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有禮造句范文

時間:2023-04-08 04:19: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彬彬有禮造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彬彬有禮造句

篇1

1、晚風不再清和月色也被打撈想你只是一段彬彬有禮的假話。

2、從彬彬有禮到卿卿我我再到陌生人。

3、我們應該彬彬有禮不過以禮相待并不是我愛你的方式。

4、彬彬有禮和談吐得體是文雅的標志。

5、他那彬彬有禮的舉止顯出他是個紳士。

6、我們的兒子在來訪的長輩面前彬彬有禮。

7、他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人,大家都很喜歡他。

8、看你這人,好似彬彬有禮,實則魯莽至極!

9、他看起來溫文爾雅,行為舉止彬彬有禮,很是討人喜歡!

10、我們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禮。

11、我不小心踩了一位大叔的腳,趕緊說聲對不起,他卻彬彬有禮的笑著對我說:“沒關系” 。

12、他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人,大家都很喜歡他。

13、亮亮在言談舉止方面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同學,大家都很喜歡他。

14、小明彬彬有禮的向老師問好。

15、那位外國的男人,彬彬有禮,像是一位紳士

16、這個小朋友彬彬有禮,真有禮貌。

17、他彬彬有禮的和客人握手。

18、老師目光犀利的看著我健步如飛的走過來,我彬彬有禮的說,老師你錢包掉了。

19、他那么懂得謙讓,真是個彬彬有禮的好孩子。

20、我在老師眼中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學生。

21、 你彬彬有禮讓我一敗涂地。

22、當我們再次見面我會變得彬彬有禮點頭輕輕從你身旁走過讓你只有巴結份隔十年我們再見。

23、這位老先生的功高望重,他的學業弟子也是彬彬有禮。

24、他看起來溫文爾雅,行為舉止彬彬有禮,很是討人喜歡!

25、這位總經理年紀輕輕就有這么大作為,而且風度翩翩,文質彬彬。

26、他彬彬有禮的解釋著他那高深莫測的方法,巧妙的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

27、禮貌是相互的,對他人彬彬有禮,他人也會對自己彬彬有禮。

28、我彬彬有禮的和同學打招呼。

29、那些身著西裝,戴著領結,彬彬有禮的男人,總是被稱為紳士。

30、我目瞪口呆的看著以前什么都不會的小紅,看她彬彬有禮的說話,還可以翩翩起舞。

31、他彬彬有禮的作風贏得了大家的贊賞。

32、彬彬有禮的回到了長輩的問題。

33、他熟視無睹地看著有人彬彬有禮地讓座。

34、對閨蜜兄弟,從來都是臟話不離口,如果我對你彬彬有禮客客氣氣,不好意思,我們不熟。

35、他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冷漠無情,有時彬彬有禮,有時剛正不阿。

36、經歷了剛才那一幕驚心動魄的角逐,憂心忡忡的他長出了一口氣,極力控制著內心如釋重負后的興奮,彬彬有禮地向各位考官握手道別,然后小心翼翼捧著錄取通知書走出了房間。

37、一向彬彬有禮的他沒想到做起事來如此心狠手辣。

38、他是個溫順且彬彬有禮的孩子。

篇2

一、用橫線畫出帶點字正確的讀音。(4分)

氣氛(fēn fèn) 殲滅(jiān qiān) 凝視(líng níng) 解剖(pōu pō)

脂肪(zhǐ zhī) 猝死(cuì cù) 扁舟(piān biǎn) 對峙(zhì shì)

二、查字典填空。(6分)

“益”用音序查字法應查字母( ),再查音節( );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再查( )畫。“益”在字典里的解釋有:①增加;②好處;③更;④有好處的。下面各句中的“益”分別是什么意思?

1.養花,有益身心,勝于吃藥。( )

2.爺爺生日那天,我祝他:福如東海,益壽延年。( )

3.貓頭鷹、燕子都是益鳥,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它們。( )

4.人與動物、植物的關系日益密切,和平共處才能維護整個生態環境的穩定。( )

三、選出有錯別字的一組成語。( )(2分)

A、咄咄逼人 再接再厲 萬馬齊喑 喜出望外

B、勇往直前 原形畢露 應接不瑕 漫不經心

C、陰謀詭計 千鈞一發 滔滔不絕 川流不息

D、不計其數 走投無路 斬釘截鐵 專心致志

四、按要求寫詞語。(11分)

1、寫出與下面歷史人物相關的成語故事。(4分)

王羲之( ) 劉備( )

曹劌( ) 匡衡( )

2、仿照例子寫詞。(3分)

掩耳盜鈴(寓言故事)

