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跡的近義詞是什么范文
時間:2023-03-14 16:07:28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痕跡的近義詞是什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標準發(fā)音】:hé zhé qióng yú
【繁體寫法】:涸轍窮魚
【涸轍窮魚是什么意思】:涸:水涸,干涸;轍:車輪的痕跡。干涸的車溝里的小魚。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涸轍窮魚成語接龍】:再衰三涸 涸轍窮魚 魚書雁信
【用法分析】:作主語、賓語;比喻處于困境中的人
【讀音預(yù)警】:倡導(dǎo)普通話,請按照音標【hé zhé qióng yú】采用標準四聲閱讀。
篇2
【關(guān)鍵詞】低年級;隨文識字;教學策略
一、讓呈現(xiàn)形式“巧妙自然”
隨文識字的過程中,生字的呈現(xiàn)方式自然、簡約,并且緊密結(jié)合文本,不露痕跡地自然流淌,要真正做到教育無痕,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隨題識字
【案例】蘇版二年級上冊《小動物過冬》教學片斷:
師:剛才我們猜了很多謎語,這些謎語的謎底都是什么呀?生:動物。
師:這些動物又小又可愛,我們可以把它們稱為?生:小動物。
師:大家跟老師一起來寫,第三個字沒教過,左邊是?生:牛字旁。
師:真準確!牛做部首一橫變成提。右邊這個字呢?生:勿。
師:請勿打擾的勿,這兩部分合起來還讀“wù”,齊讀這三個字。生:小動物。
師:今天,這三個小動物就要陪著我們一起學習。
【分析】教“物”這個生字時就像和學生在聊天,自然巧妙地引出本課課題所要講述的主人公“小動物”,從而引出生字“物”,既認識了本課的一個生字又自然巧妙地引出了所要講述的一個重點,教師僅僅是一個引導(dǎo)者,看似無法,法在其中,“無招勝有招”。
2.情境識字
【案例】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草原的早晨》第一自然段,“啪!啪!響亮的鞭聲打破了黎明前的寧靜。”這段話里新出現(xiàn)的認讀字就是“鞭、寧、鋪”,學生在重點讀“鞭”的時候,教師可以把自己事先制好的教具(鞭子)拿出來,“啪啪”甩兩下,學生會被鞭聲吸引,感到好奇,在興趣的激發(fā)下,教師可著重引導(dǎo)學生認識“鞭”這個字,先觀察“鞭子”是由哪幾部分組成,再提問為什么是“革”字旁,在這種直觀形象的識字過程中,學生不僅形象化地記住了“鞭子”,而且和認識事物結(jié)合起來,識字效果顯著。
【案例】“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1課《秋游》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生字。“大家奔跑追逐,笑著喊著,多開心哪!”如何讓學生對“喊”這個字印象深刻呢?老師可引導(dǎo)學生說說“如果是你,會向著藍天喊什么?”學生頓時情緒高昂,“秋天真美啊!“”秋天,我要把你永遠留在心中!”喊得多響亮啊!接著引導(dǎo)學生觀察字形,明白“喊”時要用“口”,所以“喊”是“口字旁”。于是趁熱打鐵,指導(dǎo)書寫,讓學生記得更牢。學生置身秋游的情境之中,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喊”的聲音響亮,內(nèi)容多樣。學生不知不覺就學會了生字,學會了運用。
【分析】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shè)與課文相融合的識字情境,往往能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隨文識字可以使學生對生字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運用有比較清楚深刻的認識,把識記生字新詞和認識事物統(tǒng)一起來,加速了學生對字詞的認識和理解,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想象和表達的能力。
二、讓識字內(nèi)容“豐厚肥沃”
1.隨文記形
【案例】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烏鴉喝水》教學片斷:
師:你們愿不愿意幫助烏鴉一起找水?
生:愿意!
師:(出示字卡)瞧,這就是“找”,我們找東西都要用手,所以“找”字什么旁?
