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引楊氏范文

時間:2023-03-28 07:4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人引楊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老人引楊氏

篇1

保證充足的食物攝入,提高膳食質量增加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選擇食物時,更應注意保證奶類、瘦肉、禽類、魚蝦和大豆制品的攝入,按照飲食習慣烹制合口的膳食,以保證能量和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是體重維持在正常范圍。

適當增加進餐次數老年人由于胃腸功能減退如果1次進食較多,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可少量多餐,每天進餐4~5次,這樣既可以保證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素,又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吸收利用。對于已經出現營養不良或低體重的老年人,更應注意逐步增加食量,使消化系統有適應的過程。

適當使用營養素補充劑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及疾病等因素不能從膳食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和礦物質,可適當使用營養素補充劑。

及時治療原發病老年人中支氣管炎、肺氣腫、腫瘤、心腦血管病、胃腸疾病等發病率增加,這些疾病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因此積極治療原發病是改善營養狀況的重要措施。

定期稱體重,監測營養不良體重減輕是老年人營養不良的主要表現,若體重突然急劇下降可能是一些重大疾病發生的前兆,因此,應當經常稱量體重。

貧血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

貧血可使免疫力低下,致機體抵抗力減弱,容易發生感染。

貧血可使神經系統和肌肉缺氧,容易出現疲倦乏力,頭暈耳鳴、神情淡漠、記憶力衰退、抑郁等癥狀和認知功能受損,體能和工作能力降低。

老年人貧血容易對心臟產生不良影響,由于血紅蛋白攜氧能力減弱,心臟耐缺氧的能力下降,而老年人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基礎,可出現心慌、心跳加速,使心臟負荷加重。嚴重時可導致心律失常、心臟擴大、心衰。

由于血紅蛋白量減少,氧氣的運送能力減弱,稍微活動或情緒激動可導致血液含氧量進一步降低和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出現氣急、面色蒼白、出冷汗等。貧血還會影響消化功能和腎臟功能。

如何防治老年人貧血

增加食物攝入貧血的老年人要增加食物攝入量,增加主食和各種副食品,保證能量、蛋白質、鐵、維生素B12、葉酸的供給,提供造血的必需原料。

調整膳食結構一般來說,老年人膳食中動物性食物攝入減少,植物性食物中鐵的利用率差,因此,貧血的老年人應注意適量增加瘦肉、禽類、魚蝦和動物肝的攝入。動物性食品是膳食中鐵的良好來源,吸收利用率高,維生素B12含量豐富。新鮮的水果和綠葉蔬菜,可提供豐富維生素C和葉酸,促進鐵吸收和紅細胞合成。吃飯前后不宜應用濃茶,以減少其中鞣酸等物質對鐵吸收的干擾。

選擇含鐵的強化食物如強化鐵的醬油、強化鐵的面粉等。國內外研究表明,食物強化是改善人群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

適當使用營養素補充劑當無法從膳食中獲得充足的營養素時,可以有選擇地使用營養素補充劑,如鐵、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

積極治療原發病許多貧血的老年人,除了膳食營養素攝入不足以外,還患有其他慢性疾病,這些慢性疾病也可導致貧血。因此需要到醫院查明病因,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

多做戶外活動,維持健康體重

老年人的營養不僅與膳食有關,而且還與運動(戶外活動)密切相關。

老年人適當多做戶外活動能延緩機體功能衰退老年人如果天天運動,并注意多做戶外活動,則可延緩老年人體力、智力和各器官功能的衰退,這是因為:①運動可以使心肌收縮加強,血液循環得到改善,肺活量擴大,血液含氧量增加,使全身各組織細胞得到充分的氧氣;有利于促進食欲,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能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減少緊張和憂慮,有利于睡眠。②戶外活動時空氣新鮮,接受紫外光照射,有利于體內維生素D合成,預防或延遲骨質疏松的發生。

篇2

論文摘要:目的分析影響城市老年人選擇養老方式的主要因素,為衛生決策者采取相應的策略或措施提供依據。方法應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河北省石家莊、保定兩城市60歲及以上老年398人進行抽樣調查;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結果分析。結果經濟狀況、社會支持系統和年齡層次與城市老年人選擇不同的養老方式有密切關系。結論家庭養老目前仍是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首選,社區養老理念和服務模式亟待形成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從建國前的35歲上升到2005年的72歲。預期至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將提高到72. 5歲,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8. 29%。人口老齡化給整個社會帶來諸多問題,其中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更是老齡問題的熱點與焦點之一。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城市老年人群的調查,分析影響老年人選擇養老方式的主要因素,為決策者采取相應的策略或措施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 1調查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對河北省石家莊、保定兩城市4個社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進行人戶調查。共調查398人,有效問卷373份,有效率93.7 %。其中51. 7%為女性,48. 3%為男性;60一69歲占67.8 % , 70 - 79歲占25.8 % , 80歲及以上者6. 4 %;初中及以下學歷為69.9 %,高中學歷占16.7%,大專及以上學歷為13.4% 。

1.2方法 調查員由專業人員和大學生志愿者組成,對調查員進行培訓,統一標準。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用表,深人到社區進行一對一的人戶詢問式調查,并當場收回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涉及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個人經濟狀況、社會支持系統、身體健康狀況與就醫情況和養老意向等方面。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2003軟件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 10. 0軟件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 1個人經濟狀況 結果顯示調查對象的經濟來源主要為離退休金,占80.3 %,其余為子女供養的占16.7%,靠國家或社會救濟的占3. 0%。對個人經濟狀況的自我評估:68. 9%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一般,認為自己經濟狀況較好和較困難者分別為22. 0%和9. 1 %。醫療費用來源:單位報銷占30.9% ,其中全部報銷的占18.2%,部分報銷的占81.8%;醫療保險43.7 %,全部自費25.4% 。

2. 2社會支持系統老年人群的社會支持系統主要表現為居住方式、與子女的關系及與鄰里、社區的聯系。調查顯示,41. 2%的老年人與子女同住或住在同一小區,25%的人與子女同住一個城市,31%老年人的子女在外地,2. 7%老人的子女在國外。老年人的社會聯系情況,見表1。

2. 3健康與就醫情況 調查對象中確診患有高血壓、骨關節病、冠心病、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者分別為42.2%,19.3%,13.1%,7.9%和16.9%;86.6%的人生活能自理,生活部分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者分別為10. 1%和3. 0%。對健康的自我評價:15. 6%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身體很好,63. 8%的老人感覺身體還可以,僅20. 6%老人確認自己身體不好。身體感覺不適之后,45. 6%的人首選離家近的醫院就診,16. 5%的人經常去看門診,90. 0%的老人看病時有人陪伴,20.5 %的老人生病后最擔心的是無人照顧。

2. 4養老意向 老年人群對養老問題的看法和對養老場所、方式的選擇,見表2。

2. 5分析影響城市老年人選擇養老方式的主要因素

以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個人經濟狀況、社會支持系統、慢性病患病情況、生活自理情況、醫療費用來源等多個變量為自變量,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經濟狀況、社會支持系統和年齡層次與城市老年人選擇不同的養老方式有密切關系。

3 討論

3. 1家庭養老仍是養老方式的首選 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更傾向于與子女同住,接受子女的照顧,尤其是生病和年老體弱的時候。雖然一定程度上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場所有多種選擇,例如人住社會養老機構、老年公寓等,但是由于經濟狀況、家庭在提供情感交流和老年人本身心理需求上的特點,家庭養老仍然是老年人的首選養老方式。

3.2年齡對養老方式的影響 60一70歲年齡組人群在整體上被稱為“年輕老人”,雖然身體狀況開始衰退,但退休后沒有了工作壓力,可以很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身體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良好的狀態,因此,這一年齡組的大部分人具備自理能力,即便身體出了問題,也可以依靠配偶幫助解決,因此這部分人對社會的養老需求相對較少。而高齡老年人對家庭、子女和社會的依賴性都明顯增高。

