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標發音表范文

時間:2023-04-02 20:22: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標發音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清代嘉慶時期的李汝珍,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同時也是著名的音韻學家。他曾巧妙地利用小說《鏡花緣》向人們介紹了許多音韻學知識。作者借黑齒國女子紅紅、亭亭之口說:“讀書莫難于識字,識字莫難于辨音。若音不辨,則義不明。”“可見字音一道乃讀書人不可忽略的。”的確如此。要想準確地掌握每個漢字的讀音,字字都讀得很準確,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過,跟古代人相比,我們現代人已經容易許多了,因為我們的語言文字學家和政府有關部門,已經為我們確立了現行漢字的正音法的基本標準。

1.11 現行字音法的標準

第一,現行的字音法標準跟語音規范的標準是一致的。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就漢字來說,每個漢字所記錄的一般是漢語里的某個語素(或詞)。所謂字音和字義,其實就是被記錄的語素(或詞)的音和義。因此,現行漢字的字音規范,跟現代漢語的語音規范是一致的,都是以北京語音作為標準的。也就是說,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方言區可能有不同的讀法,但只有北京話里的讀法才是規范的標準讀法,各種方音讀法都是不規范的。例如上海話把“典型”說得像“電影”;廣東話把“私有制”說得像“西游記”;湖南話把“圖畫”說得像“頭發”;湖州話把“青年”說得像“親娘”等等,都是不規范的。

第二,異讀字的正音標

北京話里有異讀的字,應以《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所規定的讀音為標準讀音。那么,什么是異讀詞(字)呢?異讀詞(字)也屬于一字多讀的范疇,但它不同于多音字。多音字可以分為多音多義字和多音同義字兩種。多音多義字是指有多種讀音,各種讀音又各自表示不同意義和有不同的適用領域的字。如“扒”,讀pá時的意義和適用領域(扒手、扒糕、扒羊肉),跟讀bā時的意義和適用領域(扒房、扒開、扒土、扒著欄桿)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扒”屬于多音多義字。多音同義字是指有多種讀音(一般是兩種), 各種讀音都表示相同意義,但卻各有不同適用領域的字。如“片”,讀piān時,適用于“片子、唱片兒、影片兒”等詞語中;而讀piàn時,則適用于“紙片、肉片、片言只字”等詞語中,然而所表示的意義完全相同,因此,“片”屬于多音同義字。異讀字則是指有多種讀音,但各種讀音既不表示不同的意義,又沒有不同的適用領域的字。如“暫”,審定前在北京話里有zàn和zhàn兩讀, 但既不表示不同的意義,又沒有不同的適用領域,是一個異讀字。審定之后讀音zàn被定為標準讀音,讀音zhàn被取消,異讀問題也就解決了。異讀字跟多音多義字、多義同音字的區別可用下表表示:

從用字的角度看,異讀現象是一種累贅,經過認真審定,選擇其一種讀音為規范的標準讀音,淘汰另外的讀音,是語言文字規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漢字整理工作的基本任務之一。于1985年12月27日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就是這種審定工作的結晶。該表在《說明》中指出:“本表所審,主要是普通話有異讀的詞和有異讀的作為‘語素’的字。不列出多音多義字的全部讀音和全部義項,與字典、詞典形式不同。”它確定了850多個異讀字的規范讀音,同時也確定了近2000個常用詞語的規范讀音,它為我們提供了關于異讀詞(字)的標準的正音規范。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廣電部在該表的通知中指出:“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廣播等部門及全國其他部門、行業所涉及的普通話異讀詞的讀音、標音,均以本表為準。”但可惜的是,《審音表》雖已發表多年,但有許多人竟不知如何運用。為幫助讀者從總體上把握《審音表》的主要特點,現大體介紹如下:

A.能統讀的一律規定為統讀。例如:

癌:統讀ái;  藹:統讀ǎi;  靄:統讀ǎi;

隘:統讀ài;   諳:統讀ān;埯:統讀ǎn;

昂:統讀áng; 凹:統讀āo;  坳:統讀ào;

拔:統讀bá;   白:統讀bái; 傍:統讀bàng;

胞:統讀bāo; 齙:統讀bāo; 爆:統讀bào;

該表中這種統讀字一共收590多字。請參閱第一章第4節“統讀字的統讀音辨正”。

B.對多音多義字,只注明有異讀的義項的規范讀音。如“把”字,雖有多種讀音、多條義項,但只在“印把子”這條義項上曾有異讀,就只注明該義項的讀音為bà;其它讀音和意義都不涉及。因此,千萬不要以為其它的讀音和意義都被規范掉了。該表共審定了有異讀的多音多義字222字。

C.該表對多音同義字(同義不同詞的字)也作了審定,承認了某些文白兩讀的現象,在字音后分別用“文”和“語”加以注明。這種字較少,該表共收35字。例如:

杉:shān(文);shā(語)。

D.本表對人名、地名、輕聲變讀等現象涉及很少。因此,對這些方面的問題還應參照其它正音標準予以解決。

1.12 現行漢字的正音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讀錯字音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有的人甚至習焉不察。有一位民師把“矗立”讀作“直立”,別人說他讀得不對時,他驚訝地說:“啊!三個直字還不讀直?”原來他從小到大幾十年,一直把“矗”讀作“直”,早已成習慣了。有時甚至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讀對了,由于別的人習慣讀錯,反笑是你讀錯了。記得一位老師講楔(xiē)形文字時,聽講的學生都面面相覷,不知道“楔形”的“楔”怎么寫,等老師寫在黑板上,大家仿佛明白過來似的:“哦,原來就是契(qì)形文字!”顯然學生們都誤以為老師讀錯了。字音讀得準不準,往往是一個人的語言素質和修養的反映,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則往往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質水平的反映,因此,必須嚴格對待。掌握漢字的正音法規范,糾正讀錯字現象,應著重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不要用方音讀字。

