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傳范文
時間:2023-03-23 12:5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管仲列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管仲列傳》位于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史記》選讀(選修)“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專題中。此專題從正面回答了“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萬章》)的讀書法,也從側面體現了太史公推崇和贊美的理想人格。以《管仲列傳》為“管”可以窺探司馬遷的思想主流是主張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其間對寬容薦賢的仰慕;對為國建功的傾慕、敬仰與渴望;對超世之才的敬佩也讓后人心有戚戚。
古文教學首先要重視“讀”:一是以“三讀”為突破,以“音讀”為出發點,以“意讀”為中介點,以“美讀”為落腳點;二是以“情境創設”為突破,以“知人論世”為出發點,以“情境還原”為中介點,以“有疑正心”為落腳點;三是以“問題解決”為突破,以“基礎知識”為起點,以“藝術特色”為中介點,以“情感體認”為落腳點。其次要重視“對話”。在課堂對話中,交流側重以文本為素材,以師生、生生互動為形式,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為了確保交流的功用,一要注意提問方式;二要注意合作形式,三要注意評價的程度。三要教學活動要清晰、連貫:一是主題明確且有層遞性;二是順序合理且有過渡性;三是前后呼應且有整體性。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將課堂呈現如下:
一、導入新課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讀史管見》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贖,交游莫救,故作此傳,寄意獨深,使當時有知管仲之鮑子知之,或可勸君解免。多鮑叔之知人,情見乎辭矣。故落筆時,有不勝望古遙集之悲,反復抑揚,又有筆欲住而意不住之妙?!保╬pt呈現并展示以下兩個思考題)
1.緣何成就“春秋第一相”?
2.“不住之意”究竟為何?
二、熟讀精思——走近“春秋第一相”
1.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讀其音、知其意)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紹管仲與鮑叔牙的交往和深摯友情。前一段有三層意思,一層交代管仲的字和籍貫;二層簡介管仲與鮑叔牙的交往,以及鮑叔牙對管仲的深知;三層敘述二人的從政情況,評述鮑叔牙舉薦管仲對齊國、對天下所產生的影響。末尾一句,是對管仲相齊政績的贊美,也是對鮑叔牙無私舉薦人才的品格的贊美。后一段記述了管仲對鮑叔牙的感激和贊揚。管仲深情回顧了與鮑叔牙長期交往的情形,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的話高度評價鮑叔牙對自己的友情。
第二部分(第3-4段):敘述管仲任政相齊的顯著政績。前一段側重寫管仲在內政方面的才能,先寫其政績:“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再寫其執政理念:“與俗同好惡”,“順民心”。后一段側重寫管仲在處理君臣關系、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才能,先概述其才能:“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然后以管仲因勢利導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誤為例,略加評述,指出他靈活有節的施政才能是齊國稱霸諸侯的重要原因。正因為管仲的這些才能和措施,才使得齊國君民同欲,上下相親,諸侯親服,完成了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
第三部分(第5段):司馬遷的贊詞。作者直接評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親”的治國方略。
2.自主發言,總結歸納疑難詞句。(略)
3.品讀第2段,深入理解管鮑之交。(讀其情采神韻)
(1)品讀思路:從內容(寫了那些內容)、感情(表達什么感情)、語言(語言表達有何特點)
①從內容上看,是管仲對自己與鮑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顧,從經商、謀事、出仕、作戰、事君五個方面寫鮑叔牙對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強調了鮑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②從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十分動情,飽含著對鮑叔牙的感激,洋溢著對真摯友情的禮贊。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難能可貴。
③從語言上看,連用五個句式相近的句子,組成一組排比,列敘自己在不同領域與鮑叔牙交往的事實,真切而又有層次感地展現了二人的友誼和感情,熱情地贊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個“知”字的重復出現,更加凸顯鮑叔真為管仲之知音。
④從寫作上看,司馬遷用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對上段“鮑叔知其賢”“鮑叔終善遇之”內容的具體印證,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為其后來任政相齊時的“順民心”、善于從實際情況出發處理問題打下了堅實的人生閱歷基礎。
(2)小組交流:從文章中概括管仲從政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主觀因素:第3段(內政):有“上下相親”“順民心”的施政指導思想;第4段(外交):有“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的施政才能。
②客觀因素:第1-2段(知己之情):“知己”主題——管鮑之交;“一箭之仇”——知遇之恩;君臣之間——風云際會。
三、有疑正心——“不住之意”究竟為何
1.讀其書:《論語》的記載中,九次提到管仲,其中雖有批評,但總的說來,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是很高的。孔子論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說,假如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
2.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彪m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②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③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四、課堂小結
司馬遷對管仲政績的記載多屬綱要的略敘,結果的陳述,而全文敘事的重心在管仲的生平軼事。司馬遷主觀揀擇管仲與鮑叔的交游情誼借以以彰顯“知己”之主題。文章除了管鮑之交也涵蓋了齊桓公與管仲的君臣遇合。結合司馬遷的生平可見,《管仲列傳》的知己主題反映出其類似遭遇與情感共鳴。司馬遷對寬容薦賢的仰慕;對為國建功的傾慕、敬仰與渴望;對超世之才的敬佩以及歌頌人生知己、相知相悉的友情;抒發人生無知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傷之情也讓后人心有戚戚。
【作者簡介】
篇2
第26期圖書情報工作崗位培訓班
由中國圖書館學會專業圖書館分會舉辦的“圖書情報工作崗位培訓班”自l 981年創辦以來,每年一期,每期歷時6個月,已走過了26年的歷程。該班是北京地區唯一一個為非圖書情報專業人員進行系統、全面學習圖書情報專業知識的在職崗位培訓班,現面向全國圖書情報界招生。
一、招生范圍:凡在職從事圖書情報工作的人員,未受過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知識系統訓練者,剛分配到圖書情報工作崗位上的大學生,新轉崗從事圖書情報工作的人員,均可報名參加。
二、教學內容:(1)圖書館工作概論;(2)文獻資源建設及開發利用工作,(3)文獻分類標引;(4)文獻編目工作;(5)參考咨詢工作;(6)文獻檢索;(7)工具書;(8)連續出版物工作;(9)圖書館所需的信息技術及其應用;(10)圖書館管理工作(含圖書館規章制度制定);(11)讀者工作;(12)數字圖書館建設與發展;(13)圖書情報研究與論文寫作;(14)典型參觀。
三、培訓教材:講義及參考用書
四、師資力量:授課老師均具備豐富的教學及實踐工作經驗,來自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等各類型圖書館的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五、培訓時間:
(A班)培訓時間:2008年4月10日-9月4日,每周集中授課一天(含論文寫作、考試、參觀、結業式,暑期放假)
(B班)培訓時間:2008年5月12―28日,集中上課、期間休息兩天,論文寫作在所有課程結束后進行。
六、報名時間:從即日起至2008年4月30日,接受電子郵件、電話、傳真方式報名。
七、培訓地點: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八、培訓費:1450元(含學費、資料費、午餐)
信息服務類
“參考咨詢館員資質能力” 培訓班
一、招生對象:從事或將要從事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的館員。
二、師資力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的專家授課。
三、課程特點:
1.對比、學習公共、高校、專業三大類型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的特點。
2.網絡教學,直接使用和體會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系統的功能和特點。
四、培訓內容:
1.參考咨詢工作概論;
2.網絡環境下的參考咨詢服務工作;
3.參考咨詢工作的組織與管理;
4.讀者教育與培訓;
5.虛擬參考咨詢服務及系統分析;
6.文獻傳遞服務與系統;
7.網絡信息檢索及評價;
8.參考咨詢源建設;
9.專項信息服務與學科化服務;
10.案例實證分析。
五、培訓時間:2008年4月7―11日(報名截止期:2008年3月27日)
六、報名截止期:2008年3月27日
七、培訓地點: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八、培訓費用:800元(含資料費、午餐)
“圖書館學科化信息服務機制的設計與實施”高級研討班
