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怎么樣范文
時間:2023-04-12 00:36: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安大學怎么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學校友眾籌開面館
1971年出生的蔣國棟是湖北孝感人。1990年9月,他考入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后更名為長安大學)。
在那個年代,學生們身上大多沒什么錢,每到周末或者遇到高興的事,幾個室友或者三五個同學便約好了出去打個牙祭。下一碗肉絲面或者臊子面,兩三塊錢,就著鮮紅的辣椒,大口大口地吃,直到額頭上、臉上全都是汗,那味道叫一個絕。在學校待了四年,蔣國棟的腸胃幾乎被西安的面食俘虜了,他成了一個“面食控”。就算后來定居南方,他也是經常吃面。
大學畢業后,蔣國棟有了穩定的工作,并逐漸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嘗遍了全國各地的美食,留在他記憶深處的永遠是一碗撒著蔥花的面條。偶爾跟大學同學聊起當初的校園生活,大家難忘的都是學校門口的“蒼蠅小館”。
2015年4月的一天,蔣國棟到西安出差,恰好有同學在,嚷著要請他吃飯。蔣國棟主動提出去學校看看,就在學校門口的“蒼蠅小館”吃。到了學校門口,找了一家干干凈凈的小店,幾個人坐下來,各自點了一碗羊肉臊子面。蔣國棟舀了一大勺辣椒,攪拌均勻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很快,一碗面就見底了,那滋味真叫一個爽。吃完飯,幾個人一邊走一邊聊,看著現在的學弟學妹,他們似乎也回到了過去。
回家后,蔣國棟忍不住在微信群里發感慨:“這次回西安,去吃了自己一直想吃的面條,那味道和記憶中一模一樣。相比于其他東西,味覺總是更能久遠地留住我們的過去,不管是甜或是辣,想起來,總會有一個味道,告訴你過去的一切。”底下同學紛紛留言問道:“以前那個靠路邊的小館子還在嗎?”“學校門口那家地道的肉夾饃老店還在嗎?”“真想去吃一次羊雜面。”大家越聊越帶勁,這時有人提議:“等今年有機會,咱們來一次同學聚會,怎么樣?”“同學聚會吃過聊過就散了,如果有那么一個地方,能一直存在著,大家想吃‘校園美食’了,就去那里,聊聊過去,聊聊現在,多好。”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暢聊下,有人提議開一家地道的西安面館,面館的錢大家眾籌,把學校門口的“蒼蠅美食”復制出來,讓更多的人嘗到當初的味道。
你以面館相邀,我以真情相待
很快,這一消息在平靜的同學群、校友群里炸開了鍋,大家情緒異常高漲,炒得沸沸揚揚。趁熱打鐵,蔣國棟和同學陶明立即創建了眾籌意向群,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校友們一傳十,十傳百,紛紛進群,達到近百人。初步方案很快出臺,首先是資金的募集,通過半個月時間籌集五十股,每股兩萬。
2015年5月14日下午四點是開始認購的時間。在短短的100個小時內,100萬資金輕松籌齊,他們都是長安大學的學生,雖然離校了,但大學留下了他們肆意飛揚的青春歲月!股東中最大的是79級的學長,最小的是2011級的學弟。經大家伙通過,面館地址定在了同為古都的南京,取名“長安一面”。
2015年10月24日,“長安一面”在南京市江寧區萬達金街隆重開業了。或許是吃慣米飯的南京人想換換口味,亦或是“長安一面”傳承的文化韻味與別家不同,自開業以來,每天面館里都是座無虛席。為了提升服務質量,追求更高品質,董事會決定實行股東值班制度,每人當一天服務員。大家紛紛表示同意,他們有的坐高鐵,有的坐火車,排除各種困難,履行好當一天服務員的職責,這些大學教授、總工程師、企業家們,在這里只是普普通通的服務員。
自從開了面館之后,天南地北的校友路過南京,都有了一個落腳點,仿佛回到家一樣。來到這里,點一碗熟悉的面條,聊幾句地道的西安話,再遠的距離似乎都能拉近。2016年新年的第一天,十幾個校友齊聚“長安一面”。中午客流量大時,大家自覺地一起投入到服務行列中。終于,送走了午間最后一撥客人,可以坐下來休息了。圍坐一起的校友們互相送上新年的祝福,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眼尖的蔣國棟發現端坐一旁的小師妹方祖兒眉頭皺著,滿腹心事。在大家的詢問下,方祖兒道出了自己的苦惱。
