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范文

時間:2023-04-04 18:10: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風民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在漫長的歷史中,也擁有了特殊的節日。在德昂族,這些特殊的節日不足為奇,竟然在特殊的節日中還包含著更加特殊的民風民俗呢!

歷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風俗,不論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鮮的蔬菜做一碗沒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著辣椒水吃。聽著聽著,愛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來了。這樣吃,別具風味,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啊!

彝族是一個古老而又熱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節也在全國頗負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它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連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都過火把節呢!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征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當我想象起彝族火把節的熱鬧,不由充滿了憧憬……

篇2

“溫州迎燈三月三,??村抬豬十五六”農歷二月十六是??村一年一度的搶“排殿豬”的日子,天似乎作美,一掃了前幾天的陰霾,突然變得晴空萬里,湛藍的天空飄著幾朵潔白的云兒,似乎也想要來當個拉拉隊呢!

今天中午11點15分左右,學校寬闊的大操場,去變得分外熱鬧起來。從四面八方前來觀看搶殿豬的大人和外地專程趕來的游客,記者,攝影愛好者們陸陸續續集中在這兒。同學們一吃完飯就直奔操場上,就連好學生也不會例外,哪里還顧得上什么作業,早就拋在腦后了,一心只想觀看著精彩無比的比賽呢!大大小小的觀眾們擠滿在操場上,大家摩肩接踵,熱鬧非凡,真是特別給力啊!論最吸引人的,莫過于那幾頭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豬”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時,也沒法與之’媲美”啊。比賽還未開始呢,幾個低年級的小朋友,便圍著這幾只漂亮的大花豬繞來繞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這么漂亮的豬兒,肯定是上輩子做豬時修來的福分吧!11點半,比賽正式開始,排殿豬的人各就各位,主家舉著一對紅蠟燭,在隊伍的前面引路。這次的活動,共有18組參與,其中有15個村民小組和3個老人組(人老心不老哦!)比賽分為每三組一次,進過層層選拔,才會選出最后獲勝的一組。一聲槍響之后,人聲鼎沸,人群攢動,有的觀眾為自己中意的小組吶喊加油;有的觀眾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邊或者身后一起跑,為的是能更快的獲得更多的小細節,一睹為快,看的更清楚一寫。只見每組四位力大如牛的參賽選手,齊心協力地扛著“有福氣”的小豬,向前沖去每個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亂了腳步,之間某組的隊員或許是一時心急,亂了步伐,一個不小心,摔在了塑膠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如泰山”的殿豬已是壓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個‘慘不忍睹“,有些膽小的同學不忍心看,便捂上了雙眼;有的大人則發出善意的微笑,鼓勵他們趕緊站起來,繼續比賽。摔倒得人很快調整了一下,又站了起來,重整旗鼓,抱著’比賽第一,重在參與”的心態,又沖刺向了終點……最后的結果,我并沒有在意,只是默默覺得,這不一樣的民風民俗,帶個大家的并不只是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有那一份難得的快樂。

六年級:鄭炎炎

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風俗者天下之大事。

風氣之變必以漸也。

良心的法則,我們自詡為出自天性,其實卻源于風俗。

無論在哪里,只要風俗與時尚腐敗了,語言也會腐敗,它模仿公眾的驕奢逸。

教化可以美風俗。

我雖然從小就熟悉風俗,我卻以為把它破壞了倒比遵守它還體面些。

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

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

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

風俗弊壞,由于無教。

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

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一方面輕蔑一個時代的風俗習慣,另一方面又絲毫不破壞風俗習慣。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家風。

性近如一家,習遠如千里。

篇4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 . 對襟 . 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篇5

2、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3、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4、媽媽說:“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5、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后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后,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篇6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篇7

野菜也有土方,而且野胡蘿卜、野芹菜、野蒜比家種的療效要高。今尋錄幾種野菜土方,以饗瀆者。

如:紅梗野刺莧有土方:

1,鮮野刺莧全棵2兩,鮮鳳尾草葉1兩,水煎一日分三次飲,可治痢疾、急性腸炎,泄瀉等癥;