一、招生對象:適合高等院校、專業圖書館以學科化服務為重點的圖書館工作者。
二、課程特點:
1.內容新,讓學員最先了解到業內領先圖書館學科化服務的最新進展和前沿研究成果;
2.探索性強,幫助學員開展對學科化服務的系統認識和思考;
3.教學形式面向實戰,精講、多練、多討論;
4.參與性強,學員按學科或區域特點組成小組,參加課程討論。
三、師資力量
邀請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總分館、清華大學、國家圖書館等單位較早從事學科化服務實踐與研究的專家授課。
四、授課內容:
1.學科化服務機制與組織機制;
2.參考咨詢服務;
3.用戶信息素養教育;
4.面向重點用戶的個性化服務;
5.學科情報服務與分析工具;
6.案例討論:清華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實踐;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實踐。
7.課程討論,學員交流研討。
五、培訓時間:2008年4月14―18日(報名截止日期:即日起到2007年4月4日)。
六、報名截止期:2008年4月4日
七、培訓地點: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八、培訓費:980元(含培訓教材、機時費、午餐費)
資源建設類
“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及組織管理”崗位培訓班
一、招生對象:從事圖書、期刊、資源采訪、編目、信息資源整合工作的人員。
二、培訓特點:上機實踐,網絡教室授課。
三、培訓內容:
1.文獻資源建設現狀、趨勢及其制約因素;
2.文獻資源建設的一般方法、具體操作方式及其利弊;
3.中外文圖書采訪系統實踐;
4.中外文期刊采訪系統實踐;
5.文獻信息組織與管理;
6.分類標引方法及實踐;
7.主題標引方法及實踐;
8.中西文文獻著錄方法及MARC格式介紹;
9.規范控制方法;
10.編目工作流程及系統簡介。
四、培訓時間:2008年4月19―25日(報名截止期:2008年4月9日)
五、培訓地點: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六、培訓費:1100元(含培訓教材、機時費、午餐費)
“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創新與管理”高級研討班
一、培訓對象:適合圖書館管理人員及業務骨干參加。
二、培訓特點:以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師資為主。
三、研討內容:
1.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理念的發展變化;
2.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規劃與設計;
3.復合圖書館文獻資源的整合化建設;
4.文獻資源建設中的用戶需求分析;
5.文獻資源采集模式的創新與發展;
6.電子資源集團采購方案設計和案例分析;
7.圖書館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與開放獲取研究;
8.實證分析:以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NSTL、小型圖書館為例。
四、培訓時間:2008年4月26-29日(報名截止日期:2008年4月16日)
五、報名截止期:2008年4月16日
六、培訓地點: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七、培訓費:750元(含培訓教材、午餐費)
信息服務類
“數字圖書館及網絡系統管理”培訓班
一、培訓對象:適合圖書館信息技術管理人員及業務骨干。
二、培訓特點:突出前沿內容、強調實用性,主講教師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CALIS、NSTL從事服務系統設計和管理的專家。
三、培訓內容:
1.數字圖書館發展和建設現狀;
2.數字圖書館服務系統設計;
3.圖書館網站設計與開發技術;
4.數字圖書館服務系統的管理與維護;
5.圖書館網絡系統設計與管理。
四、培訓時間:2008年5月6―8日(報名截止時間:2008年4月30日)
五、報名截止期:2008年4月30日
五、培訓費:500元(含午餐費)
六、培訓地點: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數字圖書館前沿技術研討班
一、招生對象:全國各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專業系統圖書館及中央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圖書館、資料室管理人員以及從事技術研究工作人員。
二、師資力量:國家科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專家授課。
三、課程特點:內容新穎,結合當前圖書館信息技術應用的實際,追蹤網絡前沿技術。
四、培訓內容:
1.我國數字圖書館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2.Web2.0相關技術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
3.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技術
4.機構門戶和機構倉儲技術
5.數字資源整合技術
6.知識發現和Web mining技術
五、培訓時間:2008年6月8―11日
六、報名截止期:2008年5月19日
七、培訓地點:山東威海
八、培訓費用:1000元(含資料費)
崗位技能類
學科文獻(科學數據)檢索、跟蹤、管理及利用培訓班
一、招生對象:全國各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專業系統圖書館、中央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圖書館、資料室服務人員以及信息機構人員、科技研究人員。
二、師資力量: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總館、分館及合肥物質院圖書館的專家授課。
三、課程特點:內容新穎,突出實用,上機實踐,網絡教學。
四、培訓內容:
1.學科文獻快速檢索及其全文獲取
2.科學數據查詢途徑及其方法(LB、KNOVEL、NIST等)
3.學科文獻跟蹤(參考文獻、引用文獻、作者、機構追查)
4.學科文獻評價(論文收錄、引用)
5.學科文獻述評(學科現狀、熱點學科、前沿學科)
6.學科文獻管理及其利用(文獻管理軟件Endnote、新咨訊技術:RSS)
五、培訓時間:2008年6月15―18日
六、報名截止期:2008年5月26日
七、培訓地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
八、培訓費用:1000元(含資料費) “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的檢索利用及常用數據庫”培訓班
一、本班特色:網絡教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專家主講,利用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的數據庫資源授課。
二、培訓內容:
1.數字信息資源及其檢索概論;
2.著名綜合檢索工具及常用中英文參考數據庫;
3.全文數據庫和全文服務;
4.事實和數值型數據庫;
5.網上免費學術資源及其利用;
6.電子期刊及其使用;
7.數字信息資源的綜合利用(課題查詢、論文資料搜集、學位論文開題、科技查新)。
三、培訓方式:網絡教室全天授課,根據報名先后順序安排上課。
四、培訓時間:2008年6月12―16日(報名截止日期:2008年6月2日)。
五、培訓地點: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六、培訓費:980元(含資料費、餐費、機時費)
說明:
1.以上培訓班結業后,頒發人事部認證、中國繼續教育學院頒發的《繼續教育證書》,本證書所載內容列入人事部在全國實行的繼續教育登記制度內容,作為晉級、評職稱的參考依據。
2.以上各班授課地點均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內。
3.學會于開班前10天下發正式報到通知,請以正式報到通知為準安排差旅。
培訓聯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北四環西路3 3號,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郵政編碼:100080
聯系人: 王瑩瑩
電話:(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傳真:(010)82626821
學會網址:www.csla.org.cn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篇3
關鍵詞:《史記》 司馬遷 理想人格
在《史記》中最能表現司馬遷理想人格的文章應屬《孔子世家》《管仲列傳》《屈原列傳》等篇章?!妒酚洝分小疤饭弧钡奈淖郑@種史論形式習慣上稱之為“贊”,一般情況下是作者褒貶歷史人物,述“一家之言”的重要內容,是全文的總評,以自己空前絕后的見識,評價歷史人物,真實、客觀富于人情化地復述了人的精神、價值觀、人性的優和劣,命運及生命意義的有關問題。有很強的提示性和概括性,有獨特的見解和情感,個性化的特點比較明顯。因此涵詠品讀典型篇章的“贊”有時可窺一斑而知全豹,能感悟到作者對主要人物品格和靈魂的洞悉以及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解讀,更能感知太史公偉大的人本主義和理想人格。
司馬遷的一生是復雜、苦難而又悲壯的。他的理想人格的形成也是充滿曲折的。以“李陵之禍”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司馬遷一心為朝廷謀劃,以求得皇帝的賞識,他的人格特質呈現出的主要是一種蓬勃向上、力求奮進為朝廷建功立業的精神,實現“立德,立言,立功”的理想。這是司馬遷一生的主旋律。
一.完美理想與精神的支柱
《孔子世家》“贊”中一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梢娍鬃幽且灰载炛?,堅持主張決不放棄的人格,正是司馬遷的立德之本?!爸洳豢蔀槎鵀橹?,積極用世的精神愈加堅強。一方面刻苦自勵,充實自己,等待時機,以用于世;另一方面另辟蹊徑,整理古籍,著書立說,收徒授業,表現了艱苦創業、不屈不撓的意志和積極用世的精神,也構筑了司馬遷完美理想與精神的支柱。司馬遷說過:“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有能詔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彼抉R遷向來將其著述之舉視為同《春秋》等量齊觀的事業。《孔子世家》“贊”曰:“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司馬遷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態度,有孔子的影子,這是他們精神的真正契合處。事實上,孔子和司馬遷都是將功利建立在當世無法實現的,建立于未來的一種功利上,這種功利如孔子聽到“往者不可鑒,來者猶可追”時的一種覺悟,于是選擇了在當世的犧牲。
