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與狼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27 20:2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彼得與狼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要從乏味單一地聽賞樂曲,改變為有效地整合音樂內容,利用多種教學形式觸動學生的情感升華,將音樂表現與音樂欣賞有機結合,利用聆聽、律動、演唱、演奏、創作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感受美、體驗美,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不斷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養成良好的音樂習慣,豐富音樂的經驗,通過充滿活力的音樂教學,巧設情境,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斷培養、提升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欣賞教學;德育
欣賞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從事一線教學的音樂教師充分認識到欣賞教學不僅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成為教學中德育主題教育的重要途徑。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要從乏味單一地聽賞樂曲,改變為有效地整合音樂內容,利用多種教學形式觸動學生的情感升華,將音樂表現與音樂欣賞有機結合,利用聆聽、律動、演唱、演奏、創作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感受美、體驗美,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不斷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養成良好的音樂習慣,豐富理解音樂的經驗,通過充滿活力的音樂教學,巧設情境,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斷培養、提升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多年來,我注重備課時多種方案的反復推敲,重視上課時的情境教學,更看重下課后的教學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把德育融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道德修養。如今,我的音樂欣賞課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在課堂上“演”起來,深受學生的喜歡。
例如,《盧溝謠》是同學們非常喜歡的歌曲,首先我通過多媒體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學生了解了的全過程后,迫不及待地學唱歌曲,感情真摯自然。然后再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創編表演,有的小組加入了朗誦,有的小組加入了情景劇,有的小組添加了歌詞,每一種形式都讓我感受到了學生通過欣賞歌曲后所表現出來的時代責任感、使命感,每個學生通過參與表演更激起了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更加愛護自己的學校、課堂、同學。
古典音樂的聽賞是小學音樂欣賞課的難點,學生聽不懂,聽不進去,聽后一頭霧水,久而久之,學生不喜歡此類音樂,甚至聽賞時面露難色、拒之千里。古典音樂是音樂學習的根,是進行一切音樂鑒賞活動的本,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
例如,《彼得與狼》是一首交響童話,創作于1936年,根據俄羅斯同名童話創作而成。作者普羅科菲耶夫利用各種樂器獨特的音色,模擬出一個個呼之欲出的音樂形象,牽動著每位聽者的心弦。其中的朗誦詞加入音樂之中,更為學生理解音樂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我在教學中不僅重視音樂本身的知識傳授,更想通過欣賞樂曲引導學生感悟真善美的主題。于是我帶著學生在聽中說、在想中演,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一個輕松快樂的欣賞氛圍中讓他們愉悅地欣賞藝術音樂,從中得到教育。整堂課有層次地安排三次聆聽,都在“說故事、聽故事、演故事”的過程中進行。在講故事、演故事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的主觀情感因素,從學生的眼神中、表情上我看到了真、善、美,看到了學生正確的認知傾向。學生余興未夠,紛紛要求參與其中,迫不及待地想成為音樂中的一分子。表演中,當不上彼得、爺爺,就演小鳥、鴨子,即使是大樹也行,甚至出現了狼一號、狼二號,學生想象情景,并帶著主觀情緒體會音樂形象的發展,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到了“真、善、美”。一節課下來,學生完全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仿佛自己變成了彼得,變成了爺爺,變成了小鳥,每個學生都是真善美的踐行者。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有效途徑,是德育體現的大舞臺,如果不能認真研究、及時反思,不能因勢利導、及時轉化,我們就會出現無從下手、難以拓展的尷尬境地。