生:提手旁。
師:你還知道哪些提手旁的字?能做做動作嗎?
生:捉、打、拍……(做動作)
【分析】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應(yīng)該讓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把教學和實踐緊密相連,使孩子擁有學習漢字的熱情,感受到漢字的無窮魅力,雖然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很簡單,但學生能夠把動詞演出來,并且還了解了字理,擴充了識字量,因此,這樣的識字方法比較高效。
2.隨文解義
【案例】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多”字,引讀“我長得多高啊!”時提問,“你能把‘多’字換掉嗎?意思不變!”學生的思路這時就被打開了:“我長得真高啊!”“我長得太高了!”……在此基礎(chǔ)上,老師再還給學生補充了一些:“我長得特別高!”“我長得十分高!”經(jīng)過這樣的一“換”,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多”這個副詞的含義。
【分析】學習生字還要能體會字的意思,這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很有難度的,隨文解義,需要教師找準突破點,并巧妙適時地幫助學生搭建學習階梯,讓學生能循著階梯漸漸深入,獲得學習成功的愉悅感。
三、讓鞏固環(huán)節(jié)“扎實有效”
1.詞卡(串)認讀
【案例】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動物過冬》教學片斷:
師:今天的課我們學到這,讓我們來讀一讀屏幕上的詞語,記一記藏在詞語里的生字,每個人在心里讀一讀,會了嗎?開火車。(出示詞串)
第一排詞語:商量,暖和,哥哥,刮起來,接著(輕聲)
第二排詞語:鉆到泥土里,飛到南方去,藏在蜂巢里(過冬方法)
第三排詞語:第二年,明年,來年(近義詞)
【分析】隨文識字學得是否扎實有效,需要通過集中認字鞏固識字效果。此外,也可以將生字新詞做成詞卡,讓學生認讀,然后再采用“開火車”的方式認讀生字,從而達到鞏固生字的目的。實踐證明,隨文識字能讓學生記得更牢固,學得更高效。
2.編寫兒歌
【案例】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動物過冬》教學片斷:
師:看,老師把三個小動物的過冬方式編成了一首兒歌,誰能幫這些生字找到家?
出示:刮、商、物、量、鉆、藏
秋風( ),天氣涼。
小動物,過冬忙。
好朋友,聚( )。
青蛙哥,( )泥洞。
小燕子,飛南方。
蜜蜂妹,蜂巢( )。
【分析】此片段是通^編寫兒歌認讀生字,達到鞏固生字的目的。當然,鞏固生字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組織多樣化的有意義的字詞句練習手段和方法進行鞏固,如摘蘋果、找朋友、配配對等,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里鞏固識字。
贊科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lǐng)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實踐證明:讓“隨文識字”充分發(fā)揮“隨文”的魅力,可以讓孩子的識字變得輕松,與集中識字相比,隨文識字降低了學習難度,真正做到了“識字悄無痕”,這樣的教學方法,讓識字不再是負擔,而是一件既快樂又輕松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黃波:趣味識字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年.
[2]朱莉:“隨文識字”:回歸閱讀原生態(tài)[J],寫作與閱讀教學,2006年第4期.
[3]黃新艷:讓隨文識字也能形散神聚[J],教書育人,2013年第11期.
