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潔妹妹范文

時間:2023-03-18 07:2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王藝潔妹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北方的新京報是傳統媒體的杰出代表,它的影響力一直是我所尊重的。新生的澎湃是我所供職的單位,被譽為媒介轉型的新型代表。這兩個互踩的廣告顯示出當下媒介的生態環境,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較量也更加激烈。

今年,我從傳統的報紙來到了澎湃新聞網,朋友們問我最多的問題是:“你覺得紙媒會死么?澎湃轉型能活嗎?”這對我來說基本上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我已經服務傳統媒體10年,媒體轉型也已經談了將近10年,至今也沒有特別清晰的答案。

對我來說,比較清晰的認識有兩點:

其一,在地鐵或者公交車上幾乎難以看到人們翻閱報紙,更多的人是低著腦袋看手機。互聯網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一新一舊的轉換,是這個時代的轉換。

新聞報道的生態已經被重構,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打破了原有的傳播通道。短平快的信息越來越擁擠于微博、微信朋友圈內,在傳統媒體的渠道中漸漸變得微不足道。

其二,無論紙媒還是新媒體,還都是媒介,只是傳播方式不同,核心還是做內容。

前些天,我參加小米的新聞會。小米正式宣布陳彤擔任副總裁。雷軍說:“做硬件是我們工程師的強項,做內容我們不行,所以陳彤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作為互聯網思維領軍人物的雷軍的話,也應該給我們媒體人帶來思考。

傳統媒體人常問的一句話是:“你所生產的內容,瞬間就會被搜狐、新浪、騰訊等網絡媒體轉載,為他人做嫁衣,你的商業模式在哪里?”

綜觀所謂的互聯網媒體平臺,從虎嗅到36氪,從搜狐自媒體平臺到百度百家,從微信自媒體聯盟WeMedia到微媒體聯盟Vmeti,這些平臺的涌現,其實無非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聚合內容,提升平臺的影響力。

傳統的商業網站也擔心內容缺乏的問題,尤其是紙媒拿起版權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內容權利時。于是,各大商業網站除了轉載新聞外,現在都紛紛建立自己的采編團隊。

篇2

1、連接、設置的方法不對導致的,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重新連接、設置:準備一條網線,將網線的一頭插入電視機的網絡接口,另一頭插入路由器的LAN口,啟動電視機,進入網絡電視主界面。

2、使用電視遙控器操作,找到系統設置,按確認鍵進入,進入后找到網絡設置,按確認鍵進入,進入后選擇有線網絡連接,同時設置電視機自動獲取IP地址。

3設置好以后,電視機就會自動識別輸入的網絡信號并獲取由路由器分配的IP地址,待電視機取得IP地址后,就表示電視機已經聯網成功,用戶可以返回網絡電視界面,點播在線電影或者電視劇進行觀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網絡媒體;議程設置;“八毛門”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7-0263-01

一、“八毛門”事件的追溯

2011年8月19日,陳先生的兒子在深圳市人民醫院降生,但孩子的肚子有點鼓,8月21日,深圳市兒童醫院最終做出了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結果,建議對他動造瘺手術,費用預計將超過10萬元。學醫的陳先生隱約覺得有蹊蹺,他拒絕了手術,并帶孩子到廣州治療,結果僅用8毛錢的藥治好了孩子的病。9月7日,有媒體刊出題為“嬰兒病情誤診要做10萬元手術,最終吃8毛錢藥痊愈”的報道,引發了輿論一片嘩然。

最終,此事件以陳先生對深圳市兒童醫院書面致歉。陳先生承認了深圳市兒童醫院的診斷是正確的,因為自己的無知和沖動,醫院才遭受了輿論的沖擊。

二、網絡媒體錯誤“議程設置”的原因

(一)盲目跟風

當陳先生不認同醫院的診斷,他按照自己的理解發了微博,被傳統媒體發現并炒作,之后不斷的轉載、評論,讓報道影響不斷擴大,比如在北京晨報網站以及一些具有影響力的論壇、微博等。

大部分傳統媒體以及網絡媒體卻鋪天蓋地地都以“嬰兒病情誤診要做10萬元手術 最終吃8毛錢藥痊愈”“十萬元為什么敗給了八毛錢”等為標題,來吸引觀眾的眼球。“八毛錢治好10萬元病”的沖突很符合報道者對“醫療亂象”的想像,適合做大新聞,于是,急于消費公眾情緒的報道者便在患者的一面之詞下失去了客觀的理性。

媒體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盲目跟風,進行了錯誤的“議程設置”,把深圳市醫院一時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二)追求高的點擊率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歸根到底都是盈利性的,競爭性在當前社會中空前的激烈。電視追求高的收視率,報紙追求好的發行量。網絡媒體則追求高的點擊率,大部分網絡媒體則主要通過具有吸引力的標題來抓住受眾的注意力,通過這樣的“議程設置”來獲得點擊率。

在“八毛門”事件中,眾多媒體以“嬰兒病情誤診要做10萬元手術最終吃8毛錢藥痊愈”“被診斷十萬元的手術換家醫院八毛錢治愈”這樣的帶有刺激性與煽動性的標題進行傳播,加上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的背景環境,此新聞從深圳新聞網發出后經過了大量的轉載,這樣便引來了大量受眾的“圍觀”。網絡媒體中“把關人”的角色在逐漸淡化,只要像這類的議題能激發人們的興趣,都有可能引起極大的關注。

(三)網絡媒介素養的缺乏

網絡媒介素養源于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一個大的范疇,它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

在“八毛門”事件中,媒體應該是醫患間中立的第三方,一個客觀的記錄者和公正的旁觀者,用扎實的調查而不是想象的新聞去報道沖突雙方的聲音,不能先入為主地選擇站在某一方利益的立場上。在這起沖突中,不少媒體基本是被聲稱“八毛錢治好10萬元病”的陳剛牽著鼻子走的,本能地相信他是一個受害者,而醫院是亂診斷亂收費,輕易被“八毛錢治好10萬元病”這個爆炸性的、對新聞人極具誘惑力的不實信息所俘虜,帶著“抨擊醫療亂象”的狂熱,完成了一次對醫院的“施暴”。

(四)網絡議程主體的自由性

海外媒體人連鵬說過,“自媒體”時代,是“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話語權不再只掌握在媒體記者的手中。這些主體的教育程度、專業知識等方面的良莠不齊,給新聞信息的真實性上帶來了某種程度上的疑問。

“八毛門”事件,在其傳播的過程中,“平民記者”也起到了加速傳播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也給網絡媒體造就了一種輿論環境。所以網絡議程主體的自由性也給網絡媒體錯誤的“議程設置”帶來了不良的后果。

三、網絡媒體錯誤“議程設置”的解決措施

針對網絡媒體錯誤“議程設置”發生的原因,筆者認為可以首先加強對網絡信息進行規范,對一些極具“轟動性”的消息進行審核,使其不能盲目的傳播;另外,不能以點擊率作為評判媒體唯一的標準,這樣網站媒體就不會一味的追求點擊率而忽視要堅守的職業道德規范;還要加強媒體與一些參與信息的受眾的媒介素養,不盲目的轉載、評論,造成錯誤的輿論環境,還原新聞的真實的本來面目,形成一個健康真實的傳播環境。

篇4

一連串的事件引起了全球移動互聯網界的思考:移動互聯網領域留給中國企業的市場空間有多大?中國企業的核心價值是什么?中國能否產生蘋果那樣的行業領軍公司?