篇3

①熱量。維持身體基礎代謝和活動能力的能量即稱熱量。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總熱量控制在1900~2480千卡以下較為適宜(現在長壽研究提出的熱量攝入控制量比此值更低)。老年人食物熱量的計算是碳水化合物每克供給熱量為4千卡,脂肪每克供給熱量為9千卡,蛋白質每克供給熱量為4千卡。如某人每日吃的食物中包括450克碳水化合物,40克脂肪和80克蛋白質,則他從食物中獲得的熱量是(4×450)+(9×40)+(4×80)=2480千卡。老年人熱量的主要來源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經常吃一些以玉米、小米、面粉、糯米、黃豆、綠豆、赤豆、蠶豆等做成的食品。

②蛋白質。蛋白質對老年人的營養非常重要。因為蛋白質能維持老年人機體的正常代謝,補償人體組織蛋白的消耗,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一般說,老年人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應該與年輕人一樣,每公斤體重需要供給蛋白質1.0~1.5克,不應少于0.7克。供給老年人的蛋白質應以生物價值較高的優質蛋白質為主,優質蛋白質應占蛋白質總量的50%左右。

③脂肪。老年人對脂肪的攝入,一方面要考慮到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對脂肪的吸收較慢較差,從而血脂濃度較長時間地升高,導致血液的黏度增加,應該控制對脂肪的攝入量;而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保持營養素之間的適當比例,如果食物中脂肪含量過少,這也會影響到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一般可根據脂肪供給熱量占總熱量的17%~20%,即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入脂肪量不宜超過1克。因此,老年人宜吃含膽固醇低的食物。

④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多糖(如淀粉)、蔗糖、麥芽糖、乳糖、葡萄糖的總稱,是供給熱量的主要來源。平時我們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五谷類的淀粉。老年人碳水化合物所供給熱量應占總熱量的55%~60%,其中純糖不要超過10%。老年人膳食中,可加點蜂蜜、糕點、糖果,當然不能過多。

⑤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無機鹽是指人體中除了碳、氫、氧、氮之外的各種元素。其中含量較多的有鈣、磷、鉀、鈉、鎂、硫、氯等7種元素,其次還有鐵、氟、硒、鋅、鉻、銅、碘等必需的微量元素。對老年人最主要的微量元素是鈣、鐵、鋅、鉻。鈣主要是存在于蝦皮、芝麻醬、牛奶、小魚和海帶中,洋白菜、芥菜、蘿卜中也含有豐富的鈣。鐵主要存在于海帶、芝麻醬、豬肝、河蟹中。鋅主要來自瘦肉、家禽和魚等動物性食品,以及奶制品、雞蛋中;植物性食品,如豆角和谷類也是鋅的主要來源。老年人每天攝鋅量不少于10~15毫克為宜。鉻主要存在于某些香料,如黑胡椒,以及肉、牛奶、水果和谷物中。

⑥維生素。維生素A、D、E、B1、B2、B6、B12、C,對老年人來說是重要的。維生素A主要來自肝、蛋黃、魚肝油、乳及乳制品。維生素D主要來自動物肝、蛋黃、魚肝油等。維生素E主要來自植物油、綠色植物及胚芽等。維生素B1主要來自酵母、豆、谷物、瘦肉等。維生素B2即核黃素,主要來自酵母、蛋、綠葉蔬菜、豆及豆制品。維生素B6主要來自酵母、蛋黃、動物肝及紅辣椒、谷類。維生素B12主要來自動物肝、腎、肉等。維生素C主要來自新鮮蔬菜、水果、棗及茶葉等。

⑦水。老年人對渴的反應遲鈍,特別是高齡老人,應幫助其養成飲水習慣。一般認為飲水量每天應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過多也不利健康。

篇4

高血壓是我國多發病之一,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其發展后果是非常嚴重的。該病可以導致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腦卒中)、高血壓腎病,還可以合并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等等。因此,患高血壓的病人應堅持看病服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不注重自我保養,再高明的醫術也很難收到良好的療效。下面介紹10種高血壓病人自我保養的方法。

1.情緒要穩定血壓的調節與情緒波動關系非常密切。大喜、大悲、大怒、大氣,都可引起血壓大幅度的波動。因此,已患高血壓的病人,應養成自制的習慣,保持情緒的相對穩定。

2.大便要通暢排大便時,腹壓升高,可以影響血壓。排便困難的人,則更明顯。因此,患有高血壓的人,在排便困難時,可服用一些緩瀉劑。平時應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還應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

3.飲食要三低二高低動物脂肪、低糖、低鈉(鹽);高蛋白、高纖維素(蔬菜)。

4.控制體重肥胖是高血壓病人的大敵。體重增加,心臟負擔加重,血管外周阻力增加,都是導致高血壓惡化的重要因素。

5,要節制在血壓波動較明顯的時期應禁止同房。

6.高血壓病人應掌握自我感覺在血壓波動較明顯的時候,往往出現頭暈、頭痛、困倦、乏力或失眠等臨床癥狀。一旦發生不適,應及時就醫治療。

7.避免在高溫下長時間停留。

8.避免高空作業。

9.起、坐、站、臥要平穩,避免突然改變。

10.定時監測血壓但不要天天測血壓或一天測幾次血壓,測量血壓次數過多,會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在無明顯不適情況下,一周測一二次即可。

常食藥粥可軟化血管

玉米粉粥玉米粉50克,粳米50克。先將玉米粉加適量清水調勻,待粳米煮粥將成時加入同煮至稠即可。每日服食一二次,具有益肺寧心,調中開胃等功效。適用于動脈硬化、高血脂癥、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長期服用,軟化血管功效顯著。

大蒜粥紫皮大蒜30至50克,粳米100克。將大蒜去皮,放沸水中煮1分鐘左右撈出。將粳米放人煮蒜的水中煮成稀粥,然后將蒜放入,即可服食。每日服食一二次,具有軟化血管,降血壓,降血脂,抗癆及止痢等作用。

何首烏粥何首烏30至50克,粳米50克,大棗5枚。先將何首烏放人砂鍋內,加適量清水煎取濃汁去渣,與粳米大棗同煮為粥,服用時可加適量冰糖調味。每日服食1次,具有益腎抗衰,養肝補血等作用。適用于老年人肝腎不足,陰血虧損所致的頭暈耳鳴、須發早白、神經衰弱、高血壓、動脈硬化,作用明顯。

甜漿粥新鮮豆漿500克,粳米50克。將粳米淘洗干凈,與豆漿一起煮粥,服用時加冰糖少許。每日服食一二次,具有健脾、養胃、潤肺、補虛等作用,對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老年人營養飲食新標準

為維護老人的身體健康,延緩衰老進程,老人的飲食應該有一個合理的、科學的營養配比和標準。下面是老年人營養飲食新標準。

1、總脂肪:占總熱能的15%~30%,要盡量維持低水平。其中飽和脂肪酸(動物油脂)占0~10%,多鍵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脂)占3%~7%。這就說明,動物油和植物油混合食用,其營養成分最好??傊局袘ㄆ渌称匪闹?。

對膽固醇每日應限制在300毫克以下,飲食中應盡量少食含膽固醇高的食品,如蝦米、蝦皮、蛋黃、肥牛肉等。

2、蛋白質:占總熱能的10%~15%,應選用一定量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油蛋等,植物蛋白質如豆腐等也應適量食用。