彬彬有禮(AABC式)

氣壯如牛(含比喻)

3、寫近義詞、反義詞。(4分)

反義詞:鳳毛麟角( ) 井然有序( )

近義詞:興高采烈( ) 一絲不茍( )

五、修改病句。(4分)

1、通過主題隊會,激發了我們熱愛祖國的感情。

2、歷史博物館展出了兩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

六、 按要求或提供的情境寫內容(古詩、名言、諺語、歇后語等)快打開記憶的閘門吧!(11分)

1.春天是什么?她是杜甫筆下的“隨風潛入夜,_____________”;也是杜牧筆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風。”的紅花綠樹。

2.陸游教育兒子不但要注重學習書本知識,更要注重社會實踐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用詩人王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

4.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做兒女的怎么能報答了母親的愛呢?這使我們想起了兩句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歐陽華考試不及格,回家的路上,他的心情真是_____________,緊張極了。(填一句歇后語)

6.同桌胡明是個貪玩的孩子,你準備這樣一條名言送給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訴他自古以來,多少人的成功就是勤奮換來的。

七、請按要求完成句子練習(9分)

1、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又怎么能丟掉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呢?(3分)

①把句子改寫成陳述句: (1分)

②比較原句與改寫后的句子的語氣,你體會到: (2分)

2、先在括號里填上恰當的關聯詞,再用所填寫的關聯詞造句。(1+2=3分)

地球( )有值得夸耀的,冷熱宜人的氣溫變化,( )有美妙的大氣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指出下面的句子所運用的表達方法,再照樣子用加點的詞寫句子。(1+2=3分)

愛是什么?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傾注,是純真的洗禮,是勇敢的付出。

修辭手法:( )( )

篇3

一本正經的意思及造句一

(1) 男人撒謊時一本正經,女人撒謊時東張西望。

(2) 一本正經地對待消遣和刻板地追求學問,結果就會成為一個學究。歌德

(3) 老師一本正經的走進教室給我們講課。

(4) 豬八戒一直油腔滑調,而唐僧卻總是一本正經。

(5) 看著小強一本正經的樣子,我忍不住笑了。

(6) 自習課上,看到老師來了,同學們總是假裝一本正經的學習。

(7) 即信仰堅定,一本正經,道理大,不和實際聯系,內容空,形式正,凡事一板一眼。

(8) 你裝出來的一本正經的模樣,總讓我情不自禁地想扇你幾巴掌。

(9) 他長著古板的尖下巴,古板的直鼻梁,說起話來一本正經,字斟句酌,彬彬有禮,活脫脫一個滑稽的老古董。

(10) 在學習的時候,要抱有一本正經的態度。

(11) 才三歲的小孩子說話總是一本正經的,就像是個大人一樣。

(12) 一本正經會讓別人覺得非常拘束。

(13) 爸爸一本正經的告訴我,你這道題做的不對。

(14) 不管是同學還是朋友前來辦事,他都是一本正經,公事公辦,從不徇x舞弊。

(15) 他的態度一本正經而嚴謹

(16) 每次看到他的時候,他都是一本正經的看著書。

(17) 提問者是蔡志忠所說的"漂亮女生",擺出一本正經的樣子。回答者疑問的口氣,加上"觀光價值"的調侃,引來臺下一片好奇的神情伴隨著滿堂大笑。

(18) 弟弟一本正經地坐在那,好像一名老師。

(19) 學習上我們要一本正經,生活中我們可以放松心態。

(20) 老師拿著書,一本正經的走進了教室。

(21) 班長一本正經的告訴我,我的語文成績在年級得了第一。

(22) 我一本正經的看著朋友的眼睛,并告訴他:“不!你錯了!”。

(23) 別用那種一本正經的腔調說話!

(24) 看著孩子們在臺上那副一本正經的樣子,逗得大家無不開懷大笑。

(25) 她圓鼓鼓的紅臉頰和她一本正經的態度顯得很不相稱。

(26) 看著他在聯歡會上一本正經的樣子,我們忍不住笑了起來。

(27) 昨天陽光明媚,天上的云像棉花糖,讓人感覺好想咬一口;天上的云,像媽媽的手,讓人感覺那么柔軟,讓人感覺那么溫柔。它還會變:一會兒變個狗;一會兒變個大蛋糕在頭頂,一會兒又變成了一對一本正經的石獅子。

(28)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還不識字,就捧起一本書哇哇啦啦、一本正經地“讀”了起來,逗得爸爸、媽媽笑得前仰后合。

