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星的折法范文

時間:2023-03-25 22:3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五角星的折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當國慶節到來的時候,我們都會制作一些和國慶節有關的手工折紙制作,例如這里大家看到的這個有趣可愛的無角星,實際上我們之前已經學習過著五角形的折紙制作方法,不過這里大家看到的這個折紙五角星則有所不同,主要的特點在于這樣的手工折紙五角星是通過一張紙來完成折疊的,也就是說我們并沒有采用組合折紙的方式來制作這個折紙的五角星,而是采用了一張紙進行細致的折疊之后,還獲得了這樣一個非常精美的五角星,很適合于國慶節這樣特殊的節日氣氛。

2、正方形的紙對折,然后把一邊的角分別折疊之后,找到折痕的交點,然后將另外一側的角這樣折疊到這個交點上面

3、再回折到這個折邊的位,上然后把邊折疊一下,向后面對折起來,再把這條線剪開,打開,然后這樣來繼續的把邊折疊,每個邊都折好以后,開始同時開始折疊,折疊好就是這樣的了,翻到背面,把這個角折到中心點的位置上,順著折過去,最后一個角壓到下面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學力;內涵;生活

五角星有五個角,大家通常都這么認為。但是,在一次校本教研展示課上,一位教師執教的《角的認識》一課,使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深層次的認識。

片段實錄:

師:剛才,我們通過看、折、畫的方式認識了角。出示圖問:“這是什么圖形?它有幾個角?”

問題剛一出來,就有學生搶著回答:“是五角星,它有五個角。”

師:“對,它是五角星,有五個角。它的五個角在哪呢?你能指給你的同桌看一看嗎?

同學們正在相互指著,這時從后排傳來一個不太大的聲音:“老師,五角星不是五個角。”

聲音雖然不大,但是大部分聽課的老師都聽到了,執教的老師也聽到了這句話,他的神情此時顯得十分激動,看來學生思維正按著老師的預設在前進。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五角星不是五個角,那它有幾個角?同學們再看看圖,你還能找出其他角嗎?”

老師沒有讓這個同學直接去指出五角星另外的角,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大家。學生陷入了沉思,有的在同桌之間小聲議論著,有的還在用手比畫著。

生:“老師,這里還有角,五角星一共有十個角。你看,(邊說邊用手指著五角星凹進去的地方)這里還有五個角,五角星一共有十個角。”

在他的引導下,其他同學也都隨著他的聲音叫起來:“對,是十個角。”

師:“同學們真的很了不起,一下子在這個上找到十個角,我們一起來指一指這十個角吧。”

就在學生指的時候,教室里又響起一個響亮的聲音:“老師,這里還有角,五角星有二十個角。”只見這個同學不慌不忙站起來用手在圖上比畫著,“你們看:一個角的外面也是角,五角星一共有二十個角。”

原來他在一個角的外面部分又發現了角。此時,老師的神情一愣,這似乎超出了老師的預設。學生說的不錯,那也是角,可這個角超出了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范圍。說還是不說,教師似乎猶豫了一下,說:“他指的是角嗎?來讓我們聽聽他的想法。”

同學們一下子從剛才找角的喧囂中停寂下來,目光投向聲音響亮的孩子。

生:“剛才我在做活動角時,一小子把角拉過了,老師說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分開的大小有關,我想,我拉過了的也一定是角,老師,你說對嗎?”學生邊說邊用活動角演示著。

師:“你說的太棒了,它就是一個角,是一個比較大的角,你的善于思考,善于動手的習慣,值得我學習。”老師的話剛說完,教室里就想起熱烈的掌聲。

在他的指點下,同學們在五角星上一個角一個角的找著,臉上不時露出來喜悅之情。

師:“同學們的發現可真了不起,在五角星上找到了二十個角。我們知道,在兩根小棒圍成的內部是一個角,同時它的外部也是一個角(師邊說邊比畫),這樣我們就可以從五角星上找出二十個角。”

生:“老師,那五角星就應該叫二十角星了吧。”

師:“如果按角的個數是應該叫二十角星。但是在平時我們最容易發現那五個尖尖的角,所以按照平時的習慣還是把它叫作五角星”

學生從發現五角星的五個角、十個角到二十個角,是認知的三個不同層次。在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是思維的遞進,是學生真實學力的體現。比較傳統的教學,由此引發出我的幾點思考:

一、要善于捕捉學生思想的火花

課堂上學生出現異常的聲音時,教師要給予特別的關注,這種與眾不同的聲音,往往發自學生的內心,是學生的思維與課堂教學碰撞后產生的思想火花。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捕捉這種聲音,并把這種聲音放大,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驗證,你會發現,不論這種聲音是對還是錯,都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活力、帶來亮點。

