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紙折法范文
時間:2023-04-04 22:3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角紙折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 采用不同手術入路及固定順序治療86例三踝骨折,評價各種治療的臨床效果。三踝骨折外踝后外側手術切口入路或內踝閉合及有限切口治療三踝骨折,術后早期并發癥少,值得推廣。
【關鍵詞】 踝關節;骨折;內固定
我科自2006年1月~2009年3月收治三踝骨折86例,為探討手術治療效果,筆者回顧分析外踝后外側縱弧形切口及內踝拉力螺釘內固定,由外踝后踝內踝的固定順序,并與傳統手術方法治療效果相比較,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 一般資料 86例三踝骨折均為新鮮骨折,患者按Danis-Weber分類法,A型13例,B型16例,C型57例。86例依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B兩組(表1)。開放性骨折9例,閉合性骨折77例。損傷原因:跌倒15例,道路交通傷52例,高處墜落傷19例。表1 兩組病例一般臨床資料比較(例)
性別男女 年齡(歲) 60損傷類型(DanisWeber)A型B型C型A組271353236826B組321473547831
2 治療 86例均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手術時機:44例水腫與皮膚張力性水泡已發生,手術推遲到傷后9~12天,42例在傷后8小時內進行。
A組:40例采用傳統的手術方法,AO推薦以外踝外側縱形切口暴露外踝,后踝依據術前定位骨塊位置,采用跟腱后內側或后外側切口,以利于骨折的顯露,有時要將跟腱Z型切開以暴露后踝骨折,內踝短弧形切口,暴露骨折固定。
B組:46例采取外踝后外側縱弧行切口,顯露外踝及后踝,解剖復位后,用1/3管形鋼板固定外踝,后踝拉力螺釘固定。內踝借助C臂機透視下閉合復位及有限切口去除骨折端軟組織及骨碎塊后復位,繼以加壓螺釘固定。
3 結果術后隨訪時間10~20個月,平均16個月(結果見表2)。表2 三踝骨折手術治療效果(例)
術后傷口情況感染壞死裂開愈合功能評定(茍氏標準)優良可差A組41332221350B組2*0*1*43*25*15*6*0*
與A組比較:(1)術后傷口情況對比:*P0.05
效果評價:包括術后早期傷口情況;正常愈合、感染,壞死,裂開。功能評定根據根據茍氏提出的標準[1](患者主觀感覺、功能檢查、X線檢查等予以評定)。
討 論
1 手術切口的選擇與骨折的固定順序 我們在治療A組術中發現,有時單用外側切口或內側切口,后踝骨折很難復位,特別是傷后1周手術的患者,不得不采用跟腱后內側或后外側切口顯露后踝。B組中采用外踝后外側縱弧形切口,手術順序:外踝后踝內踝,此切口可同時顯露外踝及后踝,通過跟腱內、外側與肌腱之間隙,避開脛骨后神經血管束或腓腸神經,顯露后踝骨折處,直視下觀察到后踝行骨折固定。外踝及后踝解剖復位后,借助C臂機透視,閉合或有限切口去除內踝骨折端軟組織及骨碎塊后復位,繼以加壓螺釘固定。
2 手術注意事項 踝關節損傷常伴有局部腫脹及表皮水泡,我們習慣于患者入院后以彈力繃帶適度加壓固定,抬高患肢,消腫治療。如患者入院時骨折局部已出現顯著皮下水腫或張力性水泡,則推遲至傷后9~12天后手術。我們治療A組2例踝嚴重腫脹患者,關閉外側切口有張力,以皮膚及皮下軟組織覆蓋腓骨鋼板,切口開放,以慶大霉素敷料覆蓋,無菌敷料包扎,延期關閉腓側切口,其中1例仍不能關閉,行全厚皮片植皮,術后恢復可。B組治療時,外踝及下脛腓關節的解剖復位是內踝閉合復位或有限切口復位的關鍵。
所有下脛腓聯合分離的病例,在下脛腓聯合上1.5cm處用皮質骨螺釘或拉力螺釘貫穿腓骨和脛骨外側皮質,在足背屈90°的情況下,擰緊固定。螺釘方向由后向前25°~30°,平行于脛骨關節面,使分離的下脛腓關節獲得解剖復位,固定10周后取出,防止下脛腓關節微動作用產生釘體斷裂[2]。術后以石膏后托行踝關節固定,4~6周拆石膏后囑患者行踝關節主動活動。
3 結論 采用外踝后外側縱弧形手術切口入路、內踝閉合及有限切口治療三踝骨折較傳統方法具有以下優點:(1)外踝后外側縱弧形手術入路,顯露外踝及后踝,避免鋼板直接置于切口下,減少術后傷口裂開造成內固定物外露、皮膚壞死、表淺和深部感染早期并發癥;避免跟腱Z型切開以暴露后踝骨折;(2)內踝借助C臂機透視,閉合及有限切口拉力螺釘內固定,進一步減少破壞血運,有利于傷口的愈合;(3)對于年輕患者特別是女性,踝部美觀及肢體功能恢復都起著積極的作用。此種手術入路及固定順序,符合生物力學要求,且無并發癥發生,療效滿意,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脛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加壓鋼板;交鎖髓內釘;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3-002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ixation methods in treatment of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s.Methods A total of 83 patients with fractures of the tibia and fibula as research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ixation methods into three groups, external fixation in 10 cases,the establishment of group A; compression plate 20 ca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group B; Intramedullary nailing 30 ca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 group. Results Group C′s excellent rate of 93.3%,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roup A,B(P