篇3
一、《疏證》豐富的方言訓詁資料和結(jié)論,可幫助我們獲得某些近代語詞的確解。
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諸方言關(guān)系十分密切,是不言而喻的。不少近代語詞在現(xiàn)代普通話里消失了,卻保存在某些方言中,方言可以證古,這已成為漢語史研究者的共識。有的論著甚至把“印證方言”提到方法論的高度加以強調(diào)。《疏證》以昭通方言為核心,提供了豐富的方言訓詁資料,對一些字面平常而含義難懂的詞語作出了解釋。這是值得我們參考借鑒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是我們解開某些難題的一把鑰匙。下面試舉數(shù)例:
例一,唐寒山詩一六九:“寒山有一宅,宅中無闌隔。六門左右通,堂中見天碧。房房虛索索,東壁打西壁。其中一物無,免被人來借。”詩中“東壁打西壁”之句,成為后來禪宗的口頭語,見于多種語錄。但句中的“打”字十分費解,日本老一輩漢學家入矢義高譯注之《寒山》云:“未詳。《寒山詩索賾》中注為‘十方無礙’,但不知‘打’字如何作解。”[日]《俗語言研究》第
一、三期曾開展討論。(注:禪籍俗語言研究會編,該刊出至第六期停刊,以下所引均見
一、三兩期。)胡從曾以為應(yīng)讀為“盯”或“瞪”,也就是“瞠”字;徐時儀以為“已失去實義”;滕志賢“疑或為‘相對’之義”;關(guān)長龍據(jù)東北遼東方言釋“打”為“貼近”之“貼”,筆者也曾引《型世言》之例贊成關(guān)說。按,以上種種說法都不免有猜測的成分。《疏證·釋詞·釋詁三》“打、合”條云:“唐寒山詩:‘東壁打西壁。’宋丁渭詩:‘赤洪yá@③打白洪yá@③。’元方回《航船歌》:‘南姚村打白姚村。’楊慎記俗諺:‘霧凇打霧凇。’打猶與也,及也。音如搭。昭人言我打你,與你也。打、搭同皆雙聲,故義亦通。合古亦讀如答也。”這里不僅有方回、楊慎兩條未被引用的新材料,而且從語音的聯(lián)系上認為“打”通“搭”,“搭”由“搭上、加上”之意虛化為連詞。“東壁打西壁”意即東壁與西壁,連上文是說每間房屋都空虛無物,僅東壁與西壁(其實也兼括南北)而已。這應(yīng)是對這宗聚訟公案較為合理的解釋。
例二,《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梁尚賓聽說,心中不忿,又見價錢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許政揚注本釋云:“相因,相當。”陸澹安《小說詞語匯釋》“相因”條解說亦同。《疏證·釋詞·釋言四》“相因、ráng@④”條云:“《爾雅》:‘ráng@④,因也。’忍將切。今昭人言物價不昂,合算曰相因。當即此字,因則語氣詞也。”按現(xiàn)代方言中的“相因”是否由古代的“ráng@④”加詞尾“因”而成,似尚可斟酌,但此詞“言物價不昂、合算”之義卻普遍存在於西南官話中。《成都話方言詞典》216頁:“相因:便宜。”《貴陽方言詞典》284頁:“相因:(價錢)便宜。”均可參證。
