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的悲劇篇范文
時間:2023-03-23 10:18: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同學聚會的悲劇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也許,漫長而豐富的學校生活,曾經讓我們激動、欣喜、失望、懊惱……,但對我們心靈觸動更深、對我們一生影響更遠的卻并不是我們學習了多少知識,掌握了什么技能和方法。為什么這些教育者認為對于學校和學生最重要的東西,卻沒有在學生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沒給學生一生產生重大影響呢?恰恰相反,為什么一些我們教育工作者不經意而被忽略的東西卻讓學生終生難以忘懷,而且對學生一生產生了重大、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了呢?
一、與我們如影隨形而又影響巨大深遠的教育現象
時至今日,我學生時代經歷的幾件事還歷歷在目。想起來有些啼笑皆非,我認識鐘表上的時間不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而是被老師罰站的時候。那天下大雨,我們幾個小伙伴竟不約而同地遲到了。盛怒之余,老師讓我們面對掛著大鐘的墻壁罰站。他指著大鐘訓斥我們,指著大鐘對我們說短針(時針)和長針(分針)到哪里的時候我們應該到校,我們遲到了多長時間。我竟是在這種情境之下學會了認識鐘表!初中發生在我身上的兩件事兒,我至今記憶猶新。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學校舉行優秀作業展覽。我像脫籠的小兔在堆滿作業的幾排桌子間,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竄來竄去,不時與同學推推搡搡。沒想到禍從天降。身材魁梧的教導主任(我的數學教師)一把將我抓起來,拎到主席臺上。那天下午,我便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示眾”,眾目睽睽之下羞愧難當,無地自容。當時內心既害怕又憎恨。心想,假若自己是老師,絕不如此粗暴地對待學生。教導主任“猙獰”的面孔至今還時常在我的腦海里浮現,幾乎成了伴隨我半生的噩夢!而另外一件事,卻讓我欣喜若狂,信心百倍。參加中考前要舉行一次預考,全鎮集中評卷。考試成績排名在前的學生,會到全鎮最好的一所學校集訓一個月。出乎預料,那次考試我是全鎮幾百個學生中唯一一個作文滿分獲得者!集訓動員會上,校長表揚了我,說我的作文令評卷教師“非常震撼”,比老師還寫得好。憑借這篇作文我在全鎮也小有名氣。說實在的,我現在對當時我寫的什么、怎么寫的并不甚了然,但這件事給我的鼓勵卻讓我對寫作蒙生了濃厚的興趣,樹立了寫作的自信。之后我沒有絲毫懸念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等師范學校。師范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接觸了很多老師和同學,但我最不是能忘記的是三年級班主任郭老師。因為我的中考成績優異,一進入師范,我就當上了學生會干部和班干部。可我對班主任喜歡阿諛奉承和待人不公的作派深感不滿,一年后我毅然辭去所有職務。盡管后來同學們推選干部,我又被選中了,班主任也動員我繼續當班干部,但我仍然推辭了。現在想起來,自己有些“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清高,自甘沉寂。此事后來竟然在校園不脛而走,學校一位領導遇到我,恨鐵不成鋼似地說:“你呀,什么都好,就是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扣上了這頂帽子,我更加惱恨班主任。三年級的時候,郭老師成了我們的班主任。他上任伊始,就改選班委會,這次同學們再次選中我擔任學習委員。郭老師對我說:“以前的事兒我知道,什么也別說了。這次同學們選中了你,我是班主任,我也有意讓你‘出山’,你一定不會推辭了吧。”我被郭老師的真誠和幽默感動了,欣然應允。現在回想起來,老師對學生以誠相待,猶如暗夜里的明燈,雪地里的炭火,能照亮和溫暖學生的心扉。
畢業后我成了老師。我任班主任的92屆初中生,前年舉行了一個畢業二十年同學聚會,當時班上任課的老師受邀全部出席了。同學們也絕大部分出席了,唯獨有一個沒有來,但他打來電話祝福老師和同學們。聽說他已很有成就,他的缺席令大家不免有點兒遺憾。后來我向主持聚會的同學打聽,才得知他那天沒有出席同學聚會的原因:他初三在學校遭到一位老師的辱罵和毆打,他發誓不再見這個老師!以此觀之,老師偶爾的教育過錯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刻骨銘心的,給學生心靈造成的創傷終生難以愈合。
我這樣連篇累牘地羅列我個人的經歷和我身邊發生的故事,意在說明我們學生時代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對我們后來生活、事業和學習產生的影響,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這類“偶發性教育事件”對于我們產生的巨大的影響,根本無法相提并論。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有類似的經歷。我們不是名人或偉人,也許我們的經歷和感受缺乏典型性。可是,同類的故事卻發生在許多名人或偉人的學生時代,他們的學生生活經歷和感受與我們平常的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想必大家都讀過當代著名作家魏巍回憶自己小學老師的《我的老師》吧。其中有這么一段饒有趣味的描述:
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么善于觀察這一點啊!
