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夏季腹瀉范文

時間:2023-03-26 20:0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嬰兒夏季腹瀉,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嬰兒夏季腹瀉

篇1

[關鍵詞] 綜合治療;小兒;腹瀉

[中圖分類號]R72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1(a)-086-02

小兒夏秋季腹瀉是兒科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近2年,作者應用綜合療法治療此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36例為2003、2004、2005年8~10月的腹瀉患兒,年齡6個月~4歲,平均年齡2.5歲。男性20例,女性16例。他們均伴有發熱頭痛,腸鳴嘔吐,咳嗽流涕,大便稀溏,次數增多,甚如水樣或蛋花樣,黃或黃綠色,無腥臭味。血尿常規均正常,大便鏡檢見脂肪細胞及少量的WBC。大便稀釋,離心后上清液于電鏡下觀察,32例見到人類輪狀病毒。32例伴輕度脫水。

1.2 治療方法

1.2.1 所用藥物丁香開胃貼(湛江市皮頭區寸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B20020646,1.2 g×3貼),成分:丁香,木香,白術,蒼術,砂仁,白豆蔻,冰片;幼瀉寧沖劑(成都迪康制藥公司,國藥準字Z51021344,6 g×6袋),成分:白術,炮姜,車錢草;雙黃連口服液(眾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1020565,10 ml×10支),成分:黃芩,連翹,金銀花。

1.2.2 用法用量 患兒均于肚臍處外敷丁香開胃貼,1.2 g/(次?d);再將幼瀉寧沖劑溶于生理鹽水中至50 ml,用注肛器連接頂端涂有少許凡士林或液狀石蠟的16~18號導尿管,輕輕插入10 cm左右后,緩慢注入藥液并保留4 h以上,其用量為:1歲以內6 g;1~2歲9 g;3~5歲12 g。同時口服雙黃連口服液,3次/d,用量為:6個月以內3 ml,6個月~1歲6 ml,1~2歲10 ml,3~5歲15 ml。若患兒嘔吐不止,不能進食,可將雙黃連口服液混進幼瀉寧沖劑溶液中一同注進內。

1.3 注意事項

①重、中度脫水患兒應先補充丟失的相應水分,再用此法治療;②往內插導尿管及注射藥液時,動作應輕柔,以免導尿管或藥液刺激腸壁而產生便意;③藥液灌進后應保持1 h以上。

1.4 療效評價

參照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提出的療效判斷標準[1]。①顯效:治療1 d,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②有效:治療3 d,大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③無效:治療3 d,大便性狀及次數無好轉,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甚則惡化。

2 結果

本組36例患兒中,顯效16例(44.44%),有效15例(41.67%),無效5例(13.89%),總有效率86.11%。

3 討論

小兒夏秋季腹瀉是兒科常見疾病,屬于中醫“泄瀉”范疇。由于小兒脾常不足,運化乏力,乳食不知自節,脾胃虛弱,清濁不分,升降悖逆,并走于下,形成泄瀉。又由于脾胃易受濕、暑、風、寒和飲食所傷而患腹瀉。夏秋季節,天暑下逼,地濕蒸騰,釀成暑濕之邪,侵犯脾胃,困遏中焦而作瀉。炎熱夏季,兒童多喜涼貪冷而遭風寒,風傷肺衛,寒傷中陽,若與濕相合,留戀脾胃則為腹瀉。另外,小兒常不注意飲食衛生,多不潔飲食,外部邪隨之入內,蘊溫蒸熱,壅遏胃腸,形成瀉泄。寒濕疫毒為致病主因;脾虛濕盛為發病關鍵;瀉泄致傷陰耗氣,升降失調為病理變化。現代醫學認為,小兒夏秋季腹瀉為其感染人類輪狀病毒后[1],該病毒侵入小腸上皮細胞,引起小腸上皮細胞損傷,使小腸絨毛縮短,絨毛細胞破壞、病變,致雙糖酶活性降低,鈉與糖吸收障礙的滲透性腹瀉[2] 。腹瀉除與致病微生物的數量、毒力、定植能力有關外,還與機體的營養、免疫系統及特異性物質(SIgA)的量密切相關。因此比對抗腹瀉因子更為重要的預防措施是恢復并維護腸道黏膜屏障的生理功能,是治療小兒腹瀉的關鍵所在[3]。

丁香開胃貼所敷之臍處,皮膚薄嫩,血管豐富,其筋膜與腹膜直接相連,藥物直達病所,且方法簡便,患兒易于接受。由肛腸所給的藥物經腸道吸收較口服吸收快,同時避免了藥物經口服后消化液的酸、堿度和酶對其的影響與破壞,延長了藥物作用時間,也克服了藥物口服引起的胃腸不適及中藥苦澀難咽的缺點。藥物到達病所的局部濃度較高,并可在腸道表面形成保護膜,促進水腫、炎癥、潰瘍的修復,迅速改善臨床癥狀。肚臍屬中醫的“神闕穴”,歸屬任脈,任脈分布于胸腹正中,與足三陰經和沖脈等交會,有總任和調節諸陰經的作用。通調沖任,可以治療嘔吐、呃逆,胸、脘、腹疼痛等[4]。“神闕”屬任脈之大穴,有回陽救逆,調理脾胃之功能。開胃貼通過“神闕穴”發揮作用的理論基礎在于此。

丁香開胃貼中的丁香和胃降逆而止嘔,木香疏肝行氣、和胃止痛;蒼術與白術健脾燥濕,養胃止瀉;豆蔻與砂仁溫胃暖脾,消脹止嘔。幼瀉寧沖劑中的車錢草入肝、肺經,利水滲濕,分清別濁而止瀉。《本草綱目》:“導小腸熱,止暑瀉痢。”炮姜辛溫之性不比干姜強烈,溫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發散之能不及生姜強大,作用緩和持久, 溫中止痛止瀉,較適宜于幼兒。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丁香與蒼術均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的作用[5,6];白術具有促進胃排空和小腸的推進作用[7],木香能對抗胃腸平滑肌痙攣性收縮,促進內源性胃動素產生,加速胃排空,因此二者均有止嘔的作用;冰片具有止痛、抗菌消炎和透皮促進劑的作用[8,9]。所用雙黃連口服液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抑制人類輪狀病毒的活性[10],促進腹瀉的痊愈。以上諸藥共用,局部吸收和全身調理相結合,達到健脾止嘔,和胃止痛,溫中止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禎祥.醫學病毒學基礎與實驗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616.

[2]張驃.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中醫治療新進展[J].中醫藥信息,1993,(2):27-30.

[3]張俊俠,郭東文,劉慶偉,等.維護腸黏膜屏障功能對小兒腹瀉病的治療作用[J].中國實用兒科學雜志,1993,8(4):197-198.

[4]張家維.針灸學基礎[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4.83-86.

[5]盧丹,李平亞.丁香屬植物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1,17(4):58.

[6]李曼玲,范莉,馮偉紅,等.蒼術的化學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2,11(4):79.

[7]殷靜先.白術的藥理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0,11(6):527.

[8]吳壽榮,程剛,馮巖.冰片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1,32(12):1143.

[9]楊勇,胡遠.透皮促進劑在經皮給藥系統中的應用[J].中國藥房,2000,11(2):92.

