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手抄報簡單范文
時間:2023-04-04 21:00: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節的手抄報簡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簡單的端午節的手抄報圖片2
簡單的端午節的手抄報圖片3
簡單的端午節的手抄報圖片4
簡單的端午節的手抄報圖片5
簡單的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資料有關于端午節的古詩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日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和中甫端午韻不依次
宋 文天祥
黃茅古道外,羸馬發南州。
有客嗤齊魯,何人念楚囚。
歲年付流水,風雨滿滄洲。
手把菖莆看,黑頭非所求。
五日(選一)
唐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連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
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
九嶷云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
五絲 唐
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
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篇2
一、課外作業布置的原則
1.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想使作業起到鞏固學習、加強記憶的作用,教師在設計的時候就要注意其趣味性。教師要在作業形式的新穎性、趣味性上下工夫,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其主動完成做作業。
2.交際性。英語是一門語言,其最終目的是運用和交際。因此,教師可要求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句子、短語運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唱英文歌曲給家長聽,或和父母開展對話。在這樣的交流中,成功的喜悅更容易增強學生學習的勁頭。
3.合作性原則。新課程要求把英語的教學與情感教育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體驗成功、發展合作精神。因而,布置作業要充分注意到學生集體的作用。
二、課外作業布置的類型
(一)自主學習型課外作業
1.說一說。小學英語教材在內容設置上緊密地結合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學習,這樣學生就會對學習內容產生親切感和熟悉感,自然就有興趣學習。
2.畫一畫。孩子年齡小,都喜歡涂涂畫畫。在學完Is this your skirt ?這一單元以后,可讓學生畫自己喜歡的衣服,或者搭配一套,如white sweater with green skirt等,并配上句子和單詞。這樣圖文并茂,既直觀形象,又能使學生在繪畫和語言學習的交匯中鞏固所學知識。
3.唱一唱。教材中有許多歌曲和歌謠,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很樂意唱。而且這些歌曲來自課文,能夠加快學生對單詞和句子的掌握。學會之后還可以填上新詞再唱一唱。這樣在愉快的歌聲中,語言知識不再陌生,學生很容易鞏固所學知識。
(二)探究學習型課外作業
隨著小學生學習的深入,他們掌握了更多的知識信息,這樣他們就需要更為寬廣的時空去學習和實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教材。例如,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一個主題,讓學生在課下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獲得知識和技能。
1.收集、摘抄身邊的英語。學生常把英語字母和拼音字母聯系在一起,這讓他們忽略了字母的英語意義。因此在教完26個字母之后,除了布置必要的書寫作業,還可以讓學生留意生活中的特殊字母組合,像USA、CCTV、VCD等,并把它們摘錄下來了解含義。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鞏固學生對字母的認識,更把字母學活了,讓學生感受到英語與自己生活的緊密性,親近英語感受英語,還能了解相應的英語文化,可謂一舉多得。
2.改編或創作式作業。讓學生在已有的英語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二度創作與改變。例如在學習了相關的問候、問路等句型后,讓學生自創情景劇,用上這些句子。學生可以創建去超市購物、公園玩耍、學校學習等場景,然后用自己所學的簡單的英語句子進行相關的對話。這種形式形象、具體,深受小學生喜愛,使他們在玩耍中不自覺地就熟記了知識。并且,他們可以在創作中體會到自己學習英語的快樂與成就感,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3.設計小課題進行研究。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選擇主題,設計一些小課題讓學生在課外通過調查、搜集資料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例如中外主要節日差異的研究。西方主要節日有:復活節(Easter)、萬圣節(Halloween)、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圣誕節(Christmas)。中國主要節日有春節(Spring Festival)、元宵節(Lantern’s Day)、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Day)。通過研究,同學們知道了各個節日的基本情況和習俗,有些知識連我也是第一次聽聞。
(三)合作學習型課外作業
1.家人合作作業。讓孩子當父母的小老師,當學完一些句型和詞匯后,讓學生回家教給自己的父母,并且讓父母及時反饋給教師。即使父母邊學邊忘,甚至不懂英語都不要緊,要虛心向孩子請教,讓孩子給自己糾正,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鞏固知識,還增強了他們的責任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2.小組活動作業。制作英語手抄報,進行英語的對話表演特別需要與同學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共同學習的樂趣,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往。有一次教五年級學生一個童話故事,我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第二天表演的時候,他們自行準備了頭飾和道具,配上了音樂,表演得栩栩如生。學生的學習熱情一旦調動起來,學習效果就非常好。
篇3
翻開《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不難發現,現在教材的家庭作業突破了單一書面形式的傳統,幾乎是布置學生就課程的學習與家長交流,或者是為正在和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做準備,使教學活動能得以順利開展。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對每個主題活動的家庭作業要用心、用情來精心設計,應該給點空間,給點時間讓學生在學習每個主題活動時,能夠以自主、生動、活躍的心態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努力完成作業,使教學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