1990年出生于杭州的方祖兒,是典型的南方人,也是“長安一面”的股東之一。2008年9月,她考入長安大學,之所以選擇來西安讀書,最吸引她的就是這里的各色美食。大學里,方祖兒和校友王鵬確立了戀愛關系。王鵬是地道的西安人,他的腸胃吃慣了勁道可口的面條,米飯根本吃不下去,而方祖兒是南方人,偶爾吃一次面條可以,但經常吃,也會懷念軟糯的米飯。熱戀的甜蜜,沖淡了兩人之間的地域和飲食差異,他們盡情享受著愛情的美好。王鵬曾對女友說:“大學畢業后,我可能就留在西安,雖然也想出去闖闖,但是腸胃不答應,它們離不開這里的吃食。”
轉眼間,畢業來襲。父母讓方祖兒回老家,而王鵬父母也不愿兒子離開西安。兩人只能開始了“異地戀”。期間,王鵬曾去杭州待過一段時間,但因為飲食不慣,最終又回去了。轉眼間,到了2015年年底,父母開始催婚。方祖兒和男友的關系一下子緊張起來,你來不了,我過不去,幾乎就要分手……
同在杭州的蔣國棟聽后,出謀劃策道:“要不咱們在杭州再開一家面館,如果把西安的美食搬過來,祖兒男朋友就算過來了,也能吃到家鄉的美味。再說江浙滬這邊也有很多我們的校友,這里就當是咱們的第二個據點。”
得知要開第二家“長安一面”,之前沒有機會加入的校友一下子又都活躍起來。2016年1月,“長安一面”進行了二次眾籌,居然受到了120多位校友的捧場。加上之前幾十位股東,總共有了175位校友股東。得知面館要開了,方祖兒高興地給男友發去了消息:“如果我能為你開一家地道的西安面館,你愿意陪我度過此生嗎?”男友回復道:“你以面館相邀,我以真情相待。”
為了讓顧客能吃到原汁原味的陜西美食,公司特地從陜西戶縣請來了廚師,就連原材料都是來自陜西。經過幾個月的籌備,“長安一面”落戶在杭州市下城區武林路。有了南京店的經驗,大伙兒更加看好杭州店,特別是方祖兒格外激動,對于這個店,她不光是傾注了心血,更是寄托了一份感情,有了它在,愛情自會回來。
2016年7月24日早上9點,參加開業典禮的校友們陸續來到并一一簽名,精心打扮過的方祖兒眼睛直勾勾地望著簽到處,在擁擠的人流中尋找著男友的身影。中午時分,男友終于出現了。他告訴女友,這次過來,他打算在這邊投一份簡歷,等有了合適的工作,他就立即過來和女友結婚。方祖兒撲進男友懷里,高興地淚流滿面。
濃濃暖意撫平你的鄉愁
光顧“長安一面”的顧客們,大多數是在西安生活過的,或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蔣國棟雖然有自己的工作,但只要有空,他就會來店里幫忙,遇到熟人,站在那里聊上幾句,頓時便能讓你感到家人般的溫暖。
家住西安的劉勇大學畢業后,便來到杭州工作,因為懷念家鄉的美食,他幾乎跑遍了杭州的西安面館,可惜始終找不到熟悉的那個味道。無意中得知“長安一面”的故事后,他第一時間趕了過來,第一次他就吃了兩大碗面,吃完后,從內到外都感到舒坦。因為經常來,他和蔣國棟也成了朋友,有時吃完面也會坐下來,就著小酒,聊聊各自的生活。
2016年10月31日的傍晚,深秋的杭州飄著細雨,空氣中襲來陣陣寒意,劉勇推開“長安一面”的門,尋一處靠窗的位置坐下。“今天是臊子面還是肉夾饃?”“來一份酸湯餃子吧,告訴大廚,再加個雞蛋。”望著服務員納悶的表情,劉勇撓了撓頭,嘿嘿一笑:“今天是我生日,老媽特意打電話叮囑我要吃雞蛋。”
服務員送上了溫馨的祝福,將一碗升騰著白色霧氣的餃子遞于劉勇。望著碗中那極紅極油的湯,嗅著那酸酸辣辣的味道,看著白生生的餃子安靜地躺在酸湯里,還有幾枚翠綠的香菜和細碎的蔥花點綴其中,他早已按耐不住那份誘惑,趕緊夾一個餃子入口,那又酸又辣又燙的味覺感受在舌尖流轉,他不住地點頭:“就是這個味道,和我媽做得一樣。小時候每年過生日,我媽都會給我包酸湯餃子吃。”身在異鄉的他,每年的生日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更別說吃上媽媽親手為他準備的酸湯餃子了。今年的生日,居然能夠吃上這么地道的美食,心里怎能不痛快。
送走了劉勇,蔣國棟思緒難平,當初開面館也只是幾個同學美好的初衷,沒想到一碗小小的面食,竟能留住這么多人美好的記憶。如今,175位校友股東構筑的“長安一面”,無論是在南京,還是在杭州,都成為了有文化、有情懷、有溫度的面館,處處彌漫著濃濃的家的味道,足以療慰身處他鄉的人們那總也抹不去的淡淡鄉愁。蔣國棟說,越來越多的校友想要加入他們,也許不久的將來,“長安一面”會成為所有離家在外的人一種精神上的歸處。
篇2
(長安大學 研究生院,陜西 西安 710064)
摘 要:在中國哲學史上,關于形神的問題一直占據著重要的的位置。先秦時期易學中形下形上的道器之論,魏晉玄學的“形神分殊,本玄學之立足點”,道家大象無形的思想以及對生命本身思考的哲學思想都涉及到了形神問題。本文主要立足于莊子的有關形神的哲學思想,探尋其在中國藝術中的運用及體現。
關鍵詞 :大象無象;象外之象;形神;氣韻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050-02
一、莊子的“大象無象”哲學思想在中國藝術中的表現——象外之象
