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人心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5 22:23: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感動人心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感動人心的故事

篇1

    [關鍵詞] rhBNP;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

    [中圖分類號] R692.5;R54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8-0028-02

    國外關于腦利鈉肽靜脈注射對腎功能的影響報道較多,國內缺乏腦利鈉肽治療頑固性心衰伴腎功能不全患者的臨床觀察。正常人靜脈注射rhBNP后可增加腎血流量、腎小球濾過率,增加尿鈉排出,心衰合并腎功能不全患者對rhBNP耐受性好,且能夠改善血流動力學異常和臨床癥狀。臨床給予外源性治療劑量的BNP時,可同時促進近曲小管和遠曲小管排鈉[3],這可能與腎臟近曲小管內NPR-A受體基因表達增強有關。我們研究的32例患者中應用BNP后腎肌酐清除率和尿量均有明顯增加,可能與上述猜想有關,同時我們觀察的是頑固性心衰患者,其腎功能不全與心功能不全密切聯系,隨著患者心功能好轉,其腎功能也隨之好轉。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9月我院82例頑固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頑固性心衰診斷標準:根據當時用藥情況分為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50例。病因:32例為廣泛前壁心肌梗死,22例為擴張性心肌病晚期,18例缺血性心肌病,10例高血壓性心臟病,82例都伴有輕中度腎功能不全。其中治療組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齡(57.5±14.7)歲;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2.3±18.2)歲。兩組基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常規治療主要為臥床休息、吸氧、鎮靜、限水限鹽、消除病因,如控制感染,使用利尿、擴血管等藥物。治療組加用新活素, 先給予負荷劑量1.500 μg/kg靜脈緩慢推注,然后0.01 μg/(kg·min)靜脈滴注。每日密切觀察心率、血壓、尿量及心電圖變化,癥狀改變情況,治療前后進行心腎功能測定。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判定 顯效:癥狀改善,心功能較原來改善2級;有效:癥狀部分減輕或有所好轉,心功能較原來改善1級;無效:各項癥狀無好轉,心功能無改善或惡化。

    1.3.2 實驗室檢查 腎功能、NT-proBNP、治療前后心臟超聲指標、尿量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獨立t檢驗;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屬于兩個獨立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故采用非參數檢驗中的Mann-Whitney U檢驗法進行比較;治療前后腎功能、尿量、NT-proBNP和心臟超聲指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尿量及NT-proBNP變化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尿量及NT-proBNP變化(x±s)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臟超聲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臟超聲指標比較(x±s)

    3討論

    老年人心衰、腎功能不全具有共同的發病機制主要為年齡及退行性變,共同的病理基礎,血流動力學異常,神經內分泌異常[1]RAAS和交感神經系統激活、血流動力學改變、利尿劑抵抗等,在Ⅰ型心腎綜合征的發病中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疊加,導致放大的病理效應,進一步加速心腎及其他重要臟器的衰竭,致使病死率增加[2]。

    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商品名為新活素)是目前研究較多的神經體液因子之一,其作用機制是作用于效應器細胞膜上利鈉肽A型受體,該受體與鳥苷酸環化酶藕聯,鳥苷酸環化酶激活后使三磷酸鳥苷(GTP)轉化為環1、2磷酸鳥苷(cGMP),作為第二信使cGMP再激活下行酶信號通路-cGMP依賴的蛋白激酶(PKG-1),而利鈉肽A型受體廣泛分布于心臟、血管、腎臟、腎上腺、腦組織、肝臟等器官,從而發揮廣泛的藥理作用。本研究采用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頑固性心衰伴腎功能不全患者效果比較明顯,由表1、2可見,治療組心功能改善有效率為87.5%,對照組為74.0%;治療組心臟超聲指標也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其迅速糾正血流動力學紊亂和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過度激活以及天然抗心臟重塑有關。由表3可得,治療組對腎功能,尿量等的改善也較對照組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其中度溫和利尿排鈉以及對SCr沒有影響,并且其腎臟過濾清除<2%密切相關。有學者研究表明[3],對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腎損傷患者應用rhBNP靜脈注射治療較利尿劑加量治療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腎功能。還有文獻報道[4],BNP的腎保護作用直接源于腎臟,而間接源于心功能的改善。通過血管內多普勒超聲和定量血管造影,Elkayam等[5]發現,BNP具有明顯的擴張腎動脈功能,通過擴張腎系膜細胞和腎入球動脈及收縮腎出球動脈來改善GFR。還有學者發現[6],BNP局部腎分布能促進利尿、尿鈉排泄及改善GFR。

    綜上所述,新活素能顯著改善頑固性心衰伴腎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和腎功能,并沒有明顯的副作用,是此類患者治療的一個新選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沈潞華.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腎功能不全的臨床處理[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9):652-653.