(29) 早讀課的時候,每當老師從他身邊經過的時候,他都裝做一本正經的看快。

一本正經的意思及造句二

(1) 老師一本正經的走進教室給我們講課。

(2) 豬八戒一直油腔滑調,而唐僧卻總是一本正經。

(3) 看著小強一本正經的樣子,我忍不住笑了。

(4) 在學習的時候,要抱有一本正經的態度。

(5) 一本正經會讓別人覺得非常拘束。

(6) 爸爸一本正經的告訴我,你這道題做的不對。

(7) 不管是同學還是朋友前來辦事,他都是一本正經,公事公辦,從不徇x舞弊。

(8) 他的態度一本正經而嚴謹。

(9) 每次看到他的時候,他都是一本正經的看著書。

(10) 弟弟一本正經地坐在那,好像一名老師。

(11) 學習上我們要一本正經,生活中我們可以放松心態。

(12) 老師拿著書,一本正經的走進了教室。

(13) 班長一本正經的告訴我,我的語文成績在年級得了第一。

(14) 我一本正經的看著朋友的眼睛,并告訴他:“不!你錯了!”。

(15) 別用那種一本正經的腔調說話!

(16) 她圓鼓鼓的紅臉頰和她一本正經的態度顯得很不相稱。

(17) 看著他在聯歡會上一本正經的樣子,我們忍不住笑了起來。

(18) 他用一本正經的口氣跟我說話。

篇4

其實,背誦的評價要有效,必須要以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能力為核心,堅決摒棄那種一背到底、單一陳舊的評價方式。筆者在實踐中采用多種背誦評價的方式,頗受學生歡迎。

一、填空式評價

填空式評價就是將要背誦的語段省略一些重要內容,讓學生通過背誦,有意識地加強對所填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從而形成對文章具體語言特點的把握。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廣玉蘭》的背誦填空:廣玉蘭開花有早有遲,在同一棵樹上,能看到花開的各種形態。有的_______,碧綠的花苞鮮嫩可愛。有的_______,幾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_______了進去,那里面橢圓形的花蕊約有一寸長。_______的玉蘭花,潔白柔嫩得像_______。

這一背誦式填空讓學生不僅了解了廣玉蘭花的四種形態,而且體會到了段落的寫作層次之美。學生對“鉆”“挺立”“綴滿”“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等詞語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廣玉蘭生命力的旺盛,更好地走進文本的內核中,這比純粹的直接檢查背誦效果要好。

二、判斷式評價

判斷式評價就是呈現給學生一些背誦的句子或段落,請學生判斷與原文是否一致,說出哪里不一致,往往以搶答的形式進行,主要考查學生對背誦內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夾竹桃》的背誦搶答題:下列句子是否與原文一致?請判斷正誤,并指出錯誤在哪里。

1.它把影子投到墻上,葉影迷離,花影參差,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 )

2.我想它是地圖,它果然就是地圖了。這一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幾只小蟲子爬過,這就是海輪。( )

3.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現出一個小池塘。夜蛾飛過,映在墻上的影子就是游魚。( )

4.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畫。微風乍起,葉影吹動,這一幅畫竟變成活畫了。( )

這樣的背誦檢查,學生很喜歡。學生通過回憶、發現、比較、分析等思維過程,對背誦的內容不再是記憶的再現,而是語言思維的訓練,從而發現句子的細微差別,品味詞語、句式等寫作之妙。如第2句中的“果然”與原文中的“居然”是不一樣的,“居然”寫出了作者的出乎意料,反映出作者的驚喜與高興之情。這樣的判斷讓學生在背誦課文時更要關注文本的細節處,關注詞語甚至標點等內容。

三、組塊式評價

組塊式評價主要就是讓背誦的內容進行內在的組塊和歸類,這不僅有利于背誦,更提高了評價的效率。學生比較喜歡背誦古詩,特別是新課標推薦的75首古詩,筆者對這75首古詩進行了歸類、編碼,比如季節分類、寫景分類(花、風、雪、月等)、內容分類(送別、愛國、邊塞、思鄉、友誼等),這樣在學生腦海中將詩歌進行了組塊背誦,形成記憶的模塊,有助于記憶的長久保持。背誦的評價方式也根據組塊進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同類或相似內容的識記和理解。比如學習了袁枚的《所見》這首詩后,讓學生收集一些寫兒童的詩句,然后筆者這樣設計一道背誦綜合題:《村居》中那個放風箏的兒童“ 兒童放學歸來早,_______”;《村晚》中那個吹短笛的牧童“ 牧童歸去橫牛背,_______”;《回鄉偶書》中那個彬彬有禮的兒童“兒童相見不相識,_______”;《清平樂?村居》中那個剝蓮蓬的小兒“最喜小兒亡賴,_______”;《宿新市徐公店》中那個追黃蝶的兒童“兒童急走追黃蝶,_______”;《所見》中那個唱歌的兒童“牧童騎黃牛,_______”,童年真好呀!