二.入世之道與變革的楷模
《管仲列傳》“贊”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表現了管仲務本求實,以民為本,因勢利導,而這一切恰恰成為了司馬遷的入世之道,立功楷模。變法改革在思想領域探索的基礎上,更為可貴的是有賴于一批實踐家勇敢地付諸實施,艱難地進行改革試驗。首先走上改革舞臺,進行較為系統的政治、經濟、軍事改革的要算齊國的管仲。司馬遷在《管晏列傳》中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進行改革,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霸中原的赫赫功業。而“贊”中“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是借孔子的批評進一步展示了自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匡世濟民的宏愿。
三.人生困境與心靈的皈依
在《屈原列傳》“贊”中“悲其志”“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彼抉R遷面對屈原悲劇的一生、對祖國無限忠誠、剛正不阿的正直品德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真實而又相似的人生困境使司馬遷相見恨晚再也不能自已。他要尋找自己的心靈皈依。
在極度困厄時,人的壓抑與苦悶無法申訴,往往就會“述往事,思來者”,產生一種強烈的精神追求。在《史記》未完成之前,司馬遷深感他無權放棄生命,在現實生活中,“立德”、“立功”已經無法實現時,他卻隱忍以行,通過著書“立言”,以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直面人生的苦難,通過著述擺脫對生命價值的困惑與疑問,在對歷史的思考與描述中獲得生命的尊嚴與生存的終極意義。此時,司馬遷內心盈溢著勘透自然、洞穿生死、直視生命真義的悲愴。有時也流露出對天意的懷疑,對天道不公的憤懣,以及對命運不可捉摸、難以把握的悲涼之情。在其理想遭受幻滅時,及時從自然,從人的本質出發,實現人本來的本質,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也正是儒與道的兼顧,才使司馬遷在“李陵之禍”后,顯示出大智大勇,大仁大義,這也許就是具有封建主義特色的東方人文主義。
司馬遷在歷史滄桑、歲月淘洗中,重鑄了個人的理想人格、民族的靈魂。
篇4
一線教師,缺失的不是一招一式的教學技巧,而是系統整體意識的教學思辨能力。能夠并善于從教育哲學角度對文本蘊含的主題思想、意識形態進行挖掘和提煉,是新課程對教師教學思辨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那么,如何整體設計?什么樣的問題能夠起到引領作用呢?
一、問題出自專題
新課程改革對選修課程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課程結構,它的實施狀況也關系到整個課程改革的成敗。語文選修課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于實際應用,有的著眼于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必須體現出與必修課堂實施的差別來,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將語文選修課設計為五個系列,采取的是以文學作品為主體的系列架構,系列中的專題又是以文選的形式來呈現的,并且以作品的賞析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皩n}”特性十分突出,全面而豐富。
“專題”不是簡單的知識點或能力點,應當是教學的切入點,是各種語文能力的整合點,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點。教師根據專題提問,是從大處著眼,整體構思。以選修教材《史記》為例,《管仲列傳》一文,教材編者把它和《孔子世家》《屈原列傳》放在了同一個專題,專題名稱是“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史記》的理想人格”。根據專題名稱,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管仲為人如何?他能體現《史記》的理想人格嗎?
有關管仲為人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中管仲與鮑叔牙交往的內容,雖然管仲自稱貪小便宜、貪生怕死等,但鮑叔牙“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鮑叔牙的“知”側面烘托了管仲的才干。而且管仲為人“不羞小節”是通過“管仲曰”讓我們知道的。管仲盛贊鮑叔牙,實際上也表現了管仲達而念舊、富不忘本的高貴品質。管仲能否體現《史記》的理想人格?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章最后一段。司馬遷認為以管仲的才能,應有更大的作為才是,因而巧借孔子“管仲之器小哉”的評論加以推測,對管仲未能輔佐齊桓公成就王道而只是稱霸表示遺憾,實際上也是對管仲治國才干的高度肯定。司馬遷對管仲“上下相親”的治國方略是十分贊賞和推崇的。管仲選擇幽囚受辱,不是茍且偷生,而是恥功名不顯于天下,這是與司馬遷相似之處,他們分別走的是“立功”“立言”的道路。分析至此,學生很容易理解,《管仲列傳》體現了《史記》的理想人格。
問題出自專題,是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著眼于課標中強調的“增強探究意識與興趣”等高層目標,發掘出別樣視角,體現專題鑒賞重點。問題除了來源于專題名稱,還可來源于專題鑒賞指導或探究討論??梢砸劳幸粋€文本,也可以多篇整合,將專題內容融會貫通。設計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感受其魅力;也可以重在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獲得啟迪。
二、問題出自文眼
文中往往有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關鍵性詞句,即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點,是窺看主題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脈絡的筋節。抓住文眼設計問題,也就是抓住了對理解文本內容起到突破作用的關鍵點,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最終很好地理解文本。例如節選自《瓦爾登湖》的《神的一滴》,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人建議過,這湖可以稱為‘神的一滴’”,這就是文眼。教師可以據此設計這樣的問題:瓦爾登湖為什么被稱為“神的一滴”?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讀透了文章。
此問題能夠以較高的起點和懸念激勵學生思維,且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可以生成這樣的問題促進學生鉆研課文:既然是神的一滴,那么這一滴有什么特異之處?學生與文本積極對話不難發現:瓦爾登湖有美麗的自然風景,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美麗的視覺享受,而且有神秘的遐想;盡管人們無知野蠻地對待瓦爾登湖,但瓦爾登湖仍然頑強地生存著,有神奇的自我修復能力;瓦爾登湖對工業文明所侵蝕污染的靈魂具有潔凈作用,它以清澈、深邃和純潔凈化著人們的心靈,是神圣的一滴。
緊扣根據文眼設計的主問題,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中的一首小詩的內容,從而把握文章主題。詩中“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爾登”,表明梭羅覺得沒有比生活在瓦爾登湖更接近上帝和天堂了,因為他認為瓦爾登湖是自然的精華,是“神性”所在,是提升“人性”的最佳之地,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其實,讀懂這篇課文中詩歌的內容,解決“瓦爾登湖為什么被稱為‘神的一滴’”的問題也就水到渠成。
清代學者劉熙載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者必顧之,在篇末則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不過,有的文章題目就是文眼,所以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例如《神的一滴》。
再如高爾斯華綏的《品質》一文,根據題目就可以設問:本文為什么以“品質”為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寫到了鞋品,寫到了葛斯拉兄弟的人品。如此分析,就抓住了文章重點,便于引導學生準確了解文章想要表達的內容。文眼在構思中起到藝術聚焦的作用,根據文眼設計問題帶領學生閱讀文本,能夠形成有清晰層次的課堂教學結構。
三、問題出自文體
閱讀是對某一特定體式、特定文本的理解、體驗和感受,也可以說是一種文體思維。在言語智慧、以至言語悟性層面,首要的便是“文體感”的培育。每一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審美效應?!鞍凑瘴捏w類型及特點確定教學目標,是近年來探索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方向之一?!保ㄠ嵐鹑A《試論文藝隨筆閱讀教學內容的確定》,《語文學習》2013年第10期)
由此引申到我們的閱讀教學,也理應體現文體的特點。例如“志”,也作“記”,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俄椉管幹尽芬晃?,以情真意切、凄婉動人。而成為千古奇文,被稱為“明文第一”。教學《項脊軒志》,教師可以根據文體設計主問題:《項脊軒志》“志”什么?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文本,不難得出答案:記物(項脊軒),記人(諸父、母親、祖母、妻子)。其中貫穿一個字――“變”,物變好了,原本“小破舊漏”,現在“室始洞然、亦遂增勝”;家庭、家人有了變故,但記的人又都與項脊軒有關。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圍繞主問題進一步追問:既然“志”是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那么《項脊軒志》究竟抒發什么情感?在學生思考、交流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梳理、歸納: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是他讀書求功名的地方。對家中人遷的悲慨只為其表,內核恰是功業未就的悲涼。與項脊軒有關的回憶,引發了作者作為肩負光祖耀宗、家族振興重大使命的男丁,那份功業無成的刻骨銘心的負疚和苦痛。
