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遼寧高考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0:20: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2013遼寧高考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考作文是對高考生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的測試,但同時,作為一種主觀表達意愿和空間非常大的考題,更是對考生高考后無論是走向社會還是到大學深造,所要具備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態度和能力的一次引導。

相比于此前“仰望星空”“手握一滴水”“兩條魚在河里游”等虛幻、抽象、宏大的題目,2013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題目,明顯“親民化”了不少,“接地氣”了不少,大多題目言之有物,讓考生有話可說,聯系實際,飽含哲理,具有人生啟迪與引導意義。

比如直擊學生時代、青春等問題,緊扣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讓其在作文中反思和受到啟發。像江西高考作文題目,要求考生圍繞“中學時代,學生有三怕:一怕奧數,二怕英語,三怕周樹人,但有些學生喜歡對前面的‘兩怕’”發表看法;如浙江卷的作文題目分別引述了中國、英國、美國三位作家的一句有關青春的話,讓學生就“青春”發表看法,讓正值青春歲月的高考生,有很多話要話。比如全國卷高考作文(大綱版)的“同學關系”,更是直接:“如果同學關系緊張,原因是什么?”

比如引導學生思考、關注實際。像安徽卷作文題目以蕭伯納的名言為題,讓考生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為什么會這樣”和從未發生的事情“為什么不能這樣”發表看法。很明顯,此題目的亮點在于,引導學生思考事物存在及其原因,引導學生用辯證與發展的觀念看待問題。如四川省作文題目“過一個平衡的生活”。什么是平衡的生活,如何來過一個平衡的生活,想象空間很大,但卻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如全國卷新課標版作文題“經驗與勇氣”,切開一顆珍珠,除了經驗還需要過人的勇氣,這樣的命題可謂引人深思。

比如關注時事熱點、文化現象等。像全國卷“愛心傳遞”,廣東卷圍繞“富翁捐款給三人,得到接受、猶豫著接受表示會還以及拒絕三種不同態度”的作文,均將目標和焦點對準了慈善和愛心,這在紅會等慈善機構事件不斷的當下,更具有現實意義。像山東高考作文,更是直接將焦點對準了該省高密市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讓考生根據“《咬文嚼字》雜志讓讀者給莫言等一系列知名作家挑錯誤,莫言等獲知后非常感謝雜志和給他挑錯誤的讀者”這一材料寫作。

篇2

一 題型:“兩卷”轉型,主打新材料作文

18道文題中,有17道采用了“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定文體”的新材料作文題型,只有天津卷采用了半命題作文題型。17/8的比例凸顯出新材料作文的絕對主打地位,而轉型的天津卷(2012年為新材料作文)、江蘇卷(2012年為命題作文)則體現了高考作文對不同題型考查的覆蓋面。2013年18道文題的內容及類型如下:

命題專家2013年實施了“面上兼顧,重點聚焦”的命題策略,筆者認為主要基于如下三點考慮:

1.各類題型,不可偏廢。各類作文題型有著各自不同的考查功能和考查優勢,而在現今的社會背景下,高考對中學教學的引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為此,高考作文在命題時必須注意到考查的覆蓋面,斷不可“存此廢彼”。

2.適時轉型,全面發展。在全國及各?。ㄊ小^)的《考試說明》中,均有各類作文的“題型示例”,命題形式的適時轉型既維護了高考《考試說明》的權威性和公信度,也推進了考生寫作能力的全面發展。

3.材料作文,優勢獨特。新材料作文可以讓考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可以讓考生“避生就熟,避弱就強”,尤其在防范考生套寫和宿構問題上優勢獨特。為此,這一命題形式受到了廣大命題專家的一致青睞。備考啟示

2014屆高三作文的指導與訓練,要實施“三個調控”:①在面上,各種題型應全面備戰,不留盲區。②在點上,新材料作文要重點抓,切塊細化。③在線上,通用技能應梳理整合,逐項落實。

二 材料:體現“三性”,傳遞發展正能量

18道文題在命題材料的選擇上體現出現實性、啟發性、引領性三大特色,不僅“接地氣”,而且向廣大考生傳遞出發展的“正能量”。

1.現實性。18道文題中有10道選取了源自真實生活的場景或情景作為命題材料,其中有3道就直接選取了校園中真實發生的事件。這些現實的材料不僅激發起了考生臨場的寫作靈感,而且使他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展開由此及彼的聯想,構思成文。