《莊子—天地篇》:“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意思是,黃帝游山,有一天到赤水的北邊,登上昆侖山向南眺望,心情很舒暢。回來以后,發現丟了一顆玄珠,就派官員“知”去尋找,未果。后來又派官員“離朱”去尋找,也沒有找到。緊接著派官員“喫詬”去尋找,也沒有找到。最后派“象罔”去找,卻找到了。黃帝說:“真奇怪,為什么象罔能找到呢?”在這個故事里“知”是知識,用書本的知識去尋找“道”,不能找到。“離朱”傳說目力超人,能在百步之外看清針尖,這里指外在的觀察力,說明“道”不可觀察。即莊子說的“滅文章,散五散,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喫詬”,指語言,通過語言也不可找到“道”。“象罔”是說沒有形跡,只有他找到了玄珠,故“大象無象”。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道不能用書本知識、感官、語言去尋找,因為道是無形跡的。道是飄忽的、空寂的、虛茫的,道是“象罔”即無象,也就是《老子》中說到的:“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恍。”《齊物論》:“是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存在一個實實在在的本體,卻尋不到它的蹤跡,它確實存在,只不過存在于一切生活以外,見不到形狀。無象的世界是世界的本體,決定著事物的根本。《莊子》中說,在有形的世界背后有一個無形的世界,這個無形的世界是決定者,即莊子說的“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明代王逵《蠡海集》:“天賦氣,氣之質無性情,雨露霜雪,無性情者也,地賦形,形之質有性而無情,草木土石,無情者也。天地交則氣形具,氣形具則性情備焉。”地是一個可見的世界,神是一個不可見的世界,神為主,形為輔。地之有形,而天則無形,有形世界的背后,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控制著世界,即無象為象之主,無象為象之祖。在中國藝術中也存在著兩個世界:一個是有形的,可見的,表現為藝術作品中的畫面、線條等;另一個是無形的,未見的,是隱藏在作品背后看不見,摸不著的世界,需要鑒賞者慢慢品味。前者就是“象”,后者則是“象外之象”,這個“象外之象”就是藝術世界中的“道”,即莊子所說的“無象”。不管是關于世界的“道”還是關于藝術世界的“道”,都是沒有蹤跡可尋的,是虛空的,不可說的。因此用莊子的“大象無象”看待中國藝術世界是合理的,都是在探討“有”跟“無”的關系,都是在追求“有”世界背后的“無”世界。中國美學十分注重“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含不盡之意如在言外”等思想。在藝術世界中,鑒賞者追求的是“象外之象”,是超出形式之外的意味世界,要品味畫面、線條等具體表現下的生命力。因此落實到具體的藝術創造中,就是形與神的關系,形是畫面、線條等,神就是作者追求的“象外之象”的境界,即生命感。
二、莊子形神關系的哲學思想在中國藝術中的表現——“君形者”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除了對技法的追求外,也要重視“神”,即作品中要呈現出來的活潑的生命感。這種活潑的生命感最初來自于關于個體生命的哲學。《莊子》中將人的生命分為形、神兩個方面。《徐無鬼》:“勞君之神與形。”《在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在形、神之間,神為主,形為輔。”“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黃帝被立為天子19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見之,得到廣成子點播。第二次拜訪,廣成子頭朝南地躺著,黃帝則在下方雙膝著地匍匐向前,叩頭著地行了大禮后問道:“聽說先生已經通曉至道,冒昧地請教,修養自身怎么樣才能活得長久?廣成子起身說:“問得好啊!我告訴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遠;至道的至極,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聽,持守精神,保持寧靜,形體自然順應正道。一定要保持寧寂和清靜,不要使身形疲累勞苦,不要使精神動蕩恍惚,這樣就可以長生。眼睛什么也沒看見,耳朵什么也沒聽到,內心什么也不知曉,這樣你的精神定能守護你的形體,形體也就長生。莊子認為,養形護神,神將守形,形神不分離也。