9月1日下午,作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界權威行業組織,中關村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在中關村慧聰書院組織召開了“中關村移動互聯網CEO沙龍”。10多位國內企業的負責人參加了沙龍,他們的公司覆蓋了整個移動互聯網產業鏈,堪稱國內移動互聯網全產業鏈的一次聚會。會上針對近來移動互聯網界的重大事件對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及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之路、全產業鏈合作共贏的機制,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自主OS必須做

“最近移動互聯終端領域的熱點很多,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做中國自主創新手機操作系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不做,我們的命脈就全部掌握在別人手里,任人宰割,這對于整個中國移動互聯產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一開場,播思通訊副總裁王暾就頗有感觸地說道。

王暾的話引起了在場CEO們的共鳴,北京景山創新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繼群就坦言,“真不知道未來終端會怎樣發展,我們如何能夠抵抗蘋果、谷歌等國際品牌的攻勢,國內中小民營企業確實還沒有找到好的辦法。不過,OPhone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

確實,對于整個移動互聯網來說,手機操作系統很關鍵。在王暾看來,谷歌和蘋果都是基于操作系統與云和應用商店結合,才形成了一個端到端的、可控的生態系統,實現了對產業鏈的控制。然而,做手機操作系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公司都號稱在做操作系統,但我覺得它們充其量是做操作系統的‘皮’而已。”王暾說,做操作系統需要巨大的投入,如果不是與中國移動一起合作,播思通訊也沒有勇氣去做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是很底層、很基礎的研發領域,我們不到4年已經砸進去近6億元。”

對此,與會代表一致呼吁,中國必須建立長效機制扶植、培育出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然而,目前在中國號稱能做手機操作系統的公司有很多,究竟該扶植哪種公司呢?

據了解,目前中國手機操作系統分為三類,一類是獨立自主的手機操作系統,比較典型的是OMS;還有兩類是基于Android的深度定制和淺度定制。在北京易路聯動CEO徐國洪看來,國家應該把扶植重心放在控制行業制高點的核心技術上。

北京君正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生雷建議,發展處理器和操作系統的核心是自主研發。“這條路雖然很困難,但我們一定要走。”

同時,與會代表還建議,中國應該重點扶植應用商店,因為這也是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關鍵平臺。但是,手機廠商、運營商、第三方網站都在做應用商店,僅注冊地在北京的應用商店就有十幾家,如此多的數量該如何支持呢?

對此,機鋒網總裁談毅坦言,目前國內任何一家企業都還不具備整合整個產業鏈的能力,所以需要產業鏈的聯合與合作,提升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他建議要用一種社會化的手段,在市場化競爭條件下,誰做得最好,就給誰支持。“最好能形成一個產業聯盟,每個企業都做各自最擅長的事情,然后把大家整合在一起。應用商店的扶植也要遵循這一原則。”

應用服務有前途

在互聯網領域,中國出現了包括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全球知名企業,它們的成功在于提供了大量符合中國人需求、符合本地文化的服務,而中國移動互聯網企業的成功很可能也出現在應用服務領域。

中國在應用領域是有先天優勢的。因為中國有大量的開發者,有豐富的本地化的需求。那么,如何用一種創新的機制來激活中國應用程序開發者群體,立足本地化服務,創造中國的“航母級”移動互聯網企業呢?

事實上,為支撐網絡應用發展,運營商已經做了大量的基礎網絡工作建設。據中國移動北京公司數據業務部總經理李長空介紹,目前中國移動除了大力發展寬帶移動網絡外,還在部署Wi-Fi熱點,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對傳統移動網絡造成了很大的負荷,移動互聯網的速度直接影響了用戶體驗。“從運營商角度來說,我們希望局域網與傳統移動通信網絡之間能夠有融合,用戶體驗會更流暢,在沒有Wi-Fi的地方也可以用蜂窩網。”

除了硬件條件,軟環境的搭建也很重要。“回顧互聯網10年的發展,創造了一批服務公司,創造了很多人才,還創造了一些重要的機制,如投融資、上市、期權等。” 51CTO總經理熊平認為,軟環境會給產業帶來無窮多的動力和發展的可能。

篇5

根據2012年1月,CNNIC的報告,2011年底,中國用1.94億網購用戶,占中國網名的1/3,比2010年增長3350萬。

網購用戶數.gif"> 中國的數據多少有點嚇人,另一份由PwC的研究發現中國86%的購物者認為他們是網購專家,而英國和美國分別只有70%和72%的網購用戶會這樣自稱。而中國網購用戶的購買頻次更高,平均每月達到8.4次。

結合PwC和CNNIC的分析,中國每月網購的交易次數估計將高達16.3億次,而根據eMarketer的數據,2011年美國網購用戶為1.434億,乘上每月購買次數5.2,相當于美國每個月有7.457億網購,不到中國的一半。(編選:)

篇6

關鍵詞:傳媒消費主義 消費文化 網絡 “哥”“姐”

“哥”“姐”之熱

“我九歲開始博覽群書,二十歲達到頂峰。”“主要讀人文社科類的書,比如《知音》、《故事會》。”2009年底,一個說出以上“語錄”、人稱“鳳姐”的人物羅玉鳳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一時間引起網民圍觀式的關注及傳統媒體乃至全社會的熱烈討論。同時風行的還有“妖嬈哥”、“犀利哥”等人物。而早在2005年,就有經由網絡引起關注的“芙蓉姐姐”。這種網絡的“哥”“姐”現象隱藏著網絡以及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的某種發展取向,而對這些人物的關注經由網絡和大眾傳媒而呈現向全社會范圍傳播的趨勢,這種關注度的火熱揭示了傳媒的消費主義傾向影響下畸形的傳播景觀。

傳媒消費向度與符號景觀的共謀

讓?鮑德里亞在他的《消費社會》中開篇寫道:“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恰當地說,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中國人也早已處在物的包圍之中,且不說改革開放為中國人帶來了極其豐富的生活物質,中國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之一。對物的欲望和無休止的崇拜轉移了人類對人本身的關注,人作為物的附屬品,更多的以符號的形式存在于物與物的關系之中,而指向于人的欲望的物逐漸異化為控制人的物。在大眾傳媒尤其是低門檻、匿名的網絡媒介的影響下,作為物的附屬品的人也通過對符號的消費完成對物的消費的最徹底的感受,在布滿物與符號的虛擬世界里,人的存在剩下只有眼睛、耳朵和點擊鼠標的手指的存在。這種存在如齊格蒙特?鮑曼所說,也可以稱為碎片式的存在――一種不確定性的存在,每種行為都努力逃避這種不確定性,然而每一種行為只是成功地加深了它。