全國新課標卷Ⅱ“關于同學關系的調查”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處理好同學關系是每一個學生必須面對的問題,改善同學關系也是每一個學生心中的強烈愿望,聯想到前段時間的研究生室友投毒事件、同門相殘事件,合理地處理同學關系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如此切身的校園問題容易引起考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思考,有助于他們將平時的困惑和糾結在考場這一特定場合中提煉提升,寫出有真情實感的考場作文。

北京卷關于“愛迪生如何看待手機”的對話,取材于2013年5月1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學展開的一場名為“科學與文學的對話”,在這場對話中,兩位諾獎得主談到了“愛迪生如何看待手機”的問題。緊扣時代脈搏的文題,不僅透射出命題者靈光一閃的命題智慧,而且更能激發起考生的構思靈光,讓他們充分展開聯想,暢達闡述看法。

2.啟發性。許多文題選取了富有暗示性與啟發性、較為彈性的材料,既為考生預留了較為寬廣的空間,便于考生多角度打開思路和多樣化立意,又能讓高者得其高、低者得其低,使不同層次的考生發揮出各自應有水平,從而很好地體現高考的區分和選拔功能。

天津卷命題材料化自經典而立足當下。在當今這個知識經濟、信息爆炸的時代,讓考生談對多元求知途徑的感受,他們盡可以聯系自身實際,選擇適宜的切入點,有話可說,有感可發。從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談“讀而知之”“網而知之”;從思維過程入手,可以談“思而知之”“疑而知之”;從知行關系入手,可以談“行而知之”“用而知之”;從生活體驗入手,可以談“樂而知之”“挫而知之”。

山東卷命題材料“鐵凝、莫言被‘咬”’,考生既可以從雜志社角度切入,談“敢于指出錯誤”,也可以從作家角度出發,談“勇于承認錯誤”。但“高者”可臻至“敢于正視現實,直面錯誤,是人類成熟的標志”的人性高度,也可探及“中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措施已凸顯出這樣那樣的錯誤,急需修正”的現實深度。

3.引領性。許多文題向考生傳遞了發展的“正能量”,有利于引導正確的價值觀、文化觀,對于每個人渴望的成功或是考生正經歷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今年有3道文題在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上尤其值得關注。

遼寧卷作文材料“沙子與珍珠”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一個人要想獲得別人的認可、社會的認可,就必須拒絕平庸(沙子),完善自我,壯大自我,超越自我,讓人生在高標奮進中放射出奪目的光芒(珍珠)。

廣東卷命題材料“富豪捐助”的故事能引領考生對財富進行理性思考,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真誠地表達謝意,對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必要的援助,這就完成了“愛心接力”。

廣西卷命題材料“撿還手機”更是向考生傳遞了一種“正能量”――出租車司機正是在尚先生捐助蘆山地震災區的“正能量”的感召下,見利不忘義,交還手機,拒絕酬謝。

備考啟示

2014屆高三作文的指導與訓練,要做到“三個關注”:①關注主流媒體。媒體高揚的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②關注草根聲音。它反映的是蕓蕓眾生的基本訴求。③關注校園生活。它跳動的是莘莘學子的青春脈膊。

三 能力:考量“三力”,突出理性思考力

高考作文固然要考量“內容”和“表達”,但其背后的真正推手是“思想”。有“思想”的驅遣,“內容”才能更加厚重;有“思想”的導引,“表達”才能更加酣暢?!叭魧⑻斓爻4Γ罾斫K有一日開”,在寫作過程中只有把這個“理”思量通透了,才能凸顯出高中生作文的思想特質。18道文題主要考量了考生三大理性思考力:

1.觀照力。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視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在高考作文中,觀照力主要指審視文題的眼光和眼界。有眼光,才有審視的長度;有眼界,才有審視的寬度。安徽卷要求考生放遠眼光,不僅能看到現實中“已經發生的事情”,追問“為什么會這樣”,而且能看到一些現實中“從未發生的事情”,拷問“為什么不能這樣”。上海卷則要求考生打開眼界,不僅能立足“小我”,看到“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而且能放眼“大我”,看到“世界上更重要的事”。