[Key words]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s;External fixation; Compression plate; Intramedullary nail; Complications
脛腓骨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處理不當易發生感染,骨折延遲愈合、不愈合,甚至引起骨髓炎等并發癥[1],因此選擇正確的內固定方法對骨折的恢復至關重要。外固定支架、加壓鋼板、交鎖髓內釘為常用治療脛腓骨骨折的內固定方法之一,臨床實踐顯示三種方法各具優缺點,本研究旨在探討外固定支架、加壓鋼板、交鎖髓內釘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脛腓骨骨折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脛腓骨骨折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76歲。致傷原因:車禍傷28例,壓砸傷21例,摔傷5例,其他6例。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根據內固定方法不同分為三組:外固定支架固定10例,設立為A組;加壓鋼板固定20例,設立為B組;交鎖髓內釘固定30例,設立為C組,三組患者在基線資料如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
1.2 手術方法
三組患者均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者腰硬聯合麻醉。
1.2.1 A組 以骨折端為中心上下適當延長切口或者采用脛前外側弧形切口,暴露骨折端,復位骨折,在骨折兩斷端根據具體情況各鉆兩孔,擰入螺釘,安裝外固定支架,對骨折端加壓。
1.2.2 B組 以骨折端為中心行前外側弧形切口,顯露骨折端,復位后將加壓鋼板放置于骨折端的前外側,鉆孔后擰入螺釘,骨折端自動加壓。
1.2.3 C組 根據健側長度并結合X線片選取合適的髓內釘及鎖釘,將髓內釘和連接器固定確切后,把髓內釘打入髓腔至骨折近端,復位后將其打入遠端,維持位置擰入遠近端各2枚鎖釘,骨不連病例取同側髂骨植骨。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2]
比較三組患者治療后的優良率、治療期間常見并發癥及術后負重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根據Johner-Wruh的脛骨骨折最終結果評定標準、X線檢查、臨床觀察等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處理
優良率等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行×列χ2檢驗,術后負重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等為計量資料,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進行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治療后的優良率比較
見表2。A組患者1例效果較差,其優良率達70.0%(7/10),B組優良率達80.0%(16/20),2例效果較差,C組優良率達93.3%(28/30),C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A、B組(χ2=3.981、3.937,P
3討論
脛腓骨骨折治療目的是恢復小腿的負重功能,糾正骨折端的成角畸形與旋轉移位,以免影響膝踝關節的負重功能及發生關節勞損。根據骨折類型不同,治療方法的選擇對其功能有著重要的影響[4]。其中外固定支架操作簡單,具有加壓和牽開作用,適用于開放性骨折,不增加骨折局部的創傷,但其不能早期負重和鍛煉關節功能[5-7]。加壓鋼板內固定技術要求高,創傷大,“應力遮擋”易發生再骨折,且需暴露手術切口,可能加重骨折端血運不良,致術后骨折端缺血壞死、骨延遲愈合等[8]。本組表3結果顯示,B組出現軟組織感染1例、骨髓炎1例、骨不連1例、皮膚壞死1例。與姚金林[9]報道的觀點是一致的。交鎖髓內釘的設計符合脛腓骨的生理弧度,具有創傷小、固定確切、骨愈合快、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研究證實,交鎖髓內釘適用于各種類型的脛腓骨骨折[10-13]。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早期可以進行股四頭肌和膝、踝關節功能鍛煉,減少了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的發生;同時擴髓使髓內直徑趨于一致,提高了骨折固定的穩定性[14]。同時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后無需石膏外固定,對防止術后并發癥發生有積極作用。本組交鎖髓內釘治療脛腓骨骨折術后優良率達93.3%,明顯高于其他兩組,其并發癥發生率僅6.7%,明顯低于其他兩組(P0.05)。蘇世彪[15]也證實上述觀點,說明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脛腓骨骨折的療效明顯優于其他兩種內固定方法,并發癥少,骨折愈合快,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 實用骨科學[M]. 第3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779.
