍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程曉陶.美國洪水保險體制的沿革與啟示[J].經濟科學,1998,(5) :79~84.
[2] 劉京生.對我國洪水保險若干問題的思考[J].保險研究,1999,(4) :16~18.
[3] William J Petak, Arthur A At.自然災害風險評價與減災政策[M].向立云,程曉陶譯.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4] 劉長青,黃濤珍.強制施行洪水保險淺議[J].河海大學學報,2003 (9) :41~43.
[5] 蔡文遠.淺議洪水保險體系[J].保險研究,1999 (2) :27~28.
[6] 蔣永輝.建立我國洪水保險制度的構想[J].中國保險,1998,(12):14~15.
Research on Flood Insurance System in Developed Country and Flood
Insurance Model in China
Zhong Shiming
(Administration Deportment of Tiegang Shiyan Reservoirs Shenzhen 5181833)
篇10
關鍵詞:防洪規劃;目標;原則;內容
洪水本是發生在河道及其泛濫區域的一種自然現象,但如果人類活動處于洪水范圍內時便會形成洪水災害。洪水災害是一種自然災害,人類社會越發展、經濟越發達,造成的災害也越嚴重,洪災往往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痛苦。洪水會直接影響生態環境,容易引起瘟疫蔓延,形成脆弱的社會環境,對特殊的文化古跡、珍貴物種、風景名勝區等造成不利影響,破壞經濟發展,給居民、企業、廠礦、學校、醫院、交通運輸、通信、商業等各部門造成損失,甚至會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做好防洪規劃是極其必要的,為做好防洪規劃這一重要環節,我們一定要掌握防洪規劃的定義、目標、原則及內容,這將對我們做好防洪規劃起到標桿的作用。下面就防洪規劃的定義、目標、原則及內容進行逐一簡單介紹:
一、防洪規劃的定義
防洪規劃是指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區域的洪水災害而制定的總體安排。根據流域或河段的自然特性、流域或綜合規劃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安排,研究提出規劃的目標、原則、防洪工程措施的總體部署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規劃等內容。規劃類型一般有流域防洪規劃、河段防洪規劃和區域防洪規劃。防洪規劃應當服從所在流域、區域的綜合規劃;區域或河段的防洪規劃應當服從所在流域的防洪規劃。防洪規劃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設施建設的基本依據。防洪規劃中必須首先充分認識河流的洪水演進特性,包括河湖對洪水的自然調蓄作用,天然河道宣泄洪水的能力以及大洪水漫溢泛濫的情況。它是一種戰略性計劃,對河道治理及防洪設施的建設起到了指導作用。
二、規劃目標
規劃目標是指根據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歷史洪水災害,規劃范圍內國民經濟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對防洪的要求以及國家或地區政治、經濟、技術等條件,考慮需要與可能,研究防治毀滅性災害的應急措施。防洪規劃必須全面考慮經濟、社會、環境的目標。防洪經濟效益是防洪規劃的主要目標,此外還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充分考慮社會福利和生態環境方面的影響。
三、規劃原則
防洪規劃的指定應確保重點、兼顧一般,遵循局部與整體、需要與可能、近期與遠景、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防洪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在具體方案研究中,還要充分考慮防洪規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處理好蓄與泄、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并注意與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
1局部與整體。洪水是一種自然現象,人類還不能完全控制。防洪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從全局出發,上下游、左右岸統籌兼顧,合理安排洪水。為了保全大局和重點保護對象的防洪安全,有時要做局部犧牲。重點保護對象一般指:洪水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毀滅性災害的地區,如重要城市、工礦企業、交通干線、文物古跡或大面積農田等。
2近期與遠期。洪水災害直接威脅人身安全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歷次洪水影響范圍和嚴重程度有所差別。要根據各地區或部門對防洪的要求及國家和地方的財力,分輕重緩急,分階段、有計劃地逐步提高不同保護對象的防洪標準和一般地區防御常遇洪水災害的要求。
