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資料范文
時間:2023-04-02 19:44: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孟浩然的資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依依惜別”是本課的文眼、情眼,最能體現(xiàn)出朋友間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這個教學切入點,讓學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讀、品析、表演、補白體會那般“友情”“親情”“豪情”“離情”之美。
一、用朗讀感受情意美
文包詩融語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好素材。同時,讀是思的憑借,讀是悟的前提,讀是說的儲備,讀是寫的基礎。所以,在文包詩課文的教學中,要凸顯語文學科的特點,讓“讀”成為課堂的主旋律。用“讀”為學生營造一個綠意蔥蘢的心靈花園,讓學生走進文本,閱讀品味、領悟內容、體驗情感。
整篇文章讀來如流水般順暢,如玫瑰般醇厚,特別是幾處用簡短的語言描繪出的景色圖:“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柳絮翻飛,是煙是霧,朦朧之美;繁花亂眼,似云似錦,盎然之美?!包S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氣勢磅礴,凌空欲飛,仙氣之美。“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楊柳沙鷗極通人性,隨之心動,不舍之美。
一切語景皆語情,為兩位大詩人的送別營造了朦朧、難舍的意境,讀來是那么親切自然、朗朗上口。通過理解閱讀、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動情地讀,相信每讀一句,學生的心中都會有一幅畫面出現(xiàn)。
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也為李白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埋下了感情的伏筆,成為靈感的源泉。深厚的友情凝聚在這四句詩中,讀來透著淡淡的傷感、深深的祝福。
二、用品析體悟情意美
“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教師需引導學生扎實學習字詞句,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的字里行間,用心品味。讓學生再次觸摸文本,與文本更深入地對話——先讀到文字的里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后,最后讀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
一個“藏”字,引導學生思考:為何藏?在品味過后,必能悟出兩位大詩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心境。這是一份不愿觸動的離別情,是那般不忍別,是那般寧愿自己難過、也不想讓朋友難過的關心的情意啊!
六個“您”字,讓人體會到大詩人李白對孟浩然如兄長、如老師般深深的敬仰,進一步理解和感受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
兩個動作“佇立”“凝視”,由行動直入內心,此時此刻詩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果沒有這些豐富的內涵,又怎么會白帆已逝,還“依然佇立”?如果情誼不深厚,又怎么會久久“凝視”?如果不是此時心潮起伏,難抑深情,又怎么會“一江春水浩浩蕩蕩”流不息?詩人內心的悵惘,有力地撞擊著我們的心靈,讓人體會到友情的可貴。
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將情與景高度完美地融合,正所謂“不見帆影,惟見長江;悵別之情,盡在言外”。一個“辭”字,飽含深情,極具吸引力。讀后,孟浩然向李白拱手作別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個“孤”字,詩人唯見孤帆,眼中只有友人,離別之情、敬仰之情、依依不舍之情、孤單寂寞之情在心中來回激蕩,情深意遠。
師生、生生、人本之間在不斷的思維撞擊中,對文本的理解更加豐富和深入,更深入至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詩人情感的波動,體會那份分別之時的情意美。
三、用補白綻放情意美
善教者,一定會在文本的空白處巧做文章,或引入課外學習資源以充實文本的解讀,或引發(fā)學生展開豐富想象以填補文本的空白。它與文本融為一體,引領著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走進文本人物的心靈情感深處,進行的是有深度的解讀。
在李、孟“飲酒話別”的段落學習時,將李白所寫的《贈孟浩然》一詩作為資料補充,既擴大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視界,又深化了學生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當白帆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時;當李白在岸上遙望想到孟浩然在船上同樣的遙望時,為了能由外在的遙望走進兩人的內心,想到兩人內心的獨白,我讓學生進行了以下層次性的補白訓練。
岸邊繁花似錦,李白望著孟浩然的船越去越遠,心里默默地說——
江上沙鷗點點,孟浩然望著漸漸模糊的李白,心里默默地說——
岸邊楊柳依依,李白再也看不到孟浩然了,心里默默地說——
江上波濤洶涌,孟浩然同樣看不到李白了,心里默默地說——
學生在不斷補白中進入了送別的意境,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彼此相望,彼此留戀,體味到兩人的情意更加深厚。
四、用表演展現(xiàn)情意美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贝┰角?,展現(xiàn)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一天——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這場離別,演繹著細膩、深情的場景時,依然能夠直抵我們內心。
師: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也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學們,請你們在班級中找到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
篇2
關鍵詞:教學方法;古詩;誦讀;想象;意境;多學少教
G623.2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本質上講,《語文課程標準》所追求的只有通過“少教多學”才能夠實現(xiàn)。它能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課程標準》別強調了應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那么在古詩文教學中就更應該有學習方法的指導與滲透。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著重從以下幾方面來指導學生學習古詩。
一、理解題目意思
理解了古詩題目的含義,就等同于拿到了理解古詩的第一把鑰匙。古詩題目有的交作時間和地點,有的說明歌詠的事物和人物,有的介紹寫作背景,還有的點明寫作內容。學習古詩首先要指導學生先借助注釋,來理解題目的意思。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題目明確地告訴了我們詩作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并利用課件出示從黃鶴樓乘船去廣陵的長江航線圖,通過自學,查找注釋,學生知道了“之”是去、到的意思,廣陵就是現(xiàn)在的揚州,那么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題目意思了:李白在武漢市黃鶴樓這個地方送好朋友孟浩然坐船去江蘇揚州市,從而知道了這是一首唐代送別詩,理解了題目的含義,也就能夠讀好題目的節(jié)奏(合理停頓):“送|孟浩然|之|廣陵”,知道這首詩的大致內容,從而為進一步學習理解古詩做好鋪墊。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