例三,雜劇《倩女離魂》三折:“知他這ān@⑤zā@⑥病何日起?”《云窗夢》四折:“沒理會腌zā@⑥久病疾,害的來伶仃瘦體。”北京出版社1980年《元雜劇選注》于《倩》劇之“ān@⑤zā@⑥”注云;“即腌zā@⑥,齷齪。”《元曲釋詞》則解為“這里是討厭之意”。按說自己患的是臟病顯然不合情理,說討厭的病雖然勉強可通,但恐怕也是根據(jù)上下文揣摩而得,并非確解。《疏證·釋詞,聯(lián)綿詞》“@⑦@⑧、淹牽……”條云:“《方言》:‘@⑦@⑧,微也。自關(guān)而西,秦晉之間,凡病而不甚曰@⑦@⑧。’(《廣韻》影葉、澄葉兩切)《廣雅》:‘@⑦@⑧,病也。……按今昭人謂病不劇而久不痊者曰淹牽(或作遷),或曰淹淹牽牽。淹牽以通俗語易專門語也。又言小兒不利落,或萎靡多病,亦用此詞。《董西廂》:‘你尋思大小大ān@⑨@⑩。’ān@⑨@⑩亦@⑦@⑧一聲也。”這是以聲音通訓詁并作具體分析的又一佳例,“腌zā@⑥”等形體的詞和“齷齪”、“骯臟”之類可能有音義聯(lián)系,或竟同源,但不一定是同義詞。
二、考求本字,為我們指出了某些近代語詞的構(gòu)詞理據(jù)。
近代語詞之存活于現(xiàn)代方言者大都出自口語,帶有通俗的特點,其書面記錄往往是隨聲取字,不拘一體,字面上多半不能顯示其構(gòu)詞理據(jù)。要弄清它們的構(gòu)詞理據(jù),離不開傳統(tǒng)的考本字的方法。對于這一點,《疏證》作者是給予充分重視,并作了最大努力的。《凡例》中說:“古今記方音者莫不以求本字為主,此傳世舊法也。余庚申辛酉間在蜀所為,全襲此法,故初稿四百則皆一一得其本字,后此亦未遠于此律。至近年所得,此義稍疏,故有求本字未得者亦錄之,此體例之不能純一者也。”由于作者功力深厚,見聞廣博,所得本字可謂勝義疊出,精采紛陳,每每能一語破的,使人豁然開朗。如“不消”即“不須”,“須”、“消”一聲之轉(zhuǎn)(《釋詞·虛助詞》該條);“把戲”即“百戲”,“把”、“百”亦一聲之轉(zhuǎn)(《釋詞·組合詞五》該條);“變卦”即“變化”,同占卦之卦象無關(guān)(《釋詞·釋言五》該條);“長俊”即“長進”,“俊”為“進”之借字(《釋詞·釋言三》該條)。如此之類,不一而足。下面再擇舉數(shù)例:
例一,“打尖”一詞,清代初葉以來之白話小說常見。《漢語大詞典》六冊313頁該條:“①在旅途或勞動中休息進食。”首引清福格《聽雨叢談·打尖》:“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但何以“打尖”能表此義?卻不得而知。《疏證·釋詞·釋言五》“打尖”條云:“打尖,昭人謂旅途小憩為打尖。按《廣雅。釋詁三》,‘@(11),止也。’俗以尖字為之。此言小憩止,因小休而飲食,故小食亦曰打尖矣。”“打”在近代可作動詞詞頭,置于動詞“尖(@(11))”之前而構(gòu)成雙音動詞“打尖”,表示小憩之義。這才使我們以上疑問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例二,“掂斤播兩”是元曲中常見的四字格。朱居易《元劇俗語方言例釋》收此,釋為“較量輕重,計較得失”,舉《西廂記》一本二折、《任風子》一折、《誠齋樂府》、《雍熙樂府》各一例。其中“掂”字好理解,《現(xiàn)代漢語詞典》279頁釋為“用手托著東西上下晃動來估量輕重”,“播(或作簸)”卻含義不明。《疏證·釋詞·聯(lián)綿詞》“diān@(12)duō@(13)”條云:“《廣韻》‘知輕重也。’丁兼、丁括二切。《莊子》‘捶鉤者’注:‘玷捶鉤之輕重。’玷音點,昭人以拈掇為之。按‘掂斤簸兩’之‘拓簸’即‘diān@(12)duō@(13)’之形象化詞組而又為雙聲之變也。”今按,以上引文簡約,為明晰起見,不妨補充如下:《廣韻·添韻》“丁兼切”下:“diān@(12)duō@(13),稱量。”《莊子·知北游》:“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注:“拈捶鉤之輕重而無毫芒之差也。”疏:“大馬官號,楚之大司馬也。捶,打鍛也。鈞,腰帶也。大司馬家有工人少而善鍛鉤,行年八十……能拈捶鉤知斤兩之輕重無毫芒之差失也。”由此可知,“掂斤播(簸)兩”系由聯(lián)綿詞“diān@(12)duō@(13)”插入“斤、兩”二字而構(gòu)成的四字格,故有“稱量、權(quán)衡”之義,“播”、“簸”均為“duō@(13)”之音變借字。