    [2] De Castro FD,Chaves PC,Leite-Moreira AF. Cardiorenal syndrome and its patho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J]. Rev port cardiol,2010,29(10):1535-1554.

    [3] 袁方,劉華,張敏,等. 重組人B型利鈉肽靜脈注射對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腎損傷患者心、腎功能的影響[J]. 上海醫學,2011,34(12):938-941.

    [4] Zhang J,Fu X,Jua X,et 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for prevention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Acta Radiol,2010,51(6):641-648.

篇2

一直以來都為學生的作文頭疼,尤其是那些味同嚼蠟的作文讀來更是讓人難受。這些學生也許沉溺書山題海中太久,在他們的作文中很難看到真情的閃耀,更別說寫出那種催人淚下、感人肺腑的篇章。難道是生活中缺乏這些嗎?不是,生活中,感動我們的東西很多很多,它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物品,一句溫暖的話語,也可以是一個平凡的人,一種無私的付出。他們缺少的是一顆易感的心。面對大自然中或壯麗或秀美的景色,他們不曾感動。那激揚澎湃、撼人心魄的浪濤再也激不起他們的一腔豪情,再也吟不出蘇軾那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和孔夫子那“逝者如斯夫”的感嘆。有的只是漠然的眼神。面對歷過艱難險阻,跨越荊棘溝壑而登臨的絕頂,他不會感動,有的只是悲嘆“真累”,再也不會有“天以無邊地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豪情。面對秀麗的景色,也懶得去記下自己真實的感觸,不再為一草一木而感動,不再為偉大的自然而感動。面對破碎的山河,杜甫吟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動人詩句。為自然景物而感動,讓其著上作者的感情,使情滿山,使情溢海。面對長期給自己關心、支持的父母,面對那份濃得化不開的親情,像父親那無聲的關懷,母親那絮絮的叮嚀,還有天涼時,父母那佇立在寒風中的身影,他們不曾感動,以為這一切均是情理之中的。為了能夠改變學生的這種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的狀況,改變作文中缺乏真情實感的弊病,想通過一次作文課的集中展示與指導來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多些關心,通過優秀作品的熏陶觸動他們的心靈中歸柔軟的部分,讓他們的心靈充滿感動。

二、課堂回顧

(一)激情導入

(二)評點問題,引出議題。

(三)學會感動,學會敏銳感知自然與社會。

1、自然景物:或悲壯,或秀麗,或催人奮進,或促人警醒。如《風景談》中“沙漠駝鈴”之所以動人在于其人的活動。“我們可以為一株小草,一棵巨樹,也可以為激越奔放的大海,溫婉秀麗的湖而動容。”這是賈軍同學《敬畏生命》中的精彩句子。展示賈軍同學的作文并請同學對其點評。擇取重要段落展示王介友同學的《天牛》和馮明同學的《老麻雀》。

2、摯愛親情:有的表現熱烈,有的表現輕淡,但寓含的卻是那份舍不去的親情。“你不想家,但媽想你呢。”面對母親那鬢邊的白發,我不禁動容。這是我在《母親》一文中所寫的文字,學生聽讀我的范文,同時摘取重要片段展示李寧龍同學的《老父親》和孫園同學的《母親》,并請小作者談感觸,深情的敘述讓同學非常感動。

3、社會問題:一些重大事件或一些能觸動人心弦的內容。如《歷史豈容篡改》中人們那憤怒的控訴,如《東史郎日記》在寧發行時一些大學生那調侃的語句讓人心寒,而《未寫完的戰地日記》中許、朱二烈士的親情讓人動容。展示陳美玲的作文片斷《朋友,別哭》。

4、文學作品:通過作品內容或作家本身的感染力打動人心。如《簡愛》中的簡愛那悲慘的遭遇觸動你我的心靈,《亂世佳人》中斯佳麗在塔拉莊園被毀后重新振作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久經磨難而不渝的品格。《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那不斷奮進的腳步。展示俞祖建同學的《夢系鐵達尼》和顧濤《尋找愛的女孩》的片斷。

