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于方家范文
時間:2023-04-12 01:5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就教于方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托爾斯泰說:“在一個家庭里,只有父親能自己教育自己時,在那里才能產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沒有父親的先鋒榜樣,一切有關孩子進行自我教育的談話都將變成空談。”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崗擇業時充滿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對挫折不斷追求。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家長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周末,一位年輕的母親從幼兒園里接她的孩子,發現孩子的臉上有輕微的傷痕,問:“是不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抓傷的?”孩子點點頭,母親火了:“為什么不抓他?這星期不給你剪指甲,星期一你去狠狠抓他。”
無獨有偶。一位小學生做錯事,遭到同學的嘲笑,其父聽說后,氣沖沖地趕到學校:“打他,打傷了我出醫藥費!”說完,掏出幾張人民幣重重的摔在課桌上。
真是可悲啊!在這種近乎病態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養成良好的品德嗎?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嗎?作為家長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你們傷害了孩子的心靈,干擾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位家長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須從小好好培養。當孩子上幼兒園時,我就要求他把大水果給別的小朋友,自己吃小的,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上小學后,又教育他要關心、幫助他人,不要事事處處總考慮自己的利益等。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時刻注意我們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我發現孩子的自私心慢慢地少了。”
家長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會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來感染或教育孩子。這位家長的教育方法雖然不是最科學的,但是他注重從小培養孩子,正確引導、鼓勵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長——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
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作為家長必須重視榜樣的作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和教育孩子。
二、努力創建“學習型家庭”,讓孩子以學為樂。
現在,全社會都提倡“創建學習型家庭”,所謂“學習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習成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動;在家中有較為豐富的學習材料,并不斷充實、更新;有固定的學習場所等。要創建“學習型家庭”,必須有“三優先”:為孩子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優先;創造濃厚的學習氣氛優先;增加教育投資優先。
調查表明,如何創建“學習型家庭”,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見解,但有幾點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有固定的學習場所,(場所最好是書房,條件差的也可以是客廳或是各自的臥室),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二,有固定的學習時間。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學習時間內,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交流。
第三、有必要的讀物和學習資料。家長要積極創設條件,添置書籍,同時可以引導孩子少買玩具,多買書。
第四、家長要成為家庭學習的主體。“言傳身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的永恒命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實際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不僅要帶頭學習,成為孩子的表率,還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相互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進孩子主動發展。
在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親子悲劇后,在無數次的從孩子臉上讀出壓抑、自卑后,我們漸漸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尊重、信任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它意味著愛護孩子純潔的心靈、支持孩子的決定、放棄權力和優越感;也意味著一種涵養和寬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孩子的內心世界很豐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換心,用信任贏得信任;更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培養自信,促進孩子主動發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導孩子和諧發展。
每個家庭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會性。家庭是多個親情關系的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單獨存在于哪一個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
作為家長,在對待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達成一致,必須多溝通、交流、互相支持,千萬不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把分歧暴露給孩子,其實有分歧沒有關系,關鍵是我們要正確面對,達成一致,這樣才能給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五、強調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孩子的潛能。
人的成績的優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賴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聰明才智和學習能力的強弱,即我們稱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實踐中是否具備了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飽滿的情緒、堅強的毅力及良好的個性,即我們稱之的非智力因素。
對于孩子的智力發展,家長們都很重視,但對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別是興趣與自信的培養,則很容易被忽視。
中國家長下班回家,見到孩子會問:“考了多少分?”而美國家長則會說:“寶貝,今天有什么發現?”從諸多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歷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并不是因為他們生來所具有的天賦所致,而是他們在幼年時期的興趣和熱情的幼芽沒有被扼殺,而是得到了順利成長的結果。
孩子們最怕寂寞無聊、悶著沒事,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愿望,總想投入到某項最喜愛的活動中去。當孩子們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種喜好的活動中時,他們的內心就會充滿“成就感”,愉悅之情溢于言表。
篇2
【摘 要】本文從英語教學評價中存在問題出發,闡述運用他方評價指導的重要作用。借助學生個體、團隊、教師、家長等多方評價來活化教學過程對增強學生學習認知體驗與總結反思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探討他方教學評價模式運用對改變傳統方式單一和缺少全面性等具有一定借鑒作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基石。
關鍵詞 初中英語;評價;多方;過程
英語教學離不開評價,而評價的全面性、科學性和指導性則是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英語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在傳統的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多注重課堂提問的感性印象和測試結果的判斷,使得評價不夠全面。這種單一評價模式,容易產生如下問題:缺少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真實全面了解;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錯誤指導策略,不能真正從深層次原因中剖析問題,不利于總結反思教學過程。改變傳統的單方評價模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力量,主動參與教學評價更能提高教學效率。
一、建立他方評價的意義及原則
透過上述問題不難發現,單一評價模式難免具有片面性和誤導性。建立他方評價模式,能產生如下意義:體現了尊重學生學習差異原則和人文性,讓學生在客觀真實的評價中更好全面了解自己;利于優化教學過程,能使得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更加主動調整方法,滿足學習發展需要;便于學生在全方位地評價中形成更加有效的學習思維,提高他們英語表達綜合運用能力。