例三,明清小說俗曲中稱私為“窠子”或“私窠子”。《山歌》卷九《破@(14)帽歌》:“總成你相交子多少姹童窠子,陪伴子多少監(jiān)生舉人。”《喻世明言》卷三:“原來這人家是隱名的妓,又叫做私窠子,是不當官吃衣飯的。”《行院聲嗽·人物》:“婦,窠子。”一般理解“窠子”即“窩子”,以為全出借喻,其實不盡如此。《疏證·釋人》“私窠子”條引《揚州畫舫錄》及《救風塵》并云:“今昭人讀窠如窩,私窩,言非光明正大之窩也。”又“儀、私ē@(15)”條說此詞語源云:“儀,昭人謂男女私曰ē@(15),因謂私曰私ē@(15)子。按《國語》:‘周房后有爽德,協(xié)于丹朱,丹朱馮身以儀之,生穆王焉。’韋注:‘儀,匹也。’考儀從我身,古支歌相通,則昭人之私ē@(15)子當作儀無疑。”
例四,從唐代詩文到現(xiàn)代方言均可見“向火”一詞,拙撰《唐宋筆記語辭匯釋》(注:中華書局2001年修訂本。)該條云:“向火,即烤火。‘向’作動詞本有‘趨向’‘接近’的意思,‘向火’即近火、附火,目的在于取暖,故有‘烤’義。”今按,釋“向火”為“烤火”不錯,但以為此乃“趨近”義之引申,卻不免迂曲。《疏證·釋天》“向、烊”條云:“昭人謂于爐取暖曰煬火,音如向,日中則曰煬太陽。《說文》段注:‘煬者火旁烘物以火氣煬之也。’《升廣(字疑衍)庵全集》六十三云:‘《莊子》:“煬者避灶。”司馬彪曰:“對火曰煬。”《淮南子》:“富衾纂錦,貪人煬灶。”唐詩:“老人秋向火。”’按煬乃后起專字。又《說文》:‘煬,灸,燥也。’《方言》十二:‘煬,炙也。’注:‘今江東呼火熾猛為煬。’昭人以烊為之。”可知“向火”之“向”,實為“煬”之假借,“向火”釋為“近火”似亦可通,但昭通話之“煬太陽”卻不可改為“向太陽”。
三、《疏證》對近代聯(lián)綿詞的研究
語音造詞法在近代漢語階段仍起作用,由此產(chǎn)生了一批新的聯(lián)綿詞,或由舊詞通過音變而衍生新義。《辭通》、《聯(lián)綿字典》收詞以六朝及隋為下限,對這批聯(lián)綿詞尚未及收錄。《疏證》辟出專門章節(jié)收錄聯(lián)綿詞,加上所收疊詞與其他章節(jié)所涉及者,不下二百條。其中多為近代新產(chǎn)生者,如“骯臟、齷齪、溫dūn@(16)、邋遢、嘮叨、懵懂、籠統(tǒng)、摟搜、累贅、yà@(17)巴”之類。其解說分析之精當,上文已舉“@⑦@⑧”、“diān@(12)duō@(13)”二例。現(xiàn)再拈出二例如下:
唐詩宋詞中有“麻茶”一詞,或作“麻查、摩挲、摩挲”。拙撰《詩詞曲語辭例釋》(注:中華書局1986年修訂本。)收此,釋云:“猶云模糊,多指視力而言。”“今四川等地方言中一直沿襲下來,不過多重疊為‘麻麻茶茶’,含義不僅指視力而有所擴大。”按以上釋義不錯,但未得其源。《疏證·釋天》“昧爽、麻薩”條云:“昭人言事物之不明不白、將明將白曰麻薩(讀平)。按麻薩即昧爽之聲變,昧爽者日尚昧欲明之象也。引申以指事物,言其如日將明而未明也。以言日未明則曰‘打麻薩’,以言事不分則曰‘麻麻薩薩’,皆一義之引申爾。”復(fù)按,“麻薩”又作“麻zhǎ@(18)”,《成都話方言詞典》140頁:“麻zhǎ@(18),不清楚,含糊。又說‘麻麻zhǎ@(18)zhǎ@(18)’。”“茶”、“查”同音,與“薩”、“zhǎ@(18)”均屬方音小變。又“麻、茶、查”在《中原音韻》均屬“家麻”韻,“薩”亦系該韻中入聲作上聲者,它們能構(gòu)成疊韻聯(lián)綿詞當無疑問。“昧(明母duì@(19)韻)爽(山母養(yǎng)韻)”本非聯(lián)綿詞,但它們分別與“麻”及“茶、查、薩”聲同聲近,說二者之間有音變關(guān)系亦不為無據(jù)。