3、碳水化合物:占總熱能的50%~70%,應選配適量粗雜糧,以增加纖維和維生素的含量。

4、游離糖:0~10%。

5、食用纖維:每日16~24克,主要是芝麻、麩皮、豆類等,同時多食用蔬菜和水果。

篇5

[關鍵詞]冠心??;危險因素;陽江市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c)-0161-0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and relative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in elderly people over 50 years old in Yangjiang city,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o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CHD.Methods 2000 residents (in the age more than 50 years,over 5 years of residence) from six communities of Yangjiang city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6 were interviewed randomly,data on common CHD risk factors in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collected by well-trained physicians.The risk factors of CHD were explored.Results A total of 2000 cases were investigated,276 CHD patients were found,morbidity rate was 13.8%.In 1724 cases of the residents without coronary heart disease,869 cases were high-risk population of developing CHD (50.4%),542 cases were potential high risk population (31.4%),only 313 cases were healthy population (18.2%).Logistic multi-facto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rrelated with age,high cholesterol,smoking,family history of CHD,hypertension,diabetes between the non CHD group and the CHD group (P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Risk factor;Yangjiang city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口的老齡化,冠心病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并且日益嚴峻,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高脂血癥、高血壓、肥胖、吸煙和糖尿病是導致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4]。為了解本地區中老年人冠心病的發病率和危險因素特征,本研究對陽江市城區市區居民進行調查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陽江市城區居住5年以上、年齡50歲以上的本地中老年人,均愿意接受、配合調查和跟蹤、隨訪,分階段、分批次在6個社區進行隨機入戶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2000例。

1.2研究方法

采取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調查對象,以入戶或電話預約來醫院面對面詢問的方式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和體格檢查。問卷內容包括吸煙、飲酒、體力活動、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史、家族史等,體格檢查包括檢測體重、身高、血壓、心率、心電圖、血糖、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由經過我院規范培訓的醫務人員(包括社區醫生)完成。

1.3診斷標準

冠心病診斷參照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業組的報告《缺血性心臟病的定義和診斷標準》;高膽固醇血癥診斷參照2007年制訂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將TC≥6.22 mmol/L、TG≥2.26 mmol/L、LDL-C≥4.14 mmol/L中任何一項異常即定義為高脂血癥。糖尿病診斷參照目前WHO推薦的糖尿病診斷標準:①任何時刻靜脈血糖≥11.1 mmol/L(200 mg/dl);②空腹靜脈血糖≥7.0 mmol/L(126 mg/dl);③葡萄糖耐量試驗的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高血壓的診斷按照WHO和國際高血壓聯盟(ISH)標準[5]。肥胖的診斷參照體重指數(BMI),BMI≥28.0 kg/m2為肥胖[6]。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對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判斷冠心病危險因素的作用大小,以P

2結果

2.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發放調查問卷2116份,收集資料完整的有效樣本共2000例,其中男性1086例(54.3%),女性914例(45.7%);年齡50~82歲,平均(63.0±8.2)歲;漢族占94.2%。

2.2冠心病患病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中,冠心病者276例(13.8%),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31例。未患冠心病的1724例被調查者中,根據危險因素判斷,有869例為冠心病高危人群,占50.4%;542例為中危人群,占31.4%;只有313例為健康人群,占18.2%。

2.3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冠心病組和非冠心病組的性別、飲酒史、運動習慣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吸煙、家族史、BMI等因素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吸煙、冠心病家族史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其中高血壓的OR值最高(OR=7.628),其次是糖尿?。∣R=6.873)(表2)。

3討論

冠心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嚴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見病之一。根據WHO的統計,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又被稱為“第一殺手”[7-9]。隨著社會老齡化以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人群的增多,冠心病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10-11]。

冠心病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疾病,其危險因素包括可改變的因素(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吸煙、肥胖、缺乏運動、社會心理因素等)和不可改變的因素(年齡、性別、早發冠心病家族史、易感基因等)。我國多省市聯合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可變的危險因素中,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影響因素的強度依次為高血壓、吸煙、高TC和低HDL-C[12-13]。我國地方遼闊,文化水平、氣候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存在地區差異,冠心病的發病率和危險因素也有所不同[14]。

高血壓被認為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控制血壓在冠心病預防中意義顯著,早期控制血壓能在經濟學上降低冠心病的費用[15]。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的進展速度和嚴重程度隨血壓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研究證明,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都能夠強有力地預測冠心病的危險性。在本研究的回歸分析結果中,高血壓的OR值最大(OR=7.628),提示高血壓是陽江市區中老年人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鈉離子與高血壓密切相關,因此倡導低鹽飲食。

血脂異常是指TC、LDL-C及TG升高以及HDL-C降低,無論哪項異常都伴有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血脂異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16]。本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一致,其OR值在危險因素中排位第三(OR=5.254)。飲食是影響血清膽固醇水平的重要因素,預防冠心病應長期低脂飲食。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代謝紊亂性疾病,常與高血壓、肥胖、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高TG血癥、低HDL-C等多個危險因素合并存在,這些因素均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17]。Framingham的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無論男女,不同年齡組,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都是糖尿病者高于非糖尿病者。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的OR值為6.873,在危險因素中排位第二。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以減少冠心病的發生與進展[18]。

本研究結果顯示,陽江市城區50歲以上中老年人冠心病發病率較高(13.8%),冠心病高危人群占50.4%,中危人群占31.4%。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冠心病患病組在年齡、高膽固醇、吸煙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方面與非冠心病患病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陽江市中老年人冠心病的發病率較高,大力加強冠心病防治工作勢在必行。利用媒體宣傳、報刊宣傳、社區健康教育、社區義診活動等途徑進行冠心病知識健康宣教,動員居民定期健康體檢、戒煙,早期發現和有效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引導群眾合理用藥,科學防治冠心病,以減少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群眾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劉軍祥,肖金梅,蘇紅衛.冠心病危險因素調查[J].現代防醫學,2006,33(7):1140-1141.

[2]馮麗,馬曉梅,王石,等.北京市南苑地區居民冠心病危險因素調查分析[J].北京中醫藥,2010,29(5):327-328.

[3]郭東梅,胡蓉.冠心病新的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11,40(20):2462-2465.

[4]余汀.運動平板試驗對男性及絕經前后女性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5,24(6):449-451.

[5]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起草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試行本)[J].高血壓雜志,2000,8(1):94.

[6]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 23(1):5-10.

[7]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45-246.

[8]彭金祥,姚祖培.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10):1234-1236.

[9]孟素芳.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對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診斷價值比較[J].江蘇實用心電學雜志,2014,23(6):433-435.

[10]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7):487-491.

[11]劉紅彬,張曉華,張志剛,等.體表心電圖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中的診斷價值[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5, 24(4):256-260.

[12]王薇,趙東,孫佳藝,等.中國11省市隊列人群危險因素與不同類型心血管病發病危險的比較[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12):1133-1137.

[13]郭東梅,胡蓉,趙鄭波,等.重慶地區冠心病危險因素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2,37(4):350-354.

[14]王曉玲,顧東風.冠心病危險因素及整體危險評估[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1,9(1):46-47.

[15]黃濤,曾戀,陳明驥,等.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8):41-42.

[16]王中平,劉凡,王玲,等.血脂異常與冠心病研究進展[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0,18(3):45-48.