四、運用式評價

運用式評價是背誦評價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用背誦的內容和語言形式去組織句子或段落,創造屬于自己的語言作品。背誦了古詩、名言、語段等內容或形式后,如果不運用,也就失去了背誦的教學價值,不僅因為背誦的東西是文質兼美的,更因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所以說,背誦的最終目的還是學會運用,把背誦的東西內化成為自己的語文能力。筆者設置具體的語境,讓學生靈活地運用背誦的課文中的詞語、名句等內容。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學習了諺語、歇后語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組背誦運用題:

1.媽媽常常囑咐小強,學校里雖然有老師的辛勤培養,但成才的關鍵還是要看自己。這就叫_______。

2.“我就不相信你能考一百分?”小明懷疑小軍在撒謊。小軍說:“你別_______,我這就拿試卷給你看。”

3.李時珍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訪名醫,嘗藥草,經過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這真是_______啊!

這是對背誦的語言內容的理解和運用,我們更要關注背誦語段的語言形式運用,讓學生學會造句、構段、成文等。比如筆者讓學生背誦蘇教版六年級下冊《長江之歌》,然后合起課本,仿照某段詩歌形式(也可創造新的形式),寫一段獻給母校或家鄉鹽城的歌。學生積極背誦和嘗試詩歌寫作,出現了許多好詩,如“你從黃海走來,波濤訴說著鹽城的變遷;你向未來奔去,丹頂鶴翱翔于九天;你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麗家園;你用神奇的畫筆,描繪美好藍圖”等,這是對詩歌語言形式的揣摩、理解和運用,是最有效的背誦評價。

篇5

[關鍵詞] 《傲慢與偏見》;性格;婚姻;態度

《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生于英國南部漢普夏郡(Hampshire)一個牧師家庭,終身未嫁,一輩子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4對青年男女的婚姻。奧斯汀刻意描繪的都是平常的人和事,但不乏關于各種社會關系的最深入的描寫。她正是通過對熟悉的人和事的描寫展示了她所生活時代英國鄉紳階層的生活景觀,如財產繼承、家庭問題、教育狀況、婦女地位和出路以及道德與習俗等。她的作品以深刻清新和細致敏銳而著稱,包含了超越歷史時空的對人性的透視和哲理。

《傲慢與偏見》(1813)原著《最初的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通過婚姻問題的描寫展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生活畫面。她以婚姻為主題并采用諷刺、幽默的筆法細致地描繪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鄉鎮中產階級的生活景象,《傲慢與偏見》就是其中之一。作品中的句法結構和遣詞造句頗有特色,主要通過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小說中的人物各自有著不同的說話風格,具有鮮明的個性,如貝內特太太言辭虛浮夸張,大驚小怪,尖聲叫嚷,顯得格外俗氣,她的女兒伊麗莎白則敢于挑戰貴族青年達西,表現出對門第的蔑視,并在談吐中確立起一位聰慧、機智、勇敢和可愛的女性形象。小說第一章開篇那句話:“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是舉世公認的真理”值得回味,點出了作品的意圖。本應成為“獵手”的有錢的單身漢卻淪為女人們追逐的“獵物”。當貝內特太太獲悉鄰里新近搬來一位名叫賓利的年輕富家子弟后,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于是與丈夫商討如何急速拜訪這位新來的鄰居,希望把某個女兒嫁給他。整個情景在這對夫婦的對話中展開,前后一問一答,把夫妻各自的性格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小說的第58章是全書的轉折點。伊麗莎白得知是達西促成了妹妹莉迪亞和韋恩的親事后深為感激,于是她改變了對達西的態度。奧斯汀寫出了兩人消除誤會,言歸于好后的情感教會,語句結構清晰自然,富有節奏感。所以《傲慢與偏見》的這四對年輕人的婚姻耐人尋味。