建立他方評價應該注重如下原則:(一) 多元化原則,即能調動學生以外的一切教學力量參與教學評價;(二)豐富性原則,即在圍繞自評、互評、點評、助評中,能更加豐富教學評價;(三)過程性原則,即重視過程的指導,幫助學生從全面評價中了解他們學習思想動態;(四)反思性原則,即能夠使得學生對各項評價有更為客觀真實的感知,幫助他們在主動反思的過程中靈活調整運用。
二、他方評價模式運用的策略
(一)注重自我個體自評,了解真實概況
學生對自身的了解是教師進行客觀評價的基礎。教師以學生的自我評價為基礎,通過他們的自我測評來主動調整策略方法,能使得評價更加科學有效。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的認可。
按照學生的學習認知需求和能力差異,多給他們自我評價的機會,利于他們在實施過程中更好總結概括。在指導運用過程中,多關注學生的自我認知,鼓勵他們嘗試運用簡潔的語言予以描述;鼓勵學生對自身的學習過程、思維方法、認知感悟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評價,幫助他們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更好深化感悟;關注學生的問題和不足,引導他們在嘗試自我總結歸納的基礎上更好調整方法思維,培養他們的主動修正能力。
通過個體自我評價來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利于教師從中更好調整策略。例如,在譯林版《英語》(下同)七年級下冊Unit 1 Dream homes的“Reading A Homes around the world”教學評價中,可要求學生根據“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omes around the world?”的理解感知情況,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則可從學生在“characters about the homes in the article”“How do they introduce their homes?”“What is your dream home?”思考交流的表現來綜合評價,幫助他們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更好調整學習策略。建立在學生自評價基礎上的教學評價,更能有效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
(二)關注小組合作互評,掌握互動過程
以團隊的方式來引導小組成員進行相互評價,能使得學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更好主動學習,強化認知感悟。小組合作互評,能使得學生在相互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更加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在相互了解過程中掌握合作交流方法。
通過小組互評來深化教學評價過程,能在幫助他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差異基礎上更好活化學習思維方法。在指導運用中,引導學生以相互評價為基礎,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小組成員的學習認知特征以及學習長處等;指導評價學生在互動交流、語言表達以及任務完成等情況進行評價,讓他們在客觀評價的過程中更好相互學習和交流;評價學生在互動中的情感態度,幫助他們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更好強化認知,提高綜合學習運用能力。
小組合作互評,是活化教學評價過程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的Unit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Welcome to Hong Kong”的教學評價中,可根據學生在“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How do you introduce Hong Kong?”的互動交流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引導學生從互動交流、語言表達、課文復述等方面進行相互評價,幫助他們在主動調整學習方法過程中更好強化理解。
(三)運用教師綜合點評,指導學習探究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不妨多給學生鼓掌,引導他們在綜合點評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運用點評的形式來優化評價,能使得學生根據教師點評進行綜合分析和主動探究,幫助他們調整學習策略。
教師點評模式運用能使得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幫助他們在主動嘗試的過程中更好靈活運用。按照教學評價要求,教師多給學生提供參考性的指導意見,讓他們在主動參照對比的過程中獲得更為全面的感知;多給學生激勵肯定,多運用激勵性語言、掌聲點頭等肢體性語言來肯定學生,激活它們學習潛能和自信心;多關注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增強他們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和激情。
(四)邀請家長積極參評,知曉課余表現
了解學生的課余學習狀況,也是教師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生家長來了解學生的課余表現,不僅能在幫助學生客觀總結自己的學習思維方法基礎上更好調整策略,還能夠使得學生在受到綜合評價中發現更多學習問題和不足。
在邀請家長積極參評中,要結合學生的各方面表現,多和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幫助他們在積極配合教師教學中更好合作。在指導運用中,一方面,關注學生的在校學習表現,特別是一些進步和表現閃光點,多向家長推薦,讓家長更能夠有信心參與教學互動;另一方面,多給學生家長提出相關意見,向家長通報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需要幫助的地方,提請家長和教師積極協作,通過課余作業檢查、練習指導、思想溝通等方式來和家長互動,提高教學評價效果。
三、他方評價模式運用的幾點反思
(一)他方評價模式運用應該體現“能動性”,要在能主動激活學生、家長參與激情的基礎上,多給他們更多自由互動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帶著真誠參與,增強合作交流溝通的激情。
(二)他方評價模式運用應該體現“互動性”,鼓勵學生在參與評價中,多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根據他們的表達予以綜合性陳述,增強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三)他方評價模式運用應該體現“自動性”,幫助學生在自覺接受評價的過程中主動改變學習策略方法,幫助他們在實踐運用中將積累認知感悟轉化為實踐運用,提高英語學習綜合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多樣化的英語教學評價能在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基礎上,更利于學生客觀真實了解自己學習動態,讓評價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圍繞評價的全面性和真實性,引入多方參與,讓學生在了解自己學習問題和不足基礎上更好主動調整學習方法,適應課程教學新常態。運用好他方評價,能使得形成評價與課堂教學活化形成有機的融合,提高學生英語表達綜合運用技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尹來寶.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四項基本原則”[J].中學教學參考,2013(01)
[3]黃燕.英語課堂教學三方評價運用之探析[J].中學生英語,2014(23)
[4]董轉英.初中英語教學中有效運用教學評價的方法[J].神州旬刊,2013(07)
[5]顧娟.試論如何構建初中英語多元化的教學評價[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14(17).
篇3
關鍵詞:“放”與“收”;“自主”與“他主”;課堂駕馭
【中圖分類號】G420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組織者,需要考慮什么時候用什么方式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什么時候則需要我們教師來講授、示范。這常被稱作課堂上的“放”與“收”。在教師們的相互聽課、觀課、議課活動中常常會聽到教師們說,某節課教師在處理教材或設計課堂活動上“放”不開,或“放”了但有些“收”不回來,使本節課本該完成的教學任務沒有能完成等等。那么我們如何來認識課堂上的“放”與“收”,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呢。
從課堂觀察者的角度來看,“放”與“收”是外顯的課堂活動角色重心的轉換。從本質上說這是課堂上“自主”與“他主”的一對關系問題。“放”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宰者,在目標、主題、需要、意圖、方案、過程與反思等方面進行主自選擇和自主決定。這個“放”是給了學生機會(當然不是指的放任自流),還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權利。“收”則是教師對學習過程的總體規劃與設計,在教學環節中所做的必要的概括、點拔、示范、引導、幫助。其作用是統領整個學習過程,使目標導向正確、活動開展有序、難易把握有度。
如果就問題驅動的探究式課堂教學而言,教學過程可粗分為三個環節,一是提出問題、二是收集證據形成解釋(或作出假設并實施探究)、三是評價與交流(或解釋結論評價反思)。
在提出問題這個環節上,教師的高明之處在于通過各種方式,導入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思考中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相反如果問題都直接由教師給出,學生個體的認識活動中、交往過程中自主生成的問題沒有受到重視,那么這個環節上教師就沒有“放”,或是“放”的不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會提問題正是教師要做的。在這個環節中對“放”的駕馭是要求教師清楚的了解問題的背景、情境的設置是否適當,學生可能生成這些問題的知識起點或知識儲備。同時問題的指向性也要與教材內容的規定性相一致,不至于脫離課本而“跑題”。這個環節上教師也要有一個“收”。那就是對問題進行歸納,形成對問題的比較準確的意義表達,而不是含糊不清的,甚至是莫棱兩可的。如果這個對問題的表達是來自學生的,離不開教師的評價和認可。教師對課堂上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的把握正是課堂教學的駕馭點。