篇2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廣東惠州 516003

[摘要] 目的 探討惠州市初生~6個月嬰兒排便異常的主要臨床特點及發病的相關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該院門診兒科258例初生~6個月排便異常嬰兒的臨床資料。結果 臨床特點:腹瀉156例,便秘90例,其他12例;常見伴發病是嬰兒肝炎綜合癥、生長發育落后、各種營養缺乏性疾病等;發病相關因素:新生兒及3個月以下占總數的75.58%;農村患兒占總數的62.79%,非純母乳喂養兒占79.69%,腸道及腸道外感染性疾病123例,使用抗生素(嬰兒或母親)84例,嬰兒肝炎綜合癥66例, 飲食或喂養不當所致腹瀉中牛奶蛋白過敏者32 例,所占比例高達82.05%。結論 惠州市初生~6個月嬰兒排便異常主要表現為腹瀉和便秘;低齡、非純母乳喂養、牛奶蛋白過敏者、嬰兒肝炎綜合癥以及使用抗生素后致腸道菌群紊亂是該組嬰兒排便異常的重要相關因素。

[

關鍵詞 ] 嬰兒;排便異常;臨床特點;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b)-0024-02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Relevant Factors of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Infants Aged 0 to 6 Months in Huizhou City

LUO Huiqin ZHANG Songl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Hu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s of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infants aged 0 to 6 months in Huizhou City 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58 cases of pediatric out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aged 0 to 6 months with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Clinical features: 156 cases with diarrhea; 90 cases with constipation; 12 cases with other diseases; common comorbidity includes 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growth retardation, various nutritional deficiency diseases. Relevant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infants aged 0 to 3 months accounted for 75.58% of the total cases; rural children accounted for 62.79% of the total number, non-exclusive breastfeeding for children accounted for 79.69%, intestinal and extraintestinal infection disease totaled 123 cases, the use of antibiotics (baby or mother) totaled 84 cases, 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totaled 66 cases, improper diet or feeding milk protein allergy diarrhea totaled 32 cases, the proportion was as high as 82.05%. Conclusion The main features of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infants aged 0 to 6 months in Huizhou City include diarrhea and constipation; the important relevant factors of the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this group of infants are set out as follows: young, non-exclusive breastfeeding, milk protein allergy, infant hepatitis syndrome and intestinal group disorder caused by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 Infant;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Clinical features; Relevant factors

[作者簡介] 羅惠琴(1970.12-),女,廣東連平人,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兒科。

排便是人體復雜而協調的生理反射活動,小兒排便異常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糞質異常, 是兒科常見的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占小兒消化門診患者的25.0%左右[1]。其中初生~6個月內嬰兒排便異常的情況特殊,與大齡嬰兒及年長兒排便異常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為探討和分析6個月內嬰兒排便異常的臨床特點及其發病的相關因素,該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該院門診兒科診治的258例初生~6個月排便異常嬰兒的臨床資料整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258例排便異常嬰兒中,男144例(55.81%),女114例(44.19%);就診年齡最小者出生8 d,最大的6個月。就診時病程最短者2 d(為腹瀉患兒),最長者2個月(為便秘患兒),病程>7 d者174例,平均病程21 d。

1.2 方法及內容

收集排便異常嬰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包括就診年齡、生活環境、喂養方式、發病因素、臨床特點、伴發疾病、實驗室及相關檢查等與初生~6個月排便異常患兒的相關性。

2 結果

2.1 年齡分布

新生兒組39例(15.11%),1~3個月嬰兒組156例(60.46%),共195例(75.58%);4~6個月組嬰兒63例(24.42%);中位年齡為2.3個月。

2.2 臨床特點

嬰兒期排便異常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瀉、便秘,該組258例患兒中腹瀉156例(60.47%),患兒均符合腹瀉的診斷標準[2],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呈水樣,常見的伴隨癥狀是嘔吐、排便前哭鬧、黃疸,部分患兒有發熱及腸道外的相關癥狀,大便常規檢查正常或有脂肪球、紅細胞、白細胞、膿細胞等,其中18例純母乳喂養兒除腹瀉外一般反應好,食欲、睡眠佳,體重增加正常,是為“生理性腹瀉”;便秘90例(34.88%),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減少或數天不排便、糞質堅硬,常見的伴隨癥狀是食欲不振、排便哭鬧、黃疸、便血等,其中78例(86.67%)病程>1個月,符合新生兒/嬰兒FC羅馬Ⅲ診斷標準[3];其他:12例(4.65%),包括單純性排便哭鬧、排便失常、肥厚性幽門梗阻、先天性巨結腸、不完全閉鎖、先天性狹窄等。

2.3 流行病學因素

2.3.1 生活環境 城區患兒96例(占本組總數的37.21%),其中腹瀉兒54例、便秘兒39例,其他3例;農村患兒162例(占本組總數的62.79%),其中腹瀉兒102例、便秘兒51例,其他9例。

2.3.2 發病季節 腹瀉兒秋冬或春夏季發病多見;便秘兒發病無明顯的季節性。

2.3.3 喂養方式 純母乳喂養兒54例(20.93%)、人工喂養兒96例(37.21%)、混合喂養兒108例(41.86%)。

2.3.4 發病因素 腹瀉156例患兒除18例為生理性腹瀉外,138例病理性腹瀉兒常見的發病因素依次是使用抗生素(嬰兒或母親)84例(60.87%),腸道外感染性疾病 69例(50.00%)中嬰兒肝炎綜合癥48例(69.57%),腸道感染性腹瀉54例(39.13%),飲食或喂養不當所致消化不良39例(28.26%)中牛奶蛋白過敏者32 例(占82.05%);90例便秘兒的發病因素主要是喂養不當或食物成分不均衡69例(76.67%),發熱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后21例(23.33%)。

2. 4:伴發病:腹瀉兒常見的伴發病主要有生長發育遲緩及營養缺乏性疾病84例(60.87%)、呼吸道感染54例(39.13%)、嬰兒肝炎綜合癥48例(34.78%);便秘兒常見的伴發病主要有厭食78例(86.67%),營養缺乏性疾病56例(62.22%),肛裂32例(35.56%)、嬰兒肝炎綜合癥18例(20.00%)、痔瘡6例(6.67%)等。

3 討論

排便異常是由于飲食不當、食物成分不均衡、腸道本身疾病及腸道外感染等導致的消化系統疾病,可分為病理性、功能性、精神性排便異常。新生兒系反射性排便活動,對于排便沒有精神上的影響,隨著兒童的生長發育,社會心理學的因素在排便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該研究收集的是0~6個月嬰兒排便異常的臨床資料,其中3個月以下嬰兒195例,占總數的75.58%,暫無明確涉及心理壓力、精神創傷等精神性排便異常的個案,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因素導致的排便異常所占比例是4.65%,不足5.0%。

在發病相關因素,該組資料顯示排便異常與患兒年齡、生活環境、喂養方式、季節、嬰兒鍵康狀況、病程長短與用藥情況及伴發病等密切相關。農村患兒發病率高于城區患兒,提示農村生活環境及衛生保健條件是該組嬰兒排便異常的重要影響因素;純母乳喂養兒發病率低于非純母乳喂養兒,非純母乳喂養兒204例,其中39例飲食或喂養不當所致腹瀉中牛奶蛋白過敏者32 例,比例高達82.05%,提示牛奶喂養兒因牛奶蛋白過敏出現腹瀉的幾率明顯高于其他喂養方式的嬰兒,是腹瀉的主要發病之一;腹瀉兒秋冬或春夏季發病多見,可能與本市所處的地理環境、在春夏季易發腸道細菌感染、秋冬季易發腸道病毒感染有關。該組便秘患兒的發病因素則主要是喂養不當或食物成分不均衡、發熱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如腹瀉后多見。

該組資料還提示,3個月以下患兒病程多超過1周,尤其是腹瀉患兒,發病常始于新生兒期,病情遷延到嬰兒期,病程短于1周者常見的發病因素是受涼、感染或使用抗生素(嬰兒或晡乳母親);病程超過1周者常見的發病因素則主要是喂養不當、嬰兒肝炎綜合癥或長程使用抗菌藥物致腸道菌群失調等,常合并不同程度的生長發育落后、營養缺乏性疾病等;4~6個月腹瀉患兒主要的發病因素是腸道或腸道外感染、使用抗生素(嬰兒或晡乳母親)及喂養不當等,病程多短于1周。

便秘是困擾患兒及家長的常見臨床癥候群,我國北方五市多中心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兒童功能性便秘的群體患病率為4.73%,是兒童胃腸門診最常見到病癥之一[4]。該組資料中,便秘患兒90例,占該組排便異常的34.88%,患兒常常因哭鬧不安、厭食、體重不增來診,病程短者3~5 d不排便,長者10 d才排便1~2次,不僅影響患兒當前的生活,導致患兒生長發育落后、各種營養缺乏性疾病,病情遷延者有可能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發育 [5],因而應予足夠的重視。另該組90例便秘患兒中功能性便秘78例,占86.67%,低于文獻報道的90~95%[6],可能與該組年齡小,就診時病程相對較短有關。