在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極為發達的中國社會,傳媒消費主義傾向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當媒介出于商業化的意圖并作用于人時,人被在商業和非商業的誘導性信息之下,被拋擲于溫柔富裕的陷阱之中,使受眾于不自覺的狀態中既消費著媒介同時也“消費”著自我,銷蝕著人的精神與意義。①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大眾傳媒卻漸漸將一切信息消費化、符號化和商品化,將文化和知識排斥在外。它絕不可能讓那些真正象征性或說教性的過程發生作用,因為那將會損害這一儀式意義所在的集體參與――這種參與只有通過一種禮拜儀式、一套被精心抽空了意義內容的符號形式編碼才能得以實現。②這種排斥的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因此公眾無從得知它的運作,更不用說參與這樣的過程。

在傳媒此種傾向下,公眾在以網絡為主體的信息世界中,逐漸分不清現實與虛擬、物與符號、真與假、嚴肅與戲謔的界限,逐漸失去自主思考和自主判斷的能力,淪為狂歡文化、戲謔文化的奴隸,進而對諸如顛覆主力價值乃至于在形象上都十分不堪的“哥”“姐”們趨之若鶩,在立體的符號環境中,將“哥”“姐”們當成快餐和娛樂來消費,然而這種消費卻是“無味的快餐”和“虛無的娛樂”。筆者想起法蘭克福學派針對二戰時期的德國而提出的“悲觀的大眾社會論”,該理論把社會的崩潰歸咎于傳統關系和結構的松散化;而這種松散化使得人們更加“原子化”,使人們暴露于外部影像之下,尤其是暴露于強有力的大規模宣傳的壓力之下,而這種宣傳最有效的人,就是大眾媒體。③

人對符號景觀的關注對應于傳媒的消費向度,而傳媒的消費主義文化也帶來了畸形的符號化的“哥”“姐”們。

在浩渺的信息的團團包圍之下,公眾的關注向度不再以價值、有用性、深度為指導,反代之以戲謔、娛樂化、符號化為取向,而在海量信息的簇擁下“昏睡”了的大眾,對“哥”“姐”們的關注更是一種心理需要。網絡“哥”“姐”們實際上是以符號景觀的姿態存在著,他們是誰并不重要,他們代表的戲謔的意義才是公眾關注的焦點。這種從人到物再到景觀的過渡,實際上是隨著人們的“眼球的移動”而產生的。而“眼球的移動”正是對填補網絡時代內心空虛的意義的探尋。這種探尋過程的形成伴隨著傳媒的消費主義傾向,傳媒倡導的商品拜物教極端夸大了物而忽略了人,而對物的崇拜又進一步通過信息的方式表現為對符號景觀的崇拜,從此意義上講,對“哥”“姐”們趨之若鶩的現象是傳媒消費主義文化傾向與符號景觀共謀的結果。

圍觀景象的危機與傳媒社會責任

大眾傳媒所關注的各種“哥”“姐”明星,也許有的屬于胡泳在《眾聲喧嘩》中所說的“脫星”,有些屬于“平民明星”,更有些是“被明星”,但是無論以何種方式獲取公眾的注意力,他們在消費文化視角下,都是作為一種景觀被圍觀著。作為一個表面生活的專家,明星是那些補償他們自己真實生活的碎片化和生產專門化的人們所認同的表面化生活的證明物。④因此,對無厘頭式的“哥”“姐”們的圍觀,實際上隱藏的是現代人深深的不安全感和內心的虛無感,而當面對消費主義文化浸的傳媒倡導的各種犬儒主義化的信息時,他們只得(也僅有這一種可能)選擇一種憤世嫉俗的、戲謔的、飄搖不定的犬儒的方式來消費相對應的符號景象,進而以此掩蓋內心的不安全感、填補內心的虛無。在此情況下,主流文化得不到推崇,人文精神得不到堅守,傳統價值觀遭遇顛覆,精英文化被無厘頭的平民明星搶占,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圍觀效應亦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它在網絡上的傳播是以無辜的娛樂的形式進行的,而公眾也容易在眼花繚亂的畫面轉換、圖片跳躍、聲音連續中無意識地接受這樣的傳染,從而群起圍觀。這種圍觀逐漸削弱了理性的力量。這正是這種景象圍觀的危機之所在。

大眾傳媒難辭其咎。以網絡為首的大眾傳播媒介通過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方式宣傳著它的消費主義文化,并以商業利益追逐者自居,而忽略了作為構建公共領域重要一環的角色所應擔負的傳播主流文化、弘揚時代精神、引導理性的公共意見的傳播的社會責任。大眾傳媒反而在將現代社會變成一座以商業利益為驅動的“娛樂之城”,任何新聞人物、事件都可以娛樂、可以戲謔,一切都成為大眾傳媒娛樂化的附庸,但娛樂到最后,內容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人們臉上只有娛樂的表情,卻沒有了任何意義。誠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即信息,對信息的消費實際上是對媒介的消費,從此意義上看,大眾傳媒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作為信息本身被消費了,而它的“顧客”們也在眼花繚亂的影像消費中模糊了信息與媒介之間的界限,使得這種消費直接而富有成效。傳媒在消費主義文化傾向的影響下的社會責任缺失、傳播品位退化以及商業趨向的增強,是導致不正常的、過熱的對“哥”“姐”的圍觀的主要原因。

結語

新媒介時代的受眾在消費習慣、消費水平和消費環境等方面與傳統媒介時代有著很大的差異。⑤消費環境面臨著結構性弱化和秩序弱化的危險,加之我國目前正處于劇烈的社會轉型期,各種價值觀橫流,而在西方標榜的自由多元的觀點影響下,中國特有的文化環境難免藏污納垢,因此,對主流價值和主流文化的宣揚和堅守便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對各種“哥”“姐”的過分圍觀,顯示的是我國大眾傳媒傳播品位的退化和主流文化的式微,對這種本應屬于“非主流”范疇的現象進行有效的引導,對大眾傳媒消費主義文化傾向的防治,對中國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健康、有序的發展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大眾傳媒應當深刻認識自己社會公器的角色,利用好自己的社會功能,從國家和民眾的長遠利益出發,理性認識消費文化的精神特征,倡導健康、理性的消費方式,營造健康有序的消費文化環境,弘揚時代精神和主流文化,讓悲觀者收獲樂觀,讓戲謔者關注嚴肅,讓圍觀者重拾自我,讓迷失者找回方向。

注 釋:

①秦志希、劉敏:《新聞傳媒的消費主義傾向》,《現代傳播》,2002(1)。

②讓?鮑德里亞[法]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頁。

③羅鋼、王中忱:《消費文化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62頁。

④居伊?德波[法]著,王昭鳳譯:《景觀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頁,第22頁。

⑤蔣建國:《符號景觀、傳媒消費主義與媒介文化向度》,《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4)。