例如,《誰不說俺家鄉好》是一首以愛家鄉為主題的教學歌曲,演唱y度極大,不適合學生演唱,甚至課堂上欣賞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時,也引來了學生奇怪的笑聲。于是我改變了思路,在多層次欣賞此歌時,穿插了演講環節。通過演講活動,學生不僅了解了家鄉的過去,認識了家鄉的今日變化,發現了家鄉的美好,還學會了如何去愛自己的家鄉,培養了熱愛家鄉的情懷,進一步萌發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大家群情激昂地決定要從現在開始關心家鄉的發展,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
在欣賞教學中,運用多種形式因勢利導,設境悟情,讓學生投入地“演”起來,不僅使我們的學生成為有豐富情感的音樂愛好者,有高尚人格的音樂欣賞者,更能使德育內容生活化、日常化、簡單化,讓學生在美妙音樂的陪伴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德育的熏陶,做一個有高尚理想的音樂追隨者。
參考文獻:
篇2
兒童天性活潑、好動,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然而注意力和興趣有著密切聯系,有了興趣,他們就會感知清晰、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參與性也就大大地提高,課堂氣氛也就活躍了。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果運用多媒體課件,使美妙的旋律、生動的形象、感人的情境、多彩的畫面融為一體,自然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自然地抒發內心的情感,展開想象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按照音樂教學的審美規律,精心科學地預設音樂教學環節,努力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審美情境和展現音樂潛能的互動“舞臺”。
【案例一】在欣賞四年級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時,為了讓學生在欣賞教學中探索西洋弦樂器、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圓號等樂器的特性以及了解它們與所塑造的音樂形象之間的聯系,課前布置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作品中出現的樂器的相關知識,筆者自己也做了詳盡的樂器外形、構造、音色等方面的資料收集,以便課上能讓學生通過觀看管弦樂器的影像或是圖片來加強直觀感受。該樂曲篇幅較長,學生容易產生視聽疲勞,因此,筆者預先將作品音像做了一些剪輯。學生通過聆聽作品音像,感受每一個角色都由固定的某種樂器來表現。作品鮮明的旋律、生動的形象、新穎的手法和親切的音調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很多學生都嘗試用自己的聲音去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聲響。像這樣的欣賞教學,能轉變學生的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能變被動接收為主動學習,變抽象的教學內容為鮮明的、生動的藝術感染過程。科學的教學預設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優化了教學內容,還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2 前奏――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便捷師 生交流合作
如何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情感交流,創設良好的學習和探索的氣氛,這樣不但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還可以幫助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起到互助的作用,通過音樂將彼此間的情感進行充分而有效的交流,無形中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氣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微笑、眼神、手勢以及語言等媒介與學生間進行表情互動,以致相互感染。當學習一首優美性、抒情性很強的歌曲時,教師運用獨特的表演唱就能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感染他們。演唱時面帶微笑,深情的眼神、動聽的歌唱給學生傳遞著你對歌曲的感受,學生由此會受到感染,有時甚至會在教師的感染下情不自禁地表演起來。尤其是學習那些帶有民族色彩的歌曲,在初次聆聽音樂時,比如教師跳上一段精彩的舞蹈,學生會被表演所折服,那學生的情感也會隨著音樂舞動起來。
【案例】學習日本民歌《綠葉》這首歌曲時,婉轉優美的旋律合著筆者優美起伏的詠嘆深深地感染著學生,在筆者的眼神、手勢的指引下一些學生開始輕輕地晃動身體,后來很多的女生跟著筆者翩翩起舞,男生也合著節拍晃動起來。就這樣,旋律的流動和起伏就醞釀在這樣美好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內心對歌詞所描繪的綠色美景以及景中的韻味也由衷地表露在那一張張詩情畫意的臉上。
3 ――挖掘豐富多彩的互動方式,優化教 學互動情境
師生互動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己的主置以及自主、自由的學習心境,同樣教師也可以從師生互動中反思自己的教學。