幾十年后,作家回憶自己童年時代的學校生活,對那節課他學到什么只字未提,而對老師假打真愛的舉動卻心領神會,永遠烙印在他記憶的深處,使他一生都咀嚼品嘗著師愛的甜蜜和溫馨。
魯迅一生為拯救民族的生命和精神嘔心瀝血。一九0四年,他滿懷“醫學救國”的理想,到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期間接觸了他終生難忘的一位老師----藤野嚴九郎。作者在后來回憶這段留學生活的散文《滕野先生》里,除了寫藤野老師對他學業悉心幫助之外,還寫了日本一些抱有狹隘民族主義思想的所謂“愛國青年”對他的歧視和誣蔑。“我便將這事告知了野先生”,說明師生之間的信任與尊重。正是由于藤野先生的干預,才“終于這流言(指日本“愛國青年”臆斷的藤野先生在講義里泄漏了考題---筆者注)消滅了”,“收回了那一封匿名信”。作者在文中激憤地寫道: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作者因為看到電影里中國人被殺頭示眾的情節后,民族自尊心被深深地剌痛了,決意棄醫從文,理想由起初試圖拯救國民的肉體轉向后來致力于拯救國民的靈魂。藤野先生深切理解青年魯迅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之依依“惜別”。一個置身異國他鄉的弱國子民,寄人籬下,特別是在遭受極為不公的詆毀之時,卻受到了一個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老師的關懷、信任、理解和支持,怎么不心存感激呢?文章最后說:
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這是一個學生對老師的崇高禮贊。
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這是一個學生從老師那里獲得的戰斗的勇氣、信心和力量。勿庸置疑,從魯迅的一生來看,藤野先生當年所教授的醫學知識,對于魯迅一生的事業來說,并沒有什么意義。而他對處于逆境中的青年魯迅的關懷、信任、理解、支持,卻對他一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諸如此類的“偶發性教育事件”不勝枚舉。
常言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小時候,家里有個大莊園,莊園的果園里長滿了果樹,但其中夾著一些雜樹,影響果樹的生長。父親給了華盛頓一把斧頭,要他把影響果樹生長雜樹砍掉,而且他還再三叮囑,一定不要砍傷正在結果的果樹。可是華盛頓砍樹時一不留神砍倒了一棵櫻桃樹。他害怕父親知道了生氣,就把所有砍斷的樹堆在一塊兒,用雜樹把櫻桃樹遮蓋起來,試圖掩蓋過去。其實父親已經發現了,但他仍然夸獎兒子砍了很多雜樹。聽了父親的夸獎,華盛頓很慚愧,承認自己砍了一棵結了果子的櫻桃樹,并欺騙了父親。父親聽了之后非常高興地說:“你不愧是個誠實的孩子,對于你的誠實,爸爸感到十分欣慰。雖然你砍掉了櫻桃樹,應該受到批評,但是你沒有說謊,我就原諒你了。你知道嗎?我寧可損失掉一千棵櫻桃樹,也不愿意聽到你說謊話!……誠實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品德,只有一個誠實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由于父親的教導,華盛頓一生都把誠實作為做人的準則。他為人正直,品德高深,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深受美國人民的愛戴。
中國唐代詩人李白,小時候很貪玩。一次讀書時溜出去玩耍,無意中遇見一個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鐵棒。他非常疑惑,她告訴他她正在磨針。就是這次機緣,李白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的道理,刻苦讀書,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
華盛頓的父親和李白遇見的婆婆,算得上是“校外之師。”父親在兒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正直誠實的種子;婆婆抑或目不識丁,但卻教會了李白刻苦讀書的道理。偶然的機緣巧合,他們卻對兩個孩子的成長產生了重大影響。
古今中外發生的諸如此類偶發性教育事件實在是舉不勝舉,無一例外地足以證明:我們學生時代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對我們后來生活、事業和學習產生的影響,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這類“偶發性教育事件”對于我們產生的巨大的影響,根本無法相提并論。
二、偶發性教育事件的涵義、基本特征
上述這種現象,筆者姑且冠名以“偶發性教育事件。”它的涵意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遇到的偶發性的、與學生獲得知識和形成方法技能無關卻與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緊密相關的、對學生發展影響深刻深遠的教育現象。之所以稱其為“事件,”是因為長期以來,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對這類現象和問題處理欠妥,并往往因之對教育產生負面效應,對學生產生了很多消極甚至很嚴重很惡劣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事件”并非言之為過。