篇7

變過冰冷的

堅硬的燦爛的

雪花

我的眼前

仿佛看見冬花

開在雪野中

有許多蜜蜂們

忙碌地飛著

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雪花在紛飛之后

卻永遠依舊

如粉

如沙

他們決不粘連

撒在屋上

地上

枯草上

雪在晴天之下

旋風忽來

便蓬勃地奮飛

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霧

旋轉而且升騰

彌漫太空

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

在凜冽的天宇下

閃閃地旋轉

升騰著的

是雨的精魂

是的

那是孤獨的雪

篇8

受經濟衰退影響,此前英國各大商業電視臺廣告收入已不斷被互聯網蠶食,這份報告則進一步顯示出,電視媒體前景黯淡。報告顯示,2009年上半年,英國網絡廣告銷售額同比增長4.6%,至17.5億英鎊(約合28億美元),市場份額為23.5%。同期,電視廣告收入同比下降16.1%,至16.4億英鎊(約合26億美元),市場份額跌至第二,為21.9%。

世界廣告研究協會(World Advertising Research Council)提供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英國廣告業整體銷售額同比下滑16.6%,至74.7億英鎊(約合120億美元)。

據廣告公司群邑(Group M)的數據顯示,近幾年,英國網絡廣告占整體廣告市場比重的增速一直穩居世界前列。該公司發言人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表示,這與英國的互聯網普及率有關。他指出,互聯網普及率同樣較高的丹麥,其網絡廣告市場份額僅次于英國。

群邑的數據還顯示,2008年美國網絡廣告占整體廣告市場的份額僅為13.9%,電視則占43.4%。與IAB不同的是,群邑的數據不包括直銷廣告。

篇9

關鍵詞:素昧平生的友人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上帝 愛情 價值觀

世界文學史上,俄羅斯作家伊凡蒲寧的短篇小說《素昧平生的友人》(1923)(以下簡稱《友人》)與奧地利作家斯苔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以下簡稱《來信》)有著相似的愛情悲劇:女子深情地傾心于男子,卻始終得不到對方有效的回應。然而,兩位女子在愛情的結局上卻大相徑庭,前者懷著與對方在另一個世界里相見的希望與之永別,后者卻在死亡面前與對方絕望地永別。希望與絕望之間,見證著兩者的信仰問題,上帝抑或愛情?甚或其它?這也折射出兩位作者精神世界的價值取向有所區別。

《友人》由一個女子寫給一位未曾謀面過的名作家十六封長短不一的沒有署名的信組成。在信中女子袒露了自己閱讀作家的作品后與作家產生精神上的共鳴,期盼與作者通信交流,卻得不到任何只字片言。在無望地等待中,她在最后一封信中表示“永別”。《來信》是一個對愛情忠貞不二的癡情少女的絕筆信。這位少女十三歲時就喜歡上了鄰居青年作家R,作家對她始終不存丁點印象。直到他倆的孩子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將辭世,才寫下這封沒有具名的長信。

在單戀的感情中,兩位女子不僅都采用了書信體的表達方式,并且在感情的發展過程中也有著驚人的相似表現。兩位女子在未認識對方前,皆在夢中夢到過自己的心上人。在愛情的等待中,兩人同樣的痛苦與無望。雖然兩位在單戀中受盡了等待的折磨,但是兩人卻不約而同地表示,不但不責怪、怨恨對方毫無回應,反而對對方充滿了感激之情。

一個是有兒有女的已婚婦女,一個是未婚的年輕女子,在愛上名作家之前,自身的生活狀況是孤寂、壓抑的,心理的情感需求是缺失的。《友人》中,女子生活的自然環境讓人壓抑,就是在精神上,也是孤寂的,既無男友,也無女友,與親屬極少通信,甚至對家庭和子女,也不把他們當成自己全部的生活。而《來信》中,在作家R出現前,這個十三歲的小女孩與寒酸的母親過著清苦的生活,承受著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窘迫、孤寂。根據精神分析家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作家是女人的“他者”,是她的“鏡像”。所以,當《友人》中的女子閱讀了作家的新作后,感覺兩人在世界上所共有一個靈魂,迫切想與對方交流,一場精神之單戀不可避免;而《來信》中的那個還未正式登場的作家R,對這個生命還沒開始的小女孩產生了難以想像的迷人的吸引力,此后,她執拗地沉迷在單相思的苦戀中,苦心經營著她那毫無回報的愛。

據上所述,兩位女子的愛情發展中的表現是類似的——等待、痛苦、感激,愛情發生前的自身狀態是相似的——精神上的孤寂、壓抑,愛情的性質也是同樣的——單方面的思戀與愛慕,然而,她們各自的感情結局卻大相徑庭。由于這個“他者”的“鏡像”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及,《友人》中的女子在一個多月的苦苦等待沒有回應后,不再寫信給對方,結束了這場單方的愛情。而《來信》的小女孩,十三歲時愛上作家R之后,多年來,她的愛情有增無減。直到孩子死后,自己也瀕臨死亡,她才將這段單方的充滿激情的苦戀寫信告訴了對方,而對方對此一無所知。

為什么兩份感情的軌跡是相似的,而最后的著落點卻大相徑庭呢?

《友人》中的女子屆時享有一份安穩的婚姻生活,丈夫有著不低的社會地位,也沒有對丈夫流露過一絲不滿,她的感情世界并非完全真空。生活與感情的閱歷,使她沒有喪失最后的理智,在一個多月的痛苦單相思后,不但沒有產生與對方非見面不可的念頭,而且最后選擇了放開。《來信》中,小女孩愛上作家R時,年僅十三歲,一無所知,毫無閱歷,毫無思想準備。或許可以說,這個小女孩從愛上作家R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她未來的命運結局。

這個解釋不夠充分。因為在關乎愛情悲劇的文學作品中,不免有已婚有子的女子為了愛情,拋夫別子,忍受世俗的輿論與壓力,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來成全自己的愛情。那么,這其中核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先來細細比較一下兩篇小說的最后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

“再過十五年、二十年后,在這個世界上大概既沒有您也沒有我了。讓我們在另一個世界上相會吧!誰能肯定沒有另一個世界呢?要知道我們甚至對自己的想象力所創造出來的夢也并不了解。那種想像力,或者更確切地說,我們稱之為我們的那種想象力、我們的那種臆想、我們的那種幻覺,果真是我們的嗎?當我們竭力去同某一個靈魂結合時,就像我竭力想同您的靈魂結合,是出于我們自己的意志嗎?(著重號為筆者所加,以下同)

永別了。或者不,畢竟是再見。”——《友人》①

“照我說的去做吧,親愛的,就像別人一年一度為一個親愛的死者做一臺彌撒一樣。可我已經不相信天主,不要人家給我做彌撒,我只相信你,我只愛你,只愿在你身上繼續活下去……,……我愛你……永別了……”——《來信》②