一、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

伊麗莎白年輕貌美,聰明活潑,是貝內特家最有個性的小姐。她在一次舞會上受到達西的冷遇而對他懷有偏見,加之韋恩對達西的惡意攻擊,這種偏見逐漸加深。達西一表人才,出身高貴,門第顯赫,加之家財萬貫,因而生性傲慢。他發現伊麗莎白與眾不同,不久對她產生好感,但見她的母親和妹妹談吐粗俗,缺乏教養,親戚也都門第卑微,就不想俯身屈就。可后來無法抑制對其的愛慕,就大膽求婚。可是此時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已經不可收回了,斷然拒絕了求婚。體面而又正派的達西和明智而聰慧的伊麗莎白的婚姻是成功而幸福的。我對他們的婚姻相對于其他的是評價最高的。他們的婚姻是鼓舞我們和我們一直尋求的。達西最初給我們的印象是英俊但是傲慢的;冷酷和不懂禮貌的一個人。“達西因為他的英俊、高大的外貌特征和高尚的品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是“他被贊賞著直到他的令人反感的行為扭轉了他的聲望,他的傲慢讓他的同伴都感到不快。”事實上,他是一個心好而又正直略帶著憂郁吸引力的人。他對伊麗莎白的愛從與伊麗莎白邂逅逐日的點點滴滴萌生,堅定而又迅速地滋養著。他欽佩著伊麗莎白的聰慧和美好的性情,試著千方百計地靠近她、理解她。越是接觸就越是對伊麗莎白的愛慕無法自拔。他終于對伊麗莎白求婚了,第一次的求婚是整個小說的。達西那壓抑已久的愛慕終于決定向心愛的女人伊麗莎白求婚了。對于他不顧伊麗莎白卑微的家庭出身和她低等的社會地位而向她求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對伊麗莎白的熱烈的愛慕打敗了他對社會地位的顧慮。但是他的傲慢態度破壞他被接受的機會,伊麗莎白拒絕了他的求婚。他很尷尬但并沒有失控,他紳士般地對伊麗莎白說原諒他占用她的時間,并向她說出美好祝愿。他愛伊麗莎白,熱情而又真摯。達西堅定的性格和高尚的思想決定了他對伊麗莎白的愛不僅僅是一時的沖動。得知被大家認為傲慢和自私,達西決定改變自己。為了贏得伊麗莎白的芳心,他不遺余力地改變自己。他的改變讓伊麗莎白感到吃驚,他的語言如此禮貌,他的行為如此溫和而又彬彬有禮。兩人幾經波折,終于將誤會消除,幸福地走到了一起。愛才是他們真正走到一起的原因。所以他們的婚姻是成功而又幸福的。

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是《傲慢與偏見》中最成功的。事實證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比無知更可怕。他們的結合并不排除經濟和相貌方面的考慮,但彼此更注重對方的品質美德,因而婚后盡管還存在門第上的差異,但情感卻十分融洽。

二、簡與賓利的婚姻

賓利在這部小說中是很受歡迎的人物。他有討人喜歡的英俊面容和不矯揉造作自然的談吐舉止。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在外表還是在性格上賓利都是那么的和藹可親。他這種和藹親切的品質和個人魅力得到了簡的青睞、欽佩、贊賞。而賓利就是簡心中的那個他的形象:明智的、性情好的、活潑的,她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的談吐舉止,不拘小節而又有特別好的教養。賓利愛上簡是在舞會上,他們的愛情安靜而又穩定地發展起來。他對簡的感情是那么的真誠和自然,當簡得病時,賓利是多么的憂慮和擔心。當我們看到他們之間的愛情時,也會被幸福地感動著,感染著。所以他們之間的婚姻是快樂而又幸福的婚姻。

三、莉迪亞和韋恩的婚姻

放蕩風流成性的韋恩和沒有頭腦盲目追求的莉迪亞的婚姻是追求激情享樂的婚姻。韋恩給人的最初印象是一個有魅力男士,但是他的性格卻恰恰相反,是一個卑鄙而又不道德的人。他的性情是一個不值得依靠、膚淺、貪圖美色的花花公子。韋恩和莉迪亞的私奔是很突然地。它給了我們很多空間去體會兩人私奔的真正目的和動機。莉迪亞并不富裕,這似乎很難讓我們理解他們的私奔。然而,更進一步的閱讀,說明了原因和韋恩的真正性格面目。他與莉迪亞的私奔有兩個動機:(1)他是一個從來都沒有停止尋求和激情的風流男人。(2)他利用和莉迪亞的私奔是為了要躲避債務,而并不是因為對她的愛情。而莉迪亞當時是一個父母非常疼愛的15歲的女孩,一個年輕而沒有頭腦的女性,她對待愛情不是認真而負責任的態度,只是一個從未停止追尋樂趣和刺激的愛賣弄風情且頭腦簡單、生活空虛的女孩。她只是渴望和放縱的生活,所以這決定了她貪戀的婚姻。韋恩外表是一個有魅力、討人喜歡的人,而內在卻是一個卑鄙、下流品性的人。莉迪亞的愚蠢和放蕩的性格使她被韋恩的帥氣外表所迷惑,并沒有察覺到韋恩的真正意圖和個性。因此,奧斯汀對這樣的婚姻持批判態度,這種以為基礎的帶有鮮明個性的婚姻是缺乏基礎的,所以失敗是注定的。