在第二個環節(包括設計方案、收集證據、實施探究、形成解釋等)中,完全由學生自已設計探究方案、自己確定什么可作為證據并進行收集、獨立地或協同合作地在總結事實證據之后形成解釋。這樣的“放”,自主性水平是最高的。如果均是在教師指導下或引導下進行的,則自主性水平次之。如果證據完全由教師提供,方法也由教師直接告知。那么本應讓學生自主開展的學習活動,統統被教師的一講到底替代了,自然也就無所謂“放”。課堂也就沒有了活力。如何避免一“放”就亂,一收就“死”呢。這里的“放”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教學硬件條件等。如果不較為全面的分析把握這些因素,并在教學設計中進行了較為充分的預設,這個“放”就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教學目標就難以達成。那么在這個環節中有沒有“收”呢。有的,我們從顯性和隱性兩個側面來分析。首先,教師之所以要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就是因為他要及時發現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與障礙,會有哪些需求。教師在診斷學生的思維,指出學生邏輯上的問題,揭示矛盾,讓學生重新審視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思路時往往通過提示、啟發、質疑等的語句來表達。這是課堂上教師“收”的外顯方式。教師事先進行的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習資料的提供等,以及在課堂上始終抓住教學目標,抓住主要任務和核心問題,及時避免一些枝杈問題的干擾這便是“收”的內隱性。
篇4
關鍵字 語文 新形式 評價
語文課程,是一門關鍵的基礎課程,要求其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社會溝通技能和人文理解能力,語文課程還應能培育學生的價值觀,使其建立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漢語,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內的全面技能。更高層次的,語文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一、語文課程教學新形式的重要意義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很難通過單一的課程進行傳授。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另一方面,語文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將其納入生活的點滴之中,而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為語文是對漢語的教學,因此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觸手可及。因而,應該讓學生徜徉在語言的海洋中,通過大量的語文實踐,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只重視考試分數,重視升學率,而沒有從更為廣闊和深遠的層次對學生進行引導。為此,有必要為目前的語文教學提出新的形式,并據此制訂出新的評價方法。
二、語文課程教學新形式的開展手段
首先,通過新老交替,努力打造高素質的語文教師隊伍。語文教師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力量,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無法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最基本的教學任務,也不可能將語文的文化傳承性加以拓展,更無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通過新老交替,將老教師的豐富經驗傳授給新教師,培養新教師的責任感和基本的教學技能;組織青年教師開展基本功比賽,促進青年教師鉆研業務;新老交替將產生教學方式的合理性轉變,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改善語文教學結構。當前教育經費大量投入,為語文教學多樣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保證了教學方式多樣化的開展。而語文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必須堅持科學性的原則,堅持適應性優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一方面要考慮克服過去刻板單一的教學方法,迫使教師多方設法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把一些抽象的語文知識,受時間和地域限制而無法看到的事物,從感性認識變為理性認識,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增強學習效果。
再次,通過多方吸納,形成特色,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應充分涉獵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理解其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內涵,結合當代的價值觀去粗取精,加以改革,為我所用,并與學校和學生的優勢和教改特色融為一體。同時還應注重引進外部教學方法的一些經驗,加以篩選,進行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于這樣,語文教學便既有學校特色,又有“雜交優勢”,有力地促進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新形式的教學方法,需要創新的教學評價方法,在實施中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首先應確立全新的中學語文教學評價的理念,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方式,中學語文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保證學生今后在社會生活方面基本技能和人文環境的適應性,從而改進教師的語文教學。這就需要我們建立起新的評價目標,即:充分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實用性;幫助中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和不足;形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態度、樹立起正確的情感和價值觀,幫助教師提升認識,改善教學方法。
其次,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系統的語文教學評價指標。語文教學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的理念與基本要求,在全面駕馭教科書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和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依據教學評價的理念,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修正和再創造的過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指標的設定應能夠促進學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拓寬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將中國文化的價值融入學生腦海中,同時總結優秀的教學經驗,診斷教學的不足,后續教學的有效改進。
再次,健全中學生語文學業成績評價體系。教師應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主要體現在實現從甄別式的評價轉向發展性評價。對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最后,還應積極探索構建有利于促進中學語文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評價機制。重點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同時還應注意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建立起培養和完善教師技能的評價指標體系。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通過“互評”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
篇5
關鍵詞:劇院建筑;腳手架;臨空墻腳手架
腳手架作為建筑施工中重要的施工工具,作為建筑工程中最為常見的腳手架類型,具有搭設連接簡單、安裝周期短、安全性高、經濟性高等特點,廣泛地應用于建筑施工項目中。既可以滿足施工作業人員在不同作業面施工的要求,也可以對高處作業人員的安全提供一定安全防護作用,并且隨著建筑施工標準要求不斷提高,搭設腳手架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城市副中心劇院項目為大型復雜結構建筑,作業面存在高大墻體,無傳統拉結點,對腳手架的設計以及搭設都有很高的要求。基于本工程的特點,對此類異型復雜結構建筑腳手架進行討論。
1工程概況
城市副中心劇院北至小圣廟節(規劃下穿路),南側為規劃支路(半下沉蓋板路),東側為綠心起步區觀景區,西側與規劃S路隔景觀地相望,總用地面積約12.2389萬m2,混凝土結構最高40.6m。
2扣件式鋼管腳手架介紹
本工程存在高大墻體以及高大臨空墻模板支撐,腳手架類型選擇普通雙排扣件式腳手架以及雙側六排扣件式腳手架。
2.1扣件式鋼管腳手架介紹
扣件式鋼管腳手架主要由扣件、鋼管、底座與墊板組成,自20世紀60年代初進入我國建筑市場,由于其具有拆裝靈活、搬運方便、通用性強和價格便宜等特點,在我國應用十分廣泛。
2.2扣件式鋼管腳手架的優點
作為目前建筑施工現場使用最廣泛的腳手架之一,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具有以下優點。(1)承載力大。當滿足JGJ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規定時,腳手架的單根立管承載力可達15~35kN。(2)安裝拆卸方便,加工簡單,適用環境廣泛,扣件連接簡單,易于操作,但是隨著建筑行業的標準化以及規范化,對腳手架安拆工具有了更高的要求。(3)拆搭靈活,鋼管長度易調整,扣件連接不受高度、角度、方向的影響,適用于各類建筑施工現場。(4)既可以滿足施工作業人員在不同作業面施工的要求,也可以對高處作業工人的安全提供一定安全防護的作用。
3腳手架搭設難點
本工程屬于異型結構建筑,結構內存在圓弧類結構。高大墻體以及高大臨空墻體的施工,要求腳手架搭設高度高,同時由于結構復雜,導致腳手架無法和普通建筑外腳手架一樣設置抱住拉結。該類腳手架的安全性較低,需要更加注意腳手架搭設的質量以及安全。
3.1六排腳手架難點
本工程梁尺寸截面大、跨度大、集中線荷載大,梁模架支撐高度高。最大梁截面尺寸為700mm×4900mm,最大跨度為22.200m,梁模架最大支撐高度為20.450m。
3.2雙排腳手架難點