我們學習古詩不能不知道作者是何許人也,一定要借助查閱相關資料來了解作者,知道作者寫此詩時的背景、心情及以前學過作者的哪些詩。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對于李白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不知道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為了更好地學習古詩,就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李白剛剛出川時,云游天下,路過湖北湘陽,認識了當時名滿京城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歲,但年齡的差距絲毫沒有影響兩人的交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游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他倆情趣相投,在生活上相互照顧,寫作上相互幫助和鼓勵,有著志同道合的人生觀,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這樣再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體驗或生活實際,體會好朋友或親人分別時的感受,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共鳴,有利于學生入情入境,理解、感悟作者的寫作情感。
三、明確詩意誦讀詩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第二學段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誦讀是學習古詩的不二法門,學生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讓學生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充分感受古詩的文字之精練、韻律之優(yōu)美、情感之真摯。在誦讀中明曉詩意,在誦讀中復現(xiàn)畫面。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通過有層次的朗讀指導與訓練,來逐漸讓學生對詩文的意思清晰起來,先要把字音讀準;然后要讀的有板有眼,強調恰當?shù)耐nD和和邏輯重音,做到抑揚頓挫,最后再帶著作者的感情讀出七絕古詩的韻味來。通過老師示范讀、男女生對讀、師生接讀、配樂朗讀、邊演邊讀等形式多樣的朗讀,理解、感受古詩的意思,再通過抓重點詞、學生質疑、對比探究等學習方法進一步理解詩句的含義。例如引導理解重點詞:“西辭、唯、盡、天際流”等詞含義,出示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贈汪倫》讓學生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改寫古詩為記敘文進行拓展寫作訓練,這樣,學生在誦讀、質疑、比較、改寫中由\入深地逐漸領悟到了詩文的內在含義。
四、感悟情感和詩的意境
古詩教學需要想象的介入,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的情境,還原詩歌的場景畫面,從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中年級學生學習古詩應有所側重,主要通過抓重點字詞引發(fā)想像,重在感悟詩境、體驗作者情感。
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有意識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想象: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境?你在巢湖見到過這樣的景象嗎?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詩人和即將分別的老朋友孟浩然可能正在干什么?聽《煙花三月》曲,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和情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詩人在如此美麗時節(jié)的江邊傾訴著依依惜別之情,他們說了什么,心里又在想著什么?帶著這樣的心情展開聯(lián)想,再入情入境地誦讀,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就受到感染,體悟到詩的意境,同時領悟到詩句的表達方法,感受李白和孟浩然倆人那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在樂曲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味,自然就把學生帶入那知己難求、不忍離別的感人情境中,這樣文字就鮮活起來,故事有了清晰的影像,詩歌便有了生命,詩歌所展現(xiàn)出的悲壯美也教育、感染、熏陶著同學們......至此,我再適時地讓學生表演課本劇來拓展發(fā)散便水到渠成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葉圣陶先生也一貫主張“教是為了不教?!蓖?,“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在教學古詩時,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思路,適時地滲透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誦詩文、悟詩境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以后學習古詩時,有法可循,主動自主去學習,做到事半功倍。
總之,課堂上教師少講一些,把朗讀、賞析,品味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注意逐步培養(yǎng)學生古詩文的自學能力。“少教”的策略一是將課堂與課外相通互補,二是將同一題材、同一作者的作品關聯(lián)閱讀,實現(xiàn)學法互通。在學生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后,再進行古詩的拓展學習,整合系列古詩,鞏固課堂知識,適當進行延伸。我向學生推薦送別詩王維的《山中送別》《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懂大》以及李白的《贈汪倫》等來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課外主動搜集、閱讀、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逐步達到“多學少教”的目標。
參考文獻:
篇3
關于重陽節(jié)的古詩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
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xiāng)共酌金花酒,
萬里同悲鴻雁天。
作者:盧照鄰(632年-695年),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
譯文: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歸心思歸煙霧積聚不散。在異鄉(xiāng)共同喝著花酒,看見鴻雁天上南來,離家萬里之客一同悲傷。
簡析:與王勃詩同席而作。人意北歸,鴻雁偏又南飛,不正加重人們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來澆愁。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登高望故鄉(xiāng))
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身處他鄉(xiāng),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人情已厭南中苦,(心中已經(jīng)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
鴻雁那從北地來?(我想北歸不得,鴻雁,你為何還要南來?)