[2] 黃烈天,邵金輝,藍國湖. 三種固定方法對脛腓骨骨折的療效觀察[J]. 海南醫學,2008,19(6):92-93.
[3] 王少林,吳鋼,楊明. 脛腓骨骨折3種手術固定方法療效比較[J]. 臨床骨科雜志,2009,12(3):305-306.
[4] 郜玉軍,紀方,蔡曉冰,等. 四種方法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療效比較[J]. 山東醫藥,2008,48(39):108-109.
[5] 徐驥,王桂仁,許立,等. 交鎖髓內釘治療脛腓骨骨折40例[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5):3087-3088.
[6] 楊昆. 兩種手術方法治療脛腓骨骨折的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5):27-28.
[7] 齊劍鋒. 兩種不同方法治療脛腓骨骨折的療效比較[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1):148-149.
[8] 韓紹仿. 交鎖髓內釘治療脛腓骨骨折45例臨床觀察[J]. 天津醫藥,2008,36(6):471-472.
[9] 姚金林. 脛腓骨骨折的內固定選擇和并發癥防治[J]. 安徽醫學,2009,30(7):770-771.
[10] 葉黔詠. 單臂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25例體會[J]. 中外醫學研究,2010,8(20):192-193.
[11] 李前凱,聯,李毛召. 393例脛腓骨骨折的患者的手術治療分析[J]. 中外醫療,2009,28 (18):78.
[12] 歐陽國新,湯志輝,李銘. 單側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 的體會[J]. 臨床骨科雜志,2007,10(1):40.
[13] 蔣守念,陶海南,方鋼. 不同手術方式治療脛腓骨骨折的療效觀察[J]. 吉林醫學,2010,30(19):3025-3026.
[14] 王志力. 交鎖髓內釘和外固定架治療脛腓骨骨折的療效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1,5(7):128-130.
篇3
最簡單立體球的折紙:紙球的折法圖解(完成圖)
最簡單立體球的折紙:紙球的折法圖解閱讀
工具/原料
一張正方形紙
步驟/方法
1將正方形紙對折成三角形。
2如上圖,一個角向前折,一個角向后折。然后撐開呈一個雙三角形。
3將角沿著中線折疊,如圖所示。
4兩對角沿著中間折,如圖所示。
5如圖,上面那兩個角往下折。
6如上圖所示,兩個角沿著紅線折,并插入底下縫隙。結果如下圖所示。
篇4
工具/原料
兩張正方形紙,一張紅色,一張綠色
方法/步驟
紅色部分的折法
取一張正方形紙,將紙沿對角線對折后再次對折,形成小的三角形,將三角形部分分別向內折入,壓平后成為小正方形。
上層小正方形的左右兩邊分別往中間折,壓出折痕,沿折痕將紙往內折入,背面同樣,折好后半部分翻過來是本步驟第三圖。
將下面的三角形部分往上折,四個部分均重復上述折法,折好后成為一個重疊的三角形。
水平放置,將下面部分翻折到上面,再將尖角部分往左上方對折,折好后打開,將尖角往內折,折好如圖。
將下面的尖角捏住,將花朵的部分展開,然后將上面的每個部分微微卷起,使之更加圓潤。類似花瓣的形狀。
綠色部分的折法
將紙沿對角線對折,對折后將對角線兩邊的邊往中間折,折好后另外一方向兩邊也往中間折,折好如圖。
將紙翻個面,較尖的那頭兩邊繼續往中間折,再將兩部分重疊起來。較粗的那頭往折痕右上方對折,壓出折痕。