長期以來,學校關注和重視的是僵化死板的作息時間和學科課程,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考試分數,包括脫離少年兒童生活和鮮活生命內容的空洞說教的偽德育工作等等。這些被教育者高度關注的教育內容具有內容的既定性、過程的預設性和目標的預想性等特征。不可否認,它們對學生的成長不可或缺。學生在學校知識的獲得是潛滋暗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由于它們缺乏生動真實奇特的生命感受,因此,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不會讓學生產生終生不忘的記憶。相比之下,偶發性教育事件卻有其顯著的特征:
1.偶發性和隨機性。它是學校既定的教育內容(所謂課程)之外偶然發生的。偶然、隨機發生,常常令人猝不及防,因此教育者如果不是獨具慧眼就不能正確認識它的教育價值,不具備教育智慧處理時就顯得措手不及,力不從心。
2.獨特性和個性化。偶發性教育事件,往往發生在鮮活的個體身上,以奇特的方式呈現,戲劇性的方式發展,個體與個體身上發生的事件驚人相似但又絕無僅有。
3.影響的深刻性和持久性。學生對在學校曾經歷的偶發性教育事件終生難忘,并因此對學生的人生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積極方面譬如自信、樂觀、頑強、堅韌、幸福、熱情等等,消極方面臂如膽怯、抑郁、自卑、悔恨,敵對、仇視等等,并伴隨學生一生,影響學生健全人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4.非知識性和反常態性。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考量,偶發性教育事件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并無多大關聯,而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卻緊密相關。而且,很多偶發性教育事件特別是處理不當結果消極的偶發性教育事件,大多是由于學校或教師違反教育規律情況下(即非常態)發生的。
5.輕視化或忽略化。由于偶發生教育事件未納入學校教育課程序列,所以長期被學校和教師輕視和忽略。認識不夠,研究甚少。當偶發性教育事件發生時,教育者往往應暇不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針對突發性教育現象,缺乏深思熟慮,方法流于簡單,態度難免粗暴,因之常常給學生造成心理創傷。
三、偶發性教育事件的心理學剖析
偶發性教育事件為什么會對青少年學生產生如此強烈而持久的影響?智者會從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各種角度加以闡釋。本文試圖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學校偶發性教育事件加以剖析,以冀拋磚引玉。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在學生生理需要實際已經得到滿足的狀態下,最重要的需要就是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其中,尤以歸屬與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對于學生的成長最具意義。
安全需要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第二個層級。它包括人類對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等的需求。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和班級安全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就會感到自己受到身邊的事物的威脅,假如他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受到老師不公正的對待,就會開始變得不相信這個社會,變得不敢表現自己、不敢擁有社交生活(因為他認為社交是危險的),而以逃避的方式來保護自身安全。這是不言而喻的,勿庸贅述。
歸屬與愛的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第三個層級。它包括對友情、愛情、性親密等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加細膩更加迫切,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學生就因為感受不到學校、老師的關懷,而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沒有價值。就會不求上進,游戲人生。