(四)師生共同總結。

三、教學反思

1、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次的作文課,整體氛圍很好,很多同學在深受感動的同時,思維也空前活躍,暢所欲言,談了很多生活中的令人感動的細節。這就要求我們的作文教學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這也是新課程對于語文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從學生的親身感受出發有助于點燃學生學習的最高熱情,達成理想目標。要知道作文惟有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自己打動老師。

2、引導學生多體驗。體驗是提高學生認識的基礎。直接的體驗,感受是立竿見影的,而間接體驗的方式,能使學生在眾多的平凡事例中,找到了其中的感動之處,但難也就難在是否能觸動學生心中的那根弦,以及如何拓展學生的思維,不要局限于自身的親情中,更關注于社會,放眼世界。要引導學生多讀、多看、多思、多想、多回味。只有學生真正的去關注生活,融入生活了,才能真正的表自己的情,達自己的意。

篇3

小說《草房子》的主人公桑桑,是貫穿全書的人物。通過他,我們可以知道蔣一輪和白雀之間發生的故事,紙月神秘的身世,在秦大奶奶那片艾地里發生的事,杜小康家的歷史,細馬的遭遇……最終,桑桑本人在經歷了生與死后,感悟了人生。

桑桑的故事或令人嘆息,或令人振奮,或發人深省。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奇妙構思。粗中有細,既有龐大的構思,也有細膩的細節描寫。

同樣是文學,《草房子》更顯示出一種博大寬廣的愛。通過閱讀《艾地》和《藥??肺頤悄芨惺艿玫槳??蛭?辛稅??卮竽棠灘嘔岱懿還松淼叵潞泳熱耍?艙?蛭?邪??行磯噯說陌??I5牟∏椴嘔岷米?R虬????頤腔蛐硪慘蛭?夥蒞???ソサ厥艿驕?襠系墓奈瑁?敝廖??淅帷

《紅門》中,那個好強好勝的男孩杜小康的形象讓我產生了共鳴。這就是成長在現實中的男孩。每天,杜小康干的一些事感染著我的心靈:毛鴨不敢不聽他的話,乖乖地把船開過來,送孩子們過河;他還能騎著自行車上學并且令孩子們羨慕不已。一個男孩子可愛、有骨氣的一面便很容易地展現出來了,生動傳神。

男孩爭強好勝,女孩又十分文靜。《紙月》描寫了一個很脫俗的女孩子。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作文寫的也好,會背那么多的古詩詞,不僅如此,人也出水芙蓉般漂亮,一點也不驕傲,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唯獨悲劇的一面是,沒有母親,父親是誰,無人知曉(盡管書中有過暗示),但正是由于有了這些謎團,才使紙月更多一絲讓人捉摸不透的神圣。

這么多同學的故事讓桑桑明白:是啊,人世間的事正如他想的那樣,太多太多了。我們都還是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覺得,大人的事是神秘莫測的,我們猜也猜不透,既然如此,如果我們永遠去當一個不用經歷這些事情的兒童,那該有多好!永遠保持著我們的純真不變。

這是一種真正的兒童文學,讓我們感受到了人生的千姿百態,對于我們來說,更需要讀這種有價值的兒童文學,不是那種空洞無物,只知其內容而不知其內涵的無聊之作。

優美生動的語言,扣人心弦的情節,構成了《草房子》。幽默這個小精靈居然也蹦跳于全書之中,使故事不拘謹呆板,別具一格,從而增添了藝術感染力。一部文學作品最大的魅力就是能感動人心,《草房子》做到了。

篇4

一個感人的故事

2008年5月12日下午兩點四十八分,大地一陣顫抖,天空蔚藍退懼。剎那間,大地在哭泣,天府在哭泣。中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強烈大地震。一瞬間,教學樓倒了,大廈倒了,所有的樓房都倒了。無數個鮮活的生命被埋在了廢墟之下。在這次地震中,有許許多多的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件事最令我感動——那就是一位教師犧牲了自己,救了別人。

在地震前的幾分鐘里,在一所學校里的一個班級里,一位老師正在專心致志的給學生們講課,突然,樓房晃動起來,老師大聲叫道:“不好,地震了,同學們快一點下樓!”教室里混亂起來,同學們一窩蜂擠下了樓去。忽然,一塊水泥板砸了下來。此刻班內只剩兩名學生了,可是情況危急,老師讓這兩名學生鉆到了桌下,自己用身子護住了桌子。有一塊水泥板砸了下來,砸在了老師的身上......不知過了多久,大地平靜了下來,兩名學生叫道:“老師!老師!老師!......”老師沒有做聲。顯然,他安靜地走了。被那位老師救的其中一名學生冒著余震的危險,從桌子底下鉆出來,他哭了,哭泣間,他看到了老師的手表。啊!時針和分針永遠凝固在了那個令人哀悼的時刻,2點48分!啊!就這樣,一個鮮活的生命離開了我們,一個為了別人能活下來的老師里開了我們……