篇6

【關鍵詞】腦卒中;患病率;流行病學特征;危險因素

衛生部門多項調查顯示,腦卒中是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提示,腦卒中發病率約250/10萬,冠心病發病率約50/10萬,腦卒中發病是冠心病的5倍【1】。因此,我國心腦血管病防治的重點是預防腦卒中。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腦卒中的患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根據衛生部《關于印發的通知》,為了解南陽市區中老年人腦卒中的流行特征,為腦卒中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我們于2011—2012年對南陽市區中老年人進行了腦卒中流行病學調查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南陽市區宛城區的4個街道作為調查點,每個街道抽取3個社區居委會,12個社區居委會共隨機抽取約16478名居住半年以上且年齡>40歲的人口為調查對象。

1.2 調查方法 由經過培訓并合格的調查員按照統一的調查方法和標準,采用入戶方式對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的詢問和體格檢查。調查內容包括人口學因素(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吸煙、飲酒、體育鍛煉、飲食習慣、精神狀況、健康狀況、經濟收入以及血壓知曉情況、治療情況和相關病史情況等。體格檢查包括測量血壓、身高、體重、腰圍。

1.3 判定標準 腦卒中:縣級以上醫院的診斷證明。高血壓診斷標準: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的標準【1】:收縮壓(SBP)≥140mmHg和(或)舒張壓(DBP)≥90mmHg或正服用降壓藥者。腹型肥胖:按照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所推薦的中國人判斷腹型肥胖的標準【2】,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腦卒中高危人群包括以下8項危險因素:高血壓病史≥140/90mmHg,或正服用降壓藥;房顫和心瓣膜病;吸煙;血脂異常或未知;糖尿?。缓苌龠M行體育運動(體育鍛煉的標準是每周鍛煉≥3次、每次≥30分鐘、持續時間超過1年;從事中重體力勞動者視為經常有體育鍛煉);肥胖(BMI≥26kg/m2);有卒中家族史。

1.4 質量控制 全部調查表格由專人每日審核,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調查表格由專人保管。調查期間派調查員監督。數據采用EpiData 3.1軟件雙錄入,數據最后進行一致性檢驗,不一致的字段根據原始表格進行修正,直至無誤。

1.5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率之間的比較用X2檢驗。

篇7

〔論文摘要以湖南省漣源市某村32人為訪談對象,說明:村民對養老責任的認知不夠清晰,基本上意識不到養老中國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其大概可歸納為養老是個人、子女、村集體、政府責任四種認識。年齡、性別、婚姻、謀生職業、經濟狀況、子女等自身因素與區域經濟、文化傳統、農村政策等社會因素,對農村村民養老責任的認知有相應的影響。建立健全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必須重視傳統的個人養老責任和子女養老責任,強調個人、集體、國家責任并存互補。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獲得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是憲法賦予包括農民在內的全體國民的基本權利,這一觀點已為大多數社會保障問題研究者所認同。因此,國家有責任將老年農民納人社會養老保障的范圍。那么,農民自身對養老責任的認知狀況又是怎樣的呢?筆者選擇了湖南省漣源市的一個村(以下簡稱s村)進行了個案調查。 

    一、s村概況及訪談對象的基本構成 

    (一)s村概況 

    s村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區,經濟水平屬中等偏下。村民大都姓李,總人口938人,13個村民小組,298戶,耕地872畝(資料來源:漣源市政府網站)。村民主要從事水稻種植,大部分中青年農民外出廣東、長沙等地務工。從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在家養老的約十來人,還有中小學任教、鄉鎮上班的約六人,五保戶四人。因為大部分是空巢家庭,老人大都肩負著農業生產、照顧孫輩的重任。 

    (二)訪談對象的基本構成 

    在全村村民中采取主觀抽樣的方式選取32個樣本深度訪談,訪談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表1。 

    二、村民對養老責任認知情況概述 

    s村在社會轉型期,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群體結構在變動,這種變化觸動著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通過調查,歸納起來,s村村民養老責任的認知情況可以歸納為主要以下四種情況: 

    (一)養老是個人責任 

    訪談的三十二位村民中,有九位認為養老是自己個人的責任,占訪談總體的28% 。 

    個案1:毛某,男,62歲,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已成家,孫輩七人。早在五年前,他已張羅完最小的兒子的婚事,現在養魚、種田、喂豬,還為外出務工的子女帶小孩,最多時帶六人。毛某坦言,自己能干活,找得到錢,生活不需案子女,在生日、過節、過年隨他們的心意,拿多拿少不計較,當然為了平衡子女間的矛盾,照顧他們的小孩要給同樣的生活費。他說在外打工不容易,有時拿不到工錢,子女嫌房子落伍了,太小了,要新建流行的套間房,以后小孩讀書費用也高,還不能得病,因此,子女的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這代表了村民的心聲??梢钥闯?,毛某在自己力所能及時,盡量做到替子女分優,其中包含著一片愛心,只要子女幸福自己就滿足了。 

    個案2:周某,女,54歲,在家開個體診所,曾是鄉村老赤腳醫生,丈夫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木匠,兒子在外學醫后回家協助母親經營。周醫生說:“家里收入一直比較穩定,子女大了,女婿家條件都不錯。丈夫每年做木工收入不低,有時還承包村民的住宅建筑。村里只有一家個體診所,村民小病大都在此診療,鄉里鄉村的可以計帳,年底大都會歸還。至于老了,經濟上不用子女負擔,壽器(指棺材)已辦好,百年之后(指死去)只須他們硅硅頭?!币慌鲈诔抢镒錾虡I保險,對此有了了解,在女婿的鼓動下老倆口各辦了一份人壽保險。 

    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周某認為自己有條件,養老應該自己早做準備,養老責任在自己。 

    個案3:忠哥,39歲,前年新建了住房,一兒一女在家讀小學由父母帶,妻子在廣東一家玩具廠做工。他說:“在外打工收入相對家里務農要高且穩定,只要身體好,送子女讀書沒問題。年老后就不出去了,攢些錢自己養老?!彼J為沿海等地集體為村民購買了養老保險,國家政策也好,年老后不擔憂,但在自己老家不現實,沒這樣的條件。 

    忠哥處在社會發展的好時代,子女數少,外出務工,見識廣,自己有信心解決困難,對未來有好的規劃。意識到集體和政府責任,但認為現階段暫時是個人責任。 

    (二)養老是子女責任 

    訪談對象中有十六位認為養老是子女的責任,占訪談總數的50%,這說明養兒防老的思想占了較大的比例。 

    個案4:周某,女,78歲,四個女兒出嫁離家較遠,跟兒子媳婦生活在一起。兒子在廣東打工,大孫女在外讀大學,二孫在廣東學室內裝潰手藝,第三個孫子在本鎮上讀初三,媳婦種家里的四畝多田,喂了兩頭豬。她說:“老伴七年前去世后,我就和兒子、媳婦一起過(原來老兩口與兒子分家不分屋),現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媳婦去田里土里時,我就在家煮飯、喂豬,早晨給孫子煮早飯,喊他上學,不要遲到。女兒給點錢我就攢起來,在家不用花什么,有時給家里買些豆腐、肉,給孫子一點零花錢,反正我離黃土不遠了(離去世不遠),自己動不了了還得他們(指兒子媳婦)照顧,只要他們過得好,孫子女有出息,我就放心,閉得眼了?!?nbsp;

    周某是傳統的農村女性形象,操勞一輩子,為后輩傾力付出,只圖在生活不能自理時給予照顧。認為自己付出得多,理當得到回報。 

    個案5:李大爺,男,84歲,七個子女,大兒子出豐禍去世了,老六單身現檢養一男孩,老伴幾年前去世,現在大孫子家搭伙吃飯,每月給150元伙食費(農村認為孫子沒有贍養爺爺的義務)。老人辛勞一世,腿腳不太方便,已不能勞動,主要是串門聊天,偶爾打打骨牌、字牌或麻將,行走要拄拐杖。他說:“女兒給多給少隨便,兒子每人每年必須給幾百元,讀書多的兒子要多給點,當年借錢送他高考復讀,考上大學后又欠了許多債,現他在外工作,其余的務農打工,家里困難些。他們當然要養我,攤派養老錢的事,是我堂弟召集他們開家庭會定下來的,子女都同意出,拿不拿當然也要看他們自己搞得好不好,幸好他們都還孝順?!?nbsp;

  4李大爺認為自己把精力都放在了子女身上,現在動不了了,子女有責任來贍養自己。 

    個案6:李某,男,45歲,兒子今年考上大學本科,女兒上高二。李某外出打工是主要家庭收入來源,妻子在家種兩畝多田維持口糧。李某說:“家里底子一直較薄,父母辦喪事欠了債,這幾年小孩上學開支大,特別是兒子高三復讀一屆,心情不太好。今年考上了開學要帶近七千元,每月還要生活費,女兒讀高中費用也高,一年兩個要一萬六千元以上。他娘身體不太好,看病要花錢。現在住的是老土磚房,別人家都已建了紅磚房,我根本沒辦法想建房的事,眼前的難關還不知怎么過。養老的事,以后再說,但愿小孩以后過得好,就靠他們了。” 