作者:王勃(649~676年),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面對北山嶺上白云起伏霏霏,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我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fā)的情緒,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遠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什么時候你能載酒到這里來,重陽佳節(jié)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作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詩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
作者: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
作品譯文:老朋友準備好了豐盛飯食,邀請我到他的農舍做客。翠綠的樹木環(huán)繞著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橫斜。打開窗子面對著谷場和菜園,我們舉杯歡飲,談論著今年莊稼的長勢。等到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的那一天,我還要再來與你品酒看。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譯文: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引我在異鄉(xiāng)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jié)良辰時總會思念起家鄉(xiāng)。雖然我人在他鄉(xiāng),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jié),故鄉(xiāng)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fā)現(xiàn)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關于重陽節(jié)的故事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么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這事傳開后,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jié)詩句野曠云連樹,天寒雁聚沙。 —— 文森《九日》
南雁歸時更寂寥。 —— 納蘭性德《采桑子·九日》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 文森《九日》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 —— 納蘭性德《采桑子·九日》
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 —— 杜甫《九日寄岑參》
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 —— 杜甫《九日寄岑參》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 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 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 文森《九日》
重陽過后,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 —— 晏殊《少年游·重陽過后》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黃。 —— 張可久《滿庭芳·客中九日》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 —— 納蘭性德《風流子·秋郊即事》
篇4
[關鍵詞]山人;題畫詩;藝術氣息;佛理;禪學
作者簡介 羅 茜(1994―),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12級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在讀學生;周榆華(通訊作者)(1970―),男,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江西南昌 330038)
基金項目 本科生科研立項項目“佛道參半,苦笑皆非――朱耷書畫風格及成因探析”
在燦若星河的中國繪畫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引領畫壇數(shù)百年。他就是獨步古今的藝術大師――朱耷。這位亦僧亦道、亦畫亦詩的人物不僅貴為寧獻王的九世孫,而且年少成名。為了報效祖國,寧愿放棄自己的爵位,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于1643年參加科考,并且一舉中的。但是,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土崩瓦解,他的王孫美夢也隨之灰飛煙滅。都說“屋漏偏逢連夜雨”也正是這一年,朱耷的父親病逝,不久他的妻兒也相繼離世。家國不在的事實嚴重打擊了這位翩翩少年的心靈,更為嚴重的是,他這個前朝子孫隨時都有被殺頭的危險。為了躲避災禍,朱耷隱姓埋名,過起了如野鶴般的隱居日子。也許是王朝更迭的打擊,也許是隱居避禍的巧合,又或許是悟佛參道的機緣,這給朱耷創(chuàng)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藝術世界。因此他的繪畫在畫壇獨樹一幟,備受后人推崇,而他的題畫詩也是開文壇一代新風氣。
如果朱耷是一個謎,那么他的題畫詩無疑是解謎的一把鑰匙。品讀朱耷的題畫詩,也許你感受不到詩經(jīng)中的音韻和諧,也感受不到唐詩中的對仗工整。但你能感受到他詩歌中的“精、氣、神”。這就好比是靈魂,肉體雖朽,但靈魂永存。
歷史從來不會停下他那驕傲的步伐,所以明王朝也迎來了氣數(shù)已盡的時刻。那一刻,當清軍的鐵蹄毫不留情的敲開了紫禁城的大門,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了。那一刻對于前朝子民來說留下的只有長歌當哭的悲傷和不忍回憶的過去。作為前朝皇族遺民中的朱耷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為了保護自己他只有退而隱居,又為了保留氣節(jié),他剃發(fā)為僧。他也許不知道當初這個匆匆的決定會如何影響自己今后的命運,但后人卻在他的繪畫詩中回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晚明,隱約的看到了一顆赤子之心。
“寫此青門貽,綿綿詠長發(fā)。舉之須二人,食之以七月。”
這首詩是朱耷于1659年題于一幅名叫《西瓜圖》的畫上,這個時候的朱耷早早經(jīng)歷了國家滅亡、親人離世的悲苦,迫于無奈的他選擇與青山為伴、佛理為友的生活。初讀這首詩時,多半會認為這是他閑來之筆,但細品下來,其實是內有玄機。“青門貽”來源于“青門種瓜”這個成語的典故。據(jù)《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而后世又把這種瓜稱作是“青門瓜”,將“青門瓜”作為氣節(jié)的象征。朱耷將他所畫的瓜取名為“青門貽”意在表示自己同東陵侯一樣,是鐵骨錚錚的漢子,絕不向新朝妥協(xié)?!扒嚅T貽”也同樣暗指舊朝。“詠”指詠嘆,指對故國的思念如長發(fā)一般綿長。最后一句“食之以七月”,從詩的表面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建議。但在《詩經(jīng)?七月》中有一句“七月食瓜,八月斷壺”這就表明吃瓜最好的時候是七月,所以這句詩暗指現(xiàn)在摘下這個瓜是沒熟的,不可食用。所以詩歌寓意以前明王朝的美好將一去不復返,復國大業(yè)舉步維艱。整首詩雖然表面上都在寫瓜,實際上表達了他傲岸獨立的人格和對故國的悠悠思念,拳拳的愛國之心借詩歌躍然于紙上。