一、注重兒童特征,突出作業的簡易性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家庭作業不能設計得太復雜,這樣會提高難度,達不到好的效果,為此,作業設計應該力求簡單易行,如教學《春天在哪里》(北師大版一下),只要給學生出點時間找到代表春天的信息,記住幾樣,在課堂上能表達出來就行,并不需要讓學生寫下來或畫出春天景色。而對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然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但家庭作業的難度也不能太高。如教學《寄托著希望的傳統文化》布置學生的作業可以是:讓學生自行去采訪父母和長輩,搜集有關本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民俗的資料或對本地的居住、飲食習慣的資料,其目的是了解我國農業文明在生活中所發展起來的春節等節日文化,理解本地民俗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體驗人們過節的愉快心情,并不需要讓學生寫出調查報告之類。
二、發揮學生特長,突出作業的多樣性
課程整合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利于展示個性,有利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所以,在家庭作業的內容緊扣教材的三維目標之外,形式則應豐富多彩,可以說唱、書寫、繪畫、實物或采用卡通式、卡片式、圖表式等活動性的作業,這樣,就可以突破傳統作業的練習形式,徹底改變以往的單調、枯燥、乏味的作業。如教學《我們來造彩虹》一課,可以布置學生吹泡泡,畫彩虹、收集彩虹故事等作業,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太陽光的七種顏色,學會一些制造彩虹的方法,這樣,給作業插圖、配色,使原本單一的作業,一下子就變成生動、活潑、絢麗多彩的欣賞性極強的作業。如《我們這里的農產品》這一課中,學生的“作業”則是蘋果、梨子、桔子等實物,在《“六一”大行動》一課中,“作業”就是自己設計的拉花、彩紙、剪刀、膠水等實物。這樣的家庭作業學生自然是很樂意去完成的。當然作業也可以圍繞“活動與實踐,設計與編輯,合作與分工”,責任到人來布置合作作業。如:五六年級的手抄報作業的完成,在編報中,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集體統籌分配任務,編輯的,收集資料的、繪畫的、版面設計等分工明確又能互相協助。四年級的風箏制作,可以讓幾個學生共同完成這一作業,可以體現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運用美術、社會、數學、語文等知識,盡自己所能,完成風箏制作的全過程。這樣,在教學中設計靈活多樣的活動性作業,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課堂講授效果,而且也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三、給予想象空間,突出作業的趣味性
興趣是兒童注意力產生的源泉,也是兒童主動探知的心理基礎,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對趣味性的活動參與性特別強。而想象是思維的翅膀,是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創造力的基礎。因此,教師布置的作業應該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同時也應該有趣味性的,這樣學生就能樂意去認真完成。如二年級《我和影子一起玩》的作業設計可以是:我和影子比一比,測量早、中、晚自己身體影子的長度,并記錄下來,發現有什么變化?《動物的腳》的作業可以設計為:觀察雞、鴨、豬、牛等動物有幾條腿,是什么樣子?并把它記或畫下來。這樣的作業設計在家長的幫助下,以動物為內容,把知識的訓練、技能的培養和智能的開發與兒歌、繪畫、制作實驗等活動貫穿起來,不僅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想象的空間。而且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和團結協作的愉悅。六年級的《發生在我家里的事》的作業可以設計為:讓學生向家長了解本月用在自己身上的花銷有哪些?《算算家庭帳》的作業設計可以是:想父母了解家庭本月的收入與付出情況?《“四大件”的變遷》的作業設計可以是:從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那里調查自己家里的“四大件”分別是什么?當時家里用了多長時間買齊了“四大件”?花了多少錢?以后的“四大件”又可能是什么?給出時間和空間,發揮他們的想象,這樣的作業設計既能滿足學生活潑好動、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又增強了學生對材料進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從中讓學生感悟祖國的變化,產生民族自豪感。
四、利用課程資源,突出作業的開放性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課程資源豐富多彩,文本資源、音像資源、網絡資源、社會資源等,都有助于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同時也給家庭作業的設計提供更開放的空間,作業的形式可以是資料調查式、行為踐履式、專題研究式等。這些都是由學生自主參與的,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究、體驗的,致力于豐富道德認識、促進道德內化、達到知行統一的學習活動。
資料調查式。在教學結束后,教師還要根據教學需要以及兒童的興趣水平,設計相應的資料調查式作業,引導學生從家庭、社區、媒體等渠道采集資料,對既定道德取向與道德規范予以鮮明的證明和具體的充實,從而將其化為發自內心的價值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意向。如在教《我們身邊的交通事故》一課時,可設計:根據課上的準備,利用上下學或休息日的時間進行調查本地區近期的、特別是關于小學生發生交通事故的情況,這樣能讓學生體驗到“交通事故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而且可能會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感受到交通事故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傷害。
行為踐履式。這類的家庭作業,是為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設置相應的“崗位”,承擔某種角色,通過親身體驗實踐,從行為踐履中孕育出相應的情感體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道德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幫助學生掌握準確的道德行為方式。如《通信技術與我們的生活》家庭作業的設計:讓學生給想念或很長時間沒有聯系的一位親友寫封信、打一個電話,把問候帶給他,同時注意通話的禮貌。能夠讓學生親身體會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又學會了有關通信的基本禮貌。
篇4