等這位老師的家屬發現他時都已泣不成聲,可是個為自己有這樣一位親人而感到自豪。雖然他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遠留在了人世間,他仿佛沒有走,他就在我們身邊……這位舍己為人的老師被埋在了自己的母校。

這是一個感動天感動地感動人心的故事。這位老師永遠留在了祖國和人民的記憶里。他是我們的英雄,我們的榜樣。我們永遠記住他,贊揚他,愛戴他,尊敬他,他在我們心中永遠不會磨滅。我們愛她,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

篇5

我讀完這本書后,覺得作者寫得生動、感人,打動人心。和諧不是掛在嘴邊的,而是要用行動來表示。

牽手你我,與愛同行中,《一個人感動一座城市》這篇故事很讓我感動。一個年僅28歲青年官兵,為了搶救一名素不相識的輕年女子,現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還有共享陽光,共創文明中《平民英雄》這篇也是一樣的,有時候我與你并不認識,但你有困難,我還是盡力幫助,這就是和諧,人與人之間一種美好的情感!

我也特別喜歡美文品讀中《我喜歡》這篇文章,其實和諧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是愛護大自然的思想,現在溫度逐漸上升,環境越來越差,保護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環境,還我們一個美好的家.

篇6

當我第一次看完《我的爸爸叫焦尼》這個繪本故事時,我的心里酸酸的,對狄姆充滿了憐愛,我真的很想抱一抱這個孩子——這個孤單得讓人心疼的孩子——如果他在我身邊。

一、故事本身帶給我的感動

這是一本傷感而又讓人內心溫暖的書,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作者是瑞典畫家愛娃·艾瑞克松,波·R·漢伯格配文。美麗的畫面,樸實的文字,講述的是一個單親家庭孩子的故事。這本書是親子共讀的最佳繪本,適合一家三口一起閱讀。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狄姆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媽媽離婚了。他和媽媽搬到了另一座城市,從那以后,他就沒再見過爸爸,但是這天,爸爸會坐火車來狄姆所在的城市,父子倆共度一天美好的時光,他的爸爸叫焦尼。媽媽把狄姆送到火車站就走了,狄姆獨自一人在車站接爸爸,當聽到火車“呼”的一聲時,狄姆就知道爸爸來了。爸爸一下火車,就欣喜地跑到狄姆面前,用雙手抱起狄姆,然后用喜悅的眼神注視著他,彼此心中都有說不出的愛。

你看書的封面,一對父子手牽著手,一個抬頭,一個低頭,四目相對,很溫馨的場面,看完故事之后你就能讀懂封面上狄姆的眼神——熱切的期盼之后的滿足,開心,臉上是從心里漾出來的微笑。就這封面一幕,足以打動人心。

好的故事是要反復看,細細體味的。尤其是繪本故事,文字敘述并不多,圖畫占據了主要位置,它需要你透過簡單的圖畫、簡潔的語言文字去揣摩作者的心思——他想告訴我們什么?于是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我的內心充滿了溫柔的感動,為這父子之間的血脈親情。

二、孩子們帶給我的感動

狄姆是一個很乖的孩子:看見爸爸走下車來,他是多么想跑上去,可是他還是站在原地沒動,因為媽媽說了,“焦尼來之前,你待在這里不要動。”于是,“我按照媽媽說的,站在站臺上一動也沒動。”

爸爸“奔”了過來。我問學生:“奔”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用跑或是走呢?聰明的孩子們告訴我:“‘奔’比‘走’和‘跑’更快呀!因為爸爸很想很想很想看到兒子!”我在心里對自己說: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了學生。

焦尼“奔”過來了,把狄姆舉過頭頂。我想,世界上所有的爸爸都曾這么做過:用自己強有力的臂膀把孩子舉過頭頂,常常還脫手往高空一拋,然后接住,孩子在空中“咯咯”地笑——如果孩子幼年就有了記憶,那么這應該是記憶中最早的親子游戲了。此時的狄姆是多么高興啊!他的爸爸,他親愛的爸爸,日夜思念的爸爸,他心目中最偉大的爸爸就在他面前,他多么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眼前這個人就是他的爸爸,他的名字叫焦尼!所以,接下來的場景在變換,不變的是狄姆向每一個遇到的人,包括熱狗店的阿姨、電影院的檢票員伯伯、餐館的店員哥哥說著同樣的話:這是我爸爸,他的名字叫焦尼!