2.開掘力。角度決定觀念,“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在高考中,開掘力主要指開掘的角度和深度。展開多角度開掘,才能整體把握,從片面走向全面;展開深度開掘,才能由表及里,透過現象揭示本質。江蘇卷要求考生展開多角度開掘:從“探險者”人手,可以開掘出“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從“蝴蝶”人手,可以開掘出“要善于自我保護”;從“蠟燭”人手,可以開掘出“不要忽略細節、小事、小人物”。考生只有展開多角度開掘,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探險”事件。重慶卷則要求考生展開深度開掘,透過“豆腐”這一家常食品的前世今生,小中見大,開掘出“思路決定出路”“創新改變命運”“變通帶來新生”等深邃道理。

3.思辨力?!袄硇运急娲硭季S的最佳視角,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決定著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痹诟呖甲魑闹?,思辨力主要指統籌考慮、辯證分析的能力。只有統籌考慮,才能把握事物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只有辯證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矛盾的運動、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全國新課標卷Ⅰ要求考生思辨的是,切割價值連城的鉆石,經驗、技術是基礎,勇氣是在此基礎上的關鍵因素。切不可脫離基礎,孤立地談“牛犢之勇”。湖北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方”和“網”應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因勢而異,只有像水一樣隨圓就方,才能泰然自若,無往不勝。福建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人要不變成“流星”,就必須“扎根地層”,腳踏實地。浙江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必定會發育得越來越成熟,但只要我們捍衛人性的家園,回歸生命的本真,就可以延緩和阻止心靈的硬化和老化。

備考啟示

篇3

一、“新材料”“新”在何處?

顧名思義,“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作文樣式,這種命題形式從本質上講,是材料作文,但是從表現形式上講,又與話題作文類似;它給定材料,但不給定話題,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樣“過死”,也不像話題作文那樣“過寬”。它既繼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優點,又彌補了材料作文的缺陷。過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體,而新材料作文文體不限。過去的材料作文,總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個可展開的立意角度。

為區別原來的給材料作文,我們將2006年高考以來的材料作文稱為“新材料作文”。它提供的材料更為廣闊,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給考生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讓考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可以讓考生“避生就熟,避弱就強”,尤其在防范考生套寫和宿構問題方面優勢獨特。為此,這一命題形式受到了廣大命題專家的一致青睞。

二、“新材料”“材料”有何特色?

2013年18道文題在命題材料的選擇上體現出接地氣、引導力、啟示性三大特色,不僅直擊社會熱點,引導價值取向,而且向廣大考生傳遞出發展的“正能量”。

1.接地氣 18道文題中有10道選取了源自真實生活場景或情景的命題材料,其中有3道直接選取了校園中真實發生的事件。這些現實的材料不僅激發起了考生臨場的寫作靈感,而且使他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展開由此及彼的聯想,構思成文。

全國新課標卷Ⅱ“關于同學關系的調查”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處理好同學關系是每一個學生必須面對的問題,改善同學關系也是每一個學生心中的強烈愿望。聯想到前段時間的研究生室友投毒事件、同門相殘事件,我們必須正視:合理地處理同學關系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如此切身的校園問題容易引起考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思考,有助于他們將平時的困惑和糾結在考場這一特定場合中提煉提升,寫出有真情實感的考場作文。

浙江卷的作文材料是豐子愷、赫胥黎、菲爾丁關于青春的三句話,極具有人生現實價值的思考,貼近當代中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實際,容易讓考生聯想到美好的童真世界,涉及到人文關懷、文化傳承、成長勵志等方面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個性化表述。

北京卷關于“愛迪生如何看待手機”的對話,取材于5月1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學展開的一場名為“科學與文學的對話”,在這場對話中,兩位諾獎得主談到了“愛迪生如何看待手機”的問題。

2.引導力 許多文題向考生傳遞了發展的“正能量”,有利于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文化觀,對考生正經歷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今年有3道文題在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上尤其值得關注。

遼寧卷命題材料“沙子與珍珠”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一個人要想獲得別人的認可、社會的認可,就必須拒絕平庸(沙子),壯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讓人生在高標奮進中放射出奪目的光芒(珍珠)。廣東卷命題材料“富豪捐助”能引領考生對財富進行理性思考,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真誠地表達謝意,對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必要的援助,這就完成了“愛心接力”。

廣西卷作文題“撿到手機之后”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和深思,現在社會物欲橫流,撿到財物又有幾個人能夠原地等待失主呢?廣西卷的作文題目也是為即將進入大學這個小社會的莘莘學子們上了一堂政治課。撿到手機之后看到的內容是思想的升華、道德提高的一個契機,也體現了愛的感召力。