糾正方言讀音問題,既是漢字規范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內容。因為掌握漢字的讀音規范,畢竟是說好普通話的重要基礎。不改掉用方音讀字的習慣,就很難學好普通話。中國是一個方言眾多的國家,由于字音不統一造成的交際麻煩自古有之。據清代俞樾的《右臺仙館筆記》記載:揚州有一風俗,嬰兒出生時必服“化毒丹”以洗滌胎毒。何某一日喜得貴子,舉家慶賀,立即指使一位老婦人去藥店買“化毒丹”。不料此老婦是金陵(現南京)人,講的是金陵方言。金陵方言中的“化毒丹”,與揚州話中的另一種藥“活絡丹”發音極為相似,店家便把活絡丹給了她。嬰兒吃了即發大病不再吃奶,幾天后竟然死了。在現代社會中,由于讀方音造成的麻煩也不勝枚舉。據說有兩位北京的記者到南方某地采訪,詢問當地是怎樣抓好經濟工作的,當地人介紹說:“我們這里經濟的發展,一靠警察,二靠。”記者聽了大惑不解,相顧愕然。經過再三追問,對方仍然說:“具體說來,放寬警察,抓住。”最后經過當地人的翻譯才知道,這人所說的“警察”實際是“政策”,“”實際是“機遇”。總之,不遵守現行漢字的正音規范,習慣用方音讀字,就難免會造成交際上的麻煩,要想學好普通話、用好規范字,減少交際中的麻煩,就必須糾正方音。

第二,對多音多義字要學會據意定音

漢字中多音字的數量較大,與多音字有關的誤讀現象也比較嚴重。要解決多音字的誤讀問題,首先應解決好多音多義字的誤讀問題,因為多音多義字占了多音字的絕大多數。本書“1.2多音多義字辨析表”所收入的常用字范圍內的多音多義字,就有480多個。讀準了這480個多音多義字的讀音,多音字的誤讀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解決多音多義字誤讀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從音義對應關系入手據意定音。由于多音多義字具備各種讀音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在具體的句子里只能使用一種意義等特點,為我們據意定音提供了便利條件。就是說,如果我們弄清楚了什么讀音一定與什么意義對應的規律,那么,只要知道了所使用的具體的意義,也就不難確定相對應的讀音了。這樣,分辨不清讀音的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如有人分不清“行”字什么情況下該讀xíng,什么情況下該讀háng。其實,這兩種讀音的分別是有規律的,即表示“行為”和各種動態義時讀xíng,如“品行、言行,行走、行程、行裝、行宮、流行、實行、真行”等;表示各種靜態意義時讀háng,如“行列、行業、排行、銀行、楊柳成行”等。另外也不能忘記兩種比較特殊的讀音,即在“樹行子”一詞里應該讀hàng;在“道行”一詞里應該讀héng。抓住了這幾條音義對應規律,在具體運用時,“行”的讀音就不難確定了。有個笑話說,古時候一個姓樂名樂樂的書生到外地拜師讀書,由于教書先生平時不大注意一字多音的問題,一會兒叫他yuèyuèyuè, 一會兒叫他lèlèlè,弄得這個學生苦笑不得。現實生活中這類情況也不少。有一位教了幾十年語文的老教師,也算是語文方面的專家了,但對個別多音字的讀音,也難免有分辨不清的時候。例如“著”的讀音,讀“著(zhuó)陸”不讀“著(zháo)陸”,讀“(zháo)急”不讀“著(zhuó)急”的問題,據他自己說是在最近才搞明白的。發生這類誤讀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掌握從音義對應關系入手據意定音的規律和方法。(請參閱本章第2節)

第三,對多音同義字要學會據域定音。

多音字中的多音同義字雖然不多(《審音表》只收35個),但造成誤讀的比率卻挺高,由于搞不清文白兩讀的分別而誤讀的現象經常見到。如“薄”字,口語讀音為báo, 一般單用;書面語讀音為bó,一般出現在復音詞及成語中。例如:“這種塑料薄(bó)膜非常薄(báo)”。又如“血”字, 口語讀音為xiě,一般單用;書面語讀音為xuè,一般用在復音詞及成語中。例如:“血(xuè)債要用血(xiě)來償”。有不少年輕人常常搞混。分辨多音同義字的辦法,是從音、域對應關系入手據域定音。這里所謂的“域”,就是“適用領域”。掌握了每種讀音在適用領域上的分別,多音同義字的誤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請參閱本章第3節)

第四,對合體字不可貿然“讀半邊”。

在各種容易讀錯的漢字中,大部分都是合體字,而其中又以形聲字居多。形聲字在整個漢字系統中占90%以上。形聲字的聲旁本來是用來表示字音的。但由于語音和字形的演變,大多數形聲字的聲旁已經不能準確表音了,并且聲旁表音和不表音也沒有規律可尋,因而很容易造成誤讀。所謂“讀半邊”,就是指完全按聲旁的讀音來讀形聲字的讀法。古時候“讀半邊”,大多數情況下還比較行得通,但在今天,由于3/4的聲旁已不能準確表音,能讀半邊的就只剩1/4了。下面兩種誤讀現象就都與“讀半邊”有關:

①有的字是可以照聲旁讀音讀的, 如“締、蒂”等字,有的人卻沒有照聲旁來讀,而是誤讀成tí。類似的例子又如:

把“汲”(jí)讀成xī(吸);

把“獷”(guǎng)讀成

kuàng(礦曠);

把“駭”(hài)讀成hái(孩);

②有的字是不能照聲旁讀音讀的,如“瞠”(chéng)等字,有的人卻偏偏照聲旁的讀音來讀,即讀成táng。類似的例子又如:

把“殲”(jiān)讀成qiān(千);

把“簇”(cù)讀成zú(族);

把“訃”(fù)讀成bǔ(卜);

把“聃”(dān)讀成rǎn(冉);

把“玷”(diàn)讀成zhàn(占);

把“觥”(gōng)讀成guāng(光);

此外,還有一類會意字,也經常因讀半邊造成錯誤,這一般是由于讀者把它當成形聲字了。如:把“筮(shì)”讀成“巫”,把“梟(xiāo)”讀成“鳥”,把“劓(yì)”讀成“鼻”,把“矗(chù)”讀成“直”之類,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也很值得注意。

第五,要學會自我測試。

讀錯字音的問題最怕的是習焉不察,一旦察覺了,改正并不算什么難事。那么怎樣促使自己盡早覺察呢?我們的意見是不妨作一番自我測試工作。本書就可以用作進行自我測試的材料。除了方音外,多音多義字、同義多音字、異讀字、讀半邊等也都有可能造成誤讀,因此,本章第2、3、4、5各節,專門討論了這四個方面的正音問題,并相應為讀者提供了可用于自我檢測的各種辨析表。本章內的各種辨析表,收字大多以常用字為限,個別表的收字還超出了常用字的范圍。我們的原則是,凡是有誤讀可能的字,不管是不是大多數人都容易讀錯的,一律入選。因此,不管是誰,只要能把收入本章辨析表的漢字全部讀準,他的常用字的正音問題(不包括方音的問題),就基本過關了。至于方音問題,由于各種推普教材中已有專門的討論,并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鑒的資料,因此本書不再贅述。讀者糾正方音,可以參考各種推普材料,特別是當地的推普材料。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