3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一般耗資很大,并需占用大片土地;非工程措施可用較少投資,減輕洪災損失,是防洪災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洪規劃中要研究二者的結合,重視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建設。
4防洪與水資源綜合利用。水資源總量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在人均、單位土地面積水資源量偏低的流域,河流的開發與治理要考慮綜合利用,興利與除害統籌兼顧,把防洪與水資源綜合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要處理好蓄與泄的關系:山丘區一般以蓄為主,修建山谷水庫、水土保持工程,攔蓄洪水,消減水沙洪峰;平原區一般以泄為主,并輔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如“松花江防洪規劃”具體遵循以下原則:①充分發揮現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頓、挖潛為主,爭取少花錢多辦事。②興建控制性水庫與堤防工程相結合,水庫工程應結合興利考慮防洪等綜合利用的要求。③防洪標準選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慮近期與遠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要突出體現城市與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又如“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城市防洪規劃”遵循的原則如下:“為提高該區的綜合抗洪能力,解除安邦河兩岸的洪水威脅,確保城市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促進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三江平原綜合治理規劃的基礎上,結合本區實際情況,本著因地制宜,統一規劃,突出防洪重點,上、下游兼顧的原則,選擇經濟指標優越,技術切實可行的方案。達到占地少,動遷少,工程堅固,防洪效果好的目的。”
四、規劃內容
規劃內容是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防護對象、治理目標、標準和任務;研究確定防洪體系布局,包括設計洪水與超標準洪水的總體安排以及與此相適應的防洪措施,劃定洪泛區、蓄洪區和防洪保護區,規定蓄滯洪區的使用原則;對擬訂的防洪工程措施進行工程方案比選并初選工程設汁特征值;擬訂分期實施方案,估算所需投資;進行環境影響和防洪效益評價;編制規劃報告等。
1調查研究。收集、分析流域與保護區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質條件,水文氣象與洪水等資料;了解歷史洪水災害的成因與損失、社會經濟現狀與今后發展狀況;摸清現有防洪措施與防洪標準,廣泛收集各方面對防洪的要求;有時還要進行必要的地形測量和地質勘探工作。
2擬訂防洪標準。根據規劃范圍內自然地形和社會經濟等因素將其劃分為若干防洪保護區,根據保護區不同防護對象的重要性、洪災損失的嚴重程度,結合可能的防洪措施條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并根據國家頒布的防洪標準,合理選用。
3選擇防洪體系。根據流域的自然地理特點和現有防洪體系,綜合考慮各部門對防洪的要求,研究各種防洪工程在整個防洪體系中的作用、工程量、施工年限和投資等,通過綜合比較論證,選擇最優防洪系統方案。
4進行環境影響和防洪效益評價。防洪工程以減輕洪水災害、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為主要目的,它本身是一項環境工程。但是,防洪工程的實施也會帶來一些負作用,如犧牲局部保全局、工程施工過程中的“三廢排放”、移民安置等,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在評價過程中,還應注意對環境敏感因子進行調查,盡量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防洪效益是指防洪系統實施后所能減輕的直接與間接洪災損失。防洪經濟效益計算能用貨幣表示的部分,以年均效益作為一項評價指標。年平均效益的計算一般用頻率法或長系列洪水資料逐年計算法推求。由于年均效益并不能全面反映防洪措施的實際效用,因此,必須對典型特大洪水年進行計算分析。為了考慮實際防洪效益的不確定因素,應作敏感性分析,并根據防洪對象的具體條件,按預測的平均經濟增長率,估算計算期內各年的效益,以反映洪災損失隨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計算的經濟效益只是防洪效益的一部分,此外,還要對不能用貨幣表示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加以定性分析。
5編制報告。一般包括流域自然地理概況,社會經濟概況,水文氣象與洪水特性分析,歷史洪災損失,防洪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現狀,規劃比較方案與選定方案的防洪作用,工程投資、施工、移民安遷計劃以及規劃圖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