拙撰《唐宋筆記語詞匯釋·語辭備考錄》收“交加”條,引《夷堅志》甲志卷一“此(煞?)交加人”,《董西廂》“這禿驢好交加”等例,疑為“狠惡”之意。按以上釋義近是,但未確認為聯(lián)綿詞,亦未推及其源。《疏證·釋詞·聯(lián)綿詞二》“瓜葛、糾葛”條云:“瓜葛,出《後漢·禮儀志》注。按《禮儀志》注引蔡邕《獨斷》曰:‘凡與先后有瓜葛者。’聲轉(zhuǎn)為jiāo@(20)加,見《九辯》。jiāo@(20)音豪加、邱加反,宋玉《九辯》:‘何況一國之事矣,亦多端而jiāo@(20)加。’多端jiāo@(20)加,即糾葛不清之意。糾葛、jiāo@(20)加并即間介聲義之變,別參。”今按,朱熹《楚辭集注》于《九辯》此句下注云:“jiāo@(20),豪加、丘加二反。jiāo@(20)加,戾也。”據(jù)此,“jiāo@(20)加”為聯(lián)綿詞,義為背戾,與《疏證》“糾葛不清”之解相近。《朝野僉載》卷二敘長江縣丞夏文榮判冥事,能預(yù)知他人之禍福未來。“又天官令史柳無忌造榮,榮書‘衛(wèi)漢郴’字,曰:‘衛(wèi)多不成,漢、郴交加不定。’后果唱衛(wèi)州錄事。”細味文義,此例之“交加”當即“jiāo@(20)加”,亦表背戾乖忤之意。《備考錄》所列二例。則是由背戾進一步引申為狠戾難纏之義。另“間介”亦作“gān@(21)尬”。《說文·尢部》:“gān@(21),gān@(21)尬,行不正也。”《水滸傳》十回:“卻才有個東京來的尷尬人。”又十六回:“前日行的須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尷尬去處。”
四、《疏證》對近代同源詞的研究
王力先生曾經(jīng)指出,“同源字的形成,絕大多數(shù)是上古時代的事”,但是,“新詞的產(chǎn)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往往是借舊詞作為構(gòu)成新詞的材料。有些字,近代才出現(xiàn),但并不是什么新詞,而是舊詞的音變而已。”(注:《同源字典》卷首《同源字論》,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疏證》所收某一條目或某些鄰近條目,往往是一組同源詞,在解說中每每用“同族語”、“同一語根”指出它們之間的音義聯(lián)系和得義之由。如“海”在唐以來可指酒器之大者,溫庭筠《乾@(22)子》:“裴均鎮(zhèn)襄州,設(shè)宴,有銀海,受一升。”宋元市語稱酒為“海”,或稱“海老”、“海郎”,“老”、“郎”均為后綴。拙撰《宋元明市語匯釋》(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認為以海稱酒出於借代,這固然不錯,但何以酒器之大者稱“海”,則未得其解。《疏證·釋詞·釋詁一》。海、駭、赫”條:“海,昭人謂大曰海,稱人肥大亦曰海。海有平上兩聲,如‘好海呀’猶好大呀,‘好海實’言其大而結(jié)實也,兩例讀陰平。稱大碗曰海碗,言人大貌曰海樣子,兩例讀上聲。按物大則可驚駭,駭與海雙聲,同族語也,語根由此立,則海者駭、赫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