2,鮮野刺莧全棵2兩搗爛取汁,加蜂蜜或白糖調服,可治咽喉痛、扁桃腺炎;

3,鮮野刺莧根一兩,車前草(野甜菜)1兩,水煎服,治尿道炎,血尿;

4,鮮野刺莧根搗爛,加白糖攪和,敷患處,一日三換,可治毒蛇咬、也可治癰瘡癤腫、小腿潰瘍等,同時開水沖服鮮野刺莧根汁;

5,鮮野刺莧葉,生鯽魚,同時搗爛,敷患處,每天換三次,可治對口瘡、搭背、落頭疽、癰;

6,鮮野刺莧菜水煎,預防麻疹。

如:薺菜也有土方:

1,薺菜花5餞,墨旱連4錢,水煎服,治高血壓,眼底出血;

2,芥菜花5錢,當歸3錢,水煎服,治婦女更年期子宮出血;

3,薺菜花、側柏葉、藕節各4錢,水煎服可治吐血、咯血、鼻出血,齒齦出血等;

4,薺菜子、白芨各5錢,水煎服,可治慢性痢疾,消化道潰瘍出血;

5,薺菜子、車前子各六錢,水煎服,可治腎結核、血尿、泌尿系結石、乳糜尿等。

如:江剪刀草(辣米菜、焊菜)也有土方:

1,江剪刀、蔥白各5錢,小煮溫服,可治風寒感冒,頭痛發熱;

2,小兒麻疹發不透,鮮江剪刀、紫蘇葉各5錢,薄荷二錢,水煎服;

3,江剪刀、蘇子、蘿卜子各三錢,甘草二錢水煎服,可治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咳嗽氣喘,痰多。

4,江剪刀、佛耳草、車前草各5錢,甘草3錢,濃煎去渣,加胎糖或蜂蜜,一日二次分吃,可治老年性氣管炎;

5,江剪刀搗爛,加少許花椒,以醋拌和在患處涂抹,可治背疽。

如:莼菜也有土方:

1,鮮莼菜白煮鯽魚,可治胃病,嘔吐反胃;

2,鮮莼菜燉冰糖,可降血壓;

3,鮮莼菜、鮮大青菜葉,搗爛,少加糖拌和成爛泥狀,敷患處,一干即換,同時溫黃酒飲服此藥,可治癰疽、小兒熱癤、腫毒,

如:刺薊頭(刺兒菜)有大小兩種,也有土方:

1,鮮刺薊頭搗爛絞汁,溫水和服,每日多次,每次一小懷,大薊根每天一兩,分二次水服,均可治急性肝炎。

2,鮮薊草5錢,馬蘭頭根5錢水煎服,可治尿道感染,膀胱及腎盂炎尿血;

3,大薊根5錢,薏苡仁根一兩,水煎服,可治腎炎尿蛋白不消失,肝炎轉氨酶不降低;

4,薊根一兩,益母草5錢,水煎,一日二次分飲,可治婦女血崩,漏胎:

5,薊曬干,代茶葉常飲,可降血壓;

6,小薊嫩苗搗爛,敷患處,可止出血,小薊葉搗爛,敷患處,可治黃水瘡。

如:馬蘭頭(路邊菊)也有土方:

1,紅梗馬蘭根2兩,水煎服,可治急性肝炎;

2,鮮馬蘭頭全草2兩,水煎服,可治急性咽喉炎、扁桃腺炎、上感發熱、急性眼結膜炎、口腔炎,牙周炎;用黃酒送服,可治婦女經痛、倒經;

3,鮮馬蘭頭加鹽搗爛,用米醋拌糊,涂患處可治乳腺炎,癰癤疔毒,跌打腫痛;

4,馬蘭頭炒牛肝,可治小兒疳積,疳眼、夜盲。

如:腦(郎)也有土方:

1,腦全草(有花更好)煮濃汁,洗患處,可治皮膚病化膿性炎癥、腳濕氣、濕爛或化膿;

2,腦全草搗爛敷患處,同時煎湯內服,可治小兒熱癤頭、痱子、皰疹;