文體作為文本的外在形式,只有與內容相統一,才構成文質兼美的文本。劉勰在《文心雕龍? 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苯虒W《項脊軒志》,正是凸顯了文體特點,才由形入神,真正做到了“披文以入情”。
當然,問題的提出不必拘泥于一種方式,例如《項脊軒志》也可由文中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直接發問:為什么可喜?為什么可悲?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起引領作用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抓手。就像寫議論文提出中心論點一樣,教師把一個問題拋出來,能綱舉目張,引導學生主動走近文本,積極與文本對話,準確理解文本內涵。
起引領作用的問題還能揭示矛盾,引起學生思想的交鋒。主問題的答案不是一目了然,更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答案甚至是不確定的,不僅形成一種認識沖突,最大程度啟發學生思考,促進課堂動態生成;而且能以生為本,引起學生自主質疑、主動探究的興趣。
主問題設計的關鍵是能把對文本的解讀引向深入,帶領學生由表及里,深刻領悟課文主旨。這就要求教師有高屋建瓴地審視文本、研讀學生、預設學習流程的能力。教師要能尋找可為之處,并聚焦、放大、凸顯;還要有所不為的能力,學會放棄,以便更有效地獲取。
篇5
山戎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支曾經相當強大的部族,早于東胡。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時期,早在虞舜時期即已經存在,這在古文獻的記載中可以得到證實?!洞蟠鞫Y記?五帝德》載孔子談論舜時說:“(舜)南撫交趾、大、教,鮮支、渠度、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羽民”《史記?五帝本紀》記“北逐葷粥”,對“葷粥”《索隱》注為:“匈奴別名也。唐虞已上日山戎,亦日薰粥,夏日淳維,殷日鬼方,周日獗狁,漢日匈奴?!笨芍饺滞l、息慎(即肅慎)同為虞舜時代的北方民族。
關于山戎的分布區,學界的見解大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避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狈Q其為山戎,是用以特指生活在山區的戎族。根據記載,山戎以畜牧和狩獵為生,逐水草遷徙。據史料記載,自西周中期開始一直到戰國,山戎的活動區域大體分布在西遼河、灤河、潮白河、洋河和桑干河流域,太行山以北、以東、燕山北部的廣闊山林之中。他們與匈奴人具有相近的特點,即:“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边@是一支能征善戰的古老民族。
在《韓非子?說林》中記載了一則故事,說:“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朔爬像R而隨之,遂得道?!边@是一則成語故事――“老馬識途”講的是齊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燕國向齊國求援,稱:山戎侵伐,燕國力不能支,急求齊國出兵救援。齊桓公為維護“葵丘之盟”盟主地位親率大軍討伐山戎。當趕到燕國時,山戎早已北歸,齊桓公此時聽取管仲的意見,為徹底解決北部邊患,實現北方的長治久安,率師北追。
山戎頭目名叫密盧,得知齊桓公發兵討伐,自知自己實力不濟,便舍棄山戎百姓倉惶逃竄至孤竹國,向其借兵,得到了孤竹國主答里呵款待。齊桓公一路北擊,一面招降山戎百姓,并施予寬待的政策。在得知密盧去向后,兵臨孤竹國界。孤竹國派大將黃花迎戰,大敗。黃花逃回,對孤竹國主建議殺掉密盧與齊國講和。孤竹一位大臣則獻計說:“北方有個地方叫‘瀚?!?,又稱‘迷谷’。那里是一片茫茫無際的沙漠,如將其引到那里,定會令其全軍覆沒?!惫轮駠跻烙嫐⒌裘鼙R,派黃花到齊侯軍中獻上密盧首級,稱孤竹國王已經率軍逃跑,自己愿歸順齊國,并愿引領齊軍追擊孤竹,齊桓公信以為真率軍向北追擊,過程中深入茫茫荒漠,陷入“瀚?!辈幻?,在大漠里,迷途難辨,所幸管仲獻計道:“老馬之智可用也。”于是將幾匹老馬放在前面走,大軍跟在后面,這樣終于走出“瀚?!泵怨?,大敗孤竹國,將山戎、孤竹500公里的土地合并還給燕國。從此一舉肅清燕、齊兩國北方邊患。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看到歷史上山戎這個古老民族在燕北部山區對燕、齊兩國曾經構成的嚴重威脅,以至于兩國必須聯起手來共同面對邊患危機。對燕、齊兩諸侯國而言這僅僅是國家為解決生存危機所采取的一種必要的政治手段,但放在中國大歷史的背景下看這卻是中國北方民族在與中原民族爭奪生存空間,改變民族命運的一次正面交鋒,中間也經歷了一次次來回拉鋸的反復過程,反映出先秦時期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碰撞與交流。對于北方民族與中原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篇6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毛遂自薦 :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負荊請罪: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示例:我今特來尋賢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近義詞:引咎自責反義詞:興師問罪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于賠禮道歉的場合。 負:背,背著。(荊是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作杖,有刺。荊條長而柔韌,可以編制筐、籃、籬笆等。) 請罪:自己犯了錯誤,主動請求處罰讓對方原諒。(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 負荊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自己嚴厲責罰。
望梅止渴 :
該成語源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p>
后羿射日:
篇7
關鍵詞:管仲;文化治國;齊文化
管仲(?—前645),春秋初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擔任齊國宰相期間,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齊國“通貨積財,富國強兵”[1]2132,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1]2131的大業??鬃臃Q贊管仲的功績:“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2]梁啟超說管仲是“中國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鉅子也”,說:“其以偉大之政治家而兼為偉大之政治學者,求諸吾國得兩人,于后則有荊公,于前則有管子,此我國足以自豪于世界也。”[3],由此足見管仲的思想和業績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管仲的思想主要見于《管子》一書,該書保存了管仲豐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思想。本文試圖對管仲的文化治國思想進行挖掘,并求得對今天的社會建制的啟示意義。
一、富國富民:管仲文化治國的現實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奴隸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孟軻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孟子離婁下》),這句話概括地說明了中國社會從西周到春秋的轉變。周王室衰微和諸侯爭霸構成當時政治活動的主要特征。春秋初年,管仲任齊國國相之后,“慎輕重,貴權衡”[1]2132,把經濟建設放到國家建設的首要地位。要在混亂的格局中保全和發展自己,必須首先取得經濟的優先權。國家富裕是長治久安的現實基礎,也是管仲文化治國戰略的物質前提。
富國是治國的根本。管仲說:“錯國于不傾之地,積于不涸之倉,藏于不竭之府?!保ā豆茏幽撩瘛罚娬{了發展經濟的基礎性作用。而管仲富國思想的獨到之處在于:他把富國和富民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在中國傳統的政治認識中,往往把國家和人民不自覺地對立起來,把國家富裕建立在對老百姓的賦稅和盤剝之上。而管仲把富民作為治國的第一要務,這在先秦諸子中是沒有的。《管子治國》開篇明義:“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睘槭裁磿@樣呢?“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庇终f:“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管子牧民》)從此出發,管仲強調治國者必須善于與民同利,因為“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惡害”。所以,“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久;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保ā豆茏影娣ń狻罚坝麨樘煜抡?,必重用其國;欲為其國者,必重用其民;欲為其民者,必重盡其力?!保ā豆茏訖嘈蕖罚?,只有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做到民富國強,才有力量與諸侯抗衡?!笆ト酥詾槭ト苏撸品置褚?。圣人不能分民,則猶百姓也”(《管子乘馬》)。在管仲執政期間,齊國推行“慈于民,予無財;寬政役,敬百姓”(《管子小匡》)的政策,盡量做到“靜其民而不擾,佚其民而不勞”(《管子形勢解》),通過“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管子霸言》),使得齊國百姓生活得到保障,政權獲得鞏固和穩定。這不僅促使齊國在經濟上富足殷實,政治上安定秩序,也為管仲文化治國準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二、管仲文化治國的具體實踐
“區區之齊在海濱”[1]2132,地理形勢的阻隔使得齊長久以來偏離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主流文化。雖然管仲以九合諸侯,“尊王攘夷”之功,使齊國一躍而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但是在文化上仍然相對落后。從文化上來說,齊國屬于東夷的文化圈。管仲大膽提出變革的政治哲學和政治主張,主張用文化理念來統治臣民,順服周邊,這對于文化的挽救和政治的崛起,無疑在歷史上是一大創舉。管仲文化治國的具體舉措如下:
1.繼承周文化——進入文化主流。西周時期的齊國,姜太公實行“因其俗,簡其禮”的基本國策,對原來的夷俗夷禮未作大的改動。到了桓管時期,管仲在齊國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積極向主流的周文化靠攏,促進了夷夏文化在齊地的融合。“修舊法,擇其善者舉而嚴用之?!保ā豆茏有】铩罚┩ㄟ^整飭、修復文武周公舊法,擇其適合齊國社會實際的部分,創造性地加以運用。主要表現在:其一,創造性地借用周文化中的禮、義文化。管仲認為:“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彼木S者,“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四維之中,禮、義為先,通過用禮、義來規范人們行為,整飭社會秩序,挽救了處于緊張之中的夷禮、夷俗。其二,吸收了周公“明德慎罰”的思想。管仲認為,德是國家長治久安的要素之一。“錯國于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管子牧民》),在明德的同時,管仲亦主張慎罰。他說:“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保ā豆茏幽撩瘛罚?,因而他主張刑罰上要慎重而嚴謹。其三,汲取并發展了重農愛民傳統。管仲認為,統治者應該以民為本,求天下“始于愛民”(《管子小匡》),“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順民心也?!保ā豆茏幽撩瘛罚?,管仲又把愛民具體概括為六個方面,即“厚其生”,“輸之以財”,“遺之以利”,“寬其政”,“匡其急”,“振其窮”。并且強調“五谷者,民之司命也。”(《管子山權數》),從治國的角度上:“明王之務,在于強本事,去無用,然后民可使富?!保ā豆茏游遢o》),又說:“夫富國多粟,生于農?!袷罗r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于粟也?!保ā豆茏又螄罚撎貏e指出的是,管仲在繼承周人重農思想的同時,并沒有放棄齊人重視工商業的傳統,而是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做到了農、工、商并重。由上可知,管仲期望通過對周文化的繼承,將周人的禮義精神、明德慎罰思想、重農愛民等傳統引入齊國,使齊地的文化邁入主流文化之列,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從而對周邊構成了強力的吸引。
2.吸納周邊文化——促進文化融合。其一,吸收魯文化。齊、魯兩國地域相鄰,在文化方面具有相通之處,同時,齊人的務實開放,魯人的重視禮樂,使齊、魯兩國在文化上又各具特色?;腹軙r期,兩國文化有著極為活躍的互動式交流,管仲改革就有吸收魯文化之長、來豐富和完善自身之意。管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定四民之居,推行士、農、工、商四業并舉的政策,把發展農業放在基礎的地位,置于工、商業之前,這本身就是對魯國以農業立國思想的吸??;管仲還針對齊國傳統禮義道德觀念淡薄,習俗落后,以致于君臣上下無禮、男女關系混亂,從而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的情況,十分注意從魯國吸收周禮文化,強調禮義道德的建設。其二,倡導諸侯會盟,促進文化交流。據統計齊桓公合諸侯十五次,這大大加強了以齊國為中心的中原各國的會盟、往來和交流。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它整飭和收拾西周以來,由于周室衰微所形成的中原華夏之國一盤散沙的分崩離析局面,大大減弱了中原各國相互的攻伐,維護了較長時間內的統一穩定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則促進了中原各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在夏、商、周以來積累了千年的中原文化發生動搖的時候,這種做法對文化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鬃咏o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4]齊國通過和周邊各國的會盟和文化交往,在“尊王”的旗幟下,實現了融合中華民族文化的目的。
3.塑造齊文化——成就文化大國理想。管仲以九合諸侯,“尊王攘夷”之功,使齊國一躍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而與此同時,同周邊文化的交流、整合使齊國同時也成為中原文化的中心,成為文化大國。管仲對待文化的態度,既不同于周初的伯禽治魯,立足革除當地文化,倡行華夏文明;也沒有完全因襲太公的做法,因俗簡禮,而是有繼承,有摒棄,有融合,有發展,將齊文化真正地改造成兼容并包、開放務實的新文化的融合體。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多地域文化中,齊文化展現出其強大的活力和豐富的內涵??梢赃@樣認為,在政治理想的實現中,齊文化經歷了價值整合之后,融匯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主流當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使當時的齊國能夠在政治上統領諸侯,軍事上震懾周邊,文化上構成對中原地區強大的輻射力。
三、管仲文化治國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種文化或者思想,必須反映當時的社會需要和環境。管仲從現實的社會條件出發,制定了符合齊國現狀的治國策略。他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精髓,創立了一套適應時世的政治哲學和政治方略,提出了影響至今的文化治國思想,力圖用文化的影響力來維護和保障政治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這一思想對于當代社會的治理和構建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文化治國之道基礎在民。管仲是極力主張順應民意的,其提出的“利民”、“富民”、“順民”主張體現了深刻的民本思想“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聞,以天下之心慮”(《管子九守》)。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中,齊文化的富民思想是獨具匠心的,先秦民本思想的勃興,是與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的政治格局與生俱來的。此起彼伏的一次次“民變”、“民潰”的事實震撼了列國統治者,從而使他們猛醒于民眾對其鞏固統治的巨大力量。[5]管仲也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同時,他也倡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原理,采取了一系列務實的經濟措施,走富國強兵的道路。同時主張在抓經濟發展,“富民”、“強民”的同時,也要進行以“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國民道德教育,平衡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差距,從而使社會安定,增強齊國的綜合國力?!豆茏印分械乃枷塍w現了全面的義利并重思想,它告訴我們,國家的發展是一項綜合、全面、和諧的系統工程,不是單指某一個方面的振興與進步。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的時期,市場機制尚未完善,社會控制系統尚不完備,多元利益主體及由市場產生的各種弊病時有出現,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整個社會的發展仍未完全和諧,管仲的民本思想和義利觀無疑對當今社會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文化的重塑要體現兼容性、開放性。管仲促使齊國文化在廣度和深度上,更快更大地推行開放和兼容的政策。它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既尚法制,又崇禮教。管仲主張在治理國家中法與德不可或缺,應該德法并施??梢哉f管仲充分利用了人性、人心,以禮治民、以德教化、以“德法”治國。二是既重王霸政道,又重民生技巧。管理國家和治理社會,必須禮法并舉,王霸兼施。對待百姓,要與民同利,經濟才能發展,社會才可獲得進步?;腹軙r期,齊文化的兼容性、開放性,不僅促進了齊國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的巨變,也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實踐證明,文化兼容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只靠封閉的文化和單一的手段治國理民是不可行的。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各民族文化之間交流和融合的空間障礙逐漸消除,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過程中,各民族文化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如何保存、弘揚和發展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同時,如何在文化多元的世界中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和共處,這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從管仲的文化治國思想中,我們看到,當代社會文化的建構,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面更新,這就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剖析和把握,尋找出傳統文化在當代最具生命力的閃光點,從而確立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精神和價值體系,引領著我們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重構。
綜觀管仲的治國思想,在政治經濟上,它促成了齊國的強大,使齊國成為當時政治經濟中心;在文化上,它促進了夷、周文化的融合,使齊文化日臻成熟;而對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來講,它尊王攘夷,不僅保護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免遭掠奪性破壞,而且它以頻繁的會盟方式促進了各地域文化的交融,為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豆茏印肥驱R文化的精華,包含著較多的現代文明元素。我們應大力挖掘其積極因素,服務于現實,為當代所用。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51.
