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影評范文

時間:2023-03-15 03:5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寄生蟲影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寄生蟲影評

篇1

1農田病蟲害生態修復技術

1.1害蟲誘殺技術

一是利用麥粘蟲的趨性,采用糖醋酒混合液誘殺成蟲、利用楊樹枝條把、稻草把誘集產卵;利用水稻害蟲成蟲的趨光性,在稻田設置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減輕稻癭蚊、葉蟬、稻黑蝽、稻縱卷葉螟、稻飛虱、螟蟲等害蟲的種群數量[1]。二是應用昆蟲化學信息素誘殺二化螟。

1.2灌水控螟與種植引誘作物誘殺螟蟲技術

螟蟲卵孵化始盛期,將田水排至3 cm以下,降低蟻螟為害葉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均灌深水,以殺死幼蟲[2]。田邊種植玉米等誘集螟蟲,集中殺滅。

1.3稻鴨共育技術

利用鴨子在稻田中穿梭覓食,起到刺激水稻健壯生長、耕耘、吃(踩)草、捕蟲的作用,減輕紋枯病、葉蟬、螟蟲、稻飛虱、稻水象甲、水生雜草等病蟲草害的為害[3]。于水稻移栽10 d后開始投放幼鴨,抽穗前收鴨,一般放鴨以150~300只/hm2為宜。

1.4生物農藥治蟲技術

對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發生量大必須用藥的情況下,用蘇云金桿菌(Bt)、藜蘆堿、煙堿·苦參堿等防治。可有效保護稻田天敵,維持稻田生態平衡。

1.5健身栽培控制病蟲技術

一是選用適合當地生產需要的高產優質的抗病蟲品種甬優15。二是播種前要先進行曬種、選種等工作,再進行種子處理。用25%脒鮮胺乳油稀釋成5 000倍液浸稻種48 h。培育無病壯秧,增強對病蟲的抵抗能力。三是推行寬行窄株、東西向種植方法。有利于促進秧苗生長、通風透光,提高水稻抗不良環境、抗病蟲的能力。密植規格為行株距30 cm×20 cm。四是科學施肥管水。提倡有機肥、無機肥結合施用,氮、磷、鉀肥配合使用。另外,要重視硅肥、鎂肥等微量元素的施用。翻耕前施沼液90~120 t/hm2,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狀。施肥要做到以施底肥為主,底肥占50%~60%,分蘗肥占20%~30%,穗肥占10%~20%[4]。純氮總量比常規減半(控制在105 kg/hm2),配合磷、鉀肥的施用可以起到一定的調控病蟲害的作用。早施追肥,看苗施追肥,分返青期和圓稈拔節期2次追肥。穗期慎施氮肥,在抽穗前10~15 d,對明顯脫肥的田塊可少量追施穗粒肥,可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晚稻追肥截止期控制在8月15日。在全生育期中,長期淹灌水層,容易引發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苞蟲的發生和為害。水稻在減數分蘗期、抽穗分化期、分蘗期、移栽期不能缺水,分蘗末期應在苗數達到需要分蘗苗數時排水曬田[5]。堅持干干濕濕的原則,移栽期、分蘗期淺灌勤灌,分蘗盛期苗夠開溝曬田,后期間歇灌水,一般在收割前10~15 d水稻完全成熟后才可斷水,防止后期斷水過早。五是水稻中后期的病蟲害防治。水稻中后期的病蟲害是病蟲發生和防治的關鍵時期,明確當時的病蟲害主攻對象,抓住主要病蟲害兼顧其他病蟲害的防治。中后期主要是以稻曲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螟蟲為主,在預計蟲害發生大必須用藥的情況下,稻縱卷葉螟和螟蟲卵孵化盛期采用蘇云金桿菌(Bt)制劑防治;稻曲病等要著重在破口前7 d至抽穗期對水稻進行保護,特別是多陰雨天有利發病的天氣情況下要進行2次以上藥劑防治,間隔7 d用藥1次。在稻飛虱重發時,采用生物農藥藜蘆堿、煙堿·苦參堿或環保、低毒、高效型化學藥劑吡蚜酮、噻嗪酮(撲虱靈)等防治。六是農作物收割期間,田間天敵有一個向外遷移的過程,路旁、溝邊、田埂等雜草應保留。在田埂、路邊與玉米間作蔭蔽性大的植物大豆等,有意識地堆放草把,以便提供天敵棲息場所。