篇5
立體紙飛機的折法
準備四張正方形的紙,顏色根據自己的要求來定,但是材質建議盡量偏硬一點,有質感的那種紙。
將正方形的紙交叉三角對折
打開后將四個邊全部向內折
將這兩個邊折向中線
將紙翻過來,然后將這個三角折下來
將紙對折,組件一就完成了。然后另外再折三個,總共需要四個。
將一個組件按照如圖的方式插入另一個組件。注意方向。然后將另一個角與插口相連接
再將另外一個組件安裝,方式跟剛才的那個一樣,兩邊的機翼完成了就是這個效果。
將最后一個組件三角形的角尖剪開1.5厘米
篇6
首先我們將白紙正中對折。
將對折后的白紙連接邊,正中折角,由于紙張是長方形,所以開口邊會有剩余。
將開口邊余邊進行上翻,包住折角,紙角貼著三角形的邊進行折疊。此時,形成一個正直角三角形。
將三角形從底邊撐開,三角形底角對齊壓平,成為下圖中的正方形
將正方形開口角沿中線向兩邊上翻折起,如下圖所示。再壓平,此時,再次變成一個正直角三角形。
再次將三角形沿著底邊撐開,三角形底角對齊壓平。形成如下圖所示的正方形。
篇7
幼兒園剪紙計劃教案
剪紙拉花。
一、活動目標:
1、初步嘗試折、剪、粘的技能;
2、通過反復練習訓練兒童的耐心。
二、活動準備:方形彩色紙若干(紅、黃、藍)、剪刀、膠水、盤子、棉簽、教師作品
三、活動重點:折、剪
四、活動難點:幼兒剪紙時要特別注意方向和間隔距離。
五、活動指導:
1、欣賞教師作品,念兒歌《拉花歌》,激發幼兒興趣。
“你拉一,我拉一,見到朋友笑嘻嘻;
你拉二,我拉二,送你一條花手絹兒;
你拉三,我拉三,朋友分手說再見;
你拉四,我拉四,我們再來玩一次。”
2、“老師的拉花都是用這樣的彩紙做成的,怎么做呢?我們需要三個步驟:
1)、折——對角折
a、認識正方形的邊與角;
b、對角折一次,成三角形,認識三角形的邊與角;
c、三角形再對角折兩次,認識長邊(∠1)、開口邊(∠2)、不開口邊(∠3)。
2)、剪——不剪斷
a、正確的握剪手勢:在我們沒有開始之前,一定要將剪刀合起來;
b、左手捏著∠1,從長邊向不開口邊剪,不要剪斷;
c、左手捏著∠3,從不開口邊向長邊剪,不要剪斷;
d、反復以上動作。幼
e、上述方法做同樣的6個剪紙。
3)、粘——粘四角
a、將6個剪紙輕輕打開,老師念兒歌幫助幼兒掌握沾的技巧:
“紅對紅,藍對藍,黃對黃來別放反,
四個角,輕輕沾,膠水只用一點點。”
b、同樣顏色的剪紙,邊角對齊,用棉簽粘上一點膠水將四個角粘上,放一旁,晾干。
c、將三種顏色的拉花,其中心點粘在一起,兩頭粘一個拉扣。
篇8
一、目標“小”,指向明確
在一節課的內容中,哪些知識值得探究?有幾個探究點?哪個點應作為探究的重點?教師要在用心思考、鉆研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制定恰當的探究目標。例如,“平衡與旋轉”一課的教學目標:
1.充分讓學生感知“平衡與旋轉”的圖形運動特征,并能正確分辨兩種運動方式。
2.通過學習讓學生能夠數出圖形平衡的距離。
這樣,教學目標雖“小”,但指向明確,有利于學生集中有效時間探究平衡與旋轉的本質問題,一節課探究的目標不宜太多,較為合適的是1~3個目標即可,而且在幾個探究目標中要有一個探究的重點,須在設計上予以突出,從而使探究的有效性得到保證。
二、情境“小”,緊扣主題
在探究學習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情境必須緊扣探究主題,防止情境中的無關因素喧賓奪主,干擾探究活動的進程。例如,“認識周長”的教學,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明白“周長”的概念,要求學生從圖片中剪下熊貓、機器貓……
師:你們是怎么剪下來的呢?