本文結合《英語課程標準》中對文化意識的要求,重點挖掘了教材中的語言文化因素,從教學內容、情感教育以及創設文化氛圍這三個方面就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文化意識闡述了自己的看法,通過探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指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同時闡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方法,進一步有效地提高小學英語教學,使學生能夠準確、得體、流利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關鍵詞】文化意識 教學內容 情感教育 文化氛圍 培養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是的,我們的英語教學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基本技能的過程,更是一個引導他們理解英語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英語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教學英語的同時有必要讓學生去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之處。如英語對話中經常出現的"dear"一詞在西方國家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國這個詞一般只用于親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間。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既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又能幫助學生將來在與西方人的交往中保持不卑不亢、大方得體的心態和修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才能最終實現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交流。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面對剛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怎樣才能在實施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呢?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簡單談談自己的幾點粗淺認識:
1 結合教學內容滲入文化意識的培養
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英語課程標準》著重提出了"文化意識"這一新內涵,明確指出"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內容,并有詳細的描述。這表明: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教學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們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以中西方人們見面打招呼為例,我們在吃飯時間碰見熟人經常會用"吃飯了嗎?"來打招呼,假如我們在中午吃飯時間見到英國人也這樣問:"Did you have the lunch?",他們很可能會以為你要請他們吃午飯呢!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加以說明。
又如在廣州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1的課文中出現的句子"Good morning, Miss White!",我在教學時就及時告訴學生: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師,英美國家習慣稱老師為"Sir、 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教師這種職業,一般不做稱呼用語。再如,學習到"How old are you?"這個句型時,我就及時告訴學生:在西方國家問年齡特別是問女士年齡時,他們往往會說:"Sorry, it's a secret."。因為西方人認為年齡、收入等屬于個人隱私,隨意打聽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讓學生明白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是圍繞課文中的英語交際活動來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好模仿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語言的運用。
如我在教學廣州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16 In The Market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能用英語進行購物,于是我就設計了一個場景,讓學生模擬在市場購買東西,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相當于市場里不同的攤位,每個攤位都有各自不同的物品,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任意的攤位上購買東西。首先,我請班里一個英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當顧客,示范如何去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輪英語對話下來,學生們個個都聽得很認真,接著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也來親身體驗一番。在學生們一輪又一輪的英語對話中他們真切體會到了西方的文化,如我們去買東西時,售貨員通常會直接問顧客想要買什么,而英國人通常會說:"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學生們在一個個"真實"的場景中不知不覺地融入到西方的文化氛圍之中。
2 在情感教育中結合文化意識的培養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重視師生情感交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營造寬松、民主的溝通氛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把情感教育與文化意識培養結合起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英美傳統、文化習俗進行講述,或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與所學內容有關的語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資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讓學生對英美文化以至于對英語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從一個側面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
如,節日文化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筆者則巧借這個話題,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課前,學生自己去尋找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有哪些自己獨特的節日以及相關的背景知識,如節日的來歷、吉祥物以及節日有關的一些活動等等。學生在尋找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有關的文化內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學生們在課堂中紛紛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Mid-Autumn Festival中秋節等; 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