在前一段文字中,女子懷有一種希望,希望在另一個世界里與自己愛慕的人的靈魂結合。這個可能性,至少在這個女子看來,是存在的。“于是,兩種世界形態在他面前出現了:現存的世界與超驗的世界,用基督教的語言說,就是現世的世界與上帝的世界。”她最后選擇的“永別”只是“再見”的代名詞。這份希望使得她之前等待過程中絕望的色彩減輕了不少,畢竟,“此世的絕望成為彼岸的希望的搖籃。”③ 而在后一段文字中,女子流露出來的是一種深深的絕望,她不相信天主,不相信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不相信這個世界有此岸與彼岸之分。她的世界只是一重世界。她只愿意相信自己的愛情,但這份愛情是單戀,是根本無望的,如此,女子將之前十幾年來等待對方有效回應的絕望再一次推向了極致。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兩位女子在所遭遇的愛情面前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她們內心的生活價值觀完全不同,前者堅信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信仰上帝,而后者卻將一生的賭注全押在愛慕的男子身上,將愛情當成唯一信仰。

因此,在遭遇同等性質的愛情面前,《友人》中的女子在等待對方回信的過程中雖然痛不欲生,但是她還是懷著美好的希望。“不管我如何再三再四地叫自己相信不會有信來,我沒有什么可等待的,可我還是在等待:誰能擔保一定不會來信呢?唉,要是我能確切知道您決不會來信,該有多好!倒也可以死了這條心!然而,不,不,我還是指望情況不致壞到這個地步。我懷著希望,我要等待。”④這位女子心中信仰上帝,只有上帝才知道一定來信或一定不會來信,因為“上帝是區分善惡的價值根據。”“在現世惡中承負惡而又不被惡吞噬的希望,來自上帝在現世惡中受苦的愛。”⑤所以,女子有理由懷著希望等待來信。

而《來信》中的女子,一次又一次地接近作家R,希望對方能認出自己,僅僅是認出自己,并非奢望對方愛上自己,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尤其是她的孩子去世后,她已是徹底的絕望。這個將愛情當成唯一信仰的女子,忽視了身邊無數宜人的風景。在親情和愛情之間,她只陶醉于愛情,忽視了寶貴的親情。又在眾多可能性的愛情中,她只選擇了對作家R的愛情,不僅年輕時拒絕了其它年輕人的追求,甚至有了孩子后,也放棄過穩定富有的婚姻生活。當最后的希望——孩子死后,她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孤苦伶仃。這個女子同樣是懷有希望的,希望隨著時間的流逝,作家R能注意到她,會認出她,愛上她。她的希望是在未來,但這個未來存在現世中。這種希望其實就等于絕望。“以為凡高等動物,都從幼到壯到老到死地過去,希望在將來,老的、舊的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無異于說‘希望’的原則是生物性原則。希望的根據基于自然生命法則,生命的自然代謝就是歷史的價值尺度,恰是啟蒙訴求的價值根據。希望的意義就在生命的自然更進,這是一種什么了不起的思想?”⑥

現世是無望的,“自然世界的存在對人來說是陌生、冷漠、甚至是敵對的,那些自古被人們尊為神圣的東西,對人來說同樣是陌生、冷漠、甚至敵對的——因為它們顯得是對生而受苦的人的懲罰。這種雙重陌生、雙重異在的思想引出這樣的生存感覺:活著,但卻被判了莫名的罪,人在任何地方都無法澄清自己存在的感覺。”⑦所以,真正的希望存在于神義的世界。因為相信另一個世界,《友人》中的女子是在現世的絕望中心懷神的希望;因為不信天主,《來信》中的女子是在現世虛妄的希望中走向絕望。兩者皆是必然。

文學創作是作家精神世界的投射。這兩篇貌似類同,實則有著本質區別的作品恰恰反映了兩位作家價值觀的不同。

蒲寧和茨威格同時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同樣對人類的墮落痛心不已,都有著很長時間的國外流浪經歷,并都客死他鄉。蒲寧雖出身貴族,卻在非貴族的環境中成長,早期外部環境就很不穩定的經歷,使他遁入了內心世界。他質疑理性,并堅信上帝才能解開世間的謎團。而茨威格作為西方的猶太人,成長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沒有給他造成任何精神上的壓抑感和屈辱感,也沒有任何猶太文化和宗教的限制,使他和眾多的西方猶太人一樣,感到他們所處的天地是一個富有希望和光明的天地,對生活、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因此,他渴求的安寧、太平,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外部世界的。⑧當外在環境突然動蕩不安時,他的內心也隨之焦灼不安,卻又找不到安寧的堅強依靠,也無法做到轉向完全信仰上帝以求心靈的庇護。他作品中的很多主人公也不是虔誠的上帝信徒,不是通過向上帝懺悔而是通過其它方式來獲取內心的安寧。內心的躁動不平可能是茨威格有大量的興趣探究各式各樣的心理世界(尤其是激情似的愛情)的原因之一,然而,文學創作卻撫慰不了這位敏感作家內心的不安,對外部世界懷有的希望總是虛妄,而內心世界的希望又無從建立。二戰期間,他在絕命書中寫道:“在我自己的語言所通行的世界對我說來業已淪亡和我精神上的故鄉歐洲業已自我毀滅之后,我再也沒有地方可以從頭開始重建我的生活了。……而我的力量在無家可歸的漫長流浪歲月中業已消耗殆盡。”⑨茨威格懷著與《來信》中的女子類似絕望的心情,走向死亡。“某些詩人出于對自殺和殺人現象的不忍之心,對人類的信念產生了普遍的懷疑,普遍的懷疑反過來逼死了這些詩人。”⑩茨威格最后的自殺似乎也詮釋了他對信仰上帝的懷疑。

心中信仰上帝,才不會徹底地放棄希望。蒲寧和筆下《友人》的女子,在絕望中仍懷有希望,才使得《友人》比《來信》僅從標題上看就顯得更加溫情。這也是蒲寧能在艱苦的環境中以八十三歲的高齡辭世、而茨威格在他國受到很高待遇的情況下仍選擇自殺方式結束生命的原因之一吧。

注釋:

①④【俄】伊凡蒲寧、戴驄主編.蒲寧文集.合肥:安微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頁. 第124頁.

②【奧】茨威格、張書玉譯.永不安寧的心.北京:華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頁.

篇10

關鍵詞:移動自組網;公平性;空閑接入概率;吞吐量;媒體接入控制

中圖分類號: TP393.1

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移動自組網(Mobile Ad Hoc NETwork,MANET)具有高度的自組織性、魯棒性和抗毀性,在無線通信領域異軍突起,應用范圍覆蓋工業、商業、交通、醫療和軍事等領域,是地震、極地考察等惡劣環境的終極通信方式之一。但由于MANET無需基礎設施,缺少管理節點,若終端用戶修改信道參數、丟棄數據包或切換休眠模式[1-3],則產生自私節點(Selfish Node,SN),違反網絡的公平性原則,產生吞吐量較高而公平索引值較低的失衡問題。媒體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層影響尤為顯著,因為MAC協議直接與信道交互,且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等上層協議均建立在MAC協議基礎之上,影響范圍更廣,因此MAC協議公平性要求更高。但若僅考慮公平性,將導致部分節點接入概率降低,同樣無法使吞吐量性能達到最優,因此如何實現公平性和吞吐量的均衡成為MAC協議研究的新課題。