生1:我是沿著熊貓邊慢慢剪下來的。
生2:我是沿著機器貓的邊慢慢剪下來的。
……
經歷探究過程獲得深層次體驗,建構知識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任務,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是探究性學習的本質特征。“認識周長”的教學,教師選擇了學生喜歡的熊貓、機器貓等邊線簡約卡通圖,通過動手剪一剪,認識了邊線,進而探究圖形的周長。這樣的小情境,有的放矢地突出了主題,既聯系了生活又節省了時間。
三、問題“小”,集中攻關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次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他認為兒童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所具有的現實實際水平,叫現實水平;一種是在教師引導下兒童所能達到的水平,叫潛在水平。在兒童的現實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設計問題的著眼點應放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要設計有效的“小”問題,這樣的問題才具有探究價值。例如,“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片段:
師: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哪幾類三角形?
生:可以分成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師:請在紙上畫一個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
生:(試畫之后)無法畫出一個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
師:這說明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之和大有學問,你們猜猜看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有幾度?
生:這說明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之和必須比180度小……
師:這其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秘密呢?請同學們運用手中的紙與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進行探究。
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圍繞“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之和究竟是多少度”展開了“折角拼角”、“撕角拼角”、“量角求和”等探究活動。
由于問題“小”,學生能夠集中時間攻關,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這一探究任務。
四、材料“小”,適合操作
能否提供適合學生探究學習的小材料,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探究活動的有效性。例如“分數認識”的教學:
1.初步探究。
教師給每位學生準備了同樣的長方形紙。
師:動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
生1:我橫著對折,涂出其中的是這樣的。(圖略)
生2:我豎著對折,涂出其中的是這樣的。(圖略)
生3:我斜著對折,涂出其中的是這樣的。(圖略)
師:這些陰影部分形狀不同,為什么都是這張紙的呢?
生1:我把這張紙橫著折,并且把它平均分成兩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張紙的。
生2:我雖然豎著折,但同樣是把它平均分成兩份,涂出其中的一份,當然就是這張紙的。
生3:我斜著折,雖然與前兩位同學折的不同,但同樣是把它平均分成兩份,涂出其中的一份,肯定就是這張紙的。
師:不管把紙怎么折,也不管折成的每一份是什么形狀的,只要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這張紙的。
2.深入探究。
教師給學生準備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菱形等形狀不同的紙,讓學生自選。
師:動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
匯報時呈現了涂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菱形的情況。
師:這些圖形的形狀不同,陰影部分的形狀和大小也都不同,為什么都是原來這個圖形的呢?
生1:我把圓形兩次對折,就是把這個圓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這個圓形的。
生2:我把長方形兩次對折,就是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這個長方形的。
生3:我把菱形兩次對折,就是把這個菱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這個菱形的。
師:不管你手中的紙是什么形狀的,也不管陰影是什么形狀的,只要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它的。
篇9