[3] 梁啟超.管子評傳序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篇8
【摘要】春秋時,周室式微,五霸出現,以致講求急功近利和富國強兵的霸道精神,推行霸道的方法與言論,就形成了法家。所以,管仲亦就成為法家的先驅。戰國時代法家更斐然有成,商鞅農戰政策的成功,是把法家帶到新的里程。
【關鍵詞】商鞅 管子 經濟思想 比較研究
法家萌芽于春秋,興盛于戰國。戰國的法家代表人物基本上可分為兩大支派,即秦晉法家和齊法家,也可稱之為西方法家和東方法家。商鞅是秦晉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雖是春秋中葉的人,但戰國時代齊國的法家學派是在“管子之學”的特殊形式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他自然就成了戰國時期東方法家的旗幟。
一、戰國時期法家的兩大支派及其代表人物
在戰國時代的各主要學派中,法家是最受各諸侯國的統治者重視的學派。戰國的法家代表人物雖多,基本上卻可分為兩大支派,即秦晉法家和齊法家。商鞅、李斯的事業完全在秦,所以對他們可以統稱為秦晉法家或西方法家。
在秦晉法家之外,戰國法家還有一個重要支派,即齊法家或東方法家。東方法家同秦晉法家在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張方面是一致的,例如都重視富國強兵等。但是從經濟思想方面看,東方法家比秦晉法家更豐富,在許多方面還更深刻。在戰國末期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韓非嶄露頭角以前,秦晉法家的旗幟是商鞅,而東方法家的旗幟則是管子。正如韓非所說:當時“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在戰國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商鞅所制訂的法家政策最完整,最典型,他所實行的改革收效最明顯,他成為秦晉法家的旗幟是很自然的。和秦晉法家的這種情況相比,東方法家卻幾乎沒有一個突出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春秋時期,齊國卻曾出過一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戰國時期的齊國,也利用了管仲治齊所奠定的基礎。因此,他自然就成了戰國時期東方法家的旗幟。
二、商鞅的經濟思想
秦晉法家尤其是秦國的法家以商鞅為旗幟,于是,秦國法家的著作后來就被匯編為《商君書》。商鞅以及商鞅學派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此書中。
商鞅的經濟思想的核心和最有特征性的內容是他的農戰論?!稗r”指發展農業生產,“戰”指對其他諸侯國進行兼并戰爭。商鞅主張以農戰政策為基本國策,動員國家的力量進行農戰,并對這種政策作了多方面的說明和論證,這些主張、說明和論證就構成了他的農戰論。
商鞅重農并不專以發展農業生產為目的,而是要通過農業的發展,以加強他所追求的新興封建國家的軍事實力。然后以此力量為基礎,以掃除實現統一的地主階級政權的一切障礙。
現在將這些措施分為政治的和經濟的兩大類加以分析:
第一,鼓勵農業的政治措施。
首先,直接以政治手段積極予以鼓勵。一方面是以官爵勸農戰,即“從壹孔而得官爵。是故不以農戰,則無官爵”。這是以政治榮譽誘致人民從事農業。另一方面是以免除勞役方式獎勸耕織,即人“大小J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勞役是古代人民的沉重負擔,免除勞役的措施對人們的誘惑力比政治榮譽還要大。
其次,直接以政治手段限制非農業活動。這分兩個方面:一是“事末利(工商業)及?。ㄓ谵r業)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從事工商業不僅不能免除勞役,還有淪為奴隸的危險。一是不能從博聞辯慧而取得官爵,以免人們貴學問而輕賤農業。
最后,減少行政官吏的侵擾,使農民能專心生產。這有三種辦法:一是提高行政效率,當日的公事須當日辦竣不得拖延,即所謂“無宿治”。二是統一各縣行政管理方式,使奸官污吏不能任意變更法制,危害農業。三是規定運送公糧的一定辦法,使官吏不能從中舞弊,荒廢農事。
第二,獎勵農業的經濟措施。獎勵農業的經濟措施更是多種多樣。主要分四個方面:增加農業人口;提高農產品價格;管制糧食貿易;實行有利于農業的租稅政策。
首先,增加農業人口。其一是招徠國外農民到秦國從事耕種。其二是限制甚至干涉非農業人口的活動,其目的是使他們轉業為農。另外,獎勵農業的政治措施,基本上都是以增加農業人口的比重為目的的。
其次,提高粟價。關于這一措施,他告訴我們說:“ 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 ??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眾?!睂Ω邇r具有能刺激生產和限制消費的作用,特別是租稅在財政再分配中的作用,他已有很清楚的認識。
再次,管制糧食貿易。商鞅管制糧食貿易的辦法也是很奇特的。禁止私商從事糧食買賣。同時,他也禁止農民間的糧食買賣,其目的是要使生產技術差和不勤勉的農民不依賴自己努力的耕作即不能得到食糧。如努力耕作則在自給外,其余糧還可以高價售給政府。故商鞅管制糧食貿易的目的是為了鼓勵農業生產。
三、管子的經濟思想
管子是東方法家的旗幟,因而東方法家的著作也被匯集在《管子》一書中。由于現存的《管子》一書是在西漢末年由劉向編定的,而且管仲本人并不是法家,戰國時代的法家人物要利用他的材料闡明法家的主張,很多地方就免不了附益、附會甚至純然出以假托。因此,《管子》一書就具有駁雜不純的特點。下文中,筆者只依據學界公認為戰國時代作品同時又是經濟思想比較集中的一些篇章如《牧民》、《權修》等,來考察一下戰國時代東方法家經濟思想的特點。
第一,經濟的政治和倫理觀。
在先秦諸子中,管子作者和荀況是比較徹底的唯物主義者?!豆茏印芬粫鴮⑽ㄎ镉^點貫徹到政治、倫理等各個方面,特別強調把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作為其政治、倫理觀點的基礎。在倫理方面,管子認為社會倫理標準是否有實踐意義,要看它是否建立在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基礎上以為斷?!豆茏印窌杏幸痪浣洺1灰玫拿浴皞}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理國家必須先從經濟入手,必須使人民富足,土地開墾。對于人與地兩者作為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這一點,管子是特別強調的,并在書中始終予以貫徹,直到第八十篇《輕重甲》中又重復了上述觀點。在別的篇章中有類似見解者亦不少,如:“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富上而足下, 此圣王之至事也。”《管子》堅持“富民”政治,將國家的安危,政治之良窳,均歸結到能否充實人民的物質經濟生活這一點上。類此文句,在《管子》一 書中隨處可見,足見其作者對這一觀點的確信。當然在戰國時代,所謂“民”,除廣大的獨立小私有者而外,也包括不少新興的地主階級在內,因這個階級到此時基本上還屬于被統治階層。
第二,自利觀點。
在《管子》一書中,“自利”被非常明確地肯定為人類的本性,其存在是客觀的?!豆茏印分性鴮懙剑骸懊裰^也察矣,不可遁逃。??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當民之毀譽也,則莫歸問于家矣?!?/p>
早期儒家雖也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之說,墨子也曾以人民的意志來表示“天志”,但他們最多只是說:人民之意愿反映了“天”的意志,因而是不可違抗的。在《管子》中,這個問題是從另一個角度考察的。在這里,一個統治者的行為的善惡,是直接通過人民來評價。作者甚至將人民的集體智慧提到所謂“圣人”的智慧水平,認為人民對是非之判斷是非常正確的;人民的考察監督是不可逃避的?;谶@種信念,《管子》作者要求將所謂“圣人”之“德”交到群眾中去同人民的集體智慧相印證,要求統治者與人民合為一體。自利觀念的發展正是符合這一要求。故除《管子》作者而外,戰國后期的法家和儒家也大肆宣揚自利觀點。由此可知,它不過是新興剝削階級的要求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然而,同樣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產生不同的結論。所以,管子作斯密的描繪,者雖然在自利觀念上作出了相似于亞當卻未引伸出適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自由競爭原則,倒是引伸出了一個適應于封建生產方式的經濟的干涉政策。