四、夏洛特與柯林斯的婚姻

在《傲慢與偏見》中,闡述金錢對于婚姻的選擇,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師與夏洛特的結合了。柯林斯是個極其自負而又愚蠢的年輕人。他為了繼承財產,就要娶貝內特的五個女兒之一。他根本沒有屬于自己的對于愛情的概念,他打算結婚僅僅是因為這是惟一可以繼承財產的方式。在他向伊麗莎白求婚遭到拒絕后迅速地轉向了夏洛特,而他們之間并沒有什么好感,更不要說是愛情了。他的性格可以生動地反映在他對伊麗莎白的求婚上,他的性格完全決定了他求婚的失敗,我們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感到吃驚。多么貪婪而又自大的人呢!既要得到財富又要得到妻子,多么荒謬的愛情婚姻觀!被伊麗莎白拒絕后,他迅速選擇與夏洛特結婚了。從這種情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柯林斯對夏洛特的婚姻絕不是真誠和誠懇的。而夏洛特在給伊麗莎白的信件中說道她的婚后生活,完全顯示出她的虛榮的性格。信的內容洋溢著快樂的氣氛,但事實上婚后的柯林斯是一個自負、驕縱、心胸狹窄而又愚蠢的男人,實際上她只是為了假裝表現她婚姻生活的幸福。夏洛特是個可憐的人,而柯林斯卻是個卑鄙的人。他們的婚姻完全呈現出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只為金錢,完全向現實妥協的無奈婚姻。

在《傲慢與偏見》中,作者簡•奧斯汀描寫了4種不同的婚姻形式,表達了她對不同的性格特點反映一個人的婚姻和對愛情的態度的看法和觀點以及她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

[參考文獻]

[1] Austen Jane.Pride and Prejudice[M].Walton Stree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2] Gao jiayoug.Todays Most Popular Study Guides:Pride and Prejudice[M].Tiannjin:Tianjing Technology Translation Press,2003.

[3] David Daiches.Introduction to Pride and Prejudice[M].New York:Modern Library,1950.

[4] [英]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近代早期;英國;大學教育;發展原因

近代早期英國大學教育獲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如大學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劍橋大學在1564年有1267名學生,1570年有1630名,1622年達到3050人,牛津大學1605年有2254名學生,1611年有2409人,1612年有2930人。對速度而言,應不亞于今天大學擴招;學生社會構成日益世俗化:中世紀大學生主要是教區教士和想進入教會的窮家子弟以及極少部分的鄉紳幼子,但到近代早期,大量世俗人士,包括土地貴族和鄉紳、專業人士等都擠進大學。1575-1639年牛津大學入學新生社會背景的細致考慮表明:貴族、鄉紳出身學生占50%,平民出身學生占41%,教士出身學生占9%。再次,教學內容也由神學教育轉向紳士教育,培養“身心既美且善”的通才。如劍橋大學的一名教師理查德?霍爾茲沃斯規定學生在校期間,每天下午都學習修辭、希臘語、拉丁語、古典文學。近代早期大學教育的發展為英國實現從傳統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提供了智力支持,是推動社會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國內學者對這一時期大學教育發展的研究尚顯不足,本文試就近代早期大學教育發展的原因作初步探討。

一、經濟的發展

任何時期的教育發展都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推動,近代早期大學教育的發展也不例外。中世紀中后期牛津、劍橋兩所大學都曾出現學生人數大幅度減少的現象,學者們認為這與英國當時經濟發展遲滯不前有直接關系:由于食品和財政匱乏,學校處于關門的景況。近代早期英國大學教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經濟發展的推動。

近代早期經濟發展對教育最明顯的影響是加大了對教育設施的投資,在大學中掀起了學院建設的熱潮。中世紀大學主要是由宗教人士捐贈所建的講堂(hall)和寄宿舍(boarding)。由于財力有限,這些組織機構規模較小,而且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不利于大學教育的發展。到近代早期,英國農業、商業都獲得很大程度的發展:1450-1650年谷物產量每英畝增加30%,每頭家畜飼養的重量也翻了一番,到1760年時即便遇到災年,英國農產品也可以大抵養活英國人口,農業發展解決了英國人的生計問題,歷史上曾反復發生的瘟疫、饑饉等現象從此消失了。在商業貿易方面,到17世紀英國日益成為世界貿易中心,海外殖民也使得國家財富迅速增長。經濟的發展推動著大批富有的世俗人士與宗教人士共同加大了對教育的捐贈,掀起了學院建設的。牛津大學在1500年有10所學院,到17世紀初達到18所。這一時期,劍橋大學也建立了基督教學院、圣?約翰學院、莫德林學院等6所學院,兩校共有40余所學院。除了新建學院以外,大學還大規模地改建、擴建老學院,如牛津大學的默頓學院、埃克塞特學院、奧里爾學院等。相對中世紀講堂、寄宿舍等教學機構而言,學院有固定的捐贈支付教師的薪水、維持學校教學的正常運轉。近代早期學院的興起改變了中世紀大學的形象,讓大學作為有固定處所,有帶薪教師的教育機構發展起來。