由于本工程屬于異型結構建筑,所以對于建筑物外側腳手架的拉結點無法和常規房建建筑相同設置,同時觀眾廳內側的雙排腳手架墻體高大,無門窗柱子等拉結點,單側臨空墻體有樓板側腳手架如圖1所示。
4腳手架設計
4.1雙排腳手架基礎設計
(1)腳手架搭設在地基土時,搭設前回填土應進行夯實,壓實系數≥0.94。(2)腳手架搭設在混凝土樓板時,混凝土強度達到100%后方可進行腳手架搭設施工。(3)搭設時在立桿底部鋪設50mm×200mm腳手板,墊板與基礎表面接觸密實。(4)立桿底座置于墊板之上且底面標高宜高于搭設地坪100mm,保證腳手架基礎不被浸泡。
4.2雙排腳手架架體設計
(1)本工程腳手架搭設形式為雙排單立桿扣件式鋼管腳手架。(2)腳手架搭設橫距為800mm;立桿的縱距1200mm;步距1800mm;內排架距離墻體結構板邊距離為300mm。(3)混凝土結構檐高戲劇院為30.00m,歌劇院為38.30m,音樂廳為25.2m,戲劇院西側搭設外腳手架,音樂廳東側從基坑肥槽–6.30m起支設腳手架,歌劇院南北兩側從地下1層頂板–0.60,–0.15m起支設腳手架,戲劇院南北東側、歌劇院東西側、音樂廳南北西側從1層頂樓板7.30m起支設腳手架,架體高出對應位置檐口1.50m。(4)戲劇院西側與音樂廳東側若遇到懸挑梁、板時,無法繼續支設,則該部分立桿從懸挑梁、板上重新支設并采用連墻件拉結,懸挑構件上下側設置縱橫向小橫桿,其相鄰步距支設斜撐,確保此處架體穩定性,扣件式腳手架拉結點如圖2所示。(5)歌劇院南側部分區域從外腳手架地下1層頂板支設至機房頂層,支設高度為42.1m,除此區域外最高支設高度為31m。為保證支設高度42.1m區域穩固,此區域加設鋼絲繩卸荷,卸荷按構造考慮。上吊點的位置在28.90m處,下吊點為主節點,卸荷點水平間距為3m,鋼絲繩直徑為16mm,共用吊環鋼筋直徑為22mm。
4.3臨空墻雙側六排腳手架設計
該臨空墻墻體高度17m,墻體厚度500mm,距地面17.9m,屬于超危大模板支撐體系,存在梁尺寸截面大、跨度大、集中線荷載大,梁模架支撐高度高。采用雙側臨空墻體兩側設置6排鍍鋅鋼管腳手架的方法,橫距600mm,縱距1200mm,梁頂標高以下步距1500mm,梁頂標高以上步距1800mm;單側臨空墻體無樓板一側設置3排鍍鋅鋼管腳手架,橫距600mm,縱距1200mm,步距1800mm,有樓板一側為橫距、縱距均為1200mm的盤扣式腳手架支撐體系。單側臨空墻體在樓板上做預埋地錨,墻底斜撐與地面形成剛性連接,斜撐無法落地時采用普通水平鋼管頂模板形式或架子上設置斜撐拉結鋼管或橫桿。
5難點解決辦法
5.1六排腳手架難點的解決辦法
扣件式鋼管腳手架立于不同標高的樓板或基礎底板,采用雙側臨空墻體施工時每邊扣件式鋼管腳手架6排,單側臨空墻體施工時臨空側扣件式鋼管腳手架3排,同時在兩側使用鋼管與墻體可拉結處進行拉結,扣件式鋼管腳手架最大搭設及高度44.050m。梁底采用通長橫桿將梁兩側架體及梁底盤口立桿拉結連成整體。
5.2雙排腳手架難點的解決辦法
雙排腳手架由于拉結困難,搭設標高不同,存在一定困難。雙排腳手架的外側拉結點使用鋼管焊接4根鋼筋焊接在樓板鋼筋上,形成剛性連接,同時,樓層跨度較大,柱子間距較大,所以本工程外腳手架搭設增加每層拉結點的數量,增加拉結強度。內側腳手架使用鋼板焊接100mm鋼管組成1個拉結盤,使用膨脹螺栓固定到墻體上,再與鋼管進行拉結。
6腳手架的安全管理
腳手架安全管理主要需要注意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的因素以及管理因素。
6.1人的因素
扣件式腳手架搭設屬于特殊工種作業,所有進行腳手架搭設的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進行作業之前必須檢查防護鞋、安全帶以及安全帽是否配備并且是否正確穿戴和使用,同時,對于作業人員的身體情況進行詢問,如有出現發燒、頭暈等情況不允許進行腳手架搭設作業。
6.2物的因素
腳手架材料必須使用有生產資質的單位制造的鋼管以及扣件,本工程使用的是鍍鋅鋼管與扣件,豎向承載力較傳統普通鋼管扣件較大,同時觀感較好。
6.3環境因素
如果遇到6級以上大風、雨雪、大霧等極端惡劣天氣不允許進行腳手架搭設作業施工。
6.4管理因素
扣件式腳手架的搭設必須嚴格按照施工方案進行施工,作業前由專業工長或者技術人員對施工作業人員進行作業前的交底,四周布設安全警示標志,設置專門看護人員,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搭設范圍以內,驗收必須嚴格按照方案執行,并且經過驗收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
7結束語
對于此類異型公共建筑,扣件式腳手架屬于最常見的使用工具,本工程最大的問題是腳手架搭設的標高不同,墻體高大,拉結點比較難設置及高大腳手架的安全管理存在難點以及盲點,沒有辦法對每處節點進行細致檢查,所以要求管理人員、搭設人員進場檢查,進行過程中的控制。
參考文獻
[1]宋建青.論述常用建筑腳手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J].福建建材,2011(4):14–17,65.
[2]沈偉強,吳先哲.我國鋼管腳手架應用現狀及新型結構形式探討[J].建筑施工,2019,41(1):128–130.
篇6
Wang Zhilong
(Baicheng College of Education,Baicheng 137000,China)
摘要: 評課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形成性評價,目的是為教師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研討、提高教學水平的平臺。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摸索、總結出一套高中英語課評課實際操作方法。作者認為評價一節高中英語課,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布置作業、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教師素質。
Abstract: Class evaluation is formative evaluation to teacher's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goal i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teachers to communicate, research and discuss, and improve teaching level. The author explored and summed up a way of English teaching evaluation, combining with hi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hould contain teaching idea,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giving an assignment,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effect, and teacher's quality.
關鍵詞: 形成性評價 評課 教學實踐 教師素質
Key words: formative evaluation; class evaluatio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quality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4-0278-01
0引言
教研工作性質的關系,聽課、評課,與教師交流、研討是經常的事。研討中老師們問得最多的,同時也是我在工作中經常從事的活動問題之一,就是怎樣評課。評課屬于教學評價范疇。確切地說,它應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形成性評價。評課的目的并不是評出上下高低,給教師下一個評價結論,而是通過一節課的實踐,為聽課教師與講課教師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研討、共同提高教學水平的平臺。教師們可以就這節課的教學思想與理念、設計思路、教學過程中各校活動的安排與實施是否合理有序、效果怎樣,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何、存在什么問題,怎樣改進,教師們可以充分交流。那么,怎樣來評價一節課呢?這是我們在教學教研活動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教學評價沒有固定的方法。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同樣一節課,不同的教師的評價差別很大。因學生不同,教學條件不同,教師的水平、教學風格有別,教師評價時所站的角度也會不同。但這并不是說,課堂評價可以隨意進行,他總還是有一定的依據和方法的。依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稱《課標》),結合自己在長期的工作中摸索、總結出的高中英語課評課實際操作方法,筆者提出來與同行們交流。
評價一節高中英語課,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
1看教學理念(教學思想)
課堂活動的設計應有理論為依據。《課標》的理念是要認清的、達到的,但又要考慮現狀,各校的發展現狀是不平衡的。從根本上看,這節課是否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是否得到了重視, 即是否是以人為本的教學; 課堂是不是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是否考慮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性。 具體體現在以下各方面:①是否根據學生心理因素來提高學習的興趣;②是止步于知識,還是注重技能、和技能的運用和發展;③在文章的內涵和外延上是否都下了功夫;④學生自我反思、自我吸收;⑤是否注意了人的四個能力: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2看教學設計
2.1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出發點,也是終點。課的類型、內容不同,教學目標自然有差異。但無論是什么課,制定教學目標時,都要依據《課標》。 《課標》是我們國家高中英語教學的根本大法,是高中所有教學活動總的指導方針。根據《課標》要求,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應是多維度的,具體應考慮到以下幾點。
①教學目標要科學合理、分量適中;②語言知識和技能的目標要準確、具體,操作性強;③思維能力的訓練。《課標》首次提出高中英語課程“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教學設計是否考慮到怎樣提高學生提煉信息的能力,英語思維的訓練怎樣進行;④關注情感態度、注意文化意識;⑤教師要鉆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2.2 教學方法①練習的形式應多種多樣;②是否進行了最大可能的多項輸入;③所設問題的深淺和寬窄是否合適;④不應搞過多的分割式練習,而要還應該是綜合式的整體教學:文章的表層含義,深層含義,技能的訓練,師生的交流,生生的交流是否真實有效等等各個方面是否整體解決。
2.3 教學手段一切手段都是為教學服務。媒體的運用應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適當運用。