我問學生:你們想想,狄姆為什么要跟所有人介紹他爸爸?有的同學說:“因為他很高興。”“他很開心。”“他覺得很幸福。”我記住了鄧煒杰的回答:“他覺得很神氣!”周璇說:“他覺得很驕傲!”我再一次在心里對自己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小瞧了學生。

是的,在狄姆的心里,他的爸爸多么偉大!多么了不起!這是多么神氣和驕傲的一件事。我相信,每個孩子的心里都有這種情結——爸爸是最了不起的人。最讓人感到可笑又可愛的是吃完比薩,爸爸要付賬了,狄姆大叫了起來:我爸爸要付錢啦!付錢的是他偉大的爸爸——焦尼!付錢,在狄姆眼里是件很大很大的事情,現在,這件偉大的了不起的事情就由他的爸爸焦尼來完成了!笑過之后,我的心里滿是溫暖和感動。

狄姆的這種“了不起的爸爸”的情緒似乎也感動了爸爸焦尼,在火車還沒開之前,焦尼把狄姆抱上了火車,向車上所有的人宣布:“這是我兒子!最好的兒子!他叫狄姆!”讀到這兒,我感覺自己的聲音在微微顫抖。

最后的一個場景:電車開走了,狄姆站在站臺上等媽媽來接。他對經過他身邊的一位陌生的叔叔說:“我在向爸爸揮手,我在送我爸爸呢!他叫焦尼。”每當我讀到這兒的時候,我的心都會有一絲隱隱的痛,鼻子一酸,眼淚就要流下來。課堂上,我依然有種難以抑制的疼痛,但我忍住了,可是,楊可欣哭了起來,這個在我眼中的幸福女孩,她從中感受到了什么?讀懂了什么?我沒有去問她,如果在家里,我想,媽媽也不用多問什么,給孩子一個緊緊的擁抱——來表示你和她的共鳴,這就足夠了。這是一份來自生命深處的至愛親情。

三、情感的延伸,感動的延續

繪本故事講完了,我問學生最后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認為狄姆幸福嗎?”

備課時,我在想:這個問題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不是太難了點?他們能回答出來嗎?可是另一個聲音又在心底里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小瞧了學生。我想,這是個沒有答案的開放式問題,無所謂對和錯,學生能理解到多少就說多少。我特別留心了回答這個問題的學生。首先是李昊炎回答:“我認為他很幸福,因為他爸爸很愛他!”他的回答代表了大多數孩子的意見,他們都認為狄姆很幸福,因為他有一個這么好的爸爸,可以帶他去吃好吃的熱狗、比薩,帶他去看電影、去圖書館……這是學生最純真最直接的感受。

舒林躍站起來說:“我認為他不幸福,因為他爸爸不能和他住在一起,要和爸爸媽媽三個人在一起才幸福。”

占星禹也說:“不幸福的!因為他只能和媽媽在一起,沒有爸爸,媽媽就不幸福,媽媽不幸福,狄姆就不幸福。”

多么棒的回答!我在心里感嘆。才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呀!他們和狄姆一樣大,最能體會狄姆的心情。

我沒有問學生的問題是:爸爸為什么不和狄姆住在一起?

篇7

   美德就在我身邊主題作文1

   讀了美德少年故事,我深受感動。那一個個真實、鮮活、感人的故事,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每當我回味各位主人公的精彩故事時,心情總是久久不能平靜。他們都是我敬佩的人,是我學習的榜樣。

   在眾多的美德少年中,有樂于助人的、有心系災區的、有孝順父母的、有尊敬師長的……不勝枚舉。我想他們的具體事跡在這里就沒有必要一一敘述了。其實,每位細心的同學都有可能發現在我們的身邊就有許多美德少年故事,比如:同學間無私的互相幫助、替家長洗碗掃地、幫助身體不便的老人過馬路、拾到財物交警察叔叔、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等等, 這些動人的故事不斷在我們身邊悄悄的發生,而且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其中的一員,只是我們自己認為事情太小沒有感覺到。我認為讓這些美德故事自然而然的發生,有始無終的繼續,不去刻意的修飾和展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樂于助人、尊敬師長、拾金不昧等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人民的純淳民風。