在教學圣誕節一課時,我和學生們一邊唱著圣誕歌一邊用圣誕樹、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濃濃的圣誕氛圍。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們各自介紹他們收集到的有關圣誕的相關知識,然后我結合學生們所講的內容,通過網絡資源再具體介紹學生們感興趣的和圣誕節有關的西方文化。課室里飄蕩著悠揚的圣誕歌聲,學生們已經迫不及待地紛紛搶著與扮演"圣誕老人"的我積極對話,與同學交換禮物和圣誕卡片。這樣,從收集資料到課堂情景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用真實的情感體驗了西方的節日文化,還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同時,我還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我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開始,都會吃新年大餐等等,然后從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各自的不同之處。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先是推辭一番,然后再表現出不情愿地接受,接受后也不會當面打開禮物。而在英語文化中,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會推辭,而是表示感謝,然后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一番。這是由于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內斂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感受了西方文化,進一步加強了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
3 創設文化氛圍,開展文化意識的培養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有計劃地開發和利用多種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努力創設文化氛圍讓學生融入到英語國家文化當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我的兩點做法是:
3.1 巧設課室環境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我們大多數的課室布置都是對稱結構,給人一種嚴肅氣氛。課室前后墻對應掛上一些名人名言,以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而英語國家課室的布置則像個小型展覽會,別出心裁。于是我借鑒他們的經驗,開設了班級英語角,在班級的英語角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和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有的是手工英語卡片展覽;有的是手工實物布置如toy shop, fruit shop, bedroom等;有的是英語手抄報展等等。通過小小的英語角認識和傳遞西方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
如在學習和"Christmas"相關的內容時,我通過英語角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有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面――關于圣誕襪的傳說;有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還有圣誕祝福語等等。除此之外,平常我也鼓勵學生自己動手來創設教室環境,他們可以張貼英文書法作品、自制英文卡片、英語諺語,也可以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英語國家的風景名勝、風俗習慣等資料。當學生對這些豐富多彩、充滿濃郁異國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時,他們對英語和英語文化的興趣也就越濃厚。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
3.2 利用課外環境培養跨文化意識
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延續,相對于有限的課堂學習,課外的學習卻是無限的。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充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激發創新思維火花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活動的有效延伸,是英語常規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師應努力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去營造英語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能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
如每周定時開辦英語小廣播,讓學生們在課外也能夠感受到西方文化;在課前或課間播放英語歌曲,讓學生在校園里也可以感受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充實它們的課余英語學習。課外布置學生多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的文化知識。只要我們肯用心捕捉周圍和英語有關的生活現象,生活中就有取之不盡的鍛煉聽說能力的時機和場所。如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留意、尋找生活中的英語:看一些符合小學生認知能力的相關英語視頻;找街頭的英語標語;閱讀簡短英語讀物;編chant等等。只有通過真實生活中的演練,他們才能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令學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增加文化底蘊,增強文化交際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
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導入,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英美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驗,更重要的是我們認識到文化的導入對英語的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教學就好比語言課堂中的一道"營養大餐",它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些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在向學生教授英語時,將英語與它所承載的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的重要性。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讓語言插上"文化"的翅膀,長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飛得更高,更穩,更遠!