經濟發展不僅推動了學院興起,也直接推動了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近代早期的大學教育費用主要由家庭承擔,教育費用不斷攀升。16世紀末17世紀初學生每年應繳納的學費為30-40鎊,1720年上升為每年50鎊,1750年為80-100鎊,1850年200-250鎊。除了繳納學費以外,家長還需要負擔餐飲費、服飾費、娛樂開銷費等其它費用,支付大學教育的費用將是一筆數目不菲的開銷,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是無法承擔的。伊麗莎白時代倫敦商人平均年收入是7780鎊,布里斯托爾商人是1921鎊,埃克塞特商人是1913鎊,但不動產沒有計算在內;一些律師的年收入可達20,000-30,000鎊。出庭律師中的佼佼者年收入平均在1000鎊,他們位于英國最富有的人之列。這些人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付后輩的教育費用,推動了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考察1560-1630年蓋厄思學院入學人員的社會出身可以發現,這一階層人士的子弟在學院中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由4%上升到38%。

近代早期經濟繁榮不僅增加了社會對教育的投資,促進大學基礎設施建設的繁榮,也使更多的家庭能夠承擔昂貴的教育費用,為大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是大學教育發展最深層的原因。

二、民族國家的形成

近代早期民族國家的形成為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前景,直接推動了大學教育的發展。

近代早期是英國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時期,國家無論是對政府官員、律師、醫生還是對牧師的需求都很大。近代早期被歷史學家稱之為國家建構時期(State Building),傳統貴族社會有的封君與封臣之間的庇護關系日益被逐漸完善的官僚統治機構所替代,國家需要逐漸增加各級官僚機構,對各級各類官員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在愛德華四世和亨利七世時,整個官僚機構不超過1500人”,但是到“17世紀后期英國有10000名官員”。近代早期經濟發展引起各種經濟糾紛增加,各類訴訟案件不斷,國家對法律工作者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以律師為例,在德文郡,哈特福郡和瓦立克郡三個郡中,法律從業人員1580年比1560年的增加了3倍,到1640年再次增加了4倍。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增強,社會對醫生的需求也在增加。1603-1643年英格蘭有1000名從醫人員,到1700年增加到3000名。此外,宗教改革引起神職人員大量減少,16世紀初英格蘭、威爾士250萬人中有35000名教士,到1650年550萬人中,牧師人數卻大幅度減少到15000名。可見,在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國家對政府官員、醫生、律師、牧師等主要職業人員的需求都在不斷增加。

國家對各類職業人員的需求增加,推動大學教育成為獲得職業身份的重要途徑。國家官僚體制的發展,不僅要求官員人數增加,也要求官員接受過更好的教育,掌握專業知識和多種技能,而不僅僅只是軍事經驗。因此,都鐸君主們逐漸改變了傳統的官位世襲制,推行官職任命制,大量啟用接受過良好教育、來自社會中間階層的人。如托馬斯?沃爾西出生于一個“貧賤的家庭”,卻依靠才能,出任亨利八世的御前大臣,成為除了亨利以外的最高統治者。此外,托馬斯?克倫威爾和威廉?塞西爾等人也都出身中間階層,憑借自身的才能,躋身政治權力核心層。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亨利七世的“第一批諮議會大臣中,貴族只占極少數,像摩爾斯、福克斯、沃頓、布雷、羅維爾、波寧斯、恩普森、達德利等人都是出身騎士、律師或教士。以后進入諮議會的個別貴族,大多是從中產階級中剛晉封的新貴族”。接受大學教育具有愈益顯彰的政治功能,良好的教養、淵博的學識成為出任國家公職的重要條件之一。影響律師職業前景的因素也“首先在于個人的才能與美德,絕大多數人獲得職位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專業素質,而不純粹是其它因素的影響”。社會變遷也對牧師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在宗教沖突異常激烈的時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宣傳本派教義,捍衛本派信仰,爭取眾多信徒,擴大自身影響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民族國家的形成,增加了國家對各類人才的需求,為學生就業提供了良好的職業前景,刺激著社會各階層人士紛紛涌進大學,不僅推動著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也促使學生社會主體出現世俗化趨勢,這是近代早期大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三、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傳播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傳播是近代早期大學教育發展的精神動力,它使大學教育擺脫了神學的束縛,推行服務于世俗社會的人文主義教育。