   不論怎么說,我都要以美德少年的事跡為榜樣,關注身邊的每一個美德實例,從點滴做起,做到善不論大小,努力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合格的美德少年。

   美德就在我身邊主題作文2    讀了美德少年故事,我深受感動。那一個個真實、鮮活、感人的故事,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每當我回味各位主人公的精彩故事時,心情總是久久不能平靜。他們都是我敬佩的人,是我學習的榜樣。

   在眾多的美德少年中,有樂于助人的、有心系災區的、有孝順父母的、有尊敬師長的……不勝枚舉。我想他們的具體事跡在這里就沒有必要一一敘述了。其實,每位細心的同學都有可能發現在我們的身邊就有許多美德少年故事,比如:同學間無私的互相幫助、替家長洗碗掃地、幫助身體不便的老人過馬路、拾到財物交警察叔叔、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等等, 這些動人的故事不斷在我們身邊悄悄的發生,而且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其中的一員,只是我們自己認為事情太小沒有感覺到。我認為讓這些美德故事自然而然的發生,有始無終的繼續,不去刻意的修飾和展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樂于助人、尊敬師長、拾金不昧等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人民的純淳民風。

   不論怎么說,我都要以美德少年的事跡為榜樣,關注身邊的每一個美德實例,從點滴做起,做到善不論大小,努力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合格的美德少年。

   美德就在我身邊主題作文3

   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定要文明和美的相伴而行,這樣,將來才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文明是什么呢?記得英國著名作家羅斯金曾說過:文明就是要造有修養的人。一個有修養的人,不是以地位、金錢、容貌來衡量的,而僅僅只是一個真我的人,一個自律的人,一個守靜的人,一個敢于挑戰自己的人,一個自省的人。是一個具有高遠氣度、嚴謹節操、淡泊情趣、高雅氣質的人。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講究品德教育、個人修養的名族,一種執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寬容微笑都能融匯成美德贊頌曲上,一個個動人心弦的音符。

   文明在生活的細節瑣事中處處體現著:文明是尊老愛幼,文明是靜靜聆聽,文明是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生活中一些平平常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有哪個人能做到這些方面,那么他就可以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

篇8

關鍵詞:寫作現狀 生活真實 表達方式 細節描寫 潛在意識

全面分析中學生記敘文寫作存在的問題,主要存在這幾方面:一、文體“四不像”[1]。說是記敘文,文章沒有具體的人和事,說是議論文,文章缺乏說服力。二、文章平鋪直敘,沒有懸念。最大問題在于以敘代描[2],情感失真。文章全篇沒有一個具體詳細的故事,通篇往往是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個事件的概括敘述,沒有生動形象的描寫。學生往往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通過干巴巴的文字直接告訴讀者,而不是通過故事讓人物自己去說、去做。這樣的文章缺乏再現當時人、事的魅力,也就是缺少讓人感動的大環境,較少能以情感人[3],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而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尤其是記敘文的生命。《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認為“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離騷》、《莊子》、《史記》、《紅樓夢》莫不如是。那么,考場記敘文如何才能表達真情實感呢?

一、述親身經歷

寫作需要生活,越是親身經歷過、體驗過的生活,寫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實,越感動人。寫別人的故事,自己不能融入其中,感情體驗不深,感動不了自己,更感動不了別人。這就告訴我們,作文選材要選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動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動了,才能感動別人。大凡偉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濃烈感情的結晶。所以我們要盡量從自己經歷的生活中篩選素材。

二、遵生活真實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 作文要盡量寫自己經歷過的事,但有時,從自己的經歷中找不到恰當的材料,或者說自己真正經歷過的事情不足以表現文章的主旨。真實固然好,但強調“真實”不是說不能虛構而是說虛構的情節也應該符合生活的必然規律。

文學并不是現實生活的拷貝,文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卻高于現實生活[4]。文學是對現實生活的再加工,允許對自己經歷過的事或別人經歷過的事作一定的糅合和改造。換句話說,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經歷過的。

那虛構的故事能不能給人真情實感呢?應該說,虛構也能做到有真情實感,關鍵是要注意這兩點:一是這種事,自己雖然沒有經歷過,但現實生活中必定會有,別人肯定經歷過。大多數作家筆下的主人公都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完全存在,但我們總能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到他們的影子。二是要模擬相應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細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個時間、那個場所,遇到那樣的事會怎么樣呢?