2017年萬張街道的銀齡安康工作在縣老齡辦的關心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參保資金達165240元,同比增收163240元,增長81.62倍,提前28天完成了縣老齡辦下達的任務。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爭取領導重視。全縣銀齡安康工程動員會后,我立即向街道黨工委進行了匯報,銀齡安康工程是關愛老人,保障民生的惠民工程,也是我們曾子故里,孝善之區的孝心工程。黨委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把該工作納入2017年對村級班子考核的一項目內容。

二是召開動員會議。及時召開了由街道包村干部、村兩委干部參加的動員會議,會上印發了《萬張街道推進銀齡安康工程的實施方案》及《銀齡安康工程宣傳提綱》,我在動員會上做了講話,使街道干部及村兩委干部提高了對銀齡安康工程的認識,明確了各村的任務目標和時間節點。

三是廣泛宣傳發動。村干部利用村村響宣傳的基礎上,我們在252線和S338線交通主干道、人口多的村子醒目粉刷了“銀齡安康”老年意外傷害保險墻體標語;發放明白紙、宣傳彩頁1萬多份。引導村兩委班子強、群眾基礎好、經濟發展快的村,充分發揮村兩委作用,鼓勵有條件的村主動為老年人送保險,督促本村群眾積極主動的為父母、為長輩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篇3

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大膽嘗試運用了一些有效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分散難點,劃整為零,講究在學會一定數量詞匯的基礎上,總結字母及組合的發音規律,把學習音標與學習拼讀規則結合起來,逐步掌握和達到訓練音標發音和拼讀規則的目的。這種思維,無疑是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許多地方的教學中行之有效,首先必須狠抓其過“關”。

一、字母過關

字母教學是英語的啟蒙教學,字母好與壞,字母的讀音正確與否,對以后的學習關系重大。學生在學26個字母時,可利用他們好奇心大,模仿力強,記憶力快的特點,給學生演示口形,讓學生聽錄音、看錄像等,反復讓學生聽和模仿。對個別發音不準的學生,在指出錯誤的同時,用正確的發音進行比較,給學生講清發音部位,再進行模仿練習,然后讓學生互相糾正,開展一幫一,做到課內外相互結合。這樣學生對26個字母的發音,發得準,記得快,為以后的音標學習打下基礎。

二、音素過關

在學生熟練掌握26個字母的基礎上,用字母來引出音素,這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先讓學生能正確讀寫這些字母的音標,然后讓其背誦,通過26個字母的音標書寫,把字母和音標很自然地聯系起來。當學生知道了字母和音標的聯系后,我就逐一地教48個音素。元音是組成音節的主體,相互之間區別細,與漢語差別大,不少學生對發雙元音感到困難,我們就根據雙元音與單元音的區別,突出抓了一個“動”與“不動”,即發音過程中,雙元音口形一定要變動,單元音口形一定不能變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雙元音前重后輕,前長后短,前面清楚,后面含糊的發音要領。英語的元音掌握好還不夠,還必須學好輔音。在教輔音時,首先讓學生掌握英語清濁發音特點: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只是口形變動,也就是說清輔音的聲音發得比較“清”。而濁輔音則相反,發音時聲帶振動,口形也變動,說到底,濁輔音的聲音發得比較“混濁”。

總之,中國學生學習英語輔音時,困難沒有學英語元音那么大。此外,音標教學一開始就向學生指出:音標本身就是語音符號,學習音標時不能再用別的符號注音,特點不允許用漢字注音,以免影響發音的準確性。

篇4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滯后緣于我國金融市場不健全和經濟不發達,銀行缺乏創新的動力。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市場經濟尚不成熟

目前,我國經濟尚處于轉軌時期,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還不是真正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經濟主體。一是目前仍采取國有獨資的產權形式,二是整個銀行體系雖然相繼出現了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但國有銀行占主導地位的局面尚未打破,所以缺乏一種參與競爭的動力,缺乏擴張和創新的動力。

(二)對商業銀行管理的限制

在經歷了銀行開辦信托投資公司、證券機構而引起諸多問題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作出了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規定,明確商業銀行在國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業務和證券業務。進行分業規定的初衷是為了促進金融業的穩定和健康發展,但卻在客觀上限制了我國商業銀行一部分表外業務的發展。

(三)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法規不完善

目前我國對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這使得商業銀行在開展表外業務時因缺乏法律上的支持而無所適從,其所開展的業務有可能遭到監管當局的禁止,因此限制了表外業務的規范開展。

(四)商業銀行風險意識淡薄

表外業務的兩大動力是規避資本充足的限制和國際管理。我國商業銀行長期沒有資本充足要求,目前雖有這樣的要求,但由于體制原因,國有銀行在落實這項監管要求往往不夠嚴格,加上我國還沒有完全按照《巴塞爾協議》規定的風險資產計算方法來衡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因此銀行受到來自資本充足方面的監管壓力并不大,銀行不必像外資銀行那樣盡力去開展表外業務。此外,我國人民幣尚未完全實現自由兌換,人民銀行對利率、資本市場的管理遠沒有展開,客戶對防范匯率風險和利率需求不明顯,銀行自然對提供風險管理類表外業務持消極態度。

二、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銀行資產負債表外業務主要是傳統的擔保和承兌業務,開展比較多的表外業務有:

(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種不可撤消的銀行擔保行為,銀行要承擔經濟責任和經濟風險,包括進口訂貨保函、投標保函。

(二)銀行保函。銀行保函是銀行承擔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償債、違約或履約失敗的義務的書面承諾,按性質可分為從屬性保函和獨立性保函。

(三)承兌業務。(四)備用信用證業務。

從表外業務占總收入比重來看:中國農業銀行為3%,中國工商銀行為5%,中國建設銀行為8%,中國銀行最高且僅為17%.全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最低已達到銀行業務收入的25%以上,大銀行甚至超過50%.如瑞士銀行表外業務盈利占其總利潤的60%-70%;英國巴克萊銀行表外業務的盈利可抵補其業務總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亞太地區銀行的利潤中,表外業務收入達到25%以上,有的甚至達到45%以上。