值得重視的是,該組排便異常患兒中伴發嬰兒肝炎綜合癥者66例,尤以3個月以下患兒多見。嬰兒肝炎綜合癥常常是新生兒肝炎綜合癥的延續,有文獻報道,嬰兒肝炎綜合癥患兒出現腹瀉、嘔吐等消化癥狀者達59.1%[7],而在腹瀉或便秘的病因學研究中少有提及嬰兒肝炎綜合癥者,該組資料顯示嬰兒肝炎綜合癥是惠州市初生~6個月嬰兒排便異常(尤其是腹瀉)發病的重要相關因素。

目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該組初生~6個月排便異常嬰兒中84例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008版)》AAD的診斷標準,發生率為32.56%,占病理性腹瀉兒的60.87%。有研究發現,AAD發生與患兒年齡、抗生素使用時間及種類有關,<1周歲的嬰兒較易發生AAD,抗生素使用在7 d以上和使用2種以上抗生素的患兒也較易發生AAD[8]。該組雖然是門診病兒,因隨機性及流動性大,未能確定患兒或晡乳母親使用抗生素時間的長短、種類及使用了幾種抗生素,但該研究結果明確顯示,6個月以下嬰兒自身使用抗生素或通過母乳間接用抗生素均是引起該組患兒AAD的重要相關因素。

[

參考文獻]

[1] 王雪峰.兒童排便異常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8):581-583.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感染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09, 47(8):634-636.

[3] 張樹成.兒童便秘的診斷及鑒別診斷[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8):564-567.

[4] 王維林 張樹成.兒童功能性便秘診療過程的臨床思維淺談[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2,11(1):2-3.

[5] Melanie CC,Chee SC,Janet WC,et al.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J Pediatr Surg,2008(43):320-324.

[6] 王寶西.兒童慢性便秘的臨床特點及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 27(8):561-564.

[7] 薛永珍,劉紅,袁淑華,等.嬰兒肝炎綜合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0,8(4):16-17.

篇3

感冒不能只用藿香正氣

暑期里,孩子們戶外活動多,受熱時間過長后不注意補水,或是睡覺貪涼開空調都會誘發感冒。現實生活中有些患兒家長一見孩子感冒后,不問病因,不看癥狀,便盲目使用藿香正氣,有時不僅病情得不到好轉,反而可能加重不適癥狀。還有些患兒家長給著涼引起感冒的孩子用有清暑解熱作用、偏于外感熱癥的藥,容易損傷孩子的脾胃。有的孩子脾胃功能有點兒弱,吃了以后有可能引起腹瀉。

拉肚子不要馬上吃消炎藥

夏季小兒腹瀉也比較常見,有些家長一發現孩子拉肚子就給孩子吃消炎藥,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孩子出現腹瀉,不能馬上用消炎藥。因為使用的抗生素對癥可以治療腹瀉,不對癥反而會加重腹瀉,進一步加重腸道菌群紊亂。

孩子的脾胃功能本來就比較弱,再加之夏季貪吃生冷食物及瓜果就更容易“受傷”。具體表現為有的孩子變得不好好吃飯,而且容易出現腹瀉,還有的孩子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出現傷食泄,大便酸臭,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肚脹疼,舌苔偏白偏厚。若是吃了變質的食物,也會導致拉肚子。

要判斷腹瀉的原因應去醫院驗便常規,在醫生指導下安全用藥。如果孩子同時伴有發燒要做血常規檢查,以此初步判斷屬于哪個類型的腹瀉。如果是具有感染因素的,再針對感染的相應病菌進行針對性治療;如果是飲食不潔、消化不良引起的上吐下泄,可以吃些胃腸安、保和丸、保和散、健食消導顆粒等藥物;如果是著涼引起的腹瀉,應加上感冒藥;偏于細菌感染性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皮膚病慎用“萬能藥”

有些家長把尤卓爾當作常備的皮膚病萬能藥,孩子出現濕疹后拿來就涂,這種做法也不可取。尤卓爾等含有少量糖皮質激素的軟膏、凝膠類藥物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以免在危及健康的同時再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使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篇4

調胃口

夏季,不少孩子厭食或食量減少的癥結有三:一來氣溫居高不下,機體為了調節體溫,較多血液流向體表,內臟器官供血相對減少,以致影響胃酸分泌,導致消化功能減低;二來天氣悶熱,寶寶休息、睡眠不佳,神經中樞處于緊張狀態,體內某些內分泌腺體的活動水平改變,累及胃腸的活動;三來夏季出汗較多,唾液分泌減少或變稠,產生口渴而大量飲水,使本已減少的胃液又被沖淡。三者相加,孩子的食欲自然下滑。為此,父母不妨采取以下舉措,調好孩子的胃口:

1、 抓住食欲敏感期添好輔食。

孩子的胃口好壞與舌頭上的味蕾發達程度有關,而味蕾發育的敏感期在出生7、8個月后。所以,抓住此階段,在堅持母乳喂養的同時添加輔食,讓孩子接受多樣化的味道刺激,可有效地提升其味覺的敏感性。諸如蔬果汁、土豆泥、肝泥、魚泥、蛋羹、豆湯等,只要不影響消化,每天都可以搭配起來讓寶寶品嘗。周歲后,寶寶已經長出不少牙了,則應相應增加食物的硬度,如將水果蔬菜切成小塊狀,粥改成米飯,讓他感覺有嚼頭,否則又可能出現厭食現象。

2、 調整食譜,激活寶寶的味覺。

增加富含鋅的食物,如牡蠣、豆類等,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補鋅的藥物制劑,以提升唾液中的味覺素與石頭味蕾的功能。同時,給點苦味食物,如萵苣、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卜葉、苔菜、杏仁、桃仁、黑棗、茶葉、薄荷葉、糯米、蕎麥、大豆豉等。另外,還有食藥兼用的五味子、蓮子芯等,用沸水浸泡后飲用。五味子適于四季,冬春季飲用更好;蓮子芯最適于夏季飲用。在酸、甜、苦、咸等味道中,苦味以其獨特的清新、爽口的味道刺激舌頭上的味蕾,激活味覺神經,在增進唾液分泌的同時刺激胃液和膽汁的分泌,進而提升食欲增強消化。另外,做菜時適當加一點香醋、米醋等佐料,也可使寶寶胃酸變濃增多,發揮生津開胃、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之功,使胃口得到提升。

3、 穿對鞋子。

日本醫學界一份研究報告稱,寶寶穿太緊的鞋會妨礙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影響食欲,導致厭食或挑食。另外,引導寶寶赤腳在草坪、沙灘等處多活動,也有利于激發食欲。

4、 抓好早餐。

夏季清晨涼爽,是孩子一天中胃口最佳的時候,不妨增加飯菜的質與量,尤其是蛋白質攝入量,如綠豆粥1碗,煮雞蛋1只,喝粥時適量吃點咸菜,以補充因排汗損失的水分,保持體內電解質平衡。至于午餐,可吃些含水分高的水果,如西瓜、番茄。晚餐則要有可口的湯或稀粥,以補足一天的水分,消除口渴感,如冬瓜湯、涼拌面、燉排骨、海帶絲等。一周內的食譜盡量不要重復,使寶寶對食物保持新鮮感。除一日三餐外,可適當加1~2次點心。

5、輔以食療。介紹幾款可供選擇的食譜:

*蘋果、檸檬各1個,栗子粉和蜂蜜各1湯匙。蘋果去皮,切成小塊,摻適量水煮幾分鐘,盛入碗里。檸檬榨汁,再將栗子粉和蜂蜜溶解,攪拌均勻后一起加入碗中。酸酸甜甜的水果口味,加上鮮艷繽紛的水果色彩,肯定能讓孩子胃口大開。

*炒麥芽、焦山楂、炒神曲各10克,炒內金5克,炒萊菔子6克。研為細末,加白面和水調成糊狀,睡前敷于孩子的肚臍上,外用紗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天為1療程。