3,鮮郎嫩苗煮食或全草及花煮湯喝,常用可降血壓,頭痛、目赤、心煩、口苦。

如:蒲公英也有土方:

1,鮮蒲公英全草3兩水煎服,連吃二月可治急性亞急性膽囊炎,肋間痛、嘔吐、便泌;

2,生蒲公英2兩錢,生甘草2錢,水煎服,可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咽喉炎,發熱頭 痛。

如:竹節菜(竹葉菜)也有土方:

1,鮮竹節草全草搗爛絞汁,一次半杯,溫水沖服,一日三次,可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咽喉炎,發熱頭痛;

2,竹節菜2兩,淡竹葉1兩,煮湯分三次飲,可治流行性感冒,發熱煩渴;

3,竹葉菜1兩,車前草(野甜菜)1兩,甘草三錢,水煮,日服三次,可治急性膀胱炎,小便頻急;

4,竹葉菜、車前草兩種野菜等量至3兩,搗爛絞汁,調蜂蜜,溫服可治菌痢,或白水煮食,同一功效;

5,鮮竹節草搗爛,可治外傷出血、毒蟲毒蛇咬傷。

如:繁縷頭(鵝腸菜)也有土方:

1,急慢性盲腸炎、拉痢,鮮繁縷頭搗爛絞汁,每次一杯,一日三次,黃酒沖服;

2,急慢性盲腸炎、拉痢,干繁縷草6兩煮煎濃湯,老白酒飲服;

3,急慢性盲腸炎、拉痢,干繁縷草4兩,大血藤1兩,冬瓜子6錢,水煎一日分三次飲服;

4,鮮繁縷頭冼凈搗爛,加少許鹽煮水,乘溫洗患部,一日2到3次,可治痔瘡腫痛;

5,常將鮮繁縷頭當蔬菜吃,可防止牙齒浮,能烏須發。

篇8

關鍵詞:雅安市域;市區歷史文化遺存;觀音閣;民風民俗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3-048-02

一、區位關系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市境東鄰成都、眉山、樂山,南接涼山彝族自治州、西連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靠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跨北緯28°51′10″~30°56′40″,東經101°56′26″~103°23′28″之間。雅安市區距成都市120公里、雙流機場100公里、樂山135公里、西昌410公里、康定218公里,距成昆鐵路夾江火車站80公里。成雅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國道318線、省道108線貫穿全境,經省道自雅公路可通往川南,區位環境較為優越,扼川藏、川滇公路交通咽喉,歷來是川西重鎮和戰略要地,素有“門戶”之稱。

二、雅安市域歷史文化遺存

雅安市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生態環境非常良好,轄區的大渡河,青衣江流域孕育繁衍了人類早期文明,悠久的歷史文化使雅安成為在全省乃至于全國都具有一定影響的文物富集地區。雅安歷史文物可上溯距今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晚期遺址,下至近現代革命文物遺存,縱不斷線,橫不斷項,比較系統和完整。在大渡河流域的漢源縣有我國華南首次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富林文化”遺址及延續下的具有代表性類型的漢源獅子山、麻家山等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代史前遺址;青衣江流域以雅安沙溪遺址為代表的商周遺存,全市分布春秋戰國至宋以后各類遺存和大量革命文物遺存。豐富的遺址和文物古跡資源包括漢源富林文化、李子坪洞穴等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商周時期的沙溪村等文化遺址以及各代地下墓葬、古墓闕、古建筑、石刻及摩崖造像等。雅安市遺存的東漢墓前石獸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其雕刻技法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春秋戰國時代出土的一百多枚“巴蜀圖語”印章都具有獨特的區域性和研究性,在文物、文化、歷史、美學界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并且全市分布著一定數量的明清至近現代古建筑,清代至民國墓葬石刻和各類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都極具研究、教育、觀賞價值。