四、商鞅和管子經濟思想的異同
商鞅與管子都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二者的思想理論和政策主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齊、秦兩國在經濟、文化條件和歷史發展的具體進程上都有所不同,秦晉法家與東方法家之間在學說內容、思想淵源和表現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著差別。
在重農的同時,商鞅與管子都主張抑末。商鞍宣揚“利出一空”的理論,應用在經濟領域,就集中表現為:用重稅、重役、嚴刑以及其他手段禁限,打擊工商業、削弱商人的經濟力量,迫使人們都“歸心于農”。與秦晉法家比起來,管子對工商業的態度是較為積極的,主張封建國家要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對工商業的發展給予一定的保護和鼓勵。他把抑末的矛頭指向奢侈品工商業,而不象商鞅那樣對工商業充滿著敵意。
商鞅與管子都認為自利是人的天性,認為正是這種天性驅使人們從事某種或某些活動以求利。但商鞅認為對這種情況不能聽之任之,而必須由國家嚴加控制,把人們追求名利、追求富貴的要求納入國家農戰政策的軌道,才能實現富國強兵的要求; 管子則認為只有聽任、順應人們的這種要求,才最有利于富國強兵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韓非子?五蠹》。
[2]趙靖《中國經濟思想史述要(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頁。
[3]《商君書?農戰》。
[4]《史?商君列傳》。
[5]《史記?商君列傳》。
[6]《商君書?外內》。
[7]趙靖《中國經濟思想史述要(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頁。
[8]《管子?牧民》。
[9]《管子?小問》。
[10]《管子?五輔》。
篇9
關鍵詞:高中讀寫教學;創新思維;探究;邏輯;綜合;實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改革,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學不應把傳遞知識作為首要任務,而應把培養思維能力放在首位。能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是新科技改革對教育提出的要求。
基于以上理解,我在讀寫教學中貫徹思維培養的意識,讓學生在獲得新的認知經驗外,還能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
一、研究命題,激發探究思維
高中語文教材(蘇教版)采用命題式編排結構,每單元從多角度闡述一個命題。以教材第三冊“號角,為你長鳴”單元為例,用“烈士的抉擇”“底層的光芒”“殉道者之歌”三個層面闡述之。我將“烈士的抉擇”中《指南錄后序》和“底層的光芒”中《品質》和《老王》作為一個整體,設計探究過程,著意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
第一步,閱讀《指南錄后序》,分析文天祥的形象,得出“愛國英雄”的結論。繪制逃亡路線圖,體會其“傳奇性”。第二步,剖析心理,歸納為“求死―避死―赴死―壯死”。第三步,結合作者生平和有關作品,體會文天祥在國難前舍生取義的精神。第四步,以“文天祥的傳奇”為題寫作,交流認識。第五步,以“焰火的人生”為題,評價文天祥的人生價值,強化“舍生取義”的內涵。第六步,比較《品質》和《老王》,理解普通人堅守價值的意義。第七步,結合社會現實,思考“舍生取義”的現實意義。
此設計抓住“舍生取義”的命題,通過閱讀、概括、分析、寫作的活動,進行人物命運的探究學習。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人及己,完成了對命題的研究。蘇霍姆林斯基評價“探究式”教學說:“在這樣的腦力勞動中所獲得的知識,能在記憶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能使學生養成一種,在以后的實踐中更完善的應用這種知識的志向?!?/p>
二、多維比較,促進邏輯思維
比較閱讀是讀寫教學中常用的手法,我采用多維度比較,從時間軸(縱向)和命運軸(橫向)來深入探究,可以拓展學生的視角,增強思維的邏輯性。
《史記選修》閱讀基本采用這種方式。首先,縱向比較,以《管仲列傳》為例。體會“管鮑之交”“君臣之義”,分析管仲的施政綱領,歸納出“信任”和“才華”是其成功的關鍵,這是古。再品味司馬遷的結語和世人的評價,了解作者悲劇的心理,這是今。最后,結合古今探討“信任危機”的內涵,思考現當代人的生活狀況。這種探究有利于學生看到古今社會的變化,把握人物命運的規律。其次,橫向比較,以《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為例。首先,分析兩人在性格、政治才干、施政綱領、人事關系等方面的異同。其次,結合二人成敗,歸納成功需要的因素,以史為鑒。再次,結合后人評價,思考歷史評判的標準。最后,思考歷代人物評價變化中表現出來的社會價值取向。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建構的。教師在傳授給學生一定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后,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多維比較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看到,同一段材料因古人今人的不同看法,可以產生多種觀點;同一則材料因不同的角度對比,可以品味出更深的內涵。多維比較閱讀,既充分挖掘文本素材,又激發論證的熱情,促使學生積極自主鍛煉邏輯思維。
三、由點及面,重視綜合思維
葉圣陶說:“要想讓學生得到金鑰匙,就要靠教師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睂W習是發現和掌握規律的過程。由點及面,網狀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小說閱讀中,點面結合、文題結合和讀寫結合是培養思維的有效手段。以《祝?!窞槔紫?,學習小說的相關知識,分析《祝?!返娜宋?、情節和環境,歸納主題。其次,結合高考“小說閱讀”的復習,歸納小說的鑒賞技巧,研究高考的出題思路和解題思路。最后,學生從情節結構、人物分析、語言鑒賞以及主題探究四個角度自主命題,并解題。
這種三結合的活動,既鑒賞了課文,也歸納了小說閱讀的規律,更熟悉了高考命題、解題思路。學生經過這些活動,很快達成知識能力的遷移,運用到閱讀與寫作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學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師的價值在于促進學生的自主構造,創建富有個性的自主學習,整個課堂教學始終在向學生學習過程轉化?!薄耙幝尚浴钡慕虒W,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和實踐性品格。
四、讀寫轉換,促進實踐思維
寫作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創新思維不僅強調寫作的自主性,更強調把寫作還原成一種需要,要求學生把對外物的觀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形成文字。讀寫轉換,是培養創新思維寫作的重要實踐。
同素材多觀點寫作。同一素材由于閱讀的側重點不同,可以多角度運用。《廉頗藺相如列傳》就適用于“寬容”“信任”“責任”“團結”等觀點。我的設計,在于嘗試冷門題目。如“角度”,論證:廉頗重視個人榮辱,不忍位于藺相如之左,而藺則重視國家利益,顧全大局原諒廉頗。因此,角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高、下之分。又如,“你聽,多美”,分析藺相如著名獨白“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歸納其高風亮節和寬宏胸懷,說明正是此種高尚人格才能喚醒廉老將軍的愛國之心,此等佳話,你聽,多美!