作文是真實思想的負載,真實情感的沉淀,真實自我的釋放。真實是作文的靈魂[5]。只有真實的東西才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寫故事,明人事要素

記敘文必須寫好人事要素,有具體可感的故事,文中作者感情的抒發,情感的宣泄必須借助故事這一載體[6]。化虛為實顯真情,記敘文不能只有空洞的口號,必須選取真實可感的生活畫面展開描寫,才能讓文章血肉豐滿。可以寫一件事,也可以選取幾個生活片段連綴成篇以體現文章的中心。這里重點強調記敘,有的同學寫起文章來只是一味地抒情卻忽略了具體的記敘,所寫情感也就無所依托。須知感情的來龍去脈需要通過記敘來交代。

寫好人物是根本,寫好典型事件是關鍵。在作文過程中,要盡量寫清楚相關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單位、姓名、年齡、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經過、結果等。要使文章感情豐富血肉豐滿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而受到感染,必須有真實可感的故事。

四、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要寫好真摯的感情就必須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7],起碼必須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記敘文常見的表達方式是記敘和描寫。記敘和描寫相結合,是記敘文寫作的基本要求。記敘是通過一般的敘述,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關系變化介紹給讀者,使讀者對事物的發展全貌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描寫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與變化的具體狀態作精細的描繪,造成一種令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 那些只有故事框架、概括敘述和空洞議論而缺乏具體生動的描寫的記敘文絕不是好的記敘文。好的記敘文應該充滿著生動形象的描寫,在考場上,切忌以敘代描,要想使自己的記敘文獲得高分,就要善于通過生動的描寫揭示出鮮明的主題。

為了讓記敘過程流露感彩,還需要輔之以抒情表達方式;為了讓記敘的人和事有意義,還需要輔之以議論表達方式。綜合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可以使記敘文變得更有表現力,更具感染力。

五、增多細節描寫

真情實感離不開生動的、典型的細節,細節的多少和真實與否,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體驗程度,也直接關系到文章的真情實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籠統的、概括的敘述,即使是親身經歷過的,也往往會給人不真實的感覺。細節不細[8],這個"不細",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曹文軒說“寫作不過就是真實地 、充分地 、獨特地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 當我們心底的真情爆發了噴涌了,當我們的文字個性化了細節化了的時候, 我們筆下的作文就一定會打動人心。”

人的成長變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上表現出來的。而最能撩動我們心弦的也往往是一些小事。我們要善于選取一些有豐富內涵能感動人的一些細小材料以小見大在平淡中見真情于細微處見精神。

六、表露潛在意識

潛在意識,也叫潛意識,指的是人的深層意識。有許多人,在許多場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說,不便說,或者不該說,不敢說,想到的而沒有說出來的話就是潛意識。但在作文時,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這樣寫出來的作文,當然就沒有真情實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實感,最好大膽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潛意識,心里是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有真情實感固然好,但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是真情實感就可以入文。應當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實感,才能產生強烈的共鳴。因此,要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須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我們有的同學喜歡羅曼蒂克情調喜歡寫“淚”“愁”“無端的煩惱”或超脫現實的自由,這些情感往往缺乏積極意義是不符合時代主旋律的。為此我們應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昂揚奮發的思想情感。

脫去浮華的外衣,化絢麗為平淡,讓作文走向本色,走向生活,走向心靈,在生活中感悟,在細節中蘊涵豐富,在心靈中展現個性。就讓我們用我手寫我心[9],用我心抒我情,情滿人間花自開!

參考文獻:

[1]曹如民等著.《學會寫文章》[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1).

[2]李啟明編著.《學會寫作真本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7).

[3]張中行著.《作文雜談》[M].中華書局,2012(4).

[4]王士雄編著.《寫作學門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2).

[5]夏D尊,劉薰宇著.《文章作法》[M].中華書局出版,2007(10).

[6]陳果安,高靜著.《小說的欣賞與寫作》[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11).

[7]張文質著.《我的寫作是獻給自己的祈禱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4).

篇9

1、感動是一份熱情,只要你還能被感動,你就不至于喪失良知和天性,你就會充滿激情地去面對明天那輪嶄新的太陽。

2、結婚那天你一定要來做我的伴郞,因為我們承諾過要一起走進婚姻的殿堂。

3、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

4、感動,如熏人欲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凈而又寬敞。感動,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5、動是一種回歸。生命無處不在,卻又是非常短暫的,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然而生命又在廣闊的空間中占據了每一個角落。可喜的是,我們是生命中的一員,得以存在;可悲的是,我們終要離去。所以,我們不必去思考生命緣于何、止于何,只要正視我們擁有的時刻,握一縷陽光,感動于它普照萬物;吸一口空氣,感動于它支持蒼生;擁一捧清水,感動于它是生命之源。

6、都說從此天涯陌路~什么是天涯?轉身,背向你,此刻已是天涯。

7、感動,感情動起來,多么直白樸實的解釋。從什么時候起我們封閉了自己的感官,切斷了自己感動的心弦,變得冷淡、冷漠?