二、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課堂,課堂更是動態的、生成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引導下,會隨著教學進程產生超出教學預設的內容,這就是課堂的生成。教師要處理好生成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不能對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尤其是那些在課堂上生成的問題,它往往是學生的困惑所在。雖然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會打亂我們預設的東西,有時也會使我們不能按時完成教學的任務,甚至會走入誤區,但是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會開拓學生的思維,會還給我們一個真實的課堂,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出。

三、要善于培養學生真實學力

真實學力的培養,要放手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思維活動提供開闊空間和平臺。本片段中學生的找角活動,就是一個開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從常規的五個角,到十個角,二十個角,思維逐步遞進。在老師的引導下,抽絲剝繭,逐步把對角的認識進行推進,學生對角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學習也更加有效。

篇3

一、精心預設是自主建構的基礎

教師的課前準備、精心預設,是構建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學預設除了要對教材分析、目標設定、素材整理、活動安排等做好準備工作外,更重要的就是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如我校在進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中,由于兩位教師對學生情況掌握的不同,預設了不同的教學設計,產生了不同的教學效果。

A教師的教學片段:

情境:小白兔有4個蘿卜,小灰兔的羅卜是小白兔的2倍。

師:大家算一算小灰兔有幾個蘿卜?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4的2倍就是2個4,2個4是8,乘法口訣二四得八)

師:我們用以前的知識知道了4的2倍是8,今天我們來繼續研究有關倍的知識。

出示:8是4的( )倍。

師:4和2兩個數的關系除了用4的2倍是8表示外,還可以說8是4的( )倍呢?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師:能不能用你的小棒擺一擺,讓老師一看就知道8是4的2倍?試一試!

……

B教師的教學片段:

師:用5個紙片可以擺成一個五角星,你們手中的紙片可以擺成幾個五角星呢?同桌合作擺一擺。(學生用10、15、20、25個紙片分別擺出了2、3、4、5個五角星)

學生交流匯報,并將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師:我們來看這兩個五角星,它是用10個紙片擺成的,你想到了什么?(10除以5等于2)

師:為什么用除法算式?(每5個紙片看作一組,10個紙片里有這樣2個5)

出示:10里面有(2)個5,我們可以說10是5的2倍。

……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倍的認識和表內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從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A教師的教學過程似乎有些生硬呆板,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特別是引入環節,看似精心設計,卻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歧途:4的2倍是8,所以8是4的2倍。雖然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擺一擺,但學生無法將已有知識經驗和新知對接起來。B教師的教學則不然,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擺五角星,以10個紙片可以擺2個五角星來激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10里面有2個5,我們可以說10是5的2倍。這樣,學生的舊知和新知成功對接,學生便以良好的情緒狀態投入到有效的建構活動中。

二、自主探索是自主建構的關鍵

數學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積累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取探索數學的體驗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觀察、猜想、驗證、思考、交流等親歷過程就有了積極的意義。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我先出示了一個袋子,并告訴學生里面裝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平形四邊形、梯形等幾種平面圖形的物體,讓學生試著摸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在學生準確摸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后,我再分別出示三角形、圓形、平形四邊形、梯形,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摸不出這些圖形呢?”在師生對話中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使其初步感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著,再組織學生動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在自主探索和交流反饋中深入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在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前,學生的確有了相關知識經驗,但是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是處于靜止狀態的。而“摸圖形”的教學設計引起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活了學生已有的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識經驗;學生在自主探索與交流中完成了對新知的自主建構。

三、鞏固拓展是自主建構的深化

及時的鞏固與適度的拓展是將自主建構的新知進一步深化,并與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機整合,使知識結構成為更加穩定的系統。如在教學“乘法”后有這樣一個對比題組的練習:

105×2×4 350×3×3 267×3×2

105×8 350×9 267×6

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通過計算得出“上面算式和下面算式結果相等”這一規律,顯然教師的教學處理過于簡單。一方面,僅僅把題組作為一般性練習進行教學,沒有發揮題組的價值;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沒有將新知與舊知相互作用,從而實現認知結構的重建過程。因此,我在教學時做了如下設計:

出示第一組題,學生先觀察、猜測結果,再分組計算,一半做105×2×4,一半做105×8。

師: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發現結果和我們猜測的一樣,這是不是一種巧合呢?這里還有兩組題(出示余下兩組題目),你能先說說這三組題有什么共同點嗎?

學生觀察后交流反饋。

師:既然這三組題都有共同的特點,每組兩道題的結果會不會都相等?再算算看就知道了。(學生分組計算,驗證猜測)

師:通過計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什么樣的兩道題計算結果相等?(學生回答)

篇4

【關鍵詞】 高壓氧; 常規藥物; 突發性耳聾

The Therapy Effect Comparison of Hyperbaric Oxygen and Conventional Drug for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PENG Zhi-l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17):022-023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herapy of hyperbaric oxygen and conventional drug for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Methods:Randomly and average divided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took purely regular medication for treatment,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was combined with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treatment,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two groups.Results:The cur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4.0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0.00%;The cur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18.37%,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59.18%,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Hyperbaric oxygen; Conventional drug; Sudden deafness