【案例】在教學“雪孩子”時,筆者采用多種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方式。比如學唱《小雪花》這首歌曲時,一則謎語的導入激起學生對下雪情境的向往和構思,打雪仗、堆雪人、滑雪,學生興奮得手舞足蹈,優美的三拍子旋律在學生的律動中演繹著,最后還演唱了許多跟雪有關的歌曲,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就這樣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又如在學習“過新年”一課時,歡騰的《春節序曲》的音樂響起,拉開學習課堂的“序幕”,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人聲鼎沸的喧鬧聲一下子就讓人能感受到節日的歡欣鼓舞。“過新年!……”敲鑼打鼓、唱歌跳舞的表演,學生活躍在課堂上,教師陶醉在美的教學氛圍中,在師與生、生與生間的互動中愉快地學習了歌曲,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參與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師帶領學生走進音樂世界,讓學生在舒適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學習,時刻給學生參與的機會,本身就是一種感受音樂美的成功體驗。
篇3
【關鍵詞】情境 體驗 情感困境 音樂教學
近年來,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音樂課堂一改傳統的沉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活力。但是回首反思,在這些“活力”的背后,學生對音樂作品情感的感受與體驗總是顯得難以深入,對于作品情感的表現總是點到為止,難以進入一個最佳境界。
造成音樂教學難以“體驗和表現情感”的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教師在課堂中語言講解的過度運用導致教法的誤區。很多教師習慣于用說教式的語言描述音樂的情境以及所表達的情感等,語言講解替代了情感體驗,沿襲的是其他理性學科的教學方法,用思辨式的思維在教偏于感性的音樂學科。因此當教師空泛地要求學生有感情演唱的時候,學生往往難以達到教師的要求。二是音樂情境的代入不夠,導致共鳴的缺失。音樂學習過程中,常常有很多音樂作品最初難以引起學生情感共鳴。以《二泉映月》為例,因為學生生活的年代與阿炳生活的時代背景相去甚遠,學生無法理解阿炳的悲與苦,只能大致聽出樂曲的情緒是悲傷的。由于經典音樂作品絕大部分都是成年人所寫,因此,從主客觀來看缺乏類似的情感體驗和生活經驗的學生對經典音樂作品的理解只能淺嘗輒止。三是要素分析的過度挖掘導致意象的虛無。拿到一首音樂作品,教師習慣于從它的旋律、節奏、節拍、調式、和聲等某一或某幾方面來大做文章,設計“精巧紛繁”的教學活動,“見縫插針”地布滿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殊不知,其結果往往是魚和熊掌皆不可得,既放棄了樂曲的整體感悟,又未能實現具體技能的切實提高。
“體驗”具有整體性,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把這種整體性理解為一種意象。意象是藝術的本體,對于音樂作品中音樂要素的過度分析會破壞作品的整體性,從而影響學生對整個作品所表現意象的感知和想象。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從整體入手,著重審美意象的建構,如此方能突破學生難以體驗和表現情感的教學困境,給學生一個“華奕照耀,動人無際”的世界。
一、巧妙引入動作,增強音樂體驗
動覺是反映身體各部分的運動和位置狀態的感覺,它與音樂中各表現要素的運動緊密關聯。著名音樂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說:“動作與音樂的結合是人性本能的體現和最自然的體現。通過實踐來進行音樂教育和教學,是再好不過的手段和途徑。”雖然擁有良好的教學語言功底是一個優秀教師的必備素質,但是,對于音樂教學而言,動作顯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因為情感共鳴是形象直覺思維的產物,我們必須從“思辨”走向“行動”,才能獲得“體驗”。
如運用生活經驗中的運動模式來體驗音樂――隨音樂節拍行走,隨音樂節奏拍手、捻指、模仿動作等。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吸引他們徒手參與到音樂實踐中,并能自覺地表達情感。比如教學《田野在召喚》一曲,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分為兩組(兩個聲部),帶著學生跟隨歡快的音樂,和著節拍來表現兩個聲部不同的節奏。通過律動,感受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再如教學《憶江南》一曲時,在課初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分為男女生兩組,男生隨音樂做劃船的動作,女生做采蓮的動作。通過動作感知歌曲的意境。
要想表達歌曲的情感,沒有聲音的支撐,一切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運用動作的意義是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找到聲音的感覺。聲覺是由聲音對身體的振動和對聽覺的刺激產生的,它有方向感、色彩感及形態感。在平常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在歌唱時并不能從自己的歌聲中獲得聲覺反應,因為人的聲覺信息不像視覺和聽覺那般明顯直接。而借助手勢,將聲覺轉化為視覺,可以讓學生產生聯想,尋找對聲音的感覺。
例如,學生在演唱時可以用雙手托住腰來表現氣息的支撐、聲音的穩定,從而表現深沉的情感;用手臂的交叉晃動來表現聲音的抒情、流動,從而表現鳥兒的飛翔;用不同的手勢來表現口腔打開的不同狀況;用手畫波浪線表現顫音、波音從而表現不同的情感等等。這樣,在多感官的集體體驗下,學生對聲音的面貌能自然產生聯想,身體和嘴形就會自覺調整到所需狀態進行表現,從而獲得不同的音樂情感體驗。