高頤闕節孝坊 石刻上里古鎮

雅安市域有雅安和蘆山兩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上里、安順兩座歷史文化名鎮。雅安擁有以“山川形勝、古城遺蹤、西康文化、史跡”為城市獨特的自然文化特色;蘆山以“青姜故國”和東漢石刻為其主要特色; 上里有“古鎮驛站”、“小鎮風光”和“石刻”;安順則以 “翼王悲劇地,勝利場”聞名。

現雅安市域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文物保護點1333處,館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秦漢以前遺存140余處。

各個古鎮和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雅安市豐富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

三、雅安城區歷史文化遺存

雅安城區位于四川盆地西緣,青衣江中游,是古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起點,素有“川藏門戶”之稱,曾為西康省省會。雅安氣候宜人,空氣清新,享有“雨城”之美稱,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和新興的旅游城市。雅安自北宋真宗年間(公元1008~1016年)將嚴道縣由今多營遷至蒼坪山麓,羌江(即青衣江)河畔以來已有近千年歷史。加上民國28年(1939年)雅安為西康省省會至1955年西康撤省并入四川,悠久的歷史給雅安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并于1995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四川省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雅安城區位于四川盆地西緣,青衣江中游,是古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起點,素有“川藏門戶”之稱,曾為西康省省會。雅安氣候宜人,空氣清新,享有“雨城”之美稱,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和新興的旅游城市。雅安自北宋真宗年間(公元1008~1016年)將嚴道縣由今多營遷至蒼坪山麓,羌江(即青衣江)河畔以來已有近千年歷史。加上民國28年(1939年)雅安為西康省省會至1955年西康撤省并入四川,悠久的歷史給雅安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并于1995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四川省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雅安自2000年以來,隨著舊城改造力度的加大,舊城面貌被破壞殆盡,一些優秀的傳統建筑、近代建筑(如雅安電影院、圖書館等)均被拆除、重建,剩下的一些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則如孤島般湮沒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中,古城風貌已基本蕩然無存。除了縣前街一帶以觀音閣為中心的約1公頃左右的區域尚存一些具有傳統風貌的建筑以及軍分區一帶以軍分區為核心的近代建筑群外,其他只能偶見三五間待拆民房或者歷史文物古跡。

雅安城區文物古跡主要有全國文保單位東漢高頤墓闕及石刻、市級文保單位金鳳寺大雄殿、觀音閣、節孝總坊(觀音亭)、縣級文保單位明德中學舊址、西康省東界、周公廟及石刻等。另外城區內還有歷史紀念地雅安烈士陵園等。

四、雅安雨城區觀音閣歷史文化遺存現狀

此次調研主要以觀音閣為中心,項目用地范圍為:北至市公安局西城治安聯隊,南至蒼坪山腳,西至建設路口,東至雅安市武警支隊。以縣前街為整個街區的中心街,用地面積大約為3.5公頃左右,歷史遺存建筑主要有:觀音閣、清真寺、現功能為幼兒園的民國時期建筑、100多年歷史的老住房、現功能混雜的老建筑等。

1.觀音閣

觀音閣位于雅安市中區縣前街93號,舊名“月心閣”,始建于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僧了悟重修。閣座北面南,周邊環境很好,背山面河 ,掩映在蒼坪山茂盛翠綠的蒼松古柏中,前面則是青衣江。其建筑面積200平方米,正方形平南布局,重檐歇山頂,抬木梁式,五鋪作雙下昂,八架椽屋四椽伏,前后乳伏搭牽用三柱,全部結構不見釘鉚,工藝十分精湛。面閣五間22.4米,進深12.9米,素面臺基,高1.4米,殘存石欄桿高2.93米,長7.8米,臺基前坎壁刊功德碑6通,字跡嚴重風化,垂帶式踏道五級。“古觀音閣”木匾已朽殘,內有一古井,水清冽。1954年被西康省文化廳,民政廳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原有三重殿及廂房數十間,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園后先后被占用單位拆毀,一殿僥幸保留至今,若不維修,則將垮塌,在解放后先后由雅安縣糧食局、雅安專區商業局、糖酒公司、商業局儲運公司車隊使用,現仍被雅安地區商業局儲運局公司車隊占用。1954年被西康省文化廳,民政廳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月經雅安市人民政府批準為雅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解放路與縣前街的交角處,陸上的絲綢之路將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清真寺既是穆斯林沐浴潔身、進行宗教活動、交流感情的中心場所,又是舉辦宗教教育、傳播宗教常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講壇和經堂,還是穆斯林群眾進行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生活以及公益事業等一切社會活動的中心場所。雅安市地處川藏、川滇要道和古南絲綢之路要衢,是一個宗教歷史悠久、影響較為廣泛,宗教文化較為豐富的城市。全市除道教于二十世紀30--40年代基本消失外,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俱全。現有經縣(區)人民政府批準開放的佛教寺廟20處 (喇嘛廟1處)、天主教堂(點)9座、基督教堂1處、伊斯蘭清真寺1處,正式登記有23處;有宗教職業人員50人,其中依法登記宗教教職人員42人;可信教群眾近10萬。