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速度較慢,業務種類單一,主要以一些傳統的中介業務為主,許多業務領域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一片空白,表外業務的種類、規模與我國銀行現有的經營水平極不相稱。且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表外業務發展速度緩慢,具體表現在,品種單一、范圍狹小、檔次不高。我國表外業務的品種僅局限于一些為客戶提供中介服務的傳統表外業務上,在各類擔保貸款和投資承諾、外匯買賣等新興表外業務上發展緩慢,同時缺乏金融創新,即使有一些,也難以普及并深入發展下去。其他如擔保、包銷承諾等業務也都還是品種少、規范小、缺乏深度和廣度。

其次,對于表外業務的規定只散見于一些法律法規之中,并未形成法律體系,且有些規定不符合國際慣例。如我國目前使用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表內和表外業務的區別和核算不符合國際慣例。該制度指出“或有資產、或有負債,應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規定對業務上使用的重要憑證或未啟用的有價證券,金融企業也應在表外科目進行登記。而美國公認會計準則和英國會計原則推薦書規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對象即為或有資產或有負債表外業務。

再次,表外業務的收益較差,表外業務是以收取手續費為主要目的的服務性業務,但由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表外業務未能給予充分的重視,認為不是主業,致使表外業務成為商業銀行為了拉攏客戶而提供的一種無償。例如,收款,工資、信息咨詢等。

三、發展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對策

盡管我國銀行的表外業務規模小,種類少,但是這項業務將隨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而發展壯大。特別是加入WTO后,我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使擁有世界上人口最多及最大消費市場的中國成為國際大銀行的戰略必爭之地。目前,在我國的外資銀行及外資銀行的代辦處已經超過400家,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后,以其發達的表外業務與我國落后的表外業務競爭,我國銀行很可能喪失在這一領域的份額,從而在整體競爭中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建立起自己的表外業務體系,實現各類業務零的突破,擁有一定量的客戶,搶占市場,實現銀行經營多元化以構建新的利潤增長渠道。借鑒西方國家發展表外業務的經驗,我國可采取以下對策:

(一)加快金融法規建設

應盡快制定有關表外業務的法規和規章。立法原則既要考慮當前金融分業管理的需要,也要考慮到銀行綜合經營發展的趨勢。立法應逐步放松對經營業務的限制,鼓勵銀行開發新的經營業務品種,引入現代交易方式,在條件成熟時應按照先保險再信托證券,先后自營的順序,允許銀行逐步拓寬經營業務領域,為商業銀行開展表外業務提供一個寬松的法律政策空間。

(二)加強對表外業務的風險防范和金融監管

表外業務一般都隱含著一定的風險,有些表外業務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隱含風險極大,一旦隱含風險轉化為現實風險,很可能給銀行造成巨大損失,并有可能導致銀行破產甚至引發金融危機。我國中央銀行應該借鑒國際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重視分析銀行業務表外化的發展趨勢,規劃我國表外業務的種類及發展進程。可以考慮將表外業務換算成同等性質的表內業務,計算資本充足率,把表外業務納入資產負債風險管理和比率管理,防范表外業務風險的擴張。商業銀行內部應該建立風險內控機制,建立對表外業務的風險評估和預測制度,對每筆或有資產(負債)及所涉及的不同交易對象、部門、行業、地區和國家在開展表外業務之前都應測定風險指標,對表外業務發生的風險及時跟蹤監測,根據業務風險的大小采取相應的措施,轉移或化解風險。

(三)加強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儲備力度

美國銀行拓展表外業務是以其雄厚的人才隊伍和先進的技術設施為后盾的。銀行每年招募普通職員的67%以及管理人員的80%來自大學,銀行75%的高級管理人員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同時銀行投入巨資,開發先進的電子通信技術,建設計算機網絡,更新管理手段和業務處理方式。我國銀行與美國銀行相比在人才和技術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要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必須多渠道引進各方面的高級人才,多種方式培訓在職員工,造就和儲備一批適應新型業務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形成商業銀行的人才優勢,從而促進業務發展。另一方面要注意科技開發,加快計算機網絡建設,加強表外業務的理論研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不斷設計開發和推廣金融新產品,提高服務水平,完善服務功能,盡快實現銀行通信、服務和管理現代化。

(四)積極開拓表外業務新品種

我國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對一些表外業務進行大膽嘗試,如貸款承諾、備用信用證和貸款出售。首先,我國商業銀行完全可以選擇業務關系穩定、資信良好的企業推行各種形式的貸款承諾。同時,備用信用證的使用也可超越當前涉及的國際貿易領域,大力推廣至國內客戶。此外,利用貸款出售來擴大對非國有經濟的融資也不失為一種大膽的思路。目前非國有經濟發展迅速,如果能夠出售針對非國有經濟的貸款,既可便利非國有經濟主體,又可以使銀行不占用對國有企業的貸款指標,而同時得到一定收入,從而使各方均得利益。

篇5

2015年,印度對中國雙邊貨物貿易額為708.3億美元,下降1.1%。其中,印度對中國出口96.9億美元,下降27.2%,占印度出口總額的3.6%,下降0.5個百分點;印度自中國進口611.4億美元,增長4.9%,占印度進口總額的15.6%,增長3.0個百分點。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514.5億美元,增長14.4%。

印度自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機電產品、機械設備、有機化學品、肥料和鋼材。2015年印度進口的上述五類商品合計415.6億美元,占自中國進口總額的68.0%。除上述產品外,印度自中國進口的商品還有文物制品、塑料制品、珠寶及貴金屬制品、船舶、光學儀器制品、家具和紡織品等。截止12月底,中國在印度出口貿易中居第四位,而在進口貿易中為印度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在印度的十大類進口商品中,中國生產的紡織品、機電產品、家具、金屬制品、光學儀器和陶瓷等在印度進口的同類商品中占有較明顯的優勢地位;但中國生產的運輸設備、化工品、貴金屬制品、鋼材等方面仍面臨著來自美國、歐洲各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競爭。