也許是時間淡化了朱耷內心的仇恨,又或許是佛道凈化了朱耷的心靈。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之后,他的繪畫詩已經(jīng)沒有了當初那么明確的情感態(tài)度,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人生的達觀。這就好比一個人的成長,如果說之前的詩歌是一個意氣風發(fā)、愛憎分明的少年,而如今的詩歌則更多的像一個沉穩(wěn)睿智、開明達觀的壯年人。早期題畫詩中的凌厲的畫風和犀利的語言在朱耷自身的成長和感悟中隨風飄散。
“梅雨打繩金,梅子落珠林。珠林受辛酸,繩金歇征鞍。萋萋望耘籽,誰家瓜田里。大禪一粒粟,可吸四海水”。
這首詩題于《繩金塔遠眺圖》中,是朱耷1681年的作品,這個時候的朱耷在成為一代佛學大師之后又投身于道家的研究中,所以詩歌品讀起來有種淡淡的禪意。雖然詩歌描寫的是一片凄風苦雨的景象,但詩人放曠高遠的人生態(tài)度在這首詩中的最后一句中表露無遺。同朱耷以往的詩歌一樣,要解詩必須先解隱僻的用典和象征。據(jù)史書記載:繩金塔是南昌的一處名勝,相傳建塔時因在土地里挖出三匝金繩和三百顆金舍利子而命名為“繩金塔”,可見這首詩中的“繩金”和“珠林”指的就是繩金塔和舍利子。但是在這幅圖上并沒有畫出繩金塔,畫的只是遠山和塔附近蕭條破敗的景象。所以“繩金”和“珠林”在這首詩中分別指的是明朝和詩人自己,而“梅雨”和“梅子”也不單單是字面的意思,而是指清軍的鐵蹄和侵略。這首詩前六句講,故國遭受外人摧殘(梅雨打繩金),詩人也淪為了亡國奴受盡外人欺辱(梅子落珠林)。詩人漂泊無依很是辛苦,繩金塔這里暫時也停了戰(zhàn)火(珠林受辛酸,繩金歇征鞍)。遠遠的望去,不知道是誰家的瓜田里滿 都是凄涼和荒蕪(萋萋望耘籽,誰家瓜田里)。最后一句“大禪一粒粟,可吸四海水”中的“一粒粟”是朱耷在自比,雖然只是一粒很小的米,但是他的胸懷是開闊的,可以吸收四海之水。最后一句頗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意,明顯是受到佛家“寬以待人、四大皆空”等思想的影響。
此外,朱耷還會借前人的經(jīng)歷來聊以,他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也被他寫入他的題畫詩中成為他“放下”的一個真實的寫照。
“人海豈妨酸,零酤復夥掇。走卻孟襄陽,禍兮云盎醋?!?/p>
這首詩是《甕頌》六首中的一首《醋甕》,是朱耷大約在1682年所作,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jīng)放松對前朝遺民的態(tài)度,所以朱耷也時常外出云游,與當時的名流交往頻繁。同樣這首詩初看不知所云,在細品和查閱相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這首詩中有兩處用典。詩歌的前兩句是第一個“用典”。酒越放越醇、越放越香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但酒放久了也容易變酸,變酸的酒自然也就賣不出去。在《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說三》中有記載:宋人因為賣酒的食肆有兇狗而害怕不敢前去買酒,導致酒坊中的酒變酸。但詩人卻以一句“人海豈妨酸”來表達自己是好酒之人,不會在意的意圖,頗有大家之風范。在第二句詩歌“零酤復夥掇”中,“酤”是指買酒而“夥”字指的是“多”。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不管是散裝的酒還是整裝的酒都盡管給我買來。而最后兩句則是用到了孟浩然的典故。孟浩然也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詩人,但因時運不濟,仕途總是不順利,但他總是看得開,經(jīng)常一邊騎一頭瘦削的驢一邊苦吟作詩。時人有云:孟襄陽,興何狂?凍騎驢霸陵橋上。而且孟襄陽也很好酒,經(jīng)常因喝酒而誤了正事。在《全唐詩話續(xù)編》中有記載:“韓朝宗欲薦之,約與俱之京師,會故人至,浩然劇飲忘約?!边@件事寫孟浩然居然因為喝酒而忘記了與韓朝宗的約定,不僅錯過了步入仕途的好機會,而且還得罪了大官。所以朱耷最后一句寫到“走卻孟襄陽,禍兮云盎醋”。但朱耷在這里完全沒有責備孟浩然的意思反而是借孟浩然好酒之禍表現(xiàn)孟浩然自由放曠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以孟浩然自比,表明自己同孟襄陽一樣追求放達自由的人生境界。
沒有比“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句詩更好的句子來形容已步入晚年的朱耷,在度過了像無根的浮萍一樣,漂泊無依,孤苦伶仃的日子之后,在佛與道的世界中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導師乃至藝術的導師,佛理與道義使他脫離世間的愛恨紛擾,專心于自己的藝術世界。
都說人生如戲,而朱耷的一生則是一部傳奇性的戲劇。在經(jīng)歷了人生中各種跌宕起伏之后,在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在既禮佛又崇道之后,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哲學。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在撫河旁筑起一個草屋,在環(huán)堵蕭然的草屋中依舊作畫寫詩,直到生命的盡頭。而暮年時期朱耷詩歌的思想追求又從表達放曠高遠的人生境界轉向追求物物和諧的自然之趣。
“一見蓮子心,蓮花有根柢。若耶擘蓮蓬,畫里郎君子?!?/p>
這首題畫詩是朱耷《竹荷魚詩畫冊》中的題詩,是他晚年的作品。在這本畫冊中一共有四首題畫詩,上面摘錄的只是其中的一首,顯然這首詩是朱耷題在他所畫的一幅荷花畫上的詩。相對于之前詩歌的生僻字、僻典以及隱晦的寓意等,這首詩可以說走得是通俗易懂的路線。首句“一見蓮子心”寫的是蓮蓬獨特的構造,表明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蓮蓬中的蓮子?!吧徎ㄓ懈堋敝械摹拌堋弊种傅氖巧徎ǖ母?,而且“柢”字本身就帶有根深蒂固的意思。表明荷花雖然生長在池塘中,但也是有根的?!叭粢⑸徟睢敝械摹叭粢笔且粭l溪水的名字,在《史記?東越列傳》中有記載:“越候為戈船,下瀨將軍,出若耶,白沙”。而“擘”字從手,根據(jù)造字法可以領會這個字指的是用手剝開蓮子,所以這句話寫的是在若耶溪邊剝蓮蓬。最后一句“畫里郎君子”顯然表達的是對荷花的贊美。雖然荷花自古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但從整首詩來看朱耷在這首題畫詩中并沒有賦予荷花、蓮蓬新的象征意義,而是單純的贊美荷花的高潔,表達了對自然的喜愛與贊美。
在朱耷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造過數(shù)以千計的詩、書、畫。而他自己的靈魂也在這些作品中得到安慰和解脫。雖然說他的一生依舊是悲憤的一生、孤寂的一生,但更是創(chuàng)造的一生。在不斷感悟、創(chuàng)造、再感悟、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朱耷逐漸找到了自己藝術的宗旨,不再執(zhí)著于對前朝的戀也不再固執(zhí)于對新朝的恨。而是在自然中、在哲學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暫且不說是時勢造就了朱耷,還是朱耷造就了之后數(shù)百年的畫壇。研讀朱耷的作品,仿佛是在同他交流。你既可以感受到三百年前他的孤獨與無奈,又可以觸摸到三百年后他的作品強烈的藝術氣息和生命意識。