8、愛情,就像兩個人在拉猴皮筋,疼的永遠是后撒手的那個。

9、記住了并不代表是永恒,忘卻了也不等于沒發生。

10、戀九戀,我們相識一百年,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11、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畫,勾勒出我多少動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轉悠揚的短笛,奏出了我多少純潔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絢麗的茉莉,兒時的歡笑像茉莉散發出的醉人的芳香,朵朵潔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憶。童年趣事,是令我最難以忘懷的。今天我就說說我印象最深的一件吧。

12、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滿文軍用他那淳樸而又不加任何雕飾的嗓音詮釋了兒女對含辛茹苦的母親的深深的愛。

13、愛情就像海灘上的貝殼--不要揀最大的,也不要揀最漂亮的,要揀就揀自己最喜歡的,揀到了就永遠不再去海灘

篇10

感動是一塊蘸滿高尚情操的海綿,倘你愿擠,你生命的夾層中會留下光輝的一筆;感動是一粒表面布滿灰塵的水晶,若你愿擦,你的生命將被它的光照得充滿活力;感動是一支先人遺留的生花妙筆,倘你愿畫,它會助你畫出奇特的世界,生命的光環。

在我的腦海里清清楚楚地刻印這一件很感人的事。那是我在三年級上學年的時候,有一天媽媽帶著我去百貨商場購物。我非常高興,因為我很久都沒有出去瘋狂購物了,這次我一定要好好“敲”一下媽媽的錢包。我高高興興地跟著媽媽跑出來。一路上,小草向我“低頭致敬”,花兒向我“招手迎接”,好像在說:“祝你玩得愉快!”來到百貨商店的門口,我這才發現,原來這里多了一個賣藝的小姑娘。仔細看,并不是她一個人來的。她還有一個殘疾的父親正躺在推車里,從她的父親臉色來看,應該很痛苦吧!因為她的父親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穿的衣服還更是破爛不堪,這多么悲慘啊!這時,小姑娘已經表演完了,大家都把許多錢給了那個小姑娘。當她來到我面前時。我也情不自禁地掏出了僅有的5元錢,輕輕地放在了小姑娘瘦小的手上。小姑娘表演完后,人群也漸漸地散開了。突然,那個小姑娘大叫了一聲:“誰丟了錢啊?”大家聽到后,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似乎在找尋失主一樣。就在這一刻,一個中年男子跑到小姑娘的面前告訴她他丟了50元錢,而小姑娘卻說自己撿的并不是50元,后來這個男仔滿臉通紅地走開了。之后又來了一位婦女,謊稱自己丟了10元,但是小姑娘說她并沒有撿到10元,只是撿到了一元錢。“這么小的數目,值得你大費周章地去尋找失主嗎?”有人問道。她只是說了一句平白無常的話:“不是屬于我的東西,我絕對不會要!”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是多么地高尚啊!這是多么令人感動啊!

我的生活中不僅僅是有過體驗,我還需要書上更多我們未曾知道感動人心的事件來充實我的視界!

我曾經看過一則故事,它是這樣說的: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馬拉雅山的圣廟去朝圣。就在他的前方,他看到一個小女孩,年齡不會超過十歲,背著一個胖嘟嘟的小孩,正緩慢地向前移動。那個小女孩氣喘得很厲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那個小女孩的雙手還是緊緊地呵護著背上的小孩。這位印度教徒見那個小女孩很辛苦,于是想上前去幫助他,還跟她說了她背的很重,安慰她。可是,小女孩并沒有因為有人來安慰她而感到高興,而且還板著臉反駁印度教徒:“你背的是一個重量,但我背的不是一個重量,他是我弟弟!”沒錯,那個小女孩背的是她的弟弟,不是一個重量,包袱才是一個重量。我想,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能暖暖地生活著,那是因為我們生活里充滿了愛。愛,就是成就感動的源泉!

因為世界充滿不同,所以我們的選擇才五彩繽紛,就像伴隨我們成長的愛、感動人心的事,從來不會是單調一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