3.歷史悠久的清代住房

緊湊的布局方式,留有中央一個小院,地面是用漸漸傾斜的石板鋪成。據當地人介紹,這套住房已經住了好幾代人了,現今和原來建時一模一樣,未經過改建或者加建,保存非常完好,大概有100多年歷史,推斷應是清代時建的。建筑材料使用的是青磚灰瓦,建筑樣式是典型的普通居民住房樣式,裝飾較少。

4.功能置換過的歷史性建筑

這些老建筑從建筑的材料和建筑形式上看,是民國時期的產物,保存完好,但功能已改變,被當地人充分地利用了起來,有的現今功能已轉變成集住房,醫療,商業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體 (左圖),一層部分已改為商業經營的門面形式。有的則直接用作公共建筑――幼兒園(右圖)。這說明老建筑仍能在城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五、雅安市域民風民俗

雅安是全省唯一與甘孜、阿壩、涼山三個民族自治州接壤的市,是民族自治地方通向內地的過渡地帶,歷來有“民族走廊”之稱。全市轄七縣一區,有1個民族待遇縣、18個民族鄉,主要分布在石棉縣、漢源縣、寶興縣和滎經縣,民族地區幅員面積占全市幅員總面積的30%。有以彝族、藏族為主的30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8.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4%。這使得雅安擁有多元化的文族特色,以寶興縣夾金山磽磧嘉絨藏族“菩薩節”、“上九節”和石棉縣先鋒、蟹螺木雅爾蘇藏族“環山雞節”(即“燒袱子節”)為主的藏鄉風情,石棉、漢源和滎經彝族的“火把節”、“彝族年”為代表的彝寨民俗,展示了雅安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雅安市域民俗活動主要有:皇茶祭天祀祖采制大典、娘娘會、城隍會、火神會、太湖寺香會、瓦屋山香會、觀音會、春分會、十月初一等。

雅安市域特色文化主要有:茶馬古道、“三雅”文化、茶文化、熊貓文化、文化、西康文化、特色飲食文化(砂鍋雅魚、滎經達達面、陰醬雞、紅油抄手等)、名特產品(雅魚、蒙山茶、雅筍、雅安邊茶、漢源櫻桃酒等)。

六、雅安市雨城區民風民俗

1.民俗活動

以觀音閣為中心,主要有觀音會、娘娘會、城隍會等特色民俗活動。

(1)娘娘會

又名娃娃會,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于山仙祠(通稱三朋廟,今蒼坪山烈士陵園址)舉辦神會,敬香還愿者眾。其間以“搶童子”(數厘米木雕童像)為。人們將搶得的“童子”送與尚未生育的年輕夫婦,盼菩薩娘娘送子以佑。解放后廢。

(2)城隍會

相傳農歷五月廿七日為城隍菩薩壽辰,沿襲舉辦迎神賽會,俗稱“五月會”。屆時,縣人捐資籌辦的數十臺會,沿街游行,32人抬著1對600公斤油蠟澆鑄的通明巨燭為前導,“城隍爺”的乘駕為首臺,結隊的和尚敲著法器跟隨,“城隍娘娘”的乘駕由默念佛句的信女簇擁,數十臺古裝戲劇造型伴隨,眾多“裝生”(用顏料將人面化裝為城隍菩薩麾下的各種神鬼面相)者尾隨,四鄉進城趕會者眾。1950年廢。