參考文獻
[1]思嘉.清初畫僧題畫詩偈初探[J].新美術,1993.(80).
[2]馮麗娟.由題畫詩管窺朱耷暮年思想的嬗變[J].文藝評論,2013.
[3]孫磊,馬健.獨步古今的藝術大師--朱耷[J].東方收藏,2008,
[4]丁家桐.山人傳[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5]朱良志.山人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6]蕭鴻鳴.圣潔的狂僧--山人[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7]王朝陽.山人全集[M].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
[8]周時奮.山人畫傳[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9]山人紀念館編.山人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篇5
關于中秋的名詩佳句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xiāng)
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
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關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1、《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2、《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3、《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4、《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5、《秋宵月下有懷》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6、《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7、《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8、《中秋月》
宋·晏殊
篇6
陽春三月,我和家人去拜訪了令人神往的黃鶴樓。它真的是美不勝收,讓我心曠神怡。
一來到黃鶴樓他那股,古樸,而氣派的感覺,瞬間震懾了我?!耙粚?兩層,三層,”黃鶴樓有五層,而且每層的菱角都向外向上翹著。和大多數(shù)古樓一樣,黃鶴樓也是因為有很多名人在那里提詩,作畫。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這些詩,畫,都在黃鶴樓內部陳列出來了。
黃鶴樓的美讓我驚嘆不已。我對它的身世也有了興趣,通過查閱資料我得之黃鶴樓最初在三國時建起,位置在如今武漢大橋的橋頭,后來,多次拆除重建,就明清兩代就被毀了七次,重建和維修了十次。終于在1981年黃鶴樓,永存于蛇山峰嶺之上。
黃鶴樓的名字也是有來歷的。是神仙的傳說,現(xiàn)在的黃鶴樓是5a景區(qū)。雖然門票80元一張,但游人仍然絡繹不絕。許多外地游客不遠千里,都要趕來一睹黃鶴樓的風采,“武漢有座黃鶴樓,穿過天的那一頭”!黃鶴樓,武漢人的驕傲。
篇7
一、音樂導入
教學中借助音樂調動情感,烘托、渲染詩歌的內容,創(chuàng)造美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在教學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時,選擇古箏曲配樂吟誦,教師隨著明快的樂曲聲吟誦,學生從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聲,有小船的美的景象,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以美的氛圍,為學習這首詩做好情感鋪墊。接著,老師介紹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深入學習這首詩,有利于學生對詩的理解。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配樂讓學生練習吟誦這首詩,更能激發(fā)起學生吟誦詩的積極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故事導入
小學語文教材所選取的古詩,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有相當一部分詩的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篇,這首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情誼深厚。作者既表達了依依惜別的情感,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秀美。教學這首古詩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導入。以故事導入的好處就在于白話講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好奇,使其興趣盎然。故事是個海洋,張開敏銳的觸覺,便可以到“?!敝刑浴皩殹?。教師選擇一些內容經(jīng)典、短小簡潔的故事適時引入教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詩情,浸潤詩韻。
三、課件導入
多媒體走入課堂輔助教學是教師們常用的手段,恰當?shù)剡\用確有錦上添花的功效。古詩《清平樂?村居》是辛棄疾的一首小詞,它呈現(xiàn)出一種清靜、寧馨的風格。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yōu)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tài)的形象,借此表現(xiàn)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準備好的課件導入,或動畫、或圖畫、或錄像將一家五口的形態(tài)展現(xiàn)出來,或有旁白,或有教師介紹,生動形象,具有吸引力為后面理解詞句方面做好準備。小學的語文古詩教學,不再是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要設計精美的導入,引領學生主動融入詩詞的意境,領悟詩詞中的形象和情感,從而讓學生受到思想的啟迪和藝術的熏陶,我們教師就應該是那一名出色的向導。
四、朗讀導入
上課伊始,我們可以開門見山,配樂為學生朗誦古詩。我們要充分體現(xiàn)古詩誦讀的語調,停頓、重音和語速。用我們的朗讀把學生帶入到古詩的意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春夜喜雨》課堂教學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 ,激趣導入:
師:春姑娘已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綿綿的春雨悄悄地下著,聽――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學生跟唱)。
師:同學們這首歌唱得真好聽,誰能告訴老師歌中唱的是什么呀?