【參考文獻】
[1] 張會靜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5
[2] 朱媛 《小學英語教學也應滲透文化意識》,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9
[3] Harmer,J. 《How to Teach English》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篇5
1.教學中充分聯系學生的家庭生活實際。學生細心觀察自己的爺爺、奶奶的生活起居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觀察所得。
2.利用雙休日,通過“與爺爺奶奶互換角色”,親身體驗老人的生活,真切感受他們的辛勞。
3.引導學生回憶平日里爺爺奶奶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老人的敬愛。
4.了解學生對爺爺奶奶的關愛程度,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利用重陽節到來之際,設計活動方案,用實際行動為爺爺奶奶慶祝節日。
二、收集資料
1.了解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重點收集重陽節的有關資料。
2.教師向學生推薦與老人有關的書籍、報刊,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引導他們認真閱讀并將典型故事記下來,結合自己的感想,準備交流。
3.上網收集資料。利用“酷站漫游”提供的網址和利用關鍵詞上網搜尋有關尊老敬老的資料,為活動的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調查訪問
為了全面掌握地區老人的生活狀況,提高學生的尊老意識,教師指導學生分組開展調查、訪問、參觀等活動。
1.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調查的目的設計調查表,開展問卷調查工作,并統計匯總百分比,進行交流反思,及時記下調查后的感受。
2.根據調查反饋情況,確定訪問對象(鄰里尊老敬老的先進典型),指導學生根據采訪對象的不同,設計相應的問題進行采訪,做好記錄,認真寫好采訪日記。
3.各小組到社區找到自己的長期服務對象,利用雙休日,組織探望,并為他們打掃衛生,跟老人聊天、談家常,了解對方情況,深入開展體驗活動。
4.學生調查訪問活動結束后,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根據各自的特長把所見所聞及時地寫下來、畫下來,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社會宣傳報道,擴大社會影響,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訪問階段,學生雖是活動的主體,但教師的指導還是不必可少的。教師要及時與相關單位、個人聯系,保證學生活動得以有效開展。采訪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調查采訪時的態度、方法,做好活動前的物質準備和活動過程的資料收集,有意識地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表達的能力,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各項階段性活動給予肯定性的評價。
四、合作交流
1.教師要組織學生交流收集的尊老敬老的資料,談談自己的感受。
2.小組合作制定一份重陽節活動方案,各小組具體談談活動方案的實施步驟。
3.學生出示調查統計結果,交流采訪后收集的信息,向同學介紹在調查采訪過程中的體會。
4.展示參觀訪問中拍攝的照片或錄像,并向同學談談參觀后的感受。
5.在各組組長交流時,教師要和其他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活動成果,并建議學生把感興趣和感受深的內容記錄下來,認真收集資料,分類整理。
6.分為六個小組,討論交流,根據每組要求準備節目參加班級“愛在重陽”主題隊會。
五、成果展示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20*年10月7日(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敬老節。前段時間,我們就圍繞“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這個主題,進行了調查活動,今天,我們就以生動的形式來對成果進行匯報吧!
本次活動共分為6個組,分別是重陽溯源組、重陽美食組、重陽習俗組、重陽詩文組、重陽敬老組、重陽調查組。(課件出示)
請各組認真準備,首先有請第一組——重陽溯源組。大家歡迎!
(二)自主活動,成果展示
1.重陽溯源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們是重陽溯源組。我們收集到了有關重陽的由來和一個相關的神話故事。
(2)組員1介紹重陽節的由來1:
首先請組員1來為大家介紹吧,大家歡迎!
10月7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專家介紹說,九九重陽節源于西漢,今稱“敬老節”“老人節”,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亦稱“重九節”。古人認為,九為“陽數”,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3)組員2介紹重陽節的由來: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時候被定為重陽節的嗎?接下來有請組員2來給大家介紹。
重陽節正式成為節日,是在西漢時期。在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文中提到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個名叫賈佩蘭的侍女也被驅逐出宮。賈佩蘭與人閑談時,說到在宮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飲酒,以辟邪延壽。可見,農歷九月九日在漢代就成為節日了。
(4)組員3介紹重陽來歷的神話故事:
關于重陽節的來歷,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聽嗎?下面請組員3來為大家介紹吧,大家歡迎!