3.啟示性 許多文題選取了富于暗示性與啟發性的材料,既為考生預留了較為寬廣的空間,便于考生多角度打開思路,多樣化立意,又能讓高者得其高,低者得其低,使不同層次考生發揮出各自應有水平。

山東卷命題材料“鐵凝、莫言被‘咬’后的態度”,考生既可以從雜志社角度切入,談“敢于指出錯誤”,也可以從作家角度出發,談“勇于承認錯誤”。但“高者”可臻至“敢于正視現實,直面錯誤,是人類成熟的標志”的人性高度。

上海卷命題被認為是開放性的題目,給了考生很大發揮空間。首先要明確自己認為的“重要事情”是什么,人各有別;而世界上似乎有“更重要的事情”,考生也要明確哪些是更重要的事情,如責任與擔當、誠信與忠誠、付出與獻身、愛家與愛國、信念與理想、環保與行動等,不勝枚舉。題中的提示語“人們對此的思考也不盡相同”,暗示了考生可以寫不同的觀點,這樣選擇余地就很大。

三、有的放矢,從容備考“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已成為現在高考作文命題的新形式,亦是主要命題形式。因此,讓學生熟悉這一命題特點并展開合理的訓練,有的放矢,可在步入高三后從容應考。

關鍵詞一:積累

作文要學會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捌綍r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篇4

話題志

高考作文二三十年的變遷中,折射出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縮影。通過梳理2003年至2013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最直觀的結論是:“勵志小故事”在整個高考閱讀理解和作文命題范圍中占有65%的高比例。這對應著我們每一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如何去選擇和規劃未來的生活道路,怎樣去克服各種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高中生大多都會感受到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壓力以及解決它們的迫切需求。在已經或即將離開父母的庇護而參與到廣闊復雜的社會生活時,對一個人來說最為重要的是理智的成熟和精神的獨立。只有這樣,他才會在不斷的歷練中,保持自己的方向,面對各種情況時都可以妥當應對,從而穩步地走到他要到達的地方。

關于成長、成功的思考,對高中生的現實生活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進而這也成為高考作文一個永恒的話題。2013年新課標卷的“經驗與勇氣”,“同學間的人際關系”,遼寧卷中“沙與珍珠”,浙江卷的“三句話看青春”,甚至大綱卷的“撿到手機之后”都可劃在成長話題的范圍內。

在本期中,我們著重從“勵志時代”“自我與世界”等方面來討論。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些討論不在于為大家提供可以直接用于作文的主題,而是促使同學們開闊和挖深自己的思考,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并從源頭處讓自己的作文更為充實和深刻。

對話

對話三峽大學副教授劉波老師

新作文:歡迎您參與本期的話題。成長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關于成長,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劉波:關于成長,我最先想到的是一幅畫面:一個孩子站在一條長長的曲折之路的起點,那是他的人生真正成長的開始。每個人的成長之路并不一樣,由于先天的基礎不同,有的人長,有的人短,但少有捷徑可走。

新作文:我記得陳凱歌說過,成長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劉波:陳凱歌這話可能是有語境的,變化的發生或許就是一瞬間,但這一瞬間的變化需要長時間積累,是所謂“從量變到質變”。前期的成長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促成了后來成長的迅速變化。所以成長從整體上來說是一個過程,很可能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新作文:我在高中歲月里有很多迷茫,常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將自我封閉起來。您呢?能大致談談您的高中生活嗎?

劉波:高中階段我過的是三點一線式的生活,與外界接觸并不多,這是事實。是將自己向內封閉,還是向外開放,這可能取決于一個人的性格,當然,也與環境有一定關系。我的高中生活就是按部就班地交替學習和玩樂,中間穿插著很多人都有過的寫作理想和文學夢,以及為了考大學的那種焦慮、艱辛和最后轉瞬即逝的成就感。

新作文:每一個人都面臨過成長的困局,都在“自我與世界”的關系中掙扎過,您也有過這樣的掙扎吧?