案例片段一:認識角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幾個活動:⑴找一找圖形中的角。師:其實呀,在很多東西的表面都藏著角,你們知道它們藏在哪嗎?學生興致很高,紛紛到屏幕上去找角,增強了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⑵仔細觀察這些角(圖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它們都是尖尖的;生2:它們都是直直的;生3:它們都有兩條直直的線。師:這個尖尖的就是角的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就是角的兩條邊。師: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生:一個頂點,兩條邊。通過觀察,學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特點,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角的特點。⑶動手搭角,熟知角的各部分名稱。師:同學們,想自己動手搭個角嗎?生:想。師:用你手中的小棒搭一個角,并把頂點和邊說給同伴聽。學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礎上,通過搭一搭,進一步認識到什么樣的圖形是角以及角的各部分名稱。⑷辨一辨,鞏固角的特征。師:上面這些圖形(圖略)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生1:圖形1不是角,它的頂點不是尖的;生2:第二個是角,因為它有一個頂點,兩條邊;生3:第三個也不是角,因為它的頂點是圓的,不是尖的;生4:第四個圖形不是角,因為它有一條邊是彎的;生5:第五個是角,因為它有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生6:最后一個不是角,因為它們沒有連在一起,沒有頂點。(師指著第六幅圖說,怎樣能變成角呢?)生7:把它們延長,連在一起,就有頂點了,就是角了。師:要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必須滿足哪些條件。生:一個頂點、兩條邊……
案例片段二:認識直角
⑴引入直角。(給每位學生提供一副三角板)師:找一找這兩個三角板里的角?生1找出其中一個三角板里的3個角,生2找出另一個三角板中的3個角。生3:我能找到6個角。依次指出6個角。師:在這兩個三角板中有沒有長得一樣的角?生1:有。(指同一個三角板中的45度角)師:你很會觀察哦,還有沒有一樣的角了?生2指著兩個直角說:我覺得它們長得一樣,都是平平的,直直的。生3:我也覺得這兩個角長得一樣,而且我還知道它們叫直角。師:真棒!連它們的名字都知道了,的確,像這樣的角我們稱它們為直角。
[通過尋找三角板上的角,一是讓孩子意識到圖形中的角不只一個,二是讓孩子明確直角的樣子比較特別,從而記住直角。]
⑵用手中的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師:黑板上有直角嗎?到底是不是直角,你能想辦法證明嗎?生:黑板上有直角。3個學生上來都找到了直角。師:他們找到的是直角嗎?如何驗證?想好應該用三角板上的哪個角來驗證?生:直角。學生雖然想到了直角,但不知道驗證方法。師:有會驗證的嗎?(準備告訴學生如何進行驗證,突然有個學生把手舉起來,想上來試試)他把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重合在一起。師:是直角嗎?生:是。師:為什么?生:因為它們都一樣啊。師:你是怎么判斷它們是一樣的?生:它們的,每條邊都并在一起。師:它們的頂點呢?生:也并在一起。師:哦,同學們,你們看,這兩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完全重合在一起,這個角顯然是直角。在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我們要先將三角板上直角的頂點和一條邊與要判斷的角的頂點和一條邊重合,再觀察另外一條邊是否重合,重合就是直角。(教師邊說,課件邊演示規范的操作方法.)
[三角板驗證一個角是否是直角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通過學生的嘗試、教師的示范和課件的演示相結合,總結出驗證方法。]
⑶下面這些圖形是直角嗎(圖略)?師:第二個角是直角嗎?生:不是。師:誰來驗證一下?生1上來,不知道如何怎么放三角板?生2知道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驗證,會放三角板的頂點,但不會移動邊。師:現在頂點重合了,還要怎么辦?生3:把那條邊重合。師:你上來試試。生3上來移動三角板使其中一條邊重合。師:是直角嗎?生4:不是。師:為什么?生4:它的另一條邊沒重合。接下來放手讓學生獨立驗證其他的角。
[通過這一活動的設計,進一步鞏固驗證直角的方法:每個學生親身經歷驗證的過程。]
⑷用紙折直角。(給每位學生提供一張形狀各異的彩色紙)師:三角尺的直角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能幫助我們找到許多直角,如果沒有三角尺,只有一張不規則的紙,你能想辦法驗證角是不是直角嗎?生1:我折出一個角來。師:任何角都行嗎?生2:直角才行。師:怎么折直角?請大家動手折折,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交流。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折的?生3折一次,指著其中的一個角說是直角。師: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生4:我先對折,再對折,這個角就是直角(指著其中一個直角)。師:還有誰來說一說?生5:我也是先對折一下,再對折一下,就折出了一個直角。師:這是的確是個好方法哦,我們一起折折看。折出直角沒?生:折出來了。師:屏幕上這個角是直角嗎?生6:不是。師:為什么?生6:因為它有一條邊和直角不重合。
[用不規則形狀的紙自制直角量具,讓學生動手動腦,加深對直角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激發探究興趣。]
篇10
折紙小狗方法如下:
裁剪一張正方形的紙;將對角對折;打開對折另一對角;將三個角折到中心點的位置將紙翻過來;將左邊的邊折到中間的位置,但是后面的角不能折疊右邊的邊也折到中間的位置,同樣的,后面的角不能折疊;將折紙模型上面的兩個角向下折疊;將里面的部分拉出來,向下折疊;右邊的角也一樣撐開,將里面的部分拉開后向下折疊;將上面的邊折到下面邊的位置,即將上面的部分對折;順勢將后面的部分翻到上面,再翻到背面;將垂直的這部分向右側折疊;將右邊的半側部分從后面進行對折,折到左邊;按照19步制作的折痕進行折疊,使得右邊的狹長部分到垂直的位置;將狹長的部分打開將本來水平的折痕折到豎向的位置,背面同樣方法折疊;左邊的三角要制作成尾部,將這部分向內連續折疊一定程度;另一端,將小尖角的部分向上翻折一點,后面的部分進行連續折疊;將翻折的小三角涂黑,粘上眼睛,再將頭部的形狀調整一下,折紙小狗即完成。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