First-author’s address:Shipai Hospital in Dongguan,Dongguan 52333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7.011

突發性耳聾是指突然發生的不明原因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多為中重度聽力損失[1]。患者大多伴有耳鳴、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但無反復發作[2]。筆者所在醫院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取高壓氧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間收治的86例突發性耳聾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全部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3例共49耳,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為17~64歲,平均(38.25±11.37)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4 h~1個月,平均(10.23±6.47)d;左耳19例,右耳18例,雙耳6例;14耳聽力損失≤55 dB,35耳>55 dB;24耳8 kHz聽閾≤90 dB,25耳>90 dB。觀察組43例共50耳,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為17~66歲,平均(39.09±11.95)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5 h~1個月,平均(11.04±7.96)d;左耳21例,右耳15例,雙耳7例;13耳聽力損失≤55 dB,37耳>55 dB;21耳8 kHz聽閾≤90 dB,29耳>90 dB。全部入選病例中均排除中耳病變、大前庭水管綜合征、聽神經瘤、梅尼埃病等耳部病變[3];排除嚴重心、肺、肝、腎疾病或功能異常者,排除有高壓氧禁忌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藥物治療,給予100 mg煙酸,口服,3次/d;5 mg西比靈,每晚口服1次;200 mg VitE,口服3次/d;VitC 3.0 mg,1次/d靜滴;能量合劑包括100 mg VitB1,100 mg VitB6,肌苷0.4 mg,加入500 ml注射液中,靜滴1次/d。潑尼松60 mg/d,5 d后減量,10 d為一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高壓氧進行治療。高壓氧治療使用高壓氧艙,患者入艙后以空氣加壓20 min,艙內壓力達到0.2 MPa后,佩戴面罩給純氧30 min,共2次,2次中間休息10 min,吸氧結束后減壓30 min以后出艙;以10次為1療程,共治療2療程,2療程中間休息3 d。

1.3 療效評定 全部患者均于治療前、后使用純音測聽儀進行聽力檢查,以治療后患者聽力達到正常聽力水平為治愈;以治療后比治療前聽力上升數值大于30 dB為顯效;以聽力上升數值小于30 dB大于15 dB為有效;以聽力上升數值小于15 dB或未上升或有惡化為無效。總有效為治愈、顯效與有效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采取 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治愈率為34.00%,總有效率為80.00%;對照組治愈率為18.37%,總有效率為59.18%;觀察組總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耳(%)

組別 治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對照組(49耳) 9(18.37) 10(20.41) 10(20.41) 20(40.82) 29(59.18)

觀察組(50耳) 17(34.00) 12(24.00) 11(22.00) 10(20.00) 40(80.00)

字2值 3.123 0.1847 0.0375 5.0774 5.0774

P值 >0.05 >0.05 >0.05

3 討論

突發性耳聾多發于中青年人群當中,中青年人的競爭心理相對較強,精力經常處于透支狀態下,長時間的緊張與疲勞,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的紊亂,易引發感冒致病毒入侵,并使血管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中,致使內耳供血發生障礙,進而易導致突發性耳聾的發生[4]。目前臨床中尚不能徹底確定突發性耳聾的致病原因,有些理論認為可能與病毒的感染有關。病毒感染時內耳微循環可發生障礙,致使內耳窗出現破裂而引發突發性耳聾。但大多認為與高凝狀態下血管栓塞、內耳缺氧、內耳血液循環功能障礙以及內耳微循環功能障礙致使毛細細胞因嚴重缺氧而變性壞死密切相關。因此擴張內耳血液供養,提高血液含氧量可成為突發性聾的一項基礎性治療,普通給氧的臨床療效無法令人滿意。高壓氧在治療過程中可迅速的提升人體動脈的血氧分壓,有效增加血氧含量,加大毛細血管的血氧彌散距離,有效糾正內耳的缺氧狀態,加強有氧代謝,促進毛細胞與耳蝸前庭神經的纖維修復。常規藥物聯合高壓氧治療突發性耳聾可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分析其原因主要與針對缺氧與微循環障礙兩大主要生理病理特征施治有關。高壓氧治療后還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明顯減小血小板的聚集,對于內耳微血管的微小血栓淤塞具有溶解作用。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采取高壓氧與常規藥物治療后臨床治愈率高于對照組,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或與臨床研究病例數較少有關,有待于進一步對大病例數進行統計研究。而觀察組在應用了高壓氧與常規藥物進行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張世中,嚴道南.突發性耳聾 150例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J].中醫耳鼻喉科學研究,2006,5(4):28-29.

[2] 程玉蘭,黃圣良,譚鄂.高壓氧配合藥物治療老年突發性耳聾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綜合版,2011,1(2):32-33.

[3] 李東波,孫麗萍,韓錦華.不同類型的突發性耳聾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3):49-50.