    李某認為沒辦法自我養老,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認為養老的責任在于子女。 

    個案7:毛奶奶,四個女兒都已出嫁,沒有兒子,老伴1984年出世了,現住在老宅里。她明確表明要靠四個女兒養老,糧食、零用錢要按月給,她說總算把她們養大,不找女兒找誰去。 

    這些子女多的老人,總有經濟條件好的子女自愿多贍養一點,老年生活就不愁了。 

    (三)養老是村集體的責任 

    有五位村民認為養老的責任在村集體,占筆者訪談總數的15%。 

    個案8;毛支書是1998年離任的老村干部,現66歲,在任21年,在當年的村干部換屆選舉中落選了。在訪談中,他認為自己為s村集體、為村民操勞付出很多,一心為公,現在鎮政府應該關心他的老年生活,鎮里領導說只有象征性表示一點。結果他扣留了當年村里要上墩的部分農業稅,經過協調,后來鎮里給他一次性發放養老補貼一萬元,其他村干部也照此比例發放了養老補貼。在鎮政府了解到,離任的一些老村干部鎮里都進行了一定的補貼,主要是考慮到他們協助完成了許多工作,沒有更多的時間從事非農經營,也沒外出務工,影響經濟收入。 

    個案9:李立生,原來的鎮辦水泥廠負責人。他說:“我在水泥廠工作十多年,企業紅火時為鎮上創造了效益,但沒辦理養老保險,也沒退休工資,在離任后鎮里應該要考慮我的養老問題。”因此鎮領導與水泥廠負責人商量一次性發給一筆養老金。 

    個案10:李建國,“五保”對象,現已六十四歲,有殘疾,一直未成家。幾年前申請得以享受五保供養待遇,每年補助五百元。所以他認為自己養老靠的是集體。 

    從這些訪談中可以說,村干部、鄉鎮企業負責人、孤寡老人等人認為養老是集體的責任。在訪談中也發現外出務工的村民們如忠哥等因接觸到發達地方的社會保障現狀,已開始意識到養老的集體責任。 

    (四)養老是政府責任 

    訪談中有兩人認為養老是政府責任,占訪談對象總數的6%。 

    個案11:李金貴,本鎮的干部,即將退休,現居住在老家。他說:“我當干部一輩子,國家政策上已考慮了我們的養老問題,退休后在這里生活退休工資足夠花的?!?nbsp;

    個案12:楊青,小學教師,年近五十,她認為養老方面國家現有政策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就依幸國家到時發放的退休金了。 

    這些國家工作人員認為養老是政府的責任。訪談中還了解到s村外出務工的村民如忠哥等人已開始意識到養老的政府責任。 

    三、影響村民養老責任觀念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自身因素層面 

    1.性別與養老責任認知 

    在以農業為主、靠體力勞動的農村,男性往往是家庭的主心骨,決定家庭的重要事務。男性低齡老人如果在身體健朗時完成了一生中的要務,即送子女完成學業,為子女建好新房,操辦子女婚事,送走長輩,則認為這輩子大事基本完成。這些老人現在尚能勞動,通過種田、養魚、喂豬、種蔬菜等自我供養。到高齡期不能勞動了,可以靠自己積蓄養老,只需子女的精神慰籍,在生活不能自理時予以照料。如個案1毛某,做為男性,獨立意識較強,子女在外務工,自己只62歲,尚能勞動,努力做到自食其力,還要為子女分優。 

    老齡女性認為自己主持不了家庭大事,依靠丈夫生活(實際這是互相扶養),即個人養老;丈夫去世時,認為養老是子女的責任。老齡女性社會活動較少,大多在家操持家務,自己對養老問題不夠重視,更多的是考慮子女、孫輩的利益。如個案4周某,女兒的供養足夠她物質上的養老,愿意與后輩生活在一起。這是老年女性的代表,很少考慮自己的獨立,養老上也認識到是子女的責任。 

   2、年齡與養老責任認知 

    高齡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一日不如一日,如果沒有老伴,生活自理就極為困難。這類人認為養老的責任應該是子女,老人對那些不孝順的子女會很傷心,說自己年紀大了,動不了了,兒子不養我那是沒良心。老人樸實的“養兒防老”思想極為明顯。如個案5李大爺已84歲,是高齡老人的代表。 

    低齡老人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機,整個農村的經濟大大發展,子女成家、建房自己也出了大力氣,現在還能勞動,照料孫輩,認為子女謀生不容易,盡可能自己供養自己。個案1中的毛某就是這類人的代表,認為養老是自己的責任。 

    中年人對養老的預期,認為要靠自己。如前文個案3忠哥。他們從周圍老人的養老現狀看,子女大都在外謀生,子女數較少,假如兒子生活不寬裕,更指望不上了,還要看和媳婦相處好不好,況且上有老人需要贍養,死后喪事操辦費用大。他們想在完成家庭大事后攢錢,以后經濟上不依賴子女,只求在動不了時有個照顧。 

    青年人在養老的問題上尚未考慮,認為離自己還很遙遠,會變化大,到時再考慮。 

    3.文化程度與養老責任認知 

    農村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的與小學畢業的在務農謀生能力方面無顯著相關關系,許多村民文化低但人聰明,懂手藝,綜合能力強,家庭收人就高;而高中畢業務農或從事農業生產并不一定比別人強。在s村的訪談中發現,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小學的不同村民對養老責任的認知無顯著相關關系。 

    4.婚姻與養老責任認知 

    有配偶的村民在s村占大多數,對養老責任的認知體現在其他的變量上。 

    孤老人員一般享受“五?!贝?,在問及碰到困難找誰時,回答說請鄰居照應,吃穿住方面有困難時會去找村干部、或通過村里去找鎮政府,請求解決,如個案10“五保老人”李建國就是這樣的。五保對象認為養老責任在于集體。 

  喪偶和離婚的老人生活照料依靠子女,在兒子家吃飯,能勞動時是閑不住的,當問及養老責任時,如果經濟獨立,他們認為是個人的責任;沒積蓄則認為是子女責任,如個案5李大爺和個案4周某,他們認為應該要子女贍養??梢哉f,喪偶的老人即使自己有經濟來源,還是傾向于與子女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愉快,又能為子女幫忙。配偶健在可以互相照顧,不分彼此,對男性來說尤其如此。 

    5.謀生職業與養老責任認知 

    s村村民以從事農業生產和外出打工為主,長期的傳統習慣都意識不到養老上國家和集體的責任。當問到自己老年困難時是否找集體或政府,他們都說沒想過,以前上頭也沒有這樣的政策。在家務農的村民“養兒防老”想法很突出,計劃生育政策再嚴也想方設法生了男孩。外出務工村民與外界接觸多,見識了外界的養老方式,他們雖然意識到養老中集體的責任和政府的責任,但現實是老家集體經濟落后,仍認為養老要靠自己,至于子女以后能否贍養,那有許多變數,也就是說更傾向于養老責任是自己。 

    s村有幾人曾任村基層干部,他們認為在任時為村民服務是做了貢獻的,所以離任后都向鎮政府要求發放養老補貼,最好是一次性補貼一筆錢,如個案8毛支書,鎮里補貼的錢是他養老的經濟后盾。 

    鎮辦集體企業負責人認為,在企業時為鄉鎮經濟做出了貢獻,沒辦理養老保險,退休后也沒退休工資,因此集體要承擔起養老的責任,如個案9企業負責人李立生的是這類人的代表。 

    國家工作人員,享受國家養老保障,年老后有退休工資,這體現了政府的社會養老保障責任。個案11鎮干部李金貴和個案12小學教師楊青就是這么想的。這些人深受普通村民羨慕,但并沒不滿和嫉妒的想法,說明國家對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實行的社會養老保障政策已深人人心,城鄉二元體制的養老方針,村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正如社會學新制度主義所認為的“政治和社會制度能夠影響和形塑個人的性格、偏好以及行為方式”。 