(3)觀音會

每年農歷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凡塑有觀音佛像的寺廟,多舉辦觀音會,尤以太湖寺為盛。焚香朝拜者,多為中年以上女性。1950年廢。

2.特色文化

(1)西康文化

從1939年西康建省至1955年撤銷,曾經作為過西康省會的雅安在西康省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并留下了西康省政府行政大院、文輝橋遺址、“帶勵河山”石刻、西康省東界等諸多歷史遺跡。

(2)飲食文化

砂鍋雅魚:屬雅安名特產之一,是中亞高原山區特有的品種,又稱“丙穴魚”。產于青衣江(雅安段)周公河,故稱雅魚。魚形似鯉而鱗細如鱒,體形肥大,肉質細嫩,砂鍋雅魚為當地名菜。相傳,清代上貢慈禧,太后贊美為“龍鳳之肉”。

滎經達達面:滎經達達面以雅安市小北街68號的蘭師傅滎經達達面為代表,面韌湯鮮、香味濃郁、味美、可口獨特。

陰醬雞:位于雅安市勝利路23號的陰醬雞風味酒樓,其陰氏醬雞選用雅安鄉間農民自喂土雞,配以陰氏自制醬料,精心炮制,存入0°C地窖中腌制而成,具有嫩、鮮、香等特點。

蔡鴨子:是名山特產之一,選用在多雨環境中生長的土麻鴨為主要原料,輔以30多種香料,經16道工序精制而成,以香、酥、脆、美的特點而聞名。

紅油抄手:紅油抄手乃是雅安著名小吃。以順河抄手最為有名,當然還有伍抄手、天全橋頭堡抄手等,面皮包肉餡,煮熟后加清湯、紅油和其他調料即可食用。此種小吃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

此外,雅安還有甜水面、棒棒雞、罐罐肉、醪糟蛋、腐乳煎蛋、壇子肉、山藥燉雞等等具有地方飲食文化的小吃。

(3)“三雅”文化

雅安多雨,傳說是因為女渦當年補天時,缺了塊五彩石留下了條縫,這條縫恰在雅安上空。一年時間內,雅安超過一半時間沐浴在雨中。幾千年來,綿綿細雨滋潤著雅安。雨水還造就了一個霧蒙蒙的雅安,水面上飄蕩著霧氣,山澗中緩緩回蕩著輕紗般的薄霧,浸潤著心肺,撫平了急躁,也講述了雅安這個城市的獨特,似在夢境,勝似夢境。

雨水養人,雅安女子顯得尤其恬靜秀雅。細雨中,或兩人相約,或獨撐小傘,雅女們從容穿梭在街頭巷尾,感受雅雨帶來的清涼。

周公河水,清澈見底,環繞周公山纏綿幾百里,雅魚就生活在這里。相傳,雅魚頭骨內的“寶劍”為戰國時蘇秦所持。蘇秦離間諸國后,車裂身亡,其佩劍滑落江中為雅魚所藏,也成為今天鑒別雅魚的標志。

沐雅雨,賞雅女,品雅魚,浪漫的雅安城,在這“三雅”中展示了自己的深厚文化。“雅雨”、“雅魚”、“雅女”并稱“雅安三雅”。

(4)茶文化

蒙山是中國種茶業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蒙山被譽為“仙茶故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獨具的雅安茶文化。

篇9

1、普渡,普渡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至農歷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于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于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后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后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在閩南及臺灣盛行。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閩南,臺灣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1.滿語。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是16世紀末參照蒙古字母創制的,被稱為“無圈點的老滿文”,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由于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族移居山海關外,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關內的滿族人民逐漸習用漢語文,但關外的滿族一直到上世紀中期還在使用滿文交流。

2.服飾特色。滿族人的穿著很考究,展現了濃郁的歷史民族傳統特色,提到長袍馬褂,這是滿族的傳統服裝,滿族衣著“三劍客”是旗袍、馬褂和坎肩,體現了滿族衣著的固有特征影響至今。