我曾在幾個初中工作過,發現有一種普遍發生的現象,就是學校分快慢班。幾年前的一天,下晚自習后學生都就寢了,我發現女生公寓樓大門的遮陽板上有黑影在晃動。我走近才發現是三個女生從寢室窗戶爬出來,從遮陽板上跳下來,打算與在下面接應她們的三個男生一起外出閑逛。我將他們叫到值班室,請來他們的班主任。班主任一見,勃然大怒:“魚找魚,蝦找蝦,烏龜找的是王八!”后來我才打聽清楚,這三男三女分別來自九年級的兩個班,是學校九年級僅有的兩個“慢班”的學生。據班主任介紹,班上像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多。他們知道自己是慢班的學生,學校不指望他們學習和升學,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他們在學校不出事不鬧事。他們不求上進,自甘沉淪。嶄新的教科書學期初剛發到手中,他們就將它們當成廢品賣掉,變現購買零食。因此課桌上一本書也沒有。班主任很傷腦筋,因為他們常常“鬧事,”班上違紀違規的事層出不窮。為什么會出現這類問題學生?追根溯源,是學校的責任。學校人為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將一部分學生劃為另類,無異于把學生判了“死刑。”這些學生在學校人以類聚,逐漸形成“烏合之眾。”臺灣著名學者張錦貴說過一句話:“常與成功人士相伴的人,他離成功也不遠了”,言簡意深,這個道理反之亦然。如果學生感受不到學校、教師、學生對他們應有的尊重和愛的溫暖,那么他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自然而然就會自暴自棄,逐漸淪為問題學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即便有上進心的學生,也會隨波逐流。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傷害會影響孩子們一生的發展。之所以導致這樣的后果,是因為青少年學生在學校時,愛這種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不僅如此,這種需要反而被殘酷地剝奪。這種令人遺憾痛心的悲劇曾在很多學校上演過,現在仍然繼續在相當一部分學校反復上演!
尊重的需要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第四層級。它包括對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等事物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尊重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當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不外乎出現兩種結果。一種結果是發憤圖強贏得尊重,另一種結果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對于心智很不成熟的青少年學生來,往往淪為后一種結果。
我常常發現很多教室里張貼有學生考試并排名次的分數冊,我國教育評價機制不全面不健全由來已久,單一以學生學業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做法司空見慣。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我曾對三所學校的七、八年級近兩百名學生進行了一項關于考試排名并公示問題的問卷調查,獲得了以下幾個方面一些信息:
1.分數排名打擊成績差的學生的自尊,使他們產生比較沉重的心理負擔。31%的學生認為考試成績不能公之于眾,62%的學生不喜歡考試排名,98%的學生認為考試排名影響不良。成績差而被公開,隱私權被泄漏侵犯,覺得很丟臉,無顏見父母,并伴隨著“壓力山大”。
2.學生容易產生分數崇拜和其他多種心理問題。一方面會導致成績優生過分注重書本知識而忽略自身身體、心理、品德等方面的成長,老師和其他學生容易忽視甚至容忍他們在某些方面出現的失誤和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會產生嫉妒心理,70%的學生對排名在前的學生表示鼓勵,而15%的人認為排名在前的學生考試作弊,并有15%的人對排名在前的學生冷嘲熱諷;還會導致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危機。25%的成績差生仇視分數排名,他們一般是成績排名倒數后五位的學生。
3.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學生覺得“習慣了、”“無所謂。”他們全是成績差生,他們的對待考試和分數心態就是“死豬不怕開水燙”,麻木冷漠。反復經常的挫傷使他們的學習信心已經完全喪失了。
這個調查結果證明,考試排名并公布分數無論對成績優生還是成績差生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尤其對于差生傷害最大。保護學生學業成績隱私是對學生人格最起碼的尊重。青少年學生有強烈的尊重需要,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內心會產生很大的壓力,表現出自信心不足,成就感缺失,有的甚至產生極端的敵對仇視心理,造成心理沖突和心理危機。成績排名在后的學生,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巨大壓力,人際沖突和內心沖突尤其強烈。容易情緒低落,煩躁,嚴重抑郁,焦慮,強迫。