3看教學過程(這里指課堂上教與學的活動)
如果把教學設計是圖紙,教學過程就是施工。如果教師的課堂執行力不夠,再好的教學設計也沒有意義。觀察高中英語課時,要認真聽,仔細看,勤思考,及時記錄課堂活動實施過程中出現精彩之處、出現的問題、自己的思考和看法等,以便與講課教師、聽課教師交流。看課堂的實施過程一般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看課堂管理。a)是否建立了學生話語機制,營造了師生交流的氣氛。交流不必精彩,而要真實,自然;b)各項活動的度的把握是否合適;課堂的節奏、各種技巧等的調控是否恰到好處。②學生的話語量。課堂上學生有效參與量是否多于教師;倫次交替的自然程度;深度怎樣;③教學活動是否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效果如何;④各環節的連接是否緊湊,自然;⑤應注重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得到了訓練;⑥內容的多少、難易;⑦板書書寫規范,突出重點;⑧是否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⑨教師是否注意自己的非語言行為;⑩對教師的作用定位夠不夠。
4看布置作業
①是否有課堂的延伸;②是否含有研究性學習;③能否挖掘學生潛力;④注意思維的擴展。
5看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①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如何,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有效突破;②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怎樣;③課堂各環節的過度是否自然、緊湊。
6看教師素質
篇7
關鍵詞:教育科研;精品課題;研究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1-0012-04
一、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求教育研究方式的轉變
國家和省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和實施,預示著由經濟、社會轉型所驅動的教育轉型的到來。這種轉型清晰地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國家戰略的層面看,要求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二是從社會需求的層面看,要求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三是從教育自身發展看,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教育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最為鮮明地體現在“從效率到公平”、“從外延到內涵”、“從數量到質量”三個方面,而這三者又以“質量”為標志而緊密相聯。我國從本世紀初開始發端,推進教育公平與教育均衡,必然經歷從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到結果公平的實踐路徑,由此公平問題與質量問題緊密相關,“公平”的最終結果是“質量”的公平,是使每個學生在自身基礎上得到更好發展的“公平”。在經歷了“十五”、“十一五”學校教育逐步完成外延擴張的背景下,內涵發展成為各級各類教育的主要追求。圍繞著“質量”配置教育資源,以提升課程與教學的質量,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內涵提升的重要追求之一。由此“內涵”與“質量”建立起實質性的緊密的聯系。
“十二五”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圍繞著“質量”,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的轉變。如何提高教育質量?我們需要建立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質量觀,主要包括以下內涵:一是面向全體的質量觀,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發展的質量,即“公平”的教育質量觀;二是全面的質量觀,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步發展,而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單一要求;三是學生天性和個性得到良好發展的質量觀,即有利于形成學生潛能、特長和優勢的質量,有利于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質量;四是健康成長、負擔較輕、學習愉快的質量,是能夠保持孩子陽光而燦爛的心態,能夠面對現實、熱愛生命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質量,而不是“除了讀書和分數”什么都不知道的質量;五是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方式和現代技術的質量,質量中包含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充分因素,而不是“小米加步槍”的“死揪”所取得的“高成績”。總之,我們所說的質量,是一種符合學生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的質量,是回歸教育本義和真義的質量,是一種體現基礎教育國際發展趨勢與時代精神的質量。這是今天我們理解和認識“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最核心也是最本質的要求。
在教育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轉變的背景和條件下,對作為服務和引領教育實踐的教育科研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十二五”的教育科研工作會發生什么樣的積極變化?我以為最為重要的是以下五點:
一是需求的廣泛性。隨著教育實踐“從效率到公平”、“從外延到內涵”、“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和深化,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成為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回到規律本身成為必然選擇,因而各級各類教育實踐對教育研究的需求將越來越廣泛,這種需求在“十二五”期間將全面而快速地增長。因而在一段時期內,“數量擴張型”的課題研究很難避免并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服務的多樣性。由于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涉及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實質是學校綜合實力的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單一的課題研究服務將會拓展為以課題研究為基礎的多樣化的教育科研服務,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式相應地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
三是品質的專業化。相對于教育實踐,教育研究本來就應具有更為專業的品質,伴隨著教育實踐專業化品質的不斷提升,必然要求教育研究具有更高的專業品質和更高的價值、理論及技術含量,才能有效引領和指導教育實踐的發展。
四是研究的精致化。面對著“十一五”教育研究的進一步普及,學校科研課題和教師個人研究課題的普遍增加,如何正確處理普及與提高的關系,以提高帶普及,全面提高教育研究的整體水平,迫切需要在研究的精致化上下功夫,以精品課題引領學校科研和教師研究。
五是過程的系列化:不滿足于開始(開題)和結束(結題)的一次,將立項指導、過程指導、成果指導和運用推廣,作為深化研究并有效影響實踐的重要環節,強調教育研究服務的過程性甚至是全程性,尤其是如何借鑒企業的“售后服務”概念,形成系列化、配套化的“研后”服務,對教育研究而言需要進行制度設計和創新。
轉變教育研究的方式,以更好地服務于各級各類教育的整體發展、內涵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在面對課題數量持續增長的態勢下,保持清醒的頭腦,意識到轉變科研方式,全面提升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對今天的教育科研工作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十二五”期間,教育科研自身首先需要全面提高內涵、質量和品格,才有“資格”和“資本”對教育實踐“說三道四”,才有能力進行所謂的“指導”和“引領”。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研究也從“數量增長型”進入了“質量提升型”的新階段。
二、建設精品課題以提高科研質量和水平
適應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教育科研的方式也需要轉變;適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教育科研尤其需要提高質量和水平。
“十一五”期間,全省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科研需求量猛增,已開始進入明顯的教育科研數量擴張的時期。盡管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申報和評審始終堅持著嚴格的評審標準和評審比例(申報總數的30%—35%),但課題數量的增長仍然速度過快。“十一五”規劃的課題總量較“十五”規劃課題總量增長比例約為170%。面對這樣的數量和規模擴張,從科研規劃和管理的角度,有三個問題需要思考:
一是如何合理而有效地滿足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科研的需要,即不是簡單地迎合外在需要和數量需求,更重要的是按照科研的方式引導內在需求,做好每一個課題,發揮課題影響實踐的功效;
二是如何變革科研管理方式,按照教育科研自身的規律形成較為合理而有效的管理制度,以適應全省大規模、大數量的科研管理,而不是簡單地套用原來的管理方式;
三是如何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獎勵和激勵制度,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在課題研究的內涵和水平上下功夫,在通過課題研究解決現實問題,引領實踐發展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課題研究提高質量的內在目標和追求,通過激勵和獎勵制度的建立引領全省教育科研水平和質量實現整體的提升。說到底,就是按照教育科研的自身規律引導全省的教育科研提升質量和水平,核心是課題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關于《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要點》明確指出:
“十二五”期間,著眼并著力于全省教育科研工作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和深化,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內涵、質量和品格,全面形成教育科研的特色、優勢和品牌,全面提升規劃、管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增強江蘇教育科研在全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繼續保持和強化江蘇教育科研在全國的領先地位。①
江蘇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全省“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標,“精品課題建設”成為六大目標之一:
重視和加強江蘇教育科研精品課題建設。在已立項的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選擇一批選題好、基礎好、前景好的課題,作為精品課題培育對象進行重點跟蹤管理。通過評選精品課題、表彰課題主持人、召開專題會等多種措施,引導課題研究提升內涵與質量,推動全省教育科研工作整體品質的提升。②
為此,我們明確提出精品課題的建設要求,試圖以精品課題建設工作為載體,轉變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式,全面提升課題研究的內涵和質量。什么是教育科研自身的質量?課題研究的質量從何而來?我們試圖建構課題研究的“內涵與質量”的核心概念,即“規范性”、“專業性”和“卓越性”。
規范性,是課題研究質量的基本保障。所謂規范性,主要指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須通過課題研究學會和遵守基本的學術規范,明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不斷加強學術道德修養,自覺增強科研工作的社會責任感。二是遵守研究規范,不同類型的研究具有不同的要求、規范和標準,決策研究要做得像決策研究,要符合決策研究的基本要求和規范,譬如一定要有調查研究和比較研究,一定要提出政策建議和制度設計方面的基本思路等。同理,理論研究要做得像理論研究,實踐研究要做得像實踐研究。只有符合研究的基本要求和規范,學會使用學術界的共同約定的概念和術語,才能夠在學術界共認的范圍內進行交流和研討,才能走向世界和國際,而不僅僅是自說自話,自娛自樂。三是遵守管理規范,無論是開題、結題,還是過程管理、學術研討等,必須有懂行的學科專家,必須有學術爭鳴和研討,必須保證基本的學術內涵和品位。
專業性,是課題研究質量的核心要素的表征。所謂“專業性”,主要指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提升“方法”的專業化程度,即能夠依據課題研究的對象和目標,科學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方法去收集事實材料、分析事實材料、邏輯地做出判斷,研究的結論既不超出事實材料,也不小于事實材料。方法的運用合理、有效、科學,甚至能夠創造出新的方法。二是提升“學理”的專業化程度,不僅能夠得到相關理論的學理性支持,而且能夠較好地運用現有的理論解釋、分析和概括事實和現象,不僅得出符合教育學規律和原理的研究結論,甚至能夠創造出新的規律、原理和知識。三是提升“表述”的專業化程度,從課題選題的表述、核心概念的理解、事實材料的呈現、研究過程與方法、研究結果與結論、研究問題的反思等方面提高表述的專業性。需要強調的是,我不反對多樣化的表述,更不反對中小學傾向于一種“詩化”的、“文學敘事”的表述,但我認為多樣化的表述能夠存在的前提條件是不能降低“專業”的要求和標準,必須有符合教育科學規律和原理的內涵和品質。如果我們的課題研究能夠在以上幾個方面不斷提升專業性,課題研究的質量和水平就會明顯提高。
卓越性,是課題研究外部功效和影響的價值判斷。所謂“卓越性”,主要指三方面的要求。一是發揮了實踐變革的引領作用。即課題研究在解決現實問題時充分發揮了認識實踐、指導實踐、建構新實踐的積極作用和功能,或充分體現了教育變革的時代精神(側重于政策或制度研究),或創造了新的教育學知識和方法(側重于理論研究和學術研究)。二是課題研究具有較高水平。在同類課題研究的比較中,內涵、質量和水平明顯較高,具有實踐、理論或方法的前瞻性或突破性或原創性等。三是具有潛在的可開發的空間和品質,即有可能通過后續研究的進一步開發、豐富和完善,使之成為江蘇教育科研的品牌項目,代表江蘇教育科學的先進水平,影響會超出江蘇波及全國,也可能走向世界。
設立精品課題的評審,主旨目的是提高課題研究的“規范性”、“專業性”和“卓越性”。我們力圖將這三方面的要求融入精品課題評審的標準和要求中,逐一細化為課題研究自身的“五精”要求。試圖通過全省精品課題的建設工作,加強管理、明確要求、實施引領,促進全省教育科研工作轉向內涵發展和提高質量。
三、以精品課題評審完善全省教育科研管理和激勵制度
按照現行的教育科研規劃和管理體制,與五年一次的教育科學規劃工作相匹配,全省實行五年一次的教育科學成果獎評審。從“九五”、“十五”到“十一五”的三個五年計劃,全省共評審了三屆江蘇省教育科學成果獎,對激勵全省普教、職教、成教、高教領域從事科研工作的學校和教師,對推出全省優秀教育科學成果,更好地發揮科研成果的實踐效用和社會影響,發揮了極為重要的積極作用。教育科學成果獎的評審,也成為顯示江蘇科研水平、打造江蘇科研品牌,推出江蘇科研、學術領軍人物、培育教育科研梯隊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但從科研管理和制度建設的角度看,僅有五年一次的科研成果獎的評審是不夠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周期較長,難以充分發揮過程管理和質量調控的作用。二是全口徑,包括普職成高各類領域,決策研究、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等多種類型,綜合性程度較高,獲獎面極小。三是強調成果自身所體現的原創性、實踐價值和學術價值,很難兼顧形成成果的過程。
省教育科學規劃辦通過調研,廣泛征求意見,設想以五年一次的全省教育科學成果獎的評審為基礎,推進每年一次的精品課題評審和獎勵制度,二者相結合,以形成完整的、動態的全省教育科研的激勵和評價制度。總體設想如下:
1.不斷完善精品課題的評價標準。將全面提高科研質量的三個重要指標“規范性”、“專業性”、“卓越性”具體化為精品課題的“五精”要求和標準,此為橫向坐標;從課題研究的過程角度,選擇“選題”、“設計”、“操作”、“表述”、“管理”五個重要環節,作為縱向坐標,二者結合起來,形成精品課題建設的主要標準及相應的內涵。現已形成初步標準并運用于第一次評審,總體效果是積極的。當然需要不斷完善、豐富和提高。
2.加強精品課題的建設及配套工作。“十二五”期間每年召開1—2次精品課題研討會,每年評出1—2期精品課題及精品課題主持人,可以分領域或分類型進行評審。“十二五”期間,全省共推出精品課題150—200項,建設“三個一”的精品課題工程:即每年評審一次精品課題,編輯出版一本精品課題集,表彰一批精品課題及其主持人,以全面落實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見》提出的精品課題建設工作。
3.加強后續管理以促進研究的深化。從管理的角度看,我們擬從省的層面建立精品課題管理專家組和專業指導委員會,以更好地指導精品課題的后續研究。積極鼓勵各市、縣及相關高校根據省定標準開展本地精品課題的建設工作。從深化的角度看,我們將根據專家的意見,從評審出來的精品課題中選擇一部分有重大價值、有比較優勢、有深厚基礎的課題,免除專家評審,直接進入下期的重點資助項目,以激勵主持人著眼于長期和長線,將課題做深做透,做出特色和影響,逐步發展成為有重大影響的江蘇省的教育科研品牌,真正成為具有“卓越性”的研究項目。
注釋:
①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文件:蘇教科規領(2011)2號,第4頁。
②江蘇省教育廳文件蘇教科【2012】1號《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見》。
Reflections on Promoting Quality and Level of Education Research
PENG Gang
(Jiangsu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Nanjing 210013, China)
篇8
關鍵詞:大學生;國防教育
同志曾指出:“只要國家存在,就有國防,國防教育就要長期進行下去,作為公民的終身教育來抓”。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作為壘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環節,不僅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強大國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自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頒布施行以來,高等院校對大學生國防教育非常重視。從人才培養、領導機制、教育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視、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國防教育成績顯著。但是,大學生國防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阻礙了大學生國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廣泛、更壘面的方向發展。
一是大學生國防知識缺乏,國防觀念淡薄。大學生對國防建設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基本了解國防教育的方針、原則和內容。但是,大部分學生沒有當兵從軍、獻身國防的意識,對革命光榮傳統、軍隊戰斗精神、我軍使命職能等基本知識不清楚。有的認為國防建設與己無關,國家安全應該由軍隊負全責,有的認為參加軍訓的最大意義是體驗生活,能鍛煉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對和抵制軍事訓練課,不喜歡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軍事管理制度,認為應該把時間用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顯。根據問卷調查統計.大學生接受國防知識的渠道主要有電視媒體、報刊雜志、課堂教育等3種形式,占到其知識獲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當前國防教育手段單一,信息渠道少的現實窘境。而作為教育主陣地的課堂教育,多采用老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授受的方式教受,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老師也沒有很好地把知識進行條理分割和融匯貫通,沒有很好地找知識準切入點把學生掌握的知識升華為國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連貫性.教育成果難鞏固。大學生軍訓作為國防教育的重要一環,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抓好了大學生軍訓,就上好了大學生國防教育的第一課。高校在這個問題上有著清醒和一致的認識,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學生軍訓。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組織領導不力,缺乏階段性計劃,考核指標難落實等因素,后續國防教育沒有及時跟上,沒有把軍訓教育成果進一步鞏固深化,形成了“軍訓正規一陣風,訓練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長環境安逸舒適,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堅強的意志、崇尚軍事和武藝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陽剛之氣、進取意識和自強活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國防人力資源成長的一種基本的精神環境動力。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大都生活在環境優越的環境中,授受過較好的知識教育,但缺乏堅強的意志品質,特別是尚武精神不足,從軍、愛軍、擁軍的意識在減弱。