二、印度商標立法體系概況

印度的商標法體系與世界上大多數TRIPS協議國家相似,包括憲法、商標法、商品地理標志法、商標規則和商品地理規則。

其憲法授予議會頒布商標以及其他商業標記相關法律并且議會與國家機關可以針對其他的知識產權進行立法。關于產品以及服務的商業標識,印度以商標法(包括其本身和一部修正案)與商標規則(包括其本身和兩部修正案)進行規范管理。關于表明產品或服務地理來源的地理標志,印度以通過商品地理標志法(注冊和保護)與商品地理標志(注冊和保護)進行規范。

三、印度商標法律制度的特征

(一)商標的申請

在印度商品商標、系列商標、聯合商標、證明商標和防御商標等都可以注冊為商標,該國的商品分類方式與國際分類雷同。只要具備顯著性的文字p圖案或由以上元素的組合構成的標識都可以申請注冊成為注冊商標。

可注冊為商標的內容要求與中國基本雷同。聲音商標或氣味商標在印度商標法中沒有被明確規制,理論上符合商標法要求即可注冊。此前已經有聲音商標在印度得到注冊,然而氣味商標還沒有先例。可能傷害了或部分印度公民的標識、化學元素符號及化合物不可被注冊為商標;由在世的人的名字或肖像、或者去世不久的人的名字或肖像以及其他暗示在世者或商標注冊申請日期前二十年內死亡的人之物組成的標志在印度必須經該在世者或死者的法定代表人書面同意,方可注冊為商標。對于紡織品的商標注冊,印度商標法有特別的規定:1、只包括料頭標記的標志不得注冊為商標;2、料頭標記不應視為有足夠區別力;3、商標注冊不應賦予料頭標記任何排他性使用權。

我國商標理論上的最短注冊時間是15個月,而印度需要24到30個月。除此之外,印度商標的公告期比之我國的三個月,還有一個月的延長期,該延長期以經商標局長同意并付出一定費用為前提。

(二)商標的使用與交易

在印度,只有注冊商標可以提起商標侵權訴訟,然而未注冊的商標仍可以買賣或繼承,即承認商標的使用在先權利。

對于因到期未繳納費用而被撤銷的注冊商標的續展,印度商標法與我國的規定略有不同,除了和我國一樣規定有六個月的寬限期以外,在此情況下注冊商標被撤銷后六個月后一年之內,如按照規定向商標局長提交申請并交納費用,在商標局長同意的條件下可以將該商標自上次注冊期滿之日起續展十年。

默許使用制度是印度商標使用上與我國差別頗大的一項。根據印度商標法第33條規定,在先商標所有人在明知情況下連續五年默許某一注冊商標的使用,他就不再對其在先商標享有申請宣告后一商標注冊無效或禁止后一商標在相關商品或服務中使用的權利(后一商標為惡意注冊除外)。

按照印度商標法的規定需要證明注冊商標的使用情形時,裁判庭可以在其認為的適當范圍內,認可對注冊聯合商標或實質相同商標中的一個的使用等同于使用其他商標。

經登記的許可使用無權再轉讓或者繼受,但是以下情形并不視為此意義上的轉讓或繼受:合伙經營的公司對其合伙成員被許可使用的商標的使用;重組后公司對原公司被許可使用的商標的繼續使用。

(三)商標的保護

對于商標侵權的認定印度商標法與我國理念相近,規定也基本雷同。對于應被撤銷的侵權注冊商標印度商標法有更細致的規定“任何被侵權人以下列你有按規定方式向商標局長或上訴委員會提出申請時,相關產品或服務的注冊商標應被撤銷:1、商標在本應為受害人或許可使用人所有的商品或服務上惡意注冊,并且在申請提出前的三個月內曾惡意使用于所有人的相關商品或服務上的;或2、從該商標注冊起連續五年或更長時間內,注冊商標惡意使用與任意所有人的商品或服務的。”

印度商標法第五十三條規定許可使用者無權針對侵權行為提訟,而我國商標法規定相應的利害關系人對商標侵權行為也可提訟。

某些本不具備顯著性的商標在一定情況下也可認定為有效注冊:對于本就缺乏顯著性但獲得注冊的商標,在該商標注冊后,任何對其有效性提出異議的訴訟程序開始前,通過使用于其注冊的商品或者服務取得顯著特征的,該商標不應被認定為無效。

對于在印度享有盛譽的注冊商標或其相似商標的無正當理由利用,即使是在原商標所注冊的不同商品或服務上使用,侵害原注冊商標顯著性特征或聲譽的,也被認定為侵犯注冊商標。

四、我國企業進入印度的商標風險與對策

(一)商標禁為注冊商標的風險

印度商標法禁止將涉及、化學元素符號、人的姓名肖像以及紡織品的料頭標記的標識進行注冊,某些中國企業商標可以在國內被依法注冊卻有可能包含前述內容,直接以該本國商標在印度申請注冊時,很有可能無法通過;抑或企業在進入印度市場選擇重新設計商標時僅根據國內申請注冊的經驗忽略了以上要素,不僅付出的努力付諸東流,而且耽誤了進入市場競爭的寶貴時間。

(二)侵犯他人在先商標的風險

由于印度承認在先使用的商標的效力,企業在申請注冊商標時只根據印度商標局提供的注冊商標以回避類似商標是遠遠不夠的,企業準備注冊的商標很有可能在印度存在未注冊的類似商標。這種情況下,不僅存在不予注冊的風險,一旦該商標注冊成功,在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培育一定時間后再發現有在先使用人將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損失。

(三)商標注冊的時間風險

篇6

    第二條  凡是依法登記的從事印刷、印染、制版、刻字、織字、曬蝕、印鐵、鑄模、沖壓、燙印、貼花等項業務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需要承接印制商標的,應向所在地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指定印制商標單位”資格。

    第三條  “指定印制商標單位”應具備下列條件:

    (1)有與其承印商標業務相適應的技術、設備及倉儲保管設施等條件。

    (2)有健全的印制商標業務的各項規章制度。

    (3)有專門的印制商標管理機構或管理人員。

    (4)業務及管理人員熟悉商標法規,遵守法紀。

    第四條  經審查符合條件的,確定為“指定印制商標單位”發給《指定印制商標單位證書》,并在營業執照中載明“印制商標”經營項目。

    第五條  《指定印制商標單位證書》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統一印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單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或其授權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發。

    第六條  商標印制委托人應向印制單位出示以下證明:

    (1)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應出示營業執照副本。

    (2)事業單位出示本單位證明。

    (3)外國人或外國企業在我國印制商標的,應出示其所屬國或地區的合法營業證明或身份證明。港澳臺企業和個人適用此款。

    第七條  商標印制委托人委托印制單位印制注冊商標的,應出示《商標注冊證》或注冊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簽章的《商標注冊證》復印證;通過簽訂商標使用許可合同使用他人注冊商標,被許可人需印制商標的,應出示商標使用許可合同文本。

    第八條  外國人或外國企業,需印制其未在中國注冊的商標,印制單位與商標印制委托人需在合同中明確若所印制商標侵犯他人注冊專用權時雙方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港澳臺企業或個人適用此條。

    第九條  印制單位承印商標時,應當嚴格核查以下內容,符合要求的,予以印制,不符合要求的,應拒絕印制。

    (1)商標印制委托人提供有關證明文件齊全。

    (2)印制注冊商標的商標樣稿應與《商標注冊證》上核準的商標相同,并標明“注冊商標”字樣或(注)或(r)標記。

    (3)印制未注冊商標的,不得違反《商標法》第八條和《商標法實施細則》第六條的規定;不得標“注冊商標”字樣或(注)或(r)標記。

    (4)憑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印制商標的,應按合同中的有關規定印制。

    第十條  商標印制委托人委托同一印制單位印制同一商標已經提交過證明文件的,可不再重復提交相同的證件。印制單位應查對以前的證件,并將每次印制的情況記錄存檔。

    第十一條  商標印制單位應建立健全商標印制管理制度,包括:

    (1)登記建檔制度。承接商標印制業務時,應登記造冊,記載商標印制委托人所提供證明文件的項目,連同商標注冊證復印件、商標樣稿和印制后的商標標識一起建檔存查。

    (2)商標標識出入庫制度。印制后的商標標識進出庫時,應認真清點數量,登記臺帳。

    (3)廢次商標標識銷毀制度。印制中產生的廢次商標標識,應按實際數量登記造冊,由印制單位統一銷毀。

    (4)其他有關制度。

    以上商標印制檔案存放不得少于兩年,以備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檢查。

    第十二條  商標印制委托人違反本辦法第六條、第七條規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視其情節輕重,予以通報、封存或收繳商標標識。

    第十三條  商標印制單位違反本辦法第九條、第十條規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視情節予以通報、封存或收繳商標標識及印版模具,情節嚴重的,并可收繳其《指定印制商標單位證書》。

    違反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的,應責令限期改正。經不改的,應收繳其《指定印制商標單位證書》。

    第十四條  對構成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依據《商標法》、《商標法實施細則》的規定,對商標印制委托人和印制單位予以處理,并可收繳印制單位的《指定印制商標單位證書》,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將直接責任人員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因違反本辦法規定而收繳《指定印制商標單位證書》的,應同時強制變更其經營范圍,在營業執照中取消“印制商標”經營項目。

    第十六條  沒有取得“指定印制商標單位”資格的,不得承接印制商標業務。

    違反本條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收繳商標標識和印版模具,并依照《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施行細則》、《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私營企業暫行條例施行辦法》中有關超越經營范圍的規定,予以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責令停業整頓或吊銷營業執照等處罰。

    第十七條  本辦法中所述的“商標印制委托人”系指要求印制商標的商標注冊人,未注冊商標使用人,商標被許可人以及符合《商標法》規定的其它商標使用人。

篇7

老張覺得很郁悶:自己平時很少喝酒,又不怎么愛吃海鮮,無端怎么就得了這種病?廣東省第二中醫院痛風專科邱聯群副主任醫師在對他的仔細詢問中了解到,老張長期以來有煲湯的習慣,喜歡喝味濃鮮美的肉湯,邱醫師指出,這個嗜好,最可能就是引起老張痛風的重要原因之一。

濃肉湯、濃魚湯嘌呤含量高

邱醫師分析道:人體需要一種營養物質叫做核苷酸,核苷酸的來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從食物中獲得,一種是由機體的細胞合成,后者為主要來源,因此核苷酸不屬于營養必需品。核苷酸的主要化學成分為嘌呤類,嘌呤核苷酸在體內分解代謝為尿酸,正常人在肝臟、小腸、腎臟等作用下,血漿中的尿酸含量保持在一定水平,當體內核酸大量分解或攝入高嘌呤食物時,血中尿酸水平升高超過480umol/L時,尿酸鹽將過于飽和而形成結晶,沉積于關節、軟組織、軟骨及腎等處,而導致關節炎、尿路結石及腎疾患,這種情況就稱為痛風。

邱醫師稱,從痛風形成的源頭可以看出,雖然內源性的因素例如遺傳、腎功能障礙等是主要原因,但飲食也是一個值得引起我們足夠重視的方面。攝入大量含有嘌呤的食物后,體外攝入的嘌呤基本不能被組織利用,經過氧化代謝后生成大量的尿酸,超過腎臟的排泄能力。導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尤其是那些腎臟排泄能力本來就存在缺陷的患者,對外源性嘌呤的耐受性更小。

專家指出,各類葷菜都含有一些嘌呤成分,尤其是各種動物內臟,如腦、肝、腎、心、肉湯等嘌呤含量極高,每100克中含嘌呤150-1000毫克,食物中嘌呤的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內臟、肉類及魚類、干果和堅果、葉菜、谷類、淀粉類及水果。

據邱醫師介紹,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痛風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且南方比北方更為明顯,這種差異體現了痛風發病與經濟發展狀況、日常生活水平與人們飲食結構之間的相關性。沿海地區不少人長年喜歡喝鮮美的濃肉湯、濃魚湯,嘌呤含量較高。老張就是其中的一個,日積月累,患上痛風也就不足為奇了。

痛風治療不及時損害腎功能

篇8

我院檔案的分類標引是在著錄時與主題標引同步進行的,至1999年底,庫存3萬5千卷文書檔案和科技檔案(科研、設計、基建、設備等)已全部著錄和標引完畢,并逐步輸入了計算機。我們在分類標引時遇到的難題頗多,這里談幾點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 深入學習