*炒白術、炒扁豆、砂仁、佩蘭、雞內金各5克,焦山楂、谷芽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天1劑,分3次服完。

*健脾開胃。中醫學認為,胃口不好與寶寶脾胃功能差有關,可服用健脾和開胃的藥,如小兒康等。也可帶孩子去中醫處做按摩,效果也不錯。

護腸胃

夏季是腹瀉的高發季節,而腹瀉堪稱為孩子腸道健康的首要破壞因素。為避此禍,把握好以下3個環節很重要。

1、把好喂養關

?1周歲內提倡母乳喂養,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含有多種消化酶和抗體,可抵消大腸桿菌等病菌所分泌的腸毒素,保護腸道不受侵害。熱天盡量不增添新的、不易消化的輔食。也不要在夏天斷奶,應待天氣涼爽一些以后再斷奶不遲。

?斷奶后要多安排清淡爽口、蛋白質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油膩、多糖要限制,西瓜、水果、綠豆湯、東瓜湯等天然防暑降溫食品可多吃。

?夏季不要給寶寶吃買回的熟食或剩飯剩菜。冰箱中的食品一定要經過高溫處理,遭受污染者應毫不猶豫地棄之。

?生瓜、生菜附有蛔蟲卵,涮海鮮或畜肉、半生的淡水海螺、螃蟹等可使人感染上肺吸蟲病,寶寶一定要遠離。

?鐵補充不宜過多。美國專家發現,嗜吃高鐵食物的寶寶易發生沙門氏菌感染,罹患腹瀉的幾率因之增加3倍。癥結在于過多鐵質進入腸道,可促發致病菌的過度繁殖,故動物血、禽蛋、豆制品、豬肝等高鐵食物夏季不要吃得太多。

?甜食過多可升高血糖濃度,促使汗液污染的皮膚上細菌生長,進而引起瘡、癤、癰腫或痱子等皮膚炎癥性疾患,亦應有所限制。

2、重視水的作用

?夏天氣溫高,出汗多,給寶寶補水是很自然的事,但要多給白開水,少喝可樂等飲料,飲料中的二氧化碳可能削弱胃腸道的殺菌能力。金銀花露或者是西瓜汁等消暑飲料有滑腸之弊,容易誘發腹瀉,也要謹慎。果汁(如蘋果汁、桃汁、葡萄汁等)含有高濃度的果糖或山梨醇,可能將體內的大量水分吸入到胃腸,導致頻繁嘔吐或腹瀉,少飲為妙。橙汁的果糖及山梨醇含量均較低,可適當飲用。

?沖調奶粉的用水最好使用溫開水,而一些家長為圖方便,喜歡使用飲水機中的水現配現吃。殊不知,飲水機中的水往往具有二次污染的可能,容易產生細菌,嬰幼兒喝后很容易被感染而拉肚子。

?勤洗手。無論小嬰兒或大孩子都要“一視同仁”,以堵塞“病從手入”的途徑。以流動水洗為最佳。單用手帕或餐巾紙干擦小手只能除去看得見的污漬,不能除掉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

?孩子的食具(如奶瓶、筷子、碗碟等)、玩具等在夏季易受污染,務必定期煮沸消毒。

3、保護腸道有益菌。

雙歧桿菌,能夠為嬰幼兒的腸道健康提供獨特的保護作用,如改善營養、增強免疫及抗感染能力、調整腸道功能等。可以說保護雙歧桿菌就是保護腸功能。

保護措施有:小寶寶給予母乳喂養,母乳含有豐富的促進雙歧桿菌生長的營養因子;大孩子可以吃點酸奶,或喝點葡萄糖飲料。同時謹慎使用抗生素,特別是感冒或腹瀉時不要輕易動用之(因細菌引起者例外)。若出現了腸道菌群失調的征象,尤其是在較大劑量或較長時間使用抗生素后,可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雙歧桿菌,如服用媽咪愛等。

少冷飲

大部分家長都不會讓孩子吃過多冷飲,這很好。但不讓吃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怕涼著肚子”,這個認識不夠全面。冷飲壞處不少,請看致病黑名單:

位列黑名單首位的是腸套疊,連續吃得過多為其禍根。原來,冰淇淋等冷飲過強的冷刺激使胃與腸子的蠕動失去了正常規律,迫使一段腸子“套進”另一段腸腔中去了,造成腸子不通,腸子里的東西如食物、糞便等便堆積在腸子里,引起肚子絞痛、嘔吐、腹脹,醫學上稱為腸梗阻。接著,腸壁的血管受壓,造成血液循環障礙,腸壁缺血水腫。隨著腸子越套越緊,腸壁缺血也就越來越重,最后引起腸壞死、腸穿孔、腸管破裂而危及生命。

其次是“冰棒臉”。冰棒等冷飲制品刺激幼兒稚嫩的胃腸道,導致各種消化酶減少,胃腸道的蠕動發生紊亂,出現胃痛、食欲不振、大便失調,最終造成寶寶臉色黃而暗晦,成為面黃肌瘦的營養不良兒童,醫學專家形象地喻之為“冰棒臉”。

再次是“輕骨頭”。 美國學者發現,有些兒童甚至40%的熱量攝入都來自飲料,結果嚴重影響礦物元素的攝取,致使骨骼發育障礙,長成一副“輕骨頭”,日后更容易患上骨質疏松癥,骨折的危險亦隨之大大增加。

貧血癥也不可忽視,癥結在于大量進食冷飲,寶寶胃內幫助消化、殺菌的胃酸濃度會被稀釋;過低的溫度又會刺激胃腸道血管收縮,使血流量大大減少,導致孩子食欲進一步下降,更加不想吃飯;冷刺激還會引起胃部肌肉神經興奮性增高,出現胃腸痙攣,表現為陣發性腹痛,還容易出現胃部不適、腹瀉、嘔吐等癥狀。時間一長同樣會造成營養不良,嚴重者甚至出現貧血。

篇5

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的臨床表現

普通急性腹瀉起病急驟,表現為惡心、嘔吐、噯氣、泛酸、惡心、畏寒、食欲不振、發熱等;每天排便可達10次以上,糞便量多而稀薄,排便時常伴腹鳴、腸絞痛或里急后重。可伴有腹部絞痛、腹脹、發熱、全身酸痛等癥狀。嚴重者可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甚至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典型表現為右下腹劇烈疼痛、腹瀉,早期可為水樣便,接著表現類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鮮血便或鮮血樣便,量中等。常伴低熱或不發熱。潛伏期為3~8天,病程7~10天,部分患者感染后1周發生溶血性尿毒癥征群。

此次事件導致人們談大腸桿菌色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徐建國研究員介紹,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對人無害。嬰兒出生后,大腸桿菌會隨著乳汁進入腸道,從此與人終身相伴。絕大多數大腸桿菌對身體無害,能抑制腸道內分解蛋白質的微生物生長,減少蛋白質分解產物對人體的危害,還能合成維生素,以及有殺菌作用的大腸桿菌素。

但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比如人體免疫力下降時,菌群失調的情況下,大腸桿菌就有可能興風作浪,極少數大腸桿菌變異則會產生毒素,這次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是能引起人感染性腹瀉的5類大腸桿菌之一。

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屬于消化道傳播的傳染病。傳播方式如食物中毒、水源污染,蒼蠅等昆蟲也可以作為傳播媒介。夏季天氣炎熱潮濕,有利于細菌繁殖。

對于德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需要加以重視,但不必過度緊張,因為這種大腸桿菌不難消滅,只要將食物煮透,在70℃高溫環境下,30分鐘可殺死腸出血性大腸桿菌;100℃高溫環境下,只要5分鐘就能殺死。盡管抗菌藥物可以治療大腸桿菌,但治療后可加速毒素產生,將導致溶血尿毒癥性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因此,治療疑似腸出血大腸桿菌感染所致的腹瀉,不能使用抗生素,可以應用微生態制劑調整。

夏季小心這些大腸桿菌趁機作亂

夏季常見腸道傳染病除了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外,還包括沙門氏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要提高警惕。