2生態修復技術應用效果

2.1農田天敵群落的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

生態修復區已實現連續3年未施用任何化學農藥,農田天敵群落的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一是盆拍法。每年的10月初,用盆拍方法調查生態控制田和農民自防田的蜘蛛數量、稻飛虱數量和中性昆蟲數量。每盆拍6叢水稻,重復10次。其中2011年10月初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呂仲賢博士邀請了國際水稻研究所動物分類專家喬·卡丁、邦·西爾維亞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指導的東吳生態修復區稻田進行節肢動物的分類和鑒定工作。從表1可以看出,2011年田間的蜘蛛數量生態控制田比農民自防田增加5.3倍,2011年生態控制田的蜘蛛數量比2009年增加了13.5倍;2011年田間的中性昆蟲數量生態控制田比農民自防田增加1.9倍,2011年生態控制田的中性昆蟲數量比2009年增加了39.8倍;2010年鄞州區甬優系列褐飛虱屬大發生年份,農民自防田多次用化學農藥防治,田間蟲量仍較高,生態控制田在9月中旬,采用生物農藥藜蘆堿、煙堿·苦參堿防治1次,蟲量基本和農民自防田接近。2011年未經任何防治,飛虱數量處于可控范圍內。二是粘卡法查寄生蜂。每田掛卡20張,掛48 hm2。2010年查3次,20張卡平均誘集到寄生蜂:生態控制田19.7頭,比農民自防田4.3頭多3.6倍,原因是農民多次使用化學農藥防治;2011年查5次,20張卡平均誘集到寄生蜂:生態控制田14.0頭,比農民自防田8.4頭多66.7%,原因是鄞州區病蟲發生較輕。

2.2肥料利用率明顯提高,土壤酸化程度得到緩解

一是在翻耕前施入沼液90~120 t/hm2,使土壤理化性狀和作物根系環境得以改善,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總量和活性大大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自凈能力,農作物的抗逆性增強,保持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二是農藥使用量下降50%以上,農殘污染減輕,為天敵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三是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使用專用復合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盲目、過量施肥造成的肥料流失和浪費,減輕化肥對環境的“立體污染”。氮肥用量由原來的210 kg/hm2降至105 kg/hm2,利用率由原來的25%提升至30%以上;速效鉀由原來的66.6 mg/kg提高到80 mg/kg以上,土壤酸化程度得到緩解。

2.3產量穩定,效益提升

2011年生態控制區的揚麥12小麥平均產量6 075 kg/hm2,甬優15晚稻平均產量7 425 kg/hm2。糧食產量基本與農民自防田接近。農藥、化肥成本降低,且稻米銷售價在20元/kg以上,綜合效益明顯提升。

3結語

經過3年的實施,田間的天敵種群和數量已達到一定規模,田間自然控害效果十分明顯,但要真正恢復農田生態系統需要5年乃至更長的時間。

4參考文獻

[1] 張先華.豫南優質水稻主要病蟲發生特點及綜合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4(4):73-74.

[2] 劉康成,熊健生,肖筱成,等.吉安市水稻主要病蟲害生物農藥防治技術規程[J].江西農業學報,2011(9):81-82,85.

[3] 熊文獻,龐振鳳.稻瘟病的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2(7):52.

篇2

中圖分類號:R3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16)05-0102-03

人體寄生蟲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人體寄生蟲的形態結構、生活史、致病、診斷、流行及防治。寄生蟲病的診斷找到病原體做出準確鑒定是“金標準”,因此,人體寄生蟲的形態結構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手段正加速革新,在數字化時代運用多終端、人機交互等手段來更好地協助學生自主學習,輔助教師授課,并對教學過程進行信息化管理,已是現代教學的趨勢和方向,因此,將標本數字化并建設相應網絡教學平臺輔助教學顯得愈加重要。“人體寄生蟲學數字化標本教學平臺”的構建,契合了形態學虛擬仿真教學及現代網絡教學的趨勢和要求。該平臺通過建設高質量的數字化標本庫及配套網絡教學平臺,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助力教師教學,對人體寄生蟲學教學的發展與改革有重要的意義。