八十年代末以來,我們為了跟上檔案工作標準化的步伐,學習了一些有關分類標引和主題標引的著作和分類法。經常反復學習的有1986年出版的孫鋼編著的《檔案著錄與標引手冊》,1988年出版的鄒步英等編著的《中國檔案分類法的理論與使用》,1998年出版的鄧紹興編著的《檔案分類法》,1999年出版的鄒步英等編著的《中國檔案分類法使用手冊》。我們深感,只有在反復學習中使用,又在使用中反復學習才能做好分類標引工作。

二 全面返工

前面提到,我院著錄標引工作起步較早,當時只能按《中檔法》第一版做粗標引。待《中檔法》第二版出來時,絕大部分庫存檔案已著錄標引完畢,并輸入了計算機。粗標引的結果是成百上千個案卷標的是同一個分類號,很難達到分類檢索的要求。《中檔法》第二版的類目比第一版增加了二十倍,很多類別有了細目,原來的粗標引必須返工作細標引。再者,《中檔法》第二版對第一版的結構、類別也有所調整、修改,如二版把一版的“一主表二附表”改為了“一法四表”,取消了工業復分表,增加了科技檔案復分表,取消了r基建類中的綜合類,等等,就是具體類目的含意也有些變動。這意味著,按第一版標引的不少類號必須報廢,重新按修改后的類目號標引。

我院的檔案內容涉及到《中檔法》a至u19個基本大類(其中工業基本大類n又分21個類)的所有類別。返工量之大,可想而知。我們的作法是用微機打出全部目錄,逐類逐條對照《中檔法》第二版修改,然后再在微機上改一遍。

三 處理難題

大家知道,一個單位確定做分類標引后,對著錄的所有檔案都必須一條不落地標上分類號,否則建立的分類目錄或數據庫將是殘缺不全的,進行分類檢索時,未被標引的檔案就會漏檢。

孫鋼同志在《檔案著錄與標引手冊》中說分類法編制應做到:“有檔應有類,要保證所有檔案都能分到適宜的類目中。”我們在實際標引工作中深感《中檔法》二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分類表”遠遠沒有達到“有檔應有類”的水平,很多檔案找不到適宜的類目做標引。也就是說,分類表還欠缺不少類目。這是標引人員最為難的一個問題。標引操作上還有一大難題是不必要的重復類目太多。一個事物或問題設了多個不同的類目,使標引人員弄不準用哪個類目號標引才對。

下面就談一下我們解決這兩個問題的作法和看法。

(一)對分類表欠缺類目號的解決方法

1采用上位類號標引。例如:關于人才開發問題的文件找不到相應的類號,可標bc4人事。又如:寶鋼燒結廠煙囪設計,從ng冶金類r和建筑類中都找不到煙囪類目,只有標ng6133燒結廠燃燒系統。

2采用靠類標引。例如:關于法人代表的確定和變更的文件找不到相應的類號,可標與其接近的概念類號bc43干部任免。又如:太原東山水泥廠車庫設計,在nw62水泥廠基建類中和r4建筑工程設計中均無“車庫”類目號,可靠標nw6243水泥廠運輸基建。

3采用“其他”類號標引。在上位標引和靠類標引都不宜表達時,無奈才采用這種方法。例如:一般供暖鍋爐房在r類中卻無類目,若用上位標引,住宅小區的鍋爐房建筑只能標r4121作居住建筑的附屬工程,而商業區的供暖鍋爐房只能標r41421作商業建筑的附屬工程。這樣就把同樣性質的建筑標成了不同的號,顯然不合理,影響檢索的查全率。相類似的鍋爐房都用r4192“其他”建筑設計類號標引,就能達到同樣事物用同一類號標引的要求。

(二)重復類目的選用

在《中檔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分類表”中有大量相重類目。其中有少量是必要的。這是因為檔案分類是按職能分工設類,在不同職能類中不能共用一個相同的類目號標引。例如:干部任免”在a黨務、bc行政、d軍事三個類目中都設了類目,就是必要的重復類目。但是,分類表中實際上還存在大量不必要的重復類目。之所以說它們是不必要的重復類目,筆者認為是編表時未嚴格按“共性集中”的原則設類目,把同樣的事物在各大類中作了不必要的重復設類。例如:“檔案館”基建檔案在分類表中按說有一個就行了,但實際卻在5個大類中設了5個類目。又如:居住建筑檔案在不同大類中設了11個類目(有的還分若干細目)。r類本來就是建設檔案類,其中檔案館、居住建筑都設有類目,它們的共性都很強,用r類標引這種檔案完全可以解決問題,分布在其他各大類的相同類目顯然是多余的了。如果隨便選用各大類中相同類做標引,就不可能達到標引的一致性。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在主題專業大類中有具體相對類目的檔案一律用主題類中的類目標引。例如,r類是“城鄉建設、建筑業”類,就是基建檔案的主題類、通用類,其他大類中的基建類只設各該專業的特殊、專用基建工程檔案類目。居住建筑屬通用民用建筑,任何專業系統的住房都沒有什么特殊性。因此,全國的住房都用r4121類(下面還有住宅、宿舍等細目)標引才好。然而,分類表中在出版、教育、衛生、體育、科研、商業各大類下都設有居住建筑類目,這些系統用各自的居住類號標引他們的基建檔案也不為錯,但設計、施工部門為上列各系統做的居住設計、施工檔案就可能都用r類標引,這就出現了不一致問題。

2主題專業類目中雖有相應類目號,但若太粗,也可不用,而用相關大類中的具體類號標引。例如:r4124為“教育及科研建設”,但下邊并無科研建筑細目,而ha62“科研用房”下又分科研大樓、實驗室等,實驗室建筑就可用ha622標引。科研用房不多的單位也可用r4124做粗標引。這也要出現同一事物用不同類號標引問題。

3一個事物或問題在幾個主題大類中都設有類目時,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例如:hb6378為“地震工程與工程地震學”,tc58為“地震工程學”,r5317為“建筑抗震研究”,這三個類目中都含有建筑工程抗震研究內容,若屬基礎理論研究可用hb6類號或用tc5類號標引,若是指具體建筑工程抗震研究的,則用r5類號標引。例①《北京市區埋藏基巖凹陷地形對地震的影響》研究報告標tc5824(場地對地震動的影響);例②《唐山地震對京津的影響》調查報告標hb6379(地震調查),也可標tc34(地震調查);例③《空間桿系結構抗震計算的研究》標r5317;例④冶金類中的ng522132為“耐火材料設備”研究,建筑材料類中的nw5592為“耐火材料工藝設備”研究。這兩條類目內容完全一樣,標引時冶金系統和建材系統肯定是各自用本專業的類號。這樣做雖不合理,但是合法(《中檔法》)。