劉波:相較于很多同齡人來說,我比較晚熟,高中階段基本屬于圍觀別人談戀愛的那類“沉默的小伙伴”,不受人關注,但知道自己需要去讀書。比如說堅持每個月省一些生活費,花了一年時間陸陸續續去書店將“三言二拍”這套書買齊了。成長過程中的困境在高三開始時短暫出現過,是否要由一個理科生轉成文科生,確實挺掙扎,很糾結,甚至想放棄。

新作文:那您又是如何突破這種困局的呢?

劉波:困局的最終突破是你必須快速作抉擇。我最終選擇讀文科,現在看來,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幸運,從性情上來說我也還是適合這個。我通過大量的閱讀文學、歷史和其他人文類書籍,讓內心變得強大了,它可以促使我不斷地去尋找自我的出路。

新作文:找尋自我,需要一個過程。您這個過程很長嗎?

劉波:我這個過程其實是從高中階段開始的,就是由閱讀和寫作構成,當然,現在仍在進行中。我相信自己逐漸找到了自我,因為這些年,我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情,雖然中間也有過其他工作經歷,但我最后還是回到了文學上。如今,我有幸將文學閱讀的經驗和學生們來分享,更覺得找到了自我實現的價值。

新作文:遇到挫折就需要動力。您是如何解決這個“動力”問題的呢?

劉波:我的成長還是在于一種堅持,而這堅持的動力,就是通過閱讀大量經典作品,從別人那兒不斷獲取人生經驗,然后進行轉化,最后“為我所用”,寫出屬于我自己的作品。當你有了一定積累后,回過頭來再看那些挫折、迷茫,心里就會釋然了,它們才是你成長的“動力”。

新作文:對于隨處可見的“心靈雞湯”語句和勵志小故事,您怎么看?

劉波:這種東西不能當作絕對律令。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性格不一樣,所以不可能完全去照搬、模仿。最主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條路,堅持不懈地往前走,努力,再努力,最后你也可以成為一則勵志故事。

新作文:從成長及如何突破自我的角度出發,您對現在的高中生有哪些建議?

劉波:從閱讀中突破自我,我相信對很多高中生來說是有用的。將閱讀變成一種人生的自覺,除了教科書之外,還可多讀些其他的書,多作拓展思考。在有限的時間里,多涉獵一些經典讀物,這樣你在精神上會走在很多人的前面。有了好的基礎,一旦到了大學,迎接你的將會是另一片精彩的天地。

(劉波,1978年生,湖北荊門人,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現為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觀點一

與自我的博弈

成 空

成長,就是一場盛大而永無止境的新與舊之博弈。這不僅僅指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思想提升,事實上,很久以前我曾在一本科普雜志上看到過,人體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更替中,而每過若干年,人體的細胞就會完全徹底更換一次――僅從唯物論的角度來講,對自我的否定與再認識也是我們每天見到第一縷陽光后的題中之義。

這些年來,作為一名資深“科黑”,我常常感到困惑。從當初的不被看好到當今的NBA聯盟第一人,科比背后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當年名氣比他大的球員有,天賦比他好的球員有,但如今他們早已淪落至聯盟的邊緣無人問津,唯有科比仍十年如一日屹立在聯盟巔峰。我不喜歡科比,是由于他張狂、偏執;但是,拿著數千萬美元的收入,每天凌晨4點還準時起來訓練,每每在危急之刻挽救球隊于水火的科比,實在讓人不能不欽佩。

所以生活不是黑白分明的童話故事,即使在不喜歡的人身上,也有很多優點讓你必須直視。

在網上常??吹街T如此類的新聞:賣煎餅的月入過萬,十年攢錢買了一套房;做木工的五年買房;賣切糕的一年買房,三年為所欲為……然而,在艷羨中,你也明白:每天星月相伴,滿身油煙,風吹雨打,冷眼對世情,也是這種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讓你換,你愿意嗎?

所以生活不是簡單的加減題,得失之間的分明,需要在漫長的歲月中去仔細梳理。

我每天坐公交車,常常趕上前面的車卻遇上長長的紅燈,反倒被后面的趕上;或者由于人太多,前面的公交車必須讓后面的空車先行;或者明知道這趟車會繞一段,但由于摸不清楚后來直達的車會不會到而上了這趟,結果不多時便看到后面的直達車在緩緩前進……最終,只能在費盡心力的公交車上看后來者輕巧地超越。