沙門氏菌感染:可形成慢性帶菌

在夏季常見食物中毒的致病細菌中,沙門氏菌最為常見,可通過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傳播。患者食用遭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后會出現腹部絞痛,通常排便后會有所緩解,嚴重者會出現發熱等癥狀。沙門氏菌可引發傷寒、副傷寒,主要侵襲兒童和青壯年,多發于夏秋季。病人和帶菌者大小便中帶有傷寒桿菌,通過水及食物、手、蒼蠅等經口傳染給健康人。

沙門氏菌平均潛伏期是12~14天,主要癥狀為發熱、頭痛、全身不適、食欲減退、腹脹、便秘和輕度腹瀉。專家指出,傷寒、副傷寒治療不徹底或不及時,容易形成慢性帶菌者,造成更大范圍的感染。

痢疾桿菌感染:發熱、腹瀉、腹痛

細菌性痢疾是我國夏秋季節常見病,由痢疾桿菌引發,癥狀為發冷、發熱、腹痛、腹瀉、排黏液膿血樣大便。需要注意的是,3歲以上患兒起病急,容易發生急性中毒性菌痢,表現為突然高熱、發熱、腹瀉、腹痛、反復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循環衰竭和呼吸衰竭。

霍亂弧菌感染:腹瀉嘔吐,大便像淘米水

霍亂弧菌可導致霍亂、副霍亂等烈性腸道傳染病,死亡率極高。人感染霍亂弧菌后,潛伏期可由數小時至5日,以1~2日為最常見。多數患者起病急猛,起初突然腹瀉,繼而嘔吐。一般無明顯腹痛,大便非常頻繁,表現為淘米水樣大便。患者往往出現酸中毒及尿毒癥的初期癥狀,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嚴重者血壓下降,神志不清,進入脫水虛脫期,表現為四肢冰涼、肌肉痙攣或抽搐。

夏天防腹瀉聽聽專家怎么說

夏天防腹瀉很重要。太鋼總醫院感染科主任吳辰明說:"夏季氣溫高、雨水多、濕度大,高溫高濕的環境為細菌、霉菌、病毒的繁衍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讓人們受感染的幾率上升,因此夏季也成為腹瀉的高發季節。"那究竟該如何預防腹瀉?

1.預防腸道傳染病,首先要拒絕吃可疑食物、不潔食物。夏天天氣炎熱,食物露天擺放時容易遭細菌污染變質,例如路邊水果攤擺賣的西瓜塊,即使用冰水浸泡,也很難保證不被細菌污染。而到條件簡陋的小餐廳進餐時,最好不要點涼菜或瓜果。還要慎吃街頭和路邊的大排檔。海鮮、龍蝦、燒烤等。

2.家庭烹調食物,要做好殺菌處理,腸道致病菌多怕熱。以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為例,它可在7℃~50℃的溫度中生長,其最佳生長溫度為37℃。加熱、烹煮,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達到70℃以上時可殺滅該菌。

3.要講究進餐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避免生食蔬菜,水果要洗凈再吃,夏季不吃隔夜餐,隔餐吃務必徹底加熱。涼拌菜不妨放一些大蒜和醋。食物最好做到當天做的當天吃完。

4. 從冰箱中拿出的食物一定要重新燒煮透徹后再食用,別以為冷凍食品就不會被細菌感染。冷藏條件下,細菌生長緩慢,暫時'冬眠',但不代表細菌就被'凍死了'。冰箱的冷凍箱要做好分隔,避免不同食物混雜在一起冷凍,還要定期給冰箱除霜。

5.夏天人體的消化功能下降,飲食最好以清淡為主,進食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引起腹瀉等疾病。

6.夏天特別注意對冷的食品要有節制,尤其是小孩。夏天吃冷飲、喝冰水,冰啤酒對身體不利,冰凍食物會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刺激胃腸道,進一步影響消化功能,引起消化疾病。

7.受涼是導致夏季腹瀉的一大原因。空調的溫度不宜過低,最好在26℃以上,讓人體與外界的高溫有個適應。

篇6

一、部分藥品應特殊存放

多數藥品在室溫、干燥處正常儲存就可以,但夏季的溫度高,特別是暑濕、梅雨季節濕度也很大,不少藥品應貯藏在陰涼、干燥處,否則藥品容易變質失效。

軟膠囊、膠丸類藥品如維生素E膠丸、丹參滴丸、魚肝油等,受熱后會出現軟化、破裂、漏油,膠囊粘結在一起;糖漿劑溫度過高會產生絮狀物、沉淀物、變色、霉變;顆粒劑(沖劑)類藥品在制作過程中,添加了大量蔗糖,受熱、受潮易發黏、結塊;中藥丸劑、 多數為大小蜜丸,在制作過程中要添加蜂蜜、糖等,夏季也容易發霉生蟲;各種酊劑,以及揮發油類藥品,遇熱極易揮發或分解,應注意低溫密閉保存;各種栓劑受熱會變軟、變形,甚至融化,影響使用,應存放在冰箱內。胰島素、疫苗等多數生物制品,一年四季要在冰箱冷藏室內低溫存放。

二、服藥時切忌不可用飲料送服藥品

夏天,許多人喜歡喝飲料消暑解渴,順便用飲料服用藥品,飲料中的成分會增加或降低某些藥物的療效。

一是茶類飲料。其中的鞣酸能和許多藥物產生化學反應,并生成難以被人體吸收利用的沉淀物質,輕者會使藥效大大降低或完全失效,重者可產生嚴重不良反應。茶類飲料中的鞣酸成分,可使許多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心臟病人服用洋地黃抗心衰,若與茶水同服,可出現吃藥無效或藥物中毒;治療貧血的藥物硫酸亞鐵和枸櫞酸鐵銨等,各種助消化藥物如胃蛋白酶、淀粉酶、胰酶、酵母、乳酶生等,人參、黃連、黃柏、麻黃、元胡、防已等中藥材,與茶水同服,均可降低藥效。

二是牛奶或奶制品。用牛奶送服藥物同樣會影響某些藥物的治療效果。服用四環素、土霉素等抗生素時,用牛奶送服,牛奶中的鈣可與它們結合成不溶性螯合物而影響吸收,進而降低藥物的療效,甚至完全失效。牛奶中所含的鈣能增加強心苷(洋地黃、地高辛)的毒性,心衰病人服用洋地黃、地高辛等藥物治療時,喝大量牛奶,容易產生中毒反應,甚至發生意外。使用優降寧的高血壓病人,牛奶或奶制品,可能引起血壓驟升,嚴重者會引起血壓持續性升高,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

三是可樂、咖啡飲料。可樂中的古柯堿(即可卡因),咖啡中含有咖啡因,均有興奮中樞神經和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與鎮靜藥、抗組胺藥及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的藥物同服,會增加上述藥物對胃腸道的毒副作用,誘發胃出血。可樂中還含有食用乙醇。乙醇是藥酶誘導劑,能增強肝藥酶活性,使安乃近、苯巴比妥、雙香豆素、華法林等的藥效降低;可增加三環類抗抑郁藥(丙咪嗪、去甲丙咪嗪、阿米替林、多濾平)、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痢特靈、優降靈、苯乙肼)和滅滴靈的毒副作用。乙醇可使服用降糖靈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和不可逆的神經系統病變;還可增加中樞抑制藥、成癮性鎮痛藥、部分抗組胺藥的鎮靜作用,加深中樞抑制,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說,服藥還是用白開水送服最好。茶、牛奶、碳酸飲料等均不宜送服藥物。嬰兒服藥后也應間隔一段時間后再吃母乳。

三、對癥治療,不要濫用抗生素和抗菌藥物

多數患者一有腹瀉,就服用抗生素,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腹瀉分為感染性腹瀉和功能性腹瀉兩大類。

篇7

《內經》的養生思想注重精神調攝,從本段經文中可以明顯體現出來。本段文字中除“夜臥早起”一句講述起居外,余皆為調攝精神情志的論述。所謂“無厭于日”,是說長晝酷暑,傷津耗氣,人易疲乏,情易煩膩。而養生之人,確應順應夏天陽氣旺盛的特點,振作精神,勿生厭倦之心,使氣宣泄,免生郁結。所謂“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是要人注意調整情緒。莫因事繁而生急躁、惱怒之情,免助陽起暴沖而傷正氣。所謂“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是前兩句的注腳:勿厭倦之心,則內無郁結,氣得宣泄;而無急怒之志,則氣之宣泄是和平的、愉悅的,若其所愛在外一樣舒暢。在夏令暑蒸氣耗的季節,若能自我調整出這樣的心境,自然可以涼從心生,健康長壽了。