1人體寄生蟲學數字化標本教學平臺的構建

1.1數字化標本素材的收集

主要素材為教研室現有標本,我校人體寄生蟲學教研室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積累了大量的人體寄生蟲標本和病理標本;在進行科研工作時,建立了一些寄生蟲動物模型,通過收集動物糞便或解剖動物等途徑獲取其蟲卵、幼蟲、成蟲標本或大體病理標本;菜市場購買水生植物、魚、青蛙等中間宿主制作成大體標本;與兄弟院校、肉聯廠、醫院檢驗科、疾病控制中心等相關單位加強聯系,收集教研室所需標本。

1.2素材的整理與保存

制作好的玻片標本放入木質標本盒中,大體標本固定好后用甲醛溶液浸泡保存于標本瓶中。由于圖庫所需的素材數量大,為了便于對收集的素材進行查閱和管理,所有標本記錄名稱、采集時間地點、寄生動物、寄生部位等并按照蟲綱分類保存管理。

1.3數字化標本庫的建立

1.3.1大體標本數字化標本庫的建立 利用數碼相機將現存的大體標本360度旋轉拍照,應用三維立體動畫軟件制作成可控制三維立體動畫標本和交互式立體觀察大體標本,并導人大體標本的描述。通過三維立體動畫軟件處理好的圖片,配合多點鼠標操作可實現對數字化標本任意角度拖動、旋轉、平移、縮放及測量,學生能看到大體標本的不同側面,讓標本可以立體呈現在學生眼前。

1.3.2玻片標本數字化標本庫的建立 利用最新的數字切片掃描系統(全自動顯微鏡)對篩選出的高質量玻片標本進行全自動掃描,自動采集顯微鏡下的數字圖像。允許用高倍物鏡或油鏡掃描不同區域,并與低倍掃描的背景全視野圖像一起打包壓縮,制作成數字標本瀏覽模式,并對數字化標本結構進行標注或附加注解。制備好的數字化標本在計算機或手機等移動終端上如同在顯微鏡下一樣可進行不同倍率觀察,也可在低倍背景圖像下選擇區域進行高倍觀察,觀察的同時能測量標本大小。

1.4數字化標本教學平臺構建

將制作好的數字化標本上傳到校園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管理員給學生設置賬號與密碼,學生可以登錄系統隨時隨地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學習。設立網上交流及答疑區。對于疑難問題,學生可以在網上互相討論,也可留言,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解答,構建一個方便師生交流學習的第二課堂。利用數字化標本庫自動組卷,學生可進行形態學自測,期末在線進行形態學考試。通過后臺管理功能,教師可以查看學生的學習活躍度、自測成績等信息,并對學生測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

2人體寄生蟲學數字化標本教學平臺的優點

2.1教學過程直觀形象,學習不受時空限制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圖片來源主要是幻燈和模式圖,圖片質量不高、死板、信息量少,很難滿足教學的要求。而數字化標本形象直觀、信息量大,使得枯燥的形態學教學變得立體生動。以往學生學習寄生蟲形態結構,觀察標本僅限于實驗課,在有限的學時內要掌握所學的寄生蟲形態是難以實現的;導致醫學生對人體寄生蟲形態結構知識掌握不牢,進入醫院或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門工作后對常見的寄生蟲辨識能力不強,對較為少見的寄生蟲難以辨識,無法對寄生蟲病做出準確診斷。基于網絡技術的數字化標本庫的建立突破了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生可以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取本課程資源,即使在課程結束后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復習;且數字化標本可模擬鏡下閱片,培養學生獨立閱片技能,為培養寄生蟲病原學檢測專業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2.2解決標本稀缺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文化衛生水平的提高,多數人體寄生蟲病的感染率越來越低,使得收集人體寄生蟲標本變得更加困難。傳統保存標本的方法多以玻片封片保存,大體標本液浸于玻璃器皿保存。玻片標本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破裂,如學生觀察時鏡頭壓碎玻片、使用時摔碎玻片;染色玻片標本保存時間長會褪色,導致其形態結構不清晰;而大體液浸標本保存時間過長有組織溶解現象;在長期的使用和保存中一些珍貴的標本被損壞。隨著數字化標本的構建,所有標本經數字化處理后可以永久保存在教研室數據庫中供師生使用,無須大量重復制作,節約了資源;而且對數字化標本進行信息標記、分類保存、檢索等更為便捷,使標本的管理更加高效。