篇5

論文關鍵詞:寫字,興趣培養,投機取巧,激勵機制

寫字是腦、眼、臂、腕指必須高度協調的系列運作。寫字不僅對學生手、腕部小肌肉群發育起促進作用,而且有利于大腦的視覺言語區、運動言語區、聽覺言語區之間聯系發展,也有利于大、小腦協調發展,這可稱為手“巧”促心“靈”。反之,學生在練字的過程中,受到藝術的熏陶,美的感受,如欣賞了許多名家名帖,觀摩了書法大師的揮毫潑墨,那么,他們的審美情趣得到凈化和提高。就會產生寫字的欲望。從而反過來促使手、腕運動精細化,促進手眼配合默契,這是事物的另一方面,心“靈”促手“巧”。

漢字是我們的國粹,寫好漢字是每個中國人應該掌握的最起碼的基本功。自古以來,語文教師擔負著指導學生“寫好字”的重任。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的特點出發,我覺得作為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寫好字的一些做法。

一、 巧借故事,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快樂是興趣的源泉。寫字和其他事情一樣思想上是否重視,情緒上是否樂意,其認真、持久的程度是不同的。如果能讓學生認識到寫字的重要性,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不怕艱苦,不覺枯燥;下定決心練好字。讓我們的課堂快樂起來,讓我們的孩子在寫字中尋找自己的快樂。

1.古人習字學書的故事。歷代書法家像王羲之、懷素、孫過庭等都有刻苦練字的動人故事。如王羲之每天“臨池學書”,清水變“墨池”的故事,岳飛在沙上練字的故事,使他們學到了自強不息……這類的故事不妨常常講給孩子們聽聽,使他們在心靈上得到震撼,讓他們明白道理,學到知識,從而引發他們對漢字的喜愛。

2.能激發民族自豪感的故事。為了讓學生明白中國書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燦爛文化的結晶與瑰寶。在寫字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把國際友人對中國書法的贊美,把知名人士對中國書法的論述講給孩子們聽,激發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讓孩子們明白書法是我們民族獨有的藝術,繼承和發揚民族是責無旁貸的。

3.漢字隱藏的故事。自從漢字產生到如今,有關漢字的故事數不勝數,以故事的形式教學生識字、寫字,把學生引到漢字的故事當中,有時可以老師講,有時也可以老師講一些,還可以放手讓學生查找。讓學生動手,既嘗到了故事,又在腦海中加深了對這些漢字的印象,可能以后對漢字將產生更大興趣。例如;教寫“推”“敲”兩字時,我們可以先給學生講“推敲”的故事(韓愈在長安做官時,一天外出巡視,遇到一個人,在驢背上作推敲動作,神情十分專注,竟沖撞了儀仗隊。經過話詢問知道這個人名叫賈島,因自己寫的一首詩中不知是用“推”還是用“敲”好,神情過于專注,才撞了上來,以后這個故事就流傳開來了。)講了這個故事后,在教寫“綠”字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王安石寫“綠”的故事,然后講給大家聽。

二、投機取巧,加強寫字基本功訓練。

1.巧用口決,加強寫字姿勢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低年級要“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第一節寫字課上,教完執筆方法后,我把書寫姿勢的要領“頭正、身直、臂開、足平”八個字和“一尺、一拳、一寸、”三個一端端正正的寫在黑板上,然后逐個講解師范,并讓學生記住。然而“一尺、一寸”較為抽象,我便告訴學生要做到書本離眼一尺,只要人坐直就可以了,而筆尖到削筆器削過的最上邊差不多剛好一寸,手拿到削筆器削過的邊緣就可以了。對以上要領教師要多示范、多糾正、多指導,對不正確的姿勢和方法,要及時糾正。同時,在每天寫字課,專門有兩位“小老師”檢查督促。同時各科教師協調一致,全方位指導與督促,以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提高寫字技能。

2.巧借兒歌,落實筆畫的筆法訓練。筆法即運筆的方法,漢字的基本筆畫有點、橫、豎、撇、捺、鉤、折、提等八種,其運筆方法一般可分為起筆、運筆、收筆。兒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文字簡練,通俗易懂,瑯瑯上口。把筆畫造型等編成兒歌,讓學生樂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如兒歌—

點如高山扔石頭 /橫如懸梁在頭頂 /

豎像挺身見精神 /鉤像彎腰猛踢腳 /

撇是垂柳輕舞枝 /捺像手中一斜刀 /

短撇如鳥快啄物 /平挑揚鞭策馬回。

這樣就讓學生一下子記住了基本筆畫的形狀。這八種基本筆畫必須加強指導訓練。

3.創設美的情境,讓寫字成為一種享受。古人焚香彈琴,春天樂揮毫,要的就是一種意境,而小學生寫字也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我本人就十分喜愛音樂,所以在我的語文課上總有樂聲裊裊,我個人覺得背景音樂對于幫助學生靜下來,投入地寫字能發揮較好的作用。寫字是極易讓人厭煩的,而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手指的肌肉群不夠發達,學習難以持久,過多的書寫對孩子的身體發育不利,還會影響孩子寫字的興趣。所以在適當的練習后應該讓學生放松一下。如“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曼的情調鋼琴,以及古箏樂曲等無疑會使學生心情舒暢,心境開朗,疲勞程度大大降低,從而注意力又重新回到練習中來,取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形式多樣的激勵機制