在民間,關于九九重陽的來歷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南有個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費長房為師,修煉了幾年后,有一天,費長房突然發現恒景臉色難看,就對恒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有災禍,想避開災禍,你必須做一個紅布袋,用紅布袋裝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帶著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東面遠望。到山上,務必喝點酒,這樣災難就會過去。”恒景照辦了,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恒景帶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發現所飼養的雞、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費長房的告誡,外出登高才逃過一劫。從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風俗便傳開了。傳說終歸是傳說,其實,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賞花本身就是一項對身心很有益的娛樂活動。
謝謝大家,我們組的介紹完了。
2.重陽美食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民以食為天”,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離不開吃,那你們知道,端午節吃什么嗎?(粽子)對!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那重陽節呢?(吃重陽糕)對,我們這一小組就來介紹重陽節的美食。
(2)組員1: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課件出示)。
北京有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花糕又稱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滿整栗子而名。還有一種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的。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后搗成泥,并準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拼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吃時,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澆在上面即可。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與食用。因此,這種栗子糕還獲得了“中華名小吃”稱號呢。
(3)組員2: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上海五色糕(課件出示)。
上海五色糕一共有這樣五種顏色:用麥青汁做成的綠色,用蓮子汁做的白色,用松花粉的黃色,用玫瑰漿做成的紅色,用可可粉做成的咖啡色。這五種芳香植物原料,分別加入相粉制成色漿。這樣的菱形塊狀,裝盒時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4)組員3: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當地重陽糕(課件出示)。
(5)組員4:大家好!我為大家介紹的是九層重陽糕(課件出示)的美麗傳說:
傳說那天是王母娘娘在天上做大壽,各路神仙都前來拜壽,在眾仙歡慶之際,七位仙女卻覺得天堂非常厭煩,便互相商量偷偷下凡,來到人間游玩。怎知,過了一會兒,這件事便被一位朝中大臣發現了,于是他動邪使了法術,讓七位仙女永遠不能回到天上。
七位仙女帶著歡樂與好奇,在人間游啊,玩啊,等天黑下來,四處無人的時候,她們才覺得應該回天上去了,可是,她們怎樣變化,也飛不上天,心中已知定是天上有哪位神仙在懲罰她們。出于無耐,她們便偷偷地溜進了一戶人家,到廚房尋食。正巧這戶人家準備在第二天擺酒席辦婚事,于是在廚房里準備了糕點。其中有一種糕點是七層的,每層顏色都不同,是為了渲染酒席氣氛的,特別好看。當她們吃得正高興之時,突然有人進來了,這七位仙女便各自鉆進七層糕中的每一層,為了保護嚴密,她們又使仙術在頭首又變了兩層糕面,加起來共九層。
到第二天酒席中,一位客人看見這種糕點很可愛,便詢問主人叫什么。主人一時不知如何回答,考慮到新婚大喜日子,便隨口說出“玫瑰九層糕”。從此,玫瑰九層糕便在人間傳開了。大家一定沒想到,美麗的九層重陽糕還有如此動聽的傳說吧?
3.重陽習俗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們是重陽習俗組。在重陽節這天,我國民間有很多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下面就請我們的組員為大家一一介紹。大家歡迎!
(2)組員1介紹重陽習俗之一:登高(課件出示)。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3)組員2介紹重陽習俗之三:品酒賞菊(課件出示)。
,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古時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寫的《過故人莊》就是寫了朋友邀請他品酒賞菊的情景。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吧!
(4)組員3、4分別介紹重陽習俗之二:插茱萸(課件出示)。
大家好!聽了前面同學的介紹,大家都知道了重陽節要插茱萸的習俗,那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陽節身插茱萸、飲酒,其實和端午節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說茱萸可以辟邪,這也反映了古人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除了防蟲,它還有散寒止痛、止嘔止瀉的功效,可用于頭痛、疝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等。可見,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歡將帶果實的枝葉采下來插在頭上,還喜歡單獨將果實做成香囊隨身佩戴。
大家好!聽了我們組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想這種植物究竟長什么樣呢?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茱萸圖片)
因為據了解,茱萸分為兩種:吳茱萸和山茱萸。兩種都是中藥,不過前者有芳香的氣味,而且可以驅蟲。古人重陽節插的就是吳茱萸。不過,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開始少見了。專家認為,大概是因為重陽節俗的重心發生潛移,重陽在早期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壽客”的最終蓋過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現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經很少了。這也是我們調查之后,覺得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4.重陽詩文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大家好!我們是重陽詩文組的,根據收集的資料,我們隊員分工合作,出了手抄報(課件出示)。大家看,這兩張手抄報上面寫到了我們組收集到的所有詩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學們都知道的一首詩,就是大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為此,我還專門寫了一幅字呢,請大家一起來讀一坊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吧!(出示毛筆字)
(2)當然,我們組其他的組員們也是費盡心思,準備了幾張精美的賀卡,大家請看!(出示賀卡)這些賀卡可是我們詩文組專門送給在這次活動中評選出的“孝敬之星”所準備的。
(3)表彰“敬老之星”
前段時間,我們根據同學們父母所寫的資料,評選出了“敬老之星”,現表彰如下:(略學生名單)讓我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們吧!希望他們一直保持這種美德,同時也希望同學們好好向他們學習哦!
謝謝大家,我們組的介紹完了,相信大家對重陽節的詩文也有所了解了吧。下面就有請下一組為大家介紹重陽節的敬老故事
5.重陽敬老組
(1)組員1介紹古代敬老故事(《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親嘗湯藥)(幻燈片出示)。
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又稱為“敬老節”“老人節”。其實,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是綿延不絕啊。首先請聽我為大家介紹古代孝子的故事。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曾收集了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了《二十四孝》,現在它已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其中的一則故事,叫《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恒,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后來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自古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劉恒卻能做到日復一日,真是不簡單啊!今天,我們學習劉恒的孝道,就是要學習他“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的耐心啊!