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所涉及的人的需要,尤其是愛和尊重的需要,不僅是人基本的需要,同時也是人的基本權利。而現實中卻被無情地剝奪和踐踏。當一個人感受不到愛和尊重的時候,也會失去自愛和自重。當教育實踐中愛和尊重被剝奪和踐踏的時候,就意味著教育的嚴重失敗。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馬斯洛需要理論中更高層次的需要。它只有在上述較低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后才得以實現。教育的真諦是成就學生的成功。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滿足青少年學生安全的需要、尤其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努力為學生獲得自我實現的需要奠定良好堅實的基礎。需要層次理論經常被現代企業應用到企業管理當中。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管理屬性,它無疑對教育工作者也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四、深入研究、正確認識、機智處理偶發性教育事件
學校教育的根本要義是為人一生的幸福奠基。如果學校生活給人留下遺憾、苦澀的記憶,甚至播下痛苦抑或仇恨的種子,那么學校不但失去其奠基幸福、成就人生的神圣使命,反倒將學生引入歧途。我們當然不需要這樣的學校,更不需要這樣的教育。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研究、正確認識進而機智處理發生在學校里和學生身上的偶發性教育事件。
(一)改變課程理念。我們必須摒棄長期以來重視學科知識技能課程而輕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課程的陳腐觀念。新課程十分強調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形成。從課程的角度看,偶發性教育事件,目前在我們的中小學它雖然不系統,很零散,但卻很有教育價值。作為教育工作者,面臨偶發性教育事件,不應該將它看成學校發生的異常現象,而應當看成是難得的教育契機。我們往往把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與傳統觀念要求相悖的現象看成逆經叛道,其實正確的認識應該是:這類現象的出現是學生成長中必經的過程。基于這種認識,那么,偶發性教育事件就是學校的常態的課程。
(二)改革評價方法。對學生的評價不能惟考試分數,應該同時關注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應該重視動態的發展性評價,不能固化對學生尤其是對差生的認識,要關注學生成長過程和個性差異,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有生命價值的細節,并加以適當放大和鼓勵,以評價促進發展為宗旨激勵學生,給學生成長以足夠的信心和動力。
(三)真心實意地尊重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生。尊重和愛,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們應該更加關注生命的教育,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
(四)寬容學生的過錯。青少年時代是允許犯錯誤的時代。承認學生是正在成長的人,就應該包容學生成長中的過失。一項調查表明,在老師最受歡迎的原因之中,容忍犯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原因。華應龍老師提出來三個關鍵詞:“容錯”、“融錯”、“榮錯”。他把容錯作為自己對待學生犯錯誤的基本教育原則,當然容錯不是包庇和放任,而是融錯,就是把學生的錯誤融合為教育,并在教育過程中讓犯錯誤的同學有受到尊重的感覺,這就是榮錯。
(五)遵循教育規律,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教育者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不能人為制造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惡劣環境(諸如上文提及的分快慢班,公布學生考試分數等,不歧視學差生,不排斥、挖苦后進生等等)。一定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和一生的幸福,最大限度地創造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