1.評星制度。每次作業面批時,對于完成作業不潦草的我打一顆五角星,字結構正確端正的得到兩顆五角星,頓筆、收筆掌握良好的三顆五角星,把字寫得很漂亮的四顆五角星等,培養學生的上進心,攀登精神,讓他們知道習字是永無止境的。

2.舉辦作業展。充分利用教室外的“作品風采欄”定期將寫得好的學生作品或報刊雜志上的優秀書法作品展示出來。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價值,欣賞到優秀的書法作品,以精美的藝術營造環境,熏陶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對寫字的興趣,從而使整個班級也因此形成良好的寫字氛圍。

3. 開展比賽。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發展規律決定他們具有競爭的天性。因此,在寫字教學中創建競爭機制,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每學期在期中期末開展兩次寫字比賽,以成績和榮譽激勵學生。比賽的內容可以是一首詩、一段話,賽后要評獎,還把優勝者與作品拍照,把進步較大的將以前和現在的作品對比放入學生自己的成長袋。這是給孩子多么好的鼓勵啊,孩子怎么能不動心呢?

篇6

一、裁“雜”剪“亂”――簡單課堂才是“真”

縱觀當前數學課堂,不少教師為追求課堂中所謂“精彩”費盡心機,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繁雜瑣碎,結果累壞了教師又苦了學生;教學時間過度緊湊,學生缺少思考和探究的時空;教學結構紛繁復雜,結果課堂教學無主次,實效不高。臃腫的課堂,所顯現出來的則是膚淺和低效。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應以最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刪繁就簡,用最簡單的方法引領學生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

簡單的課堂最為樸實有效,也是最為和諧的。華應龍老師一把剪刀、一張紙條將“莫比烏斯帶”的教學演繹得出神入化;黃愛華老師以“俄羅斯方塊”與“平移接力”兩個游戲就串起“平移”的教學。他們都憑借著對數學素材靈活、高效的使用,展現出了簡單而生動,充滿活力的課堂魅力。一位教師在教學“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時,用學生熟悉的幾張撲克牌,就把抽象、深奧的分數“玩”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教師先拿出含有一張“大王”(Joker)的兩張撲克牌讓學生觀看,倒扣在手掌上,任意摸一張并提問:“摸到‘大王’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再加進去一張撲克牌,摸到‘大王’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再加進兩張撲克牌?摸到‘大王’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如果摸到‘大王’的可能性是九分之一,一共要有幾張牌?”簡單的幾張撲克牌,簡約的幾個問題,就讓學生理解、掌握了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這樣省時、省力、省資源的簡單教學,去除臃腫、走向凝練,去除煩瑣、走向精干,留住了更多對話和動態生成的時空,既凸顯了教學研究主題,又保證了教學的連貫性,是一種高超的、富有實效的教學藝術,值得學習與借鑒。

二、裁“泛”剪“濫”――簡約課堂才是“實”

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應是為了學生更真實、方便、有效地學習。“文滅質,博溺心。”(《莊子?繕性》)不少教師的教學設計就像寫劇本:題材的包裝精致卻失真,美麗卻失魂,容易引起學生視覺混亂,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有的教學活動多而雜亂、靈活卻無序,既不利于組織教學,又降低課堂實效;就會給學生的視、動、聽、觸覺套鎖戴枷,學生的體驗、想象和思考更是被折翼縛繩。數學知識本身蘊涵著簡約美。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精確把握教學中各種要素,使課堂簡潔、清晰、流暢,極力達成教學的優質和高效。

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一位教師在導入環節,用課件播放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國慶節升旗儀式”等一系列視頻,然后提問:“同學們,你從剛才的錄像中看到了什么?”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回答:“看到了奧運五環旗”“看到了很多中國運動員”“看到了奧運會火炬”等。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教師決不罷休,繼續引導:“賽場飄揚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國旗。”教師著急地問:“上面有什么呢?”學生回答:“五角星!”“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五角星是什么樣子的?”教師恢復了自然的神情。臺下聽課的教師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教師是要讓學生從視頻中找到“五角星”這個軸對稱圖形,而這個“探究”過程足足用了十二分鐘。這樣的引導,實在沒有必要,也無任何價值。另一位教師在這節課的導入環節,先讓學生觀看《千手觀音》視頻,并引導學生觀察:“這個節目帶給人們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享受,你覺得節目中這些造型有什么特點?”教師的適時點撥自然地引出了“對稱現象”。這樣精美、直觀、動態的課件,簡約卻很有效,發揮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三、裁“嬌”剪“俏”――簡樸課堂才是“美”