讀詩論世寫作。閱讀鑒賞詩詞,知人論世寫作,結合《唐詩宋詞選修》進行。詩歌轉換散文寫作,強化翻譯。技巧鑒賞寫作,強化分析。人物品評寫作,提倡知人論世?!八卧~風流”寫作,固化學習感悟。
讀寫轉換,“讀”的是歷史人物的風流才韻,“寫”的是作者與讀者之間心靈的契合?;顒訚M足學生抒感的需要,展示了學生的才情,豐富了心靈世界,提升了思維境界?!皩虒W而言,師生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弊x寫轉換很好地營造這種情景與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思維。
“發現和提攜人才,從來就是教師職業的最高使命之一”?!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薄芭囵B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立足培養創新思維,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也是探索創新教育的突破口。
參考文獻:
篇10
然而現實的《(論語)選讀》課堂教學中充斥著大量的誤讀、俗讀、盲讀。所謂誤讀,就是錯誤地解讀,誤解了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的觀點。這一方面是由于《論語》年代久遠,許多要義在流傳的過程中產生了歧見;另一方面教師沒有系統地學過《論語》,對《論語》一知半解,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正如學者所說:“孔子的道,是中國文化的宮墻。凡是未得其門而人的人,不可像叔孫武叔那樣妄出言語?!彼^俗讀,就是庸俗地解讀孔子思想和儒家觀點。這一方面與浮躁的世風和惡搞經典有關,以庸俗功利的眼光解讀《論語》;另一方面是學習的目標指向高考而不是傳承文化。所謂盲讀,就是盲目地讀。教師帶領著學生匍伏在地上仰望著孔子,不管是精華還是糟粕,不加辨析、反思、批判,照單全收。
針對誤讀、俗讀、盲讀,我們提倡正讀、雅讀、思讀。
一、正讀
所謂正讀,就是正確地解讀,通過系統地讀、參照著讀、聯系著讀等途徑走近真實的孔子。
1.系統地讀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各則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要準確理解儒家的義理,需要結合整本書系統地讀。比如儒家的核心概念“仁“,前后出現了一百多次,只有前后勾連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仁”的思想內核?!?論語)選讀》編者按照政治、修身、學習與教育、哲學等主題對《論語》進行了重新編排,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同時又打斷了原本相連的話語,給理解帶來了新的難度。如學習《周而不比》中“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薄瘯r,有教師提出問題:“儒家倡導‘仁者愛人’,怎么這里又厭惡人呢?”師生討論一番后得出的答案是:從這可以看出儒家認為仁者應該愛憎分明,既要愛護好人,也要憎惡壞人。這是典型的誤讀。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緊接著后面的一句話是:“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薄@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真有了仁的修養,就不會特別討厭別人了,對好人固然要愛他,對壞人也要設法改變他、感化他。兩句話連起來看,意思就明確了: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看天下是沒有―個人說可惡的,對好人要愛護她,對壞人也要憐憫他、關懷他、感化他。
前后關聯系統地讀,不僅可以減少誤讀,還可以更加準確地理解文本內涵,體察人物個性。如《沂水春風》一課,子路直爽自信又輕率自負,冉有則謙虛謹慎,體會這兩人不同的性格特點時,可以回顧《誨人不倦》中的一段話,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苯Y合這段話中孔子對兩人性格的評價就能更加深入體會兩人在談志時表現出的不同態度了。
2.參照著讀
《論語》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后,歷朝歷代就有了很多研究注釋《論語》的大儒、大家,古人如何晏、朱熹,今人如楊伯峻、錢穆,時代背景、個人立場的不同,使得他們對孔子的思想有著不同的解讀。因此,在涉及到有爭議的地方時,教師應把不同的觀點擇其要告訴學生,然后討論辨析,看哪一個更接近孔子的本意。如學習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時,教師可投影出對這一觀點的最有代表性的三種解讀。第一種解釋:人無論出身貴賤,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認為,“有教無類”“言人所在見教,無有貴賤種類也”。(何晏《論語集解》)第二種解釋:人無論品行善惡,都能夠進行教育。這一解釋以朱熹為代表。他在《論語集注》中將“有教無類”注為“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第三種解釋,是當代著名學者趙紀彬先生的一種特殊觀點。他從訓字人手,認為“有教無類”中的“有”應釋為“域”,即分劃居住區域的意思;“教”應釋為“軍事訓練和政治教化”;“類”則是“族類”的意義,是貴族實行世襲統治的社會基礎。他得出的結論:凡是貴族,不分族類,都必須接受強制的政治、軍事訓練。(趙紀彬《趙紀彬文集第二卷》)參照各方觀點討論,學生的理解自然會更加深入。
3.聯系著讀
系統地讀主要是著眼于《論語》本身的內容,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儒家思想;聯系著讀則著眼于《論語》和其他著作的關聯,從更廣闊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空間來領悟孔子的思想內涵。如《仁者愛人》一課中,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認為管仲是一個仁者,學生對此難以理解,教師可投影《史記-管晏列傳》中的相關內容:“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睆闹锌闯龉苤僦圆凰朗菫榱俗罱K顯名于天下,這恰恰符合孔子的“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主張,所以他才會說:“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奠之知也?!痹偌由瞎苤儆煤推降氖侄螏椭R桓公一匡天下,使百姓免遭涂炭,符合孔子推行的“仁政”思想,正因為這兩點,孔子才認為管仲是一個仁者。
二、雅讀
所謂雅讀,就是高雅地讀。以高雅的姿態、積極的心態讀,為傳承文化而讀,而不僅僅是為考試而讀。
1.以高雅的姿態讀
對《論語》的解讀,自然要受到當下語境和各自思想意識的影響,但如果功利地拿儒家思想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甚至為某種權力服務,那就有些庸俗了。如有位教師在闡釋“民無信不立”時,引用了于丹《論語心得》的解釋: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認為人民的死亡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人民沒有信仰。于丹教授的解釋是從人民的角度展開的,而考察其本意,孔子是從統治者角度提出的,認為統治者寧可餓死而不可失信于民。(景凱旋《(論語)“民無信不立”補釋》,《書屋》2009年第10期)因此,教師這里不加辨析地引用,不僅曲解了儒家思想,而且顯得有些庸俗。
2.以積極的心態讀
《論語》內容大都體現著儒家積極人世的心態,但時代的變遷使得有些內容今天看來有些消極和保守。如體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時,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觀點一方面闡述了7L子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謙遜地指出他對古代文化的貢獻是“述而不作”,正因為孔子的“述”,使他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人物。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這時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看到孔子積極一面,以積極的心態去發現它有價值的地方。
3.為傳承文化而讀
朱自清先生說:“經典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論語)選讀》課程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但現實中教與學雙方大多是以考試為教學的起點和終點的。當然,考試是無法回避的,但一味著眼于考試顯然是買櫝還珠。如學習《沂水春風》時,師生一起探討為什么孔子贊成曾點的志向時,投影了兩個不同的觀點:①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為國以禮”。曾點的志向突顯孔子禮樂治國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②曾皙的這段話,表達了隱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隱約觸動了孔子周游列國屢遭失敗、心力交瘁而想過平靜無為的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話不僅是顯己志,也是對孔子心靈的折射??墒墙處熃又f,如果考試考到了,大家還是答第一點吧,說去年期末考試就考了這道題,而答案就是第一點。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有道理的,有些研究者認為第二點更符合孔子當時的處境,如果單純從考試出發追求唯一的答案,那距離儒家的文化可能就遠了。
三、思讀
所謂思讀,就是辨析著讀,反思著讀,批判著讀,而不是盲目接受和崇拜。
1.辨析著讀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要讀出新的問題,讀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做兩只腳的書柜?!?論語)選讀》注釋詳細,翻譯完備,如果只停留在字面翻譯上,是不可能讀出其精髓的,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辨析問題,進而生成自己的體驗。如《高山仰止》中有一則孔子和顏淵的對話,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有學生提出問題:“孔子這里提出的‘用舍行藏’的做法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之間是不是矛盾啊?”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可以看出學生對孔子的人格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師生討論后明確:“用舍行藏”主要指從政為官而言的,而“知其不可而為之”主要指推行儒家理想而言的。這樣一番探尋后學生對孔子和儒家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2.反思著讀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的許多思想都打上了封建社會的烙印,儒家倡導的忠、孝、仁、義等都要進行必要的反思審視,這樣才能更健康地吸收其文化養料。如學習《克己復禮》時,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就要進行反思;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中將“孝弟“作為”仁“的根本,既要看到“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要看到儒家倡導的孝道是從統治者的立場提出的,是為忠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