MAC層公平性和吞吐量均衡的研究集中于兩類:一是檢測、處理自私行為;二是降低算法控制開銷。前者在于提高節點公平性,改善吞吐量性能,共同點在于以行為檢測為目的,根據統計數據,建立評估機制和檢測算法,提出限制模型,并優化改進協議的吞吐量性能。若優于標準協議分布式協調(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 Function,DCF)[4-5]或改進協議啟發式緩變協議(Gentle DCF,GDCF)[6]等,則達到預期目的,否則不斷修改控制參數,使協議性能最優,屬于漸近優化過程,算法復雜度和硬件要求較高,且處理時延、控制開銷較大。如Mackenzie等[7]研究指出DCF存在SN問題,并可通過控制節點之間信道參數防止不公平的信道共享。Kyasanur等[8-9]分析DCF自私行為產生機制,指出SN通過修改競爭窗口(Contention Window, CW)、分布式幀間間隙(Distributed InterFrame Space, DIFS)、短幀間間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 SIFS)、網絡分配向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 NAV)等參數提高自身接入概率,使得網絡吞吐量急劇降低,但缺乏量化機制。劉春風等[10-11]量化分析DCF協議SN,建立描述吞吐量的二維馬爾可夫模型,并設計了SWNCUSUM算法實現SN的檢測,檢測時延和精度較優,但受飽和條件限制。Serrano等[12-13]擺脫無線電假設,基于數理統計和KS評估理論,設計新的檢測算法,降低檢測時延,性能優于中心極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CLT)和多米諾理論(Domino theory, DOMINO),且沒有任何條件限制,但缺少吞吐量最優值的考慮。Giri等[14]指出通過修改DCF協議中二進制指數回退(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 BEB)算法實現不同類型、等級的SN的仿真,為SN行為的仿真提供可行性方案。Li等[15]針對多跳Ad Hoc網絡MAC層SN問題,根據樣本統計規律,設計檢測和限制算法,提高檢測精度,降低SN對正常節點吞吐量的影響,但控制開銷和算法時延增加,且隨著網絡規模的增加,增速越來越快。Banchs等[16]為了降低SN對網絡吞吐量的影響,采用主動機制,設計分布式反應算法,限制SN占用資源,最優吞吐量得到改善,精度較高,但算法開銷仍未改善。以上協議均屬于第一類,以提高公平性為目的,不斷改善吞吐量性能,但算法復雜度和控制開銷較高。

不同的是,后者側重于降低算法復雜度,提高協議效率,共同點是將接入概率或競爭窗口改進為近似計算,將非線性、非齊次模型轉化為線性、齊次模型,簡化最優解求解過程。Lee等[17-18]以網絡利用率最大化為基礎研究競爭時間與有效占用信道時間的關系,構建最優化理論條件,定義效用函數,此時最優解才可與算法相關聯,并提出利用緩沖過程將多個近似值解決方案轉化為可行算法,但吞吐量等性能受限。Rad等[19]在此基礎上,證明算法對大規模網絡收斂,為近似最優解的可行性提供理論基礎,但缺乏現實性考慮,即無限大存儲空間和節點間的報文頻繁交換,后者是評估通信信道誤報率的必要條件。Bononi等[20]提出著名的漸進最佳回退(Asymptotically Optimal Backoff,AOB)協議簡化最優值計算,實現網絡吞吐量的優化。但AOB屬于粗略近似,即假設最佳MAC協議與節點數量完全獨立,適用于小規模網絡。而空閑感知(Idle Sense,IS)[21]機制則嘗試采用節點接入行為優化吞吐量,即最小化競爭和碰撞時間來增加傳輸可用時間,實現吞吐量最優,IS結果表明當連續感知5.68個連續時隙時,吞吐量最優值最大,且與競爭媒介的節點數量無關,但公平性仍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

綜上所述, MAC協議尚未綜合考量公平性和吞吐量,僅對二者之一改進優化,失衡問題仍未緩解。但根據上述文獻可得到3點啟示:1) 降低算法難度能夠降低控制開銷;2) 節點之間的接入概率值越相近,公平性越高;3) 建立最優吞吐量與接入概率的關系,接入概率最優時,吞吐量最優,且最優值與網絡參數相關性較低。基于該思想,結合上述算法的優點,建立最優空閑接入概率和節點數目評估算法,設計吞吐量公平性均衡的簡單MAC機制(FairnessThroughput of MAC,MACFT),創新點在于:1) 推導絕對公平條件的網絡最優吞吐量、節點數和空閑接入概率之間的函數關系;2) 利用李雅普諾夫漂移函數,證明在最優接入概率的前提下,MAC協議的可行性和穩定性;3) 根據自回歸滑動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model, ARMA)濾波確定空閑接入概率的評估模型,并通過比例積分控制器(Proportional Integral Controller, PIC)實現控制;4) 對比分析AOB、IS、DCF、GDCF和MACFT協議的公平性和吞吐量指標,證明協議性能的優越性。

第11期

朱清超等:移動自組網媒體接入控制協議吞吐量與公平性均衡設計

計算機應用 第35卷

1系統模型

假設網絡節點數為n,任意時刻其子集N最多允許一個節點采用流滲透模式占用信道并發送數據,反之產生碰撞。在給定DIFS時間內若節點感知信道空閑,則計數器為0的節點競爭發送數據包,否則繼續監聽信道,計數器遞減。在競爭周期內,節點管理時隙競爭計數器,回退時間在[0,W-1]內隨機選取。若信道感知空閑,則競爭計數器減小;若檢測到數據發送,則暫停計數;若DIFS間隔內重新感知空閑,則恢復計數,直至計數器值為0時開始數據傳輸。

該過程與DCF相似,根本區別在于,當檢測到數據碰撞時DCF競爭窗口加倍,執行BEB算法,而MACFT采用單一最優競爭窗口,其值由每次數據發送的最后嘗試值確定,與節點前期狀態(成功/碰撞)無關。

1.1包發送概率

令τ為節點隨機選擇時隙發送報文的概率。由于采用DCF回退模型,則MACFT接入概率τ為W的函數[22],即

τ=2W+1(1

1.2吞吐量

令S為系統吞吐量,表征信道成功利用的比例。根據IEEE802.11定義可知,計算S必須考慮給定時隙檢測信道空閑的概率,即:

pi=(1-τ)n(2)

忙時發送成功的概率:

ps=nτ(1-τ)n-1(3)

和忙時碰撞概率:

pc=1-ps-pi(4

系統吞吐量為信道成功應用時間之和與周期平均值之比,即:

S=psE[p]piE[Ti]+psE[Ts]+pcE[Tc](5)

其中:E[Ts]、E[Tc]、E[Ti]和E[p]分別表示成功、碰撞、空閑和幀周期的平均值。DCF推薦期望周期為常數[4-5],即E[p]=P,E[Ts]=Ts,E[Ti]=Ti,E[Tc]=Tc,則S簡化為:

S=PTs-Tc+[Tc+pi(Ti-Tc)]/ps(6

S最大值可通過確定最優值τ*獲得,對式(6)求導可得最優值τ*滿足:

(1-τ*)n(Tc-Ti)+(nτ*-1)Tc=0(7

將節點接入概率取值為τ*,可得最優吞吐量S*,式(7)所得τ*可寫成n的函數形式,即:

τ*=f(n)(8

因此最佳媒體接入概率τ*僅與競爭信道的節點數量有關,且n>0時f(n)是n的減函數。若節點數目已知,則通過式(7)可得網絡最佳接入概率和公平網絡最優吞吐量。

1.3節點數量評估

定義a為監聽信道空閑概率的估計值,由競爭周期內時隙的狀態獲得,具有緩慢時變性,可通過時隙樣本過濾算法使其收斂到穩態,下節將詳細介紹。如果網絡正趨近穩態,則所有節點均以最優接入概率τ*競爭信道。若其他n-1個節點無數據發送,則監聽空閑時隙,即pa=(1-τ*)n-1。此時對評估概率值a和最優值pa的方差求最小值可得節點數目的估計值,即:

=arg minn∈N(a-(1-τi)n-1)2(9

但問題產生,節點并不知道網絡何時到達穩態,則參數τi未知。由于所有節點采用同一競爭窗口,則穩態時節點na可利用本身的媒體接入概率評估節點數量,即τi=τa。但如果網絡遠離穩態,則評估精度降低,當且僅當τa覆蓋最優解τ*時才有效,因此作以下假設。

假設式(9)中節點na利用媒體接入概率τa確定式(8)中最優接入概率τ*,同時保證該媒體接入概率范圍覆蓋最優值,那么該MAC機制是可行的。

1.4MAC機制設計及穩定性分析

1)模型設計。

考慮媒體接入概率向量T(k)=(τ1(k),τ2(k),…,τn(k)),表征任意時刻k任意節點接入概率。向量T初始化為給定概率值0

1)在k時刻節點利用式(9)中a和概率τi=τinit得到競爭節點數量的評估值(k);

2)將(k)代入式(8),計算系統參數(k);

3)(k)通過控制器C((k))控制輸出τ(k+1),用于計算下一次競爭周期的窗口值W(k+1)=2τ(k+1)-1。

值得注意的是,k=3,4,…,m時的估計值a由τi=τ(k=2),τi=τ(k=3),…,τi=τ(k=m-1)獲得,并非τi=τ(k=1)=τinit,由此可獲得網絡公平條件下的最優吞吐量評估值。

圖片

圖1MAC協議模型

2)穩定性證明。

首先引入李雅普諾夫漂移函數,該函數被成功用于多個穩定系統,如包交換系統[23]。在此基礎上分析MAC機制的穩定性。由于MAC機制為馬爾可夫型,最終狀態等于已經存在的穩態分布。

利用李雅普諾夫二次方程[24]L(T)=∑ni=1τ2i,并根據概率論推出T(k),如果B>0和ε>0,則MAC機制屬于強穩定,對所有時刻k,令李雅普諾夫漂移函數為:

Δ(T(k))E{L(T(k+1))-L(T(k))|T(k)}

若公式

Δ(T(k))≤B-ε∑ni=1τi(k)(10)

對于任意δ>0滿足∑ni=1τi(k)≥(B+δ)/ε,則Δ(T(k))≤-δ。換言之,當媒體接入概率之和足夠大時,條件(式(10))保證李雅普諾夫漂移為負值,即無論何時向量T超出邊界區域T≥0|∑ni=1τi(k)≤(B+δ)/ε,負漂移最終使其回歸到該區域,保證MAC機制的穩定性。

然后定性說明MACFT的穩定性和假設的有效性,分兩種情況討論:一是節點增加;二是節點減少。對于上述網絡行為,MAC機制必須保證收斂到穩定狀態的最優媒體接入概率。

1)節點數增加。

考慮到k-1時刻網絡操作節點數n=Ke。從k-1到k,新增Ka個節點,由此n=Ke+Ka。已經存在的Ke個節點穩態時收斂到最優解,當Ka個節點接入信道時,式(9)控制估計值a減小。由于Ke個節點媒體接入概率τ(k)決定τ(k+1),如果a(k)(k-1)。由于τ(k+1)由減函數f(n)決定,則τ(k+1)

2)節點數降低。

同理考慮k-1時刻網絡存在n=Ke個節點,從k-1到k,Kd個節點停止數據包發送,則剩余n=Ke-Kd個活動節點。已經存在的Ke個節點收斂到穩態最優解,當Kd個節點停止發送數據時,根據式(9)控制評估值a增大。由于剩余的Ke-Kd個節點采用當前接入概率τ(k)決定τ(k+1),如果a(k)>a(k+1),則(k)τ(k)。那么在k+2,k+3,…,k+G時刻,a(k+2)>a(k+1),…,a(k+G)>a(k+G-1)。但由于濾波機制樣本值a引入時延,則G+1個周期后,a(k+G+1)(k+G)保持不變,因此在k+G+2時刻的傳輸概率能夠保證負漂移,從而使MAC機制保持穩定τ(k+G+2)

2MAC協議實現

基于上述理論,本章采用最佳接入概率確保網絡公平性,并使吞吐量接近公平網絡的理論最優值。前文指出,最優接入概率需要4個參數支撐:1)空閑時隙概率估計;2)節點數量估計;3)最優接入概率計算;4)接入概率控制。

如前所述,空閑時隙概率可通過競爭周期內的時隙狀態來評估,相關系數為:

1B∑Bi=1sloti(11)

式中: B為時隙數目。若第i時隙空閑,則時隙sloti為0;反之為1。為了獲得參數a,采用ARMA濾波[25],代入式(11)的相關頻率,則a為:

a(k+1)=αa(k)+1-αB∑Bi=1sloti(12)

式中α表示濾波存儲器系數。

為了確定ARMA濾波參數,場景中節點數目設置為每隔100s變化一次,對應節點數目分別為2、5、10、25、15、5、25。當網絡節點數為25時,節點競爭窗口達到最優值。

圖2所示為B=1000,α=0.75時a估計值。不難看出濾波參數的選擇使a接近穩定狀態值pa。當節點數目較少時,a估計值精確度較高,標準差很低。但節點數目較大時,由于樣本數量減少,平均競爭時隙周期增加,a標準差較大,如300s到400s時的樣本數量小于0到100s,前者波動范圍明顯大于后者。

圖片

圖2空閑時隙概率與仿真時間的關系

在確定評估值a后,根據式(9)和式(8)分別計算節點數目評估值和最佳接入概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考慮內存因素,式(12)中濾波器引入更慢的動態值,式(8)獲得的參數不再直接用于每個節點。基于該原因,需根據PIC原理增加控制模塊,即圖1中所示C(),具體實現如圖3所示。C()根據參數(k)和ARMA動態濾波,簡化媒體接入概率。

圖片

圖3PIC實現控制器C()

為了確定參數Kp和TI,即增益比例和積分時間,對階躍響應進行仿真,并采用開環模型估計a達到穩態所需的時間。在此利用經典的齊格勒尼格爾斯調諧方法估計Kp和TI分別為0.6和23.81。

圖4和圖5中分別采用圖3中網絡參數時,a和的變化曲線,最優媒體接入概率由MACFT確定,其中Winit為500。可以看出當網絡節點數目變化時,在短時周期內媒體接入概率收斂于最優穩態值,精度較低。