3.飲食文化。滿族飲食文化還是對我們現代人生活影響很大的,它也為東北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滿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面食,香酥甜脆,品種繁多,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很大,至今許多人還是能回憶起這美食的味道。馓子、打糕、椴葉餑餑、盆糕、灑糕、淋漿糕、薩其瑪、金絲糕,總有幾樣會勾起味蕾的記憶。

4.居住。滿族繁衍生息于白山黑水之間,冬季長,氣候屬寒冷干燥,所以在居住上特別注重防寒問題。滿族最早從穴居到半穴居歷經一千余年,在半穴室居住完全地面居室800年,但是發展到滿族老屋又是500余年,火炕在這階段的發明與應用,是滿族住宅史上標志性的進步,這也凝聚了滿族發展歷經的滄桑與智慧。

5.出行工具。狗車、木馬,即今之雪橇,爬犁,滿族人經常架“威呼”闖急流險灘,現在東北滿族仍喜架“威呼”,勒勒車,鐵瓦車,也叫廣窟魯,以后用于清代海上作戰的飛船,船艦。

6.禮儀。“八旗舊家,理法最重”。從紅樓夢中等級森嚴的賈府禮俗也可以細細品味,“打千”,是滿族請大安的禮節,滿語稱“埃拉搭拉米”,動作時先彈箭袖、袖頭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后彎,頭與上身稍向前俯傾,左手貼身,右手下垂,動作介于作揖與下跪之間。動作雖與男子打千兒不同,但同樣是請大安的禮節。抱腰禮、頂頭禮、插肩禮、叩拜禮、拉拉禮、撫鬢禮不一一贅述。

7.藝術。宮廷音樂、民歌、勞動歌、山歌、歌舞樂、神歌、舞蹈、莽式舞、慶隆舞、等曲種繁多,展現了滿族人民的藝術天賦。

二、滿族風俗文化旅游開發設想

滿族文化資源,是滿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人們對滿族文化有一定的熟識度,但又不能準確的表達其形式及內涵。因此,無論是滿族文化資源保護和發展的內在需要,還是面對旅游業強勁競爭的外在形勢,都迫切要求在滿族文化旅游的發展策略上下功夫,滿族文化旅游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挖掘民族文化內涵。首先,揭示滿族文化價值。要突破現狀,讓旅游者停留的時間延長,加強對文化價值和精華的揭示與提升,這也是發展滿族文化旅游的基礎和前提。其次,摸準市場需求。一份抽樣調查顯示,只有30%的外國游客對名勝古跡有興趣,70%的游客對中國的民俗風情,情有獨鐘。習俗是游客感受一個國家最直接的入口,最容易感受到社會根本文化的捷徑,比任何方式更讓人感同身受,這個小小的百分比中足以見得民俗民風的傳承與發揚的潛在需求和實力,能量不可小覷。再次,突出滿族風俗旅游特色符號。第一,要側重開發獨具滿族特色的民族旅游產品,讓旅游產品真正能代表黑龍江特色的滿族文化、歷史,激發旅游者游覽和購買的欲望。第二,在發展旅游景觀的同時,不要忽略細節,如滿族風俗景觀的工作人員的文化風貌、個人素質,產品銷售的文化氛圍、文化主題等等。第三,在滿族風俗參觀的同時,通過組織傳統的節慶活動、宗教活動、民族婚俗、民俗表演活動等形式,與游客互動,參與當地人生活、勞作、游戲活動。第四,建立滿族美食一條街,做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用味蕾的去加深美好的記憶。

2.加強滿族文化旅游鏈條式發展。滿族文化旅游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定位和統一的形象,缺乏整體性、系統性。重點應加大滿族文化遺產資源整合的力度,實現時空和宣傳上的完整統一。加大資源特色互補與合作;像山脈一樣綿延下去而沒有斷層,提高旅游路線的主題特色、品位和質量;將滿族文化內涵貫穿于食、住、行、游、購、娛整個產業鏈之中,使之成為豐滿協調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