這一思想反映在中國藝術上,如《淮南子》中所講的:“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悅,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也。”主張神本形末,有形受制于無形,神是一切有形世界的控制力量,即“君形者”,因而就有了“傳神寫照”、“以形寫神”的藝術思想。其中,畫家顧愷之就是“君形者”踐行者。有記載說:“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顧愷之認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能展現人物“神”的關鍵,所以他要再三思索而行之。他的形神理論以神為主導,從重視人物的眼神到重視人物的氣質、生命力。他力求超越形似,使其所要表現的對象有生命感。當然,顧愷之不單單只重視對眼睛的傳神寫照,更重視把人物放到山水之間的悠遠境界當中去刻畫,注意人物的風度境界的傳達。顧愷之說:“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對于神的描摹比形難多了,畫家不應該只停留在形似上,要上升到神似的高度,以神統形。不但要表現出一股“神”氣,更要表現出一種高遠的生命境界。
三、莊子重神輕形哲學思想在中國藝術中表現——重氣韻輕位置
在莊子眼中,有一種理想人物,有時稱他們為真人,有時稱他們為至人,又有時稱他們為神人或天人。《逍遙游》內說這種人物能夠順應自然規律,以游于變化之途。比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游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這是莊子的浪漫主義情懷,用意在于打破形骸的拘束,讓思想不為血肉之軀所困。在《齊物論》中有不受外界物質條件約束的描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神人能夠順物而行,隨時而化,不執著,不受塵俗所累。神人的面貌可謂具有形相之美。但是到了《德充符》,莊子卻把具有德行的人的形相丑化至極。如:被砍掉了一只腳的人申徒嘉,被砍去腳趾的人叔山無趾、砍掉一只腳的人王駘,一個頸瘤大如甕盎的人大癭,跛腳、傴背、缺嘴的哀駘它。這幾個四體不全的人,雖然“無人君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又以惡駭天下”,但是卻有一股強大的道德力量吸引著大家,這就是莊子所倡導的“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的一種獨特的理想。斷足的申徒嘉和子產同在伯昏無人門下求學,子產在話語中流露出對申徒嘉相貌的蔑視,但是申徒嘉卻說:“你和我游于形骸之內,而你卻索我與形骸之外,這不是太荒謬了嗎?”讓子產無地自容。申徒嘉認為自己游于形骸之內,以德性相悅而相交,而子產卻重視形骸之外,只是重形的表現。由此看出,莊子認為應該重神輕形,人真正的美不在外表,而在于內在德性的,這種德性是一種充盈豐滿的生命,一種生命的圓融。這種重神輕形的哲學思想在藝術領域中則體現為“重氣韻輕位置”,如謝赫的“六法”。“六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其他形式因素從屬于氣韻的傳達。形式為實,氣韻為虛,形式顯之于外,氣韻蘊之于內,氣韻是畫的決定因素,而形式則是為氣韻而存在的。《畫品》:“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道,空善賦彩,謂非妙也。”清代畫家惲南田說:“山林畏佳,大木百圍,可圖也。萬竅怒號,激謞叱吸,叫號宎咬,調調刁刁,則不可圖也。與不可圖而圖之,唯隱幾而聞天籟。”山林是有形的,可以直接描摹,但是狂風怒號是無形的,不可直接描摹,但是畫家就要畫出這不可畫的意味來。這就是無形大于有形,氣韻重于位置,神勝過形似。
藝術世界跟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樣的,在莊子的眼里同樣存在著可見與未見的兩個世界,不管是莊子還是藝術鑒賞者都在追尋其各自世界中的“道”,道是虛空的,是不可尋的,是有形背后的無形,是存在一切事物之外的。藝術世界的道是“象外之象”,是莊子的無象,具體到藝術創造中,就是對“神”的追求。一個優秀的作家不但要技藝精湛更要重視“神”,要認識到創造過程中的“君形者”。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莊子淺說[M].三聯書店出版,2012.
〔2〕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2006.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