(2)組員2介紹名人敬老故事(魯迅、孔繁森)(課件分別出示)。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許多名人都是敬老的好榜樣,接下來,請聽名人敬老故事。
魯迅一生遵母命
魯迅平常不多喝酒。他在小時候,母親常提到父親酒后失態,并告誡他長大了不要多喝酒。魯迅遵母令,一生從未喝醉過。
魯迅的母親愛看小說。當母親由家鄉移居北京后,魯迅在上海買了些暢銷小說給母親瀏覽消遣。在《魯迅書簡》一書中,收有魯迅寫給母親的問安信,就有50封之多,可見其拳拳赤子之心。
孔繁森情系孤老
孔繁森在拉薩當副市長期間,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會福利院,他走訪了48所,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老人和孩子們的心田。他平時自己節衣縮食,把節省下來的錢用來買茶葉、食鹽、酥油、大米和棉鞋等,送給有困難的孤寡老人。他到風雪災區慰問時,寧肯自己挨凍,卻將身上的毛衣、毛褲脫下來,給窮苦的老人穿上。他還隨身攜帶自備的藥箱下鄉巡診,為老人和群眾看病治病。
他不僅關心社會上的老人,也同樣孝敬自己的老母親。*年,孔繁森回到老家,就給93歲高齡的媽媽梳頭、洗腳、喂飯,用輪椅推著老人出去乘涼,村里人看到了,個個都伸出大拇指夸獎。
6.重陽調查組
大家好!我們是重陽調查組。前段時間,我們小組分別調查了周圍同學、鄰居或親戚,了解重陽來歷、習俗和敬老的情況,發現大家對重陽節了解得并不多,敬老意識也不強。因此,我們希望同學們參加了這次活動后,能做好宣傳工作,把我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發揚光大!下面獻上我們的一首詩朗誦:
《敬老歌》
人人都有悲和樂,
人人都有情和愛。
人人都有老和少,
誰的青春他也不常在。
你別笑他的腰背駝,
你別笑她的頭發白。
人人都會老,
人人都會衰。
尊老敬老把老愛,
咱中華的美德要一代傳一代。
老人有所養,
老人有所愛。
當兒孫的應該讓老人笑口常開,
讓老人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人人都會老,
人人都會衰。
尊老敬老把老愛,
咱中華的美德要一代傳一代。
老人有所養,
老人有所愛。
當兒孫的應該讓老人笑口常開,
讓老人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尊老敬老把老愛,
咱中華的美德要一代傳一代。
六、活動評價:
(一)學生評價
活動結束后,可按小組匯集活動過程的材料(包括收集的資料、設計方案、體驗文章以及觀察記錄卡、自制賀卡、書畫作品、調查報告、采訪記錄、活動照片、家長的評價表、隊活動資料、演講稿等)。教師引導學生隊自己活動的成果進行反思,把自己的活動收獲及時記下來。鼓勵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可從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動中的團結協作精神、人際關系的協調性、與同伴的分享交流情況、活動成果的獨創性、活動反思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
(二)教師評價
教師的評價要貫穿于活動的始終,要重視活動過程的評價,重視評價的發展功能。評價應以激勵為主,要肯定和發展每位學生身上的潛能,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努力形成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以利于綜合實踐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七、活動反思
今天是重陽節,是我們國家獨有的尊老節日。尊敬老人,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父母養育了我們,給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是我們每個人生命和生活的源泉,孝敬老人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分,更是天經地義的事。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我們有意無意地把對老人的孝敬淡化了,而對自己的子女卻溺愛有加,家庭的重點也是在孩子身上,較少考慮自己年邁的父母。
瀟湘晨報的文章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父母含辛茹苦將子女一個個撫養成人,子女們都成家立業了,父母卻因年邁體衰,無人照料,生活陷入困境;有的子女自己已經成人了,不思獨立,還是依賴父母生存;更有的人甚至不顧父母體質,讓父母拼命勞動和工作,自己游手好閑任意揮霍。有的人自己在城里日子小康,卻對在鄉下的父母不管不問,還有的人為了私利,甚至和自己的父母對簿公堂……