2.3增強師生互動

傳統授課模式下師生交流主要在課堂上,課后師生的交流受時間、地點限制,而數字網絡平臺搭建后學生可以通過留言、在線交流等方式與教師溝通,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后臺數據管理,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學習活躍程度;通過對測試成績的分析了解學生對寄生蟲形態的掌握程度,根據錯題分布進行教學內容調整。數字化教學平臺,為師生交流討論、教師答疑提供極大便利,從而為“互動式教學”提供基礎。

3數字化標本教學平臺的不足與展望

3.1數字化標本教學平臺的不足

底直甌究饈墻玻片標本與大體標本數字化,其圖片質量取決于原始標本的質量和典型性及制作素材時拍照、掃描等技術;在移動終端觀察受手機或電腦分辨率、色差等影響;部分寄生蟲數字化圖像效果欠佳,如一些原蟲的細胞核、細胞質等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清楚地觀察到其特征;一些大體標本數字化的圖像容易忽略掉一些細節。故數字化標本與實體標本存在一定差異,所以數字化標本還不能從根本上取代傳統的鏡下玻片標本與肉眼大體標本,但是數據庫平臺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寄生蟲形態的有益補充。

篇3

一、立足校本教研,增強研究實效性

校本教研作為推進課改進程的首選策略,其重要性將隨著課改的深入日顯突出。為此, 我們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操作,第一理論學習、方案設計階段。在自學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理論學習基礎上,逐漸完善校本教研的制度、方案,確定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計劃,結合實際確定課題,完善理論學習制度、對話交流制度、課題研究制度等,教師寫下了大量的學習體會。第二階段,問題式研究。著重研究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本著發現問題——團隊學習——總體設計——行動研究——反思提高的教研模式,我采取上示范課、跟蹤聽課、參與活動、挖掘教師潛在因素、提煉個性特色的方式,形成了形態課、實驗課、生態課等課型模式。

二、開發校本教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

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依據國家教育方針、國家或地方課程計劃、學校教育哲學、學生需求評估以及學校課程資源,強調以學校為主體,充分尊重和滿足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特別是使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本著上述原則,我們編寫了校本教材——《校園的生物》和《魚趣》,共計6萬余字,144幅彩圖,分為四篇——健康篇、植物篇、動物篇、操作篇。本教材的編寫主要針對新教材涉及內容比較廣,側重學生能力訓練的特點;又因學生學習時間緊,無暇收集查閱資料的現狀,以解決學生身邊的生物學知識。其中,有學校的、社區的動植物知識詳細介紹,如生物體的屬名、學名、別名、形態特征、生長習性、產地分布、栽培要點等;有實驗材料如草履蟲、蚯蚓、鼠婦、金魚的培養;有實驗操作的具體指導;有青春期心理健康輔導等,它是學生學習的補充材料,為課堂教學提供了鮮活的實例。

三、建設實驗基地,增強學生動手實驗能力

為了給學生參與生物學科的活動提供場所,為學生展示個性、交流成果搭設平臺,我們建立了實驗基地。開展了生物百項活動成果競賽、開展了繪圖比賽、生物學小報比賽、調查報告評比、觀察日記評比、生物攝影評比等,學生寫出了《順城區周邊環境的調查》、《本地區常見寄生蟲的調查》、《撫順市民愛鳥護鳥的調查》、《中學生近視率的調查》、《禽流感的認識》等調查報告,學生走進了社區、走進了醫院,拍攝大量圖片、羅列了大量的數據,使學生多種能力得到鍛煉。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15中學開辟了實驗田,嘗試種植了向日葵、南瓜、多彩西紅柿等十余種常見蔬菜。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見證了植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59中學開展了采集和移栽蘑菇和蕨類植物的活動,學生體驗了生活,鍛煉了動手實踐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社會責任感。

四、以課題牽動,促進整體提高

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從2001年起我區就嘗試對生物實驗課教學改革的專題研究,全區生物實驗教學從講授實驗走向操作實驗、從演示實驗走向分組實驗、從驗證性實驗走向探究性實驗;學生從觀察、探究、調查三類各選一項活動作為考核內容。到目前為止全區由過去實驗課完成率30%上升為90%,同時開展了全區學生實驗技能大賽,極大地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驗能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