在動作體驗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其他物品,比如紗巾、筷子、橡皮筋、球、呼啦圈等,運用使用物品的生活經驗來培養學生自然表達情感的能力。以李叔同先生所寫的《春游》為例,它的歌詞富有韻律,充滿詩情畫意。“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裝束淡于畫……”這樣的歌詞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可能略有深度,如何讓學生理解歌詞的含義,想象歌曲中所描繪的春天景色,體會詩詞內在富有動感的畫面?我們可以讓學生先用“紗巾”的起伏飄動傳情達意,表現“春風吹面薄于紗”,在“萬花飛舞春人下”這一句唱“萬”字時將紗巾拋起,唱“春人下”時接住絲巾。通過“紗巾”的輔助,并借助動作,使作品的內在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挖掘。讓學生充分理解歌詞的含義、感受歌曲的情境,為后面的歌曲教學做好準備。
二、注重音畫結合,強化感覺刺激
要實現情感共鳴需要符合主客觀兩方面條件。主觀要求學習者必須具有與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畫面給學生創設與作品相符的情境。創設情境,即根據音樂的風格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畫面,彰顯音樂本身的美,以此滋潤內心,產生情感共鳴,陶冶美好情操。
如《二泉映月》的欣賞,教師可以以《二泉映月》為背景音樂,通過二泉景色的清冷、阿炳的慘淡人生畫面讓學生體驗、感受作品情緒的悲苦,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欣賞曲子。畫面的運用也適用于欣賞音樂形象明顯的組曲、交響音詩、音畫等教學內容,如欣賞《動物狂歡節》《三只小豬》《彼得與狼》等作品,都可以通過畫面營造強烈的森林氣氛,使學生仿佛置身于蔥郁的大森林中,體驗各種不同的動物形象。
通過畫面的直觀感還可以實現從音符的抽象性到聲音的轉瞬即逝性過渡,從而使音樂教學過程中識譜、認詞等抽象的邏輯思維過程具象化。畫面可以成為音樂教學連接聲音和內容的橋梁和紐帶,在思維具象化的過程中實現內在邏輯思維的直觀化、可視化、具體化,降低學生感受音樂的難度,為實現“體驗和表達情感”創造條件。
還以李叔同先生所寫的《春游》一曲為例,如何讓學生能夠體驗、感悟到歌曲八六拍的韻律感,從而表達出作品的內在情感因素?如果僅僅看書上的原譜,學生是很難體會的。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的李丹老師在執教時通過以下這樣的畫面來讓學生感悟。
大小、色彩不同的字很有沖擊力,讓學生一下子就能感悟到詞曲作者的意圖,大字在強拍上,小字在弱拍上,每句的最后一個淡綠色的字要注意延長。
在人的全部感覺信息中,視覺與聽覺占了大部分,其中視覺信息約占 80%。音樂的音響面貌在時間和空間中稍縱即逝,因此,借助有效的視覺手段,能使學生通過聽覺與視覺的聯動形成視聽聯覺,捕捉到更多的音樂信息,得到更多的音樂情感體驗。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簡單易操作,學生在演唱時情感的表達自然會水到渠成。
三、強調整體入手,豐富感知形式
“體驗”具有整體性,體驗與表現音樂的情感離不開必要的技能技巧,但技能技巧的指導不宜太“碎”,更不能靠灌輸、給予以及枯燥、機械的簡單訓練。美國音樂教育權威貝內特?雷默認為,人們從音樂中獲得情感體驗是建立在感覺基礎上的。體驗與表達音樂的情感需要整體的感知、自然的滲透,教師可以巧妙地通過示范、手勢輔助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反復聆聽整體音樂。在完整表現作品時,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比如,創編動作表演唱、創編歌曲的引子和結尾部分、分聲部合作演唱、分角色演唱等等,以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喚醒他們腦中的意象。
在第七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觀摩活動中,馮星星老師執教的《打麥號子》給現場的聽課教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精彩范唱像一粒火種,瞬間點燃了全班學生學唱的熱情。在隨后的學習中,馮老師又設計了隨音樂模仿“打麥動作”,每個樂句變換“打麥”方向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音樂一直以完整的狀態呈現在學生的聽覺中,沒有“戛然而止”,也沒有“支離破碎”,學生一直處于與音樂的對話之中,整節課都非常興奮,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體驗與表達是非常強烈的。
在完整表現音樂時,如果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角色,吸引他們參與進來,他們的情感體驗將會更深刻。比如《鑼鼓歌》一課,教師可以請學生分別扮演“鑼”和“鼓”,并隨著音樂合作表演。再如教學歌曲《兩只懶烏鴉》,當歌曲會唱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兩位學生分別扮演懶烏鴉兄弟倆、一位學生扮演大樹、兩位學生扮演鳥窩,還有的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扮演小草、小花等等。在分角色表演的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音樂中來,他們自然能真切體驗到音樂的情感。
對于沒有故事情節和明顯角色之分的音樂作品,教師可以將音樂的聲部變得豐富,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擔任不同的聲部角色。有的可以演奏打擊樂器,有的可以進行簡單的二聲部伴唱,還有的可以用聲勢動作來為小伙伴們伴奏。學生有了角色意識,就會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正在進行的活動之中,即始終專注于當下。當注意力專注當下時,學生的眼睛、耳朵會格外敏銳,同時,作品對于內心的感染力也隨之增大,角色意識使學生的感覺器官充分地運轉起來并協同參與,增強了音樂作品對學生內心的情感傳送,從而獲得真切而強烈的音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