二解決問題的幾點思考
做好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工作,必須認真貫徹《國防教育法》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爭取社會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對象特點,探索創新教育手段,抓住關鍵時段、關鍵地點全方位開展教育活動,力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對國防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影響國防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為了確保全民的國防意識,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首先,要強化國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職責”的理念,把國防教育的成效作為評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據,并建立政府部門國防教育的獎懲機制。通過責、權、利三者的有機結合,真正調動起政府各級對國防教育工作的關注,促進高校對國防教育工作的重視。其次,要積極探索辦好全民國防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在發揮好傳統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礎上,加大廣播電視、新聞報刊、互聯網等多種手段的宣傳力度,開展經常性的全民重要節日紀念活動,為大學生國防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篇9
當代中國,現代化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影響著我們家庭教育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本質。家庭,這個古老、神秘、溫馨的話題,從來沒有受到如此的沖擊;孩子,這個生動、苦澀、難解的考題,從未讓家長如此束手無策;家庭教育,這個現實、嚴峻、敏感的課題,也從未受到如此的關注。
家庭教育已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調查顯示,中國近60%的家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孩子心智障礙、逃課厭學、考試壓力、親子沖突、離家出走、網絡成癮、濫用、就業困惑、性問題、自虐殺人、單親(或隔代)教育、社交障礙、傷害事故、青少年犯罪等教育問題。家長對于教育孩子的困惑和煩惱,更是普遍現象。調查顯示,80%左右的家長不懂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用懲罰、體罰作為主要教育手段,親子矛盾和沖突日益嚴重。中國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正受到嚴重挑戰,成為影響創建和諧家庭的主要因素之一。無數事實證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家長問題少了,孩子就變好了。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家長的問題。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實施家庭教育,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使孩子成人成才,已經成為每一位家長必須學習的課程。 為了不讓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落伍于時代,不讓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落后于孩子成長需要,唯有提升家長自身家庭教育素養與能力才能實現家長與孩子的共同成長,才能夠讓教育孩子首先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心中的夢想,這也是學校教育所無法解決的大問題。
目前,一些家長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家庭教育知識匱乏,缺乏科學教育子女的方法,存在重教不會教的現象。很多家長不了解現代教育的特點、孩子成長規律和發展趨勢,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在子女教育中,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遇到難題時更是束手無策,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另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不到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比,具有隨意性和個性,因而也更難。學校教育更注重對老師的培訓與監督,但監督家長、指導家長的力量卻很小,家長們往往通過口耳相授、觀察模仿等方式從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從父母、親友、鄰居和老師處獲得相應的家庭教育知識和經驗,避免不了一些教育觀念陳舊落后,方法簡單。同時,家長之間的家庭教育素養差距明顯,尤其是城鄉差距、代際差距等。代際差距中的隔代教育上,爺爺奶奶溺愛現象十分突出,原生家庭與核心家庭教育教育理念上的沖突與矛盾不斷激化。
1.生養分離——懲罰等在未來
目前,孩子生養分離的情況不盡相同。70后父母很多人已開始品嘗由自己制造的“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寄養兒童”所帶來的“惡果”。 80后家長在生養分離問題上內心也有很多的沖突,如何能充分地陪伴孩子,又能兼顧自己的工作,成為他們面臨的一個兩難問題。還有的家長因為條件或觀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進“全托”幼兒園或者全寄宿制學校。同時,農村地區因為學校合并使得很多年幼的孩子不得不過早離開父母的呵護和教養。孩子過早地離開家庭過集體生活會導致兒童早期情感發育的損傷,同時,父母也因此缺少了對孩子成長的思考,更多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了學校和社會。
2.競爭焦慮——已成為普遍的思維方式
家長們現在普遍面臨的困境和主要問題是競爭焦慮。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競爭是挫折的重要來源之一。因為任何競爭中,獲勝者永遠是少數人,目標受阻的失敗者遭遇的是痛苦和挫折。而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敵意。哲學家尼采說過:“競爭產生對自己的不滿意。任何對自己不滿意的人,隨時準備好了進行報復。”家長內心的競爭意識,學校實施的競爭環境,社會倡導的競爭文化都像山洪一樣呼嘯而來,把家長和孩子一起卷進去,很有少人能及時撤出,站岸上從容觀看。
3.“家長強權”——最隱蔽但最鋒利的刀子
家長強勢的典型表現就是家長缺少對孩子自由和尊重的正確理解和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沒有上進心等等。自由和尊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當全社會都在談“尊重孩子”,卻在“自由”的觀念上出現盲區,尊重成為一句空話,失去自由在教育中的價值。
4.“家長無知”——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孩子的成長環境每10年就發生著相當大的變化,孩子的“成長速度”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加快的趨勢。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相當多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素養卻是停止不前,有的甚至還出現倒退現象,相當的家長使用教育孩子方式方法每天的“錯誤率”要高達50—80%。
區域家長家庭教育素養的整體提高必須從變革家庭教育管理機制入手,在努力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關注家長的生命質量和家庭的幸福指數,從關注民生的高度來關注家庭教育。
大量研究表明,上世紀50年代,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所占比例大約為20%,到了上世紀80年代提升到50%左右,而從本世紀初開始已經達到70%左右,特別是在學校教育大體相同的情況下,家庭的影響尤其是家長自身的家庭教育素養對孩子成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家長自身的家庭教育素養要跟上時展的需要,家長自身的家庭教育素養要跟上孩子成長的需要。家長需要有終身學習理念來促進家庭和諧建設。
長期以來,作為三大教育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嚴重滯后于學校教育,尤其受應試教育的誤導,以及社會轉型期種種矛盾的加劇,一些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期間就沒有得到與孩子成長相適應的家庭教育指導。同時,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長期處于流于形式、邊緣化的地位。學校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也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關部門對680名初中生、小