    6.經濟狀況與養老責任認知 

    s村經濟狀況好的村民對養老問題不太愁,基本的家庭建設完成后,積蓄了養老錢,如個案2個體診所醫生周某。 

    經濟條件一般僅夠日常開支的家庭和經濟條件差的家庭,還在為生計奔波。如個案6李某,子女教育開支極大,沒條件考慮存錢養老,認為養老的責任在于子女,只希望子女以后有出息,晚年日子有保障。 

    7.子女情況與養老責任認知 

    子女多的老人家庭負擔重,送子讀書、建房、辦婚事,付出投人很多,自己沒有積蓄,所以認為子女應該贍養老人,養老是子女的責任,即使是純女戶也這么認為。如個案7毛奶奶要求四個女兒來養老。前面個案4五個子女的周某與個案5七個子女的李大爺也是這樣典型的代表,認為子女養老是應該的。 

    子女在兩個以下的村民,家庭負擔輕多了。這些村民現在一般還未進人老年,國家重視維護農民權益,取消了農業稅,關注農民工的待遇。如個案3在廣東打工的忠哥,子女少,自己有信心解決困難,對未來有好的規劃。 

    在調查中發現,子女是否孝順與養老責任的認知無顯著相關。 

    (二)社會因素層面 

    1.區域經濟 

    s村所在漣源市(縣級市)為湖南省省定貧困縣(市),人均年收人1400多元,普通村民外出務工收人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村里的園藝場已老化,以20年共1500元的租金承包給村民;村林場的大樹原來砍伐過,自從封山育林后不得再砍伐,可以說,村里集體經濟接近于無。 

    s村村民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一直以來認為養老是家庭的事,除了五保對象,大家不認為集體和政府有責任重視農民的養老保障。只有一些困難家庭遇到大病時才打報告向村里與鎮政府求助,得到的也只是象征性的溫暖。由于地方經濟狀況差的原因,訪談對象中大都認為養老責任在子女,意識不到集體在養老保障中的責任。 

    2.文化傳統 

    s村村民以李姓大宗族為主,尊老、敬老的文化傳統濃厚,村民大都自覺贍養老人,認為養老是子女的必然責任。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背景下,老人與兒子媳婦的糾紛漸漸多起來了,甚至發生了幾起老人因后輩不孝順而尋短見的事件。村民家庭內部的許多矛盾,基本是經濟困難造成的,不是兒子、媳婦不想孝敬老人,而是他們無力孝敬老人。當老人身患重病,如果醫師說難以治好時,家里一般是選擇不治的。所以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在現階段受到了沖擊,贍養老人的重要性讓位于對下代的撫養的。 

    3.國家政策 

    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國家實施了許多農民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如社會救濟、五保供養、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社會養老保險等。但目前s村社會保障水平低,保障項目少,缺乏制度化。 

    (1)土地保障。s村人均耕地初分到戶時約0.9畝,略高于國際警戒線0.8畝。原來許多的山邊田現在已退田還林,修村級公路占了些田,村民建房也占用了一部分耕田,因此實際人均耕田是沒有0.9畝的。農產品投人大,產出低。土地集體所有,村民只有使用權,沒有處置權,不能變賣土地來養老,且地處偏僻也沒人租用購買。 

    (2)“五?!敝贫群蜕鐣葷贫?。本鎮沒有建立敬老院,s村就更沒有了,五保供養經費難以按時足額發放。社會救濟制度水平更低,面更窄,村民完全不抱希望。 

(3)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采取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籌資模式。s村在1996年時發動,但村民積極性不高,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現在已停滯。 

    (4)農村合作醫療。2003年下半年在漣源市進行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市里在衛生局下成立了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局(副科級),鎮里成立了合作醫療管理站。每人每年交10元,政府再補40元,門診掛號可用7元,沒用的轉到來年。但實際從200年開始,村民每年只交3元。s村村民參合率達87%,但在運行過程中有一些不足之處,村民認為沒得到實惠,更多的是醫院得了好處,當然交了也不盼望生病而得到補助。 

    (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僅在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實行,在s村還未實行。 

    s村現行的針對農民養老的國家政策極少,改革開放以來沒有多大變化,政府在養老中沒有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這些社會因素表明我國在農村推行體現福利性質的社會養老保險,政府部門工作沒有到位,政策宣傳力度不大,制度設計欠合理,政府保障性不突出。農民因自身的局限也看不到現有國家政策在農村養老保障中的不健全,沒有這種保險意識,這方面成了一個盲區。 

    四、中國農村養老責任的定位思考 

    目前,由于受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仍然需要強調個人的養老責任和子女的養老責任,特別是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決定了農村集體養老制度能否建立,也說明了養老的集體責任能否體現。經濟條件好而沒有實行的地方,固然有所欠缺,但是超越農村集體經濟水平而勉強實行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篇8

經研究決定,適當調整因癱瘓等原因生活長期完全不能自理的離休干部的護理費標準?,F對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這次調整護理費標準,仍按照國發〔1980〕253號文件規定的范圍和條件執行。

二、護理費標準由原當地新五級工月標準工資的中線(六類區51元)調整為每月100元。已高于此標準的地區,不再調整。

三、調整護理費標準所需費用,機關、事業單位按現行財政體制和隸屬關系,分別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負擔。國有企業單位,凡參加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的,從統籌基金中解決;未參加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的,按原經費渠道解決。

四、因工作需要由組織委派到集體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離休干部護理費的調整,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參照本通知精神制定具體辦法。

篇9

關鍵詞:《水經注疏》 版本 楊守敬 熊會貞

清末及民國間,楊守敬、熊會貞師生歷經六十載,撰成《水經注疏》四十卷,是公認的一部酈道元《水經注》的集大成之作。但這部著作在撰寫過程中,由于稿經數易,人經數手,情況變得頗為復雜。單就版本而言,學術界就有數種不同觀點。[1]現就個人知見的情況,依成稿或出版時間試作考證如下。

1、1877——1879年間完成的部分成稿本

此部分成稿本原夾雜在湖北省圖書館藏楊守敬撰《荊州府志》稿殘本中,是在整理《楊守敬集》過程中找到的。原稿題名“《校正〈水經注·江水篇〉》——以今荊州所隸為起止”。稿子用府志專用的方格稿紙抄成,版框高21.5厘米,寬15.5厘米,半頁十行,行二十五格。經過核對,在《荊州府志》三冊殘本中,分別收錄內容相同的四種部分成稿本,其中有三種系楊守敬筆跡。每種稿本上又都有若干不同之處的刪補、批校,在其中最完整的一稿上還有幾處“已寫過”的眉批,估計可能還有謄清定稿,但《荊州府志》殘本中未見。[2]

據楊守敬自撰《鄰蘇老人年譜》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記載:該年荊州知府倪文蔚組織人力續修府志,楊守敬被聘為“編纂員”[3],但未明言具體負責的工作。查楊撰《荊州府志》稿,按其題目、內容可分為五部分:即《荊州府治沿革考》、《荊州水道考》、《荊州古地名考》、《春秋時期荊州人物傳略》、《荊州有關山水、人物、風情雜鈔》。[4]以之核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版《荊州府志》,這五部分內容的部分文字分見于府志《地理志·沿革》、《雜記志·記人》之中,可見楊守敬當時主要參與的是府志《地理志》、《雜記志》的編纂工作。

而《校正〈水經注·江水篇〉》既然夾雜在楊氏所撰《荊州府志》稿中,且標明“以今荊州所隸為起止”,加之所用稿紙與府志用紙相同,故認定它是當年楊守敬為編纂府志之需而作,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校正<水經注·江水篇>》包括“序”及“《經》、《注》、《疏》文”兩部分內容。楊《序》原文曰:

言水道者,《禹貢》、《漢志》尚矣。其次桑《經》、酈《注》,多能依據,但轉經傳寫,《經》、《注》混淆,錯簡訛字,不可卒讀,古今異名,莫知其鄉。今為 疏之如左。

文字雖不多,但有關沿革地的起源,《水經注》的價值以及版本的缺陷,卻都說得很明白。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序文最后楊守敬明確提出要對《水經注》“疏之如左”。盡管原稿只是疏證了荊州部分,但由此更可以看出其與《荊州府志》編纂之淵源關系,為判定《水經注疏》開始撰寫的時間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另外,從原稿《經》、《注》、《疏》文的書寫體例及內容上考查,也可以看出其與后來面世的《水經注疏》稿本有明顯的前后承繼關系。試舉三例證之:

其一,原稿《經》、《注》、《疏》文的書寫格式是,《經》文頂格,《注》文另起一行低一格,《疏》文雙行小字,這與后來北京、臺灣影印的《水經注疏》稿本之格式是完全一樣的。

其二,原稿通篇以戴震“殿本”為底本,《經》、《注》混淆之文及脫、衍、錯、訛之字一般均依“殿本”改訂,并一一引據戴氏原校語作證。唯一例外的一處,原稿首句“江水又東歷荊門、虎牙之間”,殿本作《注》文,楊守敬作《經》文處理,但在此句《疏》文中明確指出:“戴本以此十一字作《注》?!敝猿霈F這種情況,估計與開篇有關,因為既然是疏證《水經》及《注》,起首一句當然以《經》文為好,故此處未按殿本作《注》,而依朱謀瑋《水經注箋》本作《經》文。從原稿《疏》文內容來看,楊守敬當時是很相信殿本的,一般是以殿本之是非為是非,有時還在《疏》文中做進一步闡述,如“江水又逕南平郡孱陵縣之樂鄉城北”,戴校云:“此十五字原本及近刻并訛作《經》?!睏畎矗骸澳掀娇ぃ瑫x置。樂鄉城,吳筑?!端洝凡粦兄?,戴說是?!焙髞?,盡管楊守敬在趙、戴《水經注》相襲公案中擁趙貶戴,但對殿本的價值正像他自己所說是“無雌黃之議”[5]的。而且光緒中葉以后,當他開始全面疏證《水經注》時,仍然選用以殿本為主體的王先謙《合校水經注》作為主要的工作底本,將《疏》文“批于書眉行間”[6]。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楊守敬刊成《水經注疏要刪》,這是《水經注疏》最早面世的一個簡本,而全書“卷葉悉依長沙王氏刊本”[7]。這種情況直到楊氏歿后,熊會貞在續撰中認識到“不能如合校本之盡以戴作正文”,遂決定以朱《箋》本為主,“通體朱是者作正文,非者依趙、戴等改作正文”。[8]可見,在楊守敬撰著《水經注疏》過程中,自始至終是以殿本為底本的。

其三,據統計,原稿中楊氏撰寫的《疏》文共有119條。[9]用這119條與北京影印本《水經注疏》相核校,雖然其中有69條北京本未收,但對收錄的那50條,或由楊守敬,或由熊會貞都進行了重新加工,有的增改,有的刪并,有的移動,其中以增加新內容者占絕大多數,如原稿“江水自此兩分而為南、北江也”句下,楊《疏》云:

按:酈氏所稱南江者,洲南之江也;所稱北江者,洲北之江也。后儒以“虎渡口” 為 《禹貢》南江經流,籍口酈氏有南江之目,不知非酈意。

北京影印本在此句下,楊守敬先引趙一清《水經注釋》文,隨后《疏》道:

守敬按:酈氏言分為南、北江者,以下有故鄉、龍、寵、邴里、燕尾諸洲在江之中,故分為南、北江。觀下“江水斷江通會”之文,是明明謂南、北江合會也。袁小修以今“虎渡口”,江水盛漲之時,溢入洞庭,遂附會為江水會澧故道。胡氏(指胡渭《禹貢錐指》-引者按)更附會以洞庭為九江之說。不知自晉以前,江之南、北岸無堤障,江南之水,皆東北流,洈水、油水是也。江北之水,亦夏時泛漲,溢而北出為夏水。后世江身愈高,北岸之水為堤所障,不復分出為夏水;南岸之水亦不復北出,此正古今水道變遷。

將上引的這兩段《疏》文對照,可以明顯地看出前后繼承關系,且后一條更有深度,也更具說服力,針對性更強。

綜上所述,《校正〈水經注·江水篇〉》雖然是楊守敬為編纂《荊州府志》的需要而撰寫的,但從楊氏“序”文中已明確顯現出他要疏證《水經注》的想法,尤其是稿子在體例與內容上與后來的《水經注疏》有著清晰的脈絡淵源,因此,認定其為《水經注疏》的早期部分成稿應該說是符合事實的。

楊守敬參編《荊州府志》始于光緒三年,說明他開始疏證《水經注》荊州段——即《校正〈水經注·江水篇〉》也應始撰于光緒三年。根據已見資料,楊守敬參編《荊州府志》的工作至多到光緒五年就結束了,因為光緒六年的前三個月,他一直在京師忙于考進士,三月會試不中,四月即攜眷東渡日本,充清朝駐日公使隨員,直到光緒十年五月才回國。因此,《校正〈水經注·江水篇〉》成稿時間當在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至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間。

此部分成稿本的發現意義重大,至少可證明兩個久有爭議的問題:一、楊守敬開始疏證《水經注》的時間始于光緒三年,而不是以往一般認為的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以后。二、光緒五年潘存確實見到了《水經注疏》的部分成稿,他為楊守敬的《水經注疏》等著作所寫的“敘語”并非楊氏“捏造”。[10]

2、1894年以后形成的《水經注》批注本

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秋,王先謙《合校水經注》四十卷本刊成于長沙。該書以武英殿聚珍板《水經注》為底本,盡錄戴(震)、趙(一清)、朱(謀瑋)三本文字,又博采孫星衍、董祐成、丁履恒、謝鐘英、汪士鐸諸家之說,輯成一編,“選錄精密,體例明晰,開卷瞭如,易于尋究”[11]。

篇10

一、據《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宋遠橋記:“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歡子許宣平。至余十四代”?!八鶄魈珮O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云滔滔無間也??偯珮O拳三十七式”。“俞氏太極功,名日先天拳,亦名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熬売嘤谓蠜芸h訪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余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俞家太極功系唐時李道子所傳”。“蓮舟與余常與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相往還。后余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于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豐。三豐蓋張松溪、張翠山師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煉。余七人在山拜求請益者月余而歸。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功之別名也?!?/p>

宋書銘約生于1840年,清末文人,拳技絕倫,他練的太極拳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門外、入門、階及、當堂、入室、開竅、神化七個層次)”之意,名日“三世七”。因由三十七個拳勢組成,又稱“三十七勢”。民國初年(1912年),許禹生(33歲)偕同武術界享有盛名的紀子修(67歲)、吳鑒泉(42歲)、劉恩綬、劉彩臣、姜殿臣等,與古稀之年的宋書銘(72歲)相會切磋拳技,“皆隨其所指而跌,奔騰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舉手,輒順其腕與肩,擲至后方尋丈以外(引自王新午著《太極拳闡宗》)”,獲得慘敗,遂被折服,欽佩之至,磕頭請為弟子。同時,說明宋的太極拳技不是從楊露禪那里學來的(楊氏父子也不承認有宋書銘這個弟子),是出自家傳。宋書銘太極拳技高深莫測,技折武術名家的真實事件,至今傳頌武林,為習武人所樂道。