英國人文主義教育改革家要求打破中世紀神學的桎梏,從神學中解放文學、藝術、哲學、史學,對受教育者進行全面教育,將受教育者培養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提出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美紳士的教育目標。如近代早期人文主義教育改革家埃利奧特爵士提出應該改變貴族子弟接受傳統家內教育的現狀,對年輕貴族進行有計劃的培養,讓他們接受大學教育,學習古典文化知識,成為完美的紳士,即將貴族子弟培養成有文化修養,接受拉丁文與希臘文的教育,能言善辯,談吐風雅,擅長音樂、舞蹈;具備強壯的身體,接受體育訓練,進行戶外運動,學會角力、游泳、賽跑、田獵、騎馬、射箭等,必要時能用利劍參加戰斗;學會上流社會的處世之道,通達人情世故,善于處理公私生活;具有紳士風度,保持身份的尊嚴和榮譽,氣度寬宏,儀表端莊矜持。人文主義教育改革家希望通過教育,將中世紀以來貴族愚昧無知的赳赳武夫形象改變成為文明開化、彬彬有禮的紳士,這一教育理想獲得了貴族的普遍認可,他們真誠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繼承世襲爵位,踏入社會之前,能夠在大學接受人文主義教育。如威廉?弗萊明爵士將兒子送往劍橋大學接受教育時,告誡他要“孜孜不倦地專心于學習,因為現在(學習)是為以后能夠多才多藝打基礎的。”

人文主義教育改革家不僅提出了紳士教育的理想,而且也非難中世紀大學不合時宜的教育內容,大力提倡教學改革,將經院主義教育內容代之以人文主義教育內容。中世紀大學為了弘揚神性,研究和論證上帝的真實存在,在教學實踐中非常重視邏輯學、哲學,而忽視其它學科。直到15世紀“邏輯學、形而上學哲學被認為如此重要,以致其它科目只不過是它的點綴品。學生只通過普里西安的《論造句》和多納塔斯的《蕪雜的語句》等著作學習簡單的文法知識,然后就要透徹地學習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邏輯學的重要教材――本文作者注)。通過對亞里士多德《物理學》,《論動物》和《論出生與死亡》學習,學習自然哲學的方法,才能獲得學士學位,完科學課程第一階段的學習”。中世紀教育強調的是為神學服務的邏輯學、哲學,“七藝”只是神學的婢女,這種滲透著濃郁的宗教氣息的教學內容在近代早期逐漸被人文之學所代替。如1570年劍橋大學章程規定,人文學院學生在7年的學習生涯中,前4年學習修辭、邏輯、哲學,結業以后獲得學士學位。在碩士階段,學習自然哲學、道德哲學、形而上學的哲學、天文學、繪畫和希臘語。伊麗莎白統治時期,牛津大學本科生在4年的時間里,要學習文法、修辭、邏輯、數學、音樂,之后才能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后繼續深造者要學習希臘文、幾何、天文、自然哲學、道德哲學和形而上學的哲學。從大學課程安排看來,這一時期講授的仍是傳統的“七藝”,但邏輯學、哲學等傳統學科的統治地位日漸削弱,而拉丁文、希臘文、修辭學、歷史等科目的地位提高,這既反映出人文主義教育重視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也推動著大學教育從傳統向現代的嬗變。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代早期英國經濟的發展、民族國家的形成、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傳播等因素,共同推動著大學教育的發展。因此,近代早期英國大學教育的發展是社會變遷的必然結果,也是近代早期英國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

參考文獻:

1、Stone,Lawrence,the University in Society:Vol.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Stone,Lawrence,The Educational

Revolution in England,1560-1640[J].Past and Present,No.28,1964.

3、Sharpe.,J?A,Early Modern England,a Social History 1550-1760,Edward Arnold,1987.

4、Helen M Jwell,Educ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New York,1998.

5、ROSEMARY,O’Day.Education and Society 1500-1800:The Social Foundations and Educ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2.

6、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1.

7、趙秀榮.1500-1700年英國商業與商人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8、Prest,Wilfrid.the rise of the barristers:a Soci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Bar 1590-1640[M].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

9、Prest,Wilfrid(ed.),The Professions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London:Croom Helm,1987.

10、[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