教學評價本來是激活學生思維,開啟學生智慧的手段。觀察當前流行的教學評價模式,許多教師為了課堂顯得“精彩”,評價方式花樣百出:有“班長點評”,有“小助手拉網式點評”,還有請“聽課老師點評”等;原本只需幾分鐘的作業展評,卻使用“班級大展評”“游戲大演評”等。言過其實的“滿堂贊”也比比皆是:“你太有才了!”“你太棒了!”“你是小天才!”這樣的教學評價,不著邊際,不得要領,華而不實。只有真心實意的贊美,與恰如其分的評價,學生才能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簡樸的課堂,數學的“美”才能充分得以演繹。

一位教師在教學“有趣的圖形”時,先用課件播放一段以森林為背景的視頻。教師問:“同學們,在美麗的森林里,住著四個可愛的好朋友。大家想認識他們嗎?”學生雖然不知教師所指何物,卻也異口同聲回答:“想。”教師似乎很滿意學生的回答,微笑著肯定:“真是一群愛交朋友的熱心孩子!”在教師生動語言的旁白描述下,課件繼續精彩展示:松樹上掉下一個長方形,柏樹上落下一個正方形,樟樹上飄下一個三角形,樺樹上飛來一個圓形……教師:“同學們,看到什么了?”學生:“我看到長方形是從松樹上掉下來的。”教師:“對,你真是火眼金睛呀。”學生:“圓形是從樺樹上飛來的,圓很大個。”教師:“對極了!孩子你的眼睛太明亮了。”學生:“圓最大個,三角形最小。”教師:“真是太厲害了,大眼睛的孩子眼力就是好。”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總是給予高度贊譽。如此華麗花哨的教學,只有高度吸引學生眼球的作用,對于引發學生問題意識,誘導探究欲望是毫無裨益的。另一位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傳統民宅,讓學生觀察,找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與圓形,然后引導學生將“圖”與“形”結合,探究其特征。其間,教師評價語言合理,學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位教師的教學,素材簡單、教法簡要、語言純樸,讓生活實際與數學邏輯相結合,把凝固的數學知識轉化為鮮活的生命形態,悄然綻放數學的“美”。

篇7

教師設計小組合作時機的不科學。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有小組合作學習濫用的現象。有些老師盲目追求合作學習的方式,沒有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沒有立足學生的學情,無序安排和不科學設計小組合作的時機,讓小組合作流于形式。

缺乏對小組合作最佳時機的把握。采用小組合作時,如果能把握小組合作最佳時機,那么就能充分發揮合作的優勢,突顯小組合作的實效。反之,則會讓小組合作成為一個擺設,讓人覺得是為了合作而合作,未能把小組合作的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合作是膚淺的、無效的。

因此,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適時、適當地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對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在獨立思考困難時合作,讓學生學會“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有難度、具有挑戰的問題,然而并不是所有同學都能獨立思考出這類問題,此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啟發,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學會思考,以此提升思維層次,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例如以下教學《9加幾》的片段。

在教學9加幾時,我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讀懂圖、提問題并列式。

提問學生:請大家想辦法算一算9+4得多少,(發現學生會算9+4=13)你是怎么想的呢?有些小朋友有些不知所措。

這時,讓學生采用四人一組進行合作,請學生利用老師發給的學具(一張紙上畫了10個格子,其中9個貼上五角星,9個五角星就代表盒子里的9個桃子,另外一張紙上的4個五角星就代表盒子外面的4個桃子)請學生小組擺一擺,看看怎樣就可以很快看出來一共有多少個?同時,鼓勵小組同學利用自己的方法來算一算9+4得多少?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

在交流算法過程中,就迸發了學生的智慧火花。

有的組是通過數的方式,盒子里已經有9個了,數一數,下面就是10,11,12,13。

也有的小組是這樣的,先從4個桃中拿1個放進盒子里就是10個,外面還有3個,10加3就是13個桃。這正是湊十法過程再現。

有的組認為:到外面借一個,盒子里是十個,再加上4個是14個,還要還掉一個就是13個。

也有的小組認為:從盒子里取出6個放在外面,那么外面就是10個,再加上盒子里的3個桃,就是13個桃。

……

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在學生獨立思考有困難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凝聚小組同學的智慧,讓學生慢慢發現規律并進行總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斷引發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進學生學會“思考”。

二、 在教學重點難點時合作,讓學生學會“分析”

每一堂課都有教學的重難點。這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小組合作力量,調動學生共同探究,有利于攻克“教與學”的重難點,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協作精神。在教學中,教師應在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計合作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例如以下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片段。

在探究三角形內角和180°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計算三角尺的內角和,學生通過計算發現一塊三角尺的內角和為90°+60°+30°=180°,另一塊三角尺的內角和為90°+45°+45°=180°。在研究了特殊的三角尺后,拋出問題:那么是不是其他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呢?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呢?這兩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生有的認為是的,有的則有不同意見)