圖片

圖4MACFT空閑時隙接入概率曲線

圖5所示為MACFT的網絡節點評估數目曲線。隨著節點數目的增加,產生兩種現象:一是ARMA濾波得到的a估計值并不精確,評估誤差增加;二是短時間隔內的精確度降低,導致節點利用個體接入概率去評估節點數目。由于個體媒體接入概率未被真實節點數目采用,精度較低。但隨著媒體接入概率向最優值收斂,越來越精確。

圖片

圖5節點數目評估值與真實值對比

3性能分析

3.1參數設置

本節利用軟件NS2[26]對MACFT進行仿真,綜合分析吞吐量和公平性指標,計算吞吐量與最優值的誤差。為了更好地說明協議的有效性,在此與其他4種MAC協議AOB、DCF、GDCF和IS作比較,具體參數如表1所示。

表格(有表名)

表1仿真參數設置

參數值參數值

節點速度2m/s停留時間0s

報文速率1Mb/s路由協議DSR

場地大小1000m×1000m業務流cbr

CWmin16仿真時間700s

CWmax256最大連接數10

3.2性能分析

本節主要分析AOB、IS、DCF、GDCF和MACFT協議吞吐量和公平性指標,對比說明協議的優越性和可行性。

圖6所示為各協議的瞬時吞吐量,在此僅列舉絕對吞吐量,其值由傳輸速率實現標準化。結果表明前100s時僅2個節點傳輸數據,節點規模較小,AOB和IS中媒體接入概率精確度不高,而MACFT性能較優。隨著節點數目增加,AOB吞吐量高于其他協議,但AOB和MACFT的差值未超過約150kb/s(600~700s)。原因在于DCF是基于假設建立的,性能與節點數目直接相關,而AOB、IS和MACFT采用最優化原則確定媒體接入概率,因而與節點數目相關性較低,變化幅度較小。除DCF外,其他MAC協議吞吐量均高于最優值,因為式(5)計算的吞吐量最優值是以絕對公平競爭為基礎,而由于種種原因,實際媒體接入并不公平,若干節點競爭周期較小,因此網絡吞吐量較高。例如極限條件時,若單個節點采用最大媒體接入概率(值為1),禁止其他節點接入,吞吐量等于最大網絡利用率,大于絕對公平接入時的最優吞吐量。

圖片

圖6吞吐量隨仿真時間變化曲線

圖7所示為不同節點數目的平均吞吐量。隨著節點數目的增加,MACFT性能接近IS,約為6.15Mb/s,略低于AOB和GDCF(6.2Mb/s),且吞吐量趨于最優值5.85Mb/s,表示節點并非處于絕對公平狀態。而MACFT與IS均接近最優吞吐量,表明網絡公平性更高。

圖片

圖7不同節點數時平均吞吐量曲線

圖8所示為25節點不同窗口數目(從低到高分析)時各協議的Jain公平性[27]索引,反映網絡的公平性,初始階段采用小公平窗口分析短期性能,并逐漸增加到2500個接入信道。結果表明若考慮公平窗口大小而言,MACFT公平索引值最高,約為0.98,并接近最優值1,IS次之,AOB公平性索引低于MACFT和IS。原因在于MACFT將相似信道接入概率強加到各個節點,網絡接入概率基本相同,趨于公平網絡,但造成空閑信道資源的浪費,其吞吐量略低于AOB。IS同樣考慮節點的行為控制,屬于優化機制,并不強加到每個節點,因而公平性略低于MACFT,相對AOB粗略近似而言,公平性較高,因此協議公平性越高,吞吐量越接近公平網絡最優值。

圖片

圖825節點不同協議Jain公平索引

綜上所述,MACFT表現出更高的吞吐量和公平性,接近最優值,性能更優。

4結語

本文針對MANET失衡問題,以計算資源換取信道資源的思想,提出分布式吞吐量和公平性均衡算法MACFT,方法簡單易行,并仿真分析AOB、IS、DCF、GDCF和MACFT吞吐量和公平性等指標,結果表明MACFT性能更優。但是尚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尚未考慮算法對系統時延等其他指標影響;二是對網絡規模較大時系統性能未作分析。在后期工作中將針對上述問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TOH C K, DONGKYUN K, SUTAEK O H. The controversy of selfish nodes in Ad Hoc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iscataway: IEEE, 2010: 1087-1092.

[2]IVAN D B, RENIER V H, MARTIN S O. Analysing the fairness of trustbased mobile Ad Hoc network protocols[C]//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formation Security for South Africa. Piscataway: IEEE, 2011: 1-8.

[3]ABDERRAHIM B, ABDERREZAK R, DEEPAK D. Relative fairness and optimized throughput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Piscataway: IEEE, 2008: 2233-2237.

[4]EASTLAKE D 3rd, ABLEY J. IANA considerations and IETF protocol and documentation usage for IEEE 802 parameters: RFC7042[EB/OL]. [20131001]. http:// /rfc/rfc7042.txt.

[5]EASTLAKE D 3rd. IANA considerations and IETF protocol usage for IEEE 802 parameters: RFC5342[EB/OL].[20080901]. http:///rfc/rfc5342.txt.

[6]WANG C, LI B, LI L M. A new collision resolution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IEEE 802.11 DCF[J]. Vehicular Technology, 2004, 53(4): 1235-1246.

[7]MACKENZIE A, WICKER S. Stability of multipacket slotted Aloha with selfish users and perfect inform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Annual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Piscataway: IEEE, 2003: 1583-1590.

[8]KYASANUR P, VAIDYA N. Detection and handling of MAC layer misbehavior in wireless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pendable Systems and Networks. Piscataway: IEEE, 2003: 173-182.

[9]KYASANUR P, VAIDYA N. Selfish MAC layer misbehavior in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05, 4(5): 502-516.

[10]LIU C, SHU Y, LI M, et al. A new mechanism to detect selfish behavior in IEEE 802.11 Ad Hoc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Piscataway: IEEE, 2009: 1-5.

[11]LIU C. Study on selfish behavior in MAC layer of IEEE802.11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2008. (劉春鳳. IEEE802.11無線Ad Hoc網絡MAC層自私行為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學, 2008.)

[12]SERRANO P, BANCHS A, TARGON V, et al. Detecting selfish configurations in 802.11 WLANs[J].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0, 24(2): 142-144.

[13]SERRANO P, BANCHS A, PATRAS P, et al.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802.11e EDCA for realtime and data traffic [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0, 59(5): 2511-2528.

[14]GIRI V R, JAGGI N. MAC layer misbehavior effectiveness and collective aggressive reaction approach[C]//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IEEE Sarnoff Symposium. Piscataway: IEEE, 2010: 1-5.

[15]LI M, SERGIO S, LI P, et al. MACLayer selfish misbehavior in IEEE802.11 Ad Hoc networks: detection and defense[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15, 14(6): 1203-1217.

[16]BANCHS A, ORTIN J, DOUGLAS J L, et al. Thwarting selfish behavior in 802.11 WLANs[J].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014, 34(1):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