生:小雨!
篇8
加深理解與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個建議對古詩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性作用。下面筆者就以自己執(zhí)教的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第20課《古詩兩首》為例,具體談談在古詩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策略及效果。
《古詩兩首》中編入的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古詩。筆者在課前收集了有關圖片、音樂和文字資料,做好多媒體課件,僅用了一個課時,就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引著學生如癡如醉地在古詩的情境里走了一回。
教學過程解讀
在“課前交流”時,運用多媒體激發(fā)興趣 利用課前三分鐘和學生們一起分享一段詩文誦讀的錄像。錄像中聲情并茂的朗誦,深深地感染了學生,激起了他們誦讀詩歌的欲望;錄像中的朗誦,也為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誦讀示范。而傳統(tǒng)教學手段,大多是教師運用口述和小黑板板書一些詩句、資料介紹,教學手段單一,課堂學詩氣氛在課前就低沉下來,學生很難入課境,體現(xiàn)出努力回憶和適應,入詩境就更難了。
在“介紹背景,解詩題”時,運用多媒體培養(yǎng)處理信息的能力 筆者用多媒體便捷地出示了學生在課前收集的李白和王維等有關詩人的資料,了解相關信息,從而輕松地理解詩題。如果不用多媒體,而是教師口述,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取,對作者和背景就會有很深的隔閡,不利于學生入情入境。
在“初讀古詩,知詩音”時,運用多媒體鋪設感情基調 用課件呈現(xiàn)兩首詩的內容,請同學們讀兩遍,要求讀得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然后,播放背景音樂,老師配樂范讀,讓學生感受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有了原型示范后,再讓學生配樂讀詩。未成曲調先有情,音樂的作用的確不可估量,一首輕柔的古曲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帶入到了一個詩情畫意、古色古香的情境中,“詩味”就讀出來了!傳統(tǒng)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運用較多的是在黑板上板書出全詩,標上拼音,劃上節(jié)奏線,引導學生反復讀,學生表現(xiàn)為對生字“音、形、義”的片面把握,讀詩的韻味由于課堂氣氛的單調也顯得只有聲音而無情韻。
在“再讀古詩,明詩意”時,運用多媒體教給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 用多媒體出示自學提示――“讀詩三步曲:一讀大聲讀,知詩音;二讀小聲讀,明詩意(可借助注釋等);三讀用情讀,悟詩情?!睂W生在提示的指導下,有目的地讀詩、思考、討論。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自覺的習慣,也會將這種讀詩的方法用到課外。然而,傳統(tǒng)的古詩文教學是教師口述自學提示,學生只聽其音,不見其字,不利于學生掌握學詩的方法。
在“品讀古詩,悟詩情”時,運用多媒體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 用多媒體配合教學,逐句出示要感悟的詩句和相關的圖片、音樂和視頻資料。例如:當學生談到是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時,筆者出示黃鶴樓的圖片,還出示從黃鶴樓到揚州的簡圖,幫助他們弄懂地理位置,直觀地理解了“西辭”“下?lián)P州”等詞語的意思。學生談到是在“煙花三月”送別時,筆者先讓學生讀詩句,想象“煙花三月”的情景。接著出示多媒體資料,讓孩子伴著音樂來觀賞江南春景,學生有了真實的感受,自然地讀出“名樓美景遙相送,詩情畫意在其中”的情味來了。在牽引學生學完第一首詩之后,筆者放手讓學生用剛剛學到的步驟和方法去自學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多媒體播放從渭城經(jīng)過陽關到安西一路艱辛的圖片和《陽光三疊》的歌曲,都一次次地打動著學生們的心。每一次有了感受之后,筆者都讓學生伴著配樂來讀,用配樂美讀來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在這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筆者利用多媒體將文字策略、圖片策略、聲音策略、影像策略交互使用,使“聽、說、讀、寫、悟”等學習手段有了很好的媒介,對“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較之傳統(tǒng)教學中只靠語言和書上插圖等方法,顯得豐富而又生動。
在“拓展延伸,話別離”時,運用多媒體回歸主題,延伸拓展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課堂,播放《送別》背景音樂,讓學生在情境中背誦,然后師生話別,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結束本課教學。《送別》音樂,既渲染了氣氛,又再一次回歸主題。最后,用多媒體快捷地呈現(xiàn)作業(yè),將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
結束語
篇9
關鍵詞:自主;學習;古詩
中國是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新的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梢姽旁妼W習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呢?筆者在這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課前激趣,領悟文本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把課上得有趣。”這就要求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使學生在學習中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
1.創(chuàng)設情境。小學課文中的古詩,有很多是借景抒情的。如,賀知章的《詠柳》、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在教學時,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詩中所描繪的情景,播放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設計往往能緊扣學生的心弦,使學生走進作者,走進作品,學習的愿望也就在學生的心中油然而生。
2.編講故事。小學課文中的古詩,有一部分是以事說理,有鮮明的人物和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如,曹植的《七步詩》、盧綸的《塞下曲》等,在教學設計中可安排講故事的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非常好。