夏季的飲食起居較之其他季節更為重要。因為夏季陽氣盛于外,而陽極陰生,陰氣居于內,加之夏季食物易腐敗,稍有不慎,即可致腹痛、吐瀉。故夏季飲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豆類食品,如綠豆、赤小豆、扁豆、豆制品之類,以解暑利濕、健脾益腎。另一方面,夏季青壯年多食生冷、冰雪,老年人切莫效尤,不可縱口腹之欲致傷脾胃。在起居上,雖悶熱難眠,亦應避免對扇當窗,或臥睡席地、涼床,或空調溫度過低,或赤膊不加遮蓋。這些對老年人來說皆非所宜,犯之,病生難禁。

夏季進補要適宜

高溫天氣會影響人的腸胃功能,食欲減退,導致人體有氣無力,所以在這段時期要注意適當進補。因為夏季是一年中人體代謝最旺盛的季節,也是營養消耗量最大的季節,如果不及時補充會導致體液失調、代謝紊亂,所以,夏季也要進補。醫學常說“補在三伏”,“三伏”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

夏季飲食既不能只圖一時涼快,貪食生冷而使腹中受寒,也不能過食大卒大熱(如火鍋)、油炸燥熱的食品,以免產生內熱而耗傷津液。在調味方面可用醋、大蒜、生姜、芥末等酸、辛、香等作料,起到清瘟殺菌、解毒和增強食欲的作用。夏天做菜可適當咸一些,因為出汗比較多,帶走的鹽分也多;另外,大量喝水也會沖淡胃液,所以,菜中適當多放些鹽來補充鹽分是必要的。但是,要防止攝入過多的鹽,適量就好。

由于大量出汗,不僅體內水分不斷喪失,而且體內鹽分也大量排出,因此,夏季要及時補水補鹽。一般而言,水分的補充最好是少量、多次,這樣可使體內排汗減慢,減少人體水分的蒸發量;鈉的補充,要看出汗多少而定,如果一個人工作8小時,出汗量不超過4毫升,則每天從食物中攝取18克食鹽就可以了,若出汗量超過6毫升,則需要另從飲料中補充;鉀鹽的補充為每日2片鉀片,每片鉀片含鉀25毫克正合適,還可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或豆制品、海帶、蛋類等)。

養生時節“冬病夏治”

中醫養生理念堅持以預防為重心,養生為核心,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盛防危”、“新愈防復”。以前冬天的時候,不少人手足上長凍瘡,一開春就慢慢地自然痊愈。有的醫生會建議您在夏天的時候用生姜或者辣椒用力摩擦手足,到了來年冬天,凍瘡就不會復發了。這就是典型的“冬病夏治”。

專家解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記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木,壞其真也。”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人體陰陽和自然界陰陽變化是相一致的,人應在春夏時節保護體內陽氣的生長,以順應自然陽氣的生長,在秋冬之時保養人體的陰氣,使體內陰氣得以收藏。如易患凍瘡之人,多為體內陽氣不足,入冬以后,體內陰寒之氣漸盛,血液循環就受到阻礙,肌膚失于濡養,凍瘡則生。如果在春夏陽氣旺盛之際,用生姜等摩擦手足,一方面借助夏季陽氣生發,人體陽氣隨之旺盛,體內凝寒之氣易解,可以扶陽祛寒;另一方面可以為秋冬儲備陽氣,到冬天體就有足夠的陽氣去對抗陰寒之氣,從而達到調整陰陽,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據了解,“冬病夏治”屬于中醫的病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貼療法。通常采用藥物在特定的穴位上進行敷貼,起到鼓舞正氣,驅逐宿邪痰飲和瘀血,疏通經絡,活血通脈,溫經散寒等作用,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經絡氣血貫通,并可針對個體體質不同,通過益肺、健脾、補腎等藥物扶助人體的陽氣,糾正虛寒體質,使氣血流通順暢,水谷精微輸布正常,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

“冬病夏治”療法可以協調人體陰陽達到平衡,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從而減少疾病的發作幾率,確實是一種以預防養生為理念,具有簡、便、廉、驗優點的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

盛夏“陰暑”更要提防

傷暑有陰、陽之分,“動而得之者為陽暑”,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在烈日下勞作,或長途行走,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盛夏酷暑,氣候炎熱潮濕,假若身體虛弱,抗病能力低下,對炎熱的氣候不能很好適應,體溫調節中樞發生紊亂,散熱機能發生障礙,則易發生中暑,中醫謂之“傷暑”。

專家介紹,傷暑有陰、陽之分,“動而得之者為陽暑”,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鄉在烈日下勞作,或長途行走,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這種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但由于近代人們生活、生產和保健條件的改善,人們也重視預防,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病例并不多。

而“陰暑”是夏日過于避熱貪涼引起,即所謂“靜而得之者為陰暑”。由于夏季暑熱濕盛,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松,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于避熱趨涼,如夜間露宿室外,或坐臥于陰寒潮濕之地,或在樹陰下、水亭中、陽臺上乘涼時間過長,或運動勞作后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癥。正如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指出:“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陰暑。”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誘發此癥,尤應加強防護,不可過于避熱貪涼,避免寒濕侵襲而引發“陰暑”。

老人安度盛夏有秘訣

酷暑盛夏,火氣旺盛,老年人在精神、心理等方面,應息其怒,靜其心,其神,使神經系統處于寧靜狀態。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心平氣和的性格,常有冰雪在心之感,切不可煩躁激動。

首先,夏日里老年人應“早臥早

起”。晨起后,適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有利于提高機體調節功能,增強對熱的耐受力。午飯后,應適當午睡,以養精蓄銳,使機體處于最佳狀態。晚上,不可貪涼而臥,睡于露天、屋檐下、走廊及窗前等處,更下可迎風而臥或久吹電風扇,避免外邪侵人人體,引起頭痛頭暈、腹痛腹瀉、關節酸痛和面神經麻痹等癥。

其次,夏季暑熱濕盛,老年人外出時要戴草帽或打晴雨傘,以遮擋陽光直接照射。出汗多時,濕衣汗衫要勤洗勤換,以防暑濕并襲。為防中暑,身邊和家中應備有一定的清熱解暑藥,如仁丹、十滴水、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還可常飲綠豆湯、酸梅湯、消暑茶等。夏令時,老年人消化功能差,因此,調攝時應以溫軟易消化、清淡有營養的食譜為主,適當多吃些新鮮瓜果、蔬菜及魚、蝦、瘦肉、豆制品等,還可經常吃些藕粉、蓮子粥、荷葉粥等,少吃油條、烤餅、肥肉等厚味之物,以防生痰、生熱、生濕。尤其須忌過食生冷食物,如冰磚、冷水、涼粉、冷菜等,以免損傷脾胃,誘發疾病。

最后,因為夏天出汗多,傷心陰、耗心陽。所以,夏天是心臟最累的季節,應重點養心,做到“心靜自然涼”,老年人在夏天要多清靜。中醫認為,“過喜傷心”,所以老年人要善于調節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而且要有空就閉目養神,閉目可幫助老人排除雜念。老人夏天要多靜坐。也可聽悠揚的音樂、看優美的圖畫,或去釣魚、打太極拳。此外,夏天出汗多,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傷心之陰陽。加之夏天溫度高,體表的血量分布多,這樣容易導致老年人出現心腦缺血的癥狀。而且,夏天出汗多,易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所以夏天要降低活動強度,避免過度出汗,并適當喝一點淡鹽水。但是,該出汗時則要出汗,老年人也不能閉汗,在房間里開空調的時間不能過長。

嬰兒夏日特別“保護”