二、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講:“北京的白云觀,張三豐曾在那里住過。民國初年,我到白云觀遇見一個道士名叫胡玉璽,當時他在北京教太極拳。我問他由什么地方學來的,他說:‘自明朝以后,我們這個觀里就經常以此為功課,除去演禮、奏樂、念經之外,拿太極拳作為運動的方法?!仓貜偷刂v:‘欲大成者化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他還解釋說:‘太極拳是備而不用的,不是拿它去提倡宗教,道教是以長壽為主的?!薄?/p>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京白云觀安聲運道長稱此為原始太極拳,屬道家拳術。歷代道長視其為珍寶,秘不外傳。他是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輩傳人,時已近九十高齡。他自幼從師白云觀崔理真道長,后又從學高虎臣道長。經二位大師的教誨,安道長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繼承了道家太極拳的真諦和絕技,為不使之失傳,安道長愿將原始太極拳貢獻出來。

該拳內容豐富,結構嚴謹,重在實用。走架開合蓄發,外導內引,練到一定火候,則可筑基成真,內氣循任督二脈周天運行。除拳法外,還有太極針、如意、呂祖純陽劍、盤龍棍、太極八卦反手鉤等等。拳械俱備,風格獨特。

此拳相傳軒轅皇帝根據蛇鵲相斗所創,拳譜記載:“皇帝偶行于坡前,看見蛇鵲相斗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連;鵲攻中,首尾援。皇帝見到非偶然,從此留下太極拳?!焙蠼洀埲S真人及其他道長精心提煉,按飛禽走獸動靜形態,把技擊、養生熔于一爐,形成獨特的道家拳法。共分動靜陜慢四部分。

三、吳圖南先生在同一書中,接著又講道:“我曾到西安、寶雞進行過調查走訪。那時候,許多老百姓的傳說和文人墨客的談論,都提到張三豐。之后有個西安人叫王宗的,號宗岳,是個讀書人,喜歡游山玩水。他到寶雞金臺觀跟一位道士學的太極拳。這位道士就是張三豐的徒弟。”故有些記載說:“三豐之后有王宗者。我到過寶雞幾次,看到那里的道士還會練,但由什么時候,又由哪位道士傳給王宗岳,因為道觀里沒有記載可查,至今仍是個空白,有待今后研究考證了。但確信王宗岳是一位博覽古今的飽學之士,而且對張三豐留傳下來的太極拳練得很好?!?/p>

呂樹發先生畢生酷愛武術,自1984年起,多年從事陜西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又長期工作、生活在寶雞。故從他本人掌握的有關史料和了解的情況,在《武當》2009年第3期上發表了專文《從張三豐在寶雞的蹤跡看其與太極拳的關系》。他認為,“寶雞乃張三豐的第二故鄉”,“張三豐創太極拳史有佐證”。從寶雞的史料得知,張三豐曾于1281年至1293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至三十年)在隴縣龍門洞修煉,并留詩數篇――“長劍一杯酒,禹樓萬里心”就是其中一句。

座落在寶雞市區北坡的金臺觀,系張三豐的第一修煉道觀。此觀建于元末明初,大約應在1330年至1340年?!蛾兾魍ㄖ尽份d,永樂間,三豐遇青少年時期的生員張恪(1414年明代解元)于周公廟(岐山縣)朝陽洞。由此可知,此時張三豐肯定在寶雞地區。還有,史載張三豐曾在寶雞的磨性山、釣魚臺,扶鳳的景福宮,岐山的五丈原等處也留有足跡。這樣可以推斷張三豐自1281年至1400年,常在寶雞地區活動,歷時百余年。盡管張三豐乃云游道人,四海為家,但可以看出他的大半生活躍在寶雞這塊熱土,難怪不少史志稱“張三豐為寶雞人”。就連明天順六年(1463年)立石,現存于寶雞金臺觀的張三豐遺跡記石碑也稱“真仙陜西寶雞人”。可以說,寶雞是張三豐的第二故鄉。

張三豐乃道家的前輩,史無爭議。道家所煉的內丹,也就是吐納術、導引術,其意在修煉健身長壽之法。從寶雞隴縣龍門洞張三豐的留詩“長劍一杯酒,禹樓萬里心”可以看出,他是會武功的。龍門洞系道教全真派創始人邱處機修煉的道觀?,F存于龍門洞的一個直徑約40厘米,重約40公斤的石球,據考系邱處機、張三豐當年練功的用具。金臺觀三孔練功洞及石碑,也反映出張三豐是習練武功的。其中,以萬歷三十九年(1611),知縣朱炳然刻石詩云:“寶雞金臺觀乃張三豐修真處。三豐九節杖、混元衣在焉。尋真何處覓層城,觀起金臺接太清。鳩杖尚留

九節在,霞衣猶見五銖輕。聞目野鶴亦自適,流水桃花空復情。歌罷懷仙一長嘯,昔陽紅照萬山明?!绷碛幸槐疄榉蹲阪偂断蓭煆埲S洞》題詠“九節蒼藤杖還在”之句。這些器具充分說明他是習練武功的。記石碑載:“見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時人已異之。”在周公廟朝陽洞,生員張恪見三豐出行踏雪無痕等,足顯武術練家臥如弓、坐如鐘、行如風的風采。

四、《武當》雜志2003年第8期發表了由華玄子傳授、任趙恩整理、武啟明繪圖的《先天太極拳》一文,認為先天太極拳源于老子,不過當時沒有“太極拳”這個名稱,“太極拳”的名稱是后人所定。老子《道德經》的“無為而無不為,柔弱勝強,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思想,是太極拳的指導思想,是太極拳心法之綱領。老子創立太極拳,后傳關尹喜,關尹喜傳列子,列子傳莊子,以后代有傳人。顯名者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葛洪、陶弘景,唐宋時的許宣平、李道子、呂洞賓、陳摶等。元明時期,張三豐老祖將太極拳集大成而發揚光大,開創武當派,此后太極拳漸漸普及開來,產生眾多流派。

五、1985年,武當山發現嫡傳張三豐太極拳,傳出者為武當山在廟道人朱誠德。朱是龍門派第二十四代,河南密縣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生,時年87歲。朱之師金宗成,龍門二十三代,湖北房縣人,清光緒甲申十年(1884)生。1948年羽化。朱之師爺王理陽,龍門第二十二代,山東人,清嘉靖辛未十六年(1811年)生,1943年羽化。王理陽之師為呂至正。并附有張三豐式太極拳照。

六、北京吳鑒泉老先生演練的京都獨一無二的武當派太極拳術。他的太極拳、太極劍和太極刀別具風格。吳老家境貧寒,自幼體弱多病。29歲時在濟南游千佛山,在法源寺巧遇拳術高超的老道蘇真人,便多方懇求執弟子禮。蘇真人見他求學心誠,就同意了。從師以后,吳老學會了武當派太極拳小架子一0八式、八方太極拳門四式、龍鳳太極劍八十二式及八步轉環太極刀六十五式。

《精武》雜志1989年第6期,發表了吳鑒泉示范、張凱整理的《武當太極實戰對練》,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較為翔實地展示了這一太極拳的風格與特點。

七、《武魂》1986年第4期發表有崇秀珍等撰寫的《稀世秘傳內家拳法武當太極》一文。其編前語寫道:“武當太極,又稱張氏太極,相傳為張三豐所創?!本┏缥臒ㄏ壬暣巳蛳ぽ^深?!?/p>

八、玄門太極拳,有位四川峨嵋山老者東游寧波,在梅山傳授,由浙江已故陳偉良所傳。

九、《少林與太極》2000年第5期和《武魂》雜志2007年第11期,均發表過由陽玄真人示演遲君子、寧秋離等撰文的《玄門太極拳》情況。其中講,武當山道教玄門太極拳,系武當山祖師張三豐和歷代先師在道教內秘傳玄門之功夫,是1948年湖北襄陽解放時,在谷城縣由陽玄大師之父彭興正(外號“一條”)親自傳授。曾歷經11年苦尋,天道酬勤,終于在古襄陽(今襄樊市)找到武當玄門一條道長的獨生女兒彭玉芳老人。自此,歷史悠久,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武當太極118品”,在塵封半個多世紀后,終于掀起了她神秘的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