篇9

excel表格數值設置銀行卡號的方法

如果是輸入大于15位數值到框里,15位以后的數字就變成0了,這樣就產生了很大的不便。

解決辦法一、

先把單元格烈性改成文本,注意一定要先改后輸入數字才行。

解決辦法二、關閉輸入法,首先輸入一個半角的單引號后再輸入數值。

篇10

兒童肥胖的發病原因

遺傳因素

單純性肥胖有家族發病傾向,很多肥胖兒有家族肥胖史。父母雙方肥胖,其子女大約有70%~80%發生肥胖;父或母其中一人肥胖,子女發生肥胖的幾率大約為40%~50%;父母均為瘦體型,子女發生肥胖的可能性僅為9%~14%。這主要是因為兒童的活動量、飲食習慣可能受父母和家庭的影響。另外,靜息和活動的能量消耗基礎水平由遺傳決定。某些肥胖家族的基礎代謝值降低。父母雙方或單方肥胖的子女,其基礎代謝值低于體重正常父母的子女約10%,體育活動能量消耗低于正常體重父母所生子女的2倍。

近年來,學者們對肥胖病因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研究,使我們對肥胖的遺傳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認識。1994年學者們在肥胖鼠克隆出肥胖表型的瘦素基因,并定位于第6號染色體,之后的研究證實,人的瘦素基因位于第7號染色體上。1998年在神經肽家族中,新發現一類具有調節食欲作用的神經肽類激素―食欲素,其基因位于第17號染色體。此類激素主要分布在下丘腦攝食中樞,調節人們的食欲,與肥胖的發生密切相關。

喂養方式及飲食習慣

喂養過度是肥胖的物質基礎。過食,使過剩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體內造成肥胖,而人體脂肪含量與食物中脂肪含量相關。嬰兒期肥胖受出生體重、喂奶量和過早添加固體食品等影響。孕母懷孕后期攝食過多、體重增加過速或患糖尿病,會使胎兒體脂過多和出生時超重。嬰兒和兒童期攝食過度可以成為成人期肥胖的原因。飲食習慣、食品的質和量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目前我國各大城市中絕大多數家庭已步入小康,食物攝入可以任選所愛,尤其有些獨生子女除攝食過度,尚偏愛葷食、油膩、甜食和零食,使能量更多儲存,肥胖發生率增高。

生活方式

久坐的生活方式是肥胖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西方工業化國家久坐的生活方式,使肥胖發生率上升。近10年來,這種生活方式也在我國蔓延,例如學齡兒童缺乏運動,每天放學后必須完成大量的課外作業,或有的孩子長時間看電視。

現有觀點認為,電視與肥胖有因果關系,電視中往往會介紹大量美味、可口的食品,使小兒食欲大增;而且在看電視過程中由于運動減少,代謝率隨之下降,從而使肥胖發生。WHO介紹的各年齡組每天能量需要量對久坐生活的兒童可能過高。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影響肥胖是很復雜的,包括社會因素、家庭文化水平、經濟基礎、生活習慣、環境污染等和肥胖的發生都有一定的關系。在人們從貧困走向富庶的階段,往往攝入碳水化合物過多,而蛋白質攝入不足,這種“小康型飲食”往往會導致營養不良性的肥胖。在發達國家,層次高的富裕家庭肥胖發病率低于層次低的低收入家庭。因為前者接受文化教育機會多,知道肥胖的危害,攝食以高蛋白、蔬菜、水果為主,重視體育鍛煉;而后者對發生肥胖并無心理壓力,選擇食物多考慮口味,忽視體育鍛煉。不發達國家,則富裕家庭中肥胖發病率高于貧困家庭,因為前者以食物的充沛和口味為滿足,將肥胖與生活水平高相聯系;而貧困家庭則因吃不好、吃不飽而肥胖發病率低。

神經內分泌與能量代謝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攝食超量和能量消耗減少,造成了能量正性平衡的結果。現一致認為調節攝食的中樞位于我們大腦的一個特殊結構―下丘腦,其外側是饑餓中樞、內側核是飽足中樞。多種復雜的因素可作為信號物質,通過神經、體液向攝食中樞發出信號,促使其調節攝食活動。如食物的可得性、色、香、味等,通過胃腸道的感受系統向攝食中樞發出信號,從而引起食欲。在此過程中,體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均可能參與調節。

繼發于其他疾病的肥胖

此部分的肥胖屬于病理性肥胖。其肥胖的原因即是原發病。如皮質醇增多癥、高胰島素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多囊卵巢綜合征、勞-蒙-畢綜合征、貝-韋綜合征等疾病均可以導致肥胖表現。

兒童肥胖的判斷標準

年齡別體重

根據不同年齡體重的正常值來檢測肥胖。方法簡單,適用于小年齡兒童。體重超過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平均體重2個標準差為超重,超過3個標準差為肥胖(有標準表格)。用體重作為判定標準時,還要考慮身高和體型,同一年齡的孩子,身高偏高孩子的體重比偏矮的孩子要重,因此,需同時目測孩子的體型以減少誤差。

皮褶厚度

是直接測量局部體脂的一個方法。皮下脂肪厚度與全身脂肪含量的關系與年齡、性別、脂肪堆積量及測量技術有關。成人皮下脂肪占全身脂肪三分之一,在新生兒則占70%~80%。目前國內尚無不同年齡組兒童皮褶厚度正常百分位數可參考。

體重指數(BMI)

BMI=體重(kg)/身高(m2),此數值在兒童青少年期,隨年齡而變化。BMI處于同年齡85百分位以上者為超重。在成年人,1998年WHO公布的標準為:BMI介于18.5~24.9為正常;25.0~29.9為超重;≥30.0為肥胖。其中30.0~34.9為Ⅰ度,35.0~39.9為Ⅱ度,≥40.0為Ⅲ度。考慮到亞洲人的遺傳及環境因素和局部脂肪積聚的特點與歐美人不同,2000年2月,WHO西太平洋地區肥胖癥特別工作組提出了亞洲成人體重分級建議,即:BMI介于18.5~22.9為正常;≥23.0為超重;25.0~29.9為Ⅰ度肥胖;≥30.0為Ⅱ度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