盛夏氣候炎熱,有些嬰兒常會出現發熱、哭鬧、煩躁、睡眠不安等癥狀。可是到醫院檢查一切正常,服藥也無確切療效,究其原因,是由于嬰兒體缺乏水分所致。醫學上將這種情況稱之為“脫水熱”。

專家介紹,夏季嬰兒為什么會出現脫水熱呢?這是因為水是人體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新生兒體重的80%是水,嬰兒體重的70%是水。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物質的代謝,都需要水的參加。比如,食物的消化、吸收要靠各種消化液、消化酶,它們的產生都離不開水:營養物質及氧的運輸是靠血液完成的,血液中的大部分是水;正常體溫的調節,主要靠體液的循環和汗液蒸發,這也離不開水的作用;就連肌肉、關節、臟活動時的劑也由水組成,可見水在體內是多么重要。特別是嬰兒的新陳代謝旺盛,體內比成人需要更多的水分。嬰兒每日每公斤體重需水量為150毫升,2歲以上的孩子至少也要100毫升。這些需要的水分除由進食供給外,還需要另外補充。夏天氣溫高,嬰兒排出大量的汗液,需要比其他季節補充更多的水。據測定,體溫每升高1℃,體內的水分就要蒸發掉10%。這時如果不及時給孩子補充水分,就會發生脫水而發熱,嚴重者甚至發生中暑。

由于嬰兒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健全,對外界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差,抵抗力弱,加上又不會說話,即使出現不適,也只能用哭鬧來表達。有的年輕父母缺乏經驗,往往以為孩子哭鬧就是肚子餓了,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給他們吃奶、喂奶粉、粉糕或糖水,結果因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糖過多,水分相對不足,導致體內細胞缺水。這時孩子的體溫就會升得更高,哭鬧得更厲害。

那么,如何鑒別寶寶是否缺水呢?專家指出,可注意觀察他們的睡眠與排尿情況。發現嬰兒未到喂奶時間就哭鬧不停,睡眠不安或排尿次數明顯減少,而且排尿量多,同時還伴有發熱、口唇干燥、情緒煩躁等癥狀,那就可能是因缺少水所致的脫水熱。這時就要及時給嬰兒喂水,最好在兩次喂奶中間喂些0.5%的淡鹽開水,非母乳喂養的嬰兒在夏季更應多喂些淡鹽水,以免發生脫水熱。當然,喂水要注意清潔衛生,要新鮮,喝水用的奶瓶、奶嘴及水杯更要定時清洗消毒,以免傳染疾病。

白領應對“空調病”

夏季白領有什么方法對付的“空調病”呢?專家介紹,如果想預防“空調病”,可以在上班之前帶一些生姜絲,用生姜絲泡水喝,這樣就不用擔心“空調病”的侵襲了。喜歡喝茶的朋友可以再配一些綠茶,這樣不僅口味好,對身體也更有益處。

篇8

【關鍵詞】小兒 腹瀉 護理

一、概述

小兒腹瀉,或稱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臨床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本病一年內均可發生,夏秋季節尤其易于發病,不同季節發生的腹瀉,臨床特點有所不同。

二、病因與發病機制

(一)病因

1.易感因素 嬰幼兒易患腹瀉與下列因素有關。

(1)消化系統發育不良: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對食物的耐受力差。

(2)生長發育快: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相對較多,消化道負擔重。

(3)機體防御功能差:胃酸酸度低,殺菌力弱,同時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不足,易患腸道感染。

2.感染因素 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引起。

(1)病毒感染:人類輪狀病毒是引起秋冬小兒腹瀉最為常見的病原。其他有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諾沃克病毒等。

(2)細菌感染:大腸埃希菌是細菌感染中的主要病原,包括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腸致病性埃希菌、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其他有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鼠傷寒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3)真菌和寄生蟲:小兒以白色念珠菌多見,梨形鞭毛蟲、結腸小袋蟲及蠕蟲感染也可引起腸炎。

3.非感染因素

(1)飲食不當:當喂養不定時、不定量或不適宜,以及突然改變輔食種類等,同時由于食物或食具被污染亦可引起腸炎。

(2)疾病引起:患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或急性傳染病可伴有腹瀉。

(3)其他:個別嬰兒對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過敏,以及氣候突然改變等因素均可引起腹瀉。

(二)發病機制

1.感染性腹瀉 大多數病原微生物隨污染的水或飲食進入消化道,亦可通過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帶菌者傳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腸道感染,決定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強弱,感染劑量的大小和微生物的毒力(黏附力、產毒力、侵襲力、細菌毒性等)。其中以黏附力最為重要。

(1)病毒性腸炎:病毒侵入腸道后,侵襲小腸絨毛上成熟的上皮細胞,小腸黏膜回收水、電解質能力下降,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累而引起腹瀉。同時繼發的雙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的糖類消化不完全而積滯在腸腔內,并破壞腸道內細菌分解,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進一步造成水和電解質的喪失,加重腹瀉。

(2)細菌性腸炎:腸毒素性腸炎,主要是產生腸毒素的細菌侵入腸道后黏附于小腸黏膜上皮細胞上,進行繁殖和產生腸毒素,使小腸液總量增多,超過結腸吸收的限度而產生腹瀉,排出大量無膿血的水樣便;侵襲性腸炎,主要是侵襲性細菌侵入腸黏膜組織,引起充血、水腫、炎細胞浸潤、潰瘍和滲出等病變,排出含有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的菌痢樣糞便。

2.非感染性腹瀉 主要是飲食性腹瀉,由飲食不當引起。當進食過量或食物成分不恰當時,消化吸收不良的食物積滯于小腸上部,使局部酸度減低,有利于腸道下部細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內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亂,腸蠕動增加,引起腹瀉,水、電解質紊亂及中毒癥狀。

三、臨床特點

1.分類

(1)感染性腹瀉:除已在傳染病章節中敘述的痢疾、霍亂外,其他統稱為腸炎。

(2)非感染性腹瀉:包括食物性、癥狀性、過敏性及其他腹瀉病。

2.分期

(1)急性:病程連續在2周以內。

(2)遷延性:病程連續在2周至2個月。

(3)慢性:病程連續在2個月以上。

3.分型

(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

(2)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

(3)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等)。

4.幾種常見病原所致腸炎的臨床特點

(1)大腸桿菌腸炎:以氣溫較高的5~8月份發病最高,其中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與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的糞便均呈水樣,混有黏液,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與細菌性痢疾相似,需作大便培養才能鑒別。

(2)空腸彎曲菌腸炎:多發生在夏季,癥狀與細菌性痢疾相似,但較輕。

(3)鼠傷寒沙門菌小腸炎:全年散發,夏秋季為多。主要癥狀為發熱和腹瀉,大便有腥臭味,嚴重者每日大便可達30次以上,伴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腹瀉頻繁者迅速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甚至發生感染性休克、DIC或敗血癥。年齡越小,病情越重。一般病程2~4周。

四、護理問題

1.腹瀉 與喂養不當、感染有關。

2.體液不足 與嘔吐、腹瀉丟失體液過多有關。

3.體溫過高 與腸道感染有關。

4.臀部皮膚發紅及糜爛 與大便次數增多有關。

5.知識缺乏 與家長缺乏飲食衛生及腹瀉患兒護理知識有關。

五、護理目標

1.腹瀉次數減少,大便性狀正常。

2.脫水的癥狀和體征得到改善。

3.體溫恢復正常。

4.不發生皮膚黏膜損傷。

5.患兒家長能說出腹瀉患兒的護理要點。

六、護理措施

1.控制腹瀉次數,預防繼續失水

(1)飲食管理:調整飲食、繼續進食是必要的治療與護理措施。根據患兒病情適當調整飲食,達到減輕胃腸道負擔、恢復消化功能之目的。需由少到多,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對乳糖不耐受者,應限制糖量。對少數嚴重病例應加強支持療法,必要時用全靜脈營養。

(2)嚴密觀察病情:注意大便的變化,觀察記錄大便次數、顏色、性狀、量,及時送檢,并注意采集黏液膿血部位,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液量。