這時,采用小組合作,請小朋友們四人小組合作,老師給每組小朋友準備了一些三角形(有特殊的和不特殊的),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有的小組想到了量一量,有的想到了拼一拼,有的則折一折……

合作后交流反饋,學生積極性非常高。

有的組認為:量角的方法。用量角器量出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然后計算內角和,發現有些是180°,有些不是,差了一點。(說明:測量時不夠準,量角器精確度不夠,有誤差)

有的組認為:用折―拼的方法。學生邊說邊演示。

有的小組認為:用撕―拼的方法。學生把撕下的三個內角拼在一起變成一個平角。

有的小組認為:用推理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長方形)

……

這個案例向我們展示了,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對規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真正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學會“分析”。

三、 在獨立完成低效時合作,讓學生學會“增效”

許多數學知識是建立在學生對大量個別材料的感知和試驗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安排每個學生獨立地完成大量的試驗,獲取每一個數據,課堂教學的時間就會明顯不足,有時也是不可能的。這時采用小組合作既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又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力量,例如教學《統計》片段。

出示:森林運動會開始了,參加今天比賽的有小兔隊、小猴隊和小熊隊。他們將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投籃比賽,獎品是一袋餅干。(課件出示一袋餅干)你能看出袋子中的餅干有幾種形狀嗎?小朋友,請你們猜猜,有多少塊形的餅干?多少塊形餅干?多少塊形餅干?

學生猜一猜。

師:小朋友們,你們猜得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數一數吧。

電腦演示:從袋口逐一倒出不同形狀的餅干,學生數一數。

學生發現,餅干太多了,數不過來了。

這時,老師及時讓學生小組討論,有什么辦法統計餅干的數量。

學生小組討論統計餅干的方法。

反饋后得出以下想法:

有的組認為掉出來一個獎牌,我們可以把這個獎牌的形狀記下來,全部記完后,只要數一數就知道了。

也有的組認為可以把獎牌分成3類,然后用畫豎線的方法表示各種獎牌的個數。

也有的組認為可以把獎牌分成3類,用打“√”的方法來統計各種獎牌的個數。

還有的小組認為可以用畫圓圈的方法來統計。

……

學生小組討論得出那么多方法,這時老師總結,小朋友,你們說得都很好,那就用你們喜歡的方法來統計餅干的個數吧。

屏幕再逐個展示餅干,學生逐一統計,統計好以后,匯報各種餅干數,填入統計表:

分析這張表格――

師:從這個統計表中你能知道什么?你還能想到些什么?請小朋友們小組討論。

生小組合作交流,得出“從統計表中可以知道一共有16塊餅干”“最多,最少”“比多2塊”等等的結論。

在學生獨立完成低效時進行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合作的欲望,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提高合作的效率,促進學生學會“增效”。

四、 在學生產生錯誤時合作,讓學生學會“糾錯”

理想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中出現了一些差錯是不足為奇的。這時不應以一個“錯”字堵住學生的嘴巴或親自把正確答案雙手奉上,而應正確解讀學生的錯誤,弄清產生錯誤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糾錯時機和掌握正確的糾錯方法,使之更為有效地為教學平添一些美麗。很多時候可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己認識并糾正錯誤,增強對錯誤的理解,減少錯誤產生的可能,例如以下《幾和第幾》的教學片段。

在教學“幾和第幾”這一課時,碰到了這樣一道習題:

從左邊起涂色。

涂4個

涂第4個

出示這題后,我先讓學生仔細讀題。老師也來讀一遍。為了鍛煉低年級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讀完題后獨立完成。老師巡視,觀察下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情況一:

情況二:

情況三:

我把代表這三種情況的三位學生的練習收集起來并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上,讓全班學生一起觀察。很明顯答案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于是就采用先小組交流,再班級交流的形式解決此題。學生意見如下:

組1反饋:情況一是錯的。

老師及時追問:錯在哪?

學生交流:下面一行應該涂的是第4個,不是涂4個。

追問:我們所說的第幾個其實只是……

學生得出結論(全班)第幾個只有一個。

有的組認為:情況二的下面一行也錯了。

追問:錯在哪?(故意從右數起)1,2,3,4。不是第4個嗎?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補充:題目要我們從左邊數起第4個,而他是從右邊數起第4個。

問:小朋友,你能說說在動筆做題時要注意什么嗎?

有的認為:看清左邊還是右邊。

有的認為:看清是涂幾個還是涂第幾個。

有的認為:要看清題目。

……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錯誤是通向成功的階梯。這道習題主要是讓學生分清“左右位置”,分清“幾和第幾”,要讓學生明確“第幾”只有一個。在講解這道習題的時候,我通過展示學生錯誤的情況,在學生發生錯誤時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小組討論后有更多的機會闡述自己的想法,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掌握正確的糾錯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錯誤的印象,讓學生學會“糾錯”,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很好的鞏固和提升。

篇8

見我來了,姨媽和其他三位老人趕忙收拾起來。我阻止他們:“別,紙飛機我小時候也愛玩,咱們比試比試?”