所以,趕早與趕巧同樣重要。當然,如果你選擇不起運氣,還是用趕早來彌補一切吧。

在這些冠之以成長之名的感悟下,每個人小時候瑰麗的夢想,長大后也許都會慢慢褪色。是在沙灘上始終兩手空空苦苦追尋最大的寶石,還是讓眼前的美好都不遺落?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夢想與現實,選擇與放棄,是成長中最大的博弈,但無須與任何人比較,作出最后選擇的,肯定是最真實的你。

觀點二

為信念找個支撐點

許 鋒

勵志,在我看來,其實是一種信念。

這是曾發生在我家鄉的一個真實故事,與信念有關,是的,確實有關。

在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眼里,災難是遙遠的,或者我們認為它是遙遠的??墒?,災難常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時候悄然降臨,它如狂風橫掃落葉,如海浪擊打船舷,如熊熊的烈火焚燒美麗的家園。

那個日子成為我的鄉親們的夢魘。北京時間2003年10月25日20時41分和48分,甘肅民樂、山丹兩縣之間先后發生6.1級和5.8級地震,地震造成9人死亡,49人受傷,1.4萬余間房屋倒塌。

災難面前注定有人要流血,有人要失去生命??墒?,有時,堅強的信念卻能支撐著人活下去。這或許是奇跡,有人還說那是生命的本能。也許吧,但我寧愿相信,信念有時能成為一種堅強的力量。

有3個鄉親在地震來臨時正在羊圈旁的窯洞里守衛著羊群。地動山搖的那一刻,他們在發出驚叫之后,離門口最近的那個農民最先向外面逃生,然后是第二個,然后是第三個。但是,當第二個農民被轟然倒塌的黃土壓倒時,第三個農民也沒能跑出去,而是連同厚厚的黃土同時壓在了第一個外逃農民的身上。

最后的那個農民是幸運的,靠洞子里稀薄的空氣,他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但是,那點空氣顯然不夠他維持呼吸,他在死亡的邊緣掙扎。這時,有一種堅強的信念一直支撐著他,那就是他以為第一個農民一定成功逃生了,并且會很快喊來救援人員。

他終于被人們用手挖了出來。在被挖出的那一刻,他徹底失去了知覺。但他終于成功地活了下來。

醫生說,在那樣的空氣中,能夠存活半個小時就已是奇跡。

人們問起他時,他說,他以為第一個農民已逃生了,他相信逃生的農民一定會來救他――實際上,第一個和第二個農民都死了。

如果不是靠著信念支撐,第三個農民一定不會堅持那么久;如果他放棄了希望,他可能早就被死亡的魔鬼拽走了。很多時候,信念是什么?信念就是支撐我們生命的力量。

其實,每個人活著,每天、每時、每刻,不都是靠一種信念或類似信念的東西在支撐嗎?努力地學習,勤懇地工作,無私地付出,默默地奉獻,也許很苦,也許很累,但很多人選擇了積極面對。

我在蘭州生活時,每天路過的菜市場有一個賣雞蛋的老人,冬去春來,他都在不停地擺弄那些雞蛋。在這個菜市場他已待了20年。20年是什么概念?如果每天賣掉100個雞蛋,20年,從他手里賣出去的雞蛋大約會鋪滿整條馬路。他的手,已不能完全伸直;他的臉,已像刀疤一樣滿是溝溝壑壑。難道不是改變生活和命運的信念在堅強地支撐著他?可能是他和老伴兒的生活,也可能是孩子們的生活。

成長需要勵志精神,或者說需要信念――別人在你的信念中活著,你在別人的信念中活著,然后,為了共同的信念走到一起,或攜手并進。由此,生活才有那么多的陽光,生命才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結語:收集塵土中的金粉

“勵志”二字,字典上的解釋是:喚醒一個人內心的創造力,是人們獲得尊嚴和自信的途徑。平淡生活沖淡不了心底的一些渴望,一旦這種渴望變成為長久的心靈期盼,就會指引你繼續行動。少年、青年時期,每個人都受動蕩的內心和日新月異的環境的雙重影響,塑造著自我的性格、人格。我們需要有勵志精神,而不是像老人一樣的平靜。我們要披荊斬棘,帶著信念,帶著對前方的渴望上路。我們迎著風,迎著塵土,揮動著雙臂,想要一路狂奔。但總有一個瞬間,我們如受傷的小鳥一般第一次見識了世間的殘酷,繼而收集了一種叫作經驗的東西,繼續行走。這一次,我們的步履會穩健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