(3)控制感染:嚴格無菌觀念,嚴格消毒隔離,食具、衣物、尿布應專用,護理患兒前后認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糾正體液不足的護理 按醫囑靜脈補液糾正脫水。輕、中度脫水而無嘔吐者,可口服補液鹽(ORS),服用期間讓患兒多飲水,防止高鈉血癥的發生。如患兒出現眼瞼水腫應當停止服用 ORS液。嚴重脫水者遵醫囑靜脈補液。補液原則:先快后慢,先濃后淡,見尿補鉀。補液中密切觀察患兒皮膚彈性,前囟、眼窩凹陷情況及尿量,注意不可過快或過慢。

3.發熱的護理 密切觀察患兒體溫變化,鼓勵多飲水,做好口腔護理。體溫過高者可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

4.維持皮膚的完整性 勤換患兒的尿布,每次排便后以清水徹底清洗會,并用較柔軟紙巾沾拭,保持干燥,禁用不透氣的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的發生。同時常改變姿勢和給予良好的皮膚護理,以預防可能因脫水而產生的損傷。

5.健康教育

(1)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指導合理喂養,避免在夏季斷奶。

(2)教給家長嬰幼兒腹瀉的病因及預防方法。

(3)示范清潔口腔、更換尿布、保持臀部皮膚的方法。

(4)指導家長配制和使用口服補液鹽溶液。

(5)注意飲食衛生,食物要新鮮,食具、奶具應定時煮沸消毒。培養兒童飯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良好衛生習慣。增強體質,適當戶外活動,防止受涼或過熱。

參 考 文 獻

篇9

小兒腹瀉大多起病很急,頻繁腹瀉會使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素迅速丟失,造成急性脫水。然而,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腹瀉,就認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聰明地對孩子禁食。殊不知,腹瀉期間禁食,無異于火上澆油更加重脫水程度。

原來,水是維系生命的重要物質,年齡愈小,水分所占的體重比例愈大。患兒丟失相當于體重5%的水分,即可出現脫水癥狀,如精神委靡、口渴、煩躁、無力、尿量減少、皮膚彈性差;超過15%就會出現抽搐、昏迷,危及生命。由此可見,家長此時應該繼續讓孩子進食,特別要注意攝入液體。只有早期預防并及時糾正脫水,才能使患兒盡早恢復健康。

在醫療條件好的地區,采用靜脈輸液治療脫水,那當然更好。如果是在偏遠的山區或輸液不方便時,則可采用一種口服補液療法,簡單易行,經濟實用,有效率達96%以上。

在500毫升開水(或米湯)中,加入20克白糖(兩平匙)和1.75克食鹽(半啤酒瓶蓋),做成口服補液。由于腹瀉的孩子對液體的需求量比平時增加,所以在一開始時就要鼓勵孩子多飲。小于2歲的孩子每次腹瀉后可補充口服補液50~100毫升,每天的攝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歲者,盡量多飲,每天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預防脫水。若是孩子已經出現上述脫水癥狀,前4小時補充的液體量(毫升)為小兒體重(千克)×75,以后則按照預防脫水的方法補充。若服用口服補液后癥狀沒有好轉,出現精神委靡、發燒、頻繁嘔吐、水樣大便,甚至便中帶有膿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但在途中仍應不斷補充口服液體。

篇10

關鍵詞:嬰幼兒腹瀉大蒜水護理

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兒同意用大蒜水配合治療142例,男62例,女80例,年齡3個月~2歲2個月。并發輕度脫水53例,中度脫水26例,重度脫水1例。伴隨癥狀:發熱53例,嘔吐21例。另一組不同意配合用大蒜水治療患兒98例,男42例,女56例,年齡4個月~2歲6個月,并發輕度脫水28例,中度脫水13例。伴隨癥狀:發熱25例,嘔吐12例。

1.2操作方法取大蒜2~3瓣(根據嬰兒月份大小)去皮、洗凈、搗爛、加溫開水30~40ml,攪勻澄清后,用注射器吸大蒜水25~35ml連接8-10號肛管、肛管前端,排出肛管內氣體,夾緊肛管,抬高臀部5cm將肛管輕輕插入約10cm,松開止血鉗,緩慢注入。在操作前及操作中要注意撫慰患兒情緒,盡量使患兒不要哭,降低腹壓。拔出肛管時,用手輕輕協助閉合,以免液體流出。急性腹瀉次數多時每日灌腸2次,腹瀉每日減至6次左右后,每日灌1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

2臨床護理

2.1常規護理將患兒置于空氣流通的環境里,冬季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風寒感冒致腹瀉加重,夏季注意防暑降溫,以免合并暑熱腹瀉,也不能過度吹電風扇及空調,以免寒暑腹瀉,注意觀察腹瀉次數、性質和量及生命體征。

2.2飲食護理腹瀉期間飲食護理最為關鍵,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1)喂母乳的母親應少吃油膩的食物,多飲水,縮短喂養時間。(2)6個月以下的患兒暫停添加輔食,6個月以上的患兒給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用米湯或純嬰兒米粉喂養,但不能過飽,以七分飽為宜,1歲半~2歲患兒禁食肉類、水果、蛋類、用清粥喂養2~3天后逐漸增加乳食,葷素各一半喂2~3天,一般飲食護理在1周左右。

2.3液體療法的護理脫水常是急性腹瀉死亡的主要原因,糾正脫水、控制感染是降低死亡的關鍵。(1)伴有脫水較重的患兒要求補液略快,可用留置針,保證速度。(2)嚴格遵循“先快后慢,先鹽后糖,見尿補鉀”的原則進行補液。準確記錄出入量。

2.4臀部護理用軟棉尿布,勤洗換,保持臀部干燥清潔。灌腸后或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擦干并涂上紫草油,以預防肚周潮濕發紅,如已經出現潮紅或糜爛,也應清洗臀部后涂上紫草油,2~3日后即可痊愈。

3結果

兩組臨床護理一致,同樣治療平均2~3天,配合大蒜水治療142例,痊愈119例,占84%,減輕23例,占16%。按一般常規對癥治療98例,痊愈65例,占66%,減輕33例,占34%。

4討論

嬰幼兒腹瀉對嬰幼兒健康危害很大,是因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全、機體防御功能差、人工喂養等因素,寒熱著衣不能自理,尤其是近一年來北川受大地震影響,生活和居住條件差,患兒受風、寒、暑、濕侵襲、脾胃不足、乳食不節、喂養不當或過食生冷瓜果及不潔之物損傷脾胃;脾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溫水而致,都可以最終致脾失健運、升降失司、清蝕不分,并至大腸而成泄瀉。小兒科謂之啞科,患兒身有痛苦,不能向家長及醫護人員訴說,一味哭鬧,又因藥苦而拒絕服藥,故家長也為之苦惱,再且腹瀉多耗氣傷津,致靜脈凹陷,補液又畏穿刺困難。護理人員如多在患兒身上穿刺幾針,有的家長不理解而與醫護之間產生不良情緒。據《實用本草綱目彩色圖鑒》記載:“大蒜水味辛溫,入肺、脾、胃經,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行氣消滯、暖胃健脾,可用于痢疾、泄瀉”的記載。反復思考,祖國醫學博大精深,給藥途徑廣泛,除可口服給藥外,還可以從皮膚、肚臍、鼻腔、足底涌泉穴及給藥,故嘗試改換用藥途徑,用大蒜水保留灌腸來解決患兒腹瀉。如患兒,女,9個月,因飲食不節,致每日大便10次以上,呈稀便含有黏液和白色奶瓣,伴神疲、納差,大便鏡檢有脂肪球和少量的白細胞。血象:白細胞總數11.8×109/L,中性82%,大便鏡檢為黃色水樣便伴脂肪球,給抗感染、助消化、靜脈補液等治療,3天后病情無明顯好轉轉到市醫院治療,5天出院,腹瀉次數減少到6~7次,大便鏡檢仍有白細胞、膿細胞,考慮再三,便用大蒜水保留灌腸,3日后腹瀉止,大便鏡檢一切正常,此成功經驗,臨床上遇類似患兒,在征得醫生的同意后,配合應用此法,每得良效。經臨床實踐說明此法安全、經濟、痛苦小,無毒副作用、見效快、效果理想、易于推廣,為患兒早日康復開辟了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