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孝感動天范文
時間:2023-04-08 15:10: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虞舜孝感動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親,給個好評吧!”“親,加個好友唄!”“親”字已經成為了網絡最流行的用語之一。的確,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陌生的彼此成為朋友。然而,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網絡通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卻把身邊真正的親人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親”字的繁體“親”右邊是個“見”字,代表親人是時時相見的。演變到現在,“見”字不見了,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都不能再常常陪伴親人了。
“爺爺奶奶那里有WiFi嗎?沒有的話,過年我就不去了!”“媽,我最近公司很忙!你在醫院好好養病,找個護工來幫你,多少錢我來出啊!”看!這是多冷淡的話語啊!從前那濃濃的親情去哪兒了?讓我們穿越回古代,看看親情的故事:“虞舜孝感動天;子路為親負米;閔損單衣順母;王祥臥冰求鯉;吳猛恣蚊飽血”感動著天地,也感動著你我。
靜心思想,讓老人、孩子感到孤獨的,不一定是電子產品,或者是我們自己!朋友,請你放下手頭的工作、手中的電子產品,回家看看孩子,瞧瞧你的父母,讓彼此的心更貼近、更溫暖。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親”最真實的含義。
我心中最美的漢字——親,人間的親情無處不在,讓我們一起多陪伴親人吧!
篇2
1消除失敗陰影堅定學習信念
新學期,我們迎來一批批新生。作為中職學校,我們面臨著一個無法回避也毋庸諱言的事實——選擇來中職學校就讀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學習成績和紀律性“雙差”的學生。他們是應試教育中的失敗者。在小學、初中,經常被忽視、被漠視的境遇已經使他們脆弱的心靈變得不求上進、心灰意冷、麻木扭曲,甚而自暴自棄,對學校的紀律約束有著本能的逆反心理。又到了一個新的學校,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使他們對未來也有著新的憧憬,有著從頭再來的意愿。作為老師,我們要抓住這個短暫的時機,因勢利導,促其自新。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每接一屆新生我都不急于講授課本知識,而是利用一兩周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心靈的撫慰和前景的描繪,從而重新恢復他們的自信,堅定其學習職業技術的信念。
關愛學生,撫平傷口。陶行知先生說過:“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改革,它就不能稱其為教育。”真正的教育需要尊重、理解和關愛,更需要喚醒和鼓舞,就是要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在教學實踐中,我都會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保護幼小的心靈,用愛來撫平學生的傷口。
直面失敗,分析原因。不能不承認,我們的學生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但學習不僅僅是學課本的知識“,僅僅用考試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是不公平的”。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課本知識僅僅是一個方面。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知道,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說話、學會辦事更有利于一個“社會人”的生存和發展。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上述事實,能夠減輕學生的挫折感,幫助學生盡快走出失敗的陰影。
嘗試成功,恢復自信。成功是恢復自信的靈丹妙藥,每一次成功都有利于學生恢復自信。在教學實踐中,每一節課我都會給學生布置任務,布置任務的原則是“探一探,能夠著”,學生稍作努力便能完成。比如布置背誦兩道簡單的歷史題,會背便可以出去到操場上玩耍,我就發現不到十五分鐘便有學生會背,只要有一個學生高高興興地出去,便會刺激剩余的學生更加努力地背誦。每位同學都能夠完成任務,不僅恢復了學生的自信,更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水成淵,聚沙成塔,一次次成功的累積,幫助學生恢復了自信。
2加強傳統教育塑造完美人格
現在,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祖父母甚至外祖父母的三重溺愛,養成了自私、任性、脆弱的性格,待人處事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和集體、社會的利益。在歷史教育中,我總會不失時機的插入傳統美德的教育。講到舜的時候,我會插入虞舜“孝感動天”的故事,從而引出“二十四孝”。向同學們講述西漢文帝親嘗湯藥,東漢董永賣身葬父,西晉王祥臥冰求鯉,東晉楊香扼虎救父等故事。在學生津津有味“聽故事”的情境中,引出“萬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要求學生孝敬父母,在“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中,老師的觀點得到認可,學生的心靈得到共鳴,學生的人格得到升華,避免了生硬冷漠地說教所引起的逆反心理。
3激發愛國熱情,承擔歷史使命
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永恒的主題,缺失了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教學便失去了存在意義,但是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喊口號,直白的宣教反而會適得其反。我們的祖國有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明。有四大發明,有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有長城、故宮、都江堰、兵馬俑,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有衛青、霍去病、岳飛、戚繼光,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創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但是,中國在近代卻落后了,遭受了近百年屈辱的歷史。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這個根本原因外,統治者對科學技術的排斥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滿清的統治者把一切發明都斥之為“奇技術”,便可見一斑。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以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僅立法保護和獎勵科技發明,同時也開始重視職業教育。18世紀末,在德、法、英等過先后建立了初期的職業學校,如德國1947年在柏林創辦經濟、數學實科學校;在法國1766年建于巴黎王室的免費制圖學校;在英國1820年創辦機械工人講習所,1821年建立了愛丁堡工藝學校;1892年法國在商工大臣監督下設立“商工實務學校”。在法國,幾乎各行各業都設立了自己的專門學校——工業學校;德國培養熟練工人的工廠學校19世紀中葉后也發展迅速。總之,西方以產業革命為契機,到18世紀末,20世紀初,以學校職業教育為標志的近代職業教育迅速產生。
而我國由于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思想的作怪,對體力勞動者和技術工人持蔑視或不屑的態度,導致了職業教育和近代科技的落后。中,中國辦起了近代軍工業和采礦業,同時也以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辦起了實業學堂,從此開創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先河。
現在我們國家的GDP總值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產業大國。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除了高科技人才以外,更需要一大批能將“藍圖”變成產品的優秀的技術工人,而工人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與競爭力。學習職業技術,不僅有利于個人的就業和發展,也有利于家庭降低教育投資迅速擺脫貧困,更有利于我國產業的升級和進步。總之,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引導每位學生努力學習技術,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