3.設置懸念。有一類古詩,說理性很強,則可從主要觀點入手,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懸念,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于謙的《石灰吟》、鄭燮的《竹石》等。
二、課內探究,授之以漁
詩歌是文學之母,是語文精華。對于古詩學習,必須教給學生一些“翻譯”理解的方法,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享“漁”而得魚。通常古詩釋意時可采用“留、刪、補、換、調、變”等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解釋時可保留不變。
2.“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詞,如,語尾助詞等不譯。
3.“補”,就是增補。補出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句子省略是古今漢語所共有的現(xiàn)象,因為詩人既要考慮用極為有限的字詞,表現(xiàn)盡可能豐富的情感,又要考慮到服從格律中關于節(jié)奏整齊定型的限制。省略句中主要的有句子成分的省略和介詞的省略。(1)省略主語: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省略了主語“我”;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中“飛入菜花無處尋”,承前省略了主語“蝴蝶”。(2)省略賓語:如,蘇軾《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把“橫看”的賓語“廬山”和“側”的中心詞“看”(謂語)以及“看”的賓語“廬山”都省掉了。(3)省略介詞: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曠天低樹”,句中介詞省略了,即“野曠天低(于)樹”等。
4.“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等。如,王冕《墨梅》中“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卑选拔帷睋Q成“我”。又如,鄭燮《竹石》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卑选盃枴睋Q成“你”。
5.“調”就是調整。詩作者為了強調某種語氣,或者突出某個內容,或者調和音節(jié),特地調換句子詞語的習慣次序。在翻譯時就要把古詩的倒裝句語序調整過來,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這種倒裝的句式在古詩中常常見到,了解它的一般規(guī)律,對讀通古詩,理解詩意,都很有幫助。(1)為押韻而倒裝。如,盧綸《塞下曲》的首句“林暗草驚風”,按正常的詞序是“林暗風驚草”,倒裝后把“風”字放在句末是為了同二、四兩句的尾字“弓”“中”押韻。又如,孟浩然《春曉》中“處處聞啼鳥”的“啼鳥”是“鳥啼”的倒裝,使全詩韻律和諧,朗朗上口。(2)為對偶而倒裝。如,王之煥《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是“目欲窮千里”的倒裝,為的是同下句“更上一層樓”組成對偶,使詩句一氣呵成,嚴整充實。(3)為協(xié)調平仄而倒裝。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其下句本應是“春總是萬紫千紅”。倒裝后,該句的格律為“仄仄平平仄仄平”,與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正好對應,這樣,詩句節(jié)奏鮮明,音調悅耳。(4)為突出內容而倒裝。如,韓愈《早春》中“草色遙看近卻無”,“草色遙看”是“遙看草色”的倒裝,詩人為了突出“草色”,把它放在“遙看”之前。又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日暮客愁新”,“客愁新”是“客新愁”的倒裝,詩人為了突出“愁”的“新”,把“新”置于“愁”的后面,這樣一倒裝,不但強調了“愁”的“新”,而且調和了詩句的音節(jié)。再如,杜牧《出行》中“霜葉紅于二月花”,是“霜葉于二月花紅”的倒裝,兩相比較,可以看出,倒裝句既突出了“二月花”,又調和了音節(jié),使詩句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無別扭之感。(5)詩歌句序的倒裝。如,張俞的《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先寫入城的感受,后寫入城的見聞,有意顛倒了句子順序,使詩意曲折多姿,對比強烈,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6.“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
縱觀課文中的古詩詞,大多注釋詳盡,學生完全可利用掌握的“翻譯”方法,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去讀、去悟。學生以所知和疑惑為媒介,相互啟發(fā),交互競答,繼而以疑激疑,以已知釋未知,交匯融合,讓學生形成“由已知到生疑,然后解惑,再生疑,再解惑”的思維風暴。
三、課外延伸,拓寬天地
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要給古詩教學引入活水,形成開放性的教學系統(tǒng),就要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天地。
1.古詩教學與音樂、美術、書法等學科結合起來。把古詩中的故事情節(jié)、描寫的景物畫出來,給古詩配畫,給古詩配樂,故事課本劇、寫詩歌書法等,既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聽、說、繪畫、想象等能力,促進其多方面能力的和諧發(fā)展。
2.進行小制作,把古詩經(jīng)典名句做成書簽及座右銘。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把古詩教學和積累背誦融入了生活中,形成了一個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習材料生活化,易于積累和運用。
3.利用網(wǎng)絡完成古詩,拓展學習?,F(xiàn)在網(wǎng)絡早已進入城市家庭,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一媒體工具,查找一些課本外的有關信息和資料。如,作者、作品介紹、朗讀錄音、有關典故、翻譯注釋等。通過拓展學習,做到正確流暢地朗讀詩文,理解領悟詩中的蘊意。
篇10
關鍵詞 價值考量 策略甄選 以文學詩
在蘇教版教材中,有一種特殊的文體叫“文包詩”。這種特殊的文本呈現(xiàn)題材,將古人的經(jīng)典古詩融合進鮮活的文字中,將詩歌創(chuàng)作的意境、作者的心境、詩歌本身呈現(xiàn)的情境一一通過現(xiàn)代文字鋪陳開來,為學生切實體驗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感情提供了認知的基礎。作為一種新型的文體形式,這種類型的文章究竟該汲取怎樣的教學價值,如何借助文的力量幫助學生真正解讀詩的魅力呢?