學生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分成較好、中、較差三個等級,其結果顯示: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較好的,他們孩子在校表現為優等生率高達95%,幾乎沒有后進生;而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較差的,他們孩子在校表現為后進生率的高達85%,幾乎沒有優等生。孩子間存在的差異是客觀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家長自身的家庭教育素養存在的差異對孩子成長的直接影響。這項調查告訴我們,如果把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一個等級,學校教育中的后進生就會減少3—5倍。學校不僅要向上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學生,更要輸送合格的家長,這是創造現代學校制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
1.菜單式家庭教育指導。家長家庭教育水平發展不平衡和家長需求不一樣,為確保讓每一個家長不在家庭教育上落伍和掉隊,學校應該建立各年段家庭教育指導菜單,比如建立“幼兒家庭教育菜單指導”資源庫、“小學家庭教育菜單指導”資源庫、“初中家庭教育菜單指導”資源庫等。
2.開展班主任家庭教育專業化培訓。大面積普及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要和家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齊頭并進,這也是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素養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徑。開展班主任家庭教育專業化培訓,用家庭教育專業化武裝廣大班主任老師、學校家庭教育志愿者,讓越來越多的老師認識到,不但要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更要學會關注家長的生命質量和家庭幸福的指數,這樣才能確保教育的健康發展。
3.建立專業化的家庭教育講師團隊伍。帶動和引領廣大家長走入現代家庭教育,需要一大批家庭教育講師專門人才,這也是解決目前家長學校講座實效性不高的有效方法。建立屬于自己的家庭教育專業化的講師團,將大面積提高家長學校家庭教育講座的實效性將成為可能。
四級聯動的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即建立社區、學校、年級、班級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從體制上解決長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有機結合的問題,也通過為家庭教育正名,最大限度地把家庭教育責任和任務還給廣大家長,帶動更多的家長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當越來越多的家長家庭教育素養提升會倒推學校改變育人方式,促進教育教學方式的真正改革。
篇10
1教養方式及其分類
1.1家庭教養方式的內涵
關于家庭教養方式目前在學界并沒有一個定論,最早關于這個概念的界定者是美國的心理學家Baum Reid,他認為家庭教養方式的內在指的是父母對子孩要求的種類和數量。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家庭教養方式做出了自己的限定,像南希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主要涉及到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行為、情感。另外還有學者提出家庭教養方式還應當包括家庭氛圍。在李東看來,家庭教養方式實質上就是一種行為方式,關于父母教育子女的行為方式。以上這些概念都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因此也都不夠全面。本文認為,家庭教養方式就是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對子女在行為、態度、情感、價值觀、環境等因素上的教育和培養基礎之上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家庭教養行為風格。
1.2家庭教養方式的分類
1.2.1家長說了算的專制教養方式
家長一方說了算,出現什么問題時,孩子在家長那里只能獲得命令式的指導而不是平等的交流與溝通,這種獨斷專權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要么不敢發聲,出現什么問題寧愿自己憋在心里也不愿向父母透露,兩者之間的關系比較淡薄、疏遠;或者另外的一種結果是孩子雖然表面上是聽父母的,背地里有自己的主張,對父母不服氣但不敢明白地說明,而是暗暗地叛逆著;最后一種反應是孩子明著跟父母的獨斷專權較勁,父母說東孩子向西,專門跟父母對著干。總歸而言,家長說了算的獨斷專制教養方式所能起到的教育效果甚低還有可能是負面的效果,不宜提倡。
1.2.2過分寵溺的教養方式
家長對孩子的寵愛應該把握一個度,過分疏離與寵溺都不利,應當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把握好一個尺度,用更多理性、更多智慧將父母的愛傳遞給孩子。不分青紅皂白的過分溺愛、過分嬌慣不利于初中生的心智成長,在本該體驗一些挫折的時候,由于家長的過分保護、過分溺愛導致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心理鍛煉,錯失成長的大好機會。另外,由于初中生處于一個自我意識強的時期、叛逆時期,如果一切任由孩子自己性子的發展,可能會將孩子推向一個不利的境地。
1.2.3民主平等的教養方式
初中生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自我尊嚴容不得半點挑釁,父母如果采用民主平等的教養方式可以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體會到自己受到尊重、受到平等對待的良好感覺。民主平等就是父母將孩子視作年齡上與自己有很大差異但是具有平等地位的獨立個體,將孩子的話當做一個朋友的話來傾聽。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想讓孩子變成什么樣子,家長就要用言行做成什么樣子。想讓孩子通情達理,民主平等的教養方式就是最佳的選擇。
2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家庭教養方式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關系體現在初中生自身認知發展水平、人格發展水平、行為發展水平、社會化發展水平上。
2.1家庭教養方式對其認知發展的影響
研究證明,家庭教養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初中生認知發展水平稱正相關性。初中生的認知水平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但這與孩子本身的身心協調發展是離不開的,家庭教養方式在這其中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2.2對其人格發展的影響
初中生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恐懼傾向同父母懲罰嚴厲、過分溺愛、過分保護、過分干預、情感疏遠呈正相關性。不同類型的家庭教養方式對于初中生人格特質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響,父母的觀念和情感態度對于初中生人格上的獨立與否、性格的內斂或者外向、脾氣的穩定與暴躁等都有著直接的關系。
2.3對其行為發展的影響
家庭教養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初中生的問題行為呈負相關。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孩子容易出現方方面面的問題,二者之間具有直接的影響。比如父母過分嚴厲、過分放縱、過分忽視對會對孩子成長不利,使得孩子容易在社交、學習等方面受到限制。
2.4對其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支持與初中生社會化發展水平呈正相關性。初中生在處理社會生活問題上與接受到的家庭教養方式也有著直接的相關性,父母的關愛、支持與肯定可以使孩子掌握良好的處理社會問題的技巧;反之,父母的情感淡漠、疏遠,否定打壓的態度會使孩子變得怯懦、膽小,缺少處理社會問題的勇氣。
3如何開展正?_的家庭教養方式
3.1作為父母,應更新教育觀念
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特征,孩子的教育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父母只有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才能培養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個體。要能夠將孩子視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與其相處的過程中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應當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初中階段的學生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有可能在心里已經有了答案,而家庭當中民主和諧的氛圍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善于傾聽的環境,可能僅僅是家長認真的傾聽就能使孩子的問題得到解決,他所需要的可能僅僅是內心的想法被看見、被傾聽。如果孩子在要求父母給予指導、給予幫助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同孩子共同分析問題、分析已發生的狀況,共同思考解決的對策,同孩子并肩作戰,給予其戰友般的力量支持。
3.2構建和諧的家庭環境
有人說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夫妻關系的和睦,孩子的安全感主要就來自于父母關系的和諧穩定,這是孩子無論面對什么事情、遇到多大困難時最重要的力量來源。和諧的家庭氛圍當中,孩子會被愛與被尊重的情感包裹著,內心的力量穩定,幸福感滿滿,充滿愛的孩子具有的心理發展水平是適當的。家庭的和諧就要一顆小苗需要的陽光,父母的愛就像小苗需要的肥料,外在必要的關愛給予到位后,小苗只需要按照內在的節律就可以茁壯成長起來。
3.3提高父母自身素質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心理成長方面具有這一時期的特有表現,家長要能夠適應孩子的心理變化,隨著孩子的成長一起成長。父母自身的素質不斷提高才能夠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只有一次,所以這個過程中所出現的任何局面、任何問題都是具有個體性、具有特殊性的,家長也是第一次面對。家長需要保持著對生命本身的敬仰態度來與孩子溝通對話,如此才能觀察到事物的本質,獲得事情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