一聽說我這個80后要挑戰他們,老人們一下子來了興致。姨媽找了5張沒有用的紙,我們每個人一張折起了紙飛機。不一會兒,5只紙飛機就都折好了。姨媽還在她折的那一只紙飛機上面畫了一顆五角星,寫上“追夢號”。

孫阿姨第一個放飛。她的紙飛機飛得非常遠,比較直,我給它取名叫“超音速飛機”。孫阿姨老伴于大爺的紙飛機,扔出去一下子沖到屋頂,接著就像龍卷風一樣筆直掉下來,一個俯沖,直接落到了地板上,我為它取了一個名字,叫“轟炸機”。周阿姨和我姨媽的紙飛機也不遜色,特別是姨媽的紙飛機飛的時間最久,我叫它“遠程運輸機”。

我正看得入迷,姨媽捅了我一把:“該你的了!”可是,我拿著紙飛機鉚足勁兒一扔,卻落到了腳下,逗得老人們哈哈大笑,都說“80后落了后!”

還是善解人意的于大爺為我解圍,他說:“什么玩意都需要常練,我們這些老家伙玩紙飛機游戲已經好久了。”他還告訴我,玩玩紙飛機,在投擲過程中,肩部肌肉能得到舒展,對預防肩周炎特別管用。他們幾個老人都喜歡玩紙飛機,不僅能夠找回童年的記憶,而且對健康有好處。

看他們個個興致勃勃,我便問:“你們還玩些什么童年游戲?”

孫阿姨說:“玩翻牛槽呀,我們倆人一組,四個人正好兩組。”翻牛槽?這個我知道。有的地方也叫翻棉條、翻桄子、翻繩、翻線、攀撐子。說話間,姨媽已經拿過線繩,與孫阿姨合作翻牛槽做示范了。只見在她們手里,線繩變成了戲法,一會兒如兩扇門,一會兒是十字花,一會兒又變成井字、房子、面條、花手絹等,讓我的眼睛應接不暇。周阿姨說:“這個游戲能夠鍛煉手指的靈活性,對老年人保健很有幫助。”

篇9

結合教材,向學生介紹幾何的發展,以古代埃及人們在尼羅河邊用來劃分土地的幾何知識,到今天建設中華世紀壇,從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到祖沖之的《九章算術》,使學生明白我們身邊的物體的一種空間抽象就是幾何,它與我們生活學習息息相關,激發了學生獲取幾何知識、探索幾何問題的興趣,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加強幾何知識的運用

幾何主要研究現實世紀中物體的幾何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等,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推理能力,幾何概念實際上就是具體物體的一種抽象,我們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平行線的教學中,利用了書本邊緣、課桌邊緣、門框、窗框、鐵軌、雙杠、電線等,讓學生分析其中蘊涵著的共同特點,進而抽象出平行線的概念,通過觀察、分析、抽象概括,明顯降低了學生學習幾何的難度,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感受到學習幾何的意義。

學生在具體問題的理解和解決過程中,能利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計算教室有多大,計算一堆沙子的體積是多少。

三、加強實踐操作,發展學生幾何觀念

信息加工理論學認為,學習的本質是一個復雜的個體信息加工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感受、記憶、提取、鑒別、比較、分析、綜合等心理操作。

楊建主義理論強調,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構建過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認識結構主動和有選擇地感知外在信息,構建其意義。

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安排學生實踐操作,如用紙片折各種圖形或用膠泥捏各種模型,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測量、實驗、平移、旋轉、對稱等實踐活動,通過剪、拼測量三角形內角和等。在這些探索學習中,學生不僅得到了有關的幾何知識,也掌握了學習方法。

四、學習幾何,體會幾何美學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篇10

朋友,我相信你一定喜歡騎自行車吧。擁有了一輛輕巧精致的自行車,就可以騎著它兜風,感到無比自由和歡快!但除此之外,你有沒有想過運行中的自行車為什么不易倒的原理?原來高速轉動的物體皆有一種能保持轉動軸方向不變之力,而不向兩側倒……看吧,朋友。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會體味到留心讓你獲得了知識。

留心真是一個美麗的觀察態度。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從幼兒園學到了蘋果特殊的切法,于是回家把此告訴給他父親,并演示了一番。那小孩用刀向蘋果橫腰切去,將蘋果切面拿給父親看。父親驚訝地發現中央有一個似五角星的美麗圖案。這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作什么事不要死守常規,要勇于打破常規創新。朋友,你看。留心讓我們變得如此英明,不是嗎?

留心生活中的細節。上課時,同學們無精打采,老師用詼諧幽默的話語講課,大家便一個個生龍活虎、興致高昂;沮喪時得到一句安慰的話,看到一副鮮活的笑臉,從而撫慰了憂傷的心靈,培養了好事多磨的意念和百折不撓的性格;平凡的日子,收到朋友友誼的語言,哪怕是幾個字,都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