一、定位:關于文包詩的價值考量
提升文包詩類型文本的教學效益,必須對這種形式文本的價值取向有自己通透的了解。只有把握了文本的基本價值,才能保證教學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才能為提升教學效益奠定認知的基礎。
1.在文還是在詩――目標的確立。從文包詩創(chuàng)作的初衷進行審視,其主要目的在于借助文本的敘述為學生順利理解詩歌的大意抻出一根拐杖,借助文本的闡述為學生成功體驗詩歌的情感鋪下一塊基石,借助文本描述的理氣為學生感受詩歌的意蘊提供踏步的階梯。所以,文本的產生是為了詩歌的解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應該定位于文本為詩歌服務。如果反之,則犯下本末倒置、顛倒主次的錯誤,教材編著的目標將在這樣的錯誤解讀中漸行漸遠。
《黃鶴樓送別》一文就成功地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千古名詩的精髓演繹得淋漓盡致。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依依惜別,別樣意境的營造,李白在江邊的駐足凝望,文本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那種濃濃的友情,為學生真切理解詩歌包含的意蘊提供了足夠的情感貯備。將這樣的文本讀好、讀懂,其真正目的在于強化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
2.研文還是套詩――重點的確立。很多教師在認知層面都能夠理解文本為詩歌服務的框架,但是在實踐操作上,常常被文本中精彩的語言描寫所吸引,教學中常常不自覺地引導學生不斷地在文本的語言中研讀、賞析、悅納、積累,而將文包詩形式的主體核心詩歌內容擱置一邊。其實,這是以文學文的另一種翻版。真正的以文學詩,應該將文本中的語言與詩歌的內容一一對應起來,在詩歌與文本的相互印證中,將文本形成的理、氣、韻自然地傳遞到詩歌內容中去,以真正達到借助文本解讀詩歌的目的。
二、途徑:關于文包詩的策略甄選
文包詩形式中的詩應該是一種廣泛的概念,泛指中國古代經(jīng)典的詩詞作品。在低年級中,以文學詩的主要任務在于借助文本的表述理解詩歌的大意,而到了中高年級則在于憑借文本的細節(jié)描述讓學生真正走進詩歌,體驗詩情,感受詩境。下面結合蘇教版四年級文包詩《但愿人長久》一課,談談文包詩課文的具體教學策略。
《但愿人長久》一文從蘇軾與弟弟蘇轍之間的人情入手,以中秋之夜的皎潔月色為境,成功烘托渲染出詩人創(chuàng)作作品之前的情感積淀,為學生全面解讀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詞作品埋下了基礎。教學這篇課文,我擬定從這樣幾個版塊入手:
1.連理成氣,把握基調。文包詩中的文本雖然是后人根據(jù)原詩作品以及相關資料撰寫而成,但其中的理氣意蘊是詩歌作品的再度顯現(xiàn),文理的一脈相承,氣韻的轉移嫁接,使得文與詩之間相輔相成。所以,在依托文本理解古詩的框架模式中,熟悉文本是走進古詩的必備環(huán)節(jié)。
學生在讀通讀順課文之后,要結合文本內容,簡要闡述自己在初讀課文中的感悟收獲。教師在學生交流過程中,以教學組織者的身份幫助學生交流基調圈附在詩歌核心要旨中,防止旁逸斜出,失卻文本創(chuàng)作的真正價值。如這篇課文,在簡要交流中,可讓學生知道中秋佳節(jié)蘇軾的孤單寂寞,與弟弟蘇轍的深厚感情,月色撩人的清幽環(huán)境等等。
2.詩文互證,萬徑歸一。文讀得再多,都不是根本目標,以文學詩的真正價值在于從文不斷向詩邁進,無限接近詩歌才是讀文的用意所在。但走進詩,還不同于純粹的古詩學習,關鍵在于如何在文與詩中扣住兩者之間的交接點,搭建起一條由文向詩的橋梁。
以《但愿人長久》中出現(xiàn)的詩詞句子為例。“悲歡離合”與課文第三自然中遙相呼應,情理相融;“陰晴圓缺”與第四自然段的開頭相得益彰,互文對照;“古難全”與第二自然段蘇軾的無限離愁又同出一宗。詩詞的結構與文本的呈現(xiàn)方式珠聯(lián)璧合,一一對應,為我們以文學詩提供了更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